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課堂要求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數學課課堂要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有效路徑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理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的認識上,從不懂到懂、從不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即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佳的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本文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幾個有效的路徑。
1吃透新課程的理念
傳統的的“滿堂灌”教學觀念隨著新課標的誕生,已經逐漸淡出了課堂教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做到這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比如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說的是這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內容有價值,二是學習方式有價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2深刻理解、科學使用教材
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和達成是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影響學生知識的建構和數學素養的養成的首要要素,因此我們要在深入理解教材,全面了解學生實際的前提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科學地使用教材。所以教師在授課之前還必須深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認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確定教學目標,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并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與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注重雙基,夯實基礎
學生應該深刻掌握的定義、定理等沒有達到目的,思維能力沒有得到訓練、發展。事實上,大量的解題都是回歸定義概念、定理等,這些不變的東西掌握好了,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只有對基本知識了如指掌,如同探囊取物,深刻準確理解了,做題才是有效的。對于定義、定理等應讓學生理解、掌握成立的條件、適用的范圍等。此外,對于基本定義、定理等還應掌握其逆向應用、建模分析等,以達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4注意知識體系的構建
課堂上教師各個知識點面面俱到,結果樣樣都想抓,樣樣都抓不牢。教師舍不得花時間在課堂上檢查學生掌握知識、解決能力如何、記憶如何、類同知識聯系比較如何,光有布置沒有檢查等于沒有落實。事實上,成功源于細節,只有把這些零碎的東西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否則學生什么都記不住,什么問題都是一知半解。一節高效率的課,學生在課堂上就可以記住并且掌握這些定義定理。這就要求教師每一節課要強化學生的理解、記憶,讓學生主動有意識地記憶掌握,并付諸實效的檢查,不讓歸納總結走過場。要清理本節的重要內容,知識脈絡清楚。檢查學生的基本定義、定理,知識結構,很少有學生說得清楚。凡是考察基本定義、定理的題目丟分十分嚴重,只有課堂上著重解決這些基礎問題,才能讓學生學得更輕松、效益突出。
5少講精講深化重點
對易錯、類同題、易混淆不清的地方應針對性訓練。強化訓練,力爭觸類旁通,形成能力。每題精講,人人掌握,人人過關。不貪多,只求精,精益求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備課時苦下工夫,有獨到的眼光,平時應注意收集好題、典題。建立自己的題庫,鉆研教材,熟悉教學大綱、考點,做一個智慧型研究者,通過精選,一題多解,一題多變,規范書寫,選題要有針對性、實效性,要充分預見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錯誤的思維傾向。對同類題放在一起講評,有利于總結、歸納、提煉,有利于學生區分,形成專題研究,提高課堂效率。
6把課堂還給學生
現代的教育理論教師都懂,但操作起來,總避免不了“穿新鞋走老路”,回到習慣性的心智模式上來。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教師先讀題,然后寫出解題過程。含變形、計算、理解等,都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教師在黑板上一手完成。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教師的書寫剝奪了學生的動手機會,但在考試中,讀題、解題均是學生一人完成的。教師讀完題,學生還沒有反應過來就直接進入下一環節,學生當時是聽懂了,但獨立做起來還是不能完成。這樣的講解等于不講。教師們何不通過觀察學生獨立審題、解題過程,讓學生暴露不同的思維傾向,從而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學生從錯誤中反思自己、形成共識。這種課堂方式,學生們的認識是深刻的甚至是終身難忘的。此外,課堂還要培養學生數學的基本思想、解題的方法、書寫的技巧等。
7教師使用有效的課堂教學語言
教師課堂語言應嚴謹清晰,精練準確,這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掌握,發展數學能力有重要作用。
首先,教學語言要規范化。導向明了的教學語言能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考方向,使學生較快地掌握學習的方法,解題的思路。不規范的語言則會引起學生思維的混亂,人為地形成教學難點。正確的導向語言不是要告訴學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是引導學生正確地思維,指引他們沿正確的方向去探求、去發現、去認識,從而獲得知識。
篇2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直觀情境;實踐情境
教學情境,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這是啟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初中數學而言,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消除數學課堂的枯燥感,增添新的教學生機和活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并使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對初中數學教學情境的創設策略談幾點個人意見和見解。
一、提出合理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教學應該圍繞問題來設計。并且,我國現代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所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應當根據具體的教材內容,向學生提出合理問題,以問題為主線,來調動學生學習思維的參與,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以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心態去對數學知識進行主動思考和主動探索,如此,我們便能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達到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逆定理”這節內容時,我向學生提到古埃及人的金字塔,并讓學生猜測一下它的塔基可能的形狀,“四邊形”“正方形”……學生紛紛回答道,于是,我繼續對學生說:“是正方形的形狀。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已經知道了在建筑中應用直角的知識,那么你們知道古埃及人究竟是怎樣確定直角的嗎?”此問題一出,便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這樣,我通過向學生提出問題,創設了一種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同時我們也順利引出了本節課課題,為接下來教學活動的進行奠定了基礎。
二、引進現代技術,創設直觀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教科書的教學工具,使課堂教學過程顯得極其枯燥乏味,學生既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也不能對課本知識有深層次的理解與感知。而現代信息技術,具有將文本、聲音、視頻、動畫、圖像等進行綜合處理和交互的教學特點,將它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可以給學生創造出一個圖文并茂、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無論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還是課業負擔的減輕,都具有強大的促進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引進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一種直觀的教學情境,使數學課堂變得富有生機和活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比如,在學習“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這節內容時,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一段Flash課件,課件內容為一輪紅日沿著海平面緩緩升起,觀看時,要求學生仔細對紅日上升的過程進行觀察,如剛開始露出腦袋時、紅日底端剛好落在海平面時、逐漸遠離海平面時,然后通過這些畫面,對直線和圓的三種位置關系進行講解。這樣,我通過引進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直觀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學習思維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對本節內容進行學習和探索,這無論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還是高效化的課堂教學,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開展實踐活動,創設實踐性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學習任何學科,最終目的并不是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而是能夠將其成功運用于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作為一名初中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將教學范圍一直局限在課本教材中,教學場所也不能始終固定在封閉式環境中,而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一些數學理論知識后,開展一些數學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機會,創設一種實踐性的教學情境,從而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價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豐富多彩,消除對其的厭惡感和抵觸感。
比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應用舉例”這節內容時,在學生初步具有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之后,我就要求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中去測量一些無法直接測量長度和高度的物體,如學校操場中的旗桿、馬路兩邊的樹木、辦公樓、教學樓等,并要求學生將測量這些物體的過程記錄下來,課堂上,對所記錄、整理的材料進行匯報。這樣,我通過開展這項實踐活動,一方面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積累了經驗和成功的體驗,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了數學學習的豐富多彩,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與興趣,為高質量高中數學教學課堂的打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創設教學情境對課堂教學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為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注入了一絲新的生機和活力,消除了課堂教學的枯燥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態度得到了很大的轉變,能使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得到大大的提高。所以,身為初中數學教師的我們,一定要積極研究各種教學情境創設的方法和策略,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而取得預期的數學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3
初中數學創新教育方法初中數學在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常被視為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但恰恰由于過度的重視,使得初中數學教學越來越深、越來越枯燥,不僅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反倒讓學生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在新的教學環境和背景下,初中數學在認識到課程重要性的基礎上,還需要創新教學,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改革或創新數學教學的方法。
一、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1.教學方法單一。初中生的抽象思維還處于發展階段,初中數學知識對他們來說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初中生的數學學習需要一種具體、形象、生動的情境,這樣才能理解所學的內容,但是很多初中數學老師忽視了這一點,有時需要學生在明白算術原理的基礎上能計算就可以,但是老師非得把算術原理用抽象的語言一遍遍重復,初中生并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語言,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學模式落后。現在仍有不少初中數學教師喜歡自己一手操辦課堂,完全由教師自己安排教學程序,他們為初中生的學習做好一切準備,無須學生更多的思考。教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說,初中數學教學要以初中數學教材為中介,老師應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的知識原理,培養他們探索挑戰數學難題的能力。教師一手操作教學過程,就會使初中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不利于他們的全面發展。
3.學生積極性低。初中數學原本就是較為枯燥和乏味的一門學科,是需要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的一門學科,如果學生不能夠做到主動地去學習數學,只會不斷地拉低自己的成績。但是,現在的初中生對于初中數學的學習興趣并不高,沒有做到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自然就降低了自身的學習效率,從而導致了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降低。
二、初中數學創新教法必要性分析
1.創新性原則。所謂的創新課堂不僅僅是指教師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同時還包含著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及教師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精神等等。眾所周知,數學的定律、知識被科學家研究定義后,就一直流傳至今,變化幾乎很少,但是創新的方法是可以隨機應變的,可以在創新中求得更大的發展。當今社會是日新月異的,無時無刻都在變化著,學生作為未來的主人,他們必須具備很強的適應能力、轉變能力、創新能力,否則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中就會被淘汰出局。
2.有趣性原則。創新教學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扮演著唱獨角戲的演員角色,學生只是無互動權利的觀眾。教師只是一味自我的講述自己提前安排的內容,內容枯燥無味,形式單一,致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這個社會對于培養人才的要求,作為教師,要跟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使自己的教學方式得到創新,構建創新課堂,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學生的心理,讓學生不知不覺愛上課堂。
3.信息化原則。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下,將信息技術應用在教學方面已經屢見不鮮,所以,我們要能夠充分地利用手上的信息化資源來獲得我們的一些基本資訊,并將其教授給學生,以此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以免使得學生僅僅局限于現在的書本知識上,這樣還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三、創新初中數學教學方法措施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數學問題來自現實生活,也來自數學本身。教師根據所教內容結合現實設計生動有趣的提問,把學生引入新的有趣的情境中,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貼近生活,數學有實際用途,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和興趣。利用有趣的數學故事進行教學,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揭示數學學科中的人文精神,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數學審美能力。例如,在講“無理數”這一節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述西伯斯為了捍衛真理而被謀殺,最后被裝進口袋里扔進地中海的故事,學生必然聽得津津有味。在“簡單事件的概率”教學時,可以講述梅勒和他的朋友賭局分配金幣的故事,讓學生感悟概率的簡單應用。
2.滲透思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當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極大興趣的時候,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才能夠很快被學生吸收。為此,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舉一些學生身邊的實例來促進教學,比如存錢的計算、樹木高度的測量和土地面積的計算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懂得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從而更加熱愛數學。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符號口訣表述思想。眾所周知,初中數學符號是很多的,教師可以教會學生利用簡潔的口訣來表述復雜、抽象的數學道理。比如在教學“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根據取值情況,可以總結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小小大大取無解”。初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還處于發展階段,利用口訣教數學,可以化抽象為具體,提升教學效率。
3.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對課堂提問方式進行不斷完善與創新,不斷提高提問的技巧,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激發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要改變過去的教學模式,把學生被動的完成教學任務轉化為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能力,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給學生做主的機會,讓他們獨立處理事情,讓學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增強他們的成就感、自信心,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主人翁責任感。這樣,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有著很強的主觀能動性的獨特個體。因此,在數學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己主宰自己。
4.分層教學,促進學生的成績提升。作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學生的地位必須得到重視。而教師是初中數學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長期以來,不少教師都采取加快教學進度,壓縮新課課時的做法,以此騰出更長時間來進行總復習。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學習時間變短后,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抑制,導致學生知識靜化。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就要推進分層教學,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能力。首先,是數學知識分成,將分析考試命題方向與學生實際水平相結合,把分析教材知識結構與學生認識發展相結合,以此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習新知識。其次,要做到作業分層,筆者一般會將作業分為簡單、一般和較難三個層次,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完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能克服抄襲現象。
參考文獻:
[1]楊偉萍.讓數學課堂在資源活用中出彩.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8).
[2]張旗生.淺談初中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中華少年教學交流,2011,(1).
[3]董林偉.促進初中生數學學習的一種有效方式.中國數學教育,2012,(5).
篇4
考驗一:在前線的教師要以最快的速度去適應新課改的需求,要怎樣的轉變觀念摒棄原來固有的、死板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要怎樣去協調新課改提出的方案與固有教學傳統的沖突。
考驗二:前線教師在面對全新內容、全新的結構、全新的教育形式、全新的教育體系,是否能克服困難,克服原有的定式以最快的速度去熟悉并且掌握新教材的要點,要怎樣在新的技術平臺幫助下最大限度地使用新教材。
考驗三:怎樣解決與新課改相適應的評價制度。
考驗四:怎樣調整更切合職中學生發展需求的教學方法,培養出更多具有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交流合作的優秀人才。
當然,在實施新課改的過程中,我們所遇到的問題、難題遠遠不止這些,還有很多很多。下面針對我組開展的課改教研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一、對課改實踐的體會
1.加強研討交流,轉變觀念是核心
為什么轉變觀念是數學課改的核心?因為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作指導,一切改革注定要失敗。數學教師在長期的數學教育實踐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觀、評價觀,這些觀念在我們實際工作中起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目前,很多數學教師對數學課程的認識局限在數學教科書上,課堂教學就是對數學知識的解讀,教學模式仍以練習模仿為主。這些認識與時展的趨勢不相吻合,有些認識甚至是錯誤的,這就阻礙了數學課改的實施。例如,基礎模塊(上冊)集合與函數這一內容總覺得課本內容較簡單,與老教材要求相差較遠。而練習冊上的很多習題類似于對口高考題,學生無從下手。面對這種矛盾,我們教師若不轉變觀念,提高對教學內容的要求,補充不少教科書外的知識,甚至想一步達到高考要求。導致學生對教師如此“高要求”的教學內容與方式產生了一定的“畏懼感”,學生認為職高數學既抽象又深不可測,很難學,教師則認為新教材太難教。因此,認識教材中每部分內容的作用與意義,領會數學新課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為了使我們教師能有效轉變觀念,我們多次進行學習活動,加強研討交流。教師是實施新課改的核心力量,只有教師的教學觀念轉變到自己是數學課堂的建設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認識到教學過程是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是一個不斷拓展豐富學生、教師數學知識與感悟體驗數學內涵與價值的過程,教師才會把新課改的基本理念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
2.強化備課組功能,搭建新課改網狀平臺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集思廣益也是這個道理。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想僅靠自己的力量就完成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要依靠大家的力量,每個人都想一個教學點子,那么這么多人、這么多點子就會讓教育工作進行得有較高的質量,也會非常的生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組一直堅持集體備課,我們組主要是一些年輕的教師,他們非常有活力,新穎點子也非常的多,又都會利用多媒體技術,也有很好的英語基礎,更受學生的喜歡,從而可以和學生很好地溝通。但是他們比較缺乏教育經驗,集體備課這樣可以更好地把新老教師的長處和優點融合起來,所以備課組的集體備課,一方面要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另一方面要發揮備課組集體的智慧,制訂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教學策略,培養備課組的團結合作精神。
二、課改實踐的思考
1.課標與教材不完善
由于新的數學課程標準的操作性不強,很多內容僅在宏觀層面上,所以教師難以把握,過程性目標難以落實。一方面是編寫不夠合理的內容較多,另一方面是教材上有些內容的螺旋式上升教師確實很難把握。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上,讓學生經歷“數學化”與“再創造”的過程與課堂上教學時間的矛盾。新增加的不太熟悉的內容需要重新探索其教育規律,將知識的學術形態轉變為教育形態十分不易。教材的結構體系與教師所熟悉的體系有一定的距離,從學科教材到經驗教材與教師具有處理教材的能力距離較遠;學生訓練不足,在有限時間內很難達到知識、技能、能力培養的落實。
2.課程評價改革的力度不夠
隨著課改工作的深入,評價的“瓶頸”作用日益顯露,逐漸成為制約新課改深入實施的主要難題之一。教師、家長、學生主要是關心高考考什么,怎樣考。目前有些內容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確實過高,這些內容將來如何評價,課程評價改革的滯后,導致新課程理念難以貫徹到位。事實上,有些學校是穿著新鞋走老路。評價制度的改革,對于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三、初高中銜接存在的問題
1.初、高中內容在課標上有一些銜接問題
在初、高中銜接上出現的知識“斷點”,如:涉及“分組分解法因式分解”初中課標、教材中已不作要求,而用函數單調性定義判斷函數單調性,需用到分組分解法因式分解;再如關于“待定系數法”,現行初中數學課標、教材已不提這個名詞,在初中數學中的要求也較以前大為降低,但在我們用“待定系數法”非常普遍,而且要求較高,例如求直線方程、求圓的方程等。
2.初中與高中的課程評價要求有一些銜接問題
初中數學教學在某些基本的數學方法和數學能力的銜接上都出現了斷層。初、高中數學銜接的關鍵出現在能力要求層面:數學知識,包括數學思想方法的“斷點”是容易在教學中銜接和彌補的,可以在哪兒缺就在哪兒補。如我們在講授函數的單調性的證明時補充了比兩個數或是大小的方法以及因式分解的相關內容;講授求函數的定義域時,補充了解不等式的相關內容。事實上,初、高中數學銜接的關鍵要關注學生的技能、能力層面,例如,初中數學課標對運算復雜的程度進行了硬性規定:如進行簡單的整式乘法運算,其中的多項式相乘僅指一次式相乘、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過二次,進行因式分解,指數是正整數。關于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過兩個,這些使得初中數學課標教材的“復雜符號運算水平”的訓練大為減少,而高中數學的“復雜符號運算水平”的習題比以前并沒有減少,造成學生學習的層次落差過大,同樣在推理水平和知識的綜合程度方面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3.學生的學習習慣與學習方法在初、高中過渡階段有一些銜接問題
初中沒有晚自習,學生養成了完成作業就萬事大吉的被動學習習慣,又缺少在校晚自習的紀律觀。初中數學側重形象思維,某些基本的數學方法和數學能力的要求比以前削弱許多,只要通過幾次反復訓練,學生的成績就能提升;而高中數學注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又較高,因此,學習被動或學法不當的學生一時難以適應高中的學習生活。
四、對初高中銜接存在問題的措施
針對以上種種,我組教師一致認為課改中的教是為了不教,應充分利用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用教法指導學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終生,也就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應成為我們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在組內公開課以及學校組織的公開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注意到該問題,馬婧紅老師、張紅老師、鄧志強老師、韓雪峰老師等及本學期承擔公開課的武晉川老師、張小玲老師都走在課改的前沿,一致認為他們的教學環節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回顧本學期武晉川老師的課堂上,有學生獨立學習、相互討論,有學生匯報、提問、上講臺展示講解自己的思路和設計,由于教師的充分信任,學生沒有任何思想顧慮,自然放松,積極參與,真正把課堂由講堂變成了學堂,變成了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另外,本節課充分挖掘知識載體,有機融入了數學的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訓練,滲透了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科學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具體體現在:
1.重視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
學生課前做好預習,先學后教的基本模式是本節課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以前有一種觀點是:因為教材基本是按知識的邏輯結構編排的,所以認為學生看書學習看不到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是教材灌學生,而更強調課堂上教師先創設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后進行自主學習,才符合認識和認知的規律。實施新課改之后,一方面新教材的編寫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諸如“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強調本質,注意適度形式化”等基本理念,已能呈現出知識的發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另一方面,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符合新課改的理念,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終究要放手,應充分利用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用教法指導學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才能使其終生受益。因此,讓學生養成預習習慣,培養自學能力,學會合作交流應是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有利于達成有效、高效課堂。
2.回歸課本,充分使用教材
本節課的授課素材,從例題到反饋練習全部取自教材,透過教學設計可以看出教師完全掌握了教材的脈絡,精細到系數的安排,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其實,課本中的例題通常都是精要的基礎題,既是透過知識解題的示范,也是思維訓練的經典,正是這些典范的作用,學生才初步學會了怎樣進行數學思維,怎樣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思考、解題,如何表述自己的解題過程,課堂中的例題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也高,必須認真研究,分層設計,這些練習題內容豐富,題型全面,也完全可以作為訓練逆向思維、求異思維、培養學生靈活性及應變能力的好素材,其中不乏看似平淡卻很精彩的題目,忽視對這些題目的研究和運用,是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教師不要盲目地依賴教輔材料,務求以本為本,充分挖掘課本的使用價值。
3.淡化課件,追求本真自然
本節課教師并沒有使用完整的課件,只是用了幾張PPT,中途在學生進行匯報時使用實物投影展示了學生的答案,沒有靠聲像設備來創設情境牽引課堂,而是依托教材,從問題的源頭出發,任師生的思維無拘無束自由發展,不斷引出新問題。部分教師認為圖像變換如果利用動畫演示(本節課課件中未做動畫演示)效果更直觀生動,多數教師卻認為我校學生思維方式應逐步由倚重直觀形象思維向偏重理性思維過渡,動畫演示只是一時的效果,深入理性的思考更能持久。事實上公開課應更多地考慮常規的教學實際,努力尋找適宜、便捷的教學方法,追求本真自然以提高其普適性。
篇5
一、新課改下農村初中數學教學課堂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一)課前備課不夠充分
過去農村初中數學老師在課前備課時,往往只考慮教學任務,只注重研究教材,很少去考慮怎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在上課時,他們也只顧著沿著自己原有的教學思路去教導學生,而忽視了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領悟。新課程強調教學課堂以應學生為主體,強調應把課堂空間還給學生。有的農村數學教師誤認為學生動起來后,教師就可以解放輕松了,就不再像以前那樣注重課前備課了。
(二)教學過分追求教學情境
“數學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新課改要求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因此,相對于老教材,新課程對教學情境的創設有了更高的要求。當然,合理、適當的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更好地體驗數學學習中的樂趣。例如,在講解拋物線時,就可以由噴泉、籃球的在空中下落軌跡引出課題,這樣就可以讓原本很枯燥乏味的、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興趣起來。但有的教師卻又過于追求教學的情境化,為了創設教學情境真可謂是“煞費苦心”,好像數學課堂教學要是脫離了情境創設,就不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一樣。例如,下面一段角的概念的導入課片段。
一進入課堂,教師就拿出了一串五顏六色的千紙鶴。老師:這是什么?學生:這是千紙鶴。老師:你們覺得這些千紙鶴好不好看?學生:好看。老師:想不想看看這些千紙鶴是怎折著出來的?學生:想。老師:那讓我們看看這些漂亮的千紙鶴是怎樣折出來的?然后,播放一段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折千紙鶴的情景片段。剛才我們看到了些什么呢?學生1:我看到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在折紙鶴。學生2:我看到女孩比男孩折的快一些。學生3:我看到他們先折成一個三角形。學生4:我看到男孩在剪紙。學生5:我看到墻上有一個房子一樣的鐘表。學生6:我看到男孩在笑……5分鐘過去了,才終于進入到今天學習的主題。老師:同學們,其實剛才的錄像中藏著一個圖形中的新成員,瞧,它正躲在這里呢!多媒體課件顯示單獨的一個紙鶴,并閃爍紙鶴上得角。師:“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角吧。”這樣的教學課堂,表面看起來課堂氛圍異常活躍,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給人只是熱鬧,沒有深度的感覺,與數學的學科特征非常不符。我們確實不能否認這個精心打造的教學情境,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方面的重要意義。然而事實卻證明,這個老師煞費苦心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并沒有起到預期中的作用,反而導致了學生不能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過于忽視傳統講學
由于新課改相較于傳統教學而言,更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加重視發現式學習,從而導致了在新課改的氛圍下,有的教師甚至不敢在課堂上直接陳述定理結論,例如一個非常簡單的定理結論如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有的老師都要花上半堂課的時間來引入。從學習方式來看,數學學習可以分為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接受式學習,一種是發現式學習。從學習角度來說,無論是發現式學習,還是接受式學習都是數學學習中的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兩者都不可或缺。一般來說,對于圖形的對稱、圖形的旋轉、投影與視圖、圖形性質探索等學生有能力去發現的問題,就應該盡可能地采用發現式學習,積極指導、鼓勵學生去探索發現;如果對于有理數的運算、整式的運算、根式的運算等學生并沒有能力發現,而且也不容易被發現的問題,則可以采用接受式學習,以避免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在新課課程改革下,我們不僅要注重教學的創新,也不能忽視對傳統教學的繼承和發展,切不能因傳統教學中存在著講得過多的弊病就一味地遷怒、忽視講。
(四)教學只求表面活躍
新課改下,有的教師的教學課堂,表面看起來教學手段形式多樣,多媒體、信息技術都進入了數學教學課堂,課堂氛圍也異常活躍,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忽視了學生是否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整堂課下來卻給人只是熱鬧,沒有深度的感覺,與數學的學科特征非常不符;也有的教師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等同于“滿堂問”,整堂課都在問“三角形內角和是不是180°?”“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兩鄰角互補,對不對?”這種形式上的問題,沒有真正注意區分學生的參與到底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到底是實質性的參與,還是只是形式性的參與。其實,數學教學并不是只要越熱鬧就越好,也并不是只要笑聲越多就越好,“活而不亂,靜而不沉”才是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真正追求的理想目標。
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改,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如何優化課堂教學,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是當前農村初中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重要研究課題。
(一)課前認真備課,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課前教師要認真備好課,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中的每個教學環節。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抓好學生的課前預習,及時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將學生預習中所出現的共性問題、典型錯誤反映到課前備課中來,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二)搞好搞活課堂教學,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環節
一是,合理創設教學情境,走出情境創設誤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情境中喚起感情,獲得體驗,激活思維,真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讓他們更好地體驗數學學習中的樂趣,但又不能過分追求情境的創設,以至于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中,應按照學生實際的學習程度,鏈接好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從學生已有生活體驗出發,積極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并加以正確的引導點撥以激發他們的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特殊的平行四變形中,提出如果平行四邊形一組鄰邊垂直或對角線垂直,四邊形形狀將可能發生哪些變化,利用生動形象的模型變化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常識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到底有那些特殊平行四邊形以及這些特殊平行四邊形與普通平行四邊形的關系。
二是,緊抓重、難、疑點問題,重視傳統講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把握好重點、難點、疑點,分清主次輕重,該講的詳細講,該簡的大略講,力爭化解難點問題,消除疑點問題,而不能滿堂講、滿堂問、全書講。在注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傳統講學在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地位,對于有理數的運算、整式的運算、根式的運算等學生并沒有能力發現,而且也不容易被發現的問題,則可以采用直接接受式的講學形式,以避免浪費寶貴的學習時間,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二次函數的應用,某商店將每件進價為8元的某種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售約100件。該商店想通過降低售價、增加銷售量的辦法來提高利潤,經過市場調查,發現這種商品單價每降低0.1元,其銷售量可增加10件。將這種商品的售價降低多少時,能使銷售量最大?如果教師沒有把講授重點放在列函數關系式的方法和思路上,而是將講授重點重點放在了這個函數關系式最值的求解上,解函數就花去了小半堂課的時間,這樣就沒能抓住教學重點,從而大大降低了課堂效率。
篇6
關鍵詞:拋錨式教學;初中數學;實踐運用
隨著初中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巨大的變化。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模式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不再局限于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拋錨式數學教學的開展,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極大的滿足了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需要。建立全新的數學教學框架,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著其展開。
一、拋錨式教學模式的發展背景
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促使教學媒體發生著改變。與此同時,一些初中學校的數學教學仍然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相應的創新,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較差。傳統的教學模式與信息科技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矛盾。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應用,極大的緩解了這一矛盾。“錨”就是指信息技術,而拋錨式教學就是圍繞著信息技術的支持,創設全新的數學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自主的學習,多角度的思考。在書本的基礎之上,對初中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拓展。拋錨式教學的重點是利用信息科技進行情境創設,在情境情節當中,巧妙的融入學科知識,實現了數學教學的創新。與初中教學的其他學科相比,數學學科比較枯燥,情境的創設為數學課堂增添了許多樂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初中數學教學的高效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拋錨式數學教學的特征
(一)教學目標開放化
初中數學教學的內容雖然是固定的,但是通過拋錨式教學的情境創設,使教學目標變得更加開放化。能夠讓學生在情境之中獲得良好的體驗,由教師做好引導的工作,讓學生在情境當中自主的發現問題,對其進行分析解決,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讓情境更加貼近生活,學生可以融入其中,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學目標開放化,是為了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能夠對數學知識進行良好的掌握。
(二)教學信息的拓展
學生根據拋錨式教學創設的數學情境,通過自主探索,對其中涵蓋的數學教學內容有著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學生能夠對需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自己需要掌握的數學知識有著大致的了解。這時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進行網絡信息查詢,從而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與此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數學能力或學習興趣,對查詢的數學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可以對查詢到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從中篩選出可供數學學習應用的信息,對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判斷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多元化的教學選擇
拋錨式數學教學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面,不再局限于某一種模式,而是以數學教學內容為基礎,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及不同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數學學習方法,從而是數學教學具有彈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夠根據數學學習的需求,靈活的調整學習方法,為學生開辟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不再將學生限制在書本當中。另外,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能夠互相學習互相進步,集中思維,團結協作,可以有效解決數學學習當中的難題。
三、拋錨式教學的實際應用
(一)情境創設
拋錨式教學的核心就是情境創設,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情境當中自行進行知識的探索,進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拋錨式教學情境創設,其核心內容不能偏離教學內容。將教材的內容融入到情境當中,使數學教學更加直觀形象。以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課《多姿多彩的圖形》為例,將圖形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例如香煙盒、塑料瓶。根據教學內容,搭建不同形狀的物體,觀察其三視圖,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三視圖的畫法。在物體截面的學習當中,可以適當利用馬鈴薯、黃瓜,用小刀將其切成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等形式,按照書中的要求,進行截面的切割,觀察圖形的形狀。在第四課課題學習《設計制作長方體形狀的包裝紙盒》當中,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制作紙盒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課本當中的內容。比較于傳統講解式的教學方法,情境創設使數學教學內容變得清晰明了,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呈現,加深學生的理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合作探究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疑難問題,一個人可能難以解決,但是通過多人的合作,集思廣益,解決問題就變得簡單。在拋錨式教學情境創設的基礎上,以小組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進行思維的碰撞,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問題的探討當中鍛煉自主思考的能力,有效的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由于學生在數學學習當中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學習的方式方法以及思維方式會有明顯的不同。通過合作探究,了解其他同學的想法,吸取他人的長處,以完善個人的學習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創新拓展
拋錨式教學的情境創設,同時也是對初中數學教學的創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拓展,使原本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在數學情境的基礎之上,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索,能夠在生活中尋找數學的影子,并可以充分的利用所學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去,做到學以致用從而達到拋錨式教學的根本目的,對初中數學教學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拋錨式教學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的應用,改變了以往數學教學的模式。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圍繞著數學教學內容進行創新教學。利用開放化的教學目標,教學信息的拓展以及多元化的教學選擇,讓學生在創設的數學情境當中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通過情境創設、合作探究以及創新拓展,使拋錨式教學深入到數學教學當中,對初中數學教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彪.初中數學課堂情境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運用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4,11:96-97.
[2]陳寧.對“拋錨式”教學模式的探討[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1:81-83+87.
篇7
一、引言
對于強調邏輯思維能力的初中數學教學而言,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是必須實現的教學目標之一自學精神是學生開展獨立高效學習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很好地體現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新課標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習任務,幫助他們有目標和計劃地構建知識體系,從而逐漸提升數學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基于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有力貫徹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以生為本,通過對學生自學精神的有效培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數學教學水平的穩定進步。
二、通過課前預習培養學生自學精神
初中學生自學精神的培養應該從課前展開,通過開展針對性的課前預習,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初步了解所學知識,從而為后續教學打下堅實基礎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自學精神,還能夠有效提升后續教學效率具體而言,開展有效的課前預習可以從如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培養學生朗讀的習慣,很多教師認為朗讀是語文、英語等文科科目的“專利”,實則不然,朗讀是各學科開展有效學習活動的關鍵一步,也是培育學生良好自學精神的基礎包括數學概念、理論、公理、定理,還有例題解析等都應該安排學生用心閱讀,通過大聲朗讀加深印象,發現自身知識的缺漏和理解欠缺之處,從而逐步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并通過發現問題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其次,培養學生自主提問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在朗讀時可能會碰到很多學習上的疑難點,此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不立即查看解析,而是將自己的疑難點記下來,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獨立思考,看是否能通過已學知識獲得答案如果通過獨立思考依然不能獲取答案,那么就可以找同學或者教師討論和請教,在討論中加強學習和理解,有效提升自己的自學能力再次,培養學生在預習環節做好筆記和記錄的習慣,學生在預習時可以將通過筆記或者記錄的方式對遇到的疑難點進行標記,同時還可以將自主思考和交流討論的結論和心得記錄下來,在學習完單元知識后對比總結這些學習過程,這也是培養學生自學精神的有效手段。
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學精神
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是培養學生自學精神的最有效環節,教師應該在開展數學概念、規律和習題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學精神,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在講解數學定理、公理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喜歡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對定理和公理的來由、內涵和應用展開詳細講解,也不管學生是否喜歡聽,這樣頂多只能讓學生大概了解這些概念,而不能形成活學活用這些概念的能力如果教師重視對學生自學精神的培養,能夠根據定理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和一些關鍵的知識點,并在學生能夠形成數學認知的關鍵環節上進行適時的點撥通過這些富有啟發性的引導在師生間開展有效的討論,從不從層次和角度解釋定理真諦,學習定理內涵,才能真正使學生掌握定理及其應用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積極性,又能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自學精神。
例如,在對“三角形相似定理”進行授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從宏觀上把握定理的大概內容,對定理形成初步理解然后認真預設能夠激發有效討論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猜想、討論和歸納,進而提出問題,展開邏輯推理和論證采用“引導—類比—討論—歸納”的流程,在學習定理的基礎上,還能通過類比進行一些發散型的思考如:兩個三角形兩邊如果對應成比例,這兩個三角形相似嗎? 兩個三角形如果有一角對應相等,這兩個三角形相似嗎?這種充分激發學生自學精神的教學方法比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更能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求知欲,推動他們不斷探求新知識,從而形成一定的自主客服學習障礙的能力。
四、在教學之后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
在數學教學中,既要通過課堂教學教授學生新的知識,也要通過鞏固練習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鞏固練習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后練習,在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中都能發揮重要作用,而自學精神的核心又是學生開展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完全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鞏固練習的質量,以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為根本目標引導學生進行鞏固練習,在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還應該課課堂上設置討論交流的環節,促進師生和生生的討論,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解答練習中的疑難點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首先,對解題過程的討論和反思,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預留討論時間讓學生通過與老師和學生的討論明確解題過程是否具有嚴密性、合理性,答案是否正確等通過討論環節,學生的積極性更高,思維更加活躍,對于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精神非常有利其次,對數學思維的討論和反思,很多學生在解題時會受到定勢思維的束縛,不善于展開逆向思維,不會從不同角度去解答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自學精神的形成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討論環節中對自己的數學思維進行反思,對于有些題目,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甚至反面探討其解決方法,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精神和能力。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入人心,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和能力已經成為越來越多教育人士的共同認識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密切把握這一教學發展趨勢,將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作為重要教學目標,在課前預習、教學過程以及鞏固練習等環節全面融入培養學生自學精神的理念,并通過開展有效討論進一步開發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促進他們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篇8
一、課堂提問的低效
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提問本身不是目的,它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 在教學中,一個教師如果光知道要在教學中向學生提問,而不知道考慮如何有效提問,顯然會使課堂教學僵化和低效. 課堂中的低效提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形式單一,缺乏活力和創造力
案例:如在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這節課,老師為了了解學生的預習掌握情況,上課開始就會提問:“通過預習你知道平行四邊形有哪些判定方法?”即使學生忘記了怎么回答,但通過看書或快速瀏覽教學案也能很快背出所有的判定方法,于是教師聽了學生流利、圓滿的回答后繼續開始教學. 事實上,學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淺層次記憶性知識,并沒有表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
2. 質量低下,流于形式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會聽到“是不是”“對不對”“會了嗎”之類的問題,學生也只是簡單地回答“是”“不是”“對”“不對”“會了”等,課堂貌似熱鬧非凡,氣氛活躍,實則低效甚至無效. 還有的老師提問后不給學生思考時間,沒有間隔、停頓或自問自答,看似師生互動,實則為問而問、問而無效.
二、課堂合作學習的低效
新課程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過程隨著教師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課堂已成為師生交往、交流、探討的互動過程,合作學習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方式已開始廣泛運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 合作學習在我國的課堂教學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對合作學習的認識、組織、操作不當,使得合作學習表面化、形式化,而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且存在著一些低效現象.
1. 合作小組組建不合理
組建好合作小組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教師大多根據學生的座位就近分組,座位變了,小組也就變了,隨意性大. 分組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 教師應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使每個小組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 這樣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間的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
2. 分工不明確,學習氛圍不濃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責任分工的互學習方式. 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同學在小組活動中無所事事,或做與小組活動無關的事情,出現不參與活動、逃避工作的“責任擴散”現象. 中等生與后進生很少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習慣于聽優等生發言,沒有進入到小組合作學習氛圍中.
3. 內容選擇不恰當,缺乏科學性
新課改提倡合作學習,但并非所有內容都要合作學習,應注意適當的選擇. 但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為了片面追求合作學習的效果,在內容的選擇上缺乏科學性.
三、課堂訓練的低效
數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數學學科需要適量的訓練. 不少老師目前還在把提高教學質量寄托在多上幾節課、多布置一點課外作業上面,導致“違規”現象有禁不止,課堂教學特別是課堂訓練低效,導致課內損失課外補,學生負擔依舊過重.
1. 訓練時機缺乏及時性
有的課堂在集中學習了概念、法則、定理、例題后集中安排一定量的鞏固訓練,這樣的訓練安排缺乏及時性,一方面沒有考慮到數學學科前后知識邏輯聯系緊密的特點,前面知識掌握不牢易影響后續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沒有照顧到基礎薄弱的學生,甚至有的同學因間隔時間太長、內容太多,出現學了后面忘了前面、練了前面忘了后面,最后一鍋夾生飯的現象.
2. 訓練選題缺乏層次性
一堂課的容量是有限的,既要傳授新知識,又要進行鞏固練習,為此,對練習的難易程度和題量都有要求. 有的課堂訓練選題過易,全是基礎題,照顧了基礎薄弱的學生,有利于概念、法則、定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但訓練的思維層次不夠,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好學生吃不飽;有的課堂訓練選題過難,全是有一定難度的習題,照顧了優等生,但丟掉了一批基礎薄弱的學生. 如新授課課堂訓練選題應以基礎為主,因為學生對新知識需要有一個熟悉“老化”、形成技能的過程,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一點訓練的思維層次,讓學生體驗到思維的樂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既讓基礎一般的同學吃得下,也讓基礎較好的同學吃得飽.
篇9
1 課堂教學中的疑惑
1.1 課時緊張怎么辦?以高一本學期的課程為例,學習內容有必修I與必修IV兩本書,均是36課時,共72課時。按課標每周4課時,要18周才能完成任務,還有期中期末考試要2周,十一休息要1周,共要21周。一個學期才22周,還有單元考,學校有時會臨時安排活動也會沖掉一些課,有些課內容需要補充,有時還要作業講評,這樣算來,一學期課時安排相當緊張。另一方面,新教材內容很多,盡管在難度上可能低于舊教材,但在廣度上遠遠多于舊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學內容增加了許多,每節課課堂容量都較大,每周改為5節后仍然覺得時間緊。
1.2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和使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中教學內容多,在廣度上遠遠多于舊教材,受慣于使用舊教材的思維定勢的影響,哪些內容要舍,哪些內容要降低難度,降到什么難度還搞不清楚。如必修I中,增加了整整一章的內容,像“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函數模型的應用”如何把握難度?又如在第二章中,教材中的反函數處理是從對數函數與指數引出的,概念一帶而過,教材也沒有教如何求反函數,但像原教材,反函數的概念是相當重要的,現在是不是要補充?到時高考會怎樣出題?求定義域時,常會碰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但教材對這方面的內容安排在以后的教學中,是不是要重新安排教學次序?大家心里都沒底,各校教師處理似乎都不盡一致。又如課本上思考運用題、探究拓展題要不要全講,閱讀、鏈接內容作不作要求,大家說法不一。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關注與思考的是:能否有一個明確的便于操作的既取舍分明又深淺度明了的實施方案或說明?讓教師有所適從,讓師生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1.3 如何上好既能體現新課改理念又很實惠的課?新課改以來,聽了一些專家有關新課改的專題報告和高級別的新課程觀摩課。專家的報告很精彩,觀摩課也精彩紛呈,各有千秋,但總覺得這些新課堂里體現“新”的地方仍不多,僅僅是多一些提問、換一些術語而已,有些課堂上依然容量過大,抽象難懂,有些課堂雖有新課程的味道,但例習題處理得太少。
我們困惑與思考的是:新課程中的“新”到底體現在什么地方?為什么會出現理論(專家所講)與實踐(教師上課)不相吻合的情況?是否是因為高考制度的客觀存在使得人們只有這樣做才最現實呢?我們到底應如何進行新課程的教學?以什么標準來上既能體現新課改理念又高質量、實惠的課?
1.4 如何有效地使用配套練習?目前我們選用的配套練習用了之后普遍反映不好,其中反映的問題主要有:①整體要求偏高,體現基礎性不夠。有些章節在基礎訓練中出現了類似高考題的相當綜合性的題目,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增加了他們的課業負擔。②題量分布不均。在某些重要章節,題量偏少,不能達到學生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需的訓練量。③題型不全面。某些傳統的、典型的數學題有很好的訓練效果,而配套練習未能給予足夠重視,使學生的解題能力未能達到應有的水平。④與初中數學缺乏有機的兼顧和聯系,不利于學生對數學的全面理解。⑤能力層次結構不夠清晰,給教師的使用帶來一定困難。
這些問題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習題的難度應如何設置才能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如何編擬習題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在實際教學中,師生對習題應當怎樣進行取舍?習題難度與例題難度差異過大,應如何處理……等等。此外,還有應用題應如何教學?學生的閱讀、自學能力應如何培養?……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思考且亟待解決的問題,認真對待這些問題,找出合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新課改成敗的關鍵所在。
2 嘗試幾種處理方法
理解課程標準,準確把握內容。新課程的數學課時每周4節確實太緊了,結合實際情況一般都改為每周5節,但改為5節后如果還是覺得時間緊,可能是對新課程標準理解不透徹,對內容把握不準引起的。
2.1 對重點的傳統知識作適當拓廣。新課標對傳統的高中數學知識作了較大的調整,內容變化也較大,有的從整個編排體系上都作了改變。但是,傳統的高中數學知識中的重點內容仍然是高中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對這些知識內容應拓廣加深。例如,二次函數一直是高(初)中的重點基礎知識,在高中數學中二次函數可以與其它許多數學知識相聯系,因此拓廣和加深二次函數是必要的,又如在高中數學中如閉區間上二次函數的最值;二次函數含參數討論最值;利用二次函數判斷方程根的分布等,這些內容可作適當拓廣。另外,對重點知識要多次呈現,逐步拓廣。新課標對一些重點知識的安排是多次呈現逐步深入。例如函數教學就分了多次呈現并逐步加深,切忌在教學中按照總復習那樣一步到位。
2.2 對新增加的知識內容加強基礎訓練。新課標中增加了一部分新的數學知識,特別是選修系列中新內容較多,有些新內容與高等數學有關,對這些內容在教學中不宜當作高等數學知識來講,只要讓學生認識基本思想即可。
2.3 對新教材的刪除內容控制知識拓廣。如果在所有版本教材中都未出現,教學中一般不要再撿回。如“三垂線定理”,“反三角函數與三角方程”,“指數方程和對數方程的解法”,“指數不等式和對數不等式的解法”,“線段的定比分點”,“已知三角函數值求角”,“極限”等。
2.4 對新課標淡化的知識內容不宜拓廣。新課標對一部分傳統數學知識作了“淡化”處理,有的降低要求,有的僅作介紹。而這些內容是高中教師比較熟悉的知識,講起來也比較順利,很容易在講課時拓廣去講,對這些內容不宜拓廣加深。
篇10
新課程改革中數學課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關鍵是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思維,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那么,具體應該怎樣操作呢?
1 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
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能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我完善和學會認知,掌握獨立獲取和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1.1 要激發學生參與欲望。首先,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揭示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之間的矛盾,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把學生引入“認知――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的“感知――思維――拓展――記憶”等凝集在一起,以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活躍狀態,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1.2 要制造學生主動參與條件。學生的知識能力和水平一般是有差異的,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使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和發展,而發展往往是通過主動參與來實現。因此,教師要重視角色轉換,深入了解學生探究新知的知識基礎及能力起點,預想學生解決問題的各種思考方法及會遇到的種種困難,要提供有利于各層次的學生展開思維信息,給于討論、交流及展示思維過程的時間和場合,使全體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堂課的學習活動,并獲得相應的成功經驗。
1.3 要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信心。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心靈深處那強烈的探求欲望,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而且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除了用“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則進行教學外,還要善于發現他們在原有基礎上的點滴進步并給以表揚,要發現和尋找失敗中成功因素,并經以鼓勵從而保護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以增強其學習信心。
2 要讓學生獨立思考、發展思維、提高學生能力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用自己思維過程的展開來替代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數學的認識活動是理性活動,數學思維來自本身的心理運算和對運算的抽象理解,不能靠傳授知識和傳授方法來代替。而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發現知識,就必然會經歷一定的組織或轉換嵌進認知結構的某種模式,才能完善和發展其認知結構,同時發展和培養認知能力。因此獨立思考是發展學生數學認知能力的關鍵和需要,同時,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創造力和意志品德的養成,這是關系到學生今后能否成才的關鍵。
2.1 要讓學生明確思考的對象。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明確的思考對象,這樣,才能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反之,學生會漫無邊際無目的地去思考,而這種思考非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誤導。故教師要深思熟慮,為學生提供或引導學生明確的有價值的思考對象。
2.2 要培養學生獨立自由思考的能力。要使每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展的關鍵,在于讓學生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圍繞著所要解決的問題,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發現,教師不能完全替代學生的思維,也不設置思維圈套把學生的思維套入圈內。這樣,才能開發學生的智力潛能,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3 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啟發性指導。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常常需要教師給予指導,這也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那么,怎樣指導才能有利于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呢?首先,教師不應該直接給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而是應該設計好有利于學生繼續展開思維的問題,如;題目要求什么問題?你是怎樣想的?如果你認真思考,知道哪些條件,你就有辦法了!你能從已知條件中找到你需要的條件嗎?等等。對于那些獨立思考并獲成功的學生,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還有其它方法嗎?解決這類問題的一般方法是怎樣的?有什么規律嗎?等等。然后,在由學生一一展開,針對性地解決,最后,教師再引導和督促學生進行解題后的反思和總結,這樣做,十分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和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要把握好數學課堂教學過程,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之主動參與學習活動,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而發展思維,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我完善和學會認知,要掌握獨立獲取和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勇于探索和創新的精神,才能有效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 上一篇:語文基礎知識教案
- 下一篇:加強調研工作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