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教育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6: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互聯網教育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互聯網教育特點

篇1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新生;學生特點;入學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7-0204-02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入學新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呈現出了新的特點,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下有效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提高入學教育質量,將新生入學教育做成一個持續的、分階段的、按步驟實施的教育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自己入學后的自我感知和引導教育實踐結合,才能更好地了解學校,認識自己所學的專業,奠定大學學業收獲的根基,而這個過程要貫穿于大學第一學年。

一、“90后”學生的特點

(一)思想積極上進,但意志薄弱

當代大學生對黨和國家有很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上的各種文化思想、不同價值觀念沖擊著他們自身的理念和價值觀。同時,他們大學之前的學習缺少對國家方針、政策的全面了解,這使得他們具體行動的能力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穩定,缺乏艱苦奮斗精神等,在實際行動中有時不能正確地判斷相關問題。

(二)追逐世界潮流,但責任感淡薄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潮流的追隨者,具有強烈的求新意識,推崇變革創新,在他們身上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但同時,很多學生對待事物的態度過于現實甚至偏向功利,一些學生僅把學習的目的定位在將來擁有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上,很多事情他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重視個人利益,忽略自己的社會責任。

(三)樂于參與實踐,但判斷能力差

大學生是一個思想活躍、善于嘗試的群體,他們向往“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生活,但同時他們卻涉世不深,沒有經驗。因此在面對眾多選擇時,他們往往難辯好壞,不分真偽,很多事情都會去嘗試。另外,他們對許多問題的看法也經常簡單化、片面化。

(四)自尊心強,但心理調節能力不足

當代大學生都有較強的獨立意識,渴望擺脫束縛,有很強的自尊心,習慣以批評的態度對待問題。但他們卻不具備成熟的心理素質和承受能力,心理調適能力不足,當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時,容易形成心理障礙。

二、新生入學后面臨的困難

(一)生活環境變化與人際交往困難

新生入學后會進入新的環境,這時候,一方面新生自身想融入環境而表現出強烈的交往意愿,另一方面自己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加之之前家庭教育沒有給予更多的人際交往技巧,使得其不能主動結交朋友,從而阻礙了彼此的交流,導致了孤獨感的出現,從而產生壓抑和焦慮心理。其次,互聯網的普及讓學生可以通過一個移動終端設備,比如手機、平板電腦來更加容易地跟世界溝通。一方面獲取信息資源更方便,甚至通過社交軟件可以很容易跟周圍的人甚至千里之外的人進行交談。另一方面,學生的溝通不是通過傳統的媒介來開展的,所有的語言文字表達只有統一的符號,缺少了情感、神情的溝通,不利于學生在真正社會中成長。

(二)理想與現實的落差

很多新生將大學想象的過于完美,進入現實的大學以后,卻發現與理想的差距很大。有些學生因為高考的失誤而與理想的學府失之交臂;有些學生所選擇的專業與想象不符而存有失望。這些新生無法調節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將打擊他們的興趣和自信心,嚴重影響他們在校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使他們失去以前積極進取的心態,變得怨天尤人、碌碌無為。

(三)不適應大學教學和學習方式

大學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非常多,每學期都在不斷變化著多門課程,同時課程大多是大班上課,課程多、進度快、講課粗略的教學方式使很多學生都不能適應。而且,許多學生習慣了中學時的“填鴨”教育,不能主動鉆研、分析書本內容,更不懂如何自主查找資料、動手實踐,將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而當老師不能滿足這一要求時,新生往往變得無所適從,迫于學習壓力而陷于苦讀書的境地。

三、入學教育對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

輔導員作為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堅持網絡的益處擴散和行為糾偏,努力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教育與服務相結合、防范與治理相結合的體系,貼近當代大學生生活、學習,通過輔導員博客、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發表正能量言論,對于一些社會熱點問題也能夠及時拋出正義觀點,引發學生自主參與討論,起到方向引領作用,使他們能夠認清國家前途命運,認識自身的社會責任,堅定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和信念。

(二)校史、校風教育

校史、校風教育是讓學生了解學校的歷史發展軌跡,認識到各項優良傳統以及建校以來的各項成績、榮譽,從而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專業認同感,將他們融入到學校特有的風格中。通過校史教育使新生比較全面地了解學校的校情、概況、教學科研實力、辦學特色和學科優勢、學校的培養人才目標及學校歷史和未來發展的前景。通過校史、校風的教育增強學生們對學校的認同和熱愛,從而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和上進心。

(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對新生的四年大學生活以至今后的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幫助他們從自身的角度出發,認識自己的性格特點以及將來的職業適合種類,了解社會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了解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要做好的各項準備,《職業生涯規劃》能讓新生深切感受到就業、擇業區別,從而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事業,這樣就使新生的學習方向和目標更有針對性。

四、入學教育的注意事項

(一)嚴格規章制度

新生入校后,學校雖然為他們安排了專門的學習時間,講解學校的相關規章制度,但是,一方面學生對學校情況不熟悉,另一方面各項規章制度相關條款眾多,學生不能有效牢記所有的內容。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應該利用點滴的具體事例對相關條款進行指導和分析,使新生能夠真正理解并正確運用。同時,應該嚴格按照學校的制度要求學生,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形成良好的為人做事風氣,形成健康的學習生活習慣,為今后四年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確立學習的中心地位

對于大學生來說,校園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各種社團活動、課余兼職、知識講座、資格認證等種類繁多的內容可以給予學生充分的拓展空間去充實自己和鍛煉自己。但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因此,在新生入學時雖然面對眾多的活動內容,但學習始終是不可動搖的中心主題。應該通過學生集體自習、學習經驗交流、中期考試、個別談話等形式引導學生重視學習,形成學習氛圍,固化學習習慣。

(三)注重班級凝聚力

班級建設在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中仍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項學習、活動仍舊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進行。實踐證明:在團結、學風濃重的班級中,學生們能夠擁有歸屬感,開朗、積極等各方面優秀的學生較多。因此,在新生入學時,就應該組織他們熟悉班級同學,建立班級意識,帶領他們盡快形成有各自特點的、具有凝聚力的班級體。

以上就是基于互聯網時代下,對高校新生的特點和由此引出的對新生入學教育的一些見解。新生入學教育對學生四年大學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都會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師應該以認真、負責、熱愛學生的態度去引導學生更積極、健康、充實地完成大學四年的學業,為國家的發展建設培養出更多可靠、頂用、創新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包麗穎.對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有關思考[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3,17(2):130-132.

[2]張小姣.高校新生的心理特點及入學教育對策[J].銅凌學院學報,2007.

[3]豐碩,張智昱.高校學生入學教育淺談[J].廣西大學學報,2006.

[4]馬援.簡議高校新生入學教育[J].揚州大學學報,2003,7(2):6-8.

[5]林煥章,英健文,林良盛.關于構建高校新生入學教育體系的探討[J].時代經貿,2008,6(90):49-50.

[6]李榮光,王發棠.淺談高校新生人學教育問題[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20(1):137-141.

[7]戴宏,朱興同,謝樹林.生涯規劃是新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趨勢[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61-62.

篇2

關鍵詞:互聯網+ ;政工思想;工作要點

十以來,在講話中指出,互聯網直接關系到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必須研究把握信息網絡時代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推動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盎ヂ摼W+”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進一步實踐的成果,它推動經濟形態不斷的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在新時期,更要以互聯網+為載體,促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創新。

一、完善制度,融入互聯網+思想政治方法

互聯網+傳統產業,引發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會帶來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升?;ヂ摼W市場規模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必然引起對制度創新的需求。實施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能使企業管理者主動利用新媒體、搭建起與職工溝通的橋梁。互聯網具有環境虛擬性和角色虛擬性特點,它便于行為者在網上吐露真實信息,許多是現實生活中難以暴露、吐露的真情實感,利用虛擬的網絡平臺,就可以非常直接和比較可靠的了解企業職工思想狀況。

二、增強管理,提高互聯網+思想政治應用

虛擬化網j應用正在走向扁平化。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扁平化的思維,只有敢于直面社會熱點、輿論焦點,真實反映民情民意,及時回應職工關切,積極影響引導輿論,才能推動現實問題解決,消解誘發矛盾的負面因素,聚集推動發展的正能量。通過互聯網+還可以不斷倡導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學習型組織是一種精簡、扁平、網絡化、有彈性、能夠不斷學習、不斷自我創新的組織,可以實現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最大化。

三、轉變溝通,促進互聯網+思想政治協同

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很強的歷史責任感,著眼網絡化發展的新要求,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增加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招聘比例,加強對行政管理人才的信息技術培訓工作,力爭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培養成既是政工師又是經濟師的“雙師型”復合人才。宣傳部門要善于同信息部門、生產部門進行橫向聯合,只有實施跨領域、跨部門的協同創新,不斷開發新平臺,才能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廣度和力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不斷向精確、實時、快捷、{效轉變。

四、網上教育,平衡互聯網+思想政治關系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雙方是一種事實上不平等的“垂直型”關系。由于受“師道尊嚴”的傳統文化的影響, 由于長期以來,在企業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教育執行者往往自居于“教師”、“領導”、“家長”等“優勢”和“主導”的位置,教育活動是單向式的灌輸和施與,這種僵化的、與人本精神相抵觸的做法顯然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了誤區?;ヂ摼W是一種嶄新的人際交往方式和社會文化現象,虛擬環境、平等交往、大眾參與是它的基本特征?;ヂ摼W消除或模糊了現實人際交往中職業、年齡、職務等自然的和社會的種種差別,使人際關系平面化、單一化,真正實現了平等。另外,互聯網文化是多元的,它的分享具有強烈的大眾參與、自主選擇等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只能是平等型,在網絡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真正實現了平等,建立在師生、長幼、上下等垂直型角色關系上的教育在網上很難有生存空間。思想教育工作者應充分掌握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這種特點,以平等交往的心態和“網友”的角色身份積極參與網上教育。

五、網絡互動,拓展互聯網+思想政治領域

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畢竟有不同于傳統媒體的特點,其互動性的特點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所以,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根據互聯網的特點,及時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以人為本,互相交流,講究工作的藝術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進人網絡。比如,設立網上交談室或網上論壇與企業職工交流思想,發表正確的思想和見解,解答企業職工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利用電子信箱為企業職工提供專門的指導和幫助,使其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正面教育,提{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質。

六、加強監督,確保互聯網+思想政治落實到位

互聯網信息時代,工作方法要創新。利用互聯網+進行企業政工思政教育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不斷的努力堅持的。因而在教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還要加大監督的力度,要時刻的保障企業思政工作的積極性,避免在教育工作中出現任何的紕漏。

[參考文獻]

[1] 杜向榮,胡明,張寰.從“企業+互聯網”到“互聯 網+企業” [J].管理縱橫,2015(36).

[2] 王新.“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研究[U].管理觀察,2015(11).

[3] 李長恩.高校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5).

篇3

 

關鍵詞:山區 農村 互聯網 社會道德

互聯網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國農村普及。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調查,2007年底,農村網民數量己經達到5262萬人,其中新增網民2917萬,年增長率達到127.7%。據筆者實地調查,即使山區農村的經濟和地理條件很差,互聯網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較快的。而互聯網在農村道德建設方面的重要影響也日漸突出,并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

一、互聯網在山區農村道德建設方面影響的主要特點

    從總體上看,互聯網在山區農村道德建設方面的影響呈現出幾個主要特點:

    (一)初期性

    互聯網對山區農村來說,由于普及率還相當低,因而影響面較小。在道德方面,人們主要是看到了對青少年的影響,而較少看到對成年人的影響。從區域上看,目前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鄉鎮中心及周邊少數農戶,其他未開通互聯網的農村基本上處于隔離狀態。在農民外出打工的時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別是留守兒童,通過進城或到鄉鎮中心上網與農民工聯絡。顯然,互聯網在山區農村道德建設方面的影響還處于初級階段。

    (二)非主流性

    從有關調查情況看,目前山區農村的主流媒體是電視。農村信息化建設在農村取得了較大進展,部分村已經開通電話和有線電視,沒有有線電視的村,用上了衛星電視接收裝置。人們在勞動之余主要通過電視了解外界信息。此外,農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現代道德觀念通過電視和外出打工經歷逐漸傳入山區農村。相比之下,互聯網還是非主流的影響途徑。

    (三)正負混合性

    人們經常將互聯網比作雙刃劍,就是說它既有好處,又有壞處。在山區農村,網絡開始應用到課堂教學、遠程教育、課外閱讀等教育活動以及農村基層行政工作中,在義務教育、繼續教育和民主法制觀念的傳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課外上網,以網絡游戲為主,既耽誤了學業,又朝著網癮發展,進而染上了一些不良習氣,如言語粗魯、頂撞師長,產生心理障礙或疾病,乃至出現盜竊、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家長和學校是否進行教育引導以及教育引導方式是否得當,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受網絡影響的性質。

    (四)產生更大影響的潛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區農村青少年中,有較大部分將成為未來的農民,他們現在受到的來自互聯網的影響,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未來農村人口的道德價值觀念.一些通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樹立起來的道德觀念,在互聯網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機,如暴力游戲導致的青少年暴力傾向、網絡黃和視頻導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傾向、網絡詐騙現象導致的青少年誠信意識淡化等等。

    (五)應對措施的不成熟性

    從目前情況看,政府在山區農村互聯網推廣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態度,其基本出發點就是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進步.各地黨政部門都啟動了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農村建設試點為依托嘗試了一些利用互聯網對廣大農民開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客觀地說,當前應對山區農村互聯網推廣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影響的措施還很不成熟。這主要表現在山區農村各類人口對互聯網的認識模糊和有關部門采取相應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區農民對互聯網的認識還很不充分,有的沒有看到互聯網的經濟價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聯網為何物,有的則簡單地將互聯網看做洪水猛獸。而山區農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聯網知識,要么只看到互聯網的娛樂功能,只有少數受到了學校或家長的教育引導而將互聯網作為學習工具。文化監察大隊等機構權力有限,人員不足,經費不足,技術條件有限,難以貫徹有關管理制度。

    二、山區農村社會道德建設應對互聯網影響的對策

    在充分認識互聯網對山區農村社會道德建設的影響的基礎上,社會各界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將應對互聯網影響作為山區農村道德建設的一件大事來抓。要以政府部門為主導,多管齊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積極價值,積極建設山區新農村道德價值體系。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以媒介宣傳教育農民正確認識互聯網的積極作用

    互聯網在山區農村的普及是必然趨勢,一味拒絕和隔離互聯網并不是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的長久之計。因此,當前最緊要的事情,就是要讓廣大山區農民正確認識互聯網的利與弊。有的農民通過電視等渠道間接地了解到互聯網的有關情況,但往往只有兩個事實在他們頭腦中產生了深刻印象。一個事實是,有的農民利用互聯網獲得了經濟效益;另一個事實是,許多青少年上網導致學業無成或道德敗壞。從筆者的調查情況看,許多山區農民對有網癮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導方法,要么因高壓控制而導致激烈沖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導致青少年網民越走越遠,成為互聯網消極作用的產品??梢?,教育廣大山區農民正確認識互聯網的作用是解決青少年網民道德教育難題的關鍵。由于山區農民文化知識水平低,很難從切身體驗中掌握教育引導青少年網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過電視等現有主流媒介教育他們如何認識互聯網,如何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導青少年網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先期受益者的積極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聯網推廣過程中的網絡道德教育

篇4

關鍵詞:“互聯網+”;新型農民;創業教育

一、新型農民工創業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民工對政府開辦的創業培訓并不感興趣,培訓內容以經營管理層面的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性較差,政府創業培訓往往是為完成任務而培訓且目標單一,與農民工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創業是有風險的,很多農民工是初次創業,對創業風險準備不夠充分,對風險估計不足,以至于很多農民工在創業和就業之間猶豫不決。由于農民工長期處于低端工作崗位,因此,他們參加創業培訓更多地關注初級操作技能,他們很多知識都是在工作中不斷積累的,他們更關注就業教育,對創業培訓教育并沒有那么重視。年齡在25-35歲之間的新生代農民工有著強烈的創業愿望,對新生事物,特別是對互聯網知識比較感興趣,這種創業意識對創業者來說是一種寶貴財富。因此,需借助互聯網,加強對農民工創業知識培訓,培育農民工開拓創新能力和把握市場信息能力,但目前的創業知識培訓顯然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創業教育需要不間斷進行,需在一段時間內多次強化培訓,培訓時間需要滿足要求。然而,由于經費問題和農民工自身比較看重眼前利益等原因,大部分參加創業培訓的農民工僅參加過一次培訓,培訓時間較短。培訓機構對于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提供幫助,培訓缺乏連續性。創業教育方式不能滿足農民工多樣化需求。課堂教學沒有針對性,創業教育涉及農業、教育、勞動和鄉鎮等多個部門,各個部門之間分工不明確,且單個部門的資源有限,未能對多個部門資源進行整合。創業需要對行業、部門和社會力量等各方資源進行整合,然而,各個部門之間缺乏統一規劃,相關部門各自為戰,沒有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對農民工創業教育進行統一指導和培訓,加上農民工手里沒有項目和信息平臺,以至于農民工在創業方向上很迷惑。政府在農民工創業方面的導向出現錯誤,政府部門往往急功近利,注重眼前利益,希望農民工能做大、做強,成為農民企業家。因而,培訓也陷入精英教育誤區。農民工創業教育需要有相應的教育基地,但目前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不強,場地等教育基礎設施不全,純粹針對農民創業教育基地非常少。

二、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民創業教育ST分析

(一)基于“互聯網+”對新型農民創業教育的優勢(S)分析

1.及時有效對創業需求做出客觀分析

把創業信息及時、有效地通過互聯網出來,農民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在網上有針對性地查詢收集產品信息,比如,產品價格、產銷走勢以及所需技術等信息,互聯網可以使農民主動地獲取相關信息,減少創業的盲目性。同時,農民自身的創業需求信息也可以借助互聯網表達出來,借助互聯網農民工可以快速把握自身需要的商機。商機和其他創業信息有助于農民工對創業是否可行進行全面分析,使整個創業項目更具有前瞻性。農民創業信息主要集中在產品供求關系和生產該產品所需的實用技術這兩個方面,體現農民工對創業信息需求的針對性,而互聯網恰好能滿足農民工這一需求。借助互聯網農民工可以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建立通暢的信息渠道,多渠道反映市場供需情況,以此解決創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傳統獲取創業信息渠道主要有兩個:一是人際關系傳播;二是政府機構相關信息。前一種傳播信息渠道主要受到個人人際范圍影響,真實性和可靠性也受到影響,并且具有不穩定性;后一種傳播渠道的速度較慢,信息相對于市場變化顯得滯后。

2.基于“互聯網+”的創業教育能有效打破時間、地點限制,方便交流

創業教育是個持續過程,需要對創業教育持續跟蹤才能有效解決農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保證創業教育質量,提高農民創業熱情,發揮創業吸收勞動力的作用。傳統創業教育受到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想創業的農民不能隨時參與創業教育活動,只能寄希望于政府能多舉辦幾次創業教育培訓、延長培訓時間以及對創業教育培訓后的后續指導。借助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實時性和隨時性的特點,既打破教與學受到的時空限制,也使得后續交流指導有了保障。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與專家進行交流,專家通過互聯網對農民進行創業前、創業中的各項指導服務,及時解決農民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農民通過互聯網實時關注產品市場行情,從而對創業生產決策進行策劃,并通過與其他農民之間實現資源共享,共同創業。

3.借助互聯網整合農村市場,拓寬創業教育范圍

面對廣大農村市場,農民對整個市場信息把控不完全,需要進行整合,而各個地方的農村市場主體需求是不同的,具有階段性和個性化特點,因此,借助互聯網整合農村市場相關資源,通過對當地農民生產經營活動相關信息主動搜集,完善創業信息搜集和渠道,只有農業信息規范、標準,才能對農民需求做出正確分析,從而篩選出符合當地特色的創業信息供創業者選擇,并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信息流動機制?!敖柚ヂ摼W對信息的搜集、加工和功能,創業教育信息、服務和技術指導都能通過互聯網實現,形成信息收集和制度,為農民創業提供有效信息服務,并加強引導服務,從而拓展創業教育范圍”。

(二)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民創業教育的劣勢(T)分析

1.借助互聯網對農民創業教育受到地域限制

在前文所說的借助互聯網可以打破創業教育的地域限制主要是從后續跟蹤指導的角度來論述的。而這里所說的地域限制主要是基于互聯網對農民創業教育受到網絡硬軟件水平影響。借助互聯網對農民實施創業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實現網絡“村村通”。但這對我國很多沒有通網絡的貧困地區來說,想借助互聯網對農民創業教育受到地域限制。在同一地區,創業教育也受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影響,創業教育大多針對城市人口,對農民工就業培訓已經較少,針對農民工創業培訓更為薄弱,以至于農民創業培訓經費明顯不足,進而導致農民創業教育基礎設施和培訓手段都跟不上需求。不同地區,創業教育的經費、師資、創業信息等不同,造成我國很多農村地區創業教育環境差,特別是我國中西部地區網絡覆蓋率還有待提高。

2.借助互聯網對農民進行創業教育需要一些輔助方式

借助互聯網對農民進行創業教育的前提是受教農民都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但農民的信息素養往往不夠,這種完全脫離傳統課堂形式的教育對農民有一定難度。所以,借助互聯網開展創業教育不僅需要網絡覆蓋率較高的基礎設施建設,更需要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這需要一定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需要傳統授課方式輔助創業教育,傳統授課方式有著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因此,通過面授方式讓農民具備一定的信息處理技能,促進其在互聯網環境下自主學習。

3.借助互聯網開展創業教育缺乏激勵和監督機制

傳統方式對農民開展創業培訓主要選擇在農閑時,以集中培訓為主。但由于現實原因,農民基本上沒有太多的閑暇時間,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農民的流動性增強,愿意接受創業教育往往也是因為正在從事某項工作,但時間上無法保證,由于自身各種原因往往不能完整地接受創業教育,因而無法保證創業教育質量。借助互聯網開展創業教育有著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優勢,但需要將創業教育與激勵和監督教育相結合。需要設計和實施相應的激勵措施,激發農民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同時,承擔農民創業教育的培訓機構也需要有較大靈活性,設計出更接近農村實際的培訓機制。

三、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民創業教育發展模型

(一)構建農民創業教育發展模型的前置條件及相關要素

隨著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現代化不斷深化推進,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的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地區的很多家庭已經有互聯網接入,為廣大想創業的農民提供技術保障。農遠工程項目使得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作為新型農民有了市場意識,也有了通過網絡來解決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意識,逐步提高農民的信息素養。以上條件是構建基于“互聯網+”的創業教育發展的前置條件。在前置條件得以滿足的條件下,互聯網視角下的農民創業教育模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一是信息資源的獲取;二是信息資源交流;三是根據獲取的資源和交流信息進行在線學習;四是對學習過程的反饋評價?;凇盎ヂ摼W+”的創業教育模型有三個主體:一是新型農民;二是互聯網;三是創業教育專家。創業教育的目標是使農民具備創業知識和技能,滿足創業者創業需求。模型中的新型農民主體主要是指接受過基礎教育的初高中應屆畢業生和城市返鄉農民工以及農村其他剩余勞動力。創業教育專家主要指高校教師、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所以及已經創業成功的農民,主要是對創業教育過程進行指導,對創業教育實施結果進行評價,完善創業教育過程,促進教育目標得以實現。創業教育四個組成部分構成一個整體的創業教育過程,農民通過互聯網提供的信息自主學習,并與專家相互交流,得到專家的反饋后再次學習。在前文已經分析到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模型需考慮面授輔導、廣播電視等多種輔助教育手段來保障創業教育得以實施。

(二)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農民創業教育模型的闡釋

1.新型農民通過互聯網信息進行自主學習

網絡信息資源是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必備資源,這些可以自由獲取的互聯網信息資源將被學習者主動獲取。農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及時、全面特點,獲取產品供求信息并結合自身所掌握的資源和興趣篩選符合自身需要的創業信息,這些最新市場資訊、行業創業信息,讓農民及時準確了解市場情況,滿足個性創業需求,減少創業風險。農民在利用互聯網獲取相關創業信息后,便進入自主學習環節。農民利用互聯網平臺自主地接收信息進行學習,與傳統自主學習相比,利用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是一種手段。互聯網為農民學習提供符合本地創業特色的教程、多媒體、視頻等形象、生動的創業信息資源,讓農民能掌握每一次學習內容,把握學習重難點?!稗r民可以通過觀看視頻,查看課件等方式開展自主學習,并通過網絡資源的及時性實現同步學習,使學習更加靈活和自主”。農民在學到優質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提高自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

2.新型農民借助互聯網與專家和他人進行異地交流

農民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對于互聯網視角下的創業教育至關重要?;ヂ摼W的實時性使教學突破時空限制,促使創業教育后續跟蹤更有保障。創業教育模型設置交流信息平臺為農民與專家交流提供條件,幫助農民及時解決農民在學習和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農民利用互聯網平臺與專家進行異地交流方式分為實時和非實時。實時交流指農民隨時提問,專家及時做出相應的回答;非實時交流是指農民提出問題后,專家集中時間給予回答。專家在回答農民遇到的問題除了直接解答,還可以提供相關參考資料。利用互聯網建立論壇,讓農民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論壇中,等待他人和專家回復,方便對問題長期深入地探討。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方便農民之間相互交流,互聯網為農民之間相互交流提供協作平臺。農民之間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之間借助互聯網提供的文本、視頻傳輸與共享等形式多樣協作方式,共同學習、群體溝通,以團體成員角色開展多項交流,比如,農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創業成功經驗,以此提高農民自身的生產經營水平。

3.專家借助互聯網對農民創業學習效果進行反饋評價

反饋和評價具有導向功能,通過對參與者的反饋和評價可以促進參與者改進活動設置。通過反饋評價功能促進農民反思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一步改善網絡環境,從而促進農民自主學習。在整個反饋評價過程中,專家是主導。首先,專家對農民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及時反饋,并對問題進行分類反饋給農民,為農民提供更為全面的供求信息,利用互聯網對農民評價反饋功能設置,優化互聯網對創業信息分類管理,促進創業教育資源更新,及時更新市場咨詢,進而優化互聯網服務。通過互聯網評價及反饋功能促進創業教育更能接近當地農民生產經營活動,推動農業信息標準化發展,并結合各地特色信息為農民創業服務,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創業教育機制。

4.利用其他手段輔助互聯網創業教育

“互聯網+教育”對于促進教育,特別是創業教育發展有著巨大優勢。但傳統教學仍然有著其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對于信息素養不高的農民來說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為此,通過農村以及普及的廣播、電視作為創業教育的補充,非常適合農村創業教育實際情況。對于想獲取一技之長的農民來說,傳統廣播、電視教育以及面授教育更具有優勢。因此,在一些條件成熟地區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實施創業教育;但在我國中西部貧困、落后地區,以及不能利用互聯網進行創業教育的農村地區,可以通過傳統教育方式引導農民認識互聯網,并學習使用互聯網。

作者:張理暉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彭希林.新農村建設中培養新型農民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8.

[2]張秀華,張秀娥.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教育與培訓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4(6):168-169.

篇5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思政政治

如今,信息技術在社會領域高度普及,我們已經正式步入到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的基礎性工作,面對互聯網時代提出的巨大挑戰,傳統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滿足高校發展需求。如何將互聯網作為載體,開展高校思政教育成為高校改革亟待思考的問題之一。

一、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產生的影響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促使人們生活和工作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對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詳細來說,互聯網自身具有的開放性、便利性,促使很多學生都能夠即時獲取外部信息,更加強調自身的主體地位。如果教師一味傳授知識,學生將會產生懷疑,影響教師權威。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更愿意進行自主學習,且與教師保持平等關系。而教師受到家庭、工作壓力的影響,對互聯網接受能力較差,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另外,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新媒體,具有信息傳遞、交互快等特點,促使大學生更為直接地接觸外部世界。由于缺少科學評判標準和理論指導,極易形成錯誤的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思政教育持續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措施

1.革新傳統觀念

互聯網時代下,教育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教師要接受新媒體,及時適應新特點。傳統教學模式,高校思政教育主導者是教師,教師將社會要求的政治觀點、思想道德經過嚴格的篩選后,按照教學計劃傳輸給大學生,內化學生思想當中,逐漸影響學生行為。而新時期下,學生自主學習占據主流趨勢,且在網絡平等意識影響下,單向灌輸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心理及學習需求。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3G工具圖文并茂等特點,構建良好的互動模式,賦予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內涵,激發高校學生興趣,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隨時隨地掌握學生們心理要求,采取主動式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內心產生的疑惑,幫助學生科學理解和認識外部世界的各類信息。

2.學習新技術

教師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占據重要地位?;ヂ摼W時代下,教師要明確自身具有的示范作用。在工作中,重新審視互聯網給思政教育工作產生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同時認識其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高校學生的教育,還應堅持合理原則,明確教育目標,以此提高工作有效性。實踐過程中,高校領導應組織教師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豐富教學活動形式與內容,占據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順應時展趨勢,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做好充分準備。

3.強化網絡管理

互聯網時代下,我們能夠體會信息技術給自身帶來的便利。但是面對海量信息,我們也要積極應對倫理、法律等諸多問題。因此,高校應加強校園網站的構建,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促使各個部門相互合作和溝通,形成合力,為學生構建和諧的校園環境,不斷優化網絡環境。同時,高校還應加強外部監督與內部管理,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更多支持。高校還應打造一支高素質思政教育隊伍,確保教師能夠堅持正確的政治立場、開放的思維方式,促使自身能夠在良莠不齊的數據海洋當中,能夠明辨是非,進而更好落實對高校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

4.充分利用網絡開放特點

如今,互聯網環境中,各類論壇為大家暢所欲言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而這其中不乏包括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因此,高校應將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領域。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開放性特點,吸引學生利用理性客觀思維對待事物,分析社會各類事件,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互聯網時代下,教師要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教學方式,應與學生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學會傾聽,真誠地與學生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并給予學生更多幫助和支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另外,高校教師還應加強對學生信息的相關性研究,掌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并積極創新不同的工作方法。如通過分析學生校園卡消費記錄,掌握學生經濟狀況,并針對一些貧困學生提供更多生活補助及勤工儉學的機會等,解決學生困難,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到實處。另外,還可以對近年來人才招聘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崗位需求,引導學生結合自身所學制定好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三、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高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應明確認識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的影響,樹立數據意識,掌握科學分析方法,加大對數據信息的利用率,在實踐中逐漸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規律,加快互聯網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及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成為國家的棟梁。

參考文獻:

[1],王艷杰.互聯網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

篇6

關鍵詞:中職教育;互聯網背景;德育教學;對策

在教育體系中,相比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教育與其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之處,可將其視為普通高中教育的補充,主要體現其就業為向導的特點,具有明顯的職業教育的性質。隨著當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滲透到中職教育的每個角落,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學習生活的轉變必將給中職德育教學帶來一定的挑戰,同時,也為中職德育教育提供了發展機遇。

一、中職學生媒體素養的培養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想要利用網絡對有效信息進行重點分析,就必須具備較高的媒體素養。中職院校應該通過必要的講座或者課程,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媒體評判能力的培養,特別要加強學生利用互聯網等虛擬媒體技術的能力,使學生具有較強的抵抗信息污染的自制力,對于自我的互聯網應用進行管理,并能更好地利用相應的互聯網信息,提高對于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幫助中職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更好地了解社會。

二、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信息化變革

在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過程中,課堂教育是重要的內容。中等職業學校要想應用互聯網來有效開展德育教學,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內容。第一,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學校應該積極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對于原有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比如,通過網站、微博以及微信等媒體技術,確保網絡課程新平臺得到充分利用,充分發揮網絡交互性的作用,有效轉變學生原有的被動學習的方式。比如,學生、教師能保證在平臺上進行實時互動,探討社會熱點問題,主動向教師進行提問,并將德育教育內容進行傳遞,使學校德育信息化進一步完善。第二,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有效改變傳統的教學工具,通過視頻技術,對原有的枯燥的德育課堂素材進行重新設計,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生動、直觀地將教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升,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能實現人生觀教育和理論知識學習的結合。學校應重視德育教師培訓工作,保證教學服務中新技術的應用,順利開展相關的德育教育工作。第三,構建德育課程專門網站,幫助學生獲得全方位的職業生涯規劃,并開展必要的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從學生的實際心理情況出發來進行網站設置,結合學生需求,切實解決中職學生在職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第四,進一步完善中職學校的網絡設備為中職學生提供良好的使用互聯網的場所。學校應該采取措施保證各種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同時,應重視互聯網中的局域網信息安全相關問題,保證學?;ヂ摼W資源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進一步正確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第五,重視把德育課堂延伸到網絡世界,通過人人網、豆瓣網等社交網絡,進一步開展合理化的德育工作,突出學生具有較強的互動學習的特點,使得德育課程的有效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獲得較強的交際能力。

篇7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行業;發展現狀;創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3-0137-03

一、互聯網教育行業的細分與優勢

(一)互聯網教育行業的細分

互聯網教育是一種運用網絡、多媒體和多種交互手段進行系統教學和互動的新型教育方式。互聯網教育由計算機及基礎網絡設施、教師、教學平臺、教學內容、學習者等基本要素構成,也稱為“在線教育”。可以從兩個維度對互聯網教育行業進行劃分,一個是根據用戶年齡層將在線教育細分領域分為五種,第二個是根據內容進行劃分。見圖1。

圖1 互聯網教育行業細分領域

(二)互聯網教育行業的優勢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教育企業的形式、內容都越來越豐富,且互聯網教育逐漸顯現出優于傳統教育的特點,分別是:

(1)突破時空限制;

(2)使學習變得輕松,真正能實現有問必答;

(3)方便高效便攜;

(4)教育的質量和水準都有所提升。

基于這些優勢,互聯網教育逐漸為人們所接受,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愿意嘗試這種新型學習方式。

二、互聯網教育的發展歷程

中國互聯網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歷經十幾年時間發展到現在可以劃為第四階段。

第一個階段: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出現網校形式的互聯網教育,即以網絡為介質的遠程教育平臺,將師資力量用互聯網手段分享。一部分是學校與企業合作建立的網校如四中網校,還有一部分是1999―2000年左右,傳統培訓學校轉戰線上,如新東方網校等等。同時,線下培訓機構開始快速發展,如學而思、學大教育,等等。

第二個階段:2006―2010年期間,出現了以新東方為首的一波赴美上市的,但整個在線教育行業仍處于發展緩慢的時期。到2012年,美國MOOC、可汗學院開始流行,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國新興互聯網教育企業開始進入市場。

第三個階段:2013年開始,我國互聯網教育事業爆發,在線教育呈現井噴式增長,資本市場投資火熱,形式、內容也呈現多樣化形態,有行業人士把這個階段定為互聯網教育的新元年。

第四個階段:2015―2016年,國家教育政策的放寬導致赴美潮流開始減弱,很多公司選擇回歸國內A股。同時,還有上市公司大量收購和并購,很多教育機構掛牌新三板,眾多新興在線教育機構出現。

從以上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出,前期互聯網教育發展緩慢是受制于外部環境的發展即互聯網、電腦等技術還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從終端用戶來講,還未形成接受線上教育的習慣,且有些人對網上授課還不信任,加上付費意識還沒有養成,導致發展緩慢。

三、互聯網教育發展現狀

(一)市場規模

中國教育產業正邁入“黃金時代”,整體行業規模和市場活躍度都處于擴張階段。2015年,中國教育產業的總體規模為1.6萬億元,預期至2020年這個數字將增長至近3萬億元,并實現12.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2015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規模預計達到1 111億元人民幣,2010―2015年間平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2.9%,預計2018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2 680億元人民幣。未來幾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將保持這個增長率繼續穩步發展,特別是培訓領域,包括早教、K12培訓以及職業培訓,都將成為未來的主力增長點。見圖2。

圖2 2016―2018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規模預測

(二)對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AMC模型的分析

目前,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百花爭鳴,細分領域眾多且發展階段差異化明顯,整個互聯網教育市場基本處于探索和市場啟動期,且廣受社會各界關注。見圖3。

圖3 2015年中國互聯網教育市場AMC模型

1.探索期

目前,興趣教育、留學教育、學前教育處于探索期,創新型廠商不斷出現,資本市場長期關注,市場緩慢進入培育期,商業模式尚不清晰。

興趣教育:初創階段企業占主流,產品呈現多樣化形態,涉獵范圍廣泛,屬于非剛需性的慢熱細分領域;用戶市場處于萌芽培育期,尚未形成良性的盈利模式,在互聯網上仍處于探索期。

留學教育:潛在用戶范圍廣泛,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傳統線下中介轉移線上,同時平臺式在線留學機構出現。但各自發展階段參差不齊,缺乏標準化產品,盈利模式穩定性較缺乏。

學前教育:用戶規模在不斷擴大,大量廠商及投資方涌入,廠商提供的產品/服務嚴重同質化,市場競爭激烈;商業模式不清晰,多以融資或并購為主要資金來源,形成規?;袌鋈孕钑r日。企業類型主要以創業型企業為主。

2.市場啟動期

目前,綜合平臺、K12教育、外語教育處在市場啟動期。產業領域主流廠商逐步確立,成熟的商業模式出現,市場進入快速推廣期。

綜合平臺:現階段主要由BAT、YY等互聯網巨頭占據,整體處于啟動初期?;ヂ摼W巨頭介入綜合平臺主要通過兩種渠道:一是投資,為具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創業型教育平臺出資;二是獨立或與其他傳統線下教育機構合作,搭建全領域跨度的綜合性教育平臺。目前尚未找到較清晰的盈利模式。

K12教育:需求旺盛且基本為剛性需求,市場規模巨大并且還在逐步增加。產品的標準化程度較高,大多以網校為平臺,在線提供教學視頻、教輔資料文本等這類產品的盈利模式基本以都是付費購買的模式為主。

外語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剛需性,市場規模巨大,用戶需求強烈,產品呈現多樣化趨勢。大型傳統上市教育機構雄霸市場,新興已獲融資的初創企業發展迅速,整個市場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3.高速發展期

目前,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處在高速發展期,主流廠商進入IPO階段,市場規模化增長,產品應用逐步成熟,市場門檻提高。高等教育受到國家政策的壁壘性限制,在教育資源獲取以及用戶市場方面具有很強的封閉性特征。但在國務院宣布“取消和下放網絡高等學歷教育的行政審批”政策后,這一細分領域將迎來潛力巨大的市場發展。加上從國外引進的MOOC教學模式帶動了高等院校以及互聯網企業的重視,用戶規模正在高速增長。

(三)互聯網職業教育發展的現狀

在國家政策、市場剛需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影響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潛力巨大。

1.所占市場份額

2016年,中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規模在整體互聯網教育市場中占30.2%,僅次于高等教育,排名第二。用戶參加職業教育目的明確、主動性強、付費意愿高,市場潛力巨大。目前外語、 IT、會計等考試和資質類課程受到用戶青睞。見圖4。

2.互聯網職業教育企業類型

互聯網職業教育企業可以分為視頻/網路課程類、題庫類、綜合平臺類,每個領域都具有相關企業代表,競爭較為激烈。

3.互聯網職業教育處于高速發展期

目前,中國互聯網職業教育市場目前處于高速發展期,以會計考試、 IT技能、外語培訓等成熟行業領域的企業領先。BAT主要布局教育平臺,優勢在于資金雄厚并且本身自帶巨大流量,目前處于務實者象限。隨著不斷創新的教學模式的出現,創新者象限的企業可以通過提高投入產出比、加強品牌曝光度等途徑向領先者象限轉移。見圖5。

四、關于互聯網教育行業進行創新的建議

(一)實行社區化

互聯網教育會改變人們教育和學習的方式,可以將一群興趣相同的人會聚集在一個社區里,實行以信息交流的方式學習,并且進行知識的分享和傳播。

(二)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

互聯網教育行業要發展得更好,就必須把更多的知識、經驗傳遞給缺乏教學資源的地區,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化。

(三)廣泛運用智能設備

互聯網教育行業要廣泛運用人工智能、高科技硬件等智能設備,使得線上體驗優于線下,提供更優質的教育。互聯網教育的興起為教育O2O的發展帶來機會,把線上和線下資源融合起來,提升教學效率。

(四)運用大數據

互聯網教育行業通過運用大數據,可以實現教學模式的改變,比如,基于大數據和云,教師可以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進度,以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五)使用新技術形態

當投資人厭倦了在線外教、題庫、拍照搜題之后,互聯網教育行業要發展得更好,必須使用在線一對一教學、機器人教育、3D打印、電子筆、主觀題測評等新技術形態。

參考文獻:

[1] 呂森林.中國互聯網教育行業研究[J].互聯網天地,2016,(4).

[2] 張蕾蕾.互聯網教育企業的品牌傳播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2016.

篇8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網絡已經覆蓋到了包括教育行業在內的方方面面。高校大學生是網絡時代忠實的“接觸體”,互聯網正在改變著大學生的行為模式、生活方式。網絡的多元化與開放性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的思想與心理健康。傳統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顯然在新時期已經無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開展大學生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如何針對大學生特點有效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本論文討論的主要內容。

關鍵詞:

互聯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互聯網技術在教育行業的滲透與普及正在改變與影響著教育的發展模式,網絡教育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并逐漸形成自己突出的特點——多元化與開放化。大學生的思想比較開放,有著自己的行為模式與心理特點,網絡教育更能促進他們內心的釋放。但網絡對教育環境的影響是雙面性的,在看到網絡給教育帶來好處和便利的同時,網絡中的不良信息也危害著大學生的心理與思想,改變著大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形成。因此,有必要對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進行相關探索,以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健全大學生的思想與人格。

一、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的必要性

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比較而言,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諸多優勢,可以更大程度地幫助大學生建立健全心理健康調節機制,從而針性地提出解決方案。1.資源信息的傳播與共享互聯網時代,資源和信息存在網絡式的傳播與發展,這些資源與信息無論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豐富多樣,能夠多角度、多層面地提升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學生現在上網比較方便,鼠標輕輕一點就可以了解到世界范圍內的文字、圖書與視頻等資源。此外,大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上均可以對資源進行編輯與傳播,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大學生可以通過遠程連接的形式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進行線上交流,大學生可以更多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不可否認的是,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心理教育模式的范疇與內涵。

2.有利于心理健康模式的多樣化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較單一,不注重人本教育思想,且教育的內容與途徑比較單一,已經無法適應當前多元化與開放化的教育環境。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改變了心理教育的形式與途徑,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型與前瞻性也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整體的發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種模式,例如教育論壇、專家在線咨詢、心理健康視頻講解等。這些形式都可以實現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此外,這些創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會受到時間、空間、地域等方面的限制,有助于快速、便捷地發現并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當然,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的優點之一就是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和差異化的教育方法。大學生完全可以結合自己的性格與心理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與資源進行線上的相互交流與學習。另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避開大學生對自己自尊心、自信等因素干擾,抓住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3.突破時空等因素的限制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所使用的平臺是互聯網,基于互聯網開放性與共享性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變得時時存在、刻刻存在。這種不受限制于時空因素的教育模式徹底摒除了傳統心理教育的缺點,更符合時代的特點,使得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心理健康專家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更靈活?,F實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家資源有限,知識水平參差不齊,而從大學生角度講,不同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應不同,學生的基數又很大,要實現一對一的心理健康教育顯然要克服很多困難,操作起來非常不便利。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講,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都比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意義。

二、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性的學科,有著學科自身的特點與發展規律。在對高校大學生進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學科的發展規模,并結合高校大學生的特點進行適當的創新,才可以達到目的,高校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須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差異性原則大學生在每個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即便同一個體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心理、思想情況也不盡相同。那么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這一發展規律,重視這種特點開展差異性的健康教育,依據不同的個體、不同成長階段選擇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在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的同時,更多進行內容上、方法上的靈活運用,注重“人本”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更好地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整體性原則所謂“整體性”原則即意味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與互聯網信息技術形成統一的發展模式。要嘗試將互聯網信息技術有效運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過程,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從業者正確看待網絡資源與工具,將其視為一種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工具而非目的,在現有基礎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豐富化與多樣化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與形式,滿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3.人文性原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歸根結底是以“人”為服務對象,要關注“大學生”這一主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我們要看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過程性,要從深層次挖掘實質,在這一教育過程中要融入多種教育元素,加入人文主義情懷,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創造和諧良好的環境??傊?,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者需要樹立正確的概念,在倡導這一教育過程的時候,注重與圍繞學生主體,挖掘精神方面的內涵,努力提升大學生群體素質教育的整體目標。

三、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對策

1.更新健康教育理念,開辟網絡平臺互聯網時代,心理健康教育有自己的內涵,如人本理念、教育主體主導對象互動理念等。大學階段是人生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要努力為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平臺與資源,如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學校網站專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子板塊,這些行為都可以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提供引導。高校還可以開展一些更豐富的多媒體手段,以促成大學生就業心理方面的解決方案,學生可以養成正確調節心理的方法,養成正確的網路教育觀念,正確使用互聯網,減少互聯網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2.有效開展大學生網絡健康教育調研有效開展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可以引導學生對健康教育的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大學生依賴于互聯網的虛擬性,很多學生沉迷于網絡,這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通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調查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現狀,通過對調研數據的分析可以得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與發展規律,有效地進行預測與防治,更順利地完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3.創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增加學生情感體驗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應依托于學生主體進行,增強互動交流與情感體驗。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要傳輸給學生正確的心理教育知識,更重要的是在過程上激發大學生的情感體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嘗試在教學環節中增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中而并非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應綜合運用文字、視頻、圖像與動畫等形式讓學生壓抑的心理得到釋放,釋放心理的不愉快。

4.傳統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而言,各有優點,在現實生活中,不應僅僅使用一種方式,要結合兩者的優點。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學生更加主動、自覺與大膽地開展相關內容,但其目前仍處于研究的初級階段,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僅僅可以作為對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與輔助手段。

參考文獻:

[1]沈曉梅.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學生心理能量正向轉化的教育機制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7)

[2]沈曉梅.對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11)

[3]鄧立.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0(04)

[4]王麗梅.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2(14)

[5]崔浩.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狀及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15(31)

[6]儲璧茜,郭峰,沙瑩.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教育策略[J].價值工程.2014(03)

篇9

關鍵詞:“互聯網+”;“95后”;思想政治教育;挑戰

中D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060-02

一、“互聯網+”的相關概念

早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屆移動博覽會開幕大會上“互聯網+”這一理念就被提出,在十以后,“互聯網+”這一理念逐漸融入到社會各行業中,在2015年兩會期間一些業界代表及學者對“互聯網+”進行了更深一層的定義?!盎ヂ摼W+”是指在信息時代下,充分將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融入到各行業中去,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盎ヂ摼W+”主要具有開放生態的聯系、關系結構的重塑以及人性的尊重三個主要特點。由于互聯網具有開放性,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將一切符合條件的、有差異的、獨立的個體連接起來進行交流,在交流中讓每個個體均實現價值。“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原有的文化結構,在網絡平臺下可以重新分配和組合權力、議事規則以及話語權,體現出了對人性的重視、尊重和敬畏。

二、“互聯網+”時代下“95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1.對網絡有一定依賴性?!?5后”這一代大學生是在網絡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從小開始接觸網絡,與網絡發展有著一定相似之處,從某種角度出發,網絡已經成為這一代大學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95后”大學生不僅能夠利用互聯網拓展他們的人際交往圈子,而且已經在這個大環境下樹立了自己的生活理念,再加上移動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使得他們對網絡有著極強的依賴性。

2.認知及思維能力強。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得到一定提升,“95后”大學生在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獲得了以前的大學生前所未有的益處,借助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幫助具備了全球化視野,不僅能夠學習到我國傳統文化思想,而且還能夠接觸到西方文化思想,豐富了其知識面,使其認知及思維能力更加活躍。

3.各類心理問題不斷凸顯。雖然在“互聯網+”環境下能夠拓寬“95后”大學生的視野,提升其認知和思維能力,但是“95后”大學生有著和我國經濟發展相同的發展軌跡,他們可以被視為是我國不斷強大和富強的受益者,同時也是一個家庭的核心,很多家長無論是在物質上還是在精神上都給予其最大限度的幫助,這樣一來如果在物質基礎完善的環境下學生過于關注虛擬社會,沉迷于網絡,那么各類心理問題將會不斷涌現出來。如果學生難以正視所處實際環境,較好地應對困難,那么將會直接影響學生日后的就業創業發展。

三、“互聯網+”時代下對“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1.“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受到影響。在“互聯網+”時代下“95后”大學生受到網絡發展所帶來的多元思想的影響和沖擊,而這一階段也是“95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階段?!?5后”大學生在大學階段本身自我辨識能力方面并不成熟,如果在受到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很容易出現思想扭曲的情況。舉個例子,在網絡時代下西方一些國家過于崇尚拜金主義思想,一些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獲取了相關信息,由于缺乏正確的疏導使其難以對自己的思想和價值進行理性的認知,價值觀出現一定偏差,這樣有可能對其今后社會交往、就業創業造成一定阻礙。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工作時缺乏主導性。以往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其不僅扮演著學生學習指導者的角色,而且更是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具有一定主導性和權威性特點。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不斷拓寬,“95后”大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變得多樣化,此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學工作過程中的主導性和權威性難免被削弱,教學難度增大。同時,由于“95后”大學生辨識能力還不成熟,難以分清到底是老師說的對,還是網絡上的對,著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考驗。

3.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內容與學生追求個性的趨勢相悖。在“互聯網+”背景下由于“95后”大學生具有較強的個性,過于強調自我,追求自我個性發展,一些學生對于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內容并不認可,其認為現有的思想正式教育模式和內容已經與自身想要得到的脫軌,無法體現出自我,對教學持有懷疑態度,更甚者則滋生了抵觸心理。對此,高校必須充分結合學生個性調整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及內容,進而起到正確引導學生的作用。

四、“互聯網+”時代下“95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創新策略

1.加大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化工作開展狀況的關注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順利開展必須與時俱進,積極構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網絡。高校學生政治教育工作網絡是指黨政機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信系統以及傳輸系統建立在計算機基礎之上的網絡。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在網絡上發放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同時,要想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將其他大眾媒體,如報刊、廣播、電視、圖書、錄音錄像和戶外宣傳信息移置到網絡上,全面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大眾傳媒的結合與互補,進而間接達到宣傳和指導的目的;其次,高??梢岳眠@一平臺趣味性、形象性以及直觀性的特點開設網絡課堂,不僅高校教師可以進行授課,而且還可以邀請一些專家講授思想政治知識,使一人授課,全體大學生都能夠接受教育成為可能、

2.不斷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數據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固然重要,但是思想正式教育網絡數據庫的建設也不容忽視。對此,高校應當投入一定資金用于完善思想網絡數據庫,安排專人對學生基本信息進行整合,建立起電子檔案,使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之前就能夠對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同時,還要不斷完善數據庫的信息,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定期將學生們的學習成績、綜合測評信息輸入在內,使信息具有動態性,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對接,從而更好服務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

3.不斷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者的整體素質。在“互聯網+”大環境下要想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開展,離不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者的努力,其素質的高低與工作開展情況息息相關。對此,高校應當重視思想正式教學工作者整體素質的提高。

4.加大對學生網絡倫理、網絡法制教育力度。對學生網絡倫理、網絡法制教育是“互聯網+”大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對此,高校應當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小組討論等多樣化方式正確引導學生,使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網絡倫理、網絡法制觀念,教會其分辨對錯,提高其自覺性。

5.完善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督管理體系。提高大學生網絡行為的自覺性屬于軟性管理,但是單靠軟性管理并不一定能夠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效果,還需要采取硬性管理對其進行鞭策。對此,高校應當積極完善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監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學生網絡行為規范準則以及監督機制,一旦在網絡平臺上發現違規行為要對問題學生要給予一定懲罰,不僅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而且還要與其學分相掛鉤,對于拒不改正的學生要扣除相應學分,做到“防微杜漸”,在校園中營造一個健康的、是非明確的、祛惡扶正的網絡環境,為“互聯網+”環境下對“95后”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提供一定保證。

結束語

現階段,很多高校在“互聯網+”背景下都在積極運用網絡平臺開展對“95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學工作,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能夠更好地被大學生所接受。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高校還需不斷努力,積極探索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正確引導學生。

參考文獻:

[1]劉慧.“互聯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亞太教育,2015,(27):21-25.

篇10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優勢;問題

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教育”這個新名詞,隨之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勢不可擋地滲透到現代教育領域,繼而應運而生出一系列網絡應用平臺,比如:藍魔云班課、騰訊課堂、微信課堂等。這些全新的教學手段將互聯網與傳統教育高度融合,為現代高等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學輔助,因此,一經出現就迅速發展起來。

一、“互聯網+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

(1)云班課。云班課是在互聯網環境下,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通信設備在課堂內開展互動教學的平臺。首先教師要在平臺上建立班群,每個班課有一個邀請碼,學生憑此邀請碼加入班課群,并在班課群平臺上完成課前點名、課堂授課、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布置、教學課件及課堂輔助資料的分享。在學期末,平臺會根據教師平時對學生的評價自動生成學生的平時成績。云班課不僅打破了常規網絡學習對電腦的依賴,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利用手機進行自主學習的興趣,帶給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的全新體驗。鑒于這種教學模式的移動性、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和高效性等突出優點,在未來的網絡教學中,云班課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微課。微課是以視頻的方式記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講解重點,從而利用碎片化的教學小視頻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全過程。微課的核心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教師將課堂教學中重要知識點講解的小視頻上傳至網絡平臺,學生即可在課后反復聽取這些重要知識點,進而對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進行復習與加深理解。區別于傳統的全程教學錄像,微課具有視頻時間短、重點內容突出、資源容量小、資源使用方便等特點。微課這種“小課堂、大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有助于創建真正屬于學生自己的課堂,進而幫助提高教學效率,改善教學質量。(3)翻轉課堂。翻轉課堂可分為:課前和課中兩個部分。課堂前,學生通過微課、騰訊課堂等平臺觀看老師的教學視頻,完成課前的自主學習,并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課堂上,由學生把課前自主學習的內容,介紹給老師和其他同學,進而與教師一起完成重要問題的研討、交流。這種教學方式的特點是:由學生自己去學習和發現問題,并由老師在課堂上即時解答,不僅可以克服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課后遇到難點問題無人解答的現象,而且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翻轉課堂教學流程的改變,將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由課后遇到問題無人解答而不了了之變為課前發現問題課堂解決而印象加深,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有利于教師提煉教學重點,更有針對性開展教學活動。

二、“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的優勢

(1)優化資源共享。首先,互聯網為教育信息資源提供了一個龐大的共享平臺,并打破了時空限制,無論是在學校、在家、在公共場所,只要有互聯網覆蓋的地方,就可以享受到海量的教育資源;其次,通過網絡平臺一個教師可以給成千上萬的學生傳授知識,節省了優秀教師資源,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授課;此外,互聯網教學課程可以反復聽取,任何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公平地享受教育資源,真正實現了教育平等。(2)優化時間配置。隨著各種學習資源的大量涌現,學生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互聯網平臺學習,也可以在課前、課后任何時段進行學習,只需一臺電腦或一部手機,就可以通過相應的app軟件,選擇自己想學的知識?!盎ヂ摼W+教育”克服了傳統教育對時間的限制,避免了一旦錯過課堂就難以彌補的缺陷。而有了微課、騰訊課堂等互聯網教育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學習,實現真正的自由、自主學習。(3)優化教學模式。隨著互聯網、云技術、大數據的飛速發展,微課、騰訊課堂、藍魔云班課、翻轉課堂等新穎的教學方式涌入課堂,教師可以通過app完成課堂提問、案例教學、作業布置、期末考評等,學生可以通過app完成課堂問答、課后復習等。相對于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更加多樣,更富活力,也更具優勢。

三、“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教師對“互聯網+教育”的教學理念有待深化。傳統教育模式是學生依賴教師傳授,而新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則是學生轉變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成為一個提供特別指導的輔助者。教師應將教學重點轉變為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地完成知識的學習。但現實中,許多教師還是無法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甚至對新教學理念的實施設置障礙。此外,學校應提高對教師新教育理念的培養力度,并且對新的信息技術提供更有力的支撐。(2)學生對大數據的接受能力有待提高?;ヂ摼W時代,知識不斷融合、不斷增長,不論是廣度和深度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展。學生如何在浩瀚的知識海洋中快速、高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點,就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此外,面對眾多新穎的“互聯網+教育”教學模式,部分學生一時無法適應,還有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成為目前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豆俊杰,王強.“互聯網+教育”:冰火兩重天[EB/OL].2015-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