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的影響因素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0: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洪澇災害的影響因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氣候變化、農業氣象災害、病蟲害、影響
中圖分類號:S42;S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0-0158-01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的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氣候變化也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全球性的氣候變暖是當今氣候變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隨著“暖冬”問題越來越嚴重,中國的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都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所以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已經刻不容緩。
1.氣候變化的概述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氣候平均狀態的變化就是所謂的氣候變化。其主要表現在離差和氣候平均狀態兩個方面。如果這兩個方面其中之一或者是同時在統計意義上發生了比較顯著的變化,這就說明氣候發生了變化。多層次、多方位、多尺度是氣候變化影響的顯著特點。當然,氣候變化產生的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影響,比如說氣候變化提高了我國有些地區的農業生產。但是我們并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如果就對整個中國而言,那么氣候變化給我國的農業生產帶來的主流影響就是負面的。隨著全球環境的不斷變暖,我國南方的春季開始出現霜凍、冰凍等自然災害,這樣就會導致農作物的抗寒性不斷減弱,發育期也較之前提早了。在南方出現高溫干旱、洪澇災害嚴重的同時,北方的干旱面積也在不斷地擴大,從而使得農業生產過程中的不穩定因素逐漸增加。農業氣象災害被看做是我國糧食發生大幅度減產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旱災是影響我國農業生產最大的氣象災害,接下來依次是洪澇、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除了這些我們知道的氣象災害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病蟲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農作物的施肥措施以及作物品種和地理環境的變化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不易被人發現,所以氣候條件就成了影響農業病蟲害波動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氣候變化和農業病蟲害的產生及普遍流行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甚至于有可能引發新的農業病蟲害,對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對氣候變化進行研究從而得出其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及病蟲害的影響,這樣就會對以后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1]。
2.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氣象災害產生的影響
2.1 對洪澇災害產生的影響
我國的洪澇災害根據季節劃分可以分為春季洪澇災害、初夏洪澇災害、夏季洪澇災害和秋季洪澇災害。從洪澇災害的劃分我們可以看出洪澇災害在一年之內的任何時刻都有可能發生,不會受季節限制。在四種洪澇災害中,夏澇產生的危害最危險并且發生幾率也很高。就我國而言,洪澇災害主要發生在東南地區,在黃河、淮河及長江流域最為集中。臺風、暴雨等洪澇災害是由全球氣候變暖,海水的逐漸溫度提高所造成的。在我國淮河、長江及太湖等大型河流、湖泊區域,洪澇災害不斷發生,使我國的農業生產受到嚴重損失。根據2000年至2015年的數據分析,得知洪澇成災率逐年不斷上升,與此同時極端氣候時間的發生概率也在呈上升趨勢。
2.2 對旱災產生的影響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在我國的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也日益加劇。在某些干旱地區,土地大面積的干旱問題時有發生,這樣就會使土壤里面的十分不斷加劇蒸發,以致土壤內的水分逐漸匱缺,從而使得受災面積日益增加。眾所周知,長江以北區域是我國的干旱集中地,而我國的農業生產區也主要集中在我國北方。在我國華東北、華北地區干旱情況越來越嚴重,干旱的范圍也越來越大;而相對來說我國華中北、東北地區干旱面積的增加速度就比較小,西北東部干旱面積的變化更是不明顯。而我國降水變化趨勢和我國的干旱情況基本一致。近幾年來,我國華東北、華北地區的降雨天數逐漸減少,降雨間隔加大,長期不降雨的次數不斷增加,降水量也是逐年下降,這就導致了這些地區的干旱情況更加嚴重。
2.3 對大風冰雹災害產生的影響
除了洪澇災害、旱災對我國的農業生產產生影響之外,大風冰雹便是我國的第三大農業災害。現如今,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大風冰雹災害也隨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大風冰雹災害的主要特點就是發生頻率高、涉及范圍廣。這樣就會使得災情在局部地區比較嚴重,同時累積損失也就會非常嚴重。大風冰雹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在農業自然災害中占據十分之一左右。
3.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病蟲害產生的影響
3.1 氣候變暖對農業病蟲害的影響
現如今,全球氣候變暖越來越樂兀這就導致了農業害蟲的發育提前,繁殖數量也就增加了。據統計,全球氣候變暖會使害蟲增加一至三代。隨著農業害蟲的不斷增加,其對農作物危害的時間就會增長,與此同時也就會使農業生產的經濟損失嚴重,不利于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進行。全球氣候變暖的日益加劇使得我國有些地區的“暖冬”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大家都知道害蟲繁殖需要溫暖的環境,這樣一來隨著冬季溫度的不斷升高,對害蟲的繁殖就變得更加有利。害蟲的繁殖數量增加,則它的死亡率就會逐漸下降,那么總體來說害蟲的數量始終處于增加的狀態。另外,氣候變化也會使新的農業病蟲害產生,以至于對農業的生產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失[2]。
3.2 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對農業病蟲害的影響
對農業病蟲害產生的影響也和不同地區的氣候變化有密切的聯系。比如說,我國西南地區及長江流域是我國水稻的主要生產區域,但是由于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暖干化的趨勢更加嚴重,病蟲害也變的越來越嚴重。由于氣候變暖的原因,我國西北地區的降水量逐漸增加,暖濕化的跡象頻頻出現[3]。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之一東北地區地處最北方,緯度比較高,冬季的氣溫也比較低。而由于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冬季的溫度逐漸升高,使得病蟲害的分布范圍逐漸擴大。而另外一個我國重要糧食產地華北地區,由于氣候變暖越來越嚴重使得華北地區的降水量逐年減少,溫度的升高為病蟲害的繁衍提供了便利條件。
總結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性氣候變暖的問題也越來越嚴重,這樣也就會對中國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害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使得我國的農業生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損害了我國的根本利益。本文主要對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與病蟲害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或許認識并不充足,但仍希望可以對以后我國的農業安全生產能夠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顧娟.淺談氣候變化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及病蟲害的影響[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28):65-66.
篇2
關鍵詞:洪澇災害;防洪規劃;脆弱性
中圖分類號:P3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引言
城市災害是由于自然或人為原因,城市和人民生命和財產損失的事件。這個城市的人口密度影密度,固定資產是高度集中的,它不僅聚集社會的財富,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和社會的穩定。各類生產,生活設施,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的公共設施的依賴,使城市的更為突出的災害的區域脆弱,一旦遭受重大災害,后果將不堪設想。
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自然災害死亡人數是75 %,洪水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是40% ,這也是人們一向視洪水如猛獸的原因。洪澇災害是我國目前面臨的最主要的自然災害,其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已占國民經濟總產值的3. 5%左右。洪澇災害是城市災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時雖短,但造成的損失卻極大,不僅破壞生命線、交通運輸等,還會阻礙整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頻率越來越高,越來越危險,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1 城市洪災的危害及成因
1.1自然因素
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噴發,日食,太陽黑子活動將導致太陽輻射的變化,導致大氣環流的異常變化,導致洪水泛濫。研究表明,在太陽活動峰年,手太陽能源的大氣輸入量的增加,因此,加強大氣引擎功能,另一方面,在這一時期,由于和磁熱效應,易產生變形和松動的磁致伸縮效應的地殼,地球地殼熱水蒸汽容易泄漏,并在這種情況下的大氣過程的匹配,洪易。在太陽黑子活動谷年,風暴減弱,減少熱效應在地殼中的居里點附近,在巖石的點這段時間居里將由于磁致伸縮效應和變形,可以引發一些不穩定的地殼部分的變化,有利于地震,地下熱蒸汽逸出,并與大氣環流的合作,形成洪水。自然地理位置。我國地處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大,具有產生嚴重自然災害的自然地理條件。地勢西高東低,這使我國大多數河流向東或向南注入海洋。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條件,使全國約有60%的國土存在著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災害。東部地區城市洪災主要由暴雨、臺風和風暴潮形成,西部地區城市洪災主要由融水和局部暴雨形成。氣候水文因素。我國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受東南、西南季風的影響,降雨在時空分布上極不均勻,雨熱同期,易旱易澇。洪澇災害與各地雨季的早晚、降雨集中時段以及臺風活動等密切相關。
1.2人為因素
許多人為的因素如如乏有效的防洪工程建筑,河道水系的填占、毀壞,都市化洪水效應等。人為因素的影響有以下3個方面:城市/城市熱島效應,如二氧化碳增加,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然后改變大氣環流,氣候,造成洪水災害增加;改變表面性質,影響區域氣候和洪水發生的因素,導致洪水城市規劃失效。
2 近年來我國城市洪災加重的原因
我國城市洪災的加重,因為除了自然因素,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長,無盡的需求,掠奪的本性,使環境惡化,自然災害,但也與城市規劃,建設的許多方面,管理和其他錯誤。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城市洪水承載體(不動產,房地產,資源)迅速增加,價值迅速提高;二是加快城市內澇增加速度。
2.1城市綠化減少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植被的減少,城市地面硬化速度的增加,不透水表面大大增加,成為了城市的鋼筋混凝土森林。不透水表面增加,不僅降低了雨水的滲透,和降低表面粗糙度,最大降雨地表徑流,導致城市徑流,持續時間縮短,含量明顯增加。其次,城市的綠色植被衰退,直接形成地表徑流,增加城市內澇。
2.2城市排洪能力差
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區人口迅猛增多,工業、企業大量增加,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大幅度上升,廢水相應大幅度增多。而我國大多數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目前使用的是雨水和污水共用的下水系統,排放能力不足,一遇暴雨,污水和雨水同時涌入下水系統,常造成下水管道暴滿,不能及時排洪,造成污水四溢,泛濫成災。
2.3城市水體面積減少
由于城市社區、交通、工廠等大量侵占原來的蓄澇池塘和排澇水渠,不僅使城市水體不斷減少,還打亂了原來天然河道的排水走向,因而加劇了城市排澇時的壓力。尤其在汛期,江河水位或潮位高漲,雨洪無法自排,城內水體又無法調蓄,從而加重了城市洪澇災害。
2.4城區降水增多
隨著城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及/熱島效應不斷增強,城區上升氣流加強,加上城市上空塵埃增多,增加了水汽凝結核,有利于雨滴的形成。二者共同作用,使我國南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暴雨次數增多,強度加大,城區出現內澇的幾率明顯增大。
3 城市防洪規劃的幾點思考
既然洪水給城市居民帶來生命和財產的威脅,甚至造成致命的打擊,人們就應該做好防洪規劃,阻止此類災害的發生。防洪規劃的過程就是人類為防洪減災而進行的計劃及實施的過程。在做規劃時,除應考慮提高防洪標準、加快建設城市防洪工程并保證其質量、增加地面覆蓋度、良化生態環境、妥善管理防洪設施外,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3.1考慮洪災的風險與脆弱性風險是指人類生存環境中的某一部分遭受未來災害襲擊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洪水災害的城市規劃應該包括風險度評定和風險管理。風險度評定是將人類活動、建筑物和自然資源信息相結合,確定災害事件的可能影響。風險管理是減小、分散和分擔可能不利結果的過程。
脆弱性是指傾向于不利結果的容易程度,也是人類對災害的響應能力。現代化的城市在水患面前變得日益脆弱,這是因為城市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對水、電、煤氣、通訊、交通等生命線工程系統的依賴程度日益增高,城市向地下開發,以緩解空間不足的矛盾,高層建筑的動力系統也往往置于地下室,而地下空間是防水患的薄弱環節。隨著科技發展,城市往往是通訊、交通等網絡系統的中心。
防洪規劃的脆弱性是衡量人們風險暴露度的尺度,是衡量人們參與、應付、抗御洪水能力以及從洪水災難中恢復能力的尺度。不同的城市因其基礎設施、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它們抵御災害的能力就不同,即面對同一災害時其脆弱性不同。考慮到風險與脆弱性,才能處理好洪水風險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
3.2減少地面沉降
我國沿海地區因過量抽取地下水,出現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使原有防洪設施效能下降,導致洪災的發生。天津、上海、常州、阜陽等幾個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因此,要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采取回灌等措施,減少地面沉降。
3.3建立現代化防洪體系
在防洪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以提高其效率。較適用的是遙感和GIS技術,如利用二者進行洪澇災害承災體的識別和信息提取,建立洪澇災害的救災減災應急系統。洪澇災害承災體是指淹沒區域內的各種地物及其屬性,以前主要利用專題地圖和現場調查的方法提取信息,但專題地圖不具有良好的現勢性,現場調查費時費工,而且在災中也無法進行現場調查。如果洪澇災害背景數據庫中的數據現勢性好、內容齊備,從遙感數據中得到洪澇災害的淹沒范圍后,再利用GIS技術進行多個數據的空間疊加操作,即可快速獲取承災體的信息。
要了解洪澇災害的發生發展過程,進行災害損失和災害的預測,為進一步救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必須將遙感和GIS技術結合起來,利用遙感技術獲取災害背景數據、孕災環境數據、致災因子和災害承災體信息,利用GIS技術進行信息接收、傳輸、處理和分析,以實現對洪澇災害實時、準確監測。
參考文獻:
[1]吳慶洲.我國21世紀城市水災風險及減災對策[ J].災害學,1998, 13(2): 89-94.
篇3
關鍵詞:安全性,影響因素,規范時效性
1.引言
一個成功的土建結構,有著投資大,功能強,收益高,使用年限長等特點。如何保證其安全性,是當前也是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所面臨的重要課題。結構的安全性是指結構在設計使用年限內,防止破壞的能力。如何在保持經濟性的條件下保證結構的安全性,是工程從業人員的最終努力目標。
2.對現有土建結構的安全性的評價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有規范下設計的土建結構各方面較現在已經大不一樣了。各種荷載值發生了變化,結構的使用環境發生了變化,使用功能也發生了變化,加之一些人為的破壞,很多以前修建的結構已經不能滿足現在生活的需要了。據調查,美國很多土建結構建成后不到三十年就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需要處理的損害,我國的很多大型結構也逃不過這種境況,一般使用三十年后就需要大修。使用環境更惡劣的,使用十年后就需要翻修了。有專家估計,基礎設施“大建”的二十年過后就是“大修”的二十年。而且種種跡象表明,這種“大修潮”正在提前,隨之帶來的是巨大的經濟負擔。
3.影響土建結構安全性的因素
影響土建結構的安全性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我國結構設計規范的安全設置水準和規范的實效性;結構的使用環境,施工質量,后期的服務,工程參與各方的相互配合等。
3.1 規范的安全設置水準和規范的實效性
影響結構的安全設計水準的最重要兩個因素是:1.規范規定的荷載標準值;2.規范規定的荷載分項系數和材料強度分項系數。
國家經濟環境的變化,帶來了交通量大小的變化以及交通流類型的變化,為了滿足當前生活環境的需要,荷載值和荷載類型較從前已經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時伴隨著相關理論的成熟,陸續出現了新的荷載。荷載的增加直接帶來了結構的安全隱患。
荷載分項系數和材料強度分享系數分別是對其標準值做的相關修正。兩者都體現了結構構件在給定標準荷載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數法中,稱之為安全系數,體現了安全儲備的概念;在概率可靠度設計方法中,稱之為分享系數,體現了失效概率和可靠指標的概念。安全系數或分項系數越高,安全度越高。在安全系數或是分項系數的取值方面,各國不盡一樣。相比而言,我國的安全系數或是分項系數取值較低,離美國,英國,日本和歐洲等國的標準較遠。但這個不是越高,就一定是越好的。要同時考慮經濟的因素。但從結構安全性來看,高數值的安全系數或是分項系數,可以使結構有很大的安全儲備,能大大提高結構的安全性。但是會造成很大的浪費,不經濟。
從安全系數法到概率可靠度設計法,實際上是規范實效性的體現。以《公路橋涵設計規范》為例,我國最初的規范大部分是參照前蘇聯的設計規范改編而成。雖然是源于前蘇聯的規范,但結合了我國的具體情況,增加了不少新內容,設計方法采用的是傳統的容許應力設計法。到了1974了,在新編的《公路橋涵設計規范》中,雖然仍然是采用容許應力設計法,但已經具有了極限狀態設計法的思想,采用極限狀態方程式來表達容許應力法。1985年,在交通部頒布的相關規范中,基本上是采用按照分項系數表達式的極限狀態設計方法進行結構設計的。1999年10月1日實施的《公路工程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引入了結構可靠度理論,通過統計數學的方法,確定結構的可靠度來度量結構的可靠性。《統一標準》的主要意義在于在度量結構可靠性上,由經驗方法轉變為運用統計數學的方法。這無疑是設計思想和設計理論的一大進步,使得結構設計更符合客觀實際情況。
3.2 結構的使用環境
使用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土建結構的壽命一般來說是比較長的。幾十年過去了,最初修建時的使用環境可能和現在該結構的使用環境大大不同。在自然環境方面,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是有目共睹的,酸雨,臭氧空洞,洪澇災害等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其中對工程結構來說,酸雨和洪澇災害對其影響最大。酸雨能腐蝕混凝土和鋼筋,二者被腐蝕的直接后果是承載能力降低,安全儲備陡降,危險性急劇增加。洪澇災害對土建結構的威脅就更大了。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的大型洪澇災害發生次數較五十年前增加了10倍。當初設計的洪澇頻率如果是百年一遇,現在可能變成十年二十一遇了。
在人文使用環境方面,有很多結構被挪作他用的例子。結構的使用目的發生改變,會帶來荷載的變化,加上結構自身被隨意改變,受力情況發生變化,結構被破壞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3.3 施工質量,后期的服務,工程參與各方的相互配合
結構的安全性在某些方面,是可以被控制的。其中施工質量,后期服務就能控制結構的安全性。正確的施工,將設計的成果充分的表現出來,能很大程度上提高結構的安全性。現在很多被破壞的結構,究其緣由,大部分是施工的原因,業主過分強調進度,偷工減料,不按正確的施工程序進行操作,導致結構抗力打折,安全性降低。
后期服務對保證結構能在設計壽命內完成預定使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高速公路為例,超載是嚴重損害公路結構的。很多高速公路在完工一年后,就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裂縫,有的路段甚至出現了路面下沉,嚴重影響了行車效果和使用壽命。如何有效的控制超載,完成對公路的養護,是全體交通工作者面臨的難題。
保質保量的完成工程結構設計、施工,需要參與各方積極配合,互相協調。業主過分干涉設計或是施工,設計施工雙方不和,容易導致工程不能按時完工,工程質量下降,嚴重者,更會導致工程倒塌等現象。湖南鳳凰橋就是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例子,由于業主過分干涉施工,不遵循設計圖紙和不理會監理意見,使得監理人員和設計人員基本上被架空,最終導致了鳳凰橋的倒塌,釀成了重大事故。
4.結論
土建結構,意義重大。在經濟性合理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提高其安全性,與個人、與家庭、與國家都是有百利無一害的。由于時代原因,在設計思想方面我們無能為力,但是在施工質量,后期服務,相互配合和使用環境方面,我們還是可以有作為的。嚴把質量關,保質保量的施工,周全的后期服務,是我們個人就可以做到的。嚴格按照結構既有功能使用,杜絕超標準使用,則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除險技術;水利水電工程;自然災害
一、目前水利水電工程中可能會發生的狀況
我國經過幾個階段的發展,水利水電工程的發展程度已經居世界前列,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新型設備投入到水利水電工程行業當中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發展壯大的同時,也不能忽視水利水電工程中存在的各種隱患,一些狀況的發生,常常阻礙了工程的進展,有的還能影響工程的整體質量,甚至導致嚴重事故的發生。為了減少經濟上的損失,保障相關人員安全,水利水電工程的除險技術的研發和開展也就勢在必行了。針對水利水電工程除險技術將要面臨的負面情況,整理了以下幾個引發的方面:
1.排水系統的故障
水利水電工程是受季節和天氣影響較大的一種基礎設施工程,在洪澇災害頻發的季節,水利水電工程將要面臨極大的考驗,一些洪澇的發生影響了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排水系統也會遭受破壞進而使得整個工程排水不暢,由洪澇引起更大程度的影響和損失。嚴重的可能會形成大范圍的洪澇災害,威脅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慰飧澆泥石流、山體滑坡等災害
除了由河流為主體的洪澇災害外,地質因素為主體的泥石流、滑坡等災害也會對水利水電工程造成影響,而且由于災害發生環境和內容的不同,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往往具有更大程度的破壞性,對于災后的重建工作也更加的困難,對于水利水電工程的施工安全,影響極大。
3.對于江河等堤壩的質量問題
質量永遠是一個水利水電工程及設施永遠值得強調的地方。少數工程的建設中存在著,為了追求效益,使用劣質建筑材料或者直接在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偷工減料的情況,這些情況的存在直接導致了,水利水電工程中各設施對于發生自然災害時的防御能力的降低。降低了工程的安全性,在發生災害時更有可能造成更為嚴重的損失。
4.水利水電工程中開關站及輸電設備方面的隱患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對于開關站和相關輸電設備的使用是必須要進行的。同時,開關站和輸電設備方面,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也導致了這兩方面的相關設備在自然災害的防御方面相對較為薄弱,容易在自然災害發生時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從而導致相關電力事故或者工程施工的發生。同時,因為設施本身的原因,容易受到人為的破壞,也是導致相關設備發生事故的原因。
5.傳統土石壩在工程中的局限性
一般的水利水電工程施工中。通常將土石壩用作承載整個工程的作用。土石壩本身在施工中有著工藝簡單,施工便利等優點,但是缺點也十分明顯,對于洪澇災害防御能力較為薄弱,在對于大型水域災害發生時排水等措施通常是不能滿足排險效果的,因此,土石壩也常常是制約著水利水電工程安全建設的一個不利因素。
二、針對水利水電工程中出現的險情進行分析探究
只有對險情的出現進行探究,分析出險情發生的各種影響因素,總結出險情的發生規律,才能更好的進行研發水利水電工程除險技術,和相關的方法措施。為今后水利水電工程上對于險情的預防和應對,創造出理論上的依據。
1.險情發生具有突發性
在水利水電工程中,一般來講險情都是突然發生的,這與自然災害中存在的突發性是有一定程度的關聯的。由自然災害引起的水利水電工程事故也因為同樣的原因在事故的預防上存在一定的難度。一般情況下自然災害給水利水電工程帶來的影響都比較嚴重,加之防范等原因,常常使得破壞程度再一次被加深。
2.險情的復發性
在險情發生后,可能由于一些原因導致再次出現相同,或者不相同的險情。而且兩次險情之間很難對于第二次出現的險情進行有效防范,經常發生的情況是可能對于第一次險情進行了有效的方法,卻無法阻止第二次險情的發生。這是十分不利于水利水電工程除險工作的。
3.我國當前除險技術的主要內容
水利水電工程的除險施工人員應該對水利水電工程極容易出現險情的地方進行提前的標注,分析其容易出現險情的原因,在施工的過程中,對這些地區的施工材料一定要嚴格把關,對此地方的建設一定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設計,保障水利水電工程的防御能力,專業的除險人員還應該對水利水電工程的設施情況以及水利水電工程所處的周邊環境、地質因素有一個全面的掌控,對水利水電工程容易出現的險情類型進行分析,以保障在特殊的自然災害在來臨之前能夠做一定的預防,以降低險情對水利水電工程帶來的危害。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合理選擇水利水電工程快速搶險的施工方法。搶險人員必須結合水利水電工程周圍的環境特征來選擇合理的搶險方法,例如,將氣候特征、水文特征以及交通特征等方面作為主要因素。
(2)搶險人員要對除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鑒于水利水電工程除險技術應用具有高度復雜的特征,所以要求除險人員必須要基于水利水電工程實際情況來進行具體分析,以便于其可以及時掌握整個除險施工中的技術要點來確保其順利開展。
(3)保證除險施工過程中指揮的高效性。除險人員在水利水電工程除險施工中必須按照管理人員的指示進行施工。這樣才能在進行除險施工作業中,保證施工作業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相關工作人員要嚴格按照在除險工作中進行管理的人員指揮進行施工工作,管理人員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施工中不同方面進行安排,在全局范圍內進行規劃,確保整個除險工作能夠在指揮人員的控制下快速進行。為了更好更有效率的完成除險工作,在除險工作前期,指揮人員還要對出現工作中可能會使用的物資、工具設備進行科學的統籌,確保在進行出現工作時物資使用的流暢。
同時要糾正管理人員存在的“重效益,輕安全”的僥幸心理,對于項目中存在的安全隱患,要給予堅定地清除,在進行除險指揮的過程中,管理要全面,確保二次險情的出現引發的姻緣安全事故。對于工程項目內存在的設備,要針對不同災害形成的不同破壞現象做出不同預案,以求能夠在險情來臨時,更大程度地發揮除險技術的工作效果。
三、結語
有鑒于在水利水電工程中,自然災害對于工程有著極高的破壞性,而且災害往往具有不可預料的突發性。因此,應當把水利水電工程除險技術的研究納入到今后水利水電工程工作的重點中去,在進行除險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端正態度,爭取做到進場迅速,工作合理。以保證除險工作能夠在實際中發揮出越來越高的價值,為祖國的水利水電事業的建設做出保障,為祖國的繁榮事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張春敏.水利水電工程除險技術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1).
篇5
關鍵詞:城市;水利經濟;關系;效用
1引言
一個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但是水資源為最重要生態環境因素。一般來說,海濱、江邊、水鄉等城市都形象的表現了城市和水之間的關系,就算是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城市,其都是靠近水資源而建立的。城市水系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僅可以防澇抗旱,還可以調節該城市的氣候,維持生物多樣性。隨著經濟發展,人類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市中人們對于水資源的利用需求也大大提高。專家根據數據推測,我國城市生活用水量將會在2050年達到720億立方米。隨著近年來水利工程的建設加快,城市進程也不斷推進,而水生態是人居住的主要資源,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2城市水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城市水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呈現出無法滿足人們需求的狀態,其對城市經濟的發展也會呈現出一定的滯后作用,城市水資源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點:(1)洪澇災害。水資源和城市發展二者是相互作用的,當水資源滿足城市建設的需求時,水資源就有利于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當水資源無法滿足城市建設的要求時,城市經濟也會收到其影響。當前,我國仍舊有一半以上的城市沒有完善的防洪措施。大多數的城市的防洪水平較低,甚至難以應對國家規定的100年到200年一遇防洪標準,有些河道甚至無法滿足20年一遇的標準,一旦出現了洪澇災害,則會給人民群眾帶來大量的損失,使得城市經濟嚴重滯后。(2)城市防洪建設設施不足。因為城市原油局面被水泥地、樓群和其他人為建筑群替代,那么這就會使得排洪面積小,地方難以滲水,匯流時間短,從而容易造成洪澇災害。(3)生態環境惡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規模開始越來越大,城市逐漸向原本農村地區擴張,從而道路不斷擴張,城市保水能力下降,原本的植被覆蓋面被馬路、樓群所替代,而且隨著城市中的濕地和水域面積大幅度下降,使得城市生態變的異常脆弱,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城市經濟難以進入到良性循環當中,城市經濟的增長速度放慢。
3城市水利建設開發并用
3.1更新水利觀念,加大城市水利功能多樣化
(1)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可持續發展需要滿足生態環境的進一步發展,從而需要確保城市水利生態化,城市對水資源的建設需要從生活、生產用水中出發,從而形成人水相依的關系,確保人們的生產、生活用水,以此確保城市經濟正常健康發展。(2)建設必要的水網和水工程設施。在進行城市水利工程建設中,需要進行全面規劃、統籌監督,聯系不同水系,從而建設合理、科學的水利工程,利用優秀的水利文化設施來完成城市生態環境的提高,從而使得城市形成“水域共建、水綠共融”的獨特城市生態風格,形成特有的水利經濟體制。(3)加強城市工程建設的同時,提高水生態環境質量。1)對城市原有水資源提供行政上的保護,建設飲水區,來確保城市飲水安全。2)保護地下水資源。由于供人供水、雨水、污水都會對地下水資源產生污染,是城市建設良好的水生態的影響因素,地下水對于城市的生活、生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城市領導班子必須要確保地下水資源的潔凈。
4水利經濟效用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開始向農村地區擴張,并且城市人口劇增,所以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供需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水資源成了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就以河北石家莊為例,其地下水降落中心區已經達到50米,并且漏斗地區逐漸擴大到300多平方米,城市處于嚴重缺水狀態,這樣的水資源狀況,已經嚴重制約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5實現城市水利經濟發展的措施
水資源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資源,城市想要進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解決好城市水生態的問題。(1)首先要對水進行正確的認識,水不僅僅是自然資源,又是經濟資源,更是戰略資源。水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農業、農業、服務業等產業形態中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城市如果沒有水資源以及良好的水利措施,那么談和城市經濟的發展。(2)在城市建設發展中,首先要確保城市水資源可以滿足日常生活生產,否則會出現過度抽取地下水,超過城市水生態的原本承受能力。而且一些缺水城市為了滿足其用水需要,往往會不惜成本的進行調水,由此可見,水資源對城市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城市在利用水資源進行經濟發展時,需要建立節能減排的產業,盡可能進行水資源的循環使用,以此來確保經濟發展。(3)人類自身各種功利化活動, 是影響水環境的主觀原因。城市需要建設良好的水生態來促進城市經濟發條,就必須要減少城市污水排放,并且建立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減少城市自身排洪壓力。并且需要建立科學的供水體系,做到先地表水、后地下水,最后為環境水,從而使得城市形成和諧的生態環境,從而使得城市經濟處于良性發展。
6總結語
一個城市的水環境直接影響了城市的經濟發展情況,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一個發展規劃良好的城市必定是具有健全的城市水資源規劃,在城市發展中需要重視如何利用有限的水資源來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并且維護城市經濟帶,促進城市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索麗生.城市水系建設[A].中國水城市長論壇主題報告[C].2003.
[2]王儒濤,城市生活供水量預測方法研究[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6(5):17-19.
[3]任光照,徐小愷,王國新.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業績與前景[J].水文,20155(5).
篇6
【關鍵詞】水利工程;水保工程;局地降水;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促進經濟的平穩、持續發展,對礦產、林木、土地等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程度逐年加大,隨著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許多地區的區域性氣候發生了變化,并影響了局部的降水量。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作為調節區域性氣候的有效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對河流和水土的治理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一、水利水保工程概述
水利工程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和調節自然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以實現除害興利的目的。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和新能源戰略的實施,水利工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水利工程項目不僅有效的調節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促進了區域氣候平衡的恢復,還通過對水力資源的利用將自然界的水利勢能轉變為能夠供人們使用的電能,從而達到了除害興利的目的。
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項措施,我國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破壞,很大一部分反應到了水土流失中。水土流失主要的產生原因就是人們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和利用,包括過度開荒、過量放牧、過度的林木開采等。水土保持工程師利用工程學的原理,通過工程或者生物的方法實現對山區、丘陵、干旱等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現象的地區進行防治,并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水土保持工程包括山坡防護工程、山溝治理工程、山洪排導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能夠有效保護并遏制水土流失現象,并對區域性氣候實現有利影響,促使區域氣候和生態環境恢復,能夠有效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二、水利工程對局地降水的影響
水利工程作為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工程項目之一,不僅能夠實現較高的經濟效益,還會對區域性氣候產生一定的影響。水利工程是通過水庫控制水量,并用水利帶動渦輪實現發電的工程項目。水庫的建設,會淹沒大量的田地和農田,形成大面積的積蓄水,在陽光的照耀下會為局部地區提供大量的濕潤空氣,提高區域氣候的濕潤程度并促進降雨量的增加。
但將水利工程的影響范圍擴大來看,水利工程還能有效避免洪澇災害的反復發生,當洪澇災害發生時,降雨量的激增會導致河流面積的擴大,河流水域面積的增加,會導致水汽蒸發量的加大,促進降水的生成,導致洪澇災害的反復發生。水利工程的水庫,不僅有調節水量控制輪機轉速從而控制發電功率的作用,其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在洪水來臨時實現有效的蓄洪。水庫的蓄洪作用,能夠減少水庫下游的河流表面積,從而降低洪水來臨時由于河流表面積拓寬導致的水蒸氣大量蒸發,在實現蓄洪作用的基礎上還能有效降低河流區域降水量,從而為防洪減災提供方便。
正常情況下,水庫僅僅會對小區域氣候產生影響,并不會對河流的流域面積內氣候產生影響。雖然水庫會積蓄大量的水資源以用于生產和灌溉,但在正常降雨的條件下,水庫積蓄的水量平均到整體河流中并不會給河流面積帶來影響,因此,水利工程會帶來區域面積降雨量增加,但不會造成河流下游降雨量的減少。
通過對水利工程對區域降水量的影響進行分析,一般來說,水庫效應產生的區域降水量增加多發生于冬、春兩季,一般會區域降水量會較水庫建設前多15%左右,這主要是由于冬、春兩季由于水庫的溫度效應,需要給地層空氣增暖,使大氣的不穩定度增大,對流作用加強導致的。而夏季則降水量增加的不明顯,由于秋季會發生干旱,為了保證下游充足的供水量水庫會向下游泄水導致水庫面積減小,因此秋季的區域降水量則會比平時降低3%左右。
三、水保工程對局地降水的影響
水保工程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土壤侵蝕,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其治理對象往往是小流域的坡面和溝道,并且以土壤水資源和土地的保持和綜合利用為宗旨,目的是為了保土蓄水、攔截泥沙和合理排蓄變害為利。在水保工程中,雖然會利用到固態版、砂石填充或者建造人工地下擋水層等方法方法進行水土保持,但大多數水土保持工程為了確保工程能夠實現對目標區域實現長期的水土保持,會采用栽種水土保持林地、灌木以及栽種水土保持農作物或植物等自然水土保護法,因此水土保持對區域降水的影響是很明顯的。
水土保持能夠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并利用植物以及工程措施實現土壤對水的保持,因此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區域氣候。在沒有進行水土保持工程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大部分都是由河流表面蒸發而來的,而水土流失嚴重的地面通常比較干旱,平時的降水也不能有效的被突然吸收保持,大多徑流入河流中。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完成后,干旱的突然會提高蓄水能力,土壤的濕潤會導致區域內地表水蒸發的數量加大,促使周邊的空氣變得更加濕潤,因此水土保持會增加區域降水。因此,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導致土壤下墊面性質改變,尤其措施面積擴大、林草植被度提高和截留雨水數量增加,同時大量庫壩塘和高標準梯田所攔蓄徑流量不斷增多,增強了林冠蒸騰和下墊面蒸發,增多了內源水汽,加快了區域水分循環,從而在春、夏、秋、冬四季均會較大的提高區域降水量。
綜上所述,水利水保工程作為人們對水資源保護和利用的有效措施,其對區域降水的影響是不同的。水利工程對區域降水的影響會隨著季節而變化,而水土保持工程則會促進區域降水,從而進一步提高區域土壤含水量,幫助土壤恢復植被覆蓋從而促進生態環境的恢復,最終實現區域性水土流失的治理。因此,我們在進行水利和水保工程建設時,不僅要考量其直接帶來的經濟效益,還需要保證工程項目建設不會給區域氣候和降水量帶來較大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水土資源的治理中實現水利工程和水保工程除害興利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水資源 管理 可持續 利用
中圖分類號:TV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水資源管理是當前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水利工作的頭等大事。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都具有重大的影響。要切實加強水資源管理,確保城鎮供水水源安全。滿足城鎮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安全的需求,這對新時期水資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一、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管理的影響因素
1、供水安全
城市供水的主要來源――水源地的污染是威脅城市社會生態系統供水安全的主要因素。上海市的水源地水質安全主要面臨著3方面的挑戰:首先是來自上游的污染威脅。我國長江流域城市眾多,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統計資料顯示,全國2萬1 326家化工企業中,分布在長江沿岸的就有9 000多家,占全國的45%。這些化工企業沿江布局增加了下游城市的供水安全風險,若一旦發生嚴重污染事故,將嚴重影響處于其下游的各個城市和地區的水環境質量。其次是本地的點源污染和面源污染。在2008年對上海市河道水質的研究顯示,污染物主要以有機污染為主,氨氮、溶解氧、化學需氧量超標嚴重,其中劣V類水的河道長約占40%。雖然從《上海水資源公報》(如圖1所示)來看,近年來上海市主要河道的水質有所提升,但要全面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其三是咸潮入侵。上海市近年來由于長江水位持續偏低以及長江上游沿岸取水量的不斷增加,長江口河勢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增大了咸潮入侵的風險。
從圖2可以看出,近5年來,上海市的用水總量和居民生活用水量都呈遞增的趨勢。
2、洪澇災害
降雨變化的趨勢對城市的水資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降雨量的改變,特別是極端暴雨的發生會加大一個城市的防汛壓力。以上海的降雨量為例,隨著全球氣候大環境的變化,上海的降水趨勢也在發生著改變。比如,從1982年開始,市區多雨偏濕周期趨向延長,降水量的年際波動愈發顯著。市區與郊縣的降水量差異呈擴大趨勢,近40年來市區降水增長率為郊縣的1.5倍,以歷史統計資料為基準的降水重現周期的可信度有所降低。以2001年至2007年7年間為例,共發生應是5年一遇的強降雨6次,30年一遇的強降雨8次,100年一遇的強降雨3次。城市化大背景下造成的河網萎縮減少了城市原來的泄洪渠道,容易導致地表徑流不暢,形成都市洪澇災害。河道本來具有美化城市環境、開發漕運水道、提供水產品、調蓄洪水、調節局部氣候、進行環境教育等功能[8]。城市化進程造成我國許多城市的河網受到人工改造的明顯影響。以上海市為例,近50年來,市區河道長度減幅為60%,市區河道面積減蝠為27%,且以村級等末端河道為主。河流數量的減少和長度的縮短勢必導致河水的流量增加,從而增加了快速城市化進程的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的可能性。城市化導致都市不透水硬化下墊面面積的增加,也減少了雨水下滲,增加了地表徑流的形成,導致都市更易發生洪澇災害。圖3所示為2005年至2011年來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的變化情況。[10]
3、污水處理
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不僅關系到城市社會生態系統自身的健康循環,也關系到下游城市的用水安全和環境品質。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與一個城市的污水處理能力息息相關。上海市截至2011年,已建立了污水處理廠53座,年可處理污水總量達19億3 354萬t(見圖4)。這有效緩解了城市工業及居民污水排放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但是中心城區與郊區城鎮的污水處理率的差異仍值得引起重視,截至2010年上海市中心城區的污水處理率達到87.5%,而郊區城鎮為69%。
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1、加強污染源治理
污染源分為點污染源和面污染源。點污染源指工業、生活污水的入河排污口、治理點污染源應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修建污水處理設施,提高污水處理能力。二是加強排污口的管理。一方面控制排污口的數量,在水質沒有達到水功能區劃目標的河段,不再審批新的排污口,對非法建設的排污口,堅決予以取締,優化現有排污口的布設,增加河段的納污能力;另一方面密切配合環保部門加強排污口的管理,嚴禁超標排放廢污水面污染源主要包括工業廢渣、工業粉塵、生活垃圾以及農田農藥化肥的施用,這些污染物隨降水滲入地下、匯入河道或隨灌溉滲入地下,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治理面污染源,一方面加大對工業廢和生活垃圾的治理和管理力度,禁止亂堆、亂放;另一方面,大力推動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加大對農藥、化肥企業的管理,鼓勵支持低毒和無公害農藥和化肥的生產,優先施用無機肥,減少農藥、化肥的施用量。
2、加強節約用水管理節水,是保護水資源的有效措施
推廣節水措施,更是保護水資源的關鍵環節。一方面,節約清水可以減少污水的排放量;另一方面節水本身就是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在節水措施上,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大力發展節水農業、節水工業。節水農業要在普及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小畦灌溉、園林化耕作的基礎上,探索節水新途徑,井灌區水利用系數的提高,主要是繼續增加地下輸水管道的鋪設面積,引進并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措施;渠灌區在水泥漿砌石的基礎上,可用水泥砂漿抹底及兩個內側面,并加強管理,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工業節水的關鍵是降低耗水定額。首先,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其次,在工業用水單位安裝智能卡水表,對企業用水進行搖控,按照用水定額批準水量,定額以內按規定收取水資源費,超出部分加價收費,用經濟手段制約浪費;此外,重點抓好用水大戶的節水和新上項目的審批。
3、增加生態環境用水量
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及其他工程措施的實施,都以一定的設計流量為前提,沒有一定的清潔水稀釋,就不可能實現水質控制目標,達不到保護水資源的目的。為此,可將污水處理廠處理后的中水部分用于改善水環境;在水量允許的情況下,爭取一定量的環境用水;在重點河段攔蓄雨洪資源。
4、加強水的監測管理
水質監測是監督各項污染源、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措施,也是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的基礎。只有全面落實水質監測規劃,不定期對各類污染源進行監測,加強人河排污口管理,才能達到水資源保護的目的。某市自1994年以來,在全縣布設70眼地下水位觀測井、5處地下水水質長期觀測點,每年取樣兩次,對地下水水質進行監測,指導全縣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此外,還布設了兩個觀測斷面,每年進行4次水質觀測,以及時了河水質變化,指導排污口管理。
結論
我國的水資源問題依然嚴峻,水資源沒有得到合理協調的使用,影響了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迫切需要在現代水資源管理新思想指導下尋找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通過建立現代水資源管理體系,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以及河湖水系連通戰略,使我國人水和諧,能夠可持續利用,這需要國家的強有力支持,法律的完善,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解決我國的水資源問題。
參考文獻:
[1]左其亭;馬軍霞;陶潔;;現代水資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諧論理念[J];資源科學;2011 年12 期
[2]左其亭;馬軍霞;;和諧論――一種新的研究社會科學的理論方法[J];社科縱橫;2010 年03 期
篇8
【關鍵詞】城市化;城市雨洪;影響
1、城市化對水環境的影響
1.1城市化對城市氣候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也逐漸加速推進,致使我國城市建成區域的地表下墊面結構和功能隨之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城市地表墊層的不斷硬化等變化促使城市區域的氣候特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地表覆被的變化使地表上輻射發生了變化,城市生產生活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增加了大氣中的熱量,改變了原來的熱、水循環過程和大氣質量。對城市化帶來的氣候變化進行的總結表明:城市化地區的污染物濃度要比農村地區高5~25倍,輻射少5%~30%,云量多5%~10%,年平均氣溫高0.5~3.0℃,濕度少6%,降雨量多5%~10%,見表1.1。[1]
表1.1城市化對城市氣候的影響
1.2城市化后降雨的變化
1.2.1城市熱島現象
城市中分布有大量人工熱源,同時城市空氣中二氧化碳與其他顆粒量大于農村,使城市氣溫明顯高于農村地區。城市空氣層發生熱力對流,在空氣中水汽充足時,容易形成對流降水。
1.2.2穩定滯緩的降水系統阻礙現象
因為城市不同的建筑物高度各不相同,城市區域的粗糙程度要比城市郊區的粗糙程度大,在引起湍流的情況下對穩定滯緩的降水系統也有一定的阻礙作用,使城市地區降強度增大和降雨時間變長。
1.2.3城市凝結核現象
城市工業生產中排放的污染物,凝結核達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會吸收水汽形成大小均勻的云滴,使大云滴逐漸增大,最終形成降雨。城市化對城市降雨的影響見圖1.1。
1.3城市化對城市降雨徑流的影響
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各種不透水材料的使用導致城市地表路面的下墊層發生了很大改變,對城市水循環的影響明顯。城市化前,蒸發量占降雨量的40%,地面徑流量占降雨量的10%,入滲地下水量占降雨量的30%,屋頂徑流量占降雨量的13%,入滲地下水量占降雨量的32%。城市下墊層改變的影響因素是被不透水的水泥、瀝青和不透水磚等代替原有的大面積水域、林地、草地和農田,從而隔斷了降雨與土壤之間的水分通道,導致入滲和蒸發量的減少,同時增加了雨水徑流量,進而增加了城市排水壓力和城市雨洪災害的發生幾率。
城市化對城市區域降雨徑流形成的影響:
1.3.1城市地表徑流量增加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地面類型和特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得城市建成區域的地表徑流系數增大。城市區域原有的植被、綠地等可以對雨洪徑流量進行吸收、滲透,城市地表對雨洪徑流的自然下滲大大減弱,城市降雨大部分都形成了地表徑流。根據周玉文(1997)在北京市百萬小區所做的實驗,在一小時內新舊瀝青路面的降雨損失分別為草地的6%和12%,為土地面降水損失的14%和26% [2]。
1.3.2城市地表徑流匯流時間縮短
城市發展過程中,硬化地面和不透水路面、混凝土路面等硬化地面的面積不斷急速增加,致使城市地表的粗糙率減小、雨洪徑流的入滲量減少、降雨后地面匯流時間縮短。城市建成區域的面積越來越大、城市自身的自然調蓄能力的不斷下降、不同區域城市雨洪量在短時間內出現迅速疊加,加大了城市建成區域內的城市防洪壓力。見圖1.2城市化前后城市雨水徑流過程線,表明在降水歷時與降雨量相同的條件下,出現了匯流時間縮短、洪峰流量加大、出現洪峰時間提前。
圖1.2城市化過程中徑流產流過程變化對比示意
1.3.3城市雨洪徑流污染負荷增加
城市路面、屋面、空氣中集聚的污染物,被雨洪排入河流,城市河流水體流速的增大,增加了懸浮固體與污染物的量,同時加劇了地表、河床沖刷,使徑流中固體污染物含量增加,水質急劇惡化。枯水期,徑流減少,污染物濃度變大;汛期,河流流速變大,增大了固體與污染物的量,使下游污染物荷載量明顯增加。
2、城市雨洪的控制
2.1城市雨洪控制的定義
城市雨洪控制,國外一般稱之為城市雨水管理,它采用多種措施,作用于城市建成區的屋頂、庭院、道路、綠地、廣場等不同性質表面所產生的雨水徑流,實現消減洪峰流量、降低降雨徑流量、延長雨洪匯流時間,改善城市局部氣候,美化城市生態環境,地下水回灌,控制地面沉降等目的。同時雨水可供沖洗廁所、冷卻、制冷、洗車等生活和工業用途[3]。它涉及水文、管理、環境和生態等相關學科,具有實現資源利用和自然災害防治的雙重效果,可以作為解決城市雨水洪澇災害、干旱缺水及城市水環境污染等問題的一個重要措施。
2.2城市雨洪控制的意義
2.2.1城市雨洪控制減少城市內澇
城市內澇災害主要來至城市暴雨。調蓄、儲存雨洪,減少了暴雨匯流的速度與徑流量,消減洪峰,避免或減少洪澇災發生的幾會和造成的損失程。城市雨洪控制的目的就是調蓄、儲存與利用時空分布不均勻的雨洪資源,使其由“廢水”轉成有效資源水。在時間、空間差內可以實現錯峰、調蓄、消峰的控制作用。
2.2.2城市雨洪控制實現雨洪資源化
我國大部分城市地區水資源短缺尤為明顯,在北方地區,城市缺水大都是以資源型缺水,即北方地區城市社會與人口發展規模速度超過本地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南方城市中,其主要表現為工程型短缺或水質型短缺。北方城市地區,不僅降雨量少,而且集中在夏、秋季,特別是暴雨。導致大量的雨洪資源不能有效的資源化增加城市水資源量,同時還可能導致城市發生洪澇災害的危險增大。城市雨水控制的目標就是采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控制技術措施對城市雨洪加以生態化、資源化的控制利用。
2.2.3城市雨洪控制是城市生態修復的需要
城市化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多,“注重經濟,忽視環境”的觀念,城市生態環境不斷受到破壞。由于城市硬化路面的增加造成土壤含水量降低,熱島效應加劇;硬化路面代替了原有的植被和土質,加速雨洪徑流的匯集,使洪峰形成加速,城市雨洪災害急劇。
2.2.4增加城市適宜的水域面積,擴大城市水域空間的面積
我國現階段城市的傳統防洪理念和工程技術措施,只重視雨洪徑流的快速外排,忽視城市內部就地源頭滯留、下滲等各種生態化的就地消化,城市建成區域的排水設計標準普遍較低,內澇頻發。在城市規劃時,應重視保留城市原有河流、湖泊及濕地,盡量恢復原有城市水體的調蓄空間,恢復漫堤。
3、小結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城市下墊面結構與功能也相應發生改變,進而影響了城市水環境。
城市地區的雨洪災害,由于城市地區水文特性的改變引發雨洪特征的改變,同時包括城市化發展中其他因素。
城市雨洪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①城市雨洪控制減少城市內澇。②城市雨洪控制實現雨洪資源化。③城市雨洪控制是修復城市生態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吳普特,馮皓等.中國雨水利用[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8.
篇9
關鍵詞 暴雨內澇;農業用地;危險性評價;上海市;浦東新區
中圖分類號 P33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019-03
危險性評價是目前國際減災和災害風險研究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是自然災害風險評估的前提[1-2]。暴雨內澇災害一直是造成農業損失的重大問題,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周圍地區,投入成本高,地位顯著,進行有效的災害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是當前防災減災部門的難題[3-4]。該研究不僅可以完善危險性評估的方法與案例,也可以為極端降雨災害事件的損失評估提供依據,從而為政府防災減災提供科學支撐和決策依據。
目前,災害風險評價研究主要集中于災害的自然屬性,即危險性評價[5-6]。危險性評價主要是衡量致災因子對承災體的致險強度[7],是災害風險評價的第一步,一般用災害發生的強度和頻率來表示。危險性評價方法主要有3類:一是以歷史災害頻率分析為主的單因子評估法;二是綜合歷史災害強度、頻率和孕災環境的多指標評價法[5,8-11];三是結合災害情景模擬的評價法。其中,對于單因子評價法和多指標評價法來說, 前者方法過于簡單,忽視了災害發生的強度。后者不能明確災害強度和頻率之間的關系[5]。二者都不能準確反映災害的致險程度[5]。近年來,隨著GIS技術的發展,情景模擬方法的應用日益廣泛。該方法是以一定歷史災害數據為基礎,假定災害事件的多個關鍵影響因素有可能發生的前提下,基于成因機制構造出未來的災害情景,從而用來評估災害的不同致災可能性和相應的災害可能活動強度[5,12]。對于暴雨內澇災害而言,根據其特點和研究區狀況,農業用地受影響較大。該文基于情景模擬,對浦東新區各鎮的農業用地進行危險性評價,探討浦東新區農業用地在暴雨內澇災害中的危險性空間分布規律[5],為建立規范、合理、科學的災害管理提供依據。
1 研究區數據來源及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上海浦東新區地處上海市東大門,位于東海之濱,地處黃浦江下游和長江入海口南側,全區面積569 km2,是上海市受海洋氣候影響最大的區域。近些年來,浦東新區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已成為一個基本具備現代產業結構的新城區。同時,現代農業在浦東新區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決定了其面臨災害的高風險性和災害評估與預防的重要性[13]。統計顯示,浦東新區是夏季暴雨內澇災害多發地區,加之農業用地排水設施不健全,是上海暴雨內澇的重災區,隨著極端降雨災害發生頻度的上升,浦東新區每年因暴雨內澇造成的損失嚴重。浦東新區農業用地分布圖如圖1所示。
1.2 研究數據來源
該研究的土地利用數據來自2006年3月上海市航空遙感圖像解譯得到的浦東新區土地利用數據[14];DEM數據來源于2005年上海市等高線數據,等高線間距為0.5 m;1968—2009年42年最大日降雨量數據和排水能力分布圖均由浦東新區防汛辦提供;SCS徑流模型中用到的參數均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15]。
1.3 研究方法
1.3.1 P-III模擬不同重現期的最大降雨量。暴雨內澇的致災因子為降雨,而極端強降雨雖然發生的頻率低,但是損失嚴重,不同重現期的最大降雨量數據是目前防災減災策略制定的前提。該文利用擬合暴雨頻率結果較好的P-III型概率曲線[16],根據近42年浦東新區的年最大日降雨量數據,得到浦東新區不同重現期的最大降雨量數據。其概率密度函數和保證率函數分別如下:
f(x)=■(x-x0)■exp[-β(x-x0)]α>0,x≥x0(1)
α=4cs2 (2)
β=2σcs(3)
x0=m(■)(4)
式中,參數x0為隨機變量x所能取的最小值;α為形狀參數;β為尺度參數;Γ(α)是α的伽瑪函數;m為數學期望,σ為均方差;cs為偏態系數,cv為變差系數。利用spss統計工具計算,并通過擬合優度檢驗,在顯著性水平a=0.05,自由度為1時,查表得χ20.05=3.84,通過計算χ2=1.645,χ2
1.3.2 暴雨內澇模型。研究參考已有的暴雨內澇模型[17],結合ArcGIS的三維分析和空間分析模塊,利用城市地形模型、城市降雨和徑流模型、城市排水模型進行模擬計算,獲得6種重現期下的最大徑流量、淹沒深度等數據。
利用ArcGIS將浦東新區0.5 m×0.5 m等高線數據轉換成30 m×30 m的DEM數據,并根據專家咨詢和實際考察,需要對洼地進行預處理[18]。對生成的DEM數據低于3.0 m以下的區域進行洼地填充,最后得到修正后的DEM。地表的產匯流的計算采用經過修正的、適合上海地區的SCS水文模型[5,19],利用研究區的經驗徑流參數、已經計算的降雨量數據以及城市的排水能力進行計算,根據浦東新區2009年排水能力分布圖,計算徑流量和排水能力之差,最終得到不同重現期下的實際徑流量。其中排水能力值是假設日最大降雨量持續時間為2 h,且排水設施沒有達到排水限制的情形,實際凈流量的計算公式為:
W=■(Qi-V)×S(5)
式中,W為研究區總徑流量;Qi表示第i個柵格單元的徑流量;V表示排水能力;S表示柵格單元面積(30 m×30 m);n表示柵格單元個數。
1.3.3 危險性指數。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暴雨內澇災害的危險程度,采用危險性指數來衡量其危險性的大小[19]。危險性指數越高,內澇災害的危險性就越大。該文的危險性指數是指通過構造模型來計算被淹農業用地。首先,根據實際調查以及承災體實際受到的影響,將積水深度劃分為4個等級:I級:水深在0.1 m以下,基本無積澇;II級:水深在0.1~0.2 m,輕度積澇,田地有積水,但對作物以及蔬菜的影響不大;III級:淹沒深度在0.2~0.4 m,中度積澇,作物、蔬菜以及花卉等大部分被淹沒,損失嚴重;IV級:田地積水在0.4 m以上,重度澇災,作物等基本全部被淹沒,損失非常嚴重,田間蔬菜、花卉大棚也會嚴重進水,居民家庭也受到嚴重影響。由于各種危險性級別對區域整體農業用地危險性的貢獻不同,給I~IV級的危險性級別分別賦予危險性系數為20、40、60、80,相同水深淹沒農業用地的危險性系數相同。最終,該情景各區域的危險性指數即為該區不同危險級別的農業用地在浦東新區該危險級別中所占比例的累計求和,用公式計算過程如下:
特定情景下各鎮不同危險級別的淹沒農業用地占浦東新區該危險級別淹沒農業用地面積的比例:
fi(uj)=gi(uj)/ci (i=1,2,…,m;j=1,2,…,n) (6)
其中,gi(uj)代表各鎮每種危險級別的被淹沒農業用地面積;m代表危險性級別;n代表各個鎮,ci=Σ■■gi(uj)。Wi代表I~IV 級的危險系數20、40、60、80,那么,區域農業用地的內澇危險指數即為:
Hj=Σ■■fi(uj)×Wi(7)
用上述公式,將各鎮農業用地危險性指數求和,得浦東新區各鎮危險性大小(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暴雨內澇淹沒分析
根據計算得出的暴雨內澇總徑流量,結合城市地形模型,根據徑流量與淹沒體積相等的原理,采用GIS中的“等體積法”,凡是高程低于淹沒高程的柵格都計入淹沒區,得到6種重現期(T)分別為20、50、100、200、500、1 000年的最大淹沒深度(表1),利用GIS中的柵格計算,用浦東新區DEM與不同重現期的淹沒水深柵格圖進行柵格相減,得到不同情景下的浦東新區暴雨內澇農業用地的淹沒深度分布圖(圖2)。
可以看出,在6個暴雨重現期的淹沒深度圖中,從50年一遇開始,淹沒深度的范圍急劇增加,淹沒深度最大的地區是在孫橋鎮,這些地區是低地勢,排水能力相對較差的地區,而高橋鎮、機場鎮以及三林鎮、北蔡鎮等由于地勢高,淹沒范圍很小。
2.2 危險性分析
針對6種淹沒情景,利用GIS統計分析工具統計浦東新區各鎮每種危險性級別被淹農業用地面積, 根據公式(6)求出浦東新區各鎮該危險性級別所占全部被淹該危險性級別農業用地面積的比例。最后利用公式(7)計算得出浦東新區各鎮的危險性指數如表2所示。
評價結果顯示,在6種情景下,張江鎮危險性指數值最小,這與張江是浦東新區最新發展的高科技園區,農業用地較少,經濟發達,政府部門的防災減災策略實施完善,并具備良好的基礎設施和完善的排水條件有很大關系;20年一遇的情景中,孫橋鎮、北蔡鎮、機場鎮和川沙鎮的危險性指數很高,50年一遇的情景中,曹路鎮、機場鎮、合慶鎮和川沙鎮的危險性指數很高,100年一遇的情景中孫橋鎮、機場鎮和川沙鎮的危險性高,200年一遇的情景中,孫橋鎮、高橋鎮的危險性高,500年一遇的情境下孫橋鎮和川沙鎮的危險性高,1 000年一遇的情境下,曹路鎮、機場鎮、合慶鎮和川沙鎮的危險性指數最大,區域的高程情況、農業用地的集中分布、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是主要的原因。其中孫橋鎮、曹路鎮、機場鎮和川沙鎮的危險性一直處于較高的危險性水平,與模擬結果對比,說明承災體分布情況直接影響著區域危險性大小。
3 結論
危險性評價作為災害風險評價的基礎,是關系未來災害學發展的前提,其可靠性和準確性直接影響風險評價的科學性。該文基于情景模擬,借助GIS空間分析工具,針對農業用地,對浦東新區主要的發展農業的14個鎮暴雨內澇的危險性評價做初步嘗試。結果表明,在6種不同情景下,各個鎮的危險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危險性指數高值分布在孫橋鎮、曹路鎮、機場鎮和川沙鎮,低值分布在張江鎮、高橋鎮和花木鎮。該評價結果可以為浦東新區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4 參考文獻
[1] 石勇,許世遠,石純,等.洪水災害脆弱性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進展,2009,28(1):41-46.
[2] 殷杰,尹占娥,王軍,等.基于GIS的城市社區暴雨內澇災害風險評估[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9,25(6):92-95.
[3] 許世遠,王軍,石純,等.沿海城市自然災害風險研究[J].地理學報,2006,61(2):127-138.
[4] 石勇.災害情景下城市脆弱性評估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5] 孫阿麗,石純,石勇.基于情系模擬的暴雨內澇危險性評價——以黃
(下轉第24頁)
(上接第21頁)
浦區為例[J].地理科學,2010(3):465-468.
[6] 孫紹騁.災害評估研究內容與方法探討[J].地理科學進展,2001(2):122-130.
[7] 史培軍.三論災害研究的理論與實踐[J].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9.
[8] 楚敬龍,杜加強,滕彥國,等.基于GIS的重慶市萬州區滑坡災害危險性評價[J].地質通報,2008,27(11):1875-1881.
[9] 唐川,朱大奎.基于GIS技術的泥石流風險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2002,22(3):300-304.
[10] 閆滿存,王光謙.基于GIS的瀾滄江下游區滑坡災害危險性分析[J].地理科學,2007,27(3):365-370.
[11] 胡蓓蓓,姜衍祥,周俊,等.天津市濱海地區地面沉降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J].地理科學,2008,28(5):693-697.
[12] 葛全勝,鄒銘,鄭景云,等.中國自然災害風險綜合評估初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3] 石勇,石純,孫蕾,等.沿海城市自然災害脆弱性評價研究——以上海浦東新區為例[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4):24-27.
[14] 暴麗杰.基于情景的上海浦東暴雨洪澇災害脆弱性評估[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9.
[15] 景垠娜.自然災害風險評估——以上海浦東新區暴雨洪澇災害為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16] 林兩位,王麗萍.用Pearson-III概率分布推算重現期年最大日雨量[J].氣象科技,2005,4(33):314-317.
[17] 尹占娥,許世遠,殷杰,等.基于小尺度的城市暴雨內澇災害情景模擬與風險評估[J].地理學報,2010(5):553-562.
篇10
關鍵詞:洪水,水利工程,防洪
駐馬店位于河南省南部,地處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區。有多種氣候類型,是典型的大陸性季風型半濕潤氣候,那里地理位置偏南,河流眾多,雨量充沛。橫跨長江和淮河兩大流域,現今共建有水庫162座,因此駐馬店市的水利設施建設與發展對長江,淮河流域的防汛工作至關重要。
1洪水和水利工程的關系
洪水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由于天氣系統和地理位置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洪水的形成往往有多種因素構成,最主要是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最大。但近年來,由于人類活動的干預,無法避免的干涉改變著某些自然因素,如城鎮化建設的迅速擴張、濫砍濫伐造成森林覆蓋率的下降、水土流失以及因全球變暖造成的冰川融化、人水爭地引發的圍湖造田、攔圩造田等,都對氣候變化具有較強的反饋作用,進而影響著洪水的發生和特性。水利工程建設作為人類抵御洪水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設計目標、修建標準甚至采取的工藝和材料都在一定程度上與洪水的產生發展、蔓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以駐馬店市為例,分析洪水對駐馬店市水利工程建設的可能影響。
2洪水對駐馬店市水利工程的影響因素
2.1洪水對水利工程設計的影響
駐馬店市從地勢來說西高東低,西部為淺山丘陵區,東部為開闊的平原,高程在37~75m之間,東西落差較大;全年降雨在時空分布上極為不均,由南向北逐漸減少,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960mm,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3倍左右;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556mm,占全年降水量的61%,且多集中于7、8兩個月份。由于雨水集中且強度大,極易發生洪澇災害,有資料顯示,自1949年以來,全市平均每3.60a就有一次嚴重的澇災,5a一次大的暴雨洪水。因此水利設施的建設和水利工程的設計對駐馬店整個地區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洪澇災害頻發,駐馬店黨委、市政府和廣大市民都非常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各類防洪工程種類齊全、數量繁多,工程建設的設計因洪水的變化不斷調整。首先,進行80年代以來,淮河流域不斷發生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如1982、1985、1998、2000、2007年等,洪水的不斷變化對各類水利工程的建設設計影響是全方面的,如從80年代以后駐馬店市的三座大型水庫因設計標準不足進行了三次除險加固,2008—2014年更大規模地對全市所有中小型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同時主要防洪河道小洪水從不足5a一遇標準提升到了10a一遇。其次由于極端天氣引發的強降雨,對水利工程均會造成不程度的損失,甚至威脅到工程的安全,不得不引用超規范的標準。例如:1975年駐馬店市特大暴雨造成的垮壩潰決事故,就是因暴雨引發洪水而對水利工程的一次重創,“75.8”以后的板橋、薄山兩座大型水庫復建和加固工程設計時均把校核洪水標準提高到可能最大洪水(PMF)。其三,洪水還可能反過來引發極端天氣的產生,給地區帶來無法估量的次生災害,進而對水利工程的運行規程設計和編制產生輻射,對水利工程設計的強度和安全標準提高了要求,促使有關部門提高水利設施相關標準的制定,完善水利工程設計方案。
2.2洪水對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的影響
隨著洪水發生的頻次增加,洪水所引發的次生災害也無可估計,這就更體現出了水情監測在水利工程運行管理中的重要性。通過水情檢測對全市里各個流域的水位進行詳細的記錄。同時在管理當中,水情的預報也是格外重要的,洪水的發生時刻無法精確,因此就需要加強水利預報檢測系統的建設。1975年駐馬店市特大暴雨的發生所引發嚴重后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當時的預測預報手段較差,造成調度不及時,未及時預警,結果損失慘重。近些年來,駐馬店大力發展水文及氣象預報設施發展,先后建了豫南地區最大最先進的氣象雷達監測站,同時建設水情預報示范區,建成各類水文監測站點2000余個,為防汛抗洪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支撐。
2.3洪水對水利建設標準的影響
隨著城市化的逐步發展,駐馬店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在逐步擴大,原先的河流流域與之前的設計條件也明顯不同。加上市內各個新建水庫的增加,河道的修整,使市區的河流來水和用水條件發生了變化。由此就造成已建設工程的規程需要做相應的必要調整,以確保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洪水資源化。
3駐馬店市水利工程對洪水的反饋作用
3.1影響過程
當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水庫區的水面面積增加,進而使空氣中的濕度增加,晝夜的溫差縮小,這和湖泊調節氣溫的作用是一樣的。眾所周知,水具有調節的能力。一些研究表明,水庫在建成之后,會對周圍的氣溫有一定影響。雖然影響的范圍并不大,垂直方向一般在400m以下,庫區年平均氣溫會稍有升高。但總的來說,水利工程的建造還是對氣候有一定影響的,只是影響作用并不明顯。駐馬店市的強對流天氣,暴雨等在氣候上通常是互相關聯的,與全球的大氣環流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水利工程的影響不大。
3.2影響作用
“十三五”時期,駐馬店市水利工作發展目標大致確定,在保證攔蓄功能不變的前提下,規劃改建楊莊滯洪區為大型水庫,新建中型水庫3座、小型水庫38座,對板橋水庫除險加固,對宿鴨湖水庫清淤擴容。這一系列的工程建設計劃都為防洪、抗洪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通過治理練江河、小清河等河道,逐步提高河道的抗洪標準,增強蓄洪能力。這些水利工程通過提高自身質量和設計水平,逐漸減少洪水帶來的危害,防患于未然。
4洪水對水利發展產生的影響
4.1思路的調整
洪水過后,各方都針對洪水帶來的危害進行修整治理,尤其是針對洪水到來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進行了分析總結。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駐馬店市定期召開防汛工作協調會,針對汛期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汛情會商、落實領導責任、預警通報、應急搶險、重點保障、轉移安置等六項機制,提升各級領導干部指揮調度能力,增強骨干搶險隊伍應急反應能力,打響防汛抗洪搶險救災攻堅戰。隨著“中國夢”指導思想的確立,著眼于環境,生態,民生等新的治水理念不斷改善。洪水使水利設施建設的思路不斷更新調整,駐馬店的水利建設隨著防洪搶險工作的成熟不斷與時俱進。
4.2水利建設投入增加
洪水的到來,必然給社會各地帶來嚴重的損失,洪水過后,黨政府和有關機構總結經驗,投巨資建設以防洪,抗洪為重點的水利工程。特別是1998年洪水過后,中央水利基本建設投資高達1786億元,相當于1949—1998年中央水利基建總投資的70%。就駐馬店而言,“十二五”期間投入的防洪工程建設資金已46億元。“十三五”期間,隨著防洪工程體系的不斷分健全,在確保工程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對雨洪水資源利用的重要性不斷凸現,水利投資重點將逐步從以防洪工程為主轉到興利建設,以發展生態水利和民生水利為主。
4.3水利建設模式的改變
隨著國家對水利投入的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設模式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駐馬店市強化重點保障機制,建立完善通信、交通、電力三大重點保障體系,科學制訂重點設施專項應急保障方案,牢牢守住人民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生命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建設活力水利。大力推進水利機制體制改革,建立穩定多元和持續增長的水利投入機制,繼續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增加水利信貸資金。建設管理模式的轉變帶來的不僅是工程建設質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貼近群眾,造福人民,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體現了政府的執行力,保障了資金安全,人民安全。
4.4水利信息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發展信息化,提速建設已經成為工程建設的一個趨勢和潮流。近年來,駐馬店市在加強水利建設的同時,將水利信息化的建設放在重要的地位,特意提出要強化預警通報機制,由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牽頭,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完善信息機制,依法及時權威汛情信息,確保指揮調度系統信息通暢,保證水情信息的快速,通暢。
5結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洪澇災害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