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的好處范文
時間:2023-07-11 17:53: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交媒體的好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也許這兩件事有內在聯系——當受訪者對于執行高水準的社交媒體營銷很有信心的時候,他們將更有可能從中獲得收益;也許除了各種令人興奮的好處之外,社交媒體營銷剛好不是一種驅動收入提升的手段。
近7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還沒有切實的衡量社交媒體營銷ROI。社交媒體仍然是一個沒有經過實際檢驗的營銷渠道。不管怎樣,7成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提高2013年的社交媒體營銷預算。這恰好佐證了調研結果:除了營銷效果難以衡量,社交媒體在更多的情況下被認為是重要的品牌戰略工具。
其他發現:
受訪者使用社交媒體營銷的最主要目的有:建立品牌(90%),提升用戶參與度(81%),向消費者廣播信息(78%);
在戰略重要性上,Facebook高于LinkedIn和Twitter。同時Facebook還贏得了最多的營銷資源。
篇2
1.社交媒體工作:分工更具體
科技博客BusinessInsider列出了2014年需求量暴增的6大社交媒體相關的工作:SEO專家(搜索引擎優化工程師)、社交媒體戰略策劃、線上社區經理、社交媒體市場經理、社交媒體市場協調、博客/社交媒體廣告編輯。
如果你決定新年里找一份社交媒體相關的IT工作,或許應該先搜索一下上面崗位的關鍵字,搞清楚自己的技能最對口的崗位,自己的興趣所在;另一方面,如果你掌握著公司招聘的權力,希望在新年充分發揮社交網絡的宣傳力量,那么也許應該著重注意上述崗位技能匹配的候選人。或者你還不知道什么是SEO,玩不轉社交媒體?那么也許你應當將學習相關知識將成為新年技能列表中。
2.新平臺涌現:Facebook以外的社交網絡
Forbes發表的一項關于2014年主導社交媒體發展趨勢7大元素的報道中,下列內容吸引了我們的注意:MySpace潛力可待,Google+將扮演“主要角色”,微視頻流行。提示:
·MySpace改進版本還沒有,建議不要急于將所有的社交網絡宣傳策略基于想象中的新平臺制定,但應當在這一年中,向產品逐步引入與平臺適應的特征。
·文章提到Google+將證明其作為谷歌不可缺的一部分的地位,影響著谷歌搜索引擎的優化、社交網絡發展,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搜索體驗。如果你還沒有Google+賬號,那么推薦注冊一個,并體驗一把Google+社區。
·以Vine, Instagram為主流的微視頻在社交媒體上變得越來越常見,人們也逐漸熟悉了這種新的媒體模式。如果這種趨勢預測正確,那么制作吸引人的小視頻將變得像140字內的微博那樣重要。盡快熟悉拍攝和的技巧吧~雖然目前國內普遍使用的網絡速度讓人對是否能兼容視頻有所懷疑。
3.小動作,大效果
PD Daily網站總結了2013年社交媒體網絡的10大事件,并認為這也是2014年發展趨勢的代表。其中提到包括超級碗時奧利奧的推特實時廣告,Facebook引入“標簽”,Pinterest的圖片化趨勢。這些都可以為你自己的宣傳策略所借用。
·事件回顧:2013年美國超級碗比賽現場突然停電,機智的奧利奧借機了一條推特:“停電了?沒問題。黑暗中也能泡一泡奧利奧”。這條推特出色地回應了突發事件,又帶來了幽默的品牌效應,風頭蓋過了比賽當時各種重金制作的廣告。奧利奧偶然的廣告收到廣泛好評,成為2013年人們持續稱贊的話題。PD Daily預測,受這一事件提示,或許各個公司都會與電視臺交易,實現了解電視節目的進展,以讓他們的廣告恰到好處地出現在觀眾面前。不僅出現在“正確的時間”,而且與上下節目相關聯——可謂“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點”。
·Facebook新推出的“標簽”功能在各種應用中已不是新鮮事,和微博的“話題”類似。隨著“標簽”的流行,商家可能會在更多場合,如電視宣傳片、印刷資料、廣播宣傳中更多地融入“標簽”元素,加強與社交網絡的聯合宣傳。
篇3
一個個微信群的誕生降低了傳統的交友成本,
這種泛熟人社交使得多方監督成為可能,讓信用變得更為無價。
“在新的領域里,在互聯網化時代,你如何利用自己的圈子做成生意,你的項目有沒有機會融到資,投資人又喜歡什么樣的創業者?”面對眾多躍躍欲試的青年創業者們和渴望在新的互聯網領域站穩腳跟的傳統企業老總們,天使投資人、啄木鳥俱樂部創始人商克偉用他流利明快而又略帶沙啞的嗓音傳遞著自己的價值。面對手操項目生死大權的創業天使,沒有議論,也沒有溜號,每個人都放下心來傾聽他的“真知灼見”。
商克偉看中的是泛熟人的圈子文化,“從生人到熟人都是在活動中建立關系的,而且這個圈子需要大家互相支持,所以我開始本著這個思路去做,后來接觸多了,對互聯網化下人與人的新型關系就有比較完整的認知了。”這就是商克偉一直津津樂道的泛熟人社交,這種社交模式的風格是,在朋友背書的基礎上,從陌生到熟知,從到核心,一層一層地深入,直到成為可以信賴的朋友關系和生意關系。
顛覆
記者:“泛熟人社交”這個概念給互聯網化時代的生活與生意關系帶來了怎樣的新鮮空氣?
商克偉:泛熟人社交,是以熟人的背書去跟原本陌生的人社交,靠朋友帶朋友才形成的社交關系。比如,我被朋友拉進一個群,因為我對他有認知,他在群里給我推薦,別人也會對我有認知,他在群里給我推薦說,老商你看這是某某某,這樣一介紹,我會跟這位新朋友也形成一種認知。這就是現在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帶來的最大的好處。
這對傳統社交方式的沖擊可以說是顛覆式的。
記者:現在不少創業者都在搞自媒體,希望通過自媒體擴大交際圈子,增加人氣,提升人脈關系的價值,你看好這種形式嗎?
商克偉:自媒體不是孤立的存在,完全靠自媒體發財,僅僅是一個夢想。比如微博,雖然很多人都還不愿意承認,但我們確實看到它的沒落。微信就更不用說,原來朋友圈里我們會曬一些心得,我今天去哪兒了,生活如不如意呀,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微信的朋友圈里發出的成篇的東西八成都是編輯過的,這類文章是經過媒體人處理過的,大家才會放心地互相轉,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所以微信就聰明在這兒,從來不說自己是自媒體,也從來不提這事兒。
記者:怎么看待你的職業和互聯網的結合,它對你的工作方式有什么沖擊,對你的天使投資帶來怎樣的變化?
商克偉:我早期是做銷售出身的,后來進入天使投資做企業投資和幫扶工作。過去我在做銷售的時候,原來的傳播方式決定了我要到各大媒體―電視、廣播、雜志、報紙的一些互聯網專欄去推我想推的東西,但是今天,我要到微信、朋友圈、公共賬號、訂閱號、新浪微博去推,因為渠道變了,它的玩法也會變。
對天使投資來說,互聯網化應該是有很大沖擊的。一方面,TMT(電信、媒體和科技)領域,大家會只關注技術本身的變化,現在更關心它與社交的結合,比如今天的活動中我觀察一些項目有沒有投資價值,會觀察項目人的思維,他們在微信、朋友圈里如何經營。朋友圈就相當于一個自媒體,是別人認識你的渠道和方式,經營好了,可以給你帶來很多的好處,但是經營不好,比如說你朋友圈很多負能量,抱怨、指責太多,別人就會很謹慎,會懷疑應不應該跟這個人合作。如果你都是正能量,善于剖析自己,遇到一些事情能夠客觀分析,甚至對行業的分析非常精準到位,用戶、朋友、準熟人們就會認可你的某些觀點,可能會與你建立更緊密的關系。
從做投資來說,早期投資先看人,這個人有沒有潛在性的思維方式,有沒有管理能力,靠觀察他平時的一言一行。原來我們要跟他很長一段時間,去他的公司,看他的員工對他有什么看法,考察他的制度是不是合理、是不是人性化或者是不是符合他性格。但今天可以先用微信、微媒體去判斷,先從側面抓一些信息,然后再做調查的時候就容易和準確了。
應該說互聯網化工具對過去溝通方式的一種很好的延伸,當然對于被調查者來說就要謹慎。比如不久前一個做公益的小姑娘,她的公益與留守兒童有關,她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曬一些高檔的飯店、會所,周圍的朋友都提醒她要克制自己不去發這些,我也提醒她,這是一種自我經營,如果你想做好,你必須要讓看到你的人認為你真的是在經營這件事,而不是在玩,更不能讓人懷疑你把錢拿去玩了,何況她的錢可是從國外募來的。
逐幣
記者:和非熟即生的傳統關系來比,泛熟人社交關系最后形成的廣度、厚度和依賴度就很不一樣了,這對交易誠信有什么影響?
商克偉:因為有人做了背書,我找不到你還能找到他,這個人我去過他家幾次,他幾個房子我都認識,他跟你是好朋友,所以我找你沒錯。說實話,大家越來越忙,就必須在社交的時候有選擇。我當然要選擇最靠譜的,聊了半天最后發現你全是謊話、胡扯,就等于我所有時間都耽誤了,這個還不能找人去說,是咱自己樂意的。但是有一個朋友做背書,馬上就不一樣了。
篇4
【關鍵詞】社交網絡;語言學習;英語教學
【Abstract】Nowadays,Social media is playing an ever more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language,social media may actually bring positive effects if it is used on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look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its influence on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challenge and possibility it has brought about to 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the present and future use of social media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Social networks;Language learning;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互聯網在當今社會以及人們生活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聯系越來越與網絡緊密結合。而大學生作為年輕的一代,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度都走在了社會的前沿,對于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以及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更是毫不陌生。為了證明這一點,作者隨機抽取了浙江省三所大學六個班級(其中大一新生班級為兩個)的267名學生進行了對社交媒體與社交網絡熟悉度與使用程度和頻率的初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從未聽說過社交網絡與社交媒體的人數為零,而手機或電腦當中沒有安裝社交媒體軟件的人數僅為2人。事實上,大學生對社交媒體與社交網絡的了解與使用程度之高勢必給高校的生活和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也勢必對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并帶來新的契機。
1 社交媒體的興起
社交媒體與社交網絡,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絡平臺。社會媒體和一般的社會大眾媒體最顯著的不同是,它使得用戶享有更多的選擇權利和編輯能力,并得以自行集結成某種閱聽社群。社交媒體能夠以多種不同的形式來呈現,包括文本、圖像、音樂和視頻。流行的社會媒體傳播介質包括了blog、vlog、podcast、Wikipedia、Facebook、Instagram、Twitter、Google+、網絡論壇、Snapchat等等。(維基百科)從其誕生至今,社交媒體一直是人們生活中語言和交際的重要載體。1971 年,人類第一封電子郵件誕生,其緣起就是為了方便阿帕網(ARPANET)項目的科學家們互相之間分享研究成果。1991 年萬維網(world wide web)成立,也是基于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創造的“超鏈接”傳輸方式,他早在 1980 年就開始構建超文本在線編輯數據庫 ENQUIRE 項目。在大家耳熟能詳的 Facebook、Twitter 之前,類似的同學交友網站有 Classmates,早期搜索引擎有 ,博客工具有 Blogger 和 LiveJournal。因此,追溯起源,社交媒體已有約40年的發展史,但其真正意義上變得炙手可熱,卻是在近十幾年之間。比較為大家熟知的facebook和twitter分別于2004年和2006年,instagram于2010年。就國內比較流行的社交媒體來講,qq出現于1999年,而微信則是2011年。這十幾年來,社交媒體的流行無疑與智能手機的普及密不可分。地鐵上、餐廳里、最明顯的是大學校園,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低頭族,面對面坐著的朋友或者是同一個寢室的室友已經日益習慣用社交網絡代替實際生活當中的種種交流。在調查當中,267名學生當中有47%的人每天查看社交網絡的次數達到10次以上,有73%的同學曾經在課堂上查看過社交網絡留言或信息。從如此數據中不難發現,大學生對社交網絡的依賴無疑為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2 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對大學外語教學提出的挑戰
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社交媒體的流行所帶來的首先無疑是一種沖擊。而當前的調查也表明,對無論是學習者還是教學者來說,社交媒體目前在學習或教學中扮演的角色,無疑在更大程度上還是作為學習的干擾者。在對267名學生32名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中顯示,分別有43%和62%的學習者和教學者認同社交媒體在未來的學習和教學中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現有的情況來說,大部分的教師(71%)和學生(83%)卻認為現今尚未看到社交媒體在語言學習當中發揮明顯的積極作用。更有一部分老師在對開放式問題的回答當中表達了對學生沉溺于社交媒體的擔憂,直言學生對社交媒體的過度關注已經干擾了課堂注意力的集中。
3 國內外有關社交媒體應用于語言學習的研究
時至今日,國內外的語言學習研究者已經不同程度的意識到了社交媒體在社會當中的流行程度,并對其可能對語言學習產生的促進作用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在理論上指出了社交媒體在語言教學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Lara和Gilian例舉了國外一些有代表性的社交媒體,從技術法、生態法、心理語言學以及社會語言學等方面分析了社交媒體應用于語言學習的可行性,并探討了社交媒體在實際應用于語言教學時應注意的一些問題(Lara &Gilian:2016)。陸方匆約霸君從交際法和內容教學法出發,提出社交媒體的一種形式--微博可以對語言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陸方矗曾君:2011)。戶曉娟在其《大學英語教學中微信軟件的應用探究》一文中也提出,微信這一社交媒體在語言教學當中有助于提高學習者興趣、并能突破地點上的限制,促進教學者與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在激勵學習者方面起到較好的作用(戶曉娟:2014)。而在朱曄的《論社交媒體在我國外語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中也論述了社交媒體在語言教學活動中時效性、交互性、激發性優勢明顯,并能夠很好的促進一些任務型、交際型學習活動,有助于學生進行協作式學習(朱曄:2015)。然而,這些文章角度不一,或純粹著眼于理論,或是只探究某一社交媒體的可行性應用。
4 社交媒體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優勢和可行性
就作者看來,社交媒體在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當中的合理應用有著不可否認的優勢。首先,社交媒體的流行以及學習者對社交媒體的熟悉和喜愛程度無疑可以更好的激勵學習者的學習興趣。社交媒體的內容非常豐富多樣,既涵蓋了文字,也兼容了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的語料,這使得學習的內容不再單一,交流的方式也更加靈活。其次,社交媒體使得學習與教學交流不再拘泥于傳統的模式和時間,同時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教學者的協作和互動更為頻繁方便。此外,社交媒體的使用極大地有助于目的語的輸入和輸出,同時通過與同伴、教師及其他母語者的意義協商可以檢驗輸出的正確性,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學習者對于目的語語言認知的構建。再者,利用社交媒體的學習可以算作是一種在社會環境中的運用學習,從此種意義上來講,語言學習更是一個有意義的協商過程。同時,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語言學習的形式能夠以不同的話題或活動為中心,通過對特定的話題,如文化、藝術、歷史、經濟、科學等內容的學習獲得語言交際能力,有助于學習者通過使用真實的語言完成真實的任務。
5 社交媒體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現有的和未來可能的具體應用
目前,國內基于社交媒體的外語學習與教學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交互性的在線學習平臺
目前,國內幾個比較大的教材出版或外語學習機構已經推出了一些在線學習平臺或引擎。利用這些平臺或引擎,學習者可以進行在線的自主學習。同時,這些平臺或引擎可以進行線上留言、答疑、討論等等。這些引擎和平臺的使用,將紙質教材搬上電腦,并很好的與一些視頻音頻相結合,豐富了學習資料的多樣性和吸引力。同時,借助這些平臺,教師可以任務、更好的監控并幫助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就其缺點來講,這一類平臺或引擎嚴格說來與社交媒體還是有著巨大的區別。首先,這些引擎或平臺基本依托于電腦,大部分對瀏覽器和播放器有著自己的要求,學習者無法做到隨時隨地學習。其次,這些平臺或引擎更適合個人學習,就交際來說,功能不強、互動性較弱,因此社交媒體的優勢并沒有得到明顯體現。
2)學習公眾號
這類應用的好處是受眾人數較多,信息或知識的比較及時。但其主要目的是信息,針對性溝通不明顯,對于知識的闡釋不夠全面,常常是只著眼于點而忽視了面,對于特定知識和技能的強化較為薄弱。
3)Qq或微信群
目前很多學習者會議班級為單位建立qq或者微信群,但據調查顯示,這類群起到的作用基本是信息或任務。就線上交流來講,因為教師和學習者上線的時間可能不盡相同,因而同一時間參與交流的人數常較為有限。
除了以上的幾種常見的應用,作者認為,在未來,社交媒體可以以更多樣的形式更廣泛的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例如:
1)建立專門的學習社交媒體組群
教師可以建立學習專用的社交媒體組群,這個社交媒體社區可以和日常生活的社區區別開來。教師可以組織學習者就某一主題獨立發帖,并鼓勵其他學習者進行評論以及互動。
2)利用虛擬社交媒體進行課堂教學
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利用社交媒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評論、課堂討論等活動。當然課堂教學當中所展示的內容可以是經過教學者設計、符合教學需要的,也就是說利用社交媒體的形式引起學習者的興趣,請學習者對圖片、視頻進行簡單的描述、評論等,使學習者參與到語言、知識、觀點、文化等的討論當中,從而鍛煉并提高語言的使用能力。
6 結語
社交媒體作為語言交流的載體,將其應用到語言教學當中可謂是適得其所。然而,不論應用的方式如何,教師的引導都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要規避在應用過程當中任由其娛樂性蓋過了實際對語言學習和使用的鍛煉和促進作用。當然,更不能因噎廢食,而要因勢利導,使之對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Lara Lomica,Gillian Lord.“Social Networking and Language Learning”.In Fiona Farr,Liam Murray,Ed.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Routledge,2016.
[2]戶曉娟.大學英語教學中微信軟件的應用探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4(1).
篇5
MySpace的悲劇命運并未就此止步,據國外媒體報道,新聞集團已經于上周三宣布將出售或剝離MySpace,MySpace的前途將會怎樣,可能在下周揭曉。
遭新聞集團低價甩賣
當初被新聞集團收購時,MySpace可謂炙手可熱,身價高達5.8億美元。但新聞集團并沒有從MySpace獲得多少好處,相反,在遭遇互聯網的新生力量Facebook和Twitter的沖擊之后,MySpace迅速走向了衰敗。
新聞集團表示將出售MySpace之后,響應者寥寥,之前傳言想要收購MySpace的社交游戲網站Zynga并沒有與新聞集團進行談判。此前媒體還曾曝光了一些有收購意向的企業,其中包括私募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和銀湖合伙基金(Silver Lake Partners)。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公司都沒有與新聞集團就收購進行接洽。此外,一直希望在社交網站領域發力的雅虎和AOL也并未對此表示出興趣。
美國科技博客TechCrunch的專欄作者Michael Arrington稱,MySpace不可能再賣出5.8億美元的高價。3月中旬,有意要收購MySpace的移動社交網絡MocoSpace透露,新聞集團打算以5000萬美元到2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出售。
“可能會參與競購MySpace。不過它與新聞集團的談判仍處在初級階段。”美國科技博客AllThingsDigital的專欄作者卡拉?斯維什爾(Kara Swisher)表示。是美國第五大視頻網站,它提供帶廣告支持的音樂視頻。如果成功收購MySpace,可以獲得更多音樂資產,包括MySpace的藝人和粉絲頁面以及相關用戶數據。
據國外媒體報道,盡管新聞集團希望在6月為止的本財年中將MySpace賣出去,但有分析師認為這一目標很難實現,并且表示屆時MySpace很有可能被關閉。
昔日社交網絡巨頭的光環日漸褪去,日薄西山的MySpace前途未卜。
音樂社交難挽頹勢
盡管默多克認識到了傳統媒體必須要擁抱互聯網時代,并在這一領域有所作為,但他對社交網絡的了解并不深入,他對MySpace的影響也并非全是正面的。
新聞集團是一個龐大的傳媒帝國,其內部架構紛繁復雜,MySpace只不過是其中影響力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加入新聞集團之后,MySpace并沒有感覺到“背靠大樹好乘涼”。當SNS網站都在忙著瘋狂燒錢的時候,它卻要面臨巨大的財報壓力,如何盈利是擺在歷任CEO面前的重要任務。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想象MySpace能夠將精力放在如何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使用體驗上。
被收購之后,MySpace經歷了聯合創始人離職、兩年換三任CEO、管理層動蕩的局面。現任CEO麥克?瓊斯上任后的重要舉措是將MySpace改頭換面,全面轉型為社交娛樂網站,重新將其定位成“全球最大的音樂人社區”,以避開與Facebook的正面交鋒。盡管MySpace在改版中簡化了頁面,但仍然顯得臃腫。
從網站首頁看,MySpace儼然成了音樂人宣傳新專輯和八卦明星佚事的網站,社交網絡的性質被大大淡化了,MySpace從此不再是“朋友聚集之地”。
事實證明,MySpace的改版并未得到用戶的認可,其用戶數量大幅下滑的趨勢也沒有因此得到遏止。今年2月,MySpace的用戶數量僅剩去年同期的一半左右。
社交游戲網站的CEO Dan Porter指出:“MySpace的錯誤在于它忘記了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將陌生的人們匯聚在一起,讓人們能夠通過日志和評論進行交流,并與自己的粉絲進行互動。在這方面,Twitter和Facebook做得更好。”在Dan Porter看來,MySpace的轉型背離了社交網站應有的核心價值。
后默多克時代命運慘淡
據報道,MySpace將棲身何處可能于下周三確定,但無論誰購得MySpace,都將面臨很大挑戰。從財報上看,2010年MySpace虧損1.56億美元,它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為新東家帶來利潤。此外,MySpace是繼續向社交娛樂網站轉型,還是回到以幫助用戶建立聯系為核心的社交網絡發展軌道上,將是艱難的選擇。
因此,收購MySpace的公司不僅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還需要對SNS領域足夠了解,并能夠運籌帷幄,在企業戰略選擇方面將MySpace拉出泥沼。
篇6
新口碑傳播時代加速回歸
20世紀6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最先提出“網絡社會”一詞。
他用試驗證明了:“最多通過6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在米爾格倫看來,社會就是由人際關系網絡構成的一張大網。通過這張人際關系網絡,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傳播發生在面對面的社會交往背景之下,傳播雙方彼此了解,并在現場交換各種信息。同時,信息接受方會對信息給予直接、持續的反饋。這也是信息傳播最原始的狀態。
在大眾傳媒居于強勢的時代,“網絡社會”這個概念并沒有受到傳媒業的廣泛關注。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各類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人們所能面對面接觸到的傳播對象,畢竟是非常有限的。這個時候,大眾媒體由于其強大的人群覆蓋功能,在信息傳遞上,處于優勢地位。盡管它是單向傳播,但是人們在沒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只有被動接受這種單向傳遞的信息,任由其左右自己的思想。
在大多數情況下,信息傳播者是個什么樣的人,信息接受方是無從知道的。
可以說,在大眾傳媒強勢時代,口口相傳的信息傳播方式,是無力與大眾傳播方式相抗衡的,更無力去挑戰大眾傳播的地位。大眾傳媒的從業者也并不重視這種原始的信息傳播方式。
而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卻正在扭轉這一局面。特別是隨著互聯網尤其是社交性媒體的崛起,“網絡社會”這個術語,開始引起傳媒界越來越多的重視。
美籍傳播學者卡斯提勒斯認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傳播科技帶來了新的社會結構。在呈網狀型相互關聯的社會中,由聯網計算機所處理和傳遞的信息,構成了社會關系網的中心點。
來自上海的博友偉雅認為:“微博最為形象地反映了互聯網的網狀通達特點,它通過無數個節點向無數個變數的方向延伸,幾乎每個節點上都有它所期待的朋友關系、發展機會、合作可能。”
打開微博,我們就可以看到彼此,就像生活在一個大院里,清晨起來,大家彼此打個招呼。有個什么事情,現場就傳遞過去了。我們自己寫微博,也會看別人的。相互會支持一下,互動一下。遇到對方好的微博,就贊揚兩句。再好一點的,順手就轉發了。非常自然,不必刻意。
古老的生意,本來就是口碑相傳。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口碑相傳的時代,在最新科技手段的幫助下,再次實現了回歸。當然,是以一種更高形態的面貌出現。
因為新技術推動之下,在立體社交網絡中好友關系,都是基于真實關系存在。通過關系鏈推薦,就非常有利于信息裂變式傳播。
大眾媒體遭遇的嚴峻挑戰
口口相傳時代的加速回歸,對大眾媒體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達,使得人們溝通的成本越來越低;移動通訊設備日益完善,還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變得異常的方便、快捷。這使得面對面的交談,能夠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按照米爾格倫的“網絡社會”理論,你可以隨時跟地球上任何一個人聯系上。一個人的交往圈子,被無限擴大。
口口相傳,能夠在短暫時間內,取得令人驚訝的效果。口碑傳播,有了達到甚至超過大眾傳媒傳播效果的可能。
這樣一來,社交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被凸現出來:信息傳播既可以達到大眾媒體那樣廣泛的覆蓋面。同時,在每一個具體的信息交換過程中,還能保持口口相傳的信任特質,確保了信息傳遞的質量和效果。
因為口口相傳,主要在熟悉的人之中進行。你熟知對方,對他的情況比較了解。他說的話,你可以很快進行判斷,是否值得信任。
美國營銷大師約翰?詹斯奇說,“評價和推薦是我們一種生存方式”。他認為,人們會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別人,以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建立信用。這有點類似銀行存款,“要是你曾經幫助過我,那么我就欠你一個人情”,人們通常會用這種方式,來積累盡可能多的社交資本。
與大眾媒體比較起來,人們更信任自己熟悉朋友的口口相傳,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眾傳媒的公信力。使得大眾傳媒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人們越來越不愿意接受大眾傳媒單向硬塞的信息,更愿意用朋友交談的方式獲取信息。很多情況下,他會傾向于跟對方進行溝通來進一步求證。
這種互動,正是新型社交媒體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人們一般是通過對話來了解對方,并從對話來給對方的可信度打分。通過微博等社交媒體,可以將大眾媒體冷冰冰的面孔,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出現在你面前:跟你說話的人,有思想、有情緒,有喜怒哀樂,讓你覺得真實可信。
而對于大眾媒體傳遞的信息,比如廣告,大多數情況下,你無力去求證。
正如那句經典的話:廣告吸引的是受眾的眼球,互動吸引的是受眾的心。
學者多次研究也證明,在商品選購上,人們更傾向于相信自己好友推薦的商品,而不那么信任大眾傳媒上代價昂貴的廣告。
接下來的連鎖反應是,廣告商必然會注意到這個趨勢。他們在選擇廣告投放時,也會越來越青睞于社交性媒體。
為了充分利用人際關系中的信任感,他們也會更新投放方式,靈活運用社交媒體來達到自己品牌推廣、商品信息傳遞的目的。
具體來說,以往,廠家在生產出一個新產品之后,會選擇在報紙、電視臺、電臺上做廣告,告知社會,然后再派業務員去尋找商業機會。
而現在一些聰明的企業,已經開始制定利用社交媒體來促銷的計劃。通過社交媒體,讓客戶和合作伙伴自愿地加入公司的營銷工作,向他們的親友來推介公司的產品。這種產品推薦的成功率,是大眾媒體難以望其項背的,而成本要比在大眾媒體上投放廣告低得多。
社交媒體的出現,使得對話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營銷模式。
這意味著,傳統媒體在與受眾接觸點的覆蓋面上不敵新媒體之外,還將在信任度比拼上,又失去一塊陣地。
企業利用社交媒體的另一項嘗試,則是可以根據客戶的位置、性別、教育程度、興趣等關鍵概念來定向廣告,提高廣告投放的精準度,實現更多的銷售。目前,在微博平臺上,已經為企業發現客戶提供了很多十分便利的工具,包括搜索、群組、私信、關注、投票、評論、轉發、視頻、活動、收藏等。有人統計,目前方便我們玩轉微博的應用工具,總數超過3000種。
騰訊公司網絡媒體產品部助理總經理劉曜則指出,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將其廣告預算,投入到包括在微博營銷、視頻營銷、SNS廣告、APP植入中。微博、視頻、SNS、無線等已成為企業營銷的新觸點。
對于這種影響,有人甚至說:“媒體”已經成為一個過去時的詞匯,社會化媒體正在重構傳統媒體的價值鏈。這一趨勢,使得傳統報紙、雜志、電視、甚至老牌門戶網站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定義影響力。“真實身份+社交關系”將是今后社會化媒體的核心。
傳統媒體應該如何應對?
全球所有的傳統媒體,都在積極地探索應對之策,盡管還沒有找到非常可靠、有效的手段。
但是,這也并非意味著傳統媒體只能毫無作為,坐以待斃。
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社交媒體的優勢,嫁接到傳統媒體的運作流程中來。
比如,《南方周末》的一位資深編輯就表示,《南方周末》開通了官方微博,有意識地借助社交媒體搜集選題線索,結果非常成功。目前,該報的線索,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微博等互聯網上的爆料。
還有傳統媒體,借助新媒體,開設“民意直通車”、“征言”等欄目,了解讀者想法和愿望,協助自己完成報道任務。
比如,鳳凰衛視就針對很多自己無力操作、或者覺得時機不成熟的選題,放在官方博客上,聽取網絡讀者的意見,并在網絡讀者參與討論的留言中,選擇操作選題的機會。
結果,讀者提供的點子、線索,要遠比僅靠鳳凰衛視那幾個編輯記者的頭腦想出來的,好得多。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也在主動地利用新媒體來化解社交媒體對大眾媒體影響力的沖擊。
創辦六十余載,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培養了一批資深的名編輯、名記者,他們在社會擁有廣泛的影響力。
多年以來,他們在傳統紙質媒體上,用深刻、有見地的文章征服了廣大讀者,為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贏得了極高的聲譽。
但是,在社交媒體日漸崛起的今天,這種影響力的發揮卻受到阻礙。因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接觸傳統媒體。
在這種情況下,該集團董事長、武漢大學新聞學院博導江作蘇審時度勢,果斷決定在集團范圍內推廣知名編輯、記者開微博的活動。要讓這些思想深邃、文筆優美的名編、名記,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拓展自己的影響力。
但是,在推行這一戰略時,卻遇到阻礙:很多年紀稍大一點的老編輯、記者不大愿意接受新媒體。為了將活動進行下去,集團將這一戰略性任務,交給集團團委,首先從年輕編輯、記者中推廣。按照這一思路,集團團委首先從下屬10個報刊、10個雜志、3大網站中,精心挑選了30多名優秀的青年編輯、記者,組成“荊楚青年傳媒精英沿海研訪團”,前往廣州、深圳、香港,與南方報業、騰訊、深圳報業、香港大公報的同行們交流新媒體使用經驗。同時,在研訪團啟程之日,就要求每名團員開通微博,同時硬性規定,每人每天發微博不得少于10條。
這種集中、強化推廣使用新媒體的戰略成果顯著:30多名青年傳媒精英,不僅熟練掌握微博使用方式,還發現了利用微博搜集線索、提升團隊凝聚力方面的諸多好處。絕大多數人,變成了微博這一新型社交媒體的忠實擁護者。
他們在騰訊網上開通的“荊楚青年傳媒精英微博行欄目”,7天之內,點擊量超過20萬次,非常成功地擴大了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在年輕人中間的影響力。
目前,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內越來越多的人開通微博,每個人的影響力,將最終構成集團的綜合影響力。集團董事長江作蘇的微博,開通之后,短短幾天之內,粉絲就達到2萬名。
最后,即使在社交媒體口口傳播的“信任特性”方面,傳統媒體也遠非一無是處。
越來越多的新媒體公司被沒有新聞從業經驗的人所控制。當然,這些媒體公司包括社交媒體平臺。這些媒體公司都希望,通過迅速擴大用戶量來增強自己的商業價值。這意味著,跟傳統媒體一樣,他們同樣要面臨大量陌生的用戶并向他們提供真實可信的內容。
這就會遇到一個對于新聞界來說老生常談的問題:怎樣在與受眾之間建立起信任,怎樣才能獲得信譽,如何及時地為受眾提供準確的各類信息?
熟人之間對話沒問題,但是要迅速地在大量陌生人面前建立信任,則需要足夠的技巧。如果訪問者對網站的內容不信任的話,他是不會信任更不會接受網站上提供的經營內容的。同樣,可信、客觀、準確、公正這些好新聞所必須要具備的素質,仍然會得到公眾認可;何人、何時、何地、何因,這些新聞要素也不會被取代。
最終,他們不得不仰仗大眾媒體從業人員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對于傳統媒體來說,自然意味著新的商機或者就業機會。所以,那些傳統媒體中,對自己就業前景一片悲觀的人,應當振作起來,看清自己的優勢,看清自己在未來傳媒業格局中的潛在機會。
說到底,在由社交媒體催生的新口碑傳播時代,能夠生存下來的傳統媒體,必然是那些能夠隨著市場和技術的變化而變化的媒體。他們能夠主動調整自己的商業模式,以適應新的市場,他們能夠將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優勢,嫁接在新媒體和電子商務上,找到生存的新路徑。
篇7
在這波詭云譎、變幻莫測的時代里,一個有趣的現象引人深思:互聯網屢次沖擊古典音樂的“底線”,有人不斷為后者發出“病危通知書”,可它總能“奇跡般”地存活下來。這些保守人士通常不是這門藝術的創造者,而是自以為能左右大眾思考方式的評論家。
過往的歷史早已表明,評論家的觀念總是滯后于藝術家。從漢斯立克開始,這些靠碼字為生的人總在不停地追趕(或者說否定)古典音樂的前進步伐。不過需要注意,保守派不總是腐朽落后的代表,激進派也不一定能代表真實的未來。藝術本沒有對錯之分,只有主流與邊緣的區別。
然而,今天的情況比過去一百年里的任何時期更復雜。以往,評論家只需要將精力放在音樂上,音樂家、樂評人和公眾之間的角力也都圍繞著音樂本身進行。那時的古典音樂比現在更封閉,也更純粹。
當古典音樂被人們帶進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花花世界后,那情形好比劉姥姥進大觀園。人們發現,古典音樂原來可以這么玩,可以這么聽,可以這么消費。于是,大家的注意力漸漸被分散到了更多的新事物上。
尤其到了Web 2.0時代,人與人的溝通方式被顛覆。音樂家、樂評人和公眾之間,不再只依靠可憐的報紙版面進行單向交流了,社交平臺讓他們可以直面彼此,相互傾訴。信息無處不在,溝通隨時隨地,傳統音樂會死氣沉沉,互聯網上熱鬧非凡。
YouTube交響樂團誕生之時,正值全民社交風潮席卷全球之際,古典音樂也被卷入其中。它在傳統媒體上日漸式微,卻在社交網絡里煥發了新生。
2009年前后,數字音樂的普及程度已經廣泛到不需要任何調查數據做支撐,越來越多的古典音樂被放在網絡平臺上。很少有人在意各大網站是否針對古典音樂下載進行過專門優化,大家早已習慣單獨下載交響曲的某一個樂章,甚至只需要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開頭幾小節的四音動機來作為手機鈴聲。
也許在衛道士眼里,在鍵盤鼠標陪伴下長大的年輕人根本不配成為古典音樂愛好者,但一個事實卻不容置疑:他們正無比真實地消費著這門古老的藝術。他們雖然不在意交響曲的內部結構,卻十分關心倫敦交響樂團的下一站巡演會下榻哪家酒店。
與流行音樂天然契合的數字音樂下載模式,依舊不肯為古典音樂做出絲毫改變,這個原本十分嚴重的現狀,卻被社交網絡下的喧囂氛圍所掩蓋。
這個虛擬的生態系統真正實現了人人平等。無論你是一名流行歌手,一支搖滾樂隊,還是一個交響樂團,都可以在Twitter、Facebook、微博、人人網上擁有屬于自己的賬號,即時狀態,與樂迷“零距離”交流。
在這種互動中,傳統媒體、樂團管理者、藝術總監和樂團首席們,現在都變得更加“親近”了。
得益于社交網絡,古典樂迷可以享受“足不出戶便知天下大事”的待遇;那些最資深的保守派也不得不利用這些社交工具來發表言論,因為只有在這個平臺上,他們的觀點才能被更多人看見;而長期抱有憂患意識的古典音樂制造者們,在面對新的網絡流行趨勢時,自然不敢有絲毫怠慢。
芝加哥交響樂團和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是最早申請Facebook賬號的美國頂尖樂團之一,前者在Facebook上異常活躍;倫敦交響樂團則在2009年的美國巡演期間,首次嘗試全程Twitter,讓樂迷們能夠隨時隨地得知巡演過程中的最新消息;薩爾茨堡莫扎特樂團首席指揮、英國中生代指揮名家艾沃?博爾頓開始習慣于在Twitter上預告他的錄音時間……
任何人都無法忽視這種全新的互動模式,它如此直接地打破了古典音樂相關人群間的藩籬,尤其讓音樂家與樂迷的聯系更加緊密。
人們可以像追逐流行偶像那樣去追逐一支管弦樂團,Twitter上的粉絲數量則成為了某位音樂家或者某個樂團是否擁有市場號召力的重要參照。總之,社交網絡為古典音樂帶來的好處是不言自明的。
不過,依然有批評家對古典樂壇過多介入社交網絡表示出了擔憂。
美國樂評人大衛?羅登在2009年7月撰寫的《新媒體樂團》一文中談到,網絡互動對管弦樂團造成的負面影響是“樂團不得不在網站開發上耗費巨資制作音頻和視頻。樂團行政管理人員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去撰寫所有需要在網站上呈現的互動文字。如果演奏員也加入進來,他們將在打字或者錄音上浪費太多精力,以至于沒有更多時間去研究、練習和排練曲目”。
緊接著,羅登發出了與《金融時報》的克拉克如此相似的感嘆:“但是樂團又能怎樣呢?喧囂的媒體已經無所不在,如果他們希望被人關注,就必須更響亮、更有效地對外界發出自己的聲音。”
若論西方國家最中肯的保守派樂評人,克拉克與羅登也許可以雙雙上榜。與那些動輒高舉教化旗幟的人比起來,他們更能分清什么是主觀情緒,什么是客觀事實,并更準確地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
對來勢洶洶的網絡社交平臺,除了贊嘆它那些不言自明的好處之外,是否也應本能地有所警覺?要知道,時刻關心古典音樂生態環境的人(他們大多是保守派),幾乎都被訓練成了懷疑主義者。而懷疑精神恰恰是保守派的主要貢獻之一。
我們不妨跟隨羅登的思路,仔細想想,網絡社交平臺“真的在為樂團服務嗎?這種新模式是否帶來了更多聽眾?如果用生硬的經濟術語來表達就是:它是否真的促進了出席率、門票銷售和延續性捐款的增長,進而擁有可預見的投資回報率?”
網絡社交產生的延伸影響是,它讓越來越多的古典音樂制造者開始重新思考與觀眾的溝通方式。然而,即便網絡社交在客觀上促進了交流與溝通,仍有評論家從另一個角度對其進行解讀:“當管弦樂團把原本屬于音樂制作的經費資源挪用來搞公關時,那些最專注的音樂愛好者可能會對正在降低的音樂標準感到擔憂。”
有人諷刺說,越來越多的管弦樂團開始把網絡公關看做他們的主業,而把演奏音樂當成了后勤工作。
另一方面,在社交網絡的沖擊下,旨在強調互動因素的新型音樂會紛紛出現,然而,它引起的爭議卻不亞于當年數字音樂與傳統唱片的交鋒。這些標新立異的音樂會的確“促進了出席率、門票銷售”的上漲,但它能否成為一種常態模式,“進而擁有可預見的投資回報率”,尚未可知。
說到底,互聯網上的一切模式,最終都必須作用于實體層面,才能真正為古典音樂帶來效益。問題是,互聯網上的許多創意都擺脫不了短命的結局,“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三五年”的狀況,讓人很難相信它們能擁有持久生命力,而在這種短暫風潮的效應中所產生的實體新模式,能否代表古典音樂的嶄新未來,恐怕再樂觀的人也不敢妄下斷言。
同樣,為迎合社會生活中的潮流趨勢而對古典音樂進行的隨意改造,也未必能贏得人們的認可。
誠然,古典音樂的諸多傳統亟待改良,但它也絕非任人擺布的小姑娘。
正如羅登所言,通信革命在飛速發展,“Twitter、博客和播客的用戶整日被束縛在電腦桌前,他們不再是我們所期望的聽眾群體。現在他們可以在任何地方與‘內容供應商’保持‘互動’。”
于是,當社交網絡和古典音樂廳相遇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取代了我們的眼睛和耳朵,成為音樂的體驗者和裁判者。從2009年前后起,西方國家的古典音樂廳里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
老人們依舊在座位上安靜地聽音樂,穿插于其中的年輕人則在音樂進行到某個“沉悶”的極弱樂段時,不自覺地從兜里掏出手機,開始拍照、發Twitter或者Facebook。
你是否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因為在中國某個城市的古典音樂會上,也時常出現類似的情況。這就是社交網絡與古典音樂廳相遇時所發生的事情,看上去它是那么“全球化”。
其實,這一現象早已在全球各地的搖滾音樂會上“普及”了。有人曾經這樣描述道:“許多時候,樂隊成員們發現他們正在對著一堆數碼相機和手機演出。”因為粉絲們都在玩手機,大聲說笑,發Twitter或者微博。
社交網絡的趨勢已不可阻擋,無論人們是站在電光四射的舞臺下嘶聲力竭地跟著搖滾樂隊狂吼,還是一本正經地呆在封閉的古典音樂廳里,都會時刻惦記著手里的那個社交客戶端。
面對社交網絡與古典音樂廳的這種“病態聯姻”,羅登失望地寫道:
過去,從音樂廳出來的觀眾們常常在回家的路上和身旁的同事談論剛剛結束的音樂會,下周又邀約其他朋友一起前往。但是,當互聯網成為你對音樂會每時每刻的反應及感受的發表平臺時,誰還需要朋友和同事?通過Twitter傳送的無線電波不正像管弦樂隊演奏的音樂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嗎?
然而,更嚴重的后果并不在于人們選擇的音樂交流對象發生了改變,而是這種三心二意的聆聽態度。你能想象這些社交一族們真正用心聆聽過多少場音樂會嗎?我想說的是,當某人點亮手機屏幕的那一刻,周遭的任何東西都是次要的。
不過2009年的克利夫蘭管弦樂團顯然并不贊同我的觀點,他們嘗試鼓勵觀眾更好地使用手機。我不認為這支聲譽卓著的老牌樂團在標新立異中被沖昏了頭腦,我情愿相信,對于古典樂壇而言,2009年的確是一個瘋狂的年份……
6月底,盛夏時分,克利夫蘭管弦樂團宣布了一個和天氣一樣躁動的項目:“挑戰瑣事”計劃。
7月2日這天,觀眾可以攜帶手機(甚至不需要智能手機)參加樂團在克利夫蘭廣場舉行的音樂會,并在現場編輯短信“BLOSSOM”發送至樂團提供的指定號碼。
在樂團演奏過程中,觀眾的手機上將收到一系列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有關的瑣碎問題,隨后可立即短信答題。
樂團方面興致勃勃地宣布:“每位參與者都將是贏家。”獎品是樂團在其常駐地之一――布洛瑟姆音樂中心的門票。
有關該計劃的新聞稿一經登出,立即引來當地評論界一片指責。于是,行政人員們立刻用各種方式做出解釋:雖然新聞稿里寫著“粉絲們可以在所有的音樂節和音樂會上玩瑣事游戲”,但樂團并非鼓勵現場觀眾在音樂會進行過程中發短信答題,“瑣事游戲”主要針對那些通過廣播收聽音樂會的聽眾。
此類事后補救的外交辭令顯然沒有說服力。
樂團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擴大古典音樂聽眾群也是他們的應盡責任,但作為一名大洋彼岸的觀察者,我很好奇克利夫蘭管弦樂團的核心觀眾會對這項計劃抱有怎樣的態度。
這些老者年復一年地參加音樂會,許多人會為了音樂廳里的一對座位而預付三位數的款項。當坐在旁邊的年輕人總是在音樂會上狂敲手機按鍵,或目不轉睛地盯著觸摸屏時,他們會作何感想?
老派觀眾們總期待樂團在每一個夜晚都能為他們帶來音樂上的驚喜,他們顯然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對那些遠在天邊、素不相識的人說些無聊的廢話,比如自己坐在第幾排、臺上的指揮是否衣冠不整、節目單設計得有多么丑陋等等。
在虛擬世界如此粗暴地綁架真實世界的年代里,患有網絡社交綜合癥的觀眾是否真的適合古典音樂?
在這個問題上,我更傾向于保守派。
有媒體對該事件評價道:“如果克利夫蘭管弦樂團依舊鼓勵他們的觀眾在演出過程中擺弄自己的小玩意兒,那么他們并非真的相信音樂所具有的能量和價值。如果連他們自己都不信,難道指望觀眾會信?”
不過,我更愿意相信“挑戰瑣事”計劃只是樂團偶爾突發奇想的產物。
篇8
52美元買1萬名粉絲
如今,網絡中存在著眾多買賣假粉絲的在線服務。美國《赫芬頓郵報》稱,在推特上購買粉絲是件“容易和廉價”的事情。Barracuda Labs的研究報告顯示,1000個“僵尸粉”的平均售價為18美元,5美元便可以使消息獲得約2000次轉發。某網站的廣告更是聲稱只需52美元就可以擁有1萬名粉絲。
雖然,對于買賣虛假粉絲,推特和臉譜都有明確的條款禁止出售此類服務。為了“打假”,這些社交網站也沒少想辦法,不僅定期清理“僵尸粉”,臉譜網還禁止提供虛假的個人信息和一人多賬戶行為。
此外,倫敦社交媒體管理公司Status People曾推出過一款鑒別推特“僵尸粉”的應用工具,連接到推特賬戶后,便可以進行分析。
但這些假賬戶還是屢禁不止。在臉譜網的9.5億用戶中,有至少4%都不是真實存在的。推特中也有著2000萬個左右的虛假賬戶。
這些賬戶可以重復賣給多個買家,可謂“一本萬利”。據估計,這些“僵尸粉”的地下產業鏈規模已達到4000萬美元到3.6億美元。
政客也刷“僵尸粉”
與中國相比,國外“僵尸粉”最具特色的價值就是用于政治營銷活動,為提升人氣的各國首腦買粉絲時“毫不手軟”。“今日美國”網站爆料,總統奧巴馬的推特賬戶中,一半以上的粉絲不是真實存在的。
而奧巴馬在2012年競選時的對手羅姆尼更因為一夜增長10萬粉絲,成了政界買粉的典型。據《赫芬頓郵報》介紹,羅姆尼擁有約80人的數字化團隊,他們中大部分人的工作都針對社交媒體。
羅姆尼買粉是由信息安全公司Barracuda Labs發現的。該公司的報告稱,2012年7月21日,其粉絲數一下子從673002增長到789924,增幅達到了17%。羅姆尼一天之內就變得如此有人緣,顯然不正常。而這些“僵尸粉”也著實不太敬業,他們中25%的關注時間不超過3周;80%的關注時間不超過3個月;23%的粉絲從未過微博;10%的粉絲賬戶已經被推特注銷。
另據德國《快訊報》透露,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有買粉絲賺人氣之嫌。報道稱默克爾的粉絲數量在一個月內大幅增長,且大多來自突尼斯。對此,德國媒體嘲諷道,他們的女總理在突尼斯比在德國還受歡迎。
連政界大佬們都靠買“僵尸粉”來顯示自己的地位,那些初出茅廬的政界新星就更偏愛社交媒體了――“粉絲眾多”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為其打開知名度。
馬薩諸塞州的布里奇沃特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布賴恩?弗雷德里克說,“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候選人從中看到了好處,飛漲的粉絲人數創造了人氣候選人的錯覺,這樣記者和活動組織者就會更加重視他們。”
真粉、假粉,傻傻分不清楚
在社交網絡中,不少用戶依靠發送有趣的消息或評論來獲取人氣或增加粉絲,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走捷徑,通過買粉來營造一夜成名的假象。
如何辨別這些名人和企業是真有名,還是花錢買名聲?《紐約時報》介紹了兩名意大利安全研究人員,安德烈?斯特羅帕和卡羅?德米?凱利的方法,根據社交網絡上粉絲數量的異常變化,可以判斷粉絲的真實程度。
他們列舉了在一天中粉絲數量劇增或銳減的賬戶名單,其中包括世界著名品牌百事可樂、奔馳、路易?威登;政治、娛樂界名人中,前俄羅斯總統德米特里?梅德韋杰夫、饒舌歌手50分和吹牛老爹肖恩?康姆斯都榜上有名。
以吹牛老爹為例,他在推特上名為“@iamdiddy”的賬號,僅2012年6月一個月,就增長了185399個關注,平均每天增加3063名粉絲。然而在今年3月,該賬號又莫名其妙地掉了393665個關注,平均每天掉粉6504名。
據凱利分析,這些粉絲奇跡般地出現,然后消失,是由于推特定期清理“僵尸粉”造成的。他說,“那些‘低質量’的僵尸粉被推特管理員刪除了。”
此外,一起企業賬號在社交媒體上粉絲數量不穩定,也有可能是因為公司舉辦特定的比賽或抽獎活動時吸引了大批的粉絲,當活動結束時,他們就會取消關注。但粉絲增長的速度也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這樣才會合情合理。
2011年11月的一天,百事可樂的推特關注激增了71686人,在這次漲粉過后,百事的粉絲超過了可口可樂。對此,百事可樂的發言人杰夫?達克恩稱,數字的增長是因為促銷活動。“這是由于我們贊助了選秀節目《X factor》,推特上都是真粉絲,而不是假賬戶或是僵尸粉。”
但研究人員對這種解釋并不認同。凱利表示,因宣傳活動在一天內獲得7萬名粉絲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通過傳統媒體的廣告宣傳,一天內增加這么多的粉絲也不合理,這個理由不足以解釋粉絲數量的異常曲線變化。”
買粉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據社交媒體專家分析,推特用戶試圖營造擁有大量粉絲的假象,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是想肯定自我價值,而對另外一些名人和品牌來說,推特和臉譜上的粉絲眾多有利于提高可見性。如果網民不斷地點擊品牌頁面,該鏈接在谷歌上的搜索排名也會靠前。
“品牌想要打造推特和臉譜上的明星賬號,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們在不斷尋找方法,擴大產品和服務的知名度,”加州阿泰米特集團的企業分析師蘇珊?愛特林格說,“他們拋到網上的內容越多,就會有越多的人點擊網頁鏈接,公司的頁面也會獲得更好的谷歌排名。”
愛特林格認為,“是競爭的壓力讓企業向社交媒體投資。推特和臉譜的粉絲數量往往被看作公司知名度的硬性指標。許多品牌努力追求社交媒體的最高價值,因此它們渴望通過不同渠道來顯示這種勢頭,其中一種就是品牌比以往擁有更多的粉絲數量。”
但高粉絲數是否就意味著高知名度和高銷量,用金錢和信譽的投入來換取高粉絲數是否值得,結果還有待商榷。
據悉,知名品牌可口可樂擁有70萬推特關注,在臉譜網中也以60萬的粉絲數量領先于其他品牌。但研究發現,網上粉絲數量的變化對品牌的短期銷售并沒有造成任何影響。
篇9
一:內容仍然是王,視頻也不例外
對于視頻推廣的第一步就是你需要創建一個屬于自己的視頻。在你制作視頻的時候你必須記住,假如想獲得你要的潛在客戶流量,那么你就必須在你的內容上下足功夫,與常見的文章內容一樣,視頻內容仍然是以內容為王。你需要為你的目標受眾創建一個更加的有針對性視頻內容。你的目的就是使你的目標受眾感到享受和滿足,這會使他們進一步訪問和共享你的站點內容。你的視頻將會以病毒式的模式被散播。于此同時你可以在你的視頻的開始、結束或者在整段視頻中添加你的站點水印,當然要在不影響用戶觀感的前提下。
二:你需要借助主流的視頻網站
你是否領略過視頻病毒營銷有多大的作用。你的視頻將有可能會像病毒那樣在互聯網上蔓延,這將提高站點的訪問率,特別是那些對視頻內容感興趣的目標受眾。視頻是目前最流行且最有效的營銷工具之一,然而在我們有了一個優質的視頻之后,如何為你的視頻選擇一個好網站也是一個關鍵。對此筆者認為我們應該選擇一個穩定且權重高的視頻站點,國內的話就非優酷和土豆莫屬,至于國外的目前最好那應該就是YouTube。通過這些視頻站點視頻將會為你降低很多成本,你不再需要想過去那樣花費大量資金在傳統的電視廣告上。并且,如果你的視頻有質量的話,你的視頻將會被分享到觀眾的社交網絡上。所有的這些都是你不能在傳統的昂貴的電視廣告上所獲得的好處。
篇10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需要重新思考傳統的營銷方式。正如本報告后面章節所指出的那樣,不同行業面臨的具體挑戰和機遇有所不同。企業在制定戰略和進行組織重組時必須充分了解這些差異。為了更好地了解營銷組織正在如何應對這些深刻的變化,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最近對30 多家大型企業的營銷高管進行了調查。約2/3的受訪企業是財富500 強跨國企業,遍及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美國,屬于消費品、零售、金融服務、媒體、技術和旅游等多個行業。每位參與者均完成了一項網上調查并參加了長達一小時的訪談。我們的目標是辨別企業全力應對的主要挑戰、領導者用于制勝市場的最佳實踐以及有效利用數字化媒體所帶來的好處。
這些益處可能是極其可觀的。我們的研究顯示,對數字化營銷的投資可以獲得出色的回報,包括更大的品牌資產、更高的銷售額、更出色的客戶服務、更低的成本、產品創新、更高的忠誠度和更多的倡導以及更高的消費者整體認知度。
我們所面對的數字化格局
移動設備的迅速普及推動消費者更多地使用數字化媒體,從而促使消費者行為發生深刻的變化。不論是在工作中、在家中還是在旅途中,人們都能隨時接入互聯網并接收到鋪天蓋地的營銷信息和資訊。人們在網上尋找商店、研究產品、比較價格、閱讀評論并進行購物。他們日漸依靠朋友和同事的推薦來做出購買決定。對于市場炒作,他們不為所動。相反,他們尋求的是真實可靠、實事求是的回答。今天的消費者擁有更多的控制權。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強大并且更具影響力和鑒別力。
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傳統的營銷方法喪失了以往的有效性。要使消費者與品牌建立聯系,企業必須開展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數字化營銷活動,以便從紛繁無序的局面中開辟出一條通途。我們對數字化營銷的定義是,使用數字化渠道來接觸消費者并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這些渠道包括企業網站、網絡社區、互聯網搜索和顯示廣告、移動技術、在線視頻以及社交媒體(比如Facebook 和Twitter)。廣告宣傳可以藉由“推”和“拉”兩種機制得以實現。
由于新型營銷渠道呈現爆炸式發展,數字化營銷活動要比傳統廣告宣傳活動的勞動密集程度更高且更復雜。在傳統的廣告宣傳活動中,廣告機構只需將內容發送至電視網絡和廣播電臺。而如今的營銷者必須為不同的渠道(包括傳統渠道和數字化渠道)創建、協調、衡量并完善一系列活動,從而推動消費者的參與和倡導。營銷者通常會購買關鍵詞以方便在線搜索,并創建單獨的網址以監控在谷歌和Facebook 等網站上產生的流量。眾多不同的裝置和營銷渠道分散了受眾的注意力并為消費者帶來了過量信息。
隨著投入數字化渠道的支出不斷增加,營銷組織也在不斷發展,對數字化渠道投入最多的企業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水平也最高。我們的調查揭示了三個截然不同的成熟階段,包括試驗階段、構建階段和實現數字化發展階段。
處于試驗階段的企業剛剛開始涉足數字化媒體,其采取的舉措在很大程度上還不夠協調。這些企業將不足10%的年度營銷預算分配給數字化媒體。大多數企業安排內部人員來領導這項工作,并開始著手與外部媒體機構共同開發營銷活動。此類企業還投資于數據挖掘以及其它有助于監測消費者使用情況和行為的技術。
處于構建階段的企業將超過10%的年度營銷預算投入數字化營銷,并著手采取更多舉措。此類企業致力于辨別并吸引品牌影響者的參與,考慮推出自己的網絡社區,并聘請專職人員跟蹤消費者的活動。這些企業開始利用監測服務來管理其不斷增長的網絡流量。
當企業到達實現數字化發展的階段時,它們將超過20%的營銷預算投入數字化渠道(在某些情況下,這一比例甚至超過50%)。這些企業正在為品牌影響者積極推出倡導項目,完善自身對多種在線渠道和工具的使用,幫助員工建立響應客戶的能力,并借助專業機構來強化其數字化營銷活動。此類企業始終專注于戰略目標,并正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期將來自社交媒體的數據傳遞給銷售、產品開發和客戶服務等相關的內部業務部門。
如圖1所示,參與BCG 調研的營銷高管正在全力應對有關數字化戰略、能力、組織設計和文化等一系列挑戰。主要的戰略關注點包括始終知道在哪里接觸客戶(77%的受訪者表示)以及說服企業內部決策者轉變營銷組合(48%的受訪者表示)。另一項挑戰是在廣大數字化渠道和傳統渠道之間制定協調一致的營銷戰略。
能力方面,29%的受訪者表示,無論是內部培養還是外部雇用,找到所需的人才是一項持續的挑戰。此外,23%的受訪者指出獲準擴招員工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許多企業正在奮力調整其度量標準,特別是有關社交媒體的度量標準。一位高管問道:“Facebook的‘贊(like)’功能具有怎樣的價值?”
在組織設計方面,關鍵的痛點是造成決策摩擦的組織孤島(29%的受訪者表示)和企業中心的職責不明確(13%的受訪者表示)。
受訪者還提到了文化方面的挑戰。其中最主要的挑戰是亟需建立起一種“邊試邊學”的文化。一位高管表示:“掌握數字化營銷的唯一途徑是邊試邊學。你不能僅靠想法或制定戰略來取得完美的結果。”另一位高管指出:“我們需要一種敢于承擔風險、極富企業家精神且高度創新的文化。”
我們的研究還顯示不同行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有所不同。例如,消費品企業過去很少與消費者直接互動,但現在已找到新的方法來測試新產品、發送優惠券、分享產品信息和用戶評論,并通過倡導式營銷來吸引具有影響力的購買者。但將多種品牌和產品線成功整合在單一的傘型結構之下并非易事。領先的酒類企業帝亞吉歐公司(Diageo)已成功克服了這一挑戰。該公司旗下擁有健力士(Guinness)、皇冠(Crown Royal)、金快活(Jose Cuervo)等眾多知名品牌。為了增進與客戶的互動,帝亞吉歐公司于2010 年推出一款名為“”的iPhone 應用程序。這款應用程序可以幫助用戶找到附近的酒吧和酒類專賣店,提供大量飲料配方,并結合Facebook 等社交媒體來推動消費者進行分享和評論。
對于航空公司和其他服務類企業而言,數字化平臺正在客戶服務領域掀起一場革命。企業能夠在客戶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對問題或投訴予以實時回應。航空公司可以幫助旅客隨時了解旅行的最新情況、登機口的變化和天氣預報。
在數字化平臺和移動設備的幫助下,銀行現在可以為客戶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務并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比如在樣板房內為潛在購房者提供抵押貸款和支付信息。同時,諸如網上繳費等便捷的服務有助于保持客戶對銀行的忠誠度。但無論是出于業務目的還是非業務目的使用社交媒體,金融服務行業的企業都必須保持謹慎態度。在政府對這些新型渠道出臺規范政策之前,企業應向其法律部門進行咨詢并對局面進行監控。
傳統印刷廣告和宣傳品的效用不斷下降是零售企業必須應對的問題。同時,零售企業還需要整合銷售渠道,使客戶能夠在商店中、在網上或通過移動設備順暢購物。對于富有創意的零售商而言,數字化平臺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例如,在韓國,Tesco Home plus 在地鐵站設立 “虛擬”超市貨架,使時間緊張的上班族能夠在等車時進行購物。Tesco 公司在未增加門店的情況下獲得了更多銷售收入。購物者用智能手機掃描商品圖片上的快速反應碼,之后商品就會被送到購物者家中。新平臺幫助Tesco 公司的網上銷售額提高了130%,從而使Tesco公司網站穩坐韓國電子商務網站的頭把交椅。
這些不斷變化的行業動態意味著大多數企業必須從根本上重新思考營銷策略和營銷組織。
數字化最佳實踐
表現最佳的企業正在對整個營銷組織進行重大變革,以期充分利用新的數字化機遇。據參與我們調查的受訪者表示,營銷者必須應對四大關鍵領域的問題,包括戰略、能力、組織設計和文化(見圖2)。
戰略 在制定數字化戰略和組織模式時,企業必須將其全部營銷活動考慮在內。表現最佳的企業使用數字化媒體來實現核心業務和營銷目標,比如:提高消費者認知度、優化信息以完善決策、深化消費者參與水平、提高轉化率和銷售率,以及提升客戶滿意度和使用率。這些目標應決定企業利用數字化平臺與消費者進行互動的方式。
數字化平臺為收集實時反饋和消費者洞察提供了一種成本低廉且具可擴展性的方式。表現最佳的企業投入大量資源,按照類型和情感(如正面、負面或中立)對反饋進行分析、解讀和歸類,然后再將結果傳遞給客戶支持、產品開發或銷售等相關部門。
領先企業明確了每一種數字化平臺所扮演的角色,使之與“購買漏斗”的關鍵方面聯系在一起,并為衡量這些平臺的影響力確定了度量標準。由于不同的平臺所產生的結果可能存在顯著差異,企業必須通過試驗才能了解哪些平臺適合自己的品牌。例如, 雖然Facebook 能夠吸引大量粉絲,但企業自身網站可以提供更豐富的體驗和更多的互動。表現最佳的企業利用社交媒體推動客戶對自身網站的訪問。企業通過自身網站可以收集到更多數據、進行更透徹的分析并深化客戶關系。
能力 要充分利用數字化機遇,營銷組織必須培養在消費者細分、培訓和度量標準方面的能力。
最佳實踐企業根據消費者對不同數字化平臺的使用方式對其進行細分。這一細分使企業得以定制傳播方式并產生更大的影響。例如,總部位于英國的Tesco 公司主要服務于兩類消費者:在雜貨店購物的消費者以及在(僅次于 的全球第二大網絡零售商)上進行網購的消費者(當然,這兩類消費者存在重疊)。對于每一類購物者,Tesco 公司通過挖掘忠誠卡數據來創建具有高度針對性且深受客戶喜愛的獎勵項目。為了接觸其商店顧客,Tesco 給顧客郵寄優惠券和代金券,并取得了高達20%至40%的兌換率。為了接觸網上客戶,Tesco 通過電子郵件發送具有針對性的優惠活動和電子條形碼,并使用定位技術向手機發送此類信息。該公司60%的客戶表示了對此類營銷電郵的歡迎。
培訓是營銷組織必須掌握的另一項關鍵能力。數字化格局要求營銷組織具備的技能不同于傳統品牌營銷者目前擁有的技能。為了彌合這一差距,大多數企業必須在內部建立所需的專業技能——它們需要通過培訓項目培養初級員工,分發數字化入門指南以及借鑒Facebook 和谷歌等供應商的經驗。
表現最佳的企業也將數字化能力納入到市場營銷工作的職務說明中。它們尋找具有IT、技術和媒體背景的應屆畢業生和人才來擔任數字化工作,并愿意為精通技術的人員提供品牌營銷和行業差別方面的培訓。然而,領先企業也意識到它們可能不得不在雇用方面進行一些權衡取舍,原因在于很少有人或機構能夠具備企業所需的全部技能。大多數企業將需要同時聘請傳統機構和專業機構——企業正在通過組合模式或牽頭機構模式來應對這一管理挑戰(見圖3)。
但鑒于社交媒體的戰略重要性日漸凸顯,將這些平臺的管理工作外包從長遠來看可能并不是最佳選擇,特別是對那些希望突出一體化品牌信息的企業來說尤為如此。將這些能力集中在內部應該是企業的最終目標,盡管大多數企業離這一目標尚有差距。建立合適的度量標準是營銷組織必須具備的第三項關鍵能力。與具體業務目標掛鉤的度量標準使企業得以跟蹤和衡量不同數字化平臺的相對有效性(見圖4)。
組織設計 雖然并沒有一種組織結構能夠適用于所有企業,但我們的調查揭示了三種主要的數字化營銷模式,包括分散式組織、集中式組織和卓越中心。
在復雜程度最低的分散式模式中,戰略和執行由單獨的業務單位或品牌進行管理。數字化媒體的購買(比如搜索和顯示廣告)并不集中,而且也缺乏共享試驗或知識的體系。在集中式模式中,數字化營銷孵化器位于集中式營銷之下,用于開發數字化專長。這一結構適用于數字化發展的早期階段,因為它使企業得以設立指導方針,并使業務單位或品牌團隊能夠根據需要對指導方針進行調整。
表現最佳的企業擁有數字化營銷卓越中心,但它們將專業知識和執行責任盡可能地分配給業務單位或品牌團隊(見圖5)。卓越中心一般由五至十名專職員工組成。他們為全部數字化平臺制定政策和戰略,對不同的營銷活動組合進行創新和試驗,確定分析方法和度量標準,確保用于分享最佳實踐的工具及流程均落實到位,并盡可能地統一媒體購買。同時,他們還為團隊定期提供指導,幫助團隊回答如下問題:
這一平臺是否適于接觸我們的目標消費者?
這一平臺將如何推動業務發展?
我們是否正在通過一個集中的IT 和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來采集用戶數據并將之提供給決策者?
我們希望消費者如何響應這項活動?
我們是否已使消費者能夠更方便地、編輯和分享我們的材料?
我們將如何衡量成功?
此項活動是否被納入整體營銷計劃?
參與我們研究的受訪者贊同以下觀點:孤立的電子商務、品牌和店鋪營銷可能會導致客戶體驗支離破碎并使企業內部彼此隔絕。例如,電子商務營銷者可能并不認為他們的工作需要與品牌活動相結合,店鋪營銷者可能將網絡業務視為一種競爭渠道,而非對店內銷售的補充。表現最佳的企業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包括通過聯合戰略和執行來整合活動,統一購買網絡搜索和顯示服務,由首席營銷官管理全部營銷工作,使度量標準和激勵機制保持一致以促進合作,尋找從供應鏈角度對渠道進行整合的方法。每一種主要的營銷職能都需要在角色和決策權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以提升速度和響應力。
表現最佳的企業開發內容并制定政策,以鼓勵員工接納數字化媒體并使之成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例如,思科公司自2005 年以來一直在社交媒體方面表現積極,并先后推出了博客、論壇、Facebook 和Twitter 社區。該公司為員工出版了一本社交指南,幫助員工了解有關社交媒體的好處、工具、平臺、政策、指導方針、案例研究以及其他內容。
- 上一篇:畢業設計可能存在的問題
- 下一篇:水利工程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