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7: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

篇1

就在《針織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出臺后沒幾天,從權威部門傳出消息:新材料產業“十三五”規劃編制基本結束,并已送相關主管部門審議,預計今年上半年將正式公布。

眾所周知,材料、信息、能源被稱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支柱,新材料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巨大變革的到來。作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新材料是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產業基礎。發展新材料產業,包括基礎材料、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個層面的工作,紡織便屬于基礎材料領域之一。

新材料產業“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重點發展先進的鋼鐵、有色金屬、石化、輕工、建材、紡織等6大類25個分類材料,到“十三五”末,基礎材料產業將“由大變強”,形成高性能、差別化、功能化的先進基礎材料制造能力,促使基礎材料產業實現升級轉型,先進基礎材料總體實現自給自足,并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

除了基礎材料,在關鍵戰略材料領域也少不了紡織的身影。新材料“十三五”規劃指出,“十三五”期間要重點發展9大類32個分類的關鍵戰略材料,包括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高性能分離薄膜、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新能源材料、新一代生物醫用材料、電子陶瓷、先進半導體和稀土材料。預計到“十三五”末,我國經濟發展急需的百余種關鍵戰略材料將全面實現國產化,關鍵戰略材料綜合保障能力超過70%,為眾多關鍵產業發展提供材料支撐。

篇2

《規劃》設立了“十二五”期間新材料產業發展的五大目標、六大重點發展領域、十大重點新材料產業基地、十項重大工程,目的是為了立足發揮已有優勢、加快彌補薄弱環節、提高材料保障能力等。其顯著特征有三:

一是強調了與其他規劃的一致性和協調性。作為新材料產業的第一部國家級規劃,在面臨復雜多變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同時,《規劃》緊扣國家“十二五”發展目標,在強調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規劃、工業轉型升級規劃銜接一致的同時,還注重了與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相關規劃的協調。

二是強調了《規劃》的嚴肅性和科學性。《規劃》的編制工作歷時兩年,涵蓋思路研究、確定框架、專題研究、文稿起草、規劃銜接、征求意見、專家論證等多個階段,并實地調研了100多家企業,分重點領域、重點地區、下游用戶三個層面研究形成了200余萬字專題報告,征求了120余家單位意見,直接參與規劃編制的行業專家、學者、院士超過800人次。

三是突出了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規劃》任務分解落實到10項重大材料工程,細化到400項具體產品、技術和裝備,并對每一種產品的主要性能指標、關鍵技術裝備、主要應用領域等做了詳細描述,使地方新材料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能按圖索驥,有章可循。另外,《規劃》在考慮從政策引導、政策扶持、投融資保障、創新能力建設等九個方面,對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新材料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等設定了有力的保障措施。

下面就未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材料生產和產品需求、產業發展。長期以來,材料與產品間的作用關系主要表現為市場對產品存在需求,進而拉動材料生產的 “拉動效應”,即“市場―產品―材料”,在這種模式下,產品開發能力是推動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但隨著高新技術產業和材料科學的發展壯大,材料與產品間的作用關系更多地表現為“推動效應”(即材料―產品―市場)和“拉動效應”的融合,在這種模式下,研發具有優異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新材料產品是基礎,創造或發現市場需求可能才是決定產品應用及發展前景的核心,這意味著新材料企業不僅應關注企業自身的技術進步,還應將關注點向下游應用轉移,并盡量占據產業鏈條上的增值點。

二是高端與核心競爭力。產品價值微笑曲線表明,上游原材料生產、產品設計,和下游產品營銷與服務占據產品的大部分價值,而中間制造環節占有價值的比例較小。由此似乎可以得到一個推論,即只要發展新材料高端,就可以獲得產品上游的大部分價值。

但實際情況可能并非如此。我們來看第五屆亞洲制造業論壇年會上原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披露的一組數據:“全國有80%以上的城市將物聯網列為主導產業,超過90%的地區選擇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作為主導產業,選擇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更為普遍。”

篇3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兩會”更是今年政策走向的風向標,未來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結構調整、社會發展等,都在“兩會”期間做出明確的規劃,而事關國家產業改造升級、發展創新的戰略新興行業也成為了政策熱點之一,這也為未來資本市場提供了新的指向。

發展高峰期來臨

“兩會”的勝利閉幕,預示著中國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已經確定,在去年復雜的形勢下,2011年中國經濟將如何發展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焦點。

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黃茂興教授表示,2011年我國經濟工作的主要目標是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良好環境,大干“十二五”開局之年,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在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更加注重穩定物價總水平,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而與過去幾年的兩會相比,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是2011年兩會最受關注的焦點之一。3月5日,溫營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就三次提及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綱要亦明確指出,要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預見,戰略新興產業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是未來五年政府的重點工作項目,也是資本市場關注的新主題。

黃茂興還認為,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后,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加快對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布局,力爭通過發展新技術、培育新產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率先走出危機,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這也為我們國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了難得的國際國內發展機遇。

政策將密集出臺

近日,國家發改委已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框架)》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工作分工方案(代擬稿)》,同時還要求有關部門抓緊起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初稿并盡早報送國務院審批。發改委還要求加快推進節能環保等七大領域專項規劃編制工作。

據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已經基本編制完畢,《生物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正處于征求意見階段,《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上報國務院,目前正處于待批狀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11-2020年)》已經基本完成,《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已形成框架思路并完成初稿。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專項規劃編制的順利進行是明確的信號,預示著“兩會”之后,一組由戰略性新興產業擔綱的產業政策群將密集出臺,貫穿全年的投資主線已經開始清晰。

新興產業破冰

戰略新興產業已經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布局,受益于市場的主流趨勢與國家的強力扶持,在“十二五”期間將得到全面的發展。

新能源方面,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在政策的扶持下,發展勢頭較為迅猛,《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所涉及的累積直接增加投資額將達5萬億元,其中包括國家投資以及受其拉動的商業化社會投資。

下一代通信網絡方面,我國自主提出的TD-LTE已被國際電信聯盟列為4G兩大候選標準之一,預示著我國將在4G時代的國際通信市場擁有更多話語權。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方面,節能環保產業持續受益于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未來3年產業收入規模可能呈現40%以上的復合增長;新能源汽車未來發展的重點在于積極推進產業化和商業化,通過示范試點工作來改進新能源汽車,最終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增長。

新材料方面,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是產業升級、高端裝備行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據測算,未來新材料市場增長率仍將繼續保持在20%以上,市場規模在2012年將超過1300億元,是最具增長活力和投資機會的領域之一。

生物產業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國投向生物醫藥產業的重大新藥研發、創制領域的專項資金將超過400億元,比“十一五”期間提升―倍以上。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方面,工信部日前明確提出,力爭到2015年,高端裝備的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到20%以上;到2020年,使高端裝備制造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銷售產值占裝備制造業的比例達30%以上,高端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25%。

黃茂興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高成長性,產業績效預期好的特點。對整個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到‘十二五’末,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有望達到15%左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投資路線顯現

興業證券福州五一中路營業部理財服務部經理陳少東認為,戰略新興產業作為國家產業的導向,在市場上將呈現滾動式發展,投資者要抓住波段性機會,把握盈利方向。

由于新興產業需要培育期,從產業政策出臺,到產值成效的顯現,期間需要一至兩年的時間。陳少東表示,戰略新興產業板塊經過培育期的炒作,會處于高估值的狀態,當業績公報后,會有估值性的調整,可以長期看好。

在細分產業上,陳少東看好高端制造業與新能源汽車板塊的投資機會:“目前高端制造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時點,隨著數控機床等高水平裝備的順利投產,相關行業利潤將明顯增長。新能源汽車在經過前期的培育后,已于去年開始試點投放市場,預期今年投產規模將繼續擴大,動力電池前景門淘。”

篇4

內外驅動開拓產業疆土

新材料產業本身就是國家要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一,而其他六大產業對新材料也有迫切需求,同時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也為新材料產業提供了重要發展機遇。我國新材料產業研發和應用發端于國防科技工業領域,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目前新材料產業體系初步形成。2010年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超過6500億元,與2005年相比年均增長約20%。其中,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機硅、玻璃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產能居世界前列。但是世界科技革命迅猛發展,新材料產品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外資不斷滲入,對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構成較大壓力。從國內來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新材料產業提供支撐和保障,為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我國傳統原材料工業規模巨大,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資源、能源、環境等約束日益強化,迫切需要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目前新材料行業的發展也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如薄弱的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新材料推廣應用困難、產業缺乏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等,這些也是規劃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三大領域聚焦化工重點

《規劃》將“新材料”分為六大領域: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端金屬結構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在化工相關領域,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大新材料產業。

第一,特種金屬功能材料。稀土功能材料被放在首要位置。我國具有明顯的稀土資源優勢,但是資源利用率非常低,多數資源被廉價輸出,很多高性能稀土材料的研發和應用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與我國的資源擁有地位不相稱。規劃提出,我國將重點開發高純稀土金屬集成化提純、高容量大功率儲能材料、稀土合金快冷厚帶等生產技術。

第二,先進高分子材料。規劃中先進高分子材料領域與傳統化工業關系最為密切,可以說是化工業中兩大合成材料——塑料和橡膠的未來發展方向。該領域包括三個方面:特種橡膠、工程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

特種橡膠規劃中定義的特種橡膠實際上是廣義的,涵蓋了目前國際上已經產業化和正在產業化的所有合成橡膠品種。重點產品目錄列出了19個具體的橡膠和彈性體品種,包括溶聚丁苯橡膠和稀土順丁橡膠。規劃目標是力爭到2015年特種橡膠的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70%。筆者認為要完成這個目標還十分艱巨,尤其對于個別品種。如丁基橡膠,2010年我國產量不足4萬噸,而進口量高達24萬噸。雖然目前已公布的在建擬建產能超過30萬噸/年,再加上已經運行的9.5萬噸/年產能,2015年以前總產能達到40萬噸/年問題不大。但目前國內丁基橡膠生產技術基本都是引進或在引進的基礎上改良的,在產品質量上還很難與朗盛、埃克森美孚分庭抗禮。因此,規劃中強調“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并舉,走精細化、系列化路線,大力開發新產品、新牌號,改善產品質量”,也是國內市場滿足率大幅提高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規劃還提出要擴大異戊橡膠生產規模,筆者認為這一點需要慎重。異戊橡膠很多需求領域是與天然橡膠競爭的。壘球來看,自20世紀70年代天然橡膠產業興起后,異戊橡膠生產受到很大影響,甚至一度萎縮。就中國來說,合成異戊橡膠的市場規模也一直受天然橡膠影響。2010年國內合成異戊橡膠產量4200噸,進口6.6萬噸;而之前2003年我國異戊橡膠進口量為4萬噸,2007年為5.3萬噸,近10年起伏比較大,增長不能算快。另一方面,2010年天然橡膠消費高達300萬噸,其中進口膠超過75%。業界一直在呼吁異戊橡膠替代天然橡膠,以便化解中國對進口天然橡膠過度依賴的風險,但這幾乎是生產商們的一廂情愿。因此,擴大異戊橡膠的應用還需政策扶持,遇到類似問題的還有溶聚丁苯橡膠等品種。

另外,原料保障問題對某些橡膠品種非常重要,如乙烯、丙烯、丁二烯、異丁烯、異戊二烯等,目前國內供應或受到其他產品的競爭;或資源被壟斷;或生產成本高企。原料多元化、原料生產技術進步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可喜的是這些問題可以在早些時候的烯烴工業“十二五”規劃中找到解答。規劃的區域布局中也提到“發展先進高分子材料應堅持集中布局、園區化發展,注重依托烯烴工業基地,圍繞下游產業布局”,這是產業發展的立足之道。

工程塑料規劃重點發展產品目錄中包括的工程塑料有九種:聚酰胺、聚碳酸酯、聚甲醛、PBT、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酰亞胺、聚醚醚酮和聚砜。規劃要求積極開發的有PTT和PEN等新型聚酯、特種環氧樹脂和長碳鏈聚酰胺、耐高溫易加工聚酰亞胺等高端牌號。工程塑料的規劃目標是力爭到2015年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對于具體品種而言是難易兩分。例如聚甲醛的新建擬建擴建計劃已經讓業者開始警惕“產能過剩苗頭”;對于聚碳酸酯,我國2010年、2011年凈進口都在100萬噸左右,目前國內運行的聚碳酸酯裝置中,只有拜耳(上海,10萬噸/年)和帝人(嘉興,13萬噸/年)兩個外資公司所建的夠規模。燕山石化今年2月剛投產的6萬噸/年裝置是與三菱合資的,中石化在天津建設的26萬噸/年裝置是與克合資。目前國內企業還沒有自主建設的規模化聚碳酸酯項目,需加倍努力。

功能高分子材料在氟硅材料方面,國內企業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規劃強調“鞏固有機硅單體生產優勢,大力發展硅橡膠、硅樹脂等有機硅聚合物產品。著力調整含氟聚合物產品結構,重點發展聚全氟乙丙烯(FEP)、聚偏氟乙烯(PVDF)及高性能聚四氟乙烯等高端含氟聚合物,等等”。

各種先進膜材料等功能高分子以及一些制造先進高分子材料的重要中間體如己二胺、己二腈、TDI、MDI、HDI等也列入了重點發展產品目錄。

第三,高性能復合材料。在高性能復合材料領域,比較耳熟的產品有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其中碳纖維列入十大重點工程:碳纖維低成本化與高端創新示范工程。目標:到2015年,碳纖維年產能達到1.2萬噸/年,基本滿足航空航天、風力發電、運輸裝備等需求。

篇5

新興產業大多是以高精尖的技術為其立本之根,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創新水平和國防軍工水平的重要標準,就是看其新興產業的創新水平和產業規模。邁克爾•波特認為新興產業是新建立或是重新塑型的產業,它出現的原因包括科技創新、相對成本結構的改變、新的顧客需求,或是因為經濟與社會上的改變使某項新產品或服務具有開創新事業的機會。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可以系統地分析新興產業發展的要素。即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的表現、機會與政府,這六個因素共同作用構成系統。在對宿遷市新興產業發展的探索上有很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如:在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中如何有效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如何確定新興產業戰略性選擇指標的權重,以及新興產業對一個地區經濟的影響力等。

2宿遷市新興產業發展的概況

2.1宿遷新興產業發展情況宿遷市是江蘇省北部的一個地級市,也是江蘇省最晚成立的地級市,屬淮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人口555萬,分別列全省第4位和第7位,下轄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宿豫區、宿城區、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湖濱新城,蘇州宿遷工業園區和洋河新城。地形為大面積平原,土壤肥沃,河湖多、交錯復雜,是著名的“意楊之鄉”、“水產之鄉”、“名酒之鄉”、“花卉之鄉”和“蠶繭之鄉”。宿遷產業發展進程中,輕工業的比重一直高于重工業,第一二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較低(如圖1)。其中,新興產業呈現出迅速發展的態勢。經調查,2010年宿遷市僅有新興產業重點企業282家,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其中新能源企業34家,新材料企業58家,軟件和服務外包企業145家。2013年1月,為加快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宿遷市正式施行《關于支持新興產業集聚發展的若干意見》,重點規劃建設一批新興產業集聚區,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和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意見》首批確定建設六個新興產業集聚區:光電產業集聚區、智能電網產業集聚區、新材料產業集聚區、高性能復合材料產業集聚區、生物科技產業集聚區、信息技術產業集聚區。

2.2宿遷新興產業發展的優勢宿遷新興產業發展中的企業產值規模和整體競爭優勢已經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產業集聚初步形成,重點企業帶動作用初步顯現。各縣區、開發區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特點,通過內培外引,逐步形成了新興產業集中區域。新能源運用項目———生物質發電企業如宿遷凱迪、中節能(宿遷)、國信(泗陽)等都分布在省級開發區內。宿豫區在開發區規劃建設光伏新材料產業園,目前已集聚了江蘇秀強玻璃工藝股份有限公司、山億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蘇良勝太陽能玻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新材料產業集中規模也很明顯,彩塑包裝企業主要集中在宿豫區井頭鎮,形成了聚酯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年銷售收入約11億元。另一方面,在研發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具有了一些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2005年以來,宿遷市新興產業企業加大對創新能力的建設,有重點地推進科技項目攻關,走自主創新之路。擁有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研發機構的彩塑包裝、秀強玻璃、精科智能電器等企業重點圍繞環保新材料、光伏玻璃、智能電網等核心科技,進行產學研合作和聯合攻關,以技術的率先突破帶動新興產業的領先發展。

2.3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宿遷新興產業發展競爭的劣勢也很突出,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新興產業規模偏小,產業規劃不到位。2011年,全市工業企業中,新興產業工業企業僅132家,占比7.3%。完成銷售收入95.88億元,占全省新興產業銷售收入的0.67%,僅為新興產業規模最大的蘇州市的1.9%、徐州市的24.4%、連云港市的30.3%。目前新材料企業分布在不同地區,很難形成規模經濟、達到集群式發展的優勢,每個園區均匯集了新材料產業不同領域的各類企業,布局缺乏專業規范。另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支撐不夠,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宿遷市新興產業發展缺少高技術人才且人才競爭壓力較大,層次高、復合型技術人才和擁有高技能的技能型人才嚴重缺少。盡管很多高新技術企業通過自身努力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是企業對人力資源管理的不重視,僅僅通過高薪來刺激員工,并沒有良好的用人機制,出現了高精尖人才高流失率的現狀。宿遷市高端領域產業多為空白,例如,在新材料方面,僅僅在功能性膜材料上擁有自己的研發成果,能達到較高水平,而當下市場上比較流行的、適用性比較強的納米材料、超導材料、智能材料等方面幾乎沒有進展。如納米材料領域,目前只有宿豫區博遷光伏新材料生產納米金屬粉體,用于制備光伏產品的導電銀漿,而且規模較小,2011年僅實現銷售收入102萬元、利稅15萬元。此外,宿遷新興產業創業發展后勁不足,融資體系脆弱。新材料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同時更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一般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的特點:投入資金多、風險大、產出高。正是由于前期研發投入的資金多,風險性也同樣很大,而且資金的回籠速度較慢,導致銀行不愿意向新興產業貸款,民間融資也不愿往風險大的新興產業投入,資金獲取的難度大,最終使新興產業只掌握著少量資金,這些資金難以滿足其發展的要求。

3宿遷市新興產業發展的對策

3.1從政府角度(1)加大政策支持,強化產業規劃引導。對于新興產業的發展,國家和江蘇省已經制定了一套鼓勵性政策。宿遷市應在落實這些政策的同時,加強政府的作用,遵循市場規律,引導當地新興產業的發展。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新興產業發展所需大量資金這一問題,整合宿遷市對于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資金,將資金投入于新興產業中的潛力企業的發展壯大。給予新興產業優惠的土地政策,優先對新興產業分配土地。政府采購時,首先考慮本國本地區的產品,優先采購自主研發、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為使新興產業達到規模經濟性形成有實力、有影響力產業園區,在考核招商引資方案時,若項目為新興產業,則增加認定系數,使考核變得容易。(2)培育骨干企業,打造有特色的產業園區。整個社會資源,將資源集中到新興產業中的優勢企業,對于年均產值超過億元、增長迅猛、有一定市場勢力的企業,以及具有大幅度增長潛力的重點企業,要格外的關注,給予這些企業特殊的發展政策,在政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使它們能快速增強企業實力。對于年均產值超過5億元、增長速度也比較快、并且具有一定的品牌效應、處于同行業領先水平的大企業,政府要出臺相應的支持性政策,讓其成為當地的核心企業、為當地的發展貢獻力量。加大對泗陽縣新能源設備制造產業、宿豫區包裝新材料和再生橡膠循環經濟產業、宿城區光大靜脈環保產業園以及沭陽縣、宿遷經濟開發區和湖濱新城軟件服務外包產業等特色產業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勵以上產業集聚區做大做強,爭取成為國家、省重點新興產業特色基地。(3)明確產業重點,加強財稅政策扶持。依靠目前市場和未來市場的需求量、資源消耗低、產出水平高、帶動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環境污染小等要求,加快培育新興產業鏈。新能源產業,重點發展光伏發電系統集成設備、光伏發電、風力發電裝備、風力發電、生物質能利用裝備、新型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產業。新材料產業,發展新型薄膜包裝材料、新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綠色化工材料、納米材料、新型金屬材料和新型建材等新材料。生物技術及新醫藥產業,發展生物能源、生物農業和生物技術藥、化學新藥、現代中藥、生物肥料等產品。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環保裝備及材料制造、資源綜合利用、環境服務等三類產業。規劃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軟件和服務外包產業、節能環保、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的產值目標。加強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金融機構合作,逐步形成“政產學研金”支撐推動體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產業發展的風險投資扶持政策,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投資新材料產業。鼓勵金融機構創新符合新材料產業發展特點的信貸產品和服務,合理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在金融機構設立新材料產業開發專項貸款,積極支持符合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的企業、項目和產業園區。進一步創新金融工具,擔保機構操作流程要進一步簡便快捷,銀行針對實體經濟的放款額度和質押物范圍要進一步放寬,政府針對鼓勵發展的高新項目以及在同行業處先進水平的龍頭項目要給予更多資金扶持。

3.2從企業角度(1)打造創新服務平臺,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新興產業的發展,人才是核心。這就要求企業要加強產學政研之間的交流溝通,生產創新方面要及時和高校交流,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將研發的重點委托給高校,同時配合高校的要求,將研究成果應用到新產品的生產中。可采用簽訂合同、定向培養、高薪招聘等方式,來保證有足夠數量的科研人才投入到新興產業之中,滿足企業、滿足行業要求。(2)把握市場需求脈搏,加強成本控制。企業不僅要前瞻性地去塑造買方的體驗,并通過這樣做來推動銷售增長,借機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而且要加強技術創新,以最合理的工藝降低企業生產和營銷上的成本。控制成本是企業發展的不斷追求,只有把成本控制在最低,企業才會在市場上有競爭力,一個企業要想有發展就要求它不斷推出適應市場的新產品,對于宿遷新興產業來說,目前最迫切的就是要研發適應中國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從大市場營銷的角度來說,創新同樣是增加產品銷量的有效手段。通過銷售手段的創新,會一定程度改善原有營銷方式的不足,進而增加整體的銷售水平。同樣的營銷成本,銷量增加了,也就使單位產品的營銷費用減少了。綜合整個價值鏈,各個環節的創新可以有效的降低生產成本,企業整體的運營成本大大降低。(3)聚焦核心產業發展,實現集中多元化格局。新興產業的發展應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運用集中多元化的發展方針,對新興產業的核心業務類別和核心區域進行優先發展,引導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產業發展結構,并制定分行業、分業務類別、分區域的分類引導方針,形成了以某區域為核心集聚區和層次分明的支柱業務、先導業務、新興業務。在堅持“一區一主業”基礎上,充分發揮聯動互促的作用,使產業體系的差異化更加凸顯。同時,加大跨行政區域的合作交流,加強各板塊之間的產業聯動,大力促進形成各版塊功能明確、特色鮮明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的協調發展格局。已有的一些走在國內前沿的新材料企業應該適當給予中小企業支持和引導,推動傳統材料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新成果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打造一批新材料中小型特色創新企業。

4總結與展望

篇6

通知提到,經過三年努力,要初步建立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體系,碳纖維的工業應用市場初具規模。聚丙烯腈(PAN)原絲、高強型碳纖維的產品質量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高強型碳纖維單線產能產量達到千噸級并配套原絲產業化制備,高強中模型碳纖維實現產業化,高模型和高強高模型碳纖維突破產業化關鍵技術;擴大碳纖維復合材料應用市場,基本滿足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和市場需求;碳纖維知識產權創建能力顯著提升,專利布局明顯加強;碳纖維生產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到2020年,我國碳纖維技術創新、產業化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達到國際水平。碳纖維品種規格齊全,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科技工業對各類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品的需求;初步形成2-3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碳纖維大型企業集團以及若干創新能力強、特色鮮明、產業鏈完善的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產業集聚區。

通知還提到,拓展碳纖維行業下游應用:

保障國家重大工程需求。圍繞航空航天、軍事裝備、重大基礎設施等領域對高端碳纖維產品的性能要求,建立完善上下游一體化協作機制,保障供應性能優越、質量穩定的碳纖維產品。完成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民用航空航天領域關鍵結構件的應用驗證,達到適航要求。加快碳纖維復合材料在跨海大橋、人工島礁等重大基礎設施中的示范應用。

篇7

今天,市委組織部、市經信委和市委黨校在此舉辦現代產業集群培育和產業招商專題研討班,目的就是要結合實際,通過專題研討,剖析現代產業集群培育和產業招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深化對現代產業集群和產業招商的認識,明確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發展的路徑、突破口、關鍵技術、關鍵項目和要素支撐體系,加快工業經濟轉型升級。這次培訓,采取專家授課、專題講座、研討交流和實地考察等方式相結合,培訓內容豐富,時間安排緊湊,對工作在工業經濟第一線的同志們來說,機會非常難得也非常必要,希望同志們好好珍惜這次學習機會。下面,我講三點意見:

一、高度重視現代產業集群培育和產業招商工作

1.產業集群化是現代產業發展大勢所趨。產業集群化是當今世界產業發展的總體趨勢,是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現代產業集群在傳統產業集群的內涵上突出了產業的現代性、先進性和適應性,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產業和產品的同質競爭,更有可能形成區域品牌效應,更有希望獲得市場定價權。加快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有利于培育區域和產業國際競爭力,形成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聯動發展的新模式,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水平,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產業集群化是我市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近年來,我市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優化提升,氟硅新材料、空氣動力機械、光伏產業等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取得新成效,工業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但是,我市仍處于工業化發展中期,工業經濟總量不大,工業產品多處于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對區域發展具有支撐作用的主導產業尚未形成。加快現代產業集群培育,是我市“十二五”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和努力方向,也是提升我市工業經濟整體實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3.產業集群培育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在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和產業招商的過程中,盡管市場機制在其中起著主要作用,但健康的產業集群在其發展或升級的關鍵階段,政府的作用卻是重要的、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因此,大家必須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現代產業集群的培育方式和管理模式,積極探索現代產業集群培育的途徑,正確定位政府功能,充分發揮政府對轉型的科學引導作用,主動做好現代產業集群轉型的規劃、服務和指導工作,同時圍繞產業集群規劃和培育,切實加強產業招商。

二、明確我市現代產業集群培育目標和方向

市委、市政府對加快主導產業培育、推進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高度重視。前期,由市經信委對我市氟硅新材料產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產業發展作了一定研究,牽頭制定了《氟硅產業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實施方案》、《“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綱要》等一攬子規劃,明確了我市“十二五”期間產業培育方向和產業發展的目標。

1.產業培育方向。大力培育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提升金屬制品、特種紙、新型建材、綠色食品四大傳統優勢產業,加快構筑創新型現代產業集群。

2.產業發展目標。力爭到2015年市區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成為具有國際知名的氟硅新材料產業基地;先進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300億元,成為國內領先的空氣動力機械和高端氣體壓縮機制造基地;新能源、金屬制品、特種紙和綠色食品分別實現產值200億元以上,成為國內具有重要影響的特色產業制造基地。

三、切實抓好我市現代產業集群培育的重點工作

現代產業集群培育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思想上統一認識、行動上形成合力,敢于創新、甘于苦干。具體來說,要著重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1.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一是要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理念。作為欠發達地區,改革、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發展資金嚴重不足,接下來幾年中還有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民生保障等一系列的大工程、大項目等待建設,所以發展仍然是我市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第一要務。二是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雖然我市的主要任務仍是千方百計求發展,但并不是不擇手段、不計代價的不可持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產業培育和產業招商過程中,要有選擇、有目的、有導向性地引進優質的、符合我市產業發展導向的好企業、好項目。三是要樹立“工業化、城市化協同推進”理念。隨著我市工業化的不斷深入,產業平臺的不斷拓展,單純的工業化已經不符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必須在工業化和產業培育過程中融入城市建設的步伐,現代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現代城市建設相輔相成,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同時發展。

2.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一是要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經濟總量小,龍頭企業在全市經濟中占的權重較大。2011年,巨化、元立、開山、明旺四家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的22%,而按照四家企業的“十二五”規劃,“十二五”將給我市帶來560億的新增產值。所以,我們必須加大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力度,深化與巨化一體化發展政策,盡快研究出臺扶持元立、開山、明旺等龍頭骨干企業發展的“一企一策”,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加快發展。二是要發揮龍頭企業產業帶動作用。要發揮龍頭企業上下游產業鏈延伸配套的輻射效應,圍繞龍頭企業培育產業集群,同時引導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通過聯合、并購和品牌經營、虛擬經營等現代方式整合中小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三是要發揮龍頭企業技術研發優勢。要鼓勵我市巨化、開山等龍頭骨干企業以省級工業設計產業基地建設為契機,發揮自身科研優勢,建立研發設計基地,推動我市工業設計產業發展,不斷提升我市產業技術水平。

3.推進產業招商新突破。一是深化完善產業招商機制。要在總結前幾年產業招商成功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產業招商小組,建立完善每個產業一個領導聯系、一套工作班子、一支招商隊伍、一個決策咨詢機構的“四個一”工作機制,扎實做好產業的項目謀劃包裝、空間布局、項目招商、決策咨詢和招商服務工作,爭取每年市本級兩個開發區和各縣(市、區)能引進一個10億元以上的重大產業項目。二是抓好龍頭企業和產業配套項目招商。堅持以產業發展規劃引領產業招商,加強龍頭企業發展戰略和投資熱點研究,致力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央企、上市公司和總部經濟項目。緊緊圍繞主導產業板塊,謀劃一批相關產業鏈項目,排出一批實力強、技術新、帶動力強、市場占有率高、品牌價值高的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排出一批重點科研機構和可產業化的科技成果,開展有目標、有重點、有選擇的招商。三是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抓住國家、省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國際新興產業發展、產業轉移的機遇,發揮我市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推進我市新材料、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招商。

4.營造經濟發展新環境。一是要加強政策引導。年初,市委已經以1號文件的形式出臺了“新工業18條”,明確了我市產業集群和龍頭企業培育的政策導向,下步要抓緊制定出臺相關配套政策的實施細則,將“1號文件”以及去年出臺的小微企業扶持政策落實到位。二是全力推進平臺拓展工作。我市2009—2011年三年的總供地率為44.52%(2011年只有19.62%),排名全省倒數第二,而反映在工業投資增長上則是連續三年的持續下降(分別為19.63%、18.5%、14.2%),平臺建設滯后、熟地儲備不足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市的工業經濟發展。我們一定要牢牢抓住低丘緩坡綜合利用試點契機,全力突破土地瓶頸,推進工業大平臺建設,特別是各大開發區更要加大力度,爭取率先突破,保障現代產業集群區建設空間需求。三是加強電力保障。根據省政府和市政府簽訂的能耗“雙控”責任書要求,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項目落地,實施“用電和經濟社會綜合效益聯動”試點政策,優化有序用電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優質項目用電需求。四是加大金融支持。加強對商業銀行的考核、管理與指導,引導商業銀行更好地為企業服務。同時積極發揮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工業企業還貸周轉金的作用,支持主導產業項目建設。

現代產業集群培育和產業招商工作是關系到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認真鉆研,勤加思考。對于本次培訓班的日常學習,我還要對大家提三點要求。

1.統籌安排,靜心學習。市委組織部、市經信委牽頭組織這次專題研討班,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交流和研究現代產業集群培育、推進產業招商的機會,希望各位學員能統籌安排好單位工作,處理好學習與工作關系,做到靜心學習,確保培訓學習善始善終。

篇8

石化工業:力爭到2015年,全行業有效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產業規模水平進一步提升,行業內部結構更加優化,空間區域布局更加合理,自主創新水平和科技貢獻率大幅提高,產業發展后勁和風險應對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實現我國石化工業由大變強。

“十二五”期間,石化工業要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技術改造,積極發展高端石化產品,改善品種質量,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節能減排,優化產業布局,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石化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十二五”時期,要通過實施烯烴重大工程、高端化工產品創新工程、化肥農藥結構調整工程、危化品本質安全提升工程和節能減排綜合利用工程,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規范建設化工園區,引導煤化工有序發展。

鋼鐵工業:力爭到2015年,全行業結構調整取得顯著進展,核心競爭力有較大提高。

目前,我國粗鋼產量占世界的46.6%,已經形成了資源型和市場型相結合的布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節能減排成效顯著,一批大型企業集團發展壯大。“十二五”時期,面對結構性矛盾突出、能源消耗量大、鐵礦石保障能力不足等深層次問題和加快轉變鋼鐵工業發展方式的要求,鋼鐵工業要以調整結構優化升級為主線,加強節能減排,完善資源保障體系,推動技術創新,優化產業布局,在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同時,著力提高產業素質。同時,要通過落實產業政策、健全標準體系等措施,突出抓好淘汰落后、兼并重組和技術改造等工作,積極發展短缺關鍵品種,全面提高鋼材實物質量,統籌重大項目布局,加快產業整合步伐。

有色金屬工業:力爭到2015年,全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資源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總體實力躍升至世界前列,為實現有色金屬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奠定堅實基礎。

“十二五”期間,有色金屬工業要堅持控制總量與優化結構相結合、兼并重組與優化布局相結合、開發國內資源與國外資源相結合、自主創新與技術改造相結合、資源開發與節約利用相結合的原則,促進產業改造提升,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要嚴格控制冶煉產能過快增長,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推進兼并重組,鼓勵煤、電、鋁跨行業重組。要不斷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重點開發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輕質高強結構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純材料、稀土材料等制備技術和產業化技術,著力提高產品質量檔次。要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加強再生金屬回收,促進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鼓勵在優勢地區打造一批深加工產業基地,建設一批再生有色金屬示范工程。

建材工業:力爭到2015年,全行業走出一條節能、環保、低碳的創新型發展道路,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十二五”期間,建材工業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嚴格控制總量,防止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要推進產品深加工,積極發展節能環保、保溫隔熱等新型建材。要優化產業布局,統籌區域發展。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等建材生產服務業。要加快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加大自主創新,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規劃布局的企業,以質量品種、節能降耗、環境保護、改善裝備、安全生產等為重點,進行技術改造升級。要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實施節能改造,全面提高建材產品生產領域內的能效水平,重點推進以水泥、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墻體材料等行業資源綜合利用。

篇9

關鍵詞 熱塑性彈性體 TPE 新材料

一、熱塑性彈性體概述

自20世紀60年代,橡膠界就提出了熱塑性彈性體的概念,并將熱塑性彈性體稱為繼天然橡膠、合成橡膠之后的“第三代”橡膠,屬于改性塑料。熱塑性彈性體(Thermoplastic Elastomer,以下簡稱“TPE”)是有機高分子材料,在正常使用溫度下,一相為流體;另一相為固體,兩相之間相互作用,使得熱塑性彈性體在常溫下具有橡膠彈性,高溫下又能塑化成型的高分子材料,具有類似于橡膠的力學性能及使用性能、又能按熱塑性塑料進行加工和回收,它在塑料和橡膠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就加工而言,它是一種塑料;就性質而言,它又是一種橡膠。TPE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一種新型高分子材料,它在世界范圍內耗用量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通用橡膠品種,加工廢料可以回收利用,具有省資源、省能源及生產效率高的特點。

二、總體環境分析

(一)市場需求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Ceresana近期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TPE銷售額達167億美元,到2022年將以年率4.7%的速度增長,中、美、日、德是TPE最大的消費國,合計占2014年全球TPE需求的63%。[1]亞太地區是全球TPE需求最大的區域,到2017年TPE需求量在全球TPE需求量中所占份額接近50%,[2]其中中國是TPE需求最大的國家,未來對TPE的需求繼續以超過8%的速度增長。

“以塑代鋼”、“以塑代木”正在成為人類社會生產和消費的一種趨勢,我國目前的塑鋼比(塑料消費量:鋼鐵消費量,體積比)只有4U6,還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美國7U3,德國6U4,世界平均1U1),行業發展潛力巨大。

(二)社會價值

TPE生產工序簡單、高效、低加工能耗和可重復加工性,不但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傳統熱固性橡膠難以回收再利用的問題,緩解石油資源危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還能夠從很大程度上實現節能的目的,使其具有節資、節能雙重意義,此外,TPE一般不含鹵素和增塑劑,燃燒不會產生有毒物質,潛在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很大,屬于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高分子復合材料。

(三)政策扶持

新材料是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新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關鍵材料升級換代工程實施方案》制定產業規模目標2萬億元,并初步制定2020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路徑。“十二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規模穩步增長,年均復合增速保持25%左右,全國超過80%的地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發展規劃中選擇發展新材料產業,預計“十三五”期間新材料產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四)技術水平

目前國內的TPE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尤其是低端彈性體材料的行業集中度低、產品缺乏差異化、技術門檻低,綜合競爭能力處于劣勢。國內研發集中在科研院所,企業獲得國家研發投入的力度小,只有少數的公司能夠持續在研發上投入。因此,在技術創新上與跨國企業存在明顯的差距,在高端產品上鮮有能同外資形成強烈競爭的公司。

三、行業環境分析

(一)現有競爭者的競爭

少數的跨國巨頭,如科騰、日本三菱、德國膠寶等主導著高端產品的市場份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不斷創新的國內品牌企業,如金發科技、銀禧科技、寧波市青湖彈性體科技有限公司等也在逐漸壯大,具備高端產品研發和生產能力的公司,存在明顯的競爭優勢,而一般企業的產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隨著下游客戶集中度越來越高,議價能力趨強,導致無法滿足下游客戶的需求而失去競爭力,甚至逐步退出市場,這類的TPE企業也是數量最多的,其規模普遍偏小,利潤較薄。

(二)新進入者的威脅

產品生產工藝并不復雜,但是過程控制嚴格。一方面是根據客戶需求量身訂制的原料配方,高品質的產品對配方的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是生產過程中工藝系數的調整,需要大量的行業經驗積累。

對于并不具備行業背景的公司,由于存在上述的進入壁壘,一般難以在行業內對既有公司形成有力挑戰,但是上游供應商一般是“大而全”的化工巨頭,如果TPE存在穩定和巨大的利潤空間,則可能會吸引供應商突破壁壘進入行業,供應商可以相對容易向下游延伸產業鏈,基礎材料供應商若改變產品開發方向和產品線的設置,可以迅速轉換角色為競爭者。

(三)供應商議價能力

跨國企業在原材料供應方面處于寡頭壟斷的地位,國內僅中石化和中石油具備較高水平的研發和生產能力,但是大部分高質量原材料主要來自跨國企業。國內企業普遍存在對上游原材料供應商依賴程度較高的風險。上游供應商的稀缺導致TPE公司對于化工巨頭的價格調整不具備議價能力。

(四)消費者議價能力

相關標準的實施,進一步促使TPE加快取代部分天然橡膠、合成橡膠和塑料,從而有效增加了下游對TPE的需求,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戶的議價能力。

對于普通類的TPE產品,由于生產工藝簡單,進入門檻低,市場供應量充足,隨著下游細分行業的集中度在日趨提高,所以下游客戶對此類的產品和公司具備較強的議價能力。此外,下游客戶對TPE行業的要求在持續改變,包括差異化、及時服務、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作為TPE的供應方需要迅速對下游公司的需求做出回應,并及時滿足才可能保持競爭力。

(五)替代品的威脅

TPE內部的產品細分存在替代品,但目前暫無相關產品可以對TPE行業進行有效替代。

四、結論

具備環保性質的新材料TPE在全球范圍內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中國已是TPE需求最大的國家,中國政府將新材料列入戰略新興產業,國內材料工業處在蓬勃發展的態勢中,TPE行業下游客戶對產品的持續創新,在增加TPE產品需求的同時也對TPE的品類和性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發展功能性的TPE產品能夠有效建立競爭優勢,而技術含量低的普通TPE產品則會陷入價格競爭的紅海。國內的TPE公司需要加大研發投入,重點發展功能性的產品,有效區隔競爭對手,而不是通過低價走量的模式掙扎在利潤微薄的低端產品中。

(作者單位為廣東深圳市平安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參考文獻

[1] 熱塑性彈性體市場預計將年增長4.7%[J].世界橡膠工業,2015.

[2] 2017年全球熱塑性彈性體需求量將達到580t[J].橡膠科技,2014.

[3] 熱塑性彈性體行業競爭現狀、技術創新和發展趨勢[J].中國橡膠,2014.

[4] 關注三類投資機會:細分龍頭+模式創新+前沿技術[J].中信證券,2015.

篇10

【關鍵詞】福州;產業;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里,福州經濟發展經歷了由產業結構變動帶來的經濟形態實質性變遷,從傳統的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發展到工業經濟社會。在這個過程中,產業轉型升級一直是福州經濟工作的重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而深刻的變化,呈現出第一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第二產業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增加較快。產業的高附加值化、高技術化、高集約化、高加工度化明顯。當前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呈現出新常態特征,何如主動順應和適應經濟新常態,以加速推進福州新區開放開發、自貿區建設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重要平臺為契機,推進福州產業轉型升級,是實現福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課題。

1 福州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1)產業結構開始進入服務主導和科技主導的產業高端化階段,形成“三二一”產業發展格局。

(2)發展模式將發生重大轉變――增長動力由“一輪驅動”向“多輪驅動”轉變。一是投資與消費共同推動經濟發展。二是高端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經濟發展。三是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力量。

2 福州產業轉型升級具有較堅實的產業發展基礎

2.1 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近年來,福州市采取市場倒逼和政府扶持兩手并抓的手段,進一步促進了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從制造業來看,2014年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80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500億元。培育形成了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紡織化纖、輕工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生物醫藥、新材料與新能源等重點產業,紡織化纖、輕工食品、機械制造、冶金建材等四個千億產業集群,并已培育形成了捷聯電子、華映光電、華映顯示、海峽鋼鐵集團、力恒集團、金綸高纖、寶鋼德盛、福建省電力公司、清祿集團、金源紡織集團等10家百億企業。

2.2 園區經濟快速發展

目前福州市重點發展的工業園區有23家,其中,國家級8家,省級9家。近年來,福州市通過發揮龍頭企業品牌效應和集聚效應,引導關聯企業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打造以優勢產業(產品)鏈為主導、關聯性強、集約度高的產業集群,加快了園區經濟的發展。隨著一批新項目、好項目紛紛入園,園區已成為撬動福州市產業發展的新支點,為福州經濟實力持續增強發揮了巨大的支撐和拉動作用。

2.3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是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新一輪經濟繁榮的根本途徑。近年來,福州市大力培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已成為拉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力量。2014年,福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預計實現產值(或營業收入)1648.98億元,增長15.2%。其中,制造業實現總產值1144.48億元,增長14%;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504.5億元,增長20%。目前福州市經認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154家,認定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骨干企業52家,列入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40項,總投資307.3億元,其中22個項目已建成投產。

2.4 產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

近幾年,福州市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進步,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創新性園區、創新性企業不斷涌現,初步形成傳統產業高端化、先進制造信息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化的發展新格局。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2014年,福州市共有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7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22家,共有高新技術企業368家,201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400億元。

二是,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題的科技創新體系,切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福州市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引導工程”的深入實施,通過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行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構建技術轉移服務平臺、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資金、辦好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具體舉措,加快了以企業為主題的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切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截至2014年底,圍繞制造業企業,福州市已經建設了56家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2家市行業技術創新中心。新大陸環保、高意光學、伊時代等設立了院士工作站,軟件園、星網銳捷等設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富士通等企業獲批可獨立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三是,解決產業鏈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提升制造業發展的技術支撐水平。近年來,福州市充分發揮國家、省、市重大專項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與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共性領域取得突破,涌現了一批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國內乃至全球領先地位的企業。如新大陸研發出技術達國際水平的第二代二維碼解碼芯片,其牽頭起草的行業標準《面陣式二維碼識讀頭通用規范》或工信部立項。

2.5 服務業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和新的增長

表現在服務業總量持續擴大,內部結構不斷優化,新興業態發展態勢良好,生產業快速發展。

但福州產業發展也存在著著缺乏特色鮮明、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支柱產業;企業綜合實力不強,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創新驅動能力不強,創新還沒有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等問題;由于各大產業缺乏大型的主導型企業,生產要素的集聚度不高,造成產業帶動能力不強,難以形成完整的經濟效益良好的產業鏈,集群效應不能充分發揮等問題。同時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瓶頸約束越來越明顯。

3 新常態下福州產業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我們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搶抓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以加速推進福州新區開放開發、自貿區建設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樞紐城市為重要平臺,深化改革開放,強化創新驅動,遵循與自身掌控的資源及能力相匹配的原則,立足于打造產業的長期競爭力,根據產業的不同狀況確立適合的戰略及實施步驟,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3.1 強化規劃引領作用

3.1.1 制定產業發展規劃

突出福州特色,加強產業轉型升級和優化產業布局戰略問題的研究,明確福州未來產業發展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加強具體產業發展規劃的論證、評估,并做好相關規劃間的銜接和協調,尤其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區域總體發展規劃、城市總體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專項規劃相互銜接,增強產業有序發展的功能定位。

3.1.2 建立規劃實施體系

做好規劃配套和分解落實,組織各方力量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推進市、區、縣、園區各個層級規劃實施體系。以規劃作為政府批準重大項目、安排政府投資和財政支出預算、制定相關領域政策的依據。同時,建立考核評估制度,把產業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相關部門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獎勵。

3.2 強化要素支撐

3.2.1 加大資金扶持

整合現有市財政投入的各類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將資金集中投向重點產業;對符合福州重點產業導向的項目,運用貸款貼息、研發補助、租金補貼及引導擔保機構進行融資擔保等方式給予扶持;推進臨港新城建設,通過收儲土地、填海造地、促進土地增值,為重大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籌措更多資金;探索運用BT、工業債權基金、風險投資、信托、設備租賃等多種融資模式,吸納各方建設資金;改變現行優惠政策多是針對外資企業和國有大型企業的狀況,加大對民營制造業尤其是優質中小企業在各項政策上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和信用擔保體系,提高中小企業貸款規模和比重,拓寬直接融資渠道。

3.2.2 強化土地保障

大力開展土地利用清理工作,進一步規范各級工業園區土地利用行為,切實加強建設用地批后監管,盤活閑置土地,防止和杜絕違法違規利用土地現象;為充分提高各園區現有土地利用率,建議建立健全企業用地退出機制,對因企業自身原因造成土地閑置多年的,予以收儲;對個別不符合法定收回條件的閑置土地,通過協商和合理補償,采取改變用途、等價置換、納入政府儲備或安排臨時使用等方式及時處置;充分利用已收儲的工業用地,大力開展“騰龍換鳥”工作;推動“零地技改”工作,積極引導園區內企業依靠現有的企業用地實現內涵提升,通過技術改造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3.2.3 引導人才聚集

完善人才培養與引進機制,提升人才區域聚集吸引力。積極實施產業專才計劃,構建重點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三位一體的人才獎勵體系,營造具有較強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聚集一批行業和企業領軍人才,一批有發展潛力的后備人才,形成結構合理、引領創新的高層次人才梯隊。加快推動技能型人才培訓網絡體系、技能人才培訓示范基地建設。引導和扶持各類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圍繞福州產業發展方向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規模化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法制化、常態化。

3.3 優化發展環境

3.3.1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等制度。大力弘揚“馬上就辦”的優良作風,全面提高政府執行力和機關效能、服務質量,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庸懶散拖”,著力破除“熟人經濟”和本位主義思想。

3.3.2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加強市、縣(市)兩級行政服務中心的規范化建設,進一步簡化土地等相關審批程序及手續,加快工業項目建設的實施進度;試行部分項目縣(市)級審批、市級報備的做法,對于部分重大工業項目,可賦予縣(市)更多的項目審批權限,允許項目所在縣(市)直接上報省直有關部門,并同時抄送市直相關部門;開辟縣(市)重大項目的“審批綠色通道和項目直通車”,在重點工業園區推行“項目一條龍封閉式審批流程”,提高項目審批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