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害案例范文
時間:2023-12-25 17:52: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洪澇災害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減去導入環節中不必要的教學步驟
導入好比是提琴家上弦和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歌唱的成功奠定了基礎。同樣道理,教師的導入如果能導在學生的心坎上或教材的要害處,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進入一個良好的學習情景中,為接下來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在新課導入過程中,拖泥帶水,又未揭示教材的本質問題,就既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也不能快速開啟他們的心扉,就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以“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的新課導入為例,我們先來看W老師在新課導入時安排的幾個步驟:
1.多媒體呈現1998年長江洪澇視頻,2008年汶川地震視頻。
2.請同學說說發生在身邊的自然災害。
這一環節共耗時15分鐘,很顯然,導入部分存在拖沓冗長、穿靴戴帽的問題。一節課才45分鐘,單在導入環節就用這么多時間,是沒有必要且很不合理的??梢哉f,精彩的導入一般都是簡潔、干凈的,而拖泥帶水往往是導致一堂課失敗的重要因素。W老師設計前兩問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導出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但是很明顯,這兩者內容重復,而且多個視頻很耗時。
再來看看J老師對這一節課的導入:
1.多媒體呈現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圖片。
2.請學生說說那個災害更嚴重,判斷依據是什么?
這樣的導入共用了5分鐘的時間,簡單明了,既讓學生感知了自然災害的類型多樣,也讓其感知自然災害危害很嚴重,往往會造成人員的大量死亡,從而激發其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二、減去授課過程中不必要的教材內容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最重要的課程資源,能否正確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對課堂教學質量的影響很大。在教學設計時,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處理,對一些“贅余”的教學內容要大膽減去或一筆帶過。在這次活動中,兩位老師對自然災害的概念、特點、危害等內容進行了不同的處理:J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基本省略了這一內容,而W老師在講這個內容時卻頗為詳細。
這一節課的課程目標是“以某一自然災害為例,分析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從而增強學生的減災防災意識”。因此,在講解這節內容時J老師選取了我國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洪澇,以本地區的一條河流――曹娥江為例,重點分析了洪澇產生的原因及解決途徑。對自然災害概念、特點、分類、危害等內容,花了四五分鐘,簡單地交代過了,而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洪澇產生的原因及解決措施上,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教學。而W老師卻把這一內容作為重點知識一一詳細講解,結果整節課的時間安排上就出現了問題,并且還大大增加了學生的記憶內容,這樣的處理極大地影響了整節課的教學效果。當然刪減教材內容得有一定的依據,既要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還要基于學生的學習特點與需求等。課標中沒有要求的內容但課本有的應盡量減去,如,“自然災害的特征”“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的洪澇災害”這些知識應該是編者為了內容的完整性而加上去的,上課時可以不講,也可以讓學生簡單閱讀就行。還有學生一看就一目了然的或者在初中時已經掌握了的,再說也并非本課的教學重點的,也可以減去。在減去不必要的教學內容后,就有足夠的時間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了。
三、減去補充知識中不必要的鏈接與拓展
地理本來就是豐富多彩,但囿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呈現的往往是高度凝練、概括力極強的語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了一些閱讀材料,如,在“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一節中,就增加了《中國的自然災害》《20世紀90年代我國洪澇災害》《1998年長江流域的洪澇災害》《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澇災害》四則閱讀材料。用這些閱讀材料作為教學案例,既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突出學習重點和突破學習難點,培養地理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引用閱讀材料來豐富教學已成為絕大多數教師的共識。但有些教師在引用材料時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有動輒就鏈接材料,一節課下來使學生疲憊不堪的。有鏈接長篇大論,導致材料與問題不在同一幻燈片上,因操作不便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有同一問題鏈接多則材料,名之曰加強鞏固,實則浪費時間的。不知從何下手的。我們從以上這些鏈接導致的結果中不難看出,它們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因此,在教學設計時對這部分內容應減去或作適當修改。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鏈接的材料必須精心選擇,要有可讀性和針對性。另外,還要控制總量,不能因為鏈接太多而沖淡教學重點,喧賓奪主。在這方面,J老師在備課時對教學案例進行了大膽取舍,減去了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因此,鏈接就比較合理。如,他在講“洪澇災害危害”這一內容時,選取了身邊河流――曹娥江,內容如下:
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圖
材料二:曹娥江為紹興市最大河流之一,發源于金華市磐安縣尖公嶺,流經新昌、嵊州、上虞,在紹興縣新三江閘以下注入杭州灣,流域面積6046平方公里,涉及紹興、杭州、金華、臺州、寧波等5個市。上游四大支流:澄潭、新昌、長樂、黃澤,先后在嵊縣城關附近會合。曹娥江干流(自嵊縣東橋始),舊時按流經縣域分段命名,嵊縣段稱剡;上虞段(含姚江)在今百官龍山以上稱舜江,上虞龍山以下到三江口,俗稱前海,其北,俗稱后海,即今杭州灣。東漢江安二年(143年)五月初五日,曹娥之父盱,因龍舟競渡溺于江蘇,尸不得見,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聞名,始以廟前一段江稱曹娥江。民國始,統稱自嵊縣城關至入海口為曹娥江。
從材料一曹娥江分布圖讓學生認識曹娥江流向,流經地區的地形,氣候,及干支流情況。而材料二則具體介紹其流域特征。然后通過這兩則材料分析其產生的自然災害及原因。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增強了其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也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會學習,體現新課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理念。
另外,教學中適時的拓展可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同時又能推進教學的順利進程。但教師一定要注意對教學重難點的把握,所補充的材料要圍繞教學目標,切不可沖淡教學主題,更不能讓地理課成為故事會。在這次同課異構中,金老師簡單補充了泥石流爆發,在山區的你我應該如何逃生這樣情景,增強了學生的防災意識。黃老師在講解中國洪澇災害時,對1998年長江的洪澇災害,淮河洪澇災害情況做了大量描述,她想通過這些補充內容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洪澇災害很嚴重,但其實這塊內容在這里中并不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教師只要簡單提及一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大篇幅的拓展。這一現象很多教師在新課講授過程中都時有發生,他們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滔滔不絕地“一瀉千里”,其結果往往是“離題萬里”。
四、減去輔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識呈現
這里的知識呈現主要指的是幻燈片上顯示的內容。由于受時間與能力的限制,傳統“一支粉筆加一張嘴”的教學方式無法在黑板上手寫大量的文字,所以不重要的知識一般也不會在黑板上呈現。但自從有了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后,情況就不同了。由于課件都是在備課時制作的,時間相對比較充裕,因此,很多教師喜歡把一些知識的注解、拓展都一股腦兒地呈現在幻燈片上。而在實際操作時,由于時間所限,一些教師還沒等學生看清楚幻燈片中的內容就走馬觀花般地一晃而過,這樣,往往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還有些教師恰好相反,他們會詳細講述呈現的所有內容,結果往往是沖淡了教學的重點,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如,前面提到的“洪澇的概念、特點”“20世紀以來自然災害的典型事件”,W老師都一一地呈現在幻燈片上實在有點畫蛇添足,極大地影響了一節課的質量,的確有刪減的必要。
我們再來看一下J老師對這一內容在幻燈片上的知識呈現:
1.自然災害概念。
2.自然災害危害。
3.洪澇災害。
(1)原因。
(2)措施。
高考答案要求盡量做到高度概括、語言精練,盡可能地用地理學科語言回答。但這些能力的具備不是一蹴而就的,除自己平時的訓練積累外,也有教師的引導影響。J老師通過對教材的處理,就自然災害的概況以兩個大標題呈現,災害的原因最終概括為以上幾點,簡潔明了、要點清晰,符合高考答案要求,久而久之,就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有些教師則喜歡把要講的重要知識點、課堂設問的答案完整地顯示出來,這樣既不便于學生做課堂筆記,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因此,我們要減去輔助手段中不必要的知識呈現,也就是說課件也需要簡而精。
篇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evere weather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urban rainwater waterlogging problem is getting worse, which bring a great deal of inconvenience to town's economic life,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Rainfall exceeds the capacity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s, forms floods disasters, causes great losses, impacts urban safety and normal operation. Through analyzing China's urban waterlogging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proposes governanc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ainwater utilization.
關鍵詞: 城市內澇;內澇原因;雨水利用;防治
Key words: urban waterlogging;waterlogging reasons;rainwater utilization;prevention and cure
中圖分類號:TU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0-0310-02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在推動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其中表現較為明顯的是城市交通擁擠以及內澇問題。據統計,在近五年每逢夏季,全國近60%的地方發生過內澇,造成城市交通系統陷入癱瘓、道路被淹的現象,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嚴重的威脅。目前如何有效的對雨水進行綜合利用,減少旱澇災害對城鎮造成的影響,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1 城市內澇發生的主要原因
1.1 城鎮化發展步伐的加快 近幾年我國的城市發展非常快速,在過去的十年里,城鎮化率增長了約13%,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增加,城市用地面積也在不斷的擴張,一些湖泊、水渠、池塘被掩埋,隨之出現的是一座座高樓大廈,原有的地面變成了硬質的水泥地,這些原因致使水循環系統遭到破壞、原有的自然蓄水功能減弱,同時地面硬化減少地下徑流,增加地表徑流量,使得大量的降水只能通過地下管道進行排除,超出原有排水管道系統排水能力,溢流出排水系統而形成澇災。
1.2 短時間內的降水天氣增加,極短天氣頻發 首先,工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致使空氣污染嚴重,全球變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溫度升高引發冰川雪原的融化,同時引起水面蒸發加大、水循環的速度加快,形成雨島效應。雨島效應通常發生在汛期和暴雨暴發的時候,形成大面積的區域降水,同時連雨天氣的出現容易導致區域性的洪澇災害。
1.3 城市防澇體系缺失 目前城市防洪由水利部門分管,主要考慮大江大河防洪,中心城市防澇等級一般按50~100年一遇考慮,中小城市一般按20年一遇設防。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由建委分管,當目前現行城市室外排水設計規范中,城市排水系統設計中暴雨重現期一般按1~3年考慮,重要地區、重要干道或短期積水既能引起較嚴重后果的地區重現期采用3~5年特別重要地區采用10年或以上。當暴雨超過10年一遇后,城市排水系統就有可能不能滿足雨水排放要求,從排水管道中溢出形成城市內澇。對城市內澇防治及管理在國家體系中沒有明確,意味著目前城市內澇防澇體系缺失。
1.4 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維護疏浚不到位 首先,根據資料顯示,目前用于市政基礎建設的資金僅有4%投入到了排水系統的建設中,少量的資金投入導致各地的排水系統得不到定期的檢查和維護,平時地下管道處于無人管理養護的狀態,多數下水道雜物淤積的現象比較嚴重,有在降水季節多發的時候才進行短時間的應急處理,在應急處理的過程中,可能因為排水管道雜物淤積現象比較嚴重,導致降水排放不順暢也會促使內澇災害形成。其次,隨著區域開發,一些雨水排放系統會就進納入城市的總體排水系統之中,加上老城區的排水管道建造的時間比較早,設計標準程度不高,管道的直徑比較小,布置不夠整體,過于雜亂,并且長時間沒有進行改造,管道的排水系統不能滿足排放要求,形成區域型的內澇災害。人們的一些不文明的習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排水管道的阻塞,不僅給維修帶來困難也降低了排水系統的排水功能。例如:清潔工人在清運垃圾時,將樹葉、垃圾直接倒入排水口。
2 對雨水進行利用,治理城市內澇
2.1 城市雨水利用的現狀 雨水作為一種珍貴的淡水資源,對城市的水循環系統和流域內的水環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人類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對植被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城市路面的不透水面積增加,導致城市的水流量增加,水循環系統遭到破壞。這些問題都容易導致城市內澇災害的發生。目前的城市雨水利用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雨水利用效率比較低,目前,我國有一些城市淡水資源不足,大量的雨水白白流失,雨水的利用效率低于11%。②城市化的進程過快,導致城市的不透水面積增加,雨水無法滲漏,洼地的蓄水量過少,雨季時期易導致城市內澇災害。③雨水徑流污染比較嚴重?,F代城市活動比較頻繁,路面污染物比較多,都能導致初期徑流的雨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重金屬等,雨水的污染程度比較嚴重。
2.2 雨水利用應對城市內澇的途徑 通過對城市雨水利用應對城市內澇主要有以下幾點途徑:
①利用滲透設施進行雨水涵養土壤,減少徑流,消減流量。在降水季節的時期,采用各種人工滲透設施對的雨水進行深度下滲,提高深沉土壤的含水率,是城市雨水利用的一種重要途徑。雨水滲透設施主要包含幾種:滲透管、滲透暗渠、滲透池、滲透井以及滲透井群等。對正在施工或者改造的下水道工程,可以根據需求安裝滲透設施,這樣不僅能夠節省成本,還能夠減少城市內澇災害。在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就開始對雨水滲透技術進行研究,在1996年初的時候,僅東京使用的滲水設施大約就有三萬多個。目前,滲水設施在日本已經被廣泛的推廣實施。通過日本對滲水設施的廣泛運用,可以表明,滲透設施對于涵養地下水源、控制暴雨的徑流量以及減少城市內澇的作用非常明顯。而且,雨水對于地下水源不會構成污染。
在降雨初期,雨量逐漸增大,雨水在地面表層滲透,地表徑流較小,當降雨雨力達到峰值時,地面表層逐漸飽和,下滲減少,地表徑流較大,不利于排澇,因此通過人工滲透設施對地表下較深處進行滲透,提高地下土壤較深部分含水率,在雨力峰值時,使地表徑流量不增加,利于防澇,同時有利于汛期后的防旱。
所以,我國在雨水利用方面可以借鑒日本的雨水利用技術,對城市雨水利用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
②從源頭利用收集的雨水,控制峰量。常見雨水源頭收集的匯流面有屋面、小區路面、地面、綠地等。
對于屋面,可以借鑒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就是在房屋的頂層鋪蓋土壤,栽種植被,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減少房屋降水時的徑流量,能夠有效的消減雨水的流量,同時截流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改善初期雨水的水質,防止污染水體,為雨水利用創造條件。目前有小型的雨水利用設備如一體化HDPE雨水儲存利用設備,是以HDPE密閉式儲罐為基體,在罐內設置相應的機電設備。罐體可以安放在地面上或者埋入地下,自屋面或者其他集流場所收集的雨水在罐內做簡單處理,貯水可以通過自動化設備提供給沖廁、澆灌綠地、洗車、水景等用途,罐內設有水位計量裝置,最低水位時限制吸水,提示引入其他水源,該設備可廣泛用于小型建筑、別墅、洗車場、住宅的雨水收集及利用[5]。高層密集建筑屋頂雨水經屋頂地被消減后可以排水雨水管道或蓄水池。
將小區及公建的綠地設計成下凹式綠地,在綠地土壤下設置級配碎石層和收水盲溝,小區道路取消路緣石,在道路路肩設置滲透式邊溝,在綠地下面設計蓄水池,當有水池、池塘、水景時,可不單獨設計蓄水池。當降小雨時,路面雨水排入路邊溝,滲透入綠地,經過綠地生態處理,雨水通過盲溝排入蓄水池或者池塘,作為小區中水源,供小區景觀、綠化、道路沖洗等使用,多余的雨水通過小區雨水管道系統排放;當降大暴雨時,下凹式綠地溢流的雨水進入小區雨水管道系統排放,多余的雨水進入蓄水池或水池,作為小區中水源進行雨水利用。
③雨水傳輸過程滯洪調蓄利用。在一定流域內的低洼地分散設置一些雨水花園,花園按下凹方式設計,布置強化植被溝與植草溝,洼地、池塘、人行步道及綠地。在旱季或者無雨季節,人們可在公園散步、休憩、玩耍。在雨季或暴雨期間,周邊雨水系統無法排放的雨水可以引入到雨水花園,進行滯洪調洪,消減水量峰值,減少內澇形成。暴雨過后,花園內的池塘及水體可以蓄滿部分清潔雨水,可以做為城市市政中水水源,供周邊景觀、綠地澆灌、道路沖洗使用等,節約自來水使用。
2.3 城市雨水利用治理內澇的研究案例 日本家庭中的雨水利用設施研究案例:在日本,部分家庭的雨水利用得到了很大的進展,通過收集房頂的雨水,再經過過濾設備的簡單處理,貯存到蓄水池里面,可以作為簡單的生活用水進行使用,或者在干旱少雨的季節,把貯存的雨水滲透進地面,能夠涵養周圍的地下水源。該雨水集中方式不僅能夠有效的減少城市內澇造成的各種災害,還能夠對雨水進行充分的利用,既節省了成本,又滿足了人們的用水需求。
3 城市雨水利用的意義
3.1 經濟效益 雨水經過處理以后產生的經濟效益可以體現在兩方面:首先,能夠節省市政府在水資源利用方面的投資。對雨水進行充分的利用可以減少政府在污水處理、收集污水管線方面的投入的資金;減少地下管道的排水負荷。其次,能夠減少居民的用水開支。由于目前水價比較低,雨水利用水量不連續性、間斷性造成工程收益較低,而工程一次性投資加上運行管理費用往往較大,單從經濟效益來看,目前雨水利用往往是不可行的,要從政策、法規、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效益及人們生活等方面著手。
3.2 社會效益 雨水的綜合利用具有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能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另一支柱。對城市雨水進行利用,可以促使雨水的收集、設備生產、設施建設、中水利用等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3.3 生態環境效益 通過對收集的雨水進行處理,不僅可以減少降水季節多發時期引發的雨季徑流污水,減輕降水多發期造成的洪澇災害,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當全部或者部分的雨水被收集,不僅能夠成為地下水的補給水源,還能夠減小排水管道的壓力、消減降水多發季節雨水的流量,降低城市在雨季多發期發生內澇災害的情況,防止因為設施不足造成的排水管道堵塞,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率。
4 結語
城市內澇是阻礙城市發展的首要問題,解決內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項目工程,內澇的發生不僅有自然因素的影響也有人為因素的影響。因此,要想有效的解決城市的內澇災害,我們既要科學合理的規劃利用降水資源,也要加大對城市原有排水系統的保護力度,定期的對排水系統進行檢查維護,促進我們的城市生活向著更加多樣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延凱.把雨水帶回家:雨水收集利用技術和實例[J].同心出版社,2010(7).
[2]葛朝霞.薛梅.上海城區雨島效應及其變化趨勢分析[J].水電能源科學,2009(5).
[3]王建龍.車伍.易紅星.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方法[J].中國給水排法,2009(4).
篇3
關鍵詞:地理教學案例;教學目標;教學課題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9-0174-02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高一學生。
2.學科:地理。
3.課時:2課時。
4.學生課前準備:預習課文,對田納西河流域的自然概況、治理措施及成就有簡單的了解。
二、教學課題
中圖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節田美國納西河流域的治理。
三、教材分析
本節為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節內容,本章共有三部分內容,本章內容是在第一章介紹了區域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具體案例分析。本節內容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成功治理經驗為例,講述如何做好流域的開發與持續發展。
四、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①了解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及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及成就。②通過案例,理解田納西河流域開法治理的措施和經驗。③能借鑒田納西河流域治理的經驗對某河流綜合開發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議,關注我國流域的開發與綜合治理,進行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
2.教學重點。①流域開發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措施。②流域開發建設和綜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3.教學難點。流域開發的治理和綜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五、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讀圖法、分析歸納法。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以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引入新課,1998年夏季,中國南方罕見的多雨。持續不斷的大雨以逼人的氣勢壓向長江,使長江經歷了自195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洪水一瀉千里,幾乎全流域泛濫。加上東北的松花江、嫩江,全國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共有29個省、市、自治區都遭受了這場特大災難。受災人數上億,近500萬所房屋倒塌,2000多萬公頃土地被淹,經濟損失達1600多億元人民幣。由此引入如何治理才能減少洪災,造福人類,并引出美國田納西河治理的案例。
2.講述新課。出示課前收集的田納西河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圖文資料,讓學生總結出田納西河流域治理前后的差異,并完成下表。
通過圖片和文字資料引發學生對古今田納西河巨大差異的思考:同樣的一條河流,為什么會有天壤之別?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問題:田納西河到底是一條什么樣的河流?河流的地理條件如何?完成活動一:請學生讀課本圖“2-2-2”和“2-2-3”,明確田納西河流域的位置和范圍,了解田納西河流經哪幾個州,以及該河流域占美國總面積的比重;根據田納西河流域位置說出田納西河流域的氣候;讀課本圖“2-2-4”,判斷落差大對田納西河的影響;教師展示美國礦產資源分布圖,請學生找出田納西河流域的礦產資源。在學生思考的同時,出示下表,請學生完成。
這樣的教學目的就是通過學生閱讀課本插圖和文字資料,自己分析出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完成活動二:通過閱讀材料,并根據活動一的結果,由學生自己分析田納西河流域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主要限制性因素。
這樣的教學環節使學生通過討論田納西河流域發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和有利自然條件,培養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進一步討論流域開發治理的措施提供背景知識。完成活動三:請學生根據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條件,討論出其可能的開發方向與治理措施,完成下表。
通過設計框架圖和列表分析,掌握分析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學生完成活動三之后,老師提出問題:作為田納西河的官員,如何解決人民最關心的洪澇災害?讓學生完成活動四:學生閱讀教材,分析田納西河流域治理洪澇災害的措施有哪些,歸納其特點。措施:實施梯級開發、修建大壩,以控制洪水泛濫;兼顧航運使田納西河實現全年通航,促進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同時分析大壩的綜合效益:發電、航運、灌溉、養殖等多種作用。完成活動五:讀課本圖“2-2-8”,根據田納西河的土地資源類型,既有坡地,又有平原、水域,請學生總結開發利用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學生看書和讀圖,總結土地利用的措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揚長避短,發揮區域優勢。完成活動六:請學生閱讀課本圖“2-2-9”,然后說出田納西河流域最具優勢的能源是什么,與此相關的經濟部門有哪些。完成活動七:以小組為單位,課后查資料討論、學習,最后總結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經驗對中國的啟示,小組代表在全班交流,老師最后總結。
3.布置作業。
篇4
關鍵詞: 高三地理教學 “以人為本” 主體性 主導性
新課改已經實施幾年了,在課堂教學中,能否把握好新課改的理念,我認為關鍵是要抓住四個字“以人為本”。我認為,“以人為本”就是要符合實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高三是學生最為關鍵的一年,也是學生最苦、最累的一年。學生整天生活在重復、枯燥、緊張的壓力之下。因此,高三課堂教學更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新課改理念。在這里,我僅針對所任教的地理學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引導學生,整體把握
高三地理教學以復習為主,因此在復習每一節內容之前,要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這一節的內容。在教師的引導和提示下,學生列出這節內容的提綱,并注明它們之間的各種關系。例如:在復習《地球的宇宙環境》之前,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天體和天體系統之間的聯系;進而引出太陽系、地月系;引出太陽對地球的作用;最后引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地位。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在教學案上列出這一節的提綱,這樣對這一節的內容就有了整體上的感官和把握。同時,學生在列出提綱以后,會有一種成就感,對這節課的內容就會有期待。這樣下面再復習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學生頭腦里就有了這一節的輪廓,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從而很快地將知識點聯系起來。這樣,復習課的效率和達成度就會比較高。所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是上復習課之前的重要鋪墊,能夠很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
二、幫助學生,總結歸納
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沿著觀察、思維、理解、表達的過程,由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去掌握概念。這樣極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也可以教會學生發現真理。當某一知識點復習結束以后,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掌握解題思路,學會運用。例如:復習《農業生產與地理環境》以后,讓學生總結歸納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并且幫助學生分析如何運用。
1.自然因素(有利因素)
地形:地形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勢低平或地形平坦開闊。
氣候:是×氣候,(雨熱同期、光熱水組合好,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
水源:臨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區),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較肥沃。
2.人文因素(有利因素)
市場:該地區人口稠密或工礦業發達或城市較多,市場廣闊(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交通:臨近河或湖,水陸(海陸)交通便利或河流交匯處,內河航運發達(對商品農業影響大)。
政策:國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勵)。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發達。
勞動力: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勞動力工資低。
工業基礎:工業發達,工業基礎雄厚。
3.自然對農業的不利的區位因素
洪澇、干旱、臺風、春季低溫、寒潮等氣象災害;熱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堿度偏高。
三、學生互動,前后聯系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奔ぐl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互動的前提。在交互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創新精神,從而使學生自我發展。因此,在每一章節復習結束以后,我都會讓學生互動討論:這一章節與前后章節或知識點存在哪些聯系?然后由學生自主發言。例如:復習《自然災害與人類――以洪災為例》時,讓學生前后聯系,找出某一洪災的案例,分析其發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學生經過激烈的討論以后,回答出了在《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這一節中,長江中游地區洪澇災害嚴重。然后分析了長江中游地區洪澇災害發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再將此知識點遷移到本節的學習當中,學生掌握效果較好。
四、師生互動,走進生活
師生互動,走進生活就是要求:教師展示生活中發生的與地理有關的資料,并創設恰當情境,首先讓學生根據資料,自己編制題目;其次讓全班學生自覺、自由地展開爭論,發展發散思維;再次讓學生對全班已有各種意見進行歸納,總結所學知識、技能、方法要點,并推選學習中有突出表現的同學;最后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對學生在本課學習中的創新表現進行表揚鼓勵。例如:在《大氣圈與天氣、氣候》一節中,在復習到有關常見的天氣系統時,我展示了課前整理的關于臺風“鰱魚”的資料和運行路徑的圖片。學生根據我展示的內容,編制考試可能出現的題目,展開討論。最后,再由我進行總結和分析,完成師生互動的全部內容。所以,對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的熱情很高。上課結束以后,學生對這節課的印象非常深刻,對知識點的理解也比較透徹。
篇5
隸屬函數和推理規則的確定是模糊推理的難點。通過研究模糊推理過程和B樣條函數的特性,對應用B樣條函數擬合模糊隸屬函數進行推理的方法進行改進。通過對誤差極值點、曲率極值點的計算和篩選,得到B樣條函數的型值點。反算求得控制點之后,通過自適應增加控制點對曲線進行調整,增加曲線對隸屬函數的擬合度,解決了B樣條函數對隸屬函數的擬合問題。建立B樣條推理規則,構造實現了B樣條推理系統,并求出該系統的最終結果為B樣條超曲面。最后,通過實驗驗證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ス丶詞:
B樣條函數;擬合;隸屬函數;B樣條曲面
ブ型擠擲嗪牛 TP182
文獻標志碼:A
英文標題
Fuzzy inference system based on Bspline membership function
び⑽淖髡咼
LI Jing, TIAN Weidong
び⑽牡刂(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China
英文摘要
)
Abstract:
It is hard to determine the membership function and inference rules in fuzzy reasoning. By studying the fuzzy reasoning proc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spline function, the reasoning method on the application of Bspline function fitting to 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 was improve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and selection of the extreme points of error and the extreme point of curvature, the Bspline function data points were obtained. After obtaining the control points by inversing data points, the curve fitting of the membership function was increased and the Bspline membership function fitting problem was solved on the curve of the Bspline by increasing the control points. Bspline inference rule was established and Bspline inference system was constructed, and then the final result of the system was calculated as a Bspline hypersurface. Fin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英文關鍵詞
Key words:
Bspline function; fitting; membership function; Bspline surface
0 引言
模糊系統的設計過程中,選擇模糊隸屬函數和建立模糊推理規則是模糊推理的重要步驟[1]。選取簡單有效并能夠反應模糊集的隸屬函數可以簡化模糊推理計算的過程。然而,隸屬函數的確定比較復雜,而且往往依賴于主觀給出,具有不確定性。一些學者對隸屬函數的選擇問題進行了研究,文獻[2]討論了寬度為4的三角形隸屬函數的可行性與合理性。文獻[3-4]討論了當高斯函數以及類高斯函數作為隸屬函數時,自適應模糊推理系統能夠以任意的精度逼近非線性系統。文獻[5]建立了小波基函數與隸屬函數之間的聯系,利用遺傳算法訓練學習小波隸屬函數,優化了模糊推理規則。在模糊推理系統中,用常用的隸屬函數很難對各模糊集進行統一的描述,增加了推理運算的難度。B樣條函數具有局部支撐性,并且可以根據相關的控制點的改變來調整自身的形狀,能夠以任意精度逼近一個連續的函數。根據文獻[6],模糊系統中的隸屬函數可以由B樣條函數進行擬合。文獻[7]對B樣條函數作為神經網絡系統的傳遞函數時的模糊神經網絡系統進行了研究,探討了B樣條函數與模糊神經網絡結合,構造B樣條模糊神經網絡系統的問題。
本文提出使用B樣條函數對模糊推理系統中的隸屬函數進行擬合。首先,通過反計算B樣條函數的控制點,得到能夠描述隸屬函數的B樣條函數;然后建立B樣條模糊推理的推理規則,構造B樣條模糊推理系統,運算的結果為一B樣條超曲面。該超曲面可以用來描述B樣條模糊推理系統的最終推理結果。
1 B樣條函數
B樣條是基本樣條(Basic spline)的簡稱。B樣條函數是所有樣條函數中具有最小局部支撐的樣條函數,并且B樣條函數能夠產生光滑的輸出。
B樣條函數的數學表達式為:
f(x)=∑Ni=1fiBi,k(x)(1)
其中:f(x)是定義在區間[ x1 , xN + k ] 上的B樣條函數,N為其基函數的個數, x1 < x2 < …< xN+ k為節點序列,k為階數。fi為B樣條函數的控制點,Bi,k(x)為 B 樣條基函數。其中,Bi,k(x)滿足德布爾―考克斯遞推關系:
Bi,k(x)=
1, k=1,xi<x<xi+1
0,k=1,x≤xi或x≥xi+1
x-xixi+k-xi?Bi,k-1(x)+xi+k-xxi+k-xi+1?Bi+1,k-1(x)
k>1(2)
規定0/0=0,式(2)表明,第i個k次B樣條函數由N個控制點(f1,f2,…,fN)對應的N個基函數線性組合而成。
B樣條函數具有4條重要性質。
1)д定性:Bi,k(x) >0, xi
2)緊密性:Bi,k(x)=0, xxi+1。
3)歸一性:∑n+kj=1Bkj(x)=1,即所有的k次B樣條基函數的和為1。
4)局部性:定義在非零節點區間[x,xi+1]上的k次B樣條函數曲線,只由幾個控制點以及相對應的基函數確定,與其他頂點無關。當移動一個頂點時,只對其中的一段B樣條曲線產生影響。И
多變量B樣條基函數由多個單變量的B樣條基函數乘積組成。
g(x)=∏ni=1Bi,k(xi)(3)И
所以,多變量B樣條函數可有多個單變量的B樣條函數線性組合求得。
Аmk=1∏ni=1Bi,k(xi)×fi(4)
┑2期
李靜等:基于B樣條隸屬函數的模糊推理系統
┆撲慊應用 ┑31卷
2 模糊推理系統的隸屬函數以及推理運算
假設模糊推理系統中包含k條模糊規則。
規則1:Иif A11 is a11 & A12 is a12 & …& A1n is a1n then B1 is b1;И
……
Ч嬖k:if Ak1 is ak1 & Ak2 is ak2 & … & Akn is akn then Bk is bk;И
模糊前向推理(Fuzzy Modus Ponens, FMP):已知A1* is a1*&… & An* is an* ,求B*?И
模糊后向推理(Fuzzy Modus Tollens, FMT):已知B* is b*, 求A1*&…& An*?
其中: A11、A12為模糊推理系統的規則前件,B1為規則后件。a11、a12、a21、a22、b1和b2為規則前件和后件對應模糊集上的隸屬函數,該隸屬函數決定了推理的復雜性。選擇能夠反應模糊集的隸屬函數可以大大地簡化推理結果。常用的模糊量隸屬函數有三角型隸屬函數H(x),梯形隸屬函數G(x)以及高斯隸屬函數F(x),如圖1所示。
圖片
圖1 常用隸屬函數圖示
根據文獻 [8],采用乘積法運算,則可得到第i條規則的前件的真值為:
Ai(x)=ai1?ai2?…?ain=∏nj=1aij(5)
則模糊系統的最終輸出結果為:
b(x)=∑ki=1∏nj=1aij?bi(x)∑ki=1∏nj=1aij(6)И
3 基于B樣條函數的模糊推理系統
3.1 B樣條隸屬函數的確定與調整
由上述所述可知,B樣條函數具有優良的數學特性,可以用來描述隸屬函數。圖2~3分別為3階、2階均勻B樣條函數的曲線。
圖片
確定能夠擬合隸屬函數的B樣條函數是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9]。通過對區間拐點,局部曲率極值點以及凹凸點的分析計算[2],得出能夠確定B樣條函數的型值點。將計算得到的型值點作為節點,應用德布爾算法反算求的控制點。算法的主要步驟為:通過計算B樣條的一系列控制點Pi(i=0,…,n),┦溝錨B樣條函數的曲線過已知的空間型值點Qi (i=0,…,n)??刂泣cPi為Qi對應的B樣條特征多邊形的頂點。反算控制點Pi時,將型值點Q0、Qn作為B樣條函數曲線的首末端點,在端點處的切矢量取為R0、Rn。將Q1,Q2,…,Qn-1依次作為分段連接點。根據式(2)有如下方程組:И
fi,4(x)=∑4j=1Bj,4(x)Pi+j-2f′(x0)=R0f′(xn)=Rn(7)И
討論不同情況下,B樣條函數曲線的型值點和控制點的關系,以三次B樣條曲線為例,型值點Q與控制點P的位置矢量關系為:И
Pj(0)=(Pj-4+4Pj+Pj+1)/6=Qj(8)И
1)如果首末兩端過Q1和Qn時,P1=Q1,Pn=Qn,增加頂點P0和Pn+1,令P0=2P1-P2,Pn+1=2Pn-Pn-1。此時,B樣條函數的曲線與控制點兩端相切。
2)如果為封閉的B樣條函數時,P0=P1,Pn+1=P1。
3) 如果端點有二重控制點時,P0=P1,Pn+1=Pn。И
然而,實際的計算過程中往往得到的控制點比較少,并且誤差比較大。如果誤差和精度不滿足要求,則得到的B樣條函數對模糊隸屬函數的擬合度也不滿足要求,需要對得到的控制點進行相應的精度控制和誤差控制,以提高B樣條曲線的擬合度。采用迭代添加最大誤差點作為節點的方法[10]進行插值控制,實現用最少的有效的控制點來控制B樣條曲線。本文采用以控制點為中心劃分多個區間,在凹凸點和曲率最大點為中心的區間中,然后按照給定精度,在曲率最大處增加節點。其中,如果增加的節點使誤差滿足要求,則該節點為有效地能夠降低誤差,提高擬合度的節點。如果在迭代過程中,發現增加節點之后,該區間內的平均誤差增加,則刪除該無效節點。使用最小平方法計算出平均誤差最小的一組節點,就是模糊推理系統中B樣條隸屬函數的控制點。以一組控制點為例,通過反算之后得到B樣條隸屬函數f1У目刂頻鬮{(1,2)(2,5)(3,3)(4,5)(5,7)(6,5)(7,3)(8,2)},對該組節點進行誤差分析與自適應的增減控制點后,得到誤差平均最小的一組控制節點{(1,2)(2,4)(3,5)(4,3)(5,2.5)(6,5)(7,7)(8,5)(9,3)(10,4.2)(11,2.8)(12,2)}。如圖4~5所示。
圖片
圖 4 誤差曲線與控制點的增減
圖片
圖5 增減控制點前后的曲線對比
由圖4 可知,在曲率最大的點附近的區間內增加控制點,在誤差最大的點為中心的區間內增加控制點。圖5所示的為增加控制點之后的B樣條隸屬函數對比。其中,將增加控制點之后的B樣條曲線的縱坐標減少,則通過比較可以看到調整前后的曲線。調整之后的B樣條曲線的誤差減少。
3.2 B樣條模糊系統的推理結果
控制點確定之后,則可得到B樣條隸屬函數。根據模糊系統的運算原理和B樣條函數的性質可知,將模糊推理過程中求隸屬函數的張量積的問題轉化為求多個單變量B樣條隸屬函數的張量積,即求多元B樣條函數。在求該多元B樣條函數時,以每條推理規則的推理后件bi為控制點,得到一組多維B樣條函數。最后,推理運算得到的最后結果為圖6所示的B樣條超曲面。
圖片
圖6 B樣條超曲面
模推理的規則為:Иif Ai1 is ai1 & Ai2 is ai2 then Biis bi。用B樣條函數逼近隸屬函數之后,B樣條模糊推理規則可以表示為if(Ai1 is fi ,ki(x) )∩(Ai2 is fi ,ki(x)) then ( Bi is bi ),其中:ki為對應的B樣條隸屬函數的階,∩對應于張量積運算,bi為模糊規則的控制點。由式(3)~(4)可以得到模糊推理系統的最終的結果為:И
B*=∑mt=1…∑mt=1∏ni=1(b1,2,…,m?Bi,k(xi))(9)И
4 實驗與分析
以減災防災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為例,根據已有的洪澇災害數據設計模糊推理系統,計算洪澇災害的造成的損失。 表1為已有的部分洪澇災害的相關數據。
表格(有表名)
表1 已有洪澇案例數據(部分)
案例け嗪攀茉知と絲詎X1死亡と絲X2農作物受ぴ置婊X3失蹤と絲X4轉移と絲X5經濟に鶚Y
1124.3063632.69835B874162.50
233.00360436.0651B504698.90
3236.501B365563.03633B6521B235.30
480.2352665.154211B567356.00
5138.502333.21458B9621B653.25
663.50221B502.0564B56898.30
注:X1、 X2、X3、X4、X5是確定經濟損失Y的5個因素。
根據已有的數據采用數據挖掘的相關方法得到X1、X2、X3、X4、X5和Y之間的關系,即推理系統的規則r1和r2。設計B樣條函數來擬合模糊推理系統中的隸屬函數,確定推理前件的B樣條隸屬函數f1、f2、f3。如表2所示給出5條案例作為推理系統的條件案例,分別應用決策支持傳統中的案例推理機,規則推理機與B樣條模糊推理系統進行推理,將得到的結果與給定的條件案例的結果進行比較。
表格(有表名)
表2 條件案例數據
編號X1X2X3X4X5Y
125.043236.015612B563135.2
258.06335.02634B568112.3
3124.52512.63762B26365.3
433.66326.3656B38556.3
553.212573.2784B56845.3
如圖7所示,在給定的案例數比較少時,B樣條模糊推理系統獲得的隸屬函數的誤差較大,通過自適應地增減控制點后得到的B樣條隸屬函數對真實的隸屬函數的擬合度比較低,所得的模糊推理的結果的誤差比規則推理大。隨著已有案例數的增加,B樣條模糊推理的準確度增加,有效性優于其他兩種推理。
圖片
圖7 幾種推理的結果比較
5結語
本文將B樣條函數與模糊推理系統結合,利用B樣條函數擬合模糊系統的隸屬函數并進行推理,推理的最終結果為B樣條超曲面。本文主要對B樣條隸屬函數的確定過程進行了研究,通過自適應地增減控制點提高了B樣條函數的擬合度。實驗表明,在案例數比較多的情況下,該B樣條模糊推理系統的推理效率和有效性比較高,通過調整B樣條函數對隸屬函數的擬合度也比較高。該方法的不足為使用B樣條函數擬合隸屬函數時,如果已有的案例比較少,則調整控制點對系統影響并不大,推理效果也一般。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在案例比較少的情況下,提高B樣條函數的擬合度,從而提高推理的有效性。
げ慰嘉南:
[1]
李洪興,王加銀,苗志宏.模糊控制系統的建模[J].中國科學:A 輯, 2002, 32(9): 72-78.
[2]
辛明影,劉峰.模糊控制器的優化設計(Ⅱ)――三角形隸屬函數優化的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2002, 33(3): 296-299.
[3]
李文.基于類高斯隸屬函數的自適應模糊推理建模研究[J].科學技術與工程, 2010(6): 1433-1437.
[4]
張釗,裴燕玲,鄭愛紅.任意隸屬度函數模糊系統的逼近特性[J].中國工程科學,2005, 7 (8): 47-50.
[5]
金義富,朱慶生.基于小波隸屬函數的模糊推理規則優化[J].微計算機信息, 2007, 23(2): 293-295.
[6]
ZHANG J, KNOLL A. Constrcuting fuzzy controllers with Bspline models-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ystems, 1998, 13(2/3): 257-285.
[7]
金峰,趙杰.基于B樣條函數的模糊神經網絡[J].高技術通訊, 1998, 8(12): 35-39.
[8]
叢爽,宋瑞祥,錢鎮,等.改進型B樣條模糊神經網絡[J].控制理論與應用, 2001, 18(2): 277-280.
[9]
林意,熊漢偉,駱少明,等.過控制頂點的B 樣條曲線[J].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2(6): 553-556.
篇6
【關鍵詞】防災減災 中學生 地理教學
引言
在實際的地理教學工作中已經收錄的防災減災知識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初中教材課本中的內容則可以根據相對應地區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講述。對于長江和黃河的綜合治理和利用、以及中國各區域災害狀況等。教師可以以具體實際的案例進行細致的講述,讓學生提高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增加他們的責任感,從思想到具體的行為的整體能力加強。
一、防災減災在我國中學課程中開展的意義
我國的臺風、地震、洪澇災害等各類自然災害在世界中是少數比較多發的國家之一,其災害的發生。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我國每年因為自然災害情況的發生需要進行轉移人口就達到千萬,因災害喪生的人數超過千人,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上千億元。而針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預防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學校減災是國家綜合減災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針對學校防災減災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也十分的關注。但近年來,我國各類事故呈逐年上升趨勢,如何有效地在災害來臨之前,降低各類損失,是政府和廣大社會都需要關注解決的一個問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人為災害和自然災害內容,通過對這些教學內容的灌輸的和思想意識的樹立,對他們防災減災的責任感和各方面相應意識的提高是有幫助的。學校方面也可以定期的舉辦一系列的演戲和自然知識競賽等,使學生從觀念和實踐兩方面認識到防災減災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
針對中小學生開展的防災減災工作具有的一定的前瞻性、預防性和媒介性,在進行防災減災教育不僅使他們學會了自救互救知識,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并且通過自身的知識和能力不斷的帶動影響周圍身邊的人,發揮媒介宣傳作用,切實加強中學生防災減災的教育,對整體的防災減災能力的提高的和最大程度的降低災害損失是具有一定的作用的。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防災減災教育的可行性
1、利用學科知識優勢,培養學生樹立防災減災意識
防災減災工作的教學工作者必須具有的一定的相關意識,而這種意識的產生來源于大量的書本資料中和實際的案例。從現有的地理教材結構看,它給予學生有關的地理環境的基礎知識,教會學生們學會如何有效的利用身邊的資源進行最大程度保護自己,減少災害的破壞程度,使地理環境向著更有利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方面發展。通過課堂的講解讓學生對災害的概念、危險性以及如何防災減災有明確的認識,包括各種比較常見的災害發生的時間和空間分布特點,了解各種災害的成因及科學的預防措施等。并且及時穿插實際的案例,這樣學生在概念的接受層次上會有明顯的改觀,例如才離我們過去不久的中國汶川發生了里氏8.0級超強地震,造成近9萬人失蹤和死亡,30多萬人受傷。汶川地區的整個鄉鎮都變成了一片廢墟,可以適當的加入一些當地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們更深刻的了解到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危害性是多么的嚴重。
2、災害原理的講述,預防和減少災害發生
災害教育工作的開展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給學生樹立一定的意識。讓部分學生明白災難的發生,很多時候是我們無法預測,我們必須時刻做好預防的準備,只有這樣災難真的發生時,我們受到的損傷才會是最小的,還可以建立預警預報和應急機制與體系。災難的形成到發生的最終過程都是需要一系列的條件才能夠形成的。將可能對災害情況產生影響的相關因素進行講解和分析。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災害觀,能正確地看待自然災害,發生災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災害發生的過程中,盲目、沒有的條理、不知所措的慌亂才會有更可怕的事情發生。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常見的各種各樣災害成因情況和預防解決措施。如:水旱災害的本質是地球上水資源的時間和空間分配不均勻。通過對水災害是因為水之源的不合理分配引起的,就知道如何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又比如我國南方在夏季時節容易發生大暴雨的降水。如果我們一方面讓地表水的排泄渠道保持通暢;同時針對城市的蓄水排水工程及時的進行符合相關災害抵御能力的建設,就可以大大減少洪澇災害等問題的影響。在容易發生旱災的地方如果有足夠的蓄水工程,確保水源充足,豐水期的時節就可以通過異地調水等工程進行實現。
針對我國地形中一些以山坡、丘陵地帶為主的地形,在下雨季節就容易發生相應的崩塌、泥石流滑坡事故。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并并可以以此來帶動周圍的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在生活中養成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在災害發生前政府做出工作時,積極主動配合,使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得到保障。
3、針對災害發生的相關因素進行關注,提高預判能力
災害的發生、形成過程中可以有人為因素的影響和自然因素的影響,災害的持續時間都是會最終的消減直至消失。搞清各種災害發生的原因和規律,就可以采取預防措施,針對例如地震方面的災害預防工作,雖然還不能準確的預測,但是可以根據例如動物異常、地下水異常和地表自然氣候的變化進行輔助判斷。
4、科學合理的掌握防災減災方法,降低損失
關于在地震方面的災害情況講述,可以根據其災害程度分為縱波和橫波兩部分,橫波在傳輸速率上較縱波要快,但縱波帶來的破壞程度要遠遠高于橫波,讓學生明白當地震發生時,在橫波發生的左右搖擺的幾分鐘過程內,如果能夠跑到一個安全空曠的地方,就可以大大降低傷害;而且地震發生后往往有幾次余震,在第一次地震后的來臨的一段時間,就會加強對余震警惕性。另外,還要重視防范地震和地震求生的一些相關常識的了解。在一些固定區域可以經常備置一些地震緊急救助包;地震發生時及時伏地,避離山坡海邊不急回家;及時保存自身體力,第一時間尋求呼救。
在實際的調查證明中,掌握了相關救援知識和防災減災方法技能可以有效降低和減少損失,甚至可以完全避免。如:在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安縣桑棗中學師生在感到震感后的短短1分36秒內,成功疏散到安全的區域,無一人受到損傷。
及時更新最近發生的一些災害事故,通過視頻、多媒體影音技術讓學生們了解到災害是隨時可能發生的,讓學生知道災害發生時學會在災害中自救和他救的措施,通過科學合理有效方法開展針對突發性災害的救助能力和抵抗能力。減少因為現場混亂、無序造成的災害擴大和不必要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王占禮;可持續發展與災害類型的分析研究[J];災害學;1999年01期
篇7
關鍵詞:大壩;建設;利弊;分析
水壩建設是最能喚起人類激情的工程之一,更是人類意志和創造力登峰造極的表現。水壩是一項集發電、灌溉、航運、防洪為一體的綜合利用工程。工業化以后,特別是發明電以后,利用水力發電造福人類,更是一度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如我國由于季風性氣候,暴雨集中,時常有洪澇災害發生,從總體上講,淡水資源十分缺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用水需求的增長,要解決我國的水資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須建設一批大型蓄水水庫,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從而增加水資源的可利用程度。
(一)大壩的建設的益處
1,就三峽大壩為列,它是綜合治理長江中下游防洪問題的一項關鍵性措施。并兼有發電、航運、灌溉、供水和發展庫區經濟等巨大的綜合經濟效益,對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提高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大壩的建設可以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以我國為例,由于季風性氣候,暴雨集中,盡管時常有洪澇災害發生,而從總體上講,淡水資源十分缺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用水需求的增長,要解決我國的水資源短缺,措施之一就是必須建設一批大型蓄水水庫,增加各流域汛期的蓄洪能力,從而增加水資源的可利用程度。縱觀歷史,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國家,如果沒有特殊環境形成的天然水資源充足保證,幾乎無一例外的必須依靠水壩蓄水來解決其水資源供應問題。三峽壩頂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75米。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對周邊省區的水資源短缺的情況起到了緩解作用。
2,大壩給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國已面臨著能源危機。煤,天然氣,石油的剩余可采儲量正在逐漸降低,如果按目前的消費速度,在一百多年以后將會枯竭。所以,要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盡管風能、太陽能發電技術具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按照現有的技術水平,風力和太陽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還不能滿足大規模的社會需求。當前,全世界上大約20%的電力是來自水電,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發電的比重還很小。水電是目前唯一一種技術上比較成熟的、可以進行大規模開發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很大的社會價值。
3,大壩的建設對防洪具有重大的意義。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流域內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特別是中下游地區,是中國城市和人口最為密集、社會和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但在公元前185年至1911年的2000多年間,長江曾發生大小洪災214次,平均約十年一次,給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其慘重的損失。防洪是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
工程建成后,將有效地攔蓄長江上游的洪水,使長江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由目前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從而保護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1500萬人口和150萬公頃耕地免受洪水威脅。
(二)大壩的建成也帶來了許多問題
1.長江上游影響河床演變作為關鍵的造床質是礫亂卵石,不是泥沙。三峽一帶屬石灰巖地貌,這壩得怎么建才能防止滴水穿石?那水的壓力如此之大,而三峽地區的脈形縱橫交錯,是極易發生地震的板塊擠壓地區,如此多的水聚積在一個狹長的河谷中,危險至極修壩后原來年年逐出夔門的礫卵石將一粒也排不出去,可能十年內就堵塞重慶港,并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沒江津河川一帶
2.水庫淹沒耕地,移民和城鎮遷建,會加劇本來就已十分突出的人地矛盾,并由此而可能加劇植物的破壞、水土流失和生態惡化。
3.目前庫區的工業和生活廢水年排放量已超過1Gt,沿江城市的局部江段已形成了較嚴重的污染帶。建庫后,庫區水體流速減緩,復氧和擴散能力下降,將加重局部水域污染。
4.三峽工程將改變庫區及長江中下游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一些珍稀、瀕危物種的生存條件進一步惡化;對四大家魚的自然繁殖也會帶來不利影響。
5.三峽水庫運行后,長江中下游河道出現沖淤變化;對長江中游平原湖區低洼農田土壤潛育化、沼澤化有一定影響;下游河口的海水入侵危害有可能增加。對上海的影響尤其明顯。
6.三峽建壩后,庫區水面抬高加寬,沿江部分文物古跡將被淹沒,三峽自然景觀也會收到影響。
從三峽工程一案例我們可以看到,每個水利工程在興建的同時必然會產生許多對我們有害的方面。特別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問題,泥沙問題,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經濟效益減少等問題更令人擔憂。我們興建水利工程是為了使人類更好的生活在這一“水”球上,但若不經切實真正有效詳細的設計和思考,也許弊還是要大。若一個工程真正投入建設實施,我們一定要盡量減少它給我們帶來的弊端,使得人們受之福而不患其災。。水利工程并不是一個單一的方面,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徑。 不可否認,對水壩利與弊、是與非的審視,反映了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對于事物多方面的認識。但是,我們應當把這種審視是建立在科學和理性的基礎上。水壩建設對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對于每一項具體的工程而言,必須根據水壩工程對環境的影響不同進行辨證的分析之后,用科學態度作出決策。對環境影響利大于弊的水壩工程,可以改善環境,應該積極建設。對環境影響利弊相當,但工程的資源、社會效益巨大,綜合來看有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據環境是可以改變的原則應容許其上馬。對環境有嚴重影響,破壞生態環境的水壩工程,應堅決反對。 只看到水壩的“利”,而忽視了水壩的“弊”,是一種急功近利的掠奪行為,同樣,過分夸大水壩的“弊”,反對在一切河流上建水壩,反對一切水利工程,決不是對待水壩應有的態度。
片面的認識只會導致偏激的態度。圍繞水壩的是是非非,我們更應擺正我們的態度,針對各地形式各國國情,做出相應的判斷??梢哉f,水壩的功用眾多,因此其發揮職能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我認為,對于水壩利與弊的考察更應在經濟、政治、生態環境等方面尋找一個平衡點,基于利大于弊的原則,發展大壩。
參考文獻[1].彭程 《21世紀中國水利水電工程》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李宗坤,孫明全,郝紅科,吳澤寧; 《水利水電工程概論》, 黃河水利出版社
作者簡介及聯系方式
作者:劉彥東,男,漢族,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
2008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四班
13027628016 zyd20080510236@163.com
詳細地址:鄭州市高新區 科學大道100號 鄭州大學新校區 菊園1號132宿舍
篇8
我市是省內雷電災害頻發地區,特別是近年來雷擊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呈上升趨勢,雷電災害已成為危害程度僅次于干旱和洪澇災害的氣象災害。做好防雷減災工作既是安全生產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更是有效保護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客觀要求。相關部門要站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平安*”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防雷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落實防雷減災責任制度,層層分解任務,逐級落實責任。建立雷擊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凡因管理和防護措施不到位,部門配合不力,應急處置不及時等造成重大責任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二、明確責任,進一步強化防雷減災管理
防雷減災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任務重,各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
(一)氣象部門作為全市防雷減災工作的主管部門,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切實履行防雷減災工作的組織管理職責,依法嚴格做好防雷工程專業資質認定、防雷裝置檢測資質認定、防雷裝置設計審核與竣工驗收等行政許可工作。
(二)建設部門要配合氣象部門加強建設項目的防雷工程質量管理,切實把防雷裝置的設計審核納入當地基本建設項目的前置審批流程,未經審核或審核不合格的,不得辦理開工手續,把防雷裝置竣工驗收作為建設工程驗收備案的必要條件,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要依法將防雷安全納入安全許可范圍,把雷電災害防御作為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評價和安全生產檢查的重要內容認真落實。要定期組織防雷安全聯合檢查,及時消除雷災隱患。
(四)工商、質監、氣象等部門要加大防雷產品生產、流通、使用環節的監管力度,確保防雷產品質量和防雷減災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三、突出重點,切實把防雷安全措施落到實處
(一)加強防雷設備、設施建設。各相關部門和行業要積極主動接受防雷主管部門的管理,特別是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品生產、儲運、銷售場所及糧食儲運部門、電力生產設施和輸配電系統、廣播電視、計算機信息系統、通信設施、自動控制和監控設施等。學校、賓館等人口聚集場所及其他易遭受雷擊的場所和設施必須按照相關專業防雷設計規范選用和安裝防雷裝置,尤其是架空輸電線等電力設施,通信基站、微波站、衛星地面站等通信設施要嚴格落實防雷安全措施。
(二)認真執行防雷裝置年度安全檢測制度。各單位要定期由有資質的專業防雷檢測機構檢測防雷裝置,評估防雷設施是否符合國家規范要求。同時,各防雷裝置使用單位不得拒絕接受檢測,對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裝置要及時進行整改。
(三)認真執行國家有關防雷裝置設計、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防雷設計圖紙要按規定進行設計技術評價,防雷工程施工要按規定進行施工質量檢測。大型工程、重點工程、危爆物品生產和儲存場所、重要物資倉庫等建設項目的論證、規劃要進行雷擊風險評估并提供評估報告,確保公共安全。
(四)高度重視農村雷擊災害多發區域防雷設施建設。加強林區雷擊火災防范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全面落實雷擊森林火災防范措施,努力減少森林火災。
(五)認真落實雷電災害調查與報告制度。受災單位和個人要及時向政府及氣象部門報告雷擊事故,并協助做好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和上報工作,嚴禁隱瞞不報。
四、強化預警,全力做好雷電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市政府高度重視雷電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氣象部門要加強以閃電定位、大氣電場儀為主的雷電監測預報服務體系建設,積極開展雷電天氣、雷電危害等級、大氣電場等監測分析和預報,做好短時和臨近預警預報及雷擊森林火災預報。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電話手機和其他通訊手段,及時雷電災害信息,為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防雷減災工作提供支持,為廣大人民群眾增強防雷意識,采取避險措施提供幫助。針對雷電災害突發性強的特點,重點行業、重點單位要制定和完善雷電災害應急預案,切實加強雷電災害應急處置工作。雷電災害發生后,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到組織到位,技術指導到位,物資資金到位,救援人員到位,確保高效妥善處置災情。
篇9
關鍵詞 氣候風險;都市密集區;適應;參與式分析法;上海
中圖分類號 X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006-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2
近年來,氣候極端事件頻發,人口和產業相對集聚的都市密集區正在遭遇日趨嚴重的氣候風險挑戰。氣候變化影響的事實與脆弱性評估已經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目前的氣候風險研究多集中在脆弱性和適應能力評估[1-2],即對風險的量度和評估。但理想的風險管理是盡可能地將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優先處理,即風險管理的績效關鍵在于優化抉擇的過程。
本文選擇上海為研究對象,試圖在評估都市密集區氣候風險驅動因素的特殊性基礎上,采用參與式分析法研究其氣候風險的優先行動領域。
1 問題與背景:都市密集區氣候風險凸顯
中國的城市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期,城市發展的中心集聚化和區域集群化趨勢日益明顯,并形成了以特大、超大型城市為核心,若干不同規模的城市(鎮)相對集聚發展的都市密集區。都市密集區具有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密集、城市空間格局緊湊等特點。以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為例,三大都市密集區在2%的國土面積上,集聚了超過12.5%的常住人口,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37.7%[3]。但快速的城市化與頻繁的氣候災害相互疊加,不斷加劇都市密集區的氣候風險。一方面,膨脹的人口和集聚的工業生產,消耗大量能源,使得都市密集區與周邊地區的局部氣候相比,呈現出“熱島”、“雨島”、“干島”效應,增加了區域氣候風險因子的危害性;另一方面,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平面上升、熱浪、干旱、暴雨、臺風等極端天氣、氣候災害等越來越頻繁,規模龐大的都市密集區域,更容易遭受災害,其發生機理和表現形式也更加復雜,災害風險預測和管理的難度較大[4]。
如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使海水從地下潛滲和地面浸漬進一步加劇。2011年春夏之交,受長江中下游50年來最嚴重旱情影響,長江來水量嚴重不足,約減少50%。長江水量不足就引來海水倒灌,使上海在5月出現了原本在冬季才會出現的罕見嚴重咸潮。2011年4月19-29日,上海經歷了“歷史同期之最”的咸潮,持續了9天16個小時[5]。
高溫熱浪是氣候變化和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典型性氣象災害。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7月,廣州在高溫酷暑中有39人熱死,他們中大多數是弱勢老人;2010年,江淮、江漢、重慶、貴州東部、四川東部等地區持續出現35 ℃-37 ℃的高溫天氣,由于高溫應對機制空白,持續酷熱挑戰醫療、供電等公共服務系統。
暴雨洪澇也正成為都市密集區頻發的氣象災害。2011年長江中下游流域先后多次遭遇強降雨過程,局部洪澇災害造成城市電力中斷、交通癱瘓、污染擴散、食品供應鏈斷裂、工農業生產受損等,極端氣候事件“牽動”了脆弱的城市系統功能。
可見,盡管都市密集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基礎設施也較為完善,但其作為巨大的承載體,更容易遭受重大災害損失。 因此,都市密集區的氣候風險分析和適應能力建設是必要且亟需的。
2 都市密集區氣候風險特征
2.1 氣候風險的影響因素
所謂氣候風險(Climate Risk)是指氣候變化危險(Hazards)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造成的各種具體的負面影響(如作物減產、財產損失、人員傷亡)[6]。直接的氣候風險是指極端氣候事件、未來不利氣候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損失;間接的氣候風險是指氣候變化風險影響與承災體脆弱性之間相互作用而導致的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可能損失。
氣候風險由許多因素決定,包括:災害頻率、人口以及經濟發展、教育、環境品質、衛生設施等因子的氣候脆弱性[7]。其概念性公式如下:
風險(R)= f{氣候危害發生概率(H);暴露程度 (E);適應能力(AP)}(1)
從公式看,氣候風險來自三個層面。一是氣候災害層面,即氣候致災因子及其致災頻率。其包括:長期的氣候變化,如溫度、降水,海平面上升等;以及短時間的氣候災害,如干旱、暴雨洪澇、熱帶氣旋(臺風)、沙塵暴、低溫冷凍害和雪災、霧、雷電、高溫熱浪、酸雨等因子。
二是區域系統在氣候變異中的暴露程度,即人口和社會經濟環境受到氣候異常的影響程度。暴露程度越高,其遭遇氣候異常影響的可能性越大。暴露程度主要取決于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如:距離川河的距離)、區域的人口密度和人口結構(脆弱人口比重)、脆弱性產業比重(如水利、農業和糧食安全、林業、健康和旅游業比重)等。可見,決定系統暴露性的因素與城市化的水平、區域的集聚度和工業化水平相關。
三是區域系統的適應能力。系統的適應能力不僅體現在“硬能力”如:氣候防護基礎設施(土地規劃、農田保護、建筑加固、防護堤壩等)、氣候容量(森林覆蓋率、資源環境容量等生態支撐能力)、人口和經濟恢復力(衛生醫療、可支配財政收入等)上,還體現在制度和治理的“軟能力”上,如:氣候風險認知水平、氣象防災減災教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風險分擔和轉移機制以及災害保險體系建設等。
2.2 都市密集區氣候風險的特征分析:以上海為例
都市密集區的氣候風險受城市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影響,其暴露程度、脆弱性以及成災機理等氣候風險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見表1)。以上海為例,從4個維度如氣候致災因子、城市生態因素、社會經濟因素、人口因素,分析都市密集區氣候風險的特征。
(1)氣候致災因子。主要指不利氣候事件發生的頻
率,以及可能導致的社會經濟損失。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
東端,海岸線長約172 km,而上海境內地勢平坦,且地處環太平洋沿岸的主要自然災害帶,每年自然災害較多,尤其是洪澇災害最為突出?;谏虾J袣庀缶值臍庀髷祿蜑那閿祿?,上海市的主要氣候致災因子包括臺風、暴雨洪澇和大風(見表2)。其中,暴雨洪澇、臺風和雷電的致災頻率較高,臺風和暴雨洪澇對上海農業發展的影響最為突出,雷電導致年均死亡人數最高。
(2)生態環境因素。生態環境的惡化或城市生態服務功能的減少,可能降低生態系統恢復力[8]。盡管自2003年以來,上海中心城區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總量呈現出緩慢上升趨勢,特別是綠地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加幅度加大,增長率為19.45%。但較60年前的生態服務價值總量,已經減少了87.96%[9]。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
規模不斷擴大,其高強度的開發,對城市生態環境容量提出
嚴峻挑戰,其中,水環境、耕地和生態多樣性的服務功能顯著下降。以水為例,上海城市在長期高強度開發的驅動下,大量河道被填埋,河道淤積情況嚴重,河網水系呈現銳減趨勢,1990-2009年期間,上海市河網密度由6.5 km/km2降至3.4 km/km2,河面密度下降了67%,其中200-1 000 m的中小河道消減最快,占總消亡河道的60%[10]。在土地利用方面,激增的土地需求,造成土地利用結構、布局和強度的不合理化,同時加劇城市環境容量的下降。如耕地、土壤、水面等逐漸減少,城市的不透水表面不斷增加,加劇了城市熱島效應。上海城區人口規模每增長100萬人,可導致熱島效應強度增加0.91℃[11]。而土地的立體化使用使城市建筑密集,大氣擴散能力降低,上海城區氣候環境的脆弱性增加。從圖1看,上海市對于氣候敏感地帶主要分布在河口的沿岸、水源地和生態濕地等生態功能型區域。
注:深色區域為上海氣候脆弱區,包括:崇明島東南部河口濕地、淀山湖及周邊淀泖洼地,黃浦江及沿岸緩沖區、上游水源地,南匯東灘、杭州灣北部岸線、以及主要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等。
資料來源:王祥榮.河口城市氣候變化脆弱性評估.2008,7.
(3)人口因素。氣候風險的人口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口密度和脆弱性人口結構。在人口密度方面,2010年上海的人口密度已經膨脹至3 632人/km2,比2000年的2 588人/km2增長了40.3%,成為全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而上海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占全市總面積1/10的中心城區[12],最為密集的虹口區人口密度高達36 299人/ km2,黃埔區、靜安區和盧灣區的人口密度也都突破30 000人/ km2。內密外疏的人口分布格局給中心城區的基礎設施、各種資源供應和防災減災帶來巨大壓力,增加了城市暴露于氣候異常的風險。另一方面,上海的人口結構也存在氣候風險的不利因素。上海氣候脆弱的潛在人口(17歲以下少年和60歲及以上老年)占總人口比例的33.8%,且80歲以上高齡人口呈現出增長態勢。這些因素都可能會導致上海災害風險的增加。
(4)社會經濟因素。上海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之一,2011年,全年生產總值17 165.98億元,其中工業產值貢獻率占66.6%,但上海的大型工業如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臨高新城機械裝備業、外高橋電廠、石洞口電廠、上?;瘜W工業園區等,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的氣候脆弱帶。泰國多數工業特別是汽車制造業也多“臨江而建”,而2011年的洪水直接沖擊了泰國的經濟命脈,并造成4 750億泰銖工業損失和1 480億泰銖的出口損失??梢?,上海的工業發展同樣存在潛在受災風險。一般而言,農業是主要的氣候脆弱性產業,上海年平均農業受災面積為16 549.9 hm2,但由于農業產值僅占上海生產總值的1.67%, 上海農業受災損失對城市經濟發展命脈影響不大。
3 基于參與式研究的上海市氣候風險分析
3.1 參與式利益相關者分析法
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氣候風險適應性政策研究多基于脆弱性評估模型和成本-收益分析[13-15]。脆弱性評估和成本-收益分析可以幫助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氣候適應行動方案,但成本-收益分析只能評估預期政策的經濟可行性或已經實施政策措施的經濟效率,該種分析方法無法為非貨幣性適應收益評估提供科學依據。為此,筆者擬應用“參與式利益相關者分析(Participatory Stakeholder Analysis)”方法來探討上海氣候風險的適應措施和優先行動領域。
基于“參與式利益相關者分析”的氣候風險評估和適應性政策探討目前較為少見。所謂“參與式利益相關者分析”是指讓利益相關者通過參與打分排序、畫“關系樹”圖等研究活動,來評價他們在發展干預中的相應興趣、需求、能力和影響(權力)等,從而確定如何才能使得各利益相關方在發展干預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相互協調。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活動的利益相關者們不是被分析的對象,而是研究團隊的成員,參與分析他們自己的生存狀況、處境風險、需要解決的問題和行動方案。 因此,“參與式利益相關者分析”過程也是利益相關者的認知過程和行為改善過程,而研究成果則充分體現利益相關者的視角、觀點、現狀與需求[16]。
利益相關者包括發展干預中的主要角色(actor)和利益相關方(stakeholder)。本研究以上海為例,界定利益相關者為三組群體:一是市政管理機構,他們是上海都市氣候適應行動的主要干預者和實施者,即actor角色,包括:城市規劃、水利、交通、醫療衛生、林業、減災(三防辦,應急辦等)多個政府部門;二是氣象領域專家,主要包括上海氣象局工作者、氣候應對的相關科研人員;三是社區居民,選擇徐匯區部分居民為研究樣本。
參與式行為性研究的工具包括:半結構性訪談、圖解(問題樹圖、決策樹圖等)、打分排序、關鍵指標(目標的、成果的、績效的等)和案例研究等。本研究中主要應用了前三種分析工具,即:訪談、打分排序和圖解方法。
3.2 利益相關者對上海氣候風險的認知
對上海市公共管理部門(政府)、氣象工作者和社區分別開展訪談,基于利益相關者的認知和直接感官,了解他們對氣候風險的關注領域。訪談結果如表3所示。
氣象工作者更多關注氣候變化的特征和致災因子,特別是風暴潮、高溫、洪澇、冰凍、干旱和雷電等讓他們印象深刻。市公共管理部門主要關注了氣候風險的社會經濟影響。如:“臺風暴雨導致戶外廣告、樹木倒塌,影響交通運營”、“風暴潮導致市區垃圾無法航運至南匯老港填埋場”、“城市積澇”、農作物受損、人員傷亡等。社區居民主要關注氣候風險的影響結果,即氣候風險的損失。比較三組利益相關者的訪談結果,他們均認識到臺風、暴雨和高溫是上海的主要氣候風險,且居民從自身感受的角度提出,高溫(如熱浪)對老人和兒童的健康影響更為顯著。氣象工作者表示基于氣象監測技術水平,目前臺風和高溫的氣象預報準確率較高,暴雨的預報準確率相對偏低,但高溫的預報和預防的行動措施尚待加強。而防洪防澇是市政管理部門主要關注的適應性問題。
整體而言,政府和公眾對氣候風險的認知差距較大,特別是居民對氣候風險的認知呈現“依賴”心理。訪談過程,居民們表示在參與調查之前“感覺氣候變化和我們沒有關系”,“這是全球性的問題和政府的工作”、“我們沒有什么可以做的”,可見居民對氣候風險認知的不足,也是導致都市密集區氣候脆弱性的因素之一。
3.3 上海氣候風險的影響分析
對應對氣候風險影響的部門,即:上海市政管理部門和上海市氣象局,通過打分排序方法來評價他們認知的氣候變化影響因素和影響程度(見表4,表5)。
從參與式評估的結果來看,市政管理部門和氣象專家都認為上海氣候致災因子為臺風、高溫和暴雨,而它們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集中在交通運輸、能源、農業和城市積澇。但是氣象專家和市政管理部門的認知存在差異。氣象專家認為上海農業生產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最大,其次是能源供應和交通運輸。但市政部門對農業受氣候風險的影響缺乏認知,他們也表示上海在農業氣候風險防范方面的投入較少。市政管理部門認為城市交通和能源受氣候影響的潛在風險最大。上海作為能源輸入型城市,所需能源資源基本上全靠外省市輸入或從國外進口。因此,氣候變化對上海能源供應和安全的影響是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考驗。
3.4 上海氣候風險的適應需求分析
氣候適應是指生態、社會和經濟系統對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變化影響作出的一種調整反應[7]。潘家華和鄭艷將適應的方法分為工程性、技術性、生態和制度性三種類型。工程性適應活動主要包括修建水利設施、環境基礎設施,
跨流域調水工程等;技術性適應包括研發農作物新品種、開發生態系統適應技術等;制度性適應指通過政策、立法等制度化建設,促進相關領域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如碳稅、流域生態補償、科普宣傳等措施[17]。
調研結果發現,上海市政管理部門和居民對氣候適應需求的認知存在差異。上海居民認為高溫和暴雨對自身的影響最大。通過訪談發現,上海多數居民對市政府的城市積澇治理工作較為滿意,但認為上海市應對高溫氣候的措施,如氣象異常的早預報、醫療救助、用水用電壓力緩解、熱浪危害知識普及等還有待提高。
上海市政管理部門認為臺風和暴雨對基礎設施的影響最大,因此,其對暴雨洪澇的適應舉措較為關注。從圖2看出,上海適應暴雨洪澇災害的需求主要是增量型適應,即在對原有適應措施的基礎上作增量投入。
以上海應對暴雨洪澇的工程性措施為例。目前上海在城市排水系統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進行了較大投入。截止到2010年,全市共有公共排水管道11 488 km,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自2008年以來,上海積極開展道路積水點的改造工程?,F在每年市區所有排水管道平均會疏通2次,排水管道的排水功能得到明顯提升。但由于上海市區鐵軌交通的規劃,擠壓了地下排水管道的敷設空間,甚至常常會導致排水管位被迫下穿、上穿、改道或者截斷,從而影響排水能力??傮w而言,上海的排水系統建設仍然滯后于城市發展。此外,上海由于城市化引起的透水面積不斷增加,減少了集水區地表的入滲能力和滯蓄能力。因此,上海需要改善城市集水區的規劃,強化河道治理和河道沿岸生態修復工程。
在暴雨的氣候風險分析中,不同部門的管理者對上海城市的制度性適應措施提出了相關建議。上海氣象專家表示,為增加城市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除了氣象的常規預報外,氣象影響預報包括氣候對呼吸系統疾病等的健康影響預報、航空氣象預報、農業影響預報等需要加強;建交委、水務局等管理者認為,盡管上海已經出臺《防汛防臺專項應急預案》,但城市災害預警系統有待在交通、極端氣候事件等的應急處理方面進一步完善;農業部管理者認為農業氣候適應除了增加和改良農產品種類外,應注重農業和商業相結合的金融衍生品發展,如農產品保險。民政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專家表示,上海的物資比較豐富,但是在應對災害的物資儲備和應急物資供應管理方面存在軟肋。社區的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和相關教育宣傳比較滯后。從上海11·15大火等次生災害的案例中,已經反映出居民災害防范意識、逃生意識的薄弱,因此,需要加強城市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突發性公共災害檢測和預警的能力,并加強對民眾的災害防范教育。
4 上海市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建議
4.1 上海市在城市增量型適應建設方面具有較大空間
如加強土地利用與城市交通的耦合發展,將城鎮體系的規劃與區域性公共交通體系結合,控制無序出行,降低交通的能耗;通過開展氣候影響預報項目等制度建設,提高了交通系統在極端天氣下的適應能力,提出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城市建設、人體健康等的影響及相應的應對措施;通過技術培育,加強氣候變化背景下農業種植區劃和作物種植氣候適應性分析,培育抗逆性強、高產優質的作物新品種,采取防災抗災、穩產增產的技術措施預防可能受氣候影響而加重的農業病蟲害;通過生態保護和改建等工程,提高城市河道、綠地等的生態環境容量。
4.2 政府氣候適應建設的投入要充分體現公眾對氣候適應的需求
如居民對高溫熱浪的關注。高溫天氣是一種特別的災難,特別對窮人、老人、兒童等社會弱勢群體容易造成影響。高溫天氣作為上海的重要氣候影響因素之一,已經對城區居民的生活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上海政府應該重視日益頻繁且日益漫長的高溫氣候影響,并建立一套城市熱災管理體系,并逐步完善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和保障制度。
4.3 加強“防災型社區建設”,降低人口脆弱性
“防災型社區建設”不僅可以提高公眾的防災意識,增強自救能力,而且有助于增進公共部門、氣象專家和公眾的信息交流與合作,提高適應性建設的公眾參與程度,形成多元主體參與的氣候治理結構。“防災型社區”建設首先要確定不同社區的氣候風險,對社區的氣候脆弱性領域和適應能力進行排序,從而制定社區減災計劃。此外,在防災型社區的適應性建設投入方面,即要彌補社區欠缺的常規型氣候適應設施,如:社區公共空間的規劃改造和綠化帶建設、減少貧困人口、增加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點等。也要充分利用社區的現有公共資源做好適應性增量建設,如:危房改造、大型公共空間設置防災設備等。
4.4 在開展氣候適應行動的同時,注重城市規劃對氣候減緩和適應的協同效用
一方面,上海的社會經濟和生活方式呈現典型的能源強依賴,應通過推進低碳技術和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加大垃圾回收處理和生態綜合治理力度,建立綠色工業體系,推動產業的低碳化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朝著低碳方向轉型,從而轉變上海發展對能源強依賴型為弱依賴型。另一方面,應通過合理的城市發展規劃,解決地下空間不斷被發展的電力、熱力和電信等管道占據的問題,推動下排水管網的設計改造;通過合理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結構、布局和強度的合理化,緩解城市交通擁擠現象,降低機動車尾氣排放,改善城市氣候環境;通過合理規劃,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遏制水面率降低的趨勢和保障河道通暢,降低城市硬地化率,提高城市氣候影響的生態恢復力。
5 結論與討論
基于以上分析,都市密集區的氣候風險主要在于4個方面:一是處于沿海氣候高敏感帶的都市密集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風暴潮、海平面上升、咸潮入侵等危害不斷增大,不斷威脅城市生命系統;二是人口老齡化和人口密度不斷增加提高了人口的暴露程度;三是氣候變化和大規模城市化對生態系統的疊加影響,導致環境惡化和資源短缺加劇,生態恢復力不斷下降;四是都市密集區多處于工業化進程,盡管對氣候變化敏感的農產比重下降,但密集區工業發展對能源、水資源的需求等呈現出強依賴,第二、第三產業發展存在氣候變化的不適應性。
都市密集區的城市生命系統較為完善,但面對日益頻繁的氣候風險,需要開展增量型氣候適應,特別是生態型適應、技術型適應和制度型適應需求較高。目前長三角區域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最脆弱的區域之一,因地制宜地實施生態型適應措施不僅可以減緩暴雨、熱浪等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而且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增加城市環境容量,降低城市化在氣候風險中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城鎮體系中土地利用、交通和產業發展的合理規劃對城市氣候的減緩和適應具有良好的協同效應。此外,對上海的適應需求分析表明,不同的利益群體對氣候風險的感知和適應需求不同。因此,城市氣候風險的綜合防御性工程建設不僅需要資金支持,還需要通過制度建設鼓勵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
致謝:潘家華研究員、鄭艷博士對該文提出寶貴意見;石尚柏研究員、王建武博士、周亞敏博士、段鳳華博士,上海市氣候中心等單位在調研和數據收集方面提供了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王祥榮,王原.全球氣候變化與河口城市脆弱性評價:以上海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Wang Xiangrong, Wang Yuan.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Estuary City:A Case Study of Shanghai[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0.]
[2]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適應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研究[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Depart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1.]
[3]牛鳳瑞,潘家華,劉治彥.中國城市發展30年[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Niu Fengrui, Pan Jiahua, Liu Zhiyan. The 30year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09. ]
[4]鄭艷.適應型城市:將氣候風險管理納入城市發展規劃[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1): 47-51.[Zheng Yan, Pan Jiahua. Resilient City: Mainstreaming Climate Risk Management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to Urban Planning[J]. Urban Studies, 2012,19(1):47-51.]
[5]世界自然基金會.河口城市氣候適應性探索的國內外進展[R].上海:WWF上海辦公室.[World Wild Fu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of Climate adaptive Exploration in Estuary City[R]. Shanghai: WWF in Shanghai Office.]
[6]UNDP.Adaptation Policy Framework[R].2001,
[7]Smit B, Wwandel J. Adaptation, Adaptive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J]. Global Change,2006,16(3): 282-292.
[8]Bruneau M, Stephanie E Chang. 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J]. Earthquake Spectra, 2003,19(4):733-752.
[9]程江,楊凱,趙軍,等. 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上海土地利用變化影響評價[J]. 中國環境科學,2009,29(1):95-100.[Cheng Jiang, Yang Kai, Zhao Jun, et 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Land Use Change in Shanghai Based on Ecosystem Service Value[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9,29(1):95-100.]
[10]徐啟新,楊凱,許世遠. 上海高速城市化進程對水環境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 世界地理研究,2003,12(3):54-59.[Xu Qixin, Yang Kai, Xu Shiyuan. Study on Waterenvironment Effects and Counter Measures for Highspeed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Shanghai[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03,12(3):54-59.]
[11]王桂新,沈續雷. 上海城市化發展對城市熱島效應影響關系之考察[J].亞熱帶資源與環境學報,2010,5(2):1-11.[Wang Guixin, Shen Xulei. On the Relationship betewwn Urbanization and Heat Island Effect in Shanghai[J]. Journal of Subt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5(2):1-11.]
[12]彭希哲. 人口發展與城市公共安全[N]. 解放日報,2005-01-17. [Peng Xizhe. Population Increasing and Urban Public Security[N]. Liberation Daily, 2005-01-17.]
[13]World Bank. The Economics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OL/R]. A Synthesis Report. http:///EXTCC/Resources/EACC_FinalSynthesisReport0803_2010.pdf
[14]Keating A, Handmer J.Options for Assessing the Cost of Climate Change for Adaptation Policy in Victoria[R]. Working Paper.
[15]Parry M. Assessing the Costs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Review of the UNFCCC and Other Recent Estimates[R]. Londo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6]李鷗. 參與式發展研究與實踐方法[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Li Ou. Participatory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s[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0.]
[17]潘家華,鄭艷. 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義[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0):1-5.[Pan Jiahua, Zheng 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1-5.]
Climate Risk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in Metropolis Dense Areas: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SONG Lei1,2
(1. 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ASS, Beijing 100732,China;
2.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 Shanghai 201204, China)
篇10
關鍵詞:雨水花園;生態效應;雨洪管理;可持續發展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頻繁遭遇前所未有的水資源危機,城市內澇嚴重,下墊面過度硬化,自然綠地已經成為稀缺資源。我國水資源相對短缺,有一半以上的國土地處干旱、半干旱以及季節性干旱的半濕潤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導致結構性缺乏更加嚴重。與此同時,我國大部分人口和產業集中在江河湖沿岸地區,甚至處于泛洪區內,加之大陸性季風氣候降雨集中等特點,使大多數城鄉地區不可避免地遭受洪澇災害威脅。水資源短缺與水災害頻發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我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以工程措施改造水環境、解決水問題,取得很大成就。
在當前水資源矛盾尖銳的情況下,將雨水進行再利用,彌補先天水源不足,緩解城市水問題。我國雨水花園技術尚處于發展初期,收效微弱,利用率低。人們一直視雨水為廢棄物,長期以來“一排至之”的做法,不僅浪費了雨水資源,同時也破壞了城市水系統的循環性。在此背景下,我國急需建立一套“滲、滯、蓄、凈、用、排”的雨水循環利用系統,應對水危機,助力海綿城市建設進程。
1 雨水花園的理論基礎
1.1 可持續發展理論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源于人類對于未來社會的擔憂,最早應用于林業生產方面。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將其定義為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不危及下一代人的生存,又使下一代人的需要和生活得到保證。
從可持續發展理念出發,雨水利用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參考因素。首先,城市水資源日益短缺,地下水的開采過度以及雨水的初級污染加劇了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其次,季風性氣候影響,許多城市內澇嚴重,給人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損失針對水資源短缺與城市雨洪災害兩大主要矛盾,實現雨水資源的收集與再利用,改善城市水循環系統,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品質。
1.2 生態設計理論
18世紀下半葉,人類社會邁進工業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與此同時,全球變暖、城市膨脹、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美國建筑師麥克?哈格出版的《設計結合自然》,標志著生態設計時代的到來。與傳統設計相比,生態設計將重點放在城市環境方面,旨在構建結構合理、功能高效的人居環境。
在生態規劃設計理論的倡導下,要求規劃設計充分尊重自然原有肌理,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充分實現自然資源的再利用與再循環。雨水花園技術依據生態設計理念,結合規劃地的自然稟賦,使用鄉土植物,達到截留污染物、凈化雨水的作用,實現城市雨水資源的再利用。
1.3 綠色基礎設施理論
綠色基礎設施不同于傳統“灰色基礎設施”,是保護環境、生態、資源的有效途徑。
美國環境保護局將其定義為,為提高整體環境質量而設置的自然系統或仿自然人工設施,并將這一概念拓展到雨水徑流管理方面,通過自然系統或模擬自然系統的工程措施對徑流污染進行控制。
在城市傳統發展模式的作用下,城市雨水難以下滲,造成初級雨水徑流污染,形成較高的短時雨水徑流總量和徑流速度,致使城市洪澇災害的發生。與傳統工程設施相比,雨水花園技術不僅前期投資、后期維護成本低廉,而且與景觀設計相結合,實現美學、生態等多種功能。
2 雨水花園的類型與結構
2.1 雨水花園的類型
根據實施目標不同,雨水花園可以分為以控制徑流污染為目的和以控制徑流量為目的兩種類型。
第一,以控制徑流污染為目的的雨水花園,主要功能為處理污染較嚴重的初期雨水,一般適用于徑流污染比較嚴重的城市空間,例如停車場、城市廣場、城市道路等,結構比較復雜,需設計專門的底部排水溝渠。第二,以控制徑流量為目的的雨水花園,主要功能為減少區域內的雨水徑流總量,一般適用于處理雨水水質相對較好、匯流面積較小的城市空間,例如建筑屋面、附屬庭院、中小學校、居住小區等,構造相對簡單,造價低廉,無須設計專門的底部排水溝渠。
2.2 雨水花園的結構
雨水花園通過植物的截留與土壤的滲透蓄滯作用,達到凈化初期雨水污染、降低短時雨水徑流量以及收集地面匯流雨水的效果。一般其結構主要分為蓄水層、覆蓋層、植被與種植土層、人工填料層、礫石層等五部分。
第一,蓄水層主要為滯留和過濾雨水,同時將雨中的沉淀物留在該層。第二,覆蓋層主要為提高土壤滲透作用和凈化雨水,防止水土流失。第三,植被與種植土層主要為過濾與凈化雨水,選擇多年生植物,可短時間耐水澇。第四,人工填料層主要為滲水,其厚度應根據規劃地的降雨特性、服務面積確定,多為0.5~1.2m。第五,礫石層主要為排除多余的雨水,由穿孔管排入城市管道中。
3 雨水花園的規劃要點
3.1 雨水花園的選址
第一,規劃建設前必須對場地進行適宜性評價分析。在選址前,應對土壤采樣,進行性質分析實驗,避免將雨水花園建設于土壤滲透性差、土質松軟、保水量低的場地上,以免發生長時間的積水,對城市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第二,規劃場地應具有適宜的匯水面積,能容納短時驟增的雨水量。開工建設前,根據該地區相關室外排水技術規范計算場地內的雨水徑流量,在城市低洼地帶、易積水區設置雨水花園。例如,城市道路、廣場等空間,以便于發揮對雨水的控制與利用作用。第三,不能對場地建筑以及其他基礎設施造成損害。在開工建設前,應實地踏勘場地基礎條件、周邊環境特點,減少對基礎設施的影響。例如,在居住區雨水利用系統建設中,選址要求距離主體建筑物至少3m,避免浸泡建筑基礎。第四,規劃場地應保留一定面積的地上或地下空間。依據場地內的雨水徑流系數分析,確定雨水花園的建設規模。不同現狀條件的項目,所需的雨水花園建設規模不同,留有足夠面積的地上或地下空間,便于規劃建設。第五,雨水花園的選址與后期維護對環境存在一定要求。例如,雨水花園的選址盡量設置于南向,遠離高大喬木根系;場地高差系數小,減少人為施加土方量;控制周邊污染源,保障雨水水質中等,降低對雨水花園內種植物的影響。
3.2 雨水花園的規模
在確定雨水花園建設要求后,應采用量化分析法對雨水花園規模進行測算。依據水量平衡分析法,對規劃場地的地面雨水徑流量、匯流量、蓄水量、下滲量等運用數學科學算法,推演出所需雨水花園的表面積。依據多次流量模擬測試實驗,確定雨水花園的積蓄和下滲能力,以及應對暴雨強度測評系數,保證該規劃地水文條件各要素值動態平衡,指導雨水花園規劃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4 結語
作為綠色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零散分布的雨水花園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當代設計師需要建設更多優秀的雨水案例,完善綠色基礎設施理念,增強普及性(下轉第頁)(上接第頁)與應用性。雨水花園的建設需要推廣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發揮各自特定的作用,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應對水災害,適應水環境,平衡水生態,以小見大,為現代海綿城市建設添瓦助力。
參考文獻:
[1] 車伍,馬震,李俊奇.城鎮雨洪控制利用與水景觀設計[J].建設科技,2009(23):58-60.
[2] 向璐璐,李俊奇,鄺諾,車伍,李藝,劉旭東.雨水花園設計方法探析[J].給水排水,2008(6):47-51.
[3] 王淑芬,楊樂,白偉嵐.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統――雨水花園建造探析[J].中國園林,2009(6):54-57.
[4] 孫靜.德國漢諾威康斯柏格城區一期工程雨洪利用與生態設計[J].城市環境設計,2007(3):(下轉第頁)(上接第頁)93-96.
[5] Megregor Partners.環境保護類規劃的旗艦――綠色廣場[J].潘岳,譯.景觀設計,2009(3):74-76.
[6] C .飛利浦,G.斯莫林伯格.哈斯廷公園[J].張文英,譯.中國園林,2006(11):37-40.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洪澇災害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