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教育的基本內涵范文

時間:2023-11-21 17:52: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簡述教育的基本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簡述教育的基本內涵

篇1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要點速記:全民多現身。

 

2.簡述近代社會教育的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倡導以法治教。

 

3.簡述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選擇。

(2)生產力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3)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學校結構。

(4)生產力的發展制約著教學方法、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

 

簡述教育與政治經濟制度的關系。

4(1)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①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教育目的。

②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③政治經濟制度決定著受教育的權利。

要點速記:兩權一目的。

5(2)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作用。

①教育培養合格的公民和各種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

③教育通過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推動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

要點速記:人(人才)魚(輿論)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6.簡述文化對教育的影響。

(1)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2)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3)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

要點速記:目內方育。

 

7.簡述教育對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1)教育具有傳遞、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創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點速記:兩傳選新再創造。

 

8.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表現。

(1)學校教育按社會對個體的基本要求對個體發展方向做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教育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要點速記:嚴(延時價值)規范(社會性規范),塑(加速個體發展)個性(發展個性),總之要發展。

 

9.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接受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4)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

要點速記:三有一訓練,控制影響全面。

 

10.簡述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學生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是其身心發展的動力。

(2)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人的發展。

(3)人的主觀能動性是通過人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離開了人的活動,遺傳素質、環境和教育所賦予的一切發展條件,都不可能成為人的發展的現實。

 

11.簡述影響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學制的依據)。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外國學制的影響。

要點速記:社會、個人、外國三方面。

 

12.簡述發達國家學制改革發展的主要趨勢。

(1)義務教育的范圍逐漸擴展,年限不斷延長。

(2)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3)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

(4)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要點速記:義務要延長,高等要大眾,職業要統一,終身要建立。

 

13.簡述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依據。

(1)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

(3)人們的教育思想。

(4)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

要點速記:社會、個人、理論三方面。

 

14.簡述現階段我國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們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我們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展的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 能力。

要點速記:社會主義接班人,全面個性多發展。

 

15.簡述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

(1)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2)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

(5)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要點速記:提速(國民素質)個性創兩全。

 

16.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順序性。

(2)階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補性。

(5)個別差異性。

 

17.簡述活動課程論的觀點.

(1)主張一切學習都來自經驗,而學習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

(2)主張學習必須和個人的特殊經驗發生聯系,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 開始。

(3)主張打破嚴格的學科界限,有步驟地擴充學習單元和組織教材,強調在活動中學習,而教師從中發揮協助作用。

要點速記:個人經驗,打破界限。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18.簡述制約課程的主要因素。

(1)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基礎及其可接受性。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發展水平對課程開發的影響。

(3)學科特征影響課程的編制。

要點速記:學生、社會、學科。

 

19.簡述課程標準的含義及作用。

(1)課程標準的含義。

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2)課程標準的作用。

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20.簡述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

人的智力結構中存在著八種相對獨立的智力:

(1)語言智力。

(2)邏輯—數學智力。

(3)視覺—空間智力。

(4)音樂智力。

(5)身體—動覺智力。

(6)人際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點速記:語(語言智力)數(邏輯—數學智力)體(身體—動覺智力)音(音樂智力)美(視覺—空間智力),一人(人際智力)兩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觀。

(1)學生是發展的人。

(2)學生是獨特的人。

(3)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

要點速記:兩獨一發。

 

22.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1)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具體來說,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

(2)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3)從教學與課程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4)從學校與社區的關系看,新課程要求教師應該是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要點速記:開醋(促進)放鹽(研究)。

 

23.簡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學觀

(1)教學從“教育者為中心”轉向“學習者為中心”。

(2)教學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

(3)教學從“重結論輕過程”轉向“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

(4)教學從“關注學科”轉向“關注人”。

要點速記:學習過人。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24簡述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系。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與考試制度。

(6)實行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要點速記:方(學習方式)平(評價與考試制度)的關(課程管理制度)節(課程結構)有內(課程內容)功(課程功能)。

 

25.簡述我國現階段的教學任務。

(1)使學生掌握系統的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造力。

(3)發展學生體力,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

(4)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質。

要點速記:雙基 + 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26.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統一的規律。

(2)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的規律。

(3)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相統一的規律。

(4)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

要點速記:建(間接經驗)立(發展能力)主(學生主體)育(思想教育)。

 

27.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1)激發學習動機。

(2)領會知識。

(3)鞏固知識。

(4)運用知識。

(5)檢查知識。

要點速記:一動機四知識。

28.簡述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

(1)備課——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教好課的前提。

(2)上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

(3)布置、檢查課外作業。

(4)課外輔導。

(5)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要點速記:備上作業來輔導,學生成績差不了。

 

29.簡述教師應該如何備課。

(1)備課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設計教法。

(2)備課要寫好三種計劃:學期(學年)教學進度計劃、單元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教案)。

要點速記:三備三計劃。

 

30.簡述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1)目的明確。

(2)內容正確。

(3)方法得當。

(4)結構合理。

(5)語言藝術。

(6)氣氛熱烈。

(7)板書有序。

(8)態度從容。

要點速記:明確內容;方法合理;語言熱烈;板書從容。

 

31簡述教師布置作業時應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業內容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

(2)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適宜,難易適中。

(4)作業形式多樣,具有多選性。

(5)要求明確,規定作業完成時間。

(6)作業反饋清晰、及時。

(7)作業要具有典型意義和舉一反三的作用。

(8)作業應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含有鼓勵學生獨立探索并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因素。

(9)盡量同現代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力求理論聯系實際。

 

32.簡述啟發性教學原則的貫徹要求。

(1)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師的講授應抓重點、難點和關鍵。

(3)設置問題情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

(4)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

要點速記:主(主動性)抓(抓重點、難點、關鍵)情境(設置情境),培方法(培養思維方法)。

 

33.簡述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的貫徹要求。

(1)書本知識的教學要注重聯系實際。

(2)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3)正確處理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的關系。

(4)補充必要的鄉土教材。

要點速記:小聯(聯系實際)在鄉(鄉土教材)下訓練運(運用知識)輸技能(知識教學與技能訓練)

 

34.簡述教學方法選用的依據 

(1)考慮教學方法本身的特點和功能,靈活選擇,綜合運用。

(2)依據學科特點和學習內容選擇教學方法。

(3)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4)依據學生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5)依據現有的教學媒體的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要點速記:依自身,依內容,依目標,依學生,依媒體。

 

35.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

(1)培養學生善于與注意分散作斗爭的能力。

(2)培養學生穩定而廣泛的興趣。

(3)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5)使學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優缺點,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缺點。

36(1)班級授課制的優點。

①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培養人才。

②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③有利于發揮學生集體的作用。

37(2)班級授課制的缺點。

①教學活動多由教師直接做主,學生的主體地位或獨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現成的知識,動手機會少,不利于培養探索精神、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

③教學面向全班學生,強調的是統一,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④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有限。

要點速記:大養人,教主導,學集體;限獨立,少動手,難個別,缺靈活。

 

38簡述知覺的基本特性。

(1)知覺的選擇性。

人在知覺過程中把知覺對象從背景中區分出來優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覺的選擇性。

(2)知覺的整體性。

知覺的對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屬性組成的。人在知覺時,并不把知覺對象感知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統一的整體。

(3)知覺的理解性。

人在知覺某一事物時,總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它,并把它用詞語標示出來,這種特性就叫知覺的理解性。

(4)知覺的恒常性。

知覺的恒常性是指客觀事物本身不變,但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生變化時,人的知覺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對不變的特性。

 

39簡述記憶的品質。

(1)記憶的敏捷性。

這是記憶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較多的東西,就是記憶敏捷性良好的表現。

(2)記憶的持久性。

這是記憶的保持特征。能夠把知識經驗長時間地保留在頭腦中,甚至終身不忘,這就是記憶持久性良好的表現。

(3)記憶的準確性。

這是記憶的正確和精確特征。它是指對于所識記的材料,在再認和回憶時,沒有歪曲、遺漏、增補和臆測。

(4)記憶的準備性。

這是記憶的提取和應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時、迅速、靈活地從記憶信息的儲存庫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識經驗,以解決當前的實際問題。

要點速記:兩準一敏才持久。

 

40.簡述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

(1)學習材料的性質。

(2)識記材料的數量和學習程度的大小。

(3)記憶任務的長久性與重要性。

(4)識記的方法。

(5)時間因素。

(6)情緒和動機也影響著遺忘的進程。

 

41.簡述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打開想象力的大門。

(3)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經驗以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4)結合學科教學,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5)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幻想。

要點速記:引觀察、勤思考、擴知識、練想象、愛幻想。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42簡述提高記憶能力的方法。

(1)明確記憶目的,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2)理解材料的意義,少用機械記憶。

(3)對材料進行精細加工,促進深度理解。

(4)運用組塊化學習策略,合理組織材料。

(5)運用多重編碼方式,提高信息加工處理的質量。

(6)注重復習方法,防止知識遺忘。

要點速記:理解(理解材料意義)目的(明確記憶目的)精加工,組塊編碼重方法。

 

43簡述如何組織復習以防止遺忘。

(1)及時復習,經常復習。這是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來進行復習的。

(2)合理分配時間。

(3)做到分散與集中復習相結合。

(4)反復閱讀與試圖回憶相結合。

(5)復習方法要多樣化。

(6)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復習。

要點速記:法(復習方法多樣化)官(多種感官)及(及時復習)時(分配時間)返(反復閱讀)回(試圖回憶)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1)創設有利于創造性產生的適宜環境。

①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②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余地。

③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2)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①保護好奇心。

②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③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④重視非邏輯思維。

⑤給學生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榜樣。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

①發散思維訓練。

②推測與假設訓練。

③自我設計訓練。

④頭腦風暴訓練。

要點速記:環境 + 個性 + 課程。

每天積累一點點,一起來遇見更好的自己(^ω^)

 

42.簡述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教學。

(1)提高學生知識儲備的數量與質量。

(2)教授與訓練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

(3)提供多種練習的機會。

(4)培養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要點速記:儲數量、訓方法、多練習、勤思考。

 

43.簡述學生學習的特點。

(1)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

(2)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指導下進行的。

(3)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4)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

(5)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

 

44.簡述操作技能的培訓要求。

(1)準確的示范與講解。

(2)必要而適當的練習。

(3)充分而有效的反饋。

(4)建立穩定清晰的動覺。

 

45.簡述心智技能的培養要求。

(1)激發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注意原型的完備性、獨立性與概括性。

(3)適應培養的階段特征,正確使用語言。

(4)注意學生的個別差異。

要點速記:階(階段特征)個(個別差異)機(積極性)緣(原型)

 

46.簡述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1)班杜拉總結了影響學習的三類因素:環境、個體和行為。

(2)班杜拉把觀察學習的過程分為注意、保持、復現和動機四個子過程。

(3)班杜拉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強化、自我強化。

(4)學習的實質是觀察學習。

 

47.簡述有意義學習的條件。

(1)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

(2)有意義學習的心向。

(3)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系。

要點速記:材料意義 + 新舊知識 + 心向。

 

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48(1)建構主義知識觀。

①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

②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

49(2)建構主義學生觀。

①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②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

50(3)建構主義學習觀。

①學習的主動建構性。

②學習的社會互動性。

③學習的情境性。

 

51.簡述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2)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3)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

(4)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要點速記:創情境、控水平、用反饋、指歸因。

 

52.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

(1)了解和滿足學生的需要,促使學習動機的產生。

(2)重視立志教育,對學生進行成就動機訓練。

(3)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效能感。

(4)培養學生努力導致成功的歸因觀。

要點速記:馬(馬斯洛需要層次)里(立志教育)奧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韋納歸因)。

 

53簡述有效促進學習遷移的策略。

(1)關注學生的認知結構。

①關注學生原有認知經驗的豐富性。

②關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概括與組織性。

③關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可利用性。

(2)教育內容與教學過程的選擇與安排。

①精選教材。

②合理編排教學內容。

③合理安排教學過程。

(3)教授學習方法。

要點速記:有結構,有內容,有方法,促進遷移。

 

54簡述情緒與情感的區別。

(1)情緒的產生與有機體的自然需要有關,而情感的產生則與人的社會性需要有關。

(2)情緒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心理現象,而情感則是人類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

(3)情緒產生早(個體生命開始,饑餓哭鬧),情感產生晚(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產生)。

(4)情緒具有情境性和動搖性,而情感則具有穩定性和深刻性。

(5)情緒多具有外顯性和沖動性,而情感則具有內隱性和持久性。

要點速記:需要、人類、時間、特點。

 

55.簡述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 ~ 2 歲)。

(2)前運算階段(2 ~ 7 歲)。

(3)具體運算階段(7 ~ 11 歲)。

(4)形式運算階段(11 ~ 16 歲)。

要點速記:感前具形。

 

56.簡述維果斯基發展觀的基本內容。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2)心理發展觀。

①隨意機能的不斷發展。

②抽象—概括機能的提高。

③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系不斷變化、重組,形成間接的、以符號為中介的心理結構。

④心理活動的個性化。個性的形成是心理機能發展的重要標志,個性特點對其他機能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內化學說

(4)教育和發展的關系——“最近發展區”

 

57簡述最近發展區的含義及其教育意義。

(1)最近發展區的含義: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

(2)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意義:它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于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水平,還應該看到仍處于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潛在的發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展水平,并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特別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

58.簡述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2)社會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學校教育因素。

(5)個人主觀因素。

要點速記:萬能答案因素類:遺傳+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 學校教育+個人主觀能動性。

 

59.簡述具有場依存型認知風格的人的認知特點。

(1)他們對事物的直覺傾向于以外部參照作為信息加工的依據。

(2)他們的態度與自我知覺更加容易受周圍其他人,尤其是權威人士的影響和干擾。

(3)他們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語言信息中的社會內容。

(4)他們的社會敏感性強,善于社交。

 

60簡述埃里克森社會化發展理論。

(1)嬰兒期(0 ~ 1.5 歲):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2)兒童早期(1.5 ~ 3 歲):自主感對羞怯與懷疑。

(3)學前期(3 ~ 6、7 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4)學齡期( 6 ~ 12 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6)成年早期(18 ~ 30 歲):親密感對孤獨感。

(7)成年中期(30 ~ 60 歲):繁殖感對停滯感。

(8)成年晚期(60 歲以后):完善感對絕望。

 

61簡述強迫癥的概念及其治療方法。

(1)強迫癥的概念

強迫癥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反復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如果不這樣想、不這樣做,他就會感到極端焦慮。

(2)強迫癥的治療

①森田療法:日本的森田強調,當事人力圖控制強迫癥狀的努力,以及這種努力所導致的對癥狀出現的專注和預期,只會對強迫癥狀起維持和增強作用。因此,為了矯正強迫癥狀,應放棄對強迫觀念做無用控制的意圖,而采取“忍受痛苦,順其自然”的態度治療強迫行為。

②“暴露與阻止反應”。例如,讓有強迫性洗滌行為的人接觸他們害怕的“臟”東西,同時堅決阻止他們想要洗滌的沖動,不允許洗滌。

 

62.簡述理性情緒療法。

理性情緒療法又稱合理情緒療法。它是幫助當事人將情緒困擾理性化,從而達到輔導目標的一種心理輔導法。由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創立。其主要觀點是:情緒或不良行為并非由外部誘發事件本身引起,而是個體對這些事件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輔導老師可以通過暗示、說服和質疑等方法,來改變學生的非理性的信念,從而恢復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63.簡述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

(1)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有關課程。

(2)開設心理輔導活動課。

(3)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4)結合班級、團隊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5)個別心理輔導或咨詢。

(6)小組輔導。

 

64.簡述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1)外部條件。

①家庭教養方式。

②社會風氣。

③同伴群體。

④學校教育。

(2)內部條件。

①認知失調。

②態度定勢。

③道德認識。

 

65.簡述促進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給予恰當的獎勵與懲罰。

(5)價值辨析。

要點速記:服榜樣、約獎勵、價辨析。

 

66.簡述皮亞杰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道德階段(2 ~ 5 歲)。

(2)權威階段(5 ~ 8 歲)。

(3)可逆性階段(9 ~ 11 歲)。

(4)公正階段(11 歲以后)。

 

67.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1)前習俗水平(10 歲以下):懲罰與服從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道德定向階段。

(2)習俗水平(10 ~ 20 歲):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3)后習俗水平(20 歲以后):社會契約定向階段;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

要點速記:三水平、六階段

 

68.簡述知行統一原則的貫徹要求。

(1)加強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

(2)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在接觸社會的實踐活動中加深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對學生的評價和要求要堅持知行統一的原則。

(4)教育者要以身作則,嚴于律己。

要點速記:強道德、加實踐、持統一、律自己。   

 

69.簡述中學德育的途徑。

(1)思想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

(2)社會實踐活動。

(3)課外活動。

(4)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5)班會、校會、周會、晨會。

(6)班主任工作。  

要點速記:一教(教學)、二班(班會+班主任工作)、三活(社會實踐活動+課外活動+共青團組織的活動)。  

 

70.簡述如何運用道德修養法。

(1)在指導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好班主任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

(2)在肯定學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礎上,班主任要啟發、幫助學生制訂自我教育計劃,使學生明確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給學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機會。

 

71.簡述如何運用說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2)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內容真實、可信。

(3)態度真誠、熱情。

(4)善于捕捉說理時機,撥動學生的心弦,以增強教育效果。

 

72.簡述培養班集體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

(2)確定班集體的奮斗目標。

(3)建立班集體的領導核心。

(4)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要點速記:生(研究學生)目標,導(領導核心)關系。

 

73.簡述班集體的發展過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體階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體階段。

(3)成熟期的集體階段。 

 

74.簡述良好班集體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奮斗目標。

(2)有力的領導集體。

(3)健全的規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與良好的班風。

(5)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

 

75.簡述班級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規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標管理。

 

76簡述課堂紀律的類型。

(1)教師促成的紀律

所謂教師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教師的幫助和指導下形成的班級行為規范。

(2)集體促成的紀律

所謂集體促成的紀律,主要指在集體輿論和集體壓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體行為規范。

(3)任務促成的紀律

所謂任務促成的紀律,主要指某一具體任務對學生行為提出的具體要求。這類紀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紀律

簡單說就是自律,是在個體自覺努力下外部紀律內化而成的個體內部約束力。自我促成的紀律是課堂紀律管理的最終目的。

 

77.簡述班主任的常規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學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2)組織和培養班集體(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3)建立學生成長檔案。

(4)組織班會活動和課外活動。

(5)協調各種教育影響。

(6)操行評定。

(7)班主任工作計劃與總結。

 

78.簡述如何對后進生進行教育。

(1)關心熱愛與嚴格要求相結合。

(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3)善于發掘后進生身上的“閃光點”,增強其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

(4)針對后進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對癥下藥。

(5)對后進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簡述課外活動的特點。

(1)參與的自愿性、自主性。

(2)內容的靈活性、綜合性。

(3)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80.簡述教師勞動的特點。

(1)教師勞動的復雜性和創造性。

(2)教師勞動的連續性和廣延性。

(3)教師勞動的長期性和間接性。

(4)教師勞動的主體性和示范性。

(5)教師勞動方式的個體性和勞動成果的群體性。

 

81.簡述教師成長與發展的基本途徑。

(1)觀摩和分析優秀教師的教學活動。

(2)開展微格教學。

(3)進行專門訓練。

篇2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發展社會學試題

課程代碼:00287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在社會發展模式上,“綜合發展模式”產生于( )

A.20世紀60年代 B.20世紀70年代

C.20世紀80年代 D.20世紀90年代

2.發展社會學中的制度學派中,強調社會制度對社會發展的作用的代表人物是( )

A.列維(Levy) B.斯梅爾瑟(Smelser)

C.貝拉(Bellah) D.哈根(Hagen)

3.發展社會學中的人格學派中,探討創造型人格與社會發展的代表人物是( )

A.麥克萊蘭(McClelland) B.葛斯(Geertz)

C.英格爾斯(Inkeles) D.哈根(Hagen)

4.現代化理論的不足之處是( )

A.忽視了非經濟因素對社會發展影響的研究

B.忽視了社會發展的內因

C.看不到社會發展的漸進性

D.堅持“發展道路的同一論”

5.依附理論在探討拉美國家脫貧途徑中,法蘭克提出了( )

A.綜合派方案 B.革命派方案

C.改良派方案 D.中間派方案

6.在前工業工業革命時代,能夠提高生產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增加勞動原料 B.改善勞動工具

C.提高勞動分工 D.增加勞動力

7.在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中,當城市化水平達到______,城市化進程呈現減緩趨勢,甚至出現停滯或下降。( )

A.70% B.75%

C.80% D.85%

8.最早提出了市民社會和民主政治之間的緊密關系的是( )

A.李普賽特 B.亨廷頓

C.帕特南 D.托克維爾

9.在法國啟蒙時期,強調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自然人”的是( )

A.伏爾泰 B.孟德斯鳩

C.盧梭 D.拉美特利

10.認為理性是人類調節和控制自身欲望和行為的一種精神力量,這是屬于理性的( )

A.本體論內涵 B.認識論內涵

C.價值論內涵 D.方法論內涵

11.______,國家糧食局宣布“戶糧掛鉤”政策廢除,需憑戶口定量供應糧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時代宣告結束。( )

A.1978年 B.1998年

C.2001年 D.2003年

12.認為傳統社會是“機械團結的社會”而現代社會是“有機團結的社會”的觀點的是( )

A.斯賓塞 B.涂爾干

C.帕森斯 D.韋伯

13.基尼系數中,代表絕對不平等,財富全部收入集中于一人的狀態的基尼系數是( )

A.0 B.0.5

C.0.75 D.1

14.反映貧富差距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的是( )

A.財富增值效應 B.馬太效應

C.轉型效應 D.倒“U”理論

15.在現代化進程中,把社會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的代表人物是( )

A.劉易斯 B.麥多斯

C.卡森 D.鮑姆

16.最早提出“失范”概念的是社會學家( )

A.涂爾干 B.默頓

C.英格爾斯 D.帕森斯

17.社會失序根據其發生范圍的不同,可分為( )

A.建設性失序和破壞性失序 B.局部失序和整體失序

C.經濟失序、政治失序和文化失序 D.結構失序和行為失序

18.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結構是( )

A.均衡發展戰略和內向型區域結構 B.均衡發展戰略和外向型區域結構

C.非均衡發展戰略和內向型區域結構 D.非均衡發展戰略和外向型區域結構

19.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中,______既依靠自我發展又靠政策推動而發展起來的地區。( )

A.珠江三角洲地區 B.長江三角洲地區

C.環渤海地區 D.東海、南海旅游區

20.在社會學的研究中,有按照等級關系進行分層,______屬于這種社會分層。( )

A.基于市場關系的社會分層 B.基于生產關系的社會分層

C.依據社會身份進行的分層 D.依據權力關系進行的分層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1.社會發展的最一般特征是( )

A.曲折性 B.前進性

C.漸進性 D.局部性

E.整體性

22.在華勒斯坦看來,邊陲國家要突破邊陲地位主要的途徑是( )

A.把握時機 B.吸引外資

C.自力更生 D.自行研發

E.增加國內消費

23.在工業化動力的歷史分析中,______在眾多因素中是最重要的。( )

A.技術進步 B.市場擴張

C.人口素質提升 D.信息傳播

E.企業家精神

24.基督教神學培育的社會精神是( )

A.羔羊意識 B.公民意識

C.仆人意識 D.奴隸意識

E.兄弟意識

25.現代型社會的主要特征包含( )

A.市場經濟 B.市民社會

C.民主政治 D.個人自由

E.社會保障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4分,共16分)

26.依附理論的學術淵源

27.劉易斯的二元經濟

28.離規行為

29.組織結構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30.簡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31.簡述中國農業社會中的“內卷化”狀態。

32.簡述世俗化的基本特征。

33.簡述對我國社會流動的合理化趨勢的理解。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34.論述世界體系論和依附理論的區別。

篇3

自黨的十以來,我國一直在遵循“中國夢”戰略思想,構建了富含時代性的話語體系,根據我國社會發展方向及規律建設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目前,我國很多企業、院校都在文化建設、教育教學中引入這一戰略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更是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有效提升了教育效果。

1 “中國夢”內涵簡述

“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其主要內涵包括國家富強、社會和諧、人的全面發展幾個方面。國家富強主要是針對我國現階段社會經濟發展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等問題予以解決,以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國家整體實力增強,最終完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和諧則是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解決人們最關心的利益問題,如教育、醫療、養老等,使人們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發展環境,真正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們生活質量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基于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對人們的思想道德修養、身體素質等各方面素質的全面培養提升,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

2 “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2.1 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教育資源能否有效開發利用,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效果。“中國夢”這一構想的融入,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深入挖掘。“中國夢”思想中包含著其內涵、意義等多個方面,其中蘊含的科學思想都可以運用在高校思想教育中,作為思想政治課程學習、教育活動的教育資源。在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夢”認識的同時,通過不斷地實踐,創新教育方式、載體等,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資源。

2.2 堅定大學生信仰

現階段,大學生普遍存在信仰缺乏、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等問題,導致價值觀、道德觀逐漸發生偏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堅定其信仰的重要途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能夠更好地改善現階段大學生缺乏夢想、深陷物質欲望的情況,以科學的思想激發、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重新塑造其道德觀、人生觀。同時,“中國夢”是一種價值追求。[2]在大學生堅持信仰、實現夢想的過程中,“中國夢”會對其各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其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鞏固理想,堅定追求目標,從而完善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有效克服信仰危機。

2.3 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懷

一直以來,對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都是我國各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尤為重要的內容。長期以來,中華兒女為了實現“中國夢”不斷努力奮斗,其中飽含著國家和民族的夢想以及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訴求。而要想實現“中國夢”,其主要核心便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有助于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其中蘊含的強大民族凝聚力和號召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使其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作出貢獻。

2.4 形成集體主義價值觀

受多元化思想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出現了多元化形態,學生愈發注重物質方面的滿足,逐漸摒棄了集體主義價值觀。“中國夢”倡導集眾人之力,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社會,不僅強調實現個人價值,同時也強調實現國家的整體目標,要求個人發展服從國家整體發展目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國夢”,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國家、集體的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充分發揮自身的價值。

3 “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途徑

3.1 以思想政治課程為主要實踐途徑

思想政治課程是各大高校普遍開展的一門重要教育課程,將其作為“中國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實踐途徑,能夠有效借助傳統教育課程體制,實現“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有效融入。首先,高校應對現有的思想政治課程內容進行補充,在教材中增設“中國夢”相關知識內容的專門章節,并將其滲透在整個教學內容的各個方面,使其真正進入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論”部分,教師應著重向學生講解“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和意義。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部分,教師則應著重向學生講解“中國夢”的重要作用及地位,使這一戰略思想貫穿于整個思想政治課程中。其次,應對傳統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傳統的思想政治教學較為枯燥,學生學習興趣較低,不利于“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滲透。因而,教師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運用案例法、討論法、情景創設等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教師的課堂自信,提升學生興趣和教育實效性。

3.2 充分發揮新媒體的作用

目前,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巨大,使其思想行為發生了變化。據調查表明,現階段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為網絡媒體,占其所有獲取信息途徑比例的70.6%,由此可見新媒體在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發揮新媒體作用,能夠為教育教學提供新的教學視角和方式,更有利于轉變學生的認知,將“中國夢”思想融入其生活、學習中。例如,在實際教育教學中,高校可以運用校園網站、微博、微信等,向學生宣傳“中國夢”戰略思想,并將相關學習資料上傳至網絡平臺,實現學生隨時隨地對“中國夢”理論的學習。同時,了解本校學生應用各類網絡平臺、即時溝通軟件的頻次,選擇大學生廣泛應用的平臺、軟件,建立校園公眾號,并構建學校自己的交流平臺,鼓勵大學生針對“中國夢”理論進行交流探討,形成良好的輿論氣氛,從而提升“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3 增加“中國夢”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是增強大學生對“中國夢”認識、提升“中國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因而,高校應圍繞“中國夢”戰略思想主題,組織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清形勢,獲得改造主觀、客觀世界的能力。[3]例如,開展“中國夢”思想學習活動、助力大學生完成夢想活動、“中國夢”宣傳講座等。

篇4

【關鍵詞】教育 教育功能 可持續發展

一、教育功能及其發展歷程簡述

研究教育的功能,既有助于探索教育的本質,從根本上解決現實教育問題,亦可從教育功能的演化過程了解其發展歷程。

(一)教育功能簡述

“功能”一詞看似普通,但其含義十分豐富。《辭海》中認為“功能”一詞有三意:1.是指事物的能力;2.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功效和作用,多指器官和機體而言,如肝功能和鋼管的功能;3.在自然辯證法中同“結構”相對,組成一對范疇。指物質系統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等。因此,我們認為,功能就是系統內部要素之間及系統與外部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能力。教育功能就是教育系統內部各要素之間及教育系統與外部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能力。

(二)教育功能的發展歷程

教育功能問題古已有之,本文試圖借助于系統科學的思想與方法,循著生產力發展這一線索,對教育功能進行歷史考察。從而了解其發展歷程及其功能的實現和不斷變化。

1. 古代教育功能:僵固單一

原始社會后期,生產力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人類社會逐漸向奴隸社會演進。社會物質產品出現了剩余,使得一部分人開始專門從事社會公共事務的活動和科學藝術等精神生產方面的腦力勞動,也產生了專門傳授社會倫理規范和部分文化知識的學校。中國奴隸社會時代,學在官府,教育的政治功能顯而易見。教育的政治功能為歷代統治者和教育家所推崇,教育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結構對經濟結構進行調節的有力工具。如封建時代的官學,漢代的太學,唐代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都是封建官僚機構的附屬物。

2. 近代教育功能:日益分化

近代以來,以機器生產為特征的英國工業革命突破了以灌輸倫理規定為重心的功能系統,人的認知技能在生產中逐步取代原始本能而顯示出巨大的力量。教育的經濟功能逐漸顯現出來。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政治腐敗,經濟落后,科技、文化衰落,直到清末、維新變法時期,才開始變革教育,廢科舉,興學校,頒布新學制,設立新學堂,革新舊課程體系,引進一部分“西學”。但教育結構與功能在總體上無多大進展,教育結構仍處于離散狀態,教育功能仍然是以偏重意識規定的政治功能為主。

3. 現代教育功能:逐漸完備

20世紀中葉以來,以電子技術為標志的世界新技術革命又一次促成了生產力的飛躍。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技術含量的提高,促使生產力的要素發生了質的變化。導致勞動者在勞動之前必須經過教育的訓練,生產勞動對原始體能要素進行揚棄,吸收更多的認知技能。芝加哥大學舒爾茨教授說:“當代高收入的國家的財富是什么構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因此,教育在某種意義上也成了一種資本。它的功能就在于促進個體認知技能的提高,從而促使經濟增長和發展。同時,現代教育也注重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強調教育發展人的個性和創造性。

二、對教育功能的再理解和思考

(一)教育的整合功能

社會是由若干部分組成的整體,人是社會的主體,因此,社會的整合說到底是作為社會行為者的個體之間如何協調一致的問題。另外,社會的整合過程需要通過一定的社會力量。它從本質上是一種外在約束,是通過一定社會力量使人遵守社會規范,并借以解決個體與社會之間矛盾以維持社會秩序。其中,教育是最有效也是最基本的途徑之一。特別是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教育活動,其社會化影響又是長期、穩定,并且是首尾一致的。但是,教育在傳遞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需要傳統文化超越自身,不斷融合,才能為個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條件,尤其需要與追求個性和創新的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因此,文化的發展充滿著分化與綜合的現象,它追求終極的旨趣卻沒有終極的形式,缺少融合的文化必將走向衰微,實現文化的更新,進入教育傳遞的內容,文化才能得以發展和延續,個體才能更好的發展。

(二)教育的選擇分配功能

社會階層結構在歷史上經歷了從封閉到開放的發展過程。在傳統社會里,社會階層結構的形成主要通過統治階級的階級安排來實現,先賦的條件特別是階級、階層出身成為決定個人社會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各個社會階層之間等級明確,越往上的社會階層越封閉。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關于資本的論述同樣也有助于我們理解教育對改善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的重要作用。布迪厄認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是一個社會中個人或群體所擁有的三種最基本的資本。而這三種資本之間又是可以相互交換與轉化的。作為文化資本最重要來源的教育,就有一種最終為受教育者提供三種資本的能力。這便給我們帶來一個啟示:就我國目前的國情而言,推動社會階層結構的改善,就必須幫助更多的弱勢階層進入中間階層,而最有效的幫助莫過于向社會成員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環境,幫助弱勢階層提升自身的文化資本。從而幫助他們改善在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上的擁有狀況,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改變自己在社會階層結構中的位置,從而真正的促進貧富差距的縮小,促進社會階層結構朝更合理的方向改善。

(三)使教育功利化的原因分析

教育不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產力功能,而且具有價值理性內涵的人文功能價值。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項功能價值,特別是使教育內涵的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實現有機整合,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現實中,教育卻常常被物欲驅使的人們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 教育自身內涵的生產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誘因。教育內涵著固有的生產力功能即經濟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產力,為經濟發展注入活性激素。在當今的反貧困戰場上,教育的反貧困功能被人們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異化為人們脫貧的工具。2. 工業經濟的擴張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溫床”。與現代工業文明一起成長起來的現代教育,同工業文明一樣,在給人類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存在并不斷積累了諸如教育價值觀上的科學主義與功利主義,教育目的觀上的職業主義和技藝主義,教育過程中形式主義和理性主義等弊端。3. 五花八門的所謂教育經濟學、教育致富學、經濟文化學等新學科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論支持。舒爾茨的教育經濟學理論,拉開了“向教育要金錢”的序幕。自此之后,諸如教育經濟學、教育致富學和教育消費學之類的促使教育向經濟傾斜的所謂新學科令人眼花繚亂,而關于教育的深層次研究中,難尋探討教育綜合價值的教育價值學的立身之地。4. 輕人文而重功利的社會大環境的形成為教育披上產業面紗提供了可能的宏觀基礎。5. 人們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現實的微觀基礎。

三、對教育功能的未來描述

對于教育功能的未來描述,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理念指導其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源于環境保護,但已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學和環境學的范疇,而是迅速成為一種國際社會廣泛認同的全新的發展觀念。我國政府已經將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一起列為我國21世紀的兩大戰略。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關鍵;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是構成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部分,對可持續發展的達成起著推動作用。由此,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關思想將啟發我們更全面的理解和思考生態、社會與人對教育功能的需求。

(一)重新理解教育的社會功能

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體系中,我國教育的政治功能在于促進和實現社會生活的公平和公正,維護和平與團結,保障國際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相互尊重。另外,可持續發展并不簡單地排斥經濟增長,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也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標。從這種意義上說,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更加強化了教育的經濟功能。它具體表現為通過教育促進科技進步和國民素質的提高,最大限度的開發人力資源和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經濟發展進程中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公平和效率的關系等,為人民提供判斷經濟行為及其后果的標準。

(二)重新理解教育的本體功能

從教育的本體功能看,可持續發展戰略強調通過個體的實踐來實現生態、社會及人本身的持續發展、這要求我們重視個體自身的存在價值,重新理解教育的本體功能。首先,可持續發展以人為中心,倡導代際平等和代內平等原則。其次,它將人們的不斷發展乃至完善當做最終目標。其根本立意在于把人從與自然、社會、組織、人自身及他人的嚴重對立中解放出來,它是人與其他因素之間的矛盾得到真正解決的關鍵。再次,可持續發展主張從開發自然資源轉向開發人的資源。從人自身資源開發的無窮性看,人類的潛力和未來是樂觀的。可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是人類生存的希望所在,它意在充分認可人在自然界、社會面前的能動性,把人作為真正的主體,尋求當代人類所面臨的迫切問題的解決方法。所以,教育必須把主體人的培育放在首位,以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作為教育的理想和目標。《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也強調:“教育不僅是為了給經濟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的。教育應使每個人的潛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體系下的教育要發揮“塑造主體”“挖掘潛力”的優勢,才能實現教育本體功能的協調和優化,才能適應和推動整個人類的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新的科技手段。信息終端走進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人類走出了封閉、隔離的世界,全人類由于計算機聯網、信息的溝通而緊密地聯結為一體。教育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育,而是轉化為向全社會開放的、橫向聯系的、互為一體的聯結體,整個教育系統由以學校為中心逐步向社會網絡式轉化。教育日益社會化、社會日益教育化的態勢已經出現,人類進入了學習化的社會。此外,教育功能不斷地細化。教育不僅促進社會和個體的發展,還具有娛樂、閑暇的功能(如老年大學的出現)。教育成了人們生活中必需的活動。教育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權或某一特定年齡的規定活動,這正預示著教育功能的未來將更加分化與細化,滲透在人類生活與生產的各個領域,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功能研究十七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5(06).

篇5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 職業素養教育 融合途徑

基金項目:本文系杭州職業技術學院2013年度科研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研究”(編號ky201318)的成果。

作者簡介:張愛仙,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企業崗位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決定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如何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是當前我院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努力方向。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的融合,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入專業建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我院加強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探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專業建設相結合的初步嘗試。本文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結合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文化,思考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如何融合的問題。

一、職業素養的基本內涵

職業是由于人類社會分工而產生的具有特定專業和專門職責、并以所得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社會勞動。職業素養簡言之,是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職業素養高低是衡量職業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指標,是從業者職業生涯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職業素養問題關系到高職大學生能否順利進入職場、未來事業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因此,界定職業素養的內涵十分重要,但在學界,對職業素養的內涵有不同理解。例如:解厚榮(2010)認為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在職場環境中表現出來的職業知識、職業行為、職業形象、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尊嚴等方面的綜合品質。葉菊珍(2010)認為職業素養概括起來就是職業過程中的綜合素質或品質。包括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郭春燕(2012)認為職業素養是職業人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包括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情感和職業態度。分析上述對職業素養內涵的解讀,本文認為,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和要求,是從業者在從事某種職業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平臺

培育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目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教育的必修課。研究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問題,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與職業素養教育有著相互融通的內容。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主要運用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通過教學,逐步提高學生走向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職業等方面的綜合素質,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紀律,更好地促進高職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可持續發展。職業素養教育是指遵循職業發展規律和職業素質養成規律,對高職大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重要內容和目的的教育,它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核心,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推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平臺。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

培養大學生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推進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載體。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深化教學改革中,要貫徹“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文化育人”的辦學思路和“融”文化理念,探索和實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提高大學生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實現我院“學生體面就業”目標。

1、調整和豐富教學內容,突出職業素養教育。

根據青年汽車學院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我們調整和充實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內容。在適應性教學中,強調職業活動中操作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專業能力的重要性,指導學生設計大學生活規劃,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在思想情操教育中,通過理想和愛國主義內容的教學,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職業理想,將堅定的職業理想與對祖國的高度責任感結合起來,做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在人生價值教育中,要求學生做好人生規劃的設計,樹立高度的事業心和積極的職業態度,在職業實踐中創造有價值的人生。在道德修養教育中,突出職業道德教育,指導學生學習和感悟青年汽車集團“治廠方針、干部作風、工作作風、質量方針、技術領先、質量第一、用戶第一”的文化內涵,提煉出汽車職業人必備的管理、責任、創新、技術、質量、服務六個職業意識,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敬業意識、誠信意識、創新意識、合作意識、進取意識、規范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并結合專業的特點,提出了汽檢、汽制、汽營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要求。在法律修養教育中,通過法律精神、法治理念、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婚姻法、繼承法和民法等內容的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使學生養成遵守法律法規并用法律法規維護自己正當權益的意識和習慣。

2、改進和創新教學方法,培育職業意識和能力。

改進和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法,是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徑。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教學中,我們采用課堂講授、課堂討論、演講、播放影視資料、小組討論、問題探究式、情境模擬式、案例分析、社會實踐等各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從中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教育。例如:通過案例分析,請學生談談把汽車專業作為自己職業理想的理由以及如何努力實現職業理想的設想;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尋找身邊的感動、發現身邊之美的教學活動,然后在課堂上演示PPt,與班里其他同學分享;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愛國歌曲演唱的課堂教學活動;播放愛國主義影視資料,分組開展課堂討論,然后每個組推薦1名同學在大班進行交流發言;開展校園文明與大學生公德狀況調查ppt課件制作比賽,在課堂演示后評比發獎;在感知青年汽車集團企業文化的基礎上,以圖片、視頻等形式,簡要介紹我們汽車學院優秀畢業生和獲得省以上技能大賽獎項的學生事跡,向學生提示和解釋我們汽車學院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而實施的專業文化建設項目計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開展“大學生基礎文明養成”教育活動,引導學生養成文明行為習慣,并把學生基礎文明表現列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考核中。

高職教育是為學生今后職業活動能力可持續發展奠定職業技術基礎和職業素養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職業素養教育融合的途徑和方法,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不斷進行思考、探索和實踐,以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麗《職業素養教育——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歷史使命》[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葉菊珍:《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法》[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3]解厚榮《如何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4]饒素良《基于職業素養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改革研究》.[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篇6

關鍵詞:合作學習;內涵;應用

埃里斯和福茨說:“如果讓我們舉出一項真正符合‘改革’這個術語的教育改革的話,那就是合作學習。”在我國,也提出了相關規定,倡導合作學習教學方式,表明“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合作學習可以改善課堂氣氛,使得學生全面發展。但是,合作學習雖然在國外流行多年,但在我國合作學習剛起步,研究相對滯后,普及率也不高,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對其缺乏全面的認識。對此,筆者就合作學習做一闡述,希望能夠為教育者帶來一些幫助。

一、合作學習內涵及基本要素

1.內涵

我們對世界各國的有關合作學習的專家關于對合作學習的定義做一統計,發現合作學習或多或少涉及以下幾個內容:一是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方法;二是合作學習是同學之間相互合作的一種互助活動;三是合作學習的目標具有導向作用;四是合作學習以每個不同小組在達成所定目標的過程中總體成績是獎勵的依據;五是合作學習是教師控制教學進程、分配學習任務的一種活動。因此,我們可以將合作學習表達為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系統地利用動態教學之間的互動,以團體成績為依據,促進學生學習,共同達成目標的一種教學活動。

2.基本要素

當前,合作學習的方法和策略在實際運用中多種多樣,但是,大多數學者認為,不管是何種形式的合作學習方式,其中有五個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他們是:積極互賴、面對面相互促進、個人責任、社交技能和小組自評。積極互賴要求學生之間不僅要為自己學習負責,更要為小組的其他成員學習負責。面對面相互促進要求學生要進行面對面地交流,彼此促進,共同進步。個人責任要求學生必須都承擔學習任務,并且要充分掌握分配給自己的任務,還應做到分工明確,責任自擔。社交技能要求教師要教會學生有用的社會交往能力,用以進行更加多、稿紙的合作。小組自評要求每個小組定期進行評價活動,檢討在活動中的不足,正視自我在活動中作用的發揮,保持小組的有效性。

二、合作學習的基本形式

合作學習形式多樣,現介紹幾種常用的形式:

1.小組競賽法(Team games tournaments)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形式,根據每個學生的程度,進行混合編組,共同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任務,而后選擇成績相當的小組,互相競爭。

2.小組總積分法(Student teams achievement Division)

這種形式與小組競賽法很相似,不同點只在于評比方法上,該種形式將每個小組成員的分數轉換為小組的總結分。

3.交叉法(Jigsaw)

將學生分了小組后,給每個小組成員不同的問題,再將有相同問題的成員組織在一起,進行研究,之后各回各組向本組的成員闡述自己問題的答案。

4.小組學習(Group Investigation)

將小組看成一個整體,而每個成員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每個小組在內部交流以后,再將自己交流后的內容向全班報告。

三、合作學習在應用中的優缺點

1.合作學習精神缺失

在實際教學中,合作學習常被大家認為是一種“裝飾”課堂的工具,真正的合作精神應該能夠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事實上,學生卻沒有完成學習目標,合作只是“過場戲”。“合作學習”本是重要的環節,但是卻淪為了課堂的點綴,停留在表面的合作學習,不僅耗時多,收到的成效微小,難以達成教學目標,還會降低學生合作學習的熱情,致使他們養成敷衍了事的學習習慣。

如,在牛津7 A Unit 4 Food中,在教了有關食物的單詞后,操練句型What is your favourite food,其實句型很簡單,只要把食物的單詞直接運用進去就可以了。“合作學習”成了一種形式,為了合作而合作。

2.教師引導錯誤

在合作學習上,應該弱化教師指導。很多教師在合作學習中的角色定位發生錯誤,不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而是指導者。另一方面,有些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更是效果不佳,學生的學習活動不能離開教師的引導,教師必須正確發揮其主導作用。

在牛津8 A Unit 4 Wild animals 中,學了很多的野生動物,出示了這樣一個問題:How can we protect wild animals?學生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已經知道了很多有關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要在小組中大家一起思考組織語句就可以達到教學目的,為了節約時間,在沒有讓學生合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舉手回答,學生怕自己說錯,不愿意起來發言,就“冷場”了。所以,作為教師應該正確扮演在課堂中的角色,確定合作要達到的目的。

3.不能做到平等合作

合作學習應該是能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發揮集體智慧的優越性的一種良好學習習慣。但是現實中通常存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參與機會不均等的情況,學習能力較強、善于表現的學生往往參與熱情較大。性格內向、少言寡語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難以發揮,結果造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在開展合作學習時,遇到了種種困難,這是正常現象,我們不必擔憂,只要我們進一步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扎實的實踐研究,就能逐步解決這些問題,使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逐步完善,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精神,發揮集體力量。讓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是我們以后改革的重點。

參考文獻:

篇7

音樂教育主要指的是通過大量的生活素材使學生獲得音樂靈感與音樂創作中的啟發,從而創作出具有文化底蘊的音樂作品。音樂教育主要是通過提供特定的文化素材,使音樂成果更加新穎。文化市場主要根據人們對文化需求不同而衍生出來的市場要求。通過對文化市場的分析與劃分,可以使音樂創作的成品更加規范。依據文化市場需求的不同可以對音樂教育做出適當的調整。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文化資源的浪費。文化與音樂教育的融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文化市場的發展需要音樂教育的推動,因此,通過文化市場規范音樂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的關系

(一)高校音樂教育對文化市場的影響

高校音樂的主要目的是傳授音樂知識、散播音樂文化。音樂是傳播文化的途徑之一。文化市場是衡量音樂教育是否成功的標準之一。所以,通過分析音樂教育對文化市場的影響是十分必要的。文化市場的需求是音樂教育發展的向導。兩者是相互對應的供應關系。高校音樂教育對文化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音樂作品對市場供應方面的影響。人氣較高的音樂產品可以帶動文化市場的發展。由于我國文化市場較為隱蔽,沒有明顯的交易形式,其只能借助特定形式的傳播表現文化市場的存在性。由于文化市場是一種看不到、摸不著的物質,而音樂可以使文化有較為明顯的體現。因此,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是推動文化市場得必要條件。

(二)文化市場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影響

文化市場對高校音樂教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文化市場可以極大的豐富音樂教育的內容及形式。從高校音樂教育內容方面分析,就當前的音樂教學模式中,音樂基礎知識教學占音樂教學的大部分比例。音樂欣賞與音樂實踐是音樂教學的輔助內容。在傳統的音樂教學過程中,通俗音樂的鑒賞通常是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文化可以為音樂教學提供靈感,由于人們對文化與音樂教學融合的重視程度不足,導致音樂創作缺乏內涵。豐富文化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更為廣闊。從音樂教育形式方面分析,由于高校音樂教學的主要場地是室內課堂,這極大的削弱了學生上課的活力。文化與高校音樂教學的融合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使高校音樂教學模式多樣化。一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音樂內容的同時,對其相應的文化也有所涉獵與了解。二是可以讓學生置身于不同的文化領域中,盡情的感受由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不同類型的樂感。

三、強化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對接的策略

(一)充分了解文化市場需求

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文化可以極大的豐富音樂教育的內容。文化市場也需要通過音樂教育進行傳播。文化市場與音樂教學充分對接起來,才能使二者相輔相成的發展。大眾是欣賞音樂的主體。只有符合大眾口味的音樂才能得到廣泛的傳播。因此,在進行高效音樂教育過程中,要對大眾的音樂要求有充分的了解。首先,應對文化市場進行充分的調查,掌握大眾當地的文化特色,提取文化市場的精髓。其次,應對當地相關部門規定的文化規劃做一定的了解,參照特定的規則對音樂內容進行創造,使文化市場需求與高校音樂創作充分融合。最后,在相應的文化區域舉辦高校音樂活動,積極聽取大眾對音樂活動的相關建議,進而使高校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實現實質性的對接。充分了解市場化需求是進行高校音樂創作的前提。只有對文化市場需求有足夠的了解,才能使高校音樂教育有顯著的成果。高校音樂教育必須與文化市場需求相接軌,否則就可能被迅速發展的時代所淘汰。

(二)改善并轉換音樂教學模式

如果想讓音樂教學與文化市場充分對接,就需要將文化市場當中的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傳統的音樂教學已不能滿足人們對音樂現代化的要求,所以,對高校音樂教育進行改革是時展的必然趨勢。傳統的音樂教學都是以音樂理論知識教學為主體,沒有實質性的文化底蘊對其進行支撐。在改革后的音樂教學模式中,應將更多的文化元素添加到音樂教學當中來,增大音樂教學的開放性。老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相關文化的詮釋,使學生對音樂內涵的掌握更加靈活。比如,老師可以通過某一音樂課題,讓學生對其文化內容進行敘述,使學生對音樂內涵的掌握有所拓寬。由于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沒有足夠的文化底蘊,因此,轉變音樂教學模式才能正確實現文化市場與高校音樂教學的精準對接。音樂教學模式的轉變要從文化角度展開。比如對音樂創作的文化根源進行挖掘,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音樂起源有充分的了解,進而更新對音樂底蘊的認識。文化是音樂靈感創作的基礎,因此,了解文化是創作音樂的關鍵。

(三)組建有文化特色的音樂教學活動

高校可以通過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音樂教學活動,深入對音樂教學認知與影響。如果音樂沒有人進行欣賞,就會產生空有其表的效果。具有文化內涵的音樂教學活動是實現音樂教育與文化市場對接的具體措施。對于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音樂教學活動可以通過三個方面進行展開。一是通過文化經驗深厚的藝術家對學生進行授課。學生可以通過專家對音樂獨特的了解,更加深入的了解音樂藝術。音樂藝術家對音樂獨特的看法與情感可以使學生深深的感受到藝術家對音樂的熱愛。通過音樂藝術家的演講可以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文化對音樂教育的重要性。二是在高校內部舉辦具有文化特色的音樂競賽,使學生在比賽競爭的同時,挖掘文化與音樂之間的聯系。音樂競賽的舉辦也可以使學生對音樂教學的熱情得到極大的激發。三是在舉辦音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讓不同領域的學生進行思想的交流,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彼此交流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文化碰撞。總之,音樂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相應文化對其形成的支撐。

(四)高校應增強與文化機構的聯系

文化機構通常指的是某個文化中心的交匯點。高校通過對文化機構的聯系,可以使音樂教育與文化融合的更加充分。強化與文化機構的聯系是高校實現音樂教育與文化對接最為快速的方法。將文化機構與音樂教育融合起來,主要有三方面意義。第一是集中性的了解文化市場的特點,使學生在遇到音樂與文化方面的沖突時可以快速高效的解決。第二是文化機構的專家可以為高校的音樂教育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不斷促進高校音樂教育,進而使學校音樂教育順利開展。第三是音樂教育與文化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會產生有價值的素材。高校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對這些教材進行充分利用,進而闡述音樂與文化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文化機構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必定要與文化機構相聯系。由于我國文化市場的范圍較為廣泛,因此,利用文化機構可以將文化市場的類型進行劃分,進而使高校音樂教育的類型范圍劃分更為精準。

四、小結

篇8

餐飲經濟學導論試題

課程代碼:00985

請考生按規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

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

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餐飲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是

A.交換與交易關系 B.交換與利益關系

C.交往與交易關系 D.交往與利益關系

2.餐飲業真正形成產業實現規模化大發展是在

A.16世紀 B.18世紀

C.19世紀 D.20世紀

3.餐飲業與農業最基礎的聯系渠道是

A.農產品 B.勞務

C.生產技術 D.價格

4.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力軍的產業是

A.服裝加工業 B.餐飲業

C.高科技產業 D.采礦業

5.屬于初級食品的是

A.碾米 B.蛋糕

C.野山菌罐頭 D.方便面

6.餐飲企業的房屋結構、內外裝修、音響、后廚、衛生間等各類設施,屬于制約餐飲價格的

A.硬件因素 B.軟件因素

C.制度因素 D.文化因素

7.有效的餐飲需求是指

A.只有購買欲望的需求 B.只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C.既無購買欲望,又無支付能力的需求 D.既有購買欲望,又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8.從價值形態上反映餐飲需求的綜合性指標是

A.在外就餐人數指標 B.消費者餐飲消費支出指標

C.在外就餐率 D.在外就餐頻率指標

9.最初的餐飲活動

A.是作為一種商品交易活動出現的

B.是以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為目標而存在的

C.是以滿足人類精神文化需求為第一目標

D.存在于家庭之外的社會餐飲市場中

10.中國餐飲市場布局表現為

A.東部及南部沿海地帶及北京地區的餐飲市場發展較為完善

B.西北地區餐飲市場發展較為完善

C.城鄉之間發展平衡

D.城市餐飲業發展緩慢,農村餐飲業發展速度快

11.對餐飲市場中消費者數量、地區分布、來源構成、消費頻率以及消費特性等方面變化的預測屬于

A.餐飲市場環境預測 B.餐飲市場客源預測

C.餐飲需求結構預測 D.餐飲經營效益預測

12.餐飲企業之間競爭的主要內容是

A.產品競爭 B.價格競爭

C.促銷活動的競爭 D.經營場所的競爭

13.以經營飲料、點心、小吃、零食為主,主要以休閑環境為賣點的餐飲業態屬于

A.以家常菜為主的大眾餐館類業態

B.以滿足快節奏生活需求為主的快餐類業態

C.以滿足商務、公關特殊需求的高檔正餐類業態

D.浪漫輕松的休閑餐飲類業態

14.直接影響餐飲產品質量高低,并直接決定顧客日后是否會成為餐飲企業忠實顧客的是

A.餐飲食物產品 B.餐飲設施設備

C.餐飲服務 D.餐飲文化

15.從餐飲產品生命周期階段來看,餐飲產品進入市場的初始階段屬于

A.投入期 B.成長期

C.成熟期 D.衰退期

16.在餐飲產品開發與創新活動中,餐飲企業在對本地區餐飲市場供給狀況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引進其他地區的菜系,這種策略屬于

A.搶先開發策略 B.仿制產品策略

C.引進產品策略 D.改進產品策略

17.餐飲產品開發與創新的過程是

A.構思階段——研制設計階段——試銷階段——上市階段

B.選擇階段——研制設計階段——試銷階段——上市階段

C.構思階段——選擇階段——研制設計階段——上市階段

D.構思階段——選擇階段——研制設計階段——試銷階段——上市階段

18.我國餐飲行業的真正發展開始于

A.20世紀50年代初 B.20世紀70年代初

C.20世紀80年代初 D.21世紀初

19.我國餐飲行業的管理組織是

A.中國營養協會 B.中國飯店協會

C.中國旅游協會 D.中國烹飪協會

20.日本餐廳規模與我國相比相對

A.小型化 B.大型化

C.單一化 D.多樣化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1分,共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選出并將“答題紙”的相應代碼涂黑。錯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無分。

21.餐飲業的基本特征包括

A.經濟特征 B.服務特征

C.文化特征 D.多元化特征

E.關聯特征

22.影響餐飲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包括

A.餐飲資源條件 B.餐飲設施建設

C.管理系統與軟件建設 D.區域經濟條件

E.區域社會條件

23.影響餐飲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A.政治因素 B.社會文化因素

C.經濟因素 D.法律因素

E.人口因素

24.依據廣義的餐飲市場結構定義,餐飲市場結構的內容包括

A.競爭結構 B.消費結構

C.餐類結構 D.菜系結構

E.餐飲企業所有制結構

25.廣義的餐飲產品包括

A.消費者所享用的菜肴等有形產品 B.消費者所享受的服務

C.就餐環境 D.餐飲設備中所體現的飲食文化

E.菜肴中所體現的飲食文化

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

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6.餐飲經濟學是________在餐飲業這個特定領域的具體化和深化。

27.餐飲業的基本性質包括加工業性質和________。

28.餐飲業與農業關聯的組織形式有________、合作經濟組織加農戶、農場加雇工、餐飲企業加農業協會。

29.綠色餐飲工程應從________開始,充分考慮賓客用餐人數、年齡結構、職業特點,結合客人消費標準,有針對性地安排品種和數量。

30.餐飲市場機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市場價格混亂;二是________;三是人才建設不適應餐飲市場的發展。

31.餐飲市場結構優化包括餐飲市場結構的________和餐飲市場結構的合理化。

32.餐飲企業定價行為中,針對消費者的定價行為是從________的角度出發來考慮產品的價格問題。

33.業態就是企業的________。

34.餐飲服務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靠服務員所付出的各種勞務活動實現的,被歸為服務要求;另一類則靠服務員的真誠和愛心實現的,被歸為________。

35.餐飲行業管理手段有________、經濟、法律三種基本手段。

四、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6.餐飲市場機制的制約性

37.餐飲需求收入彈性

38.餐飲市場布局

39.餐飲市場開拓

40.餐飲產品的形式部分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41.簡述中國餐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42.簡述餐飲供給的特殊性。

43.簡述餐飲市場的功能。

44.為什么要用業態劃分餐飲業?

45.簡述餐飲行業協會的作用。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篇9

關鍵詞 高中生 成長檔案 必要性 檔案管理

學生成長檔案最早是一種新的課程評價方法,最初使用這種形式的是畫家及后來的攝影家,他們把自己有代表性的作品匯集起來,向預期的委托人展示。后來把這種做法應用到教育上,就是建立學生成長檔案,目前已經在許多初級中學、高級中學甚至大學得到了應用,目的是為了展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狀況,為學生記錄他們的成長“故事”。

一、建立高中學生成長檔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高中學生成長檔案有利于推進學校的教育改革。高中學校的教學方式是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一個不斷探索、復雜變化的動態發展過程。通過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可以記錄學生的發展變化過程,便于了解學生實際能力的演化情況,更為高中教育方式的進一步調整、深化提供豐富的材料支撐。其次,建立高中學生成長檔案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目前,已有的學生檔案記載的內容一般都為學生成績、班主任評語和學校的一些獎懲記錄等,很少有關于學生的心理狀態、特長興趣、社會實踐等其他方面的內容,這樣的檔案不能充分反映一個學生的整體素質。一個學生能否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對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自信心,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有著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的學生可以通過成長檔案了解自己的特長,充分認識自我,揚長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獨特的成才方式。

二、學生成長檔案的內涵及內容

本文所指的高中學生成長檔案應當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學生基本情況類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資料,以幫助老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背景,以便于分析學生心理,及時與家長溝通。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個人簡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民族、政治面貌、就讀學校、年級、家庭住址、愛好特長等。第二,身體狀況。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狀況、身體發育狀況、生理缺陷、個人病史等。第三,家庭生活環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員的工作性質及職務、文化程度、家庭的組織結構、家庭的居住環境、家庭的經濟狀況、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親子關系、是否獨生子女等。

該類檔案的收集,可以由班主任來完成。班主任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基層工作者,是與學生接觸交往的先鋒,只有班主任切實掌握了自己學生的基本情況、家庭情況,才能有效開展工作,和家長保持聯絡,并且及時發現學生思想上的變化,找出學生產生問題的原因。另外,學生的基本情況應該是動態的,即應該及時記錄對學生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員的死亡、父母離異、生活條件改變、影響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二)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力狀況及教育建議類

這類檔案建立在傳統的學籍檔案的基礎之上,并加以補充擴展,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內容:第一,學校學習生活情況。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體育運動、交際水平、擔任班干部情況、獲獎情況等。第二,學生學習態度能力分析。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學習意志力、學習困難的分析。這部分內容可以彌補單純記錄學生學習成績的不足,有不少學生學習態度非常認真,但可能由于學習方法不當或是其他原因而導致學習成績不夠理想。對于這些學生,記錄他們的學習態度,分析他們的學習能力,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僅關注學生最終成績,也有利于學和良好心理狀態的建立。

(三)學生的實踐訓練、技能水平、社會能力類

這類檔案主要是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踐訓練成果、社會實踐情況等內容,并由學校對其職業特長加以分析指導。具體包括如下內容:學生各學期實踐訓練的成果記錄、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等等。

三、高中學生成長檔案的建立思路

鑒于成長檔案的特殊性,對如何科學有效地管理學生成長檔案提出幾點建議。

(一)樹立對學生成長檔案的正確認識

學生成長檔案從多角度、多方面真實記錄學生成長的全過程,對于幫助學生認清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學生的熱情投入和高度重視。如果學生對成長檔案抱有抵觸情緒,僅將其作為一項任務來完成,那么就失去了建立成長檔案的意義。因此,在入學之初,學校就應對學生進行檔案教育,使其明確成長檔案的價值,從而積極配合學生工作者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將自我的真實想法和體會認真記錄下來,不斷修正、完善成長目標。

(二)注重學生成長檔案的連續性和過程性

與其他類型檔案相比,學生成長檔案的生命周期對連續性和過程性的要求更高,它貫穿于學生成長全過程,關注學生在各個不同時期的比較,側重學生自身的知識積累、素質提高、能力培養和連續發展。通過學生成長檔案這種連續性記錄方式,可以看到學生的不斷進步,看到他們辛苦付出所換來的成果。這種內在激勵機制是成長檔案連續性和過程性所決定的,所以,我們應本著對學生負責的高度責任感和敬業精神,不斷積累學生信息,全程關注學生成長檔案。學生成長檔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學生教育管理質量的有效手段。

(三)在堅持學生成長檔案私密性的前提下,提高學生成長檔案的開放程度

學生成長檔案雖屬于學生檔案范疇內,但與一般的學生檔案有著巨大差別。成長檔案側重學生個性,力求全面化、立體化、生動化地反映學生成長的全過程,絕非是學生檔案中一張學籍表或成績單所能展示和體現的。另外,學生不得直接查閱本人及他人的學生檔案,而學生作為成長檔案的第一形成者和利用者,需要依據成長檔案中的發展計劃來進行各項活動,并與其他同學、班主任、輔導員和授課教師等多種角色互動,從而不斷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因而,在不涉及到私密信息的情況下,提高學生成長檔案開放程度,將學生檔案提供給學生本人、班主任、授課教師等查看和利用,使他們能夠深入、全面了解學生在校的真實情況,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加合理的建議、幫助。

篇10

中學許多老師不重視地理概念教學,有的輕描淡寫,有的干脆不解析。加劇了學生厭倦地理概念學習的心態;強化了學生學習地理概念時死記硬背的陋習;使學生在學習與考試兩者之間產生盲點——不記不引,死記了又不能適應考題對概念靈活運用的要求。基于高中地理概念教學現狀,不少學生不重視或不深入概念的學習,對一些地理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認識模糊,相互混淆,直接影響到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加上新課程高考以能力立意,因能力培養在教學開始階段(概念教學)就采用了不正常的跳躍方式,故失去了牢固的基石,直接影響到地理基本能力的提高。

特別是高中地理綜合性強、涉及面大,課本中出現的概念多,地理術語和地理名詞也多。有的概念文字繁雜冗長,記憶難度大;有的地理概念名詞詞句簡單,課本上又沒有加以總結區別,教師若對課本挖掘不夠,探究不深,就無內容可講。增加了學生學習地理概念的難度。筆者認為,對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內涵和外延,不應死記硬背。不管是文字繁長還是詞句簡單的概念,只要抓住地理概念、地理名詞中的關鍵字詞,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結合案例進行探究講解,便能深化學生對地理概念的理解,從而有利于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提升基本能力。

一、抓關鍵詞,簡化地理概念教學

有的地理概念為了準確、完整表達地理事物、現象的內涵和外延,往往文字量大。但表達地理事物本質特征的往往只有幾個詞語。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突破疑難點。

自然資源的概念,完整的表達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如果對這一句話進行轉換、歸納,就是兩個屬性。一是自然屬性即天然存在,沒有經過人類加工。二是經濟屬性即有用性,在當今技術條件下能用于生產和生活。兩個屬性缺一不可。這樣一轉換,自然資源的內涵就一目了然。

學習“季風水田農業”這一農業地域類型的分布特點,抓住“水田”的含義,水田應在地表水豐富,地勢低平的地方。推出該種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季風區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及入海口三角洲”。

二、抓關鍵字,深化地理概念教學

有的地理概念、名詞言簡意賅,但涉及其地理事物和現象發生、發展、分布的成因要素且是多方面的。教師要善于抓住地理概念、名詞中能反映其發生、發展、分布的關鍵字,即能“顧名思義”的字,幫助學生分析歸納。

如“酸雨”的概念是“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在內,其酸性成分主要是硫酸,也有硝酸和鹽酸等。酸雨主要由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經過復雜的大氣化學反應,被雨水吸收溶解而成”。教學中抓住“酸”和“雨”兩個字。“酸”即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雨”即是雨水較多的地方。這樣學生很容易理解工業發達化石燃料燃燒量大、降水量較大的我國南方地區酸雨出現的頻次多、危害大的原因。學習“水土流失”的成因、分布和危害,只有理解水土流失不僅有“水”的流失,更有“土”的流失,從而引導學生分析其成因、歸納出分布規律和危害。有的學生沒有深入理解“水和土”的流失,在分析其造成河流水位上升時,只是片面地分析流域降水時河流水量大增,而沒有分析泥沙堆積河床抬升。“滑坡”的概念是“斜坡土體或巖體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穩定狀態,沿著斜坡內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泥石流”是指突然爆發的飽含大量泥沙和石塊的特殊山洪。“滑坡和泥石流”要善于對比,針對名詞中逐個字進行講解分析。即“滑坡”是整個山“坡”體往下“滑”動,而“泥石流”是帶有“泥”土和“石”塊的洪“流”。通過抓關鍵字一對比,“滑坡和泥石流”成因差異就一目了然。

平時教學如果忽視關鍵字,一些看似簡單的名詞學生沒有理解到位,直接影響考試成績。如2011年高考文綜福建卷40A(海洋地理)(2)簡述M附近海域表層海水溫度異常對沿岸氣候產生的影響。相當部分考生誤解“異常”的含義,既不理解“異”就是不同,“常”就是正常平常,可能比平常年份高,也可能比平常年份低。造成解釋問題片面性,只簡述水溫比正常年份高對沿岸氣候產生的影響,而忽視水溫比正常年份低對沿岸氣候產生的影響。該小題一半分數就因平時教學輕視關鍵字而丟棄。

三、畫結構圖,整合地理概念教學

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逐個理解地理概念,分門別類的掌握地理概念體系,了解各級地理概念的并列或從屬關系,了解概念間的區別和聯系,使地理概念成為具有內在聯系的系統化的知識,而不是互不聯系的、孤立的名詞解釋。

學習“商品谷物農業”這一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和區位條件時,抓住“商品”的含義,就能引導學生推出作為商品應具備人均多有多余的糧食,人均多由總產量大和人口數量少共同決定,總產量大應單位面積產量高而且面積大,單位面積產量高應科技水平高且自然條件優越。為了解決面積大和人口少這對矛盾,需要借助農業機械。既然有多余的糧食急需銷售,就要具備廣闊的市場和便利的交通。圖示如下:

通過抓住“商品”這一關鍵詞推理,學生很容易得出商品谷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自然條件優越、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技先進等”。同時以后遇到相類似的“商品率高低”的影響因素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陸地自然帶的概念,完整的表達是“陸地上不同地區,由于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互不相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形成了與之相對應的植被類型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可將該概念中關鍵詞圖示如下:

把陸地自然帶概念中關鍵詞通過圖示形式呈現出來,學生理解該概念更簡便、更深入。同時為陸地自然帶的水平地域分異規律的影響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變化基礎(熱量、水分)打下伏筆。

課堂教學中抓住關鍵字詞,針對地理概念、名詞中關鍵詞逐個字詞進行講解剖析,同時把關鍵詞用圖示形式直觀呈現出來,能讓學生排除地理概念中大量繁雜的修飾詞字,減輕學習負擔,加深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又能幫助學生構建直觀概念地圖,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形成對地理知識宏觀上的整體把握,并把知識間的聯系納人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即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又有利于提高地理基本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全才:地理概念和原理的教學.文教資料,2006-12.

2.耿夫相:概念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地理教育,2006-4.

3.宋明月:地理教學中應注意區別概念.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