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發展階段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發展階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金融發展階段

篇1

一、關于農業信貸補貼論的理論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政策是支持農業發展,鼓勵貸款,并給予一定的農業信貸補貼,因此出現了理論上的“農業信貸補貼論”。該理論的假設前提是: 由于但是農業產業結構的特殊情況,農民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根本沒有什么多余的錢儲蓄,要發展農村經濟,只能依靠政府貸款扶持。而這種研究理論的結論是:農業信貸補貼不是以盈利目的,而是首先解決農民溫飽問題,而貸款支持對象主要以農村貧困階層為主,并建立非營利性的專門金融機構來進行資金分配。但是該理論在指導實踐中是不成功的。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 由于廉價的信貸資金可以持續的獲得,政策上對利率上限的規定, 使農村金融機構無法獲得更多的農村儲蓄,致使農村金融沒有活力(Avishay Braverman & Monika Huppi , 1991) 。

(二) 農村最底層的窮人其實并沒有成為信貸低息扶持的受益者,那些獲得大筆貸款的較富裕的農民才是低息貸款補貼的真正受益人(速水佑次郎、拉坦, 1986;沃格爾,2000) 。

(三)政府的貼息支持造成農村金融機構不再重視和管理這些貸款,因此就不會有效的對借款人進行監督,尤其是貸款使用和貸款償還能力等。(Avishay Braverman & Monika Huppi,1991) 。

(四)農村金融信貸由于投放對象不合理,因此不會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1]

二、關于農村金融市場論

農村金融市場論是上世紀80年代出現的, 是在推翻農業信貸補貼論和接納了肖和麥金農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論的基礎上產生的。他的理論基本邏輯主要是:經濟的發展與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是密切相關的,落后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必然會阻礙經濟的發展,而經濟得不到發展又會反作用于金融,從而制約金融的發展。為此,必須進行“金融深化”來解除“金融抑制”,使金融機構脫離政府干預,完全依賴于金融市場,在充分吸收公眾儲蓄和投資的前提下擴大信達投放,從而促進金融和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循環。

農村金融市場論的假設前提比較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1)在發展中國家,即使是農村貧困階層都有進行儲蓄的意愿,只要條件允許,貧困的小農戶也會進行儲蓄存款,而眾多的小農戶儲蓄是不容忽視的。[2](2)低息政策應當取消,因為其變相的影響了儲蓄活動,阻礙了金融發展。(3)導致農村信貸機構貸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就是過于依賴和運用外部資金。(4)由于農村資金擁有較多的機會成本, 非正規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當然的。

農村金融市場論認為:要充分發揮金融市場的調節作用, 由金融機構自身通過利率市場化實現農村資金供求的平衡, 減少政府的干預以及取消專項特定目標貸款制度, 適當發展非正規金融市場等。

該理論所強調的金融政策主要有: (1)農村儲蓄要在農村金融資金方面發揮主要作用,因此儲蓄動員是關鍵。(2)實行利率市場化,從而實現儲蓄、貸款的利率市場化,用以平衡資金供求, 使儲蓄存款利率保持在零以上。(3)農村金融機構的業績要看信達資金的回收率,信貸資金的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綜合評估。(4)應該取消為特定利益集團提供的定向目標貸款制度。(5)要把正式金融與非正式金融結合起來。[3]

篇2

關鍵詞:汽車金融;發展對策;汽車金融風險

我國汽車市場已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市場。2005年全國汽車產銷量一躍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僅次于美國。如今的我國車市,競爭日益加劇,自2004年8月,先后有通用、大眾、豐田、福特、戴姆勒一克萊斯勒等國際汽車金融公司落戶我國。但是落戶我國的外資汽車金融公司很快大失所望:2003年全國汽車貸款售車占汽車銷售金額40%,2004年初降到20%,7月份降到8.3%。由于車價不斷降低,信用體系不健全。汽車貸款壞賬不斷提升,1833億元的汽車消費貸款余額中,已有超過945億元的個人汽車貸款無法回收,壞賬率有40%左右。從2004年2月份開始,全國各大銀行的汽車消費信貸業務開始急劇萎縮,保險公司全面停止車貸,由商業銀行主導的從商業銀行+保險公司+汽車生產商和銷售商到汽車消費者這樣一種“四人轉”汽車金融業模式即刻瓦解,國內汽車金融服務業進入了冬眠。

一、汽車金融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金融服務行業中,汽車金融服務業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金融行業。對制造商而言,汽車金融服務是實現生產和銷售資金分離的主要途徑;對經銷商而言,汽車金融服務則是現代汽車銷售體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對汽車營運機構而言,汽車金融服務是其擴大經營的有力依托:對消費者而言,汽車金融服務是汽車消費的理想方式。因此,汽車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對汽車業和汽車消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汽車金融通過自身的運行機制能夠帶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同時也通過汽車產業與其他相關部門的關聯關系。間接地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首先,汽車金融服務通過汽車產業高價值轉移性,對制造業和其他部門實現其理想帶動功能。汽車產業對其他產業有較大的依賴性,能對其他產業高價值轉移。正是這一特性,汽車金融才能通過其流通、消費乃至特殊情況下的生產提供金融支持的辦法,疏通汽車產業的下游管道,避免產品的積壓和庫存。縮短周轉時間,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利潤水平,較大幅度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使汽車產業的高價值轉移性得以順利實現。

其次,汽車金融通過汽車產業與服務業的高度關聯性,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國民經濟中的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汽車業的高度關聯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汽車產品的最終價值分配中,第三產業占有很高比例:二是汽車產業的預投入對第三產業的預投入有較大帶動作用。研究顯示,對汽車工業的一定投入可以導致包括批發和零售貿易、儲運、實現商業服務、社會和個人服務等相關服務業增加30-80%的收入。即汽車金融利用這種高度關聯特性,一方面以其自身的發展直接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男一方面以汽車產業為媒介,通過價值轉移,投資倍增效應等方式,又間接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我國汽車金融服務存在的問題

從我國汽車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歷史來看,雖然有8家汽車財務公司的存在和3家汽車財務公司汽車金融業務的開展,但各類商業銀行開展的汽車消費信貸業務依然占據著當前汽車金融業的主導地位。從國外汽車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經驗以及多年來我國汽車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單獨依靠各類商業銀行為汽車金融服務業的經營主體的經營模式已經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此外,現階段各商業銀行對汽車金融業務所采用的經營方式也同樣存在著諸多不合理的地方,

由于汽車產業是一個技術性很強的行業,因此,要求提供汽車金融服務的機構應當具有汽車行業的專業知識,對產品有很深入的分析和了解。銀行業的優勢在于資金雄厚、營業網點多、資金結算方便快捷,但單獨作為汽車金融服務的提供者,卻有著先天性的不足,這就是缺乏汽車行業背景。缺乏汽車專業優勢,在汽車金融產品設計、業務開發、風險管理等方面沒有專門的人才與經驗。難以為客戶提供更為廣泛和具有吸引力的產品和服務,以至于無法享受專業化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好處。

三、現階段我國汽車金融的發展對策

(一)發展汽車保險業

保險公司除了力求車險渠道多樣化外,還應大力發展車險的直銷方式,并加入如網上投保、電話銷售等非新渠道的拓展力度。同時,應當充分利用加入WTO和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大保險業對外開放步伐。借鑒國際保險行業中先進的產品設計理念和風險防范機制,汽車保險品種的設計應重點體現對駕駛人員安全駕駛理念的強化,如采用分級保費率:對有良好安全駕駛記錄的駕駛人員所駕駛的車輛給予較低的保費率,安全記錄越好,保費率越低,而對高風險車輛及經常違章、安全記錄不好的駕駛人員所駕駛的車輛則收取較高的保費率,甚至拒絕其投保。從而降低事故發生率,降低保險公司車損賠付風險和保險成本。提高保險服務水平。實現車險行業的良性發展。

(二)培育完善汽車租賃市場

要繁榮國內汽車租賃業,除了應為該行業發展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規范租賃市場以及加強行業管理外,還可以借鑒國外經驗,進行經營方式創新,如聯合本土眾多汽車租賃企業組建成大集團公司或結成汽車租賃聯盟,提高本土企業的競爭力。外地汽車租賃公司聯手建立租賃網絡,開展“異地租還車”業務:本土企業加盟跨國汽車租賃公司,利用對方雄厚資金、國際化管理和經營經驗。以增強和提高本土企業的實力和管理水平。此外,增強產業關聯度,如由租賃公司和汽車生產廠家之間簽訂回購合同,租賃公司購得新車,使用一兩年后退回給廠家。再由廠家把回購的車拿到二手車市場上銷售。廠家通過與租賃公司的聯手來保持其市場占有率,租賃公司也始終將新車租給消費者,由此形成良勝循環。此法在國外己有成功的案例。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個人汽車消費信貸的開展

私人購車已成為汽車尤其是轎車市場上的主要力量,為避免汽車增加過快、過多導致出現城市環境惡化、交通擁擠等社會問題,當前,私人汽車消費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為擴大人們對私有汽車的需求及汽車消費信貸的發展,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汽車消費的硬件環境,特別是道路的建設;還要加快停車泊位、場地的規劃及建設。在城市規劃中。應充分重視停車場的建設與規劃,政府應對停車場的建設給予政策扶植和引導,切實解決停車管理體制不順、管理多頭化、分工不清、管理混亂的現象,使駕車真正成為一種享受。

(四)建立戰略聯盟,共同防范汽車金融風險

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要加強與保險公司、經銷商的協作。汽車信貸風險是系統性的,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保險公司、經銷商任何一家單打獨斗都難以化解其中的風險,每一個體都有自己的利益,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這就要求共同對客戶的資信狀況進行認真調查。確認其是否具有《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規定的資信資格,防范貸款風險。汽車金融服務的各機構間應加強合作建立戰略聯盟,形成合力,全力打擊信用不良客戶。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間要定期召開工作例會,將違約嚴重的客戶列入“黑名單”。并互通情況,實現資源共享,切實防范一車多貸、一人多車多貸現象的發生。另外,必要時銀行或汽車金融公司還要取得車輛管理部門的配合,認真辦理車輛抵押手續。

篇3

內容摘要:本文重點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轉型的路徑,在“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下,并根據中國金融的發展歷程,將金融轉型的路徑劃分為:初級發展階段(起步期、發展期和調整期)、進化發展階段(危機期、后危機期和完善期)和高級發展階段(參與期、共同期和直接期)。

關鍵詞:中國金融 國際金融 轉型路徑

中國金融改革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歷程,這一歷程伴隨著金融轉型的過程。從長期來看,全球經濟面臨再平衡的問題,而中國經濟則面臨著結構調整的艱巨任務,這些變化已經并正在對中國金融業產生深刻影響。同時,從金融領域來看,全球銀行業發生著深刻變化,監管機構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為此,中國金融業不僅要關注宏觀經濟的新形勢,而且還要適應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銀行業監管變革和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相應的創新和整合。中國必須抓住全球金融轉型的機遇,直面自身一系列瓶頸性難題,堅決踏上金融轉型之路,以期長遠健康可持續發展。本文將重點研究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轉型的路徑,在“中國特色的發展經濟學”的視角下,并根據中國金融的發展歷程,將金融轉型的路徑劃分為:初級發展階段(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進化發展階段(危機期后危機期完善期)高級發展階段(參與期共同期直接期)。

中國金融轉型初級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初級發展階段(從1978年至2007年):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擴張運行的時期。一方面中國的國民經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30年間經濟實現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長速度。另一方面又積累了大量的矛盾和問題,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經濟增長依靠物質資源的投入來支撐,過度依賴出口拉動經濟,社會保障不健全,城鄉兩元結構的矛盾加劇,收入差距日益擴大,區域性經濟發展不平衡,資源利用缺乏可持續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不足等。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使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但充分凸顯了“三大”:經濟規模大,成本壓力大,產能過大;三低:低端,低價,低利潤。

從金融領域來看,這一階段金融轉型取得了輝煌成就,也充滿了曲折與爭議。總體而言,中國金融業基本完成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金融業已上升為國民經濟的核心產業,并有力地支持了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改革,適應了經濟高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需要。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起步期發展期調整期。

1978年至1984年,是我國金融體系和結構開始了制度調整的起步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體系和結構出現了變化,最主要表現在實行金融機構多元化,打破傳統制度一統天下的組織結構,建立了二級銀行制度的框架。顯著特點是金融制度變革的發生時期,新機構和舊機制并存,機構是新的,但制度安排的運行機制基本上是舊機制起支配作用。

1985年至1996年,是我國金融體系走向市場化的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基本制度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創新,為金融市場建立了初步框架。顯著特點是金融宏觀調控向間接調控過渡,從單一的行政型調控向運用經濟手段轉變。資金管理從統存統貸轉變為差額包干的基礎上,繼而推進到差額控制和實存實貸,由指標管理過渡到資金管理;金融調控也從單一的行政手段直接調控向市場化運作機制調整,從開始的控制貸款規模,逐步啟用中央銀行的三大政策工具,發展到以比例管理徹底取代貸款規模控制。

1997年至2007年,是我國金融體系變革進入市場金融體系框架的調整時期,我國宏觀經濟發生了新的變化,由傳統的短缺經濟發展到總量相對過剩、需求不足的經濟。顯著特點是形成“一行三會”格局,銀監會負責統一監管全國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證監會對全國證券、期貨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監管;保監會則統一監管全國的保險市場。而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履行一定的金融監管職責,并負責協調三家監管委員會的工作,充當最后貸款人,在防范金融系統性風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金融轉型進化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進化發展階段(2008年至201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調整運行的時期,是由初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轉折期,是經濟結構大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大轉變和發展模式再創新的一個關鍵階段。這不僅是因為國際經濟環境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變化,而且過去30多年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面臨的挑戰日趨復雜和嚴峻。這一階段的顯著特點是各種問題和矛盾進行深度調整和尋找解決方法,積聚經濟新一輪發展的動力。

從金融領域來看,這一階段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內結構調整的挑戰。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危機期(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季度)后危機期(2009年第二季度至2010年)完善期(2011年至201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

2008年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國際金融危機,并導致全球實體經濟進入嚴重衰退,全球金融市場出現劇烈動蕩,全球經濟金融進入了危機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體系運行的宏觀環境良好;金融改革成效顯著,金融開放繼續推進,金融創新不斷加強;外匯儲備繼續保持增長,應對外部沖擊能力不斷增強;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繼續保持增長,實際支付能力進一步提高;金融市場繼續保持健康發展,總體運行平穩;金融安全網建設繼續推進,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國際金融合作,共同維護國際金融穩定。

2009年無疑是中國金融業挑戰與機遇并存、發展與風險并蓄的一年,第二季度以來,盡管失業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經濟信心逐步恢復,經濟先行指標PMI得到回升,工業實際產出開始回暖,金融市場利差指標恢復正常,消費者信心震蕩回升,經濟增長預期上調,全球經濟金融逐步渡過國際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了后危機時期。在這個時期,金融業改革取得積極進展,金融機構實力明顯增強,金融市場運行平穩,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金融體系總體穩健。國際金融市場逐漸穩定,國內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逐步鞏固,但影響我國金融穩定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復雜,金融體系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繼續存在,維護金融穩定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金融體系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進程的需要,而走向國際金融市場化的完善時期。“十二五”時期,只有繼續貫徹落實金融促進經濟發展各項措施,創造有利于金融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繼續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業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一步發揮危機應急處置機制作用,切實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改善融資結構,提升金融服務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能力;改進金融監管制度和方法,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穩步推進金融創新,提升金融業整體競爭力;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為國際金融穩定奠定良好基礎。

中國金融轉型高級發展階段

中國金融轉型高級發展階段:當主要矛盾和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積聚了新的積極因素之后,進入高級發展階段。這一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成熟運行的時期。其顯著特點是更多地體現出經濟社會成熟發展的特征、成功的運行和卓越的成效,使中國經濟模式、政治制度、法律規范、社會文化、技術進步、管理理念等不但體現中國特色,而且具有世界典范。

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化會成為中國金融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從金融轉型的路徑來看,這一階段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步驟:即從中國參與建立國際金融監管制度及制定國際金融市場規則的程度依次劃分為參與制定期、共同制定期到直接制定期,這是中國金融轉型路徑達到高級發展階段的必然結果。

結論

雖然總的來說,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但它基本符合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需要,是我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初級發展階段的一種必然選擇。事實證明,我國漸進式的金融體制改革,既保證了轉型過程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實現了自身的改革目標。

但是必須看到,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金融體制中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已開始日益凸顯,阻礙著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亟待進一步解決。這集中反映在一方面我國金融資產規模迅速積累,另一方面金融體系的內部效率卻沒有得到明顯提高。衡量金融體制改革成就并不只是規模的擴張,而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改善。只有提高金融體系的效率,才能有效地動員資本、配置資本,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目前我國的金融體系在結構布局、制度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固有的問題,阻礙了其金融資源有效配置的功能發揮,從而難以適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需要。中國的經濟轉型以“漸進”而聞名,金融轉型更為漸進。但是這種過甚的漸進,實際上已經嚴重損害了效率,客觀上要求提升金融轉型速度。

參考文獻:

1.巴曙松,譚迎慶,聶建康.建國60年金融轉型的進程―基于金融發展的視角[J].金融管理與研究,2009(10)

2.國家統計局.大改革 大開放 大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R].國家統計局,2008

3.許莎雯.“進化發展階段”的中國經濟―“十二五”中國經濟發展展望[A].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4.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2009[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篇4

【關鍵詞】生物產業 金融供給 金融

一、金融支持可促進生物產業快速發展

除了從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增長的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的組成比例,工業發展主要依靠市場機制的角度來看,金融產業政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機制和體制安排。中國經濟轉型過程中,財政對經濟的干預和沖擊強度,范圍較小,而金融為有償、自愿的特點,更適合以市場為導向的社會經濟活動,其資金運行,從培育高科技生物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生物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企業規模的生物產業的結構和布局調整等,主要依靠市場經濟和生存的優勝劣汰機制的自動調節金融體系的過程中,必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發達國家在發展生物產業的財政支持是非常明顯的,使用的金融工具是比較充分的,這是行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生物產業發展反過來為金融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隨著科技成果產業化,生物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對金融資本產生強大的需求和吸引力量,帶動了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的升級,金融發展不斷加快;生物產業的發展為金融提供了種類繁多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平臺,高新技術企業資金多樣化拓寬了金融機構資金運用渠道;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不斷促進完善多層資的資本市場,推動創業板市場或二板市場的建立;此外,作為一個橫跨第一、二、三產業領域的新產業,生物高新技術產業還會帶動多個產業共同發展,從多個角度為金融業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

三、云南生物產業發展中的金融需求

(一)生物產業發展階段及特征

初創期(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或蛻變)期,這是產業發展過程的四個階段。伴隨產業在各自發展階段的不同,產業和所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情況和獲利能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

(二)生物產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特點

生物產業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決定了在生物產業在各自不同發展階段中對金融需求具有不同的要求以及需求特點。

在導入期,由于生物產業本身的發展階段較為落后,難以獲得金融體系的認可,因而外源融資以及風險投資機會較低,所以,內源性融資,產業自身融資能力的延伸不得不成為企業的主要依賴。

在成長期,生物企業規模,資金需求激增,同時增加了抵押資產,商業銀行除了信貸以外等逐漸增加內源性資源,其他的融資手段,如債券融資,股權融資已逐漸成為可能。

在成熟期,進一步擴大規模的生物企業,業務記錄和財務制度趨于完成,管理制度建設也往往是合理的,并逐步進入開放的市場條件下證券發行。同時,產業中大量剩余資本的存在,使產業對金融的需求由融資需求漸漸轉為投資需求。

在衰退期,資源分配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增大,應注重規避風險。這個階段,企業逐漸進入尾聲,導致商業銀行的壞賬損失,或通過改造階段重新發展空間。

發達國家在科學和技術,包括生物技術,包括三個方面的投資比例約為1:10:100的發展,所需的資金數額越來越多,從高科技企業成長的角度看,從種子階段,創業,成長到成熟,而所需的資金增加,風險降低。鑒于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外部性,在初始階段,政府應成為資金的主要供給者和風險承擔者。

(三)金融支持云南生物產業發展的主要內容

金融支持生物產業發展分為狹義的支持和廣義的支持。其中狹義的金融支持主要是指資金的供給、即融資;廣義的金融支持還包括現代金融體系所能提供的其他金融服務,如保險、租賃、信托、擔保、投資以及金融事務咨詢等。就目前情況來看,金融支持云南生物產業發展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物技術的研發與項目攻關;(2)生物科技研究平臺的建設;(3)生物產業化基地;(4)生物技術成果產業化;(5)龍頭企業的培育上市;(6)生物產業發展的風險保障。

四、云南生物產業發展中幾種主要融資途徑及供給狀況

(一)開發性金融

作為對國家“兩基一支”領域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的主力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積極與國家發改委合作,在發展資金的使用,以促進生物技術產業融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國開行云南省分行為例,截止2011年6月底,分行支持全省生物產業合同金額170920萬元,貸款余額105615萬元。

(二)省財政

云南省級財政生物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自2008年以來達到5000元,今后將根據財政增長逐步增加。2010年,云南省生物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安排5000萬元,涉及全省16個州,3個市,省直管縣249個。其中涉及到貸款貼息385萬元,2183萬元精深加工,技術創新700000萬元,基地建設1085萬元,520萬元的品牌發展,市場營銷270萬元及其他領域。

(三)商業銀行貸款

融資難問題,在我國生物高科技產業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中比較明顯。中小企業因可質押的固定資產少,無形資產難以質押,故銀行信貸資金難以進入該階段。

(四)證券市場

就我國的資本市場而言,較高的進入門檻使大量的中小生物高科技企業望而卻步。

(五)自我積累

在我省生物企業的種子期和發展初期,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以及成果產業化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除了政府扶持外,最主要的途徑還是靠企業自有資金積累,資金量極有限。

(六)其他

云南企業融資解決生物學問題,提出實行“加,減,乘”法,注重創新的融資機制,加快形成政府投入為導向,企業投資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生物產業,建立了穩定的資金投入機制。

五、結語

如前所述,融資的企業在云南生物方法更單調,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積累,但后來也有良好的生物包裝企業上市融資的條件,相對而言其他類型的融資方式使用較少。這與我省的金融發展水平較低有關,也與當地實務界對生物產業融資的認識和意識相對落后有關,還與各有關部門對資金投放的管理水平有關,理論界對這個問題也沒有給予足夠研究和關注。

參考文獻

[1]余衛平.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云南金融的發展[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2]劉梅生.金融結構對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1.

篇5

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整體環境下,金融改革與開放的速度與幅度也在加快。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發展戰略需要,是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則是操之過急的發展策略與規劃的刺激作用,其中包括外部環境的壓力以及內部自身的不理智。因此,如何看待我國當前金融改革開放的效率,尤其是如何看待我國銀行與外資銀行點之間網點數量與效率的問題,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以及金融安全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問題。

比較:中外資銀行網點服務的表象與本質

表象:網點布局與服務差別顯而易見目前全球最大的銀行――匯豐銀行在我國內地已經設置35家網點,渣打銀行設置23家網點,花旗銀行設置16家,東亞銀行設置32家網點。上述這4家銀行網點總體規模合計達到100家以上。雖然與我國銀行網點數量比較起來微乎其微,外資并無優勢,但這些外資銀行卻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擴張計劃。多家外資銀行在2007年計劃中將網點擴張指標翻番。特別是具有內地人氣優勢和資源背景的匯豐銀行,處于外資與中資結合的“巧妙”之處――既利用其外資規模、影響和市場背景,同時也偏向于我國內地特有的金融財富實際需求。結合性的運用網點設立與前景規劃,網點數量規模的急劇增長趨勢都說明它有意與我國銀行一比高低。目前,其已經計劃年內開設30家服務網點,并招聘1000名新員工,明年將繼續招聘1000名員工,以支持網點業務發展的需要。而東亞銀行計劃2010年將內地營業機構拓展到100家,促使其在我國的盈利占其整個集團的比例將由目前的15%提高到35%以上。渣打銀行也計劃將網點數目在年內增加到40個。透過網點數量上升的趨勢,我們更要看到外資銀行服務效率與質量的優勢將會在短期、中期形成對我國銀行業的巨大挑戰,不利于我國銀行的客戶資源積累與發展。

從簡單表象看,外資銀行溫馨舒適的營業環境、安全可信的理財平臺、親切可人的客戶經理、耐心細致的服務態度等等,都是構成外資銀行全新競爭力的基本點和核心點。而目前中外銀行服務競爭的焦點在于理財市場。外資銀行在高端理財市場優勢突出,基于財富效應的規劃經驗,使其擁有以各類不同群體為目標的投資產品。而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后,中資銀行一統人民幣理財市場的格局將被打破。較之中資銀行,外資銀行在人民幣理財方面有相當大的優勢,它們將會利用國際市場經驗與實踐引入更多的投資元素,不僅可以彌補現在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領域過于狹窄的缺陷,而且還會打破不能提前贖回的限制,引入人民幣產品二級市場概念,增加產品層面流動性,給予投資者更多回報,這是最為關鍵的網點基礎優勢。雖然以市場占有率衡量,中資銀行目前仍占絕對主導地位,但在銀行產品設計、研發方面,外資銀行顯然已經占據優勢,并更具實力和潛力。

核心服務:產品效率與回報差別難以比較面對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我國銀行金融機構產品效率卻遠低于國際同行,在我國注冊的外資銀行在產品與利潤組合上與我國形成明顯的反差。我國金融產品量大質低的問題與我國外貿量大質低同行,值得關注。雖然2006年我國銀行產品推出的增長速度是外資銀行的3倍,但產品總量卻不到外資銀行的一半。

據我國銀監會的統計,截至2006年9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僅有法人機構14家,分行及支行252家,代表處242家,所有外資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為1051億美元,占我國銀行金融機構總資產的2%。為此,外資銀行應對我國銀行產品競爭策略,是將自身的資產重心優勢轉移至服務理財產品市場。因此,在國內媒體根據普通投資者和專家意見評選出的“2006年度理財產品”中,除外資銀行尚未允許涉及的業務領域(如信用卡,人民幣理財等)之外,在外幣理財產品、基金產品、保險產品中,外資或合資銀行金融機構具有絕對優勢與利潤。

我國銀行金融理財產品與外資銀行的差異性,一方面體現著我國金融改革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則表露出我國金融改革的操之過急和浮躁性。單純追求形式,忽略利潤意識是我們長期以來的硬傷,銀行或金融體系改革“貌似而神不似”的現象依然嚴重存在,這從長遠來看將十分不利于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

本質:銀行發展階段與背景差別是根本所在我國金融發展階段的必然性和改革的實效性,是促成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效果弱于模式和形式的根本原因。一方面現實情況是我們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不得已而延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金融模式和金融架構,使我國金融行業的機遇與問題都明顯地表露在世界面前。 國內與國際兩個金融模式和市場價格的不同階段性和不可比較性,使我國金融業面臨著愈為突出的高進展、高投入、高成本、高規模與低效率、低收益、低效率、低素質的現象,有很多方面值得認真思考,甚至深刻反思的問題;另一方面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或許有時更多地來自外部因素推進作用,包括投機熱錢的推動,缺少內部自發經濟金融基本因素促進,更有些嚴重地與國際金融趨勢逆向而行。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匯率走向的反向,以及利率趨勢的逆行。這些不僅將不利于我國在經濟金融全球化中主動參與和應對自如的能力,并且必將會帶來巨大的壓力與風險,進一步擴大我國金融壓力與風險。

中外資銀行網點競爭應關注的主要問題

發展背景和階段產生的差異和問題 從發展的階段來看,發達國家經濟經歷了經濟實力和金融規模的快速積累,金融財富已經達到創新階段,經濟金融規模不僅具備實力,更具有影響力。再者,全球經濟不景氣或復蘇在發達國家有更明顯體現程度,美國、歐洲和日本占70%以上。其次他們的發展是在創新階段,其資本循環是以財富創造財富。反之很多發展中國家是在經濟金融起步或發展中間階段,其資本循環處于財富積累之中,并沒有形成資本創造財富,而是簡單產品資源的財富積累,與發達國家財富資源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背景差異。而從金融角度看,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日本,金融體系已經從分業、混業轉向專業發展階段,是傳統分業經營管理之上的一個更高級階段;而我國還沿襲他們過去的路徑剛剛走向混業階段。

從我國與美國的差別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模式為供給型,經濟模式發展的目的是資金積累、財富積累、實力積累,是“掙錢”經濟模式;而美國是需求經濟模式,經濟模式目的是擴張財富、投資消費財富、強化財富實力,是“花錢”擴大經濟模式;兩者之間發展階段背景的差別巨大。簡單來說,發達國家經濟金融發展階段已經從爬樓梯發展為坐電梯了,經濟實力與金融規模已經從產品生產轉為財富效應,發展階段已經轉入高層次、高水平和高階段,更突出創新;發展中國家則處于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爬樓梯起步或中間階段,經濟階段的差別所面臨的階段性問題矛盾或投資機遇,發達國家已經有過經驗和教訓,將這種稱為“樓梯樓層”的階段性矛盾形象的比喻為“5層的艱難”、“7層的突破”或“9層的喘息”等等。發展中國家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教訓,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制造”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機遇、迎接將要面臨的挑戰或風險。

發展規則和模式的差異與公平 發達國家是一個市場規則的制定者,也是經濟金融模式和經濟體制板塊的推行者。我國資本市場形成的規模、發展的階段、制定的規則、形成的板塊基本上是延續發達國家而來;或者說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規則的執行者,某種程度上也在參與一些規則的制定,但是這個規則參與是非常有限的,或是非常不公平的。尤其是發達國家經濟經歷了早期經濟積累之后發展為成熟經濟,發展模塊已經從傳統行業轉向新興行業,高科技的含量已經大大領先于基礎產業;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基礎還是在傳統和新興產業之間兼顧,更多的停留在傳統產業的發展上,這個層面給資本市場、金融產品市場帶來的推力和利潤是完全不一樣。因此,十分明顯的結果,就是外資銀行在產品設計上的優勢在于其自身的發展過程與階段積累,我國銀行基本屬于基礎和模仿階段,是一個初級發展、簡單模仿乃至單純接受階段。實際上在現階段對于我國銀行金融機構而言,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金融創新。

雖然目前我國銀行金融機構推出了結構性產品,但是我國銀行開發設計的產品仍集中在傳統的與匯率、利率掛鉤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方面,而這在國際金融市場屬于中低產品市場結構。在與股指、基金等各類資本市場標的物掛鉤的衍生產品的設計、研發方面,外資占領主導,我國銀行金融機構處于被動、低效或“乏力”階段。國內市場幾乎完全被外資金融機構占領,進而呈現出我國銀行產品相當豐厚的利潤被外資銀行占有的勢態。而我國銀行多數只能靠代銷賺取少部分的傭金。據瑞銀統計,目前國際各大銀行的利潤大概50%來自于理財服務等收費類項目,對于我國銀行而言,這部分收費類項目的收入只占到全部利潤的10%―15%,其利潤仍主要靠存貸利差。

篇6

【關鍵詞】個人理財;問卷調查;現狀分析

理論上講,當出現個人財產時,個人對財產進行管理,個人理財也就隨之產生了。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快速發展狀態,社會金融環境日新月異,個人財富快速積累,個人理財規劃服務市場需求正在快速壯大,但是,由于不同的社會歷史階段和國家社會形態的不同,個人理財在整個社會大環境條件下的形式也不同。而對于不同種類的理財機構和不同品種的理財產品,個人的選擇往往是信息不對稱的,這就要求金融機構順應需求的潮流開發個性化的理財產品。

一、我國個人理財發展階段分析

根據個人理財發展成熟程度,將其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初級階段、發展階段和高級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個人財富也得到了較大的積累。由于當前我國經濟處在轉型期,財富掌握力度分配不均衡,居民整體文化素質正在發展中,使得我國個人理財狀況出現了多階段并存的復雜情景。首先,農村以及偏遠地區個人理財仍然處在初級階段甚至是原始階段,個人理財沒有專業的理財理論為支撐,幾乎沒有投資理財,收入主要依賴固定的工資或經營收入。其次,在廣大大中小城市人群中,主要存在的狀況是發展階段,人們的財富有了更多的結余,為了追求更多的回報和收入,人們往往想把閑置的錢財用于投資,但受各種原因的閑置不能進行直接投資,而另一部分人則是急需資金用于經營,但是又不能直接從資金擁有者那里獲得大量的資金。從主體上講資金擁有者擁有更多的可投資資金,同時也主動有投資的意愿,他們會主動學習理財知識并了解各種投資方向,會主動向專業人士咨詢投資建議。最后,在小部分較為富裕的群體中,正在嘗試著高級階段的理財方式。高級階段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資金需求劇增,可投資途徑門類繁多,非專業人士已不能全面了解各種投資理財途徑,這樣就需要委托專業理財規劃師給予幫助管理。專業理財規劃師根據客戶的實際收入以及客戶的要求制定合理的理財方案,經客戶同意后由理財規劃師完成投資理財,并定期向客戶匯報財產管理情況。因此,當前我國個人理財狀況主要處在發展階段,同時,又有初級階段的共存并且將,而高級階段也剛剛開始發展,并將會以迅猛的速度發展。

二、對52名2008年畢業大學生個人理財狀況調查以及分析

大學畢業的80后人群正在逐步成為社會的主要群體,他們的理財行為將是我國將來十年甚至二十年個人理財的主要行為方向。因而對新畢業大學生個人理財情況進行分析調查非常重要。

我們對某高校2008年畢業的52名大學生進行了不記名問卷調查。我們所問卷的對象是大學畢業并且工作5年的小部分人群。在52名調查者中,其中有30名在大城市工作,有22人來自偏遠的小城市。從家庭收入來看,來自大城市的被調查者中五萬以下的有10人,五萬到十萬有10人,十萬到二十萬有7人,二十萬以上的有三人;來自偏遠小城市的被調查者中,五萬元以下的15人,五萬到十萬的有6人,十萬到二十萬的有1人,二十萬以上的有0人。而對結余財富的處理方式,來自大城市中的調查者有20%是銀行定期存儲,5%進行基金投資,20%進行股票投資;來自偏遠小城市的調查者他們中有60%是銀行定期存儲,5%進行基金投資,2%進行股票投資。而在所有的調查者中只有20%對個人理財有所了解,3%對個人理財知識進行學習,大部分完全沒有人向專業理財人員進行過咨詢,更沒有將個人多余財富委托給專業理財規劃師管理。

通過對我國現有個人理財狀況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們所做的小范圍問卷調查,我國個人理財狀況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偏遠的小城市調查者由于對理財知識的了解不全面,個人理財仍然處在初級階段甚至是原始階段,個人理財沒有專業的理財理論為支撐,幾乎沒有投資理財,關注渠道也較為狹窄,并且大部分人收入主要依賴固定的工資或經營收入,在處理多余的錢的方式上,多數人選擇了儲蓄,呈現理財方式過于單一;而在廣大大中城市調查者中,主要存在的狀況是發展階段,人們的財富有了更多的結余往往想把閑置的錢財用于投資,同時也主動有投資的意愿,他們會主動學習理財知識并了解各種投資方向,會主動向專業人士咨詢投資建議,并且正在嘗試著高級階段的理財方式,這樣就需要委托專業理財規劃師幫助管理。

另外,這部分群體對新事物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較強,主動意愿嘗試新鮮事物。同時他們正在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將會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今后十到二十年的發展。因此,及早開發這部分人群的個人理財業務是當務之急,并且,由于這部分群體特使得更容易在他們中間開展高級階段的個人理財規劃業務。

三、我國個人理財發展方向

當前我國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市場需求不足。雖然我國金融機構努力開拓著個人理財服務市場,但是,我國個人理財服務市場總體上仍處于發展階段。金融市場比較混亂,理財產品名目繁多,缺乏系統有效的管理,這使得個人理財服務市場的開發受到嚴重的阻礙。因此,合理分析規劃個人理財服務成為必需。

(一)合理規范投資理財產品

當前市場上主要的個人理財服務主要的方式是投資理財產品的開發,而市場上主要的理財產品主要可分為:最傳統渠道——儲蓄,風險與收益同在——債券,保障性投資——保險,專家理財投資——基金信托,高風險投資——股票,實實在在的投資——收藏,甚至包括彩票[4],這些理財投資產品經過不同金融機構開發出品種多樣的理財產品,這就造成了市場上的混亂。由于市場管理混亂,有些金融機構打著投資理財的幌子,將客戶的資金挪用,給客戶造成極大的損失,同時,也嚴重損害了客戶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另外,金融機構只看重投資理財產品的開發,而忽視了個人理財規劃的真正含義,忽略了客戶利益是以金融機構提供物超所值的理財服務為前提的,而認為投資理財只是個人理財規劃很小的一部分,個人理財規劃不單純是個人結余資金的管理,同時包括個人債務,個人收入,以及個人消費的管理。因此,良好的個人理財規劃服務應該是全面的,金融機構應當嚴格規范自身的服務方式,全面考慮客戶的需求。

(二)個人理財服務的個性化

社會個體形形各不相同,同一年段的人其所從事的職業不同,相同職業的人其家庭狀況不同,其經濟情況也是個不相同,即使是相同職業家庭狀況也類似的個體,其消費習慣或消費以及理財心理也不相同,可見,不同的個體對于個人理財規劃服務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開展個人理財規劃服務要根據個人特點制定個性化理財規劃,個人理財服務將朝著個性化服務方向進一步深化。

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金融領域也會用到高科技技術。引進數字化信息化管理模式,構建個人理財規劃數學模型,是當前個人理財規劃服務行業中一個重要的任務。該模型參數應當考慮客戶的年齡、職業、家庭負擔、消費習慣、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社會經濟大事件以及社會經濟穩定情況,為客戶提供一個直觀的數據參考,該數據應當能夠及時提醒客戶,應當進行何種個人理財調整。

(三)以銀行存儲卡為中心開發個體服務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國內金融機構逐步確立以客戶為中心根據客戶需求開發新產品,有差別、有選擇地進行金融產品的營銷和客戶服務。我國要進行個人理財規劃服務,銀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位,因為,當前我國居民主要結余錢財的存儲方式就存在銀行,而且,我國居民的主要借貸對象也是銀行。銀行作為中間人應當充分利用自己的條件,開發個人理財規劃。

具體操作上,通過客戶在銀行開戶時所留下的信息以及與銀行接觸的機會,銀行應當積極的為客戶提供一些免費的理財規劃知識,逐漸建立客戶對銀行的信任。在合法的前體下讓客戶主動提供個人基本的財務情況,銀行根據客戶基本情況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免費咨詢,給客戶提出科學的消費、投資甚至借貸規劃,并定期為客戶提供當前社會經濟狀況分析,根據客戶的實際經濟情況實時提供理財建議。在這樣條件下,銀行逐漸與客戶建立穩固的服務關系,當客戶需要進行投資理財時,銀行及時給與正確的引導。

四、結束語

綜上,通過對我國現有個人理財狀況進行分析,并結合我們所做的小范圍問卷調查,我國個人理財狀況呈現出錯綜復雜的局面,并依據現有市場發展情況為金融機構提供一些改進意見。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國個人理財規劃服務將進入高級階段。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小額信貸;運行機制;可持續

一、小額信貸的發展階段

國際上公認的小額信貸開始于20世紀70―80年代,通過特殊的制度設計,以中低收入貧困群體為目標客戶的小額、無資產擔保、利率較高的貸款區別于常規金融服務來實現扶貧的目標。自1994年我國引入小額信貸,除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積極開展小額信貸業務之外,逐步建立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專營小額信貸業務的機構,小額信貸已經成為緩解農村融資難題的根本力量(何廣文2009)。

目前為止,我國小額信貸的發展階段可分為(1)小額信貸的試驗階段(1994―1996.10),資金依靠國際捐助、軟貸款,基本無政府資金的介入,無相關的政府政策、法律法規;(2)擴展階段(1996.10―2000),資金來源依靠財政資金、扶貧貼息貸款;(3)制度化建設階段(2000―2005),農村信用社逐步介入并擴展小額信貸試驗,占據主力軍的地位,推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戶聯保貸款管理指導意見》等政策法規;(4)商業性小額貸款組織試點階段(2005年至今),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推行農村金融增量改革,推行《關于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有關政策的通知》等政策。①

二、正規金融機構小額信貸的運行機制

目前,國際上運行最為成功的典型小額信貸機構是孟加拉鄉村銀行、印尼人銀行鄉村信貸部。小額信貸無抵押品,因而小額信貸機構需采取特定的運行機制來規避信用風險,包括小組貸款、動態激勵、金融抵押、定期還款等。②

(一)小組貸款是指潛在的借款者各自尋求最好的成員來形成一個貸款小組,通過小組成員的自我篩選及相互監督,來緩解小額信貸中信息不對稱所引起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等問題。杜曉山(2001)認為,小組貸款具備自動篩選功能,即能夠自動剔除高風險的貸款者,減少逆向選擇;其特定的內部監督、懲罰措施,有助于提升還款率,降低道德風險。

經典的小組貸款模式是假設一個小組由五人“2+2+1”組成,如果先給其中的兩人發放小額貸款后能夠按期償還,一定期限后會對小組的另兩個人發放貸款,再過相同的期限后向該小組組長發放貸款;倘若前一個成員不能按時償還貸款,則下一成員貸款在不需要再審批的前提下會被耽擱;如果小組全部成員正常進行償付,則下一輪允許小組成員進行更大的貸款額度。

(二)動態激勵是指不同于非連續性的普通貸款,小額信貸從長期連續易出發來采取不給違約客戶貸款和按時償還貸款客戶的累進式激勵,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額信貸機構與農戶之間的信息對稱性。③

如果借款農戶不能及時償還小額貸款,則停止進一步的信用渠道開放;及時歸還小額貸款,則下一輪的貸款額度會變大。當借款農戶正常償還貸款后,會預期在未來的一定期限內可以獲得貸款、并且額度更大時,會發揮增強農戶還款的激勵作用。

三、小額信貸的可持續問題

小額信貸的發展具有財務可持續與扶貧的雙重目標,如何兼顧兩大目標已成為困擾小額信貸發展領域的一大難題。村鎮銀行作為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小額信貸提供者的主力軍,因而以村鎮銀行為例來說明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高風險、高成本

村鎮銀行是“草根銀行”,其貸款對象為數量多、居住不集中、經營規模小、對貸款額度需求不大、缺乏擔保和抵押品的農戶以及中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其大多數無信用記錄,缺失完善的“硬信息”(包括財務及資產信息等)可供評估,同時也沒有相關專業的評估機構對其進行評估;此外,農村地區信用制度尚未建立、交通條件差、信息傳遞不便利,使得農村信貸市場的信息不對稱遠遠嚴重于城市工商貸款的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農村信貸市場往往呈現突出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信用風險非常高。④

(二)資金來源缺乏,網點覆蓋不足

首先,受自然地理環境、開放程度等條件限制,加之農民和鄉鎮企業閑置資金有限、農民收入水平不高,村鎮銀行資金來源匱乏;其次,由于村鎮銀行成立時間短,農村資金需求者對其缺乏充分的了解,因而與國有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農村信用社相比,村鎮銀行認可度低而存在弱勢。

(三)政策風險

一方面,從政策層面看,各種配套政策仍未成熟,未制定規范其信貸業務的具體實施細則以及有效監管手段,各種稅收等優惠待遇尚未能落實,支農存款、央行清算等方面存在歧視性。另一方面,過分干預,即不適當地運用行政手段對村鎮銀行貸款等活動進行干預,迫使資金盲目地投向信譽差、基礎薄弱、效益低的鄉村企業,或者投向未經過充分論證的開發項目,增加信貸風險。(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J.D.馮匹斯克.發展中經濟的農村金融(中文版)[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0.

[2] 杜曉山.我國小額信貸發展報告[J].農村金融研究,2009.

[3] 陶永誠.小額信貸運行機制研究――基于小額信貸正規化的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

[4] 姜美善.小組貸款、個人貸款與小額信貸機構還款率績效[J].金融論壇,2012.

[5] 張正平.微型金融機構雙重目標的沖突與治理:研究進展述評[J].經濟評論,2011.

[6] Myers,R.H.G.Nagarajan.RuralFinancialMarketsinAsia:Policies,Paradigms and Performance[M].New York:Oxford Univ.Press,2000.

[7] Robert Cull,Jonathan Morduch.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Outreach:a Global Analysis of Leading Microbank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7.

注解:

① 杜曉山.我國小額信貸發展報告[J].農村金融研究,2009.

② 陶永誠.小額信貸運行機制研究――基于小額信貸正規化的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0.

篇8

【關鍵詞】銀行保險 發展階段 發展動因

一、引言

銀行保險(bancassurance)這個概念起源于歐洲,是在歐洲金融、稅收和立法產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誕生的。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銀行保險的發展也從最初的分銷協議發展為金融服務集團的形式,開始了一體化的運作,以求給客戶帶來更完善更全面的服務并從中獲益。1999年歐元的啟動使得這一趨勢更為明顯,與此同時,歐洲銀行保險模式的成功引來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紛紛效仿,在亞洲和北美地區都掀起銀行保險發展的。由于各國銀行保險發展的差異,對銀行保險所涵蓋的內容的確定也有所不同,本文將不對此加以討論,在對銀行保險的發展階段作一劃分后,重點討論銀行保險發展的動因。

二、銀行保險的發展階段

從目前的情況看,銀行保險的發展是非常迅速的(見《sigma》雜志2002年第7期),由于銀行保險仍然屬于金融領域的范疇,而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金融服務領域的一體化進程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因此本文擬從一體化程度的高低來對銀行保險的發展進行劃分,具體而言,銀行保險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分銷協議合作。這一階段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銀行保險還處在萌芽時期,銀行僅作為保險的中介,利用自身的網點優勢幫助保險公司銷售保險產品,主要是壽險產品,并從中獲取手續費和傭金。

第二階段:戰略聯盟。這一階段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銀行與保險公司以各自的利益需要為基礎形成更為緊密的戰略合作關系,雙方不僅在保險產品的銷售方面,而且在產品開發,服務配套,銷售渠道的管理以及客戶資源的共享,銷售人員的培訓等方面進行緊密的合作,但在組織結構上,雙方仍是獨立的,沒有任何聯系。

第三階段:股權滲透。這一階段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由于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進步,金融管制的放松及社會環境的變化,銀行業內部和保險業內部的競爭開始加劇,向外拓展各自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空間成為必要。因此雙方都感到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合作,通過組建合資公司來共同經營,共享利潤。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雙方進行以資本利益為基礎的合作,通過股權滲透,共擔風險,共享利潤,使合作關系進一步穩定。

第四階段:組建金融服務集團。這一階段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銀行和保險公司從根本上改變了以往的相互合作和滲透性質,尋求銀行保險的一體化運作,采取自身培育、合并、收購等手段,組建金融服務集團,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從而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上占據優勢。

當然,各個階段的劃分并不是絕對的,主要是基于銀行保險最發達的歐洲的情況進行的,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金融市場環境不一樣,銀行保險的發展也呈現出很大的差異,有的國家和地區是階段混合式的,有的則是階段跨越式的,即使是在歐洲,情況也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這種劃分只是本文的一個嘗試。

三、銀行保險的發展動因分析

銀行保險從誕生到現在,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但其發展是迅速的,從歐洲開始向全球擴展,推動銀行保險的發展因素是眾多的,本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對銀行保險的發展動因進行分析。

1、宏觀動因

銀行保險的發展的宏觀動因主要來自于社會環境的變化,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政府政策的變化三個方面。

(1)社會環境的變化。隨著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全球人口的平均壽命明顯提高,至20世紀80年代末,首先是在發達國家,隨后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都開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人口結構的這一變化直接推動了壽險業的長足發展,為銀行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于此同時,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長期的經濟增長使得人們的收入水平明顯提高,抵抗風險的能力增強了,對生活水平也有了更高的期望,金融意識也增強了。這些變化促使人們的投資觀念的改變,從投資于低收益的銀行存款轉向更高收益的長期儲蓄保障型金融產品以及各種金融衍生工具上面,對金融機構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得到更多、更完善的服務,而且只在意能否獲得投資收益,并不在意購買到的是金融產品還是保險產品,人們消費行為和消費意識的變化使得銀行保險的合作成為必要。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進步也為銀行保險的發展提供的外在的技術保障,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通訊和電子技術迅猛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這些技術被應用到了銀行和保險領域,在這些技術的支持下,銀行保險隊大量客戶信息的處理能力和處理速度大大提高,不僅節省了交易時間和交易費用,而且有利于實現客戶信息資源的共享,為客戶開發更具針對性、個性化的金融保險產品。

(2)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金融市場環境的變化主要表現在銀行所面臨的內外部競爭壓力上。一方面,由于傳統上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對銀行業實行嚴格管制的,銀行同業之間不允許價格競爭,對新進入者也是嚴格限制的,這使得銀行長期處在避風港中,沒有向外擴張的壓力和動力,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國紛紛放松了金融管制,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銀行的數量猛增,競爭不可避免且越來越激烈,傳統業務所能獲得的利潤空間開始縮小,不得不另尋出路;另一方面,20世紀70年代以來,保險公司的快速發展,共同基金的興起,資本市場的融資工具的不斷創新,融資能力的不斷擴張,而且融資成本更低,導致大量資金從銀行轉移到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中,銀行同時面臨著外部的競爭壓力,這也使得銀行的利潤空間不斷縮小,不得不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銀行的這種動力直接推動了銀行保險的產生。

(3)政府政策的變化。政府政策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政府金融管制的放松和稅收優惠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為了加快自己的銀行保險一體化進程,修改了金融立法,放松了金融管制,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英國早在1986年就通過了《1986年金融服務法》,隨后日本在1998年通過了《金融體系改革一攬子法》,美國也在1999年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等等,這些法律都對各自國家的金融制度進行了調整,廢除了金融分業制,確立了金融混業制,為銀行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而其他一些國家如我國雖然仍實行金融分業制,但也默許銀行銷售保險產品。

另外政府的稅收優惠也是促進銀行保險的發展的動因。由于人口的老齡化,各個國家都面臨著養老的壓力,而壽險業的發展卻可以緩解這一壓力。經合組織(OECD)早在1987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就闡明了這一重要觀點:壽險保單的熱銷無疑減輕了許多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的壓力,因而通常為政府所鼓勵,許多政府給予保單持有者稅收減免也表明了這一觀點。目前對參與壽險給予稅收刺激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盛行。如日本規定個人壽險保費的最高免稅額可達50000日元。壽險業的發展加快了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的進程。

2、微觀動因

前面提到的宏觀方面的因素只是為銀行保險的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是外因。銀行保險的迅速發展的推動力更多的是來自于內因,來自于它們自身微觀利益的驅動,總的來看,銀行與保險的合作發展銀行保險可以從三個方面共同獲益。

一是規模經濟。一般而言,在不改變產品的范圍的情況下,如果擴大生產,產品的平均成本會下降的話,就存在規模經濟,銀行保險也是存在規模經濟的,因為借助于銀行龐大的銷售網絡和技術的支持,保險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總平均成本是下降的。但也可能存在規模不經濟。

二是范圍經濟。如果同時生產多種產品所花費的成本比各個單獨進行生產所花費的總成本更少的話,就存在范圍經濟。對銀行保險來說,范圍經濟存在于生產和消費兩個層面,從生產層面看,銀行與保險公司可以在一系列的產品間共同分擔管理費用,技術成本以及其他的固定成本費用,因此,經營客戶關系的固定成本將可在一個大的金融服務范圍內進行分擔;從消費層面看,顧客將可以通過購買銀行保險集團的產品而不是在各個專門的公司購買相同的產品來體驗到更低的搜尋、監督與交易成本,而且可能為這種方便的購買方式支付更高的價格。

三是一體化的服務。由于人們收入的增加,投資觀念的增強,對金融構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就在于力求滿足客戶對不同的金融產品的需要以及對投資增值的關注,通過一體化的服務穩定既有的客戶群體,在此基礎上擴大新的客戶群。實際上,客戶經常會接受一種投資方式的建議,并不關心得到的是銀行產品還是保險產品。因此,無論是退休儲蓄、住房投資、子女的教育還是金融市場的投資,客戶總希望在同一家金融機構得到滿意的答案,否則該客戶更換金融機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除了獲得共同利益外,銀行和保險公司還可通過利用自身和對方的優勢獲得各自的好處。

對銀行而言,可以通過參與保險業務使得業務多樣化,從而獲得一項額外的且更穩定的收入流,并減少對利差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依賴性;充分利用他們廣泛的客戶群;向客戶出售全套的金融服務,以便更好地留住客戶;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減少基于風險的資本要求;根據客戶的生命周期而量身提供一體化的金融服務;獲得原來由壽險公司保管的資金,而這些壽險公司有時能從稅率優勢中獲益。

而對保險公司而言,可以接觸到銀行的龐大客戶群;通過利用銀行擁有的各種銷售渠道降低他們對傳統人的依賴程度;與銀行共享服務;通過與銀行合作伙伴的協作可以更有效的開發新的金融產品;不需要建立人網絡就能迅速地進入市場;從銀行獲得額外的資本,從而改善他們的償付能力并拓展業務。

四、結論

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銀行保險的快速發展是眾多因素合力推動的結果,結合我國的情況來看,我國仍然實行的是金融分業經營,因而很難分享到銀行保險的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好處,主要原因還在于我國的金融市場機制不完善,體制不健全,風險過大。雖然目前一些銀行和保險公司基于國外銀行保險模式的成功而積極主動地尋求合作,如中國建設銀行與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工商銀行與平安保險集團,華夏銀行與泰康人壽保險公司,光大集團與太平洋保險公司等等。但總的來說不應操之過急,盲目效仿,應該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Harold D.Skipper:Financial services integration worldwide: promises and pitfalls[J].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Volume4,Number3.

[2] Bancassurance development in Asia-shifting into a higher gear[J].Sigma,2002(7).

[3] 李培強:西方銀行保險的發展及其動因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0(8).

[4] 朱文勝:銀行保險發展的動因分析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保險研究,2003(12).

[5] 宋瑛、譚淑霞:歐洲銀行保險的發展歷程及其啟示[J].經濟論壇 2004(8).

[6] 法國人壽保險公司網站:關于銀行保險[EB/OL].省略p.省略/cnp-in-chanpin.html.

篇9

[關鍵詞] 珠三角民營工業企業 對應分析 多重對應分析

2007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正在不斷地向世界各國的實體經濟蔓延,對珠三角民營工業企業也帶來了相當大的沖擊――企業面臨著需求萎縮、訂單減少或取消、產品利潤越來越低、客戶要求越來越高、市場開拓越來越難等日益嚴峻的挑戰。其中利潤是企業永恒的追求目標,企業利潤更是地方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在調查的380個珠三角民營工業企業中,有43個利潤虧損,占企業總數的11.32%,44%的企業利潤率不超過5%,可見產業結構的有待升級和金融危機的雙重影響下珠三角的民營工業企業盈利水平相對較低,研究其影響因素很有必要,本文主要對企業特征與企業盈虧問題展開實證研究。

一、調查研究過程和數據獲取

2008年作者承擔了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課題――廣州市民營工業企業發展研究,為了準確把握金融危機對廣州市民營工業企業發展的影響,作者選取了廣州市和東莞市兩地民營工業企業作為考察對象,在此過程中,廣州市政府政策研究室、廣州市經濟貿易局及各分局、東莞市科技局的領導對調查工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課題組采用企業實地考察、經營者訪談、政府職能人員座談等方式,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和數據。些企業的基本情況如下:(1)48家企業行業跨度大,各區市經濟貿易局對座談企業作了精心挑選,在各個行業中都具有很強的代表性;(2)48家企業分布于廣州市九區兩市,覆蓋于除南沙區外的其他區域,地域分布廣;(3)在2007年總產值分布中,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6家,1億元至10億元之間的企業有22家,1億元以下的企業有17家,在總產值方面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3)在國內國際市場方面,出口市場占總銷售額比重超過50%(含50%)以上的企業有8家,沒有出口的企業有18家,出口在50%以下的企業有22家;(4)從員工人數上看,1000人以上的企業有13家,500人至1000人之間的企業有9家,500人以下的企業有26家。因此,所收集的資料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權威性和全面性。

二、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本文在考慮數據提取和直觀易懂等問題后,采用對應分析與多重對應分析方法。先對利潤和企業特征因素,兩兩進行對應分析,分析各企業特征對利潤率的聯系;再聯合各個影響顯著的企業特征進行多重對應分析,研究各顯著影響特征對利潤率的綜合影響,其結果可以通過二維平面圖直觀呈現。

多重對應分析是用于多個分類變量進行對應分析,但其算法與簡單對應分析并不相同,它首先對各變量的進行最優尺度變換,以盡量凸現類別間差異,然后在按標準的對應分析算法進行計算。

閱讀對應分析圖的兩點說明:(1)落在由原點出發接近相同方位及圖形相同區域的同一變量不同類別具有類似的性質(2)落在由原點出發接近相同方位及圖形相同區域的不同變量的類別可能有聯系。

本文根據問卷設計,假設企業特征有:專科學歷人員比重、企業出口額、是否有研發中心、企業所處發展階段、企業規模、擁有專利情況、員工人數、創建時間、是否上市公司共9方面因素。經過簡單的兩兩相關分析,發現員工人數、創建時間和是否上市公司3個方面特征對利潤率的影響不顯著。故只對剩余6個特征的影響進行對應分析和多重對應分析。

三、各影響因素的對應分析

在這里,本文根據對應分析原理,運用SPSS軟件中的Correspondence模塊,對上述數據進行對應分析,情況如下

1.學歷-利潤率對應分析

將專科學歷比重分為5個等級,而企業利潤率分為6個等級。專科學歷比重學歷與利潤率的相關性卡方檢驗P值小于0.05,說明兩個變量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慣量比例是各維度(公因子)分別解釋總慣量的比例及累積百分比,可見利用前兩個維度就可以解釋數據中近90%的信息量,所以利用對應分析的構建兩維度平面圖對原數據解釋能力很強。

圖1較清楚的展示了專科學歷比重與企業利潤率之間的對應關系。可以看出:虧損和利潤率低于5%的企業與專科學歷比重低對應點位置很接近,說明三者關系十分密切,低學歷比重的企業盈利能力也偏低;中高等利潤率與20%~30%專科學歷比重于關系

較密切;而20%以上的利潤率與各等級學歷比重的關系密切程度不高,說明高盈利能力企業可能受學歷比重以外的其他因素影響為主。

2.出口-利潤率對應分析

將企業的出口額比例分為5個等級,同樣與6個等級的利潤率進行相關分析。由于各個對應分析表的結果非常相近,為節省篇幅,在以后的分析中均省略而只作簡單說明。同樣企業的出口額比例與利潤率的相關性卡方檢驗P值小于0.05,說明兩個變量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前兩個維度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96.5%,解釋能力非常強。

通過圖2可見:虧損的企業與70%出口額比例關系很密切,可見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本來盈利能力很強的外向型企業遭受最直接的影響,大多出現虧損;而單純的內向型企業盈利能力也很低于0%~5%利潤率關系密切;利潤率在20%以上與出口額比例在50%~70%的關系較密切。可見能內外結合,多渠道銷售產品的企業比單一外銷或單一內銷的企業,在金融危機下有更強的盈利能力。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外向型企業大面積虧損將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但單純內銷的工業企業也不會得到較高的利潤率。

3.發展階段-利潤率對應分析

將發展階段分為4個等級,其與利潤率的相關檢驗的卡方統計量為48.79,檢驗P值小于0.05,說明兩個變量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前兩個維度的累積方差貢獻率為98%,解釋能力非常強。

通過圖3分析可得:在金融危機沖擊下衰退階段和創業階段與虧損關系密切,處于發展階段的企業有得較高的盈利能力,而成熟階段的企業由于實現規模經濟可能實施薄利多銷的爭奪市場份額戰略,較低而較穩定的利潤率,符合微觀經濟理論。

4.規模-利潤率對應分析

企業規模與利潤率的相關檢驗的卡方統計量為35.68,檢驗P值小于0.05,說明兩個變量間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由于規模變量只有三個水平,能以兩個維度完全反映所有數據信息,平面圖解釋能力非常強。

由圖4分析可知,小型企業收金融危機沖擊最大,與虧損和低利潤率關系較密切;而大、中型企業,盈利能力較強,而且大型企業比中型企業更靠近高利潤率點。說明大型企業由于市場和資本等方面的優勢,對當前環境的適應性更強。而小型企業本身抗風險能力較低,而且同時受大、中型企業的擠壓,生產空間越來越小。

其余,是否有專利和是否有研發中心兩個因素對利潤率的影響為,有專利和有研發中心的企業利潤率高于沒有的企業。由于這兩個變量只有“有”和“無”兩個水平不能作數據提取處理和平面圖繪制。

四、各因素綜合影響的多重對應分析

多重對應分析方法適用于分析多個無序分類變量之間的關系,并使用散點圖表示出來。同質性分析方法和簡單的對應分析非常相似,但分析的變量可以多個,彌補了簡單對應分析只能分析兩個變量的不足。本文通過利用利潤率與其六個相關變量進行多重相關分析,以觀察各因素對民營工業企業利潤率的綜合影響。該方法是利用SPSS軟件中的Optimal Scaling模塊實現的,數據提取信息量和各變量的維度區分度均較高,說明多重對應分析的解釋能力良好,具體多重對應分析圖如圖5。

可從圖中分析可得如下線索:(1)利潤率在20%以上與企業高學歷結構關系密切。(2)利潤率從5.1%到20%的三個點在圖上的距離很近,說明這三個利潤率水平性質相近,可將這類3類利潤率的企業歸納為中高盈利型企業,這類企業的因素分布特征見橢圓范圍2。中高盈利型企業基本處于發展階段,中型規模;有自己專利也有獨立研發中心;專科學歷以上比例較高,在20%~30%為主;產品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外銷比例一般不高于20%。(3)虧損企業一般為沒專利和沒研發中心,低學歷結構的勞動密集型的內向企業。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小型企業和處于創業階段的企業受沖擊最為嚴重,成為虧損企業大軍的主要成員。(4)利潤率在0%~5%的低盈利企業特征與虧損企業比較相似。

五、主要結論與建議

1.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珠三角政府應該有選擇地對處于創業階段的中小型企業出臺經濟優惠政策,幫助其度過困難時期,這類型企業過后能發作成規模較大的創新型工業企業,成為珠三角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同時,借金融危機對企業的考驗,淘汰部分沒專利和沒研發中心,低學歷結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使產業結構近一步優化。

2.政府應盡力幫助外向型企業產品的出口轉內銷,減輕外向型企業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同時由于國際市場經濟的影響,產品單純內銷的工業企業在國內市場將不斷萎縮,必須開拓國外市場才有持續的盈利空間,所以政府現階段應引導民營工業企業以內銷為主,外銷為輔;同時,盡量擴大本地工業產品市場的需求。

3.由分析可知,企業高盈利對應高學歷結構,高層次的人力資源應為企業應對金融危機,持續高速發展的必備條件。所以在金融危機下,企業重點不應該是裁減人員節省勞動成本,而應該是吸收高層次人才以應對危機和為后續發作有利儲備。民營工業企業只有迎難而上,尋求新市場,研究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帶動員工學歷結構的提高才能在金融危機中獲得新的機遇。靠低水平技術加工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再適合國際國內市場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文彤:SPSS統計分析高級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預警系統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成熟,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了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支柱。然而中小企業的發展卻存在著生命周期較短等問題。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眾多,其中融資風險就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預警系統成為了中小企業抵御融資風險,獲得更多安全融資的重要工作。

1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

中小企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對資本的需求都是存在變化的,中小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所需要的資金性質規模也是不同的。通常來說,中小企業發展中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往往與企業發展速度以及所處發展時期有著密切的關系。以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為例對不同生命周期的階段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進行分析可以得出,當高科技型中小企業處于種子階段時期,企業主要發展目標為技術與產品開發,資金主要用于企業的創建與產品開發,財務狀態為科技研發與人員費用的支出,無收入;當高科技型中小企業處于創業階段時期,企業主要發展目標為產品生產設計,資金主要用于企業的產品開發、測試與銷售,財務狀態為產品研發與市場支出,無收入;當高科技型中小企業處于成長階段時期,企業主要發展目標為開拓生產,資金主要用于企業的設備機械材料收入以及銷售,財務狀態為生產支出,銷售收入顯著增加;當高科技型中小企業處于創業成熟階段時期,企業主要發展目標為擴大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搶占市場,資金主要用于企業的擴大生產、繼續技術開發,財務狀態為銷售收入以及擴大利潤規模。中小企業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時期所選擇的融資方式也不相同,種子時期:高科技型中小企業處于種子發展時期,主要的融資方式包括內源融資、政策政策資金、天使投資等。其中,內源融資包括發起人的投資、親朋友好友的投資以及個人投資的資金。政府政策資金即為對高級型中小企業的支持,通過稅收優惠、利息減免等方式來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天使投資就是天使投資人利用自己豐富的創業投資經驗,與新興科技公司一同發展。這一階段的主要資金投入是技術人員的創造性智力勞動,資金需求量相對較小。通常占據創業資金總量的10%左右。創立時期:在創立時期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研發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成熟,增加了產品商業化的可能,十分容易吸引一大批高風險投資者的關注。在創立階段成本最小化的融資方式應該以風險投資為主,力求獲得風險資金的第一階段投資[1]。成長時期:中小企業位于成長時期時,如企業仍然處于虧損階段則需要外來資金進行優化改善,在這一階段銀行擔保貸款、風險投資依然是主要的融資渠道。成熟時期:高科技型中小企業進入成熟時期主要任務在于提升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資金的需求規模發展到企業生命周期中的最高階段,主要有向銀行金融機構借貸、資金市場股票融資以及企業并購等融資方式。總的來說,對于中小企業來說處于不同發展階段,資金需求、融資需求都是不同的。中小企業需要根據每個發展階段的特征來選擇與其成長周期相匹配的融資方式。

2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

2.1中小企業融資風險

中小企業融資風險主要是指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可能性。融資行為不僅僅會帶來預期收益的不穩定性,也會提升出現經濟損失的概論。在中小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具體可以表現為企業籌集資金實效,融資成本過高或所融集的資金無法達到預期收益。一般意義上的中小企業融資風險主要是指債務風險,一旦融資借入資金,企業就需要按期償還本金與利息,由于資本利益率與貸款利率不確定所形成的風險。然而伴隨著企業融資理念的更新與發展,融資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融資渠道的延伸,企業融資風險也變得更加多元化。

2.2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類別

不論中小企業處于何種發展階段,其在融資過程中必然存在融資風險。從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情況來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中蘊藏著巨大的融資風險。但中小企業對其認識卻十分有限,預警防范能力有限[2]。在中小企業融資風險中根據不同層次與領域,可以將其劃分為不同類型。根據我國中小企業實際情況,最為普遍的就是將融資風險分為直接融資風險與間接融資風險。(1)中小企業直接融資風險即為中小企業進入市場,通過市場直接融資帶來的不確定的收益或損失。伴隨著我國融資體制的變化,直接融資憑借著直接、長期、可流通的優勢,成為了中小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方式主要有股權融資、租賃融資、債券融資等。不同的融資方式面臨的融資風險也不相同。例如,股權融資渠道存在股票融資風險、企業兼并融資風險等。其中,股票融資風險主要表現為企業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進行資金籌資的過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來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雖然存在可能性獲得更好的融資機會,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失敗可能性,因此其中伴隨著巨大的風險。(2)中小企業間接融資風險。間接融資主要是指銀行等金融機構通過發行證券的形式來收集社會閑散資金,最后將其供應給資金需求者的一種融資方式,其中商業銀行借貸為主要形式。當前我國金融市場體系仍然處于發展當中,以金融結構為中介來進行間接融資是國家選擇使用的主導性資金融集方式。然而如果中小企業經營管理不善,信用低下,銀行貸款的總量將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發展需求,進而形成間接融資風險。

2.3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影響因素

影響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的因素可以分為企業內部因素與企業外部因素兩種。(1)內部因素。企業內部對直接融資風險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質量低下,財務制度不夠完善與規范,嚴重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與審計制度;中小企業普遍存在高度集權的家庭治理模式,無法及時引入新的投資者;中小企業管理運營模式落后,產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無法明確發展目標,生命周期較多;企業運營思想保守,金融人才缺乏,難以降低融資風險。企業內部對間接融資風險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貸款融資信息不對稱情況嚴重,對貸款的需求“急、小、多”,可以用于抵押的資產有限,信用有待提升,信用理念薄弱,常出現逃避銀行從債務的情況。(2)外部因素。企業外部對直接融資風險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政府政策的限制,眾多地區對中小企業存在行業準入限制,地方保護政策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人為干涉的情況,帶有一定的政府壟斷色彩[3]。中小企業信息披露與監管的成本相對過高,對于高風險的利益補償機制不夠完善。民間直接融資渠道十分有限,很多民間融資不夠正規,存在一定的非法性。企業外部對間接融資風險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金融行業的創新整合以及所導致的貸款緊縮政策。中小企業信貸支持輔助體系不夠健全,專業支持中小企業的金融結構數量有限,無法滿足大量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3中小企業融資預警系統的建設

針對中小企業融資風險以及造成融資風險的因素,需要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風險來建立其融資預警系統,以便中小企業更好地抵御融資風險。3.1重視財務風險,強化財務管理工作中小企業要全面意識到自身當前在財務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在建設融資預警系統的過程中重視財務管理指標的選擇。例如,對資金周轉表進行分析。為了進一步提升企業的資金償還能力,需要保證企業擁有足夠的現金流。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可以通過制定資金周轉表來實現,讓企業時刻關注資金周轉計劃,及時審查結轉下月額對總收入的比例等數據,強化企業預算管理工作,以充分保證企業的資金償還能力,進一步抵御融資風險。又例如,使用定期財務法。與企業融資風險防范密切相關的方法即為杜邦財務分析法,這一財務分析法能夠層層分析,尋找問題根源所在[4]。由于凈資產收益率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十分重要,因此可以使用督辦財務分析法進行層層探索。3.2強化企業投資融資項目的管理審核進一步強化中小企業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設計企業組織結構時明確企業崗位職責,建立起科學的經濟業務處理制度,尤其是規范且嚴格的財務工作體系。對于資金運作項目進行嚴格的可行性評價,切忌盲目投資與盲目融資。雖然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是常態,但是中小企業的資金管理部門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在面對融資困難時要秉持著謹慎的態度,要著重關注融資成本、融資方式等。進一步機槍企業的信用管理工作,完善企業財務工作中對償還債務的工作的監督與管理,建立其全面的后續跟蹤體系。建立融資風險預警管理機制,對于中小企業融資風險預警系統中所涉及的指標與信息進行采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機制。

4結語

總的來說,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必然遇到重重障礙,也必然存在一定風險。社會應該已回收到中小企業融資風險是一項亟待解決的社會性問題。銀行要在保證貸款安全的情況下通過更多方式向中小企業發放更多貸款,政府要為中小企業融資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與法律環境。同時,中小企業自身要不斷提升自身信用基礎,與投資者和銀行形成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金融行業也將不斷發展,進而形成適合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以便真正解決中小企業的發展難題。

參考文獻

[1]高金玲,熊義.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分析[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1).

[2]蔡紅遠.降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風險策略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0(08).

[3]程仲鳴,夏銀桂.芻議中小企業融資風險及其防范[J].商場現代化,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