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總結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7: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交媒體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介入放射學 多媒體教學 應用
介入放射學既是一門以影像學為基礎的學科,又是一門以多學科知識交叉為基礎的新興臨床學科,其臨床實踐性極強。隨著介入放射學科的快速發展,它具有愈來愈廣闊的發展前景與診療范圍,但介入學診斷治療等技術的不斷更新,也給介入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多媒體教學以其形象多維化的表現方式,已廣泛地作為現代教學手段,是現代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我院順應醫學教學的趨勢,認真推廣多媒體教學在教學實踐各個環節中的應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是幫助學生建立全面形象化多維化的知識體系,使一些抽象的講解真實、直觀地體現出來,擴大教學信息量,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但多媒體教學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如何更合理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的教學中,還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多媒體在介入學教學中的應用。
1.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通常所說的多媒體教學是特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并借助于預先制作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來開展的教學活動過程。它又可以稱為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其實多媒體教學在八十年代已經開始出現,早期多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形式,綜合這些形式的教學技術又稱多媒體組合教學或電化教學。九十年代起,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信息資源的網絡化,多媒體計算機已經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種教學媒體的綜合使用地位。多媒體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多種媒體信息,把多媒體的各個要素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并通過屏幕或投影機投影顯示出來,同時按需要加上聲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與計算機之間的人機交互操作,完成教學或訓練過程。在教學上,它既能向學生快速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又能為學生提供生動、友好、多樣化的交互方式。對于以影像學為基礎的介入學科教學而言,多媒體教學就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多媒體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人類有聽覺記憶和視覺記憶,這兩種記憶對知識的獲取各有所長,多媒體在視覺和聽力形式方面的多樣化,多重刺激促進記憶,把文字與圖像系統地結合起來,聲與像完美的結合,使原本枯燥的單一課堂環境,變得豐富多彩起來,學生也更容易進入教學環境中,這種技術的采納也正符合了教育心理學理論,從而使教授知識和獲取知識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體教學能幫助學生建立全面形象多維化的知識體系。教學中常有一些宏觀的理論或實際現象,因受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學生無法感知,傳統教學方式老師口述講解比較抽象,且講解也比較耗時,學生理解也難免吃力。另外,課堂一些重點、難點,也需多種方式反復加強學生印象。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了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直觀具體、感染力強的感性認知材料,使學生看到了真實的場景,直觀地了解到了知識。圖文并茂取代了憑空想象,重點無須重復再三強調,學生通過聽、視、評、悟充分感知原先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適應了學生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規律,從而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多媒體教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先進教學手段。多媒體的恰當運用,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識規律,促使學生始終在愉悅的氛圍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學會學習,提高能力。同時,多媒體教學也為良好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保障。多媒體可使教學過程立體化,可以改變以往教學過程設計的線性結構,能夠直觀顯示整體課堂教學中四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育技術四要素)的比重及其之間的關系,能夠作為實施課堂教學的藍圖,能有效克服教學的隨意性,有反饋功能,可以依據學生的反應作出相應的判斷及時修改,永久保存,為各學科各種類型的良好課堂教學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礎。事實表明,許多優質的多媒體課程,讓學生完全融入到了課堂氛圍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介入學教學
介入放射學是一門以多學科為基礎的新興學科,臨床實踐性強。對于這樣一門學科,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運用醫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疾病進行診斷是非常必須的。闡明患者臨床表現的病理生理基礎,并提出可能性的診斷,是連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座橋梁,也是打開臨床醫學大門的一把鑰匙。因此介入學整體性強,要把疾病的表現及其病理生理基礎聯系到一起。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為了講授清楚一個病理或實例,需要許多的掛圖和板書,而這些又使用掉很長時間的課時,但學生卻難以理解一些難點問題。如一個病理影像圖,它需要科學的課程設計、清晰逼真的優質圖像和生動變換的視覺效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常常難以使學生理解清楚,由于不理解,學生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學習,從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
多媒體課件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它可以使傳統教學方法無法表達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的直觀的生動的動畫表現出來,使學生獲得真實的直觀的感性認識。如多媒體課件可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接觸到大量的臨床病例,通過對大量病例進行反復模擬診病,從中體會總結,積累經驗,在教師引導下逐步培養臨床運用能力。教學的目的不單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媒體病例課件所選皆為真實臨床病例,學生觀看這些資料時,被設計身處特定的情景中,猶如患者就在自己面前,便于對復雜多變的病情做出判斷,在這過程中鍛煉了同學綜合運用各種理論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多媒體課件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后,才能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前由于有限的課時,教師難以向學生講授一些本學科前沿的研究,而通過多媒體的課件使用節約了板書的時間,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講解,并通過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一些本學科前沿的研究,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啟發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利于培養具有較高素質的醫學人才。
現代醫學飛速發展,醫學教學信息量大大增加,要在最短時間里,讓學生接受很多的醫學信息會導致滿堂灌,而且大量的板書使課堂氣氛呆板、枯燥乏味,難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而采用多媒體課件,學生在輕松狀態下通過視覺、聽覺同時接受教師講授的內容,增加了學生對所學學科的興趣。
3.多媒體教學工作體會
介入放射學的教學著重于理論與臨床的結合,多媒體的應用在教學中發揮著很好的作用。經過幾年的實際教學工作,認識到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及理念的傳輸者,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材提供的是建構知識、理念的對象,而多媒體是創設學習意境、學生完成知識構建的認知工具,多媒體作為學習過程中的外在因素,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多媒體教學使得教師備課有了更大的空間,教師可以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講授更多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做到師生互動、學生之間互動,讓學生更快進入學習狀態,積極參與到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而不是一味的教師的單向傳播和學生的單向接受。
同時,多媒體教學需綜合計算機科學、教育學、心理學、工程技術以及相關專業知識,教師應加強計算機知識的學習,更好地利用計算機為教學服務。但還有一部分教師計算機應用水平并不太高,在課件的制作上有一定困難,難以完全表達自己的課件設計。這些不足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多與計算機專業人員合作或增加自我學習,取長補短,從而使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完美地實現和展示。
然而多媒體教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如上課方式大多為學生所了解的接受式教學,不容易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及獨立思考能力,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考慮多媒體教學與其他教學方式并用的方式進行,不要一味地依賴圖文形式,需教師講解的還需仔細講解,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龍學穎,彭光春,王小宜等.臨床醫學專業醫學影像學實習教學的思考與探索[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40242.
[2]沈冰奇,張翎,冼利青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影像學教學效果[J].醫學教育探索,2006,5,(11):9962998.
[3]余峰彬.醫學教育探索,2003,2(增刊):46-49.
篇2
新媒體使用載體受眾
一、引言
新媒體(NewMedia)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新媒體的傳播有信息量大、受眾量多;信息傳播快;互動性更強等特點,并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
今年來我國的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農村地區網民規模不斷擴大,根據2015年《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1.86億,占比為27.9%,與2014年底相比增加800萬。目前城鎮地區與農村地區的互聯網普及率分別為64.2%和30.1%,相差34.1個百分點。
上述材料顯示出我國網民規模增長迅速,但城鎮與農村網民規模差距十分大。網絡技術是新媒體依托的主要技術,互聯網更是新媒體的傳播技術依托,這也從側面顯示我國新媒體使用不均衡的現狀。農村地區新媒體的發展對我國新媒體的整體發展存在著制約副作用。
二、新媒體應用現狀及分析
本文正是在這種研究視角的指導下,對陜西省周至縣進行了入戶深度訪談與問卷調研。訪談對象包括周至縣政府相關官員、鄉村基層干部、村民和集鎮居民。共計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192份,有效回收率96%,調研對象年齡分布在十歲到七十歲之間;職業分布基本涵蓋周至縣各型職業;被調查對象的學歷分布為:小學及小學以下占總被調查人數的2%,初中文化占12.5%,高中文化占43.2%,大專以上占31.7%。
1.新媒體總分類應用現狀
本次調研將新媒體按照功能劃分共分成五類,分別是社交型新媒體、娛樂型新媒體、學習型新媒體、金融理財型新媒體和電子商務型新媒體。
從整體來看,五類新媒體功能的使用人數數量都占有較大比例,呈現出新媒體功能利用多元化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理財和電子商務功能相較其他新媒體功能使用人數較少,呈現出新媒體功能利用差異化的特點。可見,周至地區民眾對社交通訊,文化娛樂,信息學習方面的新媒體利用程度較高。而在經濟發展中,新媒體的功能作用相對較弱。
2.周至地區新媒體應用詳細狀況
(1)社交類新媒體的應用狀況
通過本次調查可以看出,社交類功能新媒體的使用情況中,即時通訊的使用率最高,達到97.28%,超過了以短信、彩信為主的傳統通訊功能的使用率,反映出民眾對即時通訊的普遍需求與運用。同時,最為傳統通訊方式的短信、彩信仍然占有很大的使用率。超過了除即時通訊外其他的社交類新媒體的使用率,表現出在周至地區,人際間即時傳播是民眾在社交領域的主要需求。其次,我們也可以看到,微博,博客,和電子郵件的使用率也分別呈現出較高的水平,民眾對社交類功能新媒體的利用呈現出多元化樣態。
(2)娛樂類新媒體的應用情況
娛樂類功能新媒體的使用人群較多,在細分的娛樂選擇種類上,各項目選擇人數大都保持較高的比例,周至縣民眾在娛樂選擇上呈現出豐富性與多樣化。通過調研所得數據可以看到,網絡視頻和網絡音樂是民眾主要采用的的娛樂選擇,使用率達到75.27%。電子書和網絡游戲的使用率超過半數,表現出周至縣民眾對娛樂文化需求的廣泛性。隨著當地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民眾對娛樂文化需求的種類,質量要求不斷上升。而農村地區文化生產水平普遍相對較弱,加之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上具有不可避免的單一性,群體性的局限。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普及,可以看到,利用新媒體個性化,定制化的優勢,具有娛樂屬的新媒體在周至縣地區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3)信息學習類新媒體的應用情況
利用媒介信息為自身服務是媒介素養形成的重要部分,從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周至縣地區民眾在利用信息學習類新媒體時同樣呈現多元化選擇的特點。網上瀏覽新聞資訊、網上查閱資料,使用學習類軟件的使用率均呈現出較高的水平,可以看出,周至地區民眾對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的能力較高。以手機報為代表的傳統信息獲取方式比例逐漸降低,基于網絡的信息學習方式逐漸成為周至地區民眾的主要選擇。
(4)金融理財類新媒體的應用情況
調研數據中,在選擇使用金融理財功能新媒體的人群中,91%的人使用網上銀行,46.6%的人使用網絡進行理財。網絡金融服務是近年來新興的新媒體樣態,國內各大商業銀行紛紛推出自有的網上及手機銀行服務,降低了民眾對商業銀行實體網點的依賴。而對于農村地區商業銀行網點普遍較少,而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民眾對金融服務需求不斷增大的現狀,網絡金融服務更是廣大民眾的迫切需求。同時,在對周至地區民眾進行訪談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網絡金融欺詐,金融信息不對成性,是使用金融理財類新媒體的民眾普遍遇到的問題。
(5)電子商務類新媒體的應用情況
在新媒體的經濟功能屬性中,電子商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從調研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消費的使用率最高,達到了98.01%,其次是在線支付,達到了92.72%??梢姡旅襟w在民眾消費方面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其它新媒體經濟功能的運用上則稍顯不足,利用新媒體經行經濟效益創造的能力相對較弱,通過新媒體獲取有效經濟信息的能力不足。一方面,是新媒體傳播具有當地針對性的經濟信息內容單一,另一方面,是當地民眾缺乏利用新媒體經行經濟創收的相關技術。因此,在電子商務類新媒體的使用情況中,周至地區民眾表現為使用功能的單一性,重消費,輕生產的狀況。
(6)新媒體應用載體分析
本次調研中,我們將新媒體使用載體分為手機、電腦、數字電視/IPTV以及平板電腦四種。在回收的192份問卷中,有183人在其生活學習中使用過新媒體。而在這183人中,通過手機使用新媒體的人數達到170人,占到總數的92.8%。通過電腦的人數為150人,占到81.9%。數字電視/IPTV的人數為63人,占到34.4%。平板電腦為51人,占到27.8%。
(7)新媒體應用中的存在的問題
問題主要集中在網絡信號不穩定,網絡資費較多,網絡詐騙信息過多,不利于自身信息安全等方面。
三、縣城與農村新媒體應用比較分析
1.縣城
周至縣縣城的網絡狀況良好,4G網絡基本上達到全覆蓋,部分店面提供免費wifi。
(1)周至縣政府
周至縣政府正在逐步建設官方信息網絡平臺,主要分為政府官方網站和微博微信平臺。官方網站:各個部門都可在官方網站中信息,其內容受縣政府信息辦的監督,對于其他(政府性)網站平臺,如農業信息網(屬農業部)等,因不屬于一個系統,信息辦無法起到監督作用。官方微博微信平臺我們有幸采訪到了黨委宣傳部的冶部長,采訪中冶部長談到:
新媒體推廣政策:兩辦發文,要求各級政府建立微博、微信等宣傳平臺。
新媒體平臺的發展:近兩年建立周至宣傳微博和今日周至微信。其中微信平臺“今日周至”建設較好,由周至縣黨委宣傳部主辦,以周至本地要聞,政策信息,民生資訊、風景美圖等為內容的綜合信息平臺,關注量達到15000人以上,在全省相關官方微信平臺的綜合評比中位居前十。在走訪的過程中,不少群眾都表示關注了“今日周至”,有互動有咨詢。除“今日周至”外,還有“周至獼猴桃”、“農業信息網”等其他新媒體平臺,主要目的基本都是推動周至縣農業發展。
政策信息的傳播方式目前仍主要依靠窗口單位宣傳、干部宣傳等傳統方式。
推廣新媒體時遇到的問題:資金支持少,如“今日周至”就無任何資金支持;政府的宣傳需求同老百姓的信息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正在努力使其縮小。
其它:政府新媒體平臺在運營中和其他類似機構有互相交流,以公開的學習會議和私下交流的方式為主;官方新媒體平臺的建立以弘揚正能量,樹立黨的形象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
(2)街道居民
我們走訪了周至縣城主街道的十幾家店面,店主及顧客都對周至縣的網絡狀況表示滿意,我們也一直用自己的手機測試網絡狀況,顯示一直是4G網絡。途中,我們還采訪了怡康藥店,店員表示其藥店因為是連鎖(西安也有)的,所以有自己的APP,就他們店而言,有5%的收入來自APP藥品出售,每日平均年收益100元左右。
2.農村地區
我們走訪了周至縣竹峪蒼峪村(淺山地區)、翠峰鎮官村和啞柏鎮半個城村。采訪中我們發現,農村地區整體網絡設施和網絡狀況都次于縣城,并且淺山地區與平原地區網絡狀況也有很大的差距。
(1)蒼峪村
距離周至縣城半小時車程,位于近山丘陵地區,修有普通公路,村中整體發展落后于平原地區農村。采訪村民背景:男性,70年代人,家中有四至五畝地(丘陵),以種植經濟作物(苗圃等)、小規模養殖(5-6頭豬,雞數十只)為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采訪后發現,蒼峪村移動通信與網絡基礎設施都較差,山中有信號塔的架立,但因設備原因很不穩定,采訪時就處于有信號無網絡的狀態,村民表示有時連信號也沒有,電信公司員工接電話時稱暫時無法解決此問題。整個村無寬帶接入,無電腦,以手機上網為主。網絡條件差,基本是2G水平,村民主要使用手機瀏覽新聞,聊微信等,超過50歲村民基本不使用手機。其獲取務工信息掌握國家政策主要靠私交,口口相傳等途徑,不依靠網絡。
(2)關村和半個城村
都屬周至縣經發展件較好的平原地區。走訪了幾十戶人家,發現村中移動通信和網絡狀況良好,但盡少數人家中有電腦,上網載體仍以手機為主,用途主要集中在即時通訊(微信)和瀏覽新聞等方面。走訪中發現三個重要問題:一是村中基本以50歲為分界線,50歲以上人群基本不使用新媒體。二是在一些建造過嚴實的房屋中,網絡信號會被屏蔽掉。三是村中部分年輕人會利用網絡出售自己家中的獼猴桃,但這個數量在全村中占比相當小,而且政府也沒有一個公共平臺統一售賣農村農產品。
四、調研總結
根據對周至地區新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結果來看,周至地區民眾對新媒體的利用程度趨于多樣化。手機和電腦中的即時通訊軟件為民眾提供了快捷廉價的交流溝通平臺?;诰W絡的大眾文化傳播豐富了民眾的日常娛樂生活,為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貢獻。多渠道的網絡信息獲取有利于居民獲取知識和對自身素質的提高,打破天然存在的地理位置,基礎文化教育的劣勢。新興的互聯網金融類新媒體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準入門檻,為日漸富裕的周至地區民眾提供個性化的金融理財窗口。電子商務平臺滿足居民多樣性的消費需求,并為率先掌握相關技術的人群提供了經營銷售平臺,擴大其產品銷路,提高經濟效益。
與此同時,在民眾對新媒體利用多元化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新媒體帶來的問題也暴露出來。在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的不完善,網絡流量費用相對居民收入水平較高仍是阻礙一部分居民不完全利用新媒體的主要原因。新媒體具有傳播源廣泛,信息碎片化的特點,龐雜的信息量,低成本的獲取方式帶給民眾海量信息資源的同時也帶來了對信息甄別、選擇、利用的困難,虛假信息的傳播易引起社會秩序的混亂,同時也加重了民眾對新媒體信息的不信任感。在新媒體的經濟價值上,大多數民眾仍停留在接收端的消費層面,在新媒體的反饋和創造方面,缺少思想和技術水平利用新媒體進行效益的創造。
篇3
關鍵詞:中國之聲 微博 媒體運作 媒體資源 媒體經營
從2010年3月25日發出第一條微博,不到兩年時間,中國之聲新浪官方微博的粉絲數量達到200多萬,可以說成績斐然。中國之聲在利用新媒體工具、運用新傳播手段方面走出了能夠說服自己、說服別人的關鍵一步,應當得到足夠的獎賞。
新聞媒體對如何運用新生傳播工具應當具有足夠的敏銳性、寬容度與發現力。微博作為一種新興的社交工具,在催生新的網絡社交形態的同時,自身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介化,成為一種不能忽視的新傳播平臺,催生了新的傳播形態。
傳統媒體如何運用好這種新傳播工具、新傳播平臺?中國之聲的官方微博有了200多萬粉絲以后該怎么做?本文就此作一些議論。
一、什么因素在影響傳播
今天,我們不斷在講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新傳播時代,在講新媒體的競爭。前提問題是,什么樣的因素在影響傳播?或者更進一步,什么樣的因素在影響傳統媒體的傳播地位?在我看來,至少有三個因素是不能忽略的。
一是載體。從某種角度看,傳媒的發展史就是載體變革的歷史。而載體的變革,不僅催生新的傳播工具,同樣也會催生新的傳播形態、方法、格局。新載體以及新傳播形態的出現,必然影響原有傳統媒體的傳播地位,促使其調整,以適應新的媒體的競爭。廣播誕生,從一種新的技術到一種新的傳播載體,新聞傳播的時效觀就被徹底改變,也迫使報紙的運作發生深刻變化。今天,一系列新媒體工具的迅速普及,也同樣要求廣播的傳播理念與傳播方法做出相應變化。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已經從學者的預測變為讓人心驚的現實。如果把報業作為觀察新媒體沖擊的風向標,2011年的變化是指向清楚的。2011年,美國報業廣告總收入已經差不多與60年前的1951年處在同一水平。1951年大約是195億美元,2011年只有205億美元,美國報業廣告總收入從600億美元的最高點跌落到目前水平,還不到十年時間。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重要的因素是新媒體的競爭影響。廣播出現后曾經引領了幾十年。電視誕生后,成為非常強勢的媒體,廣播被視為弱勢媒體。21世紀后,廣播重新走強,是因為適應了移動需求。而在這之后,又出現一系列更新的媒體形態,往往是基于互聯網與移動的載體。其實,微博不過是諸多體現移動特征的新媒體的一種形態,但卻是傳統媒體比較便于利用和運用的一種新傳播形態。適應新載體的出現,適應新載體的傳播方式做出相應變革,是傳統媒體不能回避的課題。今天,傳統媒體必須與新的載體結合起來,才能適應新媒體競爭時代。
二是需求。受眾需求發生了什么樣變化?用最簡單的語言描述,就是移動需求正在成長為第一需求。廣播的聽眾為什么增長如此迅速?正是移動需求的成長與廣播適應移動需求的變化,才使廣播擺脫了弱勢媒體的地位。
三是力量。從受眾的角度觀察,什么樣的力量在主導今天的傳播機制,在左右傳播效果?一是即時,二是分享。今天的受眾和傳媒更加要求和追求時效,最好是即時傳播或者實時報道。從信息流動機制觀察,過去是傳播者向被傳播者傳播,是傳播者與被傳播者之間互動,今天是分享,是公眾間的分享。是否處在傳播者的地位,對傳播效果已經不太重要。分享,給公眾以不一樣的感受。可以說,分享是今天影響傳統媒體傳播地位的更為重要的特征。從對公眾互聯網使用行為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人們上網獲取新聞的時間下降一半,而在社區網絡上停留時間則增加了近兩倍。今天,人們愿意花更多時間在微博上。深層次的驅動力量,是從分享式傳播中獲得不一樣的感受。新媒體的傳播,往往是以分享為主導模式與基本特征的傳播。對今天的青年人來說,分享是一種更為有效的說服力量與傳播機制。分享與傳統傳播模式的單向傳播、互動,是有相當區別的傳播機制。
正因為分享是一種更為有效的傳播機制,傳統媒體更應主動地利用這種傳播機制。而微博,是特征更為明顯的分享式的傳播平臺。傳統媒體把采集的內容,經過選擇、加工,做成適應微博平臺的內容產品,放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看起來是給別的微博平臺提供了內容,甚至還是無償的。但換個角度看,是傳統媒體利用微博這種分享式傳播的傳播平臺,利用分享式傳播的力量,擴展了自己的影響。
二、應當具有什么樣的理念
一個權威媒體,要更好地運用微博這種新傳播工具,在新媒體格局中更有競爭力,還應當具有什么樣的理念?在我看來,至少有三組理念的轉換,是必需的。
1.新媒體與新運作:媒體運作理念的變革
所謂媒體運作理念的變革,至少包括,要從靜媒體到動媒體,從善于運用大眾媒體到善于運用自媒體,從運作內容到運作平臺。
(1)從靜媒體到動媒體
從運作方式角度說,傳統媒體總體上是靜媒體,是按照一定的價值觀、規則、方法去進行有組織傳播的。盡管傳統媒體多年來注重了解受眾的需求,與受眾互動,可是受傳媒形態本身特性與載體實現可能的限制,總體上,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還是一種“點對面、一對多”的廣播式傳播方式。而新媒體是分享式傳播,受眾可以參與到傳播中來,不僅是互動,而且可能是多點互動,受眾間形成互相分享的傳播形態,這種分享式傳播的效應,給受眾不同的感受和體驗,說服方式與影響途徑也有明顯不同。
新傳播工具的媒介化,并不是把新傳播工具演變成傳統媒體,而是新傳播工具被發掘出傳播新聞信息和觀點信息的功能。而其傳播新聞信息與觀點信息的方式,又與傳統媒體有很大不同。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內容的處理模式和表現形態上,在傳播機制上也有差異。即使同樣是由傳統媒體提供的信息,放在新媒體平臺上,就不再是點對面的廣播式傳播,而是利用了新傳播工具分享式傳播,或至少是介入了分享式傳播的波涌中,利用了分享式傳播的機制、力量,形成了新傳播效應,獲得了新媒體式的傳播效果。
因而,有認識、有策略、有方法這樣做的傳統媒體,就不再是簡單的靜媒體,而是利用新傳播工具、新傳播效應的動媒體。只是,這里的關鍵在于有認識、有策略、有方法。畢竟,動媒體更多的是如何獲得分享式傳播的效應,而不止是如何互動。
(2)從善于運用大眾媒體到善于運用自媒體
善于運用大眾媒體,是傳統媒體的看家本領。而新媒體是自媒體,傳統媒體如何利用,如何走向善于運用,理念上就要更深一步。
傳統媒體被稱為大眾媒體,這主要是針對其傳播方式而言的。因為其傳播方式是一對多,傳媒面對大眾,具有廣而播之的能力和地位。新媒體被稱為自媒體,這主要是從其內容生成、生產而言的。因為其內容生產方式是公眾自己采集、加工、提供的,處在不同的時點和位置,公眾個人既可以是生產者,又可以是傳播者,當然也是接受者。這兩者的描述是不對稱的。仔細分析,傳統媒體的受眾已不如新媒體的受眾多,已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就受眾數量、受眾擴展速度、滲透能力而言,新媒體是更大眾的媒體,可以稱為泛大眾媒體。傳統媒體所提供的內容數量也不如新媒體,而且也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只是,在信息流的集中度,在信息選擇結果的質量上,在其信息提供結果所形成的公信力、權威性上,目前新媒體總體上還不可能與傳統媒體比肩而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傳統媒體的有組織采集、加工、提供的專業能力、標準、水準。
那么,如果把傳統媒體的有組織采集、加工、提供的專業能力、標準、水準,移植到對新媒體的利用上,會不會獲得更好的效果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以專業的采集、加工、提供,對接新媒體平臺受眾的需求與需求方式,顯然比一般公眾自然樸素地在新媒體平臺上提供信息效果要好得多。這樣對接可以有效增強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3)從運作內容到運作平臺
傳統媒體的習慣思維是運作內容,運作內容是內容為王的物質基礎,這當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僅僅運作內容,是否足以應對新媒體的競爭?可能遠遠不夠。還應當強化的理念與思維方式是運作平臺,不管是自己的平臺,還是別的傳統媒體平臺,特別是新媒體平臺。
為什么運作平臺是重要的?因為,互聯網領域此起彼伏的新競爭者,開始是產品級的競爭,到一定階段后就是平臺級的競爭。平臺承載內容,但平臺的運作者不一定是自己生產內容,而更可能是通過一種機制選擇內容、獲取影響,進而創造一種機制匯聚內容。搜索引擎與微博服務商可以說都是在努力搭建平臺,通過一種機制匯聚內容,使用者免費貢獻內容,而平臺獲取了重要的影響。
這樣的平臺,傳統媒體可否從另一角度去運作它,通過運用這樣的平臺獲得新的影響?當然是可能并必須的。實際上,運作平臺的思維,提示人們的,不僅是如何利用好新媒體平臺(包括微博平臺),更包括如何以運作平臺的思維重新實現自己。應當說,傳統媒體本身就是一個平臺,傳統上是以傳統的方式使用,今天需要更多地借用新媒體的思維去運用,把公眾利用新媒體的方式、把新媒體平臺利用內容的方式移植到你的平臺上來,整合運用傳統媒體平臺與新媒體平臺。
對中國之聲而言,今天已經擁有的200多萬粉絲,就構成了一個新的特殊平臺,應當以新的方式去運作。
2.新媒體與新資源:媒體資源理念的變革
新媒體時代,什么是傳統媒體的新資源?這需要以新的眼光看待所做過的事情,要以新的眼光看待傳統媒體官方微博的粉絲,重新思考傳統媒體官方微博如何定位,以新的眼光看待傳統媒體官方微博的諸多評論,探索新的利用和運用方法。
如何看傳統媒體官方微博的粉絲?這顯然不能簡單等同于一般微博粉絲。就個體而言,他們是這個微博的關注者;就整體而言,他們是傳統媒體官方微博的新受眾群,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新接口,是傳統媒體的新資源,是傳統媒體施展影響力的新平臺與新空間。在新媒體時代,要樹立這樣的新資源觀、新空間觀與新受眾觀。沒有這樣的新資源觀、新空間觀與新受眾觀,可能在某種意義上浪費了已經擁有的200多萬粉絲的價值。
如何看傳統媒體的微博?同樣不應局限于傳統微博的定義與視角。微博是什么?對于普通公眾,可能只是一個新玩意兒,只是一個分享信息的場所與說話的平臺。而對于希望與新媒體融合的傳統媒體,其官方微博,應當視為值得好好運作的新傳播入口。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通過微博提供鏈接而被點擊的視頻,在總點擊量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人們看了微博上的簡短分享而去點開鏈接看視頻。雖然,還沒有看到關于通過微博上的鏈接收聽廣播的相關研究成果,還不能比較是否如網絡視頻一樣,通過微博入口的點擊量也在增加;但畢竟微博入口已經打開。有心的廣播機構,就要爭取讓其官方微博成為擴展影響的新入口,去吸引21歲到30歲新的聽眾群親近廣播。
官方微博也是傳統媒體成為動媒體的一個重要支撐點,可以把廣播所能覆蓋的龐大受眾群中的盡可能多的部分變為粉絲,讓靜媒體變成動媒體。有了粉絲以后,要好好維護粉絲群;同樣,有了官方微博之后,要好好維護微博,使其成為新的發展空間。
廣播是很重視聽眾反映的,那么,如何看待官方微博上的評論呢?是僅僅看到評論很高興,僅僅滿足于聽眾對我們的官方微博有互動、有分享,還是有策略地做出回應,把官方微博上的評論當成新的資源與空間?至少,可以問一句,中國之聲官方微博的粉絲的評論,有回應嗎?有摘取、篩選、利用嗎?曾經有這樣的案例,有網友在微博提了問題,引來很多評論。有人把這些評論重新梳理,總結針對所提問題的評論中,有多少條是繼續拓展提出的問題;有多少條是提供解決辦法;有多少條是相關議論。這樣的梳理方式,應當給傳統媒體人以啟發。把對官方微博上評論和轉發中所附的評論予以篩選,這就是所謂動媒體的新報道資源,這是傳統媒體介入分享式傳播的可用空間。
3.新媒體與新經營:媒體經營理念的變革
從傳統媒體發展戰略、模式調整層面看,有了官方微博,已經應用了新媒體,就要樹立新的媒體經營理念,即要從經營終端到經營入口,從經營個體到經營群體,從經營時間到經營空間。
什么叫從經營終端到經營入口?開始使用新傳播工具、向新媒體終端提供新的內容或內容產品,是傳統媒體適應新媒體的第一步選擇。可以把這種選擇稱為開始經營終端。此時新的終端是什么?是微博。因此,傳統廣播繼有效利用互聯網廣播后,還要有效利用微博,這是正確的選擇。但如果僅僅把微博看作是一個新終端,還是不夠的。移動終端加移動互聯網會催生一系列新的傳播形態,微博不過是其中之一。微博是移動傳播空間的新入口,是繼續拓展傳播形態與傳播方式的新入口,傳統廣播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傳播的新入口,是拓展新受眾群的新入口。因而,在今天應當提出的新問題,就是如何從經營終端轉向經營終端和經營入口并重,從經營終端走向經營入口。
什么叫從經營個體到經營群體。傳統廣播面對的是收聽者,習慣上稱之聽眾,但對其特征的掌握,卻是粗疏的。因為主要依靠聽者來信,而來信者基本上是個體,描述的是個體的感受。廣播機構做出的反應是從個體相應推測到群體,因而總體上是經營個體。中國之聲有了新媒體平臺,中國之聲有了新的終端,比如官方微博,有了200多萬粉絲,總體上,可以說有了數據分析的條件,有了更真切地掌握群體特征的手段。那么,如何從經營個體走向經營群體?這對廣播與新媒體的融合,是更為重要的。
什么叫從經營時間到經營空間?總起來看,廣播電臺是一個線性傳播媒體,所有新聞與觀點是按照時間軸線逐次傳播的。對于廣播、電視機構,基本模式是經營時間,一個競爭力強的廣播頻率就會有播廣告時間不夠與播新聞時間不夠的問題。廣播電臺有了官方微博,其思維方式就要從經營時間走向經營時間與經營空間并重。官方網站、互聯網廣播客戶端、官方微博、粉絲群就構成了這樣的新空間。從網頁打開官方微博,首先會跳出一組照片,這樣的傳播方式已不是時間線的傳播,廣播電臺的傳播平臺已經從單純的時間平臺走向空間平臺。這種空間平臺如何去經營?如何實現即時分享?如何與原有傳統終端和手段有效互補?這都值得重新認識、精心琢磨,并以新的方式經營運作。
三、可以有什么樣的調整?
中國之聲有了200多萬粉絲之后應該怎么辦?在這里提供兩點建議。
1.更組織化地管理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的管理維護模式與個人微博有許多重要不同,要有一些重要調整。現在看,中國之聲官方微博可能有專人在管,但還是表現為自在性行動、個人化行動,還缺少策略、規則的約束與指導。打開中國之聲官方微博看它關注了什么人,就可以看出其管理維護策略與規則。有些媒體的官方微博,所關注的70%是內部人,20%是同行,但還有5%甚至不太適合傳媒官方微博作為關注對象,他們與官方微博的傳播地位所要求的形象與價值觀訴求并不吻合。如果是把官方微博當作新的入口、空間、資源,就要更組織化地管理官方微博。
篇4
一、欺負的概念界定
欺負(bullying)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攻擊,可歸屬為攻擊行為的一個子集。目前,研究者普遍采用英國哥德斯密斯學院的Smith教授對欺負所作的界定,即欺負是力量相對較強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況下對較弱的一方重復進行的攻擊。與一般攻擊不同,欺負具有三個基本特征:(1)雙方力量的非均衡性;(2)重復發作性;(3)欺負者的未受激惹性,或有意性、挑釁性。按其實施方式,欺負可分為直接欺負和間接欺負。直接欺負可進一步分為直接身體欺負(如打、踢、抓、咬、推搡、勒索、搶奪、破壞物品等身體動作行為)和直接言語欺負(如辱罵、譏諷、嘲笑、挖苦、起外號等言語行為)。間接欺負包含社會操縱,是欺負者借助第三方對受欺負者實施的攻擊,如背后說人壞話、散布謠言和社會排斥等。
在欺負現象中,一般涉及四類群體:欺負者、受欺負者、欺負/受欺負者及旁觀者。欺負者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經常或頻繁欺負他人的兒童;受欺負者是指經?;蝾l繁遭受他人欺負的兒童;欺負/受欺負者是指既欺負他人也受他人欺負的兒童;旁觀者是既不欺負他人也不受他人欺負的兒童。
二、欺負產生的心理分析
對于欺負行為,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大致有“依戀理論”、“心理理論”、“信息加工理論”、“信息歸因理論”、“群體機制”與“態度模式”等。
“依戀理論”認為,兒童早期與其主要撫養者之間形成的依戀類型(回避型、反抗型和安全型)影響著兒童將來處理人際關系的“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IWM), 這一理論是由美國學者Troy和Sroufe 首先提出的。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積極的依戀,而回避型或反抗型依戀又稱不安全型依戀,是消極、不良的依戀。Troy和Sroufe經觀察發現,有不安全依戀史的兒童比其他兒童更多地表現出欺負行為,有安全型依戀史的兒童則能回避欺負。Myron-Wiston和Smith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嬰兒的依戀類型具有明顯的穩定性,但在家庭環境經歷較大變化,嬰兒與主要撫養者的交往發生較大轉化時也可能發生變化,安全型可能轉變為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轉變為安全型。一般來說,具有回避依戀史的兒童易成為欺負者,具有焦慮依戀史的兒童經常成為受欺負者,而有迷茫型依戀史的兒童常成為欺負/受欺負者。
“心理理論”(theoy of mind)認為,欺負是由兒童頭腦中形成的一種理解自己和別人的思想、感情和動機的方式產生的。研究發現,欺負者在欺負情境中知道如何去傷害對方,如何選擇逃跑的機會,也就是說他們對對方的心理有很好的把握。一些欺負他人的兒童首領在“心理能力”上得分較高,他們能較好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后果,但不能體會到給別人造成的痛苦,這種現象被稱為“冷認知”(cold cognition)。該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欺負產生的原因,但對“冷認知”的形成并未進行深入的解釋。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高攻擊性兒童之所以攻擊他人或采用攻擊的方式來處理人際關系問題,是因為他們對環境信息的認知加工存在著偏差,或是由于社會認知能力和社會技能的低下。Dodge等人曾提出一個兒童攻擊發生的社會信息加工模型,認為兒童對社會信息的認知加工包括“評價――解釋――尋找反應――決定反應――做出反應”這五個階段,從環境中輸入的信息要依次通過上述五個加工階段,而后再做出反應。如果兒童不能按順序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或者在某個加工環節發生偏差,就有可能導致欺負行為的發生。
“信息歸因理論”認為,具有攻擊性傾向的兒童明顯傾向于將情境中的不明晰和模糊不清的信息當成具有挑釁性的信息,或誤解了信息本身的意義,兒童這種誤解信息的傾向稱為敵意歸因偏差。道奇等人研究表明,高攻擊性的兒童更多地傾向于對他人的意圖進行敵意性的歸因,并據此作出攻擊性反應,這種行為導致兒童之間的沖突。如果兒童不能在沖突中成功地擊敗對方,就容易成為被欺負的對象。
“群體機制”理論則認為,欺負行為作為一種群體現象,產生時一定有某些群體機制在起作用。Olweus總結出欺負產生的四種群體機制:社會感染機制;對攻擊傾向控制力減弱機制;責任分散機制;追隨欺負者的兒童對受害者感知發生變化機制。正是這些機制的作用才導致了群體欺負的產生。也有學者指出,個體作為群體的一個成員,其角色發生變化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群體成員的需要和期望所決定的,并且個體的行為總是朝著群體期望的方向發展。群體總是獎賞符合群體主觀標準的行為,而懲罰那些與群體主觀標準不符的行為,這是欺負行為發生的群體機制。
從自我概念和人格特征來看,在欺負現象中,不同的群體具有不同的特征。周海詠等從自我概念的三個主要方面:學業認知、自尊及社交認知研究發現,欺負者和旁觀者在這三個方面均沒有顯著差異,而欺負類兒童與欺負/受欺負類兒童卻存在顯著差異,欺負類兒童有更積極的自我概念。在人格特征上,許多研究者利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對兒童進行調查,分析出欺負者、受欺負者,欺負/受欺負者在精神質、內外向、神經質三個維度上的特征。欺負者表現為高精神質、外傾的特征。當發生沖突時,個體易為情緒所支配,力圖憑借力量對比的優勢,武斷而非理智地控制環境。受欺負者具有高精神質、內傾的特征,對外界刺激過于敏感,對他人的攻擊行為感受和反應強烈,易產生情緒波動和心理挫折感,常為抑郁、焦慮所困惑。欺負者/受欺負者在神經質和精神質維度上得分顯著高于欺負者與受欺負者。他們的攻擊行為常常不存有工具性目的,而只是因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Stephenson與Smith指出,這類兒童一般身體強壯、做事武斷,欺負別人又常抱怨受人欺負。他們既有欺負者的情緒性、沖動性,又有受欺負者的敏感性,這種“雙重性”人格常導致兒童群體的普遍排斥。
三、欺負的干預策略
從上述研究可知,欺負是多種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需綜合采取多種措施予以矯正。
根據“依戀理論”,依戀類型對欺負行為的產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依戀是嬰兒在與其主要撫養者(一般是母親)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母親對嬰兒所發出的信號敏感,并能正確理解,做出及時恰當的反應,則會形成安全型依戀,否則就會形成不安全型依戀。隨著兒童的成長,依戀類型將受制于父母的教養方式。心理研究發現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自律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很大的關系。民主型家庭的孩子,自律能力一般較強,并能有效地采取策略避免欺負現象;而放任型和專制型家庭的孩子,自律能力一般較差,常易陷入欺負情境之中。因此,家長在哺育、教育孩子時,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注意多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少些命令,多些指導。
在教育中,為了減少或克服欺負現象,要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一些活動,比如,針對欺負和被欺負兒童進行不同的心理訓練:一方面讓受欺負兒童大聲說出自己的優點,與別人說話時,挺起胸膛、身體站直,且聲音要洪亮,目光要堅定,以此來增強自己的勇氣;另一方面讓經常欺負別人的孩子在角色扮演時充當受欺負者。這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被欺負者常會變得勇敢、堅定,以克服他們人格上的一些消極因素,促使其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欺負兒童扮演受欺負者則會體驗、感受到被欺負者的痛苦,以消除自己心理上的“冷認知”。還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根據“信息加工理論”,指導欺負兒童留意觀察同伴是怎樣表達高興、激動等情感的,讓他們學會既宣泄自己的感情又不影響別人的辦法。對受欺負者,教師要從生活、心理、學習上關心和幫助他們,使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完善的人格,并教給他們避免欺負的方法。另外,制止欺負行為,必要、合理的懲罰也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