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發展機遇范文
時間:2023-12-18 17:58: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材料產業發展機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第三次產業革命;新材料技術發展
中圖分類號:U28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第三次產業革命”與新材料技術
第三次產業革命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格局重塑,是新能源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是數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她將改變制造業的投入方式和生產方式,使生產更個性化、分散化,降低了要素配置成本,模糊了服務業和制造業產業邊界;她將改變技術要素與市場要素的配置方式,改變時間和空間對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局限,重塑社會經濟形態。新材料技術突破是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前提,新材料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將起到基礎和支撐作用。
面對第三次產業革命浪潮,我國正著手規劃,將新能源、信息技術等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角逐第三次產業革命。201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要達到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
2.新材料在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地位和作用
1.新材料是現代高新技術和產業的基礎和先導。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任何一種高新技術的突破都必須以該領域的新材料技術突破為前提。我國重大工程和項目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都可以歸結為材料技術還沒有取得突破。而新材料的突破往往會引發人類劃時代的變革。新材料在第三次產業革命中將起到無可代替的基礎和支撐作用。
2.新材料與現代科學技術深度融合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組成部分,也是制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瓶頸。第三次產業革命將以新能源、信息和新材料結合為特征,如果新材料的性能和質量不能突破,將直接影響到其它高新技術的應用和產業發展。
3.新材料對實現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第三次產業革命的背景是資源、能源問題的全球性緊迫,目標是可持續發展。新能源材料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基礎。環境友好材料對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將起到重要作用。輕質高強的新型結構材料將體現節能降耗的巨大效益。生物醫用材料將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新型綠色建材關系到資源充分利用。
3.全球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
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新材料技術與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相互融合,結構功能一體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趨勢明顯,材料的低碳、綠色、可再生循環等環境友好特性備受關注。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大型跨國公司以其技術研發、資金、人才和專利等優勢,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產品中占據主導地位,對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構成較大壓力。從全球來看,新材料的發展趨勢可歸納為:
1.新材料與其它新技術深度融合,形成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的發展態勢。如高純硅半導體材料是太陽能光伏材料和電子信息技術的核心材料,如生物芯片、半導體照明、仿生、通訊、遙控、數字化制造、節能等。
2.新材料上、下游產業結合更加緊密。新材料具有跨學科、領域、部門的特征,與信息、能源、醫療、交通、建筑等產業結合越來越緊密,新材料產業呈橫向擴散和互相包融趨勢。新材料與器件制造一體化,上下游產業縱向聯合,產業鏈向下游應用延伸。產品高性能化、功能化和多功能化,開發和應用聯系更加緊密。
3.新材料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高效、低能耗、可回收再用的新材料以及發展先進的數字化制造技術是新材料發展的主要方向。未來新材料的發展將加強注重與資源、能源、環境協調發展,注重資源再生利用,發展低能高效、無污染或少污染制造技術,提高產品人性化、環?;?。
4.經濟需求成為主要發展動力。有關統計顯示,2010年全球新材料產值8000億美元,新材料帶動的相關產業主要有能源、生物、信息、交通和環保等。
4.我國發展新材料的對策
1.應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材料由資源型向集約型轉變。完善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快資源整合,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各地優勢資源及產業基礎,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新材料產業骨干企業;通過支持企業強強聯合、兼并重組,促進產業集聚和資源整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新材料企業集團,構建產學研用協調發展的產業模式。
2.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及技術改造。鼓勵支持上下游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種模式的創新聯盟,由企業、研究機構和大學共同參與,強化技術開發的實用性、先進性和集成性,通過知識產權的約定保障各自利益。
3.培育一批有典型示范效應的產業基地和園區,搭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平臺,加快技術研發、成果推廣和產業化步伐。鼓勵國外研究機構和公司參與產學研用聯盟,在互惠互利及產權保護協議的基礎上,開展合作研究、人才培訓和技術交流。
4.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投融資體系。建立有利于新材料產業發展風險投資扶持政策,積極引導風險資本與成長型新材料企業對接,完善市場退出機制。加大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對新材料產業的扶持力度,設立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確保對新材料產業連續、穩定的支持。
5.營造使用我國自主開發的新材料的機制和環境。鼓勵優先使用我國自主開發的新材料,加大支持力度,對于戰略性的重要新材料,如碳纖維等,可成立專門的工程應用研究中心,開展高端應用研究,在應用中實現改進和提高。
6.爭取和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保證國內企業健康發展。高度重視利用反專利、反傾銷手段為我國新材料的發展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保護我國新材料產業健康發展。嚴格控制稀缺資源和資源型初級產品出口,強化我國具有資源優勢的新材料的比較優勢,構建良好的供應體系,共同培育國內材料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加大新材料領域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適合創新人才發展的激勵和競爭機制,吸收國外高水平的技術和管理人才,為推動我國新材料產業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劉思華.當代社會生產領域變革及其第三次產業革命.生產力研究.2011;
鐘惠波.透視技術創新與產業革命-以IT產業為主導的當代產業周期走勢探析.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
篇2
一、國外新材料產業發展概述
(一)全球化發展趨勢明顯,發達國家占據產業高端
引領全球新材料研發新材料技術是世界上公認的六大高技術領域之一,新材料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對未來發展將會產生巨大影響。世界發達國家爭奪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先機,紛紛將新材料產業放到重要戰略地位來優先發展,積極搶占新材料領域的國際競爭制高點。全球范圍內新材料產業迅速發展,新材料技術研發格局的全球化趨勢日趨顯著。美國、日本、德國及歐盟國家研發起步早、發展快,既是新材料研發的領跑者,也是全球主要的生產和使用者,不斷擴大研發投入規模,始終保持比較突出的技術領先優勢。世界各國還將國防科技建設領域的新材料研發列為重點,開展戰略性研發以穩固領先地位。近1/3的世界500強企業都在新材料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方面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在材料產業領域內,以杜邦、道康寧、巴斯夫、TDK、信越為代表的大型跨國集團已結成戰略研發同盟,新材料產業國際化合作趨勢不斷加強。
(二)發達國家側重領域不同,不斷取得技術突破
發達國家基于各自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材料產業。美國在新材料研發上占據全球領先地位,側重于生物材料、信息材料、極端環境材料及材料計算科學等領域。日本發展新材料的目標是保持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將納米技術和材料列為四大重點領域之一,想在尖端領域趕超歐美,在已有材料的性能提高、合理利用和回收再生方面居世界領先。歐盟的戰略目標是保持在航空航天材料等領域的競爭領先優勢,重點發展催化劑、光電材料等十大領域。俄羅斯想在航空和國防方面與美國抗衡,主要研發方向是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韓國重點發展下一代高密度存儲材料、生物和納米材料、未來碳材料、高效結構材料等,將新材料科技作為確保2025年國家競爭力的6項核心技術之一,成為繼美、日、德之后的新材料產業第四強國。世界各國在新興前沿領域競爭激烈,2015年分別取得了一批技術突破。
(三)產業規模增長加速,市場前景廣闊
世界上新材料約有100萬種,各國已注冊的大約30萬種。2000年,全球新材料市場規模約4000億美元,到2007年新材料產業規模為6602億美元,年均增長不到10%。到2009年,全球新材料產業總體規模達9980億美元,2007―2009年間年均增長超過20%。2008年,即使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新材料產業仍保持了約25%的增長速度。賽瑞產業研究院于2015年對10大新材料市場進行了預測分析:2019年,全球3D打印材料市場規模達6.5億美元,未來5年年均復合增長率17.9%;石墨烯市場預計在2018年后起飛,到2023年市場規模為13.4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47.21%;未來5年,超材料、相變材料的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27.6%和19.8%,超導磁體應用將穩步發展,超導電氣設備有望顯著增長。
(四)新材料產品日新月異,石墨烯材料成為全球新熱點
國外新材料發展呈現出以下熱點:一是石墨烯離產業化應用越來越近,二是隱形材料、隱聲材料推動軍事工業新發展,三是OLED顯示材料及量子點樣機已登臺展出,四是能源材料的能效越來越高,五是電子信息材料恢復增長,六是生物醫用材料市場容量大。2010年以來,與石墨烯相關的研究和產業化開發持續升溫,2015年成為發展,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都對推動石墨烯材料發展做出了戰略部署,如歐盟于2014年制定實施石墨烯旗艦計劃。未來幾年,亞太地區將成為石墨烯市場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其中中國市場增長態勢最為迅猛;氧化石墨烯是最大門類;能源應用已成為的增長最快石墨烯第三大市場。
(五)新材料產業發展出現新特點,融合發展趨勢明顯
新材料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呈現“六化”,即材料發展低維化和復合化、結構功能一體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與器件集成化、制備及應用綠色化趨勢明顯,表面涂層或改性目前廣為使用、經濟合理,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新材料技術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能源技術相互融合,形成跨學科、跨領域發展態勢,對其他產業發展起到較好的推動和支撐作用。產業縱向聯合、協同發展,國外很多先進企業十分重視行業的系統布局,產業鏈向下游應用延伸,上下游產業縱向聯合,形成行業壟斷。未來新材料產業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不斷開發高效、綠色、低能耗、可回收利用的新材料,開發數字化、智能化制造技術,加強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全球合作繼續深化,國際企業巨頭加快步伐主導全球產業布局。
二、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十二五”期間保持較快增長,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新材料產業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發、設計、生產和應用等環節的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主要包括金屬、無機非金屬、高分子、復合材料等幾大類產品,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機硅、超硬材料、特種不銹鋼、玻璃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產能居世界前列。“十二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一直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年均增速保持在25%左右,產業規模由2010年的6500億元增長至2014年的16000億元左右。新材料產業關鍵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產品品種不斷增加,高端金屬結構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的保障能力明顯增強,先進高分子材料和特種金屬功能材料的自給能力也不斷提高。
(二)地方發展熱情較高,國際合作不斷深化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新材料產業基本形成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個大型新材料產業集群。長三角地區工業基礎好、產業配套齊、交通物流便利,以發展航空航天、新能源、電子信息、新型化工等領域的新材料為主。珠三角地區新材料產業集中度高,下游產業拉動作用明顯,在電子信息材料、改性工程塑料、陶瓷材料等領域形成較強優勢;環渤海地區科研支撐能力較強,在稀土功能材料、膜材料、硅材料、高技術陶瓷、磁性材料、特種纖維等領域具有較大優勢?!笆濉逼陂g,有80%以上的地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發展規劃中選擇發展新材料產業,很多地方制定實施了本地區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目前在新材料領域建立了約7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組成了多個專業化的區域聯盟。很多地方和企業加強與國外先進地區、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全球合作步伐加快。
(三)“十三五”面臨重大發展機遇,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新型城鎮化、消費升級制造業轉型升級、資源環境保護等對新材料產生巨大的市場需求,新材料產業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目前我國化工新材料自給率僅為62%,其中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烴塑料等產品自給率不到50%,大量高端材料依賴進口,同時新材料尤其是高端新材料領域是國際競爭的戰略性前沿,我國經常遭遇發達國家的封鎖,必須立足自主研發發展壯大,這就為我國新材料產業提供巨大發展空間。“十三五”時期,國家相關政策措施將推動新材料產業做大做強。目前科技部首批的25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中,包括納米科技、重點基礎材料技術提升與產業化、戰略性先進電子材料、材料基因工程關鍵技術與支撐平臺等多個新材料領域專項。
(四)新材料領域研究屢獲突破,細分行業商用有望拓寬
過去幾十年,隨著基礎化學和材料以及納米、生物、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科研實力的不斷積累,我國在新材料領域的創新點將不斷涌現,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產業化步伐大大加快?!笆濉逼陂g,新材料產業有望成為我國產業升級的主要驅動力之一,其中石墨烯、碳酸鋰、納米、碳纖維等細分領域技術也不斷突破,商業應用領域有望進一步拓寬。2015年全國各地出現石墨烯發展熱潮,紛紛建立了產業技術聯盟和產業基地。我國的石墨烯應用專利集中在鋰電、儲能、復合材料等領域,石墨烯的散熱、導電等性能應用方面已進入產業化,智能石墨烯手機、柔性石墨烯散熱薄膜等新產品成功問世。新型石墨烯基高能量度鋰離子電容器技術通過鑒定,促進和加快了石墨烯在能源領域的產業化應用。
(五)融合發展初露端倪,未來將成為發展大趨勢
材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新材料的發展與下游應用密切相關,產業鏈上下游如果不能很好地融合和聯動,要形成大規模產業化并實現升級發展就很困難。新材料產業的上下游融合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發展趨勢,而是產業發展的現實選擇。例如,在工信部的支持下,中國電子化工新材料產業聯盟于2015年11月在北京宣布成立,包括電子化工新材料行業的龍頭和代表性企業、下游集成電路和平板顯示電子信息行業最具代表性的用戶企業以及相關大學、研究機構及協會等共48家成員單位,打破行業界限,破除行業壁壘,促進上下游跨界融合和產學研用深度結合,推動國產化工新材料在電子領域的應用。
三、我國新材料發展路徑選擇
(一)新材料產業發展模式亟待轉變
目前從總體上看,我國新材料高端產品大量依賴進口,低端產品大量產能過剩;產業鏈縱向銜接不好,研發創新和投資的風險過高;新興領域以中小企業為主,缺乏龍頭企業整合資源。在新材料的產業化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距,產業鏈之間沒有很好銜接是主要原因之一,上下游產業間缺少交流合作平臺,新產品開發與市場服務脫節、產學研用脫節、上中下游銜接脫節、產品標準和應用標準脫節等問題成為產業發展瓶頸性制約。
從國內外發展狀況看,發達國家壟斷了新材料的高端技術和產品市場,對我國采取嚴密的產品禁運和技術封鎖。雖然國內發展新材料的熱情很高,但在跨國公司的擠壓下大都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市場,相互展開“價格戰”,競爭日益激烈,不但大大提高了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大大壓低了企業利潤,在稀薄的利潤空間里企業難有能力投資創新,沒有創新支撐,新材料產業難以做大做強。因此,我國新材料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要轉變發展模式和路徑。
(二)新材料產業發展路徑選擇
充分考慮新材料技術和產業發展的特點和趨勢,未來在培育發展新材料中要立足創新驅動和融合發展,創新產業發展模式和發展路徑,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是堅持技術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路徑。技術優勢是新材料企業和產業立于不敗之地的基礎,要擺脫以前快速擴張的規?;l展模式,以技術為根本、以創新為驅動,高起點、高品質地培育和發展新材料產業。加大對高端和前沿新材料的研究開發支持力度,加強對研發成果的產業化應用開發;積極引進國外高端技術和產品,加強消化吸收再創新,嚴禁引進中低端成套技術和設備;鼓勵參與國際相關行業標準的制定;鼓勵創立研究型新材料企業,鼓勵企業間的戰略合作和兼并重組,培育發展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型新材料企業。
二是堅持聚焦重點、錯位發展的發展路徑。新材料技術應用領域十分廣泛,形成眾多行業門類,而且技術發展更新較快。目前各地方發展新材料產業的熱情較高,行業門類難免重復,因此國家對各地方要加以引導。就地方而言,要堅持量力而行的原則,根據區域創新能力、產業基礎等條件,選擇重點發展領域,聚焦重點,不斷進步,不停積累,在專業領域爭取有所突破形成穩固市場,區域間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使全國新材料產業實現跨越發展。
三是堅持先行介入、縱向融合的發展路徑。發展實踐證明,新材料在推廣應用環節的投入強度和難度往往要大于研究開發階段。培育發展新材料產業要在上下游環節建立交流合作平臺,做好產業鏈縱向銜接,特別注重下游應用領域的預先介入,上游企業根據應用需求制定新材料研發生產方案,圍繞應用深化產學研用緊密合作,縮短市場推廣應用期,有效規避研發創新風險,激勵企業提高研發生產動力。大力支持上下游產業以聯盟等形式建立戰略合作,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引入下游用戶,在上下游企業之間、產學研用之間建立深度合作,實現縱向融合發展。
篇3
4萬億元投資、產業振興規劃、家電下鄉……一系列措施讓2009年中國GDP成功“保八”。經濟發展周期、產業自身規律、國際金融危機,深刻影響著中國IT產業的發展,但2010年中國IT產業仍將高歌前行。
雖然現在還不能說我們已經從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中走出來,但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已經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2009年歲末的冬天顯得格外陰冷,接踵而至的大雪覆蓋了中國大部分省份,給各地的交通運輸和居民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麻煩。國內經濟發展周期、產業自身規律、國際金融危機深刻影響著中國IT產業的發展,中國的信息產業在2009年也經歷著一場深度的調整。而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的加速和新興戰略性產業全球化競爭的加劇,將使產業發展在2010面臨重大的調整機遇。
3月2日,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集團)主辦,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2010中國IT市場年會(ITMC2010)上,業內專家傳出的信息顯示,中國政府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措施,已經使中國的經濟形勢總體回升向好。同時,中國的IT市場雖然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但在以投資驅動、消費升級、應用拓展等為主要特點的內需市場的強力支撐下,中國的信息產業已經開始回升向好。嚴冬過后,我們必將迎來一個陽光燦爛、無比溫暖的春天。
2009年:回升趨勢已經明朗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指出,一年來,全行業堅定信心,共同努力,加強政策規劃引導扶持,推動重大工程實施,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術,積極開拓內需市場,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應用,電子信息產業總體保持持續增長勢頭。2009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收入5.13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占全國外貿總額的35%。軟件產業實現業務收入9513億元。全國完成電信業務總量2.6萬億元,電信營業收入達到8707億元。整體上看,電子信息產業增速下滑的勢頭已被遏制,運行中的積極因素日益增多,總體回升趨勢已經基本明朗。
賽迪顧問的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中國IT市場實現銷售額8710.8億元,同比增長13.2%。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羅文表示,過去的一年,人們欣喜地感受到了信心的推動,感受到了轉折的發生,這種轉折與信心來源于拉動內需政策的出臺與實施。他將信息產業的發展特點歸納為以下三點:一是行業投資驅動成效顯著,2009年初國家果斷出臺“4萬億元投資”、“十一大產業振興規劃”等政策措施,電信、交通、醫療、能源、環保等行業IT采購需求x旺盛,有效帶動了IT市場的發展;二是消費升級成為市場支撐點,在外需出現波動的形勢下,政府出臺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政策,居民消費成為IT市場新的支撐點,內需消費成為市場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三是技術創新推動應用拓展,IT產業強大的自我創新能力仍然是推動市場發展的內在動力,以上網本、智能手機、電子書等為代表的新產品新應用不斷拓展市場發展空間。
2010年:內需仍是增長動力
2010年,對中國電子信息產業而言,是站在一個重要歷史轉折的新起點上,將面對更復雜而緊迫的產業形勢,將迎來因全球科技創新而帶來的幾十年來難得的跨越式發展機遇,更要面對近30年產業發展頑疾不除而逐步凸顯出來的巨大挑戰。
賽迪顧問認為,2010年世界經濟開始復蘇,整體形勢將好于2009年,但經濟復蘇的基礎仍比較脆弱,對外需的提振作用有限,特別是世界經濟再平衡過程是以年度為單位的漫長過程。從國內看,明年我國政府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一攬子計劃還將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擴大內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應將繼續發揮。內需仍將成為推動產業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
產業的希望在于科技創新和新興戰略性產業崛起。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中長期影響,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均將科技創新作為戰略舉措,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搶占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美國提出,將研發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干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歐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信息技術在綠色、低碳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決定了電子信息產業必將成為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焦點。
婁勤儉認為,從長遠看,信息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并沒有改變,對信息產品服務的新需求將不斷衍生,信息技術產品將加快升級換代??陀^分析,當今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項其他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帶動能力能夠超越信息技術,信息產業將繼續扮演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的角色。未來一段時期,信息產業發展將主要呈現五大趨勢:一是信息技術創新速度持續加快,全球專利申請中,IT占比例大幅增加,傳感網、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將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網絡發展催生更多業態及發展模式,新的產業模式不斷孕育發展,“智慧地球”、軟件服務化等新的理念將推動產業發展模式創新和產業鏈整合。三是技術產業間進一步融合滲透,兩化融合、三網融合、3C融合、三屏融合將極大地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四是內需市場日益發揮更大作用,如何把握和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成為發展的關鍵要素。五是綠色信息技術加速發展應用,智能電網、節能減排等信息技術將推動產業發展模式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轉變。
羅文表示,2010年,企業競爭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資源利用方式創新成為提高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滲透為這些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平臺,也引導著IT的核心價值由傳統的PC、操作系統、基礎網絡向應用電子、工業軟件、傳感網、智能電網等融合性應用快速遷移,通過產業邊界的交融、創新實現價值的重塑。在此進程中,不斷衍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為實現世界更全面的互聯、更普遍的物聯和更智能的解析提供了基礎支撐,也是推動未來IT市場發展的根本動力。
產業結構亟待調整
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從“九五”到“十五”末,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從萬億元級,擴大到數萬億元級,但高速成長也積累了一定的產業結構問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介紹說:“十一五”期間,整個產業一直致力于結構調整,如用數字技術替代模擬技術,用平板技術替代CRT技術,用第三代通信技術替代第二代通信技術等。調整必然要犧牲一定的速度,所以“十一五”在取得結構調整成果的同時,產業的發展增速也一直在下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產業出現負增長。至今,我們這個產業的結構問題仍然突顯,包括不同行業比重、產品結構、企業結構、市場結構、經濟性質結構、區域結構甚至是人才結構等的不合理,成為產業平穩較快發展的巨大阻力。
過去四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受產業規律作用下的主動調整和各界重視下的人為被動調整雙重影響,產業增長由快到慢,再到負增長,而后又開始恢復正增長。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結構調整取得進一步成效。2010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兩個五年計劃間的過渡年,結構調整工作尤其迫切。
四個獨特的發展機遇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認為,我國的IT產業在經濟調整的過程中,與其他產業一樣擁有產業重組、資本運作和境外發展這三個共同的機遇,同時還擁有四個特殊的發展機遇。
第一是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機遇。比如說制鞋這個行業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但是如果和IT結合在一起,便可以在國外用電腦量好客戶鞋子的尺寸,然后在北京進行訂做,最后通過快運送出去。這是一個新型的用IT改造傳統產業的例子。
第二是低碳發展的重要機遇。例如,現在各種各樣的會議非常多,而實際上開會的成本非常高:一是旅行成本,二是在旅行過程中交通工具的排碳成本。如果IT產業能夠進一步完善視頻會議系統,那么就可以大大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第三是利用IT提升社會管理水平的機遇。比如交通堵塞,在核心地區的擁堵時段,可以做一些電子的收費制,在汽車上附加電子IC卡,如果汽車在擁堵時段經過擁堵街道,便會被自動收費。包括停車、保險、違章等都可以用IC卡來管理,這也是IT行業的發展機遇。
篇4
新紅利引發新浪潮
新形勢下,中國紡織工業正面臨以“增長、責任、電商、延伸、融合”為主要內容和特征的新浪潮,這也是中國紡織工業下一步發展的新紅利。
第一是增長。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數量、內銷市場、應用領域的“增長”,將為行業發展開拓新空間,預計到2020年全球纖維需求總量將突破1億噸。我國紡織行業在內外市場份額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纖維加工總量仍有1400萬噸左右的增長空間。
第二是責任。未來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發展機遇和核心競爭力將主要取決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能力,如何以創新行動履行對員工、客戶、環境和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責任將從根本上決定企業的生產效率、市場準入、品牌內涵和商業績效。“社會責任”將被賦予新的內涵。服務民生、保護環境、保障公平的“責任”,將為產業發展指引新方向。
第三是電商。飛速發展的電子商務,尤其是移動電商,將為產業發展打造新平臺。電子商務將帶來商業模式之變:同質化向異質化的轉變——“小前端”+“大數據后臺”+“一站式服務平臺”;生產方式之變:大規模、標準化、低成本向細分化、個性化、快時尚的轉變 ——“以產定銷”轉向“以銷定產”。
第四是延伸。當前,紡織產業內的延伸呈現出4個主要趨勢:向研發設計和品牌建設延伸,向上游或下游環節延伸,跨領域延伸,跨地域延伸。
第五是融合。融合科技與設計,表現在新材料技術、新裝備技術、低碳技術和高端設計等方面;融合資本力量,表現在企業并購、上市融資、風險投資和集群融資等方面,與信息、科技、資本、資源、創意等多元素的“融合”將為產業發展創造新天地。
新浪潮指向新路徑
面對新浪潮帶來的發展紅利,行業發展新路徑體現在三方面,分別為科技創新、模式創新和政策創新。
科技創新使命重大,一是保障原料供給,二是保護生態環境,三是節約資源能源,四是滿足社會新需求。
篇5
關鍵詞:沿海開發 機遇 挑戰 核心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C97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7069(2011)-02-0105-02
“立足沿海,依托長三角,服務中西部,面向東北亞,建設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沿海新型的工業基地,重要的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區。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边@是國務院對江蘇沿海開發最新的戰略定位。沿海開發為廣大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平臺,但同時,女性現狀堪憂,故而沿海開發對女性而言又是空前嚴峻的挑戰。在社會轉型時期,女性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適應全新的客觀形勢,就成為不得不面對和必須正視的論題。
一、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黃海之濱的連云港、鹽城和南通,像3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近千公里的江蘇海岸線上。許多人以為,“沿海地區”就是“發達地區”,但江蘇沿海并非如此。亦即受社會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東臨黃海的連云港、鹽城、南通3市,人均GDP只相當于江蘇全省和山東、浙江、廣東沿海地區的一半。江蘇沿海地區發展在我國東部地區發展中仍相對比較滯后,出現了經濟“洼地”現象。即使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被列入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連云港和南通市,過去發展也比別人“慢一拍”。
2009年6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準了《江蘇省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江蘇沿海地區發展提升為國家戰略和國家規劃。江蘇的“海洋之夢”站上了國家戰略。在罔際金融危機正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經濟秩序之時,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對江蘇省保增長、促發展的大計來說,無疑又是一個重大利好。江蘇發展迎來歷史性機遇。展望未來,江蘇的經濟版圖必將因沿海開發而煥然一新!
二、沿海開發為女性提供了絕好的發展機遇
江蘇沿海大開發不僅給投資者更給求職者帶來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
以鹽城為例,據了解,近年來,鹽城市通過市縣聯動、主動對接,向上對接的66個項目、31塊牌子進入江蘇省沿海發展3年實施意見和12個專項行動計劃。國家級節能電光源基地、華銳國家級海上風電研發中心、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國家灘涂綜合開發實驗區等一批國家級基地牌子已落戶鹽城。在2010年6月初剛剛開工的400多個億元項目中,新能源項目15個,新材料項目32個,現代裝備制造項目83個,“新”項目占總數的六成以上。
發展機遇是客觀的,展示空間是顯見的,但不容忽視,挑戰也是同時存在的。尤其是對廣大的沿海地區女性,挑戰則更加嚴峻,甚至冷酷。
三、與機遇同在的是嚴峻的挑戰
江蘇沿海發展從哪里落筆?時任江蘇省省長的羅志軍在赴南通、鹽城和連云港沿海三市調研時指出,要抓住重大發展機遇,大力推進沿海地區綜合開發。當前要以連云港深水大港為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型工業化為核心,加快沿海產業帶建設;以科學規劃為引領,提升沿海城市化水平;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抓手,促進沿??沙掷m發展。
且看媒體的相關報道:
一個“新”字,托起江蘇沿海朝陽產業帶(D:江蘇沿海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沉寂多年的近千公里海岸線風生水起,成為吸引各類新型產業聚集的強磁場。
在2009年8月12日于北京舉行的江蘇沿海開發合作懇談會及此前在上海舉辦的江蘇沿海開發懇談會上簽約的項目中,先進制造業、新能源和現代服務業三大新型產業,成為“吸金”主力。
翻閱江蘇省沿海開發規劃,一個“新”字,格外搶眼,生動勾勒出沿海產業未來走向。新型先進制造業,讓沿海產業“重”起來。新能源,為沿海產業開發“亮”起來。新型生產業,讓黃金海岸線“動”起來。
從四大戰略定位中的沿海新型工業基地,到產業發展以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協調發展新格局,從引領產業布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到新必產業中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產業,沿海地區正在一個歷史性的發展平臺上,靠“新”鍛造經濟增長極的競爭力。
鹽城沿海開發企業吸納畢業生:2009年8月23日在鹽城市舉辦的“2009夏季高校畢業生人才交流大會”②上,首次設立了沿海開發人才招聘專區,崗位涉及沿海開發所需新能源、風電、外語、機械裝備、領航員等緊缺人才,環保、LED等新興產業成為招聘會“亮點”。
舉措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穩定糧食生產,做強特色優勢農業,提高現代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產業基地;要推進先進制造業和生產業發展,積極發展以風電和核電為主體的新能源產業;要加強海域灘涂資源開發。圍填海域灘涂要依法科學進行,并優先用于發展現代農業、耕地占補平衡和生態保護與建設,適度用于臨港產業發展等推動江蘇沿海開發。
規劃及其各種解讀中的現代、新型、先進、新、優化、升級等等字眼表明,科技是治海產業的“命脈”,同時亦在提醒廣大的女性,其知識結構、從業意識等均面臨挑戰。面對挑戰,適者生存,必須盡快調整,否則將大浪淘沙,痛失大好機遇。
四、現狀堪憂,不容樂觀
在機遇和挑戰同在的新時期,沿海女性的現狀如何?能否適應社會轉型時期的客觀需要,為沿海開發進而構建和諧社會盡綿薄之力?
(一)就業現狀
現有研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非農化過程中女性的尷尬處境和就業狀況④。第一次由農而工的職業轉移屬于典型的社區內轉移。因為就業是社區的第一目標,“是鄉親總得給飯吃”的兜底策略及社區增收――福利――公平(“要擺得平”)的目標,使得性別偏好被社區傾向給掩蓋了。再者,村民身份已經享有社區的基本福利,因此村辦企業的不養病不養老模式,使得企業雇用男女工的福利沒有差別。倒退一萬步講,畢竟有外來民工作為“蓄水池”墊底,本地女性自然受到保護。這也與當時勞動力相對缺乏有關,尤其是當時外來勞動力尚少,基本還不存在就業競爭。顯然,它屬于一種原始時期的初級形式。
在非農轉移到瓶頸期,能夠離土進廠的主要有兩類:一是有一技之長的能人,一是與干部有親屬關系的人。因此沒有技術優勢的女性更多要依賴血緣關系進入非農產業。于是,性別關系又被血緣關系給掩蓋了,沒有顯現出來。仍然屬于一種被照顧的狀態!
在非農轉移到加速期,差序性就明顯的暴露出來了。夫妻以丈夫為先。太體在非農轉移的勞動力中,男性占7成以上,女性就只有2成多點了。而在女性之中,依照婦內女外的原則,又是呈現一種先內后外的溢出效應。
總之,非農化發展中的性別差異依然存在,且有擴大趨勢:一
則生產結構變化中女性職業的低層化,造成性別分工。企業存在形成管理――營銷――技術的權威結構,而女性是被排除在這一結構之外的,此乃結構性原因。二則向上流動幾率小于男性。
正是因為被照顧而忽略了性別差異,而一旦被照顧的前提不再存在,性別差異便會被無限放大,與其低級傾向相結合,女性無立錐之地恐非危言聳聽了。
(二)女性受教育程度呈現低于男性的態勢,且農村形勢嚴峻于城鎮
以江蘇全省狀況為例,就總人口比例而言,江蘇全省男女比例基本持平,但是不識字或很少識字者卻占據絕對高的比例,而依次向高學歷遞進則里現比例遞減的趨勢,而且鄉村狀況更甚于城鎮??蓞㈤啞度∪丝谑芙逃潭惹闆r》(《2009江蘇統計年鑒》,第55頁)。受教育程度偏低的現狀乃是制約就業層次的瓶頸所在。
五、出路和前景:提高核心競爭力,主動適應、對接轉型期社會需求
(一)轉變觀念,打破傳統的“女主內,男主外”模式
沿海開發乃至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占人口半數的廣大女性的全面、積極參與,這就為女性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和更多空問。但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女主內,男主外”模式影響根深蒂固,直至今日。甚至相當一部分女性尤其是農村女性亦安然接受這種思維定式,于是整個社會便被框定在這個模式之下??梢哉f,工業化沒有消除性別等級,相反擴大了這種等級并使之進而制度化。因此,要改變現狀,適應沿海開發的轉型形勢,就必須從觀念上根除舊有模式,這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基本前提。
(二)給予女性真正平等的就業機會
“婦女的法律地位最能表明文明程度”。⑤從法律、法規的制定來看,經過修改并于2005年12月起生效的新《婦女權益保障法》,更清楚地顯示中國現階段對性別平等的維護巳奠定了必要的法律基礎和制度保障。但法律同時具有社會宣言和實際執行兩個有所區別的功能層面。所以,立法的推進并不等于婦女平等權益就切實得到了維護,更不等于婦女平等權益的真正實現。“玻璃天花板”(GlassCeiling)――婦女平等權益在維護與實現中存在的“無形壁壘”,仍在阻擋著性別平等和婦女權益的實現,它不僅極具隱蔽性,且產生的負面社會影響尤為嚴重。充分認識這一障礙的存在及其特點并有效清除這類障礙,將是推進婦女平等權益實現的一個重要舉措。換言之,完美的法律規定無法完全改變“玻璃天花板”的現狀,亦即除制度保障外,關鍵在于落到實處。
因此,針對女性在就業、勞動保障領域里存在的諸如女性從業人員在第一產業就業的比重仍然偏大;不女在崗位調整和職位升遷上,無法進入收入較高的崗位和職位;還有大量的女性從業人員沒有參加社會保險等問題,宜深化就業制度改革,擴大婦女就業規模。拓寬婦女就業領域,提高婦女就業質量。創新就業形式,推動婦女創業;實行城鄉并重的就業制度,加快農村富余婦女勞動力轉移就業;完善社會保險制度,擴大婦女社會保險覆蓋面,保障婦女的社會保險權益。
(三)自強自立,增強婦女自身的實力和競爭力
由于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婦女獲取和運用科技知識的能力總體上明顯低于男性,缺乏一技之長或技能單一,因而就業層次低,下崗比例高,再就業難。因此,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婦女受教育現狀亟需改善。
篇6
關鍵詞:經濟結構 調整 發展新興產業。
著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用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力度,加大研發投入,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并必定成為我國經濟“調結構”的突圍之路。
經濟結構是個除了產業結構外,還有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分配結構的“大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既包括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也包括投資和消費結構的調整;既包括一、二、三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各產業內部結構和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既包括區域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城鄉二元結構的調整;既包括所有制結構的調整,也包括國有經濟的戰略調整。未來我國面臨的重大戰略任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內需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轉變,由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數量擴張帶動向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帶動轉變。
“調結構”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難題?!罢{結構”也是全球“后危機時代”產業布局主線。我國經濟要長足發展,“調結構”是關鍵。目前中國經濟正從短期刺激經濟增長過渡到中長期持續的拉動,如何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性失衡顯得尤為重要。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調結構”政策的重點應該是:內外需失衡;投資與消費失衡;信貸高增速與通脹失衡;產業結構失衡: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制碳排放量,抑過剩產能;地區結構失衡。除了靠刺激政策拉動內需外,當前亟待解決產業結構失衡問題。
“調結構”可能催生許多行業投資機會,如包括汽車、家電,農業消費行業、煤炭、化工、有色資源類行業;新能源、物聯網、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低碳經濟主導的節能減排產業;抑制產能過剩的鋼鐵、汽車行業并購重組;城鎮化和產業轉移中的基建、房地產行業。以上投資機會即包括了傳統行業;又涵蓋了新興戰略性產業。這里特別值得關注的更多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機會。
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我國靠4萬億投資等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迅速扭轉了經濟快速下滑的局面,但也暴露出來一系列問題,一是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政府投資的拉動,投資、出口和消費比例失衡,經濟增長的動力尚不穩固。二是巨量信貸投入在有力地刺激我國經濟復蘇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長期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鋼鐵、水泥、電解鋁、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業均存在較突出的產能過剩。同時,多晶硅、風能設備等新興產業因投資過度,也開始出現新的產能過剩。因此,堅決抑制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結構便刻不容緩。
篇7
要認清形勢,搶抓機遇。華縣近年堅持不懈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文化旅游產業化,狠抓項目建設、民生改善和安全穩定,全縣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經濟社會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前,加快東大門建設面臨三大機遇,即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機遇,關天經濟區規劃深入實施的機遇,東部產業資本加速向中西部轉移的機遇,這些使得渭南和華縣在全省發展格局中心戰略地位日益突出,東大門必將在未來的開發與建設中,以其后發優勢,獲得更大更好的發展空間。對此,我們必須順勢而為、借勢突破、強勢發展,在建設東大門中實現跨越發展。
要立足優勢,乘勢而上。華縣交通便利,位于“關中-天水經濟區”核心區、西安城市圈一小時經濟圈內,距西安75公里,境內鐵路、公路密度居陜西省前列。礦產資源富足,鉬儲量和生產能力居中國首位,被譽為“中國鉬業之都”稱號。蔬菜優生,總面積28萬畝(次),其中設施蔬菜10萬畝(次),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國家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縣”。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皮影藝術之鄉”和“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擁有陜西東部惟一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少華山國家森林公園,被專家學者譽為“陜西的九寨溝”。
“十二五”期間,華縣將順應東大門建設新要求,緊緊圍繞科學發展、富民強縣主題,積極實施項目帶動、工業主導、城鄉統籌、人才保障“四大戰略”, 建設新型工業的聚集區、現代農業的先行區、旅游文化產業的新興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努力建設實力、人文、宜居、和諧新華縣。
要重點突破,強力推進。一是突出重點。加速推進優勢工業,圍繞打造“中國鉬谷”、“精細化工基地”目標,推動工業集聚發展,培育扶持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增強整體競爭力。突出發展特色農業,圍繞打造“西部最大的蔬菜集散地”目標,擴大規模,優化布局,提升品質,強化銷售,深化加工,加速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建設,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壯大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突出發展皮影、黑陶等文化產業,加快華州國際皮影文化產業園建設,啟動華州皮影一條街建設,實施文化進景區工程,打響華縣地域特色文化品牌。
篇8
【關鍵詞】長沙岳麓區;科技產業園區;SWOT分析法
0 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工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城市工業化進程使城市的產業發展出現集群的大趨勢。多種產業聚集形成的產業園,逐漸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以科技產業為主要特征的科技產業園,成為地方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和重要節點。本文基于SWOT研究法,分析岳麓產業科技園的優勢條件和不利因素,以及發展的機遇和所面臨的挑戰,對岳麓區內唯一一個綜合性的產業園區進行綜合評價。
1 岳麓科技產業園的SWOT分析
1.1 科技產業園優勢因素分析(Strength)
科教人才優勢 長沙岳麓區是湖南省的人才聚集地和科教創新高地。區域內有多所高校以及省級、國家級科研機構。大批在讀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多所博士點和博士后流動站,在區內形成了院士、教授等創新群體。借助岳麓區的科教優勢,將岳麓科技產業園發展為岳麓大學城的孵化器和產業化基地。
區位交通優勢 長沙是我國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社會經濟發達,對外聯系頻繁,鐵路、公路、水運、航空條件較為優越,這為園區的對外開放和產業升級創造了良好條件。園區位于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帶,有多條高速公路通過,學士大道等干道也已經建成,在規劃建設中的長沙地鐵中3號和9號線在園區內貫穿而過。
政策優勢 一是先行先試的政策優勢。2007年,長株潭獲批全國“兩型”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2008年,長沙市提出大河西發展戰略,岳麓區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的前沿陣地,岳麓科技產業園作為先導區的核心區和起步區,在用地、產業、融資等方面享有一定優惠。二是岳麓區提供的優惠政策。岳麓區高度重視園區建設,擬將園區建設成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相繼出臺了《岳麓區促進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關于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若干規定》等文件,為園區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三是相對優惠的入園政策優勢。園區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辦法,如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從被認定之日起,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出口產品產值達到當年總產值的70%以上的,減按10%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等。
生態優勢 長沙岳麓科技產業園位于岳麓區含浦鎮,北臨岳麓山風景名勝區,區內丘陵、崗地、盆地、平原相間分布,靳江河、赤江穿境而過,擁有玉華、古蓮塘、二塘沖、煙湖塘等水庫和觀音山、象山等山體,林木蔥郁,風光秀麗,環境宜人。園區森林覆蓋率達52%,是長沙市的“綠肺”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全年大氣質量優良率達70%,優于國家二級標準;水域面積9平方公里,大部分達到國家二類標準。這些都為園區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生態基礎。
綜合成本優勢 與相關城市比較,長沙擁有較為低廉的綜合生產成本,其基本電價、工業用水價格、標準廠房建設成本、人力成本等均比較低,為園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條件。岳麓科技產業園地處長沙市郊,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優勢更加突出。
1.2 科技產業園劣勢因素分析(Weakness)
1.2.1 科技成果轉換率低,資金短缺問題突出
盡管岳麓區科技實力雄厚,但本園區的經濟增長仍以投資拉動為主,科教人才優勢未充分發揮,科研成果就地轉化率低,直接影響園區的發展層次和經濟效益。
園區建設全面展開,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岳麓區財力不足,國家和市級扶持力度的欠缺,制約了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并影響到園區的產業發展。園區企業建設資金存在“瓶頸”,不少企業在發展中難以得到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支持,直接阻礙園區和企業的發展壯大。
1.2.2 管理體制混亂,征地用地困難
現行的管理體制機制與園區發展不相適應,各級政府賦予園區管委會的管理權限有限,責權不統一,使許多工作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實,妨礙了園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和辦事效率的提高。
園區中的規劃拓展新區多為農村地區,征地中牽涉到轉變用地性質、土地補償、失地農民安置等問題,受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和基本農田保護等的制約,征用工作困難重重。另外,征地成本日益高昂,部分地區農用地轉用難以獲得審批等問題突出,失地農民安置等問題也亟需解決。
1.2.3 產業層次偏低,基礎設施薄弱
園區產業以房地產為主,家紡、建材等占有較大比重,科技孵化、先進制造、現代服務等企業不多,產業整體層次偏低,區域特色亦不明顯,缺少現代化的大型龍頭企業。
園區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區,項目布局相對分散,工業區對生活區造成干擾??拷鼘W士收費站的地域交通運輸便利,但多數地方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能力較差,亟待加強集約集群發展。
園區規劃拓展新區除一期開發建設的8.7平方公里外,大部分區域基礎設施薄弱,公共配套不足,在給排水、供電、道路、天然氣、金融等方面亟待加強。
1.2.4 兩型發展更高要求和周邊園區挑戰
岳麓科技園作為長株潭“兩型”建設的先行先試區域,園區產業發展面臨著節能減排、綠色環保、生態建設等方面的約束,“兩型”發展的高要求為園區設置了較高的項目準入門檻,園區的發展面臨著較大的壓力。
岳麓科技產業園周邊園區甚多,包括長沙的“兩區九園”、湘潭的九華工業園等。這些園區行政級別高,綜合實力強,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在這些園區的發展勢頭下,岳麓科技園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3 科技產業園機會因素分析(Opportunity)
隨著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的變化,我國中西部地區對FDI(對外直接投資)的吸引力不斷加大,外資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趨勢日益明顯。與東部地區幾近飽和的經濟發展狀態相比,長沙岳麓科技產業園地處湖南省的經濟核心,且仍處于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無論是發展空間還是消費市場等方面都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能有效地吸引向中部地區轉移的國際產業,提高園區產業實力。
以新興工業、服務業等產業為戰略支撐的產業發展,將引發湖南省經濟發展的新一輪建設熱潮。作為長沙市城鎮化建設的重點區域,長沙岳麓科技產業園能充分利用其臨近市區的地理條件,大力發展滿足市民消費和產業需求的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和文化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高新產業的集約化發展,擺脫第二產業發展落后的困境。
長株潭“兩型社會”的建設,促使三市規劃對接、資源共享和一體化建設,為園區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作為長株潭“兩型”試驗區的組成部分,岳麓科技產業園享有一定的先行先試的權利,具有較大的創新空間。按照“兩型” 注重集約高效和環境保護要求,岳麓科技園具有后發優勢,也有利于園區內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長沙岳麓科技產業園靠近岳麓山大學城和岳麓山風景名勝區,距離長沙市中心城區比較近,具備優越的生態環境、區位條件和科技優勢,可建設成高品質的以科技轉化、先進制造和生態人居為主導的新型園區。園區廣闊的發展空間,能夠承接大批科技孵化和產業轉移項目,發展生態旅游和觀光農業,構建“兩型”產業體系,成為長沙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市化的典型示范區域。園區交通區位優勢為商貿流通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長沙市提出以自主創新為核心,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戰略方針,也為園區帶來了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由于長沙市二環線以內開發容量趨于飽和,“十二五”期間長沙市將重點發展中心區的新城區,岳麓園區將迎來加速開發、擴容提質的新時期。
大河西先導區以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現代服務等為主導產業,大河西先導區的發規模開發建設,有利于園區的加速發展和產業升級,促使岳麓科技產業園成為新的投資熱點,吸引重大項目相繼進駐。
1.4 科技產業園挑戰因素分析(Threat)
“十二五”期間,長沙市明確提出,防止盲目承接沿海低端產業轉移,避免土地需求急劇擴張,促進科技創新,走“兩型”發展道路。因此,選擇符合岳麓園區發展要求的項目,培育高效益的產業鏈、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將是面臨的一大挑戰。目前,產業園產業檔次偏低,資源能源消耗較多,需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尤其是科技成果轉化。園區下一步建設需要大力投入,改善投資環境、大力招商引資顯然是當務之急。
岳麓園區雖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但近年對當地山體水體造成一定破壞,一部分區域出現水土流失,亟待展開生態恢復。園區地處長沙市西南城鄉結合部,如何打破城鄉界限,消除二元結構,推進產業融合,破解“三農”難題,也是一項挑戰。
長株潭地區的加速發展,當地開發區和工業園的相繼崛起,為園區發展帶來空前的競爭和挑戰。大量的土地征用和房屋拆遷,是新一輪的開發工作困難重重。
2 長沙岳麓科技產業園的綜合評價
通過對岳麓科技產業園區的SWOT分析可見,長沙岳麓科技產業園作為岳麓區唯一的綜合型產業園區,具有依托岳麓山大學城、區位條件優越、交通運輸便利、生態環境良好、發展空間較大等優勢,但也面臨著科技成果轉化低、建設資金欠缺、管理體制不順、征地用地困難,缺乏龍頭企業、空間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在長沙市、岳麓區和大河西先導區規劃發展的框架下,岳麓科技產業園應該依靠自身優勢和發展機遇,發展成為國家級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形成以科技孵化、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以電子信息、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產業為儲備,以生態型房產、休閑會議、老年療養等產業為配套的高水平的“兩型”綜合開發區,同時成為長沙市生態宜居的新城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區。
【參考文獻】
[1]彭華園.柳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產業空間布局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0.
篇9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兩會”更是今年政策走向的風向標,未來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結構調整、社會發展等,都在“兩會”期間做出明確的規劃,而事關國家產業改造升級、發展創新的戰略新興行業也成為了政策熱點之一,這也為未來資本市場提供了新的指向。
發展高峰期來臨
“兩會”的勝利閉幕,預示著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已經確定,在去年復雜的形勢下,2011年中國經濟將如何發展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黃茂興教授表示,2011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是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良好環境,大干“十二五”開局之年,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更加注重穩定物價總水平,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而與過去幾年的兩會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是2011年兩會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3月5日,溫營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就三次提及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笆濉币巹澗V要亦明確指出,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梢灶A見,戰略新興產業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未來五年政府的重點工作項目,也是資本市場關注的新主題。
黃茂興還認為,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快對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布局,力爭通過發展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率先走出危機,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這也為我們國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了難得的國際國內發展機遇。
政策將密集出臺
近日,國家發改委已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框架)》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工作分工方案(代擬稿)》,同時還要求有關部門抓緊起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初稿并盡早報送國務院審批。發改委還要求加快推進節能環保等七大領域專項規劃編制工作。
據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已經基本編制完畢,《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正處于征求意見階段,《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上報國務院,目前正處于待批狀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已經基本完成,《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專項規劃編制的順利進行是明確的信號,預示著“兩會”之后,一組由戰略性新興產業擔綱的產業政策群將密集出臺,貫穿全年的投資主線已經開始清晰。
新興產業破冰
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受益于市場的主流趨勢與國家的強力扶持,在“十二五”期間將得到全面的發展。
新能源方面,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在政策的扶持下,發展勢頭較為迅猛,《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所涉及的累積直接增加投資額將達5萬億元,其中包括國家投資以及受其拉動的商業化社會投資。
下一代通信網絡方面,我國自主提出的TD-LTE已被國際電信聯盟列為4G兩大候選標準之一,預示著我國將在4G時代的國際通信市場擁有更多話語權。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方面,節能環保產業持續受益于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未來3年產業收入規??赡艹尸F40%以上的復合增長;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重點在于積極推進產業化和商業化,通過示范試點工作來改進新能源汽車,最終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
新材料方面,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是產業升級、高端裝備行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據測算,未來新材料市場增長率仍將繼續保持在20%以上,市場規模在2012年將超過1300億元,是最具增長活力和投資機會的領域之一。
生物產業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國投向生物醫藥產業的重大新藥研發、創制領域的專項資金將超過400億元,比“十一五”期間提升―倍以上。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方面,工信部日前明確提出,力爭到2015年,高端裝備的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到20%以上;到2020年,使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30%以上,高端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25%。
黃茂興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成長性,產業績效預期好的特點。對整個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到‘十二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望達到15%左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p>
投資路線顯現
興業證券福州五一中路營業部理財服務部經理陳少東認為,戰略新興產業作為國家產業的導向,在市場上將呈現滾動式發展,投資者要抓住波段性機會,把握盈利方向。
由于新興產業需要培育期,從產業政策出臺,到產值成效的顯現,期間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陳少東表示,戰略新興產業板塊經過培育期的炒作,會處于高估值的狀態,當業績公報后,會有估值性的調整,可以長期看好。
在細分產業上,陳少東看好高端制造業與新能源汽車板塊的投資機會:“目前高端制造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時點,隨著數控機床等高水平裝備的順利投產,相關行業利潤將明顯增長。新能源汽車在經過前期的培育后,已于去年開始試點投放市場,預期今年投產規模將繼續擴大,動力電池前景門淘。”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挑戰;機遇
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產生衰退性沖擊,中國因其過高的對外依存度而未能獨善其身。然而,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還是好的,因此,中國經濟沒有出現大蕭條的嚴重后果。中國應認真分析金融危機的對宏觀經濟的影響,牢牢把握危機中的機遇,把金融危機帶來的壓力變為推動改革的動力,增強對外部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加快結構調整,提升產業結構,促進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金融危機給中國帶來的挑戰及其原因反思
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蔓延全球,影響的深度不斷擴大,并向實體經濟延伸,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
(一)對外貿易迅速下滑
金融危機使許多發達國家進入經濟衰退期,消費需求大量萎縮,對中國的進口急劇減少,中國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業停產關閉。海關統計顯示,2009年1-11月,中國對外貿易累計進出口總值19640億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09.8億美元,下降18.8%;進口8930.2億美元,下降15.8%。累計實現貿易順差1779.6億美元,減少30.6%。沿海大量出口加工企業停產關閉,直接影響是這些企業GDP和稅收的消失以及農民工失業返鄉。間接影響是這些企業電力、原燃材料的停止和減少消耗,傳導影響到其他生產、制造產業,造成各種原燃材料、產品的積壓,價格下跌,進而造成其他生產企業的減產、限產、停產。原本是經濟增長動力之一的進出口貿易反轉為經濟增長的主要牽制面,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國貿易依存度較高,而高貿易依存度下的國內外經濟關系難以持續,抵御國際經濟波動的能力較差。再加上世界經濟增速的放緩和不景氣,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沖突不斷,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產品的準入門檻,降低了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加劇了外部需求下降的矛盾,對中國經濟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
(二)部分產業產能過剩矛盾凸顯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通過出口化解國內過剩產能的空間大大縮小,產能過剩的問題日益突出。以粗鋼為例,2008年底中國粗鋼產能6.6億噸左右,目前實際需求僅為5億噸左右,約1/4的鋼鐵及制成品依賴國際市場。據統計,2009年一季度中國24個行業中有19個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市場配置生產要素,必然產生生產的無政府主義,導致生產過剩,這是體制的必然。另一方面是由于運行機制的作用。為調動地方抓發展的積極性,中國實行財政包干體制,各級各地分灶吃飯,迫于自身的經濟利益,不得不千方百計加快發展,造成了一些項目盲目建設、重復建設。金融危機爆發前,這些過剩的產能通過外部市場得以化解,但是外部市場一旦疲軟,產能過剩的矛盾立刻就反映出來,并迅速傳導到其他產業和領域,使中國為過去過度依賴高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付出沉重的代價。
(三)就業市場受到嚴重沖擊
受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和外商投資的影響,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和就業不可避免受到沖擊。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等青年勞動者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就業群體。在這次金融風暴中,許多農民工被迫提前返鄉。根據農業部調查,大約有15.3%的農民工現在失去了工作或者沒有找到工作。除此之外,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也更加嚴峻。從供給方來看,中國2009年需要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約為710萬人,其中包括應屆畢業生的611萬人和去年畢業而尚未就業的近100萬人。從需求方來看,受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的影響,以企業為主體的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會有明顯下降。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還將遭遇到更多的競爭威脅。
二、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經濟的發展機遇
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但透過危機,我們也看到其背后隱藏著巨大的發展機遇,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一)推動內需型經濟改革的步伐
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動力是內需,這是基于中國國內市場廣闊、內需充足的國情而言的,也是美國次貸危機波及中國實體經濟的教訓而提出的。金融危機是對各國發展模式的挑戰,高貿易依存度的經濟抵御國際經濟波動的能力差,中國對國際貿易的過分依賴已經嚴重扭曲了經濟發展。之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難以實現,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外需拉動;現在,外需減少了,對中國經濟提出了挑戰,因此,我們要積極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增長由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轉變為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從這個角度看金融危機對中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具有促進作用。
(二)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金融危機的發生使生產效率低下的企業因為資金的短缺、訂單的減少、價格的下跌和利潤的下降而逐步淘汰,退出市場,促進了資源和市場向優勢企業集中,加快企業戰略重組。通過危機企業認識到要從根本上化解危機,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充分發揮科技對產業發展的作用,形成對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倒逼”機制,不斷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發展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資源消耗低、帶動能力大、就業機會多、經濟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并以此為重點加快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為特征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在最有影響、最有條件的領域率先實現突破。
(三)為海外并購創造機會
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國外很多企業陷入經營困境,企業資產嚴重貶值。為緩解流動性短缺,金融或實體機構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資產以縮小規模,導致資產價格下跌,折現能力嚴重下降。中國企業要抓住這個機會,通過收購兼并擴大中國出口產品在技術研發、品牌和營銷渠道方面的優勢,大幅度地提高中國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另外,中國國內能源資源短缺,借助這個機會走出去,獲得更多的海外能源資源的勘探權和開發權,這對于解決中國的能源資源短缺問題,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四)為引進高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外一些知名企業紛紛裁員,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一些專業人員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小的國家和地區。而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在此次危機中受到的沖擊較小,因此,面臨著引進國際高層次人才的良好機遇。在這樣一個國際環境下,企業引進人才并做好人才的戰略儲備,既可以享受充足的人才資源,又可以較大幅度地降低人力成本,為企業解決人才瓶頸制約因素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中國應對危機的對策分析
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形成巨大沖擊,中國政府在應對金融危機取得明顯成效基礎上,更應著力把握由此產生的機遇,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以內需;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更加注重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把海外并購作為戰略重點,更加注重提升出口產品的層次;把引進人才作為重要保證,更加注重勞動者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堅持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結構調整
內需主導型經濟是與出口導向型經濟相對應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是確保中國發展戰略目標實現、提高中國經濟增長效率、加快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改善中國經濟發展外部環境的要求。因此,“要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外需相結合,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擴大消費需求,以拉動經濟增長?!痹谕晟仆顿Y體制的同時,根據經濟發展的趨勢和消費市場的要求決定投資的方向、規模和結構,增強投資的針對性,提高投資的收益,從而實現經濟的高效發展。
(二)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要從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機,必須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更好地發揮科技對產業發展的作用,打造具有支撐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是加大研發的力度。加強國內企業的研發,組團發展,形成產業國家隊;強調自主品牌的獨立性,形成統一的產業體系營銷品牌;盡量把產業鏈中附加值高的部分做起來,形成特色和優勢,占據市場高端;想方設法把掌握世界領先技術的研發機構引進來,同時在招商引資時也要注重技術招商和產業鏈招商。二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進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研發能力;積極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高速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產業,促進三網融合;加快發展信息網絡、交通運輸、節能建筑、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方面的新材料產業以及生物育種、生物醫藥等生物產業,使新興產業成為帶動未來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
(三)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中國需要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為中國企業走出國門、融入世界經濟提供了絕佳機會。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投資的重點應關注兩類對象。一類是海外金融機構的全球業務。中國金融機構缺乏國際化經營經驗,金融掌控能力相對較弱,應采取參股方式,吸收海外金融企業長期積累的品牌、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投資價值。另一類是實體經濟中的優良資產。重點包括對中國產業發展關系較大的高新技術、能源資源、先進制造業等,增強中國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生產能力。為此,國家在政策上需要制定相關制度,為企業爭取各種發展機會,積極推動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走出去,從人財物上給予協助,解決走出去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長期看,這也是繞開各種貿易壁壘,變被動為主動,減少對出口過度依賴的一種解決方案。
(四)拓寬就業渠道,積極引進高端人才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外需疲軟,企業面臨破產、倒閉的境遇,對于勞動力需求的迅速降低,各級政府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勞動力需求。一是發揮政府職能,增加就業機會。在公共資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要允許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存在,鼓勵和支持有利于擴大就業的產業發展。二是鼓勵自主創業。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在市場準入、稅收優惠、融資渠道等各方面給予適當政策支持,優化創業環境,通過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實現最大化就業。三是引導返鄉農民工參與新農村建設。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解決農村供水、用電、修路等突出問題,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和公共服務能力,有效促進返鄉農民工在當地就業。同時,要積極把握金融危機帶來的人才“抄底”機遇,積極向海外引進高端人才,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勞動技術帶到企業中,提高企業整體的競爭實力。
參考文獻:
1、陳佳貴,李揚.2010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史振華,盧燕平.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與對策[J].改革與戰略,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