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的核心范文

時間:2023-12-29 17:5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蒙氏教育的核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蒙氏教育的核心

篇1

關鍵詞: 科學創新 學生主體 民主氛圍 思維能力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大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是新時代的強烈呼喚,是基礎教育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面對世界科技高速發展的挑戰,我們必須把培養民族創新能力提高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他還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因此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今天,教師如何適應時代的需求,發揮自身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迫切課題。只有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學生。要培養創新型的人才,廣大教師必須首先是個創新型的教師。筆者在此不揣淺陋,試就如何做名創新型的教師談點自己的體會,以期與同仁商榷。

一、創新型的教師要科學看待學生創新,不斷增強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是教材的直接實施者,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思想和教學藝術以及自身的素質水平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極為重要。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必須科學看待學生創新,不斷增強教師自身的創新能力。

1、教師要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個科學的認識。創新是人生來具有的一種潛能,對于學生這一特定群體來說,創新主要是指他們能夠創造性地解決對他們來說是新的問題,能夠獨立地掌握知識,并把所學知識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的能力。學生的創新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出來的。

2、教師要積極從事教科研,帶頭創新,不斷增強自身創新能力。一個創新型的教師必須積極開展學習和研究,不斷追逐學科技術發展的前沿,及時了解和掌握自己所授學科及相關學科的最新學術動態和發展趨勢,要重視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教師要投身于教科研活動中去實踐和鍛煉,使自己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開發,在教育教學領域內自由探索,自由創造。

二、創新型的教師要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格局和模式,積極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格局和模式

一個富有創新型的教師,心中不該只想著學生的分數,應更多地考慮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創新意識是否得到加強,應更多地為學生今后的生存發展著想。諾貝爾獲得者楊振寧教授針對中國教育的時弊,曾語重心長地指出:中國教育基本是教師教、學生記的模式,這種模式如果不改變,再過三十年也很難獲得諾貝爾獎。因此創新型的教師要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1、教學思想上摒棄傳授知識為主的觀念,樹立以培養能力為主的思想。把培養能力、增長才干作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傳授知識滲透在培養能力、培養方法之中,變知識積累第一、能力培養第二為能力培養第一、知識積累第二。

2、變封閉的課堂教學為開放的課堂教學。開放的課堂教學形式,組織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地點可以是課堂也可以是自然、社會。創新型的教學內容是以教材為主,輔之以與教材有關的生活材料,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指導他們觀察生活、認識社會。

3、變阻礙和壓抑學生創新能力的教條式、灌注式、他主式等教學方式為自然引導式、提問討論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學方式。因此教師要摒棄這些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采用已被實踐證明了能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自然引導式、提問討論式、自主探究式等教學方式。

三、創新型的教師要為學生營造適合培養創新能力的課堂學習氛圍

著名心理學家托蘭斯說:“我們要促進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的和有獎賞的環境,已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課堂是教師實施創新教學的主戰場,是啟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

1、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愛心和微笑帶入課堂。教師要給學生以微笑、信任和期待,切不可板面孔說教,給學生畏懼感,從而抑制學生的創新欲望。

2、教師在教學中要熱愛創造型的學生。一般說來,沒有教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發明家的,但不一定都喜歡創造型的學生。

3、教師在教學中要提倡民主化的教學風格。綜觀目前教學狀況,課堂教學中教師絕對權威,重師道尊嚴,輕學生學習主體的不民主現象仍屢見不鮮,嚴重阻礙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創新型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所謂創新,總是與主體性、自覺性聯系在一起的,沒有主體性和自覺性,就不可能有創新,主體性和自覺性是創新的基礎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真正發揮學生的創新主體作用。

1、教學中要給學生積極的評價,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興趣。在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前蘇聯 蘇霍姆林斯基語)。

2、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問難。發現問題,大膽懷疑,尋根就底是創造的開端,也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品格。

3、真正把時間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創新的主體。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有些知識學生通過獨立或合作是完全能夠解決的,因此教師在課堂和課后都應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

篇2

關鍵詞:培養能力;自主學習;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075-02

一、問題的提出

“蒙臺梭利教育法”能夠培養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使幼兒在相應的年齡階段表現出超乎這一年齡的特點,但當前有些托幼機構并沒有理解蒙氏教育的真正精髓,這不僅不利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同時也不能讓大家對蒙氏教育有個真正的理解。當前應逐漸解決托幼機構對“蒙氏教育法”的錯誤認識,使“蒙氏教育”能真正對幼兒產生深遠的影響。

二、研究內容及目的

蒙特梭利教育法適用于3~6歲的幼兒,主要教學內容包活實際生活練習、體育練習、初步知識教育及感官教育。其中,感官教育是蒙氏教學法的中心環節。蒙特梭利認為3~6歲的幼兒已具備學習文化知識的能力,教育者應當利用這種能力,為兒童提供適宜的教材、教具,并提供準確的學習途徑。蒙特梭利經過實驗證明:所有兒童都具有讀、寫、算的能力。如果沒能及時利用這種能力,就會嚴重影響兒童的發展。

三、理論基礎和核心教法

1.理論基礎。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是“蒙特梭利教學法”的基礎。主要表現在:①強調兒童的內在生命力和遺傳素質的重要性。相關實驗證明:幼兒生命力表現為自發沖動。蒙特梭利把對幼兒自發沖動是引導還是壓制作為區分好壞教育的分水嶺。②認為兒童自身的發展是個體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蒙特梭利認為必須為兒童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她強調了兒童早期教育的環境對幼兒每個階段發展的重要性。③兒童身上蘊藏著特有的發展規律。蒙特梭利認為幼兒天賦的生命潛質在后天發展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教育的任務就在于幫助兒童個體按生命本身的規律去發展。④兒童發展過程中存在敏感期。蒙特梭利認為幼兒每個階段都會表現出特定的心理傾向性和可能性,顯示出來,幼兒在個體成熟的不同階段會表現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過了特定時期,敏感性就會消失。但是蒙氏教育到底用什么辦法做到這些的,那就必須要明白蒙氏教育的核心教法。

2.核心教法。蒙特梭利教法強調幼兒有選擇活動的自由,相信幼兒有自我約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這里的紀律不是通過強制手段實現的,而是通過自由活動達到的,是比較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給兒童極大的自由權限,并不是說兒童可以任意妄為,應對活動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如:要正確運用教具;不能有冒犯他人的不文明行為;要充分尊重他人。

四、相關研究綜述

早在20世紀初,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就提出嬰幼兒有自己的發展大綱,指兒童年齡越小,越是按照自身的發展節奏方式來發展。根據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研究結果表明:3~6歲幼兒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幼兒相比,個體差異最為突出,在情感表達、適應環境、學習風格方面差距較大。所以幼兒的早期教養應該是生活的過程,要自然地遵循他們的發展規律。21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在出生第一年就應啟動前蘇聯的早期教育,在當時遭到了全盤否定。80年代中期北師大盧樂山教授遠見卓識著書《蒙臺梭利的幼兒教育》將蒙臺梭利教育介紹到我國,翻譯了蒙臺梭利四本原著出版,許多大學教授多次分別對蒙氏班和非蒙氏班進行評定。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熱心幼教的人士帶來了臺灣幼兒園實施蒙特梭利教育的信息,還正式啟動了“蒙特梭利教育中國化實驗研究”課題。北師大威斯達公司緊跟實驗研究,于1996年成為我國第一家生產蒙特梭利教具的公司。與此同時,中國沿海城市相繼開辦了許多蒙臺梭利特色幼兒園,并且進行了相關的實驗研究。

五、“蒙臺梭利教育法”在我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思考

1.存在的問題。蒙氏教育真正對幼兒起到預想的作用是: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教育者應以兒童為中心。遵循蒙臺梭利創設環境的基本原則,用心創設適宜的環境是教育者的重要職責。順應個體自然成長的規律,幼兒在自由的、獨立的“工作”中完成著自我成長。發揮蒙氏教具的獨特功能,同時利用教具以外的人類活動領域,促進幼兒整體發展。但是,偏偏有些幼兒機構以蒙氏教育為借口,收取高額的學費。雖然在幼兒園內也有蒙氏教育的教具,幼兒看上去會比非蒙氏教育的幼兒園幼兒自理性強,學的知識內容豐富,可是蒙氏幼兒園的幼兒對比非蒙氏幼兒園的幼兒會更多地顯示出呆板,有些“小大人”的感覺。在較多的蒙氏幼兒園內,幼兒們看上去很有自理能力、很有規矩,幼兒教師的一個手勢就能控制幼兒,使幼兒失去自由。

2.原因思考。當前制約中國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觀念和體制的落后,改革進展步履維艱,嚴重。具體涉及目前中國教育存在的兩大問題:首先,沒有代表廣大幼兒的最根本利益,沒有“以人為本”,沒有“因材施教”,沒有充分尊重、發掘和張揚每個人的個性潛能,沒有創新教育,只是傳統落后的知識灌輸型考試教育。其次,教師與學生之間人格不平等,缺乏人性化教育,傳統教育體制落后,嚴重制約了中國教育的發展。開辦“蒙特梭利教學法”的托幼機構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即使是參加課題研究的幼兒園,也沒有進行本土化研究,大多數幼兒園因經濟利益所驅動和師資培訓匱乏,對“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研究只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并沒有形成適應本土幼兒教學的理論。

六、“蒙特梭利教育法”在我國實施應堅持的原則

1.幼教管理部門要加強監管力度。應頒布適宜本地區開辦蒙氏教學的相關立法,對欲開辦的幼教機構進行嚴格的審核。

2.開設蒙氏教法的機構應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調查表明:我國大部分地區所開辦的蒙氏幼教機構存在以盈利為目的、師資水平較低的現象,根本不具備辦蒙氏教學的條件,但是卻以此來宣傳招收幼兒入園。而具備辦學條件的機構也存在較多問題,如:對教職工的培訓不及時,導致教學理念陳舊等。

3.教育實踐者要提升自身專業素養。教育者應秉承專業的教育理念,積極在相關研究領域發表自己的建樹。在實踐中順應幼兒的發展,充分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即在尊重其自身發展規律、方式、節奏的基礎上為幼兒發展創設適時、適當的環境。教育者還應因地制宜地施教,以滿足不同地區教育需求的現狀。

4.幼兒家長要轉變傳統觀念。家長要轉變傳統觀念,積極接受蒙氏教學理念中適宜幼兒身心發展的教法,配合幼教機構,使幼兒的各個階段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篇3

蒙氏教育法于1994年引進中國并開始了大規模流行,然而在我國的蒙氏教育法的實踐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的異化現象。我國蒙臺梭利教育研究專家盧樂山先生曾說過:“要全面地、實事求是地看待蒙臺梭利思想,要使蒙臺梭利中國化、本土化。”[2] 只有將蒙臺梭利的教育理論思想與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具體實踐特點相結合,才能真正實現蒙氏教育法與傳統教育的共生以促進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一、蒙氏教育法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的異化

1.在實踐過程中形式主義傾向嚴重

任何好的教育理念都是根植于其獨特的文化土壤之上的。在我國兒童長期以來被當作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明天,越來越多的兒童被看作是“小大人”,過早地被推進了成人的世界,家長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口號,讓兒童不得不迅速地成長。蒙氏教育法的引進讓不少家長感受到了福音:原來孩子能在幼兒教育階段跑得更快一點。家長趨之若鶩使得蒙氏教育法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壯大。有的幼兒園為了能收取高額的蒙氏學費而不加任何改造地全盤照搬蒙氏教育法,比如說蒙氏教育法的實質在于觀察了解兒童的興趣和內在需要,以確定對兒童的個別化教學,其核心是兒童。但是有的幼兒園在實施蒙臺梭利教育法時,單純地把蒙氏教具堆滿了教室便說自己做的是蒙氏教育法。這種不得要領重形式不重實質的做法對我國幼兒教育事業以及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2.幼兒教師對蒙氏教育法理念的曲解

教師是蒙氏教育法的踐行者,教師對蒙氏教育法的理解直接關系著蒙氏教育法實施的成敗。現今很多教師并沒有受過專業的蒙氏教育法的培訓,對蒙氏教育法的理解十分淺顯,盲目地夸大蒙氏教育法的優越性而忽視其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有的教師忽視了“自由是在有紀律的前提下進行的”,放任兒童自由活動而不加以引導或示范,這對于兒童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在對幼兒的干預方面,存在著干預不當的現象,在兒童專心地操作教具時,教師認為其有錯誤便上前干預指正,當幼兒遇到困難猶豫不決時,教師便“迫不及待”地上前幫助解答。而這些情況都是對兒童自由的一種侵犯。幼兒教師對蒙氏教育法理念的曲解是影響蒙氏教育法“中國化”的重要原因。

3.蒙氏教育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

蒙臺梭利本人說:“我發明蒙臺梭利教學法是錯誤的,我只是對兒童加以研究而已。”[3] 蒙氏教育法最初是以生活在1907年意大利羅馬圣羅倫貧民區的兒童為對象,她的教育方法建立在低能兒童教育的基礎之上的進行形式訓練為主的教訓活動。蒙氏教育法十分重視兒童的自我學習、自我修正、自我教育方面的培養,促進了兒童個性特征的發展。但其要求兒童按照教具所特定的步驟方法不斷地進行反復練習,讓兒童處在被動的地位,兒童有選擇教具但是沒有選擇如何進行操作的自由,這樣容易使兒童形成呆板、機械的個性,不利于兒童創造力的培養。同時,蒙氏教育法重視兒童自主的學習較少地讓其參與團隊的合作也有礙于兒童社會化的過程。

二、蒙氏教育法在幼兒教育實踐中的共生

1.抓住本質,在實踐上由形式到實質

蒙氏教育法的精髓在于培養兒童身心協調使其能更好地發展。給兒童以充分的自由,通過為兒童提供有準備的環境,讓兒童依據自己內心的需要自主發展,進而培養健全之人格。同時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具有一種天生的“內在生命力”,這種內在的生命力是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的,它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為了使其能按照自身的規律獲得自然的、自由的發展,教育的任務就是激發和促進兒童內在潛力的發揮。蒙氏教育者需要在了解兒童具有獨特的胚胎期、心理具有吸收力、發展具有敏感期、發展具有階段性等特點的前提下進行感官教育,讀、寫、算的練習,進行實際生活的練習。正確理解蒙氏教育法的內涵而不是把蒙氏教育法簡單地理解為對蒙氏教具的操作。應從單純地照搬蒙氏教具到自主開發設計出符合中華民族傳統并能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有效地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習慣、良好的語言系統、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等“中國化”的蒙氏教材。

2.重視教師的多重角色的轉化

在蒙氏教育法中教師是環境的提供者、觀察者、示范者。觀察是與兒童打交道的方法。[4] 教師要時刻注意觀察兒童的興趣變化和兒童身上出現的發展特征。在兒童有需要的時候教師要在兒童身邊進行正確的示范和指導,當兒童開始有意識地參與到自己正在從事的活動中去之后,教師就應該明智地退出,讓位于兒童與教具相互作用的活動,讓兒童通過對教具的操作使大腦、機體協調運動,促進兒童的自我發展。合格的蒙氏教師還需要根據兒童現階段的發展水平、教學目標、興趣愛好,依據蒙氏教育法的精神不斷延伸教具,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進而培養兒童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兒童具有自由選擇的權力,兒童自由選擇的往往能反映出他的傾向和心理需要,因此教師在對作業的選擇上要遵循讓兒童自由選擇的原則。兒童在進行他自由選擇的工作時會更加的專心,進而能增加他的自信心,使兒童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3.給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內在潛能是在環境的刺激、幫助下發展起來的,是個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5] 兒童的身心發展是有機體與“有準備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學校是兒童日常生活的場所,兒童在這里“不僅可以享有內在發育方面潛在的、精神上的自由,而且可以使兒童從生理、生長到機體活動,都可以在這里找到‘成長與發育最好的條件’”。[6] 這就要求為兒童創造美麗、適宜的環境。一個精心設計的環境能讓兒童產生學習興趣,能讓兒童自主地、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明白自己的需要并獲得自己的想法,使兒童得到積極的發展。在有準備的環境中,兒童一方面獲取來自蒙臺梭利教具、各種教材等物質環境中的知識,一方面汲取來自人類精神文化遺產等文化環境中的養分。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為兒童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和文化環境,還要在環境中指導兒童,積極與兒童進行互動,促進兒童身心的協調發展。

4.重視東西方文化的融合

誠如英國比較教育學家薩德勒所講:“我們不能隨便漫步于世界教育制度之林,猶如一個小孩逛花園一樣,不時地從一堆灌木叢中摘下一朵花,從一棵樹上采一些枝丫,期望我們將這些移植到本國的國土上,就能擁有一棵茂盛的大樹。”對于從國外移植過來的蒙氏教育法來說我們更應該注重其在中國的本土化。 蒙氏教育法最初是從西方引進過來的,不免帶有濃厚的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的文化歷來就具有“中庸之道”“以和為貴”“謙順”等特點,相比之下西方的文化則主要以“個性張揚”“思想自由”“個人發展”等特點為主。如果不考慮東西文化的差異盲目照搬蒙氏教育法,在東方文化的大背景下可能會造成兒童的文化沖突。因此當我們在實施蒙氏教育法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借鑒傳統教育,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文化特點對蒙氏教育法進行適當的調整,使其更加適合于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400715)

參考文獻:

[1][意]瑪利婭?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方法[M].1964年紐約英文版.

[2]皮軍功.辛勤耕耘六十載 獻身幼教半世情――訪盧樂山教授[J].學前教育研究,2003(2).

[3]李永連.蒙臺梭利的兒童觀和教育思想[J].外國教育,1982(2).

[4][意]瑪利婭?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全書[M].萬信瓊,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篇4

關鍵詞:蒙臺梭利;教育

中國分類號:G4

一、確定以全面發展為本的差異性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標準。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的發展是在“工作中”實現的,兒童由于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和心理的需要產生一種自發性活動,這種自發性活動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使兒童獲得有關經驗,從而促進兒童心理的發展。因此,蒙臺梭利認為“活動”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綜合上述觀點,教學目標的制定既要考慮兒童現實發展水平,又要考慮兒童潛在發展水平,并且每個兒童的現實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是有差異的,因此教學目標也應該是差異性教學目標,即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兒童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

蒙臺梭利的教具是她的教學法的構成要素之一,非常有特色,在蒙氏教學中有人誤以為將蒙臺梭利教具擺放在教室的各個區域就是蒙氏教學法了。實質上,蒙氏課程的核心在于觀察、了解兒童發展的內在需要,以確定其教學目標,而后提供適宜的環境,滿足兒童的需要。不同的兒童有不同的需要和目標,課程組織的中心是兒童的發展,而不是教具操作。

因此,在將蒙氏教育方案引進我國幼兒園教育中,應該考慮它的教學目標的全面性,同時制定差異性教學目標時,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以便教師在觀察中指導,使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能得到發展。

二、拓展全面豐富的整體的教學內容

蒙臺梭利研究設計的教學內容包括日常生活練習、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和文化教育五大領域。她把日常生活練習作為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她認為日常生活練習對于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意義;感官教育主要是視覺、聽覺、觸覺和嗅覺練習五大類,它們分別由相應的教具來完成;語言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讀和寫兩部分;數學教育主要是10以內的讀、寫、算等內容;文化科學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簡單的歷史、地理、動物、植物等幾個主要方面。今天看來,蒙臺梭利的教學內容設置的確有一定的局限,不能滿足當代社會的需要與兒童發展的需要,比如對兒童全面發展意義重大的藝術教育內容、社會教育內容沒有涉及。因此,國外一些新一代蒙氏教育思想的追隨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而對原蒙氏方案的內容進行了改進和發展,將原五大領域擴展為十大領域,分別為:日常生活訓練、感覺教育、語言教育、數學教育、文化教育、體能訓練(大肌肉活動)、音樂教育、美術教育、戲劇教育(角色扮演)、社會教育(包括社會交往技能的練習)。這種改進和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尤其對我國當前教育界。

三、教學過程中的探索和創新

教學過程主要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經歷一個以承接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為主線的特殊的心理過程。蒙臺梭利追求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幫助兒童形成健全人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著名報告書《學會生存》把人格理解為道德、體力、智力、審美意識、敏感性、精神價值等等品質的綜合,是“完人”,并認為這種“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

繼《學會生存》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著名的報告書《學習:內在的財富》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指出:“在一個以社會和經濟改革為主要動力的迅速變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視想像力和創造性;它們是人的自由的最明顯的表現,有可能受到某種個人行為準則規范化的威脅。”所以,“創造性”和“想像力”是“自由人格(個性)”的表現,為了培養人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應首先培養“自由人格(個性)。”由此看來,不能把某一種或幾種品質從完整的人分離出來孤立地培養,否則會造成人格分裂。創新意識和能力也應該在培養人的整個過程之中,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整合進行。

四、激發積極互動的交往關系

蒙臺梭利教育法由三要素構成:有準備的環境、教師和教具。

她認為教育不是教師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師協助兒童自下而上地自我發展。正是從這種教師觀出發,蒙臺梭利把“兒童之家”的教師稱為“導師”,而不是“教師”。

因此,在蒙臺梭利的教育方案中,教師所具備的角色是:

(一)環境的提供者:在蒙臺梭利看來,由于兒童是在吸收環境的過程中發展的,所以教師應為兒童提供適當的有準備的環境。有準備的環境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是物質環境;二是人文環境。特質環境主要是指蒙臺梭利教具,各種符合兒童尺寸的室內設施以及教師自制的各種教學材料;人文環境則主要是指各種有價值的人類的文化遺產。

(二)示范者:在兒童自我選擇、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師首先為孩子示范教具的正確操作方法。教師對教具材料作簡單的介紹、示范時,話要簡短、明確、客觀,內容必須是直接涉及要解決的問題,不講不必要的話。當孩子模仿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導選擇另一個新的教具。(三)觀察者:教師隨時觀察孩子的行為,“以不帶成人偏見的眼光來看孩子”。在兒童擺弄和操作物體的時間里,教師的主要職責是了解兒童的自由表現,觀察兒童對教具材料的興趣及興趣持續的時間,甚至還要注意他的面都表情。觀察的目的在于了解孩子的發展和需要,然后以此來提供適宜的環境。

篇5

蒙臺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兒教育專家。近百年來,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對世界幼兒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引進蒙臺梭利教學法后一直在模仿和探索蒙臺梭利物質環境的創設,但由于沒有真正弄清蒙臺梭利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做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偏差,引起了一些誤解。我們認為,今天的幼兒教育改革更應該廣納百家的優點,吸納什么,如何吸納,單憑對外國的教育模式進行理論上的分析是不夠的,只有在對外國教育模式進行理論分析,才能移植到我園并進行本土化的工作。基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進行蒙氏教具本土化的研究,通過研究,培養優秀的蒙臺梭利教師隊伍,為幼兒營造良好的環境,喚醒幼兒的自覺與自律,使幼兒在自主與自尊的環境中,自動約束自己的行為,讓幼兒在有興趣的學習環境中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專注、自律、獨立思考、觀察、解決問題、自我訂正、秩序感等),實現最終的人格培養。

二、探究的內容、目標

1.我們將根據本地區、本園幼兒的實際情況及年齡特點,將民族、地域文化內容融入蒙臺梭利教學的日常教育、感官教育、數學教育、語言教育,進行蒙臺梭利教育本土化的研究。

2.蒙氏班側重的是常規行為習慣和數概念的培養,通過讓幼兒自己操作教具,讓幼兒通過嘗試錯誤,既自己動手操作,又得到自我提高。但蒙氏班對幼兒的想象力和個性上的培養不是很多,不利于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比如,蒙臺梭利雖然強調在操作教具時給幼兒自由,但這種自由只是選擇教具和選擇時間上的自由,幼兒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規則上沒有自由。因為蒙臺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驟和方法是固定的,幼兒不能改變,它要求的只是讓幼兒按照某種固定的步驟和方法不斷地進行重復的練習,幼兒完全是被動的,十分不利于幼兒創造力的發展。我們在移植蒙臺梭利教育法時,要考慮這種文化差異,根據我國的國情和文化特點,對蒙臺梭利教育法中的一些教具操作程序加以改造。

三、蒙氏教育法的基礎

自由是蒙臺梭利教育法的基本原理。蒙臺梭利稱她的教育方法是“以自由為基礎的教育法”,又被稱為“自由研究的教育”。因此,把握“自由”的內涵,是了解蒙氏教育法本質的前提。

關于自由,蒙臺梭利認為,自由是幼兒可以不受任何人約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強制與壓抑的情況,可以隨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愛的活動。生命力的自發性受到壓抑的幼兒絕不會展現他們的本性,就像被大頭針釘住了翅膀的蝴蝶標本,已失去生命的本質。這樣教師就無法觀察到幼兒的實際情形。因此,我們必須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幼兒,先要給幼兒自由,促進他們自發性地表現自己,然后加以觀察、研究。

這里所謂的給幼兒自由,不同于放縱或無限制的自由。蒙臺梭利說:“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么是不應當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根絕。必須耐心地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事實上,放縱幼兒絕對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關于紀律,蒙臺梭利認為紀律是一種積極的狀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如像啞巴那樣的安靜,像癱瘓的人那樣一動不動,不能算是有紀律的。積極的紀律包括一種高尚的教育原則,它和由強制而產生的“不動”是完全不同的。

紀律的培養不能靠宣傳和說教,也不能靠指責錯誤,而是在自然的活動中發展起來。重要的是使幼兒在活動中理解紀律,由理解而接受和遵守集體的規則,區別對和錯。因此,真正的自由也包括思考和理解能力。一個有紀律的人應當是主動的,在需要遵守規則時能自己控制自己,而不是靠屈服于別人。在蒙臺梭利學校的活動室內,允許幼兒自由地活動、交談、交換位置,甚至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動桌椅。

四、環境教育幼兒

蒙臺梭利十分重視環境,她說:“環境教育孩子。”并認為環境是重要的保育內容,而且保育方法的許多方面由環境決定。因此,它必須具備如下條件:

1.充分尊重幼兒的節奏與步調

幼兒與成人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差異懸殊,成人在一小時內的認知和感覺與幼兒經驗到的截然不同。幼兒以其特有的步調感知世界,獲得很多成人無法想象的事情。孩子特有的節奏已成為他們人格的一部分。在復雜、多變的文化環境中時,必須保護幼兒特有的“節奏或步調”所需的環境。

2.給孩子安全感

人類的幼兒比其他動物的成熟來得遲,因此他們更需要庇護。當幼兒的身體感到危險時,用溫柔、鼓勵的眼神關愛幼兒,才能使他們自由、奔放地行動。

3.可自由活動的場所和用具

幼兒必須依靠運動表現人格。尤其是他們的內心,一定要與運動相結合,才能充分獲得發展。因此,需要讓幼兒持續接觸東西――收集、分解、移動、轉動、變換位置等可自由活動的用具和場所。

4.美

美對幼兒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幼兒最初的活動欲是因美引起的。所以,在幼兒周圍的物品,不論顏色、光澤、形狀都必須具有美的感覺。

5.秩序

幼兒的秩序感以兩歲為高峰,其后的數年間,幼兒的秩序是極特殊的。這個時期秩序感與幼兒的關系就像魚和水、房子與地基。事實上,幼兒會以秩序感為中心,運用智慧進行區分、類比的操作,將周圍的事物加以內化。要是沒有秩序,一切事物將產生混亂,幼兒會失去方向感。所以,秩序必須存在于有準備的環境的每一部分。

6.與整個文化有連貫性

所謂“秩序存在于有準備的環境的每一部分”,就意味著秩序應包含于拓展幼兒智慧的教材中。 這種秩序可使幼兒朝真實且正確的“工作”去努力,也就是孩子能真正認真地去進行“真實的生活”。能夠獨立專注于自己世界內活動的幼兒,才能真正在成人世界中活動。

五、蒙氏教師要具備多重角色

1.孩子角色

蒙臺梭利認為,幼兒自身攜帶一種力量,能創造一個比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完美的世界。所以教師要有童年意識,具有幼兒角色,站在幼兒的角度看世界,要從幼兒的身上學會如何使自己成為完美的教師。

2.仆人角色

在物質上為幼兒發展提供一個安全的、被尊重的、被愛的和被接納的環境。同時也是環境的維護者、教學的觀察者、及孩子的支持者和資源庫。要讓尋求幫助的幼兒隨時感覺到你的存在,同時要讓投入工作的幼兒感覺不到你的存在。

3.科學家角色

像科學家一樣對事業永遠充滿熱愛,對自己研究的對象總是無比耐心,并通過觀察分析其內在的性質及發展態勢,對工作總是那么執著、嚴謹和鍥而不舍。研究幼兒的成長,不斷發現生命成長的驚喜。積極、寬容地對待每個幼兒身上表現出來的不同特質。心中永遠充滿愛,熱愛生命、熱愛幼兒。

4.醫生角色

醫生首先是診斷師,根據對病人的診斷,知道對待不同成因的病人用什么藥、用藥的劑量和時間。不同的幼兒,不同的發展階段擁有不同的特征和成長需求。教師需像醫生一樣了解每一個幼兒個體身心發展的差異性,有針對性地幫助他成長。

5.農民角色

農民知道播種和收獲的季節,知道誤了農耕時節,就會有不可彌補的損失。農民知道在外界環境變化時,要改變種植方式。教師要細心觀察幼兒敏感期,要像農民一樣及時適當給予所需的陽光和養分,還要適時地幫助他們除去“雜草”和“害蟲”,而不是盲目的“施肥或拔苗助長”。所以依據敏感期實施教育,是教師教育行動的核心。

6.根雕師角色

篇6

兒子樹苗上的第一個幼兒園是公立幼兒園(以下稱為A園)。A園非常自由,但“自由”幼兒園雖然讓孩子盡情歡樂,但是也有了很多壞習慣:吐唾沫、尖叫、倒地轉磨耍賴、擰人。如果幼兒園的環境沒法改變,家長的責任就是盡可能讓他脫離這個傳染壞習慣的環境,回家就申請了一個蒙氏幼兒園(以下稱B園)。

“規矩”幼兒園給我們許多驚喜,讓我學到很多

我和先生去實地考察的時候,B園室內靜悄悄的——午飯時間。孩子們擺好桌子椅子,把自己飯盒拿出來,一個小女孩站上凳子唱歌后,大家安靜就餐。先生回家嘀咕:“溫室里的花朵,壓抑,冷漠,活活被教育成一群紳士淑女了。”

我和先生、A園老師商量后的共識是:人只有一個童年,希望樹苗能有機會體驗另一種教育,如果不適應,還可以回A園。同時,A園老師覺得,樹苗求知欲強,喜歡秩序,喜歡自己動手,應該很適應蒙氏教育。這樣,樹苗以四歲“高齡”轉園了。

轉眼樹苗在B園三個月了,每天早上不再是鏖戰,還時常有些“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的變化。比如會自己安排活動,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比如會自己玩積木、搭鐵軌,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再找爸媽支援。最比如開始待人接物,出門見客會和人握手,自我介紹——那個見人就躲在大人后面、十問九不答的害羞娃娃哪里去了?

對B園的細節觀察得越多,越感嘆自己其實對幼兒教育有許多誤解——

1.追打吵鬧是孩子的天性,不要用秩序壓抑孩子的天性?

大班室內貼著一些彩色圖片,寫著大家要遵守的規則。比如“用室內的音量”,“不要在室內跑”。 它并不是說“安靜”,而是“用室內的音量”,這與其說一種權威命令,不如說是導入對社會空間秩序的認知。室內是工作和交談的場合,如果每個人都大聲,那么每個人的工作和交談都受影響。如果每個孩子都尊重別人的存在,懂得降低音量,那么所有人都受益。我發現,孩子們在維護這個規則的過程中,有種自信的表情。他們在理解規則,并提醒自己遵守規則的時候,是品嘗到了一點“我能做到”的成就感的。同時,他們也很為“我們的環境”而自豪。

那些在餐廳、室內公共場合高聲喧嘩奔跑的孩子們,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天性得到了很好保護,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被清晰地告知行為的界線,和設立這些界線的理由,沒有人幫助他們去了解“個體和群體”之間的聯系。樹苗以前就是這樣的孩子,不分場合躺倒耍賴,我們氣急敗壞卻除了威脅呵斥外無計可施,但是他現在就能理解他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

2.小孩需要權威來維持秩序?

有些家長對孩子吹胡子瞪眼,甚至體罰,心里其實心疼孩子、內疚自責,可是為了維護權威,就只能嚴厲起來。并不是自己想當權威,只是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權威,否則走錯道也沒人能拉住。這類家長的孩子,多半會成長為反權威的、叛逆的人,我頗見過一些例子,但是并沒有仔細追究過孩子是否真需要權威。

B園里,大人,也就是老師,是沒有權威的,大家根據統一的規則來做事。舉個小例子,孩子進門后,換好衣服,要搖一個鈴,然后一個大人過來,和他握手,說早上好,然后進教室。有次,樹苗換了衣服,老師正好在旁邊,示意他搖鈴,握手。但是那天他心情不好,不肯和老師握手。老師很明白他心思地說:“好,我們重新來。”她消失在室內,樹苗再次搖鈴,老師再走過來,完成了這個“呼喚——會面”的過程。

我看著這個過程,忽然明白了一件事:摧毀孩子秩序感的,往往是大人自己。大人建立一個規則,孩子也接受了規則。可是大人往往在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為了自己方便,就改變規則了。孩子這時候擰巴,大人還會怪孩子不會變通。如果權威僅僅意味著可以隨便改變規則,那么權威對孩子的成長哪有半點好處?觀察一下孩子,會發現孩子們是喜歡按照規則行事的,他們會得到安全感,以及掌握了某種“知識”的歡喜,以及可以自己判斷形勢的自信。如果大人可以隨意改變規則,規則不管用了,這會讓他們茫然,難過,無所適從。不管他們是得出“規矩沒用”的結論,還是壓抑內心感受,學會服從“善變”的“權威”,都不健康。

3.已經三令五申了,為什么孩子還是不懂規矩?

很多家長的挫折感都因此而起:已經說過無數次了,你是哪一個字沒聽明白?我也經常有這樣無名火起的時候。我有次去接孩子比較早,看見了這樣一幕:老師帶著小朋友在室內,他們列隊,背著手,用小碎步繞著桌子椅子蛇行前進。然后老師說:“現在,讓我們快一點。” 小朋友們用略快的步速走了一圈。老師說:“某某小朋友,今天你在房間里跑來跑去,我們不是這么做的。現在讓我們用合適的速度在房間里走。” 我才明白,這個練習,是有針對性的。

室外地方大,可以野跑。室內亂跑容易撞到人,尤其是反應比較慢的小小孩。可是光說,或者出事了呵斥,孩子知道闖禍了,可是依然沒有學習到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

老師用“一個小朋友超速”的機會,讓大家一起親身感受不同的速度,學會控制身體,告訴孩子們哪一種速度是適合在室內行走的速度。這種學習,讓孩子真正進入“秩序”,感受秩序,與呵斥相比,哪種會讓孩子印象深刻呢?

篇7

一、 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指導,以辦人民滿意、和諧、平安的幼兒園為宗旨,以提升我園的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為核心,以誠信辦學、創建品牌特色學校、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目的,以加強幼兒園內部建設和提升辦園活力為重點,促進我園各項工作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二、 主要任務

全方位提高現有教學環境,在教師和幼兒中開展“我進步、我自豪、我快樂”主題活動。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園風、教風和學風,提高每一位教師的業務能力,以及每一名幼兒的綜合素質,確保本次活動扎實有效。

三、 組織機構

組長:園長

副組長:各班班長

組員:各班教師

四、 主要任務

(一)、遵紀守法,誠信辦學,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1、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依法辦園,幼兒園在辦園過程中嚴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批文和許可證進行,嚴格履行登記手續,嚴格按規定進行年審和年檢。

2、制定和完善幼兒園各項規章制度,落實崗位職責,細化人員分工,做到制度健全,內容合法、公正、公開并切實可行。

(二)強化辦學特色,促進內涵發展

1、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營造“文明、積極、樂觀”的校園文化。

幼兒園堅持“以人為本,和諧育人”的辦園理念,制定符合本園特色的文化建設方案,為幼兒、教師和幼兒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一是物質文化方面的建設。合理布置活動室、休息室、走廊等場所,給幼兒創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充分利用櫥窗、墻壁、走廊等媒介,設計溫馨提示、介紹流感疫情、手足口病防治及社會與健康常識、英語知識等,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充分體現環境育人的功能。

二是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既能體現依法治園依法治教的精神,又能提倡民主管理、人文管理、開放管理,通過長期的規范化管理,引導廣大師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向上的優秀品質。

三是加強行為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堅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則,開展因人而異、形式多樣的綜合活動,發現每一個幼兒的閃光點。讓幼兒的情操在肯定與認可之中的提高。

2、在幼兒園重點抓好幼兒養成教育。

(1)、在幼兒中開展“我進步、我自豪、我快樂”主題活動,樹立積極、樂觀、向上的觀念,為形成良好的園風和學風打下堅實的基礎。

(2)、以主題教育和隨機教育相結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和自理能力。

(3)、利用民俗或傳統節日開展德育教育,通過繪畫、詩歌、歌曲等形式,對幼兒進行“愛國、愛家鄉、愛集體、愛身邊的人”的相關教育。

3、突出幼兒園特色:周托和日托管理 + 雙語特色、蒙氏特色。

堅持服務于社會的宗旨,繼續實行日托和周托管理;聘請外教,以中外結合式英語教學提高幼兒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使小班幼兒能聽得懂,大中班幼兒可以簡單的進行英語口語溝通;安排專職的蒙氏教師開展蒙氏教學等,從而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全面優秀的發展。

(三)、不斷加入資金投入優化幼兒園的軟件和硬件,持續改善辦園條件。

緊跟時代步伐,進一步完善多媒體教學設施;嚴格執行國家教育大綱,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大綱和計劃;加強對教師備課的管理,每周檢查教案和教具;加強對教師課程實施的監控,初步建立教學質量評估體系,通過聽評課、效果評估等手段及時獲取教師教學過程數據。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穩定教師隊伍,優化師資結構。

1、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在教師隊伍中開展“比追趕超,互利互助”的活動。與同年級教師比教學;與優秀教師找差距;不斷努力不斷進步,扎實的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發揚互利互助精神,積極主動幫助身邊的老師,促進幼兒園整體師資水平的提高。

2、進一步加強對廣大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素質。

利用多種形式對教師進行業務培訓,每學期至少組織一次示范課,每學期組織一次技能比賽,提高教師授課水平和對幼兒的教育管理能力。

3、關心教師生活,及時幫助教師解決生活困難,關心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不斷改善教師福利待遇,最大限度的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質量,穩定教師隊伍。

4、優化教師師資配置,健全教師聘任激勵機制。

(五)、堅持誠信服務,公平參與競爭,保持良好的社會信譽。

幼兒園以“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家長”為宗旨,將優質服務、誠信服務奉獻給幼兒和家長。

幼兒園招生簡章及宣傳真實、客觀、公正,決不搞欺詐和誤導宣傳,我們靠優質的服務;突出的辦園特色;良好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園風、教風、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育人氛圍及誠信的辦學作風和社會口碑吸引廣大幼兒家長前來為幼兒報名入園。

(六)、以健全安全管理工作為著力點,確保實現安全工作“五個不發生”的目標。

幼兒園是安全為生命線,狠抓安全制度建設,制定和完善幼兒園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成立突發事件處理領導小組,責任到人;強化安全教育,加強家園聯系,重點排查安全隱患,確保不發生重大傷亡事故、不發生重大安全責任事故、不發生重大火災事故、不發生上訪事件、不發生踩踏和中毒事件,確保老師和幼兒的人身安全;幼兒園依法保障幼兒接受學習的合法權益,建立和完善幼兒(有家長代勞)的申訴制度,妥善處理幼兒間的各種矛盾,做好家長工作,確保校園安全、和諧。

五、 工作要求

1、強化責任意識。建立健全工作領導小組機構,確保此項活動扎實有效的進行。

2、加強學習意識。加強對本方案的學習與理解,提高做好本職工作的能力。

3、強化服務意識。幼兒園領導要深入師生中間,為師生排憂解難,積極推動園風、教風、學風建設上水平。

篇8

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往年我們都在聊著關于寶寶讀書的各類話題。然而,只有爸媽們先充實自己,才能讓寶寶愛讀書、讀好書。今年,就讓我們聊聊父母們的讀書計劃,并聽聽專業人士的指導建議吧。

做好家庭教育是一種能力,而提高一種能力既靠素養的支撐,又靠實踐后的感悟,繼而再去實踐中提升。就閱讀而言,爸媽們需要了解家庭教育理念、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和一些育兒經驗。因此,下面為您介紹父母需要閱讀的幾大書籍類別,也讓您對家庭教育有個較全面的認識,同時介紹幾本較好的書籍,意在拋磚引玉,希望您有了自己的看法后再自行選擇。

闡釋家庭教育思想的書籍

任何領域都有自身的發展規律,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理念是人們透過現象對教育本質的認知,因些,父母們有必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理念,從而尋找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讓教子之道變得要加行之有效。

推薦書目

《兒童教育講座》作者:馬卡連柯(蘇聯)

作者曾是第一個因為提出這個問題,從而使教育機關、廣大教師和家長對家庭教育問題予以關注的教育家,是第一個建立了家庭教育學的完整體系、奠定了蘇聯社會主義家庭教育科學體系基礎的教育家。

該書從理論上系統闡述了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全書分八講,包括:家庭教育的一般條件、家長的威信、游戲、紀律、家庭經濟、勞動教育、性教育、文化修養的培養。每一講都反映當時家庭教育中面臨的問題,雖然時代背景和文化背景與當下已相去甚遠,但作者點出的問題本質和教育規律對當下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蒙臺梭利教育法》作者:蒙臺梭利(意大利)

蒙臺梭利為現代兒童教育奠定了基石,并做出了杰出貢獻。她傾其畢生精力所創造的“蒙臺梭利教育法”,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各國的兒童教育,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和推崇。

很多家長對是否選擇“蒙氏班”、“蒙氏幼兒園”,如何運用“蒙氏教具”多有困惑,那您不妨認真閱讀此書。在本書中,蒙臺梭利不僅闡述了蒙臺梭利教育法在“兒童之家”誕生的來龍去脈,同時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蒙臺梭利教育法在兒童各個發展領域的運用尤其是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和指導。作者還論述了紀律和自由的關系,以及教師的角色等重要問題。可謂是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的教育著作。

《窗邊的小豆豆》作者:黑柳徹子(日)

這本書主要講述作者的童年生活,或許這里沒有直接闡釋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但讀完這本書會讓人心靈升華,美好、善良、純真、樸實、虔誠、快樂、愛……這些美好的關鍵詞會時時在腦海閃現。其實,如果父母的教育空間里充溢這些美好的詞匯,方法已經不足為道了。

傳播育兒方法的書籍

如果說教育理念屬于家庭教育“思想”層面的話,那么育兒方式、方法就屬于家庭教育的“技術”層面。因當下很多人做父母都是“第一次”,在面對孩子的成長問題時往往手足無措,此時,不妨從介紹科學盲兒方法的書籍中借鑒一二。

推薦書目

《家庭教育》作者:陳鶴琴

全書分12章,立家庭教育原則101條。前兩章闡述兒童心理及普通教導法,為提綱挈領之討論;后10章以具體的事實來解釋各項建議的涵義。

在書中,小孩子從醒到睡,從笑到哭,從吃到撒,從健康到生病,從待人到接物的種種問題,都得到很充分的討論和具體的指導。

《鄭玉巧育兒經》作者:鄭玉巧

本書根據嬰兒生長發育特點和國內嬰兒養護經驗,詳細講述了孩子出生第一年內新手父母將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養育問題。內容廣博精深,涉及兒科醫學、嬰兒心理學、早教學、行為發育學等新興科學。文中大量穿插真實的臨床病例和咨詢實例,配以大量圖表,科學翔實。

《卡爾?威特的教育》作者:卡爾?H.G.威特(德)

本書詳細地講述了老威特的教子過程,記載了小卡爾的成長歷程,以及老威特的教子心得和全能教育法。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對于兒童的教育,必須與兒童智力曙光的出現同時開始;盡可能早、盡可能多、盡可能正確地開發孩子的智力I這樣孩子就能成為天才。

雖然我們并不提倡一定把寶寶培養成“天才”,而且書中有些方法也不一定完全適合當下,但是今天讀來還是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

解讀孩子心理類的書籍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看似淺顯易懂的詩早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哲理:認識一個事物,需要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父母教育孩子,在這個關系中,父母往往是實施者,孩子是接受者,而要讓教育更有效果,就需從心理學、生物學有度認識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和需求;從社會學角度認識某些教育問題的時代背景或外在根源……因此,從心理學、社會學和生物學角度研究孩子各方面成長的書籍也是父母進行有效家庭教育的指導之作。

推薦書目

《早期教育與天才》作者:木村久一(日本)

這本書是教育史上最早、最完全、最詳盡的早期教育理論集大成之作,近一個世紀以來,被教育學界奉為家庭教育“圣經”,一代又一代的人從中受益。書中充分總結了世界上杰出“天才”們成長階段的培養經驗,以各種生動真實的事例從有效教育的角度來向人們展現早期教育之精華。

《傾聽孩子》作者:惠芙樂(美)

作者將多年來對家庭教育心理咨詢的研究與實踐經驗寓于書中,指導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處理各種負面情緒,讓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去認知、學習,為友誼、合作和歡樂敞開自己的心胸。讀完此書,當寶寶再出現情緒問題時,或許您就不用眉頭緊皺,不知所措了。

《兒童發展心理學》作者:劉金花

兒童心理學是發展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研究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的科學。本書全面、系統地描述了兒童心理發展的一般性模式;揭示了兒童心理發展的原因和機制;解釋和測量了兒童個體的心理差異;探索了不同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提出了幫助和指導兒童心理發展的具體方法。

雖然這本書屬于高等院校教育系的教材,但是對于家長教子也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如果您翻閱之后感覺還能讀進去,不妨進行細細閱讀。

古人“家訓”類書籍

總結自己的人生經驗、向子女傳授為人處世的智慧、以真情實感啟悟他們的文字,被古人稱為“家訓”,這是“用以規范家人行為、處理家庭事務的一種言行準則”,其中的精華包含了許多對社會人生和子女教育十分有益的內容,尤其所強調的“立世做人”的道理,可為當下為人父母者借鑒。

在此提示您的是,在閱讀此類書時,應注意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當然,這些并不影響這些典籍中的家學之美,家教之善,家風之清。

推薦書目

《顏氏家訓》作者:顏之推(南北朝)

被很多學者高度評價為“古今家訓,以此為祖”的《顏氏家訓》,對歷史上家訓的內容和成就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以系統性、完整性被奉為家訓經典。教育思想主要表現為“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世精神,其中蘊含寶貴的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精華更在于培養兒童獨立性教育的內容,有些觀點完全可以從現代心理學中找到科學依據。而后世發展也證明了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的驚世表現。

《朱子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廬(清)

全文僅522字,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此書的特點是,既有說理處,又有實踐處,通讀全文,如同看見了作者的日常起居,起到“身教”的作用。

《家書》作者:(清)

篇9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學前教育;創新;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057-02

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對幼兒園的游戲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游戲活動能啟迪智慧、健全人格、增強體質,使幼兒得到全面發展,為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基礎。

一、游戲中體現的學前教育理論的創新

當前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游戲理論有:心理學家席勒和斯賓塞提出的剩余精力理論,該理論認為游戲使人類的機體剩余力量最大化。以精神分析專家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游戲能夠滿足兒童的欲望,有利于緩解焦慮、憤怒等不良情緒,游戲具有自我發展的功能。”前蘇聯心理學家艾里康寧與維果茨基認為:“幼兒游戲具有社會本質,成人對幼兒游戲的干預在游戲中起決定性作用,角色游戲是學前兒童最有影響力的游戲。”而近年來,隨著幼兒教育的發展,啟發式、合作式、探究式游戲被廣泛推廣,在傳統幼兒理論的基礎上,“元認知游戲”、“有效游戲”等理論成為幼兒教育的核心指導理論。所謂元認知游戲理論,就是指在游戲活動中,使兒童通過游戲體驗了解自身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內化為一種內在的自主學習與探索的能力。有效游戲理論,則是通過游戲活動,激發兒童的游戲興趣和動機,在兒童“想玩”、“愿玩”的基礎上進行,最終使學生“研究玩”、“會玩”,通過游戲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游戲內容的創新

1.要體現兒童的個體差異。我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必須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蒙特梭利幼兒教育理論認為,在游戲中必須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理念,把兒童視為區別于成人的獨立個體。在游戲的設置中,要把兒童的心理需求放在第一位。可以開展“自選游戲”,由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以及合作伙伴。例如:可為幼兒提供“喜羊羊與灰太狼”、“蔬菜市場”、“小企鵝造房子”等不同的游戲,供幼兒自主進行選擇,使每個兒童都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游戲。

2.增強兒童的生活體驗、豐富游戲內容。兒童的想象力是對記憶表象進行再次加工而來的過程,而記憶的表象則來自于生活。因此在增強兒童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再對游戲進行創新與實踐。例如:在“小企鵝造房子”游戲活動中,要積極組織兒童廣泛參觀各類建筑物,也可讓兒童自行搜集有關房子的圖片資料,使兒童的表象記憶更加深刻,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游戲活動,將起到更加有效的成果。

3.要延長游戲教學鏈條。傳統的游戲活動往往僅限于校園內,幼兒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較為嚴重。游戲鏈條短促,使得兒童在游戲中娛樂成份較多、知識性與技能性收益成分較少。因此,要使兒童在任務驅動的模式下,不斷拓展游戲的橫向、縱向空間,才能使游戲更加豐富,更有利于提高游戲的效果。例如:可為幼兒設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玩》游戲課題,讓幼兒自行收集家里的照片、聲音等資源,在班級進行展覽,讓幼兒講一講我和爸爸媽媽的故事,比一比哪個小朋友收集的最全、故事講的最好,隨后可以在學校開展親子活動。最終通過一系列活動,擴充了游戲的空間和時間容量,增強了兒童的情感體驗,從而更有效的達到游戲的活動目標。

三、游戲組織與活動形式的創新

要創新幼兒的游戲組織與活動形式,更大程度的推動游戲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開展。一方面,要突出游戲活動的自主性。可把游戲的設置權在一定程度上回歸兒童,讓兒童自行進行游戲的設計,增強幼兒的創新能力。例如:在《小蝌蚪找媽媽》游戲中,由兒童自主確定“誰當媽媽”、“怎么找媽媽”等內容,充分體現兒童的組織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游戲活動的合作性。蒙氏教育認為,應大力探索混齡教學,使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能夠相互學習和模仿、學習。例如:可把小班、中班、大班的兒童的“好朋友”游戲,要求每個兒童找的朋友中必須包括大、中、小班的幼兒,找到“好朋友”后,與好朋友進行一次交流與溝通。同時,可對傳統的游戲進行“托羅普斯式”改編,在游戲中體現團結協作,使每個兒童都能參與其中。例如:傳統的《老鷹捉小雞游戲》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小雞”的數量很多,“老鷹”的奔跑泛圍大,“老鷹”抓住“小雞”有難度,導致“老鷹”始終是“老鷹”,“小雞”一直是“小雞”,角色變換慢,造成“母雞”和“老鷹”運動量很大,普通小雞由于角色轉換慢,缺乏游戲興趣。對此教師可指導幼兒減少“母雞”身后“小雞”的數量,讓排頭的幼兒當“老鷹”,“老鷹”后邊是“母雞”,“母雞”身后是3~4只“小雞”,“老鷹”只能捉最后一只“小雞”,捉住“小雞”后,變身為“母雞”,被捉住的“小雞”變為“老鷹”,如此循環,加快角色轉變的頻率,使每個“小雞”都在短時間內都能成為“老鷹”和“母雞”,體現游戲的公平與合作,促進幼兒協作能力的發展。第三方面,突出游戲活動的探究性。傳統的幼兒游戲忽略啟發性,新時期幼兒游戲應在游戲的探索與玩耍中,掌握技能,開拓創新思維。例如:在大班游戲《斜坡開汽車》中,可把幼兒分成若干合作小組,自行進行材料的收集。在實驗中,幼兒反復比較使用不同坡度及光滑度的材料時汽車行進的距離,討論坡度及光滑度對汽車距離的影響,互相交流、互動體驗游戲的內涵。隨后,可在小組間進行競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汽車跑的最遠。這游戲啟迪了學生的智慧,培養了研究、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游戲環境與材料的創新

一方面,要對現有游戲環境進行拓展。大力探索室外游戲環境,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室內、室外環境。體育類游戲應安排在室外,小型的創造性游戲應安排在室內。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在教師的帶領下大力進行戶外活動,使學生更加親近自然。例如我們幼兒園的老師每月都組織幼兒與家長在公園進行戶外親子活動,在公園里組織形式各樣的游戲,使幼兒在感受自然中,增強生活體驗。同時,要根據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提供不同層次的游戲環境。例如:針對小班兒童的游戲,一般以與“家”有關的形式進行,對此蒙氏教育理論提出了“它必須像個家”的要求,即幼兒園應為學生提供類似于“家”的環境,使教學能夠在游戲中,找到“家”的感覺。另一方面,要對游戲的材料進行創新。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幼兒對游戲材料的自行搜集和制作。要重視一些廢舊物品的利用,如:舊報紙、紙箱、飲料瓶等。可為幼兒提供廢紙箱,讓兒童利用紙箱做成汽車或飛船的模型。材料要選擇和生活相關的,體現兒童的天性。如:沙石泥土、花鳥草蟲等。利用沙子,在沙子上創作造型,指導兒童制作簡單的沙盤。

總之,我們幼兒教師必須從游戲中體現學前教育理論、游戲內容、游戲組織與活動形式、游戲環境與材料等方面的創新與實踐著手,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方法,促進兒童身心的全面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習慣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會芳.角色游戲在創新意識培養中的作用探[J].河南農業,2011,(10):27-28.

篇10

關鍵詞:游戲精神;幼兒園課程;游戲化

游戲在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同樣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也是基本的組成部分。在幼兒園教育中,我們既要重視游戲,也要積極培養游戲精神,將游戲的精神有效地融入教學活動中去,從而促使幼兒園課程游戲化。真正實現寓教育于游戲,不僅使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游戲化、生活化,而且更好地促進幼兒本身的和諧發展。

如今,游戲已成為幼兒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也理所應當地重視游戲,更要關注對游戲精神的培養,從而促使幼兒園課程游戲化。既然要促使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就要將游戲逐漸融入幼兒園的課程中,以游戲的形式去實施課程,教授課程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20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了幼兒園課程改革,確立了“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學模式,正是這一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實現“以游戲為核心的園本課程”目標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

一、以游戲為核心的園本課程”建設的原則

在進行“以游戲為核心的園本課程”建設的同時,我們不應只是紙上談兵,要堅定以下兩個原則:(1)一切以幼兒的興趣和需要為出發點。幼兒園的教育對象是幼兒,若要使幼兒在教育中得到收獲,必須先了解幼兒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只有確定好這一點,才能夠使教育的過程順利進行,得到理想的結果;(2)把握每個幼兒當前的發展水平,因材施教。幼兒的發育期有或早或晚的差異,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就需要把握好每個幼兒的實踐能力,不能搞“一刀切”,同時還要堅持因材施教,讓他們在游戲中學習,從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

二、“以游戲為核心的園本課程”建設的特征

1.以游戲精神為本

游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必須充分關注游戲精神。不僅是在游戲的規劃中,更表現在游戲的實施過程當中,包括游戲的角色確定、游戲任務的分配以及游戲結果的判定。我們要把課程的內容充分融入游戲中,把游戲的精神通過課程內容來體現,滲透進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去。舉例來說,我們確定一個游戲主題――“神奇的動物”,在這項活動中,我們有抓蝸牛的活動,通過這項活動,幼兒既學到了蝸牛是什么,長什么樣子等知識,還學到了如何抓蝸牛等實踐能力,將游戲精神徹底貫徹到了教學活動中,也充實了課程。

2.注重社會實踐

在幼兒期的教育,不可能像小學、初中一樣讓幼兒規規矩矩坐在教室里進行,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會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幼兒教學模式,因此,注重社會實踐也是我們建設“以游戲為核心的園本課程”的一個重要特征。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幼兒的一些舉動不僅體現了他們的主體意識,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對幼兒當前發展水平的整體把握,從而使幼兒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例如,我們舉辦“我愛讀書”的活動,可以帶領幼兒一起去參觀印刷廠,觀看書籍的印刷流程,在這項活動中,讓學生學到什么其實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加深學生對于參觀這一學習方式的印象。

三、“以游戲為核心的園本課程”建設的策略

1.充分保證幼兒的游戲時間

在當前的教育中,人們大都關注的是集體主義思想的培養,

因此,在活動過程之中,大家關注的焦點也大都在集體活動。在幼兒園教育中也同樣如此。教師大都偏向于認為集體游戲有助于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鍛煉他們的人際溝通能力,不可否認,這些優點是存在的。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考慮,集體游戲時間的增加,必然意味著自選、自主活動時間的減少。這里我們不是要絕對否定集體活動的價值,而是要改變當前實踐活動中集體活動占據了絕對優勢的現象,如果任由當前這種情況發生,游戲時間就不再意味著休息了,而是一種變相的“上課”。幼兒在這其中得不到自由自主選擇游戲的時間,因此游戲也就失去了融入園本課程的價值和意義。

2.提供充足、多樣化的游戲材料

游戲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孩子喜歡游戲材料也是他們的一種稟性。幼兒大都還處于對外部事物的好奇時期,因此,游戲材料在這其中就充當了重要的工具。但是,在當前的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幼兒園能夠提供給幼兒的玩具材料不僅數量有限,而且種類也相當貧乏,這就導致幼兒園在進行游戲與課程學習時遇到種種困難,對于幼兒智力和體力的開發等方面的活動也都受到了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借鑒蒙臺梭利的做法。蒙臺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她對幼兒教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不僅設計出了一整套幫助幼兒學習的游戲材料,而且實施了通過游戲材料去完成教育內容的實踐,真正實現了游戲與課程內容的結合。她所研究設計出的蒙氏學具也為幼兒園教育游戲課程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借鑒。在我們當前的幼兒園教育中,在游戲材料缺乏的課程實施中,我們可以號召幼兒一起設計游戲材料,雖然現成的游戲材料更方便將游戲與課程相融合,但是幼兒自制的材料更具有吸引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悉心指導幼兒利用各種材料的動手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另外,還可以設計一些友誼性的比賽,讓大家都活躍起來,積極參加,真正做到寓游戲于教學。

3.為幼兒規劃合理的游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