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科技范文
時間:2023-12-25 17:44: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現在農村科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把農業作為根本行業的人口大國,為了實現人民安居樂業,農業、畜牧業必然放在國民經濟的首位。無不例外,岢嵐縣農作物的種植在農業中占有主要地位,畜牧業一直都是作為輔助業務存在,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各類食品的需求飛速增長,于是推動了畜牧業的快速發展。畜牧業在農業中的地位也逐漸提高。幾年來,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作用越來越明顯。某些畜牧業的發達地區,畜牧業帶來的現金收入已經占到農民現金收入的50%左右,進而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一、岢嵐縣農村發展畜牧業的天然優勢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岢嵐縣位于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總面積1984平方公里,人口約8.4萬,境內有耕地78萬畝,林地面積6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9%,天然牧坡140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46.5% ,占地面積廣闊,環境秀美,水源充沛,草地豐富,氣候適宜,被稱為“天然養羊牧場”,因此,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環境優勢。岢嵐縣有著悠久的養羊歷史,于是有了“騎在羊背上的岢嵐”“三晉絨山羊第一縣”之美譽。
從改革開放到現今,岢嵐縣很多任任縣長和縣委書記,依據岢嵐縣的發展狀況和地域優勢,領導換但是崗不換,始終把養羊業作為推農村經濟發展、促進全縣農民致富之路的重要途徑。在上世紀,80年代岢嵐縣提出了“抓住兩個蛋蛋(山藥蛋、胡麻)四條腿腿(養羊)、實現勤勞致富”,從遼寧蓋縣引進了絨山羊進行改良,邁出了養羊業里程牌的一步。90年代,倡導“舉龍頭,治山頭,抓羊頭”,使得養羊業進一步擴大,有了量的突變,全縣飼養絨山羊的數量達到40萬只之多,“騎在羊背上的岢嵐”從此省內外聞名。21世紀以來,岢嵐縣很好地抓住了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項目區建設的機會,很明確的提出了“生態先行、圈放結合、優化品種、協調推進”的發展戰略,把畜牧大縣的目標轉向生態強縣建設的目標。為了把岢嵐縣絨山羊品牌全國知名,從2005年開始縣委縣政府提出“穩定數量、提高質量,培育一流種羊、建設中國絨山羊第一縣”的目標,大力開展絨山羊的品種改良,從原來的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畜牧業多項指標一直保持全省第一,成為實實在在的“三晉絨山羊第一縣”。2010年,岢嵐絨山羊改良整體效果明顯,被農業部和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羊品種改良先進縣”“畜牧產業化先進縣”“生態畜牧建設先進縣”等榮譽稱號。2011年,全縣有改良的高產絨山羊3萬多只,飼養量達到50萬只之大數,畜牧業總產值達3億元之多,養羊為主的畜牧業成為了農民脫增加收入的支柱產業,進而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一縣一業先進縣”稱號。
與此同時岢嵐縣委、縣政府為了堅持走品牌發展之路,將力度進一步加大,全面推進岢嵐絨山羊新品種認證工作。省市農業畜牧部門多次指導下,山西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技術指導下,把縣種羊場作為主陣地,把遼寧蓋縣絨山羊作為父本,把山西呂梁黑山羊作為母本,采用高效育種、高效繁殖調控和平衡營養調控等技術,經過“雜交改良、橫交固定、選育提高”三個階段,新品種培育不斷有新的突破。
在近三十年的探索實踐中,特別是在畜牧業的轉型中,岢嵐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著“一縣一業”的思路,依據 “科技興牧,促農增收”的原則,推進科學技術、政策制度、山頭龍頭,文化產業四位一體發展,努力把養羊業做的更大更強更新。
二、畜牧業對岢嵐縣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山西省“十二五”規劃中把“一縣一業”作為加快全省特色現代化農業的切入點,對于實現“十二五”農民收入翻番的目標具有重大意義。三十年來,岢嵐縣委縣政府,把發展以養羊為主的畜牧業當作致富的主要突破口,從指導思想、領導精力、資金投入、物質保證、技術培訓上真正轉向畜牧業。目前,全縣的畜收業已經由恢復性發展轉向以效益促發展的新階段,畜牧業已經成為農村的經濟支柱產業。
1.畜牧業是岢嵐縣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經濟收入的主要途徑
農村經濟涵蓋了多個行業,是一個比較綜合的系統,,它包括了農業、林業、畜牧業、副業、工商業、建筑業、運輸業以及服務業等多個方面的行業。其中很多行業受到地理環境的約束, 農民只能生產經營部分行業,只有種植業和畜牧業能覆蓋農村的家家戶戶。而種植業很大程度上會受地理環境的限制, 以岢嵐縣農村為例,,岢嵐縣處于山區之中大部分耕地都屬于坡地,種植現代化難度大,只能靠天吃飯,于是導致種植業收入較低。于是加快發展畜牧業就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從岢嵐縣農村經濟發展的趨勢看, 畜牧業產值在農業產值中的比例保持上升的趨勢。2012年以來,岢嵐縣絨山羊飼養量約46萬只,每年出欄17萬只,以羊為主的畜牧業總產值達2.8億元,全縣農民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1826元,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4%左右,真正成為農民穩定增收的“錢袋子”產業。例如,岢嵐縣高家會村的養殖大戶徐榮貴養了110多只羊,一年下來能收入4至5萬元,同時縣里推廣養殖的絨山羊已被列為全國第三個絨山羊新品種,這就意味著徐榮貴的羊以后更加值錢了。
經濟不斷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 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 飲食結構有了很大的改變, 對肉類、禽類、蛋類、奶類食品的需求不斷增長,所以,畜牧業的前景非常可觀。這些年來不少農民的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畜牧業的穩定發展來實現的。岢嵐縣畜牧業主要以養羊為主,趕著羊群奔小康是農村很多農民的必選之路,同時畜牧業收入占山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三分之一。充分使畜牧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必然能使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2.農村畜牧業的發展為種植農作物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從古到今,農業都是中國人民的根本,首先為了解決糧食問題,種植業、畜牧業必然是社會安定,人民安居樂業的首要行業。雖然隨著我國畜牧業、工業、服務業等各產業的興起,種植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逐漸下降,但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仍是很重要的。
畜牧業的發展影響著糧食產量和其它經濟作物的增長,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農業革命在全球開展, 使農業從資源型向現代化轉變, 全球谷物年總產量50 年來增長了31 倍之多。農村種植業一直以來堅持著“種子、化肥、農藥”這樣的道路。在谷物總產量的大幅度增加上化肥必然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土壤耕作層的結構因為過多地施用化肥而遭到了破壞,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受到影響。因此生態農業的時代必將到來,生態農業必須要育種、育土、育人相結合。除采取工程措施育土外,有機肥的施用非常關鍵,這時畜牧業的大力發展,就可為種植業提供大量的畜禽糞肥,改善了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如果快速發展農村畜牧業, 實現人均一頭豬,加上養牛、養羊的發展, 把青飼料和農作物秸稈還田, 就可以為糧食生產和其它經濟作物的發展提供大量的有機肥, 這樣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 還可以實現畜禽多、肥料多、 糧食多, 糧食多同時使畜牧業良性循環的發展下去, 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3.農村畜牧業勞動力投入少,收益大
一直以來農村都是以種植農作物為生,過著靠天吃飯的傳統生活,在岢嵐縣這樣的山區地帶,地理環境不是很適合種植農作物,但是,種植業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近些年,隨著畜牧業的發展,農村種地相對較少,需要的勞動力也急劇下降,一家兩口人種少量地的同時就可以大量的發展畜牧業比如養羊,特別是岢嵐縣大力推廣的絨山羊,這樣節省的勞動力就可以從事別的工作行業,從家庭收入來講比以前只種地翻了倆三翻,同時多余勞動力還可以為家庭收入增加可觀的一筆。這樣農村經濟的發展必然能上一個新的臺階。
三、總結
篇2
一、創設英語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語言學習最需要的就是語言環境。而我們的傳統英語教學只有每天課堂里的那四十五分鐘,而且我們的英語教師迫于升學的壓力,還不得不不同程度地實施應試教育,這樣的課堂自然很難引發孩子們的興趣,然而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營造熱烈的語言氛圍,讓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就能激發他們聽英語、說英語的欲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有了興趣,何愁英語學不好呢?下面我就以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下冊Unit 5 Why do you like pandas?Section A 1a―1c 這一課時為例,大多數傳統課堂的課是先用圖片向學生呈現并帶讀表示動物的單詞tiger/panda/lion/giraffe等后,O置活動一:看圖片說單詞,聽到單詞說動物名稱,活動二:完成教材上的單詞配對,并播放錄音,活動三:教師與一優秀學生模擬聽力對話; ―Let’s see the lions.―Why do you want to see the lions?―Because they’re cute.
然后,就讓學生們結對對話,請幾對學生上臺展示他們的對話,基本上這一堂課就算完了,好一點的還加個拓展延伸,說說你最喜歡的動物是什么?為什么?整堂課看似整齊有序,活動形式也多樣,但學生對這些活動似乎并不太感興趣。但后來的一堂課讓我印象深刻,我開始走進課堂時,我以為我走錯了地方,教室里正在播放著有視頻的英文歌曲See the animals here today 學生們手舞足蹈,都在哼著視頻里的歌。大約五分鐘后,視頻里的聲音和教室里的聲音戛然而止,學生們坐姿端正。只聽老師面帶微笑在問Boys and girls,Can you sing the English song?學生們集體回答,Yes,I can,頓時,教室里歌聲嘹亮,然后老師在白板上投放了各種集音像動畫視覺效果與聽覺效果的動物及單詞,整個過程,學生們興致高昂,緊接著老師設置了一個活動,說出并寫出你所知道的動物的英文名稱,比比看,哪個組是冠軍,接下來,老師又播放了一個視頻:In the zoo,在該視頻里,有不同幾組人物的對話,基本上都圍繞著上面那段對話而展開,每一組對話人物的說話神態都各個不同,不僅愉悅了我們的眼睛,也抓住了我們的耳朵。甚至很多學生“肆無忌憚”地模仿著,他們樂不開支。那個氣氛,好個熱烈!大約兩分鐘后,一個很萌的喵聲驚動了孩子們,這時,老師微笑著問:“親愛的,剛才你們在說什么?說給我聽聽好嗎?”孩子們紛紛表示:“我來!我來!”老師就選了一個組來說,其他組課后在‘開學吧’里完成。這一環節后,老師又設置了“寫寫吧”和“練練吧”的活動,最后老師還了任務:你們的家庭作業在開學吧里哦!這就把英語教學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不但課內有教學情境和語言氛圍,課外也有。比較一下這兩堂不同的課,高下立見,我認為,這后一堂課就是把傳統課堂與多媒體課堂有機結合的典范,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情境不夠,語言氛圍欠缺的不足,成功地激發了學生們學習英語的
興趣。
二、利用信息技術,增大課堂容量
我們的英語教師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英語課的教學任務重,內容完成不了。特別是復習課,往往是我們教師講得唇干舌燥,在黑板上寫過不停,結果卻不盡人意,這就是傳統英語課堂的弊端。而利用多媒體,我們完全可以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里大幅增加課堂容量。英語中考51題到65題是語法填空題。在中考前我們都會給學生們上語法填空技巧的課,以前,我至少得花兩節課來講解這一技巧,講完之后,有些學生還似懂非懂。但是,自從我學會把信息技術與課堂銜接起來后,我發現我連續兩年只用了一節課的時間就把這技巧講完了,而且反響良好。首先我做了24張幻燈片的ppt,內容包括題干描述、題型解讀、解題步驟、解題思路和實戰演練。例如,如果提示詞是名詞時,一般考慮單復數的變換或變所有格,偶爾把復數形式和所有格結合起來變。這時問題來了,有一部分學生對可數名詞變復數的規則以及名詞變所有格的規則拿不準了,記不全了,我趁機用另一張幻燈片給學生們復習這些內容,加強他們的記憶。然后又使用第三張幻燈片練習了相關的十個小題。再如如果提示詞是動詞,我們要先判斷它在句中是謂語動詞還是非謂語動詞,如果是謂語動詞,我們一般考慮時態和語態的變化,對于時態,很多學生不是完全判斷得清了,我就適時地又用一些幻燈片,把動詞時態的標志單詞,以表格的形式列了出來,做到了又快又好,使學生一目了然。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這是肯定完成不了的任務,可是我借助ppt,借助電子白板的情況下,我順利完成了,而且學生們也聽明白了,同時,學生的實踐量也在課堂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加,學生們日積月累,就能夠促成一個質的飛躍,對學生們語言能力的形成、綜合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這充分說明了我們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師,我們得隨時把握好教學內容,找準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有效契機點,讓二者有機地聯系起來,打造我們的
高效課堂。
三、把握好度,切忌唯多媒體而多媒體
篇3
關鍵詞 農牧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現狀;問題;對策;青海貴德
中圖分類號 F3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335-02
貴德縣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光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晝夜溫差大,屬高原大陸性氣候。貴德縣是以農牧業為主的農業縣,農牧業產值在全縣總產值中占相當比重,農牧局是縣政府主要職能部門,承擔著全縣的農牧業生產、實用科技成果推廣、良種繁育推廣、農機管理推廣、設施園藝、草原建設、村級財務管理、信息咨詢、實用科技培訓、科普宣傳、農村能源建設等業務工作。緊緊圍繞貴德縣農牧業“穩糧擴菜、抓飼促養、改果增藥”的調整思路,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發展高原特色產業,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加強農牧區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推進科技進步為支撐,以健全服務體系為保障,使農牧業生產穩步發展。
1 農牧科技隊伍及服務體系現狀
1.1 產業科技隊伍
貴德縣現有農牧產業科技人員99人,其中農業產業科技人員28人(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12人、初級職稱14人、縣推廣中心科技人員18人、鄉鎮產業科技人員10人);畜牧科技人員30人(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16人、初級職稱12人);草原科技人員13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8人);農機科技人員13人(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7人);種子科技人員7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4人);其他科技人員13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8人)。
1.2 服務體系
貴德縣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縣各鄉鎮的農牧業技術服務推廣體系。目前,縣上有農技、畜牧、農機、草原、經管、種子、科普、能源、信息、漁政等機構,承擔著全縣農牧區種植業、養殖業的技術推廣,科技培訓經營農牧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及管理工作。但由于近些年體制改革取消了科技鄉(鎮長)和科技村長,在鄉鎮機構體系改革時,取消了鄉鎮一級的農牧業技術服務推廣體系,成立了信息服務中心,使鄉鎮一級的農牧業技術服務體系相對削弱。
2 農牧科技隊伍及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2.1 專業技術人員不足,農技服務能力不強
全縣農牧民產業技術人員相對不足。真正從事農牧科技服務的人員60余人,尤其在鄉鎮更為缺乏,低于全國水平,無論從農牧業產值所占GDP比重,還是從農牧民增收的角度來看,農牧業技術服務人員都明顯不足。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農牧業技術人員年均從事業務工作時間較少,有的鄉鎮技術人員做兼職工作,駐鄉鎮會計、出納、干事、包村干部等,使得農技服務不到位,人員不固定,存在非專業人員從事農技服務指導的現象,導致農技服務能力不強,難以真正指導群眾的農牧業生產。
2.2 產業技術人員知識老化、觀念陳舊
全縣現有的農牧業技術人員大多數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國家分配的大中專生,大多數缺乏新知識,加之現有農牧業技術人員參加進修培訓和知識更新的機會很少,大多數農牧業技術人員多年來未進行系統性的培訓,導致了農牧業科技隊伍知識層次老化、知識斷層、觀念陳舊,跟不上新形勢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在農牧業生產技術不斷推陳出新和農牧區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的形勢下,無法有效地為農牧民提供技術咨詢和推廣最新的農牧業技術,承擔農牧業生產新技術服務的各項工作難度較大[1]。
2.3 專業技術人才斷層,專業結構設置不合理,非專業人員比重大
在全縣農牧科技事業單位127名事業編制中,非專業人員為28人,占到編制人員的22%以上,科技人才總量偏少且斷層嚴重,特別是中青年高層次科技人才斷檔,有的單位和行業出現“一代斷層”,部分人才青黃不接,有的只是“一枝獨秀”后繼乏人。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少,受編制影響,亟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得不到充實。有些專業技術人員奇缺,如近年貴德縣溫室蔬菜迅速發展,但專業蔬菜技術人員只有3人,植保人員只有4人,真正從事該專業的只有2人,遠遠不能滿足貴德縣1.47萬hm2耕地作物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和2 843座溫室蔬菜種植技術指導工作。全縣果樹面積近0.1萬hm2,果樹專業人員只有1人,且尚無花卉和藥材種植技術人員。畜牧獸醫人員總數偏少,全縣原有45名畜牧獸醫工作人員,而現在只有30名畜牧獸醫專業人員,面對全縣30余萬只牲畜的畜疫防治,新品種引進試驗人員緊缺,工作量大。由于全縣農牧業科技人員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斷檔嚴重,非專業人員比重大,在實際工作中只能由非本專業人員承擔工作,致使工作風險和難度大。
2.4 農牧民科技人員缺乏,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難
農牧民科技人員是科技推廣的主力軍,農牧業科技的重點是推廣,而在推廣前需要一定的示范,示范帶頭人一般由農牧民養殖能手、種植能手、土專家充當。一方面為農民做樣板,把新技術轉變成現實的農業技術,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另一方面為新技術、新品種在本地區的推廣積累適應性經驗,為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的技術參數,而目前這一重要環節的運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相應的農牧民技術人員,而目前農牧業種植和養殖效益差,有些農牧民急功近利,示范戶更換頻繁,起不到示范作用,致使農牧民科技人員缺乏。對許多新技術、新品種缺乏信息,個人技術能力不強,也就沒有引進示范的能力,致使先進適用技術推廣難,承擔本職的技術人員少,實踐經驗缺乏[2]。
2.5 科技人員待遇低
一是由于受指標的制約,使縣、鄉專業科技人員難以晉升,在全縣農牧系統中只有2名高級指標,大多數專業人員長期在生產第一線進行推廣,著作和論文少,職稱晉升慢,挫傷了科技人員積極性。二是福利低。三是隨著通訊業的迅速發展,廣大科技人員經常與農牧民聯系,并可不能及時到現場的情況下給予咨詢服務,但往往由于缺乏通訊費而影響了工作。四是科技人員沒有經費支撐,縣財政每年只提高人員經費,而沒有培訓和業務經費,使科技經費嚴重不足。五是農牧民科技人員沒有實用技術的培訓費用,以及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費用,沒有建立科技人員的獎勵機制辦法,難以調動農牧民科技人員的積極性[3]。
2.6 科技人員服務意識與技術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少數科技人員科技服務意識不強,沿用機關辦公的一套管理模式,實行坐班制,技術服務與農牧民實際需求差距大,服務點停留在講課和鄉鎮一級上,真正到田間地頭與農牧民接觸的較少,沒有真正從思想上做到為“三農”服務。二是少數科技人員業務水平不高,不注重學習新知識,沒有真正提高為群眾服務的知識業務水平,致使難以收到效果,在群眾中威望不高。三是少數科技人員責任心不強,得過且過、敷衍了事,認為農民增產增收問題與自己關系不大。
2.7 三級服務網絡體系不健全
由于近些年體制改革取消了科技鄉(鎮)長和村級農牧民科技員,并且進行了鄉鎮機構綜合改革,成立了綜合服務中心,使農牧民技術服務體系相對削弱,在農業上有中心、鄉鎮有站、村上有技術員的服務體系處于斷線狀態,特別是村一級相當嚴重,處于無人問、無人管的狀況。畜牧部門服務體系基本健全,但技術人員較少,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從而使直接為鄉村生產第一線服務的科技人員較少,加之鄉鎮科技人員大部分精力集中在鄉鎮其他事務上,專心從事本職工作的時間相對較少[4]。
2.8 服務體系經費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
基礎設施不完善,業務經費短缺。農牧業技術試驗示范推廣的基礎設施十分簡陋,手段比較落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畜牧獸醫站基本設施不全,試驗設備達不到縣級農牧科技推廣部門的標準要求。鄉級農牧業技術服務機構條件更差,基本無任何設備和交通工具,在新技術推廣和信息傳輸渠道方面仍處于“兩條腿、一張嘴”的狀態,財政沒有預算用于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業務經費。
2.9 管理體制不規范
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中心與上級業務主管部門關系不明確,農牧局、林業局、衛生局等都是主管部門,各部門權責不明。加之服務體系(除畜牧外)“三權”下放到鄉,鄉鎮管理模式不統一,縣、鄉兩級業務出現斷鏈,開展業務難度大。
3 農牧科技隊伍及服務體系建設對策
3.1 加強領導,努力營造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氛圍
一是把競爭機制引入科技單位,把經濟利益和科技人員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結合起來。鼓勵科技人員“下海”“出山”,敢為人先,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提倡有償服務。二是深化職稱改革,在實現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經常化、制度化的基礎上,對農牧業生產第一線科技人員的技術職稱制定評審條件時要適當給予照顧。逐步取消“論資排輩”的現象,真正做到不拘一格地選用人才。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三是結合貴德縣實際,逐步開展縣級拔尖人才的選拔管理工作。組織部門要制定選拔、培養、穩定和吸引科技人員的辦法,重獎那些為推動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使科技人員“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在發展縣域經濟中建功成才。四是切實解決農牧科技單位和科技人員的實際困難,對歧視、壓制、挫傷科技人員積極性的人和事進行查處,形成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風氣。政府要把人才培養納入科技服務單位考核制度,落實合同聘任制、技術責任制和目標責任制,加強現有農牧業科技人員的知識更新和再培訓工作,建立長效的人員配置和培訓機制。每個單位、每個崗位都要有相應的專業人員從事專業技術推廣,并對他們規范培訓、管理,調整不適合在專業技術崗位上的非專業人員,優化科技隊伍,盡快形成結構合理、行業配套、素質較高的科技隊伍格局。五是進一步實行優惠政策,改善科技人員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國家、省、州出臺的科技人員的優惠政策必須落實到位,并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采取更為靈活的辦法和措施穩定和吸引外地人才。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重獎;對學有專長、經驗豐富,年齡雖長但身體健康,工作崗位又特別需要的一些科技人員,采取特殊政策,鼓勵他們繼續發揮作用;對近些年來成長起來的年輕科技人員和在工作崗位上自學成才的同志,在思想上關心他們,在工作上支持他們,在生活上照顧他們,為發揮其聰明才智創造良好的環境,鼓勵和支持部分科技人員向基層、生產第一線、邊遠鄉鎮流動,允許和扶持一部分科技人員通過科技活動先富起來。六是穩定和加強農牧業技術推廣服務機構和農牧業科技隊伍,建立健全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使用機制、激勵機制和評價機制,在政治上、生活上經常關心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切實做到政策留人、事業留人,適當的待遇留人。首先,對政治上要求進步、德才兼備、有專業特長和較強組織管理能力的農牧業專業優秀人才,要大膽提拔任用;其次,對有突出貢獻的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給予物質獎勵,真正做到獎勤、獎優,罰劣。鼓勵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科技開發、承包、試驗示范、領辦科技示范場等,帶動農牧區經濟發展和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5]。
3.2 加大農牧科技隊伍與體系建設的經費投入力度
根據經濟發展需要,結合貴德縣實際,努力增加農牧業
技術推廣和普及的經費投入。并每年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實用技術人員的培訓以及新技術、新品種推廣,建立和完善科技隊伍的獎勵機制辦法。此外,財政應對農牧民科技帶頭人,養殖和種植能手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和項目支持。并加大農牧民科技隊伍建設力度,建立農牧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管理機制,建立起政府總體抓,農牧科技、科協等部門配合的農牧民實用技術人才管理機制,齊心協力,共同做好農牧民實用技術人才建設工作[6]。
3.3 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訓,提高農牧民實用技術人才的素質
各鄉鎮、各部門把農牧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納入本鄉鎮、本行業、本單位的培訓計劃內統籌安排,認真組織實施,豐富培訓內容。貴德縣應緊緊抓住淺、腦山地區易于發展種、養業的優勢,培訓重點放在畜牧養殖、中藥材種植、畜禽防疫、地膜洋芋、蠶豆種植等項目上;川水地區進行以塑料大棚種植、優質果品栽培、農牧機械駕駛與維修等方面為主的培訓。
3.4 積極提高農牧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水平
一是抓項目、增加投入。經費短缺和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農牧業技術推廣的瓶頸。要使農牧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為農牧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就必須增加農技推廣、畜牧等農牧業科技服務部門的投入,保證必要的業務經費,這樣才能確保試驗示范、技術培訓、病蟲害測報防治、品種改良、疫病防治等技術性和服務性工作的開展。同時,改善基層農牧業技術服務機構的基礎設施,通過優化服務手段和提高工作效率,強化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效益[7]。二是加強領導。鄉鎮機構改革后,切實加強對農牧業技術服務工作的領導、管理和監督,為各項業務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條件。業務主管部門多深入基層開展業務指導、技術培訓、信息傳遞。三是加強管理、提高待遇、進一步穩定鄉鎮農技隊伍。應關心和支持農技人員的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輪訓和知識更新,不斷增強農牧業專業技術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切實保證在崗農牧技術人員的主要精力放在農牧技術推廣工作上,力求避免在編不在崗、專業不對口現象發生。關心農牧技術人員的生活,在不斷改善其工作條件的同時改善其生活條件,適當提高待遇,以穩定農牧技術推廣隊伍,調動農牧技術人員服務“三農”的積極性。嘗試縣、鄉、村三級農牧業技術服務機構由縣級主管部門直接管理,避免在職不在崗的現象,保證農牧業技術人員有充分的精力和時間從事農牧業技術服務工作。在人員任用上,實行全員聘用制,讓能者上,庸者下;在工資待遇上實行崗位制,定崗不定人,崗位由受聘人員平等競爭;在經費上,實行財政預算制,由縣財政共同預算,確保足額到位;在工作任務考核上,實行目標責任制,獎勤罰懶。
4 參考文獻
[1] 王迪.農技服務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農業,2009(8):48.
[2] 陳永杰.遼寧鄉鎮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10(3):4-5.
[3] 鐘書,李斯勇,朱鵬.榮昌縣農業科技推廣面臨問題及對策[J].南方農業,2007(3):82-83.
[4] 孫永勝.積極探索 大膽實踐 理清思路 全力推進――大同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思考與實踐[J].中國農技推廣,2010(12):4-5.
[5] 管叔琪.農技推廣體制改革與農業科技和推廣體系創新[J].安徽農學通報,2004(1):6-8.
篇4
關鍵詞:信息化;科技農村;農村經濟管理
一、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領域的發展現狀研究
(一)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也在不停的發展。近些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水平急劇上升。為了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的管理水平,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都引進了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在信息化手段的幫助之下,我國農村經濟管理取得了較大程度的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存在很大的差距。發達國家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起步較早,流傳時間長,傳播范圍廣。相比之下,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這也是我國農村經濟管理的現狀。
(二)信息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在我國,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已經得到了大部分農村經濟管理者的重視。但是,大多數農村地區相關信息流通性不夠強,大部分農村地區缺乏信息支持。這種現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硬件設備的不完善,任何先進技術或者先進經驗的運用都離不開硬件與軟件的結合,硬件設備的缺乏直接影響到農村經濟管理對先進經驗的采納。第二是信息傳達的緩慢,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應用的相關理念的傳達在我國農村的傳達過于緩慢。很多地區不能及時得到社會流行趨勢的相關信息,導致科技創新的緩慢。
(三)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地在調整有關農村經濟的相關政策。近些年來我國政府積極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舒適的大環境,使農村經濟在積極的環境中,得以快速發展。但是,有了政策的支持還不夠,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缺乏的問題亟待解決。為農村經濟管理培養出一批相關專業性人才,推動我國農村經濟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讓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村經濟管理邁上新臺階。
(四)相關政府部門不夠重視
推動中國農村經濟的現代化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的百年大計。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是基于農村經濟基礎上的重要手段,是推動中國社會平穩發展的重大改革。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政府不夠重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政府引導力度不夠,涉及范圍局限兩方面。政府缺乏正確且有力的信息指導,并且所涉及的地區不夠深入。不能夠保證農村所有地區接收到信息化技術改革的信息。
二、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應用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措施
(一)保證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現代化經濟模式的興起拉動了農村地區的需求,為了推動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通過網絡來傳達信息化手段應用的相關經驗,加大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推進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以網絡信息為支撐,促進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應用的推廣。
(二)加強專業培訓,培養專業人才
在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經濟管理領域發展的過程中,必定會需要大量的專業型人才。而為了推廣信息化技術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必須要加強相關職業培訓,培養專業人才。用人才帶動創新,人才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培養專業人才是推動農村經濟管理持續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加強職業培訓,培養一大批專業人才,為農村經濟管理提供專業性的人才支持。
(三)立足傳統農業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創新性作用
新時代的中國越來越重視對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在農村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傳統農業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經驗。在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同時,要立足傳統農業管理手段,探求信息化手段的創新性作用。在傳統經驗的基礎上,保證各個區域接收到新技術創新的要求。立足傳統,穩步前進,不斷創新。
(四)引進相關技術設備,保證硬件設備供應
硬件和軟件的完美結合,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化學效應。在接受先進科學理念的同時,也要引進相關的技術設備。在農村經濟管理中應用化技術不僅僅是對于信息化技術理論的運用,也是對新型科技設備的應用。要想農村經濟管理中合理有效地運用信息化技術,就要保證硬件設備的供應。使農村經濟管理在硬件軟件的完美結合下發揮出最極致的作用。所以,相關部門以及農村政府單位要積極引進相關技術設備。
(五)提升對信息化技術應用的重視度,廣泛傳達信息化手段理念
信息化技術在中國傳播已經有一段時間,但并沒有得到非常好的回應。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農村農民的觀念造成的。為了創新農民觀念,就要提升對信息化技術應用的重視度,廣泛傳達信息化技術理念。將信息化技術的優缺點,詳細的傳達到農民的耳朵中,使農村經濟管理者大膽運用相關技術。
(六)建設試點村,引導信息化手段的推廣
每一項新技術和新觀念的產生,都需要有先行嘗試的案例。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推廣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要想更好地推廣信息化技術,必須要建設相關試點村。通過技術試點來發現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經濟管理中應用的優點和缺點,為各個區域農村經濟提供有效經驗。所以要積極建設試點村,引導信息化手段的推廣。
(七)重視技術研發,推動技術創新
科技的力量在于源源不斷的創新,有了先進的設備和專業的人才僅僅是保證農村經濟平穩向前發展的基礎。要重視技術研發才是保證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所以必須要重視技術研發,推動技術創新,以創新帶動經濟發展,帶動社會進步。
三、信息化手段在農村經濟管理中的應用給中國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一)提升農民生活幸福程度
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有利于使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滿足農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二)保證農村社會穩定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農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農村社會的穩定性。從而保證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篇5
作為一名記者,我認為,當前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做好對農廣播宣傳,爭取農民這一龐大的受眾群,贏得更多的聽眾,拓展廣播發展空間,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機。
伴隨著我國農業與國際市場接軌,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農民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農民的生活節奏更加快捷,對信息的渴求更加迫切。
此刻,收聽方便、信息傳播迅捷的廣播成為了廣大農民獲得信息的重要來源。廣播新聞工作者需從農村發展形勢和農民生活現狀出發,從廣播發展戰略的高度,重新審視廣播對農宣傳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要充分認識到,做好對農村的宣傳,不僅是農業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地位的需要,也是新時期在眾多媒體的激烈競爭中,廣播開拓聽眾群、拓展發展空間、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需要。由此,新時期廣播新聞工作者要以新的認識、新的方法,延展農村廣播陣地,做好對農廣播宣傳。
一、走向市場與國際接軌的農業和農村經濟是重要的新聞報道資源,是新聞報道的“富礦”
農業走向市場并與國際接軌,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農村經濟模式。農村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以及組織形式在面向國際市場的同時,正逐步走向社會化大生產,大市場把農業和農村經濟聯結成一個整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系統,農村和農業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農業及農村經濟的新聞報道范圍更廣泛。比如,我們過去所說的農業,現在僅僅是指狹義的農業――種植業,只是大農業農、林、牧、副、漁中的一部分。其實,農村經濟不僅包括農、林、牧、副、漁,還包括鄉鎮工業、小城鎮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等。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在發展中同樣遇到了諸多問題,例如:土地制度,如何搞活土地,科學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業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等。可以說,農村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特別是新氣象、新事物及眾多的社會新聞都是人們所關注的。農村和農業是新聞報道的廣闊天地。
伴隨城鄉一體化的快速推進,城市與農村的聯系愈加緊密,城市與農村的新聞信息具有很好的互補性,不僅農村和農民需要城市的各種信息,同樣,城市也需要農村的信息。農民通過了解城市的需要,來確定自己的種養殖業品種和產量,而農村糧、油、雞、蛋、豬以及蔬菜的價格和產量,也是城市極為關注的。這幾年,一些城市市民通過了解農村信息,到農村投資,發展種養殖業,承包山地、果園,興辦旅游業等。可見,把握并利用好農村和農業新聞報道資源,會吸引更多的聽眾。
農業和農村經濟還是出產好新聞的“金礦”。多年來,在國家、省、市新聞獎的評選中,農村題材的獲獎作品每年都占重要地位。當前各新聞媒體在激烈的競爭中,都已開始看到農業豐富的新聞資源及其新聞價值。一些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有針對性地開辟了農村經濟版及農村和農民欄目,圍繞農村新聞報道資源展開競爭。廣播在眾多媒體的競爭中,獨具對農廣播歷史長、經驗豐富的優勢,利用并占有農村這個寶貴的新聞資源,獨辟蹊徑,開辟農村新聞、經濟專題等欄目,豐富報道內容,吸引廣大農村聽眾,進一步拓展廣播發展空間。
二、農民是一支龐大的聽眾群體,是擴大廣播市場的潛力所在
我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就盤錦來說,農村人口有60多萬,幾乎占全市人口的一半。辦好對農廣播,對于吸引農民聽眾,拓展廣播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的意義。
多年來,電臺在城市掀起的廣播熱,使眾多的廣播人把注意力和目光及熱情都傾注到了城市聽眾這個群體,而對農村和農民卻冷落一旁。“重城輕農”,使廣播出現了“一手硬”(重城市)“一手軟”(輕農村)的不正常現象,喪失了大批的農民聽眾。在當前媒體激烈的競爭中,廣播應該把農民作為一個重要的聽眾群體來爭取,把農村作為重要的廣播市場來開拓。
隨著農民生產意識、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的轉變,廣播對農民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一項調查表明,目前在農村,農民看電視的時間大幅度減少,聽廣播的時間和人數則呈現上升趨勢。在農村,廣播受到的沖擊主要來自于電視。而現在,一年四季,農民都在圍繞市場經濟忙碌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白天看電視的時間少了,甚至晚上天天看電視的習慣也在悄然改變。由于農民勞作方式與城市工人不同,他們或在田間,或在大棚,或在家庭農場里等等。廣播收聽的便捷性,著實成為農民重要的信息來源。他們不僅收聽新聞、經濟信息,很多農民還把廣播作為娛樂消閑的工具。記者在農村采訪中,經常看到農民把半導體掛在腰間,或擺放在蔬菜大棚里收聽廣播。可以說,農民是人群眾多、收聽時間和狀態比較穩定的受眾群體,這就為廣播拓展受眾群,開辟創收渠道,提供了巨大的潛力。而報紙在農村發行量較少,普及率較低,再加上收看電視的不便性,這必將使廣播在農村發揮獨特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贏得越來越多的農民聽眾。
三、新時期廣播對農宣傳要注意實用性、信息性和服務性
以往我們對農村宣傳,宣傳教化的東西較多,實用有效的信息少,對農民缺乏吸引力。自我國加入WTO后,農民徹底走向市場,成為市場的主體,農民的一切生產經營活動都要依據國內國際市場的各種信息來進行。瞬息萬變的市場,成為農民和農業經濟運行中最為活躍的環節。因此,對農廣播宣傳,必須為農民提供各種信息,并且有實用性、針對性,才能抓住農民的心,我認為,只要抓住以下三個方面,農村廣播一定會受到歡迎。以科技信息服務農民。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依靠科技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檔次;調整種養業結構、引進新品種,需要科技知識做指導。科技信息對農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以市場信息服務農民。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信息經濟。當前農村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還很不完善,而市場經濟對農民的影響和沖擊卻越來越大,農民迫切希望通過媒體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通過信息來指導生產,通過信息來銜接市場。
以法律和政策信息服務農民。市場經濟使農民確立了主體地位。而由于種種原因,很多農民對法律和有關政策幾乎一無所知。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面臨的經濟糾紛越來越多,他們渴望了解相關的法律知識和有關政策來保護自己。結合具體事例和案件給農民群眾闡釋政策、講解法律知識,會引起農民的廣泛關注。
篇6
社會呼喚公平,人民祈盼幸福,百姓訴求樂業。社會的進步與繁榮、百姓的幸福與尊嚴、家庭的和諧與文明都離不開教育。而學校教育中的基礎教育則是生命個體成長與進步的基石和起點。
一、以正氣詮釋教育
社會呼喚公平,教育急需正氣。在物質文明相對發達的時代,農民的溫飽問題不再是根本問題,農民關切的是子女的幸福成長,農民關注的是能享受最基本的幸福,農民關心的是能獲得最基本的人的尊嚴。從教十六年來,杭xx同志作為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自小生活在農村,接受基礎教育在農村,工作在農村,深切地感受到農民內心最深切的呼聲和最善良的愿望。他和農村娃相守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在課堂,在各種活動場地,在家訪的學生家中,他始終能以平等的姿態去接觸農民和孩子們,經常傾聽他們的心聲,創造各種條件舉辦各類活動,讓孩子們盡量能享受到校園生活的幸福,盡量讓孩子們能在各類教育教學活動中拓寬視野,獲得新知和必要的技能,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陶冶了孩子們的情操,磨練了孩子們的意志,激發了孩子們不斷進取的勇氣和挑戰自我的信心。
在近年來的新林小學少年宮建設工作和科學實驗室管理過程中,杭xx同志積極配合學校落實了科技手工興趣小組活動的開展以及利用現有實驗儀器并創造條件自制各種實驗材料組織學生開展科學實驗教學活動。通過科技手工興趣小組和科學實驗活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自然調動起來,通過實驗、操作等探究活動,學生們對科學的認識有了較大的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及實驗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升。囿于目前科學實驗室配備的實驗器材的部分短缺,很多學生無法享受和城里孩子們同等的實驗條件,但是,杭xx還是帶領學生自制簡易實驗材料,雖然實驗效果可能差了不少,孩子們在實驗中依然那么投入,依然那么用心,依然那么專注,這些活生生的教育現場讓杭xx老師很有感觸,盡管沒有很好的條件,但絕不能因此而放棄!在科技手工興趣小組活動中,從宏圖校長了解到材料的短缺,請杭xx為學校選購一批活動所用材料,杭xx老師為此在蕪湖市區跑了兩天,去長街、去商博城、去蘇果、世紀聯華、歐尚和沃爾瑪等超市及賣場詳細摸排,終于選購了一批活動材料,在學生試用這些材料中,學生的興趣被激發,活動開展也越來越有聲色。
教育需要正氣,這種正氣對應著社會呼喚公平。基礎教育目前仍然存在著城鄉差別,表現在師資差別上,表現在教育實際投入傾斜的差別上,表現在教師及家長素質與觀念的差別上,表現在教育環境的差別上等等。
篇7
關鍵詞 農村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寧夏
信息技術在農業中廣泛應用改變了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和技術服務方式。建設農村科技信息共享平臺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基礎性工程,是促進農村繁榮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寧夏作為我國西部一個民族地區,在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方面有著更強烈的需求。現將寧夏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情況介紹如下。
1寧夏農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現狀
2007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以新農村信息化建設為突破口,實現寧夏跨越式發展的總體目標,將農村信息化工作列為寧夏經濟發展的頭等大事。經過幾年的努力,寧夏無論在農村科技信息傳播高速路的硬件建設方面,還是在農村科技信息平臺和資源建設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使寧夏農村科技信息共享處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
1.1共享數據庫建設初具規模
按照“統籌規劃、統一標準、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的辦法和原則,寧夏整合各級涉農部門、農業企業和科研機構的農村科技信息資源,初步建成全區農村科技信息數據庫。全區各信息服務站通過自治區中心平臺實現對綜合數據庫信息的加載、下載存儲和在線瀏覽。
1.2共享網絡平臺逐步夯實
以“抓整合、促共享、推應用”為重點,建設全區統一的信息中心平臺“寧夏農村綜合信息網”。中心平臺以全區廣域網、城域網、局域網為支撐,以高速寬帶交換為通道,以各類基礎共用數據庫為資源,實現對全區網絡、主機、系統軟件、應用系統和農村科技信息資源的統一管理與整合,共享網絡平臺逐步夯實。
1.3互聯網廣泛普及
寧夏建設覆蓋全區的以光纖通信網絡為主,輔以無線寬帶wimax的數字化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網,因地制宜地選擇網絡接入方式。目前,全區187個鄉鎮實現通光纜、通寬帶,2 680個行政村建有信息服務站,農村電視普及率達到95%以上,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以上,初步實現了網絡、電話、電視的“三網合”,以利于農村科技共享的實現。
1.4 農村科技信息服務水平大幅度提高
在自治區統籌規劃下,整合、集成各部門、各單位所獲取與積累的農村科技信息數據資源。建立“三農呼叫中心”和農業科技服務110這樣的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并通過市縣科技信息服務中心及基層信息服務站的建設,形成跨地區、跨部門、多層次的全區農村科技信息服務體系,大幅提高農村科技信息的管理與共享服務水平。
2寧夏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的影響因素
如何使大量的農村科技信息資源被全社會充分共享,如何規范科技信息的管理,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科技信息作為戰略資源的作用,是寧夏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影響寧夏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建設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概括為以下3個方面:
2.1技術保障體系
在農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中,共享技術是實現數據資源共享的手段。大量數據資源的存儲需要具有物理上分布和邏輯上統一的數據庫群來實現。以數據庫為基礎的科學數據共享服務體系,是實現科技數據共享的技術核心[1]。元數據庫技術、農村科技信息的共享協議和空間數據網上交換與管理技術、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標準體系、農村科技信息的智能檢索方法、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安全與對策等均會影響農村科技信息共享。
2.2政策法規體系
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政策先行,政策是關鍵。要立法重點解決共享的原則、共享的范圍、共享的措施、共享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共享的評價、共享的監督和法律責任問題。應在自治區層面上規范農村科技信息共建、共享行為,通過建立健全自治區層面上的政策法規體系,規范和協調數據收集、管理和應用,組織從上到下的實施細則,層層負責,嚴格把關,監督執行。
2.3組織保障體系
農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的有效實施和運行離不開高科技人才,更離不開服務意識強的創新人才[2]。農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作為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有力杠桿,不僅需要協調“人與物”的關系,更需要協調“人與人”、“組織與人”等一系列的關系,組織保障體系制約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的發展。
3寧夏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建設對策
3.1進一步完善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建設
建立健全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是為了使農村基礎科技數據資源的共享運作系統能夠高效運轉,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寧夏目前農村科技信息資源的整合是政府各相關部門按照歸口建設的辦法,對全區涉農信息資源進行有限整合,還未達到資源共建、共享的目標。在此建設基礎上,還要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建設。一是完善農村科技信息元數據技術、異構數據庫技術、網絡化數據服務技術[3]。在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中,用戶如何準確、全面、快速、方便地查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個難題,為解決這個難題,建設基于網絡環境的信息資源組織的元數據標準是關鍵;二是完成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標準體系建設。寧夏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標準化既要充分考慮工作普遍性,又要注重農村科技信息共享的特殊性,即信息內容的特定性、共享方式的多樣性,對網絡環境中的農村科技信息的查詢、調用、處理等實施標準化;三是盡快建立農村科技信息質量控制體系。寧夏目前還沒有負責農村科技信息質量的專門質量控制管理機構和組織,而數據資源質量的高低、共享程度的大小,直接關系到農村科技信息的使用效果。為保證農村科技信息的服務質量,寧夏必須盡快建立農村科技信息質量控制體系來協調多部門工作。
3.2逐步確立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模式
科技數據共享的運行機制基本上有2種模式:國家調控下的公益性共享運行模式和商業化運行模式。公益性運行模式的主要機制是政府投資于公益性事業產業的科技數據,向全社會實行公益性無償的信息服務,國家通過社會發展、經濟增長與信息化應用增益;商業化運行模式的主要機制則是數據投資者與使用者之間發生直接的利益關系,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調控上。寧夏農村科技信息資源共享服務,目前仍然是政府部門唱主角的公益。但就寧夏經濟體制和市場體制現狀來看,在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的運行模式上,寧夏還應通過相關科技數據共享政策和共享法規體系的制定,發揮各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采用以“公益性的運行機制為主、市場化運行機制”為輔的模式,并隨著市場化機制的逐步完善而逐漸過渡到2種模式并駕齊驅的發展模式上來。
3.3強化農村科技信息共享運行機制
農村科技信息共享機制是共享管理活動中不可缺少和獨立的“要件”,是在國家政策法規的指導和規范下,通過對農村科技信息進行恰當分級、分類之后,采取適當方式進行資源共享。即針對不同類別的信息資源和不同需求以及社會不同層次的用戶而采取不同的共享模式,通過共享法律法規、共享技術、共享協議和共享組織管理,構建一種有序、高效的運行環境,并貫穿在農村科技信息共享管理活動全過程。寧夏還應在農村科技信息共享運行機制的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強化[4]。
3.3.1信息分類分級運行機制方面。信息只有嚴格進行分類分級和采取不同方式,才能滿足不同需求層次的單位和個人。目前寧夏農村科技信息還沒有嚴格的分類分級制度,因而基本不能滿足個性化的需求。今后寧夏必須對農村科技信息進行有效地劃分,例如:對國家科技項目和自治區科技項目所產生的原始數據公益性部分,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應該遵循“完全與公開”原則,實施全社會無償共享。而對農業科研部門、大專院校和農業管理部門進行加工形成一定附加值的公益性數據,可以在收取一定的成本費后實施非贏利性共享。
3.3.2組織保障和協調機制方面。寧夏要通過自治區政府建立起跨系統、跨部門的農村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調機構,對全區農村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進行宏觀調控、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統一實施。
3.3.3資金和技術保障機制方面。要促使農村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系統持續、高效運行,必須保證經費的投入和最新信息技術的支撐。寧夏應制定相應的法規,將信息資源建設和維持資源共建、共享活動的經費投入力度、增長幅度等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3.3.4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方面。為了促進與信息用戶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系統的高效運行,寧夏應加大信息共享的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的建立,要兼顧數據保護和數據共享兩者的利益平衡。對于在數據保護和數據共享中做出成績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獎勵,通過資金和技術給予支持,進而帶動整個數據共享的進程。
4參考文獻
篇8
一、引入現代要素發展現代農業
現在的農業問題在哪里?這里有兩個認識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關于農業勞動生產率的評價。一般認為農業問題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太低,從我國的現實看,需要具體分析。就農業產量來說,在農業剩余勞動力較為充分地流出農業的條件下,留在農業中的勞動力老人、婦女占很大比重,但農業產量沒有下降,農業增加值每年以5%左右的速度增長。這說明用農業產量衡量的農業勞動生產率還是相當高的。但是。用農業收入來衡量,勞動生產率就不高。這恐怕同農業中人力資本存量低下是相匹配的。
二是關于農業技術進步的重點。長期以來農業發展理論可以概括為“農業剩余”范式。人們一般從農業提供剩余(剩余產品、剩余勞動力)角度研究農業發展。與此相應,農業技術進步和現代化就是增加產量,增加剩余。在今天談農業技術的現代化,固然還有這種增加農業剩余的要求,但更為突出的是改善農產品品質和擴大農產品品種。這意味著農業技術現代化的重點需要轉到“農產品品質”范式,發展優質、高效、高附加值農業。
農業科技創新大致有兩方面內容:一是生物創新,效果是培育出優良品種,改進農產品品質和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二是機械創新,效果是增加農業剩余和節省勞動力。在我國這樣的農業人口眾多的大國,相對來說機械創新能力優于生物創新,但是機械創新成果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就業壓力的抵制。盡管如此,機械創新還是需要的,可以讓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農業現代化更為重要的是生物創新。這種創新使農產品在品種、品質和附加值上都能提升,代表農業現代化的方向。現在的問題是生物創新的能力嚴重不足。因此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在生物技術創新。現階段農業中現有的生產要素無力承擔實現現代化的任務。這就需要在農業中引入現代生產要素。其中最為突出的:一是科技要素,二是人力資本要素。
科技投入包括農業科技的研究、研發、示范、推廣和應用等各個環節的投入。農民所需要得到的科技要素是可以直接采用的現代科技的投入品,如優良品種,現代農藥和肥料,現代農業機械,種植和培育技術。由農業生產周期長和季節性要求高、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的特征所決定,農業中的新技術的采用是有風險的。小本經營的農民有厭惡技術風險的行為。因此。農業中的新技術需要有推廣和示范的過程,而且示范和推廣的費用不可能由農民支付。這就要求政府對農業新技術的示范推廣,以及對農民采用新技術提供補貼,使農民獲取低價的甚至免費的科技和教育供給。
基于農業科技要素投入的特點,政府大幅度增加的農業投入就有個結構問題。政府的科技投入不都是直接給農民。其投入對象突出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大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農業科技研究和研發的投入,這是農業技術現代化的基礎。二是激勵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農村示范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幫助農民解決技術難題。
現代農業需要現代農民,需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已有的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嚴格地說包含了人力資本的流出。這同已有的農業發展水平對勞動力的人力資本要求相關。在農業中使用世世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術,人力資本流出不影響產出。而在推動農業技術現代化時,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的知識和技術水平就不夠了,目前農業中從業人員以女性、高年齡、低文化程度為主。顯然,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本投入,就不可能實現農業技術現代化。現代農業需要“以有知識、有創新精神的農民,稱職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有遠見的公共行政管理人員和企業家形式表現出來的人力資本的改善。”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一般說來主要是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高鄉村人口的普通教育水平,例如在江蘇已經達到普及高中教育階段水平;二是提高農業科技專業教育水平。現在需要強調的是,僅僅對留在農業中的農民進行投資,提高其教育水平是不夠的,農業現代化需要高素質勞動力進入農業。因此,對農業的人力資本投資需要突出遷徙途徑。也就是具有較高人力資本存量的勞動力進入農業部門,包括流出農業和農村經過在城市和非農部門的人力資本投資的勞動力回到農業。
要素投入農業是由投資推動的。鼓勵現代生產要素投人農業的關鍵是提高農業投入收益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供農業投入收益率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保證農業的市場收益。從而提高農民獲取現代要素的能力。這里有兩個方面。一是保證農產品的價格收益。這就要求在價格機制上等價交換,保證農民獲取符合價值規律要求的價格收益,從而提高農民的購買力。二是保證農民的資產收益。農民的資產主要在地產(盡管是使用權)和房產。這就要求土地資產和房產流動、轉讓和被征用都應該得到足額的補償。不僅如此,還可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使農民利用商業化的土地資產吸引現代生產要素進入農業。例如以土地抵押貸款,土地入股等等。
在目前的市場條件和農民的收入水平下,單純靠市場途徑不可能提高農業收益,即使是堅持等價交換,也不可能有效解決現代要素引入農業問題。這就要求各個方面向農業提供在等價交換以外的支持,這就是反哺。現在提出工業對農業進行反哺是完全合理的。這是對過去農業貢獻的補償。
二、以城鄉一體化推動農村現代化
我國已有的城市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口轉移意義上的城市化,即農民“化”為城市人;二是地域城市化,即農地“化”為城市土地。這兩個方面都體現農村對城市化的支持。進一步的城市化則是推動城市發展的勢頭和要素“化”到農村,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過去的城市化是農民進城,進一步的城市化則是城市要素,城市生活方式向農村擴展。因此城鄉一體化的實質是城市化對農村發展的反哺。
城鄉一體化實際上是縮小城鄉差距。現在存在的城鄉差距是多方面的,有城鄉收入差距,有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有城鄉居民生活條件的差距。從長遠看,所有這些差距都應該縮小。但在每個發展階段都只能提出可能解決的問題。現階段所要縮小的城鄉差距,實際上有優先順序的選擇,是縮小收入差距優先。還是縮小居民生活條件差距優先,就有個科學判斷問題。
城鄉收入差距一定要縮小。但在現實中、即使我們采取一系列支農扶農的措施,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還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例證是。在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長三角地區,雖然城鄉差距全國最小(如全國為3:1,蘇南為2:1),但其城鄉收入差距還是比過去擴大了。研究庫茲涅茨的倒U型曲線可
以發現,收入水平與發展水平密切相關。進入縮小收入差距的“拐點”的基礎是人均GDP的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高收入部門的發展潛力已經充分發揮,低收入部門的發展具有強勁的勢頭。而我國新階段,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勢頭還是方興未艾,而農業增長的能力仍然不足,增加農民務農收入的難度還是很大。現在我們能夠做的是扭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雖然,城鄉收入差距一時難以縮小,但其他方面的城鄉差距經過努力還是可以首先縮小的。根據我們的觀察,現實中,城鄉差距最為明顯的是城鄉居民之間生活條件的差距,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克服這個差距的基本途徑。優先解決好城鄉居民居住和生活條件的均等化,本身又可成為提高農村發展能力的基礎條件,最終縮小并克服城鄉收入差距。
研究人口流動的方向。可以發現,經濟發展特別是城市化達到一定水平后,人口的流動不完全是生產問題。還是生活問題;不完全是尋求就業崗位,也還是尋求生活環境問題。農村中流出的高素質勞動者,其中相當多的是連同家庭都流出。這部分人流出固然有獲取高收入的追求,但農村居住和生活條件的落后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依據全國2749個村莊調查提供的資料,農村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村莊道路狀況差,飲水困難,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設施普遍較差,農村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社會保障堪憂,醫療資源嚴重缺乏,教育質量問題嚴重。顯然,中國目前的城鄉居住和生活條件的差距,不僅導致農村人向城市的流動,也直接阻礙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的流動。如果將城鄉生活條件的差距作為城鄉統籌的重點,那么,縮小城鄉差距的成效將是顯著的。城鄉一體化只要能夠解決城鄉生活水準趨向平等,那么農村和處于農村地區的城鎮不僅可以留住農村的人力資本,而且也可以吸引城里人住到農村,這些人居住到農村,可能以其人力資本在農村開發出新的發展項目,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各種支持。
改善農村的生活和居住條件,就需要在農村進行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的建設。具體地說,要給農村集中供水、供電、供氣,通路、通電話、通電視、通網絡,要在農村辦學校、辦醫院。就如蘇南地區,城市化水平處于全國前列,雖然城鄉收入差距還在進一步擴大,但這個地區農村面貌顯著改變。例如張家港農村100%飲用的是自來水,農民也告別了柴火灶頭,普遍用上了煤氣、液化氣甚至天然氣。不少鄉鎮已經開始抓緊做居民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從各片區、鄉鎮通往市區的道路全都是六車道的柏油路。江陰2005年實現黑色公路村村通,而且村村通公交,并實現公交網絡化:通自來水率達90%以上。這種狀況也說明城市反哺農村的內容,不是馬上解決農民收入與城市收入趨向一致,而是使城鄉生活的基礎條件和環境趨向一致。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以城鄉一體化推動農村現代化也有個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問題。近年來蘇南等地區在合并城鎮的同時出現了“四集中”趨勢:鄉鎮工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人口向小城鎮集中,服務業向中心城鎮集中,農田向種糧大戶集中。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城鎮城市化和村莊集中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有效途徑。
首先是城鎮城市化。在我國的城鄉關系中,城鎮處于農村區域,是連接城市和鄉村的中間地帶。城鄉一體化必須高度重視城鎮作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中介點”。過去發展農村城鎮是要解決農業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現在推進城鄉一體化就要使城鎮成為農村現代化的基地。蘇南等地區發展起來的農村城鎮的作用表明,只有在農村范圍內發展起一個個小城鎮,依托小城鎮聯結農村各業,輻射周圍農村,才能就地帶動農村的繁榮和發展。這可以說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的重要特征。城市對鄉村的影響力可以通過城鎮來增強和擴散,這就提出農村城市化的要求。其基本措施是在城鎮建設城市設施。城鎮具有城市功能。就能就近推進農村現代化,從一定意義上說,城鎮城市化本身是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是村莊相對集中。農村村莊過于分散、過小的后果是,所有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公共設施及相應的公共產品供給不僅花費大,建設起來后也達不到規模經濟。可行的途徑就是村莊集中化。農村村莊的集中體現兩個方面的進步:一是農村村莊在空間配置上更趨集中和合理化,二是村莊集中形成新社區并正在成為新的城鎮。根據蘇南地區的經驗,這個過程的推進能否成功主要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農民在村莊集中中得到看得見的利益,農民自愿。二是村莊的集中與改善農村居住和生活條件結合進行,在村莊科學規劃基礎上,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集中建設和供給是重要的集中化導向,村莊的集中不但不增加農民負擔而且還可能給農民搬遷損失提供利益補償。這樣,村莊的集中可能得到農民的歡迎,更為重要的是農民進入集中的村莊可能“城市化”。這個過程本身體現城市對農村的支持和反哺。
三、以農民市民化推進農民現代化
人的現代化包括農民的現代化。到目前為止,就如農村處于城市一樣,農民也被邊緣化了。因此解決三農問題需要與農民現代化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在我國這樣的人口眾多的農民大國。如果農民進城才成為市民,現有的城市無論如何難以消化數量龐大的進城農民的。可行的途徑是農民不進城就市民化。其內容是農民享受平等的城市人的市民權利,城鄉居民政治、經濟和社會地位的平等,城鄉生活方式的趨同,公共物品的享受權利平等。這里需要在制度上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將居民分割為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城鎮戶口和農業戶口。農村居民、農村戶口明顯低人一等。農民市民化首先要取消這種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從而使城鄉居民在城市和農村的流動和居住地不受戶籍的限制。農民居住在城市,城市職工居住在農村完全取決于各自的選擇。
二是取消各種對農民的歧視性政策,使之與城市居民享受平等的政策和機會。就就業機會來說,農民進城就業與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權利,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與在城市就業享受平等的權利。就受教育的機會來說,農民及其子弟入學及選擇學校享受與城市人平等的權利。就衛生和醫療來說,農民與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權利。就社會保障制度來說,各種社會保障不只是提供給城市人,也應提供給農村人。就享用公共產品的機會來說,農村人與城市人享受平等的機會。
三是解決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不均等。現在許多方面的公共服務只有進城才能享受到。這就產生農民進城獲取市民權利的趨勢。其結果是城市的各種福利水平會嚴重下降,由此產生農民市民化的社會代價。克服這種代價的途徑是將提供給市民的機會和設施安排到農村城鎮去,擴大城鎮就業的機會,把高質量的教育、文化、醫療設施辦到農村城鎮,增加農村特別是城鎮的公共產品和公共設施的供給。由此解決農民不進入城市就能享受到各種市民的權利,其生活方式與城市人基本沒有差別。
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的程度實際上與城鄉
居民在文化、教育、醫療和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的支付能力相關。文化、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等屬于非純公共產品。一方面需要政府負擔其一部分費用,另一方面又要求享用者支付一部分費用。由此產生的問題是由支付能力的差別產生享用公共服務的差別。收入越高,支付能力越強,享用的公共產品越多;反之,收入越低支付能力越低(主要是農民),享用到的公共產品越少,甚至享受不到。因貧困而失學,因貧困而缺醫少藥等情況基本上都出現在農村。現在正在推進的免費義務教育之類的改善民生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低收入家庭的就學問題,但是由于不同地區的公共產品供給能力與各自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也就是,某個地區以GDP反映的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地方財力越強,公共產品的供給能力越強,該地區的生活和居住條件越優,反之則越劣。在現有的價格水平、現有的投入和現有的發展條件下,靠農村的GDP水平以及與之相關的財政稅收收入和居民收入,無論如何不可能使農村生活條件達到城市水平,反而造成惡性循環:收入水平低――居住條件差――人力資本減少――收入水平更低……。顯然,要使農村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條件與城市居民平等,至少在現階段,需要改變長期依據各地的GDP反映的經濟發展水平來決定各地的居住和生活水平的思路和相關政策,如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使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民享有大體相等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
農民市民化的另一個障礙是所有制障礙。長期以來城鄉分割實際上是城鄉之間不同所有制的分割。城市土地國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城市居民大都是國有企業職工,農民是集體的甚至是個體的。由此產生的鴻溝是,國家可以對城市直接投入,而不能對農村直接投入。城市可以統籌醫療,但農村只能合作醫療;城市可以建立政府介入的社會保障賬戶,而農村還沒有。市場化改革發展到今天,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已經是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政府也不只是國有制經濟的代表,而是全民的代表。因此政府對農民的支援不要再受所有制限制,特別是政府介入的社會保障應該惠及農民。這樣,建立城鄉平等的社會保障體系成為農民市民化的重要方面。
篇9
摘要: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歷來是困擾農村發展的難題,遠程教育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打破了傳統教育的局限,為農民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農村的建設為遠程教育提供了必備的經濟基礎、人才條件和技術支撐和必要的政治保障。因此,在農村開展遠程教育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關鍵詞:農村;遠程教育;可行性
農民是農村建設的主體,是新農村建設進程中最積極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力量,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現有經濟政治條件下,最大可能地實現農民的現代化。農民的現代化,就是把傳統意義上的農民改造成現代意義的農民,讓傳統的農民具備現代意識與現代科技,這不僅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且極具挑戰性。它需要對農民階層進行全面深入的現代意識與現代科技教育,這實際上是對農民自身局限性的一種突破,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農民自身追求進步的自覺性和獲得新知識的主動性。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工程,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在于絕大多數農民認為,搞好農業主要靠經驗;加上農業生產的弱質性主要來自于自然條件的不可預知與不可抵御性。因此,農民傳統的守舊思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現代化建設的速度與深度。影響農民現代化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傳統的教育手段難以滿足農民繼續教育的要求,因為農業生產的獨特性,農村的教育資源相對稀缺,農民既無相對固定的學習時間,也沒有能引起興趣的教育手段,所以通常無法在缺少引導和監督的情況下完成自我教育,這是導致農民階層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外部因素。
基于上述兩方面原因,很大一部分人認為,對農民進行全方面的跟蹤教育的想法不切實際,沒有可操作性。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悄然來臨,網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度和深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行為習慣,也深刻地影響著農村社會發展,農民的受教育形式在網絡時代正在接受深刻的洗禮,制約農民教育工作的局面正在改變,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開展遠程教育,但是各大高校的網絡學院整體上都忽略了現代農民。事實上,對農民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無論哪種技術,生產力的最終形成必然是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來完成。因此,培育現代農民是農業科技發展的必由之路。
利用遠程教育實現對農民的現代教育,提升農民整體的科技素質,進而實現農民的現代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首先,現代網絡技術為遠程教育機制的建立提供了科技基礎。計算機的發明和應用改變了人們的辦公方式,實現了傳統辦公方式向無紙化辦公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實現了信息的集約化轉移。傳統的辦公方式必須依靠紙質媒介,儲存和轉移相對復雜,尤其是遇到大量的信息需要轉移傳遞的時候,更是費時費力,而且出錯率高,保密手段單一。計算機技術的出現,特別是辦公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辦公模式,實現了信息的無紙化儲存、聲像化儲存和大批量傳遞,為現代遠程教育提供了硬件基礎。互聯網技術的開拓和進步,突破了信息傳遞的時空局限,為遠程教育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其次網絡改變了農村教育資源稀缺的現狀。傳統的農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當然更談不上先進的學習設備。因此,農民歷來對學習書本知識心存畏懼。網絡教育把教育網絡延伸到農村,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性特點成功解決了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困難。這一措施有效地緩解了農村基礎教育的壓力,讓農村的學生隨時可以共享名師教案,傾聽名師的教誨。同時,網絡大學還組織農業方面的專家對一些農村的生產現狀進行研究,制作了一大批具有原土特色的農業課件,通過免費上網,農民隨時可以下載觀看,有效地豐富了農村的教育資源。
再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發展為遠程教育的開展提供了社會基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國推廣以來,農村的發展進步很快,很多省市的農村在溝塘清理整治工作的基礎上迅速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村村通有線電視和村村通自來水”的四通工程,隨著農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農村開展遠程教育的社會條件逐步形成。但是對農民來說,這種新型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存在一個很大的技術障礙――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在此之前,絕大多數農村留守人員不知道電腦為何物,讓他們自主學習顯然力不從心。所以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走在所有工作的前頭,首先,確保每一位管理人員技能達標,為遠程教育在農村的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最后,農業產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為遠程教育在農村的全面開展提供了學員基礎。喬治?盧卡奇在其《文學與民主?民主與文化》中提出:“對于在小塊土地上用簡單工具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來說,是不可能有從事文化活動所必需的自由時間的先決條件的……沒有這個先決條件,誰要是想在農民群眾中普及文化,那他的愿望就一定會落空。”網絡大學在農村開展教學活動,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農民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農業機械化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而且為廣大留守農村的人員創造了大量的空閑時間,為廣大農民參加網絡學習活動提供了自由時間。
總之,當今社會對農業的基礎操作,尤其是農民的創業技能、致富本領的研究和鼓勵相對不足。但是,從產業鏈的角度看,無論哪一種技術,最終實現必然依靠廣大“藍領”的實踐操作來實現從技術到生產力的轉換。因此,教育農民提升農民,打造一支適應現代農村發展要求的農民隊伍,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也是農村改革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傳統教育手段無論從技術上講還是從目標上講都無法完成農民的繼續教育工作,無法實現農民教育的規模化。因此,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在農村開展遠程教育。利用現代化的教育設備實現農民的現代化,進而實現農村的現代化,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篇10
在工作之初,為了盡快了解村情、熟悉村務,**開始逐一走訪黨員、群眾,傾聽他們的心聲,征求他們對本村發展的意見和建議,對她的希望和要求。有的時候群眾家中沒人,她就天天去;有的群眾晚上才能回來,她就和村干部抽出時間晚上去,有時和群眾聊到興頭上,一晚只能走訪一戶。經過一個多月的走村入戶,她終于拜訪完了村里所有的黨員群眾,同時也了解了**村的村容、村情和村風。
在調查走訪的過程中,**覺得**村山羊交易市場需求量大,羊行的經營規模小、市場擁擠、管理服務層次低,已經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在她的提議下,村干部通過實際調查,得知羊行老板也早有擴建的打算,只是礙于資金問題,遲遲沒有敢做大的行動。**就和村兩委一起幫助他找資金、找贊助,通過農村信用合作社給他提供小額貸款。終于,羊行也在**年底擴建成功,不僅增加了規模效益,而且帶動了更多的農民就業,讓更多的農民吃上了“羊”飯。
實行農村合作醫療,是造福千家萬戶的大好事,可是就有一些群眾抱著老皇歷不放,一個勁地認為村干部沒錢喝酒了,又想歪點子了。而且這次參合的費用從去年的沒人10元上升到20元,于是又有些農戶認為政府是不是又在變相亂收費。盡管每天廣播響個不停,還是有些人怕吃虧上當。農村基層工作復雜萬千,白天忙于事務,累得喘不上一口氣,為了使全村農戶全部參加合作醫療,為了把工作做細,使一時不理解黨的政策這些人想明白,**和村干部只好晚上深入這些農戶家中,向他們詳細解釋新農合的政策,并以本村幾位重病人昂貴藥費得到補償的事實為例,懇切地進行勸說。在她們的努力下,終于使這些農戶消除了疑慮,也讓他們加深了對村黨支部的信任。
受金融危機影響,**村300余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失去了增收的重要來源。**在通村干部的幫助下,召開流動黨員和返鄉務工人員座談會,對那些創業能力強、示范帶動作用強、服務意識強的青年,鼓勵他們返鄉創業。有群眾表示在外地的鞋廠工作過,有這方面的相關經驗,也有建立鞋廠的意愿,她就和村兩委積極幫他們選場址,跑工商,找稅務,尋資金。09年初鞋廠建成了,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已經解決了部分返鄉農民的工作問題,這給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農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
為了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多次找到鎮和縣相關領導,提出建立農民圖書室的想法,希望他們能給與思想上的指導和資金上的幫助。各級領導大力支持,他們表示目前省里正在完善“萬村書庫”、“農家書屋”項目,建立農民自己的圖書室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項目。這給了她很大的信心,在幾個月的努力和等待下,通過自籌資金購買、社會捐贈和利用“萬村書庫”、“農家書屋”項目等辦法,采取縣鄉財政補一點、有關部門幫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村集體出一點的辦法,**年初,**村成立了“農家書屋”閱覽室,圖書涵蓋種植、養殖等農業生產的各個方面,同時還有許多管理、財務、文學等各方面的圖書,林良滿目。農民讀書會遇到很多的問題,這對于非農專業的她來說真是犯了難。為了幫助農民朋友讀懂書中的農業科技知識,她在閑暇時經常鉆研農業類書籍,筆記寫了厚厚的一本,現在對于一些較為專業的名詞她自己也能給農戶講解了,用她的話說“她現在也算是半個農業專家了”。
**村特色產業是蔬菜大棚種植。去年年底,大棚里蔬菜普遍受病毒侵害,農戶種植信心普遍下降。**就聯系技術員天天往大棚里跑,給農民講解預防病毒的辦法,受害秧苗的挽救措施。但是病毒來勢洶洶,許多秧苗還是發黃、枯死,農戶看著這些親手栽種的蔬菜秧苗唉聲嘆氣。她就和技術員及時的勸慰他們,引導他們把受損秧苗拔掉,栽上新的秧苗。但是已經錯過了秧苗生產的最佳時期,秧苗長的很慢,她就和技術員詳細給他們講如何添加營養液,如何護苗。有時太晚了,她就和農戶一起睡在大棚里。有一陣全身過敏,皮膚發癢、紅腫,甚至不停的流淚,回到家中,家人都勸她病好了以后再去上班,但是想起農戶焦急的心情,她還是不能放手不管。終于,新載的秧苗長起來了,一片片,郁郁蔥蔥,農戶們露出了
久違的燦爛笑容,她也舒心地笑了起來,似乎已經忘記了所有的病痛。
種植大棚,銷路很重要。**村現在的銷售范圍僅限于本縣,信息閉塞,更多的銷售渠道無法引進來。**就充分利用專業知識,在網上給他們供求信息,同時專業合作社加強和縣農委、科技局的聯系,拓寬自身聯絡點,擴大營銷范圍。合適的價格、良好的質量吸引了許多江蘇、南京和上海等周邊城市的收購商,他們的訂單量大,通過合作社統一銷售,解決了滯銷和賤銷的問題問題,有時還達到了供不應求的場面。
由于農村硬件條件的限制,她的專業知識的發揮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大學里接受的現代的科學知識和生活方式,卻不能在農村找到合適的切入點來開展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在大學里擔任宣傳委員的她卻不能在農村黨員的組織生活中宣傳好黨的方針政策,因為她還沒有完全掌握農民自己的語言,宣傳內容理論性很強,難以和農民產生共鳴;還有農村里許多瑣碎的小事也超乎她的想象……不過各級領導經常找她談心,給她鼓勵,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加上任職地干部群眾對她的信任與支持,使她增強了做好工作的信心,更加堅定了駐足農村的信念。
在農村工作的這段時間,**逐漸成長起來,她實現了從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向一名為民服務的人民公仆轉變,實現了從一名學生干部向扎實苦干、無私奉獻的農村工作者的轉變,在這種轉變中有認識的轉變,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升華,她說她找到了一種與群眾同呼吸,心連心的感覺。以前,看到社會上一些生活艱辛的農民,是一種遠而觀之的同情,而現在當他們一個個生動地站在她身邊時,她感覺到自己有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