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通用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通用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

篇1

課程標準研制思路

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講師邵朝友,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文葉、所長崔允t在《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8期上撰文認為,研制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標準已成為國際潮流,我國要研制國際一流的課程標準,可遵循如下思路:每門學科依據學生核心素養所做的貢獻(即回答該學科的本質與育人價值),提煉出學科核心素養;然后依據學科核心素養重組學科的內容標準,可從學科核心素養審視、評判目前的內容標準,確保內容標準的“聚焦”,或從已經得到實證的內容標準出發,反過來檢視學科素養的合理性,通過這樣“兩兩對照”形成內容標準;梳理好內容標準后,選擇適切的課程標準編排方式,對于一些具有連續聚焦特征的學科內容,如語文與英語課程中的寫作、科學課程中的探究、數學課程中的推理、歷史課程中的史證、技術課程中的設計等,可嘗試采取縱向表現水平編排方式,在尊重現有課程內容設置的基礎上,可基于實際選擇分年級或跨年級編排。

示范性普高與中職示范校

溝通的課程建構策略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劉茂祥在《教育發展研究》2015年第18期上撰文認為,示范性普通高中與中職示范校溝通的課程互通、統整、創生,有利于高階技術技能型人才(未來有望成為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高級技工等方面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早期培育。課程建構策略如下:①立足于“人文素養和知識儲備”進行課程互通。兩類學校共同編寫人文素養教育課程,編制課程綱要、標準或操作指南,形成項目課程,以項目形式推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示范性普高有某方面發展潛質的資優生可到相關的中職示范校的實訓基地進行體驗學習,提升相關的技術技能知識。②立足于“人格特質與通用能力”進行課程統整。整體設計兩類學校的人格心理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課程,針對不同類型人才培育的特點,采取同一年級跨校課程學習與不同年級基于必修或選修課程內容的學習,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質;聯合開發通用能力課程,將三年分成“2+1”或“2.5+0.5”學制,建立由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教師組成的小組,提升學生的通用能力。③立足于“專業志趣與專業能力”進行課程創生。普通文化課程與專業課程并列開設,任務中心課程與綜合專業實踐課程交替開設,學科課程與專業基礎課程融合開設,為學生的職業性與學術性互通發展奠定基礎。

“精準知識”開發是習作教學改革的重要向度

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上元小學教師吳勇在《人民教育》2015年第21期上撰文認為,開發精準有用的知識是習作教學改革的重要向度。首先立足習作類型(大概分為寫人、敘事、寫景、狀物、實用5種類型),不僅要開發出習作類型的結構性知識,還要面向習作內容,開發出適應各種類型的具體的程序性知識;其次搭建知識階梯,同種文體類型的習作教學,需要在年段和學段之間,構建一個層層遞進的知識臺階,讓習作訓練拾級而上;再次開掘有效知識,努力將籠統寬泛的要求轉化為精準有效的知識,運用“定向爆破”的方法進行關鍵習作知識的開發。文體類型定位“知識面”,搭建階梯勾勒“知識線”,定向開掘創生“知識點”,三者構成“精準知識”習作教學的立體框架。

小數教學應縮小數學問題

與真實情境的差距

篇2

【關鍵詞】通用技術教師;圖樣繪制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9-0109-03

隨著浙江新高考政策的實施,技術(包括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學科不但首次成為“七選三”選考模塊中的一個模塊,而且據有關統計,在高校提出選考科目要求的專業中,技術僅排在物理和化學之后,位列第三。這些新的變化都表明,技術不管在高校還是在高中學生的心目中都越來越重要。技術學科中通用技術模塊,由于學科開設時間短,教師的專業化程度低,在通用技術的核心知識圖樣繪制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無所適從。因此,研究高中通用技術教師如何提升圖樣繪制能力,不但能提升通用技術教師自身的專業技能,而且對提高普通高中技術教學質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通用技術教師提升圖樣繪制能力的必要性

圖樣繪制是通用技術學科設計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什么是通用技術教師的圖樣繪制能力呢?蘇教版《技術與設計1》教材對技術圖樣的定義是,采取某種規范形式將設計用圖樣的形式表達出來的一種設計交流語言。因此,我們可以將圖樣繪制能力理解為教師用某種規范形式(比如草圖、三視圖、軸測圖)繪制表達設計意圖的能力。它也可看作是通用技術教師的一項特殊能力,就像寫作能力與語文教師、繪畫能力與美術教師的關系。它既是通用技術教師教學能力的有效組成,又是通用技術教師從事具體的教學活動必須具備的專門能力。

1.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教學的要求

通用技術學科在我國雖然是一門新開設的學科,但在歐美和日本、香港等地早就有相應的學科,這個學科意在培養學生的技術意識、工程思維、創新設計、圖樣表達等核心素養,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開設這門課程主要是為了關注技術與設計(technology and design)。目前我國也把《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作為通用技術學科的必修模塊,我省除了把《技術與設計》列入學考和選考外,還把《電子控制技術》列入選考。可看出,從國家和省級的課程要求來說,通用技術均已全面列入高中學生的必修課程。為了指導技術學科的教學,國家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研制組早在2003年2月就制定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把技術圖樣作為設計交流的主要技術語言,其中的“內容標準”指出,要“了解技術語言的種類及其應用,能識讀一般的機械加工圖、線路圖、效果圖等常見的技術圖樣,能繪制草圖和簡單的三視圖”。既然國家的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必須能夠使用技術圖樣作為技術語言進行設計的交流,那么教師必須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學會圖樣繪畫制,并提高學生的圖樣繪制能力。

2. 通用技術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需要

從《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我們知道,技術圖樣是學生必須掌握的設計交流語言,學生要想進行設計交流,就必須學會圖樣的繪制,為了達成這個教學目標,通用技術教師也就必然需要掌握甚至精通圖樣的繪制,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具有一桶水”。但目前很多學校的現狀是通用技術教師都是從其他學科轉崗而來,具有工科背景的教師很少,即使有工科背景的教師,也往往多年沒有接觸相應專業知識。因此通用技術教師師資隊伍建設需要我們及早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尤其是設計交流的圖樣繪制能力。

3. 提高通用技術教學質量的必然需求

前面我們提到通用技術學科的核心素養中主要有創新設計、圖樣表達等,這是通用技術教學的主要導向。為了考查學生這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在現有通用技術紙筆考試的條件下,一般都是采用技術設計題的方式進行考察,這種題型要求學生使用設計草圖表達出自己的設計想法,如果學生不能熟練地用草圖繪制自己的設計,教師沒有能力教會學生繪制圖樣,那么提高通用技術的教學質量只能是一句空話。

4. 防止通用技術圖樣繪制教學走入誤區的需求

隨著我省通用技術學考和選考試卷的標準化和規范化,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已明確圖樣繪制能力的重要性,教師為了提升學生的圖樣繪制能力,也在教學中想方設法、使出渾身解數,奈何受教師原來學科背景的影響,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走入誤區。比如三視圖的教學,具有數學背景的教師會教學生注重點、線、面的位置關系,因為數學的三視圖教學主要是為空間立體幾何打基礎的,而通用用技術的三視圖教學主要傳遞設計意圖,用來設計交流評價使用。再比如設計草圖的教學,很多通用技術教師向美術教師請教,美術學科的透視圖雖然和通用技術的草圖很接近,但他們在教學中關注更多的是“二點透視、三點透視、滅點”美術教學要點,目的是讓學生如何將身邊的物品用透視法表現出來,而通用技術的草圖繪制主要是記錄頭腦中那些一閃而過的設計靈感,用草圖表達出設計想法,眼前根本沒有實物可做臨摹。為了防止通用技術學科教師走入教W誤區,我們必須要有通用技術學科本身的圖樣繪制教學方法、圖樣繪制訓練方式、提高圖樣繪制能力的對策。

二、通用技術教師提升圖樣繪制能力的對策

若要提升通用技術教師圖樣繪制能力,我們必須了解通用技術教師的學科背景,以我區為例,目前我區共有通用技術學科教師16位。具體的學科分布如表1:

從表1中可知,除了一位新分配教師的機電一體化專業與通用技術學科相近外,其他的教師幾乎都沒有設計圖樣繪制的專業背景。針對這種現狀我們提出以下提升通用技術教師圖樣繪制能力的對策。

1. 尋找最近發展區,促進教師自主發展提升圖樣繪制能力

我們都知道學生有最近發展區,要想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應該著眼于其最近發展區。同樣要想提升通用教師的圖樣繪制能力,我們也必須找到教師的最近發展區。從通用技術教師的學科背景中可知,我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具有信息技術或教育技術專業背景,這部分教師比普通教師計算機操作技能更強,如果我們能夠首先讓這些教師學會使用計算機軟件來繪制圖樣,那么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非常方便的與學生交流設計想法。那么,哪種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適合我們高中的通用技術教師呢?在目前的高校設計教學中,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非常廣泛,常見的有AutoCad、SolidWork、CAXA、Rhino等。但這些軟件往往專業化程度高,對電腦的配置相應也要求較高。高中教師不僅很難自學掌握,而且不方便在配置較低的便攜式電腦中使用。我們進行多方查找、試驗,最后為教師推薦了一款草圖大師(Sketchup)軟件。由于這款軟件圖樣繪制操作簡單,繪制出的圖樣表達效果多樣,立刻調動了這部分教師利用計算機繪制圖樣教學的積極性。隨著他們對軟件的深入學習,其自身的圖樣繪制能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有的教師經常使用如圖所示的方式交流設計想法。

通過尋找信息技術背景教師的最近發展區,采用的軟件繪制圖樣的方式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圖樣繪制能力,而且無形中對學生使用信息技術輔助設計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完善通用教師的評價制度,激發教師提升圖樣繪制能力

通用技術學科最初開設時,由于沒有專門的專業教師,需要從其他學科轉崗,那些轉崗到通用技術學科教學的教師,基本上都是在原本學科可有可無的教師,他們的通用技術教學積極性本身就不高,大多是抱著混日子思想。而圖樣繪制能力又專業性很強,這部分教師幾乎就是直接放棄提升,教學中任由學生自由發揮。

若要提升這些教師的圖樣繪制能力,學校必須進一步完善通用技術教師的評價機制,積極營造技術學科與其他學科同等地位的氛圍,鼓勵教師以教學為本、以培養人才為榮。具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通用技術教師的績效考核,目前從我區各高中來看,雖然通用技術已經列入高考“七選三”的模塊,但學校在技術教師的績效考核中,不管是課時工作量還是對學生高考的貢獻度,往往沒有將技術放置在于理、化、生、政、史、地同等的考核地位。造成通用技術教師覺得本學科不受學校重視的錯覺,間接打擊了教師提升學科專業能力的積極性;二是完善通用技術教師職稱評定、崗位設置的指標體系,教師在職稱評定時,往往有班主任的任職要求。近幾年來,雖然對技術教師取消了班主任的任職要求。但各校在校內推薦教師時,往往還是將班主任的任職作為重要的考核項目,受慣有制度的影響,技術教師一般很難擔任班主任。只有打消技術教師職稱難評、得過且過的思想,才能激發教師提升專業性較強的圖樣繪制能力;三是本著提升所有教師教學能力的思想,重視通用技術教師的過程評價和評價反饋,學校應該根據不同學科制定不同的定性、定量的綜合考核方式。例如,對于通用技術學科由于平時統考機會少,學校可以采用學生評價、平時推門聽課的方式,促進通用技術教師提升專業的圖樣繪制能力。

3. 改進通用技術教師的專業培訓,迫使教師提升圖樣繪制能力

現在通用技術教師的培訓不少,不管是入職前的培訓,還是入職后的繼續教育培訓,都很難提升教師的圖樣繪制能力,從筆者近幾年參加的培訓來看,通用技術教師的短期培訓可分為:一是專家講座進行觀念更新;二是教材解讀解決知識疑問;三是疑難問題解答等等。幾乎沒有專門的圖樣繪制能力培訓,而作為專業性很強的圖樣繪制能力,教師很難通過自學解決。因此,我們需要改變通用技術的專業培訓方式,需要增加一定比重的專業化、實踐操作能力培訓。對于教師的圖樣繪制能力的培訓,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網格紙(如圖2所示)練習開始,引導教師在網格紙上,使用正等軸測圖、斜二軸測圖表達自己頭腦中的基本幾何形體或物品。

4. 借助各種渠道、引入網絡資源,拓展提升通用技術教師圖樣繪制能力的方式

通用技術教師的圖樣繪制能力不同于一般的學科知識,任何一種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定量的重復訓練,因此要提高通用技術教師圖樣繪制能力,我們必須借助各種渠道,拓展訓練方式。例如,可以向美術教師學習徒手畫線的技能訓練方式。對于動手能力較強的物理教師來說,我們可以通過拆卸相框、小物品,從而進一步了解其內部的連接方式和原理,然后進行實物產品的臨摹,提升自己的結構細節、造型繪制能力。例如,可以從臨摹最簡單孔明鎖開始。

當熟悉了一些簡單幾何體、物品的圖樣繪制后,可以開始訓練繪制一些實際產品的設計,對于這些不常的家具、物品,可能找不到實物,或者不方便隨時隨地的觀看、臨摹,這時可以借助網絡資源,現在網絡上表現產品細節最詳細的莫過于購物網站的產品展示。例如,可以通過購物網站查詢乒乓球桌,就可以非常詳細地了解到乒乓球桌桌腳的折疊設計細節。

三、結語

隨著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技術學科這個往昔的邊緣學科,已經以“黑馬”的姿態異軍突起,高校、學生、家長將會對通用技術學科的越來越重視,這對通用技術教師來說,既是動力又是壓力。因為技術學科的重要性加強,師范院校必將培養專業的通用技術教師,普通高中學校的領導也會采用措施,選調優秀的教師進入技術學科隊伍,因此目前的通用技術教師要想在日趨競爭激烈的通用技術教師隊伍中站穩,必須及時提升自己的圖樣繪制能力、完善自己的專業技能,否則必將面臨淘汰。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科技教育;生活化;通用技術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中明確指出:“通用技術課程立足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以基礎、寬泛、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的技術內容為載體,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為目標。”因此,教師的教學要從學生生活中的技術入手,在課堂上穿插一些學生了解的或最新的科技信息,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形成正確應用技術的道德感和價值觀。將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教學,是通用技術課程教學必須堅持的思想。

一、基于來源于生活的通用技術前概念,建構完整的通用技術概念

通用技術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相應的技術意識和概念,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基本的技術常識,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技術思維方式和實踐能力。因此在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中,首要的是要讓學生建構起完整正確的通用技術概念。

有些學生初學通用技術時覺得這門課比較簡單,他們發現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知識早就了解,甚至有些題目沒學過也能答得不錯,但是準確的答案又說不出,似懂非懂。這是因為通用技術課程分析和處理的問題往往來源于生產和生活中,是學生平時可能遇到的。學生看到這些熟悉的素材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形成自己的理解,這種學生在學習通用技術之前的已有理解稱之為通用技術前概念,即學生在正式接受通用技術教學之前從現實生活中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而獲得的感性印象,與學科概念相近或相悖的觀點。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建構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通用技術的任務就是教會學生運用技術思想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把學生的通用技術前概念和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來組織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技術概念的正確理解和應用,優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從而激發創意。

例如:“技術與設計1”中的“人機關系要實現的目標”,講解這一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展示一把“舊椅子”,引導學生說出平時使用椅子的感受,引發學生對人機關系的討論與思考。課題的引入自然且生活化,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有效調動,同時在思考、討論甚至爭論中,完成了從現有的“椅子與人之間關系的前概念”到“合理人機關系”的知識建構。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通用技術前概念因人而異,認識比較膚淺直觀,知識結構松散,還停留在對生活情境表象的概括水平上,很少深入事物的本質,因此知識框架不完整且無體系。教師將這些前概念作為教學的基礎并進行拓展深化,使學生加深對通用技術相關概念的理解,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正確技術概念。

二、密切聯系生活中的技術,豐富通用技術生活化教學資源

通用技術是一門生活課程,技術來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生活是教學的源頭。通用技術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生活世界,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考慮如何改善并提升生活狀態及質量,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技術素養。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教師將教學目的及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激發學生強烈的參與意愿,從而讓學生學會如何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進而提高技術素養。

通用技術生活化教學資源與一般教學資源相比,更具有鮮明的學科特點。通用技術學科的性質與課程價值決定了用技術生活化教學資源首先強調的是它的技術性。首先,選擇與技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素材,如關于材料、工具、技能、工藝等的教學資源,力求對學生有創造發明的啟發。其次,通用技術生活化教學資源應強調它的生活性,即實用性。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即教育。”教師在選擇和利用教學資源時應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環境,注重和加強其生活性。再次,在選擇通用技術生活化教學資源時必須考慮它的創造性。創新是技術的核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通用技術生活化資源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此外,還要考慮它的可操作性。技術是實踐活動,離開了實踐去學技術即紙上談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側重于實際的應用與問題的解決,選用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學資源,給學生創造手腦并用的條件與環境和操作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例如:通用技術教學中“系統優化”這一內容,可以切合學生生活實際,選取“空調系統”來講解,節能是個熱點問題,學生認為環保節能是大勢所趨,空調系統必須優化,此時教師可結合教科書,層層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影響系統優化的因素,讓學生理解系統優化的意義、過程和方法。

盡管教科書中精選了大量的生產、生活實際案例進行分析,但遠不能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活用教科書,通過重組、增刪、活化、延伸等辦法,促使課程資源的生成。生活、生產中的技術是無處不在的,只要合理利用,它們就是通用技術課程最豐富的教學資源。

三、精選生活中的案例,把握通用技術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通用技術學科開設時間不長,相關的學科經驗比較少,有關通用技術教學內容深廣度的教學資源不多。通用技術課程屬于通識教育,考慮到學生在學習興趣、文化背景、生活經歷、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異,需要把握好通用技術教學的深廣度。

1.準確把握通用技術教學內容的專業深度

把握技術教學的深度,就是針對學生發展水平的一種適應性。從學生的經驗背景和認識水平出發,把握合適的專業深度可以強化學生的技術素養、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適當的教學內容難度更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

按“最近發展區理論”,適當增加通用技術專業的深度,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的思維活動,使他們通過努力達到“最近發展區”,可以“跳一跳,摘桃子”。適當的專業深度有助于學生獲得必要的專業技能。“人體工程學鍵盤介紹”是一個比較好的案例,鍵盤是學生比較熟悉和經常使用的物品,但學生沒有深入研究過,如果能讓學生仔細研究人體工程學鍵盤,如為什么要加大常用鍵(空格鍵、回車鍵等)的面積?左手鍵區和右手鍵區兩大板塊左右分開設計的理由是什么?結合人體生理解剖知識,從原理、結構、方法、專利甚至經濟的角度讓學生進行課堂研究性學習,理解設計者的意圖,掌握“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才是更需要的內容。

2.準確把握通用技術教學內容的知識廣度

適當的教學內容廣度有利于學生開闊視野,全面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提高,讓通用技術“更寬泛”的性質得到發揮。

來自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專業技術背景的通用技術教師可以適當發揮自己的特長,在自己擅長的學科領域進行適當的教學內容廣度拓展。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其他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的案例,通過適當的整合,將通用技術的知識面拓展至其他學科,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引入學生在校的一些科技活動成果,如電子制作、發明創造、航空模型、航海模型等,提高、擴大通用技術課的知識、技能、思想方法。

如何準確把握通用技術學科教學的深度與廣度不是一個容易解決的問題,涉及諸多方面、不同學科,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需要教師進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使用技術案例,可以解決學生技術中的許多問題,但選擇技術案例的內容不是越深越廣越好,需要教師合理把握“度”。

四、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滲透情感目標

良好的情感體驗對學習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重視教學中的情感目標滲透,可以培養學生對待技術的積極態度和正確運用技術的意識,進而提高通用技術的課堂教學質量。通用技術課堂教學中,情感目標并不是外顯的,它通常隱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情感目標的滲透更多地依賴于師生之間感性的交流、理性的反思。

在情感上,教師希望學生經過通用技術課程的學習對技術更感興趣,更關注生活環境中存在的技術,并擁有一定的技術判斷力。為了達成這些目標,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案例教學中進行情感滲透。

如向學生提問:哪些技術問題與我們的生活安全息息相關?這個問題將學生引入了現實社會。學生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來源于自身對現實技術的體驗,如建筑質量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汽車尾氣問題等。教師抓住這些切入點,指出解決以上問題首先需要進行技術試驗,技術試驗具體有哪些作用,技術試驗如何體現對人類安全保護等。案例中,教師在達成教學知識目標的同時,無形中滲透了情感教育,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技術問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學生很自然地產生了多關注身邊技術的內在需求。為了追求更安全、更舒適的生活,學生希望了解技術、認識技術。有了這種愿望,本節課的情感目標就如細雨潤物,無聲而成了。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技術課程立足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和親身經歷,立足于‘做中學’和‘學中做’……每個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設計、制作、試驗等活動獲得情感態度的發展。”設計活動是通用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些綜合性很強的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完善學生的技術素養,是達成技術情感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需要通盤考慮,制訂教學目標,設計并組織實施一個或一系列設計活動,在技術活動中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人際交流,落實通用技術教學情感目標。

參考文獻:

篇4

確定了核心概念作為學科教學的基礎內容,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以更好的方式將這些傳遞給學生的問題。這就涉及了幾個與概念有關的詞匯:跨學科概念、前概念以及概念進階。

跨學科概念,又稱為通用概念。劉恩山教授在此之前做過將跨學科概念融入高中生物學課程這方面的研究,在通過對跨學科概念與生物學關聯性的分析方面可以看出兩者的緊密聯系表現在每個要素都有不同水平的高度對應上面,并且這種對應關系呈現出一對多的表現形式。這說明跨學科概念與高中生物學課程內容在緊密聯系和高度對應的基礎上是可以支持相關高中生物學內容的學習的。并且這種聯系和對應是高出學科領域的,是對理科知識共通性的高度歸納,因此,對它的良好掌握可以幫助和強化學生對于學科核心概念的理解。而且,我國即將出臺的新的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也在考慮是否將跨學科概念作為繼核心概念、科學探究之后的“第三股繩”,作為新課程理念的一個方面。

前概念是學生在科學概念形成之前所形成概念。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者具有先驗經驗,認為在開始學習之前學生頭腦中就已存的許多前概念是新知識學習的基礎,對新課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有必要進行前概念的課前診斷,一方面,當這些概念是由于知識的負遷移、對詞語的曲解或者日常生活經驗的干擾等原因而導致錯誤的話,有效地概念轉變可以幫助學生正確深入地理解接下來課堂教學中與之相關的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如果這些前概念的理解是正確的話,我們可以將其作為鋪墊加以有效利用,以此來建立重要概念之間的聯系,這就涉及了接下來要談到的關于概念進階的問題。

概念進階又稱為學習進階,是對學生在各學段學習同一主題的概念時所遵循的連貫的、典型的學習路徑的描述,一般呈現為圍繞核心概念展開的一系列由簡單到復雜、相互關聯的概念序列。因此高中生物課標與初中課標保持整體一致、循序漸進、螺旋式的設計思路,這種內容設置方面宏觀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能充分調動其生活經驗以及先前概念知識,這樣的課程才能構建對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以此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為了滿足學生終身學習和職業選擇發展的需要,也能夠將其運用于社會生活各方面。因此,教育改革和創新的依據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同樣也是課程標準制定的依據。

篇5

2004年開始的高中新課程,海南是首批改革試驗的省份,這讓海南中學站在了課程改革的最前沿。

通用技術學科的增設是本輪課程改革的亮點。它立足實踐、注重創造的課程理念與海南中學的辦學傳統和價值追求高度契合。我們認為,充分利用通用技術課程內容載體的通識性,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主動創造的欲望;通過技術設計、技術試驗等實踐性活動,將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究興趣,培養其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精神。

“勤于實踐,勇于創新,促進終身學習,形成適應未來的技術素養”,從此成為海南中學通用技術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將通用技術學科建設成為省內一流、國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教研團隊,建設在省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設施一流的科技創新教育基地,使科技創新教育成為我校一大辦學特色,是通用技術學科建設的具體目標。

目標明確,行動還要果敢。2005年上半年,海南省最早的兩間通用技術專用教室在海南中學落成。2013年年底,海南中學科技活動中心落成揭幕,該中心建有創新設計室、創新實踐室、航模活動室、機器人活動室等5間通用技術專用教室。這是海南省中學界唯一的科技活動中心。

硬件建設是學科建設的物質基礎,學科人才的培養則是學科建設的靈魂。作為新興學科,通用技術學科組創建之初,教師多從計算機、物理專業“轉行”而來,雖在原學科上教學多年,但專業的學科教育教學素養還有待提高、專業知識結構有待優化。于是,以教研促成長、向課堂要質量成為海南中學通用技術學科組建設的核心。海南中學通用技術學科組的老師們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積極開展教學課題研究,不斷總結教學成果,推廣教學新經驗。

課程建設是海南中學通用技術學科“軟件”建設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們認為,若想實現“使科技創新教育成為我校一大辦學特色”這一學科建設目標,必須緊緊抓住“實踐”和“創新”這兩個基本點,確定“基于手工的實踐”“基于機械的實踐”以及“基于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作的實踐”三個梯級的整體實踐體系,并在學生實踐過程中加強創新方法的指導及創新精神的培養。校本課程的開發就是一個很好的著力點。在全組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通用技術學科在校本課程建設上既考慮了發揮自身學科的優勢和學校師資力量、設施條件,又整合了本地實際資源,開設了競賽機器人設計與制作、創新思維訓練、航模的設計與制作等校本課程,并將CAXA設計與建模入門、技術與創新設計、學生金工、木工操作基礎及實踐等課程列入常態課程計劃,使之發展為具有代表性的校本課程。在課堂上,通用技術組的老師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實踐中學習,以引導者的身份創設了一種開放、民主、活躍、進取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創新,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使技術課程的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過程。

2013年新春伊始,《海南日報》和海南中學校園網上刊載了一條消息:海南中學高三(5)班學生陳鏞憑借其創新項目《尋找見血封喉毒性的價值》在2012年第27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上奪得大賽專項獎――英特爾英才獎。

陳鏞的創新項目源自一次學校組織的綜合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細心的陳鏞發現,在海南兩三個人才能抱住的熱帶植物“見血封喉樹”很少有病蟲害,樹體非常完好。“見血封喉樹”是桑科植物,其主要成分是強心苷,具有很強的毒性。在冷兵器時代,它的汁液常常作為制作“毒箭”的藥劑。陳鏞猜想,也許就是這種“毒劑”具備了殺死病蟲害的特性。利用這一特性,有可能開發出高效、低毒、低殘留、高選擇性的生物農藥,保護環境,造福人類。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陳鏞開始提取其中的成分進行研究。

陳鏞的研究也并非一帆風順。研究過程中,他很快發現利用目前書本上學習的知識,有些技術及專業問題無法解決。很快,他得到了科技創新指導教師葉朝輝的指點,還得到了海南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專家的幫助。在海南熱帶農業科學研究院內,陳鏞同學還可以免費使用實驗室。通過利用體外殺線蟲活性篩選的方法,陳鏞證實了見血封喉種子的乙醇提取物對線蟲具有一定的毒殺活性。

篇6

關鍵詞: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內涵與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353-01

近幾年教育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已不再是教育是培養勞動者還是接班人,教育是效率還是公平優先,新課程改革好還是不好等等這類話題,而轉向了教師如何應對新一輪教學改革?創新和實踐才是發展中的主要元素,如何落實到教學活動中等十分現實的課題,教師要在新的發展形勢下更好地適應教育變革,必須自覺走專業發展之路,走校本發展之路。

1.樹立科學的知識觀,修煉教師應有的學識魅力

教師專業發展三要素中基礎是專業知識,它不等同于學科知識,它包括通用知識、學科知識、教育科學知識,研究知識等內容。教師不僅要有學歷、有文憑來標識已經掌握的人類經驗性知識,還要有對這些經驗文本知識理解掌握的規律性認識,知識是長在怎樣的樹上,怎樣規律公布的,即帶有很明顯自我色彩的又能為學生接受的理解層次和含義。程序性知識就是通常說的范式,每個學科知識形成和發展各有其范式,也是程序性的規律性發展方向,包括掌握、理解運用上的程式,上升到理論思維上的高度就是認知方法論,因而專業知識看似熟識的概念,分析起來卻是很復雜的,看似每個教師都掌握了,實質是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搞明白,由于沒有樹立科學的知識觀,因而大多數人滿足于學科知識的掌握,從而感受不到知識上缺陷、盲c,教師對學習失去了努力方向。

提示一:一個學識淵博的老師是指引孩子們前行的一盞明燈,教師廣博的學識魅力開啟了孩子們的心窗,讓孩子們見到了不曾見到的繽紛世界,因此孩子們深深地為教師所吸引。

提示二:現代的學生不喜歡那種古板、單調的老師,而是喜歡那些知識淵博、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的教師。現代學生普遍意義上不崇拜教師,究其原因,有文化多元化的影響、有文憑貶值、知識功能退化的影響,當然也有教師知識不夠豐富,不適應時代要求的緣故。俗話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只有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才能樹立起教師應有的學識魅力。當然這并非易事,尤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絕非不可能、不可為。

2."知、行、思交融"提升以教學能力為核心的專業能力

教師的專業能力要素無疑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內容,而專業能力則應當包括通用能力、教學能力、管理能力及研究能力等等,其中教學能力是核心,通用能力包括溝通與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運用現代技術的能力,它是從事教學工作所需能力的基礎部分,管理能力則主要指對課堂的調控能力、學生學習興趣與節奏的調適能力及群體學習氛圍的營造能力,研究能力則包括對學生學習及心理狀況的分析能力,學科教學活動反思與創新能力,個案及群體學習狀態優化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為專業能力的核心――教學能力提供保障服務的。教學能力中包括了課程的理解與執行能力,課程主要是通過學科教學來體現的,但是課程實施還有其它途徑,如:研究性學習,課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等,當然主渠道是學科教學,對課程的執行力主要表現在對達成課程目標上的自信力,實施科學有效方法的能力。從事學科教學能力,說白了就是教師的"轉化力",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科知識體系,有足夠的心智,由教師自身對科學的理解和掌握轉化為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技能技巧提升,轉化為學生對學科情感的優化、對個體成長的渴望,轉化為穩定的學生對社會發展的積極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外的各科影響都可以廣義地理解為課程,教師都有義務和責任去關注,但無論其它教學多么有意義和價值,與課堂教學相比都是從屬次要的,曾有篇文章把課堂教學分為三種境界:一是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是課堂教學的底線,因為"無效教學"或"低效教學"是對學生生命的一種浪費,當然對教師來說也是浪費自己生命;二是高效課堂教學,即在單位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目標;三是魅力的課堂教學,它是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藝術魅力、科學魅力去影響和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活力、內聚力和爆發力。而教師所有魅力的基礎是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雄厚的專業知識水平,豐富的專業能力,加以高尚的職業情操,便自然產生魅力。

啟示一:有效課堂不只是完成課堂教的任務,而是首先把所有學生情緒調動起來,學生愿意聽,肯參與其中,相信自己的進步,高效課堂則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掌握知識的準確無誤,并對下一堂課充滿期待;而魅力課堂,則是一種如沫春風一般的感受,是師生在理想時空中的神交,知識、能力、素養等等這些有形的東西都不存在了。魅力課堂不應該也不會是課堂的常態,但是是一種追求的境界,是師生的高峰體驗。

啟示二:追求有魅力的教學是所有教師的愿望,師生心靈相悅,高效互動,情感和注意力高度聚集于學習的內容,并產生積極的情感和穩定的態度,不僅是教師、學校管理者,更是學生的愿望,而達到這一狀態的主導者是教師,教師要主動運用"知行思交融",主體主動建構的策略,迅速提升和豐富自己的專業能力。

3.以堅守專業倫理底線、激活責任感為中心,追求教育理想

篇7

正如17年前,《科學素養的基準》和《科學教育標準》的相繼問世一樣,先有《K―12年級科學教育框架》 (以下簡稱《框架》)再出臺NGSS,這是美國修訂其科學教育標準的兩個核心步驟。《框架》中以概念描述的方式明確規定了K―12年級學生應該學習的具體內容,而NGSS則以貫穿學科和年級的組織方式,給出更為具體和詳實的內容和實踐指導,兩個文獻相輔相成。

本文中“新觀點”的更準確提法應為“轉變的觀點”。仔細閱讀附表1,不難發現其中的一系列文件顯示出美國科學教育研究的連貫與繼承、變化與發展。因此在《框架》和NGSS中,都清晰地表述出當今美國在科學教育思想和方法上觀點的轉變,并在NGSS的附錄A中總結為以下7點:

(1)K―12年級的科學教育應反映出科學內在關聯的本質。

(2)NGSS的內容是學生的預期表現,而非課程。

(3)NGSS中的科學概念需要從幼兒園到12年級連貫地建構。

(4)NGSS中不僅關注對內容的深入理解,也關注對內容運用的深入理解。

(5)從幼兒園到12年級,科學和工程應集成在NGSS中。

(6)NGSS為將要升人大學、就業和成為公民的學生而設計。

(7)NGSS要與通用核心內容標準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English Language Arts and Mathematics)英語、藝術與數學)相對應。

本文將逐一對其進行分析,以窺美國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趨勢。

觀點之一:K―12年級的科學教育應反映出科學內在關聯的本質

正如在真實世界中人們所實踐和經歷的科學一樣,K―12年級的科學教育應當反映出科學內在關聯的本質,這是NGSS中首要提及的需要轉變的觀點。

科學內在關聯的本質體現在《框架》和NGSS中反復強調的3個維度,即科學與工程實踐(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跨學科概念(crosscutting concepts),以及學科核心概念(disciplinary core ideas)。《框架》中曾指出:《框架》的設計是為了幫助實現一種科學與工程教育的構想,即學生通過在校期間多年的學習,積極參與科學與工程實踐、運用跨領域概念,以加深他們對這些領域核心概念的理解。并指出3個維度就像1根繩索中纏結在一起的3股,應將其看作一個有機結合的系統。

鑒于21世紀科學與工程的重要性,當學生面對科學知識時,需要能意識到要結合情境理解,如科學知識如何獲得和運用、科學如何和一系列概念聯系起來,以幫助人們深入了解周圍的世界。因此,學生的學習成果應包括學生將內容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實踐成為學生聯系科學知識和實際的橋梁,也成為建構和使用核心概念的過程。《框架》和NGSS中在設計K―12年級的學習要求時都充分考慮了科學教育中如何將知識與實踐相互融合,以體現科學內在關聯的本質。反復強調3個維度的關聯,并在內容標準中著重體現出來,這點與以往的標準相比,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和教育價值取向。

觀點之二:NGSS的內容是學生的預期表現,而非課程

不同于1995年美國課程標準中的表述,用預期表現(performance expectations,關于預期表現的詳細內容參見本期專題文章《NGSS中的新模式――預期成果》――編者注)作為NGSS的主要內容,并以貫穿學科和年級的相關主題的組織方式呈現,這是NGSS特有的表達模式,也體現了美國科學教育觀點的一種轉變。

預期表現是可評估的陳述,說明了學生應知道的和能做的。在附表1中的相關文獻中,最早提及預期表現的是由國家評估理事會(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Board)和美國教育部(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于2008年的《2009年國家教育進展評估框架――“科學”》。在這篇文獻中定義了4個科學實踐,即識別科學原理(Identifying Science Principles)、運用科學原理(Using Science Principles)、運用科學探究(Using Scientific Inquiry)、運用技術設計(Using Technological Design)。并指出這些科學實踐可以與科學內容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預期成果,而這些預期成果正式發展評測條目的基礎。因為評測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理解,而非記憶,同時科學實踐也不是脫離內容的技能,因此無論是對知識、還是技能的評測都需要關注學生如何使用科學知識參與和組織科學實踐,即學生如何在科學實踐中反映他們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運用。

NGSS不僅發展了科學實踐,而且沿用了這種方式將其強調的科學與工程實踐、學科核心概念、跨領域概念和評測結合在一起,通過“預期成果”對期望學生能知道的和能做到的進行了描述,且這些描述是可觀察、可評測的,以提高標準執行的可操作性,同時與國家評測的要求相一致。

觀點之三:NGSS中的科學概念需要從幼兒園到12年級連貫地建構

科學教育標準關注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整個階段的學習(詳細內容參見本期專題文章《學習進程與NGSS》――編者注),這似乎是1995年美國科學教育標準中已經呈現的觀念和趨勢。其實,這一觀點轉變的核心并不在于年級跨度,而在于“科學概念”和“連貫建構”兩個關鍵詞上。這兩個關鍵詞的含義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科學概念的選擇是有重點、有“優先權”的,且是少數的

從《框架》到NGSS中在學科領域上都選擇了物質科學(physical sciences)、生命科學(life sciences)、地球與空間科學(earth and space sciences),以及工程、技術和科學應用(engineering,technology,and applicationsOf science)4個主要領域組織學科概念,并在其中選擇少數最為核心的概念展開教學。國際科學院組織(國際科學院組織(InterAcademy Panel,IAP),成立于1993年,共有全世界106個國家的科學院參加,旨在通過各成員科學院間的合作與交流,研究一些重要的國際科技問題,并為決策者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作者注)科學教育項目組的專著《科學教育的原則和大概念》中清晰地解釋了為何要在K―12年級的科學教育中關注核心科學概念,亦或稱為大概念(big ideas)。任何科學領域中都包括很多概念,教學應以哪些能幫助學生理解該領域的重要特征以及對學生終身學習有益的概念為主,而不是對所有科學概念面面俱到。《框架》中也持有同樣的觀點,并指出這些學科核心概念應能部分或全部滿足以下條件:

?在跨越多個科學或工程學科問明顯重要的概念或是單一學科中的關鍵性原理;

?能為理解或研究更復雜的概念和解決問題提供關鍵工具的概念;

?與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驗相關的概念,或是與需要科學或技術知識解決的社會或個人關心的事件相聯系的概念;

?在深度和復雜度水平逐漸增長的各個年級都必須具備可教性和可學性概念。也就是說,這個概念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可以學習的,并且該概念具有能維持多年持續調查探索的廣度。

因此,NGSS中呈現的學科核心概念在數量上少于之前的《科學素養的基準》和《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所包括的,以體現出“1英寸寬,1英里深”的教育思想。

2 K―12年級的連貫建構體現出對科學教育中對學習進程的關注、研究和運用 學習進程(1earning progression)是21世紀以來科學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它是基于教學經驗和研究而形成的對學生學習前進方向的可測試預設。這些預設說明了學生在掌握主要核心概念的進程中的普遍規律和路徑。

基于此,《框架》的指導性原則之一就是“理解隨著時間發展”,并指出:

要對世界的科學解釋形成透徹的理解,學生需要有數年而不是幾個星期或幾個月時間的持續的機會學習、建構基本概念以及體會這些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系。這種意義上的發展在學習進程的思路中已經被概念化。如果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掌握科學學科的核心概念,那么精心設計的學習進程為達到該目標提供了一個可以采取的路線圖。這樣的學習進程不僅描述了學生對概念的認知是如何日趨成熟的,也描述了學生取得進步所需的教學支撐和經驗。

因此,NGSS中體現出的教育的連續性和一致性已不再是空洞的理念和思想,而是落實到具體學習內容、技能培養的過程和細節中。這不僅是觀念上的轉變,也是科學教育教學策略和方法的進一步變革。

觀點之四:NGSS中不僅關注對內容的深入理解,也關注對內容運用的深入理解

早在20世紀80年代,認知科學教就已發現,當學生學習深層知識(deep knowledge)并且清楚在真實世界和實際情況中如何運用這些知識時,知識會在學生頭腦中保持得更持久,他們也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更廣泛的情境中。同時,對眾多領域中專家與新手比較的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專家了解其領域的核心原則和理論結構,并且利用他們理解新知識或解決新問題;相反,新手傾向于將不連貫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識片段視為孤立的實施,并努力尋找一種方式組織和整合它們。因此,當人們認識到知識的建構性、情境性、復雜性和默會性的時候,也認識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與了解其運用的密切相關,無法遷移的知識并不是真正掌握和理解的知識。

《框架》和NGSS中都以核心概念的方式給出了一整套各學科領域的概念,同時給出科學與工程的實踐。在NGSS的預期成果中,則將各領域的概念、實踐和跨領域的概念結合在一起,這些概念和能力需要學生在高中畢業時應能掌握和達成。因此,對于教師、課程及評測開發者而言,關注的是核心概念,關注的是與核心概念建構相關的實踐和運用、理解和遷移。也就是說,核心概念的提出,能夠提供一個獲取新知識的組織結構,理解這些核心概念并進行科學與工程實踐有助于學生今后在高中、大學及大學以后的階段培養學生更廣泛的認知和進行更深層次的科學與工程調查研究。

觀點之五:從幼兒園到12年級,科學和工程應集成在NGSS中

將技術和工程整合到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思想并不是新的思想,在1989年的《為了全體美國人的科學》、1993年和2008年的《科學素養的基準》,以及1996年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都包含有科學與技術的內容。盡管有這個多年的努力,在科學課程、評測及科學教師職前教育中,工程、技術與科學內容相比,仍然沒有得到同等程度的關注。

NGSS中一個完全不同的觀點是:通過在所有年級、所有領域的課堂教學中把工程設計與科學探究視為同等重要,并且在每類主題情境中,與其他學科一樣給出工程和技術的核心概念兩種方式將工程和技術有機地整合到科學教育體系和結構中。

《框架》中指出世界上主要的挑戰需要科學與工程解決,例如清潔能源的效率,預防和治療疾病,維持事物供給和水源清潔,以及解決由于全球環境變化使社會面臨的問題。與此同時,工程和技術給學生提供了通過運用他們正在發展的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深化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因此,與原有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相比,更加鮮明地強調了將功能與技術有機地結合到科學課程中,并指出其作用應與科學同等重要。

觀點之六:NGSS為將要升入大學、就業和成為公民的學生而設計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帶來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迅速變化,新的科學發現、技術突破及重大創新不斷涌現。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人類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認識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同時也促進了人類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上的變革。

毋庸置疑,科學和科學教育已成為當今所有美國人生活的中心。因為以往的世界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復雜,這種復雜性使得科學知識對于理解整個世界至關重要。當人們需要理解當前事件、選擇和使用技術、或在衛生保健問題上做出非正式決策的時候,理解科學是關鍵所在。同時,科學也是美國持續改革、領導和創造未來工作的國家能力的中心。對于所有學生,無論他們的未來教育和職業路徑是怎樣的,都必須為將要升入大學、就業和成為公民而在K12年級階段經歷牢固的科學教育。換言之,科學教育的設計必須為他們的將來做好準備。

觀點之七:NGSS要與英語、數學通用核心內容標準相對應

NGSS之際正是《英語和數學通用核心內容標準》(CCSS)實施之際,這給科學成為兒童綜合教育(comprehensive education)的一部分成為可能,也是的NGSS在內容和要求上呈現出與CCSS相互對照的特點。這種對照不僅確保了所有內容領域學習的系統性,也使得它成為NGSS尤其與眾不同之處。

NGSS的附錄A中,以上述7條闡述其在科學教育觀點上的變化,包括涉及科學課程本身、科學與工程技術,以及科學與數學和語言學科等方面。NGSS不僅關注核心概念,關注實踐,關注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更關注理解、運用、和各維度的整合。其實這些變化并非突變,在2007年的《將科學帶進學校》一書問世以來,美國的科學教育已經進入一個反思過去、將科學研究帶入科學教育、用實證科學研究指導教育政策和教學實施的時代。

參考文獻

[1](美國新一代科學教育標準官方網站)

[2]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 Concepts,and Core Ideas,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2

篇8

【關鍵詞】通用技術;專業成長;轉變理念;善于學習;團隊合作;教學反思

通用技術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中新設置的科目,許多省市已將該課程列入普通高中會考和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科目,這充分體現其在高中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但因高校現沒有培養本學科的專業師資,擔任該課程授課的老師大都是從其它學科轉任而來,如何促進通用技術教師專業成長是落實新課改教學關鍵。筆者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以下四個可有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經驗。

一、轉變理念:教師專業成長的播種機

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基本目標,著力發展學生以技術的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一定的人生規劃能力。由此可見,通用技術課程有其特有的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教師應與時俱進地轉變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播種新理念。

1.以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著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的基本理念

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高中學生在興趣、生活、經歷、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及其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選擇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2.以注重學生創造潛能的開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基本理念

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想象、懷疑和批判,要創造民主、活躍、進取的學習氛圍;通過技術設計、技術試驗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創新、善于創造的精神和勇氣,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良好的引導和有效的開發,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飛躍的發展 。

3.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充分利用通用技術課程的內容載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與此同時,應注意將技術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術課程的教學之中,使其滋潤學生的心田,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

二、善于學習: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機

通用技術課程所涉及的學科多、內容廣、專業知識強,要求教師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技術素養。而高校現沒有培養此學科的專業師資,目前通用技術的教師都是由物理、計算機或其它專業課郝教師轉任而來,知識結構相對單一、陳舊,缺乏技術的知識與技能,跟教材上所需知識相差很大,離通用技術教學要求相差甚遠。“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善于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機”,廣大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充分為自己“充電”、“補鈣”,才能源源不斷的接受源頭活水的補給。

1.善于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

通用技術課程必修模塊有《技術與設計1》和《技術與設計2》兩大模塊,選修模塊有《電子控制技術》、《簡易機器人制作》、《現代農業技術》、《汽車駕駛與保養》、《建筑及其設計》、《服裝及其設計》、《家政與生活技術》等9個模塊。必修模塊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識有:設計分析、圖樣繪制、模型制作、金工木工、技術試驗、材料學、結構力學、系統論、控制原理等方面;選修模塊所涉及的知識面更廣、專業性更強。因此,通用技術教師要善于學習成為多面手,積極參加實踐操作,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操作技能。教師應主動自學AutoCAD和Solidworks等機械制圖軟件,參加木工加工、金屬加工、電子加工、機器人制作等專業課培訓。掌握一門或多門專業領域的基本框架和核心知識,以此向其它知識領域遷移,擴大知識的獲取范圍,為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和教學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2.善于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技術素養

所謂技術素養是指使用、管理、評價和理解技術的能力。通用技術課程強調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這就要求通用技術教師也必須具備相當的技術素養。如何提高通用技術教師的技術素養呢?首先,應積極學習各類技術的操作方法,經常思考該技術是怎樣產生的、它怎樣影響社會、社會又怎樣影響其它等問題;其次,要善于學習,不提高技術的管理能力,確保所有技術活動能有效并恰當地進行。能適應技術,客觀地對待技術,既不害怕也不執迷與它;再次,要養成對各類技術的過程和產品進行多角度評的習慣,能預見到技術活動的風險。如通過收看CCTV的《走近科學·我愛發明》節目,可學習到多種多樣的技術知識,客觀地對待各類新奇的產品,拓寬視野,有利于養成勤于動手和動腦的好習慣,有效地提高教師自身的技術素養。

三、團隊合作: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動機

通用技術教師大多學歷較高,有各自的專業特長,但離通用技術教學要求還有些差距。加強團隊建設,開展校內或校際合作。在資源開發、教學設計、示范教學、學業評價等方面建立制度化的合作,能快速地提升教師個體教學水平,是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動機。

1.資源開發合作

通用技術課程資源豐富多彩,涉及的技術五花八門。而現有的教材還是以試用版為主,與課程標準要求還存在一定距離,加之教師教學資源不足,這就使通用技術教師為開發教學資源而費心、費時和費力。因此,合作開發教學資源是必須的,也是最“經濟”的。教學資源開發,應側重對教材及內容的選擇、補充、處理與加工,教具制作與教輔資料編制以及學生活動的設計與準備等方面,根據合作成員的知識與能力及愛好與特長,由一個或多個成員自主選擇一個模塊,分模塊完成各方面資源的開發;或者完成各模塊某一方面資源的開發;或者按模塊分工完成以上各方面資源的開發。

2.教學設計合作

課前準備是否充分,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到位,對課堂教學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合作?首先,要求合作者吃透《技術課程標準》、《學科教學指導意見》,熟悉教材和會考標準及高考大綱,分工設計教學內容。其次,開展交流討論或模擬上課,重在對課堂教學的結構、過程、手段與方法上選擇與落實,制定教學設計的樣本,實現教學設計合作。開展“集體備課”是常用的校內教學設計合作方式,通過集體討論、匯聚集體智慧,在交流中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在合作中完成任務。為有效開展集體備課,制定出保障制度和合理流程。制定備課“四定”制度,即定地點、定時間、定發言人和定主題。主發言人負責教材處理、教學方法和教案制定,其余教師可負責教學要求、學情分析和學生作業等方面研究,分工合作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

3.公開課合作

公開課需要通過教師合作而完成,它是展示教師教學綜合素質和客觀評價教學效果的平臺,是教師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的捷徑,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催化劑。公開課類型一般有校內公開課和各級各類的展示課。校內公開課為教師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研討情境,大家互相聽課、互相評課、互相借鑒、互相提高,夯實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各級各類的展示課往往傾注了全組教師及相關專業人員的集體智慧,一般都要經歷同課多輪的錘煉,此過程是教師深度思考、反復琢磨、集思廣義、不斷改進的過程,迫使教師不斷汲取先進的思想和智慧,不斷學習優秀經驗,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水平。經過公開課的打磨,教師對如何把握教材、如何把握學生、如何設計課堂的每一個環節就會變得十分清晰,上完課以后,通過聽課教師的客觀評價,明確了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為全面反思自己日常教學行為創造了良好的機會,從而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日益精進。總之,當教師不辭辛勞地打造公開課的時候,公開課也毫無疑問地打造了教師。

四、教學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除草機

華東師范大學的葉讕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審視和分析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決策和教學結果,可以有效地糾正教學觀念、教學行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對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的獨特思考和創造性見解,提高教師的自我覺察水平和教學監控能力。教學反思應該貫穿整個教學生涯,應對教學現象和教學本質做深度思考。如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反應和教師的思考等主要內容,及時記錄在備課本上,以便課后反思;在課后,對教學目標的落實、課時計劃的安排、教材內容的取舍、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流程的編排、師生互動情況和學生學習效果等方面作出全面反思,及時記載教后感和修改教案,有機會可撰寫教學案例進行交流。這樣,堅持教學反思,為教師的成長建立了良性反饋機制,從而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除草機”。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通用技術教師的專業成長猶似農業,有它自身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只要我們適時追肥澆水,適時除草松土,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精心培育,定能茁壯成長結出累累碩果。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9

《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技術課程具有高度的綜合性,是對學科體系的超越。它強調各學科、各方面知識的聯系與綜合運用。學生的技術學習活動不僅是已有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也是新的知識與能力的綜合學習。但是通過對高中技術領域課程的分析,我們發現,所謂的“綜合性”看起來很美,其實不容易操作。且不要說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連技術領域課程自身都被分割為兩個彼此沒有關聯的科目——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其中,信息技術是目前發展迅速、應用廣泛、體現時展特征的技術。通用技術是指信息技術之外的、較為寬泛的、體現基礎性和通用性并與專業技術相區別的技術。以目前開設的模塊來看,通用技術關注硬件,信息技術則關注軟件,二者之間缺少有效的關聯。

近幾年,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的流行,讓各類傳感器的應用貼近了人們的生活。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那些由互動媒體技術構建的光怪陸離的奇幻世界,激發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讓我疑惑:傳感器編程和互動媒體技術,應該歸屬于信息技術還是通用技術?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為什么要分割?于是,我嘗試開發一門名為《互動媒體技術》的校本課程,橫跨軟件和硬件兩個領域,引導學生關注軟硬件技術的有機結合和綜合應用,成為連結通用技術和信息技術兩門課程之間的橋梁。

課程的內容及目標

1. 課程內容

“互動媒體”是“媒體”的一個數字化分支,是一種具有特殊信息傳播功能的媒介。互動媒體技術的核心內容是傳感器技術、單片機技術、編程技術和通訊技術,涵蓋了機械學、電子學、工程學、自動控制、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等領域。《互動媒體技術》課程通過設計單片機控制電路,結合編程語言,參照科技展廳中的互動媒體作品,通過一系列的互動媒體實驗,指導學生把新奇創意變為現實,從而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

2. 課程目標

(1)了解常見的傳感器和數字電路的基礎知識,能正確連接傳感器、LED和電機等模塊;了解計算機串口、并口編程的原理及方法。

(2)通過完整地經歷提出設想、規劃設計、制作與實施、調試與反饋等規范化設計過程,初步掌握綜合設計的方法和技術。

(3)感受新技術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激發對技術的學習興趣;培養問題意識和設計思想,從而全面并富有個性地發展。

3.教學資源

正如景山學校吳俊杰老師所說:“編程技術和以傳感器為核心的控制技術門檻過高,難以在中學開展。”互動媒體技術正是因為其涉及多個領域,所以在中小學中很少有人開設相關的課程。為此,在編程語言方面,我選擇了圖形化編程平臺Scratch和S4A,只要拖曳積木圖標,就可以制作出各種互動的作品,降低了編程技術門檻。而硬件平臺方面,我選擇了Arduino。由于Arduino源碼開放和價格低廉,通過淘寶網等途徑即可購買,因此降低硬件技術門檻和成本,讓中學生能在短時間內理解互動媒體技術的原理,設計并完成一項互動媒體作品成為可能。

課程的實施

2011年開始,我實施了三輪《互動媒體技術》課程教學,共有60多名學生修習了這一課程。在三輪的課程實施過程中,課程方案幾經修改,課程體系逐步完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教學資源,課程日益成熟。目前,課程不僅擁有了一系列配套的支持軟件,還設計并購買了教學套件。該教學套件由Scratch傳感器板、Arduino Uno控制板、系列傳感器、LED燈和舵機等組成。

1. 教學案例

《互動媒體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要精講多練。我采用兩節課連上的方式,確保學生有足夠的、連續的動手實踐時間。教師不僅要加強學生對基本原理的學習,還要注意提高學生知識的廣度,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突出綜合設計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外界信息的獲取》一課為例,其教學流程如下:

教學環節一:復習導入

教師演示一個簡單的互動作品,學生討論其不足之處和解決方案,得出Scratch傳感器板支持的傳感器類型太少的結論,從而引出S4A和Arduino。

教學環節二:教學新課

認識S4A和Arduino,介紹S4A和Arduino的安裝以及常見傳感器類型和接口。教師演示傳感器和Arduino的連接,以及在S4A中顯示傳感器的數值。

教學環節三:技術試驗

學生安裝S4A和Arduino驅動,正確連接傳感器,并在S4A上成功顯示傳感器數值,然后選擇學習套件中的2~3個傳感器,分別研究它們在不同狀態時的數值變化,然后選擇其中一個傳感器的試驗結果填寫試驗報告單。

教學環節四:作品創作

教師演示溫度測量儀的編寫,重點介紹如何將傳感器信息存儲在變量中,并演示將傳感器信息可視化的思路。然后學生任選套件中的一個傳感器進行程序編寫,利用傳感器返回的數值,讓傳感器的數值可視化、形象化。

教學環節五:反饋和提升

教師選擇1~2個學生作品,展示并進行評價。然后提問:數字傳感器能不能接到模擬接口?同樣,模擬傳感器能不能接到數字接口?讓學生開展討論。

教學環節六:總結和作業

通過網絡,了解Arduino支持的傳感器類型,了解這些傳感器的適用范圍以及淘寶網上的價格。

2.學生作品

《互動媒體技術》課程主要采用作品評價法。課程分為9個專題,每個專題都要完成一個小作品,最終要完成一個互動作品的設計。在教學中,教師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去設計一個有創意的互動媒體作品,在設計的過程中不斷學習,不斷完善作品。學生可以模仿一些展覽館中的互動媒體作品,以低成本的方式呈現出來。

學生的創意是無窮無盡的:有的用紅外距離傳感器實現虛擬翻書效果;有的用震動傳感器制作地動儀;也有人用壓電陶瓷傳感器制作電子爵士鼓。其中,一位新疆的學生根據濕度、溫度、雨點等傳感器得到外界環境信息,然后根據信息顯示不同的風景畫,并讓風景畫中的湖面出現波紋,非常有趣。各種傳感器的應用讓學生的創意飛揚。目前已經有10多項學生作品在市青少年科技創意設計大賽和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獎,9項作品被相關部門推薦申報國家專利。很多學生在課程結束后仍和我保持聯系,繼續完善其作品或者分享他們的新想法。

反思與啟示

《互動媒體技術》課程已經實施了一年。從選課情況上看,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在所有的選修課程中,都是最早“爆滿”。從教學效果看,學生設計制作的作品新奇有趣。這些都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在中小學中開設類似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是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

綜合就是創新。因為互動媒體技術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的科學技術。它涉及自動控制、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傳感器、人工智能、微電子技術和機械工程等多個學科領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宗光華教授認為:“只有基于項目的工程課程,才可以塑造多學科知識交叉和綜合運用環境,將零碎知識與機械過程提升為探究世界各側面相互聯系的過程。”

信息時代,無論是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還是拔尖創新人才,技術素養和創新思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互動媒體技術引入到中小學教學活動,有利于培養青少年從小對科技產生積極興趣,并激發創新思維和創造意識,而Scratch和Arduino大大降低了技術門檻,使中小學的學生實現“有技術含量的創新”成為可能。

2. 可納入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內容

目前,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主要關注文本處理、互聯網應用等方面,技術上仍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將《互動媒體技術》中的傳感器編程、智能控制等技術納入信息技術課程,可以進一步拓展信息技術課程的寬度和深度,使青少年對于信息技術有了科學的認識和較為完整的理解。Scratch和S4A雖然是圖形化編程軟件,但互動功能十分強大。利用S4A和Arduino,學生能理解互動的原理,并搭建出互動媒體作品的模型,甚至可以學習智能手機、智能家居和物聯網這些高新技術的知識,使課程和時展接軌,讓學生感覺技術不再神秘,從而產生興趣。

3. 是承載STEM教育的平臺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STEM education)是近期美國教育的熱點,如何在基礎教育中實施STEM教育,已經逐漸引起我國教育專家的關注。STEM素養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強調把學生學習到的零碎知識與機械過程轉變成一個探究世界相互聯系的不同側面的過程。一個STEM課堂的特點就是,在“雜亂無章”的學習情境中強調學生的設計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復雜的學習情境包含了多種學科,其問題可能涉及納米技術、生物醫學和天體生物學等學科知識,強調綜合技術的應用。《互動媒體技術》課程以項目的形式,引導學生綜合應用技術,涵蓋了多個課程領域,是一個很好的承載STEM教育的平臺。我深信,隨著《互動媒體技術》課程的普及,對學生STEM素養的提升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趙中建. 為了創新而教育[N].中國教育報.第7版.2012.6.15.

[2]吳俊杰,梁森山.Ledong Scratch互動教學平臺的應用與研究(七)——基于自制光敏掃描儀談STEM教育[J].教學儀器與實驗,27卷,9-11.

[3]汪文斌. 新媒體 新世博 新生活.人民網.Retrieved November 2, 2010, from .

篇10

關鍵詞:智能制造;通識能力;工匠精神;創新思維

工業4.0時代,智能制造的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下新崗位的方式、內容、方法、工具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智能制造不再針對某個領域、某個專業,而是覆蓋了各個產業,貫穿于產品、制造、服務全生命周期各個環節。高等職業教育中,人才培養與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著“引領和適應”的對應關系[1],職業教育培養的學生都必須了解國家的戰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無處不在,要有家國情懷,主動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服務國家智能制造產業發展。

一、智能制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機遇與挑戰

(一)國家戰略加速產業轉型,提出人才培養新需求

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實現制造強國、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要打造“全球電子信息高端研發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加快構建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建設”。智能化成為電子信息制造業快速轉型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力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促進電子信息制造業快速轉型發展,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數控化,亟需具備設計數字化、生產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等多種技術技能復合的人才支撐。

(二)智能制造多種技術融合,提出人才培養新標準

2021年新職業“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國家職業標準和智能制造領域人才需求報告指出,現代企業生產過程中,數控加工、工業機器人等智能生產裝備通過信息技術有機連接,通過各類物聯網感知技術收集生產過程中各種數據,通過工業軟件系統在線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實現智能化生產,該領域預計到2025年達到450萬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機械行業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總量將達到377.6萬[2],高職學歷的需求總量預計達149.08萬,占比39.48%。智能制造領域的新崗位,需要大量能將軟件應用、數控加工、機器人技術、物聯網技術等多技術技能融合的產業工人。這對專業升級發展、數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標準,亟須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三)職業教育融合創新發展,提出人才培養新任務

為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關于推進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職業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職業學校教育和培訓體系建設,打造“四園同構”的產教城融合園區和“中國匠谷”等高地。作為擁有技師學院的在蓉高職院校,實施高職與技師融通發展、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快構建成為學校的責任,需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服務成都市電子信息制造業園區和企業發展,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智能制造產業工匠。

二、智能制造對技能人才通識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業4.0時代,智能化賦能知識經濟,勞動者僅憑一技難以適應產業發展,這就倒逼職業教育由“唯技而教”的專才教育走向通識教育和終身學習。通識教育,亦稱之為通識能力,于20世紀80年代自美國引入,結合中國文化對“通”和“識”的解釋,被翻譯為“通識教育”,是指一種在不同學科領域、不同行業中能夠共通的普遍知識和基礎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自學能力、適應能力、道德關懷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創新創意能力、理論到實踐的能力等。哈佛大學的通識教育對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著重要影響,其教育的四大目標之一就是:教育學生如何成為社會一員,享受公民權利,履行公民義務,承擔對地方、對國家、對世界以及對自己的責任。在智能制造時代,要通過通識教育培養出職業院校學生以下通用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國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技術則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資源稟賦優勢走向創新制造優勢,迫切需要堅持如一的品質,堅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業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對事業具有高忠誠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嚴謹的職業操守、崇高的職業品質,培養敬業、專注、精益、堅持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才能在制造質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續不斷的進展。

(二)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

智能制造是對傳統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術、新思維、新概念、新模式不斷涌現、廣泛應用的典型業態,創新精神和創造思維要貫穿于智能制造全過程[4]。創新精神是推動工業制造突破傳統模式、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學生勇于挑戰固有框架,不斷追求新思維、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規律,獲取新的成功。創新思維是打破慣常思維、求新求異的獨特思維,是人類創造性的獲得靈魂和核心,是人的創造力迸發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養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中,人機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個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復合型、綜合化的制造發展,必將與社會學、經濟學、文學、哲學、美學等人文社科發生更加緊密和廣泛的聯系與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養也將成為面向未來發展的一種必備素養,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為服務成都建設“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自覺擔負起支撐地方高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責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專業群”,推廣智能制造的“大眾教育”,培養學生跨領域、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能力,為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一)瞄準人才需求,科學定位培養崗位

對接成都電子信息制造業網、智、軟、端、屏、芯六個領域中的智能終端,專業群確定了工藝設計、生產線規劃、過程實施、監測反饋四個智造鏈主要環節,其擁有工藝設計和優化、智能產線安裝和調試、智能設備操作調試與編程等十個典型工作崗位。基于崗位數字化、智能化要求,對十個典型工作崗位核心能力進行分析,構建產品數字化設計、智能產線設計與調試、智能生產設備系統集成與運維、智能生產數據監測與反饋四個崗位群,這些崗位群需要多個專業交叉融合培養,滿足復合型學生就業需求。學校將人才培養定位為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具有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創新精神,掌握產品數字化軟件設計、柔性制造單元調試、高檔數控設備操作、工業機器人柔性集成、生產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技能,具備智能化、數字化融合意識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智能制造產業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養,打造培養“工匠素質”的課程體系

一是加強通識課程的德育素養、信息素養、創新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課程教學。增設職教模塊理論,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學體系,將工匠精神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天府文化、中華優秀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構專業課程。對接新職業標準和相關“1+X”證書職業標準,以項目為載體,以問題為導向,在課程中挖掘知識、探究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有三大來源:基礎理論層面、應用研發層面和實踐性層面,制造行業的工藝和技術的創新發現只能通過“干中學”而習得。實踐出真知,實踐才是創新的唯一途徑,因此要引導學生注重實踐。三是開設“智能文明”“人工智能與信息社會”等公共選修課程,提高學生智能化素養,引導學生明白創新來源于制造一線,制造工廠本身就是一所“創新大學”,塑造學生人文情懷,增強對智能化產業的柔性適應力。

(三)深化產教融合,實現核心能力培養

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按照職業工種等級標準整合原有實訓室,建設數控車、數控銑、PLC編程、現代信息技術、工業機器人等通用技能實訓室,服務智造鏈四個環節通用能力、基礎能力和雙創基本技能培養。學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園企等方式,依據理虛實一體化建設原則,重組、新建產品數字化設計、數控智能加工、數字工廠仿真訓練等實訓室,提質建設智能制造生產性實訓基地、西門子數字化工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基地重點支撐專業群核心能力課程、拓展能力課程和雙創能力課程的實施,以及專業群核心工種的職業資格高級—技師和“1+X”證書中級—高級認證考核。實訓基地向群內外學生開放,采取學分認證置換方式,開展興趣培養、第二課堂學習、專業社團活動、技能競賽等,引導學生建立研發—生產—營銷的全生命鏈、系統化思維模式。

(四)打造工匠學院,服務工匠人才發展

成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與成都市總工會整合雙方優勢資源,共同籌建“成都工匠學院”,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運行新機制。“成都工匠學院”聚集“成都工匠”優質資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現代產業發展精準服務、工匠人才社會價值實現的三大平臺。依托“成都工匠學院”組建智能制造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建設產業學院,打造生產性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重點開展選育“工匠之師”,實施“匠中育師”計劃;開展項目化、實戰化“師帶徒”,實施“以匠育工”計劃;開展技能人才培訓,實施“滴灌援企”計劃,培養適應和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制造是本體,智能是靈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職業教育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應多關注工匠精神養成、創新驅動以及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讓學生實現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綜合競爭力的社會變革參與者。

參考文獻:

[1]張培.“互聯網+”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價值取向及路徑研究———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邏輯[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馬雪峰,陳曉明,許朝山.智能制造機械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匹配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1):5-15.

[3]葉美蘭,陳桂香.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4]李耀平,郭濤,段寶巖.面向智能制造的人才培養策略[M].第1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