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線上教學課程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小學線上教學課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小學線上教學課程

篇1

關鍵詞:模式融合;創新;體育健康

在互聯網時代的催生下,教育模式面臨了新的變革,線上教育模式漸漸普及并且被廣大學生所接受,同時我們也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將線上與線下教育完美結合,帶動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讓教師作為引導者,學生作為學習的主角,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教育的目標。體育教育也關乎著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其他文化課不同,體育教育更多需要體力勞動,如何在六盤水市中小學體育教育中實現線上線下教育的完美構建需要我們重視。為了符合時代對人才的需求,傳統教育模式上,開拓線上模式的新領域,需要付出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1、六盤水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的價值

1.1、拓寬知識面,拓展學習路徑

互聯網的技術支持,傳統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而線上教育可以彌補不足,網絡教育具有開發性,讓資源達到共享,學生可以通過線上獲取大量有用知識,老師幫助學生進行知識資源的整合,及時分析解惑,學生同時也完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發揮出網絡資源的優勢。線上教學模式使學生不會局限于單個的教師資源,學生可以以話題進行檢索,獲取更多優秀老師的教學課程,對體育與健康有整體認知,拓寬學生自身的知識面,與此同時展現出線上資源的優勢,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學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就能拓展出一條與眾不同的學習之路。

1.2、促使課程高效的實施

互聯網在課程中的應用,使信息資源變得豐富,學生開闊了眼界。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資源共享,師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不局限于課堂這個范圍,可以從課堂放眼于外界的巨大空間,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對于體育與健康的自身了解遠遠不夠,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課程為起點,利用網絡資源,有效進行深化了解,讓課程實施從量化開始有質的提升。

1.3、學生學習資源的整體融合

近些年互聯網的教學模式不斷創新改革,線上的學習資源豐富多彩,學生利用課堂外的時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資源獲取,不僅可以作為學習者,還可以將自己的想法見解發表在網絡上,供大家參考學習,這是一種交互式學習方式,一定程度上使學習資源得到融合。線下的教師通過課堂將網絡有效資源共享與學生,營造線上線下共同學習的良好氛圍。

2、六盤水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的的作用

2.1、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互聯網下的線上教育,新穎且具有時間彈性,很大程度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和所傳遞的學習方法,一般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會安排學生要所學所要完成的任務,學生在自主性方面一直處于匱乏。線上教育與傳統教育的相結合,學生結合自身進行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充分調動了學生在學習上的自主能動性,自己會根據課堂上沒有跟進的學習進程,在互聯網上進行檢索,查找相關內容知識,補缺學習中的短板。這樣的方式更有利用學生自我教育的發展。

2.2、實現個性化教育

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模式對于老師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學校外的線上教育層出不窮,但在校內線上教育還是不成形的。由于學生的學習時間都在學校,校內的線上教育使教師可以直觀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資源進行了解,并且做出正確的指導。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一樣,如果可以利用線上資源分析配給學生所需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學習規劃,安排學習進程,無疑可以實現個性化教育。

2.3、提升教學質量

混合教學模式沒有模版,可以依照情況而定,最主要的是運用到網絡資源的優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學生為主導,老師作為引導者、監督者,更多是引路人的身份,要發揮學生對學習、知識獲取的積極性,要鍛煉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不局限于課本知識,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利用網絡資源使得課堂變得活躍,提升了教學質量。對于模式,不能執著于固守一種。模式沒有標準,應該更多去創新變革。網絡資源是一個平臺,利用網絡資源結合實際的改革創新,使線上線下的教育完美融合,實現教育創新、教學質量的提升。

3、六盤水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3.1、線上線下資源的一體整合

體育與健康教育這門課程是讓學生學會強身健體的課程,是以健康為目的的中小學必需課程。讓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能夠提高身體素質,養好良好的行為生活習慣,在運動環境中感受積極向上的氛圍。對于體育課程的線上教育,應整合教學資源,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最好能夠提供個性化教育,從學生個體出發,分析學生基礎代謝、體育基礎能力、訓練強度的接受進行合理制訂目標。教師利用網絡資源把握學生的身體狀況,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讓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體育技能,領悟到體育精神的精髓。線上資源的優勢,我們應合理利用,為的是更好讓學生在資源中得到有益發展的知識。

3.2、靈活教學,優化教學

通過體育教學,要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應靈活教學,進行及時溝通。比如,體操運動,對于動作的要領可以通過模擬動畫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可以課堂外通過線上去觀摩學習,來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發揮學生自主學習性,同時也實現了教學任務。不斷豐富體育活動,多開展趣味運動,花式足球、武術、新式健美操、袋鼠跳等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開展學生之間的互動游戲運動,讓學生愛上體育運動,對體育課程始終保持新鮮感,積極鍛煉身體,健康成長。在利用線上資源的優勢下,讓師生更好的互動,并且讓學生不斷學習了體育方面的知識,累積了經驗,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整合線上線下的教育資源,實現優化教學,對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也有很大幫助,換言之,也讓學生更了解了這門課程開展的意義。

3.3、精化內容,掌握時間分配

線上線下的混合模式教學,需要掌握時間配比,主要是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課前通過線上平臺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解、參考教學資料,有宏觀上的把控。對于細節上的問題、不能準確把握的問題上,教師應在課堂上精化內容。老師主要是作為引導者,對于課程內容的深入了解,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索,去發掘,完成獨立思考,才能真正的掌握。老師針對學生在體育運動的動作要領以及專業知識,需要在合理的時間內做出解釋,幫助學生領會到要點,對知識進行延伸拓展,做學習的主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式溝通,一方面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使學生與老師共同進步。

3.4、管理模式優化,反饋教學

在體育教學中,是要讓學生動起來。學生大多都不主動與老師溝通,教師對此可以采取分組模式,每組的學生可以相互溝通,來完成動作要領,而老師是以指導者的身份觀察每組的鍛煉情況,對學生的動作進行點撥,這樣針對性的教學,使課堂更加高效。在學生對課堂內容吸收后,可以通過網絡媒體錄制視頻,就是將學生在課堂所學的體育動作進行錄制,發送給教師,讓教師觀察反饋,優化整體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學習的高效性。

3.5、構建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

現今體育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還需要不斷完善、創新來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對于體育課程的考核機制,大多學校都過于重視期末考核,使學生不重視其中的學習經歷、過程,選擇集中在期末加緊學習鍛煉。混合式線上線下教育模式作為創新的教育模式,需要完善的考核和評價機制才能更好發展。目前對于體育考核的方式單一,考核審核的主體也單一,應該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考核,將學生的在學習過程中的課前準備、課堂平時表現加入在考核機制中,在每堂課后教師就應將當堂課學生的學習表現錄入電腦,之后進行綜合評定。在評價機制方面,作為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不容忽視,評價方式可以多角度,評價方式可以多元。教師不是單一的評價主體,可以建立小組評價,學生之間互相評價,讓評價更加客觀,而評價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因為評價同時是對該生的綜合能力、思維判斷、分析理解能力的考量,重視評價的結果,也是為不斷進步做出鋪墊。總而言之,線上線下教育模式均有弊端,如何利用如何取舍,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取舍。網絡教學模式對目前的教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教學者和受教者都有有求,尤其在中小學群體中,教師應如何利用互聯網更好完成教學任務,如何更好指導學生在網絡的大環境下獲取有益指導值得我們進一步考究。對于學生來說,網絡教學不可否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也激起了學習的興趣,但對互聯網的把控力還不夠,需要學校、老師、家長的共同監督。混合線下線上教學模式,目標還是在于學生的教育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在體育教育中,更多是讓學生鍛煉身體素質,磨練身體意志,成為社會需要的棟梁之才,體育教學要引導學生處于自然環境,利用體育知識懂得與自然和諧共處,從而使學生從中受益終身。

4、結語

未來的教育趨勢是在互聯網驅動下的,線上教育與傳統教育結合對新時代的教育發出挑戰。互聯網作為一個共享平臺,資源信息豐富又具體,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有益的知識。對于時間的自由支配、課程的專門針對性、表達內容的相對精確、學生的積極性等都是線下老師無法比擬的。但回歸傳統,中小學自制力較差,對于判別是非的能力較弱,面對互聯網上的巨大信息量,雖然覺得新穎,但索取有益的知識是因人而異的,所以需要老師進行指導,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要對互聯網的合理利用提出建議。關于六盤水市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順應國家教育發展的需要,線上教學和線下傳統教學的相配合,讓老師的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時間更加的合理,讓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了解了課程本身,豐富了理論知識。體育教育是關乎中小學身體素質的教育,有別于其他主修科目,在體育教學中的線上線下教學的資源配置中,需要在探索中不斷進步,也應科學合理的隨著時代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閻峰.基于微課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體育教學中的構建和實現[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8.

[2]邱向陽.如何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校本教研能力[J].中國教育學刊,2020(S1).

[3]楊伊,任杰.我國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70年———兼論人工智能對體育教育的影響[J].體育科學,2020,40(06).

[4]朱斌,毛振明.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素質能力之惑與解決之策:對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建言[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01).

篇2

近日,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已有多省份宣布新學期的開學時間。如不出意外,這些省份將分批次、錯峰開學,結束“長寒假”,進入新學期的線下教學模式。

進入新學期,師生在經過必要的心理疏導和學業評估后,也將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負擔會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此情況下,學校、教師該如何作為,考驗著他們的教育教學水平,檢驗著他們的教育觀、學生觀。筆者注意到,一些教師對別人的線上教學缺少“他信”,對自己的線上輔導答疑也不夠“自信”,對即將到來的開學復課,已經做好“從頭再來”的準備,全力拿起延長教學時間、增加單位時間作業量等增分利器。

因疫情影響,學校開學時間一再推遲,的確耽誤了一些教學進程。雖然各地安排了線上課程教學,但教師與學生對線上教學均有一個適應過程,實際教學效果與線下教學難以等效同質。因此,線下開學后,教師適當增加教學時間,有針對性地教學,這種方式可以理解。然而,把疫情防控耽誤的教學損失補回來,不能成為無視學生身心健康、違反規定而增負的借口。如果一開學就把學科教學改成課堂教學,將題海戰術進行到底,勢必會增加學生的任務量,減弱學生返回學校的興奮感,甚至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師生長時間在固定空間聚集開展教學活動,安全防護意識容易淡化,進而導致學校疫情防控不確定因素和安全風險加大。實際上,絕大部分學生都參與了線上學習,盡管受各種因素影響,學習效果可能參差不齊,但師生都為此付出了時間、精力,也有一定的教學效能產出。無視這些付出及成效,主張“硬核”增負,不但有悖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難以挽回教學損失,顯然是不科學的。

篇3

關鍵詞:互聯網+;中小學藝術教育;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2-0130-02

一、引言

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互聯網+”的新概念。所謂“互聯網+”就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醫療、執法、廣告、傳媒、航空、環保、教育等行業中處處滲透著“互聯網+”的影子。“互聯網+”為這些行業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創新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到培養出符合21世紀現代化的人才,中小學藝術教育中引入“互聯網+”這一概念顯得尤為重要。

二、傳統藝術教育組織模式

傳統的藝術教育組織模式通常采用按部就班、層次分明、有共同教學目標的統一模式。往往把一些具有不同水平、特長、文化背景的學生安排在一起進行授課,并且授課均具有步調進展一致、教學目標相同的特點。這種用統一的授課模式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教育,并用統一的考試模式對其表現進行綜合評定的方法,最明顯的缺點就是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針對不同特長的學生進行藝術培養,其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沒有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做好每一個同學的藝術教育。現如今,我們都知道,相比于傳統的藝術教育組織模式而言,“互聯網+”時代中小學校藝術教育課組織模式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技術手段,更加可以推動學習的個性化,激發每個同學的興趣與活力,給予其發展的廣闊空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互聯網+”時代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

在當今的時代潮流下,萌生出了一些新的藝術教育組織模式彌補了傳統藝術教育組織模式的不足。例如PowerPoint、翻轉課堂、慕課(MOOC)和創課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正推動教育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創意、創新與創業教育將成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1.PPT課件教育方式。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一個山區學校――林地公園高中,教師們常常被一個問題困擾:有些學生由于各種原因,時常錯過正常的學校活動,且學生將過多的時間花費在往返學校的巴士上。這樣,導致很多學生由于缺課而跟不上學習進度。2007年春天,學校的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開始使用屏幕捕捉軟件錄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解。并把結合實時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上傳到網絡,以此幫助課堂缺席的學生補課。現如今,PPT課件教育方式成為主流,廣泛應用于各中小學院校的藝術教育及其他科目的學習中。

2.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包括兩個階段,先是線上學習階段,這個部分學生的時間是自由的,由學生自己控制,可以跳躍式學習,也可以反復學習;再就是線下的學習,這個部分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教師通過引導和答疑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互動,從而強化知識點,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翻轉課堂能幫助同學們課后多次重復學習教師上課講的知識,直到自己全部掌握為止。這對學習遇到困難或者學習能力較差、學習較慢的同學起到了很大的幫助。應用到中小學藝術教育中,有利于同學們對課上的內容達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

3.MOOC。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2012年,美國的頂尖大學陸續設立網絡學習平臺,在網上提供免費課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課程提供商的興起,給更多學生提供了系統學習的可能。這三個大平臺的課程全部針對高等教育,并且像真正的大學一樣,有一套自己的學習和管理系統。再者,他們的課程都是免費的。目前這種形式的互聯網教育模式主要吸引的人群是大學生和想主動學習新知識的人,對中小學生來說知識過于難理解,所以暫時沒有應用到中小學藝術教育中。但這種教育模式還是能夠為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想法和思路。

4.創客空間。“創客”一詞來源于英文單詞“Maker”,是指出于興趣與愛好,努力把各種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他們是一群堅守創新,持續實踐,樂于分享并且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創客的標準定義其實是未經最終確認的,有著多元化的理解,目前所說的中國創客也是不僅包含了“硬件再發明”的科技達人,還包括了軟件開發者、藝術家、設計師等諸多領域的優秀代表。而對于中小學藝術教育而言,在課堂上,學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而在創客空間,學生是自己提出想法,然后自己想辦法去實現,碰到問題,也是自己去查資料,想辦法慢慢解決。創客空間是一個自主、開放的空間,學生們在這里學習和探索,加上教師的技術和設備支持,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培養他們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四、“互聯網+”時代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的優劣勢分析

1.“互聯網+”時代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的優勢。“互聯網+”時代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引入中小學藝術教育課程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重大意義,在學生的學習、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等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藝術教育中互聯網科技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課堂氣氛,指導學生對藝術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使教學達到了超出預期的效果。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使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幫助學生學習、組織學生學習、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互聯網成為了學習的主要途徑,而課本變成了一種輔助工具。這種以互聯網為主體的模式適應了時代的發展,與新時代培養人才的目標相一致,真正體現了信息化時代與時俱進的特點。

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的引入很好地解決了中小學藝術教育當中遇到的資料不足等問題,使學生可以對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下載利用,避免了傳統藝術教育中對時間、地點等的限制。不但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量,實現了資源的共享與交流。同時提高了藝術知識的利用率和價值,增強了藝術學習的感染力。互聯網通過動畫、圖文、音頻、視頻等形式將藝術知識展現給學生,在帶給學生視覺聽覺享受的同時,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形式加深學生對藝術知識的理解。互聯網引入藝術教學解放了傳統藝術教學中以課本為主的教育形式,使藝術教學不再像以前那樣枯燥難懂,不再給人藝術教育就是高高在上的感覺。

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的引入使得“藝術全球化”成為可能。雖然全球在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但是目前的中小學藝術教材中并沒有詳細具體地介紹來自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知識,同時對本民族的藝術知識學習也只局限在某些如民歌、民族舞等領域,不能讓中小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乃至世界的藝術走向與藝術發展史。不利于對中小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而互聯網引入藝術教學的新型教育形式改變了這一傳統藝術教育的不足,有助于適合21世紀社會發展趨勢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2.“互聯網+”時代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的劣勢。當然,目前的中小學藝術教育中的新型藝術教育組織模式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專家提出,互聯網教育減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減少。教師不能第一時間得到學生的掌握程度,不利于后期的學習。還有專家提出互聯網引入藝術教育更適合于自制力較強的高年級學生。因為互聯網屬于開放式的教育,互聯網上的內容第一時間傳達給學生,而這些信息是沒有經過篩選的,對于自制力差的中小學生來說,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響,不利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而一些教師提出的問題似乎更實際一些,每個學生的家庭環境不同,并不能保證所有學生(比如偏遠地區,網絡不發達的地區)都能進行互聯網學習,這會使學生的成績產生兩極分化,不利于教師的管理,且會使學習差的同學喪失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互聯網學習提高了同學們自主學習的可能性,但是長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減少,不利于學生們集體意識及團隊意識的培養。

為此,面對“互聯網+”時代,一線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首先應該不阻止學生們通過互聯網學習,鼓勵學生們利用在線課程、手機應用程序等進行學習。其次,主動利用社交工具(例如組建微信群或微信公眾平臺),營造師生之間的社群學習氛圍。再次,關注本學科在線課程的開發,積極開放地與其他線上教師進行交流,并有意識地將有關課程整合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最后,逐步開發自己的小規模在線課程,讓自己的教學影響更多學生。從而拓展自己的平臺,讓自己與更多有追求的教師可以更進一步地探討研究。關注學生,研究學生的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線上線下學習。

五、結論

總之,面對“互聯網+”的挑戰,教育不能堅守避戰,也不能任由互聯網“肆意妄為”,而是應該從教育變革的真正需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讓教育在“互聯網+”的“風口”飛得更高、更穩、更遠。

參考文獻:

[1]孫麗.互聯網教育之變革――翻轉課堂[J].心事,2014,(20).

篇4

關鍵詞 翻轉課堂;網絡課程;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5-0082-02

1 前言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起源于美國的一個叫林地公園的高級中學。該學校有兩位化學老師,分別是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他倆在講課時使用了錄屏軟件,把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課聲音錄制成視頻格式并上傳到網上,通過此辦法來幫助缺課學生回家進行補課。后來,這兩位老師就讓學生在上課前先在家看完視頻,課堂上一起來完成作業,并把大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這種授課方式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并迅速在美國推廣開來。2012年,林地公園高中舉辦了翻轉課堂開放日,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進行參觀和學習,促使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1]。近年來由外國原裝進口,這種教學模式由知名專家引入我國后,國內學者們紛紛響應,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本文指出這種教學模式的名稱翻譯上的缺陷,并對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小學校課堂教學中應用問題進行探討。

2 翻轉課堂名稱的翻譯存在有待商榷的問題

第一次聽到翻轉課堂時,覺得這種教學模式的名稱有點別扭,也不知道翻轉課堂究竟是什么意思,后來才逐步了解到這種教學模式的含義。相信其他人在初次接觸翻轉課堂時與我有類似的感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是由于這種教學模式的名稱與其所刻畫的教學模式不一致的原因造成的。經仔細分析發現翻轉課堂中文翻譯上確實存在有待商榷的問題,主要問題分析如下。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翻轉”與“課堂”的詞義說起。“翻轉”是“翻滾轉動;變換方向或位置”;“課堂”就是“進行教學活動的教室;泛指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2]。現在我們將這兩個詞聯系起來,翻轉課堂就是將“進行教學活動的場所”進行“翻滾轉動、變換方向或位置”,由于“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場所”不能進行“翻滾轉動、變換方向或位置”,因此,從詞義上講,翻轉課堂是存在邏輯缺陷的。

翻轉課堂翻譯方法與原文所刻畫教學模式不一致 我們回頭看看翻轉課堂所刻畫的教學模式:“把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講課聲音錄制成視頻格式并上傳到網上,通過此辦法來幫助缺課學生回家進行補課”,可見,這種教學模式就是將課程上傳到網上,其實就是“網絡課程”或網絡學習,因此,從詞義上講,這種翻譯方法無法刻畫原文的教學方法。所以,翻轉課堂的中文翻譯方法是不夠準確的。

3 翻轉課堂在中小學校課程教學中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翻轉課堂引進后,國內興起了一股翻轉課堂熱潮,中小學校也紛紛啟動試點工作。經對多篇介紹翻轉課堂的論文進行仔細閱讀與分析發現,專家們在介紹這種教學模式時,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缺少對美國學校實際情況與我國學校具體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的關鍵環節,因為如果學校課程標準不一樣,學校的基礎設施差異較大,學生的學習基礎千差萬別,在這種情況下引用源于美國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有一定盲目性。國內也有學者對翻轉課堂的作用提出質疑[3],筆者認為,翻轉課堂在中小學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有如下原因。

學習設備問題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以網絡為基礎的,因此,學生要進行網上學習,網絡及學習終端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目前情況來看,縱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要求全體學生都具備這樣的網上學習設備還有一定難度。

在校住宿學生網上學習的管理問題 目前高中學校相當一部分是寄宿學生,學生學習與生活都在學校,學生在學校進行翻轉課堂學習首先要具備網絡學習條件,同時還有學生網上學習的紀律管理問題。如果允許學生帶筆記本電腦到學校進行個性化網上學習,學校應有足夠的場所供學生使用。這些問題,都是在實施翻轉課堂之前要妥善解決好的問題,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小學校解決好這些問題難度是很大的。

學習時間問題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原來在課堂中講授知識的過程,變成在線上由學生在家進行。按照目前我國中小學校作息時間,白天課程基本上在6節課或以上,學生白天在校學習的時間明顯多于在家學習可供支配的時間,因此,如果要求學生按照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必將大幅度增加學生在家學習的課業負擔,有悖目前中小學校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要求,不符合我國中小學校的實際情況。

4 翻轉課堂其實就是“網絡課程”

根據以上的分析,翻轉課堂其實就是“網絡課程”。如果翻轉課堂出現之前國內“網絡課程”是一片空白,則現行轟轟烈烈推廣這種教學模式的做法是無可非議的,但國內“網絡課程”的起步早于這種教學模式,在翻轉課堂出現之前,在國內已有多位專家、學者對“網絡課程”進行過相關的論述[4-5],我國在2007年即建立了“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因此,翻轉課堂所描繪的教學模式并不是實質性創新的教學模式。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是,一些專家對“網絡課程”這種在國內存在已久的教學模式研究和探索,但將這種教學模式貼上外國人的標簽成為翻轉課堂之后,便被熱炒成為“熱點”和流行模式,有些更有夸大作用之嫌。

5 結語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中文的翻譯名稱存在有待商榷的問題,這種教學模式其實就是“網絡課程”,這并非外國人的專利,在國內早有先例。這種教學模式在中小學校課堂教學中大面積推廣與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建立完善的中小學校課程體系“網絡課程”資源庫,供學生進行課外學習、輔導與補課,是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這種教學模式在各類培訓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目前國內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相當一部分地區都利用“網絡課程”進行培訓。毋庸置疑,“網絡課程”是一種充滿活力和時代氣息的教學模式,我們期待,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課程”能為未來教育的發展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張云峰,胡慶.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J].時代教育,2014(5):105-106.

[2]李行健.現代漢語規范詞典[M].3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3]于英.對“翻轉課堂熱”的冷思考[N].山東教育報:綜合版,2014-07-07.

篇5

一、搭建“信息化教研”的“立交橋”

伴隨著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建設和“三通兩平臺”工程的推進,許多區縣和學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條件較好的學校更是實現了任課教師“人手一機”,部分學校還建了PAD交互教室。可是,巨額投入似乎并沒有給教育教學帶來霎時驚艷的變化,甚至有人提出教育信息化進入了“高原狀態”。從哲學觀點來看,事物的發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對于教育信息化來說,假若我們只看到前進中的漩渦,勢必縮手縮腳、躑躅不前,實際上這是目光短淺的保守之舉;假若我們只看到教育信息化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巨大效益,勢必猛沖猛打、多干快上,實際上這是急功近利的冒進之舉。其實,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漸進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廣大教師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參與其中,需要各方面人力資源的整合;教育信息化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教育優化,既是工具和資源的統一,又是人文和技術的統一。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天津市河北區在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過程中找準了自己的功能定位,即管理中樞、資源庫、共享平臺。同時,我們做好區域信息化教研軟硬件的頂層設計,鼓勵基層學校設計自我發展的路徑和平臺。我們加強對基層學校的指導、協調、監督、觀察、扶持,做到在實踐中應用,在應用中推廣,以點帶面,以點促面;做好區域內各學段各學科教師的多種、不同層次的信息化素養提升培訓,增強教師運用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的能力,幫助教師掌握信息資源建設的技能與規范,指導教師合作組或教師個人構建各種網絡研學工作室。

目前,我們以河北區教育信息中心為網絡核心,搭建了河北區教育城域網,將區內所有中小學和幼兒園接入教育城域網;將河北區教育數據中心與電教中心整合,以河北區教師進修學校為依托,成立了河北區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進一步加強了教研信息化的力量;以“天津基礎教育教研平臺”為基礎,開展河北區教育資源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基礎教育優質資源的管理及服務系統,在全區范圍內開展特色高中課程資源、名校網絡選修課程資源、“名師課堂”教學資源、教學素材類資源等項目的建設。目前,我們正在進行旨在弘揚河北區文化歷史積淀的《文化河北》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人文素養的《古詩詞選讀》兩門區本課程的開發工作,這兩門課程都依托網絡平臺,融合聲音、圖像及書法等多種呈現形式,為全區中小學校開展德育工作、開發校本課程提供資源和范例。

二、創建“聯動教研”的“活動場”

1.讓“聯動教研”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研應該變“單向式”為“聯動式”。我區的“兩級聯動”教研模式是發生在區校間的教研行動,即區級層面和校級層面在同一個主題下共同參與,分別利用固定時間組織教研活動,對不同類型的教學內容、教改難題和教育話題等,通過專題研討、課例研究、對話交流、專家引領等形式,尋求答案或獲得啟發。隨著實踐的深入和信息化的發展,我們發現“聯動教研”的理念和模式沒有問題,但途徑過于單一,信息技術手段的缺失使得“聯動教研”遠眺目標信心滿滿,行動起來卻步履蹣跚。于是,我們對“聯動教研”的理念又增加了信息化的要素,即繼承弘揚線下高效優質的教研模式,拓展線上新途徑,努力創建信息化聯動教研的新常態,讓“聯動教研”的理念深入人心。

2.開展線上線下的“聯動教研”活動。

依據區域“聯動教研”的理念,我區的中學教研和小學教研分別通過“研學共同體”和“主題式兩級聯動模式”,開展有效的線下活動,特別是中學教研開展的“減負高效”主題聯動教研活動反響熱烈,獲得基層學校的好評和歡迎,被天津電視臺、《天津教育報》、河北區有線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報道。此外,我區的中小學語文、數學、英語學科教研,依托“中國研修社區網”開展了學科網絡團隊研修實踐;中學數學教研組在天津市第二中學進行了微格教研的活動實踐,并在全市進行了展示;中高考學科教研員與我區優秀教師合作打造的“高效試卷講評課優秀案例”已全部錄制完畢并上線,成為供全區分享的優質教育資源。我區的學科博客群、QQ群、微信群、名師工作坊等多種形式的教師合作體早已成為常態的“活動場”,由學科教研員、名師、骨干教師、首席教師領銜的各個線上研學活動組織,拓寬了教師互助學習的渠道,豐富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資源,彌補了線下教研的不足。

三、分享“信息化資源”建設的“云成果”

1.啟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專項培訓。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為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按照天津市教委關于基礎教育信息化“三通兩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結合河北區的具體情況,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推進教育信息化均衡發展為目標,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本,制定并出臺了《河北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專項培訓實施方案》。培訓分為兩級:一是通過管理干部和骨干的集中培訓,搭建起區、校兩級培訓的支持體系,培養各學校的信息技術培訓骨干指導教師;二是通過全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網絡培訓,提高我區每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內容包括:教育技術發展動態(地平線報告、MOOC、翻轉課堂)、數字化資源的應用(數字圖書館)、互聯網新技術應用(云存儲、WiFi協作學習、微信公眾平臺)等。

2.實現中小學階段檢測互聯網遠程閱卷。

當今的教學不管是方式、內容,還是質量要求,與傳統的教學相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對教學質量的統計分析與跟蹤監測,傳統的人工方式顯然難以滿足需要,大量的數據處理與分析工作必須依靠現代的計算機信息技術才能有效實現。由此可見,要實現教學管理科學化、高效化、信息化,必須擁有教學管理所需數據的自動采集與統計分析手段。我區中小學畢業年級階段檢測已全部實現互聯網遠程閱卷,這種方式提高閱卷質效、節省教學成本、減輕教師負擔、接軌升學考試、診斷教學問題、提高辦學效益。

3.打造小學生英語學習網絡空間新環境。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要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所以,如何依托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設成果,積極引入社會化運營資源,為學生提供網絡學習的個性化空間和針對性資源,提升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已成為教研部門思考的一個新問題。目前,我區依托“一起作業網”資源平臺和互動手段,在9所小學進行了英語教學及學習的實驗探索,參與教師以此項目為基礎進行了科研課題立項,使實驗探索更加理性和有意義。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熱情高漲,家長每天關注孩子的個人學習空間,對這種線上學習的新方式頗為認同和贊賞。

4.發揮自身信息化建設引領功能。

作為引領區域教育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龍頭”單位,我們的“研究、指導、服務”功能在多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通過開通天津市河北區教師進修學校公眾微信平臺,使得信息、資源共享、經驗傳播、交流互動的渠道更為便捷和有效。此外,我們積極建設課程資源,我校申報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案例的實踐與分析》課程入選天津市基礎教育教師培訓課程資源庫,現已上線成為天津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項目網上培訓課程。

5.推動基層學校信息化建設上水平。

篇6

一、工作目標

自延期開學之日起至正常開學期間,以保障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為前提,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作用,統籌利用各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各類開放性、公益性網絡教育平臺,整合調集適配的教育教學資源,通過互聯網、電視、電腦、手機APP和智能終端等方式,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線上授課(聽課)、資源點播和線上輔導、討論、答疑等教育教學活動,消減疫情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影響,確保特殊時期教育教學順利過渡。最大限度實現學校春季學期延遲開學不停學、教學計劃不縮水、教學標準不降低,教育教學活動覆蓋全體學生。

二、工作原則

(一)統一部署,逐級推進。教育局負責學校網上教學活動的統籌安排和具體指導。各學校充分利用現有國家、省、市和學校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做好本校線上教學活動的組織實施工作。

(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各學校根據信息化基礎條件和教師信息技術素養,針對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特點,遵循教育教學及學生成長規律,科學制定差異化實施辦法和措施,靈活開展線上教學活動。職業技術學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遲開學引發的短期、中期和長期教學計劃調整工作預案,合理調整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內容的安排,優先做好畢業年級、特殊需求的教學安排,同時做好線上教學與開學后正常教學活動的銜接準備。

(三)精準實施,務求實效。各學校要結合自身實際,按照快捷、易用、實用、普惠的要求,優先選用本校應用成熟的網絡教育平臺開展網上教學工作。科學調整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有效組織教師開展網上備課、授課、答疑輔導、作業批改等,確保線上教學活動科學有序、務實高效,與春季學期開學的教學工作有序銜接。

(四)協同合作,資源共享。各學校要加強與國家、省和市教育資源平臺、互聯網教育企業的溝通、協調與合作,建立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共享機制,最大限度發揮網絡教育教學資源豐富的地區和學校的輻射帶動作用。支持引導互聯網教育企業向各學校免費提供安全優質網絡教育資源。

三、組織實施

(一)基礎教育

1.教學組織。

(1)制定線上教學工作方案。延期開學期間,采取“一校一案”模式,以學校為主體,區分不同學段、年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的網絡教學方案和課程表,編制“居家學習”教學計劃和評價方法。

(2)注重線上教學質量。

一是加強教學環節設計。各學校按照教學計劃,認真組織教師進行網上集體備課,共建共享備課資源庫,尤其要加強對新任教師的指導力度,確保教學標準不降低。積極研討交流線上教學方式方法,提高線上教學水平效率,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學習,科學合理布置作業,及時進行反饋答疑,確保線上教學質量不降低。

二是科學設定教學內容、時長。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線上教學內容宜少不宜多,進度宜慢不宜快,不得趕超教學進度。線上教學第1周以檢查寒假作業、在線答疑、心理輔導、指導課外閱讀為主,逐步過渡到講授新課內容。(小學段,一、二年級線上學習時長不超過30分鐘/天;三、四、五、六年級,線上學習時長不超過1.5小時/天。初中段,初一線上學習時長不超過3小時/天;初二線上學習時長不超過3.5小時/天。高中段,高一高二線上學習時長不超過4小時/天)。因疫情期間耽誤的教學內容,開學后將酌情通過調減周末時間、壓縮暑期假期等方式來補償,以保質保量完成學期教學任務。

三是加強初、高中畢業年級教學指導。各學校結合實際靈活運用集中和個性化教學相結合方式對學生開展教學指導,切實加強備考指導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學生線上學習要留痕、存檔,要與學期“正常開學”的教學工作有序銜接。其他年級不得強行要求學生每天上網“打卡”、上傳學習視頻等,防止增加學生不必要的負擔。

(3)幼兒園可通過APP、微信、QQ等方式,指導家長科學開展親子活動、提供科學育兒知識輔導,嚴禁幼兒園直接面向幼兒開展網上教學活動。線上培訓機構不得以網絡教學名義,違規組織超綱、超前培訓。

(4)網絡教研和教學指導。充分利用教育部“教研網”“教研”微信公眾號、省中小學教師研修網等平臺,積極開展“網絡教研”活動,完成新學期線上集體備課工作。教研員要加強對中小學校、教師和學生在線學習活動的指導、跟蹤、服務和監督,探索創新網絡教學多樣化有效形式,提高網絡教學質量。以創響名師名校“金名片”工程為載體,充分發揮我市優秀教師資源的凝聚、輻射、指導作用,組織名師工作室開展網上答疑解惑,并進行實時跟蹤指導和檢查。有關網絡教學計劃指導意見將根據省教育廳文件要求于近期另行發文。

2.教學模式。

(1)在線直播課堂。具備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開設直播課堂,教師集中授課,課后分校(分班)輔導,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的優勢,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2)網絡點播教學。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市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存量資源和積累的“一師一優課”資源,組織學生開展資源點播。

(3)學生自主學習。由學校組織教師根據網上學習資源清單,結合本校實際,指導、推送給學生供自主學習。學校和家庭要加強自主學習方法指導,提高學習效果。

(4)電視視頻學習。充分利用國家和省教育電視臺,通過直播、點播等方式進行學習。

(5)線上輔導答疑。各學校在組織網絡課堂學習的同時,可利用各類網絡平臺和“人人通”網絡學習空間,組織教師進行在線輔導、答疑,并合理布置作業,嚴禁加重課業負擔。

3.教學資源。

按照“用好國家和省資源、聚集地方優質資源、開發內生特色資源”的總體思路,各學校可根據實際選擇相應網絡課程教學資源。

(1)充分利用國家提供的網絡教學資源。如中央電教館提供國家中小學網絡云課堂()、中國教育電視和通過電視頻道播出有關課程(教育電視臺微信公眾號同步直播)、人民教育出版社開放“人教點讀”數字教學資源庫等。

(2)充分利用省、市、縣等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各學校可登錄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或市教育公共資源平臺()。

(3)鼓勵各校開發開放本校網絡教學資源。各校要積極發揮現有網絡課程教學資源的作用,同時按程序逐步遴選一批微課等類型的優質資源,根據實際需要提供面向本校中小學生的網絡教學服務。在疫情期間,不提倡、不鼓勵每一位教師都錄制線上課程。

(二)職業教育

1.教學組織。職業技術學校按照“一校一案”要求,做好推遲開學引發的短期、中期和長期教學計劃調整工作預案,合理調整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內容的安排,優先做好畢業年級、特殊需求的教學安排,同時做好線上教學與開學后正常教學活動的銜接準備。要本著“合法合規、精準有效、安全快捷”的原則,優先支持實時直播,優化已有合作平臺課程,按需擴大合作平臺范圍、加大合作共建力度,為線上教學提供課程資源支撐。組織本學期任課教師,通過學校現有的網絡教育平臺對任課教師進行網上建課、授課、輔導答疑等培訓。學校信息化管理部門應為網上教學和相關培訓做好必要的技術準備和技術支持。確保線上直播授課、同步課堂、自主學習、考核評價等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2.開展線上理論教學。職業技術學校要通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開展在線教學和指導,任課教師要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在線直播授課、同步課堂、發放學習資料、開展網上交流與討論、學習輔導答疑、布置課后作業等。任課教師要向學生提供課程大綱,方便學生線下自學。學生應通過學習平成學習任務,及時與任課教師進行溝通交流,確保學習質量。任課教師要以教研室、課程組為單位,通過微信群等適當方式開展教學研討,備課,做好網絡教學課程設計。對不具備在線學習條件的學生,要選擇適當方式進行授課,開展學業指導。高教社自2月15日起,為中等職業學校師生免費提供77門在線課程教學服務。

3.調整實踐教學安排。職業技術學校要調整新學期實訓教學計劃,一律暫停組織包括畢業實習、技能競賽集訓等在內的所有實驗、實習、實訓、實踐活動;一律暫停未經批準的一切團體或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不組織、不參加人員密集的各類活動。調整實驗課的安排,等待學生返校后,根據實際教學周數進行安排,可利用晚上和周末時間彌補延遲開學導致不足的學時。要及時調整新學期實踐教學計劃,校外實習實訓活動開展時間,依據疫情防控形勢和國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統一部署另行通知。對目前已在外實習、暫時無法撤回的學生,要采取自愿原則,協調實習單位、學生家長切實做好安全防護工作,并安排專人加強日常管理和預防教育。要切實落實《教育部等五部門關于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及時主動回應社會關切。

4.就業指導與服務。禁止組織學生參加集中招聘活動,禁止職業技術學校赴市外開發就業市場(恢復時間另行通知)。職業技術學校就業指導部門要加強與用人單位聯系,靈活開展就業指導服務,及時通過各類人力資源信息平臺、學校就業網站、微信平臺等或推送供需信息,廣泛采取網上招聘、線上面試等方式完成雙選。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市內就業創業。要主動幫助畢業生解決實際困難,以優質的服務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保障。

四、工作步驟

(一)網絡教學資源整合指導及實施準備(2月18日前)

各學校成立線上教學活動組織領導機構,編制線上教育教學工作實施方案,全面做好教學活動安排部署。

(二)教師網上培訓與備課(2月20日前)

各學校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對任課教師開展線上網絡教育資源使用培訓。以學校教研組為單位,通過微信工作群、QQ群等方式,開展網上備課。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安排,進一步修訂完善網上教學工作實施方案。

(三)學校網絡資源平臺應用測試(2月21日前)

各學校組織專門人員和教師代表開展相關教學平臺測試工作,利用各種線上會議系統、即時通信工具對任課教師、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開展應用培訓,為全面實施網上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四)學校網絡教育教學組織實施(2月24日后)

各學校于2月24日起全面啟動實施網上教學活動。

五、工作要求

(一)強化組織領導

教育局成立由局長任組長、主管副局長任副組長,教育科、職業與成人教育科、法規科、教師進修學校、幼兒教育工作辦公室、教育技術裝備服務中心相關科室和部門為成員的線上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指導我市延時開學期間各類教育教學工作,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各學校要成立相應領導小組,負責教學計劃編制和教學內容安排,健全相關配套措施,指導教師全面做好組織實施工作,并根據教學實效對相關教學方案進行優化調整。

(二)強化培訓指導

教師進修學校和教育技術裝備服務中心要加強對一線教師的網上教學指導,為教師開展高質量的網上教學提供支持服務,切實讓教師掌握網絡教學的技術要求和基本規律,提高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組織能力和教學實效。各學校教學指導部門和信息化主管部門等要緊貼教師需求,做好相關業務指導和服務保障工作。

(三)強化技術支撐

加強與各電信運營企業、各互聯網教育企業等的溝通協調,全力做好網絡教學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保障。協調各互聯網教育企業同步做好相關平臺的資源更新和教學應用支撐工作。

(四)強化家校共育

各學校要結合《市培養中小學生良好習慣工作方案(試行)》要求,加強家校聯系,分班級指定專人及時向家長介紹疫情防控期間網絡教學安排,引導家長積極配合,提前做好網絡教學準備,督促學生按時參加線上教學、按時完成網上作業。要引導家長與學生共同制定延期開學期間活動計劃,讓學生保持良好作息習慣,通過增大休息間隔、做視力保健操、強化體育鍛煉,適當開展勞動教育等方式,保護學生視力,增強學生體魄,保障學生身心健康。控制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防止沉溺網絡和電子游戲。學校、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現有條件,選擇網絡學習或電視空中課堂學習,防止再購置新的設備而增加家庭經濟負擔。

(五)強化質量監控

各學校要切實做好網絡課程內容監管和質量保障。教師直播或錄制的課程以及網絡課程的選用,由各學校負責審核,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加強網上教學工作的督導檢查,加大作業考核檢查、在線學習督導和課程教學質量監控。

篇7

關鍵詞:教育技術;農村中小學生;資源建設

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要使教育技術得到最優化、最大化的應用,首先要解決的是教育技術資源的建設問題,沒有資源談何應用。

一. 農村中小學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現狀

我國的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至今走過了近二十載,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歷程,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得益于國家啟動的多項重大計劃與工程,包括《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校校通”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等,教育技術資源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資源建設的種類很多、形式多樣,涉及到教師繼續教育、教學案例、教學示范、等各種資源并以純電子文本、課件、視頻、音頻等形式呈現。但農村中小學教育術資源建設不均衡。

從問卷反饋的信息來看,軟硬件的建設不成比例,重硬件輕軟件的現狀較普遍。除了硬軟件資源建設外,教育技術資源環境建設也有相當大的改觀。據不完全統計,三個區的學校生機比平均為18.38:1,師機比為3.25:1,建有校園網的學校占37.7%,ADSL專線上網的學校占67.5%,通過撥號上網的占18.8%,還有部分學校無法上網,已建立學校網站的學校占37.7%,而通過教育網站備案的只占21.3%,建有校本教育資源庫的學校只占22.9%。平均每所學校建有多媒體教室2.8間;課件制作室0.48間;電子閱覽室0.26間;電腦室約1.4間;班級數與配平臺班級數的比例為3.85:1。從調查結果來看,多數農村學校具備上網條件,但網絡環境不夠理想,教育技術資源建設與城區學校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現有設備的利用率也不是很理想。教師對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認識程度86.12%的老師認為非常重要和重要,教師對于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態度也是制約著資源建設發展的瓶頸。

二. 教技術資源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資金不足,硬件資源建設滯后

教育技術設備不足,老化現象嚴重。政府對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投入有限,各個學校的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經費主要靠學校優先的資金投入。經費投資比例失調,教育技術資源缺乏統一的規劃。部分地區農村中小學受經濟條件的制約,教育技術設備數量明顯的不足,尤其是計算機、投影儀、視頻展示臺、多媒體教室等高檔設備數量更少,條件較好的能有幾個計算機教室和幾臺視頻展示臺,有的僅有一個多媒體教室。

(二)重視不夠,軟件資源建設匱乏

課件資源和積件資源都屬軟件系統,課件資源是一個封閉的軟件系統,課件資源的個性化特點使其應用受到限制,它的形式和內容完全由課件設計者固定下來。課件資源的通用性不強,更加難以產業化。學科教師作為教育技術資源軟件建設的重要力量,應該成為教學軟件資源開發的主力軍。然而,由于很多原因,許多教師不注重軟件資源的建設,以及沒有能力開發新的軟件或者說只關注教學軟件而不積極參與學習軟件資源的建設。

(三)觀念落后,資源建設不受重視

許多學校對教育技術課的沒有足夠的重視,使得教育技術的硬件和軟件資源配備很隨意,老化的設備得不到及時地更換,教師的配備也比較隨意。有的學校未能真正理解資源建設的基本內涵,只注重對硬件的添置,忽視對人員的深度培訓,導致設備不會用、用不好;有的學校盲目攀比,看到其他學校有什么設備,認為自己學校不能落后也應該購置,而不考慮自身的條件以及這些設備對學校是否真的需要。最主要的是部分教師認為只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就可以達到教學的優化,忽略了教育技術資源的建設,沒有資源談何應用。

三. 加強農村中小學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對策

(一)籌集資金,確保硬件資源建設

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建設中的硬件是基礎,在硬件建設過程中,應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因此,應該通過必要的政策,靠教育有關部門,社會上的民企單位等多方面力量增強對教育技術資源的投資。可采取“引資修建”等辦法購進設備,保證教育技術資源的建設;建立遠程教育接收點,配備衛星地面接收站,配備電視,VCD,放映機和計算機必要的設備以及教學資源光盤,來接收優秀的教學課程和教學資源,通過定期向學校收取服務費來實現營收。將教育技術的相關資源引進企業,對企業增加企業的利益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進而使企業對學校的教育技術資源投資。

(二)采取激勵,注重軟件資源建設

采取激勵政策,積極吸納具有高水平教育技術知識的專業人員到農村中小學,增加對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支持。不僅如此,必須增強教師自身對教育技術資源的認識和教育技術的操作能力,使教師在使用教育技術資源的過程中不斷的開發建設新的資源。課件資源具有一定的固定性,要從別人的課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個課件。積件資源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軟件資源,根據教學的需要,可以自己組合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進行教學。但是積件資源不是教學資源庫和多媒體工具的疊加,必須由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自己組合運用。

(三)實地調研,開發符合農村課程改革需求的資源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課程門類、課程內容、課程目標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材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由于農村地區教師的素質普遍不高,難以適應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在新教材的把握上存在一定難度。網絡教育資源應成為課程改革在農村地區順利實施的推動力。首先,應及時將課程改革的相關信息送到農村中小學領導和教師的手中,使他們能領會課程改革的主旨,積極改善自身教學方式、方法。其次,網絡教育資源應以課程改革提倡的新理念、新方法為依據進行整合,教師在使用這些整合后的資源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將慢慢領會課程改革所提倡的新的教學理念,掌握新的教學方法。由于農村經濟水平的落后,師資匱乏導致某些課程在農村中小學很難開設,如英語、藝術類課程。在短時間內難以補充師資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網絡教育資源,直接將城市學校的優質課堂教學實況送到農村中小學,代替教師的教學。

(四)抓好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管理

建立專門的資源建設之外的隊伍,一是決定資源建設的計劃和方向,既是資源建設的管理者又是資源建設的負責人,二是直接使用者對于資源質量的好壞、裝備的建設最具有發言權,教育技術資源建設需要他們的參與研究與評價。三是教育技術資源配套產品的企業隊伍,引導一批具有專業水準和一定生產規模的企業,為學校教育技術資源建設的服務是必不可少的。采購的渠道需要規范、公正性、公開性,以保證資源質量。

四. 結束語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運用是極其廣泛的。我們一定要加強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建設,提高優質中小學教育技術資源的交流與共享,促進教育信息化在農村中小學的深入發展,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改學.現代遠程教育[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

[2]龔婷.現代教育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10).

[3]劉飛.《現代遠程教育在農村中小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群文天地.2011(8).

[4]劉飛.《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09(11).

[5]胡小平.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以陜南某山區縣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理工學院教育科研項目(項目編號:JYYJ2011-12)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中小學英語教學;策略;差異

一、問題的提出

目前初中使用的新教材為教師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要求教師應積極主動地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學方式和行為。“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的學習觀,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但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由于小學英語教育和初中英語教育在許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小學生升入七年級后,往往會遇到種種困難,產生種種不適應,從而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下降,學習成績滑落。根據調查、比較、分析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原因引起的:

1.中小學英語教學策略的差異

目前,中小學英語教學策略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絕大多數小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組織教學活動基本上是采用直觀法。事實上,小學英語教學只要求小學生通過感知語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學習任務。然而,到了初中之后,隨著語言學習的內容增加,初中起始階段的學生學習英語時除了感知材料外,還要求必須理解語言材料。這也就要求初中起始階段的學生學會運用理性思維的方法來學英語。一旦學生的學習方法與老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不吻合,學生就適應不了新的理性思維的學習方法。英語的教與英語的學就會相脫離。加上小學英語內容簡單、易學,在小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課堂上幾乎是邊學邊玩。而且,小學生好奇心要比初中生強,并且好動、好玩。在教學中小學英語教師經常利用游戲、唱歌、模仿等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正好適應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比較高。而當他們步入中學后,英語課程標準中“學唱英文歌曲”等趣味性英語教學方式也沒有了,“培養小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愛好”朝著培養中學生“初步學習英語的信心”轉化。學生再也不會認為英語學習是“好玩”的了。而是作為一種“學習負擔”。一旦英語教師沒有注意這種變化,學生就會適應不了七年級的英語學習。所以如何保持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成為中學初級階段必須注意的問題。

2.中小學英語學習環境變化的差異

中小學學生英語學習環境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小學生進入中學后,他們將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環境。他們對校園環境、生活環境和任課教師都感到很陌生。例如,大部分七年級學生對新教師教學方法、語音、語調、板書、言談舉止等方面都不是很適應。加上小學英語教材基本上是圖文并茂,講究趣味性、直觀性;而初中英語課文內容比較復雜,并且詞匯量加大,學生對此感到既好奇,又陌生,又不理解,以至于影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3.中小學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差異

剛進入七年級的學生,英語水平就不像小學生剛學英語時那樣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由于小學生在小學已經學習多年英語,加上各小學的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上采用的教學方法及要求不同。此外,環境、家庭和個人等因素造成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七年級英語教師對具體某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如何根本一無所知,因此初中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師如果不注意教學的銜接過渡,勢必直接影響初中英語教學質量。開展初中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與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研究有助于解決小學生不能夠很好地適應初中學習而導致當前初中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的棘手問題,從而有助于保證九年義務教育質量的穩步提高。它有助于加快中小學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九年義務教育質量,順利地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任務。區域推進中小學英語教育工作,對初中和小學的英語教育進行通盤考慮,研究初中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與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就具有了重大的價值。

二、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1.過分強調應試,忽視了對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學生進入初中后,有些教師認為應該讓學生早些接觸中考題,才會提高升學率。因此,一切教學活動圍繞中考方向轉,中考不考口試,教師在教學中就忽視口語練習,一味加強應試訓練,以致學生漸漸失去了小學時培養的對英語會話和表演的興趣,雖然擅長做選擇題了,但口頭表達和交際能力卻很差。

2.忽視中小學的教學交流

由于為數不少的中學英語教師不了解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方法手段及學生的學習情況,大約要花去整個學期的時間來了解和適應學生,因而貽誤了最佳教學時期。初一第一學期,剛剛進入初中的小學生們對初中的英語學習充滿憧憬與興趣,如果加以及時引導,是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每當新學年開始,應組織初一年級英語教師到小學聽課,了解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教師的教學風格,為中學英語教師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心理等方面做好與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提供感性認識,圓滿完成從小學英語到初中英語教與學的銜接。

三、幾點思考

1.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不僅僅是知識體系的銜接,更重要的是銜接學生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有效的學習策略;銜接正確的語音語調、語言的感受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今后的教學中,中小學英語教師要加強溝通及時反饋,共同做好初中起始階段的英語教學與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工作。

2.定期開展中小學英語課堂互動活動,加強中小學外語教師在教學方法、課堂模式、評估、教案等方面的交流,促進對話,共同提高。在適當范圍內,中小學英語教師聯合開課,輪流執教。

篇9

    我校為貫徹落實市教育局《“十二五”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和《2012—2013學年度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指導方案》精神,進一步加強全市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本年度以“有效學習內容”為培訓主題對全市中小學及幼兒教師實施遠程培訓項目,以期達到如下教育目標:師德修養得到提高,職業發展動力得到進一步激發;熟練掌握教材內容,突出義務教育新課標中的學科教學重點;提高學科教學內容分析能力和研究水平。根據遠程培訓目標,在對中小學教師現狀和培訓需求調研的基礎上設置師德與專業理念、現代知識觀與學生能力培養、教學理念與學科教學知識構建等幾個模塊,依托繼教網、研修網等網絡資源,以省、市、縣、校四級培訓體系為支撐,優化培訓內容,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采取線上學習、線下集中研討與校本實踐研修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培訓,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專題學習與交流研討結合,在理論學習中強調實踐案例分析,在實踐研修中突出能力提升,在反思中改善教育教學行為,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具體操作是首先以縣區為單位構建學習共同體,形成學習區域,選定一名區域管理員負責區域內學員的學習管理與監控,然后組建網絡虛擬班級,本著同學段、同學科的原則,將學習區域內參訓學員劃分為若干個網絡虛擬班級,每個班級100人,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合作式的網上及網下學習、研討、交流活動,每個班級配備班主任一名,負責跟進班級學員的學習。為增強培訓的科學性、針對性,我校與網絡教學機構組建成立學科專家輔導團隊,成員由高校教師、一線教師、教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等組成,負責本學科的網上在線培訓輔導,達到名師引領、專家治教的目的,并定期組織學員參加學科在線集中輔導答疑,針對共性突出問題,由輔導教師采用文字、音視頻等方式進行集中答疑,解決學習中的疑難問題,引導參訓學員深度學習。按照市教育局的統籌協調安排,我校聯合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建立市遠程教育中心,負責全市遠程培訓的組織實施和制定具體培訓方案等工作,同時會同網絡教育機構對學員的學習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并實時通報學情,采取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使考核評價貫穿培訓全過程,突出績效評價,促使學習成果能夠真正用于教學實際,做到訓教合一。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組織教師開展校本研修活動,結合崗位實踐反思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并對整個培訓過程進行總結,動態梳理培訓成果。

    2網絡信息教育現存的一些問題及解決辦法

    傳統教育是面對面的教育,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學員相對被動地進行學習,網絡信息與教學相結合并非易事,網絡教育并不是把課程教學搬到網絡上那么簡單,無論是高等遠程教育還是中小學教師遠程教育都會遇到資金、技術、資源、思想認識及贏利模式等方面的問題。現階段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1)硬件設施欠缺。網絡教育必須基于硬件設施的完善建設才能順利進行,單一的理論知識是空洞的,實際操作運用遠勝過投影的圖片顯示,這需要我們在有限的資源里合理利用設備,創造有利條件加大硬件設施的完善建設。(2)既然是信息化教育,自然包括媒體素材以及各學科的試題庫、資料庫,他們既自成體系又能獨立使用。對教學資源進行組織、控制、加工和規劃是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前提。同時,如何做到教育資源的入庫速度同步于信息發生的速度是每個網絡教育工作者必須考慮的問題。教學資源的更新是教學管理中的重點,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和管理實際上代表了一個學校整體的管理水平,資源的持續流轉依賴于善于聯合各個機構,以高效的工作方式合理組織相關部門和人才,這需要多個單位多方面的通力協作。(3)網絡教育本質是利用信息培養信息能力。網絡只是手段和工具,不等于軟硬件知識學習,而是通過各種信息的綜合運用來培養參訓學員處理問題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提高認識、改變思維,把重點放在培養學員運用計算機與網絡信息工具的能力,為以后各方面的學習均提供有力保證。(4)從事網絡教育工作的教師包括教學管理人員、信息化技術人員或者是其他課程教師轉型而來,雖從事教學多年但本身并不是網絡教育教師,信息綜合處理能力不強,因此需要對原有教師進行全面知識培訓和能力提高,或引入更多更專業的網絡信息技術教師,以提高整體的教育能力。

篇10

對于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而言,無論是實踐還是研究都較為薄弱,對其開展的現狀、問題和發展等方面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本論文的意旨,一為反映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實踐和研究的現狀;二為反思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存在的問題,探討其發展方向,為更好地促進中小學音樂教學開展提供理論參考。

一、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的回顧

目前關于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堂觀察和評價的研究文獻還十分缺乏,內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關于課堂觀察和評價的標準和原則

有學者認為好的音樂課的標準是:強調音樂學科特點,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實施雙基教學,將其融入音樂實踐中;教學中應體現內容與形式的有機結合;改變學習方式,關注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和交流合作;適當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王安國教授則指出:從總體上說,一節成功的音樂課,是以音樂課程價值、目標的實現為標準,其選材、流程及方法、手段符合音樂學科特點和學生接受心理,體現科學的教育理念,能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的愉悅和心靈洗禮,同時又能使學生獲得或積累一定的藝術修養。

對于音樂教學觀察和評價原則,有研究認為:應本著指導、激勵、調控、促進的原則,淡化評價中給教師定論的成分;另有文獻提出評課應依據《音樂課程標準》來實施,提出導向性、科學性、整體性、可操作性四點原則。

2.關于課堂觀察和評價的內容和環節

綜合相關研究來看,關于音樂教學的觀察和評價的內容集中體現在“教”與“學”這兩條主線上。教師方面包括:教學內容、教具準備、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組織教學能力、教學儀表、教師本身素質(范唱、伴奏等);學生方面主要包括學生興趣、主動參與、綜合能力培養、課堂氣氛、學生收獲與審美體驗、創新思維培養、個性能力的發展等。

從環節來看,對音樂教學的評價包括教學準備的評價(備課是否充分)、教學的導入評價等。還有研究提出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目標,對音樂教學進行綜合性評價。

3.關于評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音樂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包括評課形式化、評課平庸化、評課極端化,對于這些問題,應樹立正確的評課觀念,建立“捉蟲”的音樂評課模式(“問題蟲”——問題和缺點、“螢火蟲”——優點和閃光之處),以及在評課中反思自己的教學等。另有文獻認為,音樂評課中存在著隨意性、為評課而評課、評課多“研究教”而少“研究學”的問題。其對策為,擺正角色、樹立新的評課思維方式以及改變方法、促進音樂評課方式轉變(課前交流、聽課思考、課后反思)等。

從檢索的文獻來看,有關音樂“教學評價”的更多文獻實則為學生學習的評價(包括學習效果和成績的評定),因這方面不是本文研究的內容,故此不進行考察。

其他方面的研究還有:關于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實習評課的探討——認為應加強高師音樂教育實習評課的指導,提高學生教學能力和教學分析能力;音樂教育實習評課應把握“情感與角色”、“感性與理性”、“目標與手段”的關系,并提出“歸納”、“演繹”、“探究”三種具體的評課模式。

另有文獻對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課評價進行了分析,從教學評價的必要性、評價的基本原則、評價內容與要求、評價體系的建立等方面進行了切入。

總的來看,當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和評價研究的問題和不足,除了文獻缺乏和研究深度有限,還表現在從教學活動觀察和評價工具、方法的推出來看,以改進課堂教學行為來開發和應用課堂觀察技術與診斷方法的研究還十分薄弱,相關研究還處于基層性、個別化探索階段,真正有效、得以認可并實際推行的觀察和分析工具幾乎沒有。

二、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的反思

1.專業分析和研究的缺失及介入

從中小學音樂教學傳統課堂觀察的實踐來看,其更多地與形式化和功利化聯系在一起,發生于新教師入職階段及對教師的常規考核、評比中,并主要體現為公開課的形式。這種“觀察”更多與激勵性評價相關,而對課堂的專業化分析和“研究”則較為缺乏。

當前,在中小學音樂教研活動中,觀察課堂的行為基本采用傳統的看課、評課方式,它將注意力主要用在“看”上。“看”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教師的教學態度等諸多方面。觀察前通常沒有明確的研究目標,而著重于關注課堂效果。這雖然能就發現的問題展開一些必要的探討,但并沒有系統和全面的分析總結,指導性和針對性不強。故這種觀察常常帶有觀察者較強的個人判斷色彩及停留在課堂觀察的表層上,無法對課堂教學做出定量的、科學的分析。

相比之下,專業化的課堂觀察更為強調明晰的問題意識,需要預先明確觀察的目的、關注的要點和內容,課后再由觀察者各自陳述觀察報告并展開集體討論,并根據記錄的數據,緊扣課前確立的觀察點,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和對策。與傳統聽課、看課不同,專業化的課堂觀察更體現為一種研究性活動,更為關注“資料和信息收集”的專業研究。從觀察主體(觀察者)來說,其更應被稱為“課堂觀察研究人員”,他們(包括普通教師)需要接受專業培訓,要求不帶個人判斷,進行“中性”的專業分析。

從觀察的對象和指向來看,中小學音樂傳統教學課堂觀察活動主要考察教師的教學行為,而忽略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而基于專業分析和研究的課堂觀察則既指向教師的行為,又關注學生的行為以及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等方面。

與此專業化研究分析相適應,中小學音樂教學對課堂觀察主體也有不同的要求。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中,觀察主體主要為管理者、“專家”或業務骨干,對一般的教師并沒有提出“觀察”的要求。即使對于前者,他們的觀察能力也更多地與主觀經驗相聯系,或基于管理和“等級”評價的視角,而對于廣大教師來說,作為科學研究方法的課堂觀察至今在中小學音樂教育領域仍然是“一項被遺漏的教師專業能力”[1]。當今所提出的分析—研究型“課堂觀察”則要求普通教師以觀察者的角色切入:不僅要求他們具備主動參與課堂觀察的意識,并且,其觀察能力甚至應作為教師專業能力和素養的重要構成。

2.課堂觀察功能:從單一到多維

從外在“工具”理性來看,一方面,在實踐中,中小學音樂教學傳統課堂觀察主要被視為一種基于管理和“相互學習”的評價活動,而其他的功能則相對被忽視;另一方面,從課堂觀察在母體學科——教育科學來看,有學者只是把其視為一種“教育研究方法”[2],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3]。而從以上論述得出,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應是對教學活動評價(作為一種教學活動)、分析—研究手段和作為“研究方法”的兼容。當然,這幾方面在特定情境下也是統一的。

從實用意義而言,專業化視角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超越于傳統的聽評課(如主要為了評價教師),具有多維的功能:既能促進中小學音樂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又能加強中小學音樂課堂師生互動、改善學生課堂學習。首先,作為幫助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特別是針對實習和新任教師這個群體,通過觀察他人可以學會自我觀察和被觀察,在學習、觀察、反省、改進等過程中全面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因此,課堂觀察理應成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生活的重要方式。其次,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研究作為一種教研活動,需要分工合作,協同作戰。它能營造一種有助于開展合作的校本教研活動的教研文化。再次,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問題細化為一個個觀察點,且觀察點的設立都是以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為中心。無論是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比如提問、評價語言、創設情境等,還是課程資源的利用,比如多媒體課件、樂器、道具等,都是以學生在課堂中的有效學習為落腳點。課堂觀察應主要關注學生在音樂課中是否參與其中,以情感樂并享受音樂。

3.課堂觀察的理論基礎及學科差異性

(1)課堂觀察的理論基礎

當前,關于課堂觀察的理論基礎,還沒有引起相關學者和中小學音樂學科教師的普遍關注。這些理論基礎不僅提出課堂觀察的指導思想,也與其操作實踐直接相關,決定著中小學教學課堂觀察的向度和深度。這些理論基礎包括:當前國內外關于課堂觀察的最新研究進展、理念及工具、技術和方法,國家教育方針、法規、政策對音樂教育的最新要求,音樂教學的特點(包括不同教材及其針對對象)及國內外最新音樂教學改革和研究動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等。

從課堂觀察的實施來看,正確、可靠的理論依據不僅與觀察標準的制定直接有關,并且只有具備充分的理論知識儲備,觀察主體才能很好地結合課堂教學實例,做到游刃有余,切中要點,達到指導、改進教學效果等目的。

(2)課堂觀察的學科差異

不可否認,在我國一些學科教學領域,已經引進與運用了一些先進的課堂觀察技術、相關系列方法和工具。從這些技術、方法和工具的適用性來看,課堂觀察或者適用于一般的文化和知識性教學課堂,或者具有某學科的特殊性。即使對于某些通用性來說,也主要基于技術的視角(如提問的數量、語言流動的頻次等),而從學科內容角度進行分析和診斷的技術還比較缺乏。如FIAS體系關注言語方面的信息,對于非言語的諸多信息則無法記錄和反映。

無疑,對于中小學音樂課教學來說,這些工具和方法無法直接引入。相對其他科目,音樂教學活動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教學特征,相關教學活動和形式更為豐富多樣,如范唱(樂器示范)、指揮、音樂欣賞(錄像、錄音)、伴奏、獨唱、合唱、器樂演奏、樂器的個別輔導等。這種情況下,如果采用一般性的課堂觀察技術,則表現出較大的局限性,如取樣較少、觀察項目多、觀察對象相對分散而使得觀察難度增大、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會產生更大的互動式干擾等。因此,課堂觀察要實現改進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就必須克服“學科缺失”的弊端,構建具有學科特點的觀察框架,開發學科內容分析工具,從課堂主要構成要素出發,確立課堂觀察框架,以彌補現有的觀察技術缺乏學科內容視角的缺陷,為教學提供專業層面的診斷建議。

4.課堂觀察方法的研究與使用

從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方法和手段來看,課堂觀察還停留在較為原始的階段,具有粗糙、主觀性較強的特點。多年來,在方法的改進和提出方面沒有明顯的突破。相關文獻主要集中在探討觀察是什么、誰來觀察、觀察什么內容等問題,但基本上并不涉及如何進行觀察和具體的方法技術[4]。

從課堂觀察方法和工具運用的發展來看,美國等西方國家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開始創立相關定量觀察方法和工具并予以推廣,現在較為常見的有十余種。另從定量觀察方法的應用范圍和廣度來看,該方法和工具系列已在美國等國教學活動觀察、評價中演變為最為常見的方法和工具,并已成為教師教育專業學生和新教師培訓必備的內容。而在我國,在其他學科教學領域,相關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研究和應用已有所涉及,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還僅僅停留在采用傳統、單一的觀察模式,定量觀察方法的優勢仍處于被忽略的狀態。

從課堂觀察資料收集的方式以及資料自身的屬性角度來看,課堂觀察可分為定性觀察和定量觀察。前者具有自由性、開放性的特點,能相對充分、完整地描述觀察情境,保留事件的發展進程、邏輯關系。然而,這種課堂觀察具有較強的主觀性與個別性,觀察者的個人經驗、描述能力和相關理論水平與記錄水平有很大關系,針對同一事物的觀察結論很難達成一致,可能出現眾說紛紜的現象,觀察結果很難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從實踐來看,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中,基于不同的評價要素而對不同的等級進行確認的方法,以及“打分”法均屬于此類。

相對定性觀察的局限與不足,定量觀察則具有其特有的特點與優勢。所謂定量觀察是指觀察者運用一套定量的、機構化的記錄方式對中小學音樂教學進行觀察。從其他學科的實踐來看,它一般有一定的分類體系或具體的觀察工具,對預先設置的分類下的行為進行記錄,這種觀察記錄的結果一般是一些規范的數據。[5]它強調低推理、少判斷,觀察者在記錄時利用相同的標準對課堂行為和事件進行歸類。因此,不同觀察者之間比較容易達成一致,觀察收集到的所有材料可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分析,還可以通過電腦和數據分析軟件實現,整個資料分析過程相對簡單、客觀,觀察結果也更具真實性、可靠性。可見,定量課堂觀察方法技術性、工具性較強,適合通過它對課堂進行有限距離的微觀研究。當前,國內外課堂觀察發展中最為流行的定量觀察和記錄方法體現為以編碼體系為特征。但遺憾的是,該方法體系還沒被引入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中來。突出對課堂活動進行“描述”分析(包括師生互動的量化分析),這無疑是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觀察下一步發展的可能趨勢和方向。

參考文獻

[1] 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鄭金洲等.學校教育研究方法.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3] 楊玉東.“課堂觀察”的回顧、反思與建構.上海教育科研,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