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性質范文
時間:2023-12-18 17:48: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課程性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美術是提高學生審美素養,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并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一門重要課程。美術新課程標準中著重強調了美術的課程性質,即視覺性、人文性、實踐性和愉悅性等四個方面。新課程標準中強調“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即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即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運用傳統媒介或新媒體創造作品,發展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指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涵養人文精神;美術課程強調愉悅性,指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的人格。”本文就以上面提到的四個方面進行深入學習和研究。
關鍵詞:新課標;美術;課程性質
課程性質是對課程教學指導思想的宏觀規定,它是理解課程標準的關鍵所在,美術課程性質也是如此。2011年版修訂后的美術課程標準最大的一個變化之一是開宗明義的提到:美術課程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與此相比舊課程標準則將美術課程定義為具有人文性。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的課程性質:“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 “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運用傳統媒介或新媒體創造作品,發展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涵養人文精神”;“美術課程強調愉悅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的人格”。
一、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
美術是視覺藝術,它依賴一定的物質材料,以塑造可為人觀看的直觀藝術形象為根本目的。人們在進行相應的美術活動過程中,主要靠的是視覺。視覺不僅給人的生存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可以輔助大腦的形象記憶和形象思維的發展。在人們的感知系統中,尤以視覺的作用最為巨大。
“美術課程凸顯視覺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積累視覺、觸覺和其他感官的經驗,發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和交流能力。”美術課程應當突顯其特有的、區別于其他課程的特性,即“視覺性”。美術課程要凸顯視覺性必須強調對美術語言的學習運用。視覺藝術作為一種傳達視覺信息的“語言”,與我們平時使用的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一樣有其自身的結構和規則。如果我們想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領會作品所傳達的信息與意味,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認識和運用視覺形象語言。一個掌握了美術語言的人與一個對美術語言一點也不了解的人,在觀看同一件作品時其觀看的結果與感受會完全不同。美術課程即是通過向學生提供全面而系統的有關美術語言方面的知識,以幫助學生提高理解和感受視覺藝術語言的能力,并真正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理解去欣賞視覺藝術。
二、美術課程的實踐性
實踐性非美術課程所獨有,但卻是美術課程的重要特性。它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美術的起源離不開創作形態與實踐經驗,從巖畫到商周已形成的百工制度,從民間美術的手工制作到宮廷美術的繪制過程都是一個反復練習熟能生巧的實踐過程;其次,各美術門類,如版畫、雕塑、書法、工藝等,這些不同工具材料的特性要求人們在創作一件美術作品前必須先了解所需工具材料的性能,在掌握了相關技能技法后再動手創作;最后,美術是一門必須解除媒材的學科門類,包括傳統媒材和現代媒材。
“美術課程具有實踐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運用傳統媒介或新媒體創造作品,發展想象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想象力是創造力的源泉。人類想象能力的發展離不開實踐活動,它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類的大腦通過形象化的概括作用對腦內以儲存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或重組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表象的積累來自視覺、觸覺等各感官的大量參與和對知覺材料的不斷感受和體驗過程,在反復實踐的基礎上,創造者可以根據一定的指導思想,調動已積累的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的視覺加工,以完成卓爾不凡的藝術形象。創造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綜合性本領。創造力,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的看法,當發散思維表現為外部行為時,就代表了個人所擁有的創造能力。因此,課堂美術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要求教師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想象,以及培養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因此,美術課程本身具有實踐性要求美術教學需要有必要的動手體驗和訓練,需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和行動體驗的過程中達到熟練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的目的。在此過程中,美術教師需要鼓勵、教會學生大膽地運用美術媒材和多元造型方法同時感受視覺形象的特點,感受視覺形象的特點,感受視覺形象的肌理和材質,進行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
三、美術課程的人文性
人文精神是尊重人的精神價值。實施素質教育需關注人的發展,追求人的價值和人格的完善。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美術,運用美術形式傳遞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重要文化行為。美術課程作為人文課程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因此美術課程有必要突出對人文性的追求。
“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涵養人文精神。”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可以提現在課程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如,美術教育的目標,即通過對美術課程的學習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對美術終身愛好的情感,提高美術素養,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在學習方式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這有益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可持續發展。教師在教學工程中以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為目的,通過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塑造學生的完整人格。
人文性是美術課程永恒的追求。引導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能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涵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學會欣賞和尊重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的美術作品,關注生活中的美術現象。
四、美術課程的愉悅性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首次提出美術課程要強調愉悅性。這也是活躍美術課堂、鼓勵學生自由抒發、輕松表達的情感需要。美術的學習和審美活動離不開審美體驗,其中這種體驗所具有的“愉悅性”是一種不含有物質的、功利的、實用的個人欲念和自覺的目的要求,如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樂曲,欣賞者獲得的是精神的愉悅和情感的滿足,不帶有任何直接的實用性目的,也不會獲得任何直接的物質利益。在美術欣賞的課堂中,藝術作品的形式美感往往會對欣賞者有非常直接的情緒感染作用。美術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傳遞出情感的因素,譬如色彩燦爛鮮明、對比強烈的畫面,能使欣賞者情緒愉悅、精神振奮;色彩輕快、淡雅的冷色調畫面,能使人輕松愉悅,有瀟灑飄逸之感;生動、優美的畫面線條節奏韻律或繪畫形象,能夠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從而改善與調整人的情緒,消除和緩解外界社會及內在心理因素對人造成的緊張狀態,以獲得一種輕松、愉快的心境。
“美術課程強調愉悅性,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自由抒感,表達個性和創意,增強自信心,養成健康的人格。”美術課程要強調愉悅性,還因為美術具有的情感宣泄功能。我們經常會在情緒煩躁的時候無意識的拿起筆,在紙上漫無目的地畫一些雜亂的線條,或隨意圈畫一些宜泄的字眼,或涂畫一些雜亂的形象等。這一行為過程具有明顯的“宣泄作用”。正確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在當今社會里,信息快速傳遞與更新、生活與工作節奏快,有一個合適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美術作品作為一種由外至內都體現著自由的藝術形式,不但在其中積淀著美和智,而且也潛藏著真與善。畫好一幅畫,需要投入時間、細心和耐心。在這一心一意、專心致志的過程中,學生的自我驅動、自我鞭策的能力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學生投入了情感成功地完成了一個藝術創作,哪怕是稚拙的,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形成。作品創作之后首先欣賞作品的必然是作者自己,因此只有符合自己創作意愿和思路的作品才能滿足自身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把畫之美與他們體驗的美吸收到心靈之中,并且逐漸使自己的心靈、行為變得更為完善與高尚。在此基礎上學生審美心理的形成,又能改善與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審美的愉悅性是一種超越了狹隘的個人功利實用性,在一般生理基礎上“凈化”、升華出來的,因此為了滿足審美需要和審美理想的高級情感,在美術課程中教師應強調愉悅性,努力營造愉悅的學習環境,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調控愉悅的學習氛圍,以引導學生欣賞高品位的美術作品,愉悅的表達個性觀點,自由抒感、表達自己的創意、涵養高雅的審美情趣,養成健康的人格。
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標準》中從“凸顯視覺性”、“具有實踐性”、“追求人文性”、“強調愉悅性”四個方面分別展開對課程性質的描述,內容更具體、完善。可見,《標準》拋開了對課程價值的探討和對教育功利的追求,不再討論美術課程存在的作用、意義及評價,更著重對課程本質的溯源和課程規律的探討。
參考文獻:
[1] 施良方.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7.
[2] 義務教育美術新課程標準[M],2011版
[3] 嚴抒勤.美術學科的文化內涵[J].陜西教育(教學),2005.10.1
[4] 滕海燕.談美術課程中的人文性[J].成才之路,2009.4.20
[5] 張小麗.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J].教書育人,2011.7.15
篇2
【關鍵詞】理性;數學思維;數學感受;數學味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3-0070-02
【作者簡介】1.張云,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實驗學校(江蘇鎮江,212028)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2.朱君,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實驗學校(江蘇鎮江,212028)教師,一級教師,鎮江市丹徒區骨干教師。
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美,語文有人文之美,音樂有節奏之美,美術有意境之美,而數學則應閃爍著“理性”之美。
前不久,筆者曾觀摩一位教師執教的蘇教版六下《圓錐的體積》一課,基本環節是:回顧鋪墊,通過復習圓柱的知識、觸摸立體圖形等活動,創設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提出問題,通過觸摸新事物,使學生產生問題,然后教師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觀察實驗,發現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鞏固練習,師生共同總結。教者的基本功扎實,課件設計得精美、巧妙,教學過程如下: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個圓柱與圓錐,看看它們有什么關系。
生:等底等高。
師:這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它們的體積相等嗎?你能看出這個圓錐的體積是這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幾分之幾嗎?
生:體積不相等,圓錐體積大致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師:到底是幾分之幾呢?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實驗,驗證一下。
接著教師在課件上演示:一個圓錐裝滿了水向一個等底等高的圓柱里倒,連續倒了三次剛好倒滿。
師:通過觀察上面的實驗,你有什么發現?
生:圓錐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書本上的實驗以及公式推導的過程,鞏固所學知識,同時體會探究問題的,鼓勵學生繼續探索。
【困惑】
一節課上得很熱鬧,學生看著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學習熱情高漲。但聽完課后,不由得讓筆者疑惑:
這是一堂數學課還是觀影課?這節課最重要的環節“通過研究圓錐與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關系,推導圓錐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學生沒有親身實驗,而是觀看多媒體課件。這節課更像是一節觀影課。
課件演示的實驗結果是否真實可信?有課件制作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圓錐裝滿了水向一個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里倒,連續倒了三次剛好倒滿”可能是教師刻意制作的結果。對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缺少動手操作和理性思考的過程。
基于以上兩點感受,筆者認為現代教育媒體雖然給數學教學帶來了諸多方便,將原本枯燥、抽象的數學變成了形象、具體、富有動感的數學,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但是,如果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理性思考的能力都將無法得到提高。
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彰顯數學知識所蘊含的數學價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同樣教學“圓錐的體積推導”這一內容,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1.明確為什么要做實驗。
師:你們已經會求圓柱的體積了,如果讓你求圓錐的體積,你會求嗎?你有什么方法?說出來交流一下。
生1:可以將這個圓錐裝滿水,倒到量杯里量一量,就知道它的體積了。
師:你真聰明,但這樣做求出來的是容積。
生2:如果圓錐不是空的怎么辦?所以我覺得可以把它放到一個量杯里,溢出來的水的體積就是圓錐的體積。
生3:有那么大的杯子幔空廡椒ǘ疾恍小N頤且找到一個計算公式。只要知道圓錐的高和底面積,就可以求出圓錐的體積。
生4:用底面積乘以高嗎?那不是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嗎?
生5:我想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有關系。圓柱和圓錐是不是也有關系呢?它們的體積是不是也存在著幾分之幾的關系呢?
師:那怎么辦呢?
生:可以用實驗來驗證!找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看看它們的體積存在著怎樣的關系?
2.明確為什么要找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 師:為什么要找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來做實驗呢?不是等底等高就不行嗎?
生:那樣研究出來也沒有什么意義呀,不能推導出一般的計算公式。
3.明確實驗步驟和相關注意點。
師:那如何來實驗呢?
生:我們可以將圓錐裝滿米,倒入圓柱中,看看需要倒幾次;也可以將圓柱裝滿米,倒入圓錐中,看看需要倒幾次。
師:我們做實驗時要注意什么?
生:實驗的準確性。如:米要裝滿,刮平,倒時不漏到外面等。
【反思】
1.用數學的思維方式組織教學。
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什么?筆者認為數學學習的目的至少包括:第一,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為學習更高層次的數學知識打好基礎;第二,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生活服務;第三,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發展。在這三條中,筆者認為最核心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促使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考。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區別于其他學科課程的顯著特征之一便是嚴謹的思維方式。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不應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應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如何使學生通過實驗分析問題、思考問題,使其思維走向深刻、理性呢?教師在教學時應及時捕捉課堂生成資源,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促進其思維的發展,使數學課多一些“數學味”。
2.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加強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捷徑。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成為真正的探索者,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不應低估學生的潛能,而應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由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動手實驗得出結論。
3.讓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感悟。
篇3
【關鍵詞】幼師;美術教學;手工制作;重要性
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幼師應當高度重視對幼兒動手能力的培養,給幼兒充分的動手制作時間。手工制作課程具備比較強的實踐性以及實用性,不但可讓幼兒感受到手工制作的快樂,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幼兒們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思想品質等。
一、通過手工制作的方式提升幼兒動手的能力
動手對于大腦發育以及成長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幼兒活動的過程中,具有兩方面的好處,一方面,動手可以讓手更加靈活以及更加精細。另一方面,動手可以刺激大腦皮層,對于幼兒的潛力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培養幼兒創造力以及開發幼兒們的智力。手是一面思想的鏡子,幼兒智慧也體現在手指上,通過手工制作,可以對幼兒的手工能力進行培養,一般來講,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需要幼兒開動大腦以及鍛煉自己雙手的能力,促進大腦的發育以及促進學生的合作精神得到培養,此外,由于幼兒自身存在的獨特性,在這個階段的幼兒都具有好奇以及好動的特點,所以,開展手工制作的課程可以充分發揮出幼兒的這些天性,他們可以根據自己興趣以及喜好繪畫、折紙或者剪紙等,教師應當意識到手工制作課程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滿足幼兒愛玩的心理,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幼兒動手能力以及促使幼兒逐漸感受到勞動的快樂。
二、通過手工制作課程對幼兒的創造能力進行培養
在幼兒時期的學生們都具有一定的創造能力,并且他們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有著很活躍以及奇特的思維,通過手工課程就可以將這些優勢發揮出來,這個手工課程也給了幼兒一個展示自己以及自我創新的機會和平臺,這樣的平臺對于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以及創造精神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第一,手工制作課程當中存在很多豐富多彩的項目,比如折紙項目、制作小玩具、橡皮泥等,這些項目都十分有趣、好玩,這樣的項目也是幼兒們所喜愛的,幼兒們通過這些項目,不但可以在玩耍以及制作當中感受到快樂,而且可以從中獲得一些知識,并且對于豐富幼兒的想象力以及開發幼兒創造思維都具有莫大的作用,幼兒可以在課程上創造出自己喜好的小作品等,從而展示出幼兒天真爛漫的個性。第二,手工制造的材料也是多種多樣,塑料瓶子、掛歷、紙杯、樹葉、紐扣等都可以作為創造的材料,這些材料價格便宜并且來源廣泛,幼兒們可以隨意進行制作,這些簡單的材料通過幼兒的小手就會逐漸成為一件富有趣味以及個性的藝術品,幼兒在創造的過程,教師可以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促使幼兒可以發揮想象力。在幼兒的教育過程中,手工課程對于幼兒的培養都有莫大的好處,教師應當根據課程的主要特點以及抓住這些幼兒的天性特點,營造出一個良好、開放的環境,從而促使幼兒的創作欲望可以得到滿足,在老師的帶領之下,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以及愛好進行隨意的創造。此外,作為老師,需要鼓勵幼兒關注日常生活以及發現生活當中的美,根據自己感受運用小手創造美的藝術品。一個紙杯或者紐扣都可以發揮出重要的作用,變廢為寶。比如,給孩子們一個紙杯,讓幼兒們想想如何將這個紙杯制作出一些小玩意,是否可以做成紙杯娃娃等,在課堂上可以要求孩子們進行相互的討論,教師從中給予必要的指導,讓紙杯制作成為可愛、獨特的娃娃,從而進一步開發出學生的創造力以及想象力。
三、通過手工制作的方式對幼兒的品質進行培養
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老師們應當知道,應當讓幼兒多開動大腦以及發揮出幼兒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在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滲透進一定的情感教育,對幼兒的品質進行培養,第一,應當培養孩子們的自信以及堅強的品質,在制作小玩意的過程中,幼兒們不但需要動手動腦,而且必須要有耐心并且需要克服種種的困難,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完成一個作品。當這個作品完成之后,并且作品得到老師以及其他孩子的贊美或是欣賞之后,這就可以給孩子帶來成就感,成就感產生之后孩子們就更喜歡手工制作了。幼兒園的老師應當發現每個孩子的優點以及閃光之處,通過一定的引導讓孩子做成精美的作品。第二,應當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讓孩子們形成愛同學以及熱愛集體的品德,在手工作品制作的過程中,比如,讓孩子們自己做一些精美的賀卡送給自己的伙伴以及老師等,這樣就可以增加師生之間的友誼以及分享大家的快樂。在制作小汽車的過程中,應當讓孩子們制作出各種各樣獨特的小汽車,之后將這些小汽車放在活動區進行分享,這樣就可培養孩子的分享精神,此外,手工制作也可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通過手工制作,可以讓孩子感受到美的魅力,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和審美情趣。比如說,在玩橡皮泥的過程中,幼兒們都會使用輔助材料,對作品進行修改和裝飾等,在加工完善以及自主制作的過程中,可以增加幼兒們的審美體驗以及提升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手工制作課程和傳統知識類的課程有很大的不同,手工制作課程更加注重實踐性以及實用性,不但符合幼兒好玩的天性,而且有助于幼兒思維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對幼兒的團隊精神以及創造力進行培養。幼兒手工制作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手工制作的方式提升幼兒動手的能力、可以對幼兒的創造能力進行培養以及對幼兒的品質進行培養。幼師應當積極開展手工制作課程,對幼兒進行有效培養。
參考文獻:
[1]趙湘學.專業理論課在藝術類本科教學中的重要性研究――以美術和設計史論課程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5,(15):155-156.
[2]錢海燕.試論實踐教學在美術課程中運用的重要性[J].美與時代(中),2015,(08):98-99.
[3]張F萌.實物教學在藝術史論課程中的重要性――以中國工美術史教學為例[J].藝海,2013,(07):186.
篇4
關鍵詞:美術新課改 美術人文性質 美術興趣 審美體驗 校本教材 考試形式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在初中美術教學實踐中對新課改教學進行了反復的探索、實踐、總結和反思,現將獲得的點滴體會和大家進行交流和探討。
一、深刻理解美術課改的人文性質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
《美術課程標準》對于美術課程作出這樣的定性,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以人文性來界定現行我國美術教育,我認為這樣的界定已不再是對以前美術教育中不合理的局部調整和改變,而是觸及美術課程的本質,美術課程教學目的的變更,因而將這次美術課改理解成為一次美術課程革命更妥貼些,更能體現出這次課改的力度和深度。
課改前的美術教育,以知識和技能為本位,一切從知識技能出發,重點讓學生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新課改的人文性決定一切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本位。在培養目標上主張主要以個人的需要為存在基礎,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使個人形成完美的人性和獲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其次才是使個人獲得謀生的手段和求得物質生存的滿足,它是重個人、輕社會,重精神、輕物質的理論主義價值取向。
眾所周知,由于近現代科技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物質生活條件,但同時極快的生活節奏和壓力,使具有情感的人越來越理性化、機械化,人們情感、意志、理想、尊嚴、個性、愛、美、自由、愿望等受到極大限度的壓制,人的感性被削弱,精神分裂病癥率不斷升高,嚴重影響了人的身心健康,學生也是如此,因而將人文性確定為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一方面可以減輕承受力較小的學生壓力,另一方面可使我們教師改變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美術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學習訓練,從而幫助學生涉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同時幫助學生通過美術方法表達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使學生在感性基礎上得以理性化,從情感體驗中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改變過于強調學科為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脫離學生生活經驗的方法,因而把這次課改理解成一次我國美術教育上的革命并不為過。
深入理解美術課的人文性這個核心,美術課就可用多種方式達到《美術課程標準》,就更能讓美術課業充分發揮它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二、利用美術課的實用性來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
興趣是干好一件事的基礎,要讓學生上好美術課,必須讓學生對美術課產生興趣,美術課的興趣可充分利用美術課的實用性這一其他藝術所不具備的功用來培養,新課程改革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我在上完課時留出10分鐘時間與學生交流,解決學生存在的生活中的美術問題,我常用美術知識讓學生將板報辦得更美,利用美術規律指導一部分學生的著裝打扮;在上完泥塑課后讓學生將自己制作的作品擺在家中美化居室;在上完繪畫課后讓學生將自己制作的作品用來美化教室,在上完《手繪線條表現圖像》一課后,我讓學生用手繪線條互相告知不知道自己家庭住址的學生;在上完《帽子和文化衫》一課后,讓學生自己制作出個性獨特,物美價廉的帽子、文化衫等,學生通過美術課獲得實惠后,就自己主動了解與美術相關的知識,對美術課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變成志趣。
三、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美術知識和審美體驗
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空洞的說理不能傳授給學生知識和經驗,美術課要充分發揮它的審美性和實踐性。在上寫生課時,我盡量選氣質好、形象佳、特征明顯的學生,讓他們提前打扮好后做模特兒,在上完服裝課時,我讓學生設法精心按照美的規律打扮自己,然后教室空出一片舞臺,放開輕音樂,讓每一個學生表演自己的服裝、展示自己的形象。在上《策劃一次旅游活動》時,我帶學生旅游附近的玉皇廟、寧縣烈士陵園、北石窟寺,讓學生親身體會大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美。在上《手繪線條表現物體的空間》時,我將學生帶到我校優美的花園中,在我的指導下畫教學樓和街道空間來學習透視。實踐證明,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易接受知識,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更深。
四、靈活處理教材,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盡量用校本教材達標
新課程要求,在《課程標準》指導下,可選取不同教材,這一要求可使我們在處理教材時對于距離學生現實生活較遠的課業,我盡量用能體現《課程標準》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如初一級開設的《紙雕塑》《紙浮雕))兩課,我將他們綜合成為一大類《紙藝》去上,先讓學生學習接近生活的平面形式剪紙和撕紙,再接觸學習生活中常見的折疊紙,以便由平面轉向立體空間的學習,學生有了興趣后再由易到難講紙雕塑效果更佳。講《布貼畫》和《民間藝術品的色彩》一課時,我讓學生收集香包、制作香包等。只要我們處處留心,多動腦,對教材中出現的距學生生活遠的課業,我們都能利用接近學生生活的校本教材去替代它。
五、新課程改革下的考試形式探索
考試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激勵、檢查、導向作用,新課改考試要求重過程考查。根據這一理念,我將美術考試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答卷式,改變以前重實踐輕理論的做法,重點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美術鑒賞能力,占總分30%。第二部分實踐部分,改變以前重繪畫輕其他類別做法,讓學生完成四類作業:繪畫類、小雕塑類、工藝美術類、建筑模型類,占總分的40%。第三部分為平時過程成績,將學生的每一次作業分數加起來平均,占總分的30%。這樣,學生的每一次作業就關系到考試成績,做作業就認真。
總之,中學美術新課改工作任重道遠,還需要從事美術教育實踐研究的各個同仁不斷交流和探索,以便獲得更好的美術教育途徑和方法,充分發揮美術課業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賴德勝.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篇5
關鍵詞:小學美術;人文性;文化切入;實施建議
國家課程改革的實施已整整八年了,縱觀幾年來的小學美術課程的變化,美術課由以往單純的技能技巧課改變成現在的美術文化課,美術課從此更加深入人心,它成為美術教育工作者經常談論及探究的話題,幾年來的實施與探究充分證明了美術文化課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可以說《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這些理念的提出,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美術教學對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性,不能把美術課簡單地等同于技能訓練課,而應在關注學生技能技巧學習的同時加大文化的含量,有效發揮美術學科在人文學科中的作用,真正使學生在美術課堂中得到文化浸潤。下面我談談自己在美術教學中關于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的幾點探索:
一、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的特征
當前,美術學科的課程內容不僅僅是傳統的美術創作或者技法訓練,而是在大文化的整體發展統攝下的一種綜合性極強的美術課程。要看一節美術課是否是具有人文性質的美術課,關鍵要看它是否符合美術課程性質的定位,追求人文性是人本教育的核心,單純的技能教育缺乏人文意識,而人本教育則與人文性有著密切的關系,所謂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等等。人文性是具有道德與價值的傾向的,正如一位著名的德國大學校長所說的“自然科學是時代的列車,而人文科學才是時代列車的司機”,十分生動地概括了人文學科的重要性,而美術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主要成員,在其教學的過程中應能體現美術的文化的特征,盡管有許多的美術技能教學課,但是一樣可以做到適當的滲透,以加強美術課程的人文性。因此,美術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要看它是否符合課程標準關于美術是人文性質的這一特征。
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學中的情意因素和過程被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來理解。首先,內涵變得豐富了,新課程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要素,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科學的價值,更強調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僅強調人類的價值,更強調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的統一,從而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滲透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并有意識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的切入途徑
美術課程如何追求人文性,從何著手,是很多老師關注的焦點,經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嘗試從以下三方面來尋找切入點。
1.創設情境,營造文化。任何藝術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脫離了文化環境創作出來的,而是要受到當時社會文化環境和思想影響的,所以,美術學習離不開文化情境。情境的創設能使學生更快地融入學習中去,加速其對美術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在美術課中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文化,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美術課中,情境的創設越來越為美術教師們所重視,美術課中情境的創設是靈活多變的,它可以是課的導入,也可以是課的,還可以是耐人尋味的結尾,有的甚至貫穿課的始終,講故事、游戲、辦展會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的欲望。如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第九課《有趣的鞋》一課,教師在一開始即以開設“趣味鞋子展覽會”為情境,為了提高課堂的效率,教師把自己扮為展覽會的策劃者,來引導學生開展“趣味鞋子展覽會”,而學生則裝扮成展覽會的產品制作者、消費者與銷售者,通過策劃——鞋的文化(功能與歷史)——制作(技能運用)——銷售(消費——評價)的過程來創設的情境,十分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比較恰當地再現了生活中的場景,學生你爭我趕地完成自己的產品,學習氣氛十分濃厚,通過模擬銷售的階段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與價值觀具有實際的意義。
2.創建氣氛,營造文化。課堂氛圍是一種整體上的氣氛和情緒,這種氣氛與情緒又是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一種情緒,如果只產生于個別個體,不能影響到大多數學生,當然不足以形成一種氛圍。一旦形成某種氛圍,將對全體學生產生強大的感染力,處理得當,將使學生群體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讓學生在一種特定的美術文化的氛圍里學習美術,通過預先布置好的環境,利用各種感官的刺激,產生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小學五年級上冊《光的魅力》一課,教師在設計本課時緊緊抓住了光的元素,利用暖色系列的燈光來布置教室,運用橙、黃等同類暖色系列燈光的照射,從視覺上營造藝術的氛圍,讓學生一進教室就有一種熱烈與興奮,進而由暖色光的感覺進入《光的魅力》,生動、自然地營造了光的文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一書提道:“有效的教學能喚起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固的情愫”。可以說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十分重要,它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我們不要忽視教學環境、文化氛圍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它是構成美術文化課的基本要素之一。
3.學科牽手,營造文化。在小學階段的很多美術課中,大多能體現美術追求人文性的特征,抓住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聯系各個學科,進行文化的滲透與延伸也是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的又一切入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中曾經說過:“教育——這首先是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現,而沒有發現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造性。”教育具有創造性,而創造性是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實現的,我們應該把這些創新意識帶入課堂教學實踐中,使美術文化綻放其獨有的魅力,大畫家石濤的“無法而法,乃為至法”精辟地概括了創造的含義。
三、美術追求人文性教學的實施建議
在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種種問題,對于這些問題的處理關系到美術課程的落實,下面就美術課程追求人文性教學的實施的兩個建議:
1.注意具有學科特點的融合。美術教育專家認為:“中小學美術中的美術文化決不是美術的、文學的、歷史的、社會各學科的機械的‘拼盤’,而應是美術領域的知識、思維、價值、意義、符號系統及其模式,以美術學科為中心,通過美學、美術史、美術評論和美術創作分別展開,同時又相互滲透、相互聯系,既有獨立價值,又具系統形態,而且在不同學段還有層次差別。”因此,在美術文化的滲透上要體現學科特點,強調以美術學科為中心,滲透的文化內容要與美術有聯系、有價值、有系統性,在滲透的知識層次與學段要互相聯系,層次分明,不宜盲目拼湊。
2.注意文化滲透的分量。根據不同課題決定文化滲透的分量。有些課可以美術文化為主,而有些課可以少量滲透,不同的內容在時間的分配與把握上應有所不同,不能把美術課上成語文課或品德課,要明確每一課的重點,在追求人文性教學分量的同時,我們也注重雙基的學習,要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美術體驗與創作,這就是教師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則。
小學美術課的教學改革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程度,而美術課程的人文性的體現是本次改革備受關注的內容之一,讓我們一起努力,提升美術課的文化含量,讓中小學美術課能真正涵養人文精神,讓我們真正當好“時代列車的司機”!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8).
篇6
關鍵字 新課程;高中美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3)01-0063-02
《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一種視覺藝術,在發展學生的視知覺,獲得以視覺為主的審美體驗,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如何抓住美術課改的關鍵所在;如何把握美術新課程的定位、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目標設計、評價指標的特點和要求。如何實現以學生為本,有效開展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實驗教學工作,構建有特色的高中美術課程體系是美術教學的重中之重。
1高中美術課現存的弊端
然而在長期的教育環境或基于傳統教育模式下,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現狀并不樂觀.教師創新意識不強,課堂教學模式單一。大多高中美術教師在學院中接受的專業技能訓練多,美術史論、教學理論等的掌握則比較薄弱,而對其它相關學科的了解也非常缺乏,因此在教學中只能照本宣科,就教材論教材;此外,由于高中美術欣賞課開設時間不長,對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探索尚處于摸索階段,可借鑒的成功經驗較少,因此,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較多,比較普遍的“一言堂”現象,就是只重知識傳授,忽視對教學技能和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的結果。
學生對美術課的重要性缺乏應有的認識。在當前仍然是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由于非統考科目,高中美術欣賞課自然也得不到學生的重視。因此有的課堂上,就出現學生做其它學科的作業或打瞌睡等的情況。
教學課時量少。目前,藝術課程雖走在“必修”的普及路上,但仍然是“調味”課。大部分高中美術課的開設安排,一般都為每班兩周一課時,即隔周上課,由于所隔時間較長,知識得不到系統的識記和理解,也就不利于學生把知識整體化。
縱觀以上種種現狀,高中美術教師應該面對現實,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從提高教師自身素養入手,轉變教學觀念,挖掘學科潛能,努力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改變不良現狀。
2把握高中美術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征與要求
通過深入學習《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理解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目的和價值追求;比較高中新課程與原高中美術欣賞課、義務教育課程的區別,抓住普高美術課改的關鍵所在;把握美術新課程的定位、課程的性質、以及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思路、課程目標設計、評價指標的特點和要求,以學生為本、以學校為本,有效開展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實驗教學工作,構建有特色的高中美術課程體系。
課程的定位:普通高中課程屬于基礎教育的范疇,是義務教育的延續。高中美術課程既要體現基礎教育的特征,又要與義務教育美術課程和專業院校的美術課程相區別。與義務教育的區別在于,它適度地向美術本體回歸,在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方面要求更高,相對學習面可能更窄,不必像義務教育階段那樣面面俱到,然而又是蜻蜓點水般的學習;與專業院校的區別在于,它在美術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要求方面必須與學生的興趣、時間和條件相適應,學習的難度,尤其是技能學習的難度要相對低。
課程的性質:強調了課程的人文學科的特征,通過課程學習傳承美術文化,形素養;調節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陶冶審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質;通過美術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拓展發展空間,有助于更好地規劃人生。因此,高中美術課程不是單純的美術技能課程,而是通過學習美術知識,形成美術的意識和多種能力,從而提高“美術素養”。
課程的基本理念:高中美術課程要體現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特點,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通過美術課程理解祖國優秀藝術,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提高美術素養;強調創新精神,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倡質性評價,促進個性發展。選擇性是此次高中課程改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學生有權根據自己的經驗、興趣和發展需要選擇課程內容,學校和教師可根據美術教學設施的條件、美術教師的特長等因素來選擇開設的模塊。
課程結構設計:首次采用模塊化的課程結構,實行選修制和學分管理的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自主選擇和個性發展的可能性。新的普通高中美術課程設置了5個內容系列和9個學習模塊供學生自主選擇,體現了課程的靈活性、開放性和個性化特點。
課程目標設計:此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是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課程目標,教師實施課程更具可操作性。美術課程各內容系列的“成就標準”,各模塊及每課的“教學目標”也應該按照三個維度來設計。
課程的評價:建立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要求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實際和學生的情況,制訂具有開放性的、能促進學生發展,改進教師教學以及推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指標。并要求教師轉變在教學評價活動中的角色,能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與反思,及時記錄教學體會、教學成果及需要改進之處。
3設計有學校特色的美術課程開設模式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由9個學習模塊構成,在9個模塊中,選一個模塊,修習18個學時可獲得1個學分,每個高中學生在三年內必須修習3個學分。鑒于“美術鑒賞”對高中生形成美術鑒賞能力、提高美術素養具有主導性和基礎性的作用,因此建議在3個學分中采取“1+2”的選擇策略,即鼓勵學生先選修“美術鑒賞”,以獲得1個學分,再在其他內容系列中任意選修兩個模塊獲得另外2個學分。
當前學校開設模塊教學的情況是:多數學校選擇在高一開課,也有個別計劃在高二才開課,每周一課時。都開設了“美術鑒賞”模塊,有兩個以上美術教師的學校則開設了二至三個模塊,最多教師選擇開設的模塊有“繪畫”,累計排序下去的有“電腦繪畫o電腦設計”、“設計”、“書法”,從調查情況也看到,教師較擅長傳統美術技法及現代媒體技術。選課方案由學校制訂,學生基本沒有選課的。因此,在推進高中美術課程實施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生選課指導。
3.1各學校建立選課指導制度,學校在學生選課前應該及時提供課程設置說明和選課指導說明。美術教師通過舉辦作品展、講座、座談等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認識不同美術模塊的特點,增強模塊選擇的興趣和積極性。
3.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進行選擇,也可通過一些調查、小測試等方式,發現學生的特長,指導學生選擇適合他們學習和發展的模塊。
篇7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哲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現代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品格,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2.在美術教育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自己、不斷發展自己。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他自己,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以達到美術學習與個性培養并行和諧的發展。使學生認識生存的意義,珍視生命,熱愛生活。
3.通過營造寬松、民主,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形成尊重、關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進個性的完善與身心和諧發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美術課程標準關于課程性質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
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人類的變化、個性、生存狀態等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美術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理念”更是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側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發揮美術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適應不同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使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和教學方式活潑多樣,豐富多彩,并強調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興趣。
3.擴展學生美術文化視野,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4.保護學生獨特的個性,并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空間,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課程帶給美術教學最根本的變化將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美術學習方式的變化,從而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豐富多彩、活潑多樣;使美術學習密切聯系個人成長環境,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使美術學習吸收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系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變化… 三、美術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1.聯系學生生活經驗,體驗生活的樂趣
美術課程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組織學生學習的,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感受生活,體驗來自生活的情感和樂趣。如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生活、自然環境、自然景觀等,并用點、線、面、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繪畫要素,進行對比、和諧、節奏、韻律、均衡、黑白、排列、堆積、組合等構成因素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美,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美感相聯系,將自己對生活和自然的感受、體驗與藝術家對它們的表達聯系起來。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與價值 人文精神,是指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關注人存在的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關注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等。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視人格完善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突出人文科學的價值,將人文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部過程中,使整個教育人性化、人格化、個性化。強調學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發現,自己體會人生哲理和文化價值;強調人的自由、尊嚴和人格,重視學習者的自發性和主動性及發展潛能。鼓勵學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斷價值,從探索和澄清中獲得知識和成就感。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納、相互關懷。在人本主義教育內涵中,不僅強調自我意識的完善,并且倡導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自然,培養學生能夠與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諧共處。
現代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在淡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態度,對人和事物的情感意向和價值取向,以及寬容樂觀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人文精神是由優秀文化孕育而成的內在于主體的精神品格,其教育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的美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從而獲得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2.在美術教育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不斷發現自己、不斷發展自己。強調每個人都應該成為他自己,尋求一種“個體的真實性”,以達到美術學習與個性培養并行和諧的發展。使學生認識生存的意義,珍視生命,熱愛生活。
3.通過營造寬松、民主,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與學習氛圍,形成尊重、關心、友善、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追求,促進個性的完善與身心和諧發展。
二、人文精神在美術課程中的體現
“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美術課程標準關于課程性質的一段表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將美術課程定性為“人文性質”。
如果說自然科學更關心物,人文科學則更關心人。所謂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義、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內涵。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科學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科學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道德、尊嚴、個性、教養、生存狀態、智慧、美、愛、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因此、引導學生關注美術知識、技能與人的情感、價值觀、人類的變化、個性、生存狀態等關系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美術課程所闡述的“基本理念”更是從人文教育出發,從不同側面,體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
1.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發揮美術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適應不同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征,使課程內容呈現方式和教學方式活潑多樣,豐富多彩,并強調美術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興趣。
3.擴展學生美術文化視野,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4.保護學生獨特的個性,并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空間,開發學生創造潛能,發展綜合實踐能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幫助學生學會自我反思、自我評價,從而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新課程帶給美術教學最根本的變化將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美術學習方式的變化,從而使美術學習變得更加輕松、更加豐富多彩、活潑多樣;使美術學習密切聯系個人成長環境,聯系學生生活經驗;使美術學習吸收人類歷史文化營養,緊密聯系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變化…
三、美術教學與人文精神的培養
篇8
[論文摘要]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
教育的人文主義是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現和發展。在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的今天,人文主義教育觀對我們現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導作用。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學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獨特性,它主張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目的,強調發展人的天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潛能。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是未來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
美術課程是一種人文課程,是人文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人文主義指的是一種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度。它注重人的自由與平等,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的和諧。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運用美術形式傳達情感和思想是人類歷史中的一種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并不是單純的技藝,而是人類文化的積淀和人類想象與創造力的結晶。它記錄著不同時代的文明,閃爍著人類的智慧、代表著人性的深度。美術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任何美術表現形式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學生通過美術學習與自己情感生活的連接和相互作用,學習用美術方式表達和交流情感,使學生的不良情感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從而獲得創造、表現和交流的能力,達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過對美術的學習,將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不斷提高,性情不斷得以陶冶,從而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和保護生命和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可以說,美術已經成為人文教育的核心學科。
美術課程的人文性開始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美術教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教育,它沒有應試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貫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階段,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997年5月,北京大學隆重宣布成立藝術學系,并明確表示:希望通過在全校開展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與理解力,用藝術生動的表現形式陶冶他們的情感,使他們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更豐富多彩的生活經驗和人文修養、更健全的人格,成為21世紀合格的人才。我們知道,當下的美術教育不再是傳統的素描、繪畫、版畫、雕塑課程及欣賞課,它有了更寬泛的內容。在歐美很多國家,開始用視覺藝術教育來代替美術教育,它超越了傳統的“純藝術”范疇的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的對象不是針對那些對美術感興趣的少數學生,而是面對全體學生的,倡導全面發展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強調通過直覺、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達和交流的獨特形式過程逐漸形成豐厚的文化修養。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在強調美術學科結構特點的同時,始終貫穿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內容標準是根據學生達成目標來制定的,注重學生在參與美術活動時的感性體驗,發展美術創造的基本能力。中國現行的美術教學也開始以強調美術學科體系轉向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義教育觀來指導美術教育,成為對現行教育進行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依據,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
篇9
所謂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義,人的尊嚴、價值、道德、文化傳統,情、意、人格都是期中的內涵。而人文性更多地是由哲學、宗教、歷史、文學、藝術等人文學科所體現出來的。
美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價值、尊嚴、個性、美、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內蘊于不同歷史、不同國度的藝術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中。所以,人文性質應該是美術課程的基本性質,通過美術教育我們可以有效的形成和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
首先,作為美術教師要努力通過各方面的學習形成和發展自己的人文意識,豐富自己的人文素養。如果美術教師不具備人文意識和人文素養,就不可能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向學生進行人文素養教育。
所以在美術教學中,要注重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是人文情感的溫床,是情感交流的場所,美術中的形、色、質是人類情感的載體,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觀符號。情感是美術課的重要性質,是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動力,美術課程不僅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而且有益于學生的情感的不斷升華。所以在中小學美術課堂上,許多學生喜歡上美術課。作為教師應該以飽滿的激情去上好每一堂美術課,在課堂上尊重學生的個性、人格,正確評價、賞識學生,激發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在上《線描靜物》一課時,我認為基礎課程的教學用不著太多“投入”,只要把知識點講到了,有范畫,擺好靜物就可以了。我還片面的認為,我畫得好,學生就會畫得好,課堂上能畫出漂亮的畫,就是課上的好。可是課上完以后,覺得很沉悶,挺窒息,我自己都困倦,我想學生一定也是這樣,他們只是機械的完成作業,老師沒有激情感情,學生沒有熱情,課堂必定缺少活力。
所以,教師要在熱愛學生的同時,營造適合學生探索、學習的氛圍,使學生健康成長。其實給課堂教學多少的熱情暴露出了個人的教學思想,那種以為有一張特棒的范畫,就能“鎮住”課堂的想法,是無視生命群體的一種表現。在生命面前人人敬畏,更何況是些“朝陽般”的兒童和少年。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思考是什么原因讓課堂失去生機和活力。
其次,不要將美術教育視為單純的技術訓練,不要將美術從豐富的人文背景中剝離出來,在美術教育中無論從技能還是陶冶和交流,都應該關注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尊重學生的個性形成和全面發展,正確評價學生,用人文關懷的思維去評價學生,正是體現了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和生命化的追求。
美術教學的評價是既要看到美術學科學習目標完成的情況,又要照顧到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比如,在教學中,我不僅僅是以優秀、良好來給學生一個分數,首先我要看這個學生的潛質如何?在完成這個作業時,是否全身心的投入?態度怎樣?進步了多少。先把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翻看作業,反思這一學期的作業進步與否,收獲多少,來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價。然后我再根據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和他共同探討交流,給出一個合理的分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情感,學生也在交流中明白了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更加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提高了教學的效益。
再次,要高度重視對美術作品的鑒賞,并將作品放在一種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從作品發掘人文內涵。
比如在美術欣賞課中,我們要強調一定的文化情境,要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作品。我們不能僅僅存留于作品表面展示給我們的視覺影像。如果我們不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事件,我們就不能正確理解像《最后的晚餐》、《伊凡雷帝殺子》這一類作品。
我們把美術課程定為人文課程,這種規定性實際上也要求學生不僅要從美術本體來理解美術,而且更應該通過美術理解更為廣闊的世界,理解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這樣學生就能獲得人文精神的浸染,逐漸提高人文素養,使學生從美術作品中理解人類價值的不同取向,人類對自身尊嚴的維護以及對美好和自由的追求。同時也有助于學生通過美術的方法和素材表達自己對人文精神的理解。這樣在教學中才會有一個好的樂學的心態和心境,才會感受到美帶給我們的精神震撼。
篇10
【關鍵詞】學味 ; 趣味 ; 美術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7-0173-01
我曾經就自己所教授的學科特點,以及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設計了一個關于“你是否喜歡美術課的課程內容”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0名學生中得出以下結果:33%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48%的學生表示喜歡,19%的學生表示不喜歡。在對“請你為美術課提出一項合理化建議或設想”的回答上,有大部分學生希望在課程內容上最好能更深入,更貼近實際生活,更有趣味性。多增加美術知識及美術史的內容,以及更多的與他們實際生活有關的美術課程內容。
美術課應當以學生真實地學習到各種形式的美術技法及相關知識為教學目的。
一、重視學生感受
對于學生們的意見及設想,作為教師的我也有著同樣的困惑。美術是一門技術性的學科,但目前美術教育進入了素質教育的誤區。學生們在課堂教學中根本體會不到美術帶給他們的樂趣,而只是在像學習語文、數學一樣程式化的學習。美術課這樣一個本應帶給學生藝術享受、掌握美術知識的課堂,對于面對升學壓力的學生而言變成了“放松心情”的課程。這無論在什么角度看,對于需要全面發展的學生來說都是不利的,也是導致美術課課堂紀律不好控制的根本原因,本應輕松、愉快的美術課變成了一潭死水。
除了學生對待美術課提不起興趣之外。還有不少教師認為:美術課上只要讓學生照葫蘆畫瓢,畫出幾張畫,課堂不出問題就行了。面對這樣的說法作為一名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師我真是不知如何是好?美術是可以帶給人們無限的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美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之一,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文明的進步正是伴隨著對美的強烈追求而發展起來的。在對美的追求過程中,人的精神不僅得到升華,而且也獲得了人生難以言說的愉悅與快樂。而美術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是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其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重視美術課程
美術課程是一個充滿創造力與想象力的課程。在這樣的課程中學生應該得到的是享受藝術創作的樂趣、體會在自己手中創作藝術品的成就。作為教師我義不容辭的想在課堂中讓我的每個學生都懷有一顆藝術之心。
在這條需要創造力的藝術之旅中我做了很多的嘗試。在我的美術課堂上,我堅持著實現自己的藝術之夢。為了讓學生們可以和我一樣徜徉在藝術的海洋中,我努力嘗試在教學中不斷的讓學生體會藝術家的思想與情感,并使美術課堂真正成為學味與趣味并存之地。在我的不斷嘗試與努力中,最大的收獲就是得到了學生的認可。我想這是所有做教師最大的期待吧。
很多美術教師可能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美術課沒有課業負擔升學壓力,逐漸成為學生放松的首選課堂。對此我反思良久。我想,無論學生是否對美術感興趣,教師在課堂上都應起到引導作用,用有趣的知識和豐富的課堂內容吸引學生參與美術課,讓學生帶著期待上好每一堂課。其次,在課堂上教師應該非常理性的面對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努力創設課堂的學習與創作的情境。再次,在美術學習過程中,對美術學習內容和方式的選擇,必然受到學生個性的影響,因此美術課程應該是最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學科。美術課程在引導學生形成社會共同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努力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重視學味與趣味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其實作為以美術學科為業的教師們常常會犯一個錯誤,即從內心的角度去設想每一個學生都會像我們自己一樣那么關心和熱衷于美術,我們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識與技能,所有的學生也應該掌握。這自然而然地導致我們從學科本位出發看待美術課程,過于強調學科中心,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與技能。忽略了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
記得在一堂關于藝術家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的欣賞課上,有個學生說:“老師,這幅作品太難看了,畢加索就畫這樣的畫啊,我也能畫!”就是這樣一句話讓我知道,原來學生們在課堂中和我一樣有很多的困惑。為了能使這樣難以理解的作品讓學生真正接受,并在欣賞作品時能夠體會藝術家創作的情感,在后來的課程中我做了許多新的嘗試。我在網絡上收集畢加索創作時的視頻,和作品創作背景的歷史資料,也找過歷史教師研討歷史背景。在知識性方面我做了百分百的資料收集。為了能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體會藝術創作的樂趣,我嘗試在課堂中加入《像畢加索一樣畫畫》的環節,讓學生們在欣賞過畢加索創作的視頻后嘗試著在畫紙上自由表現自己的思想與情感,并將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分享。我還嘗試著讓學生通過按照指令在畫紙上進行旋轉畫紙來形成抽象的畫面,并在同伴中展示,互相點評。通過這樣的練習之后學生們對畢加索的抽象性繪畫有了嶄新的認識,也增加了學生對欣賞課的學習興趣。
這樣的嘗試使我的美術課堂充滿學味與趣味。我認識到,中學階段進行的美術教育只是一種普及型的國民美術教育,所以我們對學生所實施的不應是專業的美術教育,而是生活美術教育。因此,我們所選擇的教學內容應該是對學生未來的生活有幫助的,有利于他們身心發展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中體會到美術帶給他們藝術創造的樂趣,并在他們內心根植下熱愛生活的情趣。這也是美術課程真正帶給每個學生受益終生的影響。
作為中學美術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創設課堂中的學習趣味與知識性的傳授,關注學生感受,關注課堂情境,真正做到從學生學習興趣出發,打造既有學味又富趣味的美術課堂。在未來的教學中自當不斷努力,為學生創造一片可以享受藝術之光的空間,成為學生夢想成真的助力。
- 上一篇:電工安全教育培訓方案
- 下一篇:清廉醫院建設工作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