全球變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10:59: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全球變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國家關系國際政治格局
經濟全球化是當代士界經濟的重要特征,反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1985年T萊維最早提出“全球化”,他用這一詞,形容此前20年國際經濟的巨大變化。當前有關全球化的解釋比較多,但從全球化一詞提出開始就是指經濟的全球化。是指士界經濟活動超越國界,通過對外賈易、資本流動、技術轉移、提供服務、人員交往等活動,使得各國和地區之間的經濟相互開放、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形成全球范圍內的有機經濟整體。經濟全球化正因其反映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且對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影響增大而引起多方面的關注,成為現實生活中最流行、最時筆的用語之一。
世界經濟的變化必然引起世界政治關系的改變。同樣,作為世界經濟重要特征的全球化,對國際關系已經或正在產生著深遠影響。全球國際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有助于維護世界范圍的和平與安全。在利益相互交織下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不同類型國家間關系有所調整。
一、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強化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世界經濟全球化雖然反映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現實.是人類文明的共同成果.但是其發展畢竟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體,是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認為經濟壘球化的出現與發展,是作為目前世界上占主導地位的生產方式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壘球范圍的擴展。無論是在貿易、投資、金融、生產方面都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而出現的,且在全球經濟規則中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WTO所制定的疊融和貿易規則,更充分地體現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要求。因此,經濟全球化必然有刺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為了爭取更長時期,擁有更多的利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會采取更加一致的行動。
經濟全球化開始的過程,也是兩極格局逐漸終結的過程,冷戰結束后,毆、美共同對抗的敵人消失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有所上升.特別是西歐獨立意識進一步增強,經濟與政治聯合的步伐明顯加快但這種矛盾和分歧并未沖破西方業已形成的利益關系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由于基本相似的政治文化背景與制度規范環境和價值觀念,使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既有矛盾分歧(更多矛盾、分歧集中在經濟領域),同時還通過有效的協商的方式,通過溝通、談判.通過各種組織,特別是西方富國俱樂部——西方七國(現在因俄羅斯加入而稱八國)首腦會議,來緩和矛盾,解決問題,共同雛護共同的利益雖然這其中也不乏西方國家因面對美國推行“單極”獨霸世界而帶來的困擾和苦惱,如美國實施赫爾姆斯——怕頓法靠和迭馬脫法靠.引起西歐、加拿大等國家的反對,但美國強太的經濟力量加上與西歐、日本、加拿大等的密切經濟聯系,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問關系的主調是協調、緩和。
二、經濟全球化協調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由原來的封閉對抗走向開放緩和
冷戰時期,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問由于政治制度對立,意識形態的分歧,造成經濟上相互隔絕互不鞋來.彤戌兩個平行的經濟體系,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魯主義國家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造一步發揮。隨著社會主義國家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認識世界,提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而開放性恰恪是經濟全球化的另一方面的體現:基于這種認識,杜會主義國家帶5足改革開放的政策,沖破封鎖,創造案件,抓住機遏,使社會主義刺度的國家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國際競爭力和國家實力不斷增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從當前的客觀情況看,資本主義消滅社會主義國家或社會主義戰勝資奉主義制度的國家都不是很現實,兩種制度將是長期并存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在解決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方面,在維護全球經濟安全方面,在實現本國利益最大化方面.社會主義國家與資奉主義國家之間,有許多共同面對的問題。因此,使社會主義制度國家與資本主義制度國家在政治、軍事,特刺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完全對立趨于緩和.由冷戰時期“對抗”走向“既共處又競爭”的關系。本質上講,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代表著人類社會兩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制度,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種必然,最蝽的革命性變革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趨勢。但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兩種制度之間的共存也可以成為一種客觀現實。在當前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社會主叉需要稍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盡可能短的時間提高自已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而資本主殳國家恰恰也需要象中國這樣大的具有更大潛力的市場.因此爭取與資本主叉國家和平共處,相互合作,進免對拉是有可能的。事實上,當夸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古、越等都認識到當前是一十難得的機遇,特別是隨著中國的開放、發展廈加入WTO,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彼此之間的依存度不斷加深。:
當然,作為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仍然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軍事上的包兩,政治上的“滲透、演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時社會主義國家魯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干涉和影響,越是經濟站舍的緊密,這種防犯工作越是艱巨。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間經濟上相互結合與政治上對峙的結構將會持續下去。
三、經濟全球化加大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
篇2
課題名稱:
舞蹈藝術欣賞
—— 一門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課程
學生姓名:
系 別:
音 樂 系
專 業:
音 樂 學
指導教師: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呈現了諸多發展趨勢,包括:經濟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導向的新技術革命、全球經濟的市場化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人類生存方式、文化價值觀念 、文學活動以及藝術文化等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 。
我之所以會選擇《舞蹈藝術欣賞》課程作為我關注的問題,是因為我覺得,在這個變化多彩的社會中,我們這些正處于畢業階段的高師音樂系學生應多學習專業以外的多面知識,以不變應這萬變的復雜社會。
雖然《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并不成為我們系的一門必修課程,但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專業課程。“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的關系是如此的緊密,對舞蹈中各種知識的了解與掌握對音樂系不同專業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從我自身的體會來說,舞蹈藝術欣賞對學習舞蹈專業很有幫助,對舞蹈藝術作品的反復領悟、探究、剖析形式美以及構成美的技法,不僅直接培養了舞蹈藝術欣賞能力,為自己的表演和創作尋找到坐標,而且對舞蹈專業工作者來說,也是一種受教育的過程,是開闊眼界,學習并借鑒他人舞蹈藝術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變化萬千的舞蹈世界中不僅要通過自身的實踐,還要多看、多聽、多鑒賞,因此,《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視的,更要成為我們音樂系的一門核心課程。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基本內容:
一、開頭
⒈由學習者在《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中的課堂表現引發我對學習者的調查;
⒉學習者的態度是由于《舞蹈藝術欣賞》課程本身的幾大特殊性所導致,分別是:
① 學習者——本系各個專業學生;
② 課程時間的安排——大四的第一個學期;
③ 課程的性質——非必修(選修)的專業課程;
二、⒈ 舞蹈藝術欣賞的概念;
⒉ 分析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的關系;
⒊ 特別提出《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對舞蹈專業學生的重要性;
⒋ 從感知方面來談欣賞舞蹈的三個層面 :
①形象感覺 ②體驗想像 ③探究領悟
⒌舞蹈藝術欣賞的審美價值;
三、結尾
呼吁全系學生要用更為認真的態度來對待《舞蹈藝術欣賞》這門課程。
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 為什么《舞蹈藝術欣賞》課程不能得到重視?
2. 什么是舞蹈欣賞?
3. 舞蹈藝術欣賞與其他藝術有沒有關系?
4. 舞蹈藝術欣賞課程對專業學習者有沒有作用?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1、網上、圖書館搜集相關資料;
2、請教指導老師黃平副教授,確定選題方向;
3、與同學共同討論本課題,互相交流意見;
4、寫好開題報告;
5、根據已選題目進一步搜集資料,并擬好論文提綱;
6、論文寫作;
7、論文修改并定稿。
進度安排:
1、9月10日——10月30日 依據論文參考選題,作好論文先期搜集工作;
2、11月1日——11月20日 選題,寫開題報告;
3、11月24日——05年3月6日 開題報告定稿,接受畢業論文任務書;
4、3月6日——3月20日 論文寫作階段完成初稿并接受論文中期檢查;
5、3月20日——5月10日 修改論文階段;
6、5月10日——5月15日 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 田靜主編 《中國舞蹈名作賞析》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490-1999
[2] 汪流 《藝術特征論》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986
[3] 科林伍德 《藝術原理》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5
[4] 選自《全國舞蹈教育研討會文集》中黃小明著《試論高校素質教育中〈舞蹈藝術欣賞〉課程的特殊性 》
[5] 宗白華 《美學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 賈作光《賈作光舞蹈藝術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
[7] 于平著 《中外舞蹈思想教程》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94
[8] 王宏建主編 《藝術概論》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
五、指導教師意見:
簽名:
六、教研室意見:
簽名:
注:此表由學生本人填寫,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檔,指導教師和學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篇3
近5年來,楊秋明在海氣相互作用和延伸期天氣預報研究方向方面亦取得了國際領先的重要原創性成果,在SCI核心期刊《中國科學D輯》(英文版)和美國《地球物理學研究》(JGR)發表第一作者論文2篇;在“大氣季節內振蕩(ISO)”研究中,用主振蕩型分析(POP)識別出全球夏季環流20—30天振蕩的南半球中緯度繞球遙相關波列(SCGT)和熱帶西太平洋型(TWP)兩種主要ISO型,發現在20—30天時間尺度上長江下游夏季強降水與南半球中緯度地區SCGT存在強降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長江下游夏季強降水延伸期預報的全球大氣環流模型;對夏季長江下游地區強降水10—30天延伸期預報準確率的提高也有重要意義。
尤為一提的是,在“海氣相互作用”研究中,楊秋明發現北半球冬季南印度洋副熱帶海溫偶極子(IOSD)能激發顯著的南北半球環繞太平洋的波列結構(CP),通過改變東亞、南亞和熱帶西太平洋地區水汽通量、高低空風場和垂直運動的分布和強度,影響冬季中國東部地區和西北太平洋地區降雨(雪)變化。
在楊秋明職業生涯的2 8年來,其已在國際權威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中國科學D輯》(中英文版)和權威期刊《大氣科學》(中英文版)、《氣象學報》、《海洋學報》和核心期刊《應用氣象學報》、《氣候變化研究進展》等國外SCI刊物和國家級、省部級刊物上先后發表論著58篇,其中被SCI收錄第一作者論文2篇,《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收錄第一作者論文18篇。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SCGT與夏季東亞ISO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長江下游強降水延伸期預報中的應用(41175082)”1項,作為主要完成者完成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獲得江蘇省政府科技進步三等、四等獎各1次,獲南京市政府(副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二等獎1次,論著《冬季歐亞雪蓋與東亞夏季風》獲《科學中國人》2000年優秀論文獎。其傳略業績目前已入編《中國人才辭典》(2000年),《中國專家人才庫》(光盤版)(2000年)等名錄。
楊秋明目前在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SCGT與夏季東亞ISO相互作用研究及其在長江下游強降水延伸期預報中的應用”(41175082),已形成了延伸期預報研究團隊,并對長江下游地區延伸期強降水預報方法研究這一國際前沿性課題開展了深入研究,該科研團隊力爭獲得20—30天時間尺度南半球中緯度和東亞副熱帶環流相互作用的規律、控制因子與機理的具有一定原創性的成果;同時,楊秋明提取導致夏季長江下游地區強降水過程的全球大氣主要低頻信號,提出了改進夏季長江下游強降水過程10—30天延伸期預報精度的理論和方法,有效推動了氣候預測理論的科學發展。
篇4
【關鍵詞】學術論文 摘要 英譯
一、引言
學術論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題名和作者之后,是作者為而撰寫的、對論文進行簡明確切記述的短文。學術論文的摘要是關系到論文能否被錄用、發表及檢索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起著吸引讀者并為其提供主要研究內容的作用。摘要作為論文的高度濃縮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一批有影響的成果紛紛問世。有的研究是比較總括性的,它們歸納英譯后的摘要的常見錯誤對翻譯做出指導,還有的研究是在某一特定翻譯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分析,常提及的翻譯理論家有紐馬克(Newmark)、尤金?奈達(Nida)等,涉及的翻譯理論多為目的論、等值理論等,有著重體裁、人稱、時態、等文摘翻譯中某一具體的方面來研究的。
但是,這些對中文論文摘要的英譯的研究關注的重點多為科學技術類學術論文,只有少部分為人文社科類學術論文。同為摘要,人文社科類摘要和科學技術類要不同,沒有固定的結構和模板,更加靈活。故本文以教育類期刊《全球教育展望》為例,對摘要英譯中的問題進行剖析。
二、錯誤分析
1.詞匯層面。在詞匯方面,通過分析所選10篇摘要的英文版,歸納出以下五類主要錯誤。
第一,錯誤使用或漏用冠詞。如“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⑧)該部分作為摘要的第一句話,卻用定冠詞“the”而不是不定冠詞“an”。再如,“… shows that reasonable curriculum pattern can be …”(④)中就缺少了個不定冠詞“a”。
第二,忽略復數形式?!癷n primary school” (④)、“more opportunity” (④)等這樣的例子,都是本該用復數形式卻還是用了單數形式。
第三,錯誤使用介詞。如“In nowadays …”(⑧)多加了介詞“in”;“Under the field of …”(⑥) 中的“under”是誤用,應該是“in”。
第四,沒有使主語和謂語保持一致。如“While a task-driven approach to authentic assessment emphasize the fidelity of assessment tasks...”(⑩)中的“emphasize”和單數的主語不協調。同理再如“the modern view of children enters China..., which gain legitimacy...”(⑥)中的“gain”。
第五,錯誤翻譯或選擇錯誤對應詞。例子有如將“理念呼吁階段”(①)譯成“the stage of idea appealed”和將“吸取??????經驗和教訓”譯為“absorbing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③)等,其譯文因受直譯的影響而使譯文讓人無法理解、覺得生硬。還有將術語如“錯字和別字”(④)、“字形和音義”(④)和“反映式傾聽”(②)亂譯為“wrongly characters”、“font, phonetic, and semantic”和“reactively listening”等錯誤。實際應該是“wrongly-written and mispronounced characters”、“orthography,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和“reactive listening”。術語的錯誤翻譯是影響準確的最大問題。
2.句子層面。摘要的英文譯文在句子層面的問題使得行文不夠通順流暢清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省略連接詞,其中“and”遺漏的錯誤尤為明顯。例如,“on changing …, constructing …, improving …”(①)、“due to the fragmental status, the lack of ” (③)、“… object, context, theory system.”(⑨)等句子中最后一個逗號后都缺少一個“and”。
第二,產出結構混亂的句子。特別是有從句的句子,如“Its main content is that to use the methods of... to establish..., and to use the methods of ... to eliminate...”(②)、“It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that how to reduce the rate...”(④)等。其它包括語序混亂在內的結構極不符合英語規范的句子還有“An approach inquiring...shall be advocated that comes the possibility...”(⑦)和“Wheth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udents in different grade?”(⑤)等。
第三,錯誤使用標點符號。如分號“;”的錯誤使用:“we should emphasize...; focus on...; strengthen...”(⑦)、“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⑦);再如逗號“,”的錯誤使用:“... are the main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①)。這里,譯者很明顯混淆了逗號和句號的使用。
3.篇章層面。在篇章層面,即從摘要全篇的行文方面來看,英譯的摘要不符合“簡練”的原則。這和近年來在各國各界盛行的“簡明英語運動”所提倡的基本原則不符。
隨機選取的10篇英譯的摘要中,就有⑧和⑩兩篇在它們100-150字長度的段落中花了一半的篇幅介紹研究背景。更有甚者,⑤在中文摘要沒有背景知識介紹的情況,在英譯中增加了45字的背景。這樣的弊端不僅是使得譯文顯得冗贅,而且使其重點不夠突出。
三、原因分析
從以上錯誤我們可以看出學術論文摘要的英譯問題頗為嚴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較多。中英文摘要翻譯的難度首先源于中文和英文這兩種語言在詞法、語法和句法上的差異。英文中有冠詞“the”、“a”/“an”,中文中沒有這樣的冠詞體系;英文中名詞有單、復數形式的區別,動詞也需要遵守主謂一致的原則、還需要注意時態,但是中文中沒有這些曲折變化;英文的介詞和中文的介詞不一樣,比如中文中的一個介詞“在”就對應著英文中的“in”、“on”、“at”等多個介詞,這樣的一對多的介詞為翻譯時對應詞的選擇增加了難度;英文有簡單句和復合句,其中的復合句結構在構成上比較復雜,有著中文中沒有的關系從句(如定語從句、狀語從句、表語從句等)。中文的句子之間的關系則是通過邏輯而不是句型或標點來體現的:“漢語中句子的概念比較模糊,句號和逗號的使用有很大的隨意性”(李長栓, 2004)。
譯者的能力也很重要。譯者的翻譯能力決定了譯文的質量,譯文的質量決定了文本的接受程度,所以為了促進學術之間的對話,為了中國學術更好地走上世界舞臺,譯者需要平時要加強學習,提高中英文水平、增加翻譯知識,勤加練習,積累翻譯經驗。
參考文獻:
[1]陳吉榮,趙永青.論文摘要英譯的翻譯顯化[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20(1),122-125.
[2]方宗祥.理工類院校研究生英語寫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篇5
關鍵詞:貿易利益分配 機制 轉變
傳統分工與貿易中的貿易利益分配
古典貿易理論在嚴格的假定前提條件下,尤其是假定要素不能在國際間流動的前提下,分析了國際貿易的形成機理與貿易利益分配。由大衛·李嘉圖在其《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中提出的相對優勢理論認為,各國只要根據自身的相對優勢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即根據自身擁有的要素稟賦特點進行專業化生產,生產和出口本國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本國相對生產成本較高的產品,就能通過國際分工與貿易增加產品總產量,給國內提供更加豐富的產品,擴大消費選擇范圍,從而通過本國的要素稟賦獲得貿易利益。因此,國際分工與貿易對貿易國雙方都是有利的。
新古典貿易理論通過建立H-O模型將李嘉圖提出的單要素模型擴展為包含勞動力和資本兩種要素的雙要素模型,并提出,在技術水平相同和資源稟賦不同的條件下,如果參與分工與貿易的兩國都能按照比較優勢的原則,生產并出口密集使用本國充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的產品,那么兩國的國民福利水平將得到提高,通過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兩國都能獲得貿易利益。不過,各國國內的兩種生產要素所獲得的貿易利益是不同的。根據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參與國際分工與貿易會使出口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即本國的充裕要素的收入提高,而使進口中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即本國的稀缺要素的收入下降。
新貿易理論突破了古典貿易理論中機會成本不變、新古典貿易理論的機會成本遞增以及兩者共有的完全競爭市場結構的條件限制,并在此基礎上引入不完全競爭、機會成本遞減、規模經濟及壟斷競爭市場的假設條件,提出了即使兩國生產和需求條件都相似,規模經濟的存在也能夠提高國家福利水平,促進企業生產率水平上升,使貿易對雙方有利并可以繼續進行。
雖然傳統貿易理論對傳統國際分工與貿易的闡述不盡相同,但是傳統的貿易利益分配具有以下幾個共性:第一,貿易國之間的貿易對象都是最終產品,國際分工形式表現為產品分工。如果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那么最終產品可能分布于兩個國家的不同行業,即初級產品行業與制成品行業。第二,國際貿易能夠增加世界總福利和各國福利,不過各國國內的貿易利益分配表現為各要素之間收入的分配。第三,貿易國對于貿易產品可以獲得完整的貿易利益,不需要將其中的一部分利益分配給貿易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章麗群,2009)。
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的貿易利益分配
隨著全球分工的發展和細化,實際的分工與貿易狀況也在不斷變化,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逐漸替代傳統分工與貿易形式,成為當今國際分工與貿易的主流。在這種形式下,貿易對象不再是最終產品,而是各個工序(或生產環節)生產的中間產品,國際分工不再是產品分工,而是工序(或環節)分工,相應的貿易利益分配也隨之發生重大改變(曾錚,2009)。
(一)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以價值鏈上價值增值為依據進行利益分配
在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貿易利益的分配不再僅僅依靠各國自身的要素稟賦比較優勢進行分配,而是以工序分工中價值鏈上價值增值為依據進行利益分配。正如價值鏈中所描述的價值增值曲線或“微笑曲線”一樣,在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并不是每個環節都能創造出等量的價值,只有某些特定的工序(或環節)才能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值。在工序分工形成的價值鏈中,朝上的兩端體現出更多的附加值,也就是說處于技術環節和市場環節的工序能產生更多增值,相應的要素收入或獲利最多;而處于價值鏈底端的生產環節,附加值最低,即處于生產環節的工序產生的價值增值最低,相應的要素收入或獲利最少。
隨著全球經濟轉型及產業結構的升級,發達國家逐漸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科技研發與品牌營銷等具有較高價值增值的環節,控制產品的核心技術與經營技巧,把加工制造等價值增值較低的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進行,通過生產鏈上勞動密集型環節的外包,把本國相對缺乏的低技能勞動力轉移到國外生產來降低其生產成本;發展中國家由于缺乏技術、資金與核心品牌,只能承接發達國家產業環節的轉移,通過勞動密集型環節的生產參與到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中,處于價值鏈中增值較低的環節。因此,在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一種產品的價值中可能包含了多個國家多種要素的價值,產品生產不再完全是國內生產要素的函數,貿易利益不再是整個商品的獲利都歸一國所有,貿易利益的分配將更加復雜。
(二)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貿易利益的分配呈現非對稱性
由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能夠通過跨國工序分工充分利用發展中國家資源稟賦中的比較優勢(如低廉的勞動力等),而使發展中國家僅僅從事如加工、裝配等價值增值較小的環節的生產,在全球形成了跨越多個國家的價值鏈和貿易鏈,所以,貿易利益的研究較從前更加微觀化,更加偏重于工序分工利益,貿易利益的分配取決于各參與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次,具體表現為在全球價值鏈中各階段的增值,貿易利益的分配呈現出更強的非對稱性。
第一,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獲得高額的貿易利益。由于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掌握著資金、技術等核心生產要素,控制著整個產品價值鏈的生產和分工,掌握著更多經營信息,因此具有一定的壟斷優勢,能夠通過利潤的內部轉移和歧視價格等手段獲得較高的壟斷利潤。
第二,對于參與工序分工的其他國家而言,主要可獲得稅收收入。但是由于跨國公司對生產和分工具有極強的控制力和更多的內部信息,一般可通過其內部貿易的方式,運用轉移定價等手段逃避稅收,吞占參與國的部分貿易利益。
第三,參與工序分工的其他國家的企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技術溢出效應。但是由于跨國公司具有更先進的技術和對分工與貿易的控制力,這些企業在技術上一般難以與之抗衡,只能參與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同時,由于跨國公司的高工資、高待遇造成的本地企業人才的流失,本地企業經營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面臨著極大困難。因此,本地企業獲得的技術溢出效應具有極大的局限性。
第四,參與工序分工的其他國家的就業者而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資收入。外資企業尤其是大的跨國公司為了競爭得到更優秀的人才,一般給出的工資要比同行業公司的工資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國內就業者的工資。
有關統計數據也證實了,近年來雖然一些參與工序分工與貿易的發展中國家出口貿易數量大增,但是只能獲得出口利益中的極少部分,絕大部分貿易利益都被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獲得。原本由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說明的本國豐裕要素通過貿易能夠獲得較高報酬的說法,在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卻成了本國稀缺要素由跨國公司通過國際投資在本國獲得較高收益。比如發展中國家缺少資金和技術,跨國公司通過國際投資在本國進行生產,本國豐裕要素—低廉的勞動力只能參與加工工序生產,獲得最低的價值增值和要素收入,而跨國公司自身的資金和技術卻可以參與微笑曲線兩端工序的生產,獲得豐厚的回報。
貿易利益分配機制的轉變
傳統的貿易理論假定要素是不能在國際間流動的,各國按照自身的比較優勢生產相應產品并參與國際貿易,因此,貿易利益是貿易國通過發揮本國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而獲得的。在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條件下,隨著分工的深入和細化,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要素可以通過跨國投資的方式實現全球流動和全球配置,貿易利益的分配機制發生了極大轉變。此時,貿易利益的分配標準不再是銷售額,因為一個產品的銷售額中涉及到多個國家和企業,銷售額并不能代表各自的利潤所得,各個環節的價值增值才是此環節的分工與貿易利益,因此,貿易利益表現為各國在全球分工工序(或價值鏈)上的位次,具體表現為各產品工序中的價值增值。
(一)利益分配的前提發生改變
傳統分工與貿易中假設要素不能在國際上自由流動,而在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放棄了要素不能自由流動的假設前提,認為生產要素特別是資本要素可以通過跨國投資的方式實現全球流動和資源配置。
(二)利益分配的內容發生改變
隨著國際分工形式由產品分工轉向工序分工,貿易對象也隨之由傳統的最終產品轉向工序分工對應的中間產品,所以,原本根據最終產品的一站式貿易利益分配也不再存在,貿易產品中開始包含多個國家或企業的價值貢獻,利益分配的內容更加復雜。
(三)國家獲得的貿易利益發生改變
在傳統分工與貿易中,貿易國可以憑借自身的要素稟賦比較優勢獲得完整的最終產品的貿易利益,不必分配給貿易國以外的其他國家;而在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由于貿易產品由多個國家或企業的多個工序生產,產品的價值本身就包含了多個國家多種要素的價值,因此,此時的貿易利益或產品生產收入不再完全是國內生產要素的函數。
(四)要素獲得的貿易利益發生變化
在傳統分工與貿易研究中,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表明,本國的豐裕要素可以通過貿易獲得較高的回報,這是因為H-O模型告訴我們一國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要出口密集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本國稀缺要素的產品,通過要素價格的均等化,本國原本豐裕的要素其要素收入會相應提高;而在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中,本國豐裕要素并沒有獲得較高報酬,本國的稀缺要素由跨國公司通過國際投資的方式在本國獲得較高的收入,比如中國豐裕的勞動力在國家開放的經濟政策下依然只能獲得較低的勞動收入,而本國稀缺的技術和資本是中國引進的主要內容,在經濟發展中獲得了相對較高的回報。
(五)貿易利益分配的機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傳統的憑借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獲得的互利互惠的貿易利益形式從根本上發生變化,轉變成在工序分工與貿易中以工序(或價值鏈)上的分工位次和價值增值量為分配標準的利益分配形式。上述轉變可以由表1清楚地展示出來。
基于以上貿易利益分配機制的變化,中國呈現出出口貿易數量大增、但出口利益并不理想的局面,國內技術的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優化仍有待改善,建立在此貿易利益分配機制上的絕大部分貿易利益都由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直接獲得,貿易利益分配呈現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非對稱性。
參考文獻:
1.曹明福.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利益分配[D].西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2.代中強,梁俊偉.分工與貿易利益:理論演進與中國經驗[J].當代財經,2007(9)
3.顧磊.國際產品內貿易的模式、效應與政策研究[D].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4.梁碧波.工序貿易及其影響效應—一個基于工序分工的貿易模型及其政策含義[J].國際經貿探索,2011(12)
5.羅琳.國際分工、利益集團與貿易摩擦[D].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
6.曾錚.全球工序分工與貿易研究—基于新興市場國家視角的理論和中國經驗[D].中國社科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
篇6
關鍵詞:地球與空間科學 國際合作 學術交流 引文分析 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5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3)03-0072-08
1 引言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浪潮下,科技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速度加快,配置更加合理,科學研究的規模越來越大,學科向著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相當多的科研難題必須通過國際間的交流合作得以解決;同時互聯網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和交通領域的不斷進步,也為深化國際科技合作創造了技術條件[1]。因此,加強國際科技合作成為各國政府和跨國企業的必然選擇。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特別在古代中國,科學技術成就輝煌,為世界科技發展史做出不朽的貢獻,但由于一些近現代歷史原因,中國科技發展歷經曲折,而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各學科領域發展迅速。英國是近代工業革命的發祥地,哺育出一大批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并奠定了近代科學和現代科學堅實的基礎,為世界科學技術眾多領域的發展做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直至今天,英國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強國之一。由此可見,中英兩國在科技文化方面可謂各有優勢,同時,兩國間的交流淵源已久,早在17世紀,中國的茶和茶文化傳播到英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英國茶文化,對英國的社會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英國傳教士Robert Morrison是迄今所知最早將唐詩英譯的漢學家[3];而20世紀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和科學史家李約瑟則被譽為“架起中英文化交流之橋”,他傾畢生精力撰著的鴻篇巨制《中國科學技術史》為中國科技史及西方中國學的研究樹立了一座令人嘆為觀止的豐碑[4]。而近30年來,中國政府和各領域學者充分意識到國際間學術交流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與其他各國學者間的合作,英國學者也不例外,中英在各領域均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尤其是在科學技術、教育等領域尤為突出。
21世紀人類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資源、環境及自然災害問題。21世紀也是空間技術蓬勃發展的時代。地球科學與空間科學既是一門基礎科學,又是一門在現代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中有著廣泛應用的科學。以地球及其遠近空間為研究對象,所取得的基礎性研究成果,是全人類共同點財富。現代地球科學與空間科學研究,不僅在航天、資源堪察、自然災害的預測與防御等傳統領域中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核爆監測、重大和生命線工程的選址與抗震設計、地球環境監視與預測、數字地球等新領域也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國民經濟和現代國防建設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今天,地球與空間科學已成為最具活力的學科之一,其發展將對21世紀人類的生存發展、太空環境的充分利用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也成為決定未來世紀國家綜合國力和科學技術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以中英兩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領域為樣本,通過一系列的數據反映兩國在該領域的發展及合作情況,以期為中國該領域學科規劃發展決策提供客觀的分析數據支撐,同時也為中英兩國該領域未來更有序的合作交流提供保障,真正使中國從地學大國走向地學強國。
2 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說明
為充分了解中英兩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情況,以及在該領域兩國的國際間合作交流情況,我們以Web of Science為檢索平臺,根據Web of Science的學科分類,選取了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涉及到的研究領域,并將相近領域進行歸類,來分析中英兩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研究狀況,從而增進兩國對各自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研究狀況的了解,通過加強兩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中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研究領域未來進一步的發展。這些研究領域包括:astronomy astrophysics(天文學及天體物理學)、engineering aerospace(航天工程)、geology & engineering geological(工程學及工程地質)、engineering petroleum(石油工程)、geochemistry geophysics(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geography & geography physical(地理學及自然地理學)、geosciences multidisciplinary(地球科學綜合學科)、meteorology atmospheric sciences(氣象學和大氣科學)、mineralogy & mining mineral processing(礦物學及礦業選礦礦物加工)、oceanography(海洋學)、paleontology(古生物學)、remote sensing(遙測技術)和urban studies(城市發展研究)。
本文的數據選取Web of Science數據庫1999~2011年共13年的數據,采用文獻計量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圖表等形式展現相關數據,具體數據包括從SCI-EXPANDED、SSCI、A&HCI(下文簡稱引文索引)和CPCI-S、CPCI-SSH(下文簡稱會議索引)中檢索中英兩國學者歷年的發文數量和被引數量,中國分別與英、美、德、法、日這五個國家學者歷年合作數量與合作論文被引數量,并就中英兩國間在該領域的合作情況進行詳細分析。
3 對比分析
通過檢索我們得到如下數據,1999~2011年Web of Science收錄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論文(包括13個子領域類)1,016,218篇,其中中國在該領域的發文量為96,656篇,占總量的9.51%,其中與國際間存在合作關系的論文有28,166篇,占中國總發文量的29.14%,合作的國家/地區達到134個,中國發文的累計總被引次數為518,308次。英國在該領域的發文量為144,956篇,占總量的14.26%,其中與國際間存在合作關系的論文有76,869篇,占英國總發文量的53.03%,合作的國家/地區達到187個,英國發文累計總被引次數為1,915,772次。
由上述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領域,無論是發文量還是被引頻次,英國都遠高于中國;在國際合作方面,英國學者也更加積極,有超過一半的論文是通過國際合作完成的;如果從篇均被引頻次上來看,英國達13.16次/篇,而中國不足英國的一半,僅為5.35次/篇;這一差距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各子領域均同樣存在。因此就總體而言,中國該領域學者不僅要在論文的數量上,更要在論文的質量上得以提高;而英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領域研究比中國成熟,發表的論文得到更多學者的引用和借鑒,學術影響力更大。
3.1 中英兩國發文量統計及被引分析
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領域,中國學者被Web of Science 收錄的文章不及英國,英國發文總量為中國的1.5倍(詳細統計數據參見表1),說明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英國發文量上存在著一定的優勢。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信息:1999~2011年,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領域,中國的發文量除2007年外,其余年份均低于英國。中國早期發文量較少,遠不及英國,但發展速度快,與英國發文量差距日益減小,特別是在2007年,發文量到達頂峰,且反超英國;反觀英國的情況,在1999~2011年13年間發文量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9000~13000篇之間(兩國論文數量的年度變化趨勢和比較見圖1)。
眾所周知,中國在古代和近代就對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不少領域都有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并涌現出大批杰出的科學家,明代科學家萬戶、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近代地質學家李四光等都為我國乃至世界該學科領域做出巨大的貢獻,因此可見中國學者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領域有一定的基礎,但由于近代一些歷史原因導致中國沒有緊跟國際科學發展的步伐,在該學科領域停滯不前,同時中國學者普遍英語水平不高,制約了在該學科領域世界頂級期刊上的。雖然初期較少,但近年來發文數量有明顯的提高,與英國差距也越來越小。而英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并有顯著地成就,其中不少子領域都有望達到世界最高水平[6]。通過對數據進行細化分析發現,近五年來中國在該領域數量持續保持較高水平,這得益于中國學者和政府部門對該領域引起足夠的重視,舉辦了大量的學術會議,方便中國該領域學者與世界其他國家學者間的交流,了解領域先進知識,發表了大量論文;此外,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也是發文量增長的因素之一,近年來中國在航天工程領域的發展舉世矚目,神舟系列飛船成功發射使得該領域的發文量也自2006年開始有了明顯變化,相信隨著最近神舟九號飛船的升空,中國在該領域發文量會進一步提高。而反觀英國,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在科學技術各領域均有長足的發展,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也不例外,因此學科發展較為成熟,近十幾年來發文量變化幅度不大。
引文是學術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顯示出科學研究之間的繼承與發展關系,反映出知識流動方向和滲透關系。論文被引次數的高低則反映了文章在該領域的研究影響,繼而反映出該國整體的科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根據項目和協議,我們對1999~2011年中英兩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領域所發表的文章同樣在1999~2011年間的歷年被引作了統計(詳細數據見表2)。
由表2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信息:英國論文的被引總量是中國論文的被引總量的3.70倍,遠高于中國,其主要原因是中國論文總量不及英國,尤其在2007年以前中國的發文量與英國相比有較大差距,雖然在2007年后中英兩國發文量差別不大,但由于論文從出版到被引用需要經歷一段時間,同時,文獻的被引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所以造成了中英兩國發文被引量的巨大差距。通過表1和表2我們也計算出發文的篇均被引量,該指標可以反映出兩國論文的影響度差異。中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論文篇均被引次數為5.36次/篇,英國為13.22次/篇。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英國的篇均被引要遠高于中國,說明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引用影響更大,得到了更多的認可,當然,隨著近幾年中國發文量的增加,未來階段論文被引量勢必有所提高,篇均被引也將有望得到提升。
從中英兩國之間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的年度被引的變化情況和趨勢圖(見圖2)可以看出,1999~2011年中英兩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發文被引量的差距逐年拉大,英國學者所的被引頻次始終領先于中國學者,剪刀差已經形成。正如前所說,文獻的被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且論文從出版到被引需要一段時間,而近幾年中國在該領域論文的高產將會帶來更多的被引機會,影響也將會進一步提升。此外,中國學者利用在本國近幾年頻繁舉辦學術會議的機會大量發表學術論文的同時,更應重視發文的質量,得到更多國家學者的認可,從而不斷提高該領域中國學者的國際學術影響力。進行國際間學術的合作與交流,無疑是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提升學術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應進一步推動中英兩國學者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合作交流,促進學科發展,從而使研究成果能夠更好的造福兩國人民乃至整個人類社會。
通過統計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下13個子領域1999~2011年的總發文量,發文總被引量以及計算篇均被引量我們可以更清晰的比較出兩國在各分支領域的發展情況(詳細統計數據如見表3)。
由表3數據我們可以對比中英兩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13個子領域中的發文總量、總被引量及篇均被引量,數據顯示中國雖然在一些子領域(例如工程地質&地質學、石油工程、遙測技術礦物學&礦業選礦礦物加工)的發文量要明顯高于英國,但所有子領域的被引總量和篇均被引量均不及英國。我們發現導致這一情況的重要原因在于中國在這些學科領域舉辦的大量的學術會議引起會議論文數量的增加,從而使得發文總量提高,但這些會議可能由于其論文評審周期短、機制不完善等原因,收錄論文質量不高,因此被引量很低。這給予我們中國學者以啟示:通過舉辦會議論文的方式促進學科交流發展,這一出發點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會議舉辦方應規范會議論文評審制度,我國領域學者也必須提高論文寫作質量,避免造成發文泛濫的情況。英國學者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各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學術影響力,目前英國在該領域發展成熟,中國則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深化合作交流必將對中英兩國均具有積極影響。
3.2 中、英與國際間的合作發文量統計及被引分析
隨著信息科技越來越發達,整個世界也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從而為世界范圍內的學術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各國學者的學術研究不僅局限于本國,更多的會走出國門,地球與空間科學各學科領域也同樣如此。表4為中英兩國與國際間合作的發文量以及占對應年份論文數量的比例。
從表中數據我們發現,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中國學者的國際間合作度明顯不及英國。中國在13年間共合作發文28,166篇,占全部發文的29.14%,而英國國際間合作發文總量高達78,669篇,占全部發文量的53.03%;比較中英兩國歷年國際合作發文比例,英國從1999~2011年比例由39.66%逐年增至64.13%,而中國該比例則變化不大;若比較中英兩國合作國家/地區數量則發現,與中國存在合作關系的國家/地球達134個,而與英國合作的國家/地球多達187個,由此可見,英國學者更注重且越來越善于和世界各國的領域學者進行廣泛的學術交流合作。這一點同樣可以從中英兩國在13個子學科領域的國際合作情況中展現(見表5),除在地理&自然地理學、古生物學中國國際間合作發文占學科總發文的比例高于英國外,其他學科國際合作比例中國均不及英國,在這13個子學科領域中英國有7個領域的國際合作發文數量超過學科總發文量的一半,由此可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絕大部分子領域英國學者比中國學者樹立了更強的國際合作意識。
學術交流與國際間開展合作在當今社會已成為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各國都十分重視國際間交流。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國際間合作是否具有更大影響力?表6為中英兩國與國際間合作論文的歷年被引量統計,圖3為根據表6數據所做的兩國合作論文被引量的年度變化圖。
由表6中的數據和圖3的變化趨勢我們看出由于中英兩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發文被引量之間差距懸殊,且該差距逐年增大,中國國際合作發文累積被引304,091次,而英國國際合作被引量是中國的4.28倍,高達1,301,769次,引起該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英國國際合作發文量逐年均遠高于中國,而論文被引是一個按年度累計的過程,因此英國學者發文帶來了更多的被引機會。我們也計算了中英兩國國際合作發文篇均被引頻次,以此反映兩國國際間合作發文的影響力,中國在該領域國際合作論文篇均被引10.80次/篇,而英國達16.94次/篇,通過該指標我們發現英國國際合作發文得到更多的認可和引用,中國與英國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同時我們發現,中英兩國國際合作論文的篇均被引頻次相比全部論文篇均被引頻次均得以提升,且中國提升幅度更大。由此我們得出結論:通過國際合作發文可以獲得更高的被引頻次,這也就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為什么國際合作性論文具有更高的學術影響力。尤其對中國領域學者來說,通過國際合作交流可以縮小與領域強國之間的學術差距,通過百家爭鳴,才是科學進步的重要保障。因此,中英兩國都應該緊緊抓住合作的機遇,不斷深化國際間的合作交流,以提升兩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地位,同時也可以促進世界科技水平進一步發展,從而更好的造福人類社會。
3.3 中英兩國之間合作分析
隨著資源、能源、環境等問題成為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熱點話題,人類活動已經開始對地球產生一些不可忽視的影響,甚至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生存。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21世紀地球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許多地球科學問題的宏大空間尺度和漫長時間尺度要求國際地學界的廣泛合作研究,最近50多年來全球范圍內的合作計劃日益興起,從50年代的國際地球物理年計劃,到后來的國際巖石圈計劃、國際減災十年計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國際地質對比計劃、大洋鉆探計劃和日地能量計劃等。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通過與發達國家合作,借助他們現有的科學技術,可以加快實現中國的科技現代化的夢想,從而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和提升自身在本地區的影響力[7]。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和日本作為世界主要的五個發達國家,他們的科技發展水平不容小覷,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各領域研究成果頗為豐富,而英國作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擁有世界最一流的高等教育水平,特別是其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在地球與空間科學相關領域的科研實力在世界范圍內也屬于頂尖水平[8]。
為此我們檢索了1999~2011年中英、中美、中德、中法、中日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的合作發文量,以及歷年發文的被引量(見表7-表11,中國存在合作關系的主要國家的數量及比例見圖4)。
可以看出,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按合作發文數量統計,與中國合作的五個國家的排名為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其中與美國合作數量最多,高達12514篇,占中國全部合作發文的份額的近一半,幾乎與中國與其他四國合作數量的總和相持平,而中國與其他四國合作數量差別不大,保持在2000~4000篇的范圍內,這說明中國學者尤其偏愛與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進行學術交流,而中英在該領域合作數量雖然不多,僅高于中法合作發文數量,但被引總量名列第三,僅次于中美、中德合作發文被引量。這一點同樣可以由表12看出,該表為我們清晰展現出中國與五國合作發文的篇均被引量。
在中國與五國的合作中,中美雖合作發文量最高,篇均被引量卻最低,僅12.24次/篇,而中法合作發文量最低,但篇均被引最高,達16.57次/篇,可見美國雖然是科技大國,但在與中國的合作進程中發文質量不高,沒有得到更多領域學者的認可,而中法合作論文少而精,具有較高的學術影響力。正如前所說,中英合作雖然數量較少,但被引情況有所好轉,且篇均被引13.35次/篇,處于中游水平,且自1999年至2011年一直保持穩步上升的趨勢,發展勢頭良好,未來兩國可以通過互派學者訪問、舉辦學術會議等多樣化的交流活動,深化合作,優勢互補,實現共贏,共同提升兩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力,相信中英兩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合作無論從發文數量還是篇均被引量都將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由地球與空間科學中13個子領域分別來比較和考量中英兩國的合作情況(見表13)。從表中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在地球與空間科學各子領域中,中英合作發文量占中國國際合作發文的比例更高,這說明在國際合作發文量不及英國的情況下,對中國學者來說,英國該領域學者是他們很好的合作伙伴,而由于英國發文量較大,且與歐美合作更加頻繁,因此中英合作發文在英國顯得微不足道。在這13個子領域中,中國與英國在天文學及天體物理學、城市發展研究等領域比與其他四國往來更密切,合作更多,而在遙測技術領域, 中英兩國合作發文量無論占該領域中國國際合作發文比例還是占該領域中國總發文量比例都是最低的,地球與空間科學學科開展合作研究,對兩國該領域的發展均具有積極的影響,兩國要在原有合作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學科合作的深度和全面性,對中國學者來說,英國成熟的學科技術值得借鑒,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對英國該領域學科來說是良好的“催化劑”。
4 結論與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發現中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研究與英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中國正逐步取得發展,且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因此中英兩國需要加強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學術影響力,結論與建議如下:
(1)1999~2011年這13年間,中國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發文總量與英國有明顯差距,雖然中國古代及近代在該領域卓有成就,但由于一些歷史原因以及中國學者英語水平限制了其被web of science收錄的論文數量偏少,起步較晚,同時我們也發現隨著最近幾年中國學者和政府部門的重視,舉辦了大量的學術交流活動,促使發文量有明顯的提高,并從2007年起發文量開始與英國齊頭并進,這說明中國在該領域具有大量的研究人才和良好的發展潛力,而英國在該領域發展較為成熟,一直保持較高發文量。
(2)中國在該領域的被引次數與英國相比,同樣具有較大差距,這一方面是由于發文量本身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存在科研背景、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中國作為嶄露面孔的科研新生力量,若想在國際上取得更高的學術地位,需要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兩手抓,不僅要注重論文的數量,更要注重提高論文的質量,這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本國的學術影響力。
(3)在地球與空間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交流方面,英國比中國更加積極,無論是合作發文數量、合作發文國家/地區數量還是和五個國家合作發文的數量,英國都普遍高于中國,中國該領域學者在未來的科學研究中應更加注重學習和吸收各國的先進技術,充實自己的科學研究,這對提升中國在領域內的學術地位起著重要作用,而英國在不少子領域具備世界領先水平,必將成為中國學者合作交流的主要對象。
(4)通過國際間合作交流而發表的論文更能得到該領域學者的認可。數據顯示,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與其他國家學者合作發文的篇均被引次數均高于全部發文的篇均被引次數。因此,加強各國學者間的學術交流是提高學術影響力的有力措施。對于我們中國學者而言,加強合作,優勢互補,縮小與技術領先國家的差距,才能真正在該領域獲得更大突破;同時在進行學術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不應該局限于本國周邊國家,更應該開拓視野,吸取各國的先進技術,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科研融合。對于英國方面而言,則應該抓住中國處于科研上升期的機遇,發揮中國具有最廣大科研人才資源的優勢,積極與中國開展這一領域的科研合作,進一步提升發文量和國際學術地位。
參考文獻:
[1]單玉麗,蘇美祥. 全球化視閾下的國家科技合作與我國對策[J].亞太經濟,2011,(6):134-139.
[2]樂素娜. 中國茶文化在東西交流中的影響—以英國茶文化為例[J].茶葉,2011,(37):121-122,126.
[3]江嵐,羅時進. 早期英國漢學家對唐詩英譯的貢獻[J].文學研究,2009,(03):33-42.
[4]肖朗,施崢. 李約瑟與近代中英文化教育交流[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3):5-14.
[5]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EB/OL].[2012-09-05].http:///Index_xygk.asp.
[6]J.C.R. Huntand, A.J.Coates. Developments in space engineering and space science[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Society A-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Engineering,2003,361(1802):205-218.
篇7
關鍵詞:風景園林;氣候適應性;綜述
中圖分類號: TU986文獻標識碼: A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適應性研究不斷涌現,風景園林領域也不例外。
在理念認識層面,最早有美國麥克哈格1992年在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中詳細的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依賴關系,并提出以生態原理進行規劃操作和分析的方法。[1] 近幾年,有張卓予(2009)[2]、包滿珠(2009)[3]、趙彩君(2009)[4]、胡承江(2011)[5]、楊銳(2011)[6]等討論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氣候變化的關系,強調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在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作用。
在設計方法研究層面,有馮瀟(2009)的博士論文《現代風景園林中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研究》總結了風景園林中引入與引導自然過程的原則與方法。 [7]趙彩君(2010)在其博士論文《城市風景園林應對當代氣候變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中通過對理論的總結,以及技術手段、設計手法的闡述,將科研成果、設計實踐和應對策略相結合。[8](美)奇普·沙利文(2005)的《庭園與氣候》按照傳統上用以解釋現實世界本質的四元素“土”、“火”、“空氣”、“水”劃分為四個部分,展示了過去偉大的建筑師和設計師是如何利用這些元素來創造微氣候的。[9]柏春(2009)在《城市氣候設計 城市空間形態氣候合理性實現的途徑》書中提出“城市空間形態氣候合理性”的概念,并從這一概念出發,建立一個關于城市氣候學與城市設計學交叉研究的體系、框架以及實現途徑。[10]冷紅(2009)在《寒地城市環境的宜居性研究》一書中提出寒地城市環境宜居性建設的科學理念和設計方法。[11]荊其敏、張麗安(2012)《設計順從自然》本書主要介紹了設計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提出設計順從自然、設計順從氣候、設計順從地形地貌、設計從土從石、設計從風從聲。[12]
在應用理論研究層面,按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類型來看,有譚剛毅(2003)[13]、趙彩君(2011)[14]、王建華(2008)[15]等對傳統園林氣候適應性及各氣候應變措施進行了研究; 何海霞(2008)[16]、郭虓(2012)[17]等對民居院落氣候適應性進行了研究;在居住區規劃設計研究中,有張亭(2005)[18]、鄭潔(2005)[19]、朱俊華(2011)[20]、劉姝宇(2010)[21]等總結了居住外環境氣候設計的方法及策略;在校園規劃設計的研究中,有冒亞龍(2010)[22]、李帥(2010)[23]、宣怡(2012)[24]等探究適宜地域氣候的生態校園規劃與設計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校園規劃布局結合地方氣候等規劃與設計策略;對于城市公園規劃設計的研究有冷紅(2011)[25]、閻晶(2010)[26]等探討城市生態公園的規劃設計的策略與具體方法;譚曉紅(2004)[27]、肖銳(2012)[28]、梅洪元、代陽(2012)[29]等從氣候角度出發對街道的綠色設計方法進行了研究;對于廣場規劃設計的研究有畢曉莉(2011)[30]、劉偉毅(2006)[31]等提出了廣場的氣候適應性設計策略;周瑞祖1996)[32]、程靜靜(2010)[33]、陳玉玲(2010)[34]、唐芳、張秋鈐(2011)[35]等對于風景區進行了氣候資源評價的研究,并提出了開發利用的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發現,近年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界深刻地認識到了氣候與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對于不同類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項目中的氣候適應性設計應用理論都有所研究,但是針對氣候適應性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方法的研究相對欠缺。
參考文獻:
[1](美)麥克哈格(Mcharg,Ian L.)著;芮經緯譯.設計結合自然[M].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2]張卓予.微氣候學對景觀設計的影響[J].山西建筑,2009,v.35(32):15-16.
[3]包滿珠.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園林建設[J].建設科技,2009,No.156(19):30-33.
[4]趙彩君,傅凡.氣候變化——當代風景園林面臨的挑戰與變革機遇[J].中國園林,2009,v.25;No.158(2):1-3.
[5]胡承江,李雄.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風景園林的發展[C]//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6]楊銳.風景園林學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園林,2011,v.27;No.185(5):18-19.
[7]馮瀟.現代風景園林中自然過程的引入與引導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9.
[8]趙彩君.城市風景園林應對當代氣候變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10.
[9](美)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著;沈浮,王志姍譯.庭園與氣候[M].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0]柏春著.城市氣候設計 城市空間形態氣候合理性實現的途徑[M].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1]冷紅著.寒地城市環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市: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2]荊其敏,張麗安著.設計順從自然[M].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
[13]譚剛毅,陸琦.廣東傳統住宅庭園的氣候適應性與實用性[J].中國園林,2003(4):23-26+83.
[14]趙彩君.與氣候為友—中國傳統園林適應氣候的特色研究[C].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15]王建華.基于氣候條件的江南傳統民居應變研究[D].浙江大學,2008.
[16]何海霞,張三明. 中國傳統民居院落與氣候淺析[J]. 華中建
筑,2008,v.26;No.13912:210-214.
[17]郭虓.氣候對中國傳統民居庭院空間的影響[D].中央美術學院,2012.
[18]張亭.京津石地區居住外環境氣候設計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05.
[19]鄭潔.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小區戶外空間氣候適應性設計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
[20]朱俊華.基于微氣候模擬的居住區低碳規劃方法初探——以香港牛頭角
上邨規劃為例[A].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南京市政府.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南京市政府:,2011:8.
[21]劉姝宇,徐雷. 德國居住區規劃針對城市氣候問題的應對策略[J].建筑學報,2010,No.50408:20-23.
[22]冒亞龍,何鏡堂.映射氣候的大學校園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2010,v.17;No.10304:39-47.
[23]李帥,敬鑫,于海漪.北方工業大學校園微氣候測試與分析[J].華中建筑,2010,v.28;No.16312:58-63.
[24]宣怡.濕熱地區大學校園戶外空間的氣候適應性研究[D].華僑大學,2012.
[25]冷紅,甄瑋.基于微氣候優化的寒地城市小型公園綠地規劃研究——以哈爾濱太平公園為例[A].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1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論文集[C].江蘇省揚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011:6.
[26]閻晶.西北地區城市生態公園規劃設計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0.
[27]譚曉紅. 城市街道空間地域性研究[D].鄭州大學,2004.
[28]肖銳.不同氣候地區街道布局研究[J]. 中華建設,2012,No.8405:84-85.
[29]梅洪元,代陽.回應氣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綠色設計[J].建筑學報,2012,No.53212:104-107.
[30]畢曉莉,劉起.基于生物氣候條件的西北地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以白銀金魚公園全民健身廣場設計為例[J]. 華中建筑,2011,v.29;No.17310:47-49.
[31]劉偉毅.夏熱冬冷地區城市廣場氣候適應性設計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
[32]周瑞祖,周永忠.五洩風景區旅游氣候資源分析[J].浙江氣象科技,1996,01:3-8.
[33]程靜靜.黃山風景區氣候旅游資源分析及開發研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0,v.12;No.12901:42-45.
篇8
【關鍵詞】電渦流;傳感器;單片機
1.引言
現代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人們的主要交流和溝通都是通過對信息的傳遞、處理而進行的。傳感器就是人們從自然界獲取各種相應外界信息的方式,能夠將相應的需要采集的信息轉換成為控制芯片能夠識別的電流或者電壓等信號,在現代的控制測量系統中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本論文主要介紹的是電渦流式位移傳感器。電渦流式位移傳感器屬于電感式位移傳感器的一種,是基于電渦流效應而工作的傳感器,具有很多優點:高分辨率、高可靠性、較寬的頻率響應以及較高的靈敏度等等。
該傳感器還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相比而言,傳統的傳感器具有非線性誤差,要求工作環境恒定或者價格較高[1]。
2.電渦流式微位移傳感器
2.1 傳感器發展歷程
國外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漸將傳感器廣泛應用在各個生產領域,在航天和軍事領域也有十分領先的傳感器應用。之后伴隨各個國家的機械、自動化、計算機等信息產業如日中天,歐美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都對世界的傳感器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我國主要是在1960年開始對傳感器進行開發工作。國家組織大批科研人員對其進行研究和開發,并實施了“八五”、“九五”等國家計劃,使得其取得了十分矚目的應用成就。然而我們也應該清醒地意識到,我國在傳感器的基礎制造工藝等方面還不能和發達國家相提并論,許多核心技術以及芯片都要進口。與此同時,我們的傳感器在國際上沒有太大競爭力,產品研發和更新速度很低,缺少實用創新性[2]。
2.2 傳統傳感器缺點
以往的傳感器和電渦流位移傳感器比起來,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嚴重不足:
(1)輸入一輸出特性存在非線性且隨時間而漂移;
(2)環境會干擾參數,使得測量結果發生漂移;
(3)因結構尺寸大,而時間響應特別差;
(4)易受噪聲干擾、信噪比低;
(5)靈敏度或者分辨率不夠理想。
2.3 電渦流式微位移傳感器
本論文所要介紹的電渦流位移傳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了渦流效應。該類型的傳感器,通過渦流效應使相應的位移的變化,轉換成線圈的阻抗值變化;之后利用特定的電路將線圈阻抗值變化轉換成為電壓的變化,再進行檢測和輸出,根據相應的公式或者經驗,能夠還原成位移信息。這種傳感器具有很多優點,比如具有很高的靈敏度、簡單的結構以及及時的動態響應。該傳感器廣泛應用在測量振動和位移等信息量上。大體上輸出的電壓信號與位移的變化量是線性的關系,公式是ΔS=K?ΔV。其中K是系統的比例常數,在不同的傳感器中根據系統結構的不同是不一樣的。
2.4 電渦流式位移傳感器測量原理
公式能夠精確描述該原理。我們根據公式可以得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Z(線圈的阻抗)與S一一對應。電渦流傳感器測量位移的原理就是基于此公式,在特定的信號激勵過程中,傳感器會依據位移變化而產生電壓的變化。
3.測量系統的硬件設計
3.1 主控芯片
本論文設計的電渦流微位移傳感器使用的主控芯片是AT89S52單片機。MSC-51單片機是八位的非常實用的單片機。本論文所使用的AT89S52單片機就是基于這款單片機的。MSC-51單片機的基本架構被ATMEL公司購買,繼而在其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新的功能,同時擴展了芯片的容量以及加入flash閃存等等。51內核的單片機具有很多優點,因此無論是在工業上還是在一些電子產品上應用都很多。全球也有許多大公司對其進行擴展,加入新的功能。即使是在今天,51單片機仍然在控制系統中占據很大市場[4]。
下面對本論文所使用的單片機作簡要介紹。AT89S52單片機具有最大能夠支持的64K外部存儲擴展,同時還具有8K字節的Flash空間。該單片機具有4組I/O口,分別是從P0到P3,同時每組端口具有8個引腳。每個引腳除了能夠作為普通的輸入和輸出端口外,還具有其它功能,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引腳復用。其還具有斷電保護、看門口、計時器和定時器。51單片機一般的工作電壓是5V。
3.2 顯示模塊
本論文設計的LCD1602電路,該液晶模塊能夠顯示2行*16列的字符,相對于數碼管而言,顯示更加靈活多變。該液晶模塊用來顯示其測量處理后的數據。
4.測量系統的軟件設計
本論文的主程序循環采集電量的變化,并實時顯示在液晶模塊上。系統軟件是指完成系統設計功能的軟件。為了提高系統的實時性、可靠性,在編寫系統應用軟件時,主要考慮以下兩方面:
(1)提高系統抗干擾性能。在工業現場不可避免的有各種抗干擾因素。因此本系統除了在硬件上硬件復位和加電容濾波外。在軟件上,采用了指令冗余技術、延時消抖技術以及對位移大小采樣值進行中值濾波的數字濾波方法,進一步提高系統的抗干擾能力。
(2)采用模塊化編程。將系統的應用程序分為若干個功能模塊,這些模塊可以任意更改而不影響程序的其余部分,將各個功能模塊程序調通后,再把各個功能模塊結合起進行聯調,這大大減少了調試時間,提高了程序的通用性,方便程序的修改和檢查。
5.總結
電渦流位移傳感器是一種基于電渦流效應的傳感器,能夠將位移的變化轉換成電量的變化。本論文主要介紹了傳統傳感器的發展歷程,進而介紹了電渦流式微位移傳感器的測量原理和優勢,并基于單片機設計了測量系統。
參考文獻
[1]譚祖根,汪樂宇.電渦流檢測技術[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6.
[2]于鵬,許媛媛.利用插值法和曲線擬合法標定電渦流傳感器[J].中國測試技術,2007,1(33).
篇9
題 目:鄭州投建SHOPPING MAll 的實證分析——以大商新瑪特SHOPPING MALL為例
1、選題依據(背景與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
(1)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大型百貨店的逐漸衰退,鄭州地區商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不斷涌現出1些新的商業形態如:購物中心、量販店、便民店、倉儲式商店、專賣店等,它們的產生和發展為鄭州的經濟活躍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國內外出現全新0售業態--shopping mall已經顯出它無與倫比的優勢。鄭州經濟環境優良,政策環境開放,人文環境充足,地理環境優越,居民消費水平較高,市民消費者的消費理念正朝著國際大都市的方向邁進。
眾所周知,從大商集團4.21億元拍得金博大店3年經營權,到神速簽約鄭州國貿店、閃電進駐漯河兩店;從迪奧、倩碧等國際1線化妝品牌的引進,到大眾時尚百貨向精品時尚百貨的轉型超越;從創新聯盟營銷到銷售業績的不斷攀升,大商1直是鄭州媒體和商家關注的焦點。2019年7月13日,大商再次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大商集團河南店網拓展暨大商新瑪特鄭州國貿總店招商大會在鄭州裕達國貿盛大召開,與會者有大商高層、行業專家學者數10人、國內外知名供應商代表400多人、各大媒體記者近50人等。本次招商大會的成功召開是大商集團對河南店網布局的首次高調亮相,標志著大商在河南店網布局的正式啟動。
本論文將從大環境來分析鄭州發展shopping mall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大商新瑪特shopping mall為例,從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政策環境、人文環境、競爭區位理論、商圈理論等角度全面認真地分析它的投資可行性。
(2)意義與國內外研究現狀
投建shopping mall不僅是1個城市經濟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的改善,更是1個城市高速發展水平的標桿。MALL作為1種現代商業形態,代表著先進的商業生產力,那么,北美作為全球MALL的策源地和樣板,為什么會出現兩種孑然不同的局面?1類MALL作為成功的樣板而受到稱贊,現在依然門庭若市,而另1類MALL卻被孤00地拋棄在野外,門口無比空曠。
美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完成了對商業體系的現代化改造,這1切,是在市場的力量推動下完成的。美國能在經濟上取得今日的成就,其商業體系的現代化程度和他的融資體系、富有創造力的社會生產體系1樣,成為美國經濟值得驕傲的標志之1。以至于今日當人們在議論起商業地產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談起“Shopping MALL”,即我們常說的“購物中心”。而“Shopping MALL”正是在美國開端。這1商業形式固然是在美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但目前卻已成為全球現代商業的樣板,它在1個國家的普及程度成為衡量1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標尺之1。
從早期歐美購物中心的發展,到近在咫尺的亞洲日本、韓國等國購物中心的發展,我們看到了眾多的經驗和教訓。世界上沒有1個購物中心會主觀地走向失敗,世界上任何1個購物中心自始至終都夢想走向成功。但是數2019年來的發展歷程卻說明:有1些項目獲得了成功,而有1些項目卻走向了失敗。成功是主動的,而失敗卻是被動的。
從歐美和日本等地的購物中心發展經驗中,我們又可總結出1個普遍的規律,那就是1個國家和地區的購物中心從起步走向成熟,基本上都要經歷3個階段,這3個階段分別是:
第1階段:購物中心剛剛開始起步,這個階段由于購物中心在市場上并未飽和,加上市場的需求推動,使絕大多數購物中心1旦建成,都能在初期獲得1個較好的效應。這個階段是購物中心發展的黃金時期,很多商業地產開發商本身并未對購物中心有充分的認識并做好足夠的準備,就在利益的推動下進入購物中心的建設和運營,這個階段對購物中心運營最重要的
因素是地段的因素;第2階段:購物中心從起步階段進入相對穩定的階段,這個階段購物中心的建設開始趨于飽和,并成為市場消費的主要場所。購物中心與購物中心之間的競爭開始出現,在這個階段,由于購物中心運營都開始步入成熟,購物中心之間主要的競爭是人力資源和技術層面的競爭,在這個階段,現代商業人才和商業運營技能是決定購物中心生存的決定因素。在競爭的推動下,1部分購物中心承受不住壓力,開始衰落;第3階段:購物中心的發展和運營進入成熟階段,成熟的購物中心供應鏈和連鎖的購物中心開發商開始形成,競爭進入白熱化。在這個階段,現代商業人才充裕,商業運營技術已相對成熟,購物中心與購物中心的競爭主要體現為核心競爭力的競爭。主題化經營和差異化戰略成為購物中心吸引客流的主要亮點,具有鮮明主題和高度戰略規劃思想的購物中心開始構筑中心優勢,并成為購物中心競爭角逐中的優勝者。大量目光短淺、規劃落后和過于追逐短期利益的購物中心被淘汰,購物中心開始形成強者為王的格局。中國購物中心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要經歷這3個階段。
(3)發展趨勢
購物中心的興起是伴隨著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出現的,并且在1定程度上進1步促進了各國經濟的發展。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購物中心在全球的發展呈現出了不均衡的態勢,絕大多數的購物中心集中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其中僅美國所擁有的購物中心總數就多達45000個。形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當地居民的消費需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出現了新的變化和調整,而購物中心則迎合了這種需求。進入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香港、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購物中心步入蓬勃發展的階段,購物中心的數量增加、規模擴大,形式日趨多樣、服務更趨完善。但是從客觀來講,歐美的購物中心無論從總體數量、銷售業績,還是從管理水平上看,都在全球購物中心領域發揮著榜樣的作用。從購物中心的發展對各國經濟整體發展的促進作用的角度來分析,對我們研究購物中心、發展購物中心更是具有相當大的啟示意義。僅以美國購物中心對美國經濟的總體貢獻為例,1993年其總銷售額達到8302億美元,1994年達到了8500億美元,2019年則已超過了1萬億美元,這個銷售額在非汽車類商品的銷售額中占了55%,美國購物中心所雇用員工超過1000萬人,幾乎每11個工作人口中就有1名是在大型購物中心工作。在這里需要說明的1點是,美國的購物中心產業1993年就已進入了成熟發展時期,因而大型購物中心數量逐年遞減,即便如此,購物中心所產生的銷售額,仍然呈現出直線上升的趨勢。購物中心在美國、日本、歐洲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興起并且進入蓬勃發展階段,被0售業人士稱為“流通革命”,主要原因在于購物中心從根本上改變了0售業的被動和從屬地位,實現了與相關產業的有機融合乃至對生產的引導,對消費的促進。
2、研究目標與主要內容(含論文提綱)
(1)研究目標
本論文將從大環境來分析鄭州發展shopping mall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大商新瑪特shopping mall為例,從歷史地理環境、經濟政策環境、人文環境、競爭區位理論、商圈理論等角度全面認真地分析它的投資可行性。
(2)研究內容
主要研究從shopping mall的產生和發展以及shopping mall在中國的個案分析,探討shopping mall在鄭州投資興建的可行性。同時,大商新瑪特作為1家外來企業,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鄭州市場投建shopping mall取得了巨大成功。
論文提綱:
1、 購物中心的產生及發展趨勢
(1)購物中心的產生
(2)購物中心的定義
(3)購物中心的特點
(4)購物中心的現狀
(5)購物中心的分類
2、 中國SHOPPING MALL的個案分析
(1)賽特購物中心淡出武漢
(2)廣州天河城廣場購物中心
(3)成功發展SHOPPING MALL應具備的條件
3、鄭州發展SHOPPING MALL的環境總析
(1)經濟環境
(2)地理環境
(3)政策環境
(4)市場狀況
4、投建大商SHOPPING MALL的實證分析
(1)區位環境分析
(2)大商新瑪特SHOPPING MALL商圈分析
(3)經濟政策環境分析
(4)人文環境分析
(5)鄭州市居民消費需求分析
5、大商新瑪特SHOPPING MALL的投資風險研究
3、擬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術路線、實驗方案等
(1)研究方法
1。實證與案例分析法
這是西方經濟學界比較公認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稱之為成熟的研究范式。實證分析方法的特點是,指明研究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特征,以及說明該事物在各種條件下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產生什么樣的結果。
2。歸納法
從案例出發,必須運用歸納的方法。歸納法的運用,就是從1個或多個企業的發展道路中發現各自不同的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對核心能力有1個較普遍的認識。
3。比較分析法
由于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關于核心競爭力的觀點,而且不同企業的發展道路與競爭力提升方式、路徑都不盡相同,這都使本文自然的應用比較分析法進行研究。所謂比較分析法,是將兩個或多個同類或相近的事物,按同1法則進行對比分析,尋找它們的相同點與差異點,并根據同1法則進行對比分析的結果來推測未能知的事物或具有同樣或近似的性質和特征。本論文中有關核心競爭力理論的淵源和發展以及核心競爭力的提升等的研究,將是比較分析法的具體運用。
(2)研究手段與技術路線
學校圖書館、閱覽室有豐富的藏書,并設有電子閱覽室,可全文檢索中國期刊網,能方便查閱到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的最新成果,還通過對1些成功的案例進行分析。此外,還有指導老師的悉心指導。
在研究內容中,對shopping mall的綜述,主要是通過利用各種途徑包括網絡、期刊、報紙、雜志等資源來搜集大量的相關資料。在研究世界各國shopping mall的發展和趨勢同時,密切關注國外發展shopping mall的趨勢,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發展趨勢。此外,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中國居民的消費需求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和調整。消費者在購物時不僅追求方便性、多樣性、注重個人品味的需求,同時更注重整體購買經歷的愉悅。這種趨勢促成了對大型Mall購物中心的需求不斷增強。
本課題主要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道出shopping mall的其中緣由,進而得出在某個區域投資發展shopping mall的可行性。
4、中外文參考文獻目錄(作者、書名論文題目、出版社或刊號、出版年月或出版期號)
[1] 郭國慶。市場營銷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 李小建。經濟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3] 陳才編。區域經濟地理學原理。北京:中國科技技術出版社,2019
[4] 石偉,李洪濤。沃爾瑪商業帝國啟示錄。經營者,2019(5):53-54
[5] 劉光杰。21世紀武漢的戰略定位及其結構調整思路。經濟評論,2019(2):54-56
[6] 徐志愛,唐平華。居民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年
[7] 蔡恩澤。大商場向何處去。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8] 杜江,李炳毅。城市居民消費行為差異的實證分析。商業經濟,2019(1):37-39
[9] 。傳統百貨0售業的現狀和發展方向。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
[10] 涂山青。賽特緣何淡出武漢。商業經濟與管理,2019(2),35-36
[11] [英]洛倫茲·格利茨。金融工程學。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9
[12] 葉興國,陳滿生。國際商務英語閱讀。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998
[13] 顧過鍵。0售業發展熱點思辨。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
[14] 李畢萬。百貨店營銷。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9
[15] 永島幸夫。0售業發展之道。昆明: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
[16] 黃維禮。0售促銷管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
[17] 黃桂芝。0售營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18] 菲利普??铺乩?。市場營銷管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19] 大衛·E·貝爾。戰略0售管理。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9
[20] 劉念雄。購物中心開發設計與管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9
[21] 余凱。倉儲式超市經營管理實務。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9
[22] 呂1林。美國沃爾瑪——世界0售第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5、研究的整體方案與工作進度安排(內容、步驟、時間)
(1)研究的整體方案
對本論題的研究,主要分4大步驟著手進行。
第1,論述SHOPPING MALL的產生、定義、特點、分類、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第2,研究主要對中國SHOPPING MALL個案進行分析,以賽特、廣州天河城為例,分析它們的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并結合國內外的具體事例總結出成功發展SHOPPING MALL的應該具備條件然后,著重對雙匯集團的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研究
第3,針對鄭州的大環境進行論述分析,得出鄭州已基本具備發展SHOPPING MALL的硬件和軟件條件
第4,在所研究的基礎上,主要就以大商新瑪特SHOPPING MALL為例進行實證分析。運用區位理論、商圈理論等進行分析;
第5,就預測購物中心的未來發展趨勢,并對大商新瑪特SHOPPING MALL未來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
(2)工作進度安排
論文步驟
完成時間
備注
確定選題,完成選題審批表
2019年12月20日
學生與導師溝通確定題目、完成審批表
下達任務書
2019年12月31日
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任務書
開題報告定稿
2019年1月15日
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開題報告
文獻綜述定稿
2019年3月10日
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文獻綜述
外文翻譯定稿
2019年3月10日
指導教師寫指導學生完成外文翻譯
交論文完整初稿
2019年4月27日
指導教師要求學生保留修改稿件
畢業論文中期檢查
2019年4月28日—30日
系里檢查學生論文進展和教師指導情況
論文第2、3...稿
篇10
電子商務管理論文2800字(一):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概念及內在聯系論文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電子商務發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且企業供應鏈運作方面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此類變化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之間的密切關系。從實際角度出發,對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的概念予以分析,在此基礎上探尋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關鍵詞:電子商務;供應鏈;概念;聯系
中圖分類號:F713.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20)15-0146-02
當前時代是信息化時代,電子商務已經融進了我們的生活,電子商務現在開始由時尚化日漸向生活化方位轉移,社會上越來越多的行業都開始涉足電子商務。但是電子商務之所以成功且迅速得到廣泛應用,后臺供應鏈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一、電子商務
電子商務,是通過應用計算機技術,以電子交易方式在全世界方位內進行且完成的各類商務活動和交易活動以及金融活動。簡而言之,電子商務便是借助計算機網絡平臺,集產品買賣和付款以及服務等于一體的經濟活動。
對于企業而言,電子商務總體目標一共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創設銷售網絡結構體系;二是企業可以提供不同類型商務活動全面數據信息內容,處理企業生產以及銷售環節中的信息收集困難等問題;三是減少企業進入市場的若干環節,助力企業拓寬本體市場,從根本上提升商品銷售效率;四是降低企業銷售成本,科學有效地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五是為交易雙方提供便利,以網上談判形式為彼此促成合作;六是為企業一方提供堅實的質量支撐;七是方便顧客網絡檢索所需商品種類與詳情。
二、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主要是指由供應商和制造商以及倉庫和配送中心等所組成的物流網,其類型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是基于客戶需求的供應鏈,二是基于銷售的供應鏈,三是基于產品的供應鏈。供應鏈管理則是指調整和完善供應鏈活動,供應鏈管理對象便是供應鏈組織以及期間產生的“流”,集成和協同是核心應用手段,最為主要的目標便是滿足客戶需求,之后在此基礎上強化供應鏈整體競爭水平。供應鏈管理的實質便是深入供應鏈體系之中,囊括不同增值選項,將客戶所需產品在正確時間點,根據正確的數量和優質的質量、合理的狀態,最終送達指定目的地,最大限度上去降低經濟成本。
1.供應鏈管理將所有節點視為統一整體,然后達成全過程戰略性管理。老舊式管理手段,一般都是將企業職能部門作為基礎,但是由于企業和企業間、職能部門與職能部門間的目標迥異,所以就會相繼產生諸多矛盾和沖突,企業和企業間、職能部門與職能部門間此時便不能有效發揮功效、履行職能,所以難以達成整體目標。供應鏈管理,會將物流和信息流以及業務流等方面的管理貫穿于供應鏈始終,整個物流囊括在內,從原材料、零部件采購,直至產品運輸以及儲存等,這些都涵蓋其中。其間,處在各個節點上的企業一定要實現信息共享和風險承擔、利益共存,要站在戰略層面去掌握供應鏈管理的價值和意義,之后方可達成整體高效管理。
2.供應鏈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特點甚是突出。需知,供應鏈關鍵的核心便在于集成思想和集成方法,從供應商端開始,會經由制造商和分銷商以及零售商、客戶這些全要素和全過程,然后形成集成化管理樣態,這是一種新型管理手段,會將不同企業統統集成在一個供應鏈里,然后提升供應鏈水平和質量,企業間的強強聯合最為關鍵。只有如此,才能實現全局最優化發展局面。
3.供應鏈管理過程中的“庫存”愈加明顯。傳統庫存思想理念表明了,庫存是保障企業生產和企業銷售的必要手段,是一種必要成本。所以說,供應鏈管理讓企業和其他企業在不同市場環境下達成了庫存轉移,企業庫存成本得到科學合理的降低。此時,要求供應鏈上的各企業成員間要通力合作,形成戰略互助關系,要做出快速反應,從而更好更優地節約投入成本額度。
4.供應鏈管理遵循“客戶至上”的原則,此為供應鏈管理的經營方位。無論是供應鏈節點中企業數量多少與否,也無論企業類型如何、參與程度深淺,之所以形成供應鏈,客戶和消費者需求始終都是核心導向。正因為客戶和消費者需求的存在,供應鏈才會應運而生。唯有讓廣大客戶和消費者需求得到有力滿足,供應鏈的發展空間才會變大,未來才能擁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的內在聯系
當前,全球每天都會有數以億計的交易活動產生,每筆交易均為供應鏈體系中緊密相連的業務活動,最為常見的就是虛擬市場和跨過客戶需求分析、資源供給、科學安排、新產品研發、策略型資源獲得、產品加工生產,諸如此類,均會被納入到全球化供應鏈管理范疇中。由上可知,由此所產生的信息量之龐大、之繁雜,管理難度必然比一般流程下的供應鏈管理更高。
1.電子商務是供應鏈管理的集成驅動器。電子商務讓供應鏈上的成員方可以緊密合作、積極交流,將供應鏈概念合理地進行延伸,供應商的供應商以及客戶的客戶都會從中受益。這是一種全球化的協作樣態,所涉內容繁多,包含了需求預測內容和產品設計內容以及商品外購、服務客戶等內容,為進行全球化供應鏈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發展平臺,使得供應鏈管理朝向變得愈加動態化和柔性化以及虛擬化,供應鏈管理持續競爭力倍增。
2.供應鏈管理是電子商務發展的理論依據。企業建立電子商務模式,供應鏈管理概念的建立是第一位的,要以供應鏈管理理論作為核心依據,之后在此基礎上使用新型技術模式進行嶄新的管理方案制定,將供應鏈管理視為和電子商務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的運行環境,并且要將供應鏈管理看作是與電子商務密不可分的發展平臺,這樣才能實現全球化的電子商務發展。
3.供應鏈管理和電子商務之間的整合。供應鏈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立足于全球性的供應鏈體系,這給基于全球化發展方向的電子商務提供了一個優異的管理平臺,讓供應鏈管理不僅僅被限制在企業內部和區域里,形成慢慢延伸至全球化的一種供應鏈體系,最終形成一種跨企業合作模式和跨區域合作模式。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是企業提升競爭實力的法寶,需要在不斷探索發現中去找尋滲透渠道、整合辦法,最后漸入佳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全球化電子商務系統建立是大勢所趨,以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技術為根基,面對全球化供應鏈的信息溝通、處理的低投入、高產出的新平臺出現,信息交流矛盾和資源共享問題才能夠被一一化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協作也會變得愈加融洽,存貨效率會得以提升、資金流動也愈加流暢。不僅如此,業務處理速度和客戶需求響應速度也會雙向提升。電子商務和供應鏈管理是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實力的“法寶”,實踐階段,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主要關系。
電子商務管理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電子商務運營模式的企業物資管理分析論文
摘要:利用電子商務技術進行物資采購和管理,采購信息準確、全面,方便決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采購效率,增加效益。
關鍵詞:電子商務;運營模式;物資管理
電子商務技術作為一種新興技術,基于信息化市場的擴張,憑借其商業模式上的創新與延伸,逐漸成長并成熟,成為當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營銷模式。很多傳統企業從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和更快的成長速度的立足點出發,將原有管理模式和銷售業務與電子商務進行互補結合。
一、企業物資管理的特點
目前,信息化是物資采購管理業務的基石。傳統物資采購方式不僅采購效率低,而且供應商也難以滿足采購部門的要求。而電子商務模式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得企業得以推行信息化、自動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企業內部網絡,從而實現統一管理資源共享。隨著行業規模逐漸壯大,隨之而來的是與日俱增的物資管理與監管成本。在業務流程中,除了要完成信息化和確保對物資信息進行保密處理之外,還需要實現電子商務價值最大化,簡化采購流程,降低采購成本,從而真正提高采購電力物資的效率。
二、采購環節
2.1采購申請和審批流程
采購環節最初需要進行編制需求(采購)計劃和提出采購申請。采購部門主要參照采購計劃進行物資采購,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若編制的采購計劃偏離實際需求造成物資短缺或過量,甚至無法跟上生產進度,就會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秩序。為避免這些問題出現,可從三方面著手加強管控:第一,生產、經營、項目建設等部門,應參照實際需求編制采購計劃。第二,基于年度生產經營計劃和企業發展目標,結合現有庫存量,通過物資管理平臺合理布設采購計劃,避免過量采購或物資短缺。第三,采購計劃應納入采購預算管理,經相關負責人審批后,作為企業剛性指令嚴格執行。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物資采購和管理具有它的優勢所在,但是真正實施起來也是困難重重,所以怎樣運用電子商務進行物資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盲目的使用不僅不能方便物資的管理工作,還有可能因為管理混亂引起物資供應和管理問題,造成工程因材料供應不及時而發生問題,釀成大錯。所以,加強網絡物資信息收集、網絡詢價議價、采購運輸、到場配發等環節,是企業和物資采購人員應當加強的。若企業缺少一套相對完善的物資請購制度和審批流程,就無法合理控制采購量,可能會破壞企業的生產經營秩序。采購申請指的是企業生產經營部門基于物質需求和采購計劃提出采購申請。主要管控措施為:首先,確立物資請購制度,依據購買物資或接受勞務的類型,授予相應歸屬部門請購權,厘清各關系部門的權責范圍,明確請購流程;其次,請購人員和部門必須根據成本預算和市場行情提出采購申請,依照規定辦理請購手續;再次,負責審批請購單的管理部門必須按成本預算嚴格審查請購單,檢查采購申請是否與采購計劃和生產經營需求相符,采購內容是否健全,物資量是否超預算等,如采購申請超預算或與上述要求不符,可不予審批。
2.2選擇合適的供應商
采購方的生存和發展與供應商的實力、行業信譽和產品質量息息相關。為了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并且與其保持長期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企業要堅持完善供應商準入制度和相應的評估制度,在政策方面適當給予優秀供應商一定的優惠,確保供貨源穩定可靠,促進企業經營生產活動可持續發展。
2.3控制采購價格
第一,完善采購定價機制,通過協議采購、招標采購、詢比價采購、動態競價采購等途徑,對所采物資進行合理定價。第二,采購部門必須深入剖析大宗物資的成本構成,通過市場調研,時時關注其價格波動情況,并根據其市場價格波動規律分析其供求關系和市場行情,構建采購價格數據庫。
2.4建立采購合同內部審查制度
一是審查采購合同的內容。檢查合同內容是否嚴密、完整,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如當事人的姓名、住所;合同價款或報酬;雙方約定的地點、期限、履行方式;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方式等。二是審查采購合同產生的過程。合同產生過程的審查實際是對合同產生的必要性、效益性進行審查。如審查采購方式是否符合企業實際;審查采購計劃、物資定價和資金分配過程;審查供應商選用及開標過程。三是審查采購合同的履行情況。重點審查驗收環節和結算環節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審查采購標的物的數量和質量是否與采購合同中的具體要求相符,是否根據規定預留了質量保證金等。
三、驗收環節
健全采購驗收制度,規范驗收流程,是該環節的主要工作內容。首先,采購、驗收兩大部門必須相互分離。其次,規范驗收流程。指派專人或指定驗收部門對照請購單和合同條款逐一核查物資規格、品種、質量和數量,審核通過后編制計量報告、驗收報告及驗收證明,并辦理接收手續。再次,及時上報存在問題的物資,深入調查問題根源并妥善處置。最后,健全退貨管理制度,明確告知退貨的條件和手續,規定貨物出庫、退貨款回收等相關內容。
四、付款環節
在付款環節,如果付款方式不當,不嚴格審查付款流程,致使付款金額超預算,企業不僅將因此蒙受經濟損失,信譽度也會降低。為避免此類問題發生,可從三方面著手加強管控:一是健全預付賬款及定金的授權審批制度;二是嚴格審批流程,采購預算、合同、審批程序、驗收手續、發票等手續通過審核后才允許辦理付款;三是定期與供貨商審計核對應付款項和票據,如有賬款金額與實際不符,應立即核查糾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