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的防災減災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02 17:3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洪澇災害的防災減災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洪澇災害的防災減災措施

篇1

【關鍵詞】防洪排澇;城市;內澇;保障對策

1 城市防洪排澇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城市調蓄雨洪能力衰減,內澇問題越來越突出

隨著城市建設的加快,許多建筑物都是建立在原來的綠地和水域上,從而導致城市區湖泊、洼地萎縮;另外就是在建設中,廣泛的使用水泥進行鋪面,使土地硬化程度提高;多種原因結合致使城市調蓄雨洪能力銳減。現在大部分城市建設往往忽視排澇工程的建設,排水管網配套建設滯后,或是排水系統年代久遠,許多設施遭到破壞,排水標準往往達不到現有的標準;同時在小區建設中,新建居民小區未按標準新建排水設施,而是接入原有的市政管線,加大了排水負荷,所以一旦連續遇到大雨天氣,城市排水能力往往體現不足,容易造成內澇。

1.2 城市防洪排澇技術落后

在防治城市洪澇災害時,不僅需要的是工程的建設多么好,同時也需要合理的管理與先進的技術,這兩者是相互統一,相互依存的關系。在于技術方面(如:洪水預報、預警系統、新的3S技術),我國在城市防洪排澇中應用水平還不高,特別是對城市老管網的布設、搶險、探測還缺乏預先防范的手段和措施。

1.3 城市居民防洪排澇減災常識貧乏、防災減災意識淡薄

在我國防洪排澇建設中形成了“救為主,防為輔”的意識,這種防洪排澇減災常識貧乏、防災減災意識淡薄,這說明,對城市所存在的洪澇災害風險宣傳不夠,大多數地方領導及群眾對洪澇災害風險認識不足,在發動城市居民投入防洪減災方面存在嚴重缺欠。就目前,我國防洪排澇的主要是依靠修堤筑壩,對于發生嚴重地區的安全搶險工作,要依靠人民進行搶險確保社會的安全;在城市建設中,大多數地方領導及群眾對洪澇災害風險認識不足,只單一性的注重經濟的發展,對防洪排澇減災對策考慮嚴重不足,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洪澇災害時,往往十分被動,極易成為防洪減災救助的對象,而非防災減災的生力軍。

2 城市防洪排澇安全保障對策

2.1 工程保障措施

2.1.1 適當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

城市防洪標準既關系到城市安全,又體現國家的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隨著城市建設規模不斷增大,城市地下設施和城市網絡系統伴隨著增加,但排澇標準往往偏低,造成了內澇災害日益嚴重,因此,城市防洪排澇標準是防洪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的一項重要依據。就效益與工程投資而言:標準越高,其防洪效益也就愈高,工程投資也就愈大;反之,效益和工程投資就越低。確定城市防洪標準要考慮城市的諸多因素,比如城市的規模、地形、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狀況以及技術上的問題,因此,我國的現行城市防洪標準應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狀況予以適當提高。

2.1.2 防洪排澇規劃、建設與市政建設同步進行

城市防洪排澇規劃與城市建設發展規劃是相互統一的關系,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不僅要考慮城市建設發展規劃,同時也要考慮城市防洪排澇規劃,兩者缺一不可。實施城市建設的同時也要實施防洪排澇設施,明確其方向、總體布局、建設規模、防洪標準及主要治理措施。

2.2 行政管理措施

2.2.1 強化防洪排澇非工程措施建設

在城市防洪排澇的設施建設中,要從實際出發,不能一味地提高其設防標準,要相應的制定實施方案和應急方案,對超標準的洪澇水、風、潮制定完善的預案,建立城市排澇系統應急反應機制等非工程措施建設。

2.2.2 逐步建立城市洪澇災害風險管理體制

進入新世紀,國家建設步伐加快,防洪管理體制也逐步邁向合理化、規范化,城市內部生命線系統規劃與城市間網絡聯接保障機制將嚴重影響著城市秩序運行,是城市的洪澇災害應急管理工作的重點與難點,也是城市水災脆弱性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城市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防洪排澇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建立健全針對突發性洪澇災害的預警制度,目前,我國對洪澇災害的監測和預報都是處于發展階段,對預報的結果的傳播和服務完全是一種被動性,于是導致遇到洪澇災害時都是一種搶救的過程,而不是預防。為了保證城市居民在面對洪澇災害不受恐慌,使損失最小化,首先就是要建立健全的預警制度,對內容、標準和流程進行規范,能夠保證真實、準確、及時地洪澇災害信息。這樣城市居民在應對洪澇災害時更多的是防范而不是搶救,同時也可以避免公眾產生過多恐懼;另外,洪水保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洪澇風險管理手段。采用強制性和政策性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完善我國城市防洪排澇管理體系。

2.2.3 建立健全城市洪澇災害應急管理體系

我國防汛工作現行的各級人民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與各有關部門的《防汛崗位責任制》,是適合我國國情的組織方式,今后需要繼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配套法規,強化組織管理體系;加強專業機動搶險隊的建設,并做好充分的物資準備。特別需要加強水災應急管理的基礎培訓工作,全面提高應急指揮與管理的能力。

建立健全防御洪澇災害的應急管理體系,科學制定洪澇災害應急預案。在洪澇災害情景模擬的基礎上編制洪澇災害應急預案,有助于減少水災風險應急響應時間,使洪澇災害應急管理工作規范化、程序化。由于應急預案的實施需要短期緊急調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因此需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確相關單位的責任義務與協調機制,以及應急預案的啟動程序,提高快速反應決策能力。

2.3 公眾參與監督管理措施

防洪排澇減災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 共同承擔防洪責任和風險。(1)要通過宣傳手冊、展板、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種渠道, 對廣大市民宣傳教育, 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 普及洪澇災害及其防御的常識, 增強城市居民防御災害和災中自救的本領, 鼓勵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防洪減災管理;(2)防微杜漸,倡導公民良好生活習慣,鼓勵公眾對亂排放行為進行監督,減少固體垃圾直接排放至下水道而導致排水能力下降甚至堵塞情況的發生。

2.4 科學技術措施

2.4.1 研究分散雨水收集、利用方式, 建立與完善水源聯網調度系統

雨水能夠很好的收集和利用,對于城市防洪排澇減災有著明顯的作用,現在就城市雨水的收集與利用的技術在國內外都有較成熟的發展,但我們還需要在此成熟的基礎之上,針對城市所具有的特點,更多的研究與開發新技術、新措施,找出適合各個城市特點的、經濟合理的收集、利用方式與調度模式, 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源聯網調度系統。

2.4.2 加強防汛排澇指揮系統現代化的建設

我國現代化的防汛指揮系統建設正在發展之中, 從信息管理系統上升到決策支持系統的層次,應是今后發展的重點。

可在有條件的城市建立防洪排澇智能應急響應系統, 這是一個模擬和防御系統, 在洪水發生的情況下, 為救災決策和快速反應措施的制定提供技術支持,為指揮抗洪救災提供通訊保障, 并跟蹤、反饋各項命令的執行情況, 以達到減少人員、耕地、財產和資源損失的目的。城市防洪排澇智能應急響應系統充分利用空間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現代通訊等高新技術, 可解決防洪救災中的重大技術難題,其應用示范研究成果將對建立和完善現代化的城市及流域防洪指揮系統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4.3 加強城市防洪減災技術的研究和示范推廣

城市防洪減災技術包括城市河道綜合治理技術, 城市雨洪蓄滯、滲透等工程處理技術, 城市超級堤防的建造技術, 城市建筑耐水化的處理技術, 城市各類生命線系統的防洪應急保護技術,城市發展與防洪減災相結合的綜合規劃技術, 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險加固技術, 城市防洪工程體系的優化調度技術等。

篇2

暴雨洪水災前防范

1.平時注意多學習一些防災、減災知識,養成汛期時關注天氣預報的科學生活習慣,做到隨時掌握天氣變化,做好家庭防護準備,確保安全。

2.密切注意汛期的洪水情報,服從防汛指揮部門的統一安排,及時避難。

3.地處洼地的居民要準備沙袋、擋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門檻,設置擋水土壩,以防止洪水進屋。

4.家中常備如船只、木筏、救生衣等可以安全逃生的物品,并在汛期到來前檢查是否可以隨時使用。

暴雨防范措施

1.提前做好防洪準備。地勢低洼的住宅區、商業區可采取圍堵的措施。如用沙袋、草包、擋板等堵在門口等進水處,可有效地防止雨水進入建筑內。

2.不要將垃圾、雜物等丟進下水道,以防堵塞后排水不暢。

3.提高對暴雨的預報準確率

暴雨可以直接成災,而持續性大暴雨或者是連續的數場暴雨更可以造成洪澇災害。因此,準確預報暴雨的地點、范圍、強度等,以及準確預測洪澇災害的發生,對于更好地做防汛準備工作,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還要提高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完善災害應急響應系統。對于大暴雨這類災害性天氣,強降水過程多從中尺度天氣系統中產生。

因此,為了更好地防災減災,一方面要大力加強對中小尺度天氣系統的科學研究,提高對暴雨、大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能力和業務監測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小尺度監測基地的建設和改造,以便更好地發揮作用。

暴雨洪澇災害一旦發生,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以及突發氣象災害防御指南。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門要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級氣象災害相關管理部門及時將災害預報警報信息及防御建議到負責氣象災害防御的實施機構,使居民及時了解氣象災害信息及防御措施。在應急機構組織指導下,有效防御、合理避災防災,安全撤離人員,將氣象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洪水防范措施

1.洪水到來時,如來不及轉移的人員,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房頂、避洪臺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樓房高層、大樹、高墻等地勢高的地方暫避;

2.如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準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或消防部門取得聯系,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5.在洪水來臨前,要及時關掉煤氣閥門及電源總開關,以防電線浸水漏電、失火傷人;

6.如果家外面已經被洪水包圍,不要貿然開門,要堵塞門的縫隙,減少大水灌入速度。如果此時打開門,不僅浪費救援時間還可能被洪水沖走。

3.一旦房屋進水,立即切斷電源及氣源。

4.暴雨期間盡量不要外出,如必須外出,應繞開積水嚴重的地方。最好走路中央,因為窨井等排水設施一般都設在路邊。

山洪逃生方法

據目前氣象、水文預測技術,人類能在山洪暴雨發生前3~5小時感覺有山洪暴雨發生,當出現1小時降雨50~100毫米,洪峰至山腳約2~3小時。從傾盆大雨開始發生到造成災害,有效轉移救生時間約4~5小時。有效的逃生方法才能保證生命財產安全。

1、在野外受到山洪威脅時,一定要保持冷靜,根據平時掌握的寧海縣地質情況迅速判斷周邊環境,盡快向山上或較高地方轉移;同時要注意觀察水情警示牌,防止誤入深水區或掉進排水口。

2、在野外不要沿著洪道方向跑,而要向兩側快速躲避;千萬不要輕易涉水過河。假如非過河不可,盡可能找橋,從橋上通過。假如無橋,非涉水不可,不要選擇最狹窄地方通過,要找寬廣的地方,溪面寬的地方通常都是最淺的地方。在未涉水前,先選好一個好的著腳點,用竹竿或木棍先試探你的前路,在起步前先扶穩竹竿,并要反水流方向前進;不要游泳逃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更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

3、如果山洪不斷上漲,在短時間內不會消退時,應在樓上貯備一些食物及必要的生活用品,如飲用水、炊具、衣物等,尤其是生活在寧海縣偏僻地區的人,一旦交通受阻,救援人員兩三天內難以趕到,只得自力自救,必須準備飲用水、食物、保暖衣物以及燒開水的用具。如果沒有輕便的用具,可以改吃干糧充饑。還要攜帶火柴或打火機,必要時用來生火。

看過“暴雨洪澇的防范措施”的人還看了:

1.暴雨洪澇災害防御措施

2.暴雨洪澇災害防范措施

3.暴雨洪澇防治措施

篇3

關鍵詞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建議;山東陽信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15-02

農業生產是在自然氣候環境下所產生的社會與自然的生產過程,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部分都與自然天氣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伴隨著我國農業生產不斷發展,在生產這一過程中,因為天氣異常或者由于天氣變化所導致的農作物產量減產等行為,稱之為農業氣象災害。當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這些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還給農民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分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關農業生產當地的氣候變化,才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控制,更好地防災減災。

眾所周知,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同時需補充營養,但是這些條件的前提需要明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現如今,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的變化,致使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由于全球氣候急速變暖,再加之一些極端天氣的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良影響,同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致使農業減產甚至顆粒不收。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更需要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和氣象服務工作,同時根據不同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御,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高氣象工作的服務水平。

1 陽信縣氣象災害概況

根據近30年陽信縣氣象災害記錄資料分析,陽信縣境內經常發生的自然氣象災害有干旱、澇災、暴雨、冰雹、大風、干熱風、連陰雨、霜凍、低溫等。其中旱、澇災害是陽信縣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常頻繁交替發生。有歷史記錄資料以來,1986―2015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出現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澇每3.0年一次,是氣象災害中導致農業生產損失最大的災害,且旱災明顯少于澇災。2010年8月陽信縣境內出現連續暴雨天氣,累計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縣9個鄉鎮全部受災,農田大面積積水,排水困難,內澇嚴重。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因抗災能力差,倒塌嚴重。據統計,全縣農田受災面積34 680 hm2,絕產面積6 759 hm2;損壞房屋6 395間,倒塌房屋5 855間;轉移人員7 488人;受災人口136 000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7 530萬元。

大風冰雹災害是影響陽信縣農業生產的第二大氣象災害。大風多發生于春季,其次為夏季,夏季大風多伴有雷雨冰雹發生。冰雹一般多出現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風冰雹災害發生幾率為36.7%,在自然災害中僅次于洪澇。

2 陽信縣主要氣象災害

2.1 干旱災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使農作物處于缺水的狀態下,無法正常地生長。這種現象存在的時間越長,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越大,會出現減產和絕收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農作物死亡,給農民的經濟損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陽信縣干旱發生類型主要分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連旱等,其中以夏旱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春旱和秋冬連旱影響時間最長。

2.2 洪澇災害

澇災是影響陽信縣農業生產的最主要自然災害,這一災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災、濕災以及澇災3種類型。引發洪澇災害的原因眾多,造成陽信縣澇災發生的最常見、影響最大的因素為強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時強降水和大范圍持續性強降水。根據陽信縣土壤結構和地理環境,短時強降水或持續性強降水一旦達到暴雨或以上量級,受影響農田中會出現大量積水,若積水無法及時排出,會造成局部或大范圍農田發生內澇,致使農作物大量減產甚至絕收。

2.3 大風冰雹災害

大風冰雹災害是災害性天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旱澇災害更具影響范圍廣、局地性強、時間短、突發生明顯等特點。由于天氣系統的不穩定,在大氣中形成強對流天氣,經過大氣的動力和熱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響,加劇了風雹天氣的產生。大風冰雹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較為嚴重,出現時會對農作物的枝葉、莖稈和果實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且不利恢復,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陽信縣大范圍種植梨樹,鴨梨生產在農業經濟生產中占重要地位,大風冰雹災害性天氣的出現往往致使鴨梨大范圍落果、果實受損,影響鴨梨品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災害的預防措施

對于干旱的預防,氣象部門應該做好中長期氣候趨勢的預測分析工作,加強對天氣系統變化的監測,及時做好預警,給農民提供完善的農業生產建議。根據天氣形勢的發展,適時開展人工降雨(雪)作業,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給。另外,還應該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通過推廣節水灌溉的形式,加強植被建設,對預防農作物旱情發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澇災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澇災害是夏季發生頻率最高的氣象災害之一,具有范圍廣、強度大等特點。預防暴雨災害,一是要早預報、早預防,氣象部門根據天氣形勢的發展及早做出預報,各部門及時做好準備,為提前防御打下基礎。二是要做好天氣跟蹤服務,一旦縣域內降水量接近或達到暴雨,氣象部門應及時暴雨預警信號,并密切監視天氣過程勢態發展,第一時間為領導決策和農民防災提供可靠的氣象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充分掌握,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關部門做好防洪工程建設和防洪防御機制,加強對農田內部水的排澇工作,注重排澇設施的維護,降低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4 建議

4.1 構建完善的災害防御體系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由于農業生產和氣象變化密切相關,因此政府相關單位要重視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統一部署,協調各個部門,聯合協作,共同防御氣象災害,建立科學有效的防御體系。對氣象災害的發生能夠做好提前的預案,進行有組織的防御、指揮。另外,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在氣象災害發生時進行預防,做好監測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門的通力配合下,把氣象災害的破壞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氣象規律,調整農業布局

造成氣象災害的原因主要與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相關,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在預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方面對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進行了解。氣象工作人員要根據氣象變化做好監測,及時對災害發生進行測報,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災害預警。在農業生產過程要進行合理的農業生產布局,增強抗災減災的能力,保障農業高效和優質生產。

4.3 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首先,對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明確在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產生的原因與破壞力,明確預防災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氣象災害時,也能夠快速合理地進行響應,達到預防災害的效果;其次,增強氣象工作人員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災意識,增加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減少氣象災害所帶來的農業損失,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總效益。

4.4 建立農業災害保險與補貼機制

由政府主導,并不斷探索適合我國農業災害保險的機制工作,聯合商業保險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入,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統一協調,建立保險新模式,避免農業生產過程中因為氣象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補貼模式,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穩定農業發展。

4.5 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造成氣象災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環境的變化,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規律,科學有效地開發土地資源,并利用我國水資源,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同時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統籌安排農業生產活動,避免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環境出現改變甚至惡化情況的產生,盡量避免由于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氣象災害。

5 結語

總而言之,需要認識氣象災害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并將科研和氣象業務結合,同時依照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對相關農業氣象工作展開相應的分析,從而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氣象服務。另外,建立氣象服務管理體系,做好對于突發事故或者重大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理。農業生產本身會受到氣象變化影響,所以需要加強氣象災害工作的監測和預測,重視農業生產中因為氣象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增強預防氣象災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減少作物受災情況的發生,保障作物的增產增收,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6 參考文獻

[1] 于璐,蔣慧亮,王春華,等.淺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6(3):156.

[2] 李建朝.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4):296.

篇4

關鍵詞:洪災;成因機制分析;減災措施

中圖分類號:S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8-0228-2

1 蛟河市“7?28”洪澇災害情況概述

1.1 雨水情況

2010年7月28日凌晨至7月29日8時,蛟河市出現一次強降雨過程。其中:漂河鎮累計降水量達230.9mm,松江鎮車背溝204.3mm,漂河鎮蘇爾哈149.8mm,白石山鎮琵河167.1mm。

漂河水文站最高水位達6.24m,超出設防水位2.24m,流量850m3/s,超出設防流量700m3/s。

1.2 災情損失

此次降雨致使全市17個鄉(鎮、街、區)遭受了非常嚴重的洪澇災害。截止7月30日8時統計,全市受災人口6.3198萬人,倒塌房屋0.3779萬間,轉移人口1.404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3.73千公頃,成災面積12.586千公頃,絕收面積8.124千公頃。全市直接經濟總損失5.802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直接經濟損失2.4942億元,工業交通運輸業直接經濟損失1.5934億元,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1.03億元。

重點情況說明:公路中斷28條;移動公司通訊中斷13條;聯通公司通訊中斷9條;供電中斷14條;水利損失情況:損壞水庫6座、損壞堤防110處76公里、損壞護岸56處、損壞水閘23座、損壞水文站1個、損壞機電井35眼、損壞機電泵站3座。

2 洪澇災害成因機制分析

2.1 以漂河鎮為例進行成因機制分析

漂河鎮位于蛟河市區南47公里處,東經127°06′-127°38′,北緯43°12′-43°28′之間,東與白石山鎮為鄰,西與松江、樺甸市隔江相望,南與樺甸市接壤,北與新農街毗鄰,三面環山,一面瀕臨松花湖。面積633平方公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55%。屬威虎嶺山脈,境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4個,最高峰南土頂子海拔1274米。林地77460公頃,水域43370.7公頃,耕地17472公頃,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1%。主要河流漂河、劉家堡河、青背河、冰湖溝河、荒地溝河。沿松花湖有7個村。

2.1.1 多發性 從年內洪水過程來看,蛟河市的大洪澇災害具有的多發性特點。典型年有1953年、1989年、1991年、1994年、1996年、1998年、2002年、2010年,發生的頻率不等。

2.1.2 重災性 由于暴雨型山洪破壞性較大,一旦遭災,沿河農田、村莊、通訊設施往往受到毀滅性沖擊,加上洪澇災害對承載體發生多次破壞作用,所造成的損失過程長,直接經濟損失大,尤其是近年來有逐年加重的趨勢。

2.1.3 季節性 蛟河市洪災發生的季節性很強,由于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降雨有一定的規律性。每年的5-8月降雨相對集中,山洪比較普遍,其中主汛期的7-8月洪災發生的機率最大。如1989年的7?22、2010年的7?28,都是洪澇災害的高發點。

2.1.4 地域性 蛟河市洪災發生的地域性很明顯,局地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幾乎每年都有發生,從歷年汛期洪災統計情況分析,蛟河市洪災易發地基本上與暴雨中心相對應,大致可分為四大區域:一區黃松甸、白石山、漂河、松江;二區烏林、前進;三區拉法、新站;四區慶嶺、天崗、天北。

2.2 成因機制分析

自然災害系統理論認為,區域自然災害系統是由孕災環境、致災因子和承載體共同組成的地球表層異變系統,災情是這個系統中各子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本文采用自然災害系統理論,通過對孕災環境和受災體蛟河市漂河鎮洪災的形成機制進行分析,認為蛟河市的以上洪災特點是低山丘陵區孕災環境、強降雨型致災因子和脆弱性受災體綜合作用的結果。

2.2.1 中山丘陵區孕災環境 多樣的中山丘陵地貌,豐沛的強降雨徑流,各類山河溪谷自然形成的水系,構成了具有不穩定性的中山丘區孕災環境。蛟河市是中山丘陵區,境內群山連綿,丘陵起伏,森林覆蓋率57.78%。本區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有張廣才嶺,南有威虎嶺,中有老爺嶺斜跨東北、西南,中部形成蛟河盆地,西部丘陵起伏。東、南部山地以張廣才嶺、威虎嶺為最高點,形成弧形地帶,逐漸向西低緩;西部山地以老爺嶺為最高點,海拔1284.7m,向西南漸緩;中部丘陵以市區為中心,向東西北呈放射狀分布,海拔300-350m;西部丘陵由天崗鎮向西波狀起伏,海拔350-400m。拉法河、蛟河下游的蛟河盆地和松花湖沿岸及天北、天崗西部地勢平坦,為河谷平原區,海拔250-280m。地形切變明顯,地貌復雜。平均年降水量為719.9mm,其中5-8月降雨占全年的68%左右,強降雨主要集中在7-8月間。各地降水的地域和時間分布均有明顯差別。蛟河市土壤類型比較復雜,共有9個土類,21個亞類,26個土種。主要土壤有灰棕壤、白漿土、沖積土、水稻土、草甸土、沼澤土、泥炭土等。灰棕壤土類是一種地帶性森林土壤,分布于全市各鄉鎮;白漿土類是一種地帶性土壤,分布在丘陵坡崗地上。這兩種同點為土層薄,大部分滲透強度不大,強降雨后,地表徑流迅速匯集。蛟河市位于松花湖(豐滿水庫)上游,境內河流都屬松花湖流域水系,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有大小河流89條,其中四級以上河流7條。發生較大降水時在地貌影響下極易構成牛水匯流,往往在一次持續性的強降雨過程中,水位同步上漲,極易形成陡漲陡落、來勢兇猛、快速成災、極難防御、損失較大的強降雨型山洪。

2.2.2 強降雨型致災因子 蛟河市的洪澇災害主要起源于強降雨型山洪,災害性強降雨的效應通過人類生產生活對環境產生的的破壞活動進行了放大,構成了強降雨型致災因子。隨著全球氣溫變暖,降雨愈呈無規律性,汛期極端性天氣和災害性強降雨增多,且時空分布不均,這是蛟河市強降雨型洪澇災害風險加劇的直接自然因子。但是強降雨型洪澇成災不僅僅取決于災害性強降雨產生的自然過程,人為破壞植被、人為加劇水土流失和阻塞河道等人類活動對蛟河市強降雨型洪災風險起到極大的放大作用。漂河鎮的情況具有典型作用,在1990年國土部門進行的第一次土地詳查時,有林地77460hm2,水域43370.7hm2,耕地17472hm2,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70.55%。而到了2010年第二次土地詳查時耕地面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據市國土局土地詳查數據顯示為現有耕地面積達到29345hm2。耕地來源有很大一部分為超25度坡地、林班地。這是利益驅動所造成的人為破壞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每年防汛期,漂河鎮是重災區,經常發生泥石流、洪澇災害。

近年來,蛟河市雖然落實了退耕還林獎勵補貼政策,通過在超25度以上坡耕地實施退耕植樹造林等措施,部分植被逐漸得到了恢復,部分生態環境有所改善,但人類活動造成的損害遠遠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個別地方甚至有加劇的趨勢。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的榆江公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基礎設施開發性建設項目增多,不同程度破壞了原有的山體平衡,導致出現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的概率大大增多。隨著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農村勞動力的解放,農民有了更多的空余時間,為了增加收入,大量開墾耕地,有的農民把地種到了河堤里,種到了水庫的淹沒線以內,對河道行洪造成了人為障礙;嚴重破壞了水庫的蓄水、調洪能力。由于流失土體的增加,加速了水庫、河道淤積,致使水庫庫容逐年減小,調洪和行洪能力下降,河床不斷淤塞抬高、斷面變窄、變小,一旦遭遇強降雨,便會形成災害性洪水發生,甚至出現小水量、高水位、大災情局面。

2.2.3 脆弱性承災體 單一落后的農業格局、部分低質臨危的人居條件、脆弱的防洪系統、薄弱的抗災系統構成了蛟河市洪澇災害的脆弱性承災體。因為農業是蛟河的支柱產業,蛟河洪災所造成的損失主要來自農業,而蛟河傳統農業比重高,對土地依賴性大。因此在降雨季節,一旦發生洪澇,農業受害首當其,80年代以來,農業幾乎逢洪必災;房屋是農民的主要財富聚集體,因洪災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很大部分來自于房屋倒塌。除了洪水強度大的影響之外,村落選址不當,房屋結構較差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蛟河市洪澇災害的災情程度。在各鄉鎮的山區,許多房屋離河道太近,一旦發生大洪水,實難幸免。蛟河市現有的防洪設施工程大部分存在工程標準低、隱患多、抗洪能力差等問題。現有各類蓄水工程199座,其中中型水庫3座,小Ⅰ型水庫14座,小Ⅱ型水庫80座,塘壩102座。總庫容6586.95萬m3,僅占境內地表水量的3.2%,3座中型水庫出險加固已經完成,小Ⅰ型水庫出險加固已經完成5座,其余的水庫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險隱患,水庫的攔蓄洪水能力差,本身防洪標準低。此外,組織抗洪的管理支持系統薄弱,市鄉兩級防汛指揮信息系統建設滯后,資金投入不夠,指揮監控硬件、通訊設施簡陋,防洪搶險物資器材儲備不足,防洪搶險隊伍應急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均加大了洪澇災害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削弱了其災后的恢復能力。

3 減災對策

3.1 加強森林植被保護,發揮生態防洪功能

要大力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恢復森林的生態減災功能。絕對不可以只顧眼前既得利益,而肆意毀林開地,破壞現有的森林植被資源,蛟河2010年“7?28”大洪水是由不可抗力和人為因素共同組成的綜合體,其教訓是極其慘痛的,它進一步表明生態平衡不容破壞,應該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認真做好退耕還林工作;以封山育林含水保土;種植水土保持林,控制水土流失,發展當地農業。水土保持林的固風沙,保農田,調節氣候,減少或防止空氣或水質污染,美化、保護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保證和促進農業高產穩產。據有關資料,林帶通過蓄積和蒸騰作用可削減土壤含水量18%,提高抗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營造和更新農田防護林,對殘破林帶更新改造,使農田防護林林網化。如在梁頂、梁坡、梯田埂、溝頭、溝坡、溝底、灘邊、溝道兩側、防風固沙的地方,根據不同的地形部位、侵蝕情況、防護目的,因地制宜種植林種,并與經濟林結合起來,以達到最大限度地減少徑流沖刷和土壤侵害,促進農業高產穩產。種植水土保持草是一種見效快、成績顯著的技術措施,同時還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可提供飼料、肥料、燃料,綜合利用。按照相關規定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必須退耕還林。

3.2 建設水利工程,做到興利除害

水利工程措施是蛟河流域防洪除澇的主要措施。正在計劃建設的團山子水庫就是重點防洪工程,它的建成將有效地調洪削峰,減輕下游洪災損失。同時在水利條件差或無水利設施的鄉鎮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建設一批小型骨干工程,提高流域防洪標準。要全面修復水毀工程和加快病險水庫出險加固工作,提高河道防洪工程建設標準,保證工程建設質量,徹底根除隱患,提高工程本身的安全系數和防洪抗災能力。通過在坡地打埂,調整壟向,等高作業等田間工程措施,從而減緩坡度,截斷地表徑流,控制水流量。新建一批橋、涵、閘配套工程,及時排除內澇,同時整治容泄條件,保證農田內澇排水順暢。并結合田間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坡地洪水暴發,在保護耕地的同時也保護了下游農田的生態環境,變水害為水利。

3.3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民認識

篇5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but the flooding also restricts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agging flood control project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urban flood control, the managers are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floods and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is old, causing the flood control measures can not follow up. 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floods occur frequently, which has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 economy, but also pose a threat to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mass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flood control in plain city, proposed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flood control.

關鍵詞: 城市防洪;現狀;措施

Key words: urban flood control;status quo;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U9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36-0071-02

1 平原城市的洪澇特點

我國平原一般分布在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地區,因歷史上河水泛濫沖積而成,地勢平坦,便于人類生產生活。分布在我國平原地區的城市數量眾多,人口密集,作為城市經濟發展支撐的工廠企業分布集中。由于所處地理位置的地勢特征,其遭受的洪澇災害也與其他地區不同。由于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所需,這些城市都位于水源充足,水網密集的區域。水是人類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發展的必需條件。一方面城市發展離不開豐富的水資源,另一方面洪水泛濫又制約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近幾年平原城市的洪澇災害主要是由汛期暴雨集中,城市上游河道水量宣泄,下游河道水位升高,積水排泄不暢,滯留城區所造成的災害。洪水形成以后,受平原平坦地勢的影響,洪水宣泄緩慢,波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造成的損失巨大。

2 城市的發展對防洪的影響

隨著城市經濟步入快速發展時期,企業工廠迅速崛起,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積不斷向擴張,同時城市空間向上向下蔓延。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道路的大規模大面積的增加,也對當地的水文水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地表土壤與大氣的接觸面積相對減少,徑流系數增大,土壤的天然蓄水能力減弱。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城市過度開采地下水資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沉陷,降低地面坡降,影響泄洪。相對于迅速發展的城市建設,滯后的防洪設施無法承受日益擴容的城市對防洪方面的要求,造成近幾年來多地大中小城市頻繁遭受洪澇災害的侵襲,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企事業單位的生產活動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脅,使城市經濟的發展嚴重受挫。

3 平原城市防洪現狀

3.1 防洪工程標準低,建設滯后 隨著平原城市規模不斷發展,人口激增,重要設施和重要建筑物也越來越多,過去城市的工程設施和防洪標準已經無法滿足要求。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內河、堤防、排洪溝、暗涵和排灌站等,這些防洪工程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建設標準偏低,大中城市一般是10到20年一遇,一些小城市也就3到5年一遇。經歷多年運行,河道淤積嚴重,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逐年減弱;堤防被建筑物侵占;路橋口、險工險段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險情;排水涵洞和排灌站等防洪建筑物老化失修,在洪水來臨時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排泄和疏導作用。在暴雨長期持續時,外河水位往往高于城內地面高層,加大了洪水宣泄的難度。

相對于城市的發展,投資于防洪工程建設的資金相對不足。近年來有些城市為了完善環境的需要,對通過市內的河道加大了治理,但是過多重視河道景觀效果,而忽視其防洪能力的提高。

3.2 城市經濟發展過快,規劃不合理 由于城市自然條件和資源的的不足,社會經濟及人口增長過快,洪水造成的損失呈上升趨勢。

城市經濟發展過速,水資源緊缺,過度開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也是造成城市洪水滯留的一大因素。

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長遠思想。過多考慮建筑物的規模數量、廣場的面積、道路的寬度和景觀設施的表面效果,而缺乏防洪減災的遠見思想。特別是大面積住宅小區,只考慮容積率,而不重視綠地面積的規劃;城市大部分道路建設不設綠化帶。隨著城市的發展,建筑物林立,道路縱橫交錯,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場和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逐漸增多。自然濕地不斷被侵占甚至消失。地表透水面積不斷減少,原有的坑塘、水池被填平,蓄水能力減弱,地表徑流系數增大,雨水匯流集中,宣泄不暢,又缺乏一定儲存能力的洪水滯留區,暴雨降臨時必然造成洪澇災害。

3.3 管理職能部門職責不清 城市防洪工作不是一個職能部門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規劃,建設,水利,電力和通訊等部門通力合作,協調管理,目前這些部門在城市防洪任務中缺乏統一領導和有效的溝通,各司其職,自行其事,遇到問題時互相推諉責任,使防洪管理工作難以奏效。

3.4 防洪預案操作性不強 防洪預案編制人員不專業,不了解當地水文情況,不實地調查。文字套用,流于形式,停留在文字層面,只是為了應付上級要求。組織調度可操作性不強,搶險人員、防洪物資儲備得不到落實,造成洪水到來無法及時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有效搶救。

3.5 防洪除澇技術落后 防洪減災仍停留在人海戰術,抗洪救災的裝備和儲備物資技術含量不高。先進的機具和儀器鮮有投入。新材料、新技術,新方法推廣力度不夠。沒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對洪水形勢不能進行有效的實時監測和迅速調度。防洪人員缺乏專業的技術培訓,不實戰演習,缺乏經驗。

3.6 人類對防洪減災重視不夠 生活在平原城市的人們,由于便宜的生活方式,長期安逸勞作,防災意思薄弱。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們,由于多年未經歷災害的發生,對洪水災害存有麻痹僥幸心理,主動防范意識差。對突然降臨的洪水缺乏逃生的有效應對,也是造成近幾年城市洪水災害中人員傷亡眾多的原因。同時工廠企業也不愿過多投入資金在防洪減災設施和措施上,有些多年前建起的防洪設施已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一旦面臨洪水只能“望洋”興嘆,任其財產遭受巨大損失。

4 措施建議

針對以上城市防洪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措施建議。

4.1 大力投入資金,建設高標準的防洪設施 對原有的防洪工程進行升級改造。對河道進行清淤治理,擴挖斷面,加高堤防,拆除違規障礙。對排澇涵管及排灌站進行改建,提高其宣泄能力,有條件的把原屬人工操作的主要區域的排灌站建設成自動化操控的高標準排灌站,提高其排洪效率。在城市低洼地區建設滯洪區。隨著城市的擴容,原有的防洪工程即使提高防洪標準,也難以涵蓋日益發展的城市防洪要求,這就急需增加建設一批新的標準高,防洪能力強的防洪工程和設施,來滿足要求。根據城市的規模和重要性,建議中小城防洪標準制定為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大中型城市和重點城市為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

4.2 做好城市防洪規劃的編制 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在制定城市建設規劃前,充分考慮洪澇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洪規劃的編制工作。

保留天然的坑塘、低洼地,增加洪水的承載量。增加城區的透水面積,減少徑流系數。保證城市充足的綠化面積。為增加城市綠地,可以在小區內規劃一定比例的綠化面積;人行道鋪裝和地上停車場盡可能應用有透水能力的花磚;樓頂種植花草,建成空中花園,一方面凈化空氣,一方面增加雨水蓄積面積;在沿道路兩邊留有適當的綠化帶。

4.3 成立專門機構,統一管理 各相關職能部門在防洪專門機構的統一領導下,對防洪工程的建設、管理,運行及維護過程明確劃分責任,工作落實到位。同時建立各部門之間的聯動工作機制,在洪澇發生前有預案,洪澇發生時有跟進,洪澇發生后有補償安撫。

4.4 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防洪預案 科學合理的防洪預案應貫徹以人為本的,安全第一的方針,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堅持預防為主、防救結合;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堅持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調度;堅持服從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堅持公眾參與、軍民聯防;堅持工程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等原則。

在城市防洪預案中還應制定完善的城市防洪應急管理體系,組織管理體系,技術措施和安全體系。明確專業機動的搶險隊,后備人員名單,暢通的通訊方式,充分的物資儲備等資源。

4.5 推廣先進的科學防洪技術 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加快水利信息化進程管理;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險加固技術;加大新技術、新材料,新機具等的推廣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防洪調度系統;建立防洪排澇智能應急響應系統。

4.6 嚴禁開采地下水資源 對地面有沉陷趨勢的城市嚴格禁止開采地下水,以立法的形式,對地下水資源進行保護,必要時對地下水資源進行有效補充。

4.7 警鐘長鳴,做好防范 相關部門在宣傳工作上應常抓不懈,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進行宣傳教育,使防洪減災意思深入人心,普及防御洪澇災害的常識和技能,提高公眾警惕性,增強自救的能力。鼓勵個人及各種社會組織積極參與防洪減災宣傳和管理。保護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災難來臨時把損失降到最低。

5 結束語

城市的繁榮離不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居樂業,而城市洪澇災害又是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一大隱患,因此扼制洪澇災害的發生,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保證。有效的防洪措施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同時也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共同努力,維護賴以生存的城市家園。

參考文獻:

[1]劉忠陽,杜子璇,劉偉昌,楊海鷹,田宏偉.城市洪災及城市防洪規劃探討[J].氣象與環境科學,2007(S1).

篇6

 

一、前沿

 

貴州是全國唯一以山地為支撐的農業省份,又是氣象災害、地質災害、作物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頻發的省份。農業生產條件滯后,糧食生產一般在豐年略有結余,在資源與需求雙重壓力下,形勢非常嚴峻。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不合理干預增多,致使地表植被減少、土壤沙化、酸雨形成,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自然致災因子更加活躍,自然災害的出現頻率、影響范圍和造成的損失進一步加大。這些自然和人為的因素都成為我省農業自然災害的源頭,都共同的影響著我省農業經濟的發展。

 

我省農業生產力落后,小農戶的個體經營居多,抗災能力差,多半耕地尚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農業收成的好壞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有很大關系。因此,分析研究貴州農業主要災害發生發展規律,減輕或避免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是促進貴州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

 

二、貴州省自然災害概述

 

從1990年到2012年短短的二十二年期間,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和經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1990年到2007年,貴州年均遭受洪澇災害損失22.3億元,年均受旱面積875萬畝,成災面積437萬畝。

 

2008年遭受了百年難得一遇的特大凝凍災害,這一場災害持續的時間長影響的范圍廣,受害的人群多,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同年,受到其他各樣自然災害影響的縣份有88個,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487.22億元。

 

2009年先后遭受了風雹、洪澇、干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全省共有1687萬人受災,其中,因災死亡68人,傷病183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9.16萬公頃,其中,絕收12.85萬公頃;因災倒塌房屋1.03萬間,損壞12.74萬間,轉移安置災民22.1萬人。全省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5.6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28.7億元。

 

2010年貴州省遭受多種自然災害的侵襲,全省85縣(市、區)2325萬人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179億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117.65億元。

 

2011年,我省先后遭受低溫雨雪冰凍、春旱、風雹、暴雨洪澇、滑坡泥石流、夏秋連旱等多類自然災害,全省88個縣(市、區)不同程度受災。特別是6月下旬到10月上旬歷時3個多月的夏秋特大干旱,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50.39億元,共投入自然災害救助資金近14億元。

 

2012年6月9日以來,我省持續出現的強降雨過程,共造成凱里、岑鞏、三穗、威寧等13個縣(市、區)遭受暴雨洪澇、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全省受災人口近30.5萬人,死亡6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86萬元。

 

三、自然災害對貴州省農業經濟影響分析

 

從上表(表1)可以看出我省農業經濟保持這一個穩定的數量增長,而自然災害卻是突發的和不確定的,且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難以估計,2008年自然災害的損失占據農業總產值的57.74%,超過了農業總產值的一半。農業生產附加值本來就低,還面臨自然氣候以及市場的挑戰,農民要富裕就很難了,這不利于城鎮化戰略的實施,也不利于我省經濟的長遠發展。

 

四、防災減災的對策

 

1、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經濟系統承災能力

 

探索經濟發展和防災減災相協調的模式, 并以此為切入點, 退耕還林、還草, 增加植被覆蓋率, 從根本上減少或遏制水土流失。堅持減災與環境保護工程優先考慮的原則, 以防止可能引起次生環境惡化和由此導致的生態災害。建立、健全各種減災法規, 依法減災, 加強減災執法力度, 規范減災經濟行為。

 

2、增加和健全資金投入機制,提高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

 

加大投入, 增強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保護和修繕現有防災工程, 對農村主要生活生產工程體系進行加固使其能夠真正配套使用, 充分發揮各種防災工程的效益。應當健全資金投入機制, 落實救災專項基金政策。抗災防災資金的投入要體現經濟規律、自然規律、適應當地實際情況。

 

3、增強人民的防災意識

 

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 推廣防災措施, 總結好經驗, 加強防災減災的組織管理; 增強人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樹立減災就是增產, 減災就是保護農業生產力的思想, 以提高農業綜合減災的能力。

 

4、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農業減災保險工作

 

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制定一套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補償辦法,并將這些收入投入防災減災工程中。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地區退耕還林的經濟補償的投入力度, 并能夠切實地貫徹到底, 實施到位。災害保險是通過收取一定的保險費用建立起來的一種有償救災手段, 通過集中社會各界的資金, 建立雄厚的資金后備, 保障災區盡快恢復生產, 維持生活秩序,所以大力推進災害保險。

 

基金項目:貴州大學2010年研究生創新基金(人文社科)立項項目——自然災害對貴州省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校研人文2010030

篇7

(一)制訂預案,常備不懈

應急預案應包括對自然災害的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預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應急保障、調查評估等機制,形成包含事前、事發、事中、事后等各環節的一整套工作運行機制。通過培訓和預案演練使廣大群眾、災害管理人員熟練掌握預案,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預案。

(二)以人為本,避災減災

以人為本,把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防災減災的首要任務,最大程度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危害。

面對自然災害,科學防御,從早期盲目的抗災到近年來主動地避災,體現了在防災減災中的科學發展觀。

(三)監測預警,依靠科技

氣象災害是可以有較長預警時效、較高預測預報準確率的一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短時、臨近預報,加強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制作工作,加強氣象預警信息工作,是提高防災減災水平的重要科技保障。依靠科技,提高防災減災的綜合素質。通過加強防災減災領域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采用與推廣先進的監測、預測、預警、預防和應急處置技術及設施,并充分發揮專家隊伍和專業人員的作用,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科技水平。

(四)防災意識,全民普及

社會公眾是防災的主體。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防災減災需要廣大社會公眾廣泛增強防災意識、了解與掌握避災知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普通群眾能夠知道如何處置災害情況,如何保護自己,幫助他人。政府與社會團體應組織和宣傳災害知識,培訓災害專業人員或志愿者。有關部門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制品和電子出版物、廣播、電視、網絡等,廣泛宣傳預防、避險、自救、互救、減災等常識,增強公眾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有關部門應編寫自然災害防御宣傳手冊與宣傳材料,廣泛宣傳與普及災害知識、應急管理知識、防災減災知識,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應急管理能力與自救能力。

(五)應急機制,快速響應

政府、相關部門需要建立“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功能齊全、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防災減災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組織領導,各個部門積極響應。在氣象災害應急管理中,氣象部門在內部上下聯動的同時,加強了與新聞、水利、民政、安全監督、海洋、農業、林業、環境等部門的橫向聯動和緊密協作,建立應急聯動機制,把氣象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公共服務體系。需要加強以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處置隊伍建設,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充分動員和發揮鄉鎮、社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愿者隊伍的作用,依靠公眾力量,形成規范、高效的災害管理工作流程。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六)分類防災,針對行動

預防和減輕臺風災害,應根據臺風預警級別,及時疏散沿海地區居民,人員應盡可能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只走錨、擱淺和碰撞,拆除高層建筑廣告牌,預防雨引發的山洪、泥石流災害。

對暴雨洪澇災害,根據雨情發展,及時轉移滯洪區、泄洪區人員、財產,及時轉移城市低洼危險地帶以及危房居民,切斷低洼地帶有危險的室外電源。

濃霧發生時,大氣能見度與空氣質量明顯下降,機場、高速公路、航運采取停運、封閉措施,交通駕駛人員控制速度,確保安全,居民減少外出或外出時戴口罩。

雪災發生時,相關部門做好交通疏導,必要時關閉道路交通,做好道路清掃和積雪融化工作,駕駛人員小心駕駛,防范道路結冰影響。

(七)人工影響,力助減災

人工影響天氣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減災科技手段。在合適的天氣形勢下,組織開展人工增雨、人工消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霧等作業,可以有效抵御和減輕干旱、洪澇、雹災、霧災等氣象災害的影響和損失。

篇8

[關鍵詞]氣象信息服務;農業生產;應用

中圖分類號:S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4-0355-01

前言

近些年,新民市農業氣象災害頻繁發生,災害種類不斷增多,影響范圍日漸擴大,危害程度也在不斷加深,氣象信息在農業生產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有很廣闊的應用空間。例如,農業生產中的防災減災,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氣象信息的準確及時的預測、。所以,合理地開發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產品,科學地指導農業防災減災工作,對防止各類氣象災害的發生、發展,盡可能降低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是至關重要的。

1.發展氣象信息服務的必要性

氣象信息服務在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斷普及,得到農民朋友的青睞。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農民對于極端天氣的預防一般通過氣象觀察和人為推算,然后進行簡單的災害防御工作,這種模式存在極大的弊端。如果推算誤差過大,必然導致農民失去寶貴的災害防御時間,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或者防御措施沒有發揮作用,造成額外的勞動負擔。因此現代化氣象信息服務使過去存在的問題得到改善,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使廣大農民朋友受益,推動了農業生產工作高效進行。

2.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氣象信息準確率有待提高

1)氣象信息失真。氣象信息失真主要包含氣象發展分析失誤、預測措施以及報告失誤等情況。具體來說,主要是由以下兩種原因造成:第一,很多情況下,計算機無法對大氣運行的實際情況進行精準模擬,導致氣象發展分析出現失真情況;第二,在氣象分析和預測的過程中,氣象工作人員摻加了大量的主觀意識和工作經驗,導致氣象信息失真。

2)氣象信息缺乏及時性。一旦氣象信息沒有及時、有效地傳播到農民手中,就會大大降低農民防災減災能力和效果,貽誤了最佳的預警時間。特別是針對雷雨、冰雹和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如果氣象信息沒有及時傳播出去,將會給農業生產和農民人身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3)氣象信息沒有針對性。當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氣象信息服務及產品單一,內容常規,缺乏有效地針對性,大大降低了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指導性作用,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2.2 氣象信息采集人員素質偏低

在我國部分偏遠地區,由于工作環境及條件較差,很多優秀的技術人才不愿意深入偏遠地區工作。所以在基層的氣象監測、數據分析及處理過程中,由于工作人員基本職業素養的欠缺導致誤差過大,使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障,對農業生產活動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提高基層氣象信息服務工作人員的職業素養和引進專業的技術人才,已經成為氣象信息服務工作的發展重點。

3.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作用

3.1 防汛作用

洪澇災害對農業發展有重要影響,具有波及范圍廣泛、損失較大、損害程度深且不易補救等特征,一旦發生洪澇災害還會對農民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由此可見,防汛在農業氣象信息服務中的重要作用。一般來說,氣象部門可以依據天氣預報、降水預測等相關信息,加上自身的組織結構和網絡系統將暴雨預警及時出去,督促農民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合理規避風險。

3.2 抗旱保障

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天氣變化的異常,使得一些極端旱災時常發生,在這種情況下,使得各地農作物生長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鑒于此,氣象臺和政府聯合成立了相應的抗旱指揮部,通過氣象臺對近期天氣形勢的分析,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此使經濟損失可降到最低。同時,氣象信息服務還借助于衛星云圖與天氣雷達,進行人工降雨,使得旱情得到了有效地緩解,在挽救農民經濟損失的同時,也為農業生產穩定實施提供了更為可靠且全面的保障。

3.3 農業災害知識宣傳作用

除了防汛、抗旱之外,農業氣象信息服務還包括對農業災害知識的宣傳等內容。其中,氣象信息服務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將農業信息與氣象信息相結合,并對其進行有效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向廣大農民傳播,使得農民能夠對農業災害相關知識予以充分了解,有效提升農業生產災害的預防能力。

3.4 利用網絡把氣象信息和農業信息有機結合

通過2者的結合,拓寬氣象信息和農業信息的傳播渠道,以此為農民及時帶去相應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農業生產技術信息以及防雷減災等相關知識,為農業生產提供更為全面且系統的服務。

4.加強農業生產氣象信息服務的措施

4.1 拓寬氣象信息服務范圍

在以往的氣象信息服務過程中,僅僅提供了極端天氣的預防和信號預警,這些遠遠無法滿足現階段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基于基本服務之上,應該利用氣象信息傳播平臺,更多的惠農政策和現代化的農作物種植技術,使農民利用現代化種植技術為農業經濟建設提供重要保障,減少因為種植方法不當造成的經濟損失,促進現代化農業生產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4.2 加大綜合性氣象信息服務系統的建設力度

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并對各項社會資源予以充分利用,為促進農業氣象信息服務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第二,加強氣象災害監測及相關預警信息的建設與共享;第三,省級氣象單位還應建立統一的針對農村氣象的預警信息平臺,采取合理的激勵措施,有效實現氣象信息的全面覆蓋,全面提升氣象部門在農業生產防災減災工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4.3 研發新的氣象信息服務產品

加對氣候的監測和天氣預報,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技術、設備不斷提高天氣預測、預報的水平,提高氣象信息的準確率和時效性。根據當地實際的農業生產,加強氣象信息的多元化和專業化,并使氣象信息具有一定的趨向性和強烈的導向性,開發專門針對農業氣象服務的信息,致力于開發新的計算機模擬技術,使氣象信息更準確、更全面,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4.4 全面提升農民科學防災減災意識

具體來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強農村氣象服務以及氣象科普的宣傳工作,確保廣大農民能夠對各類氣象信息予以及時掌握,切實提升農民防災減災意識;第二,組織開展氣象知識教育培訓活動,有效提升農民合理規避風險或缺氣象預警信息以及識別預警信號的能力和水平,盡可能降低氣象災害給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

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及科技的迅猛發展,為氣象信息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和技術支撐。天氣及氣候狀況是影響農業生產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因素,氣候災害頻發、天氣狀況惡劣將會直接導致農業生產減產、農民收入降低,氣象信息服務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極為重要的信息,發揮著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要想全面提升氣象信息服務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就必須對當前的移動通訊、互聯網技術予以充分利用,并結合當地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提供有針對性的、優質的氣象信息服務,進而提升農業生產質量。

參考文獻

[1] 梁玉英.農業生產中氣象信息服務的應用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3,33(10).

篇9

我縣地處浙東沿海,境內多山多溪,是浙江省四大暴雨區之一,屬于洪澇災害頻發地區。1988年“7.30”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吞噬了180多人的生命,今年“麥沙”、“卡努”臺風暴雨又給我縣帶來了嚴重的洪澇災害,其中河溪道防洪壩、攔水堰壩等工程設施毀壞最為嚴重,河溪道防洪工程已成為我縣防洪減災工程體系中最為薄弱的一環,洪澇災害已成為制約我縣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因素。

我縣背山面海溪流眾多,流域面積大于10km2的獨立水系共13條,其中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白溪(包括支流楊溪)、鳧溪、青溪、中堡溪和顏公河等五大溪流。溪流干流總長度272.64km,支流總長度817.8km,總流域面積1390.9km2,占全縣總面積的72.03%;流域內總人口42.30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2.56%。我們習慣將干流、支流通稱為河溪道,防洪壩是河溪道防洪保全的屏障。流域內現已建成防洪堤(壩)369.9km,其中干流堤防229.9km,支流堤防140km。但現有堤防防洪標準普遍較低,僅有61.5km達到設計防洪標準,其中干流堤防41.5km,支流堤防20.0km。

我縣平原河網主要分布在寧東平原和臨港平原兩片,寧東平原片的河道為毛嶼港、車岙港、胡陳港三大水庫區的河網,包括長街第一、二、三干線,橫直河、岳井王家十字河、毛嶼十字河、越溪十字河,一市港內河等。平原河網河道總長556km,其中干流總長107.9km,堤防長141.9km,支流總長448.1km,支堤防長263.6km。

寧海河溪道坡降大,溪短流急,加上過去對小流域治理標準較低,又缺乏全面科學的規劃,因此小流域災害頻繁發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危害,因此必須加大對小流域的治理力度。針對小流域現狀,寧海縣委、縣政府決定全面推進小流域治理,并進行專項規劃。根據調查,全縣1100多公里河道中,保護村莊、學校、企業、農田等設施的有351公里,其中51公里已達到防洪標準。對未達到防洪標準的300公里按輕重緩急的原則,制訂了三個五年規劃,每五年投資約3.3億元,治理河道100公里,總投資10億元。

二、寧海縣小流域綜合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一)堤防設施標準低

除少數已建的達標堤防以外,我縣現有的防洪壩基本上是各村分段自建,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年久失修,防洪等級普通偏低,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洪體系。并且大多數沒有正規設計,施工方法簡陋,堤壩結構普遍是單層干砌石,強度低,很難抵御洪水的沖擊。有些河段甚至是赤膊岸坡,經常發生崩岸等災害,造成水土流失。根據統計數字,今年“卡努”臺風期間,受暴雨洪水襲擊,全縣防洪壩共潰壩缺口155處,總長度109公里,基本上是全線受損,其破壞程度不亞于97年“818”臺災的海塘線損失。

(二)河道人為設障問題嚴重

違反《河道管理條例》,亂占河道、隨意縮窄河道行洪寬度、改變水流流態等現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嚴重影響了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了河道防洪標準。比較典型的有:

1、越溪大橋過水能力低。白溪在越溪大橋處規劃防泄洪寬度為360米,而現在橋孔過水寬度只有160米。根據“卡努”臺汛時的洪水調查,最大洪峰通過時,橋上游河道水位達到4.77米,而橋下游水位僅3.85米。導致大橋上游至水車段河道水位大幅漲高,這也是造成下園村沿海南線受淹的原因。

2、隨意興建過水路面橋。中堡溪、鳧溪等過村河道,隨意興建了多道過水路涵橋,共同特點是未經水文復核,過水能力大大下降,結果造成上游淤積,水位大大提高,下游跌水沖刷嚴重。當洪水來臨時,下游堤壩往往是潰決比較嚴重的堤段。

另外,不經科學論證,隨意興建攔水堰壩,填溪建房,河道內無序開采砂石等也是加大洪災損失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嚴重

寧海縣屬沿海城市,人口眾多,歷史上由于人類活動頻繁,各種濫墾、濫伐、濫挖、濫建等人為因素的破壞,加之自然因素的影響,導致水土流失非常嚴重。據最新應用衛星遙感技術普查結果表明,寧海縣現有水土流失面積為454km2,占總土地面積的33.4%,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286.52km2,占流域總面積的38.2%,其中輕度侵蝕96.9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33.83%,中度侵蝕137.36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47.94%,強度侵蝕29.34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10.24%,極強度侵蝕11.6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4.06%,劇烈侵蝕0.17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總面積0.06%。各小流域均有較大面積的水土流失存在,水土流失最大的是高樓溪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積達36.90km2,水土流失面積占小流域面積40%以上的小流域共有7條,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當地土地資源的破壞和損失,導致河床嚴重淤積,使河床抬高,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蓄水與防洪能力,加劇了下游的洪澇災害。

三、寧海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隨著新標準海塘的全面建成,小流域洪澇災害已成為我縣當前發生頻率最高、損失程度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防洪保安”也成為完善我縣防災減災工程體系中最迫切的一環。縣委、縣政府及時將小流域綜合治理列入“十一五”規劃,這是一項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為了順利完成這項系統工程,進一步加強對寧海縣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我們必須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領導,建立機構

小流域治理基本上已遍及全縣行政區域。為了更好地組織實施此項工程,縣里應該成立以主要領導掛帥的領導小組,制定方針政策,并組建專門的機構,負責制訂年度實施計劃,籌措項目建設資金,指導組織項目的具體實施。鄉鎮可以研究組建由相關受益村莊組成的流域管理協會,統一進行政策處理、自籌資金、施工協調等工作。

(二)科學規劃,分步實施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制訂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堅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的路子。規劃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規律,處理好人與水的關系,要堅持全面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量力而行,處理好治理與財力的關系,做到治理一處成功一處;要堅持科學治理,體現可持續發展,處理好保護治理與開發發展的關系,把小流域保護治理與綜合開發利用科學地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堅持以防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處理好預防與治理的關系,實施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突出生態防護。要把規劃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與防災減災等規劃銜接。

我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面廣量大。現有的五大溪流治理規劃編制于1995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流域自然面貌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重新修編流域治理規劃已刻不容緩。科學合理的規劃是計劃實施的“龍頭”,建議水利部門盡早實施這項工作。

全縣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可以分5-7年計劃實施,其中五大溪流及其它小流域重要河段應該在“十一五”期間完成。項目實施應分強化保護,提高鞏固、全面維護三個階段。首先對威脅到人民群眾生活生產安全的,今年水毀破壞比較嚴重的河段堤壩,應盡早立項建設;其次對保護鄉鎮、村莊比較重要的防洪堤壩,應按規劃設計要求進行改造、加固,提高標準。關鍵是要做到治理一段,達標一段。對原生態的河道,以維護、整治、美化環境為主。

另外,對河溪道阻水嚴重的違章建筑物,縣里應組織專門力量,集中整治。不滿足防洪要求的橋梁,交通部門應負責拓寬或重建。

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建設一些攔蓄引水工程,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兼顧沿溪廣大群眾的利益,減少用水糾紛。

(三)強化管理,加強管護

強化管理是鞏固治水成果的關鍵,除了要加強對堤防堰壩等水利工程的日常維修保養外,還應積極開展非工程措施方面的工作,如科學調度洪水,發揮流域內山塘水庫的群體作用,開展洪災保險等,此外還要在加大水行政執法力度,在小流域綜合治理同時,切實加強水法宣傳,從而保證水利工程建一處,成一處,發揮效益一處。同時還要加大管護力度,鞏固治理成果,發揮工程效益。對在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的項目區,各地在管護方面亦有一些可資借鑒的成功范例。這些范例表明,只有管護到位,工程效益才能得以較快顯現。以太湖流域為例:項目建成后,鎮里組建了專門的管護隊伍,由項目區周邊六個自然村每村出一名管護員,對項目區實行嚴格的看護,在告別了任何破壞的良好條件下,項目區生態迅速恢復,每到夏季,項目區內酷似一座天然花園,鳥雀明顯增多,處處洋溢著和諧之美。而且隨著環境的改善,愛護項目區一草一木已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自覺行動。

(四)加大投資,廣籌資金

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是公益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工程投資大,社會融資能力弱,如何克服建設資金不足的困難,已成為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

在項目建設資金方面,除了縣財政安排專項治理資金外,還需多方考慮籌資渠道。

1、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補助。通過省、市列項的“城市防洪工程”,“萬里清水河道工程”,爭取專項補助資金。

2、從土地出讓金中籌促建設資金,一方面通過全縣的土地出讓金中按一定比例明確作為小流域綜合治理資金,另外通過流域整治,對河道附近廢棄地改造增值等手段,通過拍賣或開發,所得資金全額作為建設資金。

3、將水利系統征收的水土保持費、河道占用費,砂石管理費等一部分規費轉入工程建設資金。

4、按照“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制定政策,鼓勵受益的鄉鎮、村、企業及群眾自籌資金。

四、結語

通過這兩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寧海縣小流域防洪標準已有較大提高,行洪能力得到一定的加強,溪流逐漸平順,河道逐漸暢通,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水、旱災害損失,建立起了較良好的生態環境,確保了當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我們相信,只要進一步加強對寧海縣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我們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內容摘要:寧海縣多山多溪,易受洪澇災害,各級部門都非常重視小流域治理工作。本文擬通過對小流域綜合治理在堤防設施標準、河道設障、組織管理、規劃設計、政策處理及資金籌措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洪;災害;管理

參考文獻:

[1]董哲仁.河流保護的發展階段與思考[J].中國水利.2004(17).

[2]張柏山,陸德福.世界江河防洪與治理[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4.

[3]汪松年,阮仁良.浙江省水資料普查報告[R].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篇10

【摘 要】主城區是__直轄市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搞好城市防洪保障體系建設,提高城市防洪減災和應急管理能力,保障__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當前__主城區防汛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城市發展進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簡要分析了目前__主城區城市防洪工作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并就如何搞好城市防洪綜合體系建設,實現人、水與城市的和諧相處和城市科學發展,提出了一些具體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市發展 防洪減災 對策

一、 基本概況

(一)自然地理

主城區位于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尾部,座落在四川盆地東南部中梁山和真武山之間的丘陵地帶。城區包括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壩、九龍坡、大渡口、巴南、北碚、渝北共九區,幅員面積5473 km2。海拔高程為168~900m,市政布局依山就勢,具有獨特的山城和水城的風貌。城區屬中亞季風區,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100mm左右,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最大日降雨量達380.9mm(20__年“7.17”特大暴雨,沙坪壩氣象站)。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__主城區洪澇災害頻繁發生。

(二)江河分布及水文特性

主城區內江河縱橫密布。長江、嘉陵江流經主城并在渝中區朝天門交匯,還有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河流20條,主要有御臨河、五布河、花溪河、一品河、梁灘河等。主城區洪澇災害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過境洪水。長江、嘉陵江上游大面積暴雨形成的過境洪水,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兩江四岸的臨河建筑就經常受到過境洪水的威脅,如上世紀的“81.7”特大洪災。二類是本地暴雨洪澇。境內區域暴雨形成洪水,主要發生在境內中小河流,主要特點是:洪水發生頻繁、強度大、來勢猛、破壞力強,形成陡漲陡落的尖瘦型洪峰。如20__年“7.17”特大暴雨致使梁灘河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的洪災,沙坪壩區的歌樂山、陳家橋等鎮相繼受災。三類是綜合遭遇型洪水。主要由上游過境洪水與本地洪水同步而造成洪水災害,其特點是境內河流洪水陡漲,長江、嘉陵江又形成阻塞性洪水,洪水過程歷時較長,洪災損失很大。據資料記載,1870年7月(清同治九年)的洪水,城區長江水位達197.50m,北碚水文站達213.99 m,為歷史最高記錄。

(三)防洪工程概況

主城區內長江、嘉陵江河道長為113.4km,其中長江53.4km,嘉陵江60km。目前已成防洪護岸工程僅42.36km,僅占河道長度的18.7%,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已成的兩江防洪護岸工程中,由于歷史的原因,較多的注重交通功能,對城市防洪保安問題考慮不夠,導致部分堤段防洪標準較低、堤型結構不適宜。如南岸區南濱路部分地段(石板坡~彈子石河段)的防洪標準不足20年一遇,渝中區長濱路部分地段(菜園壩~朝天門河段)的防洪標準不足5年一遇,而且珊瑚壩段已經出現嚴重險情。與國家規定的50~100年一遇的大城市防洪標準要求相差甚遠。在主城區至今沒有一座大型水庫,已成的中型水庫僅6座,小(一)型水庫39座,小(2)型水庫239座,在建中型水庫3座,在主城區流域面積100 km2以上的20條河流中大多數沒有具有攔洪削峰功能的控制性水庫工程。

(四)城市發展及社會經濟現狀

__是我國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全國唯一的省級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主城區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西南地區重要的水陸交通、通訊樞紐。而且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甚多。新設有經國務院批準、內陸地區唯一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主城區總人口618萬,其中城鎮人口521萬,經濟較為發達,以工業為主,且門類齊全。20__年__市gdp達5098億元,其中主城區達2249.27億元,占全市gdp的44.12%。但每年因洪澇致災損失極其嚴重。據初步統計,“十五”期間全市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約占當年gdp的2%,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70%。以20__年為例,主城區因洪澇受災265.66萬人,死亡32人,經濟損失高達15.96億元。這充分說明城市防洪減災工作在__城市發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城市防洪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防洪排澇工程標準偏低,城區防汛管理相對滯后

目前,主城區尚未形成完整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存在洪澇災害頻發與防洪標準偏低的矛盾,防洪能力仍然不足的現狀與城市化客觀要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極不相適應。一是城市防洪工程普遍存在防洪標準低、險工險段多、老化失修等問題。主城區已建防洪護岸工程中防洪標準不達標段長度為12km。在10年一遇的洪水位以下仍有居民住房和生產用房近100萬m2,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有房屋面積170萬m2左右。二是城市排澇存在系統不完善、管網不合理、設計標準低等問題。由于建設年代不同,相互之間不配套,舊城區排澇基礎設施先天不足。如部分管網設施建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多采取“雨污混流”模式。當遇暴雨洪水時,往往排泄不暢,極易形成局部內澇。特別是部分低洼地區基本上是連年發生澇災。三是市政排澇設施的日常維護管理落后。舊城區部分管網淤積嚴重或帶病運行,致使管網排水能力減弱,有的甚至失去排水功能。四是主城各區的防汛工作存在 “基層薄弱”和“基礎脆弱”的問題。如20__年城區發生局部內澇時,反應出基層街道和社區應急能力較差等。

(二)城市建設與防洪規劃不協調,人水爭地矛盾突出

近年來,__城市化建設對土地開發需求不斷增加,每年新增加的城區面積是20到25 km2。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越快致使城市防洪的問題越突出:一是在開發區建設中,普遍對洪澇風險存在僥幸心理,甚至有的建筑建在洪澇災害高風險區。填埋、堵塞河道的現象時有發生,不但防洪排澇基礎設施沒有與城市發展同步建設,原有水系也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個別開發商為增加有效開發土地面積,將天然河道改成涵管,人為減少行洪斷面導致行洪不暢

,一遇洪水,水位壅高,造成內澇無法排除,形成“關門淹”。如20__年“5.28”洪災中,渝北區龍塔街道十一社因某開發商將河道改成涵管,造成居民區大面積嚴重內澇達2m。二是由于開發商與城市規劃部門的價值取向不同,造成城市水利“興利除害”的功能要求與開發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別是在容積率、建筑密度的控制上缺乏強制性手段,造成了少數開發商的超強度無序開發,從而大大增加了受洪澇襲擊的風險。三是“向空中發展”式的危舊房改造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統一規劃,部份排澇排污設施系統改造建設還存在“建設—改造—再改造”的問題。如20__年6月2日南岸區原塑料四廠、6月14日沙坪壩區陽光水城均因類似原因相繼發生較大的城市局部內澇。四是城市開發建設使呈現自然流態的原有水系遭受破壞,不透水面積迅速增加,造成暴雨產流匯流速度加快,加大了相同量級暴雨條件下的洪水強度,城市洪澇發生可能性大大增加。(三)“雨島效應”日趨明顯,城市局部地區暴雨頻發

__自古以來就被譽為世界著名的“火爐”城市。直轄以來,隨著工業化和主城擴張的明顯加快,城市“雨島效應”也趨明顯。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雨量測站資料初步分析,發現在近10年汛期降水分布圖上,主城區的降水量明顯高于近郊區縣,呈現出比較清晰的城市“雨島”。據氣象專家解釋:主城區大氣環流較弱,由于日益加劇的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熱氣流的上升有利于對流性降水的產生,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大核(如硝酸鹽)存在時有促進暖云降水作用,同時城市的下墊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減慢,延長城區降水時間。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會“誘導”暴雨最大強度的落點位于市區及其下風方向,形成城市“雨島”。美國有關機構研究也證實,大城市及其下風向“雨島效應”明顯。由于“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造成城市局部暴雨頻繁發生。如20__年的“7.17”特大暴雨洪災,沙坪壩區大面積內澇水深達4米;20__年主城區又相繼發生“5.28”、“6.2”、“7.12”、“8.9”等8次暴雨洪災,其發生頻次明顯高于遠郊區縣(詳見下表)。

20__年主城區與區縣汛期暴雨發生次數對比表

區縣名稱

主城區

巫山縣

奉節縣

萬州區

豐都縣

酉陽縣

潼南縣

暴雨發生次數

8

3

4

3

5

3

3

(四)中小河流防洪問題突出,中小水庫防洪效益欠佳

隨著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土地的開發與雨量、水文監測站點的不足,促使主城區中小河流防洪問題日益突出。一是植被遭到人為的破壞(如媒體多次曝光的渝北區玉峰山采石場),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削弱,河道泥沙淤積十分嚴重,極大的降低了河道的泄洪能力,如御臨河、梁灘河等,一遇暴雨,水位迅速上升,直接威脅沿岸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二是主城地處淺丘地帶,開發建設時基本都采取高挖低填的場平方式,使洪水流程縮短,加之城市不透水面積增加,徑流系數加大,使河道洪峰流量大大增加,洪峰出現時間提前。三是規劃和管理不到位,臨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斷面現象嚴重。如沙坪壩區陳家橋鎮梁灘河上的交通橋嚴重影響行洪的問題,在20__年“7.17”洪災中充分暴露出來。四是水文監測預警預報能力較差。由于歷史欠賬的原因,部分河流的水文站點布設不足,有的流域尚無監測站點。主城區的水庫工程年久失修,病險十分嚴重。目前主城區空庫或限蓄運行的中型病險水庫達3座,小(一)型病險水庫34座,分別占已成水庫50﹪和87﹪,如渝北的兩岔、巴南的下澗口和北碚的勝天水庫等,目前仍在工程除險整治中。主城區的庫、塘、堰水利網絡系統的攔洪削峰功能大大削弱,無法發揮應有的防洪減災效益。

(五)涉水事務管理現狀與城市防洪排澇要求不協調

目前,我市市級與主城九區均沒設立水務局,城區涉水事務仍然未實現統一管理。涉水事務行政管理職能分散在水利、市政、建委、環保等部門,將城市水利與郊區農村水利、供水與排水、水量與水質、地表水與地下水等實行分割管理,各部門從本部門的立場和利益出發,不能從城市建設發展和雨洪資源的自然循環規律和整體性思考和處理城市水問題,未能形成治理城市水患的合力。現行水管理體制致使涉水管理部門多,管理職能交叉,造成了無法建立較為完善的防洪排澇減災體系的嚴重體制,從而也根本無法建立快捷、高效、有序的城市抗洪除澇應對工作機制。如城市排澇系統建設與管理權仍隸屬市政部門,排澇排污設施缺乏統一規劃,工程建設對水系的破壞又得不到恢復,更增加了主城區內澇發生的幾率,也加重了主城區洪澇致災的程度。

三、城市防洪減災工作的對策建議

城市洪澇災害具有損失重、影響面大、災害損失與城市發展同步增長的特點,其危害程度和經濟損失居各類自然災害之首,城市洪澇是制約城市科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防洪是城區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統攬,按照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的防汛工作新思路,著力構建城市防洪綜合保障體系,全面提升城市防汛應急管理能力,努力實現__主城區防洪減災效益最大化。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及時修編城市防洪規劃

城市防洪要規劃先行。城市防洪規劃是指導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依據。只有嚴格按照城市防洪規劃完善城市防洪排澇保障體系,才能保障主城區防洪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修編城市防洪規劃時,一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體現以人為本的新理念,轉變單純治水的傳統觀念,變單一城市防洪工程為城市綜合利用工程。把城市防洪保安建設與水環境改善、舊城區改造、道路建設、旅游休閑、城市水務統一管理緊密結合,盡可能的營造人水和諧共處的親水環境創造條件。二是規劃必須具有前瞻性。要依據城市的水系條件、防洪排澇任務與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編制,同時兼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短、中、長期需求,既要以城市防洪安全為基礎,又要為城市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三是要統籌防洪與排澇規劃,才能使城市達到洪澇兼治。排澇規劃要著眼長遠,在充分分析城市內澇原因的基礎上,提出超標準暴雨的排澇應對措施。對現有城市排水除澇系統的改造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污水治理和排澇工程相結合,協調好防、排、滯的關系。四是要建立針對城市防洪規劃的監督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特別是在各區編制城市修建性詳細規劃、重點城區規劃時,同級防汛部門要切實履行事前審查和事后監督職能。進一步強化執法監督力度,確保城市建設與防洪規劃相協調。

(二)制定城市防洪應急預案,健全防汛應急管理體系

提高城市防汛應急管理、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能力,是構建和諧__和平安__的重要內容,是檢驗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志。一是逐級編制和及時修訂城市洪澇災害應急預案。特別是要高度重視街道、社區的預案編制工作,細化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密切相關的預警方式、轉移路線、安置地點等,確保標準洪水不出災,超標準洪水有對策措施。二是逐級健全突發汛情、澇情預報預警機制和良性的應急響應機制,明確應急處置的組織機構和職責分工,劃定不同洪水量級和降雨強度下的響應級別和相應措施,并向社會公眾。三是要著力解決城市防洪減災工作“雙基”(基層薄弱、基礎脆弱)問題,推行以“預案到居委會”、“預警到社區”、“梯次轉移”為主要特點的防御方法,增強局部突發性洪澇災害的應急處置能力,使得防汛措施和應急處置更加科學、更加快捷、更有實效。四是提高基層政府的城市防汛應急管理效能,增強在第一時間的應急處置能力

。特別是基層政府要按照預案立即啟動應急響應和開展先期處置工作,這是實現城市防災減災效益最大化的關鍵環節。 (三)廣開投融資渠道,加快城市防洪工程體系建設

城市防洪工程是投資巨大的社會公益性項目。根據國家要求到2015年城市防洪工程必須達標的總目標,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建設人水協調的防洪排澇工程保障體系是__城市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一是必須堅持“四高”標準(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強度投入、高水平管理),加快對已成防洪工程的除險加固和城市防洪工程建設。建設中要處理好防洪工程建設與改善人居環境的關系,將防洪功能、城市功能和景觀功能結合起來。在投入方面首先要破解籌融資難題,積極探索建立城市防洪基金,并構建綜合運作的投融資大平臺,應將多元化的投融資手段結合起來運用。二是注重城市排澇能力建設。城市排澇宜采取排、截、抽、蓄等綜合措施。按照雨污分流的原則,加大舊城區管網的改造力度;新區開發的非機動車地面應采取透水結構設計,推廣使用透水材料;借鑒西方國家建設城市雨洪收集系統的經驗,推廣小型雨洪集蓄工程建設。三是在區域內中小河流上游規劃建設一批具有雨洪調蓄能力的大中型水庫,打牢洪水調度和控制洪水的工程基礎,切實提高城市綜合防洪減災能力。

(四)理順涉水事務管理體制,完善非工程體系建設

要實現城市防汛減災效益最大化目標,必須加強以水務一體化管理新體制為核心的非工程保障體系建設。一是整合涉水事權,實行城市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加快推進水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市、區兩級均應成立水務局,依法履行城市供水、節水、排水與污水處理、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等職責,改變多龍管水的現狀。二是加大《水法》、《防洪法》、《__市防汛抗旱條例》等水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編制面向社會大眾的淺顯易懂的主城區洪澇風險圖,增強市民的主動防洪減災意識,提高市民的搶險、避險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快城市防汛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采集、傳輸、處理的時效性;建立完善的災害預測預警系統、決策會商系統和災害損失評估系統等,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管理水平。四是要加強城市防汛管理和執法力度。城市建設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給洪水以出路”的新理念,加強涉河建筑的審批和監管,對市區現有河道溝渠要進行清淤疏浚。將“檢修市政排水設施、清理疏通排水管網”作為主城區一項重要的汛前準備工作,并正式納入區級防汛部門監督檢查考核體系。對非法侵占河道等行為,必須嚴格執法,限期整改。五是推行洪水保險制度。可以在沿江洪水易淹區(如磁溪口)、低洼易澇區作為先行試點,逐步推行洪水保險,實現“風險分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