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石的工程性質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巖石的工程性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工程地質情況 砂石骨料 質量控制
Abstract : The engineering geology of Aggregate production in quality control of access to the decisive role. Control the perfor-mance of mechanical equipment in the same time, a detailed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the continuously adjusted dur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control and been piecemeal reform activities, the quality of Aggregate can maintain long-term stability. While also continuing studies in the lithology, identify cost contro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focus.
Key words: engineering geology; gravel aggregate; quality control
小灣水電工程左岸砂石加工系統孔雀溝石料采場出露兩種巖性,角閃斜長片麻巖和黑云花崗片麻巖。隨著石料采場開采大面降至EL.1350m后,料場瓦斜路溝至2#豎井之間突然大面積出露角閃斜長片麻巖,引起了人工砂石骨料細骨料石粉含量、細度模數的生產質量產生較大的波動,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跟蹤試驗檢測,局部對人工砂石加工系統進行小改小革活動,生產組合的微調,使得砂石生產質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工程地質研究對砂石骨料加工質量控制、成本控制及人工砂石加工系統環保工作的影響,不得不引起高度的重視,在砂石加工系統設計中進行充分的考慮。
1.工程概況
左岸砂石加工系統由孔雀溝石料場和砂石加工系統組成。
孔雀溝石料場料區位于壩址左岸下游1.4km~1.8km處,分布高程EL.1200m~EL.1700m,料場面積約0.45km2。
左岸砂石加工系統布置在⑥號山梁至瓦斜路溝之間,向上游接左岸壩頂公路,向下游接孔雀溝石料場Ⅲ料區,高程范圍EL.1245m~EL.1380m,砂石料加工系統進料平臺高程EL.1380m。
左岸砂石料加工系統承擔全部雙曲拱壩混凝土和部分水墊塘、壩肩處理混凝土所需砂石料的生產任務.混凝土總量855.53×104m3,其中大壩混凝土838.2×104m3,水墊塘混凝土4.2×104m3,壩肩處理混凝土13.13×104m3。
2.砂石加工工藝
砂石加工系統布置于壩軸線下游左岸,瓦斜路溝上游側,EL.1245m~EL.1380m高程之間。加工系統成立體布置,主要由粗碎車間、預篩分中碎車間、細碎車間、篩分車間、制砂車間、半成品堆場、成品料倉、膠帶機輸送系統、供配電系統、供排水系統、廢水處理系統及其他配套工程組成,總占地面積4.2萬平方米,其中地上有效面積2.5萬平方米;兩個粗碎車間、半成品運輸膠帶機、10個成品料倉和成品供料系統均布置于地下,地下總面積1.7萬平方米。
左岸砂石加工系統是一條獨立的原材料生產線,由料源開采控制、人工砂石生產控制、存儲、銷售四個環節組成。其生產工藝為:料源供應粗碎生產預篩分車間中、細碎篩分車間制砂車間檢查篩分車間石粉回收車間成品料倉D系統(膠帶機運輸系統)。將生產工藝分為四段破碎,其中粗碎、中碎車間為開路,細碎及制砂車間均設閉路循環生產調節,設置洗石機的除泥工藝,增加石粉回收車間,以調節砂中石粉含量。
左岸砂石加工系統是半自動化的砂石加工系統。在試運行階段,進行了相應的生產能力試驗,從各種設備的開口進行了研究,確保各粒徑粗骨料的生產產量滿足設計要求,使粗骨料的質量控制主要集中在篩網的完好率上;同時試運行階段還對細骨料的生產組合進行了研究,提出符合要求的生產組合,為后期過程控制及改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3.工程地質對砂石加工影響
3.1巖性影響
孔雀溝石料采場巖性復雜,料源巖性主要是黑云花崗片麻巖及角閃斜長片麻巖。其中黑云花崗片麻巖為中粒鱗片粒狀變晶結構,其主要礦物為石英、長石及少量黑云母、磁鐵礦;角閃斜長片麻巖為中細粒鱗片狀變晶結構,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角閃石及少量黑云母。
從礦物巖石學的角度分析,巖石中石英含量少于20%的不叫花崗巖,暗色礦物(鐵鎂質礦物)的最大含量大約為20%,同時SiO2的含量大于60%。因石英的抗壓強度高、堅硬、抗風化能力強,所以角閃斜長片麻巖較黑云花崗片麻巖的抗風化能力差,且在生產破碎或研磨過程中,其極易產生大量的石粉,造成細骨料生產過程中石粉含量的控制變難。同時按變晶礦物顆粒的絕對大小劃分,中粒變晶結構主要礦物顆粒的平均直徑為3~1mm,細粒變晶結構主要礦物顆粒的平均直徑
無論是黑云花崗片麻巖還是角閃斜長片麻巖都是片麻構造,片麻狀構造又稱為片理構造,片理構造是由于巖石中片狀、板狀和柱狀礦物在定向壓力的作用下重結晶,垂直壓力方向平行排列而形成的,順著平行排列的面,可以把巖石劈成一片一片的小型構造排列。片理構造的形成,往往不止一次、一個過程就終結。巖石的變形作用和重結晶作用經常反復交叉進行,晚生成的片理切割早生產的片理的現象是屢見不鮮的。片理狀構造的巖石在復擺顎式破碎機顎板的"豎向"咬力作用下,許多巖石會順著片理面被破碎成針片狀,小灣骨料加工技術要求,粗骨料針片狀含量≤15%,這樣對現場生產質量控制要求變高。
同時兩種巖石的比重、孔隙率、云母含量的不同,造成加工后骨料粒型都存在差異,影響混凝土配合比。
在孔雀溝石料采場料區內還伴生有片巖,雖然片巖的厚度不大,最厚處可達到2m,但是片巖為軟化巖體,在有用料與無用料劃分中被劃為無用料,其在爆破過程中,極易被破碎成粉,剔除較難,影響著砂石生產質量。
3.2構造影響
孔雀溝石料采場工程地質條件復雜,發育有Ⅲ級斷層F42、F4、f42,同時出露一條寬約40m~60m的G1擠壓帶,Ⅳ、Ⅴ級結構面豐富,有時集群發育,而這些結構面都不同程度的風化,片巖發育、節理泥膜富集,在人工開采爆破過程中,都容易破碎成粉狀,剔除較難。造成了粗碎生產過程揚塵大,半成品含泥量高,因此在篩分車間生產時,需要大量的清水清洗,保證粗骨料表面的干凈。而這樣造成了砂石生產系統清排的水體中含有大量的泥粉,這些水體若直接排入江中,經緩慢沉淀,在河岸匯集,造成污染。
另外構造產生的影響就是石料采場爆破巖石的大塊率居高,造成料源供應緩慢,而砂石生產的可持續性嚴重制約著砂石生產質量,對此如何通過研究巖體構造情況安排爆破設計,盡可能的降低大塊石含量,提高半成品生產效率,保證生產的可持續性成為料源供應的主要控制問題。
4.質量控制措施
4.1料源質量控制
為了確保人工砂石骨料質量,我們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的研究,針對料場復雜地質條件下,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料源質量控制手段:
4.1.1巖性搭配控制
孔雀溝石料采場發育兩種巖性,角閃斜長片麻巖及黑云花崗片麻巖,按照《孔雀溝石料采場及骨料加工技術要求》,控制角閃斜長片麻巖所占比例不超過開采總量的50%,混合骨料的表觀密度應≤2.75g/cm3的要求。
我們根據石料采場的工程地質特點,對母巖的質量控制主要集中在開采規劃上。每進行一個開采大面爆破前,先進行目辨兩種巖性的分布區域,然后測量放點放樣進行大略收方,計算兩種巖性的比例。核算完兩種巖性的總體比例后,召開相關的會議制定詳細的爆破設計編制,確保爆破順序為先爆破黑云花崗片麻巖區,進行緩慢開采,然后爆破角閃斜長片麻巖區,執行搭配開采,搭配采用車載比例控制,嚴格控制黑云花崗片麻巖與角閃斜長片麻巖的比例為6:4。對車載比例的控制,我們安排了專職質檢人員在開采點、粗碎口進行跟蹤檢查、統計,建立單獨的臺帳記錄每天的情況;而且在砂石骨料加工過程中,不定時隨機對特大石、大石、中石采樣試驗,如出現角閃斜長片麻巖偏多的情況時,馬上通知開采點質檢人員進行調整,發揮試驗數據指導現場生產的作用。
4.1.2母巖質量控制
孔雀溝石料采場工程地質條件,節理裂隙發育,片巖發育。在開采大面的外埂區域巖體風化嚴重,G1擠壓帶及外埂區域巖體表面銹蝕嚴重,母巖的篩選困難。
因此在進行每一個大面的開采規劃前,質檢人員在現場隨機采取母巖送檢,對母巖的干抗壓強度、濕抗壓強度及軟化系數進行試驗檢測,大體規劃出有用料與無用料的劃分區域;同時對上一開采大面的具體地質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判斷出強風化帶、軟弱夾層帶及含泥量高的區域,對該些區域采用槽挖的形式首先剔除,盡可能降低料源的含泥量。對于某些含泥量高的料子,我們將其運至渣場利用自然分選的方式,然后回采分離出來的有用料,避免浪費,盡可能的保證了料源的充足。
4.2粗骨料質量控制
石料采場地質構造復雜,巖石又屬于片理構造,對粗骨料生產的超徑、針片狀質量指標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生產過程中,我們研究主要通過各種設備的開口進行控制,同時將各種篩網振幅、振率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在生產過程中對篩網我們及時檢查,對已破損的篩網進行更換。
經過不斷的檢查和控制,使左砂粗骨料生產質量得到有效的控制,小石(20mm~5mm)、中石(40mm~20mm)、大石(80mm~40mm)、特大石(150mm~80mm)超徑合格率達到95%以上,針片狀自檢合格率達到100%。
4.3細骨料質量控制
由于石料采場兩種巖性生產過程產生的石粉量不同,試運行期間發現干法生產石粉量多,遠遠超出小灣技術要求,不得不進行工藝調整;而后期經過四年的高強度生產,過程檢查維修工作又不到位,引起設備的生產能力下降,細骨料石粉回收量波動大,我們采取對局部進行小改小革活動,盡極大的努力穩定細骨料生產品質。
4.3.1干法改濕法生產
按照投標時的工藝設計,巴馬克、棒磨機制砂采用干法生產,但是由于石料采場巖性多樣,巖石內長石豐富,特別是角閃斜長片麻巖中以斜長石為主要成分,而長石在巴馬克的沖擊破碎下或棒磨機的研磨、骨料的互相撞擊作用下,容易產生許多石粉,石粉含量平均達到25.9%。按照小灣《孔雀溝石料開采及骨料加工技術要求》石粉含量控制在12%~17%左右,平均控制在14%左右為最佳。
明顯干法生產石粉含量偏高,在經過一系列是實驗,決定棒磨機采用濕法生產,巴馬克采用干法生產,但在篩分過程中采用便噴水邊篩分的方式來生產,利用水體將石粉從砂中分離掉大部分。水洗后,巴馬克與棒磨機生產的混合砂石粉含量卻偏向控制下限,有時低于下限,對此在砂石生產工藝設計時,加入螺旋洗砂機水洗回收石粉作為搭配,確保人工砂石石粉含量滿足設計要求,并保證砂石品質長期穩定。但是干法改濕法生產后,卻使砂子中的含水率偏高,而小灣成品砂石采用料倉的模式存儲,受地質條件限制,成品骨料運輸由地下系統長距離輸送,使得砂子的脫水變得困難,且倉內砂子受毛細水效應影響,正常情況下,脫水12天以后砂子內的含水量下降的變化就變得更加困難,因此造成左砂砂含水率波動大,含水率控制困難。
4.3.2石粉回收車間小改小革
小灣大壩澆筑強度高、持續時間長,對成品砂的需求量大。為保證砂含水量滿足設計要求,生產時采用滿倉生產的料位預警措施,六個成品砂倉,一倉放料、四倉脫水、一倉進料,保證單倉脫水時間達到12天以上,盡可能的降低砂中的含水量。但是高強度的生產,持續時間又長,外加巖石強度高,引起棒磨機在后期的生產中經常要停機維修,棒磨機筒體嚴重開裂損壞,降低了棒磨機的制砂能力,造成砂品質波動,特別是石粉含量的波動最為突出。
因此我們將整個制砂閉合環節進行了研究,分析如何進行局部小改小革確保混合砂的石粉含量滿足設計要求。通過對整個環路進行試驗、研究,我們發現棒磨機、巴馬克生產砂篩分時用水量大,大量的石粉被水體帶走白白流失,同時造成水體凈化困難。如果該部分水體匯集,利用石粉回收車間回收,可以提高石粉回收量。
一致通過假設后,我們將一臺水處理池改造成棒磨機、巴馬克生產水溶液的存儲池,同時在池內安裝一臺抽水泵將存儲池與石粉回收車間相連形成局部閉合系統,確保棒磨機、巴馬克的生產水溶液能循環利用,提高石粉回收量。而同時考慮到水溶液的濃度問題,在研究后要求生產工區在生產過程中降低巴馬克、棒磨機的用水量,提高水溶液濃度。該項改造確實改變了石粉的回收量,對細骨料的級配檢測試驗滿足設計要求,為優良人工砂。
接下來的問題是,本身石料采場兩種巖石在研磨后產生的石粉量就很大,只是設備老化引起石粉含量偏下限,而小改小革后回收的石粉在試驗初期控制不當,反而引起石粉含量偏高的問題出現。對此我們研究了脫水篩上的石粉厚度應該達到多少時,石粉回收量才能滿足要求?經過試驗數據反應,脫水篩上的石粉厚度達到10cm~12cm厚,混合砂中的石粉含量可以滿足設計要求。經過討論,提出相關的管理措施為開機前1~2小時內,石粉回收池內底閥關閉;管理人員根據水溶液的濃度及脫水篩網上石粉厚度適當打開底閥,保證抽水泵不堵,同時也平穩、均勻的回收石粉。
4.3.3生產組合控制
左岸砂石加工系統是半自動化的砂石加工系統,在試運行期間針對設備的各項性能指標,粗骨料的各項技術指標主要是通過各種破碎機的開口及保證篩網的完好率進行控制。生產組合主要是針對細骨料加工而言,在保證半成品供料充足的情況下,細骨料的主要生產組合采用:
(1)二臺MBZ2136棒磨機+二臺B9100立軸式破碎機+一臺200NG43III砂泵(石粉回收裝置)+一臺脫水篩聯動運行(石粉回收車間);
(2)二臺MBZ2136棒磨機+二臺B9100立軸式破碎機(巴馬克)+二臺200NG43III砂泵+三組2YKR2460振動篩聯動運行(篩分樓)+一臺脫水篩聯動運行(石粉回收車間);
(3)三臺MBZ2136棒磨機+三臺B9100立軸式破碎機(巴馬克)+二臺砂泵+四組2YKR2460振動篩聯動運行(篩分樓)+一臺脫水篩聯動運行(石粉回收車間)。
嚴格按照生產開機組合進行控制,保證開機40min后脫水篩上的石粉厚度達到10cm左右,使砂的品質滿足設計要求。
4.4過程跟蹤控制
生產過程中要時刻掌握生產的砂石骨料質量情況,要經常進行試驗抽檢。具體的生產過程試驗檢測頻次為:粗骨料、細骨料每臺班一次,必要時候加密抽檢,期間每2小時巡視1次,所有的檢測數據第一手報送生產工區作為指導。
加強各車間之間的聯系,加強工長對C10、C15、B27皮帶的巡視檢查力度,巡視過程要抓取砂子判斷其品質,及時對砂子的生產情況進行調整。
結論
工程地質情況從本質上影響人工砂石生產質量控制情況,當我們充分對巖石性質,巖體構造進行了解后,再配合設備機械破碎原理,選擇合適的工藝生產技術,確保從源頭上保證人工砂石的整體質量。同時從不斷的工程特點中研究工程地質情況同砂石生產的內在聯系,完善設備的性質,制訂更加完善的過程設備保修計劃,使人工砂石品質更加的穩定、優質,從而保證大壩混凝土總體質量,提高工程的整體水平。
另外研究工程地質情況后,我們可以結合現有的砂石生產技術,找出更加合適的、節約成本的生產模式及環保控制辦法,完善綠化砂石生產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有良《最新工程地質手冊》。
篇2
近年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對交通運輸和公路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建設也隨著快速的發展起來。社會發展不僅對公路工程的數量有要求,對公路工程的質量都有也有嚴格的要求。作為檢驗工程質量的一項重要手段,試驗檢測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出來。試驗檢測是公路工程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工作,對于提高工程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論述了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工作的意義,分析試驗檢測工作主要內容,希望對相關部門工作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字:公路工程;質量;試驗檢測
中圖分類號:X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正文:
一、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工作的意義
近年來我國在公路施工管理方面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管理方案,但工地試驗檢測管理還沒有形成實用性強的管理方法,目前公路工程事故越來越多,發生頻率越來越高,分析原因主要是質量意識不高。為了適應公路高速發展的需要,必須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管理措施并加強質量管理,切實加強試驗檢測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質量。通過試驗檢測手段做好以下工作:
1.材料控制
公路工程所需原材料應按有關試驗檢測規程,技術規定進行檢驗。經檢驗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材料嚴禁使用。
各種原材料除了要進行常規試驗以外,有時還要進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規試驗,以確定該材料是否真正滿足施工技術要求。在施工前,施工單位應向監理單位完整提供所使用材料的試驗報告、出廠證明或質量證明書、合格證等資料。
對于新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也要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先進行試驗檢測,經試驗可行后方可推廣使用,禁止盲目施工。
2.參數控制
施工控制參數通常指控制施工質量的關鍵數據,這些參數確定的準確與否,將直接影響路基公路工程的質量。所以在借助試驗檢測這種手段進行參數確定時,應認真對待,嚴格遵照試驗檢測規程,并力求消除試驗誤差,提高試驗精度,以確保試驗數據的準確性,可靠性。
3.質量控制。
公路工程質量的控制主要包括施工單位自檢,監理抽檢,政府監督等環節。
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的試驗檢測制度,建立工地實驗室,并配備相關試驗檢測人員,專人負責,專職質檢,堅持“自檢”制度。
監理方要真正落實事前,事中,事后三層監理,特別是事前監理,要防范于未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監理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監理中心實驗室的有關試驗設備,以試驗檢測作為一種有效手段,嚴把質量關,從而起到控制施工質量的目的。
監督方要真正發揮作為政府監督職能的作用,及時抽檢,及時驗收評定。發現問題,及時化解。抓典型,樹典范,維護政府對公路工程質量監督的嚴肅性、權威性、公正性。
4.工程驗收
公路工程試驗檢測還體現在分部分項公路工程質量驗收環節上。中間交工驗收的結果,直接反映了一個分部(項)公路工程質量的好壞以及公路工程質量上存在的問題和缺陷,是一個分部(項)公路工程施工成果的集中體現。
因此,對于公路工程,除了對施工現場質量控制把關以外,還要及時對每一分部(項)公路工程進行質量驗收,并進行階段性施工總結。經驗收不合格項目,堅決給予返工處理。堅持以試驗檢測數據說話,嚴把試驗檢測關,努力提高公路工程質量
二、公路工程試驗檢測的重要性
公路工程的試驗檢測直接影響著工程質量,工程試驗檢測主要是通過對某種材料或某個工程項目的檢測,并根據檢測結果來判斷工程質量或材料質量是否符合技術標準規定,它是有效控制工程施工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無論是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還是竣工后的評定驗收,試驗檢測無疑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工作作為工程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路工程質量驗收的重要依據。試驗檢測對于提高工程質量,加快工程進度,降低 造價,推動施工技術進步,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強試驗檢測工作,務必引起高度重視。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工作貫穿于公路工程建設的始終,關系到公路工程最終的服務水平。可見作為檢驗公路工程建設過程的有效手段就是試驗檢測工作,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對于工程項目的控制目標而言,試驗檢測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1. 成本控制。試驗檢測可用來判斷當地提供的材料是否滿足公路施工的相關規定和要求,這容易做到通過就地取材來降低工程造價。公路工程施工成本控制貫穿于項目實施的全過程,而公路工程一般具有建設周期長、跨越地區相對較多,具有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要做好工程成本控制需要各個工程參建單位齊抓共管。而公路工程試驗檢測作為公路建設管理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其在成本控制過程中主要體現于通過試驗工作的開展達到節約材料、減少開支的目的,通過將設計配合比與施工配合比之間的科學換算,能夠達到節約用于工程的材料,避免了盲目施工導致的浪費材料,還能夠確保工程質量。
2.進度控制。大多數公路工程建設都面臨著需要早日通車工期要求,工程進度壓力大施工過程中很難保證正常有序施工,只有保證了每道工序的合格才能保證整個工程的合格,通過試驗檢測工作的開展能夠及時發現不合格的項目,及時返工,避免了整個工程完工之后發現會造成更大的返工產生。而大的返工必然會導致工期延長,通過試驗檢測工作的開展,保證了一次性合格率,避免了大的返工,也起到了進度控制作用。
3.質量控制。試驗檢測能合理的控制并科學的評價施工質量。一項公路工程質量的好壞,包括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竣工后的評定驗收。試驗檢測無疑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試驗檢測工作的核心目標是控制施工質量,其貫穿于工程施工質量管理的全過程,是公路工程施工質量控制和竣工驗收評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公路工程建設過程中主要是通過事前、事中和事后幾種檢測手段對工程建設質量進行控制。。
4.對公路工程試驗檢測可以對采用的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進行試驗檢測,從而對其可行性、適用性、有效性、先進性等做出鑒別,以便于積累經驗教訓,因此對施工技術的推進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5.對其試驗監測可科學的評定各種原材料及其成品、半成品質量的優劣,以及通過對產品其進行相關性能的檢測來判定其是否合格,利于對材料的合理運用以及提高工程質量。
三、提高公路工程質量試驗檢測措施
1.提高試驗檢測人員水平
充實試驗檢測隊伍,提高其整體素質和業務水平,確保試驗檢測工作人員均持證上崗,且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并且還應充分掌握相關工程的試驗檢測標準以及相關規范的具體要求,對各種材料的技術性能及各項試驗檢測方法具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在工作中認真仔細,從而避免人為操作所引起的誤差,確保試驗檢測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2.增強質量意識
在實際工作中,應嚴格實行質量自檢,加強質量管理和質量監督,逐步建立完善三級質量保證體系。其次有增強建設各方面的質量意識,分工負責,責任到人,真正落實質量崗位責任制。
3.完善管理制度
隨著形勢的發展,現有的法規制度已不能適應公路建設的高速發展需要。因此對于上述法規制度還有必要進一步完善發展,以便使公路建設單位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結語:要做好公路質量試驗檢測工作需各部門配合,各級質量管理部門應各司其責,按質量第一的方針和全面質量管理要求,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不斷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另外要進一步完善試驗檢測機構,加強管理,嚴格管理,制定一套可行的管理措施。使質檢機構逐漸規范化、專業化。對于一般施工企業作為自檢的試驗檢測機構,也要具備一定的資質。交通主管部門對這些質檢機構要嚴格把關。堅持做到嚴格考核,嚴格審批,定期檢查,對于不合理質檢單位堅決整頓或取締,決不手軟。
參考文獻:
[1] 韓軍.加強試驗檢測工作提高公路工程質量[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7(8).
[2] 張洪云.公路工程施工中的試驗檢測工作[J].企業論壇,2005(6)
篇3
關鍵詞:人工智能;研究型實驗教學;民族關系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研究運用計算機模擬和延伸人腦功能的綜合性學科,對它的研究涉及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語言學、神經生理學、數學、哲學等諸多的學科及領域,是一門綜合性的交叉學科[1]。
人工智能的研究、應用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時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今天,人工智能的不少研究領域如自然語言理解、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智能檢索、機器人技術、人工神經網絡等都走在了信息技術的前沿,有許多研究成果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并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
實踐教學環節在大學教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是提高人才素質與能力的重要途徑。人工智能課程除了具有較強的專業性之外,還具有突出的實踐性,為了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必須把講授和實踐結合起來。本文結合該課程實驗教學,將研究型教學的理念引入到實驗教學,并對教學過程中的經驗和問題加以初步的總結。
1研究型教學模式背景
研究型教學是相對于以單向性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提出的,是指教師以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學識積累為基礎,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知識和能力,自主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究中積累知識、培養能力和鍛煉思維的新型教學模式。研究性教學是對現有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突破。有利于開發大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適應社會需要的創造性和創新能力,充分展現現代大學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三大基本職能[3]。
19世紀初,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最早提出了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為研究型教學模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世紀50、6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著名的“發現教學模式”[4],成為后來探究性學習和研究型教學的先導。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究教學專家薩奇曼正式提出了研究訓練教學模式。他認為學生會本能地對周圍新奇事物發生興趣,并想方設法弄清這些新奇事物背后究竟發生了什么,這是一種進行科學研究的可貴的動力。
自此,研究型教學理念開始廣泛使用。現在,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都非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普遍采取了研究型教學模式。以美國高校為例,雖然美國高校83%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滲透著研究型教學的方法,如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開設研究性課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科研活動等。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推出211工程建設以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一些重點大學都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目標。這些高校在實現從單向知識傳授的傳統型教學向關注創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學轉變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
2研究型實驗教學
本科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科研素質。大學是培養未來一線創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必須從本科教學人手,深入探索研究型教學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滿足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符合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需要。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對科研的投入不斷增加,研究生招生規模逐年增大,本科高年級學生打算繼續讀研的也不在少數。而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相關學科非常活躍的研究課題,其涵蓋的分支非常廣泛,如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計算智能、統計學習理論等,都是目前國際和國內熱門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課程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在專業理論方面,它承續了離散數學中的邏輯知識;在專業方法方面,是數據結構、算法分析與設計的繼續;在專業工具方面,是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的生動實例。并且人工智能的每一部分內容都可以作為一個深入的研究課題,課堂上講解的內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學生們也不可能對人工智能的每一領域都做很深入的學習。并且人工智能涉及很多的數理邏輯知識,有些顯得難以理解,并且往往讓學生感到比較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漸漸淡薄,學生往往被動“聽講”,難以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
針對這一特點,在人工智能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系統學習人工智能的知識、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樹立目標意識找準研究方向,為未來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礎,研究型實驗教學就成為了人工智能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和必然選擇。
2.1實驗教學中加強學生的研究導向
在實驗教學中,如果照搬一些教材中的例子或習題教學,一方面學生們會缺乏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對這個領域的知識缺乏全面的了解。應不斷提出一些學生們感興趣的開放性課題,比如基于支持向量機的人臉識別、基于膚色的人臉檢測,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等,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們逐漸深入的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比如BP神經網絡,在模式識別、經濟數據分析、生物信息學、數據挖掘等眾多領域都取得過成功應用,是一種具有強大的非線性學習能力的計算智能技術。然而BP神經網絡算法自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如會有局部最小解、解受初值影響較大、理論解釋不完善等,而支持向量機在這些方面具有顯著優點。我們可以設計一個人臉識別的實驗,用神經網絡和支持向量機分別實現,并作以比較。讓學生們在了解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同時,也培養學生們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
2.2人工智能課程實驗
該課程是一門對實驗技術有較高要求的課程,對于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實現,要求學生進行嚴格的計算機專業技能訓練和培養良好的科研工作作風。因此對課程中的技能及技術性內容,除單獨進行必要的基礎訓練外,還融入到綜合和研究型試驗中,通過多次反復實驗練習,達到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原理和人工智能的問題求解技術的目的。
該課程的實踐環節主要是實踐項目,由具備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任課教師和助教負責,學生可在全天候開放的專用機房完成。在實踐環節的設計上,我們嘗試把驗證性實驗和開發性實驗相結合,結合實驗教學進度,安排相應的開放實驗,開放性實驗以科學研究實驗為主。并在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深化和擴展教學內容,結合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趨勢和本院老師的最新研究成果,對實驗內容進行更新。
課程主要設置三種層次的實驗:1)基本原理和算法編程,測試例設計及程序測試實驗;2)分析綜合實驗;3)研究型設計實驗。整個實驗包括課前討論、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結果討論、總結提高等六個環節。對于綜合性和研究型實驗,把學生分成5個人一小組,每小組選做其中的一個。學生從指導老師處了解到實驗課題后,即著手查資料,研讀文獻,鉆研有關理論。在此基礎上,學生先提出實驗方案,經與老師討論后,即可開始實驗研究。
3實驗平臺的構建
民族關系問題對被訪對象,特別對少數民族被訪對象是非常敏感的問題,對民族關系的評價又存在個體層面、群體層面、不同階層人群之間的差異,因此,僅僅以傳統的文獻分析、問卷統計和現場觀察等民族學方法來進行調查,得到的數據會存在較多誤差。
因此結合本校的民族特色和民族學領域獨特的研究優勢,將信息認知技術引入民族關系研究,運用圖像、心電和腦電數據進行分析,將分析的結果和心理場景測試及民族學調查結果進行相互印證和參數修正,從而獲得盡可能客觀的數據,這些數據將有助于建立一個客觀、完備、科學的民族關系監測體系,并真實全面地評估民族關系,從而使決策機構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基于多信息融合的民族關系監測預警系統總體框圖如圖1所示。
目前該平臺已經搭建,由北京市公共安全信息監測平臺建設、北京市公共安全信息監測平臺建設關鍵技術研究、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民族信任研究等多個重大項目支撐。在這個平臺的下面,涉及到人臉識別、表情識別,視頻監控、認識等領域,小波分析、神經網絡、支持向量機、模糊數學、信息融合等人工智能知識得到了具體的應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愿參加到該平臺下的某一項目,切實對自己所學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4結語
研究型實驗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也切實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編程能力。研究型實驗教學在實踐過程中還有以下問題需要改進:
1) 研究型實驗教學的理念很難普及。很多教師對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內涵未能準確把握,把研究型教學模式等同于學生實習或者寫論文。
2) 研究型實驗教學的輔導老師素養需要提高。研究型實驗教學作為體現創新教育要求的現代教學模式,需要的不是知識傳授型的教師,而是高素質的研究型教師。教師不僅是單一的教者,更應該成為一個學者,教師不僅要有研究型教學的教育觀念、快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和高超的教學技能,要能夠合理地規劃和設計實驗內容。
3) 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學生學業和教師績效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萬森. 人工智能原理及其應用[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2] 蔡自興,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3] 李得偉,張超,李海鷹. 大學工科專業課程實施研究型教學的探討[J]. 高等教育研究,2009(9):74-75.
[4] 彭先桃.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理念探析[J].教育導刊,2008(3):56-58.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Research Experimen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ZHANG Ting, YANG Guo-she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篇4
21 世紀,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并在經濟社會中發揮日益突出的作用。當今社會,人才是企業的核心,而知識創新則是人才的核心,知識型員工將作為未來人力資源管理的重心,其作為一個新興群體正在不斷的壯大,并且,其對于未來經濟的關鍵作用越來越被認可,通過已掌握的知識來創造價值,日益凸顯了其在組織中的核心作用。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在組織管理中與一般員工有不通的關注點與需求,一般員工更加重視勞動報酬,而知識型員工更注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組織的認可,相比較于報酬因素,更加需要得到領導及同事的尊重與認可。同樣,知識型員工對于管理過程中的程序的公正性和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更高。也就是說,一般員工注重的是分配公平,而知識型員工更加注重程序公平。公平問題作為影響知識型員工工作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更受關注,若企業程序公平建設不當會嚴重影響知識型員工的行為、績效等,進而嚴重影響組織績效。當前對于公平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結果公平,而很少立足于程序公平,然而在許多文獻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認為,程序公平相對結果公平而言更加重要,程序公平對知識型員工的學習績效以及創新績效的影響也與一般員工不同,鑒于知識型員工的特殊性,需要通過研究理清程序公平各維度與知識型員工績效之間的關系,以此建立一套知識型員工的程序公平管理機制。
.....................
1.2 研究目的和意義
本文主要通過實證性分析,理清知識型員工程序公平對工作績效的影響機理,希望在豐富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人力資源管理具體操作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中的程序公平相對于結果公平而言,將程序公平歸納為正式程序、領導公平和信息公平,將知識型員工的工作績效分為任務績效、關系績效、學習績效和創新績效,結合公平性理論、程序公平理論,運用現有工具,采用科學的方法,期望通過對知識型員工的調研分析達到以下目的:
(1)了解當前知識型員工工作績效以及程序公平管理現狀;
(2)通過對調研問卷的分析,研究知識型員工程序公平性各環節與工作績效各維度之間的關系;
(3)通過證明程序公平性與知識型員工工作績效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出知識型員工程序公平性建設舉措,為企業管理者從程序公平建設的方向進行激勵和管理,從而提高員工乃至整個組織的績效提供一定的參考。
1.2.2 研究意義
文章對于程序公平與知識型員工績效關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程序公平理論,并為企業在知識型員工的管理體系建設上提供現實的借鑒或指導意義。
(1)理論意義
首先,本研究是對程序公平理論、知識型員工績效等相關理論及其實踐研究的一種有益補充。以往的研究大多都只是籠統的說明了組織公平感與知識型員工績效的關系,或者是將程序公平放在管理的某一環節來研究其與員工行為及績效的關系,或者是以工作滿意度、情感承諾、工作投入等作為中介或緩沖變量來研究組織公平感與員工績效的關系,很少有將程序公平作為切入點,結合程序公平和工作績效的幾個維度,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程序公平理論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文章在對程序公平理論以及知識型員工績效結構理論梳理總結的基礎上,通過分維度的實證研究和分析,從結構上度量程序公平和知識型員工績效之間的關系,一定程度上充實了程序公平及其結果變量的理論研究。
? 其次,許多研究表明組織公平感的提高可以促進員工績效的提高,關于二者的關系研究大多基于國外的研究成果,這些理論在國內是否具有普適性有待進一步考察,國內對于組織公平的研究起步較晚,關于程序公平與知識型員工的績效關系研究更少涉及。因此,文章以我國的知識型員工為研究對象,了解其程序公平感與工作績效的現狀,并討論兩者之間的關系,揭示兩者的相互影響與預測作用,明確預測力的強弱,拓寬了國內對程序公平的理論研究的視野。
.....................
2 研究綜述與相關理論
國內外學者對于知識型員工以及公平感的研究已經相當成熟,得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本章通過對以往文獻的梳理,總結出與本研究相關的研究現狀,從而為研究方向及角度提供理論支撐。
2.1 組織公平感理論與研究
國外學者對公平感研究可以追溯了上個世紀 60 年代,而國內對組織公平感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且大都是基于國外研究的結構劃分,并且大部分是以國外的研究為工具的。
2.1.1 組織公平感理論的提出
1965 年 Adams 在《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中運用了公平的概念,從此開始了公平理論研究的新紀元,解開了組織公平廣泛研究的帷幕。Cropanzan&Greenberg1997 提出在組織行為學中,公平在組織行為學中被看作是一種社會的心理構建,如果大多數人認為一種行為是公平的,那么這種行為就可以說是公平的。分配、晉升、激勵等管理環節都涉及到公平感,管理中的公平感不僅關系到組織績效,還影響到組織的競爭力。組織公平就是在組織的日常工作中人們對公平的感知,而影響組織公平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組織公平的維度和結構即由上述多方面構成。
(1)分配公平
1965 年美國學者 Adams 在社會交換理論的框架下探討公平問題,提出了著名的社會比較理論。他提出,人們判斷分配是否公平不僅僅是將自己的收入與付出作比較,還通過與自己過去或是現在他人所受待遇相比較來評價自己所受待遇的公平性程度,如果比較的結果是自己的收益與投入比等同于對方的收益與投入比率,則會產生公平感;如果比較的結果是高于對方的收益投入比,這時會產生內疚感,并會努力補償,比如增加組織公民行為;相反,則會產生不公平感。這種不公平的感覺會使之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減少自己的不公平感從而再次達到公平的狀態。
(2)程序公平
在程序公平概念出現之前,人們只關注分配公平的研究,后來漸漸發現分配公平存在一定的缺陷,員工對公平的感知還受到程序和方法的影響。Thibauth&Walker(1975)研究法律程序中的公平問題時發現,若被告人認為整個訴訟程序是公平的,不管最終結果對自己是否有利,都會增強他的公平感,這是 Thibauth 和 Walker 提出的程序公平的概念 。這一概念的提出將公平理論的研究引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2.2 知識型員工理論與研究
2.2.1 知識型員工
知識型員工最先由彼得.德魯克提出的,他認為知識型員工是運用特殊符號和知識、相關信息工作的人。隨后,Despress Charles 等人(1996)對知識型員工的薪酬管理問題作了研究,研究對象為技術性知識員工,提出改革知識型員工薪酬制度需要結合的各種因素;同年,Tampoe 經過調查分析后認為,與一般員工相
比,知識型員工更加重視自身的成長,要求高給予自,而且金錢的邊際價值有所降低等。這項研究為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參考,但研究并沒有考慮知識型員工績效提升過程中環境因素的影響,只給出了部分激勵知識型員工的因素; Frances Horibs(1999)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將知識型員工視為企業知識資本的代表,從如何進行人力、結構和顧客資本管理這三方面展示“知識型員工作為最重要的組織資源,其知識資本必須轉化為真正的競爭力”;Michael B.Arthur(2008)提出,作為一名知識型員工應該具備兩種能力,即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并且提出了個人獲取知識的“金字塔模型”。為了更大限度的運用知識型人才,企業需充分了解知識型員工的特點。 (1)知識型員工的人格特征
由于學習經驗、人生閱歷的不同,知識型員工擁有與一般員工不通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現在一下幾點。首先,知識型員工的學習能力較一般員工強,且知識型員工參加培訓及繼續學習,積極更新自己的專業技能。知識型員工在繼續學習更新自身知識技能的同時,其自身超越常規的思維能力是區別于一般員工的重要差異,組織創新能力源于這類人群的創新能力。知識型員工的學習和創新能力保證了其強有力的競爭力,并成為組織核心競爭力的源泉。其次,強烈的個性及對權威的藐視,知識型員工多是富有才智且專業精通的群體,而且個性分明。他們堅信科學,不會趨炎附勢懼怕權威,由于知識型員工對于事物的發展規律有自身的見解,因此他們有時會因為堅信真理而藐視權威。另外,團隊精神差,由于知識型員工自身受過良好的教育以及專業的訓練,工作的專業性使得他們自主工作并堅信自己的判斷,在與別有意見相左時,通常相信自己的專業性,很少輕信他人,甚至會挑戰常規,也因為知識領域的不同使得知識型員工很難進行團隊合作,知識型員工通常都是各司其職,團隊精神較差。最后,組織忠誠度低,由于知識型員工對社會地位追求的強大動力以及極強的成就動機,并注重自身價值的實現,與一般員工相比,他們更傾向于精神方面的滿足,當現狀不能滿足其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時,他們往往會毫不猶豫的選擇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以滿足自身的追求。
......................
3 研究構思與假設 ................ 14
3.1 構思的理論依據、構思模型與說明 ........... 14
3.1.1 構思的理論依據 ............. 14
3.1.2 初步構思模型與說明 ............. 15
3.2 研究假設 ................... 15
4 研究設計 ............. 17
4.1 研究方法及工具 .............. 17
4.1.1 問卷調查法 ................ 17
4.1.2 研究工具 .............. 17
4.1.3 統計分析方法 ................. 17
5 實證研究和數據分析 ...................... 25
5.1 樣本數據總體情況 .................. 25
5.1.1 數據收集情況 ................. 25
5.1.2 樣本的描述性統計 ............... 25
5 實證研究和數據分析
經過對原始問卷的修改,形成了正式問卷,本章節首先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并運用 spss19.0 軟件,通過相關統計方法對正式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并對程序公平和工作績效的相關性進行驗證。最后,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對原始假設模型進行驗證并修改,形成最終的模型。
5.1 樣本數據總體情況
5.1.1 數據收集情況
本研究問卷與 2014 年 11 月到 2015 年 2 月期間發放,發放范圍是包括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中部地區省市的眾多企業。問卷是采用匿名的方式,由被試基本情況和程序公平問卷部分由被試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寫的,而工作績效部分則由被試的上級領導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填寫的。
由于高層管理人員的工作環境以及工作時間有很大的彈性,工作內容也是復雜多變的,而他們大多是公司管理制度的制訂者,很難測量他們對管理過程的程序公平感以及工作職責的履行情況。所以,本問卷樣本集中分布在基層、中層員工,基層和中層員工的工作職責以及公平感程度相對明確,從而可以在問卷樣本中得到比較客觀的評價。由于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知識型員工,因此,研究問卷的發放對象都是工程師、設計人員、業務人員等專業技術人員。
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全來自于“知識型員工程序公平與工作績效關系的研究調查問卷”的實際調查數據。共發放的問卷 450 份,收回 413 份,刪除部分無效數據共得 408份樣本數據。
......................
6 研究結論
本文將知識型員工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員工程序公平與工作績效關系的實證分析,本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首先,通過對相關文獻和理論的分析、歸納,得到本文的研究視角,為本研究提供了相關理論支撐;其次,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相關數據,為后文的數據處理與分析提供數據來源;實證部分主要利用相關的統計分析軟件對知識型員工程序公平、工作績效的結構進行了驗證,并進一步探討了兩者之間相關性及作用機理;另外分 析了在人口統計特征下的知識型員工程序公平及工作績效現狀,本章節主要對分析結果進行討論和說明。
6.1 程序公平與工作績效的結構
程序公平的結構是在前人對于組織公平感結構劃分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得出的,其結構的穩定性,及各因子對于程序公平的解釋度都是未知的,工作績效維度也是參考學者的研究成果,在實證部分,通過分析軟件對數據的統計得出相關的結論。
6.1.1 程序公平的結構
實證部分首先對程序公平量表進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經過分析初步得出了程序公平由三個維度構成,即程序公平的三維度結構(正式程序、領導公平、信息公平)。然后利用 Amos 軟件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對程序公平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分析結果進一步驗證了程序公平結構可以反映員工的程序公平感,且程序公平結構模型較穩定。
6.1.2 工作績效的結構
篇5
(一)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實習期間,我在某大型建筑公司擔任內勤工作,基本是為人力資源主管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并與施工現場取得一定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施工現場的幾位技術人員同監理產生了矛盾,導致工程不能正常進行,并在技術方面遇到了極大的阻礙。人力資源主管對這幾位技術人員和監理都做了相應的思想工作 ,并對技術人員采用薪酬激勵方法,此方法實施后,技術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這就引發了我對知識型員工薪酬激勵問題的思考。
(二)實習之后的感悟
在工程管理專業學習的過程中,我一直希望自己成為一名管理人員,并且十分傾向于人力資源與工程管理想結合的工作,這也是為什么我會選擇作為人力資源助理這一內勤工作的原因,這樣既可以接觸到工程項目,又可以學習人力資源方面的知識。在工作的過程中,我認識到,自己必須有兩方面需要加強,第一是專業知識的夯實,書本里的理論知識非常重要,在掌握熟練理論知識后,與實踐想結合,得到了很好的運用,才算真正掌握了知識,第二是人力資源管理不簡單的是我們所說的人事科人事部,這里面有很多的學問和理論,可以說是一門哲學,也是一門藝術。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更加堅定了自己曾經的目標,也更加明白了夯實專業知識和盡快學習人力資源管理相關理論和知識的重要性。
下文就是我自己結合實踐對知識型員工的薪酬激勵方法在工程管理過程中的應用的一些看法和總結。
二、知識型員工薪酬激勵
(一)知識型員工及其特點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員工指大多數白領,如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他們工作內容涉及管理咨詢、科技研發、設計銷售、法律金融等領域。
1.較高的個人素質
今天的知識型員工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個人素質,擁有較高的學歷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素養,不再是僅僅出賣勞動力的“機械”,不僅對于專業知識,而且對于經濟、管理等都有較多的
篇首注釋:本文作者李偉。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現在的企業越來越需要知識型員工,來帶動企業的發展。本文通過工程管理實踐,闡述工程管理過程中對知識型員工的薪酬激勵辦法。
認識,掌握著最新的技術。
2.很強的自主性
知識型員工是一個富有活力的群體。與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人被動地適應設備運轉相反,知識型員工更傾向于擁有一個自主的工作環境,不僅不愿意受制于物,而更強調工作中的自我引導。知識員工是高技術高素質的人才,具有創新能力。在創造性工作中,他們靠自己的知識、經驗和靈感完成挑戰性工作。所以他們不喜歡上級的操縱指揮,而強調自我引導和寬松的工作環境。為了更好解決復雜多變的難題,他們要求在工作中享有獨立自主性。這種獨立自主性要求較少的職級壓迫和更多的自我決策權,而且需要柔性的工作制度和寬松的組織氣氛。
3.有很高價值的創造性勞動
知識型員工從事的不是簡單的重復性工作,而是在易變和不完全確定的系統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才干和靈感,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推動著技術的進步。
4.勞動過程難以監控
知識型員工的工作主要是創造性活動,依靠大腦而非肌肉,勞動過程往往是無形的,而且可能發生在每時每刻和任何場所。加之工作并沒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驟,其他人很難知道應該怎樣做,固定的勞動規則并不存在。因此,對勞動過程的監控既不可能,也沒有意義。作為高素質的知識員工,在滿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基礎上,他們更注重高層次的需求,如尊重的需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等。薪酬是評判一個人在社會所處地位高低的重要標桿,為了滿足尊重的需要,知識員工通常渴望高薪酬;知識員工愿意從事創造性和挑戰性的工作,通過自己的知識發現并解決難題,凸顯自身能力,使工作更具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5.勞動成果難于衡量
由于知識型員工的勞動過程難以監控,而且也往往因為知識型員工的勞動成果依賴很多因素,包括同事、團隊的協作完成,因此勞動的成果一般難于衡量。
6.強烈的自我價值實現愿望
知識型員工的需求一般在比較高的層次上,他們往往更在意自身價值的實現,并強烈期望得到單位或社會的認可。他們并不滿足于被動地完成一般性事務,而是盡力追求完美的結果。因此,他們更熱衷于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渴望展現自我價值。知識經濟時代,對于企業,誰擁有人才資源誰才能占據優勢地位;對于人才,誰擁有知識誰才能獲得發展,知識就是財富。知識員工具有的知識資本為企業創造了利潤,為了知識資本的保值和增值,在知識更新加速的今天,知識員工必須保持繼續學習的態度。通過學習,知識員工才能補充和更新知識,適應現代知識人才的競爭,提高創新能力,得到自我發展。
通過上述對知識員工的需求分析,可以看出知識員工的需求趨于個性化和多樣化,所以企業要配合柔性的管理制度。從薪酬激勵模式上來說,企業應深入分析他們的需求特征,從中找到匹配的薪酬模式,激勵他們創造更高的價值,達成企業與知識員工的雙贏。
(二)薪酬激勵
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能夠讓員工發揮出最佳的潛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激勵的方法很多,但是薪酬可以說是一種最重要的、最易運用的方法.它是企業對員工的回報和答謝,以獎勵員工對企業所付出的努力、時間、學識、技能、經驗和創造,是企業對員工所做貢獻的承認. 有效的薪酬激勵只是相對于傳統的利用工資、金錢等外在的物質因素來促使員工完成企業工作目標而言的,它更多地從尊重員工的“能力”、“愿望”、“個人決策”和“自主選擇”角度出發,從而能更好地創造員工
個人與企業利益的“一體化”氛圍。
薪酬激勵的方式包括:
1.分紅年薪制
企業經營得好的經營者,可以拿到全額年薪,包括基本年薪、風險年薪和獎勵年薪;企業經營業績差的經營者將視具體情況只能拿到部分年薪。通過實行年薪制,可以使經營者的灰色收入明朗化,同時可以激勵經營者提高風險意識。
2.持股激勵制
企業經營者和員工以人力資本的大小享受企業收益的分配權。具體做法:A、收入股份化,在考核的基礎上,企業經營者將自己的部分收益轉化為企業股份,經營者依此股份享受企業的股本分紅。B、設置管理股,讓經營者以企業股份的形式享受企業經營收益,經營者離開企業,該股份也就自行消失。C、設置股份期權,讓企業經營者享有在未來某一時期,按照確定價格購買一定份額股份的權力。除了以上激勵方式外,還有員工的考勤獎勵、銷售激勵、利潤分享等方式。同時也要注重對員工的工作態度、行為方式等進行綜合評估,考慮員工的“行為模式”在薪酬分配中所占的比重,避免單一依賴工作業績來評定薪酬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因為那些盡心盡力向顧客提供優質服務的員工,一方面宣揚了企業文化或企業價值觀,一方面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著潛在的推動作用。如果他們的付出得不到肯定,那么他們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將受到打擊。
三、薪酬激勵方式探討
(一)選用具有激勵性的計酬方式
計酬方式通常包括按時計酬、按件計酬、按績計酬等。最缺乏激勵效果的是按時計酬,其激勵作用只是體現在每年調薪前后的一段時間,很難持久。但它也有明顯的優點:收入穩定,給員工以安全感,便于留人和招聘;實施方便;勞動力成本易于預測;不會因為強調產出數量而忽視質量等。計件薪酬對員工的激勵作用十分明顯,但它僅適用于產出數量容易計量、質量標準明晰的工作,對知識白領的工作很難計件。在IT行業,最通常采用的是按時計酬與按績效計酬相結合。它需要事先設定具體的工作目標(指標),考核期結束時或項目完成后根據實際工作業績評估結果計算浮動工資或提取傭金。業績工資由團隊業績和個人業績兩部分所決定。對高級職位,企業利潤常作為重要業績指標而與薪酬掛鉤。由于薪酬與可量化的業績掛鉤,更具激勵性和公平性。這種方法需要有合理的目標設定方法和良好的績效考評系統做支持。
對于高科技公司里的研發人員,根據項目管理法則,可以按研發項目中的若干關鍵階段設置多個“里程碑”,對按計劃完成者實行獎勵,而不是按工作時間行賞。另外,將研發人員的部分薪酬與產品的銷售狀況掛鉤、增加加薪機會,使薪酬支付更加靈敏地體現員工的業績。
(二)激勵要因人因時而異
通過調查發現,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學歷、不同單位、不同崗位以及處于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知識型員工的需求存在差異,甚至是很大的差異。因此,相同的激勵措施起到的激勵效果也不盡相同。即便是同一位知識型員工,在不同的時期或環境下,也會有不同的需求。由于激勵取決于內因,是員工的主觀感受,所以,激勵要因人而異。在制定和實施激勵措施時,首先要調查清楚每個知識型員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將這些需要整理、歸類,然后再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
(三)獎懲要適度
實踐證明,獎勵和懲罰會直接影響激勵效果。獎勵過重會使員工產生驕傲和滿足的情緒,失去進一步提高自己工作績效的欲望;獎勵過輕起不到激勵效果,或者讓員工產生不被重視的感覺。懲罰過重會讓員工感到不公,或者失去對公司的認同,甚至產生怠工或破壞的情緒;懲罰過輕會讓員工輕視錯誤的嚴重性,從而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因此,對知識型員工的激勵獎懲要適當。
(四)一定要體現公平
公平性是員工管理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任何不公的待遇都會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緒,影響激勵效果。調查結果表明,有72?00%的知識型員工認為自己沒有受到公平對待。因此,對取得同等成績的員工,一定要給予同等層次的獎勵;同理,犯同等錯誤的員工,也應受到同等層次的處罰。
四、總結
(一)現存激勵方式的一些不足
1.激勵方式單一
該企業盡管采取了“加薪、獎金、績效股”等激勵措施,但是僅涉及少數員工,對大多數知識型員工采取的激勵形式較單一。例如,目前采取的年終一次性發放較高數額獎金的方式,雖然對員工有一定的激勵作用,但是缺乏長期的效果。中青年知識型員工既看重自身的發展和價值的體現,同樣也看重薪酬方面的“既得利益”。然而,該企業的激勵措施對這部分員工的激勵效果尚不明顯。
2.缺乏長效激勵機制
在解決知識型員工的薪酬激勵問題時,企業會首選傳統的薪酬激勵方式。但傳統的以貨幣為主的薪酬機制,無法真正調動知識型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激勵效果不大。
3.薪酬體系不合理
“工資+獎金”是勘察設計行業普遍采用的薪酬分配模式,這種模式在該企業實際運營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計算獎金以產值為依據,使“顯性”的產值指標在薪酬分配方面成為主導因素,而使相對“隱性”的技術管理要素被忽視,弱化了技術、知識的作用,不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二是薪酬分配以部門效益為核心,使企業在分配時主要由所在部門的產值確定計發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生產經營單位的相同崗位上專業技術人員在個體能力、水平、經驗等方面的差異,挫傷了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積極性。三是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科學有效的考核標準。有些部門為了回避分配差距可能產生的員工之間的矛盾,搞平均主義,造成部門二次分配不合理。
(二)結語
上文是我對知識型員工薪酬激勵問題的一些想法,從知識型員工的特點出發,引出薪酬激勵體制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其現有不足和在運用中應該采用的方式。工程管理中我們會接觸到很多高學歷具備高素質的人才,也會接觸到最平凡的工人,在對待不同的員工上,我們要采用不同的方法,用誠懇和真誠對待辛苦勞動的建筑工人,運用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思想和方式對待知識型員工,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工作順利進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猛,“寬帶薪酬留住企業知識型員工初探”,《價值工程》,2011年第四期。
2. 梁建川,“自助式薪酬在高新技術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中的應用探析”,《 現代經濟信息》,2010年第十二期。
3. 徐進仁,謝佳妮,“知識型員工內在薪酬滿意度模型構建研究”,《經濟師》2009年4第四期。
4. 任潔,李丹,“于雙因素理論的“80后”知識型員工激勵薪酬制度研究”,《生產力研究》,2009年第九期。
5. 邱靜藝,“知識型員工薪酬滿意度影響因素探析——基于龍巖市企業的調查”,《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二期。
6. 徐瑾琳,“知識型員工的全面薪酬模式管理”,《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四期。
7. 曾月旻,“知識型員工薪酬管理模式探討”,《會計之友(上旬刊)》,2010年第一期。
8. 鄧玉林,達慶利,王文平,“知識工作設計與知識型員工薪酬策略”,《中國工業經濟》,2006年第八期。
篇6
(項目編號:JXZY110401-004,項目名稱:程序設計基礎公共平臺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部分成果。
[摘 要]本論文以長春職業技術學院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的課程建設目的、意義、特色、課程目標、主要內容、關鍵問題、方案、落實措施等幾方面進行探索與研究。
[關鍵詞]程序設計基礎 案例 工作過程
作為職業院校,我們的辦學初衷是為社會培養各類急需的實用型人才,而作為專門培養軟件人才的我院示范專業的軟件技術專業教師,我們深感開發《程序設計基礎》這門課程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綜上所述,我們軟件教研室在示范專業建設中對該課程進行了大膽的開發與創新。在本課程開發的同時,我們進行了本課題的立項工作。綜上所述,該課題的研究目的歸納如下:
(1)教師按照標準化的軟件開發流程進行案例的設計,使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掌握程序設計基礎的基本技能。
(2)學生在綜合運用相關軟件工程理論知識基礎上,通過教師對案例的分析與講解,能利用程序設計基礎課程相關技術進行項目設計。最終能成為企事業單位需要的標準規范、自動化程度高、滿足客戶要求的程序設計基礎方面的技術服務人員。
(3)培養學生高度的工作責任感、自信心,和實事求是的做事風格。真正的讓踏入測試行業的學生,成為IT公司產品出貨前的把關人。
一、意義
本課程是軟件技術專業中的一門專業技術課程,我院在該課程的教學研究和改革中逐步樹立了“以實踐教學、案例教學為核心,理論服務于實踐”的指導思想,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體現基于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課程設計理念,以真實的程序設計基礎案例為載體組織教學內容。
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明確程序設計基礎在軟件開發流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探索程序設計基礎在提高教學效益方面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學生程序設計基礎技能;通過本課題的實驗研究,培養出一批社會緊缺的程序設計基礎人才,提高軟件編寫質量,大大提高企業生產效益,同時能夠適應軟件外包和國際化軟件開發的中高端軟件開發人才的需求迅猛發展。
二、特色
該課題的特色也是該課程在我們示范專業開發過程中所體現的創新之處。
我們本著“教中做、做中教、學中做”的指導思想,通過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一方面可以在軟件開發中運用程序設計基礎技術提高軟件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對程序設計基礎崗位技能的學習,達到掌握軟件開發的應用能力。
三、主要內容:
走訪軟件企業對程序設計基礎人員的需求進行調查研究,對程序設計基礎在教學活動中重要作用的必要性的調查研究,形成調研報告。結合企業真實項目開發典型案例、拓展案例和綜合項目,形成案例庫。教師在各課程中有針對性進行程序設計基礎的設計與研究,并進行及時的反思、評價。歸納出程序設計基礎環境在軟件開發實施方法、步驟。實踐技能測試題庫建設。教學課件建設。能夠適應各個模塊之間的程序設計基礎方法設計,使得程序設計基礎貫穿于全課程,從而提高軟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關鍵問題
(1)教學案例的選擇及設計模塊建設
(2)程序設計基礎工具的選擇及過程模塊建設
五、方案
本課題以案例研究為主導,輔之以下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
(2)案例研究法:引導教師用信息技術和學科課程解構與重構的相關理論,剖析研究過程中的 典型案例,形成在整合教學中有效支撐的案例集。
(3)經驗總結法:在教師個人實踐的基礎上,定期聘請軟件企業、行業專家開展研討、交流活動,通過研討總結,逐步形成程序設計基礎整合的方法和途徑。
(4)行動研究法: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擬訂總體研究計劃,根據總體情況,制訂具體計劃,積極開展有效的行動研究,及時總結評價,調整研究方向。
(5)成果分析法
收集整理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資料,包括論文、課件、測試用例等,歸納總結。
六、落實措施
本課題的落實措施思路為:
收集和整理中外有關企業程序設計基礎的經典案例,開展專題理論研究,形成專題研究論文。開展程序設計基礎課程課堂案例分析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召開1—2次小型學術研討會,對本課題的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討。收集材料,分析整理測試用例。形成最終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篇7
要:知識創新研究可謂當前的一大研究熱點,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此展開研究,但是從公司成立年限視角入手,對隱性知識創新展開實證研究可謂是一個空白。基于此,以上海、浙江、北京、江西等地幾百家公司高層管理人士為調查對象,從實證角度展開了研究。結果表明,成立年限為11―20年的公司對隱性知識創新的重視程度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要優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過20年的公司。這個結論也說明,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隱性知識創新有利于公司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關鍵詞:公司成立年限;隱性知識創新;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892(2010)03-0068-07
一、引言
知識創新,指的是現有知識的應用過程中新知識的創造,它要求組織共同努力創造新知識,并在新知識的識別及獲取方面擁有較高的經驗水平。
金明律(1998)認為公司知識創新應具備三個必要條件:1、創造知識共享的公司文化,是知識創新的必要條件。所謂知識共享的文化是促使組織成員為其組織共享知識而自愿參與的意識。這種意識必須建立在組織成員的自覺、自愿的基礎之上。唯有如此,組織成員愿意將其個人所掌握的知識用文字等形式公開出來供組織所共享;2、創建有利于知識創新的組織是知識創新的又一個必要條件。組織內成員一旦真正認清了共享知識的必要性之后,就會建立能夠有效地集中那些分散的知識,并活用該知識的組織結構。這是知識創新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3、建立有利于知識創新的信息網是知識創新的基礎工具。要把每個人掌握的知識以多種方式進行收集并由組織所共享,應有系統的積累方法和使用通用的語言,即建立標準化、結構化的規程。為了活躍知識創新氛圍,還應系統進行分類知識、規定知識創新步驟、設計知識表達的規范格式、促進知識創新的激勵和報酬制度的建立等工作。組織成員通過企業內設置的信息網可以及時、準確地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公司文化、組織結構等對知識創新的影響。
不少學者強調知識,特別是隱性知識是組織中最重要的不可模仿的戰略資源(Leonard-Barton,1992;Grant,1996)。因此,組織戰略的核心應該是最大限度地進行知識創新和融合,而公司領導層需要為知識創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建立所需的網絡關系(cohen&Levinthal,1990)。
那么,公司成立年限對隱性知識創新是否有影響?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在國內外可謂一片空白。基于此,本文嘗試通過對上海、浙江、北京、江西等地幾百家公司高層管理人士的問卷調查,從實證角度展開研究,進一步完善相關理論,并對我國公司實踐提供參考。
二、相關文獻回顧
(一)企業生命周期理論
企業生命周期是指從企業創建到衰亡所經歷的全部時間過程,不同企業的生命周期往往各不相同。美國學者愛迪思將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等十個階段。大多數企業的生命周期包括創建階段、擴張階段、成熟階段、防護性階段、復雜階段。企業的生命周期曲線圖可以描繪成一條類似s形的曲線,這些階段通常以銷售成長率或下降率的顯著變化作為區分點(芮明杰,2004:157)。
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研究了企業處于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特征。歸納起來,主要觀點有:
企業在創建階段一般比較脆弱,規模也較小,管理效率、產品質量管理、融資能力以及發展速度都不穩定,破產率高。當企業的運作進入正軌,銷售額和利潤迅速上升時,企業進入擴張階段(芮明杰,2004),此時企業已初具規模,生產趨于規模化、產品成本降低、質量提高、初步擁有自己的市場份額,在技術上日益完善,逐步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崔毅,洪燕嬋,2006)。然而當公司發展到大規模階段時,也就進入了成熟期。公司在成熟期因生產規模已經很大,市場占有率也較高,競爭對手已經不太容易撼動其地位,因而不需要再做大量的投人就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收益。這樣的企業一般患有“大企業病”,主要表現在:間接生產人員增多、管理機構龐雜;決策過程復雜遲緩,領導以及企業安于現狀、墨守成規、嚴重等(David B.Balkin,2000)。衰退期是企業的老年期,企業在這個階段會遇到業務停滯不前、利潤減少和營業收入下降等問題(崔毅,洪燕嬋,2006)。Thomas et al.(1998)研究了集群企業在誕生、成長、成熟和衰退或僵化四個階段的生命周期特征。在誕生階段,集群企業產品剛剛形成特色,企業聚集到一起生產產品,并憑借信息網絡、分工協作以及資源共享所產生的外部經濟來獲得競爭優勢;成長階段,集群迅速發展,增長率高,以日益增長的速度和規模擴大生產,集群內的資源日益集中,創新競爭優勢明顯;成熟階段,企業間競爭加劇,利潤下降,創新速度放緩,整體競爭力的上升空間不大;衰退階段,大量企業退出,優勢逐漸削減。
企業生命周期對隱性知識創新的影響
關于企業生命周期對隱性知識創新的影響的研究在國內外幾乎是一片空白,已有的一些研究指出了獲得競爭優勢的企業即生命周期比較長的企業重視隱性知識創新,隱性知識創新對企業的作用較大。比爾-蓋茨一語驚人地指出:“企業繁榮中孕育著毀滅自身的種子,要防止這種毀滅的唯一對策就是堅持不斷創新。”
彼得?德魯克曾經在其著作《創業精神與創新》中列舉了集裝箱創新的案例,深刻地說明了創新在實踐中的重要作用。把卡車車廂直接搬下,運進船艙,即集裝箱運輸,完全不是什么新技術,而是來自一種新的認識:把船當作貨物處理的工具,而不僅僅是一條船。真正重要的是,讓貨物在碼頭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這項平凡無奇的創新幾乎提高了海洋運輸效率的3倍多,而且挽救了海運事業。沒有這一創新,過去40年快速發展的世界貿易簡直不可能發生(彼得?德魯克,1989:35)。
梅麗霞,王緝慈(2007)列舉了臺灣自行車產業集群通過學習和創新獲取競爭優勢的案例。臺灣自行車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在給美國買家代工及與日本同行交流的過程中,學習了自行車生產的基本知識,積累了一定的生產管理經驗和技術創新能力,這是臺灣自行車產業萌芽和成長不可缺少的一個起點。但是,真正的利基產品通常不是來自復制與轉移,而是來自滿足本土及國外市場需求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再造。臺灣自行車產業集群正是在滿足國內外新興產業需求,連續開發出BMX、擗震前叉、碳纖維等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新產品,贏得國內外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尤其是大陸廣闊的本土市場,給了捷安特這樣的臺灣自行車產業集群中的領先企業以無限的市場空間和成長機會。利用國內國外市場主動學習、積累知識和能力再造,正是臺灣工業從外資代工走向自主品牌的發動力,是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與升級的動力源泉。從已有的研究不難看出,凡是企業生命周期越長的企業越重視隱性知識創新。因此,我們接下來將對企業生命周期對隱性知識創
新的影響展開實證研究。
(二)隱性知識創新
1、隱性知識的特點
正如Alvin Toffler(1990)所言,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知識型社會,知識成為擁有超常能力的源泉。知識分為兩種: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可以用系統的語言表達出來,以數據、科學公式、規格、操作說明等等形式實現共享。它可以比較容易地被加工、傳播以及儲存。隱性知識深植于行動、過程、慣例、責任、愿景、價值和情感中(Schon,1983)。隱性知識包括部分技術能力――一種非正式的、無法明確表達的技術訣竅。有多年經驗的手藝師傅積累了獨特的手藝,但是他無法明確表達其中隱含的科學或技術原理。與此同時,隱性知識有一種重要的認知度,它包括心智模式、信仰和一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視角,因此,它們難以明晰化。這些隱性的模式徹底塑造了我們怎樣認知周圍的世界(Nonaka,1991)。根據Roy Lubit(2001)的分類,組織中有四種類型的隱性知識: (1)難以表達的技術訣竅(knoW-how); (2)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3)解決問題的方式(Way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 (4)組織慣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s)。
隱性知識的特點有: (1)無意識性,即隱性知識的擁有者常常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的隱性知識; (2)環境依賴性,即隱性知識作用的發揮依賴特定的環境或氛圍; (3)個體性,指隱性知識的主要存在載體是個體; (4)來源于長期的經驗體驗; (5)難以編碼和存儲,不能以規則的形式加以傳遞(周曉東,2003)。
Nonaka(1991)指出,在市場不斷變化、技術不斷更新、競爭者層出不窮及產品日新月異的社會中,成功將屬于那些能夠持續不斷地創造新知識、在公司內部廣泛傳播新知識并迅速將之應用到新技術和產品當中去的公司。
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都是知識創新中的重要因素。
2、知識創新模型
國內外學者對知識創新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模型。其中,Nonaka及芮明杰對知識創新做了精辟的闡釋并提出了各自的模型。
(1)Nonaka的SECI過程
Nonaka等(2000)認為知識創新是一個持續、自我超越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組織超越其舊邊界,通過獲取新場境、新的世界觀、新知識而形成了新邊界。Nonaka提出SECI過程即知識的社會化、外部化、組合化和內部化過程,經過這一過程,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成就了知識創新。
社會化是通過經驗共享把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的過程,外部化是將隱性知識清晰地表述為顯性知識的過程,組合化是將顯性知識轉換成更復雜、更系統化的新的顯性知識的過程,內部化是顯性知識內隱為隱性知識的過程。
(2)芮明杰高技術企業知識創新模型
芮明杰等(2004)在評價Nonaka知識創新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高技術企業的知識創新模型,將知識創新的過程劃分為6個階段,即知識獲得、知識選取、知識融合、知識創造、知識擴散和知識共享。
3、隱性知識創新過程
國內外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組織學習模型基本上都強調了組織獲取知識、共享知識、融合知識的重要性。Tsai(2001)斷言,知識的獲取和共享能提高組織績效及組織創新。
因此,本文認為,隱性知識創新的過程主要包括4個階段:知識吸收、知識選取、知識傳播和知識共享。
三、實證研究
(一)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樣本主要面向企業高級管理人士(總裁、董事長、總經理)。大量的文獻研究指出,鼓勵學習和知識共享的領導行為在促進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許多學者認為領導行為能有效地促進學習績效,例如領導們積極尋求反饋意見、勇于面對批評、敢于承認錯誤、授權員工決策及冒風險等。為了積極地得到員工的反饋意見,領導們應廣開言路進行溝通交流,培育公開的交流系統,促進員工與員工之間、員工與領導之間的聯系,增強員工的參與度(Marshall,1997)。由此可見,企業高級管理人士在隱性知識創新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調研主要在上海、北京、江西和浙江四地分批進行,持續時間為八周左右。共發放問卷570份,回收問卷389份,在對不符合要求的樣本以及重復的企業進行了剔除之后,共獲得有效樣本307個,回收率為68.25%,有效率為78.92%,均處于較理想的水平。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我們把公司成立年限劃分為四個階段:公司初創階段(成立年限小于等于5年)、成長階段(5―10年)、成熟階段(11―20年)和衰退階段(20年以上)。公司成立年限的劃分依據是根據實踐中公司的生命周期、專家咨詢和統計上的需要。
由表1所示,在所有307個樣本中,占樣本量最大的是成立年限為11年―20年的公司,樣本數量是96個,占總有效樣本的31.3%。成立年限為小于等于5年、6―10年及20年以上的公司數量占總有效樣本的比例大致相同,分別為22.8%、21.8%及24.1%。調查樣本的成立年限分布情況總的來說比較均勻,具體樣本分布狀況可見圖1。
(二)研究結果及討論
本文主要運用SPSS11.5進行方差分析,探索不同成立年限的公司對隱性知識創新的影響。
隱性知識創新的方差齊次性檢驗顯著性系數為0.046,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認為不同成立年限公司隱性知識創新的方差不一致,由此對隱性知識創新采用Tamhane方法進行分析。
由表2可見,在隱性知識創新方面,成立年限為11―20年的公司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要顯著優于成立年限在5年以下的公司。其它成立年限公司在隱性知識創新方面的兩兩比較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均不顯著。
四、討論及結論
通過對不同成立年限的公司的方差分析,我們發現成立年限為11―20年的公司對隱性知識創新的重視程度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要顯著優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過20年的公司。該結論也可以用企業生命周期理論進一步解釋。
西方很早就有學者把企業成長比作生命現象。如馬歇爾把企業的生命史比作嬰兒高死亡率時期的人類生命史:企業作為一項小小的風險事業興辦起來,如果能在最初幾年站住腳,那么它就會發育和成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以樹木的生長和死亡來比喻產業中企業的興衰,并對此進行了精彩的論述: “在這里,我們可以從森林中新生的樹木從老樹的濃蔭中用力向上掙扎的情況得到教訓。許多新生的樹木中途夭折了,只有少數得以生存;這些生存的樹木一年比一年壯大,它們的高度每有增加,就可多得一些陽光和空氣,終能高出鄰近的樹木之上,似乎它們會永遠這樣生長下去,隨著它們這樣生長,似乎永遠壯大下去。但是,它們卻不是這樣。一株樹比另一株樹能維
持活力較久和較為茂盛;但是,遲早年齡對它們是有影響的。較高的樹木比它的競爭者,雖能得到較多的陽光和空氣,但它也逐漸失去生命力,相繼地讓位于物質力量雖較小、而青春的活力卻較強的其它樹木。” (馬歇爾,1997)。因此,國內外每天有企業誕生,也有企業走向衰亡。一個跨國公司的平均壽命是40-50年,歐洲和日本的企業的平均壽命是12.5年,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是3.5年,中國企業集團的平均壽命不足10年。這些數據也表明我國企業的發展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同類企業。
成立年限小于5年的公司屬于初創階段,一般無暇顧及學習和創新;成立年限超過20年的公司可以說已步入老年階段,公司的創新能力大大下降,公司可能沉溺于成功的光環中,在經營行為上甚至盲目擴張,給公司帶來沉重負擔,這也符合我們的方差分析結果,即成立年限為11~20年的公司對隱性知識創新的重視程度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要顯著優于成立年限小于5年和超過20年的公司。這個結論說明越是長壽的企業,其越重視隱性知識創新。成立年限小于5年,6~10年的企業由于對隱性知識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夠,也導致了企業的過早消亡。由此可見,公司的成立年限對隱性知識創新有所影響。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隱性知識創新有助于公司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篇8
【關鍵字】準格爾盆地;鹽漬土;工程性質;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E271 文獻標識碼: A
1前言
鹽漬土是指包括鹽土和堿土在內的,以及不同程度鹽化,堿化的土壤的統稱,根據《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6.8.1條規定,當巖土中易溶鹽含量達0.3%以上,并具有溶陷、鹽脹、腐蝕等工程特性時,稱該巖土為鹽漬土。鹽漬土按地理位置分為內陸鹽漬土、濱海鹽漬土和沖積平原鹽漬土。位于新疆北部的準格爾盆地北有阿爾泰山脈,南鄰天山山脈,區域內降雨稀少,蒸發強烈,土中易溶鹽不斷向表層遷移、積聚從而使土壤鹽漬化,形成鹽漬土,該區域是我國典型的內陸鹽漬土分布區域之一。近年來, 在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大背景下,新疆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地處北疆的準格爾盆地依托資源優勢,陸續開工了許多大型工程建設項目,許多項目在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鹽漬土防治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鹽漬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進而著重分析鹽漬土對工程建設項目中的建(構)筑物的危害及影響,并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為該地區相似的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2準格爾盆地鹽漬土的工程特性及危害
2.1溶陷性
根據區域資料統計,準格爾盆地鹽漬土含鹽類型多為硫酸鹽、氯化物,這些鹽類大部分屬易溶鹽,干燥狀態下土體具有強度高,壓縮性小的特點,但當土體遇到外界滲流水時,土體中的易溶鹽隨即被溶解并隨著滲流水被帶走,只要有不斷的水源補給,滲流不斷,土體中的易溶鹽就不斷被溶解和排出,隨著土體中的潛蝕區域越來越大,土體結構越來越松散,在上覆土自重壓力及附加壓力的共同作用下,該地基就下沉,即產生溶陷。
在工程建設中,鹽漬土的溶陷特性對地基穩定危害巨大。當鹽漬土地區建筑物的地基遭到水的浸入時,建筑物除了受荷已產生的地基壓密沉降以外,還將產生因鹽漬土溶陷而引起的附加沉陷(見圖3)。溶陷性的鹽漬土地基一旦浸水后,因土中的可溶鹽的溶解,結構強度的喪失,使地基承載力下降并產生較大的沉降,不均勻的浸水產生不均勻的地基沉降,從而導致建筑物的開裂和破壞(見圖4)。地基溶陷變形的速度很快,如在砂類土中,浸水一晝夜基礎可下降一、二十厘米,這就更加加重了對建筑物的危害。溶陷性對地基危害之大也可以從試驗中表現出來,根據準格爾盆地內某電廠載荷試驗資料,場地內鹽漬土層在干燥狀態下試驗取得的承載力特征值為193kPa,而在浸水即產生溶陷的狀態下取得的承載力特征值僅為62.5 kPa。
圖3:鹽漬土地基浸水溶陷引起的地基沉降曲線圖4:溶陷導致的建筑物局部開裂
2.2鹽脹性
鹽漬土具有鹽脹特性,鹽脹可分為結晶鹽脹和非結晶鹽脹,新疆準格爾盆地的鹽漬土化學成分主要為硫酸鹽、氯化物,其產生的鹽脹主要為結晶鹽脹。隨著氣溫的降低,鹽漬土土體中的硫酸鹽溶液聚集在土顆粒接觸點間并發生結晶析出, 在此過程中,晶體由于結合了水分子,導致其體積膨脹,從而引起土體膨脹。同時,硫酸鹽結晶后改變了剩余溶液濃度,在負溫時產生結冰并引起凍脹。每年9月份至10月份,準格爾盆地地區氣溫開始下降,次年1月隨著氣溫下降土體溫度也達到了峰值,土體中的鹽分結晶程度也達到最大,隨即土體也產生了劇烈膨脹。此后隨著溫度回升,一部分鹽類又逐漸溶解,致使土體的孔隙率增大,在上覆荷載的作用下,土體便產生沉降。這樣年年反復,地基土體結構遭到嚴重破壞,呈疏松狀。這種情況道路地基表現的尤為突出,路面在鹽脹作用下可產生不均勻變形,形成波浪、鼓包等,使路面平整度嚴重下降。
2.3腐蝕性
鹽漬土主要特點是含有大量鹽,尤其是易溶鹽,它使土具有明顯的腐蝕性,對建筑物基礎和地下設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產生嚴重影響。新疆準格爾盆地的鹽漬土多為氯鹽和硫酸鹽,兩種鹽對建筑物基礎和地下設施的腐蝕破壞原理不同, 氯鹽漬土以化學腐蝕為主,而硫酸鹽鹽漬土則以物理結晶性腐蝕(鹽脹) 為主。氯(亞氯)鹽的腐蝕對象主要為鋼筋,硫酸鹽的腐蝕對象主要為水泥制品。
2.3.1氯鹽的腐蝕破壞作用
準格爾盆地的鹽漬土中的氯鹽多以NaCl為主,還有KCl、CaCl2、MgCl2等易溶鹽,這些氯鹽溶解度很高,遇水便離解為Cl-、Na+等離子。而Cl- 對金屬有強烈的腐蝕作用。對鋼筋混凝土而言,Cl-可以透過鋼筋混凝土保護層被吸附在鋼筋陽極區的鈍化膜上,與鈍化膜的氧化鐵反應生成無保護作用的氯化鐵,銹蝕的鋼筋體積膨脹,混凝土受到擠壓逐漸開裂、脫落, 從而使整個混凝土結構遭到破壞。具體的化學反應如下所示:
Fe-2eFe2+Fe2+ +2 Cl-+4H2O FeCl2?4H2O
FeCl2?4H2OFe(OH)2+2 Cl-+2H++2H2O
3Fe(OH)2+ O2+2H2O4Fe(OH)2(生銹)
2.3.2 硫酸鹽的腐蝕破壞作用
硫酸鹽的腐蝕破壞作用,有別于氯鹽,其主要破壞對象是混凝土本身。硫酸鹽可與混凝土中的水泥水化物起化學反應,使水泥喪失膠結能力,嚴重時可使水泥混凝土呈酥狀,直至混凝土建筑物遭到破壞。此外,硫酸鹽滲入混凝土之中,在干濕交替或溫度變化的條件下,會發生結晶現象從而引起混凝土體積變化。在結晶過程中,硫酸鹽會結合一定數量的水分子,使混凝土體積增大,當脫水時使混凝土體積變小,這個過程的反復作用,混凝土就會粉化、脫落和喪失強度。
在準格爾盆地地區,經常發生類似破壞, 除各種建筑物外, 還常見于混凝土道路、橋梁、機場等。
3鹽漬土地基危害的防治措施。
準格爾盆地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環境,區域內鹽漬土分布廣泛,鹽漬土地基由于其溶陷、鹽脹及腐蝕特性,嚴重影響了區域內工程建設發展。在工程建設場地若有鹽漬土存在,且影響到工程建設的進行,必須采取合適的防治措施對鹽漬土的危害進行治理。由于其特殊的形成原因,鹽漬土一般埋深較淺,因此在各種建設工程類型中,鹽漬土對以淺層土為地基的公路、鐵路的影響最大,相應的針對鹽漬土對公路、鐵路的危害方面的研究也相對較多,其防治措施也比較成熟,這里不再贅述,以下將著重從鹽漬土對建(構)筑物的危害防治措施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
3.1以溶陷為主的防治措施
在鹽漬土的特性中,溶陷性對荷載較大、承載力要求高的建(構)筑物影響最大,若建(構)筑物地基為溶陷性鹽漬土地基,則必須對鹽漬土地基進行處理。鹽漬土溶陷性地基處理方法類似于濕陷性土,比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換土墊層法、浸水預溶、強夯、浸水預溶+強夯、旋噴樁、化學加固、CFG樁等。根據鹽漬土的埋深情況、厚度及溶陷程度等相關因素,我們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結合準格爾盆地鹽漬土的實際分布情況,我們對以下幾種常用的鹽漬土處理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3.1.1換土墊層
換土墊層法為準格爾盆地地區處理鹽漬土溶陷的常用手段,準格爾盆地地區鹽漬土一般具有土層厚度較薄、分布范圍不均、土層溶陷性大小不均等特點,因此在本地區處理厚度小于3.0m的溶陷性鹽漬土采用換土墊層法可以達到良好處理效果及較經濟的效益指標。通常情況下,如場地內溶陷性鹽漬土厚度大于3.0m時,一般采用其他方法進行處理,因為換土墊層法在這種情況下既不經濟也不適用。
換土墊層法的主要技術要求:
(1)按要求挖除溶陷性鹽漬土,采用非鹽漬的灰土或砂礫石換填,并分層夯實,分層厚度宜小于300mm。
(2)換土深度應超過有效的溶陷性土層厚度,保證殘留的鹽漬土的溶陷量不超過上部建(構)筑物結構容許的變形值。換填土的寬度應大于基礎底邊寬度且則應保證下臥層頂面處的壓力小于該土層浸水后的承載力,同時還應保證周圍土溶陷時換土部分土體的穩定性。
3.1.2浸水預溶+強夯處理
(1)浸水預溶
在鹽漬土地基上浸水,水在下滲過程中將易溶鹽溶解并帶到到較深土中。在上部土中的易溶鹽溶解、流失的過程中,土體結構在自重作用下重新排列,產生了預沉降,所以建在該地基上的建(構)筑物即使再遇到水,其變形也要小得多。
浸水預溶處理時應根據不同地段的含鹽量及溶陷土層厚度對場地進行分區處理,針對不同區段進行浸水預溶試驗,根據試驗結果確定浸水量和浸水時間。根據新疆某電廠試驗結果分析,經浸水預溶處理后,地表下3.0m以內地基土易溶鹽含量銳減,大部分土體變為非鹽漬土。
(2)強夯處理
鹽漬土在浸水后,強度會大幅降低,土體結構變松軟,為了提高地基土強度及消除地基土的溶陷性,可采取強夯的手段進行處理。通過強夯處理可使有效作用深度內的土層達到超固結,起到沉降預處理及地基強化的作用。此外,經強夯處理后的地基土的孔隙率大幅降低,進一步消除鹽漬土溶陷的影響。
新疆準格爾盆地某電廠區域內上部地基土為鹽漬土,具有一定的溶陷性,經論證擬采用浸水預溶+強夯方法進行地基處理,以達到消除地基土溶陷性,并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圖5為該電廠浸水前后地基土總含鹽量關系曲線,圖6為該電廠浸水+強夯前后地基土標準貫入試驗平均值關系曲線。
圖5:浸水前后地基土總含鹽量關系曲線 圖6:浸水+強夯前后地基土標準貫入試驗平均值關系曲線
通過浸水前后地基土總含鹽量曲線及浸水+強夯前后地基土標準貫入試驗平均值關系曲線分析比較,經過浸水預溶+強夯處理后的鹽漬土地基,在地面下1-5m范圍內含鹽量顯著降低,地基土強度顯著提高。實踐證明對地面下5m以內存在以溶陷性為主的鹽漬土地基,經浸水預溶+強夯處理后的地基處理效果十分有效。
3.1.3CFG樁地基處理
CFG樁復合地基的加固機理可概括為樁體的置換作用,褥墊層的調整均化作用,采用不排土成樁工藝施工,還具有擠密作用。可以明顯提高地基承載力和減少地基變形。CFG樁體主要由水泥、碎石、粉煤灰組成,其優點是充分利用工業廢料,此方法對處理溶陷性的軟弱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及經濟效益。但新疆準格爾地區的鹽漬土大多為砂土或粘性土,干強度一般較高,在該地區,經處理CFG樁復合地基效果顯著,但在經濟效益及施工方法上不如換土墊層法和浸水預溶+強夯法。
3.2以鹽脹為主的防治措施
新疆準格爾地區的鹽漬土鹽脹特性危害巨大,尤其對公路、鐵路等路基影響巨大。根據鹽脹特性的產生原理,我們可以從改善鹽漬土地基的鹽分、水分、溫度等條件入手,以消弱鹽脹地基的鹽脹量或不均勻變形的能力。
3.2.1換填覆重法
換填覆重法就是通過換填或覆蓋一定厚度非鹽漬土對硫酸鹽漬土地基覆重,使得地基的鹽脹與壓縮相等從而來抑制地基鹽脹。理論上講,鹽脹率隨著上覆荷載的增大而降低,而地基壓縮量隨上覆荷載增大而增大,必定存在某個荷載能使鹽脹與壓縮相等,使地基總變形為零。目前鹽漬土地基處理方法中設置的隔離層、緩沖層或換土層,都是作用于地基上的覆重荷載,抑制了部分鹽脹。
3.2.2 添加化學試劑法
用參入氯鹽的辦法可以抑制硫酸鹽漬土的鹽脹。通過試驗研究,一般環境中,當土中Cl-與 SO42-的比值增大到 6陪以上時,抑制鹽脹的效果最為顯著。氯鹽之所以能抑制鹽脹,是由于氯鹽溶液在硫酸鹽漬土中起到了雙重作用。一是因為Na2SO4在氯鹽溶液中溶解度隨氯鹽濃度的增加而減少,二是因為加入氯鹽,易生成難溶于水、性質穩定的硫酸鹽,不易結晶產生鹽脹。
3.2.3降低水位法
水分子是硫酸鹽產生結晶鹽脹的一條關鍵因素,因此抑制鹽脹關鍵需要控制工程環境中的水分。具體的控制措施主要有做好豎向設計,防止大氣降水、地表水體等,嚴格控制施工用水,防止水向基槽內滲流,設置施工排水管道,盡量避免在冬季或雨季施工,施工完成后要立即回填基坑,并進行認真夯實。
3.3以腐蝕為主的防治措施
新疆準格爾盆地地區鹽漬土主要以氯鹽、硫酸鹽為主,氯鹽鹽漬土以化學腐蝕為主, 而硫酸鹽鹽漬土則以物理結晶性腐蝕為主,氯鹽的腐蝕對象主要為鋼筋,而硫酸鹽的腐蝕對象主要為水泥制品。因此根據鹽漬土主要含鹽種類的不同,防治鹽漬土的腐蝕的措施也不同。
3.3.1以氯鹽為主的防治措施
由于以氯鹽為主的鹽漬土地區主要是Cl- 引起的鋼筋銹蝕,所以在對建筑材料進行防護時主要考慮它的化學腐蝕。主要方法有:
(1)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 如增加水泥用量,減少水灰比,加減水劑、密實劑等。
(2)在混凝土施工中摻入鋼筋阻銹劑。
(3)涂抹混凝土外涂層。
(4)采用其他特殊措施,諸如特種鋼筋、陰極保護等, 但這些措施一般價格較高, 且在實施過程中操作困難,因此目前國內很少采用。
3.3.2以硫酸鹽為主的防護措施
(1)最大限度地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
(2)控制水分。
(3)采用抗硫酸鹽水泥。
(4)摻入硅灰、優質粉煤灰。
(5)增加防硫酸鹽添加劑。
(6)采用地基開挖換土,挖除原來帶有腐蝕性成分的土,回填人工配合的土料。
作為一種具有溶陷、鹽脹、腐蝕等特殊工程性質的土,鹽漬土對工程建設的影響巨大。在工程建設中遇到鹽漬土,必須采取合適的防治措施對鹽漬土危害進行治理。新疆準格爾盆地地區鹽漬土分布廣泛,該地區建設的不少工程項目遇到鹽漬土防治的問題,根據區域內鹽漬土不同的工程特性,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需要指出的是,每種防治方法都有其適用范圍和局限性,對具體的工程來說,我們先要分析所在區域鹽漬土的性質及本工程的具體要求,同時要考慮施工設備、材料來源、施工期限和投資成本等因素。總之,在做出最終的防治措施實施決定前,我們應對各種處理方法做綜合的技術經濟比較,選擇既經濟又合理的方法。
4結論
(1)新疆北部的準格爾盆地區域內降雨稀少,蒸發強烈,該區域內鹽漬土分布廣泛。
(2)鹽漬土具有溶陷、鹽脹、腐蝕等工程特性,對工程建設危害巨大。
(3)對以溶陷性為主的鹽漬土地基可以采用換土墊層法、浸水預溶+強夯、CFG樁等方式進行治理。
(4)對以鹽脹為主的鹽漬土地基可以采用換填覆重法、添加化學試劑法、降低水位法等措施進行防治。
(5)對以腐蝕為主的鹽漬土地基可以采用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加入添加劑、涂抹外涂層、控制水分等措施。
(6)在工程建設中遇到鹽漬土,必須采取合適的防治措施對鹽漬土危害進行治理。鹽漬土防治方法都有其適用范圍和局限性,應根據工程實際特點選擇既經濟又合理的防治措施。
參考文獻:
[1] 徐攸在. 鹽漬土地基[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3.12
[2] 楊風箏. 鹽漬土地區基礎防腐技術[ J]. 地基基礎工程,1994. 4
[3] 盧肇鈞, 楊燦文.鹽漬土工程性質的研究[J].鐵道研究通訊, 1956.2
[4] 隆威,劉永球,曹增國.青海察爾湖區氯(亞氯)鹽漬土的工程性質分析[J].探礦工程,2002.1
篇9
關鍵詞:項目成本控制;巖土項目;項目管理
中圖分類號: F4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巖土施工項目成本控制的概念及原則
施工項目成本也稱為工程成本,主要包括消耗的材料、結構構件、攤銷費用、租賃費用、人員工資等全部費用支出,通過對施工項目進行成本管理,能夠使自身技術、資金、設備等優勢得到充分利用,減少人、機、材的消耗,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和價值,通過管理和竣工決算能夠達到企業內部以收抵支,幫助企業實現盈利。
巖土施工項目成本控制要堅持系統性成本管理原則、全過程成本管理原則、動態成本管理原則以及成本管理責任之原則。也就是說,在巖土施工項目中,要系統性的、全面的、動態的進行項目成本控制,并將成本控制落實到每一位員工身上,保證項目成本控制的科學、有效性。
一般來講,在巖土施工單位中,有兩種成本控制體系:第一,企業管理層的成本管理,主要指項目成本管理的計劃和決策,通過制定、簽訂項目成本管理責任書或是合同等,來保證項目管理層成本管理目標,從而確定項目目標成本;第二,項目管理層的成本管理,主要指施工項目成本控制中心,對企業項目部提出的成本管理目標負責執行,通過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將施工過程中的實際成本控制在目標成本的范圍內。
巖土施工項目成本控制措施
項目前期的成本核算和預測
首先,要對現場進行熟悉和了解,在獲取到項目信息之后,要及時到達項目工程地,進行實地考察,并對地質勘察資料、承包方式、招投標文件、設計文件和競爭對手等情況進行了解,為投標策略、運作模式、施工工藝和方案等選擇提供參考。當初步熟悉資料之后,便要委派一些具有經驗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勘查,了解施工地的地質、水文、環境等情況,以便能夠制定出完美的投標策略和運作模式、施工工藝方案等,保證投標文件的準確、可靠。
其次,要在現場勘查時,對當地的主要施工材料價格、運輸價格、人工價格、機械價格等進行了解,并根據這些價格來確定投標文件的報價;安排一些人員對設計文件進行研究,并對主要材料和輔助材料的消耗、使用量等進行核算,保證材料方面的報價和成本。
再次,要根據已確定的施工方案和工藝方法等進行人員和設備的配置,并結合當地的價格情況及公司自身實際,核算出項目的人工、機械成本。
另外,由于巖土工程在地下施工,因此項目技術大多具有一難度,且對于一些潛在風險無法進行預測,因此要根據不同情況組織一些專業的技術專家和管理人員,對項目的技術難度等進行研究和論證,并確定下施工方案、施工工藝、人員配置、機械使用等,盡最大可能降低項目施工技術風險。
最后,要在預測、核算費用等相關情況的基礎之上,結合對技術的估計和各種費用的預算,根據業主對工期、質量、風險等要求,結合自身投標策略、發展需求等來預測項目利潤和風險。
項目執行階段的成本控制
將項目前期階段的成本核算和預測作為基礎,在項目執行階段進行嚴格的成本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執行項目成本核算系成本管理控制的重要基礎,當合同簽訂且項目經理部成立之后,要由項目經濟經濟人員核算并編制核算書,然后交由預算審核人員進行審查并修正,經由主管經理審核之后報告給總經理,最后批準執行。公司內部要根據巖土工程的性質和業務類型,將巖土工程項目進行詳細的分類,通過分類能夠對工程的數量、價格有所了解,并在擬算項目成本時能夠更加準確。
在簽訂項目管理目標責任書時,要以成本控制目標為中心,將技術質量管理目標、進度控制目標、安全管理目標、設別管理目標、計算簽證結算目標、規范管理目標、資料提交目標等都納入其中,通過對這些目標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能夠有效的保證項目完成和利潤實現。
在項目管理目標責任書和成本核算書完成之后,為了能夠保證項目成本得到有效管理、控制,可以采用一些方法來實現合同制管理,例如外協分包、材料租賃、車輛租賃等,通過項目部對外協商調查、談判等,來擬選出適合的方案,申報批準之后,能夠保證公司和項目部對成本的動態控制和管理。
另外,要在項目成本管理控制過程中不斷對控制管理方案進行修正,公司要對巖土工程項目費用實行雙重管理,執行項目的收入要達到公司賬戶中,支出要由項目部提交申請,財務部約定付款,公司只需要拿出較少的現金交給項目部即可,這樣能夠有效的避免成本管理工作的混亂,且還能夠適應巖土工程的復雜多變。
項目成本控制在巖土施工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一,項目成本控制能夠調動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讓管理人員能夠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和價值,能夠在保證巖土施工項目的進度和質量的基礎上,對施工成本進行管理。
第二,通過定期提高成本管理控制人員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能夠保證其工作的有效性和專業性,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能夠落實每一項工作中。為加強項目成本監督力度,增強人員的責任觀,提高成本控制管理人員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可通過組織一些培訓和學習活動,提高員工的素質水平。
第三,巖土施工企業要對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給予充分重視,要在施工之前開展編制預算、成本計劃等工作,在項目施工過程中,要對成本進行嚴格的控制,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成本控制計劃的施工工作的調整,讓職工能夠自覺履行職責,發揮出自身的價值和功能,保證項目施工能夠順利完成。
第四,要加強材料管理環節,此為成本管理控制中的主要環節之一,如果材料管理沒有做好,那么成本管理就無法順利完成,因此要對材料管理工作給予充分重視,材料管理一定要全方位、全過程的進行,從巖土項目中標之后,就要著手編制預算工作,根據預算來對材料成本進行管理。
第五,要提高項目承包班子的整體素質水平,特別是以項目經理為代表的管理班子。人員的素質高低能夠直接反映出項目的整體管理施工水平,因此,巖土施工企業要對承包班子人員的素質進行提高,通過組織一些內部交流、外地實習等活動,逐步提高人員素質,提高項目成本管理水平。
第六.隨著我國進入WTO之后,我國巖土施工行業也面臨著新形勢和新挑戰,我國施工企業逐漸步入國際舞臺上,在國際市場中,不僅能夠得到巨額利潤,且還要承擔這巨大的風險,因此項目管理人員要充分發揮出自身職能,必須以超強的業務水平和創新、應變能力加強目標管理,落實考核責任制。以工程合同作為紐帶,增強成本管理意識,努力提高工程效益和利潤,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獻出一份力量。
總之,通過對項目成本進行管理和控制,能夠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從而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在項目成本管理過程中,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只有通力合作、協調配合,才能保證項目成本控制工作的嚴密、順暢、有效。
結束語: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學習相關文獻資料,結合自身多年實踐經驗,針對項目成本控制在巖土施工項目管理中的措施與重要性進行簡要闡述,以期引起巖土施工企業管理者的重視并為成本管理、財務等部門作一點參考。
參考文獻:
[1] 馮鄂.談成本管理在項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04
篇10
內容摘要:產學之間的知識共享已經成為當前知識創新的主要形式。本文分析了產學知識共享集成驅動的基礎與機理,重點探討了產學知識共享的外在動力與內部動力。本文認為,產學知識共享是由外因和內因共同驅動的企業和大學合作創新行為。
關鍵詞:產學合作 知識共享 集成驅動
現今,知識共享與知識合作的規模越來越大,和自然界一樣,組織的生存環境中也有類似的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客觀存在的、相互依存的生態鏈。在“生態系統”環境下,為了尋求更好地生存、生長與發展的需要,不同的組織之間應加強不同層面的共享,以提升組織核心競爭力。企業與大學屬于國家創新分工體系中的不同主體。大學承擔著知識創新的任務,負責知識的生產、擴散和轉移;而企業則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技術創新系統在進入國家創新體系之后將與知識創新一起豐富其內涵,從而創造新的效益與價值。
產學知識共享的集成驅動系統
產學知識共享的動因可以從外部動因和內部動因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從產學知識共享的性質來看,產學知識共享實際上也是受多因素驅動的合作行為,它是由一個雙驅動系統來共同推動的:一個是外因驅動系統,另一個是內因驅動系統。從產學知識共享決策過程的順序來看,產學知識共享的決策包含兩個緊密相連的過程,這兩個過程可能是同時進行的,也可能是次序進行的。本文認為產學知識共享是由外因之輪和內因之輪兩輪共同驅動的(如圖1):外因之輪主要回答產學知識共享的經濟、環境和知識背景,即產學知識共享的外部驅動力問題;內因之輪主要回答產學知識共享帶來的雙方能力與效益提升的問題,即產學知識共享的內部驅動力問題。
圖1中,橫坐標表示企業,縱坐標表示大學。由BA表示產學知識共享運行軌道。它是連續變化的過程。“產學知識共享”之輪沿著這一軌道雙向滾動,促進產學知識共享整體過程的轉變。“輪式動力模型”清楚地顯示出企業、大學為“軸心”的主體機制,以及內外因的作用機制。
產學知識共享驅動系統的基礎在于基于企業與大學優勢匹配的知識戰略驅動。產學知識共享決策受企業或大學發展戰略的影響,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企業競爭上的長期戰略優勢以及大學創新能力的提升,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并非單純追求短期財務贏利。戰略驅動型的產學知識共享其實隱含了長期價值效應,其足以彌補短期內的財務損失。驅動產學知識共享兩個輪的基礎在于企業能力和大學優勢的匹配作用。首先是建立在企業能力基礎之上的技術優勢、規模優勢、管理優勢、資金優勢等。企業并不需要同時具備以上優勢,當具有比較合適的互補優勢時,產學知識共享就可能發生。其次是來源于大學的能力或優勢,這些能力或優勢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能力、研究人員數量與質量優勢、研究設備先進優勢等。當企業優勢和大學優勢能夠進行匹配時,就可能產生驅動力量,從而推動產學知識共享的發生。
產學知識共享驅動系統的機理在于基于企業與大學知識價值鏈的雙向互補和增強。雖然產學知識共享基本屬于一種戰略,但作為產學知識共享的主體組織企業來講,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營利;對于大學來說,則是提高大學的知識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率,為大學籌集科學研究經費并獲得相應的回報。因此,產學知識共享的結果一般表現為企業和大學共同進行知識獲取、知識轉移、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從而獲得了兩家組織知識資源的共享。從知識價值鏈角度研究,共享通過價值鏈的交互作用,實現了雙方競爭能力的聚合或倍增效應。反過來說,正是知識價值鏈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組織競爭能力的聚合或倍增的效應驅動了產學知識共享的發生。
知識價值鏈。組織中所有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各種活動,構成了創造價值的一個動態過程,即價值鏈。從知識內容、知識活動以及知識價值三個方面可以獲得對知識價值鏈更全面的認識,知識內容是價值鏈的源頭,知識活動則是價值鏈的主體,知識價值則為最終取得的成果,從知識內容到知識活動及到知識價值的過程中,每一階段的演進都提供了下一階段的知識增值。
知識價值鏈的交互作用。產學知識共享使企業和大學形成了一個緊密或半緊密的知識合作體,產學知識共享通過合作體內各知識價值鏈交互作用,這種交互作用包括企業和大學知識內容、知識活動和知識價值之間的互補和增強,使每一個組織的知識價值鏈得以改進,從而最有效地利用合作系統內的知識資源,促進企業和大學在價值鏈各個環節的銜接,增強組織的競爭能力。
產學知識共享的外因驅動
如圖2所示,作為一種新的知識合作模式,產學知識共享的出現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共享的背后是經濟發展的知識特征與日益激烈的競爭、知識專業化的推動與知識勢差的客觀存在、創新環境日益復雜性的深刻背景。這些因素就是產學知識共享的外在動因。
(一)經濟發展的知識特征與日益激烈的競爭
知識成為了現今社會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知識存量的迅速增加,使得知識分工開始變得更為深化。知識經濟時代的真正到來,需要各種類型的知識擁有者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創造和創新,在分享彼此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產生,產學知識共享順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企業和大學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組織,分別承載著不同的社會經濟職能和使命,并有自身獨特的運行機制。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這兩類機構已經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系統。各類組織對優質資源的反復爭奪,企業與企業的競爭、大學與大學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迫使兩類組織都把目光轉向外部,謀求跨組織合作以擴大或保持自身的優勢地位。
(二)知識專業化的推動與知識勢差的客觀存在
與位于科學教育場域的大學相比,位于經濟場域的企業與之的知識差異是多方面的(如表1所示)。
正是這些不同,使得今天企業和大學的知識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過去依靠傳統閉門造車的方式參與競爭的組織所產生的“核心競爭力”在今天“競爭力=知識資本×人力資本×知識創新”的新模式之下變得毫無意義。知識專業化要求不同組織之間加強知識的交流,以共同創造新的價值。由于企業和大學性質的差異,知識在這兩類主體間的分布顯然是不對稱的。因此,在產學合作知識的傳播和流動過程中,要建立相應的運行機制來保障知識的合理分享,以幫助企業和大學的合作在難以預測的環境中健康發展。
(三)創新環境的復雜性
在今天的社會經濟環境下,影響創新的各種環境因素越來越復雜,其成功與否的不確定性增大,效率高低或者速度快慢有時候成為取勝的關鍵。產學知識共享可以使得企業更為便捷地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創新資源,這種知識創新資源很可能又是大學這個知識創新主體的科技成果,產學知識共享可以將企業的“市場頭腦”和大學的“科技頭腦”結合起來,可以幫助企業大大提高創新的效率,縮短創新時間,降低創新風險,壓縮創新成本,為搶先占領市場創造條件。同時,通過產學知識共享,可以幫助大學獲得必要的知識收益,進行更為深入的科學研究。
產學知識共享的內因驅動
如圖3所示,產學知識共享的內在動因,就是企業和大學能從知識共享中獲益,這些收益不僅在于經濟收益,還在于企業和大學各自核心能力的提升。產學知識共享的內在動因可以表述為:組織變革的內在需求、節約成本與費用的推動、提高組織創新效率和降低風險的要求、知識資源合理整合與優化的需要。
(一)學習型組織變革的內在需求
在獲得企業和大學的互補知識和科學技能基礎上,進入新的知識領域建設學習型組織是企業與大學開展產學知識共享最為重要的內在動力。企業和大學選擇參與知識共享,其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跨組織界面的知識共享,在吸收和利用新知識的同時,提高組織的學習能力。一方面,企業和大學的自有知識多為隱性知識,要學習對方的知識就必須建立知識共享的合作聯盟,知識共享實際上成為組織變革的平臺;另一方面,企業應用知識與大學基礎知識是知識價值鏈中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兩種知識類型,存在著天然的內在聯系,因此,企業需要獲得基礎知識以發掘技術與市場機會,大學需要應用知識以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更好為社會服務,針對性地改革學科與專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節約成本與費用的推動
要獲取企業和大學都需要的不同知識資源,組織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費用。而產學知識共享的實現,使得企業和大學能夠以較共享之前小得多的代價來獲取這些知識資源,從而為企業和大學減少創新成本提供了可能。在科學技術領域與經濟領域,獲得相應R&D的成本正在飛速增長,產學知識共享能夠消除雙方重復投入的部分,縮短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之間的時滯,從而在產學知識共享中實現共生經濟和規模經濟。
(三)提高組織創新效率和降低風險的要求
通過促進創新系統各主體(企業與大學)間知識的流動,加強創新人力和財力資源的投入,提高各種資源的利用率,產學知識共享能夠幫助各自的組織提高創新效率。同時,由于市場環境變化較快,機會窗口稍縱即逝,新產品生命周期的不斷縮短,導致自主研發的不確定性增大,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創新風險使企業和大學往往得不到預期的成果。產學知識共享能夠幫助企業和大學的合作研發更貼近市場需求,從而降低創新風險,增大成功幾率。
(四) 知識資源合理整合與優化的需要
現實情況中,企業往往研發時間較長,風險較大,研發人員不足;大學則往往出現知識能力過剩、研發脫離市場需求和研發資金不足。因此,知識資源浪費極為嚴重,產學知識共享能夠幫助平衡知識供需矛盾,以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為企業和大學實現知識的合理利用與重組。
產學知識共享是由外因驅動輪和內因驅動輪兩輪共同驅動推動的企業和大學合作創新行為。基于企業優勢和大學優勢匹配是產學知識共享兩輪共同的驅動基礎;產學知識共享驅動機理是基于知識價值鏈的互補和增強。
參考文獻:
- 上一篇:簡述如何培養創新意識
- 下一篇:病理學基本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