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指導意見范文

時間:2024-01-18 17:24: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供應鏈指導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供應鏈指導意見

篇1

2013年,《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將正式實施。為推動《管理辦法》平穩實施,拓寬資本補充渠道,增強銀行體系穩健性,支持實體經濟發展,2012年12月銀監會了《關于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筆者認為,該指導意見的,有利于加速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進程,更有助于提升銀行業資本質量。

(一)《管理辦法》對資本質量要求更高

經過十多年的改革,我國銀行業資本實力、資本質量和經營效益不斷提高,一些商業銀行已經躋身全球大銀行之列。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資本凈額已達9.2萬億元,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3%,資本質量處于國際良好水平。銀監會的《指導意見》,對于提升銀行業資本質量更有裨益。因為,要推出符合新監管要求的資本工具,就需要根據監管資本與經濟波動的聯動情況、結合資本監管要求以及資本工具創新的難易程度逐步推出。所謂監管資本與經濟波動的聯動,就是銀行業監管資本要求影響商業銀行的信貸和資產組合行為,通過信貸活動對經濟產生波動性影響。在經濟處于蕭條時期,信用違約將會顯著增加,以風險衡量的資產質量下降,應相應增加計提監管資本,銀行信貸行為就變得謹慎,進而形成信貸緊縮;而信貸緊縮將會對經濟起到抑制作用。相反,在經濟處于繁榮時期,商業銀行信貸行為相對樂觀,信貸資產質量也會得到明顯改善,應相應減少計提監管資本,而信貸的進一步擴張對經濟將會起到推動作用。目前,我國經濟已現企穩跡象,政策進一步傾向于維護實體經濟,以基建為代表的投資也顯著上升,社會融資總量保持穩定增長。這就為《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平穩實施以及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同樣,根據最新資本監管要求,監管資本的分類將資本充足率調整為三個指標:即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則分為核心一級資本、其他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三大類。那么,對照資本工具與監管資本對應關系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尚無與其他一級資本要求對應的資本工具。如果無此類工具的創新,按照權威專家的測算,則相當于我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最低要求提高到了8.5%,比現行要求提高了1.5個百分點。而且,單一的資本補充工具不利于消化和緩解外部沖擊。同時,還存在著資本來源單一、過于依靠股本融資等問題,這將對資本市場產生較大壓力。因此,需要通過創新,創造更多的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拓寬資本來源。

(二)提升銀行業資本質量倚重資本工具創新

實際上,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過程,也是學習和借鑒國際銀行業經驗的過程。2010年12月,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正式出臺《巴塞爾協議Ⅲ》,對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根據該協議,國際上有關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各自的資本監管要求。比如,到目前為止,至少已有荷蘭、西班牙、巴西等國家的商業銀行推出了帶有轉股或者減記條款的一級資本債券。同時,一些銀行按照這一協議的規定,已探索發行的符合新監管標準的資本工具,主要包括優先股、或有可轉換資本工具以及可減記次級債等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對該協議的推動和落實具有良好的引領作用。比如塞浦路斯銀行于2011年4月發行了13億歐元的一級資本債券,被稱為可轉股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期限為永久且5年內不可贖回;荷蘭合作銀行于2011年11月發行20億美元永續一級資本債券,被稱為可減記的一級資本工具,贖回權在2017年6月29日后可行使;澳大利亞西太平洋銀行2012年3月發行10億澳元優先股,期限永續,但受強制和可選轉股、贖回和轉讓條款限制,被稱為“過渡式”優先股,或符合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APRA)界定的類一級資本優先股,可以作為“過渡式”資本工具的安排。那么,國際銀行業的成功實踐,為我國銀行資本工具的創新提供了重要參考借鑒。

2013年,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一定會嚴格按照《指導意見》的要求,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適時推出新型債務類和權益類資本工具,并積極探索通過不同市場發行各類新型資本工具。商業銀行可借鑒境內外金融市場上資本工具發行的最新實踐,結合本行資本充足水平和資本補充需求,制定新型資本工具的發行方案,包括資本工具的類型、發行規模、發行市場投資者群體、定價機制以及相關政策問題的解決方案等。同時,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加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時代的悄然開啟,要求商業銀行應高度重視內源性資本增長能力,還要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以適應未來的發展。由于吸收損失是銀行資本的核心功能,以及新發行的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帶有強制轉股或者減記條款,鑒于我國債券市場還存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分割,所以,必須加強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以確保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工作高效、平穩推進。

二、銀行業碳金融發展之路拓寬

目前,全球碳交易市場不振,國內碳市場試點勢必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不過,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相關政策的推出,特別是《“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通過,將拓寬中國碳金融發展之路。

2012年12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今后一個時期,要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推行綠色消費,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會議討論通過的《“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這些政策,為2013年中國循環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而循環經濟發展無疑催生碳金融需求,因此也為中國碳金融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同時,國際碳交易市場的低迷,正好為擴大國內碳需求,進而大力發展國內碳金融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而以上海試點啟動為“標志性步伐”的全國碳排放交易試點,也已經為全國碳金融市場的建設作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天津、上海、北京、重慶、廣州、湖北、深圳鼓勵試點省市根據本地區的實際,選擇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大膽嘗試基于總量控制和配額分配的碳排放權的交易體制,也在為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探索經驗。

碳排放交易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種創新性市場化手段,可以發揮市場機制,以較低成本實現節能低碳產業的發展目標,建立企業碳排放管理制度體系,發展碳市場和相關的碳金融產業。特別是碳金融產業,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在碳金融方面雖有所動作,比如在“綠色信貸”等方面有所進展,但都沒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對CDM相關專業知識及政策法規的深度了解,投資該領域項目的業務能力嚴重不足。不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場所和碳交易平臺,更沒有碳掉期交易、碳證券、碳期貨、碳基金等各種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創新產品。為此,下一步在這方面發展的潛力巨大。

目前,中國幾乎已經占據了全球CDM已注冊項目和已簽發減排量的半壁江山,可再生能源行業在中國乃至全球的碳市場版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2013年開始,經過未來幾年的努力奮斗,逐步形成平穩有序的全國性碳市場,并積累起經驗,建立一套較為完整有效的碳金融制度,就可在全球和區域性的碳金融市場體系中擁有相應的“話語權”,甚至力爭占領全球碳金融的制高點。

三、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大有作為

2012年12月19日,商務部《關于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經過3到5年的發展,實現進一步完善流通環境、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的主要目標。筆者認為,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可大有作為。

(一)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應運而生

供應鏈金融是商業銀行將核心企業和上下游企業聯系在一起,提供靈活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融資模式。近年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都在探索和開展此項創新業務,核心是商業銀行向核心企業客戶提供融資和其他結算、理財服務,同時向這些客戶的供應商提供貸款及時收達的便利,或者向其分銷商提供預付款代付及存活融資服務。一般來說,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再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生產商、供應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供應鏈。而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從中尋找出大的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為出發點,為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將銀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業的購銷行為,增強其商業信用,促進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在供應鏈金融的融資模式下,處在供應鏈上的企業一旦獲得銀行的支持,將信貸資金及時注入配套企業,也就等于進入了供應鏈,從而可以激活整個“鏈條”的運轉,而借助銀行信用支持,也為中小企業贏得了更多商機。所以,若將供應鏈金融運行機理應用于農產品供應鏈生產和營銷之中,相信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運行機理

首先,構建農產品供應鏈。采用“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把分散生產的農民與大市場聯系起來,使公司和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結成經濟利益的共同體,以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擴大銷售,增加農民收入;以“訂單農業”形式幫助專業合作社與相鄰城市批發市場、果蔬等農產品交易市場及本地大型企業建立供銷合作關系,擴大本地農產品供應量,進一步推進“農超對接”,擴大本地農產品基地直接采購量,減少中間環節,并降低超市銷售農產品的毛利率,以穩定價格。

其次,形成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鑒于農產品供銷公司在整個供應鏈中所處的核心企業地位,再加上其指揮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信息平臺作為供應鏈支持系統,能上與各農戶及時交流信息,下與分銷商和賣場以及消費者交換信息和有效溝通,進而能快速反映上下游企業的需求。所以,在實際操作中,供銷公司可以向商業銀行提供擔保或由商業銀行統一授信于供銷公司給農戶提供融資服務,并有選擇地采用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融資、“保兌倉”融資、存貨質押融資以及預付賬款融資等模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農產品供應鏈所有環節的融資難,并且通過對“物資流、融資流以及信息流”的控制,確保農產品產銷平衡,渠道暢通。

(三)搞活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具體措施

一是盡快形成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支持政策。新的一年,積極按照《關于加快推進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形成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鮮活農產品流通創新體系,探索并制定出一系列具有全國示范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機制及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政策。重點培育一批創新示范企業,鼓勵鮮活農產品流通企業跨地區兼并重組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快發展鮮活農產品現代流通。

二是加大對供應鏈各環節的金融支持。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意味著在供應鏈上環環相扣的每一個企業與流程需要緊密合作、互相依賴,更意味著商業銀行必須參與到整個農產品生產、物流、交易、資金流轉與運作的過程中去。這就要求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研發與管理團隊,應深入企業內部,發掘潛在需求,為構建農產品生產、冷藏、保鮮鏈提供金融支持。

篇2

關鍵詞:供應鏈系統;企業物流;物流管理

1供應鏈系統下企業物流管理現狀

1.1傳統的物流管理方式與理念仍占主導地位

目前大多數企業并沒有真正意識到供應鏈系統對自身物流管理的影響,還是采用傳統的供銷一條化、倉儲輸送一條龍的服務方式。這樣的物理管理理念沒有重視客戶要求的多樣性,也沒有就物流服務質量和資源分配進行有效的管理。如此就很容易造成企業對于物理管理的實際狀況并不了解,并且不能及時了解到物流管理的中弊病而進行有效的處理。

1.2物流設備陳舊、信息化程度低

大部分企業沒有及時更新物流設備的意識,企業所使用的物流設備陳舊、功能單一、信息化程度低,整體的物流效率較低,根本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物流信息的及時更新與相關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1.3物流管理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多

盡管傳統的物流管理方式中就存在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但由于其管理方式是流線型的,因此整體而言企業所承擔的風險并不是很好。但在今天供應鏈系統中,物流管理中任何一個節點的問題都會影響到企業,許多不確定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和風險也就很容易被擴大。

1.4專業優秀的物流管理人才供不應求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企業越來越需要具備足夠的外語能力,且能同時處理好電子商務、進出口貿易及采購方面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同時,我國對于這一塊的人才培訓教育還處于初級的階段,物流管理人才的技能比較單一,根本無法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而企業也由于忽視對于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沒有建立良好的培訓再教育體系,致使企業根本沒有足夠的物流管理人才實現企業現代化物流管理。

2有效提升企業物流管理的措施

2.1重視現代市場對于物流管理的要求

企業首先要完全理解當前市場對于物流管理的要求,從而制定出有效的物流管理方案。在進行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要結合供應鏈系統下對于物流管理的要求,不要僅僅局限于眼前的發展,更要重視企業未來的規劃。積極地與其他企業形成物流戰略聯盟,利用各自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形成一個互惠互利、互相發展的關系。

2.2改變物流服務的理念與方法

在現代市場中,客戶的滿意度與感受已經成為物流管理質量好壞的一個重要表現。企業要重視客戶在物流管理中的角色與作用,將顧客滿意始終放在管理的第一位,通過多種方式提升顧客滿意度,最終實現對于物理管理的質量提升。創新物流的多功能性,增加物流服務的寬度,重視與客戶進行溝通,積極的了解客戶對于企業物流管理的意見與反饋。

2.3及時更新物流設備與信息溝通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現代企業競爭的又一平臺,企業要將電子商務與物流管理進行有機的結合,及時更新物流設備。在滿足電子商務對其要求的同時,也為實現現代化的物流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礎。重視并及時與物流中各環節的人員進行溝通,盡可能的降低不同因素對物理環節的影響,進而控制整個物流系統的風險。在物流管理方面,可以吸取學習國外的先進理念與成功方式,逐步提升企業自身對于物流管理的能力,進而改善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2.4重視培養物理管理人才的專業性

在進行人才培訓時,企業可以委托第三方,由專業的培訓公司完成培訓工作。在完成管理人才的培訓之后,企業還要多與培訓公司多溝通,了解關于物流管理人才培訓方面及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識,為企業今后關于這方面的人才培訓計劃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意見。同時,學校也應該及時更新關于物流人才的教學內容,及時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調整。

結束語

在供應鏈系統下的企業要更加重視物流管理,改變傳統物流管理的理念與方式,以客戶滿意為物理管理的重點,創新物流管理的方式;及時更新物流設備并重視物流信息的溝通,為實現企業現代化的物理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重視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企業和學校都應該清楚的認識自己在其中的責任。企業只有認識并重視供應鏈系統下對物流管理的要求,才能發揮物流管理的作用,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框架;供應鏈

一、引言

2014年以來我國財政部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文件,旨在促進管理會計的發展,從而實現管理會計的價值創造作用。2014年10月,財政部了《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管理會計體系構建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2016年6月,財政部了《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為企業建立一個管理會計框架提供了指導;同年10月,財政部了《會計改革與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將推進管理會計廣泛應用作為“十三五”時期會計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同年12月,財政部又了《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100號———戰略管理》等22項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征求意見稿,意在引導企業如何有效地選擇和使用管理會計工具。管理會計工具作為管理會計思想的體現,伴隨著財政部一系列管理會計相關制度的出臺,引發了學術界和實務界對管理會計工具應用的極大關注。縱觀管理會計工具研究文獻,管理會計工具的研究經歷了從單一工具到多種工具整合運用的過程。但是,目前關于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主要集中在幾種特定的管理會計工具上,如經濟增加值(EVA)、平衡計分卡(BSC)和作業成本法(ABC)等,整合不具有系統性。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框架,但缺少系統性的整合框架設計。基于此,本文以管理會計與供應鏈的相關理論為依據,提出了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整合框架。

二、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整合的動因

管理會計工具是管理會計思想的具體化,并隨著管理思想的演進深耕和完善。20世紀70年代,管理會計工具主要以標準成本法、差異分析、本量利分析等為代表[1-2]。進入20世紀80年代,為了滿足企業流程再造和精細化管理的需要,戰略成本管理和作業成本法成為企業實現流程優化和提升管理效益的主要工具。20世紀90年代,隨著企業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經濟增加值、平衡計分卡、全面預算管理等一系列管理會計工具風靡而起。Berryetal.[3]認為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從已有文獻來看,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流程和供應鏈管理中均有廣泛應用。在供應鏈流程方面:鄒怡雯和伍偉[4]將全面預算管理應用于企業的銷售環節;馬超[5]將標桿管理應用于企業的科研項目過程;朱雪珍[6]用平衡計分卡評估企業的研發目的;張建斌和鮑新中[7]將目標成本法應用于企業的產品開發階段;Khataieetal.[8]用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將作業成本法嵌入供應鏈中,用于企業訂單管理。在供應鏈管理方面:劉志學等[9]認為目標成本法是一種供應鏈成本管理的新方法;杜紅和馮明[10]提出了基于作業的目標成本法,并將其應用于成本管理;李永祥等[11]構建了基于平衡計分卡的供應鏈績效評價體系;楊柏[12]將平衡計分卡應用于汽車企業動態聯盟供應鏈績效評價;Pohlen和Coleman[13]將經濟增加值與作業成本法結合起來評價企業的供應鏈績效;劉俊娥等[14]利用風險矩陣評估供應鏈風險;Zhangetal.[15]使用一種基于數據包絡層次分析法和作業成本法的混合模型對供應商進行評估和選擇;Isfahanietal.[16]利用模糊網絡分析法和平衡計分卡構建了一個評價顧客關系管理的模型。可見單個或若干個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運用已經有豐富的成果,而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系統性整合應用缺乏應有的關注。此外,就已有文獻來看,學者們提出的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框架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強調各種管理會計工具之間的互補性,將若干種管理會計工具納入同一個框架整合使用;第二種是以某一種管理會計工具為核心,其他管理會計工具圍繞該種管理會計工具進行整合使用。第一種整合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業成本法與經濟增加值的整合[17-18]和平衡計分卡與經濟增加值的整合[19];第二種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平衡計分卡為核心的整合框架[20]、以預算管理為核心的整合框架[21]和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整合框架[22]。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看出,現有的關于管理會計工具整合的框架主要是圍繞若干種管理會計工具展開的,忽略了其他管理會計工具的作用,缺乏管理會計工具整合的系統性研究。本文認為供應鏈是管理會計工具發揮價值創造作用的一個重要平臺,而目前的研究大多是關注某一需求“點”上管理會計工具的應用,未能以“鏈”為視角系統考察管理會計工具的價值創造功能。利用供應鏈的集成管理思想對管理會計工具進行“嵌入式”的整合研究,將有助于管理會計工具與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有機融合,使管理會計工具更好地服務于企業內部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價值創造功能。

三、基于供應鏈的管理會計工具整合要素

進行企業價值鏈上的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本文從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整合的邏輯起點、整合的方式、整合的關鍵點、整合的內外部環境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整合的邏輯起點邏輯起點的定位關系到整合系統的目標。本文認為應將提升管理會計工具的價值創造能力作為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整合的邏輯起點。CIMA(英國皇家特許會計師公會)2014年的《全球管理會計原則》和我國財政部同年的《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都高度強調了管理會計在組織決策和價值創造方面的功能。管理會計作為一種信息系統,通過參與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預測、決策、預算、控制與評價等活動,不斷地為企業提供決策與戰略實施的信息,從而為企業創造價值。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的商業模式也在不斷地變革,供應鏈管理成為企業新的競爭優勢來源。本文之所以將管理會計工具嵌入供應鏈這個平臺上進行整合,最終目標是在供應鏈上發揮各種管理會計工具的優勢,系統性地提升管理會計工具對供應鏈流程管理的作用,從而提升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

(二)整合的方式1.某類工具內部的整合根據財政部2016年的《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管理會計工具發揮作用的領域主要有戰略管理、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營運管理、投融資管理、績效管理和風險管理七個領域。根據管理會計工具作用的領域,管理會計工具可以相應地分為戰略管理類、預算管理類、成本管理類、營運管理類、投融資管理類、績效管理類和風險管理類七個大類。各個大類內的管理會計工具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整合,如成本管理類工具內部的整合。田志學等[23]認為目標成本管理法和作業成本管理法在使用過程中都有其局限性,如目標成本管理法在實際運用中仍然是以制造成本為重點,忽略了開發設計成本;作業成本法在實際運用中需要搜集大量的成本動因基礎數據,計量成本較高,將二者集成,形成一個整合的成本管理系統,能夠發揮兩者的優勢,彌補其不足,實現更好的成本管理效果。又如預算管理類工具內部的整合,實務發展中存在改進預算和超越預算兩種發展趨勢。馮巧根[24]認為可以將改進預算和超越預算進行整合,也就是從預算管理的功能拆分為計劃制定與業績評價,從而使預算管理中的改進預算和超越預算這兩種趨勢并存。同時在企業實務中,固定預算、彈性預算、滾動預算既有各自的適用情況,又相互補充,共同構成了企業預算管理的方法體系。2.管理會計工具間的整合不同管理會計工具的功能不同,不同價值鏈節點的管理目標不同,因此,首先需要分析各種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功能特征,然后結合它們在供應鏈上的功能特征,剔除重復功能,實行“差異互補”,找到這些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最契合的作用方式,并系統性地運用于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以提高供應鏈管理效率和企業價值。以管理會計領域最常見的經濟增加值、平衡計分卡、作業成本法和全面預算等幾種管理會計工具間的整合為例,將平衡計分卡、經濟增加值、作業成本法和全面預算在供應鏈上進行整合時,分析它們的具體功能,例如:經濟增加值主要應用于供應鏈的業績評價;平衡計分卡在供應鏈管理中的運用主要是幫助公司監測供應鏈績效并通過公司目標進行比較,它既可以被應用在公司本身供應鏈的管理,也可以用來監管供應商表現;作業成本法主要應用于優化生產管理和產品組合決策、加強成本管理、加強作業管理、庫存優化管理等供應鏈管理或決策領域;全面預算應用于供應鏈管理,主要是通過信息系統對預算編制、預算反饋、預算差異分析等來實現全面預算控制系統的事前、事中、事后系統控制的功能。這些工具按照它們在供應商、核心企業、客戶管理的重要性形成不同的管理會計“工具包”,以便有針對性地對管理會計工具進行在供應鏈節點上的“差異互補”組合,以最大限度發揮管理會計工具的作用。

(三)整合的關鍵點1.知識的整合供應鏈上的管理會計工具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的知識和存在于不同員工頭腦中隱性的知識兩方面。供應鏈上管理會計工具知識的整合包括這兩方面知識的整合。供應鏈上管理會計工具顯性知識的整合是指將供應鏈上分散的管理會計工具顯性知識進行匯總和融合以形成新的顯性知識。供應鏈上管理會計工具隱性知識的整合是指通過員工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將分散在供應商、客戶和內部員工的隱性知識在供應鏈上流動,進而實現整合。管理會計工具顯性知識的整合雖然可以增加新的知識,但是并不擴充現有的知識存量,而管理會計工具隱性知識的整合則可以促使企業產生新的創新性的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企業的創新能力,因此供應鏈上管理會計工具知識的整合關鍵在于鼓勵員工積極分享隱性知識。有效集成供應鏈上的管理會計知識,不僅可以豐富企業的知識資源,而且可以提高企業供應鏈的管理能力。2.技術的整合管理會計工具的使用是以特定的管理技術作為支撐的,不同的管理會計工具需要不同的管理技術,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意味著管理技術的整合,因此管理技術的整合對于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整合至關重要。若供應鏈上的管理技術處于離散狀態,則不能實現管理技術在供應鏈上的共享,從而影響供應鏈管理的效率。企業應根據其所在行業和本單位供應鏈管理的特點將分散的管理技術有機地在供應鏈上進行整合。隨著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各種新穎、優良的管理技術應運而生,企業需要結合目前已有的管理技術,同時學習和參考其他企業先進的管理技術,并在有必要的時候引進最新前沿的管理技術。此外,企業的組織結構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管理技術整合的需要。

(四)整合的環境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整合不是管理會計工具的簡單疊加而是一種集成創新,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整合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馮巧根[25]認為管理會計是一門以價值創造為目標,以信息系統和管理控制為手段的權變性的管理科學。從權變理論來看,不存在適用于任何組織和任何環境的管理會計工具。外部環境的變化會影響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整合,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兩條路徑來實現的。第一,外部環境直接影響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例如,外部環境的改變使得某個或某些管理會計工具在組織中不適用或者使用效果減弱,企業會對這樣的管理會計工具進行調整,比如減少其使用頻率或者使用范圍,甚至直接淘汰,這樣一來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就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第二,外部環境通過內部環境影響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外部環境的改變要求企業的內部環境作出調整,由于內部環境是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支撐,為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整合提供基本的軟硬件環境,所以內部環境的調整會影響原有管理會計工具的使用,使得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相應地改變。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需要滿足各種管理會計工具運行的需要,而且還要能夠支撐各種管理會計工具集成的內部環境,它包括公司戰略、組織結構、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企業文化等。提供有效的基礎環境是管理會計工具整合的基礎,提升基礎環境有利于管理會計工具整合目標的實現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

四、構建基于供應鏈的管理會計工具的系統性整合框架

構建供應鏈上的管理會計工具的系統性整合框架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針對整合對象而言,系統性的整合是將一整套管理會計工具,即管理會計“工具包”作為整合對象,形成服務于不同管理目標或不同管理領域的管理圖1基于供應鏈的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框架封面專題會計“工具包”,每個“工具包”中的管理會計工具按照不同管理目標或不同管理領域的需求進行組合;二是針對整合框架本身的特征而言,使管理會計“工具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在一定環境下發揮特定功能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本文以系統論為指導,結合權變理論、供應鏈和管理會計的相關理論,運用規范研究的方法,以價值鏈為視角,嘗試構建一個基于供應鏈的管理會計工具的系統性整合框架。基于以上對價值鏈上管理會計工具整合的因素分析,本文構建的系統性整合框架如圖1所示。該框架包含整合的邏輯起點、整合的方式、整合的關鍵點和整合的內外部環境。其中,整合的邏輯起點是價值創造,管理會計工具在供應鏈上的整合圍繞價值創造這一目標進行;整合的方式主要包括管理會計工具間的整合和管理會計工具內的整合;整合的關鍵點是知識的整合和技術的整合;整合的基礎環境是企業的內部環境;整合的權變性誘因是外部環境。這是一個動態的整合框架,企業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圍繞價值創造的目標對供應鏈上的管理會計工具整合進行動態調整。

五、結語

管理會計工具的研究已經從單一工具的研究發展到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性研究,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已經成為當前研究的熱點。以往關于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增加值、平衡計分卡、作業成本法和全面預算等幾種管理會計工具,學者們也從集成創新、組織變革等角度提出了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框架,但是關于在供應鏈上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研究卻缺少系統性。本文嘗試構建了一個基于供應鏈管理會計工具的整合框架。該整合框架以企業價值創造為邏輯起點,以工具間整合和工具內整合為整合的主要方式,以知識和技術的整合為整合的關鍵點,以企業的內部環境為整合的基礎環境,以外部環境為整合的權變性誘因。通過該框架的構建試圖為企業在供應鏈上進行管理會計工具整合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胡玉明.企業管理會計理論與方法研究框架:基本構想與預期突破[J].財會通訊,2011(4):6-10.

[2]高晨,湯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論分析與中國企業的創新———基于中國國有企業的多案例研究[J].會計研究,2007(8):68-75.

[3]BERRYT,AHMEDA,CULLENJ,etal.Theconse-quencesofinter—firmsupplychainsformanagementaccounting[J].ManagementAccounting:MagazineforCharteredManagementAccount,1997,75(10):74.

[4]鄒怡雯,伍偉.銷售導向的全面預算管理模式運用[J].財會月刊,2008(3):91-93.

[5]馬超.標桿管理在科研項目管理中的實踐與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148-150.

[6]朱雪珍.利用平衡計分卡評價研發項目[J].會計之友,2006(9):72-73.

[7]張建斌,鮑新中.產品開發階段目標成本的跨組織應用[J].會計之友,2010(1):67-68.

[8]KHATAIEA,DEFERSHAFM,BULGAKAA.Amulti-objectiveoptimisationapproachfororderman-agement:incorporatingactivity-basedcostinginsupplychain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0,48(17):5007-5020.

[9]劉志學,李智玲,楊敏.目標成本法:供應鏈成本管理的新方法[J].中國物資流通,2002(2):24-25.

[10]杜紅,馮明.基于作業的目標成本法在供應鏈成本控制中的應用[J].建筑經濟,2006(12):59-62.

[11]李永祥,韓昭敏,康世瀛.平衡計分卡在供應鏈績效評價中的應用[J].企業經濟,2006(7):39-41.

[12]楊柏.基于平衡計分卡的汽車企業動態聯盟供應鏈績效評價研究[J].管理世界,2007(8):161-162.

[13]POHLENTL,COLEMANBJ.EvaluatinginternaloperationsandsupplychainperformanceusingEVAandABC[J].SamAdvancedManagementJournal,2005,70(2):45-58.

[14]劉俊娥,張洪亮,李少波,等.風險矩陣的供應鏈風險評價[J].統計與決策,2007(4):151-152.

[15]ZHANGX,LEECKM,CHENS.Supplierevalua-tionandselection:ahybridmodelbasedonDEAHPandABC[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Re-search,2012,50(7):1877-1889.

[16]ISFAHANISN,HADDADAA,ROGHANIANE,etal.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performancemeasurementusingbalancedscorecardandfuzzyana-lyticnetworkprocess:thecaseofMAPNAGROUP[J].JournalofIntelligentandFuzzySystem,2014,27(1):377-389.

[17]COOPERR,SLAGMULDERR.Integratedactivi-ty-basedcostingandeconomicvalueadded[J].Engi-neeringManagementJournal,1999,80(17):16-17.

[18]潘飛,沈紅波,郭浩環.作業成本法與經濟增加值的整合系統:理論分析與案例研究[J].財經論叢,2006(5):67-73.

[19]劉運國,陳國菲.BSC與EVA相結合的企業績效評價研究:基于GP企業集團的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07(9):50-59.

[20]KAPLANRS,NORTONDP.Transformingthebalancedscorecardfromperformancemeasurementtostrategicmanagement:partⅡ[J].AccountingHorizons,2001,15(2):147-160.

[21]高晨,湯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理論分析與中國企業的創新———基于中國國有企業的多案例研究[J].會計研究,2007(8):68-75.

[22]池國華,鄒威.基于EVA的價值管理會計整合框架:一種系統性與針對性視角的探索[J].會計研究,2015(12):38-44.

[23]田志學,李軍,譚金安.目標成本管理和作業成本管理集成的成本管理體系結構建立[J].航空學報,2001(4):373-375.

[24]馮巧根.超越預算的實務發展動向與評價[J].會計研究,2005(12):15-19.

篇4

發展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物流業發展的需求基礎持續鞏固,運行總體仍處于平穩增長區間。2013年,中國物流業景氣指數(LPI)全年保持在50%以上。預計全年社會物流總額接近200萬億元,同比增長9.5%左右;物流業增加值預計可達3.9萬億元,同比增長8%左右,兩項指標增速均比上年略有放緩,仍快于同期GDP增速;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將保持在18%左右,社會物流成本較高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

細分市場分化明顯。受內需擴大特別是網上購物需求帶動,快遞、快運、配送等物流市場保持高速增長。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91.9億件,同比增長61.6%。從細分產品看,快速消費品、食品、醫藥、家電、電子、汽車等與居民消費相關的物流市場保持較高增長。農村物流、社區物流趨于活躍,冷鏈物流宅配市場受到關注 。由于國際需求不振,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我國航運、航空貨運市場依然低迷,多家大型企業出現虧損。由于需求疲軟和產能過剩,鋼鐵、煤炭等與生產資料相關的物流市場持續低迷,行業陷入深度調整。在大宗貨物運輸需求下降的情況下,鐵路部門積極推行貨運組織改革,下半年貨運量持續增長,全年貨物發送量與上年持平。

多業聯動繼續深化

跨界競合漸成趨勢

物流業與制造業、流通業和金融業等多業聯動進一步深化。如:中遠物流、中郵物流、廣東嘉誠物流、廈門嘉晟供應鏈公司、安得物流等,分別為天津空客、中國重汽、松下電器、美的電器等制造企業提供全程供應鏈服務,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走向深度融合。

跨界競合開始加速。如:京東商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建立物流基地,提升自身物流能力。蘇寧打造“物流云”體系,物流配送網點加快全國布局。各類企業跨界競合,促進了資源整合和產業融合。

平臺整合初見成效

物流網絡下沉發展

在公路貨運領域各具特色的公路貨運物流平臺,有效提升了集約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在電子商務領域,阿里巴巴牽頭成立“菜鳥網絡”,對未來電商物流生態將產生重要影響。在國際運輸領域,中外運推出了國內首個跨境航空物流電商平臺和海運電子商務平臺,整合分散的國際運輸資源。

物流網絡向廣度和深度拓展。如:航空運輸企業加大中西部地區國際航線開辟力度,滿足日益增長的進出口貿易需求。申通快遞對川渝地區產品全面提速,90個城市實現次日達。受城鎮化發展和終端客戶需求影響,物流網絡加快向二三線市場、居民社區和農村鄉鎮下沉。

各類資本投向物流

兼并重組熱潮涌動

資本市場看好物流業發展潛力。2013年多家產業基金投資快遞、公路快運、冷鏈物流、化工物流、物流地產等領域。中信產業基金收購天地華宇,鐘鼎創投投資卡行天下,紅杉資本完成對安能物流多輪投資,公路快運市場新型組織方式獲得資金支持。一些鋼鐵、煤炭、房地產企業投資轉向,開始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尋求機會。

兼并重組應對市場變革。如:武鋼集團重組旗下物流業務,包含過去的物流公司和港務板塊,成立武鋼集團物流公司。阿里巴巴投資海爾日日順物流,實現“天網”與“地網”融合。

區域物流結盟發展

國際物流面臨機遇

區域物流一體化推進。如:長三角區域跨關區、跨檢區通關模式不斷創新,形成了多方共同參與的區域大通關協作機制。泛珠三角各方在公路、鐵路、航運等領域加快合作,多條高速公路省際通道和鐵路干線等有望在近兩年打通。

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物流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新的平臺,物流企業國際化擴張加速。如:順豐速運成功申請國際快遞業務牌照,多家快遞企業獲得國際快遞業務資質,物流企業 “走出去”步伐加快。

信息化加大投入

技術裝備加快升級

“物流電商”快速發展。大型企業加大物流信息化投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智慧物流等新技術擴大應用。 如:“雙十一”期間,成立不久的“菜鳥網絡”,通過大數據平臺引導商家和快遞企業協同作戰,共享和分析海量物流數據,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物流企業紛紛加大技術改造和裝備升級力度。如:干線運輸企業開始關注全成本管理,運輸車輛向高端化轉型,努力提升品牌質量、可靠性、節能性和安全性。城市配送企業更加關注配送效率,運輸車輛向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方向發展。

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 物流政策環境改善

2013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正式,此后,包括《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促進綜合交通樞紐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家公路網規劃》《關于交通運輸推進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倉儲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關于推進物流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內的一大批有利于促進物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目前,我國已經實現由交通運輸部統籌規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發展,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將有利于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交通格局。

總體來看,2013年我國物流業順應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堅持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充分發揮市場主體活力,加快效率提升、創新驅動,釋放改革紅利,實現了平穩健康發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物流業運行還存在較大下行壓力,社會物流成本依然較高,物流運作方式粗放,物流服務附加價值低,區域和城鄉物流發展不平衡、人才短缺日益嚴重、技術應用水平薄弱、行業誠信缺失和資源環境負擔較重等問題亟待解決,促進物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有待落實。

2014年我國物流業

發展展望

2014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縱觀國內外形勢,我國物流業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國際看,世界經濟總體延續緩慢復蘇態勢。外需市場有所改善,與外需相關的物流領域有望逐步好轉。全球價值鏈和供應鏈調整加快,對我國制造企業、物流企業搶占國際供應鏈中高端環節提出更高要求。多邊經貿合作趨勢明顯,物流業必將成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點領域。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速增長轉換的關鍵時期,物流成本過高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因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創新物流模式是推動物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從要素條件看,我國賴以高速增長的成本驅動模式難以持續。能源供求失衡、價格上漲趨勢明顯;農村可轉移剩余勞動力不斷減少以及對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的日益完善,人力成本不斷提高;更加嚴格的土地政策,物流業“用地難、地價貴”問題難以緩解;環境污染形勢嚴峻,資源環境成本不容忽視。總體來看,物流業要素成本全面提高,傳統的成本和價格競爭難以為繼。

面對新的形勢,我們要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尋找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培育產業核心競爭力,全面打造中國物流“升級版”。

一是以聯動融合為突破口,推動產業物流轉型升級。物流企業要緊密圍繞產業物流需求,主動融入產業物流供應鏈。通過流程優化、效率提升和模式創新,發揮協同效應,增強一體化服務能力,建立產業聯動新型戰略合作關系 ,不斷開拓發展的新天地。

二是以配送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做大做強民生物流。隨著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物流業要根據市場需求,打通物流“微循環”,做好“最后一公里”,更好地開拓城市社區和農村鄉鎮物流市場,注重商貿物流服務創新,滿足更具個性化的服務需求。有關部門應在配送網點建設、配送車輛進城和信息系統配套等方面創造寬松環境。

三是以平臺整合為突破口,完善物流網絡布局。要按照《全國物流園區發展規劃》等總體布局要求,統籌規劃物流園區等各類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推動多式聯運發展,發揮綜合運輸整體效能。要鼓勵平臺開放、渠道下沉、互聯互通、整合利用。要推動信息平臺和實體平臺融會貫通,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鼓勵各類平臺創新運營模式,提高網絡的滲透力和輻射力。

四是以信息化為突破口,推動物流業創新發展。我們應以互聯網思維改造傳統物流企業,加快企業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發揮核心物流企業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鏈,實現全程透明可視化管理。支持有實際需求、具備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臺發展,推進全社會物流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實現物流信息與公共服務信息的有效對接。

篇5

供應鏈融資作為一種能夠實現多方共贏的新型融資模式,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與傳統的信用評級把融資企業作為孤立的評估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不同,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弱化了自身規模限制和財務信息分析,將對資金流和物流的動態控制取代對財務報表的靜態分析。目前,供應鏈融資模式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學者的關注,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然而如何為商業銀行建立一套適用于供應鏈融資企業的信用風險評價模型,是供應鏈融資成功實施的關鍵,也是本文所要解決的問題所在。

二、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一)文獻綜述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檢索和理論分析的方法確定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關于其信用風險指標體系的研究,張浩(2008)提出從供應鏈的角度構建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模型,其構建的指標體系包含外部環境、管理者素質、信譽狀況、經營狀況、合作情況、成長能力六個方面,但這些指標大多圍繞中小企業自身素質評價,并未突出供應鏈融資與傳統融資方式的區別;李毅學(2011)基于存貨質押融資的角度將供應鏈金融風險歸納為系統和非系統兩大類,系統風險分為宏觀行業系統風險和供應鏈系統風險,非系統風險分為信用風險、存貨現金風險和操作風險,從較為宏觀的角度建立了指標體系,但僅適用于存貨質押融資類型的供應鏈融資活動;白少布(2009)、熊熊等(2009)、夏立明等(2011)、胡海清等(2011)相似地提出從融資企業、核心企業、貿易項目、供應鏈四個方面組成的指標體系,本文正是在此基礎上,借鑒傳統商業銀行對融資企業的信用評級,根據供應鏈融資模式的特點建立如表1所示的評價指標體系。

(二)主要內容 具體為:

(1)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主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級管理指導意見》(銀發〔2006〕95號),將中小企業素質分為企業基本素質、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履約情況。主要考察融資企業的基本財務狀況和管理能力。

(2)核心企業資質。包括信譽狀況、行業地位、盈利能力、償債能力。主要從還款意愿、規模實力及經營能力反映核心企業資質,因為核心企業在供應鏈融資中起反擔保作用,它的資金實力與信用等級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銀行對其相鄰的上下游企業提供的融資服務。

(3)融資項目效益。包括經濟效益、變現能力、市場情況。這三個指標主要從項目能收回的未來現金流考察了融資項目的效益,融資項目效益決定了授信的額度。銀行通過評估融資項目的價值,根據分析未來形成的現金流進行授信。

(4)供應鏈運作狀況。包括現金流協調、物流協調、供應鏈穩定性。對現金流及物流進行整體評價,從而增加評價范圍,一定程度上緩解因企業隱瞞信息而產生信息不對稱問題造成的評價質量下降。供應鏈上下游關系越穩定,它們之間業務往來時間越持久,違約的可能性越小,銀行貸款信用風險就越低。

三、基于ANP的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模糊綜合評價

(一)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方法概述 對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問題的研究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模型以定量分析為主。在提出信用風險評價體系的基礎上,熊熊、馬佳等(2009)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回歸法建立信用風險評價模型;白少布(2010)采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模型,建立了企業信用違約風險預警模型;胡海清、張瑯等(2011)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支持向量機建立信用風險評估模型。然而這些方法需要大量數據分析建模,中小企業財務信息不透明導致部分數據不能量化,并且很多評價指標帶有模糊性,使得這種方法實際操作起來比較困難。

另一類主要依賴于專家的經驗,克服了中小企業數據難以獲取的局限,張浩(2008)及李毅學(2011)在所提出的指標體系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指標權重并構造評價模型;劉訊(2012)則在前者的基礎上,運用模糊灰色綜合評價法對企業的供應鏈融資能力進行評估,更符合評價指標帶有模糊性、非定量的特點。然而,層次分析法將指標體系構建為單向層次關系結構,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復雜依賴關系。

本文正是在現有文獻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網絡層次分析法(ANP,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的模糊綜合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用程度語言描述評價對象,評價方式與人們正常思維模式很接近。所以,它是針對評價對象的模糊性而采取的最好評估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運用以事先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和確定各指標的權重為前提,因此本文引入ANP方法,它所構建的ANP模型更符合供應鏈融資存在的錯綜復雜關系。

(二)基于ANP的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模糊綜合評價

具體如下:

(1)基于ANP確定指標權重。分為以下步驟:

第一步:根據上文分析得到的評價指標體系,并結合實際情況可得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的ANP模型,如圖1所示。圖1揭示了各元素組的相互影響關系:運作狀況良好的供應鏈環境及經濟實力雄厚的核心企業有助于銀行篩選出資質好的中小企業;核心企業資質受到其所處的供應鏈環境的影響;融資項目效益取決于交易雙方及所處環境,所以融資項目效益受到中小企業自身素質、核心企業資質、供應鏈運作狀況的影響;供應鏈運作狀況受到處于供應鏈的核心企業、相鄰上下游的中小企業影響。

第二步:采用ANP確定權重集,步驟如下:引入Saaty提出的1-9標度方法,由專家對網絡層中的二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判斷,對存在相互依存關系的各元素進行打分,構建判斷矩陣,并根據特征根法求得排序向量;對于相對獨立的指標,其權重可由傳統的AHP方法獲得,對于網絡層相互依存的指標,將其排序向量合起來得到超矩;對超矩陣進行歸一化出來,得到加權超矩陣;通過計算加權超矩陣冪方的極限,得到超矩陣的綜合排序;得到各元素或元素組對于目標的綜合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

通過向高校有供應鏈融資理論的研究專家、銀行實踐經驗豐富的管理者、中小企業內部財務人員、提供信貸服務的公司管理者發放問卷調查表280份,收回242份,其中有效答卷211份,本文運用超級決策軟件計算出各指標權重如表2所示。

(2)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計算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結果。模糊綜合評價法是運用模糊數學原理分析和評價具有“模糊性”的事物的系統分析方法,本文中建立ANP模型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且因素之間還存在不同的層次,這就需要將評判因素集合按照某種屬性分成幾類,先對每一類進行綜合評判,再對各類評判結果進行類之間的高層次綜合評判,具體步驟如下:

確定評語等級論域。為了文字描述中易區分各種滿意度,本評估模型定義被評價的二級指標評語等級論域V={優、良、中、一般、差}。為了定性說明轉化為定量,將V轉化為百分比,設V={90,80,70,60,50}。

確定模糊關系矩陣。通過整理專家評判結果,確定二級指標的模糊關系向量Ri={r1,r2,r3,r4,r5},其中r1(i=1,2,…,5)為Hij的等級被評為VK的隸屬度。假設K1個專家評價二級指標Hij為“優”,K2個專家評價二級指標Hij為“良”,……,K5個專家評價二級指標Hij為“差”,則二級級指標Hij各等級評語的隸屬度分別為:r1=,r2=,……,r5=

計算綜合評價結果。首先,進行單層次綜合評價:Gi=Wi?Ri;其次,由Gi組成上一層次的R,進行多層次綜合評判:G=W?R=(wA,wB,wC,wD)R1R2R3R4=(g1,g2,g3,g4,g5);最終可得到融資企業的信用風險綜合評價得分為90g1+80g2+70g3+60g4+50g5。

按照“滿分100且劃分為九級”的企業信用評價的國際標準,本文制定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等級參照表,見表4。最終得分對照表4,即可得出該中小企業的信用等級,各等級含義參照《中國人民銀行信用評價管理意見》(銀發[2006]95號)。

四、算例

A公司是一家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是B汽車有限公司定點協作的配套企業。目前該公司陷入資金斷裂困境,需要向商業銀行申請貸款。銀行在了解A公司所處供應鏈的基本情況之后,將重點放在考察其下游B公司的還款能力上,最后決定采用供應鏈融資模式。為評估融資風險,首先組織10位專家對A公司進行信用風險評價,原始數據如表4所示。

首先,由表3的數據可構造模糊判斷矩陣,并計算單層次綜合評判:

G1=W1?R1=(0.083 0.114 0.213 0.393 0.197)?0.1 0.2 0.5 0.2 00.1 0.4 0.2 0.2 0.10 0.2 0.5 0.3 00 0.2 0.2 0.4 0.20 0.3 0.3 0.2 0.2 =(0.197 0.2425 0.3085 0.2999 0.1294)

同理可得:G2=(0.2957,0.3251,0.3279,0.0196,0)

G3=(0.1308,0.2565,0.3435,0.2435,0.0257)

G4=(0.1362,0.2447,0.3894,0.1447,0.0447)

最后,進行多層次綜合評判:

G=(0.411 0.279 0.143 0.167)?0.0197 0.2425 0.3085 0.299 0.12940.2957 0.3251 0.3279 0.0196 00.1308 0.2565 0.3435 0.2434 0.02570.1362 0.2447 0.2894 0.1447 0.4470

=(0.1320,0.2679,0.3157,0.1877,0.1315)計算可得A公司最終得分為73.58。對照信用等級表示的評分制,A公司的信用等級為A,信用良好,信用風險較小。銀行可對A公司提供貸款服務。

綜上所述,本文構建了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針對指標體系內不完全獨立指標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建立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價的ANP模型;分析指標的相互影響關系,采用專家打分法分別考察4個一級指標,15個二級指標的相對重要度,運用網絡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綜合評價,計算出信用風險評價結果。通過實證分析,證明了模型的可行性。根據中小企業自身特點,以及供應鏈融資的特殊融資模式,基于ANP的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模糊綜合評價法能夠客觀地反映中小企業信用狀況,信用評級結果可為商業銀行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浩:《基于供應鏈金融的中小企業信用評級模型研究》,《東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10期。

[2]白少布:《面向供應鏈融資企業信用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設計》,《經濟經緯》2009年第6期。

[3]熊熊、馬佳、趙文杰、王小琰、張今:《供應鏈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風險評價》,《南開管理評論》2009年第4期。

[4]胡海青、張瑯、張道宏、陳亮:《基于向量機的供應鏈金融信用風險評估研究》,《軟科學》2005年第5期。

[5]李毅學:《供應鏈金融風險評估》,《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第10期。

[6]夏立明、宗恒恒、孟麗:《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供應鏈金融視角的研究》,《金融論壇》2011年第10期。

[7]劉訊:《企業供應鏈融資能力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12年第5期。

[8]劉睿、余建星、孫宏才、田平:《基于ANP的超級決策軟件介紹及應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3年第8期。

篇6

根據社會責任規則制定的主體劃分,這些規則可分為四類:一是各級政府部門制定的政策和標準;二是行業組織制定的行業社會責任規范;三是相關社會責任推進機構:制定社會責任工具等;四是企業內部制定的行為守則。

政府部門:制定社會責任政策和標準

近年來,從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相繼制定、了社會責任相關政策或標準,對于引導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8年1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要求中央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利益相關者和環境負責,實現企業與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意見》明確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意義,指明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提出了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主要內容和主要措施,為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綱領性指導。自《意見》以來,2009年中央企業總部(不包括所屬分支機構)30份社會責任報告(包括可持續發展報告等), 系統披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實踐和取得績效,這也使得中央企業成為中國社會責任報告比率最高的企業群體,切實起到了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作用。

2008年2月,浙江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推動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了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重點內容,要求企業在制定戰略和業務決策時,要更多地考慮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通過全面提升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和能力,形成區域責任競爭力機制。同時,《意見》還要求政府積極轉變職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發揮引導和監督作用,努力營造促進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良好環境。

上海市在推動上海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扮演了積極的角色。2008年11月,《上海市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這是中國首個企業社會責任方面的地方標準。《標準》一是系統地規范了上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并為企業建立相應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提供依據;二是配套制訂的企業社會責任評估指標體系,充分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與現行各部門評估辦法的兼容性、指標相互之間的獨立性、對不同特性企業間的普適性、對企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沿引導性等要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三是既在核心理念上與國內外主流觀點保持一致,又在具體標準上與上海的現狀相適應。《標準》的與實施對于強化上海市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推動上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常州、深圳和南京等地也先后出臺了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或相關政策,為本區域推進企業推進社會責任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行業協會:制定行業社會責任規范

行業協會在制定、實施社會責任規則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以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銀行業協會等為代表的行業組織,根據本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具有行業特色的社會責任規范,成為中國社會責任規則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5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制定了《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CSC9000T是基于相關中國法律法規和有關國際慣例上的、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紡織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核心是建立以人為本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規范了企業行為,建立工會組織、健全員工勞動合同、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保持舒適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截至2008年底, CSC9000T執行企業共有53家,完成初評跟進的企業100家,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社會責任建設和委員會(RSCA)成員企業超過了300家。

2008年,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聯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等11家工業協會、聯合會,《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和《關于倡導并推進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履行社會責任的若干意見》。《中國工業企業及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的編制和,一是解決了中國工業領域社會責任指南從無到有的問題;二是結合我國國情和政策方向,提出了工業企業需要承擔的八方面社會責任;三是了工業協會社會責任指南,這是中國社會責任領域的一項新創舉。

2008年,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指引》明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企業社會責任,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對其股東、員工、消費者、商業伙伴、政府和社區等利益相關者以及為促進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承擔相應的經濟、法律、道德與慈善責任。在《指引》的指導下,中國主要銀行金融機構都陸續了社會責任報告,向利益相關方系統展示各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要實踐和成效。

除以上行業外,皮革行業了《中國皮革行業社會責任指南》、有色金屬行業分布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企業社會責任指南》等。

相關社會責任推進機構:制定社會責任工具等

證券交易所、研究機構、協會等相關社會責任推進機構,社會責任指引、指南和評價體系,進一步深化了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了更多的指導和依據,對于中國企業深入推進社會責任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自2006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以來,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先后制定和了企業社會責任相關工具。深圳、上海兩大交易所的指引,為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提供直接指導。據統計,2009年上市公司(在中國境內上市)共社會責任報告460份,占報告總數的72.9%。

2009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聯合《WTO經濟導刊》和中國企業公民工作委員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編寫指南》(CASS-CSR 1.0) ,這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實踐有重要指導作用。

企業:制定和實施社會責任守則

企業為了推動供應鏈或合作伙伴履行社會責任而制定的社會責任守則,也是社會責任規則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初,發端于美國的“生產守則運動”影響逐漸擴大,跨國公司出于維護公眾形象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紛紛制定生產行為守則(Code of Conduct ),并在此基礎上開展社會責任審核,用以規范和明確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近年來,家樂福、沃爾瑪、耐克等眾多跨國公司在中國采購過程中,都通過相關守則對中國供應商履行社會責任實施審核。

相對于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在制定社會責任守則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國內部分企業在采購中對供應鏈履行社會責任提出了一些要求,但還不系統、不全面、不明確,制定社會責任和實施社會責任守則的企業還不多見,河北威遠生化有限公司則是其中一個代表。河北威遠生化有限公司在與跨國公司開展業務過程中,定期接受國際客戶在社會責任方面的評估;同時,積極開展社會責任“自律”,以“健康和環保”為生產標準,嚴格控制產品質量,倡導環保型消費。在“他律”和“自律”的基礎上,威遠生化制定了“供應商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從用工政策、安全工作環境、薪酬福利、供方監督、環境認證、環境保護、資源消耗等方面對供應鏈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進行評價。這一舉措使公司在社會責任方面進入了“律他”階段,有效帶動了供應鏈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此外,2007年12月,國家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指南》,這是中國企業編制的第一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指南,為在企業內部深入推進社會責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福建閩東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精倫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也制定了社會責任制度,用以規范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雖然這些守則是針對企業內部制定的,但是隨著企業對社會責任理解的深入,我們相信越來越多企業將會加入到針對供應鏈或合作伙伴制定社會責任守則的行列,從而推動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更好地發展。

篇7

長期以來,絕大多數中資銀行一直專注于拼搶國有大企業客戶資源,而處于“金字塔底層財富” 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仍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一方面,中小企業因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和擔保措施,很難獲得銀行貸款;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的資金壓力還來自于供應鏈內部的權利義務失衡。一般來說,一個特定商品的供應鏈從原材料采購,到制成中間及最終產品,最后由銷售網絡把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在這個供應鏈中,競爭力較強、規模較大的核心企業因其強勢地位,往往在交貨、價格、賬期等貿易條件方面對上下游配套企業要求苛刻,從而給這些企業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上下游配套企業恰恰大多是中小企業,傳統的銀行授信、貸款等由于準入門檻高而顯得高不可攀;抵押、擔保,手續繁瑣,要求苛刻,也缺乏可實現性。這種“不平等待遇”的結果是資金鏈緊張,整個供應鏈出現失衡。

基于需求的融資鏈

為應對這一難題,隨著渣打、匯豐等外資銀行針對中國企業業務需求先后推出的供應鏈融資產品贏得了企業的信賴和市場先機,本土銀行也加緊了這一新興市場的開拓。銀行通過與商品交易過程中核心企業的信用捆綁以及貨權(貨物)作為質押擔保,將銀行、生產企業以及多家經銷商的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有機結合,封閉運作,將真實貿易背景嚴格地控制在商品流動的各個環節上,為企業提供靈活運用的金融產品和融資服務,有效地提高了企業的融資效率。

以華夏銀行2008年6月最新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品牌――“融資共贏鏈”為例,華夏銀行此次推出的七條融資鏈分別是:幫助企業在沒有現實貨物情況下,實現融資的未來貨權融資鏈;幫助企業盤活庫存,實現快速融資的貨權質押融資鏈和貨物質押融資鏈;幫助企業解決賒銷過程中產生的應收賬款問題的應收賬款融資鏈;幫助企業利用國際貨幣市場資金,降低成本的海外代付融資鏈;幫助企業提升信用等級,獲取商業機會的全球保付融資鏈;幫助企業提高資產使用效率,便利境內外采購的國際票證融資鏈。

這款“融資共贏鏈”根據企業在供應鏈上所處的位置和行業特點設計了最適合企業運營的專屬金融服務方案,不同于普通“1+N”僅僅針對核心企業的上游或者下游的模式,融資共贏鏈”的“N+1+N”模式把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作為一個整體對象,真正將供應鏈中的上下游企業貫通起來,依照企業上下游的供應鏈關系和橫向的協作鏈關系,構成完整產業鏈條,通過與橫向的協作企業合作,以核心企業為切入點,運用不同的融資方式,以業務本身的自償性特點為風險控制基礎,圍繞核心企業設計個性化的金融服務方案。

“這是我們與其他銀行的不同之處,我們形成一個體系,供應商上下游都是我們的客戶群體。”華夏銀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劉臣向記者介紹道。

另外,本土銀行在海外提供服務的有限性是丟失了許多已經或者正在計劃“走出去”的優質企業客戶的重要原因。針對這一突出問題,華夏銀行此番首次將國內與國際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行整合,通過國際業務進一步擴大了服務區域,使國內外客戶一體化,為客戶提供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延伸至海外。華夏銀行國際業務部安立經理特別向本刊表示:“我們的‘融資共贏鏈’有三條鏈是涉及到國際業務產品的,分別是海外代付融資鏈、全球保付融資鏈、國際票證融資鏈。通過以上三種方式,實現了本外幣供應鏈融資服務的整合。第一,在供應鏈融資中推出了鏈通本外幣供應鏈的產品,比如說出口票證通可以為出口業務直接提供境內外采購融資;第二,在同一業務不同的物流環節中,可以使用融資供應鏈不同的產品,比如說未來貨權開證業務,在貨物進口后轉換為貨權或貨物質押;第三,通過不同的產品組合實現對客戶的供應鏈融資服務,比如說可以用國內的貨物或者貨權質押融資鏈產品,在融資形式上拓展到海外代付、全球保付等產品,來滿足企業國內、國外供應鏈業務多樣化的融資需求。”

“多贏”設計共贏發展

“融資共贏鏈”是繼去年華夏銀行推出“現金新干線”公司業務品牌之后,充分挖掘企業之間的產業鏈、物流鏈和資金鏈關系,開發出的供應鏈金融新品牌,可以充分滿足處于供應鏈上不同類型企業的各種金融需求。據華夏銀行供應鏈金融首席專家康建業介紹:“華夏銀行供應鏈金融從2003年就開始運作,而‘融資共贏鏈’的是我們首次將歷年來所有系列產品經過整合以后,以品牌的形式推出來的。與外資銀行相比,我們也是第一次把本外幣結合在一起,對客戶來說延伸了供應鏈的范圍,直接將供應鏈延伸到境外,這是我們最大的特點。”

“華夏供應鏈金融品牌的推出,不僅是為了響應銀監會《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的要求,即要積極開發新的授信經營模式,轉變僅重視抵押品的傳統授信經營模式,充分重視企業的現金流和流程監控。更重要的是探索圍繞核心企業、開發上下游企業的全景式供應鏈融資方式,滿足現代服務業對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需求。”康建業補充道。

目前,銀行的融資供應鏈系列產品一方面幫助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穩定供銷渠道,擴大企業規模;另一方面很好地解決了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因傳統擔保不足而產生的融資瓶頸問題,拓寬了企業融資的渠道,最終實現了供應鏈系統上各個企業“共贏”的局面。

“我們看的是整個鏈條上企業的整體盈利能力。”劉臣一語中的。“供應鏈金融”最大的特點就是在供應鏈中尋找出一個大的核心企業,以此為出發點,為供應鏈提供金融支持。將資金有效注入處于相對弱勢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和供應鏈失衡的問題;同時將銀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業的購銷行為,增強其商業信用,促進中小企業與核心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協同關系,提升供應鏈的競爭能力。

威發系統(中國)有限公司財務總監關長虹認為,“作為商業銀行,華夏銀行在業務推新和理念上更加市場化。”“外商獨資企業威發系統 (WaferSystems) 作為Cisco在中國NGN網絡項目的合作伙伴,在華沒有不動產等可質押物,但卻有競爭優勢,比如上下游的穩定客戶,未來的成長性還是很好的。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跟銀行‘如實交代’,拿著項目和合同與銀行談,華夏銀行從最開始的‘不太放心’到現在的‘安心、樂意’,也體現了企業供應鏈的穩定良性循環是銀行看中的因素,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華夏銀行還是很理解供應鏈金融的。”

在打造健康良好的銀企關系問題上,劉臣強調“銀行和企業要建立良好的關系,需要銀行切實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去研究產品、提供服務,CFO也要建立良好的誠實守信的財務管理文化,這不但對企業的長久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保證我們銀行授信給企業的前提。”良性銀企關系需要雙方共同的培育,這是劉臣這么多年從事銀行工作最深的體會。

篇8

落實物流規劃與政策

除了“十”政府工作報告對物流行業的發展做出明確規劃,相關部委也陸續出臺措施,從各自職能角度出發,為物流的發展保駕護航。從實際情況來看,劉希龍博士透露,國家發改委已經組織編制了“十二五”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和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另外,物流業發展中長期(到2020年)規劃目前正在編制;城市群綜合交通網規劃即將出臺;應急物流規劃和物流園區規劃,預計今年會陸續推出,還有國家郵政局推出了郵政普遍服務監管體系的專項規劃等,特別是今年一季度國家密集出臺多個與物流行業相關的政策和措施。劉希龍博士強調,從基礎設施的投資和政策的取向上國家發改委正按照規劃和要求有序推進。

除了市場經濟自身的調控,國家相關部門試圖從宏觀上對市場活動加以引導,發揮重要作用,據劉希龍博士介紹,未來國家引導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發改委先后起草促進海運發展,促進綜合交通體系發展的若干意見,了鼓勵和引進民間投資進入物流業的指導意見;發改委聯合商務部、國務院國資委召開會議,在困難的情況下,引導汽車、鋼鐵等相關的主要工業部門、企業加強物流供應鏈管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推動出臺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和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印發了推動現代物流技術運用和共同配送工作的指導意見,并選擇部分城市作為物流配送工作試點城市。另外,商務部出臺了推動倉儲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及倉儲業管理辦法。

工信部推動工業園區物流工作發展,了推動物流信息化工作發展的指導意見,推動諸如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物流行業內的運用。

交通運輸部、公安部、國家發改委等七個部門了加強和改進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減少最近幾年一直在困擾物流企業的諸如物流配送車輛一旦進入市區就要面臨罰款和查處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指導意見是第一次由七個部門統一下發。國家物流聯席會議辦公室正在協調有關部門選定若干城市在資金政策上進行配套和試點。

交通運輸部還出臺了促進海運業和國內航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幫助當前的行業企業走出經營困境,同時修訂國內運輸管理條例,減少行政許可。此外,交通運輸部和原鐵道部聯合開展集裝箱鐵水聯運的示范工作,目前有6條示范線路線開通。

大力支持

在建設資金和財稅方面,國家給予物流方面的支持是巨大的,劉希龍博士分享如下數據:

發改委按時下達中央預算投資564.5億元支持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21億元專門支持物流相關項目的建設。

財政部會同商務部安排農村物流服務體系發展專項資金33.3億元實施萬村千鄉工程來完善農村商品運輸網絡,并開展了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

國家將上海作為試點城市,投入3個億,用于市內配送網絡建設。

工業信息化部利用國家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建設中小企業物流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專項資金,支持一批物流信息化的項目。

交通運輸部爭取國家專項資金1億元,去年撥付4600萬支持69個物流項目。

原鐵道部去年固定投資6309.8億元,其中部分資金用于18個集裝箱中心站和33個集裝箱辦理站的建設。

在財稅政策方面,財政部制定出臺免征鮮活肉蛋產品流通環節增值稅和免征農產品流通市場房產稅、城市土地使用稅的政策,并且實施了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半征收的土地使用政策,會同稅務總局在穩步擴大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試點。

發改委會同稅務總局實行營業稅差額納稅的試點,前后八年的實施時間,已經有1300家企業被納入試點范圍,前后總計減免稅金300多萬,隨著“營改增”的鋪開,這項政策也會退出歷史舞臺。

公安部和交通部聯合向國務院申請修改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從今年3月1日開始,掛車不需要投保交強險。公安部已經原則同意掛車列車可以上高速,為整車物流帶來很好的發展。

監管嚴格

經過幾十年的市場發展,物流行業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運輸種類還是運輸方式以及經營范圍都在不斷擴大。為了適應新的發展趨勢,政府也在有秩序地加強對物流市場的監管,發揮政府最本質的職能,通過對經營單位的規范和約束,監督并管理物流企業的資質、審核程序,并有效控制涉及國民健康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行為。

篇9

在省十屆人大五次會議上,王水福等7位代表和鐘天華等11位代表分別提出了關于制訂《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標準體系》的建議、關于制定《浙江省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指導意見》的建議。代表們認為,積極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不僅是推進和諧浙江建設的要求,同時也是浙江企業進入跨國供應鏈的重要“通行證”,是應對競爭,超越競爭,實現成功轉型的內在訴求,是提升自身軟實力和影響力的現實需要。代表們建議,要由政府整體促進,企業自主承擔,在國內率先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

具體措施包括:第一,對接國際標準,制定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的基本標準。同時以第三方認證的方式,加強評估和通報,確認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第二,充分調研,制定浙江省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指導意見。對企業積極承擔社會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慈善責任的,要給予大力扶持和積極鼓勵,予以政府獎勵和政策優惠。第三,采取必要的經濟和行政手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加大不擔負社會責任企業的成本。第四,積極引導企業向公眾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接受社會公眾的監督。

辦理結果:明確任務確定重點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

對于代表們這兩件建議,省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將其列為今年重點建議,交省政府辦理。省政府成立了兩個建議辦理工作小組,呂祖善省長親自領辦,省經貿委會同省民政廳、省勞動保障廳、省財政廳等12家單位具體辦理。

一是明確目標任務。省政府起草了《關于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指導意見》。根據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不同階段,提出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目標任務:圍繞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和和諧社會建設的戰略部署,現階段,促進企業在依法經營、誠信經營、依法納稅、規范勞動用工、愛護員工、加強安全生產、加強保護環境、反對不正當競爭以及重合同、守信用、節約資源等方面履行基本社會責任;2010年,全省所有企業履行基本社會責任,上市公司、外向型企業、合資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品牌企業、享受政府資源等重點企業定期向社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接受社會的評估和監督;2020年,全省所有企業全面履行社會責任,規模以上企業定期向社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近期內,研究制定《浙江省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辦法》,2010年前,形成地方性法規。

二是確定工作重點。省政府組織完成了“企業社會責任評價指標體系”課題研究。根據行業企業特點,對于制造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金融保險業、商貿流通業等,著重在保障勞動者權益、勞動健康安全、商業道德、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等方面進行規范指導。對于上市公司、外向型企業、合資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品牌企業、享受政府資源等重點企業,率先開展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要求達到基本社會責任,鼓勵承擔更高層次社會責任。形成良好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要在信貸、土地、政府扶持等方面予以傾斜。對表現優異的企業,給予表彰。同時,加大對缺乏信用、污染環境、危害安全等漠視社會責任的企業的執法力度,嚴肅查處不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

篇10

[關鍵詞]互聯網+;采購管理;成本控制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28

2015年7月4日經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1]。“互聯網+”目前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的一項戰略,將互聯網作為當前信息化發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來,并與工業、商業、金融業等服務業的全面融合。這其中關鍵就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讓這個+真正有價值、有意義。正因為此,“互聯網+”被認為是創新2. 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 0推動下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演進[2]。

采購管理作為供應鏈管理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去引領這種新常態、適應新常態,推動其發生重大變革,以加速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務,更好地實現“物有所值”的采購宗旨是值得行業思考和研究的。本文圍繞“互聯網+”中關鍵技術,包括電子商務、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對將這些新技術運用到采購管理實踐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思考,為采購管理創新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1 “電子商務+”采購管理

電子商務已不再是一種新興技術,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很多傳統行業,如農業、制造業等都在借助電子商務這個平臺去展示和銷售產品。采購管理也應結合電子商務,發展屬于自身的電商平臺如今已是大勢所趨,通過電商平臺的“集群”和“競爭”效應來促使管理水平的提升。

傳統的貨物采購,一般采用協議供貨形式與特定供應商達成合作意向,之后按照協議要求進行供貨。協議供貨雖然為通用和標準化貨物的采購提供了較為便捷的采購方式,但是由于其對市場反應存在滯后性,采購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電子商務采購平臺利用其自身技術優勢,向廣大供應商敞開大門,有效整合了資金流、信息流、物流,用戶采購從線下轉移到了線上,商品名稱、介紹、價格等所有信息在平臺上都能一目了然,用戶注冊后只需點擊鼠標和填寫購物清單就完成一筆訂購,之后貨物將會通過物流及時送達給用戶,整個過程方便、快捷。

電子商務采購平臺怎么建,如何建,與傳統電商平臺又有哪些區別,這些問題都是要重點關注和思考的。

關于怎么建的問題,對于大型企業,可以自建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電商平臺,一方面更契合企業實際采購需求,企業原有的一些供應商也可以得到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在平臺上的所有采購信息都能保存在企業內部數據庫中,保護了數據隱私,也方便了后期統計和分析。對于小型企業,由于采購量較小,加上自身資金實力有限,可以在一些專業電商平臺中開通企業賬號,企業只是一個終端使用者,所有商品展示、采購、物流等環節都交由專業電商平臺來運營,目前很多電商企業,如京東、蘇寧易購等都有面向企業級客戶的專屬訂購平臺。

關于如何建的問題,自建電商平臺由于受眾面較窄,對供應商缺少足夠的吸引力,而且物流配送不專業也是一大問題。可以考慮將自有電子采購平臺與專業電商平臺進行系統對接,這樣不僅可以將專業電商平臺中的供應商“引進來”,還可以把物流配送“帶出去”,充分發揮專業電商平臺商品多、技術強與物流快等方面的優勢。

電子商務采購平臺也有其特殊性,與傳統電商平臺不同的是,可以結合采購管理實際,增加網上競價、電子反拍等功能,進一步激發供應商熱情,增強企業采購議價能力,有效控制采購成本。

2 “云計算+”采購管理

目前,受到國家《電子招標投標辦法》的指導,很多企業都建立起了符合自身采購流程的采購管理信息系統,但是大多功能雷同,缺乏統一標準,并且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云計算技術的發展,恰恰為采購管理系統的統一提供了解決方案。云計算提供了一種按需使用的模式,將系統進行“云化”處理,所有計算資源都運行在云端,使用者以租用付費形式按需使用,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率。

可以考慮設計并部署一套采購管理云系統,云采購系統上實現了原有采購管理信息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供應商庫管理、專家庫管理、全流程采購電子化管理、采購合同管理等,使用者根據自身需求,向云采購系統提出申請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的使用權,經系統審批通過后自動為其分配獨立賬戶和資源空間,這種“按需定制”的云計算平臺,既保證了功能的使用,又降低了資源的浪費,另外,為避免產生“數據孤島”,云采購系統需預留接口,方便與系統對接,云采購系統已是當下采購管理信息系統發展的一種趨勢。

3 “移動互聯網+”采購管理

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廣泛使用,各互聯網公司圍繞用戶生活場景在移動端正在大張旗鼓地布局。采購管理在移動技術浪潮的驅動下,也能有所作為。比如,將采購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移動端改造,方便在移動端進行操作和管理;又如,基于先進通信技術的采購管理通信平臺,可減少了溝通成本,提升了服務質量;再如,基于位置的采購信息收集系統,大大提高了采購管理決策水平。移動互聯網下的采購管理時代已經到來。

4 “物聯網+”采購管理

物聯網是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來實現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它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眾所周知,庫存量大小是采購的重要依據,可為貨物統一配置廉價的微型傳感器,當貨物入庫或出庫時,通過庫房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將當前庫存量數據實時推送給采購管理信息系統,以此完成精確化采購;又如,在采購貨物驗收時,可以利用射頻識別技術來完成自動化驗收。

5 “大數據+”采購管理

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未來世界將由“信息驅動”轉向“數據驅動”,如何在浩瀚的數據中挖掘出價值是當前一項緊迫又重要的任務。采購管理也可以通過“大數據”來提高其精細化管控能力,進而提高采購決策水平。比如將積累多年的采購數據進行加工、處理而后進行統計、分析,從結果中可得到如采購總量、采購項目分布情況、資金節約率等關鍵數據,以多維度分析助力采購決策以致采購戰略地實現。

6 結 論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運用給采購管理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未來,隨著更多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涌現,采購管理也必將“乘風破浪”,以“物有所值”的理念帶給企業更多成本上的降低,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利潤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