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普通心理學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普通心理學;教學方法;幼兒園管理
幼兒園管理專業是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4年的新設專業,在國內也屬于新興專業,《普通心理學》是幼兒園管理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為學生提供了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本人在授課中發現,許多學生起初對心理學有粗淺、非理性的興趣,對心理現象有很強的好奇心,學習愿望比較強烈,然而接觸一段時間后,興趣大大減弱。究其原因,一方面與學生基于以往的生活經驗形成的對心理學的錯誤或不切實際的認知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師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全面系統傳授,而忽視將理論與學生的專業、生活實際相結合,這種片面的教學目標使學生認為心理學充滿枯燥理論,遠離生活實際,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學習興趣下降。[1]
因此,如何在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心理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密切聯系幼兒園管理專業特色,培養他們建立科學的心理觀和理性的心理學興趣,了解心理學研究以及如何開展研究,同時探索適應學生年齡和需求的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成為當前《普通心理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就目前幼兒園管理專業《普通心理學》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分析目標與對象:教學方法研究的邏輯起點
1、明確教學目標
普通心理學是繼教育學、管理學之后,幼兒園管理專業學生接觸的有關心理學方向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既要闡明心理學的學科基礎概念和基本理論,概述各分支學科的特點,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要為后續課程,如學前兒童發展科學、學前教育心理學、教育與心理測量等課程奠定基礎。
2、把握教學對象
由于普通心理學的授課安排是在大一,這階段的學生普遍還保留有中學學習的習慣和思維意識,被動、死板,缺乏自主學習與研究意識。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倡導問題意識,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和理論聯系實際性,向學生展示學科全景,培養建立學生學科思維,弘揚科學精神作為輔助教學的一個側重點。
二、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研究的基本場域
1、進行教材改革
在教材的選用上,國內使用較為普遍的是北師大(彭聃齡)版的《普通心理學》教材,或是學前教育基礎課用書科教(李傳銀)版的《普通心理學》教材,這兩本書的共有特點是都比較強調心理學的“一般”和“基本”理論、基本實驗和基本原理。學生在閱讀時常常感到概念繁、理論多、內容抽象、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興趣下降大半。因此,需要考慮幼兒園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及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教材改革,對部分心理學知識內容進行有意識的調整與刪減。教材改革主要考慮三點:一是普通心理學與幼兒園管理專業方向的結合;二是普通心理學與其他專業課程(如學前兒童發展科學)的協調;三是普通心理學與學前教育學科前沿的結合。比如,在注意、記憶、思維、語言等章適當增加學前兒童發展特點的討論;在工作動機和組織行為章節,引入管理心理部分。
2、重新編制課程教學大綱及教學設計
根據幼兒園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重新編制《普通心理學》課程教學大綱。主要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課程簡介,主要包括課程的性質和教學目標、課程的基本內容、先修課程及后續課程;第二部分為課程教學總體安排,包括學時及學時分配、推薦教材及要求、開設本課程需要的教學環境、設備條件及學生基礎條件的說明、考核方式及內容;第三部分為課程教學內容及教學要求,包括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學生練習、實踐教學及相關必要說明。
在以往的授課經驗中,教學大綱僅僅限于授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使用,學生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到,但在此次教學改革過程中,在學期一開始就以電子講義的形式將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課程基本內容及教學安排、學習重難點及教學要求等向學生進行詳細說明,讓學生充分了解教學目標和教學大綱,使學生明確課程需達到的水平。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其一可以使學生很直觀的了解到課程的內容,方便其進行學習規劃,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其二當課程學習結束時,進行學習自我考核和評價有了依據;其三學生還可以根據推薦書籍和文獻閱讀,擴展知識范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培養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方法研究的意識導向
教學活動的組織從強調學科內容的完整性逐漸轉向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關注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學活動的組織需要在以下五種意識的主導下展開:
1、課程資源意識
根據精選后的教學基本內容,搜集大量的視頻與圖畫資料,豐富課程資源,并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刺激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引導總結出理論知識點。如對感知覺的規律、視錯覺現象等內容采用圖片形式可以非常直觀的讓學生得出相關結論,提高教學效果。
2、知識的應用延展性意識
多角度加強心理學的應用性與趣味性,便于學生更直觀、感性的將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利用案例和故事來解釋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當教師通過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其對特定教學內容的獨特理解和真情實感時,學生往往會產生難以忘懷的感受。[2]同時,在教學中引入社會熱點或前沿問題,比如近兩年比較火的節目《最強大腦》中個案,來討論說明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更能夠讓學生產生共鳴。
3、問題反思意識
設置問題導入,引導學生在思考中學習,如通過“為什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主要反映的是人在哪些方面表現的不一樣?”的提問引出人格問題的討論,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精神,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加強學生對心理學理論知識的運用。
4、職業意識
在授課中加入職業意識培養,通過創設職業情景,進行互動式教學,比如針對情緒這一章,可以通過設計“如何緩解應對新入園學前兒童分離焦慮情緒”,讓學生組建項目研討小組開展分析討論,學生既了解到未來將要進入的職場問題,同時激活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趣味性和實用性。
5、知識的整體性意識
及時總結教學內容,建構合理的知識體系。教師通過課前提問、課后布置練習來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在每章課程內容結束之后,首先由學生對本章知識點歸納梳理,并以框架圖表的形式繪制出來,再由教師點評總結。這樣做能夠使學生建構起完整的知識系統,使他們明白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也為期末復習做好鋪墊。
四、教學評價:教學方法的檢驗
科學的考核方法既能使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學習觀。課程考核應兼顧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和課堂主動性的培養,將考勤、課堂表現、小組討論項目參與度、課后作業完成情況結合起來,再根據期末考試狀況,進行綜合評價。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考勤和課后作業完成情況占20%,小組討論項目參與度和課堂表現占30%,在課堂反饋調查中發現,93%的學生認可并接受此考評方式,同時對開展自我測評和小組互評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和期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手段,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有利于他們培養自我學習、自我分析、自我提高的意識和主動性,而這也是課堂教學應追求的目標。
總之,教學方法的改革不是孤立的,它指向特定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所制約,受教學組織和教學評價的影響,改革需要綜合考慮四者的交互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學科基本內容,提高學生興趣與關注度。
【注 釋】
[1] 陳向麗.普通心理學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11.8.
[2]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篇2
1.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結構體系與分析從教材的體系上來看,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一般包含這幾個部分:概述部分(包括職業教育心理學概念和體系、研究方法、現狀與發展和研究意義等)、學生心理(包括學生心理、學生群體心理和學生心理健康)、學習心理(包括學習理論、學習動機、學習策略、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學習的測量與評價等)、職業心理(包括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指導、職業素質測評與職業心理測驗等)、教師心理、教學心理(包括教學策略、學生的心理差異與因材施教、教學設計、課堂與班級管理)等六個方面。某些教材根據自身編寫的特點增加了部分普通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方面的內容。鄭日昌等主編的《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的內容主要集中于學生心理和學習心理,對教師的教學心理未有涉及,其內容體系基本上遵循教育心理學的體系。劉德恩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則大多分布在教師的教學心理以及教師的職業發展上,而對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學生心理未有涉及。其后由劉合群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曾玲娟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等幾本教材在結構上分布得比較均勻、全面,各方面都有涉及,大都遵循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并且根據自身的編寫特點各有所側重,如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在評價環節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測量與評價,而劉德恩與曾玲娟則更偏重與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考核與評價。此外由盧紅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傾向于普通心理學知識,增加了心理現象和心理發展方面的內容,并且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心理涉及得比較少,而更加注重教師和教學心理;武仁恒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則側重于教育心理學的內容,增加了“知識分類的學習論”和“認知結構與遷移”等學習內容。
2.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編寫體例分析“體例”一詞在出版學科中的狹義解釋為“編輯部或印刷所對于拼法、大寫、標點、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習慣”;也用來指“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我們知道教材是學習者感官接觸的最直接的信息,包括文字、圖表、注解等信息。教材的編寫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讀者接受信息,為教材實現能力培養和人文素質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所以教材編寫的體例形式也屬于教材開發研究的重要步驟。早期出版的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的編寫體例的形式比較單一,除去標題與正文,幾乎沒有涉及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和拓展的內容,對學生學習的心理關注程度遠遠不夠。其后出版的教材,漸漸開始引入大量的注解、案例等元素,如劉德恩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第四章(教學的基本程序與策略)第一節(教學目標設計)中以護士班的行為目標作為示例,其對象、行為、條件和標準都是以護士班的實際操作作為對“教學目標行為化”的解釋;崔景貴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在每個章節的結束增加了思考題,引導學生通過對章節的學習對問題進行思考。近幾年出版的教材更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拓展閱讀、實踐活動等項目,如盧紅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在章節開始處呈現該章的主要內容,并且每個章節中都含有大量的案例,此外在章節后增加了拓展閱讀,如第六章(職業能力及其教學策略)中的案例:“讓后進生體驗成功”、案例:“零分,我都好朋友”;第三章的(心理發展與職業教育)拓展閱讀:“千萬別看扁職校學生——訪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俞國良教授”。體例的多樣化為學生開拓視野、增強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可能,并且豐富了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增加了教材的可讀性,在不影響教學內容主體的前提下也滿足了學生對不同層次學習內容的需求。
3.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的內容特點分析通過對歷年出版的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的分析,我們發現雖然教材的出版數量不多,但每本教材基本上是自成一家,至今還沒有公認的內容體。盡管如此,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核心內容體系是不變的。這些教材的內容體系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種是以劉德恩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等為代表,其內容體系由職業分析入手,先確定職業工作對從業人員和職業教育的要求,然后圍繞這一要求進行展開,是依據工作需要來尋求教育心理學理論的支持。盧紅等編著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就屬于這一種內容體系;另一種是以鄭日昌等主編的《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學》等為代表,在內容體系基本上遵循常見的教育心理學體系,只是引例傾向于職業教育,實質上是教育心理學內容體系與職業教育的結合。此后出版的教材中,王國華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曾玲娟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和夏金星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專題》基本都遵循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王國華等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的內容體系由兩大部分組成:職業學習心理部分和職業教學心理部分,力求突顯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特色。其內容框架完整有層次,但是教材內容大多采用常規的陳述性理論,顯得過于理論化。從教材的體例形式來看過于單調,不利于學生思維的啟發與開化。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主要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是職業教育心理學概論,第二是職業學校師生心理,第三是職校生學習心理,第四是職業教育教學心理,第五是職業心理。教材內容建構上注重貼近職業教育實際,凸顯“學習心理—教育心理—職業心理”之間的有機融合,增強職業教育心理學教材建設的針對性、時效性,建構、拓展和提升職業教育心理理論。這本教材體系完整,內容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和基礎性,對職業教育心理學的教材來說不失為一本經典之作。曾玲娟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是以職業院校學生學習活動為主線,聚焦于職業院校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學基本規律,著重闡述了職業院校的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規律,分析了影響職業院校學生和教師心理問題的因素,提出了師生心理健康的維護策略,圍繞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管理與教學等主題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此外還介紹了職業態度的培養、職業素質測評與職業指導的相關內容。該教材在結構體系上基本遵循了崔景貴主編的《職業教育心理學導論》的結構。盧紅等編著的《職業教育心理學》以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要工作與典型活動為主線,遵循職業教育課程的工作邏輯的組織原則,圍繞如何發展新教師的教學技能這一核心來建構知識體系,并強調知識在課堂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在保證科學性的前提下,使教材內容與未來的教師工作具體情境相結合。但是該教材忽略了對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和學習心理的探討,此外,該教材加重了對心理學基本理論的介紹的比例,使教材內容趨于理論化和學術化。
二、對新開發教材的建議
1.優化教材結構體系職業教育心理學新教材的編寫要打破以所引入的心理學相關分支學科理論為主線的慣例,改變“麻袋里裝馬鈴薯”的編寫思維策略,消除教材中的“條塊分割”、“拼盤式組合”的現象。根據我們所統計的教材情況,以及歷年來該領域專家學者對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職業教育心理學的結構體系應該由以下六個部分組成:職業教育心理學概述、職業學校學生心理、職業學校學生學習心理、職業學校教師心理、職業學校教學心理和職業心理。
2.優化教材內容職業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交叉學科,同時又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在教材的內容上要特別注重教材內容的實用性,避免過多的描述性的理論,讓教材更加適應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關注人本,關注心理學的本質;其次要注重教材的實效性,積極吸收國內外職業教育心理學具有重大影響的研究成果和新東西,介紹促進職業教育心理學學科內容的現代化;最后要注重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內容要體現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培養目標與辦學特色,要體現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的本質特征。
篇3
關鍵詞:表象表象訓練羽毛球
1 表象訓練的概念
表象訓練是在暗示語的指導下,在頭腦中反復想象某種運動動作或運動情境,從而提高運動技能和情緒控制能力的方法。在表象訓練的理論與實踐中,表象訓練也被稱作“視覺化”訓練、意象演練或想象訓練等。表象訓練就是以表象為內容和表象訓練不僅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心理訓練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運動實踐中,而且在其它一些心理訓練和心理干預的方法中也常以表象訓練為主要內容。
2 表象訓練訓練的理論對羽毛球項目的支撐
表象訓練主要在國際上分為以下幾種理論:心理神經肌肉理論、符號學習理論、心理技能理論、心理生理信息加工理論、三重編碼理論。下面以三重編碼理論作為重點分析。
2.1三重編碼理論原理
三重編碼理論由Ahsen提出。他認為表象包括3個重要的部分:映像、身體的反應和映像的含義,簡稱ISM模型。Ahsen認為,映像可定義為中樞喚醒的感覺,它包括所有感覺的特征,但同時又是內部的。映像對外部世界的表征使我們在與它相互作用時就象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一樣。身體反應是與表象訓練相伴隨的生理反應。某一映像對每一個體而言其意義是不一樣的。由于每一個體在表象時都會將他自己的獨特經驗納入其中,因此,相同的表象訓練指導語永遠也不會使不同的個體產生相同的表象經驗。這一理論啟示我們,在進行表象訓練時要關注表象訓練腳本對運動員來說可能意味著不同的含義。同樣的表象訓練腳本可能會對不同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表象訓練理論雖然較多,但還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完滿地解釋表象訓練的機制,并為研究者普遍接受。Mur-phy和Jowdy認為信息加工模型的表象訓練理論具有更多的優點。
3 表象訓練理論在羽毛球訓練的運用
3.1映像在羽毛球訓練中主要是指應用羽毛球錄象、視頻和現場觀看比賽、模仿教練員的方式來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印象。并能在心理中有一個反復回憶動作細節的過程。映像反復在大腦中出現對于羽毛球運動員的動作定性,及場景的刺激是有很深的影響的。羽毛球教學中運用表象訓練可以加快動作技能的形成速率,提高動作技能的完成質量,表象訓練是建立自動理想反映的一種學習方式,可以提高動機水平,加速動作技能的提高和鞏固,表象訓練可以使知覺記憶和運動記憶明顯提高,加上表象訓練可以獲得和身體訓練一樣的生理反饋信息,所以這種訓練對于學生掌握動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身體的反應與映像之間的連接是通過神經刺激做到的,在正常的訓練中可以采用語言、聲音、肢體動作、教練員的示范來加強學生的大腦印象與實際技術動作的聯系,并通過錯誤糾正的方式,即對自身錄像回放來不斷的演練、反饋,使自身的技術動作定型,并固定自己的戰術和賽前戰術安排的一致性。
3.3刺激-反饋,反饋-刺激是一組不斷反復的過程,實驗對象進行表象訓練的實驗中,心率曲線的變化基本一致,這表明表象訓練可以緩解實驗對象的緊張情緒,并且提出心率曲線可以作為心理訓練最為敏感可靠的指標之一。這樣學生在比賽中就可以使自身的心理能力特別是穩定性、可控性得到加強,以及在體力消耗嚴重時使動作定型、心理波動能力得到提高。
3.4在教學中科學合理地設計、安排表象訓練可以有效地緩解緊張和焦慮情緒。在羽毛球課程學習中合理地運用放松訓練和表象訓練可以緩解學生的動作緊張,動作掌握不穩定等問題,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學生高度的緊張狀態焦慮。
4 表象訓練在羽毛球訓練中的完善
由于心理訓練與體育教學效果關系的研究較晚且目前處于探索階段,所以研究中出現問題是在所難免的,特別是心理因素方面的可控性是很難通過實際數據來監控的,再者,由于運動員個體方面的差異性很大,因此對于心理暗示要通過教練員對運動員有長期的了解。
4.1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
理論科學性的正確與否、研究假設清晰是進行高水平研究的必要條件。目前國內在此領域的一些實驗性研究缺乏正確的理論導向,只能算是非理論的研究。不能將羽毛球運動員個例的成功經驗不成熟地推廣到整個團隊,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反復的證明與檢驗的過程。
4.2研究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存在問題
目前我國所采用的方法大都來源于國外,在使用時沒有考慮到具體地域、人種、運動項目之間的差異性,因此像羽毛球這種運動,特別是近十年亞洲的運動隊水平較高,因此要有針對性地對亞洲各羽毛球隊做針對性實驗,進行科學的分析。
4.3對心理訓練效果的檢驗缺乏正確的手段
生理和心理指標相結合的方法可以更加正確有效地反映心理訓練的效果,而單單依靠一方面的指標反映似乎不夠全面。因此需要不斷進行觀察測試。這里就需要有一個系統廣泛的統計調查、檢驗及邏輯分析的過程,而不能單單地推斷,盲目地推廣,要避免走入誤區。
5 小結
表象訓練的探索與實踐已有百年的歷史,有關表象訓練的大量研究增強了人們對表象訓練在體育運動教學中的認識,提高了表象訓練的實際應用效果。雖然表象訓練的理論還不夠完善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如果表象訓練能在羽毛球教學、運動競賽中科學地運用,其效果和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參考文獻:
[1]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2]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馬啟偉,等.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丁雪琴,等.運動心理訓練與評價[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
篇4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問題;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107-01
教師需要健康的心理,教育更需要健康的教師,只有心理健康、素質良好的教師才能擔當“解惑”的重任。影響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作繁重,心理壓力大。缺乏心理健康的保健知識,自我調節能力差。教師雖學過普通心理學與教育心理學,但只憑那點知識遠遠不夠用。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和載體,心理健康又是身體健康的條件和保證。
能影響教師最重要的是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要讓自己健康、快樂、幸福、長壽,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及時調節心態,保持情緒穩定,愉快地面對學生,自覺維護心理健康,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學會快樂地生活,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干一行,愛一行”。對于教師來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首先一定要接受“自己”是教師,也就是心理學常說的進入角色,并且能夠在教學、輔導學生中獲得樂趣。
2、放下權威身份,能和學生積極地溝通交流。“現在的學生比過去難教”,這是許多老師的切身體會,可在我們天天面對學生時,如果無法和學生溝通交流,就難免會出現學生不尊重你,你拿學生沒辦法的狀況。作為一種職業,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與學生相處的時間甚至超過了家人,要在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真實地感受情緒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緒,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3、學會彈性工作。一個會休息的人才能更好地工作,為此,在安排工作時,千萬別忘了安排自己的休息時間。不管工作多忙,嘗試著去戶外運動一下,爬爬山、朋友聚會、喝喝茶等,能夠讓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就會更有利于精神抖擻地去應付繁重的教學工作。
4、保持充實、和睦的家庭生活。工作上盡心盡責,但在家里卻時常沖突不斷,這種狀況的教師總有自己的說法,但其實家庭問題常常是引起教師心理壓力的一大根源。
教師的工作是個性和創造性極強的工作,它需要旺盛的體力,良好的心態。密切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其著眼點還應該放在作息時間、工作量、工作狀態等一些具體實在的內容上。
一、熱愛學生,是教師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情感”因素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對學生真誠的愛,既是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一種表現,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親其師,方能信其道。要深入了解學生,是愛學生的起點,真心實意地關心學生,是愛學生的主要內容。關心學生要從生活上、學習上、思想上各個方面無微不至地去關心他們,愛護他們。要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尊重和信任是溝通情感的橋梁。尊重學生就是容許學生有獨立性,給他們提供更大的獨立活動的余地。信任學生就是相信學生都有要成為“好人”的愿望,即使他們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也是可以教育好的。嚴格要求學生是愛學生的尺度和表現。教師愛學生主要是從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著眼,愛學生不等于遷就學生、放任學生,也不是溺愛學生。要有寬容的心態,特別是對待有過錯的學生,要克制自己,穩定情緒,不要說過頭話。要了解學生的痛苦、苦悶和孤獨,少抱怨、急躁,多寬容、耐心。用文明、規范的語言去說服他們,用真誠、執著的情感來打動他們,用呵護、引導、健康、包容的態度來幫助他們,從而創建一個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的整體,讓師生都感受到在一起的幸福和快樂!因此,對教育工作、對學生、對所講授學科的熱愛以及深刻的道德感、強烈的理智感、正確的審美感,都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情感素質。其中熱愛學生則是教師情感生活的核心。
二、磨礪意志,是教師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意志”因素
教學是一種精神消耗,教師的勞動特點是周期長,見效慢,教師若沒有堅韌的意志和優良的性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教師的意志品質和性格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的形成,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也是其個性品質形成時期,教師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以及教師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舉止等對學生施加影響。教師的這種意志素質表現在工作上是持之以恒、善始善終。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所肩負工作的偉大意義,堅信自己的工作是光榮而崇高的。要善于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明辨是非,要有善于支配自我和節制自我的能力,以耐心說服的態度對待學生。應學會悅納學生,悅納教學工作,拋棄那種用顯微鏡尋找學生缺點、用有色眼鏡觀察學生優點的觀念,拋棄那種因工作不順而產生的煩惱和痛苦,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行為、能夠約束自己的動作、語言、抑制無益的激情和沖動,這既是職業修養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質,也是教育技巧高度的尺度。因此,教師應該自覺地磨礪意志,矯正不良性格,提高自身心理素質。這樣在教學中,才能使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并積極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吸取新知識的能力。
三、細心觀察,是教師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觀察”因素
觀察是一種直接了解和研究學生的最有效的方法。觀察力是教師搞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質,也是教師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教師在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時要做到:一要細致而深入。見微知著,能體察反映學生內心變化的細微表現,并透過這些細微表現,了解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和智力發展的水平,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思想動向。能深入到學生的意識中去了解學生的自我觀念,這是教師良好的觀察力的基本品質。二要迅速而準確。能迅速地進行觀察,善于抓住最能表現內心活動的主要表現,又不為假象所迷惑,要善于在瞬間捕捉學生表現和行為的細微變化,迅速掌握學生的特點,真實地判斷所發生的情況或學生的心理活動,及時處理問題。三要全面而客觀。全面觀察,從時間和空間等各個方面進行觀察,要善于利用各種場合,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觀察和了解。
四、善于表達,是教師提高自身心理素質的“表達”因素
篇5
1.據報道,教育部于近日公布了2012年的年度工作要點,提出今年要研究高考改革重大問題,制定改革方案,指導各地根據實際探索本地區高考改革。目前,自主招生、高校招生自的落實、異地高考和分省命題等都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同時,教育部還提出要配合有關部門,指導各地落實國務院出臺的各項投入政策,切實保障教育經費按法定增長,并要求加大學前教育投入,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
2.2012年2月23日上午,江蘇省教育廳召開貫徹實施《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新聞會。該省教育廳新聞發言人、副巡視員洪流向媒體記者通報了《江蘇省學前教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主要內容,并簡要介紹了江蘇省教育廳貫徹實施《條例》的主要舉措。《條例》的頒布施行,對建立政府主導的辦園體制、擴大學前教育資源、提升師資隊伍素質、建立經費保障機制、規范幼兒園辦學行為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隨著高考腳步一天天走近,考生們在精神與身體都承受著巨大壓力的時刻,是誰站在講臺上為你傳道授業解惑?又是誰在你迷茫無助時,默默點亮那一盞盞心燈,指引著前進的方向?回答曰:老師。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在本期的欄目中,我們將向您重點介紹教育學――這一與教書育人息息相關的專業大類。
教育學作為人文類專業的重要一個組成部分,它包括教育學類和體育學類等兩個學科大類。目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學本科專業有14個,而我們在此則重點介紹教育學類中的教育學、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技術這四大專業及體育教育專業。
教育學類
教育學專業
教育學專業主要研究的是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和教育活動中的重大實踐問題,其研究對象既包括學校教育,也包括非學校教育。教育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從事的工作面很廣,除中小學教師之外,還可以到各類企業培訓機構也需要教育學類人才。很多高校也會招聘教育系的學生從事學生管理或行政工作,薪資從1 500~3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學”并不等于“師范類”。很多同學在填報志愿時弄不清楚教育學和師范類這兩個概念。事實上,師范類是一個大概念,泛指所有為教育系統輸送人才的專業,例如師范類有中文、歷史、數學等專業;而教育學只是師范類里的一個專業,其主要任務是研究教育領域內所特有的矛盾運動的基本規律。
【主要課程】: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教育通論、教學論、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教育統計測量評價、教育哲學、中小學語文或數學教學法等。
【院校推薦】: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而在這幾所老牌院校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整體教學質量在全國首屈一指;華東師范大學是國內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優勢單位,在“教育學原理”、“教育史”和“課程與教學論”方面的研究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學原理”研究在國內外都享有一定知名度,在教育學界享有盛譽。
學前教育專業
學前教育是一門研究學齡前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的學科,它對學齡前兒童實行科學的養育與教育,幫助人由“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該專業主要培養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幼兒教師、學前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各類從事學前教育類產品商品開發等相關的工作人員。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學前教育近年來成了就業的熱點,幼兒園、早教機構、玩具公司、出版社、兒童康復中心都能夠成為他們理想的工作單位。薪資從1 000~2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學前教育并非是女性職業。很多人都認為學前教育特別適合女性性別特征,所以男性不適于學習。其實這種看法是片面的,細致、耐心、關愛的女性特征確實符合了幼兒園教師這一職業的一些特殊要求,但學前教育研究領域眾多,并不只有幼兒教師這一個就業領域,它有著廣泛的職業選擇,男性在學前教育中完全可以有所作為,實現人生價值。我國近代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張宗麟、張雪門等就都是男性。另外,該專業需要考生具備一定的藝術特長。
【主要課程】:教育學、教育學概論、普通心理學、教育社會學、學前衛生學、兒童發展心理學、聲樂、舞蹈、美術、學前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保健學、幼兒教育研究方法等。
【院校推薦】:南京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華女子學院、華東師范大學、西南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其中,南京師范大學的學前教育系由著名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一手創辦,其中兒童審美――藝術教育、兒童道德和社會性教育、學前教育基本理論是其學科強項。而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方案是以一級學科“教育學”的名義統一招生,學生完成兩年基礎課程的學習后,根據學院的相關規定自主決定專業與方向。該校學前教育學科的強項包括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兒童游戲、幼兒園課程。另外,華東師范大學對外學術交流活躍,在學前教育課程研究和建設學前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領域建樹頗豐。中華女子學院學前教育專業則注重特色的創建,開設了學前教育管理方向和學前教育藝術類方向,突出了“管理”特色和“藝術”特色,著重培養新型學前教育管理人才和藝術類幼教師資。
特殊教育專業
特殊教育學專業一般以學前和學齡兒童的教育為研究重點,它主要探索智力落后、聽力障礙、視覺障礙、行為異常、學習困難、超常等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研究這些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問題,包括鑒定、安置形式、評估等問題,并進行盲文、手語等特殊教育方法的訓練。這一專業的畢業生通常會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薪資從1 000~3 000元不等。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教育對象的特別,該專業除了要求學生有純熟的專業技能外,還要求學生特別有愛心、耐心,以及一定的奉獻精神。
【主要課程】:特殊教育導論、盲童心理與教育、聾童心理與教育、弱智兒童心理與教育、殘疾兒童生理與病理、殘疾兒童康復、特殊教育技術等。
【院校推薦】:華東師范大學、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等。鑒于我國特殊教育起步較晚,大陸第一個高校特殊教育學系創建于1997年,即華東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該系雖歷史很短,但發展迅速,師資隊伍已初具規模,教學與科研水平在國內高校同類專業中居領先地位,并于2001年成立了中國內地第一個特殊教育學博士點,并擁有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教研室等下屬教學科研機構。
教育技術學專業
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極富生命力的交叉學科,融教育學、心理學、傳播學、計算機科學等相關學科于一體。它主要研究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使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的學科,學生通過四年的學習,需要掌握不只是知識理論,更多的是實踐能力,比如教學設計能力,構造和維護物態教學系統的能力,教學媒體的開發、應用、科研、管理的能力等。在高校中設置的學科名為教育技術,且在本科階段有師范和非師范劃分。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技術專業前身名喚“電化教育”,這一專業的課程設置需要學生有比較好的數理基礎,文科學生要選擇這個專業需要做好從理的準備。由于專業的偏理科性,電視臺的影視編輯、各類學校的計算機老師、企事業單位的網絡維護人員,甚至軟件公司的程序人員等等這些工作他們都可以勝任,且薪資從1 000~3 000元不等。
【主要課程】:特殊教育導論、盲童心理與教育、聾童心理與教育、弱智兒童心理與教育、殘疾兒童生理與病理、殘疾兒童康復、特殊教育技術等。
【院校推薦】: 北京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其中,北京師范大學的教育技術學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和教育應用,具有較強的實力;華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專注于中小學教育技術實驗和中小學師資培訓;華東師范大學在信息化教育(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同時也在積極推動我國現代教育技術的標準化工作。
體育學類專業
體育教育專業
體育學類專業包括5個本科專業: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體育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它和以上4個專業同屬于教育學門類之下,畢業后都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體育學不單純以運動技能的傳授為主,而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文理兼備,涵蓋了體育基礎理論、生理生化等各種知識。體育學類專業主要培養從事教育、管理、咨詢等工作的體育人才。該專業要求學生掌握體育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以及各專業相關的知識,畢業后能從事相關職業。
體育教育:培養掌握體育教育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從事體育教學、組織課外體育活動、指導學校課余運動訓練及科研、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就業去向為中等以上學校和體育部門。
社會體育:培養從事群眾性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咨詢指導、經營開發以及教學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就業去向為各級社會體育管理機構、各種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 體育企業和體育場館。
運動人體科學:培養運動人體科學基礎理論專業的師資,體育科學研究人員,全民健身指導及研究人員,以及其他相關專業技術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就業去向為體育科研機構、運動訓練基地、各級醫院康復科、福利院、療養院、教學單位、賓館康樂部。
運動訓練:培養從事運動實踐和科學研究的教練員。要求掌握運動訓練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科學地進行運動訓練,畢業后能夠從事運動訓練隊的教練工作。就業去向為各類體校、各級運動隊。
民族傳統體育:培養從事武術(套路和散打)、傳統體育養生及民族民間體育項目的教學、訓練、科研工作的專門人才。就業去向為武術院(館),各級體育局及武術運動隊、公安、部隊、武術研究機構等。
需要注意的是,體育學類專業培養的人才將來會從事體育領域里的各種職業而不僅僅是運動員,因此體育學類專業的人才除必須具備各種體育基本技能外,還必須掌握不同領域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主要課程】: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學校體育與健康教育、田徑與戶外運動、球類與游戲、體操與健美運動、民族傳統體育、體育科研理論與方法導論、體育統計學等。
篇6
[關鍵詞]高職學生 學習 學習困惑 學習心理 探究
一、高職學生的學習困惑
大二學生張某來自農村,從小就很努力學習,也有遠大的理想和志向,但事與愿違,高考成績不理想,他被錄取到一所高職學院,拿到錄取通知書時,他心都涼了,只覺得理想頓時化作泡影。他沒有別的選擇,懷著抑郁的心情來到大學。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他糊里糊涂過了大一。大二開始學習專業課,發現學習起來很費勁,于是,對學習越來越沒興趣,越來越覺得心灰意冷,學習沒有動力,生活沒有目標,有時候他也恨自己不爭氣,可他的確找不到奮斗的目標與學習的動力,他該如何擺脫這種糾結的心理狀態?
朱某,在高中時成績一般,上高職學院后更覺得解脫了,沒有家長和老師在身邊嘮叨學習了, “終于可以休息了”,雖然自己也知道不應該有這種想法,但這種想法卻常常冒出來,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只想玩。后來,他覺得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就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學習計劃,但在學習過程中,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減退、學習效率下降,專業課學不懂,學習成績直線下降,考試焦慮,為此很苦惱。
據調查,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困惑有環境適應困惑、學習困惑、人際關系困惑、戀愛與性心理困惑、性格與情緒困惑、神經癥困惑等,而學習上的障礙與困惑對大學生的影響是最為顯著的。在高職學院中,類似張某、朱某因情緒低落,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行為消極,存在明顯的學習困惑、學習障礙和考試焦慮,甚至有違紀等不良現象的學生占有很大的比例。眾所周知,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考錄取分數普遍低于普通本科院校,于是,人們理所當然會質疑生源質量,質疑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質量,作為高職院校的學生也會自我否定,自我懷疑,有的學生認為畢業后不好找工作,沒前途;有的學生不喜歡所學專業,后悔當初沒有努力考一所更好的大學,讀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甚至有時還會想到退學重考;有的學生來到高職學校后感覺和自己想象的大學不一樣而變得無心學習;還有一些學生想好好學為了今后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基礎較差,又沒有一個很好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為此很苦惱。
調查還發現,對比高職學生和本科學生,高職學生對“學習”存在更大的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知,心理困惑更加突出,而學生一旦出現了這種不良的認知和心理困惑就必須進行學習心理的疏導調整,絕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要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學習”,了解“學習心理”,從而堅定學習信念,順利完成三年的大學學業。
二、高職學生學習心理狀況分析
1.學習適應心理
習慣于中學灌輸、接受式的教學方式及已經養成的被動、機械的學習方式與大學階段課程內容多、教學進度快、抽象性較強,強調學生自主學者之間的矛盾,導致許多學生表現出種種學習不適應。
2.學習動機心理
上大學以前習慣了來自家長和老師的外部壓力,使得學習外部動機強烈,卻忽視了內部動機的培養。這往往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后,自身似乎已經“自我實現”,難以產生繼續學習的需要,因此往往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有的學生不滿意學校,不滿意自己的所學專業,厭倦刻板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產生一種“混”的學習心態;還有的學生因考取高職院校而感到非常自卑,覺得前途渺茫,對學習無熱情、無興趣,等等這些都表現為學習動機不足;亦或者學生對自己期望過高,期盼有所成就,使得學生學習心理負擔過重,引起心理疲勞,這是學習動機過強造成的結果。
3.學習策略心理
學習策略是伴隨著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而發生的一種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是學習者對學習方法選擇和綜合運用的意識和傾向,是學習方法正確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很多大學生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學生習慣于中學階段的學習方法,對不同學科、不同內容所采用的學習方法雷同、單一,滿足于機械記憶、題海戰術、被動學習,很少去思考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除了好的學習方法以外,應該采取哪些有效的學習策略。
4.學習焦慮心理
學習焦慮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學生感到來自現實的或預想的學習情境對自己的自尊心構成威脅而產生某種擔憂的心理反應傾向。 我們必須正視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知識經驗儲備不足,進入大學后面對難度、深度和廣度都增加的學業,因茫然無緒、缺乏自信、學習效率低而表現出情緒焦慮、考試焦慮。
此外,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壓力仍是是造成學生學習焦慮水平過高的外在因素。
5.學習疲勞心理
高職學院的學生學習疲勞更多表現為心理疲勞,對學習感到倦怠、情緒煩悶、精神渙散、反應遲鈍、注意力不能集中,對周圍的人和事物漠不關心,對集體和同學態度冷淡,對自己的學業和前途漠然置之,似乎自己已看破紅塵,超凡脫俗,于是,把自己游離于集體和社會之外獨來獨往,對各種刺激無動于衷。
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許多高職大學生其實并沒有意識到是自己對學習及其學習心理的認知存在誤區和不解,難以對學習目標、方法、策略和過程等進行深層反思,難以提出有效的改進措施,難以有效調節學習過程,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因此,當高職大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學習障礙時,他們表現出苦惱、焦慮和困惑等心理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幫助高職學院大學生正確認知學習和對自己學習心理進行客觀評價及正確分析才是有效解決他們學習困惑和學習障礙的根本。
三、認識學習和學習心理
(一)什么是學習?
“學習”一詞最早的來源是《論語》中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就是動腦,習就是動手,學習就是腦和手腳的共同使用,學習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高職學生的學習尤其要突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在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對學習的定義也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
桑代克(Thorndike,E.L.)的“迷籠實驗”表明,學習是通過試誤而形成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
巴浦洛夫(Ivan Pavlov)的經典條件作用認為學習是由條件刺激引起反應的過程,寫成公式是SR(Stimulus Reflex)。
斯金納(Skinner,B.F.)的操作條件作用認為學習首先要做某種操作反應,然后得到強化的過程,寫成公式為RS。
從廣義上講:學習是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獲得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適應性變化。狹義上講:學習(專指學生的學習)是指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指導下,受教育者讀書求知并獲得一定結果的實踐活動。
(二)什么是學習心理?
學習心理是指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反映、心理特點及其活動規律。學習心理研究的主要內容在于調動人的學習積極性及其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學問題。
一直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學習缺乏主動性、探究性,其實這是他們長期體驗學習失敗后對自己失去學習信心的必然結果。美國學者麥克利蘭(D.C.McClelland)在成就動機研究中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他認為,個體的發展有賴于一定水平的成就動機,如果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不到成功這種心理,那么,時間長了,學生還會覺得學習有興趣嗎?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嗎?學生學習還會有積極主動性和探究性嗎?
可見,學習和學習心理密不可分。學習就是一種以學習心理為基礎的一系列質疑—釋疑的心理活動過程,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只有以積極主動的學習心理和心態來學習知識,才能慢慢體會學習中所蘊含的思想、信念、價值,才能解決好學習中的困惑、迷茫和障礙,才能積極主動地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
四、影響學習心理的因素分析
(一)智力因素對學習心理的影響
什么是智力?這是一個長期爭論而且眾說紛紜的概念。歸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智力是抽象思維的能力”、“智力是學習的能力”、“智力是適應環境的能力”、“智力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是創造新事物的能力”等等。心理學上定義:“凡從事任何活動都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即認識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叫智力。”對學習心理產生影響的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其中,思維力是智力的核心,記憶力是智力的根本。培根說:“一切知識,只不過是記憶。” 而注意力又被稱為記憶的門戶。注意力是心理活動和意識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是智力的基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注意力不良是學習障礙的主要原因。注意力品質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心理及學習結果。
研究表明,每個個體的智力發展存在差異,心理學家一直不斷地研究影響這種差異的因素,即,遺傳因素和環境、教育因素,這種差異決定了個體學習心理的發展也同樣存在差異,作為教育者必須清楚這種差異,并深入探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因材施教,解決學生的學習心理困惑。
(二)非智力因素對學習心理的影響
一般而言,對非智力因素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
廣義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生理因素等。
狹義的非智力因素則指那些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興趣、情緒、態度、意志、人格(氣質、性格)等,其中人格是核心。
在心理學研究中所講的非智力因素,多指狹義的非智力因素。
1.興趣與學習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人們將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對象,并伴有喜歡、愉悅的感情體驗的心理狀態。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結色彩的認識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某種事物的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去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重要動力,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有了學習興趣,學生會在學習中產生很大的積極性,會去主動學習思考。需要指出的是,興趣可以通過后天的培養。
2.情緒與學習
情緒作為一種內在的動機力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對人的學習行為有雙重作用,既能促進、增強學習效果,也能削弱、減低學習效果。
一般說來,高興、快樂、喜悅,推動著學生積極自覺地去完成一項學習任務,對學生的學習起促進作用;痛苦、憂傷、憤怒,抑制著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會使學生拒絕接受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對學生的學生起阻礙作用。但是,因高興過度而得意忘形也會削弱學習效果,而“化悲痛為力量”、“化壓力為動力”也可化消極情緒為積極力量,從而促進學習。
3、態度與學習
學生的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態度ABC模型”,C代表認知(cognition)、A代表情感(affection)、B代表行為傾向(behavioral tendency),學生的學習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學習行為。
4.意志與學習
對于意志在學習中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學者都有深刻認識。
荀子提出“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蘇軾也說:“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意志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成才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個具有堅強意志的學生,不僅能促進其情感和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主導和支配自己的認知活動,按照自己的預定目標,勤學苦練,克服困難,向科學知識的高峰不斷攀登。
5.氣質、性格與學習
2000多年以前,羅馬醫生蓋倫(Galen,C.)在古希臘醫生、哲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氣質類型說”的基礎上提出“氣質”概念,氣質類型雖然不決定學生學習成績的高低,但卻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
性格是在氣質的基礎上由環境和教育因素共同決定的。性格是非智力結構中的核心成分,它決定著個體活動的方向和性質。學生的性格特征與其學習效果之間是相互影響的。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學業成功,而學習上的成功又會增強學習者的信心,產生良好的心境,提高學業上的抱負水平,學習更加勤奮,進而促進“開朗、樂觀和積極進取”等性格特征的發展。
結束語
總之,探究高職學院學生學習心理是高職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本質,從認識學習和學習心理著眼,從根本上解決高職學生的學習困惑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上獲得大發展。
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職業學校學生學習障礙及對策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2012]GSGXG067])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儒德.學習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姚梅林.學習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周家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篇7
關鍵詞 良心,評估,問卷。
分類號B844.2
1 問題提出
心理學領域有多個理論對良心做過探討,精神分析理論強調良心的情感成份,重視內疚感和對外部權威的恐懼感,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良心的行為成份,研究自我控制,抗拒誘惑,順從等外顯行為;認知發展理論強調良心的認知成份,重視道德推理,強調兒童良心的獲得主要通過對道德規則的抽象理解而形成:進化理論強調親社會行為的自然選擇性,行為后面的進化心理機制。不同理論對良心內涵和本質的理解各不相同,這導致心理學領域對良心概念的理解無一個統一的定義。其中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概念對心理學領域關于良心的理解有深遠影響。有心理學詞典對良心概念進行定義時就采用弗洛伊德的人格術語,對良心缺乏一個統一的理解使心理學詞典對良心的定義有些混亂,甚至有些定義帶有倫理學的色彩。心理學詞典對良心概念的理解主要從人格心理學的角度和倫理學的角度去定義,缺乏一個普通心理學意義上的視角。綜合各方面的觀點,良心是外在的道德標準在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內化的產物,表現為個體對自身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的一種自覺意識和情感體驗,并產生一套內部的心理機制來調節個體的外部行為。現在西方心理學家普遍都認同把良心的認知成份,情感成份,行為成份作為良心重要的心理組成成份,較少強調意志成份,而在中國的品德心理學領域,盡管對品德的心理成份劃分意見不同,影響較大的是“四因素論”,將品德分為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良心的心理結構并非單一的情感或認知結構,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由多種心理成份構成的有機統一體,良心的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四種心理成份是處在一個互動的、開放的統一體中,不能單獨地割裂開來,而是互為前提、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關系。
問卷法是研究良心時的一種常用方法,國外較常使用的問卷是Kochanska等人在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發展出的用來測量三到五歲半的兒童早期良心發展的問卷(My Child Ouestionnaire)。該問卷主要測量做錯事情后的情感愧疚:違規后關心與父母維持良好情感;懺悔;道歉;彌補過失;對他人違規的關注;內化行為;移情;象征性的彌補錯誤;對錯事的敏感。Cosgro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研發出超我評估量表CSAS(CosKro Superezo Assess-ntent Scale),主要測量理想自我;調節;支持;懲罰;內疚和羞愧。為編制適合中國青少年良心評估的問卷,在參考和借鑒國內外心理理論和相關量表的基礎上,以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四個維度編制測驗項目,以期建立一個適合中國文化背景的青少年良心評估問卷,從而為青少年的良心評估,良知品德教育提供一個測評工具。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2.1.1 第一次測評對象
本研究采用團體施測的方式進行,研究對象為青少年,本研究的被試要求在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上,研究對象主要由初一到大四的學生構成,被試的年齡跨度主要分布在16.72±3.014,共發放預試問卷775份,回收有效問卷728份,其中男性298人,女性429人,初一81人,初二73人,初三67人,高一90人,高二102人,高三71人,大一75人,大二73人,大三57人,大四39人。
2.1.2 第二次測評對象
第二次研究對象主要由初一到大四的學生構成,被試的年齡跨度主要分布在16.75±2.872,共發放預試問卷950份,在刪除認真度自評在4以下的問卷40份和一些未完成的無效問卷43份后,回收有效問卷867份,其中男性415人,女性452人,初一100人,初二104人,初三79人,高一91人,高二115人,高三61人,大一102人,大二74人,大三97人,大四44人。
2.2 研究材料
2.2.1 預試問卷
根據良心心理結構的理論構想來編制預試問卷,良心主要由良心的認知成份,情感成份,行為成份和意志成份構成,并參考以下相關的問卷或量表的題目:張艷萍編制的道德同一性問卷舊,付慧欣翻譯的日本心理學家裕齊達(Uchida Y)編制的同情心量表,何麗青編制的大學生日常行為道德自省的調查問卷,鄭信軍編制的傾向性道德敏感問卷(DMSQ)和論文使用的梅拉比安特質移情量表(MES)。從而初步擬訂出本研究使用的良心評估問卷,主要測查道德認知,道德認同,及相應的責任感,正義感四個項目;情感問卷,主要測查同情心,冷漠,事后情感愉悅和事后情感不適;行為問卷主要包括內化行為,彌補,親社會行為;意志問卷,主要測查自我決定,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反省。各分問卷各由20道題目構成,共80道題目。
由于該類型的問卷社會贊許效應較強,參考相關理論和問卷,本研究在問卷編制上加入4道干擾題,1個認真度自評題目和5個測謊題,最終形成90道題目的預試問卷,問卷采用7點等級評分,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獨立作答。為避免施測時被試心理定勢的影響,有25道題目為反向記分題,總分得分越高,該被試良心發展水平也越高,且對問卷的所有題目進行隨機排列。
2.2.2 第一次修訂后的問卷
問卷在經過第一次修訂后,共74題,其中干擾題4道,認真度自評題1道。測謊題5道,認知問卷,情感問卷,行為問卷,意志問卷各由16個題目構成,共64道題目來測量良心的發展水平。認知問卷主要測量道德認知,道德認同,責任感,正義感四個項目,情感問卷主要測查同情心,冷漠,事后情感愉悅和事后情感不適:行為問卷主要包括內化行為,彌補,親社會行為和非親社會行為;意志問卷,主要測查自我決定,自我控制,抵制誘惑,自律和自我反省。
2.2.3 第二次修訂后的問卷
問卷經過第二次修訂后,共70題,其中干擾題4道,認真度自評題1道,測謊題5道,由認知問卷,情感問卷,行為問卷。意志問卷共60個題目構成,來測量良心的發展水平。認知問卷主要測量道德認知,道德認同,責任感,正義感四個項目,共16題,情感問卷主要測查同理心。冷漠,情感愉悅和情感不適,共15題:行為問卷主要包括內化行為,彌補,親社會行為和非親社會行為,共15題;意志問卷,主要測查自我決定,自我控制,自律和自我反省,共14題。
2.3 研究程序
第一次測評。用預試問卷對江西,廣東,山東
三個省共五個市區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共775人進行測評,
第一次問卷修訂。用預試問卷的有效數據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據結果調整,修改和補充部分因素和項目,完成問卷的第一次修訂。
第二次測評。由于預試問卷中在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發現部分題項鑒別力低和個別題目項目負荷值低于0.4,問卷在進行修改和調整后,進行了第二次測評。用修訂后的問卷對江西,山西,廣東三個省五個市區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共950人進行測評。
將第二次測評的有效數據分為基本同質的兩部分,其中一半用來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半做驗證性因素分析。
第二次問卷修訂。根據第二次測評數據的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再次對問卷的題目進行刪除和調整,完成第二次問卷修訂。
驗證性因素分析。采用第二次修訂后問卷的題項數據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提出并驗證相應的結構模型。
2.4 統計工具和方法
數據主要采用SPSS13.0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LISREL結構方程分析軟件包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3 研究結果
3.1 第一次測評項目分析
在進行正式項目分析之前,首先要刪除認真度自評在4以下和測謊題分數在15分以下的被試問卷資料。最后共675份有效問卷進入正式的項目分析和探索因素分析。根據項目分析相關理論,求CR值,結果發現題項4道題目的顯著性檢驗并不顯著,予以刪除,在對數據的每個題目與總分進行相關分析后,發現D值小于0.2的題項共12道題目。通過區分度的分析,本預試問卷共刪除16個題項。此外對5個測謊題也進行了鑒別力分析,求每道題目與測謊題總分的相關,結果發現其D值都在0.3以上。最后共675份有效問卷,64個題項進入探索性因素分析。
3.2 第一次測評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64個題項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提取公共因素,求得初始因素負荷矩陣,然后使用正交旋轉法求出旋轉因素的負荷矩陣,最后參照以下標準確定因素數目: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因素解符合陡階檢驗,碎石圖的拐點,及問卷編制的理論前提。在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之前,先檢驗是否有因素分析的可行性,見表1,結果顯示四個問卷的變量數據都適合做因子分析。
分別對認知問卷,情感問卷,行為問卷,意志問卷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表2結果顯示,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認知分問卷的四個因素解釋全部變異量的47.099%,情感問卷的四個因素解釋全部變異量的46.456%,行為問卷四個因素解釋了全部變異量的42.827%,意志問卷五個因素解釋了全部變異量的55.187%,根據題目篩選的標準,只有行為問卷中的1個題項由于因素負荷值小于0.4,予以刪除,問卷由剩下63個項目構成。從結果來看,各問卷提取的因素與理論構想的維度相對照,可以發現兩者基本吻合,對部分題項的因素歸屬做了調整和修訂。同時為了每個公因素至少要保留三個題項,因此在意志問卷中的最后一個自制的因素上,增加了一道題目,從而使得第二次問卷測量良心的題目數量維持在64題,由四個分問卷組成,且每個問卷各有16個題目,和第一次測量中使用的4個干擾題,1個認真度自評題,5個測謊題,共74個題目組成。
3.3 第二次測評項目分析
對修訂后的問卷進行測評,回收有效問卷907份,同前一樣進行項目分析,最后共834份有效問卷,64道題目進入正式的項目分析和探索因素分析。根據項目分析相關理論,求出CR值和D值,共刪除三道題。然后把834份有效問卷進行同質性分半。各417份,其中417份問卷,61道題目進入探索性因素分析。
3.4 第二次測評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417份問卷的61個題項進行如上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先檢驗是否有因素分析的可行性。見表3。結果顯示適合做因子分析。
根據因素分析的基本原則,分別對認知問卷,情感問卷,行為問卷,意志問卷進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的因素分析結果見表4。
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認知分問卷的四個因素解釋全部變異量的50.622%,情感問卷的四個因素解釋全部變異量的50.965%,行為問卷四個因素解釋了全部變異量的49.266%,意志問卷四個因素解釋了全部變異量的51.504%,根據題目篩選的標準,只有情感問卷中的1個題項因素負荷值小于0.4,予以刪除。經探索性因素分析,該問卷由剩下的60個項目構成。根據因素命名原則,因素1命名為“道德認同”,因素2為“道德認知”,因素3為“責任感”,因素4為“正義感”:因素5為“同情心”,因素6為“情感不適”,因素7為“冷漠”,因素8為“情感愉悅”;因素9為“親社會行為”,因素10為“非親社會行為”,因素11為“錯誤彌補行為”,因素12命名為“內化行為”;因素13為“自省”,因素14為“自律”,因素15為“自制”。因素16為“自我決定”。結果顯示各問卷提取的因素與理論構想的維度相對照,可以發現兩者基本吻合,特別認知問卷和意志問卷較為吻合,不一致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情感問卷和行為問卷中部分題項的因素歸屬上,根據相應的理論標準,對部分題項的因素歸屬做調整。
3.5 正式問卷的信度檢驗
本研究主要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a系數)。分半系數(split-half系數)作為正式問卷的信度指標。進行信度檢驗。結果見表5,檢驗結果表明,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4,分半系數為0.853。
3.6 正式問卷的結構效度檢驗
本研究根據理論模型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用第二次測評同質性分半的另一部分417份數據用來做驗證性分析,來驗證原有的理論模型。結果如表6,可以看出,總問卷及四個問卷的卡方檢驗在1.78~2.37之間,RMSEA在0.044~0.06之間,RMR絕大部分小于0.1,GFI。AGFI,TLA,CFI的值也絕大部分大于0.9,綜合分析這些結果,表明各分問卷的內在結構擬合度較好,整個量表的內在結構比較理想,在結構上是合理的,說明整個問卷具備良好的結構效度。
4 討論分析
認知問卷在理論構想中主要由對道德的認知,對道德的認同,形成相應的道德信念為理論依據編制相關內容,在進行第一次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時,發現有部分題項不符合相關統計標準,予以刪除。情感問卷在刪除不符合第一次項目分析統計標準的題項上,進行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時,發現共有四個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經過對題項因素的主要題項內容分析,分別是事先正向情感,即同情心,事后情感愉悅,愉快,心安,價值感,事先負向情感,即冷
漠,事后情感不適,愧疚,自責等,這種分類符合理論建構。行為問卷主要是根據親社會行為。內化行為,錯誤彌補行為進行題項內容編制,結果在進行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時,發現共有四個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經過對題項因素的主要題項內容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把親社會行為中的反向記分題項區分出來,另外構成一個因素,即非親社會行為。意志問卷最初測查的主要內容是自我決定,自律,自制和自我反省,在探索性因素分析時,共抽取了5個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項目,把自制中的抵制誘惑單獨區分開來。經第一次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該問卷由剩余的63個項目組成,完成第一次修訂。經第二次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總共刪除4個題目,比第一次刪除的17個題目更少,說明絕大部分題項是符合相關理論標準,經過同樣的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發現認知問卷,情感問卷和行為問卷的因素抽取與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意志問卷的因素抽取,更加符合理論標準,并沒有把抵制誘惑從自制中單獨抽離出來。本問卷增加額外的10個題目主要是為了盡量減少社會贊許效應的影響,對5個測謊題的項目分析中,發現該5個題目對被試還是具有區分度的,因此在后續問卷中得以繼續保留。
在信度和效度檢驗中,本研究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半系數作為正式問卷的信度指標,結果表明總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24,分半系數為0.853,任何測驗或量表的信度系數如果在0.9以上,表明該測驗或量表的信度甚佳。經過效度檢驗,科學的編制程序保證了問卷具備良好的內容效度,通過驗證性因素分析證明該問卷具備良好的結構效度,四個分問卷的結構擬合度都較優,其中絕大部分因子在維度上的負荷達到心理學可接受的水平,換言之,所編制的問卷符合理論的構想。
問卷法是研究良心的一種方法,并且編制測量工具的方法有多種,本研究采用的自陳法,而且良心涉及到人的道德方面,社會贊許性極高,可適當考慮情境測驗,或投射法,但目前的故事測驗法主要是用來測量兒童或青少年的道德認知發展水平,未來研究可考慮故事測驗法與問卷法結合使用,也可結合實驗室觀察法,實驗法和訪談法的綜合運用,做到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相結合。由于國家義務教育和大學擴招的政策使得本研究的抽樣調查主要集中在江西省的在校學生。其他省市和少數民族及非在校學生的樣本不多,從而研究結論的推廣受到限制,未來研究需要擴大樣本取樣范圍。
篇8
論文摘要:廣義上說,研究生無論從學識素養、認知能力、自我要求、職業規劃等方面都優越于本科生,藝術學院的研究生也不例外。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研究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動機、態度、方法、效率遠不是筆者所想象的那樣令人刮目相看。他們在英語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功利性、浮躁性、被動性、被迫性令人驚訝。為提高藝術院校研究生英語水平,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將主要探討藝術院校英語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啟動正性情緒,引導并幫助研究生培養良好的正性情緒,切實實現研究生階段愉快有效的英語學習。
1 引言
“普通心理學對情緒的解釋是:情緒是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題需求之間的反應,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馬毅,2009)。情緒“占據著人的整個心理生活和實際生活,它既推動人的本能活動,又干預社會學習和創造活動,是整個人的活動的動力”(孟昭蘭,2009)。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也認為:“人并不是因為愁了才哭、生氣了才吵、怕了才發抖,恰恰相反,人是因為哭了才愁、因為吵了才生氣、因為發抖了才害怕”(文成蹊,2009)。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每一個決定和行為,都或多或少會受到自身情緒的影響,其結果也就因情緒不同而截然相反。
根據心理學的原理,情緒具有兩極性,主要表現為情緒的肯定和否定的對立,可以分為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又稱為正性情緒, 是能使人感到歡欣喜悅的情緒, 如興奮、愉快、歡樂等;消極情緒又稱為負性情緒, 如緊張、恐懼、憤怒、焦慮、抑郁、驚慌等。心理學研究表明,正性情緒對學生在學習上有著增力的積極作用,而消極的負性情緒對學生則有著減力的消極作用。那么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師應該怎樣在教學中正確引導研究生啟動正性情緒并實現正性情緒培養就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內容。
2 藝術類研究生的學習現狀
人們常說,藝術家是天才也是瘋子。因為他們在藝術上的天賦和造詣,他們對專業以外的學科就沒有太多的熱情和精力;因為他們專業的特殊性,他們的個性也會與眾不同,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不一樣。他們善于表現自己,張揚個性,在生活和學習上感性總是多于理性。研究生這個層次的藝術類學生原本更應該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專業和其它相關課程的學習,特別是外語學習,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藝術類研究生的學習狀態與藝術類本科生相比也好不了多少。他們學習外語的唯一目的就是通過學位英語考試,最終獲得碩士文憑。因此,做大量的模擬題就是他們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利用語言這個媒介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和人文知識幾乎被學生擱置一邊,至于知識的寬度和深度已經不是藝術類研究生的治學追求。那么,研究生這種浮躁、急功近利的治學態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隱藏著什么樣的客觀和主觀因素呢?
通過長期的教學觀察和分析,筆者發現,在研究生的英語學習中,他們的主觀情緒這一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完全不可忽視。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他們更容易接受言語指導,更主動、更熱情與老師交往,誠然,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就更高。因此,在藝術院校從事研究生英語教學就更應該重視學生的情緒問題,從事藝術學習和研究的研究生更強調展示個性、表現欲極強,在未來職業規劃上也更明確,與教師溝通也更大方自信。但是他們對待文化課的態度卻少了嚴謹、堅持、勤奮、執著,遇到困難就選擇逃避或者消極待之,因此學習態度更被動,更顯情緒化,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低,學習效果也不太有效。因此,引導和啟動研究生英語學習上的正性情緒,教師就應思考如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健康、樂觀向上的情緒,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對英語學習能保持長時期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發揚考研時的那種頑強拼搏、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攻克英語學習上遇到的任何問題,如英語結構、詞匯積累、段落翻譯、命題寫作、閱讀技巧等。考研的過程是嚴酷的、但也是有促進作用的,至少讓學生們明白了英語學習的樂趣和困難,明白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考上研究生之后,學生很容易就變得迷茫,不知英語學習的目的。那么,作為任課教師,我們就應該思考為什么學生會有這么大的反差,教師應該如何幫助學生克服這種“負性情緒”,建立起積極向上的“正性情緒”,把語言學習當作一種快樂,一種專業提升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一種可以為自己的生活帶來更多色彩和變化的素養,而不是一種負擔,一種為自己的生活學習帶來煩惱、郁悶的學科。當然,藝術院校的學生們在英語的學習中存在許多“歷史”問題:專業情結濃厚,文化課基礎薄弱,尤其是英語。因從小就開始學習專業,他們會高興地花大部分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專業。在大學和研究生學習期間,專業特點也決定了他們有較多的機會參加表演、比賽等藝術實踐活動,因而他們對待專業課程的積極態度往往勝過對文化課程,因為專業的優秀可以為他們帶來直接快速的榮譽和光環,所以他們往往更重視專業課程而相對忽視文化課程的學習。可是,作為教師,我們面對的是研究生群體,一個在專業水平、理論知識、認知能力等各方面都較本科生優秀的群體,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學生樹立更好的治學態度和更高的志向,我們也應該讓學生們明白外語教學與其它學科一樣也是素質教育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優秀的藝術家,他們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更應具備豐富的知識、寬廣的視野、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修為,這樣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遠。如果我們不正視藝術院校研究生學習英語的態度、情感以及他們的個性和專業的特點,如果我們不對學生在思想上、情感上進行正面積極的引領,我們就很難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文化課學習,特別是英語學習。
3 情緒調控與英語學習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這樣說,“教育是什么?叫人變。叫人變好的是好的教育,叫人變壞得是壞的教育。活教育叫人變活,死教育叫人變死。教人不變,不教人變的不是教育”。德國教育家茅斯多惠也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就進一步說明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但是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僅是一方面,對學生的心理和情感變化的關注也是教師的神圣職責。在多年研究生英語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情緒問題是影響藝術類研究生英語教學的主要因素,因為我們都知道正性的情緒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巨大的促進和增強效果,而負性情緒也能減弱、降低學生學習的效果。調控負性情緒,使之向正性的方面轉化,是培養積極情緒的基礎。學習上保持愉快的情緒可驅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因為積極增力的情緒能大大提高人的活動能力,尤其是對學習積極性不高或者進步甚微的學生。根據這一理論,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一切手段盡最大可能調動研究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激發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正性情緒。
根據動機原理,在內容安排和設計上,在教學要求上,教師設定的目標應該為所有學生所理解并能在短期內達到為好,這樣才能逐漸培養研究生在英語學習中的積極情緒。藝術院校研究生的專業特點、性格特征、知識結構、認知能力決定了他們的學習需要。因此,英語課程內容的安排不應該是傳統英語教學的模式,字詞句的講解、翻譯、主題或結構分析等,而應該立足于提高研究生的整體人文素養,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改善他們的知識結構,不能讓藝術人才被人詬病是“有技能無智慧,有知識無文化”的群體。因此課程內容應涉及古今中外的經典名作,包括小說、戲劇、詩歌、演講、美文、專業文獻等選讀,同時還要融入與藝術類學生相關的專業內容,如藝術家、作品、藝術流派、藝術批評等。如在學習《音樂英語》(四川大學出版社)第四章第二課“Clause Debussy and Impressionism” 時,筆者并沒有用作曲家的音樂來引入,整個課程設計是從印象主義畫家莫奈的畫作《日出印象》開始,首先請研究生面對畫作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對這幅畫的“impression”。眾所周知,印象主義音樂與繪畫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雖然美術是空間和視覺的藝術,音樂是時間和聽覺的藝術,但是視覺的直觀沖擊能讓學習藝術的研究生有種全新的感官體驗,為他們理解、詮釋、演繹印象派音樂作品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可豐富他們的藝術整體鑒賞能力和修養。筆者從簡單的單詞color, light, change等引導學生學習Claude Monet: Impression, Sunrise;…accurate description of light in its changing qualities;…different and unusual visual angles,最后再開始學習…to put the color factor to the foreground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shaping of new sound effects…等等。 這樣的課程內容和設計使得藝術類研究生在英語學習的課程中始終保持視覺、聽覺、思維的積極性,他們對整個學習過程的反應是愉快的,配合的。因為現實告訴我們,人對某件事情的反應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取決于我們的信念或對事件的態度。英語學習與相關藝術家、作品、經典等有機結合是藝術院校英語教學可探索的一種可行的模式。按教育學的觀點,學習需要則是指學習者學習方面目前的狀況與所期望達到的狀況之間的差距,也是學習者目前水平與期望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距。只要教師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自身的現狀和期望,那么建立合理的藝術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內容和設計就是對研究生英語學習正性情緒的最好培養。眾所周知,如果一個人要真正成就一番事業,他身上必須具備這樣的要素:活力、激情、行動、務實、創新。如果沒有了學習興趣和動力,英語學習對研究生來說就不可能轉換為活力、行動,他們的學習需要也就無法激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對研究生個人價值觀進行潛在引導,幫助學生制定更為合理的階段性目標,不斷豐富和拓展學生的各類知識面,有效運用更有刺激性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達到有效英語教與學的目的。
除了將英語學習與藝術專業相結合,另一個調控學習情緒的方法就是用英語語言承載的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來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積極的正性情緒。藝術專業的研究生更多是高層次的社會需要的藝術人才,他們是國家“文化強國”戰略中重要的文化傳承者和傳播者。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是最基本的要求,文化層面的修養和充實、個人精神層次、道德情操的提升是更高層次的要求。藝術總是與人的宗教信仰、價值取向、精神風貌,與社會的發展、政治的變革等緊密相連。如果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主動、自覺地融入中外文化知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定能得到很好的提升。例如在學習學位英語有關國畫的文章時,筆者用清朝文士畫家鄭板橋的《墨竹》為代表來講解清代國畫的技法特點和精神寄托。美術專業研究生喜歡學習、模仿、了解鄭板橋的繪畫技法,音樂類的研究生同樣也想知道在西方人眼中中國的文化含義是什么。這樣可以換一個角度幫助學生更深入地懂得中國繪畫藝術的技法和形式,也能夠領悟豐富而深刻的中國文化精神內涵。畫竹為中國人精神表征之一。古人常借畫竹怡情養性,或寄托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竹代表著一種為人的境界,代表著一種胸懷和骨氣。此時的竹子已經脫離開了孕育它的泥土,長成了一幅精神和人格的畫像。這樣的內容設計經過實踐能夠讓研究生們在英語學習狀態上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在視野擴大的同時得到精神的升華足可以幫助學生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學習動力。
再其次,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也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積極的正性情緒。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關注藝術類研究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需求差異,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Armstrong University 校長黃天中曾說:“教師是幫助學生成功的人,應看到學生的increasing curve(成長),不能只看過去的成績。學生是否有可教育性”。教學過程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故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情感認知、學習投入、學習效果。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親切、溫馨、幸福的情感,會因此產生積極的學習情緒和良好的心境。所以,英語教師應該完善教學過程中的鼓勵機制,讓學生常常獲得成功的體驗。只有在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中,他們才能更積極、主動地學習、實踐、探索。最后,教師通過課堂教學、課下批改作業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這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態度肯定或否定的一種強化方式,也是教師不斷吸收反饋信息,不斷對學生進行正性情緒的調控,使教與學達成一致的重要策略。
篇9
關鍵詞:犯罪心理、犯罪青少年、心理矯治
據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又以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居多。為了有效預防青少年犯罪,必須尋找促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內在原因,分析其心理特征并對之進行心理矯治,只有這樣,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認知才可能得到糾正,其犯罪行為才可能得到預防。
一、青少年犯罪現狀及其犯罪心理成因
隨著青少年犯罪數量的持續增長,青少年犯罪已成為危害社會治安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據統計,我國12—25歲青少年占社會總人口的24%,而這一年齡階段的青少年在在押犯中所占比例已高達35%以上,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犯罪主體上看,青少年成為我國刑事犯罪的主體,而且青少年犯罪呈現出低齡化、蔓延快、手段殘忍、危害嚴重、反復性強、團體作案突出、重新犯罪率高、改造難度大等趨勢。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經達到智能化、成熟化,比如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網絡案件中,作案人數就有75%為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青少年犯罪心理大多是由青少年時期生理、心理發展及社會化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引起的。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充滿復雜矛盾的階段,這種復雜矛盾要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得到化解是很艱難的,也是很不現實的。處在復雜矛盾階段的青少年會表現出:生理迅速發育與心理水平提高相對緩慢的矛盾、青少年自我意識的矛盾、心理發展與客觀現實的矛盾、心理結構中各因素(如認識、情感、行為、意志等)之間的矛盾以及獨立性意向和認識能力的矛盾。[1]從而導致他們對事物的辨別能力較差,容易受情感、情緒的支配而不能理智地思考,不能較好地用意志加以控制;不能正確、全面地認識進入社會生活后遇到的各種問題;對現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別產生苦惱和不安。如果這個階段的矛盾解決較好,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成長,反之就會導致問題行為乃至犯罪行為。
二、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
青少年的個性特征正處于發展、形成階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他們缺少社會磨練,意志薄弱,特別容易接受不良影響,形成不正確的世界觀、道德觀,是非不分,甚至視丑為美。青少年期作為個體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過渡期,在心理發展方面更是錯綜復雜。青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如下:
1、個性特征。(1)、智力發展顯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腦機能的不斷增強,社會實踐活動的不斷增多,其認知能力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這個時期,他們的感知覺較為靈敏,記憶力、思維能力不斷增強,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占據主導地位,逐漸開始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周圍事物,面對現實社會他們有時會感到迷茫、無助、困惑……甚至有時會感到孤立無援。此時,如果沒有正確思想的引導,他們往往會被不健康思想和錯誤思想誤導,進而誤入歧途。(2)、神經(氣質)類型:犯罪心理學研究者普遍認為,青少年違法犯罪和他們的氣質類型(或神經類型)是有一定的關系的[2]。犯罪青少年的神經類型呈強弱兩極分化型,暴力犯罪者的神經類型更多表現為強型,而非暴力犯罪者則弱型居多。偷竊犯罪的靈活型(多血質)、安靜型(粘液質)較多。這兩種類型的共同點是反應快且準確。區別在于前者活潑,適應能力強;后者好靜,細心。從反應快與準確來看,這些無疑是偷竊犯必須具備的[3]。(3)、自身性格特點的不足:我國犯罪青少年的性格特征明顯地反映出不成熟和嚴重的缺陷,主要表現為:缺乏對崇高理想、目標的追求,顯得精神空虛;社會責任感和規范約束力差;分辨力差,難以認清善惡是非;缺乏羞恥心、同情心、憐憫心等,對人冷淡,有敵意,攻擊意識強。情緒突發性強,波動大,神經質突出,心境變化多端;少獨立性和自控力差,易受外界情境和他人的影響。
2、意志特征表現為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反復性大等特點。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極易接受客觀外界條件的影響,即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違法犯罪的青少年,經過幫助教育,痛苦流涕,表示要痛改前非。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反復性。出獄后,經其同伙一拉,或出于哥們義氣,又管不住自己,照樣違法犯罪。一般來說,大多數違法犯罪的青少年有惡習不深,可塑性大的特點[4]。
筆者曾在貴陽市少管所探訪了一位名叫張亮(化名)的少年犯,他曾“三進”少管所:12歲那年,在無人管教的情況下在游戲廳接交了4個年齡相仿的“朋友”,幾個人一起打游戲、一起盜竊、搶劫、一起進少管所。據介紹,張亮“三進”少管所間隔的時間都不長,從1997年4月第一次進少管所,第二次距第一次僅2個月,第三次距第二次僅9個月。第一次偷竊,僅13歲,11天后即被送回家;第二次,搶劫,三年勞教;而第三次,團伙盜竊,刑期從2000年5月9日至2009年11月8日。據司法部預防犯罪研究所的調查統計,少年在刑釋后三年內重新違法犯罪率為34.6%,個別地區超過40%。青少年重新違法犯罪出現了由單獨作案到結伙作案,由一般的盜竊到搶劫、重傷、殺人等嚴重犯罪。可見,這些人反復越多,對社會造成危害越大,也越難于改造。因為他們多次作案得手強化了犯罪心理,已由初犯的恐懼,轉為熟練和無所顧忌,特別是在犯罪行為受到制裁和不切實際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予收斂,反而瘋狂地報復社會,成為難以改造的累犯和再犯。
3、需要特征以強烈的自我滿足為主。個體的內在需要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原動力,前蘇聯犯罪學家庫德里亞夫采夫曾說:“違法者認為現實條件沒有充分滿足他的實際需要或者臆想中的需要,這就是違法者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基礎”[5]。需要是人的機體內部最大的內驅力,不同的需要結構會產生不同的欲望,從而導致不同的活動。因此,人的違法犯罪活動產生的主要因素就是需要形成的欲望和動機在外界刺激或誘因的影響下實施違法犯罪活動[6]。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知道由于個體的社會生活環境、家庭背景等的不同,每個人的需要層次也不同。大部分青少年違法犯罪者偏重于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大多違法犯罪活動都與追求過高的物質享受、滿足個體感官刺激有關。一般人的需要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種需要處于動態的平衡之中,而且總是高級的需要制約著低級的需要,并且調節和制約著人的行動;而青少年違法犯罪者的需要系統卻處于畸形狀態,某種不良的需要處于惡性膨脹之中,使各種需要之間遭到了破壞[7]。在他們身上需要往往是不擇手段的自我滿足和強烈的物質占有欲。為達到個人目的,他們往往以型行為來占取不義之財。反映了他們極端個人主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了他們違法犯罪的思想根源和心理特點。
4、動機特征表現為青少年動機多樣而又茫然,行為易受情緒情感左右。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的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Pintrich&Schunk,1996)[8]。青少年犯罪的動機容易受外界誘因而引起,他們的動機較為簡單且少預謀,沒有經過周密考慮或精心策劃。在強烈外誘因的引導下,他們喜歡模仿、好奇心強、容易受暗示……一些犯罪青少年在本來沒有壞習慣的條件下,也會由于青少年期自身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弱點,加之外界的誘惑而產生犯罪動機。從某種角度來講,他們的惡劣行為往往不是為了達到什么明確的目的,而是追求一種滿足、愉悅。并且,青少年犯罪動機容易變化且不穩定。在遇到情境的變化,特別是在情緒激動下,會實現動機的轉化[9]。這一動機轉化一般來講并非是青少年事先精心策劃的。在第一動機實施末得逞時,往往情緒遷怒,轉移目標,發泄怒憤。如盜竊未遂與事主搏斗,則容易產生殺人的第二動機,殺人后隨即又可能產生放火滅跡的第三動機。
三、青少年犯罪心理矯治措施
心理矯治又稱“心理學干預”、“矯正治療”、“改造干預”等。青少年犯罪心理矯治是指促使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和行為發生積極變化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行為矯正等活動的總稱[10]。青少年犯罪心理矯治作為改造青少年的手段,對于穩定社會秩序,培養身心健康的守法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對犯罪青少年進行心理矯治,其目的在于消除青少年的行為和犯罪心理,實現其產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決心和毅力,順應和適應社會,不再擾亂和危害社會。
1、開展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活動:針對青少年表現出來的沖動、逆反、煩躁、從眾、自控力差等特殊心理特征,以及人際關系及其自我認同問題,學校、媒體應多開展調適心理健康的活動和節目。并以各種形勢組織和開展認識自我、理解自我、解剖自我的系列活動。并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輔導者要幫助矯治對象解決心理上的困惑,消除其心理沖突,恢復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詢過程中,關鍵是化解青少年在違法犯罪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合理化”情緒,即為自己的錯誤行為找種種借口,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因此,要善于及時發現青少年的一些異常行為,有意將問題少年放在和諧、互助、友愛的團體里,詳細地了解產生“合理化”心理的起源與發展過程,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人而異,具體分析,通過面對面的疏導,打破違法“合理化”心理。心理咨詢主要采取個別咨詢的方法,此外,也有團體咨詢、電話咨詢、專欄咨詢、家庭咨詢等。對矯治對象進行心理咨詢對于整體情緒的穩定、認知缺陷的矯治、情緒困擾的解除等,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當心理咨詢不能完全地解決問題時,要轉入心理治療。
2、心理治療:狹義的心理治療是指以改變認知性問題為主要內容的心理治療方法與活動[11]。實施心理治療已經成為治療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那些內在情緒或者心理問題的一種機制。因為心理疾病確實是大多數青少年產生犯罪行為的首要原因。針對犯罪青少年這一獨特群體,主要是采用精神分析性心理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是依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開展的治療方法。治療原則有兩條:一是滿足,以減緩其攻擊行為;二是升華,使青少年認識自己的不足并使其行為朝向有利于社會的方向發展。目的是讓青少年對自身形成的病態人格和攻擊行為的成因予以覺察,從而通過自身的努力促使其改過[12]。在此過程中,鼓勵少年犯談論過去的沖突和進行自由聯想。因為這些沖突導致他們產生多種情緒問題,而這些情緒問題又引發行為或攻擊行為,對他們進行精神分析性心理療法旨在幫助他們解決驅使他們犯罪的沖突和無意識需要。而自由聯想是在不加任何選擇、不做任何掩飾的前提下進行的,這樣可以暴露出犯罪青少年無意識的內容,有的甚至會使犯罪青少年的活動退回到童年早期狀態,此時,由專業人員對此加以解釋并引導,如果能被矯治對象接受,便可提高其自知力,達到深刻的人格矯正的目的。
3、行為療法:行為矯正是指系統應用學習原則和技術評估和改進個人的內隱和外顯行為,以便幫助個人更好適應社會的治療技術[13]。在心理矯治發展的過程中,人們不僅關注矯治對象的心理問題,逐漸也認識到,對矯治對象的行為問題的解決也是至關重要的。行為療法的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厭惡療法:是一種“以毒攻毒”的方法。利用條件反射原理進行行為治療,在治療過程中,矯治對象經受來自懲罰的痛苦體驗,并與不良的行為習慣重復結合,以抑制或消除某種不良行為習慣。例如,當一名慣偷少年犯在出現偷盜行為的欲望時,讓他立即閉上雙眼,想象自己面前正站著一個高大威武的警察,手持警棍、手銬怒目圓瞪地看著他;或者使其矯治對象想象自己在偷盜過程中剛好被事主發現,周圍投來厭惡、鄙視的目光……以此來達到和減少這種行為的目的。
(2)代幣強化法:這是利用分數、籌碼等可以兌換成實物或減免其罪行的代幣或標記作為正強化物,從而培養犯罪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一種行為矯治方法。該方法是在監獄系統中使用最為廣泛的行為矯正方法。在對犯罪青少年進行行為矯治時,也具有相當的激勵作用。犯罪青少年可以通過良好行為來獲取分數或小紅旗、代用幣等,便可得到某種形式的獎勵或實際的好處,在此過程中,犯罪青少年逐漸能形成在更大的社會中應用的行為模式:人們必須用自己的行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也正是這些好處(正強化物)使他們學會正確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3)適應療法:此法強調的是機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青少年由于自身的年齡特征、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特征,會對某些外界環境產生不適應癥,如一些青少年因為性的神秘感而引起無可遏制的性沖動,從而導致性犯罪;還有一些青少年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不能經受失敗的挫折而導致的攻擊等,這些都是機體不適應的表現。針對上述兩個例子,家庭、學校、社會可以開展性教育,正確引導青少年,避免因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而產生的行為;而對不能適應社會的青少年可以通過模擬競爭訓練等使其逐步適應原先的社會條件。有了這樣一個適應過程,青少年對環境因素的感受性降低,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的消極影響會削弱,青少年便不會因為情境的不適應因素而產生過度反應。
四、結束語
在犯罪心理學中,環境、心理和行為活動作為三大變量和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客觀世界是心理活動產生的源泉,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青少年犯罪現象就是社會上消極因素在一些具有不良消極心理因素的青少年頭腦和行為中的能動反映。我們要建設和諧社會,整個社會就必須著眼于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加以切實有效的預防。青少年個體中存在的不良心理和行為,如不及時矯治和消除,其逐步發展的后果必然導致各種違法犯罪惡果的發生。從青少年的年齡特征、人格特點著手,有效地開展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預防和矯治,將會減少和阻止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產生和曼延。
參考文獻:
[1]魏健馨、張學林著.犯罪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45--153
[2]車文博主編王國新、戚立夫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學[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182
[3][4]孫莉.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心理矯治研究[J],2005-5-1
[5]許華應著.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初探[M].吉林出版社,1984
[6]許華應著.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初探[M].吉林出版社,1984
[7]周運清王培剛.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個性結構與特征分析[J].青少年犯罪問題,2005-1
[8]彭聃齡著.普通心理學[M].北京: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9]王少孚,李海英.青少年違法犯罪心理特征分析[J].理論界,1999,06
[10]吳宗憲著.國外罪犯心理矯治.[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3
[11]吳宗憲著.國外罪犯心理矯治.[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168
篇10
【關鍵詞】高校;本科;學前教育;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1)05-0030-04
實踐是學習主體內化和重構知識的前提、中介和歸宿。〔1〕實踐教學旨在為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親身參與教學實踐的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提升教育技能的過程中內化理論知識,養成研究、創新的專業態度,綜合提升專業能力,“使學生在步入教學一線之前就獲得教育實踐知識和實踐智慧”。〔2〕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將學生在形成專業素質過程中需要經歷的所有實踐環節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統籌安排,將教學計劃中所有學科知識與技能滲透在教育教學實際情景之中。這種實踐教學模式可以讓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從入學之日起就逐步獲得對學前教育實際工作情境完整系統的感性體驗,進而真正理解各門學科對其專業成長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早日做好入職準備。
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對我國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建設,尤其是對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有積極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一、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價值
有關教師專業化培養的研究,直接推動了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在我國目前的師范教育體系中,不論是中師教育的技能型課程體系,還是高師教育的理論型課程體系,均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期教師教育的要求。二者原有的專業培養目標較為單一,課程體系亟待調整。以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為例。當前,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一般由五個基本模塊組成。模塊一是以理論性為主的學前教育類通識課程,主要包括學前衛生學、學前教育學、學前課程論等;模塊二是以表現性為主的藝術類課程,主要包括音樂、美術、舞蹈等;模塊三是以操作性為主的技能類課程,主要包括各科教學法及教育活動設計、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幼兒園班級管理等;模塊四是以入職緩沖為目的的教育實踐類課程,主要是指教育見習和實習活動;模塊五是以獲得專業學位為目的的畢業論文的設計與寫作。這五大基本模塊的教育目標雖然具有一定銜接性,但在具體實施時卻往往邊界分明,五大模塊中各門學科間的聯系被人為切斷,從而影響了培養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許多高校并不重視學生教育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教育見習和實習活動尚未落到實處。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旨在提高學生的教育實踐能力,以幫助學生早日做好入職準備。
1.為學生職業角色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從畢業后進入幼兒園工作的第一天起,往往就要承擔起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必須承擔的所有工作。這就意味著,從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合格的幼兒園教師之間的角色轉換不能留到入職后進行,而應盡可能在高校學習期間進行。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教育的一項重大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在入職前基本實現從專業知識到專業技能的轉換,完成由學生向教師的過渡。要完成這項任務,光靠專業理論學習顯然不夠,還要依靠專業實踐活動,而這正是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意義所在。從學生到幼兒園教師的職業角色轉換是情境性的,是學生在自然教育教學情境中建構教育知識、提高教育智慧的過程。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強調為學生提供大量教學實踐機會,以期為學生職業角色意識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2.實現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如果不重視實踐教學,那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就無從談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也就淪為一紙空談。如果能正確認識實踐教學的意義,準確定位實踐教學的目標,恰當選擇實踐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實施途徑,就有可能從根本上保證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正是一種可供參考的具體培養路徑,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此外,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有利于發揮“合并型”高校的優勢。原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具有專業技能教學的優勢,而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具有理論知識教學優勢。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打破以往中師教育偏于強調專業技能訓練而忽視學生理論水平提高的局限,也能改變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偏于強調理論知識學習而忽視學生專業技能培養的局限,從而發揮各自的專業發展優勢,提高“合并型”高校的師資培養質量。
二、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特征
1.注重學科課程的課內實踐
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特征之一,是把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按學科邏輯有規律地滲透到各門專業學科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方案的實施從新生入學即開始。學生沿著教學計劃中設定的學科邏輯線索,通過學科課程的課內實踐,有目的、有計劃地逐步進入學前教育實踐,消化專業知識,形成專業意識,逐漸提高實踐與創新能力。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可打破五大課程基本模塊的界限,將實踐教學元素滲透其中,使學生在入職前就能形成相應的教學實踐能力。換句話說,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強調讓學生從入學之日起就開始接觸學前教育工作實際,直至畢業,從而確保他們一直與學前教育實際工作保持密切接觸。
2.發揮不同學科背景專業導師的作用
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另一特征是將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各類專業人員整合起來,充分發揮不同學科背景專業導師的作用。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任務由不同年級的學生、幼兒園相關教師和高校相關教師組成的實踐共同體完成,這個實踐共同體“是處于同一實習場的全體成員及其行為關系的總和”。〔3〕
三、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基本內容
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基本內容應根據高校的實際情況逐步建設和完善。
1.制訂本科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計劃
實踐教學計劃包括學期分工、所依托的主要學科、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實踐活動的時間總量以及實踐場地等項目(見下表)。
2.建設教學實踐基地
做好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是推進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有力保障。高校應注重完善教學實踐基地建設。一方面可擴大高校附屬實驗幼兒園的辦學規模,以積極接納學生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另一方面可建設各級各類幼兒園教學實踐基地,促使其規模化、體系化、制度化,以滿足學生教育見習與實習的需要。高校可以考慮將常規教學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相結合,同時加強與社區的交流合作,鼓勵學生在幼兒園、社區開展與學前教育相關的志愿服務。完善教學實踐基地建設,既能為學生提供最鮮活的專業信息,也能為學生提供親身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的機會。
3.建設導師共同體
導師共同體由高校分管領導、高校學科指導教師、幼兒園園長、幼兒園實習指導教師和學生導師(高年級學生)組成。導師共同體的職責是對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的各個環節進行科學周密的設計,制訂既適應幼兒園教育教學需要,又符合教師專業化標準的實踐教學方案,并通過各自的實際工作保證方案順利實施。導師共同體要激發學生從事實踐活動的愿望,重視學生的教育教學技能訓練,要求學生收集和積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典型案例,鼓勵和帶領學生根據實踐問題設計與改進研究方案,對自己的實踐行為進行評價與反思。
4.布置實踐作業
為學生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難度、不同呈現方式的實踐作業是貫徹滲透式實踐教學理念的有效途徑。實踐作業實質上是為學生設置一個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逐漸學會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分析問題,調整方案,最終解決問題,從而積累實踐經驗,提升教育智慧。各學科指導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在分析學生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設計并提出具體的實踐作業要求,并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嘗試解決不同難度的問題,以達到循序漸進、動態提高的實踐教學目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以學前衛生學為依托的實踐作業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對幼兒園教育教學的一般性印象,學會使用相應的測量工具并撰寫簡單的測評報告,理解幼兒園環境創設的衛生學原理,為后續學習打基礎。作業的呈現方式有觀察記錄、測評報告和小論文等。
以普通心理學為依托的實踐作業目的是幫助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運用觀察、調查、測驗等手段分析個體的心理特征,為后續學習積累經驗。作業呈現以小型研究報告為主。
以學前兒童心理學為依托的實踐作業目的是幫助學生消化和運用專業知識,明確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心理素質,從而激發他們為提高自身專業能力進行積極、主動的自我調整與訓練的意愿,為后續學習提供支持。作業呈現以小型研究報告和評論性論文為主。
以學前教育學為依托的實踐作業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專業視角發現問題和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作業呈現以評論性論文或說明性論文為主。
以學前游戲論和學前課程論為依托的實踐作業目的是使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游戲觀、學前教育課程觀,為后續各科教學法的學習與訓練奠定基礎。作業呈現以游戲活動設計、調查報告等為主。
以各科教學法為依托的實踐作業是以各科教學法為主線開展的幼兒園試教活動。在導師共同體的帶領下,學生可以嘗試逐步進入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以逐步做好入職準備。作業呈現方式是幼兒園活動方案設計以及相應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
以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為依托的實踐作業是在基本完成學前教育專業課程的學習后,在逐漸積累教育教學經驗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高校指導教師的帶領下,通過課題選定、文獻查閱、計劃制訂、方法選擇、資料分析整理以及成果表述等一系列實踐訓練,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使學生充分理解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意義、原則和類型,逐步掌握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從而掌握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技能,為日后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基礎。
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滲透式實踐教學方案具有較大的后續研究空間,可嘗試采用行動研究法,在不斷完善實踐教學方案內容的過程中,將研究思路逐漸擴展到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滲透式實踐教學中導師團隊的建設與發展、高校本科學前教育專業滲透式實踐教學校本教材的開發等問題的研究上。
參考文獻:
〔1〕曹能秀.走向專業發展的幼兒園教師教育改革〔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8,406(6):34-38.
〔2〕〔3〕秦金亮.走進全實踐:反思型幼兒教育實踐家的成長之路〔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7:40,5.
An Introduction of Immersive Practical Teaching Pla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y
Li Lanfang, Zhang Haizhong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nzhou Municipal College, Lanzhou, 73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