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康復鍛煉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4-01-03 18:10: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臟康復鍛煉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眾多心血管疾病的最終轉歸,也是心臟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隨著社會老齡化,CHF的發病率明顯升高。以往認為休息和限制體力活動可使身體所需要的血流量減少、心臟負荷減輕而改善心力衰竭,因而強調治療中休息和限制體力活動的重要。但隨著臨床研究觀察發現,休息和限制體力活動不一定有利于心功能不全的改善,尤其對于病情穩定的CHF,合理而適當的運動鍛煉可以明顯地減少此類病人住院次數、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存率,延長壽命。在本研究中,筆者對37例CHF患者在臨床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積極的康復鍛煉,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經我科住院治療的58例慢性心衰患者,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的標準[1]。按基礎疾病分類:冠心病14例、高血壓心臟病16例、高血壓合并冠心病11例,風濕性心臟病8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7例、心肌病2例。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兩組:康復組37例,其中男27例,女10例,年齡56~76歲,平均年齡60.9歲;心功能分級II級8例,III級28例,IV級1例,平均3.0級。對照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齡57~80歲,平均年齡61.3歲,心功能II級4例,III級16例,IV級1例,平均2.9級。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必須是穩定的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剔除不穩定型心絞痛、惡性心律失常、肥厚梗阻性心肌病、頑固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癲癇病、腦卒中偏癱。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照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的原則[1],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長期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及β受體阻滯劑,間斷應用利尿劑等藥物治療。康復組在嚴密的醫學監護和醫護人員指導下配合進行康復鍛煉。
1.2.1 康復鍛煉
(1)運動鍛煉方式:運動方式主要為癥狀限制性有氧運動,包括醫療步行、踏車、腹式呼吸、氣功、太極拳、放松療法、醫療體操等。要求運動強度適中、節律適中、肢體放松、呼吸勻暢,不要過分用力,不應有呼吸困難現象。對輕癥心衰(心功能分級II級,III級)進行小強度的有氧訓練,如步行、踏車,體操等;對重癥心衰(心功能分級IV級)做床上活動、呼吸運動、肢體被動活動以及其它放松治療。(2)鍛煉方式:以間歇性訓練為主,運動訓練在開始時每運動1~2 min休息1 min,耐力差的每運動30 s休息1 min,總時間為5~10 min。隨活動耐力的改善,運動時間可以按1~2 min的長度逐漸增加,直到30~40 min。一般采用3~5次/周。個別患者酌情增減。(3)鍛煉強度:主要是根據醫學監測和自我感覺來調整,要求患者運動時及運動后微微出汗,但無明顯不適,無明顯呼吸短促,運動后及隔日無明顯疲倦、乏力感;目標心率須調整在低于預測心率10次/min以上,并能在10 min內恢復到運動前水平為宜;運動前后及過程中用彩超測定左室射血分數(LVEF)無減小(由同一名醫師測定)。
1.2.2 健康教育
讓患者了解有關心臟病和心臟事件的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1)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合適的運動量,避免運動過量。(2)因人而異,循序漸進,逐步適應。(3)運動時如發現上身不適(包括胸、臂、頸或下頜出現酸痛,燒灼感,縮窄感或脹痛等)、無力、氣短、骨關節不適(關節痛或背痛),應停止運動,及時就醫。(4)飯后不宜劇烈運動。(5)天氣變化較大,如天氣過熱或過冷時可適當降低運動量。(6)衣服要寬松、舒適、透氣。(7)飲食以低熱量、易消化、高纖維素為主。
1.2.3 實驗檢測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用ELISA方法測定腦利鈉肽(BNP),6個月康復鍛煉后所有患者再次抽血監測BNP(BNP正常值
1.2.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運用SPSS12.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數據采用t檢驗,兩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康復組與對照組治療前BNP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NP均明顯下降,差異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CHF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為4~5年。雖然目前CHF的藥物治療效果明顯提高,但CHF的致死率仍高居不下,是臨床心臟專家面臨的一個挑戰。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男性為25 %,女性為38 %。近十幾年針對CHF除了病因治療和對癥的藥物治療之外,運動治療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研究中,對37例CHF患者在臨床藥物治療的同時采取積極的康復鍛煉,以BNP和左室射血分數為指標,進行康復鍛煉效果評價。BNP為由心室肌細胞分泌的一種鈉利尿肽,主要反應心室負荷情況,且BNP比較穩定,受運動的影響不大。BNP濃度升高是機體對CHF的自然反應之一,BNP濃度與心力衰竭分級密切相關[2],不僅可作為臨床醫師診斷心衰的重要指標,亦可作為臨床評價心衰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本研究康復組患者均采用間歇鍛煉的方法,這是一種較新的鍛煉方法。2001年 5月,歐洲心臟協會已將這種方法列入《慢性心衰的診療指南》中[3]。Meyer等[4]就曾采用間歇性訓練的方法對CHF患者進行康復鍛煉,甚至施用于嚴重的心衰患者。本研究在經過6個月的康復治療和鍛煉后,其LVEF均較對照組提高,BNP濃度較對照組降低。該研究證實,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經過一定時間的康復鍛煉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時本研究發現,康復鍛煉亦明顯減少心力衰竭患者的再入院率。另外有研究證明,在穩定的心衰患者中,規律運動能安全地增加體能,并改善癥狀和生活質量[5]。故康復鍛煉可對CHF患者各方面產生良好作用。現在認為,通過運動治療,CHF患者的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張力降低,長期訓練使兒茶酚胺的分泌減少,交感興奮性降低、迷走活動增強,從而使心率變慢,降低了心肌耗氧量而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同時運動治療通過外周適應作用改善骨骼肌機械效率,包括增加骨骼肌內線粒體數目、有氧代謝和酶活性,通過這些機制改善和增加CHF患者的運動耐力、無氧閾值(anaerobic threshold,AT)、肢體最大血流、最大動靜脈氧差并減少乳酸堆積、延遲無氧代謝的發生。因此運動治療對CHF的作用是由于外周血管阻力的減低和骨骼肌的效能增加,相對的改善心功能。
CHF患者運動治療時的安全性是目前臨床醫師所關注的,本研究的37例患者中無一例在運動中出現突發心臟病事件。Wielenga等[6]對80例患者的隨機研究顯示,II-III級CHF患者進行運動治療是安全和可行的。事實上,一般人運動治療時發生心臟事件的幾率是每運動565 000個人小時發生1例次,心臟病患者則為每120 000個患者小時發生1例次,造成死亡則僅為每784 000個患者小時發生1例次[7]。總之,在因人而異、個體化的原則下,對CHF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采用以運動治療為手段的康復治療可取得安全、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戴閨柱.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2,30(1):7.
\[2\] 葛詠梅.血漿BNP檢測在慢性心衰診斷及治療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9,13(11):1572-1573.
\[3\] Remme WJ,Swedberg K.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J,2001,22:1527-1560.
\[4\] Meyer K,Foster C,Geogakopoulos N,et al.Comparis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during interval versus steady-state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Am J Cardiol,1998,82:1382-1387.
\[5\] 鄭歡.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康復\[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06,33(1):25-28.
篇2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4-013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內科的一種常見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是AMI的特點。患者渡過急性期后,其生理機能及生活質量均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科學系統的心臟康復訓練對保持患者患者最佳的生理機能尤為重要。臨床護理路徑是由臨床醫生、護理人員從疾病、心理、社會等角度,針對特定疾病制定的最優化的預見性護理[1]。我科基于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制定AMI心臟康復路徑手冊,并根據該手冊對患者實施為期6 w的康復指導訓練,取得不錯的效果,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106例康復期AMI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納入標準:①符合AMI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70歲;③符合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方案中Ⅰ~Ⅲ級;④患者知情同意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病史、AMI病史及嚴重并發癥者;②心功能Ⅳ級患者。對照組中男39例,女14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2.21±3.36)歲;心功能分級Ⅰ級36例,Ⅱ級13例,Ⅲ級4例。觀察組中男38例,女15例;年齡40~70歲,平均年齡(52.26±3.32)歲;心功能分級Ⅰ級34例,Ⅱ級15例,Ⅲ級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心功能分級等基線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統計結果無差異,均有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1.2.1心臟康復路徑手冊的制定 根據臨床護理路徑模式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臟康復路徑手冊,首先有心血管醫師、護理人員、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調查醫務人員、患者及患者家屬對AMI患者出院后心臟康復訓練的需求及建議,查閱相關文獻,制定AMI患者心臟康復路徑手冊(以下簡稱《手冊》),《手冊》分為護士版和患者版。護士版手冊: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與患者版手冊內容一致;第2部分為患者的隨訪檔案資料。隨訪檔案內容包括患者的基線資料及隨訪資料,隨訪內容主要包括詢問患者的知識掌握程度、康復鍛煉情況、吸煙、飲食、服藥、排泄、自我感覺等[2]。患者版手冊: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為心臟康復計劃,第2部分是患者及患者家屬應掌握的疾病相關內容。患者版手冊:第1w,學習AMI的相關知識以及AMI的自我救助措施;第2w,學習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肥胖、吸煙等與AMI的關系;第3w,了解康復期間可能出現的壓力以及出現壓力的原因,并了解應對壓力的策略;第4w,系統學習應對壓力的措施;第5w,了解康復鍛煉期間可能出現的軀體癥狀,了解個性特征與AMI的關系;第6w,回顧第1~5w關于AMI相關知識、鍛煉方式、放松訓練以及應對壓力的措施等。患者根據手冊的內容進行鍛煉,每日睡前標出當日運動方式、運動時間、運動困難程度,并記錄運動訓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式[3]。
1.2.2干預方法 對照組出院時僅接受常規出院康復指導,主要包括出院后詢問患者的飲食情況及服藥情況,告知患者有問題及時打電話咨詢。觀察組出院后以心臟康復路徑手冊為指導,患者出院前,發放患者版手冊給患者,并告知患者,每個患者的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不要隨意將手冊傳給其他患者。對患者實施為期6 w的用藥、飲食、運動康復指導訓練。隨訪護理人員根據護士版手冊,在患者出院后第1~5w進行電話隨訪,并指導患者填寫隨訪表,每次隨訪的時間約為20 min,出院后第6 w進行門診隨訪[4]。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包括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及再就診次數。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水平比較
對照組及觀察組的BMI分別為(23.89±2.24)kg/m2、(20.24±1.86)kg/m2;高密度脂蛋白分別為(1.68±0.24)mmol/L、(1.12±0.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分別為(2.84±0.95)mmol/L、(2.25±0.42)mmol/L;三酰甘油分別為(1.54±0.21)mmol/L、(0.86±0.16)mmol/L;總膽固醇分別為(4.66±0.95)mmol/L、(3.83±0.69)mmol/L;經t檢驗,觀察組的BMI、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總膽固醇水平均顯著低于觀察組,均有P
2.2兩組患者的再就診率比較
隨訪6 w內,對照組的再就診率為26.42%(14/53),觀察組的再就診率為11.32%(6/53),經χ2檢驗,觀察組的再就診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篇3
【關鍵詞】 整體化;康復護理;強化教育;冠心病
作者單位:132011吉林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
世界心臟病學會指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第一死因[1]: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心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為配合常規治療冠心病,提高治療效果,康復護理已經成為冠心病患者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旨在探討在康復護理的干預下,對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冠心病診斷標準,選擇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冠心病患者218例,其中男136例,女82例,年齡36~78歲,平均(57.26±6.71)歲,冠心病史0.5~30年;文化程度:大專以上107年,中專27例,高中43例,初中29例,文盲12例;職業:干部98例,工人84例,農民22例,下崗職工14例;上述患者均有接受CHD知識教育和按計劃進行康復鍛煉的能力。
1.2 方法 隨機將218例CHD患者分為觀察組(142例)和對照組(76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接受教育和鍛煉的能力以及病情等方面都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我們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其內容包括冠心病的基本知識、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心功能情況、自我監測情況等知識。分別測試兩組患者在接受冠心病教育之前和接受冠心病教育60 d之后的冠心病知識掌握情況。
1.3 評分標準 評分情況分為三級,回答正確為1分,部分正確為0.5分,不正確為0分,滿分為20分;12分以上為及格,低于12分為不及格。對文盲、視力差及高齡患者,由輔導員逐條詢問后代填寫。觀察組142例,通過舉行強化教育學習班,向患者免費發送冠心病知識手冊,采用書面及多媒體講解相結合的方式,由冠心病專科醫生和/或護士進行集中授課;內容包括冠心病基礎知識、危險因素、并發癥、防治、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及常規藥物治療等;對照組只進行常規治療。
1.4 監測評價 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在接受冠心病教育前和接受冠心病教育后60 d,合理飲食、正確進行有效鍛煉及心功能的變化等情況,采用百分率、χ2檢驗、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冠心病知識掌握情況(見表1)。
2.2 冠心病監測按計劃鍛煉情況(見表2)。
2.3 冠心病心功能監測指標結果比較(見表3)。
兩組患者冠心病知識掌握情況(例,%)
組別n開始時及格人數(%)60 d后及格人數
護理組14227(19.01%)138(97.18%)
對照組7628(36.84%)30(39.47%)
注:組間對照*P
兩組患者冠心病監測按計劃鍛煉情況(例)
組別n自感疲勞(人數)軀體活動(人數)社會活動(人數)性生活(人數)幸福感(人數)
護理組開始時 1421271643429
60 d后 142#18#129#131#82#136#
對照組開始時 7672912410
60 d后 7670*14*21*7*16*
注:60 d組間對照*P
兩組患者60 d以來心功能指標控制情況比較(n=142)
組別n心電圖改變(人數)心前區疼痛(人數)呼吸困難(人數)踝部水腫(人數)
護理組開始時 142479610192
60 d后 142132#26#32#33#
對照組開始時 7628616662
60 d后 7649*52*49*47*
注:60 d組間對照*P
3 討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壽命的延長,CHD的患病呈流行趨勢,并逐年加劇,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和沉重的負擔。迄今為止,CHD尚無較好的治療辦法,但它卻可以預防和控制,治療效果除病情及醫療條件等因素外,更有賴于CHD患者的自身保健。患者只有了解CHD知識,掌握CHD自我管理方法,才能適應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因此,CHD教育和控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接受CHD強化教育的患者在掌握CHD知識和自我管理技能以及反應心功能指標控制等方面,均優于未接受強化教育的患者。
CHD基本知識是患者能夠進行有效自我管理的基礎。結果中可以看出,教育前兩組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均較低,說明多數患者對CHD知識缺乏了解或一知半解。經過強化教育與指導后的觀察組患者中,對CHD有較全面和正確認識的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P
目前認為康復護理在CHD患者中,可起到明顯作用,其主要機制可能是:①合理的康復護理,可預防身體不活動的衰弱效應,改善CHD患者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率[3]。②可以改善氧氣的輸送功能,提高患者每分鐘吸氧量、VOmax,增加動靜脈脈氧差,同時還可以降低兒茶酚胺的濃度,降低外周血管的緊張度,促進心肌缺血的改善以及側支循環的形成,從而減輕了心臟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功能,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4]。③通過合理鍛煉可增大冠狀動脈的口徑,改善心臟各部位的血流供應,且脂肪斑塊也明顯減少[5]。④減少CHD危險因素及并發癥、猝死事件的發生,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6]。⑤合理進行康復鍛煉,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液纖溶系統活性,糾正脂質異常代謝,穩定血壓。⑥通過康復鍛煉還可以改善心理狀況,糾正焦慮、抑郁等不良心態[7],減輕精神緊張,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增加幸福感。
綜上所述,CHD控制的滿意度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患者對CHD知識掌握以及付之于行動的程度。通過對CHD患者實施強化教育和合理康復護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理論水平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對血壓的控制、調整血脂的紊亂、降低體重、保護免疫功能、增加穩中有降液纖溶系統活性、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調節以及對心臟、冠狀動脈的直接作用等途徑起到促進對CHD治療康復作用;對避免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曹志友,任曠,唐銳先,等.頸動脈超聲與冠狀動脈造影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評估作用.中國臨床康復,2004,8(15):2847.
[2] 張寶慧.心臟康復研究的最新進展.中國臨床康復,2003,7(1):45.
[3] 王士文,錢方毅.老年心臟病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454463.
[4] 曹志友,唐銳先,王濤,等.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康復治療觀察.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5,15(1):153154.
[5] 孫月芬.運動鍛煉對冠心病患者的康復治療作用機制.中國臨床康復,2003,7(18):2579.
[6] 高麗紅,李敏,萬麗紅,等.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和自我能力的關系.中國臨床康復,2003,7(9):1391.
篇4
1.1臨床資料選擇
自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起,進入我科住院治療的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有60余例,科內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0例。觀察組為男18例,女12例,年齡50~76(64.2±7.2)歲;其中冠心病18例,高血壓性心臟病6例,擴張性心肌病3例,風濕性心臟病3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52~75(62.4±7.5)歲;其中冠心病1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5例,擴張性心肌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
1.2臨床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按心力衰竭護理原則,給予吸氧、翻身、叩背等一般護理,并給予飲食指導和精心的基礎護理。對照組治療期間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需要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治療期間,根據患者病情,通過心功能的分級給予活動指導。(1)Ⅳ級的患者:病情穩定后開始進行床上運動,首先由護士進行腹式呼吸和縮唇呼氣訓練的指導,每日鍛煉3~4次,每次5~10分鐘,,以調動呼吸肌運動。一周后協助家屬給患者活動各肢體關節,每次5~10分鐘,每天3~4次;逐漸過渡至患者床上主動活動肢體→協助床上坐起每次5~10分鐘,每天3~4次→,協助床上坐位進食、洗漱、床上坐盆大小便→自行床上進食、洗漱;床邊座椅式大小便等日常活動,逐步增加時間和頻率[1]。(2)心功能恢復到Ⅲ級:進行床邊和室內步行運動,床邊步行,每次10~30米,每次5~10分鐘,每天1~2次。走廊內步行每次40~60米。協助床邊進餐、如廁→基本生活自理。(3)心功能恢復到Ⅱ級:室外步行每次100~200米,每天1~2次,自行上下樓梯,每天1~2次。心功能Ⅳ級、Ⅲ級的病人開始運動時由護士陪伴。一旦出現下列指征:心前區不適、胸痛、胸悶;明顯氣喘;頭暈、頭昏、發紺或明顯疲勞;立即報告醫生并記錄,調整運動方案,保證運動的連續性。
1.3臨床治療各項觀察指標記錄
4周后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記錄平均心率、心功能分級,干預治療中出現的并發癥(壓瘡、肺部感染)及嚴重心血管事件(如惡性心律失常、心絞痛、低血壓等)發生情況。
2.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結果
通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治療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全部順利完成各項運動指標,沒有嚴重心律失常、低血壓等現象出現;而對照組治療期間,則有1例突發心房纖顫,通過胺碘酮治療后才轉復。
3.結果討論
3.1心力衰竭的致殘原因
心臟收縮力下降,排血功能下降,不能滿足身體活動所需的血液供應,這是最根本的致殘原因。但問題并不只是如此簡單。心理上的壓抑是第二個主要的致殘原因。多數得不到很好的心理指導和醫療知識教育,醫生對患者活動量的指導有時也是寧嚴勿松,這使患者對活動量的限制往往超過病情的嚴重程度,過多的休息使得全身肌肉的收縮力下降,活動耐力下降。由此可見,康復鍛煉或康復活動量的選擇首先應該建立在客觀評價心臟的活動耐量,其次是最大限度地恢復肌肉組織和全身機能,包括增強抗病信心[2]。有目的的康復鍛煉,可以進一步增加體力活動量,減少心力衰竭癥狀,改善生活質量。
3.2運動訓練
既往對嚴重心力衰竭患者多主張早期臥床休息,限制活動,以減少心臟負荷,降低心肌耗氧量。但長期臥床會使患者肌肉萎縮,運動耐量下降,關節僵直。大量的研究資料認為對穩定的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實施運動指導,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復。本組資料顯示,運動訓練與常規治療結合,顯著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臨床效果優于單純的常規治療,而且縮短了住院時間,進而減少了醫療費用[3]。同時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還可以通過腹式呼吸及縮唇呼吸等通氣訓練,降低輔助肌的依賴性及相關的較高氧耗[4]。
3.3心力衰竭的護理
急性期需臥床休息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對其加強心理護理,因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長,可能會多次反復急性發作,患者易產生焦慮恐懼情緒,因此容易加重心臟負荷。針對此種情況,需向患者及患者家屬講明病情,從而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等患者心功能穩定后,再逐漸增加活動指導,并教患者學會自我保健。
4.結論
篇5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社區家庭護理康復實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46
資料與方法
入選社區中建立了健康檔案心力衰竭患者55例,均為在二甲及以上醫院住院出院且病情穩定的心衰患者。在開展常規健康教育的同時向患者介紹運動康復的作用,根據患者是否自愿參與分成兩組。①運動康復組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齡56.18±12.03歲;其中冠心病14例,高血壓心臟病12例,擴張型心肌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3例;按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6例,Ⅲ級13例,Ⅳ級9例。②對照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齡57.29±11.78歲;其中冠心病10例,高血壓心臟病9例,擴張型心肌病4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按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4例,Ⅲ級15例,Ⅳ級8例。
運動方法:兩組均按CHF治療原則,采取常規治療方案,治療病因,去除誘因,吸氧,根據病情酌情使用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洋地黃制劑等。康復組在繼續原藥物治療同時,根據患者病情介入康復運動。運動方案見表1。
方案由家庭陪護者實施,社區醫生跟蹤督導。在實施方案時必須做到:完全掌握操作方法,隨時詢問患者的主觀感覺,每次運動均從低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強度,在運動時以不出現明顯疲勞或自覺不適為前提,若出現明顯癥狀,如頭暈、心絞痛、氣短等任何與運動前加重的不適,應立即停止運動,并保持通訊暢通立即與社區醫生聯系。社區醫生隔日電話詢問1次,每周現場督導1次,特殊情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方案調整并做好記錄。
觀察指標:①臨床心功能,以NYHA心功能分級進行評價;②運動耐量,以6分鐘步行試驗進行評價;③生活質量評定,按明尼蘇達心衰問卷評定患者運動康復前后的生活質量情況;④再住院率和死亡率,計算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次數和死亡人數。
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描述,采用X2檢驗。采用SPSS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結束時康復組和對照組比較,心功能級別、LVEF改善(P
結束時康復組因心力衰竭再住院率比對照組低,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X2=4.084,P0.05)。
討論
近30年來針對心衰患者進行的運動康復研究證實運動療法是可行的[1]。研究證實以運動鍛煉為主要內容的康復治療與常規治療結合,可顯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少了醫療費用,臨床效果優于單純的藥物治療。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適度的康復運動方案是安全有效的[2]。運動方式盡量采用可終身進行的運動項目,要簡單、易行、經濟而有效。如徒步行走、6分鐘步行試驗[3]等都可作為心衰患者的運動康復的一種方法。本實驗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才選擇以徒步行走為主進行康復運動。
這種方案的開展有周期較長的特點,適于在我國社區推廣,同時可以教育患者在家庭進行主動鍛煉,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勞動力,降低再住院率,減少醫療支出。系統的社區干預模式可以使患者長期處于該系統的監控下,隨時掌握其病情和治療情況,及時糾正不規范的治療行為,從而有效地減少病情反復,減少再住院率和死亡率,減輕醫療負擔。因而目前迫切需要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社區心衰康復方案并規范運用。這需要政府投入,醫療改革、社會保險等多方面配套后才有可能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付彩虹.運動康復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療效評估.中國廠礦醫學,2008,21(2):192-193.
篇6
【關鍵詞】冠心病 運動療法 心臟康復
1 運動心臟康復的目的
運動療法是對冠心病患者綜合采用積極的身體、心理、職業及社會活動的干預,幫助降低血壓、血膽固醇的水平,控制體重及改善情緒,從而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的康復醫療過程。
在制定運動處方之前,首先應全面客觀的進行臨床評估,包括:病史詢問、左心室功能評價(通常使用超聲心動圖)、癥狀限制性極量運動試驗(exercise test)及血液檢查,從而安全有效的開展心臟康復程序。
2 運動心臟康復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2.1 適應癥 運動心臟康復的適應癥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狀動脈成形術后、冠脈血運重建術如冠脈旁路移植術,心臟手術如心臟瓣膜置換術等,同樣也適用于慢性心衰、高血壓、左室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臟病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2.2 禁忌癥 運動心臟康復的禁忌癥包括:急性心力衰竭或未控制的心力衰竭、嚴重的左心功能不全、不穩定的心絞痛、安靜時收縮壓大于200mmHg,舒張壓大于110mmHg,心率大于100beats/min,心肌梗死后非穩定期、嚴重心律失常、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改變等。
3 運動處方的制定
3.1 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指單位時間內的運動量,是運動處方定量化和科學性的核心,也是康復效果和安全性的關鍵,前者要有確定訓練區域,以保證出現良好的訓練效果,后者則要防止臨床心血管危險的發生。因此,患者要有適宜的運動強度從而實現身體上的受益。運動強度的表示方法有一下幾種:
3.1.1 最大攝氧量(VO2max) 機體竭盡全力運動或運動試驗出現癥狀限制(出現呼吸急促或困難、胸痛、心絞痛、異常的血壓反應、嚴重的心律失常、ST段下降或升高≥1mm)時每分鐘輸送到活動肌肉,被其攝取和利用的最大氧量。50―85% VO2max可有效增加有氧能力,冠心病患者的運動強度一般為40―65% VO2max。
3.1.2 心率 利用胸部無線發射電極和手表(如Polar)接收可簡單、經濟、準確的進行個體HR的監測。制定靶心率強度時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盡管有研究表明5―10min的高強度運動(90%HRmax)可有效增強心肺耐力,但也增加了心血管意外和骨關節損傷的危險性。因此,靶心率的設定要在心肌出現正常現象的安全運動閾值并且要使患者得益于生理適應的有效運動閾值。通常采用最大心率百分數法:靶心率=(220-年齡)×(60―90%)。或儲備心率法:靶心率= [(HRmax-HRrest)×(0.50―0.85)]+HRrest。ACSM建議:對于冠心病患者,應將運動強度降低至儲備心率的40―50%。
3.1.3 代謝當量(METs) 每千克體重從事1min活動消耗3.5ml的氧氣,將其定義為1METs。在不同年齡可根據心率或完成動作時患者的能量消耗程度來換算出METs,或根據METs表選擇合適的活動。一般患者的運動能力要達到5METs才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3.1.4 自感勞累分級表(RPE)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心理學教授Gunnar Borg在上世紀60年代引進了用力感覺的概念,創立了評估了不同工作和運動中用力感覺的方法。在6―20級中分為15個級別,與運動所知的生理性變化相適應的平均RPE為12―16(稍費力到費力)。目前,有專家認為,確定合理運動強度的最好方法是先按適宜的心率范圍運動,然后在運動中結合RPE自行掌握運動強度。
3.2 運動頻率 指每周運動的次數,冠心病患者心臟康復的初期階段,目的是讓患者做好運動訓練的準備,確定患者在較低運動訓練強度時的個人反應及耐受性水平,因此每周不能超過4―6個運動單元。在運動訓練的提高階段,旨在逐漸增加運動耐量及體能,可將運動頻率增加至每天1次。然而。這要視患者的客觀病情及主觀健康狀態而定。
3.3 運動持續時間 運動持續時間的長短與運動強度成反比,強度大,持續時間可相應縮短,強度小則運動持續時間要延長。在初期階段,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可將其從15min延長到30min。提高階段根據患者的運動處方及運動目標,可從30min延長至60min。
3.4 運動類型 運動類型可分為有氧運動和力量運動。運動鍛煉,尤其是適宜的力量練習可使心肌利用氧的能力增強,提高心肌工作能力,對心臟功能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單純的有氧運動可以降低同一運動級別下的RPE,其使工作能力的提高主要是氧的利用率的增加所致。
4 制定運動處方時的注意事項
運動心臟康復只有在滿足了下述條件并遵循臨床實踐指南才能開展,即由心臟科醫師、康復護士、心理科或精神科醫師、PT師、OT師、職業咨詢顧問等組成的專業團隊。個體化的運動處方、優良的環境、急救措施設備等。
在運動治療過程中,可以通過改變個體運動速度、訓練持續時間、涉及的肌肉數量、運動幅度、柔韌度、力量和協調性等改變訓練強度。由于不可能控制運動強度,所以不適合引入需要較強有氧耐力或肌力的比賽。
【參考文獻】
[1]胡大一.心臟康復實踐操作手冊.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2]燕鐵斌.物理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篇7
對于住院治療(比如做過支架手術等)的患者來說,出院之后,醫生會對患者進行運動心肺功能測定,來評估患者身體所能承受的最大消耗是多少,并據此來制訂運動處方。
此類患者最好按照運動處方鍛煉,如果自行運動,很可能出現運動過量或運動方式不當,導致病情惡化。對于病情較輕的心臟病患者來說,可以根據自身感受(不出汗、無胸悶氣喘),以及心率(低于100次7分鐘),自己制訂運動處方,并根據情況隨時調整。處方包括運動強度、頻率、時間、類型四個方面,最好選擇能長期堅持的有氧運動。
鍛煉宜自下而上
一項研究發現,在同樣輸出量的情況下,上肢活動時的血壓比下肢活動時高一些。比如,啞鈴、拉力器、單雙杠、網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更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加重心臟負擔。這是因為上肢肌肉活動時,肌肉血管舒張,而其他活動量小的肌肉血管則會收縮,從而引起血壓升高。另外,上肢的血液供應增加,更容易分流心臟的血液,加重心臟負擔。因此,心臟病人在鍛煉時,最好從下肢鍛煉開始,步行就是比較好的方法,如果癥狀較重,可以慢速行走(30~50步/分鐘);如果癥狀較輕,可以快速行走(超過90步/分鐘)。堅持鍛煉3~6個月之后,可以進行有上肢運動的鍛煉,比如慢跑、跳交誼舞、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等。
鍛煉應避開“早高峰”
心臟病發作有明顯的時間規律,每天上午6~9點是發作的“早高峰”,尤其是心絞痛和猝死往往發生在上午9點左右。主要原因是,早上人體相對缺水,血液黏稠,易形成血栓。同時,上午的血壓在一天當中最高,容易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脫落或破裂,導致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因此,心臟病患者的鍛煉,最好避開這個高峰時段,以安排在下午或晚上為宜。需要提醒的是,對于心臟病初愈的患者來說,越早進行康復鍛煉,恢復的效果越好,一般在發病一周后即可開始鍛煉,且至少堅持6個月以上。
篇8
[關鍵詞] 康復心理治療;冠心病;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 R541.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3(a)-0171-03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血管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輕化趨勢[1]。冠心病患者的不良情緒以及心理應激反應對于病情的控制至關重要。心理康復、規范藥物治療、外科介入治療、中醫治療和各種運動康復治療等治療方法已成為治療冠心病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減少醫療費用,降低死亡率[2]。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46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康復心理治療對冠心病患者臨床癥狀及心功能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選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11月收治的46例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分級[3]≥Ⅱ級,心絞痛嚴重程度分級為Ⅱ~Ⅲ級,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中,男14例,女9例;年齡31~62歲,平均(50.74±5.21)歲;病程1.5~12年,平均(7.84±1.72)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2例,Ⅲ級5例,Ⅳ級6例;心絞痛嚴重度分級:Ⅱ級13例,Ⅲ級10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0例;年齡32~65歲,平均(50.27±5.36)歲;病程1~13年,平均(7.81±1.74)年;心功能分級:Ⅱ級11例,Ⅲ級6例,Ⅳ級6例;心絞痛嚴重度分級:Ⅱ級12例,Ⅲ級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硝酸酯類、血小板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單純藥物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運動康復聯合藥物治療,具體如下。
1.2.1 心理康復 冠心病患者多有焦慮、緊張等不良心理,醫護人員應幫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礙,穩定患者情緒,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1.2.2 教育和營養康復 指導患者選擇正確的生活行為方式,避免肥胖、吸煙、飲酒、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等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并給予低鹽和低脂清淡飲食。
1.2.3 藥物康復 依據患者病情給予硝酸酯類、血小板抑制劑、鈣離子拮抗劑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長期治療,預防并及時處理并發癥。
1.2.4 運動康復 制訂個體化的運動計劃,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以步行為主,結合慢跑、太極拳以及騎自行車等。在活動強度不引起臨床癥狀的情況下,心率增加10~20/min為靶心率,逐步增加活動強度。在運動能力達4~6代謝當量時循序漸進,每次30~60 min,每周3次。
1.3 臨床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心絞痛發作頻率、硝酸甘油用量、心功能改善情況的差異。心功能改善標準,參考文獻[4-5]制訂。顯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級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2級者;無效:心功能提高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絞痛控制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硝酸甘油的用量為(1.2±0.2)片/周,顯著少于對照組的(3.3±1.8)片/周(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改善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6.9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冠心病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發生發展同生物、心理以及社會因素等綜合作用關系密切。肥胖、吸煙、高血壓、高血脂及體力活動減少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其中,心理及社會因素在促進冠心病病程的進展中作用巨大[6]。冠心病患者焦慮、恐懼、抑郁及緊張等不良情緒可引起交感-腎上腺系統的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多,導致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等發生,大面積心肌缺血引發傳導致命性紊亂時,可導致患者心臟猝死[7]。
運動康復聯合藥物治療在冠心病治療中的積極作用已被證實[8]。運動康復鍛煉可顯著促進冠心病患者的康復,通過增加肌力,改善運動能力,延緩或者逆轉冠狀動脈硬化進程,促進冠脈側支循環建立,增加葡萄糖耐量以及胰島素敏感性等[9]。恐懼及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能顯著增加心排血量及心臟負荷,加上長期臥床休息會增加患者的心臟負擔和心肌耗氧量。長期康復心理治療可降低冠心病患者代謝綜合征的發生概率,改善身體功能,控制危險因素,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10]。同時,長期的康復運動訓練可有效降低血中兒茶酚胺水平,降低外周血管的張力,從而減輕心臟后負荷,改善心功能,減輕、防止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發生[11]。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前臨床癥狀、心功能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
綜上所述,康復心理治療用于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臨床療效優于單純藥物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心功能、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賓,倪雋,沈光宇.綜合康復治療對冠心病患者癥狀及運動能力改善的研究[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2,21(3):231-233.
[2] 孫陽,張敏杰.超聲波治療聯合運動康復治療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 35(09):730-732.
[3] 陳貴廷,薛賽琴.最新國內外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2:115-119.
[4] 周亞莉.運動療法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后運動能力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389-1390.
[5] 周恒,耿亞飛,任小強,等.心康口服液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 2007,29(7):590-591.
[6] 李琪.健康教育對冠心病病人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全科護理,2010,8(9):2355-2356.
[7] 馬躍文,劉暢,朱佳琪,等.心臟康復促進冠狀動脈搭橋術后患者體能恢復及不良情緒改善[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20(6):536-540.
[8] 李琪琳,杜金行.冠心病介入術后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8(1):105-106.
[9] 湯鴻鷹,吳玲曉,曹雪.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老年冠心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與康復,2012,11(3):211-213.
[10] 陸曉,鄭瑜.冠心病康復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2,32(9):656-659.
篇9
【關鍵詞】心臟起搏器;護理
Artificial permanent cardiac pacemaker operation for patients with perioperative care
Xu Chuanjian
【Abstract】 ObjectiveExplore artificial pacemaker was 56 cases for patients of the systematic holistic nursing methods and effect. Method 56 patients take admission, preoperative guidance, preoperative education training and preparation for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Result This group of pati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rehabilitation, did not appear serious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Systematic holistic nursing care, especially the pertinence nursing complications is artificial pacemaker operation for the recovery of patient of the key.
【Key words】Pacemaker;Nursing care
【中圖分類號】R3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111-02
我們2009年1月~2010年6月共施行人工起搏器安置術的56例,全部采取系統化整體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患者均獲康復,無嚴重并發癥發生。
1 臨床資料
本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齡40~78歲。病態竇房結綜合征25例、房顫5例、房室傳導阻滯16例、嚴重心動過緩10例。5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心臟起搏器,成功率100%。術后并發癥3例,切口感染1例、囊袋出血例,電極移位1例,并發癥發生率 5.36%,經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后患者轉危為安,均治愈出院。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入院宣教和評估 介紹病房環境、設施、管床醫生及護士,消除陌生感;了解飲食、睡眠情況,以及有無不良嗜好。認真評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2.1.2 術前指導: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人工心臟起搏器的組成及簡要工作原理;分析安置起搏器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講解手術過程及注意事項;說明做好配合工作的重要性。
2.1.3 術前訓練及準備 ①生活指導:發放便盆,鼓勵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尿潴留,以便于適應術后改變。②皮膚準備:為患者行雙側頸部及腋下、前胸部常規備皮,備皮后為患者做全身清潔,心電監測電極避免貼在左上胸部。③藥物過敏試驗:術后為防止切口感染,常規使用抗生素,遵醫囑進行青霉素或先鋒霉素試驗。④心理護理:根據患者存在的不同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疏導,消除緊張、恐懼的不良情緒,以最佳的心境接受手術⑤飲食抗理:術前不必禁食,但不宜過飽,飲食宜清淡易消化。⑥保證良好的休息和睡眠,如果睡眠不好,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鎮靜劑。⑦用藥護理:如果正在使用腸溶阿司匹林等對凝血和止血有影響的藥物,術前3~5天停用這些藥物,否則會增加術后囊袋出血及感染的發生率。心力衰竭患者加強控制心衰。保證患者能平臥1天,心衰患者術晨測靜脈壓,靜注西地蘭,根據靜脈壓情況給予速尿。術前30 min給予安定10 mg肌肉注射,護送患者入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室。
2.2 術后護理:
2.2.1 起搏器感知障礙的觀察及護理 護送患者入 CCU監護病房,給予心電監護,監測體溫、脈膊、心率及心電圖變化。觀察起搏器工作情況,有無起搏信號,起搏功能是否良好,是否按需起搏;觀察有無頭昏、乏力或胸悶等不適,發現異常及時報告處理。若監測心率低于額定的起搏心率應考慮以下問題:有起搏信號,但其后無心電信號,提示電極刺激心內膜出現的心內膜水腫,導致起搏域值升高的可能;起搏信號時有時無或消失提示電極固定不良、移位;若出現固定頻率起搏而無按需功能,要考慮起搏器感知不良[1]。
2.2.2 電極移位、脫落的預防及護理:電極移位是心臟起搏器治療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2]。本組術后2例出現電極移位、脫落,分別發生在術后第2天和第1天,由于不自主的改變及過早活動術側肢體而造成。通過及時發現給予恰當處理,未引起不良后果。對防止電極脫位,保障手術成功特別重要。術后協助患者取平臥位或、左側臥位,這樣可使右心室損傷處形成足量的膠原纖維包牢電極頭,利用重力的因素使電極頭端盡可能與心肌充分接觸。術側上肢制動,避免外展、上舉等動作。嚴格臥床72 h,勿用力咳嗽,如咳嗽應用手按壓住傷口,以防止電極移位或脫落,必要時給予鎮咳處理。鼓勵正常進食,可食用高維生素、高蛋白質、富于營養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加機體抵抗力,促進切口愈合。注意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引起電極脫位。告知患者術側肢體1個月內避免過度負重。臥床期間協助其床上大小便、洗漱等日常生活護理,同時加強心理護理。
2.2.3 囊袋出血、感染的預防及護理:術后囊袋出血是安置心臟起搏器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本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囊袋出血、1例切口感染。起搏器囊袋局部感染是永久性心臟起搏器術后最嚴重并發癥之一,應積極做好預防護理工作:①術前檢查凝血酶原時間,提醒醫生停用抗凝藥物。②術中配合醫生縫合皮膚前將抗生素注入囊袋內。③術后嚴格做好床邊交接班,切口處予0.56~1 kg沙袋壓迫6 h,觀察血壓和切口敷料滲血情況,用沙袋壓迫時要注意確保沙袋準確置于切口下方囊袋上,而不是在切口皮膚縫合處,以便囊袋內有積血時及時從切口滲出。④按時換藥,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密切注意觀察體溫變化和切口愈合情況。術后應用抗生素3~5 d,每l~2 d切口換藥1次,無特殊情況一般術后7 d切口拆線。⑤出現囊袋積血,應加強換藥、引流。
2.2.4肢體功能障礙:由于患者害怕電極移位、脫落或切口疼痛等原因,過度限制肢體活動,造成肢體肌肉廢用性萎縮、關節韌帶粘連,影響肢體正常功能。為防止肩關節僵硬,或肩周炎、肩關節韌帶粘連的發生,術后24 h,可由責任護士為患者做術側上肢肘、肩關節被動訓練,48~72 h進行肩關節主動訓練[3]。拆線后協助患者制定肢體鍛煉計劃,注意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鍛煉幅度,做抬臂、擴胸,直至肢體上舉觸及對側耳垂。早期進行肢體鍛煉,有利于局部血液循環,有利于切口愈合,從而提高術后生活質量。
2.3 出院指導與自我護理:告訴患者植入起搏器是治療的開始,而不是治療的結束。指導患者保持局部皮膚清潔、干燥,避免撞擊,洗澡時避免揉搓,以防電極移位脫落。指導患者自我監測,首先教會患者自測脈搏,出現脈膊明顯過快、過慢(低于起搏頻率5次),或感到胸悶、心悸、頭暈、頭脹、水腫、乏力及其他不適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定時測定起搏器功能,一般安裝后半年內每月1次,以后每3個月隨訪1次,估計快到電源耗竭時間的最后半年,每月 1次[4]。隨訪內容:復查心電圖,了解起搏器的起搏功能、感知功能、帶動功能;攝片了解起搏器電極位置;檢查起搏器電源情況;詢問病情有無特殊不適;檢查起搏器埋植處皮膚有無炎癥。安裝起搏器術后1個月可以恢復性生活,也可選擇一些不太劇烈的運動如騎自行車、步行、舞蹈等,裝有起搏器的一側上肢應避免做過度用力或幅度大的動作,如打網球、舉重物等,以免影響起搏功能。
向患者說明隨身攜帶起搏器證明卡的意義及用途,妥善保管起搏器卡,起搏器證明卡上注明了患者的姓名、安裝起搏器的時間、型號、聯系醫院和醫生姓名,患者無論何時何地遇到意外時都能得到及時的幫助和救護。在乘飛機時,憑此卡可省去很多麻煩。
3 小結
人工心臟起搏器安置術患者的護理要全面考慮,系統護理。包括心理護理、運動、飲食、自我監測、預防及日常生活等。尤其是并發癥的針對護理,術后要嚴密觀察,積極處理并發癥。本組病例通過系統化整體護理,均康復出院,未出現1例嚴重并發癥。由此可見,系統化整體護理對起搏器安置術的康復、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術后并發癥的減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彩霞.心臟起搏器安置術后護理與健康指導[J].中原醫刊,2004,31(9):61
[2] 李自莉,戴玲.安裝永久性起搏器并發癥的護理[J].現代護理,2004,10(3):226
[3] 宋葆云,楊巧芳.早期康復護理對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患者肩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5,20(7):59
篇10
【關鍵詞】
急性心梗;康復護理;現狀
1心梗患者的住院時間與護理
心梗患者住院時間的長短與許多因素有關,如病情的輕重,醫療與護理的質量,家庭的支持等等。本文著重討論早期心臟康復活動這一因素,因國內外均有報道心梗患者的早期康復活動可縮短住院天數。據報道,有12家醫院有患者的心臟康復護理計劃,但其中只有一份寫得比較詳細,即有患者康復活動詳細的計劃與說明,如入院后1~2d臥床,第4~5天可以采取半臥位,第12~14天可以入浴等等。這種詳細的,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所制定的康復活動計劃不僅可以指導護士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還可依此觀察患者康復的進展,使患者得到早日康復,縮短住院天數。在美國,早在60年代就開始重視AMI的早期康復護理,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AMI早期心臟康復計劃。美國的AMI患者的活動自理比中國人要早,一般當患者的心電圖穩定、沒有胸痛,第2天便可坐起,第3~4天就可以室內散步。一般AMI患者無并發癥7d便可出院,平均住院天數比中國要少2個星期。這2周無疑會對患者、醫院和國家影響很大,如經濟上的花銷,人員上的使用,病房周轉等等。故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對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使患者盡早重返社會。
2護理計劃與實施
護理計劃已是護理程序中的重要一環。護理計劃制定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患者的康復情況,但護理計劃的實施也尤為重要,通常患者入院后要臥床監護24~48h,如無持續性心絞痛、無心律失常、血清酶好轉、血壓穩定,患者便可以在床上洗漱、進餐、床邊用便桶、床邊坐椅子、做簡單的主動運動。如活動后引起心前區疼痛、眩暈、心率加快、血壓變化、心律失常、ST段移位,則應停止運動,修訂治療計劃。住院期間,患者的活動和訓練均應在醫生和護士的指導下進行,一般在運動前后均應詢問癥狀,查心率、血壓、常規心電圖,根據癥狀、心率、血壓及心電圖對運動的反應,及時調整運動負荷。患者出院回家后,除日常生活自理外,還可做適當的家務勞動。患者的運動強度仍是低水平的,主要進行關節運動、步行、登梯、踏車等訓練。步行是最簡便易行的改善有氧活動能力的方法,是AMI康復最主要的運動類型。患者在家中已恢復原來的體力活動或已返回工作崗位,在做體育鍛煉時也要注意,避免競爭性強的運動、用力抗阻運動,盡量減少等長運動。避免在飽餐、喝濃茶等2h內鍛煉,也不應在運動后1h內進餐或飲濃茶,避免運動后洗熱水澡,避免在高熱高濕或嚴寒季節運動。
3健康宣教
宣教的內容包括活動量、飲食、排泄、服藥、心理衛生、復查項目及高危因素等,通過不同形式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發病危險因素及減少、消除方法。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的差異有針對性進行勸導、啟發,使患者對疾病有個正確的認識,并學會自我監測血壓、心率,處理好性生活,減少患病的高危因素。指導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時最好右側臥位,并且要戒煙戒酒,保持大便通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有40.0%~72.9%伴有便秘[2],用力排便會增加心臟負擔,使病情加重,甚至增加猝死的危險性[3]。通過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可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使其恢復最佳的健康水平。
總之,做好康復期指導尤為重要。康復護理已成為加強護理工作,發展護理科學的一個重要課題,醫院要逐步完善和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發展。而且要不斷學習把握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多學科的綜合知識,以高尚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為患者服務,使患者有較高的生命質量,以保證護理科學朝著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潤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治療指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
- 上一篇:有色金屬作用
- 下一篇:進一步提升后勤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