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媒體劣勢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4: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媒體劣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網絡時代;傳統媒體;應對
前言
傳統媒體自形成到現在已經有很長一段歷史,但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展對其強大的攻勢,以至于其市場地位越來越不穩。不過傳統媒體也在不斷地改進,向著新時展,要想讓傳統媒體的市場不再慢慢縮小,還是要分析出網絡和傳統媒體各自的優勢和劣勢,為傳統媒體應對網絡時代提供相關依據,讓其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步。
1.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比較
1.1網絡媒體的優劣勢
優勢:一是網絡媒體的時效性非常強,當某一事件或新聞發生后,網絡能以最快的速度將消息,并且能夠利用手機,電腦能工具做到隨時隨地傳播消息;二是網絡信息量大。某一事件后,觀看者能夠看得不止是當前的消息,還能查詢到與之相類似的許多消息,并且鏈接一個接一個,只要你點下去,就會一直有消息,進而獲得更多的信息。三是價格低廉。只要能連接網絡,無論是電腦還是手機都能隨時隨地瀏覽信息而不是像傳統報紙、期刊一樣需要訂購。四是網絡媒體基數大。現在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都能夠用移動電子設備進行網絡信息的獲取。
劣勢:一是信息失真。因網絡消息有很多渠道,一些渠道根本沒經過嚴格的篩選,便能夠隨意在網絡上一些看似真實的消息,信息失真會誤導一部分判斷力弱的人群,甚至造成危害。二是信息冗雜。網絡信息量大一方面能給瀏覽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但這些信息也會造成信息的冗雜,瀏覽者找不到重點,會造成看了許多的消息可到頭來卻不知道看了什么,也容易錯過一些重要信息。三是無網絡地區瀏覽困難。雖然是獲取信息可以從手機或電腦這些終端設備上入手,但同時也不如報紙方便,因如果沒有網絡,是無法獲取這些信息的。
1.2傳統媒體的優劣勢
優勢:一是信息具有權威性。由于傳統媒體由來已久,人們心中已然形成對傳統媒體的信任,相信其所報道的信息的真實可靠,也是因為傳統媒體的信息是由權威機構亦或是經過審批的機構的信息,所以其具有相當大的權威性。二是信息不冗雜。如報紙、期刊中的文章都具有針對性,而不是像網絡媒體相似的信息有很多。而且傳統媒體所報告的信息都是通過專業的撰稿師進行專業寫作,有一定的格式和規定,還要經過層層篩選才能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四是具有獨特性。像人民日報、醫學報、科學報以及各地區報刊都有自己獨特之處。
劣勢:一是網絡媒體的瀏覽者分布廣泛。閱讀者不再只是坐在辦公室的白領、國家工作人員等,只要有時間拿起手機,連接網絡什么階段的人都可以上網瀏覽。二是信息雷同。傳統媒體的信息跟網絡媒體的信息大同小異,在網絡發達的時代,人們選擇網絡就不會再去重復瀏覽報紙,刊物等。
2.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應對之策
上文分析了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的優劣勢,雖然傳統媒體收到了網絡媒體的巨大沖擊,但傳統媒體還是有自己的優勢的,發揮好自己的優勢,再對網絡媒體進行取長補短,還是能夠在市場中逐步發展的。具體措施如下:
2.1根據人們的閱讀習慣進行改進
人們在瀏覽信息時,并不是想看一些嗦的語言,也不是為了樂趣,而是要找尋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新聞要素的誰,什么時間,什么地點等都已不再是什么獨特之處,而一個事件的為什么,怎么樣,如何發展才是人們所關注的。因此傳統媒體(報紙,刊物)要進行市場分析,以符合人們口味進行文章的撰寫。 以往的報紙都比較厚重,信息很多,人們很難在較短時間獲取有用的信息,因此不要用不必要的語言增加文章的長度,而是要進行簡化,分為長篇報和短篇報。
2.2強化信息關卡
如今人們已經深刻體會到網上海量信息一不小心就會成為海量垃圾,信息嚴重超載,虛假信息泛濫,不能快速、有效的從中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消息。因此,傳統媒體的嚴格要求信息質量和成熟的操作能力仍是其優勢,要得到有力的維護和加強。在網絡時代信息的發達,任何對于傳統媒體的宣傳都不能只流于形式,關鍵是信息的質量、深度、廣度、以及信息呈現給人們的形式和技巧,都將是傳統媒體的強大吸引力所在。信息不應該只求多,而應該求新求快,不應該是從網絡上的直接粘貼復制,而是要讓專業人員對事件進行分析,再結合人們的需求進行深加工,將有營養的信息傳播出來。
2.3媒體網站的加強
傳統媒體形成自己的網站之后與一般的個人網站,企業網站等相比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的。他能夠延續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品牌價值,并能夠將以往e累的深厚經驗用到媒體網絡上,形成專業的信息。而像個人網站、商業網站因缺乏一類專業人士,信息的可讀性以及專業性都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媒體網絡要做公眾議題的傳播者、引導者、評論者、組織者,而不是傳統媒體的電子版,要有獨特之處。還要積極調查網絡民眾的喜好以及對信息的篩選、加工,努力提高信息的質量,與網名進行良好的互動。同時還要加強網絡的規范和制度,培養一批專業力強、規范程度高的網絡媒體人,為傳統媒體在線上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結語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更新,網絡時代改變了媒體的運營環境,傳統媒體要想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認真分析與網絡媒體的區別,將網絡媒體的劣勢變為自己的優勢,將自己的劣勢慢慢進行改進,此外還要不斷進行創新、與時俱進、堅持原創、保持專業,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蔣彤銘.論網絡時代傳統媒體的應對之策[J].新聞傳播,2016(18).
[2]趙振宇,劉日華.網絡時代報紙行業應對的思路[J].新聞前哨,2014(07).
篇2
多元化戰略為何是餡餅,也可能是陷阱
多元化發展戰略又稱多角化戰略,是指同時經營兩種以上基本經濟用途不同的產品或服務的一種發展戰略,包括產品的多元化、市場的多元化,投資區域的多元化和資本的多元化。多元化戰略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規避風險,實現資源共享,以產生1+1>2的效果;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會造成人財物等資源的分散,管理和經營難度增加,效率下降。從這個意義上講,多元化戰略是餡餅,但也可能是陷阱。
多元化戰略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傳媒所處的外部環境及所具備的內部條件是否符合多元化經營的要求。影響成敗的因素主要有:一是供求矛盾及市場競爭的程度,一般來說,在短缺經濟時代和市場競爭不充分的情況下多元化戰略更容易成功;二是行業或產品所處生命周期中的位置,傳媒要力爭進入到處于投入期或成長期的行業或產品中去,避免進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行業或產品中;三是新進入行業與主業的相關性,如果是相關多元化,即建立在共同的市場、渠道、生產、技術、采購、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多元化則容易成功,如果是非相關多元化,即主要建立在管理、品牌、商譽等方面的共享則成功更難;四是傳媒多元化經營的根本依托是核心競爭力,在此基礎上的兼顧多元化更容易成功。
有效的多元化需要注意的問題:充分發揮協同效應;多元化的前提是將主業做好,即在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多元化。其核心能力如下:
首先,以公信力為內涵的品牌影響力。一般來說,市場化能力越強、讀者素質越高、讀者越多的傳統媒體,其公信力越高,其傳播價值也相應越大。由于傳統媒體采取的是“二次銷售模式”,即一次銷售給受眾進而獲得傳播功能,二次把傳播功能銷售給廣告主,所以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首先體現在其傳播價值上,公信力強的媒體將能夠獲得超額的價值和回報,而公信力弱的媒體毫無定價和議價能力。
其次,媒體運作能力。成功的媒體需要三個要素:一是準確的定位和編輯方針;二是能夠把定位和編輯方針落實到具體版面和內容上的能力;三是高素質的采編、經營和管理人才。在這三個要素中,無疑人才能力又是最主要的,傳統媒體成功運作的關鍵是人才,離開人才能力,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樓閣。
第三,宣傳策劃和包裝能力。傳統媒體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和創意是其應有之義,具體體現為宣傳策劃和包裝能力,傳統媒體可以為企業提供更為個性化、精準的和有效的宣傳策劃,促進企業形象和營銷能力的提高。
媒體產業鏈與傳統媒體的產業跨界征程
傳統媒體的產業鏈基本上分為輔助環節、采編環節、經營環節和延伸環節,對于報紙來說,輔助環節包括造紙、印刷,采編環節包括報紙的采和編,經營環節包括發行經營和廣告經營,延伸環節包括物流配送等。隨著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業和傳媒業快速融合,產業鏈條呈現進一步延伸的態勢,如蘋果公司成功打造的iphone和ipad等。
最近幾年來,在新媒體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的大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的多元化跨界開始快速發力,主要表現在如下一些方面。
首先,傳統媒體業已經在印刷和節目制造等輔助環節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核心競爭力。由于長期以來我國傳媒業的相對封閉、相對滯后,報紙印刷和節目制作缺乏有足夠能力的外部市場供應者,所以傳統媒體多自己辦印刷廠和制作節目,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優勢。隨著商務印刷業的快速成長,傳統媒體開始從單純的報紙印刷擴張到商務印刷,如杭州日報旗下的高端印刷業務效益不錯。但由于商務印刷業務市場化程度高,傳統媒體不宜進入競爭激烈的低端和中端印刷業務。
其次,當前廣告主越來越青睞軟文廣告和公關廣告,傳統媒體業也在不斷創新廣告經營業務,主要體現在舉辦各種論壇和活動上。如由財經雜志社主辦的每年一屆的“中國資本市場論壇”的收入接近2000萬元,《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金枕頭”評選活動的收入也近1000萬元。
第三,傳統報業有著龐大的發行隊伍,雖然很早就開始進入物流行業,但基本上都是附加值低的物流業的末端業務,如在送報的同時送書、送水等。物流業的產業鏈條一般分為信息管理服務系統、倉儲系統、前端的物流配送系統和后端的物流配送系統,傳統媒體業由于缺乏資金、人才、設備等,只能做最低端的后端物流配送系統。
第四,基于版面等核心資源的業務創新或延伸。傳統媒體利用自身的公信力以及閑置的資源來開展多元化經營,南方都市報、都市快報等紙質媒體在這塊也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這些多元化探索無疑有利于改善傳統媒體單一的盈利模式問題,但也要認真考慮如下兩個問題:一是要謹防虛假宣傳損害媒體的公信力;二是要把版面資源當作成本進行核算。
第五,合作經營。傳統媒體把某一部分新興業務分拆,并引入戰略投資者進行合作。如南方都市報旅游版和外部的合作,都是這種合作的嘗試。
第六,品牌延伸。主要利用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和品牌影響力,延伸到其他品牌上,發達國家已經有成熟的做法和經驗,我國的傳統媒體剛開始探索,如半島都市報把品牌影響力延伸到礦泉水品牌上。
第七,利用傳統媒體的強大影響力,策劃和包裝某些產品,然后實現利潤分成。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在這方面開始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第八,非相關多元化的快速推進。當前,很多傳統媒體過于相信自身的能力,開始過度實施非相關多元化業務。我國傳統媒體的早期的非相關多元化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罔顧自身核心能力而進入保健品、水泥等非相關多元化業務,結果大多鎩羽而歸。而開始于最近幾年的非相關多元化業務,則多集中于房地產業、酒店業和旅游等行業,目前來看,正是一副大干快上的熱鬧景象,但是也孕育著巨大的風險。
從傳統媒體業的跨界征程來看,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相關多元化更容易成功,而非相關多元化多呈現失敗,風險巨大;二是目前的多元化多是相關多元化,但是非相關多元化開始快速發展,值得警惕。
傳統媒體多元化跨界風險分析
從理論和實踐來看,由于傳統媒體長期以來的自我封閉、相對滯后以及處于一定的壟斷保護下,相對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其他企業來說,實施多元化產業跨界擴張的風險巨大,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首先,市場化能力弱。傳統媒體由于市場競爭相對不激烈,不是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參與市場競爭的時間較短,和完全的市場化企業甚至新媒體企業比起來,其市場化能力相對較弱。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相當數量的傳統媒體不理解公司的本質,甚至有些合同條款里存在一些違反公司法的條款。這就會導致在盲目進軍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時力不從心。
其次,缺少市場化的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傳統媒體存在著嚴重的重采編、輕經營現象,導致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對于市場化程度高的行業和企業來說,市場化的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是制勝的關鍵和法寶,誰擁有了相關人才,誰就擁有了未來。但由于傳統媒體在市場化的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方面的匱乏,不僅導致自身的發展受到制約,而且也導致很難進軍其他行業。
第三,資本運作能力較差。由于傳媒業的區域化分割和行業化分割等制約因素的影響,傳統媒體業的成長性有限,其相應的資金需求量也不大,其發展多依靠自我資金的積累,而缺乏上市等直接融資通道,資本運作能力較差。隨著信息產業和傳媒業的日趨融合,新信息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業將迎來轉型和發展的諸多機遇,但是由于資金的匱乏,會使得優勢傳統媒體發展后勁不足,新興市場被其他企業瓜分。此外,由于傳統媒體缺乏高級的資本運作人才,也可能導致其資本運作風險大、不規范。
第四,企業制度劣勢。目前,很多傳統媒體還是采取“事業單位企業化運作”,轉制改企也只是翻牌公司,導致傳統媒體業在現代企業制度方面處于絕對劣勢,在激勵約束制度、內部管理體制、公司治理架構設計等方面都不健全和不規范,這也影響了企業的根本競爭力。企業制度的劣勢在傳統媒體單位和新媒體公司的競爭中表現得十分徹底,由于制度的先進,新媒體公司從傳統媒體單位挖去了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這也進一步削弱了傳統媒體的競爭力。
由于傳統媒體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在于其較為熟悉的傳媒業務尤其是傳統媒體業務,而對于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業務和領域不熟悉,因此,貿然進入看似“餡餅”的新行業,風險巨大,最后往往會落得一個“竹籃打水一場空”,這樣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
傳統媒體的跨界關鍵在于實施相關多元化
目前,對于傳統媒體來說,迫于外界壓力,必須要跨界擴張,以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先機,但是又必須深刻認識到自身的劣勢,避免陷入盲目跨界的陷阱,這就要求在跨界時,圍繞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實施相關多元化跨界,而盡量避免非核心優勢的非相關多元化跨界。
首先,充分發揮傳統媒體業的媒體運作能力,通過兼并、重組、合作等方式積極實施跨區域、跨媒介戰略,實現相關多元化擴張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我國的傳媒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尚有著巨大的潛在成長空間,尤其是次中心城市市場和三四線市場尚未充分開發。在這種情況下,優勢媒體就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成熟的媒體運作經驗和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上海文廣傳媒集團、湖南廣電集團、成都傳媒集團、華商傳媒集團等傳媒集團都有較為成功的嘗試,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光明日報報業傳媒集團合辦的《新京報》,預計2010年盈利能達到8000萬元,和云南出版集團合辦的云南信息報在第二年就實現了盈利,和西江日報社的產權合作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華商傳媒集團在沈陽、長春和重慶的布局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此外,由于我國廣電媒體的市場化程度更低,報業可以通過和廣電的合作提升其質量和經營能力,實現合作共贏。當然,目前制約傳統媒體跨區域和跨媒介擴張的主要因素是傳媒業的跨區域分割和跨行業分割,但是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逐步調整,基于傳統媒體最核心能力的相關多元化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其次,深刻把握信息產業和傳媒產業不斷深化融合的大趨勢,通過實施相關多元化跨界,實現自身的轉型。當前,傳統媒體產業式微、新信息服務產業高速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傳統媒體就必須培育新的產業增值點,逐步實現從根植于傳統媒體產業轉型為根植于新信息服務產業的轉型。
第三,充分利用自身已經形成的影響力,盡可能地占領稀缺性資源。傳統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宣傳機構,獲得政策支持是理所應當的,當前我國政府手中掌握著大量的媒體資源和其他稀缺資源,例如,大量的戶外媒體資源和土地資源。傳統媒體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盡可能多地獲得這種資源,對于相關性強的媒體資源采取自己運作的方式來開發,而對于相關性弱的資源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來開發。
最后,對于可以利用自身資源的非相關多元化產業,應收縮在自身熟悉和具有核心能力的領域,并采取參股等合作的方式來運作,避免陷入自身不熟悉的行業。例如,對于房地產行業等其他高度非相關的行業,傳統媒體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獲取資源的優勢和宣傳策劃的優勢,并采取與優勢的企業合作的方式開發運作,而不要自己全盤操作。
篇3
一、電視媒體的優勢與劣勢
電視媒體的優勢在于:其一,圖文并茂,聲像結合。觀眾既能獲得視覺享受,又能獲得聽覺享受,觀看電視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其二,內容形象生動、淺顯易懂。電視集聲音、圖像和文字于一身,觀眾很容易就明白說的是什么,而且還消除了枯燥感。其三。傳播范圍和受眾覆蓋范圍廣大。此外,電視媒體頻道眾多,觀眾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選擇自己想看的節目。
但電視媒體由于技術因素,也存在難以克服的缺陷,主要表現在:與觀眾的互動性不強,接收觀眾的反饋比較緩慢,而且播放的內容稍縱即逝,觀眾不得不在固定時間收看固定節目,并且只能在一個相對固定的空間,即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節目。這牽制了觀眾的活動范圍。
二、網絡媒體的優勢與劣勢
與電視媒體相比,網絡媒體的優勢在于:其一,信息量大,綜合高效。網絡媒體既具備印刷媒體的保存性和深度,又具備廣播和電視媒體的生動和形象性,而且包涵豐富的信息量,能滿足受眾綜合性的信息需求。其二,方便快捷。網絡媒體徹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受眾可以隨時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手機網絡的普及,更使信息接收成為一種伴隨狀態。受眾可以邊做事邊傳播和接收信息,不受空間的限制。其三,互動性強,追求受眾的個性化和主動性。阿絡媒體的信息能迅速及時地從接收者返還給傳播者。反饋及時的特點有助于傳播者及時調整自己的傳播策略和內容,以便更好地進行傳播,而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能夠以一種平等的方式進行溝通和交流。受眾可采取積極主動的方式與接收者進行互動,還能幫助推動二次傳播的進行。同時,傳播方式從“點對面”轉向了“點對點”傳播,能滿足受眾的個性化信息傳播和接收需要。
網絡媒體也有其在短時間內難以克服的問題:受教育程度限制其電腦操作能力。從而影響受眾獲取信息的能力;虛假報道盛行,信息難辨真假,導致網絡媒體缺乏公信力;存在網絡侵權和網絡暴力等問題,網絡管理完善化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這些問題都是網絡媒體發展面臨的困境。
三、媒體融合: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實現雙贏的抉擇
媒介融合是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將諸媒體的功能一體化,衍生出適合媒介市場的信息產品,發揮整合效應,達到“l+l>2”的傳播效果。無論從資源整合、受眾需求還是媒介經營角度來看,與網絡媒體的融合是電視媒體發展的必然趨勢。
媒體融合有利于資源整合,實現利益最大化。電視媒體可以以網絡媒體為平臺,最大限度地傳播和推廣自己的信息產品,并能更大限度地獲得網絡受眾,尤其是吸引年輕觀眾的注意力。而網絡媒體起步晚,在信息采集和節目制作上無法與傳統媒體抗衡,在與電視媒體的合作中獲得優質的信息內容,既節省了大量的資金,也能借電視節目來提升網絡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同時將電視媒體的觀眾逐步轉移至網絡成為網絡媒體的受眾。
篇4
一、新舊媒體融合是時展要求
自美國浦爾教授提出媒介融合概念以來,傳媒界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創新了多樣化的媒體形態。媒體融合使受眾獲取信息更加方便,不僅滿足了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而且以特有的互動性深受受眾的歡迎。
新媒體盡管受歡迎,也有劣勢。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人才、專業化運營管理和操作規范,更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傳統媒體在信息的形式和互動性方面略遜新媒體,但權威性和影響力還是受眾所認可的。此外,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運營和發展形成的品牌效應,在受眾中具有一定的口碑優勢。
新媒體以其互動性的優勢,采用多樣化的傳播形式,通過海量的信息儲存、挖掘和可視化呈現,使信息的傳播更加直觀,受到受眾青睞。面對新媒體的迅速發展,傳統媒體受眾逐年減少,市場份額迅速下降。但是,還是有媒體堅定地認為自己仍然具有政策、人才、資源和內容生產的優勢,不思進取。這些媒體堅守著自己那一畝三分地,認為只要我做的夠好,就一定能讓受眾滿意。遺憾的是受眾并不買賬。還有一些傳統媒體,即使已經洞察到媒體融合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只是想方設法建個網站,弄個手機報,推出微博、微信,推出新聞APP,把傳統媒體的內容往上一貼,就算融合了。結果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依然各玩各的。
從上面分析看出,無論新媒體多么受歡迎,還是一個受眾獲取信息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受眾要的還是權威的信息。新媒體形態無論有多少變化,還是傳播媒介的一種形態。對傳統媒體來講,自身的優勢顯而易見。新舊媒體要獲得成功都需彼此揚長避短,推出對方的優勢業務,融合發展。
媒體融合不僅可以使新聞信息傳遞的平臺多樣化,還能使新聞媒體產生規模效益,讓受眾獲取信息更加便利,讓受眾從被動接收信息變為主動接受并參與信息。新舊媒體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
二、我國新舊媒體融合現狀
我國對媒體融合概念是2005年蔡文老師提出的。如今,媒體融合進程正在加速。那么,我國的媒體融合到底是一個什么狀況呢?
(一)新舊媒體融合在不斷探索中
我國媒體融合業務比西方國家晚,目前還同西方國家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國媒體融合在不斷的探索中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新舊媒體融合形成快速發展之勢。在內容融合上,新舊媒體在新聞采訪、制作和傳播上,共享內容,通過不同媒體平臺進行全方位立體傳播。在終端融合上,媒體間在資源上進行了優化重組,創新傳播形式,推出新聞APP、微信端等,使新舊媒體在廣度和深度上進一步融合。在經營上,積極探索發行融合,推進廣告經營和其他經營活動的融合,形成品牌效應。
其次,媒體融合途徑不斷推陳出新。關于媒體融合,人們一般認為是傳統媒體轉型對新媒體的融合,認為傳統媒體可以憑借優勢,在技術上同新媒體進行多方位融合,比如《人民日報》。其實,目前也有新媒體靠實力兼并了傳統媒體。
再者,中央級的大媒體通過全方位的布局,在媒體融合過程中走得較快,起了帶頭作用。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使用全媒體立體互動傳播,深受群眾歡迎,取得較好的成效。
(二)新舊媒體融合發生聚變效果得較少
我國盡管在媒體融合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總體上來講,能夠達到預期目標得較少。比如,有些媒體信誓旦旦提出了媒體融合,卻還沒有意識到新媒體的沖擊,在投入上舍不得下力氣,不下決心優化配置資源,到頭來當然不能收到預期效果。也有些媒體,雖然順應了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卻認為僅僅辦個網站,開個微信端,弄個微博,把傳統媒體報道的內容單一重復地放到新媒體平臺上,最終也是失敗。還有些媒體認準了媒體融合的前景,通過各種措施,投入大量資金,心急火燎地搞融合,卻因經驗不足,管理不到位,盈利模式不清晰,也避免不了失敗的下場。
三、我國新舊媒體融合的困境
新舊媒體融合已成趨勢毋庸置疑。唯有新舊媒體不斷探索創新融合思路,并付諸實施才有出路。然而,我國的新舊媒體融合實踐并非一帆風順。那么,新舊媒體融合的困境是什么呢?
(一)缺乏新舊媒體融合意識
盡管政府在政策層面上,尤其在2014年加大了媒體融合的支持力度,但還是有一些媒體對媒體融合認識不足,缺乏應有的觀念和意識。
在要不要融合上,領導融合意識不強。傳統媒體領導誤認為憑借國家的制度和媒介品牌,就一定能戰勝新媒體,沒有意識到新媒體完全可以憑借技術優勢做大做強,超越傳統媒體。如果沒有媒體融合意識,早晚會被受眾拋棄,被市場淘汰。
在融合的主導權上,認為新媒體一定會被融合。持這種態度的認為,傳統媒體經過長期的發展,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媒介運營管理經驗,而新媒體既不懂信息生產,也不熟市場經營,必定不會成功。殊不知,新媒體盡管劣勢不少,但剛一出現,就受到年輕人的青睞,未來發展定是趨勢。如果這樣的意識不拋棄,傳統媒體必定失敗。
在融合的技術意識上,缺乏新媒體技術意識。媒體融合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具有互動性、分眾化等特點。傳統媒體是單線傳播,明顯缺少技術互動因素。
筆者認為,媒體融合不能只停留在口號上,政府、媒體領導者和工作者必須要具有媒體融合意識。
(二)新舊媒體融合機制僵化
我國傳統媒體制度是基于傳統媒體、條塊分割和嚴格市場準入的管理制度,在運行模式上是“事業性質,企業管理”。這一制度行政管理方式壁壘森嚴,不能有效地對組織機構和人員進行調配。長期下去,媒體融合當然不會散發活力。
在經營上,媒體融合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套用,加上頂層設計不足,媒體融合管理滯后,缺乏有效整合。目前媒體構建的融合框架,只是操作層面個別業務和個別產品的嘗試,還不是全局性的戰略融合。
在媒體融合的進程中,機制是轉型的最大困難。要使媒體融合長久持續下去,一方面需要體制創新,加強政策支持,重組內部組織結構,加強頂層設計;另一方面也要探索適合媒體融合發展的新模式,增強競爭實力。
(三)新舊媒體融合盈利模式模糊
新舊媒體融合改變了新聞傳播模式,需要新的盈利模式來支撐。沒有利潤,媒體融合就不會有動力。然而,目前新舊媒體融合不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融合過程中找不到合適的運營模式、盈利模式。有的傳統媒體依然堅持用既出售廣告又出售內容的模式經營融合媒體。還有些媒體的媒體融合投入很多,卻賺不到錢,沒有融合后勁。
媒體融合背景下,我國傳統媒體“二次出售”的盈利模式顯然已不能支持其繼續發展,必須探索新的利潤增長點。有些媒體采取了提高“出售內容”價格、策劃活動等盈利模式,效果并不理想。新媒體的免費或收費APP業務、數據挖掘服務、出售信息、輿情分析等等模式。這些盈利模式看似不錯,也還沒有真正給媒體帶來豐厚利潤。沒有好的盈利模式,媒體融合就不能健康運行,也沒有生命力。
影響媒體融合的盈利模式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技術因素。既然媒體融合是在互聯網平臺上的融合,就不能離開互聯網做文章。二是內容因素。無論什么樣的技術融合,受眾需要權威的信息內容不會改變。三是心理因素。我國受眾已習慣于網絡新聞的免費模式,對于收費有抵觸心理等等。當然,設計媒體融合盈利模式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既需要根據媒介本身的特點,也需要考慮整個社會環境,才能使媒體融合產生動力。沒有好的盈利模式,不但傳統媒體的陣地很難堅守,新媒體也不會成功,媒體融合更不會順利。
(四)新舊媒體融合人才難覓
新舊媒體融合成功的關鍵在人才。具有全媒體素質的專業人才決定了媒體融合的速度和水平。如果沒有合理人才儲備,在媒體融合上投入的資金再多,設備再先進,媒體融合就無從談起。隨著媒體融合的推進和發展,媒體形態變化,媒體行業壁壘打破,媒體融合的人才缺口已凸顯出來。
傳統媒體新聞人才盡管具有豐富的業務經驗,但是面對新媒體、新技術等的沖擊,還是無所適從。媒體融合的人才,既要具備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采集、編輯和制作等工作,也要能夠承擔圖文、音像等報道工作。傳統媒體的人員多數對音視頻采集、編輯和傳輸等業務缺乏了解,懂媒體融合管理的精英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說,人才源于培養和教育。可是臨陣磨槍式的教育和培養,顯然不能滿足當前媒體融合要求。一些新聞院校教育本來就同實踐脫軌,讓其培養全媒體人才,培養跨界人才,更是難上加難。當然,媒體也可以自己培養媒體融合人才,從網絡技術部門聘請一些高手充實到媒體單位進行新聞業務培養,使其既有媒體技術又懂新聞業務。遺憾的是,這些人員由于受傳統用人機制的影響很難留下來。
媒體融合只有破解媒體融合發展的人才瓶頸,才能順利進行。為此,媒體就要加快建立媒體融合人才管理體系,激活人才隊伍活力,打造既具備專業新聞素養,又懂新媒體技術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四、結語
技術的推進使新媒體越來越受歡迎,技術的推進也使傳統媒體不得不考慮革新。兩者的優勢互補使他們必然走向融合。在新舊媒體融合的過程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并不可怕,怕的是我們不知道問題在哪里。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我們必須找準媒體融合的困境所在,對癥下藥,才能使媒體融合健康、快速和良性發展。新舊媒體融合只有使媒體之間形成合力,壯大實力,才能提高競爭力。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的媒體融合必將會使我國傳媒市場呈現跨越式發展。
(本文為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15XW026)
參考文獻:
[1] 范紅艷.新媒體時代的傳統媒體發展之路[J].視聽,2015(1):8―9
[2] 唐學良.全媒體下新舊媒體融合發展與研究[J].科技視界,2013(22):181
[3]盧鳳嬌.全媒體時代的新舊媒體融合[J].金田,2012(8):235―236
[4] 齊峰.媒體融合認識誤區與路徑選擇[J].中國出版,2015(2):3―9
篇5
關鍵詞:新媒體;傳統媒體;轉變
新媒體時代是當前引領社會朝著智能方向發展的重要指標。在時代轉型時期,傳統媒體的新聞方式及渠道開始面臨許多問題,新媒體的時效性遠遠超出傳統媒體的信息效率,再加之新媒體信息傳播平臺的多元化發展,傳統媒體已進入十分窘迫的發展時期。在這樣的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記者的職能方向需進行全面改革,從傳統信息的者轉變成信息核實者,并根據現代媒體市場引導輿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防止信息多元化導致虛假信息的出現。
一、從傳統媒體新聞信息的角色轉變成信息核實角色
在以往,新聞的主流媒介主要是以報刊、雜志、電視為主,新聞消息的人員為記者,通過記者對新聞信息的逐步完善與核實后才可于媒體渠道。但是,在近幾年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與發展后,新聞信息的公布和報道人員已不再僅限于記者,社會群體能夠通過網絡媒體自己的所見所聞,從自己的媒體平臺中傳播新聞信息,使社會群體通過平臺快速了解最新消息。而隨著新聞媒體在網絡平臺中的逐漸發展,網絡平臺已開始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網絡采編團隊,這些團隊雖能夠將新聞信息以最高效率于網絡中,但其大部分都不具備合法資格,然而這樣的發展形勢并未對網絡新聞媒體帶來任何影響[1]。在新媒體時代中,每個人都能夠具備新聞實時的條件,能夠快速的將周圍事件于網絡,而網絡媒體只需從群眾新聞信息中選擇一些具有意義或重要的新聞進行傳播和推廣,這樣的傳播方式是當前傳統媒體無法到達的。對此,傳統新聞媒體記者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改變傳統媒體的發展方向,這就需要傳統媒體記者需改變固有的新聞角色,將工作模式轉變為新聞核實人員,摒棄傳統媒體中所擔當的信息采集和信息編輯的角色。記者在選篩選信息時,因網絡信息的者存在過多不定性因素,其信息內容的真實性也存在質疑,因此需要記者從中選擇具有可靠性的新聞內容進行逐步核實,并完善新聞內容,將其以一個完整的新聞內容呈現于平臺中。另外,傳統媒體記者相較于新媒體記者在新聞采訪資格上更具優勢,其可通過累積以往的采訪經驗快速尋找可靠的新聞信息源,從中辨別信息的真實性,對新媒體信息開展進一步的深度報道[2]。
二、從傳統媒體新聞信息的輿論把控者變為輿論引導者
新媒體時代最大的特點在于媒體的自由化,新聞信息的話語權已不再是由傳統媒體所掌控,互聯網的微博平臺、論壇等公眾平臺已出現越來越多的信息者和傳播者,并改變了人們對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在互聯網平臺中能夠實現良好的互動模式。在傳統媒體的發展時期,記者所承擔的角色是輿論的把控者,各個新聞的與報道需在記者發聲后才會逐漸得到傳播,但許多記者在面對一則新聞時時常會出現自身的偏見及觀點,而這樣的報道方式會將新聞輿論偏向于不客觀的方向,影響了社會群體對新聞的觀點。在新媒體時代到來后,傳統媒體開始遭受巨大沖擊,記者的話語權也開始發生轉變,任何一個事件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定的輿論趨勢,一個記者的報道和聲明已無法影響事件的發展形勢,這樣的信息傳播方式必然會導致真實的新聞信息無法取得信任。對此,傳統媒體記者需從輿論的把控者轉變為輿論的引導者,對網絡不真實、虛假等新聞信息進行現場核實,從中了解新聞時間的整體經過,再同時在新媒體渠道和傳統媒體渠道中進行同步,加強新聞的真實性,引導輿論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同時,傳統媒體記者在改變輿論方向時,可與其它傳統媒體記者進行聯合,增強新聞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與可信度,使社會群體不再盲目了解網絡新聞信息,對網絡新聞內容具備自身的分辨能力,將輿論引導至正確方向[3]。
三、從傳統媒體新聞的內容收集者轉變為新媒體平臺的合作者
新媒體的網絡平臺是一個開放式平臺,社會群眾能夠通過各個平臺注冊自己的專屬賬號,并通過賬號各個信息內容,與其它社會群體達到相互互動的目的。當前,許多傳統媒體記者為擴大自身新聞的影響力也紛紛開通了自己的平臺賬號,并在新媒體平臺中通過微博、論壇、微信等媒體中提早與新聞相關的片段內容, 使新聞在還未在傳統媒體公布前就已形成了一定的輿論趨勢,在后期傳統媒體公布新聞內容后則能夠進一步增強新聞信息的可信度,同時,該方法還能使記者在新媒體公布片段內容后快速激起群眾的好奇心理,使群眾對該新聞有著更強烈的興趣,從而吸引更多群眾對該新聞進展做好實時跟蹤。在后期記者將新聞內容通過傳統媒體渠道完全報道后,群眾必然會對傳統媒體大大改觀。由此發展趨勢可以看出,在新媒體時代中,傳統媒體記者需清晰意識到新媒體的各項優勢所在,并對新媒體優勢做到接納,而并非排斥與競爭,與新媒體達成共同合作的關系,從新媒體中尋求傳統媒體的發展道路,使雙方優勢與缺陷達到互補作用。媒體的合作不僅僅在于模式的轉變,更是將新聞信息的生產過程進行相互融合,通過新媒體平臺建立傳統媒體自己的官方網站,并在傳統媒體網站中利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優勢及共享優勢最新的動態消息,同時,新媒體平臺還能完善傳統新聞媒體與群眾無法進行互動的缺陷,記者能夠在新媒體平臺中與社會群體進行有效互動,從中了解社會群眾對不同新聞事件的看法,與社會群眾進行良好溝通,使傳統媒體形成更完善與更強大的現代媒體。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一個新的機遇,傳統媒體記者在面對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時,需正確認識到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及不完善之處,對新媒體的發展報以接納的態度,并根據現代媒體所需與新媒體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相互完善所在缺陷,建立一個更完善、更強大的媒體平臺,為社會群眾帶來更真實與可靠的信息內容,使新媒體與傳統媒體達到共贏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張碧紅,雷天h.探析全媒體時代的記者變遷――從“記者”到“把關人”的角色轉變[J]. 今傳媒,2014(09):11-12.
篇6
關鍵詞 互聯網;傳統媒體;創新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6-0022-02
傳統媒體是相對于近幾年興起的網絡媒體而言的,傳統意義上的媒體主要包括報刊、戶外、通信、廣播、電視等。21世紀以來,傳統媒體的發展態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媒體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傳統媒體產業邁入了“微利時代”,傳統模式下的各種問題和弊端開始逐漸顯現出來,但同時也充滿著機遇。
1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面臨的挑戰
1.1 網民數量的漲勢
民眾對網絡媒體的青睞力遠遠超過了傳統媒體,增長速度特更是突飛猛進,以中國網民數量為例,特別是將網民在新媒體的增速放在整個時間軸上,10年的軸線時間,網民的增量從百萬量增長到數億量,然而我們傳統媒體的實現和上述同樣的增量則走過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可謂是日積月累。
1.2 網民閱讀習慣的改變
自邁入互聯網時代,民眾的閱讀方式日趨變化,從報紙、雜志等紙質閱讀,日漸轉為網絡電子書籍的閱讀,通過一個小的ipad,其中可以容納無數的小說、雜志、新聞資訊等,輕輕一點便可以輕松獲取。因此讀者群似乎一夜之間都迅速投向網絡媒。
1.3 傳統媒體未來用戶量的變化
隨著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網絡用戶的年齡日漸趨低,我們當下的傳統媒體在爭奪低齡化用戶以及潛在客戶上還是較為被動的。傳統廣播電視的收聽率、收視率在下滑,傳統媒體的老大哥報刊的發行量在萎縮,銷售量在遞減,總之,傳統媒體的用戶量在漸漸流失。
面對如上的問題和挑戰,我們不能過于悲觀,如果我們從新選取角度,順應改革的潮流,迎著“互聯網+”的浪潮,那么傳統媒體將會就會呈現另一番現象。
2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面臨的機遇與應對措施
在互聯網極大的發展勁頭下,不少人士揚言傳統媒體將隨著互聯網發展的浪潮而被吞沒。而從絕對意義上講,消亡論是難以立足的,回看歷史的車輪,任何一種新興事物的產生,都難以完全取而代之,而是最后形成了一個求大同、存小異的共生局面。
據全球互聯網用戶調查的相關報道,公眾每天把42%的時間用在手機和平板上網上,總計146min,遠遠超過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占用時間。傳統媒體的改革、創新是大勢所趨。因此傳統媒體應打破原有的單一格局,多角度、多層次的從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拓展。
2.1 提升傳統品牌的公信力
互聯網傳播信息具有復雜性、開放性、多樣性等,信息多樣,真假難辨,缺乏一定的信息鑒定機構,因此傳統媒體反倒是值得信賴的,信息的發出都經過的層層把關、篩選,展現給大眾的一定是具有權威的,所以更應當繼續提升公信力,使之好上加好。
2.2 對新聞報道等相關內容進行深加工
當下的傳統媒體在不斷提升自身信息的傳播速度,努力趕上新的網絡媒體,但當前新聞等信息的實效優勢面臨巨大挑戰,手機App、客戶端、微博、微信等推送消息的速度能都快過一切傳統媒體,面對這樣的競爭劣勢,我們的傳統媒體應當深入思考,對評論、報到、進行更權威、更深入的加工報到,只有這樣,才能優于互聯網簡單、碎片、表象的消息報到,才能滿足讀者的心理需求。
2.3 增強與讀者的互動性
新時代下,讀者不再是被動的受眾,他們是一個個真正的參與者,是活生生的,是充滿熱情的,因此我們的傳統媒體應當抓住這一點,讀者是最好的老師,充分聆聽、尊重讀者的話語權,增強與讀者的溝通交流,使其不僅單方面的閱讀,還參與到其中,進行意見的表達以及情感的流露,最后通過我們的選擇性吸收與綜合,從而使出版物更加的吸引人。在收集信息、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設立相關的交流、互動平臺,順應互聯網的大趨勢,各種App、微博、微信等無疑將成為不可喪失的平臺。
2.4 充分利用大數據,獲取第一手信息
當下,我們是大數據時代,好比張小龍開設的粉筆網絡直播課App,他可以通過大數據對購買不同課程、不同價位的學生進行分類,從而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偏好,以及可以接受的網課價格,從而適時的給不同的用戶進行推送不同的新課程。傳統媒體也一樣,我們也應該通過大數據從而知道讀者是誰、讀過什么、有何洗好,然后可以針對客戶的需求進行量身定制,擴大廣告營銷,從而滿足客戶的需求,贏得讀者的青睞與信任。
3 結論
總理在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說,我們國家的經濟只有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為,才能使中國經濟飛起來。那我們的傳統媒體也是一樣的,同樣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懷揣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向著經濟發展新業態的夢想奮發。如果說2015年是中國傳統媒體融入“互聯網+”的醞釀年,那么2016年一定是傳統媒體整合的新紀年。俗話說,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新常態下的中國,傳統媒界也面臨著革命性風暴,在改革的浪潮中,面對互聯網的挑戰,傳統媒體要想站穩站立,就要不斷創新,在“互聯網+”的風口上順勢而行。
參考文獻
[1]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保羅?萊文森.萊文森精粹[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喬治?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化,2003.
[4]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5]查德威克.互聯網政治學[M].上海:華夏出版社,2010.
[6]羅杰?菲德勒.媒介形態變化――認識新媒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7]朱海松.微博碎片化傳播[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3.
[8]李明偉.知媒者生存[M].北京:北京大W出版社,2010.
[9]陳衛星.傳播的觀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篇7
【關鍵詞】手機媒體 傳統媒體 互動融合
2010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了《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3.84億,互聯網普及率進一步提升,達到28.9%。我國手機網民一年增加1.2億,手機上網已成為我國互聯網用戶的新增長點。
受3G業務的影響,我國手機網民數量迅速增長,規模已達2.33億人,占整體網民數的60.8%,手機上網隨身化、便攜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手機媒體也正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將相應的傳媒產品推向市場。
一、手機媒體的定義及特點
中國人民大學匡文波教授將手機媒體定義為:借助手機進行信息傳播的工具。隨著通信技術(例如3G)、計算機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手機就是具有通信功能的迷你型電腦,而且手機媒體是網絡媒體的延伸,綜合其特點如下:
1、傳受主體的交互性――實現了信息傳播的5W。
2、極強的便攜性――擺脫了傳統媒體的時空限制。
3、信息傳播個性化――內容個性化、靈活、參與性較強。
4、與傳統媒體的優劣互補――補償了傳統媒體 “移動性不足”, “時效性不強”等缺陷。
5、豐富的多媒體功能――圖文并茂、音畫俱備。
6、集即時傳播與延時傳播于一體――可隨時獲取,查閱信息。
二、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融合
(一)手機媒體與報紙的互動融合――手機報
手機報與手機媒體融合的原因有如下四點:
1、報業的競爭壓力
如今,網絡等新媒體的出現,報業單一的經營模式,報紙內容的同質化的影響,使報業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2、受眾閱讀方式的改變
受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影響,受眾的閱讀習慣也在逐漸改變。人們獲取資訊越來越依賴互聯網等新媒體,這導致報紙的讀者呈現結構分化進而影響到報業發展。
3、手機技術迅速發展
今天,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樣化,短信、彩信、藍牙、WAP等越來越成熟,手機有文字、聲音、圖像、攝像等多種媒體形式,也能無線接入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為手機報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4、傳統報業與手機優勢互補
在數字化時代,報紙吸納互聯網、手機媒體等數字化的傳播手段,發揮報業在內容和終端營銷方面的優勢,使手機報成為報業數字化轉型的產物之一。
(二)手機媒體與廣播的互動融合――手機廣播
廣播受到了來自電視、互聯網等新型媒體的沖擊。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可以說其收聽方式也發生了變化。
1、廣電、電信、互聯網的融合
有關資料顯示, 2010年末,全世界將有1.2億用戶收聽收看手機廣播電視節目,而中國將成為“手機廣播”服務最為普及的國家之一。而且,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合并”已開始,這為手機廣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2、“手機廣播”將步入大眾生活
隨著3G時代的來臨,在“手機廣播”從技術到內容的完善過程中,傳統廣播必將找到與“手機廣播”結合的優化模式,正如BBC的克里斯?韋斯科特所說:廣播“不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死亡,但是會改變。”
“手機廣播”將會越來越深入大眾生活,成為人們的貼身媒體。在傳統廣播媒體不斷改革,尋求突破的同時,“手機廣播”必將促進傳統廣播的發展。
(三)手機媒體與電視的互動融合――手機電視
手機與電視的結合,是媒介融合數字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獨特的傳播特點、便捷的反饋方式、強大的受眾資源、潛在的巨額經濟效益等已經引起廣播電視部門、移動運營商等機構的極大興趣。
1、手機電視的發展前景
手機電視開辟了一種全新的、不受時空限制的信息傳播渠道,它具備電視媒體的直觀性、廣播媒體的便攜性、報紙媒體的滯留性以及網絡媒體的交互性,其發展潛力巨大。
2、手機電視的發展障礙
(1)費用較高
手機電視昂貴的業務資費把大部分潛在用戶擋在門外。如果采用包月的方式,資費太高用戶不會接受,資費太低運營商又承受不了,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資費模式將是一個難題。
(2)節目畫面質量不高
這是一個網絡技術問題,手機電視業務不論是聲音還是圖像效果,均無法與普通電視相提并論,傳輸也不流暢。如果使用手機電視業務的用戶數量增多,網絡阻塞將更加明顯。
(3)手機耗電量大
使用手機收看手機電視,手機的電池電量使用時間會縮短,這樣既無法盡興觀看節目,又無法發揮手機最基本的通信功能,用戶定制手機電視業務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
三、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互動融合的優勢
1、資源共享
手機媒體的信息來源,除了傳統媒體之外,互聯網是重要的信息渠道,采編人員可以在大量信息中發現新聞線索,及時獲取受眾的需求,尋找報道思路。
2、多樣化的傳播方式
手機媒體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性,使之成為大眾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結合體,實現了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受眾可以主動地獲取信息,既是傳遞者也是者。
3、培養新媒體人才
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使新聞報道形式多樣化,同時也意味著傳媒從業者要成為具備多方面技能的新媒體人才。
4、互動融合中實現雙贏
傳統媒體雖然存在一些傳播劣勢,但其內容優勢短期內是不可替代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既延續了傳統媒體的生命力,自身的優勢也在不斷發展,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要求。
結 語
新媒體的崛起引發傳統媒體的危機感,因此有人把傳統媒體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歸咎于新媒體的發展,將它們對立起來,這是一個認識上的誤區。因為新媒體是利用傳統媒體的某些特性和優勢發展而來,也只是一種功能性延伸。
新媒體對于傳統媒體的超越要建立在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價值的基礎上。手機媒體雖有一定的缺陷,但已經建立起有效的贏利模式,而傳統媒體也充分利用了新技術顯示自身的價值。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取長補短,正是未來媒體市場發展的一條新路徑。
參考文獻
①王菲,《媒介大融合――數字新媒體時代下的媒介融合論》,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
②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③陳飛,《手機報研究――以廣東手機報為例》.廣州:暨南大學,2007
④廖志慧,《手機電視初探》.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6.60
⑤陳力丹,《試看傳播媒介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從古登堡到“第五媒體”》,《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6期
⑥熊國榮、衫木,《手機:最有資格成為第五媒體》,《新聞與寫作》,2005年第3期
⑦胡穎、周忱,《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依存度分析》,《新聞傳播》,2007年第5期
⑧李曉莉,《新媒體的互動對傳統媒體作業方式的變革》,《中國傳媒科技》,2003年第1期
⑨《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0年1月15日
篇8
一
在達沃斯報道期間,你能夠強烈地感受到跑新聞、等新聞、挖新聞、搶新聞的殘酷,各家媒體使出渾身解數比時效、比深度、比視角、比新意。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有傳聲筒的年代,傳統媒體的劣勢顯而易見,傳播速度和廣度比起新興媒體都稍遜。因此,傳統變得不再“單純”,為尋求新的生存空間,必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也無明確的界限,互動、互通、互融、互鑒成為當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共贏之路,從而釋放新聞生產力,強化核心表述力,提高傳播有效力。
內容品質決定媒體品質。此次達沃斯年會的主題是“大轉型:塑造新模式”, 首個公開辯論議題關注的是資本主義,即“20世紀的資本主義是否適合21世紀”。英國《金融時報》在年會開幕前組織了一系列文章對資本主義進行辯論,作者均為相關領域的知名人士,從各個角度對資本主義進行反思,非常好地契合了年會主題。年會開幕后,該報每天都推出有關達沃斯的報道,并在文章結尾處標明諸如“欲獲知更多有關此次達沃斯年會的信息,請登錄網站”的提示,并指明網站路徑。在該報的網站上,開辟了年會專題,不僅有深度分析文章,還有前方記者實時的文字、視頻報道和博客,以及受眾的參與評論。
不少傳統媒體都采用了像《金融時報》這樣的操作方式,通過多種傳播途徑將媒體關注的和受眾想知道的引導至一個共同的場域內,傳統媒體借助新興媒體延續其傳播力。根據相關統計,截至2010年12月,英國《每日郵報》的網站用戶數量達5400萬,居英國報紙網站首位,其次是擁有3900萬用戶的《衛報》網站,以及3100萬用戶的《每日電訊報》網站。
二
傳統媒體以分析展現深度之美,以深度彌補速度之憾,也有其需堅守的傳統與優勢。受眾選擇新聞,是基于對信息的需求。與新媒體的海量信息相比,傳統媒體提供的信息顯得更加精煉,更具知識性、思想性或價值,讓受眾有更多的收獲。
筆者在歐洲工作期間,曾跟蹤報道歐債危機。綜觀西方媒體,以及國內部分媒體對歐債危機的報道,不乏渲染之詞。對愈演愈烈的危機表現出擔憂是正常的,但過憂則會引發負面效果。傳統媒體在報道歐債危機動態進展的同時,更要關注危機背后的動因及趨勢,給受眾營造一個相對客觀的信息環境,而不能一味地跟著網上的輿論跑。
此外,傳統媒體的編排藝術也略勝一籌。以報紙為例,版面意識是其他媒體所沒有的,一則報道如何處理,如放在什么位置、標題用幾號字,背后或許都有深入細致的考慮。著名的報紙設計專家加塞克·優特古認為,報紙發展面臨諸多困境,要想讓報紙重新贏得讀者,贏得市場,在保證內容品質的同時,也要注重報紙設計,設計能賦予報紙新的競爭力,變“閱”報為“悅”報。
三
當然,無論如何發展,傳媒都是“內容為王”。因此,靠渠道生存的報紙,前途堪憂,但靠內容生存的報紙,則可以轉換生存形式。從媒體生態上看,從單一媒體到多媒體,再到網絡等新媒體和有交互特征的超媒體,以及多種媒介融合轉移至網絡應用的新趨勢,都是社會需求和技術發展的產物。受眾可以更多、更方便地根據信息內容傳播的需要來選擇和決定使用什么樣的媒介。內容應與傳播的載體進一步適度分離,載體的使用應完全服務和服從于內容。這樣,它才能夠使信息在更大范圍內得到交換和共享,減少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衰減,提高傳播的整體效果,從而達到信息優化傳播的目的。①正如著名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說,從媒介歷史來看,過去發生變化的一種共同形式是:新的傳播技術并沒有完全擠走舊的傳播技術,卻引發舊的傳播技術承擔新的角色。
注釋:
篇9
關鍵詞:傳統媒體;新媒體;轉型;融合
一、數字時代新媒體的主要特征
新媒體的崛起已經成為了不可阻擋的趨勢,新媒體的發展已經滲透到了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文化、經濟、思想等。新媒體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媒介形式,改變了傳統媒介的發展格局。與傳統媒介相比,新媒體主要具有即時性、交互性以及延伸性三個特點。
交互性指的是新媒體中的受眾和傳播者之間的互動。由于在新媒體時代任何人都可以同時是信息的傳遞者和接受者,互聯網的互動特征使得人們的信息溝通、問題解決以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問題都具有一個更加便捷的渠道。
即時性主要是指通過新媒體,信息可以在很短時間內達到受眾。即時性是新媒體一個重要的特征,全世界覆蓋的互聯網的交互性特征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隨地上傳和分享信息,使得網絡的信息傳遞和的速度非常迅速。
延伸性是指新媒體覆蓋的范圍非常廣泛,新媒體的傳播對象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能夠在短時間內延伸到世界各地。
同電視、廣播等傳統的媒體相比,新媒體的網絡、移動客戶端等具有以上的這些優勢,在傳統媒體和新版媒體的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可以借鑒這些優點,促進未來發展。
二、新媒體發展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一)創新了媒介信息傳播方式
電視、廣播、報紙、電話等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單向的,無論是報刊還是電視臺,都只是單方面的向受眾傳遞信息,而不能及時了解受眾的感受。而以網絡為基礎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既可以是單向傳遞,也可以是雙向互動。而且新媒體具有信息搜索功能,能夠及時的了解和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新媒體的出現,對人類社會傳播方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二)提高了信息傳播速度和數量
由于互聯網技術儲存功能,以及信息傳遞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互聯網具有海量的信息,而且強大的搜索功能使得受眾可以輕易的在最短時間內,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內容,同時由于SNS交互網站以及移動客戶端的發展,使得受眾在閱覽自己感興趣信息的同時,可以實時發表和分享看法,而這些都是傳統媒體無法達到的效果。
(三)改變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
在傳統媒體發展時期,報紙、書籍等都具有一定的固定制作和發行模式,所有的信息都需要通過出版社才能夠進入受眾的手中,但是在數字時代,通過新媒體技術,作者可以直接繞過出版社或者是報社,直接將信息內容傳遞給受眾,由此使得報社或者是出版社在信息傳播中的話語權削弱,受眾獲取信息成本降低,獲取信息的渠道也由書籍、報紙等,轉化成手機、電腦等電子媒介。
三、移動互聯網新媒體案例分析
鳳凰電視臺,華語媒體中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也是中國大陸少數幾個獲得落地的境外媒體。鳳凰衛視的前身是星空傳媒旗下的衛視中文臺,1996年今日亞洲有限公司與香港衛星電視有限公司與華穎國際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鳳凰衛視有限公司。鳳凰新媒體,整合包括鳳凰網、手機鳳凰網和鳳凰視頻三大平臺。為主流華人提供互聯網、無線通訊、電視網三網融合的新媒體優質資源和服務。
鳳凰一直是被業內認為在傳統媒體孵化出來的新媒體當中做的不錯的公司,鳳凰衛視為什么能夠走在傳統電視媒體轉型的前列呢?這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由鳳凰電視臺的體制所決定的。鳳凰電視臺是完全私人的電視臺,第一大股東是劉長樂先生的“今日亞洲”,占據公司份額的45%,中國移動相關分公司占據公司份額的19.9%,星空傳媒占據18.9%的公司份額。18這種企業性質決定鳳凰衛視在節目的播出,內容的把控都有較大的自;其次鳳凰衛視總部位于香港,融匯東西方文化。在西方較為規范的傳媒市場的借鑒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規范效率的管理團隊。另外香港傳媒市場開放,融會貫通,也有利于鳳凰衛視準確的把控市場需求、有的放矢;再次,鳳凰衛視及鳳凰新媒體的產業鏈相對完整,市場營銷同步,資源配置得當。傳統電視媒體和鳳凰新媒體相輔相成。這一系列的原因才促成了在當前傳媒電視媒體普遍遭遇艱難的情況下,鳳凰電視臺依舊保持搶進的競爭力。
鳳凰從底層開始,首先解決的問題是打通底層的數據技術平臺。鳳凰特別開發了基于兩種媒體渠道的“章魚系統”。好比章魚的觸角,伸向四面八方,無所不能觸及。簡單的說就是讓鳳凰衛視能夠及時的調取鳳凰新媒體所需要的一切數據,將兩個渠道的資源全部共享,形成云數據存儲。將底層技術打通后,臺網互動僅僅是走出了第一步,接著是內容的同步。鳳凰實現夸平臺的服務,將傳統電視媒體的載體即電視劇與新媒體移動端的載體手機端打通――雙屏互動。做到讓兩塊屏幕互動起來,各為主體又各為對方的附屬屏幕。做到了技術、內容的溝通無障礙之后,也是最關鍵的部分就是雙渠道營銷,整體廣告營銷方案。最終形成全媒體的局面。
鳳凰對于傳統媒體的轉型其實也是對于新媒體的轉型,在當下的社會、科技發展速度下,互聯網媒體都可以說算是傳統媒體了。鳳凰正是看到了日新月異的變革,才一心要打造自己的全媒體平臺。并且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了足夠的警示和沖擊。
四、結語
雖然在新媒體迅速崛起的趨勢下,傳統媒體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從傳播學上來說,并沒有哪一種媒介會因為新媒介的出現而消亡,未來的傳播媒介必定不會形成新媒介獨霸天下的格局,而是以技術進步為動力,各類媒體不斷的根據自身的優缺點,進行市場改革和調整而形成的媒介融合。在新媒體時代,媒介競爭愈演愈烈,傳統媒體要想占據一席之地,就需要認清自身不足,借鑒新媒體的優勢以及自身長處,積極的促進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實現新舊媒體融合的共贏局面。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互聯網+ 新媒體 節目拓展
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讓“互聯網+”成為今年的網絡熱詞。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業態,都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尋找著自身的角色定位。對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互聯網+”其實就是一個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促進產業提檔升級的過程。作為一個廣播媒體人,在此,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和體會,談談對廣播媒體“互聯網+”的三點看法。
一、加強全媒體內容建設,以內容優勢形成品牌優勢
無論傳播手段如何發展進步,媒體環境如何發生變化,內容永遠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廣播媒體在“互聯網+”時代,要贏得受眾、生存發展,必須首先堅持“內容為王”,加強全媒體內容建設,以內容優勢形成品牌優勢。與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廣播具有滾動播出、時效性強、收聽條件簡便等先天優勢,但在內容深度、保存性、畫面感等方面存在劣勢。網絡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上則不受傳統媒體在時段、時長、字數、地域、表現手段等方面的諸多限制,可以即時、海量、深入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報道,并為受眾提供生活、娛樂、休閑、購物等豐富的服務資訊。“互聯網+”為廣播媒體“揚長補短”、推動內容品質提檔升級,提供了有利契機和條件。廣播媒體要主動順應媒體融合對內容生產的新要求,統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內容建設,進一步拓展內容的廣度、增加內容的厚度、提高內容的深度,為受眾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資訊和感官體驗。
在廣播節目中,要加強對新媒體和網絡熱點內容的關注和報道,善于借力、主動引導網絡熱點,吸引聽友關注;在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中,要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flas等多種報道手段,使廣播報道不僅可聽,還要可讀、可看,可反復接收,可下載保存,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集納整合優勢,推出更多深度報道。由此,廣播節目和新媒體有機互動、優勢互補,形成全媒體、立體化報道格局,最大限度地滿足受眾的需求。在這方面,沈陽廣播電視臺FM986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實踐,如在《新聞早班車》等多檔新聞欄目中,增加網絡熱點新聞的報道比例;在官方微信推出《中國三軍儀仗隊參加俄閱兵彩排高唱引民眾歡呼》、《“中國第一男團”的風采》,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視頻手段,全面展現俄羅斯大閱兵的盛況和其中的中國元素;推出專題《直擊車展》,全景直播車展時況等。
二、緊緊抓住目標受眾群體,突出媒體特色和個性
網絡新媒體和自媒體的迅猛發展,讓信息呈現出大爆炸的態勢。信息也像生產過量的商品,會貶值,乃至無人問津。現實中,媒體付出巨大人力財力,但報道和節目應者寥寥的現象屢見不鮮。如何在“眾聲喧嘩”中響亮發聲,實現“有效傳播”,成為“互聯網+”背后的深意所在。從傳播學角度說,媒體在進行“大眾傳播”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分眾傳播”,加強對特定目標人群閱讀習慣和興趣的研究,投其所好、有的放矢地進行“精準傳播”。
對于這種“精準”的把握必須注意兩點:其一是話題的可議性。廣播的特點能為話題的可議性提供廣闊空間,并迅速聚集聽眾的注意力,通過直播電話,更通過微博和客戶端,讓熱點議題形成大眾議論的“話場”;其二是話題的感受性,如關于地鐵乞討者話題,廣大乘客都有親身經歷,對于那些職業乞討者,大家都有話要說。對于那些真正想要幫助的人,應該建立社會救助機制。這樣的“話場”一旦形成,就能培養自己的忠實受眾和“鐵桿粉絲”。因此,廣播媒體在“互聯網+”時代必須緊緊圍繞媒體定位,抓住目標人群,在突出媒體個性、特色和專業上下功夫,更好地為自身加分。就音樂廣播的實踐來看,其本身是一檔為沈陽市民交通出行和司機群體服務的廣播頻率,在新媒體傳播中,也更多考慮到了目標用戶群體的需要。如在微信欄目設置上,開設生活服務、節目互動、最新活動三大板塊,推出“看天氣”、“查違章”、“走高速”、“坐飛機”、“986找到了”、“沈陽好司機”、“交警在線”、“汽車俱樂部”等與頻率定位高度一致的品牌欄目;實時推送《開車技巧,超全!送給所有開車的人》、《帶您了解汽車玻璃中的秘密》、《你會過減速帶嗎?》、《開車油耗高的原因竟然是這個》等服務性資訊,單條閱讀量均在10000+,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三、充分利用新媒體加強互動,擴大受眾群和影響力
善于利用直播節目與聽眾進行充分互動,是廣播媒體多年來形成的良好傳統和品牌優勢。廣播媒體在“互聯網+”時代,應充分利用新媒體社交性強、互動性強、受眾量大的特點,繼續鞏固、放大固有的優勢,形成“線上線下”與聽眾和網友實時互動的良性循環,進一步擴大受眾群體和影響力,使受眾不僅是新聞線索的爆料人,更是新聞內容的生產者和評論員。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強大的動員力、組織力,助推大型活動舉辦,有效擴大活動影響,形成對受眾的“黏性”。從音樂廣播的實踐看,這些做法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五四青年節在微信平臺推出《致敬一直奔波在路上的出租車young man》預告性報道,吸引網友關注當晚播出的《司機奇遇記》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尋找沈陽好司機”活動和三位優秀青年的哥;母親節前夕推出《FM98.6全城示愛》活動,發動網友曬出與媽媽的合影,大聲說出“我愛你”;推出“FM98.6刮刮卡活動送好禮”等活動,都吸引了大量網友關注和參與。
總之,“互聯網+”給廣播媒體帶來的機遇遠遠大于挑戰。古語有云:“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又云:“智者,當借力而行。”廣播媒體人須把握這難得的歷史機遇,以更加解放的思想和進取的精神,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開創出一片傳統媒體的新天地。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