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專業導論范文
時間:2023-12-19 18:0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水產養殖專業導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上海海洋大學 大類招生 學生培養模式 改革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198-03
自21世紀以來,我國一些高校陸續嘗試大類招生的人才培養體系。隨著國家經濟和科技水平的日益進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類型多樣化、規格多元化、素質綜合化的趨勢。《教育部關于進行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修訂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11號)[1]中明確指出,要改變過去過分強調“專業對口”的本科教育觀,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在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編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本科專業數量由2011年的635種下降為506種,在原來的專業數量基礎上減少了20%[2]。在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規格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大類招生制度的誕生既有利于推動人才培養制度的健全完善,也有利于促使高校內部進行自我革新。然而在大類招生制度下,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科學性將對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起到關鍵作用。上海海洋大學是一所剛剛度過百年華誕的特色型水產類高校,為探索一條科學統籌教學資源、優化教育教學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育質量的新路,水產與生命學院作為大類招生工作試點學院之一從2012年起開始在水產類、生物類專業實行大類招生。本文將以水產與生命學院開展大類招生工作的簡況為切入口,對大類招生體制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的舉措進行討論和探究,通過與國內同類院校的比較對人才培養方案的進一步改革提出分析和思考,以期促進水產類高校大類招生下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的進程。
1 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大類招生工作進展簡介
1.1 實施大類招生的專業情況介紹
目前,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的大類招生工作在水產學大類與生物學大類中展開。其中,水產學是國家重點學科、上海高校一流學科(A類),生物科學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上海市教育高地。2012年,學院開始實行大類招生方案試點。水產大類的學生分別分流到水產養殖和水產養殖(水生動物醫學)兩個專業中;生物大類的學生分別分流到生物科學、生物科學(海洋生物)和生物技術三個專業中。2013年學院開始全面啟動大類招生工作,依托水產學與生物學兩大主干學科,在水產大類中分設水產養殖、水生動物醫學、水族科學與技術、動物科學四個專業,在生物大類中分設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海洋生物)、環境科學四個專業。
1.2 大類招生及確定專業的實施辦法
水產與生命學院大類招生的工作方針是“公平為本,科學為綱”。在新生初入學的第一學年內,大類中所有學生的課程設置完全相同;在新生進入第二學期即來年春季4~5月時,校院啟動大類確定專業工作。大類確定專業的工作流程如下:(1)專業擬定招收指標。若報名學生多于指標數,則專業最多可招收指標數110%的學生數。(2)學生填報志愿。學生可填報志愿的數量與大類中專業的數量相同。(3)專業擇優錄取。各專業優先錄取第一志愿報該專業的學生,若第一志愿人數少于指標數,則該專業第一志愿學生全部錄取;若第一志愿人數大于指標數,則依照績點及專業素養排名從高至低錄取,直至錄滿為止。(4)學院統籌協調。學院對第一輪選拔未被錄取的同學在各專業間進行協調。第一志愿未被錄取的學生將納入第二、第三志愿專業選拔,第二、第三志愿專業選拔原則同樣是以績點及專業素養排名由高至低錄取。
1.3 大類招生的配套工作
(1)跟進學生管理,落實多項師生聯系制度。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學年內,學生班級按照大類專業進行組織,且每個自然班配備班主任和輔導員。從大一暑假短學期開始,學生按照大類確定專業的名單分到各個專業學習,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也按照專業來進行,學院及時為重新組合的班級配備班主任和輔導員。此外從大一年級起,學院為每一位新生配備一名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導師,導師需要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關心和幫助。班主任、輔導員、導師制等多項師生聯系制度使新生更快適應校園環境,對大類確定專業的目的、原則、流程等都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2)強化新生教育與大類確定專業教育。為了幫助新生對學校各項事務包括大類招生制度的認識和了解,學校十分重視新生教育工作,教務處通知各學院在開學第一周安排一次由專業負責人主講的新生專業教育和一次由教務人員主講的新生教學與管理教育。此外,學院對迎新及入學教育做了詳盡的方案,輔導員及老生對新生進行多次入學教育。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即在大類確定專業工作開始前,學院將邀請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專業負責人等骨干教師和資深教授對即將確定專業的學生進行一次深層次的專業認識教育,一方面增進了學生對專業及專業教師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對大類志愿的填報做出更為理性的選擇。
2 大類招生政策下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踐
學院根據新版專業規范的要求,從教育模塊課程設置和教學資源配置兩大方面對大類招生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相應調整。
篇2
關鍵詞: 海洋學 課程教學 探索 實踐
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環境惡化等問題的日益嚴峻,各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對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中國也不例外。海洋經濟的發展對海洋類專業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幾年來,各海洋院校立足于21世紀發展的戰略高度,審時度勢、與時俱進地改革教學培養模式。《海洋學》作為海洋課程體系中重要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如何在教學實踐中既保留海洋的特色和理論體系,又能與其他學科相互銜接,融為一體,讓學生能夠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是在教學中需要不斷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筆者根據多年的《海洋學》教學實踐,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和看法,供大家探討研究。
一、合理安排教學計劃
《海洋學》是海洋物理、海洋管理、海洋科學等專業的必修基礎課,是學生學習海洋知識的入門課程,是進入高層次海洋研究的基礎。《海洋學》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與海洋有關的最基本的現象、概念、理論、觀測手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應用的最新進展。該課程要求學習者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將抽象思維和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該課程內容龐雜、理論眾多,學生普遍感到學習難度大,不易掌握。許多海洋現象、規律都要運用《大學物理》、《高等數學》等知識進行解釋,所以《海洋學》應開在《大學物理》、《高等數學》課后,但不能間隔時間太長。此外對不同專業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應開設不同學時數的《海洋學》課程,如對海洋學科的學生應開設64學時左右;對其他學科如水產養殖、生物技術等專業的學生可開設32學時左右;對于函授和漁政管
理培訓班的學生應在授課時數和內容方面有一定的靈活性,力求做到課時少,內容精,通俗易懂。
二、選用優秀教材
是否使用優秀教材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優劣,“先進性”和“適用性”是教材選用的基本原則。“先進性”是指教材內容要具有時代特色,能反映本學科國內外科學研究和教學研究的新知識、新成果。“適用性”指選用的教材要符合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教學的要求,深度適宜,富有啟發性,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們在選取教材時考慮到海洋學科專業的特點,選擇了面向21世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年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由中科院院士馮士笮等主編的《海洋科學導論》作為課程教材。
三、正確選擇、調整、優化教學內容
海洋是由海水這一特殊流體和它的邊界組成的,其中發生的各種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過程,通過海水的運動而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因此,以研究海水運動為中心的物理海洋學,成為聯系海洋各學科過程的紐帶。《海洋學》教學以物理海洋學為中心,并有機結合化學海洋學、生物海洋學、海洋地質學等學科中的相關內容,以使學生較全面認識海洋。《海洋學》涉及的內容眾多,在教學中不可能全部一一介紹清楚,因此教師必須針對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有選擇、有重點地加以介紹。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都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同時海洋科技的不斷發展需要教師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學習研究當代海洋學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能夠把一些落后的、過時的內容不講或僅提及而已,同時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識,盡量把補充的內容融入相應章節,便于學生接受,以提高教學質量。
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
(一)我們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中突出重點、難點、疑點的方法,每次上課前都進行充分的準備,將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提示給學生,在這一前提上進行課堂提問和討論,將教師講授與學生討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盡可能多地進行課堂討論,給學生提供討論和發表個人思想、見解的條件與機會。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和反饋,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及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每堂課結束前留7-10分鐘讓學生總結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然后教師再作點評,總結歸納本次課容易出錯的地方及還有哪些相關知識需學生自己查閱資料等。教學實踐表明,幾分鐘的歸納與總結對于從綜合角度鞏固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大有益處。這樣可以啟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促進學生有重點地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激發學習熱情;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表達、總結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二)《海洋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在授課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學內容豐富且生動。同時強調學以致用,注重知識的拓展性和實用性,使學生感受學有所得、學有所值,提高學習興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把文字、圖片、圖像及動畫制作結合起來,將實踐性強、技能訓練要求高、儀器構造復雜、操作難以掌握的內容,形象、直觀地表達出來,增強感性認識,做到直觀易懂,易學易用。
(四)改革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多元化教學探索。為配合課程教學,結合海洋論壇學術活動,我們聘請在海洋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專家、教授給學生介紹學科的發展前沿及他們自己的科研成果。
(五)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并擴展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文獻閱讀及論文寫作水平。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我們布置了一些課外閱讀的參考書及文獻目錄,指導他們通過閱讀鞏固、拓寬自己的海洋學知識,培養他們大膽創新、勇于探索的思維方式與思維能力。
(六)采用加強課外輔導的方法,將本課程的課堂很好地延伸到課堂之外,在課余時間進行答疑和輔導。另外我們進行了海洋學精品課程建設,將海洋學課程的教案、備課筆記、思考討論題、作業、課程參考資料、學習效果的考核與評價等進行網上,通過網上討論組、E-mail信箱、電話回答等網絡信息傳輸手段,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在線學習和個體化教育的環境,形成以學生為中心,師生可以交互反饋的網上教學模式。
(七)注重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缺乏實踐環節的知識理論體系是不穩定的,無異于空中樓閣,尤其是海洋學這門綜合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為此,我們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海洋學校外實習基地,及時購置GPS接收機、海流計、測深儀、自動采水器、水色計等先進的儀器設備,改善實踐性教學條件,并為教師從事海洋觀測和科研提供必要的條件。利用現有的實習基地,突出海洋特色,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以致用。通過實習考勤、實習表現、儀器操作考核、實習報告等多種方式評定海洋學實習成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來,我校教師帶領學生完成了多項海洋觀測和調查項目,同時結合學生開放性科研課題、畢業實踐以及教師研究課題,開展課外科研訓練,更好地培養了學生進行科學實驗和科學探索的能力。
(八)改革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為配合教學改革,在課程考核方面我們采用多種方式,避免一卷定成績的情況。除了正常布置作業外,我們還要求學生關注國內外海洋學科最新研究成果,追蹤自己感興趣的熱點,撰寫課程論文,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依據學生的作業和論文評定平時成績。這樣做可以調動學生查閱資料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增強對《海洋學》的掌握和應用,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思考空間。期末考試我們嘗試采用開卷和閉卷相結合的考試方式。第一部分為閉卷,著重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為應用知識部分,該部分開卷,著重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運用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可以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創新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總之,我們通過深入開展《海洋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有效地推進了各專業的課程教學。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得到了全面的鍛煉和提高,基本具備了進行海洋觀測和調查的能力。但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海洋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授課教師應從該課程的特點出發,結合海洋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要求,精心調整、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通過實踐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宋文光.高職統計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析.教育與職業,2007,17:0137.
[2]張耀軍.李永超.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淺析.山東農業教育,20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