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基本研究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理學基本研究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師在實踐中教,學生在實踐中學,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因此,病理學教學改革的方向要反映先進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要充分反映學科前沿成果并不斷更新,教學方法要特色鮮明、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形成高水平的授課教師梯隊,這些是適應現代化教學需要的基本條件保障。重點是加強課程內涵的建設和授課方式的改進,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提高認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促進教學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改革,體現教學理念的變化,帶動一批課程的改革和創新。持續、深入的課程建設與改革必將帶動教研室的教材建設,推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1.專業培養目標定位
依據本學院的具體定位,結合本學科的現狀,我院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輔助”的學科定位。“一個中心”即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兩個輔助”即科研輔助教學,外檢輔助教學。
要突出形態學教學的特色,通過多媒體手段和切片標本,將病理學變化形象、具體地展現出來,使學生通過這種感性認識更好地認識、理解疾病;突出實踐性特色,病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十分突出的形態學學科,在課程建設中本學科著重突出了“實踐”。通過大量病例分析,舉行臨床病理討論會,觀察大量標本、切片,參觀病理標本陳列室,參觀及參加病理取材、切片,以及參觀尸體解剖教學等工作,學生增強了實踐工作能力,提高了臨床病理思維和科研思維,為學習臨床課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積極利用網絡資源和先進的科學教育技術,建立了病理精品課程網頁和多功能、設備先進的顯微形態互動多媒體教室。
2.人才培養目標
病理學課程目標是:通過理論教學和實習教學,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病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原理,以及病因、發病機制、病理變化、合并癥、臨床表現和結局。我院通過教學活動逐步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使學生掌握病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重要的新進展,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后續臨床專業的學習、參加臨床實踐及科學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五年制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課程的主要任務是講述病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多發病、常見病的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系,適當介紹國內外醫學新成就,反映現代醫學科學水平,并且積極結合臨床,使學生初步掌握病理學基本檢驗方法、病理學常用的研究技術。
3.建立病理學綜合教學模式
病理學綜合教學模式應該是:理論課―實驗課―網絡教學―病理討論―病例分析―第二課堂―開放實驗室―知識競賽―臨床病理見習等多方面結合的教學模式。我院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模式,從多方面多角度學習病理學知識,使學生對病理學知識掌握更深入、更廣泛,并以理論課教學為基礎,以實驗課教學為重點,以實踐性教學為補充。具體內容以總論基本病變和各論常見病多發病為重點,采用實物標本、課件、教學錄像、教學網絡的綜合形式。臨床病理討論以學生獨立討論分析臨床病例為主,教師啟發總結為輔,旨在使學生掌握臨床病理聯系。加強病理學知識競賽和臨床病理見習,體現病理學與臨床醫學橋梁關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今后臨床醫學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而應用現代網絡教育技術,將病理學的教學大綱、教學方案、課件(講義)、實習指導、習題等制作成網絡資源,則有利于學生自學和復習,同時鍛煉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能力。
4.建立與綜合教學模式相匹配的教學方法
篇2
病理學(pathology)是一門通過研究人體疾病的病因、發生機制及患病機體的形態結構、功能與代謝的變化來揭示疾病產生的本質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不僅是聯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橋梁,還與人體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基礎學科關系緊密,并為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等臨床學科在疾病診斷、治療和預防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據,尤其是臨床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1]。它在當今的醫學研究與臨床實踐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無可替代。病理學的學科內容比較繁雜,理解起來也比較抽象,學生記憶起來不容易,特別是對于底子比較薄、學習能力不強的中職學生而言,掌握起來尤其困難,甚至會有很多學生產生枯燥乏味的厭學情緒,嚴重影響其對病理學學科的學習。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充分重視學生對病理學科的專業知識學習,提高課堂效果,努力幫助學生掌握該門課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各種技能。
2當前職校病理學教學困境
2.1學情分析不足。教師在病理學教學中往往只重視課堂教學本身,忽視對學生基本情況的分析:看不到中職衛生學校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問題學生較多;看到不到這些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叛逆期”,他們心理敏感、目標模糊、自制力較差、缺乏耐心,對書本知識缺乏應有的興趣,對自我缺乏長遠規劃;看不到這些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實際講課時,教師在備課時往往不能徹底“備透”學生,做到“知己知彼”,不能僅憑“一廂情愿”的滿堂灌,忽視了學生主體能動性。2.2理論與實踐脫節。實踐是最好的老師,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病理學學科內容特點的限制,教師在教授病理學課程時往往采用以往的授課模式,易導致教學理論與臨床實踐的脫節,出現了“重理論,輕臨床”的一只腳走路的現象,教學效果很差。病理學是一門臨床基礎科學,在平時教學時教師應該盡可能的結合臨床實踐,多選用一些經典的病例有助于學生理解學科中復雜而抽象的理論、原理和基本概念,不能單純的照本宣科,尤其是一些年輕的、缺乏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的教師,上課時常常停留在簡單的說教,學生聽的非常吃力,這是導致中職病理學教學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2.3學生學習熱情不高。病理學對學生而言是一門理論性比較強的學科,內容深奧、抽象晦澀,學生學習起來往往容易感覺枯燥乏味、難懂、難學,甚至非常吃力。因此,學生對其學習往往缺乏應有的興趣,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的調動,上課時候非常消極被動,對老師的提問、授課缺乏應有的響應,甚至產生抵觸的心理,作業、考試停留在應付的層面,這些因素嚴重影制約著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
3提高病理學教學效果的模式
3.1精心加工教材,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按照大綱規定,中職病理學課時大致50左右學時,面對龐大的病理學內容,需要精簡內容,講重點、難點,所以一個科學合理的內容編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際,深度加工教材,內容上科學取舍,合理編排[2]。如教師可以把全書的教學重點定在腫瘤、《炎癥》和傳染病等幾部分,這幾章是全書的重點,而且臨床表現上炎癥和腫瘤較為常見。對那些抽象描述的概念(含疾病的發生機制),如檳榔肝、巧克力囊腫、一些常見的疾病的演變和轉歸過程等教師要盡可能的結合臨床,采用案例教學法加深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概念、理論和原理。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編排時候要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結構到功能,按部就班展開,將前后交錯互相牽連而引起的混亂盡可能降到最低水平。3.2利用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病理學的內容抽象而復雜,中職學生在學習期來感到非常吃力,長久下去,容易對這門學科產生厭學情緒。常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可以使人集中注意,產生愉快緊張的心理狀態。對農村醫學專業的學生要突出病理變化及發病機制,嘗試引導學生用病理知識解釋疾病的臨床表現、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對檢驗專業的學生,要充分強調顯微鏡下的病理變化,引導學生注意聯系相關的實驗室檢查,因為最早期的病變發生于分子水平,常有生物化學和酶類的改變。3.3堅持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多樣化。首先,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原則,一堂課的學習效果好壞,某種程度上取決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第一,啟發式、提問式教學。第二,對比、歸納式教學。這是一種要求前后內容聯系記憶的方法,比如在講到抗體的分類時,提示學生考慮抗原的分類,那么學生就很自然地可以根據抗原的分類列出抗體的分類,起到了舉一反三的作用。另外,教師要善于運用歸納式教學。第三,討論式教學[3]。病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安排2-3次小組討論,每組15-20人。小組討論是幫助同學理解難點,理清頭緒,跨出誤區,鍛煉思維的較好的教學形式,這種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使他們慢慢地養成查閱、收集資料的習慣[4]。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小組討論的學習形式反映很好,認為“經過自己組織過的東西,理解深刻,記得牢固”[5]。為此,教師要精心準備課件,不僅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課件、圖片庫、實驗操作庫、專業動態、專業詞匯庫、病理學成果介紹、交流信箱等內容。這樣方便學生隨時通過網絡瀏覽課件內容和鏈接相關病理學網站,了解病理學新動態,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
作者:胡東昊 單位:河南省焦作職工醫學院
參考文獻
[1]姚本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姚俊霞,張暉.針對不同專業及層次學生病理學教學的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6,8(4):353-354.
[3]夏啟德,脫中菲.高等教育知識觀的轉變與高校課程改革[J].現代教育科學,2004,(6).
篇3
關鍵詞:病理學;研究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2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9-0230-02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和載體,對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以適應現代科技、經濟、社會發展與國際競爭的需要,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課題和任務。
病理學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和轉化規律的一門醫學基礎學科,在臨床醫學實踐中,病理學又是診斷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學也屬于臨床醫學的一部分。臨床病理學也稱為外科病理學或診斷病理學,是病理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支,病理診斷對許多疾病的確診、治療方案的選擇和預后判斷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意義,被譽為疾病診斷的“金標準”。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工作不僅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醫學教育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要求,這對促進我國高層次病理研究生的培養,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能力和適應社會要求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地滿足現代病理學科發展及社會對病理學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探索和完善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造就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要求的高素質臨床醫療隊伍,我們對病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進行了調整和嘗試
一、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及特點
目前醫學研究生培養一般分為科研型和臨床型兩種模式,然而,在實際培養過程中這種分類沒有完全體現出各自的優勢,甚至給許多培養機構造成誤解,認為科研型主要側重于對基本科研能力的培養模式,往往忽略對臨床診斷能力的基本訓練,使基礎的研究生缺乏臨床工作技能訓練,而臨床型研究生缺少基礎扎實的理論和科研技能訓練。由于對研究生培養類型的差別認識不足,導致培養目標不夠清晰,形成培養目標和社會需要的脫節[1,2]。
長期以來,國內多數院校病理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階段主要從事實驗病理學研究,投入臨床病理工作的時間很少,對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大多只注重強調基礎知識和科研能力的訓練,對臨床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這些研究生畢業進入醫院工作后,其臨床實踐技能明顯不足,不能得心應手地從事臨床第一線工作,這種“高文憑低能力”的現象應引起高度關注。過去我科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根據導師工作的重點不同,臨床病理科工作的導師以臨床型培養為主,基礎工作的導師以科研型培養為主。近年來我國醫學研究生的培養數量大幅上升,醫學生的質量和社會適應性越來越多地受到醫療和教育界的重視。然而,現有的病理專業畢業后的研究生就業去向沒有因分類上的不同而不同,科研型研究生大部分進入臨床從事臨床工作,只有少部分進入科研單位和教學崗位。這就造成科研和教學單位的人才不足,而進入臨床的部分研究生又不能及時地發揮效力。目前醫院在選擇畢業生時,更多的是注重其臨床病理的實際能力和基本素養,有單位用病理組織切片考試,有的要求獨立地動手切實際的病理標本,并作出病理診斷,一個沒有經過臨床病理診斷專門訓練的研究生是很難面對這樣的考查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個沒有經過正規的病理診斷訓練的病理學教師,從事病理教學就會紙上談兵[3-5]。在大力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一個缺乏臨床病理知識技能的病理學研究生,將很難適應今后的科研和臨床病理工作。
二、明確培養目標,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
我們從2007級碩士研究生入學開始按照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培養。首先根據病理研究生專業特色,將本學科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定位于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學經驗和臨床病理實際工作經驗的復合型人才。由于研究生自身的知識水平、工作經驗、性格特征參差不齊,導師首先依據個人特點,制定合理的培養計劃,分三個階段(版塊)培養:
(1)第一階段:集中授課階段(第一學年)。除完成學校統一安排的公共課程外,學科根據自身特色,加強基礎性、寬廣性和實用性專業課和選修課,此外通過參加讀書報告會、學術會,促使研究生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拓寬知識面。
(2)第二階段:科研能力訓練和教學培訓(第二學年)。通過科學文獻的查閱,完成文獻綜述、開題報告、科研課題的設計、科研實驗,撰寫階段性論文等,培養其科學研究的能力。并要求研究生參加四個月的本專業本科生教學的全過程,完成一定學時的實習課教學任務,培養他們的組織協調能力、教學表達能力。此外研究生要進行尸體解剖過程的實習。
(3)第三階段:臨床病理診斷能力訓練3~6個月(第三學年的第一或第二學期)。研究生根據自已的科研進展,在第三學年的第一或第二學期,任選3~6個月到醫院病理科學習外科病理,導師制定相應的臨床病理診斷訓練計劃,要求學生在畢業時,達到初級病理醫師的診斷水平。這些計劃的制定在時間上要科學調整,不要讓科研和臨床病理訓練在時間上造成沖突。研究生在學習中可以初步熟悉疾病的病理學分類,掌握疾病病理診斷的程序和規范,學習常規的病理學診斷操作、各種特殊染色、免疫組織化學技術、分子病理技術在病理診斷中的應用等知識技能。學科安排教師給學生開設診斷病理學系列講座,鼓勵學生參加病理科的疑難病例討論,瀏覽常規病理診斷切片,基本達到對一個病理醫師的基本病例數觀察的最低要求。
三、效果和體會
我們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通過加強臨床病理診斷基本功的訓練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在側重臨床型研究生的臨床能力鍛煉的同時輔以科研能力的訓練,在加強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同時不放松臨床工作的實踐,使本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成為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學經驗和臨床病理實際工作經驗的復合型人才,有效地推動病理學研究生培養教育模式的轉變,對提高我國病理隊伍的總體水平起到積極推動作用。通過對研究生及用人單位的反饋,研究生們一致認同目前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盡管近幾年研究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但我科研究生就業率一直很高,導師們也認為這種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解決了原來基礎型研究生臨床工作能力不強的問題,以及臨床型研究生科研和教學訓練不足的問題,推動病理研究生教育由過去的僅注重培養科研型人才向注重培養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力,閔蘇.談教學醫院科研型研究生“三位一體式”培養[J].西北醫學教育,2010,18(2):288-290.
[2]敖啟林,王國平.病理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7,6(6):526-527.
[3]趙涌,曹友德.病理學研究生進行臨床病理診斷能力基本訓練的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3,5(4):366-367.
[4]王昭.臨床技能與科研能力相結合的培養模式在醫學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0):152-153.
[5]王閣,張志敏.腫瘤學研究生培養方式思索與探討[J].重慶醫學,2010,39(16):2150-2152.
篇4
關鍵詞:植物病理;研究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173-03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lant pathology research in which modern molecular biology techniques were widely applied was from macro to micro in recent years.Therefore,teaching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on plant diseases course needs reorder and appropriate readjustment.The teachers should improve the instructional link on theory,experiment and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resting of study and establish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Key words:Plant pathology;Research methods;Teaching reform
《植病研究方法》是植物保護專業學生重要的必修課程之一,是植物病理學科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必備的工具書〔1、2〕。在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時,《植病研究方法》是繼普通植物病理學和農業植物病理學之后開設的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對植物病理學實驗技能的掌握和夯實植物病理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植物病理學研究的興趣。本課程重點講解植物病理學研究的原理和具體方法,是偏重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驗教學的課程類型。由于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該課程在傳統課程講授的基礎上,應不斷充實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基礎上,能學到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術方法,以適應植物病理學科快速發展的需要,也為培養有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打下良好基礎〔3〕。因此,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多年植物病理學教學經驗和植物病害30多年科研工作積累,對《植病研究方法》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了相應的改革,并在教學中進行了幾個輪回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自已的認識和體會進行總結,僅供同仁參考。
1 調整、完善教學內容
1.1 調整教學內容,突出知識點 方中達先生編著的《植病研究方法》及董漢松教授主編的《植病研究法》一書,是植物保護專業的教科書和植物病理研究人員的研究著作。其內容包括:植物病理學通用技術、植物病原物的研究方法、植物病害調查和資料的收集、植物病害試驗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結果的整理與技術報告等,涉及了大量的植物病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和具體方法〔4-5〕。按照《植病研究方法》教學大綱要求:理論教學18課時,實驗教學 20課時。為了保質保量完成38課時的教學任務,必須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精細組織并有序按排。按著黑龍江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學院2015版植物保護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理論課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重點講授植物病理學通用技術、文獻查閱和科技論文寫作、植物病理學研究方法的背景和原理、分子植物病理學研究技術等內容;實驗課部分則以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及董漢松主編的《植病研究法》為指南,經過教研組反復討論編制了11個有代表性的實驗,即植物病原真菌分離培養和保存方法、植物病原真菌病害的接種技術、植物病原真菌單孢分離和孢子顯微測定方法,植物病原菌分離培養和數量測定、植物病原細菌的接種技術,植物病原物致病性測定方法,植物病害發生調查和記載方法、植物病害的產量損失估計,植物寄生線蟲的采集和分離與形態觀察、植物病毒的接種與傳染等。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對同類內容相關實驗進行有序整合,為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實驗學時,實驗環節要緊緊相扣。將多個獨立的實驗進行合理的銜接和貫穿起來,達到了既完成了每個獨立的實驗又體現了整體優化的效果。在進行植物病原真菌病害調查、病原菌分離培養和接種鑒定實驗時,可結合同一時期發生的細菌病害來進行。比如,將大豆灰斑病菌分離與培養、病原菌接種、病害調查和大豆細菌性葉斑病菌分離培養和病原細菌接種等多個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實驗時播種一個批次的大豆苗子即可以用于幾個實驗上。大豆灰斑病菌接種后10d就可以調查,而細菌性葉斑病在其之后調查,在菌源分離上將植物病原細菌分離培養與接種安排在第一周,植物病原真菌分離培養與接種安排在第二周。這樣就能將各自看似獨立的實驗連接在一起,并能掌握各實驗間的聯系性,同時縮短了實驗的時間,增加實驗課的工作效率,并且還模仿了生產實際中多種病害的調查研究方法。
1.2 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 課程中增加了分子植物病理學研究內容。伴隨分子生物學理論和技術的快速發展,植物病理學也必須緊跟學科前沿發展,進行微觀方面的研究,使植物病理學許多的宏觀研究方法帶有分子生物學的色彩。比如,用的最多的植物病原物的鑒定,就可以借助于遺傳(基因)多態性、核酸DNA一級結構測定。將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傳統的植物病理學相結合,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相結合,就可以更快速準確地鑒定植物病原物了。在多年的課程教學中并沒有體現,但在現代植物病害研究中廣范的應用。為了提升植物病理學研究的水平。比如,在理論課教學中我們增加了PCR技術和功能基因組學方法。在實驗教學中安排植物基因組DNA提取和檢測及植物轉基因技術等實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引入,使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更有信心,學習興趣更濃厚了。多數學生勻能掌握基因組DNA提取、核酸電泳、蛋白質電泳等分子植物病理學技術的基本操作。特別對考研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1.3 理論聯系實際,教學中引進科研成果 在《植病研究方法》課程的理論學習中,筆者根據自已30多年從事農作物病害研究的經歷和實踐進行實例教學,把多年來獲得的有價值成果進行整理以圖片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先把主要農作物重要病害的特點用圖表的形式介紹,直觀易懂。再按病原物大類進行分類,如在農業生產上由菌物引致的病害種類最多,所以要按亞門、屬和種的特點進行劃分;由原核生物(以細菌為代表的)引致的病害按屬和種的特點進行劃分。農作物病害各論學習時,先用實物標本、照片介紹病害病狀和病癥,給學生直接的感性認識。主要的農作物病害以講座的形式進行,如在講授黑龍江省大豆主要病害種類時,重點講大豆灰斑病和大豆疫霉病,因為這是近年來發生比較重的兩類病害,重點講此類病害對黑龍江大豆生產危害和給農民增產增收帶來的影響,在此基礎上要有理論講授的升華,如病原菌致病性消長的變化和抗病機制方面的研究,優秀抗病基因的挖掘和優良抗病資源鑒定、評價及利用。綜合防治方面重點紹介抗病品種的作用和合理用藥防治的經驗和措施。學生聽完課后,對植物病理學科又有了新的認識。該學科不僅僅是含有理論方面的知識,還有重要的實驗和實踐方面的知識。同時還更深入的認識到了該學科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樣的講授學生不但課堂聽的認真,課后還能主動思考并和老師探討相關的問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4 重視實驗和實踐教學 《植病研究方法》課程教學中,其中一部分重點內容為:由生物病原引致的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癥狀特點及病害的發生發展、田間病情消長變化調查方法和診斷技術,這方面內容通過實踐性教學效果會更好。結合認知實習和專業實習我們組織學生在作物病害發生季節去田間實際觀察各種病害發生所表現的癥狀,現場面對面教學,讓學生掌握植物病害識別要點和診斷技術。講授植物病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菌體計數方法時結合操作在實驗室進行,分小組每個學生都親自動手完成實驗,使學生掌握了實驗方法和基本技能。與此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植物病理研究方法中的廣泛應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特別要加強對植物病原物的分子診斷技術的學習,使對病原物的診斷更科學、更準確。體現了植物病理研究法(專業必修課)理論和實驗、實踐并重,有助于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改變了以往驗證性實驗偏多的局面,提高了設計性實驗的比例,使學生不但掌握基本的原理和操作技能,還要掌握綜合的、跨學科的實驗方法和技能。如綜合性實驗設計中,把植物病原真菌的分離培養方法、真菌病害人工接種方法、真菌病害潛育期觀察方法及在人工接種條件下品種抗病性鑒定方法等實驗結合在一起。這組綜合性大實驗,首先要求學生掌握所學理論知識和各自的實驗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礎上統一按排并全程規劃實驗方案,形成一個整體的大實驗,確定實驗步驟、選擇實驗儀器。不但節省了時間,還節省了實驗耗材和用品,而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組大實驗另外一個重點是實驗數據的分析,要求每個實驗的每個環節都要認真做好記錄,實驗結束后要統一整理并仔細分析,最終撰寫實驗報告。其次教師在實驗全過程中要和學生在一起,及時解決學生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實驗結束后進行總結并對實驗報告給予點評。
2 教學方法改革
2.1 教學方法靈活多樣 教學方法的改革既要考慮培養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又要兼顧學生個性化才能的發展,做到因材施教。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互動教學,營造和諧的嚴謹而又活躍的教學氛圍。具體做法是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如多媒體課件、視頻資料、錄像資料實物照片及實物標本,從多方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病害實物標本和病狀、病征照片提高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更好的學習和掌握本門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打下良好基礎。積極引入探究式、討論式、案例式等新型教學方式,不斷的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7〕。
教學方法改革的另一個重點是提倡學生自學。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可把一些驗證性的實驗交給學生獨立完成,可劃分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要有一名學生負責,在實驗完成后,每組負責同學代表本M給全體同學和教師匯報實驗操做過程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組內其他同學可以補充講解。最后,教師再對整個實驗過程的關鍵環節進行講解,并對實驗過程存在的問題和注意事項進行總結。這就要求每位學生不僅要自己學好操作技能,還要把實驗過程和關鍵環節講清楚,真正實行了“開放式實驗教學”,不僅“教”有難度了,同時“學”也有深度了,但是起點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了,教學效果和質量有了明顯的改觀。近3a,我們有些學生考入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等相應專業深造學習,在他們的復試中,植病研究法有些實驗內容仍記憶尤新,達到了學有所用的效果。
2.2 開放實驗室,鍛煉動手能力 《植病研究方法》課有一些實驗是設計型和綜合型的,學生們根據自已的時間安排可以隨時進入實驗室,完成設計型和綜合型的實驗,有專門的老師進行實驗室管理。學院在保證完成基本教學實驗的前提下,教學實驗室對本科學生全天開放,鼓勵更多的學生走進實驗室進行實踐活動,提高獨立的動手能力,發揮創造精神。開放實驗室為學生開放了空間,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實驗技能的靈活應用,而且提高了學生的科研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2.3 課后留思考題 課后留思考題的作用是鞏固學過的知識和鍛煉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植病研究方法》的教學中,每一次理論課后都要留給學生2~3個問題,主要是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點和拓展知識面帶有發揮性的問題。通過幾個輪回的過程,多數學生能夠獨立的查找相關文獻資料,學到了課本外的知識,收獲很大。
3 改革考試考查方法
3.1 理論知識考核和實踐技能考核相結合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定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將植物病理研究法理論課程知識點和實驗、實踐技能掌握程度歸納總結成不同類型的題型。期末考試題有50%的內容是源于實驗、實踐的內容,只不過以多樣化的題型體現出來,體現了基礎理論和技能操作相結合,在平時的成績中主要以實驗部分計分,另外加上出勤和課堂表現及創新能力方面。改革使課程考試考查更加客觀、合理,對學生業務素質培養,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很好的促進作用。
3.2 考試是一種教育的測量手段 考是對該門課程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全面的檢查,是“教”與“學”的結果體現,是一種教育的測量手段,更是對教師教學成績的反饋。科學、合理的考試對教學可以起到積極的提升作用,同時也會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培養其創新精神有著重要的作用。
3.3 注重試卷環節 試卷的分析和點評非常重要,首先要看是否按教學大綱要求進行出題,試題的覆蓋面及重、難點問題是否體現,覆蓋課程各章節的比例是否合理;其次,要看試題的靈活性和主、客觀題的比例;第三,要對考試成績進行全面分析,并結合平時成績來分析各分數段的人數落位情況,對不及格的和70分以下的學生成績進行重點剖析,認真找出原因,如果是學生本身問題,分析是本次考試失誤還是平時掌握的就不牢固,如果是老師出題問題,分析是試題難度大還是試卷組合出現偏差,以便下次出題時要注意避免。
4 結語
《植病研究方法》是以普通植物病理學知識為基礎,以農業植物病理學各論為研究對象,系統的研究植物病害的發生、發展規律、致病機理以及綜合治理的一門應用學科,也是一門具有較強理論性、實踐操作性的學科。幾年的教學實踐表明,目前正在實施的植物保護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植病研究方法》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是比較合理的,體現出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都有顯著的提高;體現出教師主動性的教學意識和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興趣,使得基本概念和原理更易掌握,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知識,對培養理論聯系實踐,既動腦又動手綜合素質高的創新性專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方中達.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8.
[2]董漢松.植病研究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
[3]張金興.高校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研究――以創業典型案例為視角[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25-128.
[4]張俊華,張艷菊,李永剛,等.加強植物病理學實驗實踐教學提高教學質量[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73-75.
[5]高智謀,陳方新,昊慧平,等.普通植物病理學實驗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05(3):53-54.
篇5
關鍵詞:病理解剖學;大體標本;切片;制作與管理
(1)病理學(pathology)是一門研究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病理改變(包括代謝、機能和形態結構的改變)和轉歸的醫學基礎學科。病理學的研究方法分兩大類:
1)人體病理學研究方法包括,①尸體解剖(autopsy);②活體組織檢查(biopsy);③細胞學(cytology)檢查。
2)實驗病理學研究方法,①動物實驗;②組織培養和細胞培養。病理學是基礎醫學和形態學科中重要學科,是醫學生成長為臨床醫生的重要環節,也是溝通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單純病理教學是枯燥,乏味,沒有臨床病理實踐,就等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病理學是形態學基礎醫學課程,需要大量大體標本與組織學切片。
(2)每個大體標本和切片都是很好臨床病理案例分析討論,學生必得要對相關的問題進行查閱,這不僅只涉及病理學的內容,也必然涉及其他醫學學科的內容,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通過網上查閱相關學科的資料或文獻才能獲得解答。這一系列過程實際上是分析、推理、判斷和歸納等思維的發揮與應用,而此正是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和訓練的過程。此期間,如果加上教師的恰當和相應的引導,學生必將獲得良好收益。由于學生是主動進行知識的探索,所以印象深刻、記憶猶新。我們在病理學教學工作中,深刻的體會到應用具體臨床病理案例,突出問題對于強化病理學教學的作用,學生帶著問題并通過具體案例的學習,再加上相關其他醫學重要資料,使他們不但加深了對病理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也加強了病理學知識的系統化和聯系性,使知識的學習由點及面,由面及里;由具體而抽象,再得出經過理解化的知識。這一過程是實踐認識理論的具體化過程,也是創新意識培養和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在病理學教學過程中,突出以大體標本及組織學切片為基礎,以臨床病理及尸檢案例為中心,并于不同階段(尤其是分別完成各系統理論講課以后)、適當時機(學生掌握一定理論知識;強調重點內容部分等)多采用病理學案例分析討論的形式對教學有很好的幫助,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和深化病理學的學習,同時也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表現自己的場所,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從而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是適應新世紀醫學人才培養的一項有效訓練手段之一,是十分有意義的。
(3)現狀分析:通過大量病理學大體標本和切片觀察,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理論灌輸講課形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獲取與掌握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創新性。新途徑的教學方法給我們以極好的啟示,以問題為中心,以案例為基礎的討論式學習方法實際上也非常適用于我們法醫病理學教學。學生在以小組為單元學習時,教師通常將討論的內容變成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然后給學生們共同討論。學生們經常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如通過圖書館、網絡、請教專家等途徑,獲得問題答案后,再返回到課堂進行交流,教師主要起把握方向、布置任務、總結的作用。課堂上學生討論、講解的時間遠遠超過教師講解的時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利用信息資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網絡教學已覆蓋到各個教學過程之中,國外,如美國各醫學院非常重視網絡的應用,幾乎所有的醫學課程均有網絡教學內容。各大學都有自己的內部網絡,網上內容豐富,有文字,也有大量的組織解剖圖片、病理大體標本及切片等,有的還配有三維動畫。當授課教師講課時,可以根據自己的課程需要,隨時切換投影內容,基本上做到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基礎與實踐相結合,講解的內容豐富、實用、全面。學生可以隨時上網了解所學內容,擴展知識范圍,查詢最新醫學信息、網上檢索、網上答疑,網上交流已成為學生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等院校的病理學教學中,把它列為提高病理學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為了提高病理學的教學質量,需要制作大量病理學大體標本和切片,然后進行分類管理,開展這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篇6
關鍵詞:病理學 世界大學城 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043-01
隨著醫學及生物學領域飛速發展,課本知識已不適應當前的教學模式,也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實現信息化是病理學教學所需,如何充分利用世界大學城平臺實現病理學專業教學信息化,成為本文的研究的重要內容。
1 利用信息化進行病理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病理學課時嚴重縮減、實驗室建設薄弱、學生基礎差且學習積極性不佳、出現了“教師上課難”和“學生聽課難”等現象。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方便教學及科研活動開展,給學生提供實時便利的學習平臺,方便快捷獲得學習資源,拓展知識,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建設適合高校實際需要的病理學教學資源庫,實現病理學的信息化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2 利用信息化進行病理學的意義
2.1改進教學方法,提高病理學教學質量
病理學教學信息化,就是根據教學要求,設計教學過程,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比如說病理學是一門形態學科,教師可利用網絡利用世界大學城云空間所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插入典型的病變圖片、動畫、視屏等,圖文并茂的給學生們展示病理學的相關知識,使得我們的教學更加立體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2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性、主動性
利用信息化可以讓學生們參與到我們的教學設計中來。比方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云空間中的教研苑將我們要上課的內容先公布讓后讓同學們展開討論,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展開講解,這樣我們就能更有的放矢的為學生們講解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及參與性也都能得到提高。
2.3信息化可以實現學校教學資源的廣泛共享,減少教師的重復勞動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做病理學的網絡課程,精品課程,病理學資源庫建設的很好很完善。有了信息化這個平臺,學生在病理學教學資源的查找、獲取和應用時都感到十分便捷;另一方面,為教師提供了大量優秀的教學資源與豐富的教學參考,從而提高了教師的備課效率、減輕了教師的重復勞動。
2.4實現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并軌[1]
信息化教學在病理學教學中應用后,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師在講述理論內容之后,利用PPT視頻播放等方式將相關的實驗內容一并講解或演示,以此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變得直觀、形象、通俗易懂,而且可解決理論內容與實驗內容的重復而導致的課時不足的問題。
2.5建立適合本校學習需求的教學資源庫
利用信息化開展病理學教學,這就要求各高校的教師要適合自己學校教學需求的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關鍵性工程,它要求教師會制作網頁,能收集、處理網絡信息并應用到學科教學中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學會了資源的采集、分析、處理和應用,對開展現代教育技術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加快了教師對計算機基本知識與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師的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6 加快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發展[2]
各高校積極的參與到病理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中來,提高了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推動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資源網絡化的進程。
2.7 優化教學環境,提高設備的利用率
病理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及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為師生創造了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為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形象的表達工具,這樣,既優化了教學環境,又提高了學校設備的利用率。
3 信息化教學的基礎,病理學教學資源庫建設的主要內容
教學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內容,目前常規的病理學教學資源庫:一是媒體素材庫,包括病理學教學有關的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涵蓋病理學教學的所有知識點。二是試題庫,包括在線自測,課后習題,期末考試模擬試題,通過大量的試題將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完整的給學生展示出來。三是病例庫,大量臨床真實典型病例、尸體解剖案例,按病理學教材各章節內容編輯分類,方便師生檢索。四是電子教案及教學課件庫,病理學理論教學及病理學實驗教學的所有的電子教案與課件。五是文獻資料,包括與一般教育相關的政策、法規、規章制度,對重大事件的記錄及與中職教育有關的理論與文獻資料,以方便教師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六是常見問題解答,病理學教學中最常出現的問題及全面解答。七是病理學網絡資源友情鏈接庫,其他學校及結構做的網絡課程及精品課程的鏈接,與病理學學習相關的網站的網址,病理學討論的論壇的網址等等。
4 病理學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的實施步驟
(1)根據教師、學生對病理學教學資源的需求情況,構建病理學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基本思路及框架。(2)確定參與病理學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的人員名單,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成員分工,擬定資源庫建設工程流程表。(3)通過自主研發、網上下載、外部購買等方式按章節收集素材。(4)將收集的素材加工整理、分類、匯總入庫,上傳至網絡,通過網絡將在資源庫中的資源應用于課堂,探索網絡環境下的病理學課程教學模式。(5)通過教學實踐與反饋,完善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最終形成一個資源豐富、高質量的病理學教學資源庫,并逐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臨床特點;病理學;抗線粒體抗體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既往曾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疾病, 隨著免疫學檢查和肝穿刺病理組織學檢查的普及,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檢出率不斷攀升。我國是乙肝和肝硬化大國, 如何在早期準確地判斷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治療的關鍵環節之一。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30例確診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臨床資料, 總結其發病特征、常見癥狀及體征、免疫學特征以及病理學特點, 旨在提高對該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力,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來自大連市第六人民醫院確診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3例, 女27例;年齡40~56歲, 平均年齡(48.0±5.5)歲。診斷標準:①AMA或AMA-M2陽性;②谷氨酰轉肽酶(GGT)>正常值5倍上限或ALP>正常值2倍上限;③肝穿刺檢查具備特征性病理學改變,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中任意2項即可診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1. 2 方法 回顧性分析30例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臨床資料, 總結其發病特征、常見癥狀及體征、免疫學特征以及病理學特點。
1. 3 觀察指標 實驗室檢查:AMA及AMA-M2、ALT、AST、ALP、GGT以及血清膽紅素水平。臨床表現:癥狀、體征。病理學指標:所有患者均進行肝穿刺行病理組織學檢查, 主要關注是否存在膽管炎癥、膽管周圍炎癥以及膽管損傷等病變。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癥狀與體征 患者初起臨床癥狀出現率分別為乏力(76.7%)、黃疸(30.0%)和瘙癢(23.3%)。最常見的體征為脾腫大(66.7%), 其他依次為肝腫大(43.3%)和腹水(20.0%)。
2. 2 實驗室檢查 AMA及AMA-M2陽性率分別為90.0%和83.3%。按照AMA及AMA-M2是否陽性進行分組, 陽性組(27例)患者中出現疲勞、瘙癢、口干、肝區疼痛、黃疸例數分別為19、18、6、5、6例。ALT、AST、ALP、總膽紅素分別為(96.5±4.5)U/L、(69.0±4.3)U/L、(280.0±8.0)U/L、(19.0±2.0)μmol/L。陰性組(3例)患者中出現疲勞、瘙癢、口干、肝區疼痛、黃疸例數分別為2、2、1、1、1例。ALT、AST、ALP、總膽紅素分別為(95.0±3.0)U/L、(65.0±2.5)U/L、(286.5±9.5)U/L、(21.8±3.5)μmol/L。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指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3 肝穿刺病理學特點 30例患者分期如下:Ⅰ期6例, Ⅱ期10例, Ⅲ期8例, Ⅳ期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膽管或者其周圍炎癥, 膽管損傷或減少等膽管本身病變表現。其中3例患者為肉芽腫性膽管炎, 其余27例患者均為非化膿性膽管炎。陽性組患者的病理分期Ⅰ期5例, Ⅱ期9例, Ⅲ期7例, Ⅳ期6例。肉芽腫性膽管 2例, 非化膿性膽管炎25例。陰性組患者的病理分期Ⅰ期1例, Ⅱ期1例, Ⅲ期1例。肉芽腫性膽管 1例, 非化膿性膽管炎2例。兩組患者的病理分期及組織學特點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是一種免疫機制介導的, 表現為肝內小膽管及其周圍進行性炎癥反應, 最終導致肝臟纖維化和肝硬化的一種疾病。該疾病通常好發于中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臨床表現較為復雜, 并不具有特征性[1]。本研究中臨床癥狀出現率依次為乏力、黃疸和瘙癢。最常見的體征為脾腫大, 其他依次為肝腫大和腹水等, 與顧而立等[2]通過一項涉及985例患者的大樣本研究報道基本一致。因此, 實驗室檢查尤其是AMA和AMA-M2檢查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中AMA、AMA-M2陽性率分別為90.0%和83.3%, 和胡朝軍等[3]報道基本一致。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按照其病理學表現可以分為4期:Ⅰ期主要表現為匯管區小葉間膽管炎;Ⅱ期為匯管區小葉間膽管消失, 其周圍部分小膽管增生并伴有炎癥浸潤;Ⅲ期肝組織纖維化變性;Ⅳ期存在再生結節的肝硬化[4]。PBC的病理學特征總結起來主要表現為非化膿性膽管炎或肉芽腫性膽管炎, 當前的診斷標準已不把病理學指標作為必須的診斷指標, 通常情況下患者有相應的臨床癥狀、體征, 實驗室檢查滿足生化及免疫學檢查標準(AMA或AMA-M2陽性)即可明確診斷。從本研究可見, 部分患者AMA或AMA-M2為陰性, 對于此類患者肝穿刺取得病理學資料顯得尤為重要, 不但可以早期診斷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 還可以與其他肝臟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有助于PBC早診斷、早治療。
綜上所述, 隨著對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發生機制及臨床表現的進一步認識和免疫學檢查普及應用, 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早期診斷率將大幅提高。當中老年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乏力或頑固性皮膚瘙癢等癥狀時應警惕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可能, 有必要完善相關檢查, 必要時進行肝穿刺行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和分期, 指導臨床治療。
參考文獻
[1] 王琦夏, 沈鐳, 陳曉宇, 等.抗線粒體抗體陰性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的臨床及病理學特點.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1, 19(5):340-344.
[2] 顧而立, 姚光弼.中國人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臨床特點:52年文獻的系統分析.中華肝臟病雜志, 2009, 17(11):861-865.
[3] 胡朝軍, 楊國香, 李, 等.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血清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譜的檢測及臨床意義.中華檢驗醫學雜志, 2010, 33(2):115-120.
篇8
【關鍵詞】“教學做”;生命科學館;一體化;教學模式
高職高專職業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醫學職業教育也逐漸轉變為培養“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的模式,既要求有牢固的基礎科學理論和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又要求有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工作職業能力,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單元教學時間里融為一體。我們提出了獨特精深的病理學“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思想,以“做”為主的課程整合模式,課程能力目標是突出“先會做”這一實踐能力培養,然后才是“后懂理”理論知識跟進。
一、研究對象
以學校2013級臨床醫學專業1~10班的538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學生來源于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錄取入學,隨機分班。學生年齡、性別及成績經過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設計實驗組為:臨床醫學1~5班,共計26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對照組為臨床醫學6~10班,共計271名學生。
二、研究方法
學生學習病理學基礎內容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模式,聯系臨床緊密的內容以問題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模式(problem based leaning,PBL教學法)等多手段聯合教學。預先對學生進行課前動員,向他們介紹聯合教學模式的基本特點、意義以及如何在病理學中應用。主要教學過程包括:
(1)教師采集典型臨床病例進行整理,病例中包括患者主訴、癥狀、體征、臨床檢查、病理變化及尸體解剖等內容,并有針對性提出思考題,將整理好的臨床資料精制成PPT;同時在每一個教學班培養個別學生成為簡易標準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
(2)教師導課,在前次課程活動結束或利用自習時間,并將導課內容分配到每一個學生,也可通過學校網絡教學中的病理學討論專區進行導課,督促學生積極和自主地進行學習和交流。
(3)學生自學收集相關資料、分析問題,帶著問題去圖書館和上網查閱資料等預習、準備,也可請教學校教師和校外專家,并整理好個人發言討論稿。
(4)小組討論與學習,學生原則上以寢室為一個小組(6-8人/組),組長主持小組討論案例中提出的問題,每一個學生在討論會上發言,圍繞問題提出進一步問題及解決的辦法,小組討論結束時,提交一份小組討論意見與結果。
(5)全班集中臨床病理討論(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CPC),將學生SSP引入到簡易模擬病房,教師組織CPC教學。各小組學生代表匯報本小組討論結果,其它小組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進行辯論,每一個學生積極踴躍發言。教師輔導學生總結,并對學習情況做出評價,指出不足,提出改進意見及下一步學習要求。學生問卷調查,對本次課程單元教學的滿意情況,有哪些方面需要改進。
三、研究結果
四、討論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還處于政府強勢推進階段,在這個特定時期,任何政府管理的缺失或弱化,都會使職業教育受到很大影響。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病理學“教學做”的過程中,作者首次提出“五個場景”教學模式:①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藥理學實驗;②把設計性實驗引入藥理學實驗教學中;③在藥理學實驗教學中引入改良PBL教學方法;④將雙盲法引入藥理學實驗課教學中;⑤優化藥理學實驗考核方式和內容。這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實踐、重創新的教學模式,每一模塊的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讓學生走進生命科學館,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性認識,改變了傳統的病理學教學模式,給教學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和面貌,有利于其對枯燥的病理學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
“教學做”的一體化教學模式符合高職高專職業教育的要求,是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教學以“雙證書”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實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為宗旨,要求學生畢業后具有執業證和職業能力,而“教、學、做”的一體化模式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執業考試和職業能力的訓練不僅依賴于臨床專業課程,而且對專業基礎課也有同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羅玉琳,張樂星,封玉玲等.醫學高職院校病理學教學中引入CPC的實踐探索[J].重慶醫學,2011(24).
[2] Schneider S,Bazarian J,Spillane L,el a1.Educational PrescriptiOILS:Prd,iem based learning in the ED[J].Acad K-nerg Med,2002(10).
[3] 韓儀.以多元化教學形式引導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建構[J].繼續教育研究,2006(4).
[4] 宋亦芳,汪國新,金德瑯.熱點?焦點:社區教育發展三人談[J].中國成人教育,2013(1).
[5] 王洋,朱焱,陶立陽等.計算機輔助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論壇,2010(1).
[6] 吳曉嵐.PBL聯合多媒體技術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5).
[7] 胡玲,封玉玲,唐靜.改良PBL和LBL教學法在高職高專病理學教學中的比較研究[J].現代醫藥衛生,2013年(17).
篇9
[關鍵詞] 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學;內鏡表現
[中圖分類號] R5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1(b)-0013-02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發生病變是胃癌的前兆,及早的診斷對于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目前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診斷方法還存在一定的爭議[1],為了探討CAG的病理檢測結果與內鏡檢測結果關系,該研究分析2011年1月―2013年4月該院收治CAG患者50例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進行診斷與治療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包括男性34例,女性16例,年齡范圍為34~68歲,平均年齡為(60.5±22.4)歲,所有患者均為慢性炎癥,有21例為輕度炎癥;有25例為中度炎癥,有4例為重度炎癥。統計資料入選標準:所有納入研究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本研究的資料統計。統計資料排除標準:排除同時合并消化性潰瘍患者,排除同時合并十二指腸潰瘍以及其他十二指腸腫瘤患者。
1.2 檢測方法
對CAG患者的胃鏡檢測由專業的胃鏡醫師進行,檢測后進行詳細的記錄與描述。胃鏡檢測的主要描述特點包括:一是紅白的花斑樣改變;二是紅白相間的血管透見現象;三是胃粘膜潰爛現象;四是胃粘膜的顆粒樣變化。對CAG患者的病理學檢測方法為:在距離幽門2 ~3 cm的胃大彎和胃小彎處取胃竇粘膜組織作為病理學檢測樣本,由病理醫師進行檢查并記錄。對CAG患者的Hp檢測方法:通過快速尿激酶實驗方法進行定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胃鏡診斷結果與病理學診斷結果符合率統計
50例患者中病理與內鏡均診斷萎縮者11例(符合率22.0%),兩者血管透見診斷符合者7例(符合率14.0%),胃鏡下花斑樣變化診斷符合病理者27例(54.0%),對內鏡與病理學檢驗結果符合率的計算方法為:檢驗結果符合例數除以總例數(50例)。
2.2 CAG患者的其他病理表現與胃鏡表現的比較
兩種檢測方法均檢測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隨腸上皮化生者33例(符合率66.0%),均檢測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隨皮內瘤變者4例(符合率為8.0%),均檢測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隨上皮內瘤變者12例(符合率為8.24%)。
2.3 CAG合并炎癥和腸上皮化生與Hp關系探討
3 討論
在該研究結果2.2中,兩種檢測方法均檢測為CAG伴隨腸上皮化生者33例(符合率66.0%),由此可以推斷出CAG患者的慢性炎癥情況與腸上皮化生關系十分密切。由該研究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0例患者中病理與內鏡均診斷萎縮者11例(符合率22.0%),而胃鏡下的花斑樣診斷符合率為54%(27例/50例),由此可以推斷出單純的以胃粘膜紅白相見(白相為主),胃粘膜下的血管網暴露或者顆粒樣病變的內鏡表現對診斷的價值較低。而胃鏡下的花斑樣變化炎癥的內鏡下所見之一,這說明了CAG患者在病情進展的多個步驟中,內鏡還沒有觀察到胃部萎縮現象時,其在病理學檢驗結果就可能已經發生了萎縮。這一點與相關文獻[2-3]報道基本一致。
相關文獻報道[4]:Hp的感染現象時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病情進展的重要標志之一,CAG患者胃粘膜存在的活動性炎癥暗示了存在Hp的感染現象,并且感染的嚴重程度與胃粘膜萎縮程度、腸上皮化生程度具有緊密的聯系。該研究結果也顯示出:在Hp檢測結果為陽性的CAG患者中,其腸上皮化生和炎癥的病理學表現百分比明顯高于Hp檢驗結果為陰性的百分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臨床胃鏡檢查是目前診斷CAG的主要手段,但患者萎縮的確診仍依賴于病理組織學檢查,然而CAG的肉眼與病理的符合率僅為38%~78%。因此,靠幾個胃粘膜活檢尚不能完全診斷或排除萎縮和腸化生。因為無論是萎縮還是腸化甚至幽門螺桿菌在胃黏膜的分布都是不均勻的,如果病理活檢發現萎縮就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但如果未能發現萎縮,卻不能輕易排除[5]。如果不取足夠多的標本或者內鏡醫生并未在病變最重部位活檢,都有可能遺漏病灶,對于慢性萎縮胃炎患者需積極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定期復查胃鏡,這樣才能盡量減少疾病發展為癌。綜上,對CAG患者的胃鏡診斷價值較低,最終通過病理性診斷才能進行確診。
[參考文獻]
[1] 王蕾,朱薇,陳楚弟,等.胃鏡下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準確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3):1464-1468.
[2] 戴威娜.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病理診斷與胃鏡診斷不一致因素分析[J].武警醫學,2010,21(10):905-907.
[3] 蔣予,付婭,吳建維,等.醋酸增強內鏡技術在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腸上皮化生診斷中的價值[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2,17(6):313-316.
[4] 蔡莉,王文富,陳菊平,等.內鏡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與幽門螺桿菌相關性研究[J].四川醫學,2010,31(9):1316-1317.
篇10
關鍵詞: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改革;教學研究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是三年護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我校護理專業三年專科的學習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安排在大一下學期進行,在近兩年我校教學改革中,從考試課調整為考查課,課時安排從80學時減少為48學時,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能圓滿高效的完成教學大綱的課時安排,又能促進護理專業課的學習,是我們教研室的長期研究內容。
1目的
通過調查分析,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研究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調整,對專業課教學和護理技能的熟練掌握的影響。
2方法
2.1調查分析 對護理專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與專業課的關系以及臨床應用等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我校護理專業13級在校生、進入臨床實習的12級學生和護理專業課教師。采用無記名方式。共發放問卷186份,回收有效問卷171份,有效回收率為91.94%.與此同時我們與部分護理專業課教師和附屬醫院護理人員進行了座談交流。問卷和座談內容涉及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難易程度、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知識與專業課程學習及臨床應用的關聯程度、與職業資格考試的關系等。
2.2教學內容調整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對病理學與病理生理想的教學內容適當調整。
病理解剖學中總論的四章(組織和細胞的損傷與修復、局部血液循環障、炎癥、腫瘤)是醫學學習的基礎,是指導學習各個疾病的關鍵,對護理專業課的學習不可或缺;而各論中常見疾病的病理解剖內容如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統疾病等可少講或不講,這部分內容可與護理后期專業課結合,通過外科護理、兒科護理、內科護理等課程進行學習,部分內容也可鼓勵學生在臨床實習中自學。
病理生理學內容適當增加DIC、傳染病與性病,并就臨床中常見的水腫、脫水、低鉀血癥、休克等病理生理過程增加課時學習,強化病理生理基本病理過程的認識。
綜上所述,我們把病理解剖學內容和課時適當減少,相應增加病理生理學的教學內容和課時,見表1。
2.3教學方案實施 實驗對象:14級在校護理專業學生。
實驗條件:①教學條件:教室多媒體教學系統,實驗室互動示教系統,示教顯微鏡,掛圖,大體標本,HE切片,辦公電腦2臺,打印機1臺等。②人員構成:本組研究成員具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講師9名,職稱層次比例適宜,并且每個人病理學教學時間均超過8年。學歷構成:博士 1名;碩士研究生 3名;本科 7名,學歷層次比例合理。
實驗方案: 2014級護理專業6個班學生隨機分3組,每組由兩個班級構成,每個班級學生隨機分布,人數都在100名。一個班級作為對照組,按照往年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另外一組作為改革組,采用調整后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及教學計劃。每組由一名中級以上職稱的教師任教,共計3個教師。
實驗結果:第二學年結束,通過調查問卷方式,用SPSS統計學分析,比較改革組和對照組之間講授內容的課時調整對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學習的影響是否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結果
3.1調查分析 12級和13級護理專業中,分別有91.4%和93.7%的學生認為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多,課時短,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在12級護理專業學生,92.6%的學生和少量護理專業課老師認為病理解剖學內容與護理專業課和臨床應用聯系不緊密,與職業資格考試關系不大;98.7%的護理專業學生、大部分護理專業課教師及行業專家都認為病理學教學內容應進行適當的改革,以適應護理專業學習和技能操作的需要。
3.2實驗結果 調查問卷采用無記名方式。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78份,有效回收率為96.33%,見表2。
計算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專業知識熟練掌握情況,以合格人數計算,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0.05)。考察護理專業學生,對專業課學習及護理技能學習是否有幫助,實驗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4討論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在醫學教育系統中,無論是護理專業,還是臨床、檢驗、影像等專業學習中,都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和橋梁課。熟練掌握病理學和病理生理學知識,對疾病的護理診斷、護理治療等技術的掌握,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外科護理中,如何預防血栓栓塞的出現,通過血栓形成這一章節,讓學生認識到血栓形成的三個條件,應用到臨床上應避免反復在同一個部位穿刺,以免造成血管內皮損傷;長期臥床或手術后的患者,應鼓勵其早期下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流動,防止血栓形成;血液凝固性高的患者,如腫瘤患者、婦產科分娩后的婦女,也應鼓勵早期下床活動。
在教學課時由80學時減少為48學時的基礎上,我們通過調查分析,適當調整教學內容,研究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調整,對專業課教學和護理技能的熟練掌握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無論實驗組還是對照組,都對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的專業知識感興趣。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熟練程度上,實驗組取得更好的成績。對專業課學習及護理技能學習幫助上,實驗組學生認為對專業學習更有幫助。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專任教師與臨床專家之間、專業課各門課程之間、專業課與基礎課之間的廣泛交流,我們對護理專業病理學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改革,使教學內容與專業的培養目標、學制、教學課時數結合起來,合理調整學時比重,優化教學內容,以保證病理學教學設計符合護理專業知識與技能學習的需要。
本研究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少問題尚待解決。本研究未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充足優化和完善,使其更好適應護理專業課學習和職業能力的需要。考察對象,只考察14級護理一個年份的學生,結果可能受到人數、當年高考成績等影響。觀察時間短,實驗結果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長期印證。在接下來的護理專業教學中,我們將進一步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適應護理專業課學習和職業能力的需要。多考察幾個年級的護理專業學生,調整教學內容對專業課學習與職業能力培養的影響。對影像、檢驗、口腔技術等專業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
使病理知識與護理專業課互相滲透,搭起互相聯系的橋梁,將醫學領域多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融會貫通的綜合性學科。
參考文獻:
[1]劉青華,王曉暉,李靈敏,等.病理學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J].基礎醫學教育,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