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專業學科評估范文

時間:2023-12-28 17:39: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養殖專業學科評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水產養殖專業學科評估

篇1

關鍵詞:水產養殖;生產實習實踐

通過實習,使學生既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驗方法,又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生產技能,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并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根據水產養殖學專業(本科)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要求,東北農業大學動方案的基本精神,《高等農林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 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99~O1級學生(每年)進行為期28周(4月12日至10月10日)生產(14周)和畢業(14周)相結合的實習,取得了可喜效果。

一、生產實習基本思路

根據高等教育應培養具有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適應時展需要的復合型專門人才的綜合素質教育總目標的基本精神,結合東北農業大學“面向黑龍江省經濟建設主戰場培養人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全面培養、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的原則,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優秀人才;通過構建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切實加強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和教材建設”的總體規劃,將生產和畢業實習作為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堅持教學實習與養殖生產生態環境相結合,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水產養殖生產經營方式及其設施,以水產養殖技術、土著特產魚類資源評估與利用為主要內容和結合點,堅持水產養殖學專業的多門主要專業課緊密聯合與協作,經過周密策劃與科學組合進行生產與畢業實習。通過實習,使學生既復習鞏固課堂所學知識與實驗方法,又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與生產技能,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并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

二、實習方式與方法

實習學生(5~12名)分為8~13組,每1~3組1名實習指導教師。實習前指導教師結合實習單位所從事研究或生產任務,給實習學生進行3~7天專業知識、生產技能或試驗方法進行講授與培訓。在實習過程中,每一個試驗或生產環節由指導教師或特聘實習指導教師(技術職稱為副高職以上)進行講解和培訓,并針對上一個環節進行技術總結 實習內容盡可能由實習學生親自操作,對當地漁業資源情況進行調查,并寫出評估與利用的報告。實習結束時,撰寫實習報告;實習單位結合實習期間學生綜合表現和所掌握知識與技能情況,給出學生生產或畢業實習業績。

三、實習課程范圍、水域和參觀內容

生產實習的課程包括: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 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6門專業課。參加生產實習的指導教師8名(教授2名、副教授4名、講師2名),其中魚類增養殖學1名、甲殼動物增養殖學1名、冷水魚養殖1名、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2名、水產動物疾病學2名和水產餌料生物學1名。

實習地點: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園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松浦試驗站和冷水魚試驗基地(牡丹江寧安市)、黑龍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黑龍江省鱘鰉魚試驗站(鶴崗市蘿北縣)、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產分院、哈爾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齊齊哈爾市金三角漁業公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房山冷水魚試驗基地、哈爾濱市魚苗繁殖場、黑龍江省軍區政治部農場、佳木斯市農墾佳南養殖場等12處長期實習地點,其中東北農業大學科技園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水產分院和齊齊哈爾市金三角漁業公司為“掛牌”長期合作實習、試驗、試訓、教學基地。

四、教學目標及其要求

教學目標:復習和鞏固所學的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6門專業課的基本內容和實驗方法;學習養殖水域漁業資源調查的基本內容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養殖水域漁業資源調查方法與漁業合理利用的綜合分析能力;培養和提高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初步建立水產養殖業的總體概念。

教學要求:魚類增養殖學、甲殼動物增養殖學、冷水魚養殖、水產動物營養與飼料學、水產動物疾病學和水產餌料生物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生產技能;初步具有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綜合分析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熟悉養殖生產的主要環節和基本設施。在研究制定水產養殖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方案的基礎上,東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先后多次召集有關人員進行研討,并撰寫生產和畢業實綱與實習指導書印發給學生,同時相應作好各種物質準備和實習地點、參觀地點選定工作。實習前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印發實習工作計劃并召開全體師生動員大會,實習過程中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水產養殖系定期召開指導教師總結會,研究解決實習中出現的問題與難題,這是作好生產和畢業實習工作的基礎條件。

五、結語

針對目前我國高校招生數量大幅度增加和單門課進行教學實習存在的弊端等實際問題,教師們以深刻地認識到水產養殖專業(本科)“教學實習的目的是復習與鞏固課堂講授內容和實驗方法”的舊觀念已不適應教學和教育發展的要求,必須將單門課獨立實習改為多門課聯合進行綜合教學實習(即生產和畢業實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生產技能。轉變教育觀念、增強改革意識是生產和畢業實習改革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地理信息系統;淡水養殖;適宜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 S965.9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16

天津市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環渤海地區的中心地帶,北依燕山,東臨渤海,與北京市和河北省相接壤,區位優勢明顯。天津市平原遼闊,河流縱橫,坑、塘、洼淀星羅棋布,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流經本市的一級河道就有19條,二級河道79條,還有6條人工河道,大型水庫3座、中型水庫12座、小型水庫60座、水系干流閘壩13座。

由于獨特的地理條件,天津市水產養殖業發展由來已久。尤其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發展和近年來的調整整頓,水產養殖業已成為天津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農業經濟增長點。然而,隨著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天津市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新時期,水產養殖業如何發展,還有多少發展空間,急需進行科學的規劃研究。

本研究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1-4]這一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突破傳統的水產養殖用地評估依靠經驗和人為主觀方式進行,缺少科學定量分析的模式,著重對天津市淡水養殖自然資源、社會經濟資源進行適宜性評價,并將其結果劃分出等級,幫助水產管理部門制定科學的水產養殖發展規劃,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天津市水產養殖資源的生產潛力,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全市資源,以保持我市水產養殖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1 GIS技術在漁業領域的應用

GIS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以地理空間數據庫為基礎,在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持下,對空間相關數據進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擬和顯示,并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適時提供多種空間和動態的地理信息[5-6]。GIS技術的最重要特征是具有集成管理大量多專題的空間與屬性數據的能力,其強大的空間數據處理和分析功能,不僅可以成功地支持整個評價過程、實現指標的空間分布可視化,還可以獲得評價目標的深層次的信息。

目前,GIS技術已廣泛應用于眾多領域,尤其在農業土地、林牧業土地、城市土地等土地資源規劃、評價上的應用研究已日趨成熟。在漁業領域中的應用則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用于內陸水域漁業管理和養殖場的選擇,20世紀80年代末期,GIS逐步運用到海洋漁業中。發展到今天,GIS在漁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科研人員及國際組織的重視。1999 年,第一屆漁業 GIS 國際專題討論會在美國西雅圖舉行,之后每3年舉辦1次,目前已舉辦了4屆。綜合目前國內外 GIS 技術在漁業中的應用,更多的還是在海洋漁業領域,通常涉及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漁海況數據采集與分析,漁業資源與海洋環境關系,水產養殖選址,漁業資源評估與分析,標志放流,海洋生態系統以及漁情預報等[7]。

我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才將GIS技術引入漁業領域,與國外相比發展較緩慢,但近幾年我國在漁業信息收集和數據庫建立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目前已建立實用性數據庫和信息系統,如漁業科技文獻、科研成果管理、全國漁業區劃、淡水魚類種質資源、使用養殖技術、漁業統計、海洋漁業生物資源、基建項目與財務管理、海洋捕撈許可證與船籍證管理、遠洋信息、管理系統等,為漁業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海洋管理中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主要是將數據資料整理后進行統計,建立相關數據庫,如南海海洋漁業GIS管理系統、渤海生物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環境信息地理信息系統及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生物資源地理信息系統等項目[8]。在大量的研究中也有開展漁業養殖區域規劃方面的,如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綜合信息研究中心同世界漁業中心(FishCenter)合作開展了河南省漁業養殖區規劃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建立天津市淡水養殖影響因子評價指標體系

2.1 指標篩選

適宜性評價過程需要自然科學、經濟學和社會學等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全面、綜合地分析研究區域的自然、經濟、社會條件,才能客觀地對土地做出評估,增強區域評價成果的科學性和運用價值。影響水產養殖生產的因子很多,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因素都一一進行評估。通常,只選那些與當地水產養殖生產密切相關的因素作為評估因子[9]。各地條件不同,不可能采用統一的影響因子指標。為了獲得科學、系統和符合實際的評價結果,本研究主要遵循以下三方面原則。

(1)主觀性與客觀性相結合原則。水產養殖評價體系構建中,既要注意客觀構成要素的科學測定,也要充分考慮主觀評價的感受,既要利用專家的知識和經驗,如召開專家會,對各指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又需要定量數據作為評價支撐,充分利用當地現有的資料,盡量選擇可以量化、直接的指標,如年鑒和問卷調查,即我們通過相對客觀的手段獲取指標值。

(2)主導性與差異性相結合原則。在全面分析每一個質量因子的基礎上,既需要選取對研究區水產養殖生產力長期起主導作用的質量因子作為適宜性評估影響大的因素,又需要體現空間分布差異性的因子,對于那些對水產養殖適宜性有重要影響,但在評估區內基本一致的因素應視為背景因素。

(3)可操作性與實用性相結合原則。指標體系不宜求全、求細,否則將會因指標群過于龐大而減弱可操作性,甚至導致無法應用。這就需要盡可能簡化,只保留核心指標,將指標內部之間有因果關系或關聯程度大的指標刪減。盡可能采用現行的國家和天津市統計口徑,便于收集和計算分析,避免或減少調查項目與工作量。

2.2 確定指標權重

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通常分為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兩大類,但兩種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觀賦權法客觀性較差,容易受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客觀賦權法可以減輕主觀因素的影響,但確定的權重缺少穩定性,不能充分體現指標本身的相對重要程度,有時與指標的實際重要程度相悖,解釋性較差[10-12]。同時,學者認為選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時必須根據評價對象的具體特征來進行,且在農業相關指標評價中,除了定量分析外,還存在有一些定性的判斷[9,13-14]。

因此,本研究考慮到水產養殖評價的特殊性,選用了能夠將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相結合、對非定量因素進行量化分析的層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相結合的方法來確定天津市淡水養殖發展影響因子指標的權重。

結果表明,在影響天津市淡水養殖發展的因素中,自然資源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權重高達63.39%,其次是市場前景,權重為23.19%,最后是發展基礎條件13.42%。在自然資源方面,水資源對淡水養殖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權重超過了97%,其中地表水資源量和淺層地下水可開采量發揮較大的作用,而地表水接近程度的作用較小;在土壤資源方面,由于天津市土壤pH值和坡度較為相近,因此觀測指標只選取了土壤質地類型。在市場前景方面,產品競爭力起主導性作用,權重為67.45%,其次是產品銷售模式,而產品消費能力的作用較小;在產品競爭力方面,注冊商標數量、名特優水產品產量占總產量的比例和有無出口水產品都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在產品銷售模式中,銷售方式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發展基礎條件方面,從業人員水平和養殖技術水平共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權重為49.23%和42.73%;其中養殖總體投入產出比、漁業專業從業人員管理水面情況、鄉鎮漁民人均純收入的作用較為突出。

3 天津市淡水養殖適宜性分析評價

3.1 建立淡水養殖適宜性分析模型

本研究利用IDRISI作為適宜性分析軟件,這一軟件集地理信息系統和圖像處理功能于一身,為眾多相關應用研究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與開發工具[15]。水產養殖適宜性分析就是將影響水產養殖的各種因素數據柵格化,在IDRISI中利用各分析工具,依據專家賦予的權重,建立層次分析模型,最終得到客觀計算結果的過程。整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指標數據準備過程,通過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將表格、矢量等多種格式的指標數據轉換為統一標準的柵格數據;二是在IDRISI軟件中,利用各種分析功能對柵格數據進行疊加運算和分類。

3.2 淡水養殖區域適宜性評價結果

天津市淡水養殖適宜性評價結果表明,全市淡水養殖可以規劃區域為7.258 2萬hm2。非常適宜養殖的區域僅為391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0.55%,分布在寶坻區;比較適宜區域為29 945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41.25%,分布在寧河縣、武清區、濱海新區、寶坻區和薊縣;一般適宜區域最大,為41 969 hm2,占可規劃面積的57.82%,所有區縣均有分布,以濱海新區、武清區、西青區的面積較大;不適宜區域最少,為277 hm2,僅占0.38%,分布在東麗區、北辰區和西青區3個近郊區。經綜合分析,更加適合淡水養殖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濱海新區、寧河縣、武清區和寶坻區。比較而言,本研究得出的可規劃養殖區域高出2010年天津市實際養殖面積的近1倍,這一結果有利于未來的天津市淡水養殖規劃布局。研究結果中條件較好的規劃區域與天津市淡水養殖現狀較為吻合,說明本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GIS技術的數據處理和空間分析功能將更加強大。在水產養殖適宜性分析、實時監測、管理和預警等方面,GIS的研究與應用將顯示其不可比擬的優勢和巨大的潛力。

參考文獻:

[1] 呂雄杰,賈寶紅,宋治文,等.中國農業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現狀以及對天津的啟示[J].天津農業科學,2010(5):76-79.

[2] 欒青,馬雅麗,李偉偉,等.GIS支持下的臨汾市冬小麥動態估產模型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2(5):563-539.

[3] 臘貴曉,劉國順,曹杰,等.基于地統計學和GIS的喀斯特煙田土壤肥力綜合評價——以貴州省畢節地區為例[J].河南農業科學,2012(4):63-68.

[4] 李翔,楊寶祝,郭天財,等.基于WebGIS和ES集成技術的農作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統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3(2):106-109.

[5] 呂雄杰,陸文龍,宋治文,等.GPS和GIS支持下的田間土壤含水量空間變異試驗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6(1):8-11.

[6] 趙俊英,劉晨璇.GIS軟件在農村土地調查中的應用[J].山西農業科學,2011(9):1012-1213,1016.

[7] 龔彩霞,陳新軍,高峰,等. 地理信息系統在海洋漁業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分析[J]. 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1,20(6):902-909.

[8] 鄭晶予. 地理信息系統在漁業中的應用[J]. 河北漁業,2011(11):44-45,50,61.

[9] 楊寧生,歐陽海鷹,杜寧. 利用GIS評估地區水產養殖發展潛力的研究[C]∥中國農業信息科技創新與學科發展大會論文匯編.北京,2007:92-101.

[10] 周鑫,劉志斌.模糊模式識別理論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J].山西農業科學,2012(3):252-256.

[11] 鄭海霞,秦煙辰.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評價——以河南省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02(2):5-6.

[12] 賈鳳伶,李瑾,李樹德,等.農業科研機構自立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9,15(1):77-82.

[13] 鐘甫寧,孫江明. 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評價指標體系的設立[J]. 現代農業,2007(1):21-27.

篇3

關鍵詞 水產檢驗 檢測實驗室 建設與管理

中圖分類號:TE254.7 文獻標識碼:A

水產品及水產加工品是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隨著國家對水產品質量、水質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水產檢驗檢測在科學研究、科學探索中是理論基礎和基本的數據來源,在水產業生產和水產品養殖、漁業發展科研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建設和管理好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是日常工作的主要任務之一,而目前實驗室管理在運行和制度建立上還沒有與實際需要形成同步發展,從而限制了實驗室檢驗檢測水平的提高。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對于保障我國水產品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 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面臨的形勢

進入21 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被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識所包圍。實驗室作為實驗、科研、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基地,其特殊性決定了它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水產檢驗檢測重點實驗室密切關注水產品災害發生演變規律,有效地開展水產品質量、水質污染突發性事件應急應對,提高了科技對水產、水質突發性事件的快速反應能力,為水產品藥物殘留、水質監測數據的代表性、準確性、完整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如何加強實驗室日常制度建設,如何健全儀器設備的管理體系,加強檢測設備的管理,如何有效實施檢測人員隊伍建設,以保證所出具檢測數據的準確和檢驗結論的可靠,已成為實驗室管理中的重要部分。

2 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儀器設備的建設與管理

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儀器設備主要是為完成相關的試驗而基本配備的,實驗室主要有水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水質監測相關研究等方面,儀器設備的采購要根據實驗室發展規劃、科研方向和檢驗檢測內容制定相關設備采購計劃,同時要加強實驗室的一線檢測設備儀器建設,確保重點儀器的集中投入。針對新開發、新承接的重大檢測項目的設備采購,要具有較強的前瞻性和超前性。檢驗檢測儀器設備的選擇必須要能夠滿足實驗室的實際工作需要,所選購的檢測設備計量特性應與檢測要求相匹配。

實驗室常用儀器諸如原子吸收儀器、原子熒光儀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超高相色譜儀的管理是實驗室質量體系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實驗室相關檢測技術人員的認真負責和各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與支持。實驗室應著重建立儀器設備檔案管理、日常使用維護、維修報廢程序,檢測技術人員必須按照質量手冊和操作指導書要求,定期維護保養,使儀器設備處于最佳的運行狀態。水產品質量、水質監測只有規范設備的日常運行,科學化、標準化管理,才能提高儀器設備的綜合使用能力,才能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

3 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人才隊伍的建設與管理

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工作是一種多功能的綜合性工作。實驗室人員作為承擔工作和完成科研任務的主體無疑是首要因素。實驗室日常工作、實驗管理、實驗研究三項基本任務的服務性、技術性和專業性都很強,這就要求實驗人員的素質、人員配備和使用要科學合理。實驗室需要一個專業結構和人才層次合理的優秀團隊,科技創新人才尤其是本學科杰出的學術帶頭人,是保持實驗室向更高層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首先,學術造詣深厚、治學嚴謹、具有創新思想和較強科學管理能力的學術帶頭人是實驗室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其次,將培養人才隊伍作為重要戰略任務,通過體制改革、完善機制、加大專項扶持力度等措施,培養一大批年輕檢測技術人才,關系到實驗室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同時應注意加強專業管理人員隊伍和高水平實驗技術人員的選聘。第三,強化實驗人員服務意識,提高責任心,增強大局觀,做到誠懇待人、科學檢測、公正處事。

4 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檢測質量體系的建設與管理

水產品質量和水質檢驗檢測是實驗室工作的基礎,檢驗檢測報告則是檢驗檢測工作的綜合反映和工作質量的最直接體現。因此,全面提高檢測、服務、管理能力,不僅是實驗室生存與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發揮好自身優勢和作用,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外在要求。在實驗室工作開展中要細化實驗室工作單元,細化工作任務和目標,不斷加強內部管理,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大力開展技術革新,要不斷適應科技創新的形勢,逐步由單一檢測型向檢測、研究、服務的復合型機構轉變。要開展合作,整合檢測資源,增強檢測實力,提高檢測能力。要加強對檢驗檢測工作質量的管理,特別是檢驗檢測報告的管理。嚴格按照《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要求,制定切合實際的質量手冊和程序文件,確保出具符合標準、規程要求的原始記錄和報告、證書。這樣,通過檢測能力的增強,提高檢測報告的公信力,保證檢驗檢測數據的公正、準確、及時,爭創規范化實驗室。

5 加強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規劃,實現整體效能提升

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資金需求量大,人員配備復雜,涉及方方面面,建設和管理水產檢驗檢測實驗室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突出重點,始終以國家目標和所在地的現實需要為工作重心,加強實驗室長遠發展戰略目標的規劃和研究,爭取實現實驗室實力水平的整體提升。還要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的關系,處理好向更高層次目標發展與服務當地發展的關系,推進實驗室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的創新,包容整合,激發實驗檢測人員的工作熱情。要加強合作與交流,有選擇地參與一些國家重點項目,爭取多方面的投入。實驗室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推進水產檢驗檢測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鄧子新,夏有為.實驗室重在培養創新型的人才[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3).

[2] 王國華.加強高校實驗室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J].紡織教育,2007(3).

篇4

無線傳感器網絡和物聯網領域的資深專家

隨著江蘇省啟動物聯網十大示范工程建設,物聯網這個從無錫起飛的產業再次引發眾人的關注,然而對普通民眾來說,似乎仍然是霧里看花。物聯網到底是什么?盡管網上以及行業內人士對此有著各種理解和定義,但在陳俊杰看來,“現在我國很多領域對物聯網的理解偏差比較大,我們所做的工作就是使我國的物聯網盡快走上正軌,推動中國科技經濟的發展。”在他眼中,物聯網最核心的精髓就是兩個字――智慧。

具體而言,陳俊杰認為適應現在和未來科技發展和人們需求的物聯網定義應該是――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有人簡稱為“物體”)通過信息傳感設備(如各類傳感器、二維碼、RFID、GPS等)及其網絡與互聯網、無線公共通信網、廣電網以及有線數字集群等連接起來,實現對物理世界自治的動態的智能化傳感、采集、處理、收發、識別、協同和控制,形成一個更加智慧的生產生活體系。

陳俊杰認為,從技術層面上講,物聯網的架構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傳感器網絡,是感知層,是物聯網的基礎設施層。這個層次是以信息傳感設備為主,實現信息的智能化、網絡化傳感、采集、處理、收發以及協同識別和控制等,其核心技術主要有無線傳感器網絡(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和RFID技術、生物傳感及MEMS技術、嵌入式計算技術以及智能信息處理技術四類,其中無線傳感器網絡早在上世紀末就被全球政界、學術界和企業界公認為未來全球四大高技術產業之一。二是傳輸網絡,是物聯網的主干傳輸層,為中間層。通過互聯網、無線公共通信網、廣電網以及有線數字集群等,實現海量數據的動態傳輸、動態存儲與動態計算,實現云計算與云服務。三是應用網絡,是網絡應用層,是物聯網的監測、決策和控制終端,是最上層。通過各類移動智能設備(如智能手機、POS機、PDA等)、各類固定計算設備(如個人電腦、工控機、服務器、錄像設備、錄音設備等)等輸入輸出監控終端設備構成的終端系統或網絡,實現所感知信息的各類應用服務。

之所以對物聯網有這樣獨到的見解,緣于陳俊杰二十余年來對于無線傳感器網絡以及物聯網領域持續不斷的探究。

“我的研究方向是從無線傳感器網絡拓展到物聯網領域的。”1982年,陳俊杰本科獲南京工學院測試與控制學科學士學位,2002年7月獲東南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博士學位,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在東南大學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學科做博士后研究。1982年9月至今都在從事著高校教學、科研和產品研發工作,主要涉及領域為無線傳感器網絡理論及應用、物聯網系統集成理論及技術、普適計算理論及方法、智能傳感及控制技術。

20余年來,陳俊杰作為項目主持人承擔無線傳感器網絡和物聯網方面的國家、省部委和地市級科研項目28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無線傳感器網絡及其物聯網領域的研究論文60多篇,其中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30多篇,并獲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作為第一負責人,他的主要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國內領先水平。作為第一發明人或設計人,他被授權和受理無線傳感器網絡和傳感網方面的國家發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17項、軟件著作權登記7項以及外觀設計2項。目前,作為第一發明人或設計人,他正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軟件著作權登記3項。正在承擔國家、省部和市廳級項目多項。

在專業領域耀眼的表現讓陳俊杰在本職工作之外,更兼任江蘇省儀器儀表學會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智能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機器人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普適計算專業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專家、國家863高技術項目評審專家、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項目評審專家庫專家、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項目評審專家、江蘇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項目評審專家、江蘇省科技咨詢專家、江蘇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項目評審專家等和《電子學報》、《儀器儀表學報》、《控制理論及應用》、《傳感技術學報》、《中國科技大學學報》、《上海交通大學學報》、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和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等國內外20多個學術刊物編委及特約審稿專家等學術職務。

試水物聯網在行業推廣應用的領軍先鋒

關于物聯網,美國權威咨詢機構FORRESTER曾做過一個具有震撼性的劃時代意義的前景預測: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聯網的業務,跟人與人通信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比1,因此,“物聯網”被稱為下一個萬億級的通信業務。它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

這個未來有著萬億市場的新興行業對中國的發展乃至世界的發展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同時,推進科技成果應用和產業化,學以致用,產學研結合,以及為推進中國物聯網健康發展也是他多年來一直努力的方向和愿望。雖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做學術的人比較刻板守舊,難以在產業化的浪潮中游刃有余,但陳俊杰卻用自己的努力和堅守令我們對他刮目相看。由他擔任董事長的南京拓諾傳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和南京英埃格傳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是國內物聯網行業的翹楚。

由陳俊杰教授帶領的南京拓諾傳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從事無線傳感器網絡及物聯網技術、產品和裝備研發、生產、銷售、咨詢和服務的高新技術股份制企業。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包括各類無線收發模塊產品、無線傳感器網絡各類節點產品和網關產品、無線傳感器網絡基站產品、融合射頻識別的無線傳感器網絡WSID標簽產品、WSID節點產品、WSID網關產品、WSID基站產品、有線及無線傳感網接口模塊產品、傳感器件、無線傳感器網絡及物聯網各類開發套件及涉及工業、物流、家居和環境等應用領域的設備產品和系統產品及其解決方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其綜合評估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國際先進水平。

由于看到了物聯網在農業領域的發展應用有著巨大的需求和政策的大力支持,陳俊杰認為,“農業物聯網與其它許多領域的物聯網一樣,這樣的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將給我們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基于此,由他帶領的南京英埃格傳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最早專注于農業無線傳感器網絡及物聯網技術、產品和裝備研發、生產、銷售、咨詢和服務的高新技術股份制企業之一。目前,該公司自主研發的產品包括各類農業無線傳感器網絡傳感節點產品、無線傳感器網絡控制節點產品、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繼節點產品、無線傳感器網絡網關產品、無線傳感器網絡基站產品、物聯網各類接口產品、物聯網各類終端數據管理軟件產品及農業物聯網系統集成產品及其解決方案。

在中國乃至全球的農業物聯網整體發展上,陳俊杰認為,要使農業物聯網真正落實到實處、真正發揮作用,應在規劃智慧農業(涵蓋大田農業、作物溫室栽培、食用菌溫室栽培、設施畜禽養殖、設施水產養殖、農產品安全溯源、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和農業休閑觀光等)全產業鏈物聯網最優體系架構及最優設備配置方案的前提下,建立具有顛覆性的融智慧農業全產業鏈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倉儲物流和服務基地、物聯網設備制造和系統集成商、物聯網系統運行商和科研院所專家四為一體的商業運行、服務、交易、監督和管理及盈利模式(平臺),并采用B2C、C2C交易和服務的O2O(on line to off line)體系。通過這個農業物聯網平臺的良性運營,才可能有望推動整個農業信息化、農業現代化以至中國農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并產生巨大社會效益。陳俊杰這么說的,也正在致力于這么做。

2012年,南京英埃格傳感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制定了“作物溫室栽培物聯網監控系統”、“畜禽設施養殖物聯網監控系統”和“水產設施養殖物聯網監控系統”標準,并經第三方及政府權威認證機構組織標準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測控技術、機電一體化、作物溫室栽培、畜禽設施養殖和水產設施養殖等領域權威專家審查,獲很高評價,并獲第三方及政府權威認證機構認定、備案。2013年,公司獲得“江蘇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稱號,設立為東南大學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及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并且公司的“IA-W WLW-SSZW型作物溫室栽培物聯網監控系統”、“IA-W WLW-SSXQ型畜禽設施養殖物聯網監控系統”、“IA-W WLW-SSSC型水產設施養殖物聯網監控系統”圓滿通過了江蘇省農業裝備產品推廣鑒定,獲得相應的推廣鑒定資質證書,并率先列入江蘇省農業裝備產品推廣目錄。

對于一段成功故事,人們往往只看到其表面的輝煌而忽略掉其背后的艱辛,從學術界轉身產業界,陳俊杰并非一帆風順,“做物聯網需要積累,雖然我在學術界做出了一些成績,但學術研究跟企業運作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我抱著一方面把學術做好,一方面推進學術成果產業化的愿望,試圖促進二者之間的優勢互補,為學科和產業的發展做一點貢獻。”

篇5

一、自我分析

為了家人的期待目光,在學習方面,我認真刻苦,懂得運用各種途徑獲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也都不錯;在處事方面,我的原則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盡全力做到。在待人方面,我常告誡自己應當做到“律己嚴,責人寬”,盡的能力去幫助別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敬。小時候夢想當科學家,懂事后不敢想了,然而現實似乎又逼著我想著科學家邁進!我也就放手一搏了。做好規劃,穩扎穩打,成功只會給做好準備的人

二、環境分析

1.家庭情況分析

我出生于X年X月X日,像許多九零后一樣是家中的獨生女兒,從小就是溫室里的花朵。但是,在家中我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待人真誠,會為家人分擔家務,有著較正確的價值觀。

2.學校情況分析

揚州大學坐落于長江、古運河之濱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揚州市,是江蘇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全國率先進行合并辦學的高校,1992年由揚州師范學院、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揚州醫學院、江蘇水利工程專科學校、江蘇商業專科學校等6所高校合并組建而成。揚州大學的辦學歷史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創建的通州師范學校和通海農學堂(后成為南通學院的一部分)。原江蘇農學院和揚州師范學院便是在南通學院農科和通州師范學校文史科的根基上發展起來的。揚州大學也被譽為中國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幟。

3.就業環境分析

就業方向能夠從事植物保護、農產品安全與檢驗、無公害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安全與檢驗、農藥加工和經營管理工作。植物保護學專業就業面向水產技術檢驗檢疫、行政管理、水產養殖業的相關部門。可應職于各級植保站、植檢站、植物病蟲測報站、環保站、農藥檢測、農藥生產、農業銷售部門等,從事植物病蟲害測報、有害生物防治、農藥推廣與營銷、農業生產技術與服務和經營管理等工作。主要有考研和就業兩個就業渠道,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各級植保植檢部門、農技推廣站、海關及農藥、食品加工企業等,每年有65%左右的同學考入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眾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讀碩士學位,其他同學的初次就業率也高達90%以上,終就業率均為100%。

二、目標職業與自我匹配度分析

1.確定職業目標

我現在所學的專業是植物保護,主要培養養具備植物保護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及其它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植物保護工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主要有考研和就業兩個就業渠道,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各級植保植檢部門、農技推廣站、海關及農藥、食品加工企業等,每年有65%左右的同學考入中國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眾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讀碩士學位

2.個人職業選項:

(一)植物病理學方面的開發人員(通過考研植物化學專業)

(二)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植物保護工作的技術與設計(替補)

(三)大學老師及科研(替補)

(四)農藥銷售或其他家人給找的工作

首先,從自我的個人因素來說,我的實驗動手能力較強,善于分析思考問題及推理,并符合我的所有職業測試。我所選擇的這些職業,無一不需要動手實驗能力和緊密的思維能力,這一點比較有優勢。這些職業都是和植物保護(即我所學習的本科專業或我將要考研的專業)對口性很強的職業,我通過大學或是以后研究生階段充足的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與其他非專業的求職者來說,有更強的競爭實力。

其次,我所選擇的職業,在目前看來是社會上收入處于中上層次的職業,對于從業人員的素質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有利于自己在大學生活學習中始終以更高的要求約束自己,做社會需要的人才。

三、具體目標實施歷程

首先以我傾向的職業:植物保護方面的科研工作。

1.短期計劃:2013~2015,充分利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的理想學習平臺,認真學好專業知識,為將來從事相關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要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一名的畢業生。

2.中期計劃:

2016~2020,在相關企業找到一份工作,利用這五年,熟悉各項技能,成為一名的科研人員,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021~2025,在企業中得到提拔,成為中高級帶頭人員。

3.長期計劃:成為植物化學界的精英領頭人!

4.短期計劃的具體實施

大二下半學期階段規劃與目標:多讀些課外書,重點培養自己在英語,寫作,交際方面的能力,加強文學素養。大三階段規劃與目標:多讀植物保護方面的專業刊物,積極參加專業實踐,增加專業經驗,逐漸進入專業領域。

大四上學期規劃及目標:首先,必須的完成本專業剩下的僅有的兩門課程。同時,充分利用暑假時間和有限的時間里抓緊,認真,深入,高效的復習考研,合理制定復習計劃,持之以恒地加以完成。

考研分數目標:英語80,有機化學110,植物病理學125,政治80,總分395分。

研究生規劃及目標:認真學習,鉆研相關理論知識及研究。勤奮,刻苦實驗,并有成果,學好本領,有得一技之長。

四、職業目標評估及調整

通過分析本人自身各項測試結果與目標職業,本人很適合做研究型工作,我也一直感覺我適合做研究型工作,若想達成目標,就必須努力學習了。

植物保護永不過時!我認為對于植物化學學及相關學科的人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此職業能夠造福農民朋友,服務整個社會。所以擺在面前的的挑戰就是考研順利進入植物所深造。

五、結束語

篇6

一、主要目標

(一)提高科技對經濟的貢獻率,全市高新技術產值同比增長30%,高新技術企業新認定15戶;

(二)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項,培育戰略性高新技術產品5個以上;

(三)引進和示范新品種新技術25項,建設市級以上農業科技園區5個及農業科技示范基地8個;

(四)新認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戶,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型企業10戶;

(五)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力爭項目經費比上年增長15%;

(六)力爭專利申請量較上年增長25%,新培育專利試點企業10戶;

(七)包裝招商引資項目5個,簽約項目1個。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科技項目推進工程,加快重大關鍵技術攻關

圍繞全市的重點領域,組織實施一批科技項目,加快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突出項目引導示范作用。

一是積極推進重大科技項目攻關。結合全市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求,著重抓好機械及汽車零部件、特色冶金建材、電力能源、再生資源、食品加工等方面科技項目攻關,力爭在再生資源再制造、環保特種車關鍵技術及汽車零部件關鍵產品、新材料技術及產品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全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是積極爭取國省重大科技項目。圍繞全市的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和招商引資企業,主動深入企業和基層調研,篩選一批項目納入項目庫。加強與省廳各處室的溝通聯系,全力做好2011年科技項目的推介工作,特別對接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項目,力爭項目經費比上年增長15%。

三是完善市級科技計劃項目管理機制。認真落實《內江市市級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和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規范市級科技項目管理程序,加大項目監管力度,努力提高項目實施績效。完善市級科技計劃專家評審制,逐步形成科學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

(二)實施新興產業培育工程,拓展高新技術產業科技行動

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力爭高新技術產值實現同比增長30%。

一是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加強與財政、稅務等部門溝通協商,進一步落實企業研發費稅前扣除政策和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有效引導高新技術產業健康發展。加強與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對接,協調做好風險投資的引進與調研評估工作。

二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信息技術、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機械汽配、冶金建材、食品飲料、電力能源等傳統支柱產業,著重提升中國循環流化床電站節能環保示范基地、中國釩鈦資源綜合利用基地、中國汽車(摩托車)零部件制造等六大基地的創新能力,力爭新建1-2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三是進一步壯大高新技術企業主體。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工作,新認定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5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戶。積極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爭取國、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

四是實施戰略性新興產品的培育工程。按照《四川省戰略性新興產品“十二五”培育發展規劃》,積極培育新能源電動汽車、電子信息產品、新材料等特色產品,加快形成特色產業,帶動區域結構。

(三)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推廣示范工程,支撐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搞好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推廣統籌協調工作。積極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推廣工作目標考核工作機制,進一步探索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途徑,整合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資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水平,構建大農村科技工作格局。

二是抓好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工作。以內江市農業科學院《優質農作物品種引進及選育》等10項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為重點,引進和推廣優勢特色農作物、林果、畜禽、水產、蔬菜等新品種。以優勢特色產業科技項目為重點,集成示范10項農畜綜合配套種植養殖技術,推廣應用新型節水、節肥、節能技術。開發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優質名牌農產品技術,提升我市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三是開展現代農業科技示范。抓好3個省首批和2個市級新農村示范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實施白烏魚、特色蔬菜、枇杷等5個技術集成與綜合示范項目。組織實施一批“四新”協調、“五良”配套的生產、生活和生態集成技術項目,支撐引領新農村示范片建設,輻射帶動全市新農村建設。建設內江江龍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特種水產科技示范基地》等8個市級農業科技示范基地。

四是支撐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抓好柑橘特色優勢農業科技創新產業鏈示范項目,集成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5項,開發新產品5個。探索技術鏈支撐延長產業鏈的體制機制,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深化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試點,以隆昌縣《水禽無公害生產技術集成、推廣與產業化開發》等3個國家級和2個省級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科技項目為重點,推動科技富民強縣試點縣生豬、水禽水產、林果、蔬菜、蠶桑等優勢特色產業發展。

五是健全農業科技創新和服務體系。拓展以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專家大院為載體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探索農村科技服務長效機制。繼續探索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科技特派員、農業科技專家大院及專業技術協會等農村科技創新服務模式。

(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深化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

強化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促進全市科技發展的牽引性工作。

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市廳合作為抓手,舉辦科技成果對接會,吸引更多的成果落戶內江,優化全市產業結構。完善內江市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建設,促成實施成果轉化項目10項,更好地為內江企業解決技術需求、實現成果轉化提供服務。加大財政科技投入,設立市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鼓勵成果轉化項目的產業化發展。

二是全面推進市校企合作。出臺《關于加強產學研合作的意見》,建立和完善促進產學研合作的長效機制,創新促進產學研合作的平臺載體,實施促進產學研合作的科技項目,舉辦促進產學研合作的交流活動,使得產學研合作成為推進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整合高校優勢科技資源,組建一批產學研合作戰略聯盟,力爭新建1個省級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共建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學研中試基地等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力爭新認定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戶。積極組織有條件的企業申報市級以上創新型企業,新增市級以上創新型企業10戶。

四是建立和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協調機制。組織專家對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進行評價咨詢。制定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認定、評價辦法和相關政策措施。組織企業參加西博會、深圳高交會等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活動。

(五)實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一是提升疾病防治技術水平。重點開展高血壓、腦血管病、病毒性肝炎、老年性癡呆等防治研究,臨床重大和多發疾病的早期診斷、預防、治療和疾病預后的關鍵技術研究,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開展中醫藥治療常見病、多發病優勢病種研究,運用中藥、針灸、非藥物療法等不同的干預措施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綜合治療方案研究。

二是強化資源環境與公共安全領域研究。圍繞城市現代化建設,加強智能交通、節能生態建筑、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技術開發應用,加強生產安全、食品安全科技攻關與成果轉化。

三是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廣泛宣傳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等先進理念,積極倡導科學精神,培育創新文化,激發創新、創造、創業活力,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開展創新的濃厚氛圍,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舉辦好2011年科普活動月、科技活動周活動,發揮基地輻射效應,推進科普教育進社區、企業、學校。

(六)實施知識產權培育示范工程,提升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一是加大知識產權管理、運用和保護力度。繼續做好知識產權宣傳培訓工作,利用“3.15”“4.26”“12.4”等重大節日,創新宣傳形式、內容和手段,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知識產權宣傳報道和執法活動,不斷增強全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完善專利管理工作體系,研究制定《知識產權培育示范工程方案》。加大專利申請的力度,力爭2011年專利申請量較上年增長25%。深入開展試點示范工作,新培育10戶專利試點企業。積極探索知識產權轉讓和質押貸款的有效途徑和具體辦法,建立科技、企業、金融合作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創新難、融資難”問題。

二是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和獎勵工作。組織全市科技成果鑒定20項;組織召開2010年度內江市科學技術獎勵暨全市科技工作會;做好2011年度省級科學技術獎推薦工作以及2011年度內江市科學技術獎申報和評審工作。

(七)以加強科技系統自身建設為著力點,提升科技管理服務能力

一是進一步加強機關自身建設。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引導廣大干部職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人生觀,切實增強公仆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積極營造機關“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努力推進黨建工作、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樹立良好的科技部門形象。

二是進一步加強部門和縣市科技工作。加強市級部門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形成大科技支撐大發展的長效機制。強化對縣區科技工作的指導,加大對縣區科技管理部門的考評力度,從完善科技投入機制、提高科技服務能力、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營造科技系統“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

三是努力提高執行力。進一步理順機關內部工作關系,優化政務程序,深化政務公開,轉變工作作風,提高辦事效率。強化督查考核,確保政令暢通。

三、主要措施

(一)培育創新文化,優化發展環境。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健全科技計劃、科技成果和科技獎勵等一系列制度和機制,形成鼓勵和引導科技創新的良好制度體系。積極開展科技活動周、行政執法宣傳日等科技專題宣傳活動,加大科技普及推廣力度,深入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充分利用電臺、電視臺、網絡、報刊、簡報等加大對科技工作的宣傳推介,營造全社會重視科技、尊重人才、崇尚創新的良好環境。

(二)深化服務意識,提高工作效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深入重點園區、企業和基地,主動了解科技需求,提供科技服務,幫助解決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實施過程中和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新引進和新建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要提前介入,全方位提供科技服務,變坐等企業單位報送科技需求為主動深入企業單位了解科技需求;變被動掌握科技項目實施情況為主動強化課題監督檢查;變被動組織申報科技計劃項目為主動搞好科技計劃項目儲備。

篇7

關鍵詞:重點學科;影響因子;期刊

中圖分類號:G255.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216-04

一、影響因子的概念及意義

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是1972年由美國SCI創始人加菲爾德(Garfield E)率先提出的,現已成為國際上通行的一個期刊評價指標。

影響因子是利用引文分析法評價科技期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以期刊為對象,統計一定時域內(通常為兩年)期刊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其公式為:影響因子= 指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刊前兩年總數。是指該刊前兩年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占該刊前兩年總數的比例,是用來描述期刊被引用情況的計量指標,或者是用來描述期刊影響力的指標,是用論文的平均被引率反映期刊近期在科學發展和文獻交流中所起作用的指標,可測度當年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是衡量一個學術刊物地位的主要因素,對核心期刊的遴選起著重要作用,已成為科技期刊評價最重要的指標。影響因子越大,表明該刊所載論文被引用次數越多,從而說明該刊所載論文的影響力較大和水平較高,因而該刊的質量也高。

國際著名的科學計量學專家普賴斯經過大量的文獻統計后得出結論認為,科學后的兩年是論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國際上比較通行的做法是將計算影響因子的引文年度規定為兩年,依據影響因子的計算公式,其主要受三大基本要素的影響:時間、載文量、被引頻次。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對使用影響因子非常謹慎地說明,盡管影響因子是評估期刊的非常實用的工具,但在使用時(主要針對學術評價)應該慎重,必須考慮到期刊類型的不同、學科之間的差別、文獻款目類型差別、自我引用的頻率、期刊是否被收錄、期刊名稱是否有過變更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期刊的IF值受多種因素影響,在用它評價期刊質量和論文水平時,必須分析其影響因素,充分考慮它的局限性。

二、重點學科期刊影響因子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館藏重點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情況

什么是重點學科?教育部將其定義為“應承擔教學、科研雙重任務,要逐步做到能夠自主地、持續地培養和國際水平大體相當的博士、碩士、學士;能夠接受國內外學術骨干人員進行深造;能夠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為開拓新的學科領域、促進學科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

我校經教育部(教研函[2007] 4號)審核批準的國家8個重點學科是:作物學一級學科(含作物遺傳育種和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兩個二級學科)和微生物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果樹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水產養殖、農業經濟管理等六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與重大需求,擇優確定并重點建設的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領地位。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認定在中國尚屬首次。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建設,將突出綜合優勢和整體水平,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新興學科的生長。

(二) 影響“影響因子”的主要因素

1.有學科差異的影響。期刊影響因子的大小與期刊所屬的學科領域有顯著的相關性。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發展歷程、不同的成熟程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一個正在發展的學科和一個古老成熟的學科。一個理論研究型學科和一個應用研究型學科在引用動機和引用規范上有很大差異,一個大學科(有眾多研究者或熱門研究領域)和一個小學科在引用程度上也有較大差異,相同或相近研究領域的論文傾向于互相引證,影響因子值的差異當然也很大;各學科在研究規模、研究水平、研究方式、合作程度、引文行為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各學科在引文頻次水平上的差異;同時,不同學科由于發展速度和成熟程度不同,期刊數量差異很大,從而使收錄的不同學科的期刊數目差別很大。

由于學科(領域)自身的特點以及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等差別,不同研究領域的文章被引頻次是不同的,從而導致不同領域期刊的影響因子缺乏可比性。從表1、表2可以看出,農業經濟管理類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于其他學科刊物,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在中刊查閱利用率、中外文期刊復印利用率和平均影響因子方面基本上都是最高的,作物學學科排第二,其中果樹類期刊最低。同樣是學科影響因子排名前十 位的,值卻有明顯區別,某一學科最好期刊的IF值可能比另一學科最差期刊的IF值還低。這主要與學科的發展動態、歷史以及引證習慣等因素有關。所以,影響因子的大小與期刊所屬學科的性質和論文內容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大小有關,同時也與期刊的歷史長短、知名度大小有關,還和其內容是否為當前的研究熱點有關。

2.有發表時滯的影響。期刊被引頻次中兩年的時間限制可導致不同刊物論文的被引次數有較大差異。對于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影響因子,因為最先發表或公布的成果最容易或有可能引起較大的影響而被引證,相當一部分引文就因為文獻老化(超過兩年)的原因而不能被統計參與影響因子的計算;再者,不同學科論文的引證行為有所不同。這是因為不同研究領域或研究主題的成果在完善或驗證過程中經歷的時間段可能很不相同,如對于分子生物學方面具有創新研究的論文來說,則可能很快引起較大的影響并被引證,因此有研究證明,中國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存在明顯差異。

出版時滯較短的刊物容易獲得較高的被引頻次,所以縮短刊期,可以提高被引頻次,進而提高影響因子,刊期的縮短更加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從而有利于期刊論文更快更多的被引用。科學技術新理論、新方法、新成果、新知識不斷涌現,這種現狀必然要求期刊縮短刊期。縮短刊期,減少出版時滯,可使刊載的信息盡快地傳遞給讀者,從而為文章的及時被引創造條件。以《安徽農業科學》、《中國農學通報》、《江西農業學報》為例,這三種期刊在不斷縮短出版周期后,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也穩步提高。

然而,如果評價一項科研成就或一位科學家的貢獻,就更不能只看那個期刊兩年里的影響有多大了。最優秀的科學成就都不是以一時影響面廣,而是以影響的深遠取勝。比如,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一百多年后還在廣為傳播;20世紀40年代,物理學家黃昆提出的缺陷導致x光散射的理論,六十多年后也仍然被同行所引用。這些具有開拓性的成就有一個共同特點,影響的持續年限很長很長。

3.有期刊類型的影響。期刊的辦刊方針不同,期刊類型有所不同。自然科學類期刊大致可分為學術類期刊、技術類期刊、研究進展類期刊和科普類期刊四類。學術類期刊主要刊發綜述論文和研究論文,技術類期刊主要刊發技術應用論文。即使在同一學科領域,論文類型也會不同,有的為基礎研究論文,有的是應用研究論文,因而形成了多樣的期刊類型。文章簡短且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有一個較高的快引指數,對于評述、綜述類期刊,快引指數相對來說是非常低的,要在出版后許多年才會達到被引用高峰。綜述類期刊的絕對被引數非常高,其平均影響因子往往超過其他類型的期刊。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課題組經大量統計分析發現:中國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學術期刊其被引高峰期有明顯差異,一般理論性較強的基礎研究三年后才出現引文高峰期,如數學期刊被引高峰期大于兩年的占62%,被引半衰期較長;而應用研究論文因知識更新快,一般引文高峰期為兩年,被引半衰期短。這樣兩年影響因子,應用研究類期刊明顯占優勢,像生命科學期刊的平均IF值在2.5左右,而數學期刊的IF值卻在1.0左右。《中國農村經濟》IF值2.743與《中國南方果樹》IF值0.159相差甚遠。因此,每一類期刊由于各自發表的論文類別不同,引用率和引用習慣各不相同,導致每類期刊間的影響因子差別較大。在比較影響因子時,必須考慮到期刊及其所刊載文章類型的不同。

另外,專業期刊、交叉學科期刊和綜合性期刊IF值的差異,限于某專業為主引用的期刊,根本不可能被數十種或數百種期刊所引用,交叉性、綜合性期刊的性質決定了它們會被廣泛引用。

4.有統計差異的影響。不同的源期刊庫對載文量的統計不同,有的將全部文章視為載文量,有的僅將綜述、研究論文算作載文量。一方面在IF的計算中,被引用總次數(分子)統計了相應期刊中所有論文被引用的總次數,而總數(分母)則只統計論文、綜述類欄目的文章數,對評論、來信、簡訊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證的欄目的文章則不進行統計,實際上,這些未被統計部分的被引用頻次對IF值的貢獻很大,影響了IF值的準確性。其次,對于一些科普類、工程技術類等期刊,根據不同期刊的不同辦刊宗旨和服務對象,這些期刊的被引用次數可能不高,但是他們的實用技術被廣泛采用,在生產中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可見,期刊的被引率并不完全等于利用率。再者,在自然科學類期刊中,學術類綜述性文章多由相關專業資深專家寫作,具有權威性,且多數十次上百次地引用文獻,包括自引,這就自然增加了引用的次數;另一方面,作者從事課題研究時,往往是從閱讀綜述性文章開始的,學術論文引言部分也常引用綜述性文章,這無疑大大增加了這類文章的被引頻次。加菲爾德給出1945―1988年43年間的100篇高引論文,第l篇被引187 654次,第100篇被引3 204次,這些被稱之為熱門論文的高引率提高了來源期刊的影響因子值。同一刊物中不同論文被引頻次的差異源來一是論文類型的差異,二是論文性質的差異,三是論文所涉及研究領域的差異,這種差異一方面表現為快速發展的或較新研究領域的論文比相對較成熟研究領域的論文的被引頻次高,另一方面表現為不同研究領域間的相互引證并不等價。

5.有源數據庫的影響。由于大多數數據庫對所收集的期刊進行數據采集和評價,因此其來源期刊的數量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來源期刊中,很有可能由于學科發展的不平衡帶來來源期刊學科、語種分布的不平衡,這就造成了該數據庫在影響因子統計上的失均衡和全面。如SCIE目前只收錄了約7 000種期刊,而全世界總期刊數達210 000種,其中只有3.8%的期刊被其收錄。IF反映的是一種期刊在源期刊庫范圍內的影響,不同的期刊庫有不同的源期刊。所以,源期刊庫是對IF值起決定性的一個因素。現在的大型引文數據庫收錄期刊的學科、出版地、語種等是非均衡的,很難全面公正地反映不同國家、不同學科、不同語種和不同規模期刊的情況。例如SCI收錄各國的期刊數極不平衡,一般情況下,作者總是喜歡引用自己最容易得到的最熟悉的語種的文獻。由于SCI收錄中國期刊量小,所以國外作者對中國期刊的引用就少,而同國科學家之間因研究成果傳播的快捷性、研究主題的相關性等因素而傾向于互引,如美國科學家之間的相互引證可提高美國論文被引證頻次的30%。另外,研究表明,同語種刊物的相互引證概率較大,由于SCI更傾向于收錄英文期刊,這就使得其他語種期刊在SC1中的影響因子相對較低。

對某一特定期刊而言,由于其所在的期刊庫收錄的期刊構成不同,因而統計的IF值有較大的差異,由于源期刊庫的數量及側重點不同,同一期刊的被引頻次在不同的引證報告中會有所不同,進而導致計算出的影響因子也有差異。依據《2008 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2008年版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和2008年版《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統計數據,《中國農業科學》總被引頻次依次為4 746 、5 941、6 014,影響因子依次為1.519、1.871、1.889,差異較大。這是由于這三個庫收錄的來源期刊不同所造成的。筆者認為,在討論刊物的影響因子時要考慮統計來源庫是否具有真實的代表性。

6.有引用行為的影響。在影響因子對中國期刊的評價發揮越來越大作用的同時,也出現了自引對相應刊物影響因子的貢獻過度的問題。自引主要有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有的期刊工作者為了使自己的期刊盡快提高引用頻次和影響因子,通過各種途徑要求或示意作者增加對該刊的引證量。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有些期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要求作者盡量引用本刊文章的情況,其目的顯然是為提高自己期刊的被引率,一旦此刊排在前列,往往可以收到廣告性效果。自引可以增加被引頻次,進而提高影響因子。正常的自引體現了研究的繼承性,但是過度的、不切實際的自引,即便不是“ 人為” 結果,也至少反映了期刊的封閉性和排他性。一般自然狀態下學術類刊物自引率不會高于20%,過度自引是不良行為,但又不肯放棄這一“廣告”手段。同時,一些組織或部門對期刊績效的評價時過分地強調影響因子指標的評價作用,對過度自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由于引用行為及引用動機復雜多樣,存在偽引(未用而引)、漏引(用而不引)、錯引(尤其是期刊名縮寫錯誤)、集中標引、過度自引、負面引用、中性引用等一些不規范的引用行為,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不正確的引文統計結果,從而使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失真。

參考文獻:

[1]李煒.淺談期刊影響因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0).

[2]劉笑達,牛艷萍.影響因子對科技期刊評價的客觀性分析[J].太原科技,2009,(8).

篇8

關鍵字:英國;職業教育;農業職業教育

中國分類號:K561

眾所周知,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和最大的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同時又有“世界工廠”之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政府出臺了以農業土地利用為主旨的通告,并提出對土地實施分類,讓農民擁有土地的使用決定權。

一、英國農民職業教育的歷史背景

英國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早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英國農業本來處于歐洲領先地位,但隨著工商業的迅速發展,卻漸漸改型為“英國工業、其他國家農業”的國際分工[1]。在輕視農業的政策誘導下,英國農業逐步衰退,食品供應嚴重依賴英國遠洋商船,糧食進口運輸受阻,是國內出現“糧荒”為解決吃飯問題,英國政府不得不實行食品分配制,轉而加強對農業的干預。

二、英國農業職業教育主要體系

在英國,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是英國農業的基礎,農民培訓工作由農業培訓局、地方教育局和農學院合作社進行。提供農業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機構主要有三類:設有農業院(系)的大學、農學院和農業培訓組織。

以農業大學和大學農業院系為例。英國的農學院于本世紀30年代形成,目前全國共有多所。最初,農學院只是對已有農業背景的農民子女(主要是男孩)提供理論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們開始提供的英國有15所農業大學和食品相關的院系,如倫敦大學維伊學院、愛丁堡大學工學院等,均開設高能農業、環境和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專業(系)。入學資格要求,包括自然學科在內的2門科目為優,其他3門科目及格,入學前應有一定的農業實踐經歷,學士學制3-4年(獸醫6年),碩士和博士學位各1-2年和3年。畢業生主要當農業顧問和教學科研人員[2]。

三、英國農業職業教育得以實施的保障

(一)政府重視農民職業教育有相應的立法、機構與規劃

英國為加強農村職業教育與技術培訓,曾于1982年頒布了《農業培訓局法》,1987年又對該法進行了修改和補充[3]。在政府中,教科部負責院校教育,同時也抓院校的職業培訓,就業部的培訓局專門負責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方針政策與宏觀管理,并制訂有成人就業培訓計劃、青年培訓計劃等。農業部和地方教育部門共同負責實施“技術與職業教育計劃”。為了保證農業職業教育技術培訓工作的執行質量,政府還不定期地進行調查研究,針對其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制訂改進措施。如為改進農村技術培訓工作,政府于1989年成立專門班子開展農業培訓調查,隨后采取了加強農村技術培訓工作的措施,改組了農業培訓局,在全國成立了 16個地區培訓中心[4]。

(二)有機結合高校、科研咨詢部門和農業培訓網

英國將高校、科研咨詢部門和農業培訓網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展多層次的教育與培訓,適應不同層次人員的需要。其中,以農業培訓網為主體力量,以高校及科研與咨詢機構為輔,形成了一條從高到低層次分明、正規教育與業余培訓相互補充的、可以適應不同層次人員需要的農民培訓系統。比如,郡級農學院,主要培養有較全面知識的新一代農業勞動者,科研與咨詢部門(如農業開發與咨詢服務局)針對的是較高層次的專項培訓,而絕大部分的農民則是由地區培訓中心培訓。英國每年有30% 的農民接受各種不同類型的培訓活動[5]。

(三)建立獎勵和嚴格的考核制度

英國于1987年建立了“國家培訓獎”,獎勵在技術培訓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單位[6]。為保證教育與培訓質量,負責培訓的部門嚴格把好承擔教學與培訓任務的教員或輔導員的質量這一關。如農業培訓,除邀請學院教師和研究咨詢部門的科技人員任教外,還請在農業第一線工作的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任教。但對于后一類教員,一般先由農業培訓局組織培訓,經考核拿到合格證后才能負責教學工作。

另外,對于參訓學員,尤其是參加學院各類職業訓練班的學員,有嚴格的考試制度。經考試合格后,發給“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共分五級,一級為最基本技能,二級為擔任農業工人必需具備的資格,三級為農場顧問必須具備的資格,四、 五級為農場經理必須具備的資格[7]。為控制資格證書的發放,還成立了專門的職業資格評審委員會,農業領域的資格評審委員會由農業培訓局、教育界、國家職業技能考核委員會、農民協會及政府部門的代表組成。

(四)農民培訓的經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英國唯一能得到政府資助的產業培訓就是農業職業培訓,英國農民培訓經費的70%由政府財政提供,還從法律上保障,對農民參加培訓期間的工資和津貼給予補助。英國規定,農場工人上課時間的工資由農業培訓局的政府基金支付,農場主不用支付。在法規方面對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農民給予優惠待遇,主要有:①有權購地租地,申請建立自己的農業企業和經營農場;②可得到政府提供的低息貸款;③創辦第一年可得到政府提供的資助和補貼;④初始幾年政府可對農場減免稅收;⑤為使農場現代化,可向共同市場理事會貸款;⑥國家可派農業顧問對農場提供技術援助;⑦受過農業教育的子女在繼承農場時享有優先權。[8]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保證了農民職業培訓的順利進行,而且提高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促進英國農業經濟的蓬勃的發展。

四、英國農業職業教育的供給主體

農業職業教育是英國農業的基礎,農民培訓由農業培訓局、地方教育局和農學院合作進行,國家調控,政府承擔主要的經費,具體課程的實施和教育教學培訓則由相應的農業職業培訓機構進行。

(一)政府組織的農民培訓

英國的農民培訓是農漁食品部的農業培訓局負責,而且英國應用撥款機制,激勵學院提高教育效益。設立“教育撥款委員會”,把國家預算中劃給地方當局的教育經費,由該委員會按照一定的條件和標準分配給每所學校。經費的分配實行“三掛鉤”:一是與上年學校的招生規模效益掛鉤;二是與教學質量掛鉤;三是與生均費用掛鉤,撥款委員會制定不同專業的生均消費綜合評定“標準單位”,支出越少撥款越多,以激勵提高培訓的經濟效益[9]。為確保教育質量英國政府對學院的具體業務活動絕不干預,但對教育質量非常重視。主要通過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的評估和撥款的方式間接實現。官方的權威機構每年要對全國農學院從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和教育質量效益等方面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評估。權威機構定期公布每所學校的綜合評估結果,提倡公平競爭,激勵先進督促后進。

(二)模塊式的教學管理

模塊教學法是英國農學院組織教學的主要模式,他按職業崗位所需技能劃分為若干模塊實施教學,其宗旨是服從崗位所需,培養實際能力,確保學業質量。對崗位所需技能進行需求分析是制定培養目標的依據。學院聘請農業科技人員,農場主和農業管理部門的專家共同進行需求分析,依據崗位需要,制定專業培養目標。然后按其技能劃分教學模塊,每個模塊劃分為若干分項并具有具體的教學目的,所有教學目的必須是可量化、可測定的,便于實施和學業評估。培養能力是實施模塊教學的根本目的。教師在教會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突出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分析和判斷能力,交際和公關的能力以及以及利用最新雜志信息和現代傳播技術獲取的資訊更新知識及技能的能力。

(三)國家農民協會

在英國,國家農民協會的主要主要職能是聽取和反映農民意見,并替農民進行各種調研。目前,國家農民協會已有相當大的實力和影響。該協會設有專門的出口部,成立了農產品貿易公司,主要負責小麥、水果、蔬菜等農產品的銷售,并幫助農民貸款。

(四)農業合作社

英國的農業合作社也發揮著巨大作用,英國最早的農業合作社是發源于曼徹斯特的由300多個小合作社合并而成的COOP合作社[10]。該合作社于2002年與約克郡消費合作社合并,現在已經成為一家經營時間最長、經營狀況最好的全國性的合作經濟組織,它是用極少的的人力經營者全國15%的可耕地[11]。每年的生產計劃由農場經營者提出報上級公司同意后實施,生產出來的產品直接送到合作社所屬超市銷售,這就大大縮短了中間環節降低了生產成本,真正實現了農民向農業工人的轉變。

(五)私人出資辦的農業研究機構

這些研究機構有的側重于應用研究,如動植物育種、畜禽防疫、水產養殖等;有的側重于動植物生理、遺傳學、生物化學、分子結構、土壤肥理、生物固氮等基礎科學的研究。英國設有4種專門機構,即大學、三年制的農學院、農業專科學校和不脫產的職業培訓中心。

1.大學

大學培養的都是未來的農業專門人員,大多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分析思考能力,畢業后一般成為農業科技研究院、經濟或行政方面的負責人。

2.農學院

農學院招收的學員一般是具有1年農場實踐經驗的人員,培養目標一類是農業技術工人,一類是農場主、農場經理、政府機構或農業企業的管理人員。

3.不脫產的培訓中心和專科學校

不脫產的培訓中心主要針對農業工人、農場主的子女和農場主本人的,依據不同對象安排不同的理論和實際操作課程;專科學校則以培養農業工人為主,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農業基礎知識安排理論學習和田間實踐兩類主要的學習課程,但理論學習的時間要占整個學習時間的80%,農作物農業機械及畜牧生產為必修課。

五、英國農業職業教育的參與主體

英國農業職業教育參與的主體來來自于不同層次:農業工人、農場主的子女、農場主、以及愿意從事農業的學生及需要接受繼續教育的社會人員和需要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

(一)農業工人

在英國,農業工人可以進入專科學校和不脫產的培訓中心學習,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學習想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識,但入學前必須掌握一定的農業基礎知識。他們的必修課是農作物農業機械和畜牧生產,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視理論在知識的學習,只有20%的時間在田里或車間參加參加實踐活動[12]。

(二)農場主的子女

在英國,受過農業教育的子女在繼承農場時享有優先權,他們可以進入不脫產的培訓學校學習,也可以中學后直接升入農業學校學習。

此外,在英國為所有接受繼續教育以及14~19 歲需要接受職業教育的在校學生,尤其是那些來自社會弱勢群體的人提供接受職業培訓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11]李春光.國外”三農”面面觀[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77,83.

[2] [5] [8]楊茹,宋國愷.國外農民的職業培訓[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90,94,93.

[3]同上,92-93.

[4]梁艷萍.發達國家農民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哲學社會科學報,2010(07):25-27.

[6]李景光.英國的農村職業教育與技術培訓[ J].教育與培訓,2005 ( 2):27.

[7]劉英杰,張凱.英國的農民農業職業教育與培訓[J].世界農業,1986.6.

[9]李晶宜.英國農業職業教育概述上[J].eBook. 2009-3-25 22:39:40.

篇9

按照上述目標任務要求,今年政府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激發創新活力,推動科技城建設開創新局面

完善科技城體制機制。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中國()科技城建設的意見》,推進科技城體制、機制、政策和評價“四大創新”。完善工作平臺和運行機制,全面落實省政府授予的19項省級經濟管理權限。強力推進科技城產業投資基金年內掛牌運營,確保50%以上的資金用于科技城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加快園區管理體制調整,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建設專業化產業園區。確保科技城生產總值增長30%以上,財政總收入增長40%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增長50%以上。

建設五大支撐平臺。設立科技城民及科技成果孵化轉化資金,以科技城孵化中心、省民技術轉移基地、西科大國家大學科技園等為載體,加強綜合和專業孵化器建設,建設科技成果孵化平臺。以企業為主體,以省內外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支撐,以中科院電子設計自動化中心為載體,建設利益共享、政策引導支持的產學研對接平臺。以國家民科技園、中物院民品生產基地、29基地軍民共建共享試驗基地等為載體,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設立民創業和科技項目孵化風險投資機構,以科技城產業基金為依托,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投融資平臺。聘請“兩院院士”等專家學者和企業家組建科技城顧問團,以各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交流培訓機構為載體,搭建人才支撐平臺。

促進軍民結合成果轉化。加大人才和信息交流力度,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快推進院地、軍地合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加快建設以利益為聯結的軍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激勵機制,支持軍工科研單位以技術入股等形式,大力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以軍民結合為重點,圍繞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積極開展聯合攻關,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積極爭取“委省共建”軍民結合產業項目來綿發展。加快建設國家民科技園、中物院技術轉移中心、29基地空氣動力學國家實驗室,引導在綿國防科研院所的民項目加快轉化步伐。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全面落實科技創新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扶持政策,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快組建研發平臺,推動利爾化學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新增1個國家級實驗室,建設1—2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5個以上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爭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3%以上。積極開展新一輪國家知識產權試點,依托長虹、攀長鋼、九洲等大型骨干企業和國防科研院所研發平臺及重點項目,大力開展差異化自主創新。新增專利授權460件以上,完成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開發50項以上,參與制訂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10項以上,不斷提高科技城主導產業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二、狠抓工業強市,推動工業發展實現新跨越

培育中小企業集群。引導科技人才創辦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積極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上市融資,著力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方面取得實質性突破。積極申辦第三屆中國中小企業節,引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依托長虹、九洲、攀長鋼、新華等大企業,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配套型中小企業。圍繞比較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資源深加工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全力培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狠抓企業技改和節能減排。調動企業技術改造的積極性,切實用好企業技改、中小企業貸款貼息資金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地方創新基金。積極推進長虹低附加值產品改造、攀長鋼和巴蜀江電節能、雙馬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安縣紙業漿紙平衡等重大技改項目建設,確保更新改造投資增長20%以上。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健全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加強工業節能節水、清潔生產、重點污染治理、環保產業發展等工作,搞好長虹、九洲、華潤、東材、美豐等5戶企業節水示范。掛牌限期治理12戶工業企業排污,加快攀長鋼節能技改、啟明星磷化工黃磷尾氣回收利用、銀河建化15萬噸鉻渣處理、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國債等項目的建設步伐,完成列入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的3戶重點企業和省“百戶企業節能行動”的9戶重點企業節能目標,確保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下降6%以上。

大力提升工業經濟效益。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大力促進工業經濟從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不斷提升工業經濟質量和效益。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健全現代企業制度。

三、統籌城鄉發展,推動縣域經濟取得新成效

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發揮綿江、綿安產業帶的示范帶動作用,確保全年新增類別村60個、農民專合組織20個、農村專業營銷大戶1500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個,農產品加工經營銷售收入增長10%以上。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推進和規范農村土地流轉。加快實施糧食、油料、水果、蔬菜和道地中藥材、無公害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建設工程,建設一批優勢農產品基地。大力發展畜牧業,推進優勢畜產品產業化經營,進一步提升畜產品加工能力。市財政安排2000萬元扶持生豬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千萬頭優質生豬工程”,建設西南地區最大的良種豬繁育基地、全國優質商品豬生產基地,確保出欄生豬660萬頭以上。積極培育水產龍頭企業,擴大水產養殖規模。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健全農產品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檢測體系,加強動植物病蟲害和疫病防治工作。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業裝備,增強農機服務能力。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指導,實現勞動力轉移123萬人次,勞務總收入67億元。

發展民營經濟。毫不動搖地支持民營經濟加快發展,以民營經濟大發展帶動縣域經濟大提速,力爭縣域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20%以上。認真貫徹《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全面落實財政扶持、用地保障、融資擔保等各項政策措施,切實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力爭年內培育產值過30億元的民營企業1戶、20億元的5戶、10億元的5戶,新增億元企業20戶。

統籌城鄉發展。全面落實支持縣市區發展的各項政策,統籌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優化區域經濟布局,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切實簡政放權,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村社合并,深化、“擴權強縣”試點。聯動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積極支持重點鎮加快發展。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加快通鄉、通村公路和鄉村機耕道路建設,建成農村公路1250公里。抓好病險水庫整治,加強小、微水利工程建設和江河管理,新增節水灌面、恢復改善灌面和新增旱澇保收面積15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0平方公里。支持農民新建沼氣池3.5萬口。繼續完善農村飲水、電力、通信等設施和網絡,建好基層派出所、法庭、司法所和鄉鎮衛生院。

四、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第三產業邁上新臺階

擴大社會消費。全面啟動縣市區商業網點規劃建設,進一步完善商業網點體系。積極構建新農村流通網絡,新建“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103個。全面開展“家電下鄉”工作。進一步支持和引導連鎖企業進入社區。大力實施“雙百工程”和“三綠工程”,積極推行綠色市場認證制度。加快發展餐飲服務、文化娛樂、實物租賃等綜合性消費,培育和擴大汽車、通訊、教育和體育等新的消費熱點。保護和傳承傳統品牌,培育“中華老字號”和“老字號”餐飲企業。加快城區危、舊房改造,規范房地產業發展,繁榮房地產市場,確保房地產交易總額突破60億元。

發展現代服務業。抓緊制定服務業發展總體規劃,培育大市場、大企業、大物流。加快建設現代物流園區,引進和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業,打造川西北商貿中心和物流中心。加快新皂工業物流中心和龍門農副產品物流園區建設,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市場建設。加快發展科技、中介、金融、保險、會展、交通運輸業和涉農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新型流通業態。打造科技城服務外包品牌,做大做強服務外包產業。

壯大旅游文化產業。整合機場和旅游集團等優勢旅游資源,積極培育航空旅游市場。啟動三國文化及蜀道旅游線建設,加快建設仙海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繼續推進以科技(工業)旅游為重點的城市旅游,確保科技博物館如期開館、李白紀念館創建國家4a級景區、虎牙旅游景區年內營業。啟動旅游小商品市場規劃建設。繼續落實扶持旅行社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深化國內主要客源城市的宣傳促銷,開辟新的客源市場。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97億元,增長20%。整合古玩市場,打造古玩一條街。積極培育演藝市場,規范和發展文化、新聞出版市場,建設一批有規模、上檔次的文化經營項目,促進重點文化設施規模化和產業化。

五、加強開放合作,推動外向發展實現新突破

增強招商引資實效。抓住外資西移、內資西進的機遇,圍繞支柱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民等制定和落實有效的招商政策。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突出抓好大型骨干企業配套產業、優勢資源開發、農業產業化發展、會客廳建設等方面的招商引資工作。完善項目管理責任制,扎實搞好項目策劃、組織、包裝、推介和引進,切實抓好項目的跟蹤落實工作,確保東部四省(市)招商、科技城產業推進會等活動簽約的重點項目盡快開工建設、投產達效。建立和暢通“大院、大所、大企”聯系渠道,著力辦好第二屆中國()科技城產業推進會、世界500強企業投資科技城高峰論壇及項目推介會、“三線”建設項目推介會等重大招商活動,依托西博會、西部產業承接及重點投資合作圓桌會等省內外招商平臺,努力拓展招商領域。不斷創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小分隊招商、點對點招商、網絡招商,力爭引進世界及國內500強企業5家、行業500強企業10家、億元以上企業20家,確保全年到位()內資180億元以上,到位外資1.8億美元以上。

加強區域合作。以建設川西北重要交通樞紐為突破口,實施大開放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城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全面加強區域合作,積極融入成渝經濟區、西南經濟協作區和泛珠三角區域,加強與等地區的合作,深化同港澳臺地區、國內外友好城市的合作與交流,推進產業互補,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合作水平。大力實施“走出去”和“請進來”戰略,支持優勢企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張發展。

擴大外貿出口。加強海關、檢驗檢疫、口岸管理等工作,提高外貿服務水平。辦好出口加工區,盡快引進一批外向型企業進區發展。加快國家科技興貿出口創新基地和加工貿易轉移承接基地建設,提升外貿出口檔次。鼓勵和扶持高新技術產品、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出口,著力培育3—5個拳頭品牌。在擴大長虹、九洲等骨干企業出口的同時,繼續壯大中小企業出口隊伍,年內新增進出口中小企業30家,確保全市實現外貿出口9億美元,增長28.5%。

六、優化投資結構,推動重點建設取得新進展

加大投資工作力度。年是的項目年,要以重大工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著力優化投資結構,擴大投資規模。設立重大項目管理辦公室,建立重大項目篩選、策劃、審批、建設推進機制。在做大做強投控集團的同時,積極搭建新的投融資平臺,用市場化的手段籌措建設資金。完善政府投融資監督管理體制,確保項目建設資金合理、安全、有效使用。

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在抓好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的同時,切實加強交通、水利、能源、城建等方面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吳家渡電航、燕兒河水庫、仙女堡電站、九環線響巖段改線、城市供水管網工程等項目。加快建設北(川)松(潘)路、涪江三橋、武都水庫、陰坪電站、梓潼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等項目。開工建設綿遂高速公路、成綿樂城際鐵路、城區—仙海景觀大道、和鹽亭污水處理廠、涪江河堤綜合整治一期工程等項目。做好成綿第二條高速公路、綿安快速通道、武引二期灌區工程、平武鐵龍堡電站和古城電站等項目前期工作。

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加強規劃編制和管理,抓好以會客廳、園藝片區為重點的城市新區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面完成涪濱路、綿鹽路會客廳段改造提升、塔子壩污水處理廠中水回用示范、市中心醫院改擴建三期等工程。加快推進城市電源點及配網建設、城市環境治理、會客廳1號橋和桃花島建設、三江大壩及道路改造提升。開工建設涪東片區城市水環境治理、涪江二期上段防洪堤、一環路改造和二環路續建等工程。完善提升給排水、人防和城市管理信息化系統。做好第二垃圾填埋場、永興和塘汛污水處理廠等前期工作。

七、強化資金保障,推動財金工作再創新業績

優化財政收支結構。嚴格依法治稅,挖掘增收潛力,加強稅收征管,加大非稅收入征繳力度,確保財政收入實現新的突破。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大對新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技術改造、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的投入。深化政府收支分類和部門預算改革,推行部門預算績效考核制度,穩步推進市縣兩級公務員津補貼規范工作。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認真落實化解農村義務教育“普九”債務的各項政策。

創建金融生態環境模范城市。繼續落實部門工作責任,全面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深化金融生態環境模范城市創建工作。積極發揮信貸擔保機構的職能作用,加快建設長虹配套企業產業鏈融資平臺,充分利用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融資渠道,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投融資環境。加強企業上市融資工作,力爭利爾化學等2戶企業成功上市。增加有效信貸投放,確保全年各項貸款余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立激勵機制,引進2—3家異地股份制商業銀行來綿設立分支機構。支持郵政儲蓄銀行組建分支機構,加快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步伐。積極推進政策性保險工作,促進保險業健康發展。

八、切實改善民生,推動社會建設取得新進步

深入實施民生工程。各級財政投入19億元以上,大力實施就業促進、扶貧解困、教育助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百姓安居、道路通暢、環境治理民生工程。確保新增城鎮就業3.7萬人,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培訓農民工12.7萬人。免除49.6萬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并免費提供教科書,為5.5萬名寄宿生補助生活費,確保城市低保家庭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同步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對5.5萬名中等職業教育學生給予資助。實現城鄉低保動態管理,做到應保盡保,確保城鎮和農村低保月人均補助分別不低于105元和34元;確保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45.3萬人,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覆蓋人數達5000人。全面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確保年內參保率不低于50%。解決1500戶農村特困危房、無房戶住房困難問題。新建廉租房1200套、經濟適用住房600套。啟動省級村莊人居環境治理試點14個。解決12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完成紅層打井1.4萬口。切實解決“老、小、困”問題。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五保”對象全部納入供養范圍。新建、改擴建50所敬老院,農村“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35%以上。加強城市社會福利機構建設,新建鹽亭和安縣社會福利中心。改進和深化青少年社會教育,加強青少年活動陣地建設,搞好農村留守兒童、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和幫扶。繼續健全和完善城鄉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將城市月人均收入250元和農村年人均收入12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惠民幫扶范圍。實現2.4萬戶、5.2萬名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救助城市困難群眾13.8萬人。

協調發展社會事業。繼續鞏固和發揮基礎教育的品牌優勢和影響力,普遍實行城鄉免費義務教育,積極創建省級義務教育示范縣,努力建設“讀書之城”。鼓勵民間資本、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進入中高等職業教育領域,支持職業技術學院創建國家100所高等職業教育示范學院,著力打造2—3個萬人中等職業教育集團。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力爭師范學校創建綿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通過評估。著力構建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66個、農村書社10家、農家書屋40家,實現1993個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完成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普查。認真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加快城鄉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立重大疾病防治和醫療急救聯動機制,以縣市區為單位實現新農合全覆蓋和就診“一證通”。落實加快中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中醫藥人才培養和市縣中醫院建設。大力推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和信息化建設,強化流動人口管理,確保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以內。搞好奧運火炬傳遞活動,舉辦市第五屆運動會,抓好體育場館綜合開發利用。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實踐活動,切實提高市民素質,積極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節水型城市。強化基層基礎統計,加強經濟運行監測,做好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準備工作。基本完成縣市區第二輪修志工作。

加強資源環境保護。科學有序推進礦產、水能、土地、森林等開發利用,提高資源保障和環境承載能力。啟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搞好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和科技城集約節約用地試點,開展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掛鉤試點,確保全市耕地保有量40.6萬公頃以上。切實推進生態市建設,做好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在省政府下達目標以內。嚴格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排污,完成2個小集鎮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和10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綜合整治。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高度重視物價上漲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認真落實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加強生活必需品價格管理。完善各級和群眾工作機構,全面落實市、縣領導定期接待群眾和“兩代表一委員”制度,推行制度,著力健全社會綜合管理體系。繼續堅持用解決問題的辦法維護社會穩定,積極化解社會矛盾。切實辦好市長公開電話,真心誠意解決好市民反映的問題。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進一步加強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工作。嚴格執行《勞動合同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做好雙擁工作,創建國家雙擁模范城市。認真落實民族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實施《突發事件應對法》,完善應急管理體系,提高防災救災能力和水平,加強氣象服務和地質災害整治。嚴格食品、藥品等重點監管。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重點加強消防、礦山、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建筑施工等領域的安全監管,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不斷提高社區建設和服務水平。繼續深化平安創建,健全基層治安防控網絡,積極推進“鄉村、校園、社區”三大警務建設,嚴厲打擊各類犯罪,鞏固省級平安縣市區創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