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碳排放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5: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減少碳排放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減少碳排放的建議

篇1

我公司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現狀、存在問題和工作計劃進行了認真研究,并結合實際對上級公司開展此項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企業現狀

我公司以XXXX為主營業務,公司碳排放主要由XXXX運營、企業供暖及職工生活所產生。近年來,我公司緊抓國家環保政策落實和XXX市鐵腕治污機遇期,積極推進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一是公司按股比累計投資2.17億元,分批次完成了控股或參股的6家XXX的環保擴能升級改造,實現了封閉式環保型儲煤,除XXX站使用裝載機裝車以外,其它站均實現了快速裝車系統裝車,有效降低了粉塵污染和裝載機等機械設備的碳排放。二是公司所屬各公司積極踐行藍天計劃,均將燃煤鍋爐、燃煤灶具改為空氣能供暖或者天然氣鍋爐和灶具,減少環境污染,降低了碳排放

雖然近年來我們在節能減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企業生產耗電量大、耗油量大,下屬個別單位對“碳達峰”“碳中和”政策理解和重視不夠等問題。

二、工作計劃

“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正在逐漸掀起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公司要想在新形勢下謀生存求發展,就必須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厘清思路,明確方向,把握機遇,積極尋求低碳發展之路,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加快制定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為公司“碳達峰”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二是積極推進公司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遠景戰略研究,把降碳作為優化公司產業結構,推動生產模式低碳化轉型的總抓手;三是要持續挖掘企業節能減排潛力,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加強集裝站綠色化改造,著力構建綠色集運體系;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大企業植綠造林力度,全面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持續開展大氣排放、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實現減污降碳目標。

三、對集團公司開展此項工作的幾點建議

1.研究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源和垃圾焚燒發電。太陽能、風能是目前陸地上分布最廣泛、利用最普遍的可再生綠色能源。從利用方式上看,生物質能源(薪柴、秸桿、農產品加工業下腳料、禽畜類糞便等)與煤炭、石油的內部結構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術進行處理和利用。建議集團公司結合區域、企業實際,因地制宜,加大太陽能光伏、風能、生物質能源、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研究及投資,擴大產業規模。

2.改造老舊發電機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議集團將本系統有關單位設備工藝落后、生產效率低的老舊發電機組更新改造,降低運維成本、安全隱患和碳排放。

3.整合鐵運資源,加大“公轉鐵”力度。我市煤炭年產量超過4.5億噸,除小部分以發電等方式就地轉化以外,大多數都以公路運輸方式銷往全國各地,鐵路運輸量不到2億噸。針對公路運輸煤炭單車運量小、能耗大、污染大的實際,建議集團公司將系統內煤炭外運工作交由我公司統一以鐵路集運方式銷售,這樣不僅能極大地降低運輸成本、增加效益,并且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

4.發展氫能源和儲能技術的應用。氫能是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二次能源,具有來源廣、熱值高、能量密度大、可儲存、可再生,可電可燃、零污染、零碳排等優點。可通過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業副產氣等多種來源獲取,氫能將成為第三次能源變革的重要媒介。面對機遇,建議集團公司積極開展氫能和儲能技術開發應用,重點推進集團系統發電企業在二次能源領域的調度經驗實現氫電之間深度耦合互補,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為企業創造更大效益。

篇2

摘 要:中國是CO2排放大國。內蒙古是能源大省,代表城市鄂爾多斯能源礦產資源豐富,高能耗,高碳排放現象突出。未來一段時間碳排放量將持續增加,煤炭消費是主要碳源。碳排放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高度正相關。煤炭消費比重大,對能源的依賴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在此基礎上,提出減排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能源經濟 能耗值 碳排放量 碳排放強度

一、引言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2006年中國溫室氣體排放已經占到全球排放總量的20%,能源消費碳排放占碳排放總量的96%。2008年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CO2總量達到65.09億噸,工業部門的排放占80%以上。化石燃料的燃燒是導致溫室氣體大幅增加,燃煤產生的CO2占總排放量的比例已超過50%。中國已經成為CO2排放大國。為此,中國政府將節能減排作為國家重要發展戰略,事關我國經濟和社會生活。政府提出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約束性指標。“十二五”規劃提出,5年期間全國碳排放強度要下降17%。強化節能減排措施,走低碳經濟之路,優化能源結構,力爭到2020年,天然氣比重由3.6%增至10%-12%,煤炭比重由70.7%減少至57%左右。

內蒙古是中國的能源大省,煤炭資源全國第一, 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同時能源消費迅速增長,1999-2008年之間能源消費總量從3634.88萬噸標煤增長到16268.22萬噸標煤, 提高了3.48倍。伴隨著能源消耗增加,碳排放量迅速增加,從1998年的2318.9萬噸增加至2008年的11804.03萬噸,年增長率15.9%。而鄂爾多斯能源礦產資源豐富,煤炭儲量約占全國的1/6,天然氣儲量占1/3;經濟發展迅速,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能源消耗大,碳排放急劇增加,是內蒙古典型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工業城市。研究碳排放量是研究CO2減排的重中之重,碳排放強度是分析碳排放量與經濟產出的重要指標,可以為工業生產提供指導性建議。碳排放的研究是解決能源資源結構性短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內在迫切需要。

二、鄂爾多斯市碳排放現狀與特征

(一)鄂爾多斯市工業經濟能耗碳排放估算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6年版碳排放計算指南,計算公式為:

式中C為碳排放量(萬t);Ki為第i種能源碳排放系數;Ei為第i種能源的消費量,按萬t標準煤計;i為能源種類。根據鄂爾多斯工業能源消耗特征,選取原煤、洗精煤、天然氣等13種主要消耗能源品種進行分析,并以各類能源對標準煤的折算系數和碳排放系數進行處理,如表1。

碳排放強度是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CO2排放量,單位為t/104元;人均碳排放量=碳排總量/人口總數,單位為t/a。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能源消費來計算鄂爾多斯市工業經濟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強度,計算結果如表2。

從表2來看,2011年碳排放量是2000年的12.54倍。各品種能源碳排放量逐年增加(除汽油、煤油、燃料油),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費產生的碳排量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電力。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2011年達31.8496噸每人,約為2000的10.68倍。隨技術設備的改進,低碳節能技術的引進,碳排放強度呈減少趨勢,減少幅度為41.51%。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基本原理, 長期來看, 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之間呈倒U型曲線關系。內蒙古作為中國一個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自治地區, 其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處在U型曲線的左端, 因而在目前乃至將來一段時間內, 內蒙古經濟增長的同時其碳排放量也將有很大的增長。

(二)經濟的發展與碳排放的特征

鄂爾多斯市的生產總值和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率為28.78%,碳排放總量年均增長率為35.87%,如圖1中兩條曲線走勢相似。但是隨能耗值的逐年降低,碳排放強度總體呈下降趨勢,能耗值與碳排放強度走勢相似,在2000-2004年較高,2004-2007逐漸降低,2007年后平穩波動,且能耗值高于碳排放強度。2000-2011年碳排放強度下降幅度為41.51%,能耗值下降幅度為43.69%。碳排放量與經濟產出、經濟結構、能源使用效率、能源結構等因素有關。鄂爾多斯市經濟的發展與碳排放呈現出兩個特征:

放強度與生產總值變化

1.“兩個”高相關。一個是碳排放總量與生產總值高度正相關,隨生產總值的增長,碳排放總量增加。另一個是能耗值與碳排放強度存在很高的相關性,曲線走勢相似,這是由于碳源的主要來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燒。

2.“此消彼長”現象。生產總值與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增速呈“M”型,生產總值2004年和2008年較大,2005-2006年較小;碳排放總量2005年和2008年最大,2006年較小。但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從2000年的2.6噸/萬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1.5噸/萬元,降幅達41.51%。主要原因是:第一,技術設備改進,低碳技術的大力投入,減少了碳排放;第二,鄂爾多斯市走節能減排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集約化生產減少了能源的消耗。

鄂爾多斯市能源消費存在三條現狀:(1)煤炭消費比重大。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2)工業耗能比重大,對能源的依賴程度高。在能源消費總量中,鄂爾多斯市工業消費比重過大,平均為99.6%,與發達國家平均30%-40%的比重相比明顯高出很多。(3)能源使用效率低。

三、結論

近年來,內蒙古國內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逐年增長,鄂爾多斯市尤為突出,本文通過2006年版的IPCC碳排放計算分析,是現有文獻中涉及中國碳排放估算的一個通行的計算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一)內蒙古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碳排放量將持續增加 鄂爾多斯市2011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約為2000年的21.4倍,年均增長率為28.78%。碳排放總量也逐年增加,年均增長率為35.87%,增速2004年達到最大,2008年次之。碳排量主要以原煤消費產生的碳排量為主,洗精煤次之,第三位的是電力消費。

(二) 隨技術設備改進和集約化生產,能耗值和碳排放強度整體呈下降趨勢

鄂爾多斯市經濟的發展與碳排放的特征是:碳排放總量與國內生產總值高度正相關;能耗值與碳排放強度存在很高的相關性。能耗值降幅為43.69%。碳排放強度降幅達41.51%。人均碳排量逐年上升。

(三)目前鄂爾多斯的能源使用現狀是:煤炭消費比重大,工業耗能比重大,對能源的依賴程度高,能源使用效率低

依據實證結果及工業經濟發展現狀,提出如下減排的政策建議:優化工業內部行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逐步加大能源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進低碳技術進步,鼓勵自主創新;強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國際交流合作。

參考文獻:

[1]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課題組.中國2050年低碳發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9.

[2]劉竹,耿涌.城市能源消費碳排放核算方法[J].資源科學,2011(7).

[3]錢貴霞,張一品,鄔建國.內蒙古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分解分析[J].技術經濟,2010 (12).

[4]鞏芳,王芳.基于LMDI分解模型的內蒙古碳排放實證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 (2).

[5]史安娜,李淼.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業經濟能源消費碳排放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11 (10).

篇3

關鍵詞:碳排放量;環境教育;農村社區;低碳行為

作者簡介:路遙(1978-),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農村發展、環境教育;

孫藝嘉(1983-),云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環境會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49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3-117-03

一、項目背景與實驗設計

(一)國際趨勢推動國家承諾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的召開,促使各國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減排計劃。美國承諾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印度承諾在2020年前將其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20%至25%;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二)行為指導促進個體參與

“碳足跡”來源于一個英語單詞“Carbon Footprint”,意指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的排放,它是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1]。由北京市林業碳匯工作辦公室監制的個人碳足跡計算器,可以從個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分別進行碳排放計算[2]。

計算碳足跡是評價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徑之一。碳足跡的運用,將碳足跡衡量的范疇進一步擴展到其他溫室氣體,即碳足跡是某一產品或服務系統在其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總量,包括個人、組織、部門等在某一活動過程中直接和間接地碳排放總量[3]。如今,各大網站都有碳足跡計算器的介紹應用。

碳足跡的計算有兩種方法:第一種,利用生命周期評估法;第二種是通過所使用的能源礦物燃料排放量計算。考慮到在校大學生對于計算方法的理解簡易程度以及和周邊社區大眾對概念的接受程度,項目采用后者進行碳排放量的計算[4]。

(三)實驗設計結合環境教育

項目旨在通過在校大學生的同伴教育,進行關于低碳行為的知識傳播與行為干預,自發產生減少碳排放量,并對大學周邊的農村社區家庭進行環境教育嘗試。

圖1 運用“碳足跡計算器”技術路線

項目首先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不同年級的目標群體差異性和共同特性的分析。具體說來,在校大學生各個年級所處的生活學習環境差異不大,大學一年級新生,統一住8人間,每天用電時間固定,個人購買電腦人數不多,生活和學習行為尚處于探索階段,吃、行、用方面的行為尚不穩定;大學二年級至大學四年級三個年級學生住在4人間和6人間,每天用電量不固定(各個宿舍用電量分表有記錄),大部分已經購買個人電腦,已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學習圈子。項目預期大學一年級學生在涉及碳排放量的行為方面與其它年級學生相比有差異性。項目還預期,在校男、女學生群體在涉及碳排放量計算的行為中也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

項目分宿舍類型、性別,隨機選取共8間宿舍(其中4間為干預組;4間為對照組)的在校大學生作為項目的實驗對象,對宿舍成員個體的碳排放數據,連續兩周進行記錄,統計每周的碳排放量水平,乘以52,得出個人平均年碳排放量。

個人年均碳排放量表示為:

52∑(x1y1+x2y2+x3y3+x4y4+x5y5)+∑(a1b1+a2b2+a3b3+…+an-1bn-1+anbn)+cd

其中,x分別代表食物、肉類、一次性紙碗、煙(包)、公交里程等的一周使用量;Y分別為其所對應的碳排放量的系數;a分別代表除以上幾項以外的其它碳排量統計項;b分別為其所對應的碳排放量的系數;c表示每周用電量;d表示每耗1度電其碳排放的系數。

在周邊農村社區實施過程中,項目成員嘗試計算以家庭為單位的碳排放量的同時,更注重對社區大眾的環保宣傳和教育。

二、校園“碳足跡計算器”運用與創新

(一)計算公式的跟進運用

碳足跡計算器統計時間是以年為單位,統計內容包括衣、食、住、行、用五大板塊,在這些板塊下又包括若干方面。項目將“食”板塊和“用”板塊中的塑料袋、一次性碗筷、“行”板塊中的公交車方面按天進行統計,統計時間為一周;耗電量則按周統計;其它則按年分項統計,最后,將不按年統計的內容折算成人均一年的碳排放量,再計算分析結果。

人均每周碳排量表示為:∑(x1y1+x2y2+x3y3+x4y4+x5y5)+cd

根據對統計數據的分析整理,形成了“大學生宿舍低碳行為建議”,在全校范圍進行宣傳推廣;在周邊農村社區,通過對家庭的碳排放跟蹤調查,形成“城郊結合部家庭低碳生活行為建議”;在周邊社區小學,項目團隊通過與小學生的游戲、圖畫、日記等形式進行低碳環保教育。

(二)校園宿舍的對比實驗

記錄第1周結束時,項目組與干預組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明確可以降低碳排放的行為,分發環保宣傳冊,指導學生從生活學習行為的點滴著手降低碳排放量,并以每節省1Kg碳排放量給予10元獎勵以期干預組學生的行為有所改變。

對照組則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仍舊按其原來行為進行數據統計。

表1 校園宿舍利用“個人碳足跡計算器”記錄 (單位:Kg)

到記錄第2周結束時,項目組發現干預組和對照組在個人碳排放量的數據上有明顯差別。

數據顯示干預組大學一年級男生個人平均減少1.2KG碳排放,其它年級男生個人平均減少1.48KG碳排放;干預組大學一年級女生個人平均減少1.13KG碳排放,其它年級女生個人平均減少1.04KG碳排放;對照組則個人平均減少0.56KG、0.17KG、0.14KG和0.65KG。

(三)實驗發現及原因分析

通過兩周的記錄、干預和分析,項目組在校園宿舍的實驗有以下幾個有趣的發現:(1)干預組碳排放水平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下降幅度;(2)同年級男生碳排放量水平低于女生碳排放水平;(3)在校大學生的個人年均碳排放量比中國人均碳排放水平低。

干預組和對照組人均碳排放量都有降低,干預組下降幅度明顯高于實驗組。干預組人均下降幅度都接近1Kg左右且人年均可減少約60Kg碳排放量,說明干預措施是比較有效的。

對照組下降的排放量有可能來自其它渠道的影響效果,如大眾媒體、學校教育和同伴影響等;也不排除在記錄期間宿舍的斷電停水等外力因素。

男生群體中,低年級同學其碳排放量水平比高年級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過采取干預措施后,高年級男生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接近其一周碳排放量水平的1/8,一年可減少約77Kg的碳排放總量。另外,低年級男生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同年級女生降低幅度稍大。女生群體中,低年級同學其碳排放量水平較高年級人均碳排放量少。而通過干預措施后,高年級同學人均碳排放量降低幅度比低年級同學少0.1Kg,年均可減少近55Kg的碳排放量。

究其原因,項目組認為對干預組進行小組討論、分發宣傳冊、給予經濟刺激等手段有利于學生認知、熟悉低碳相關知識,并養成低碳行為習慣。根據宿舍統計數據顯現,女性在衣物及日常個人用品上的消耗使得其碳排放量遠遠高于男性。而在校大學生的集體生活使得其在能源消耗量上大大低于小單位生活的個人或家庭。

三、周邊農村社區的干預活動

(一)樣本農村社區調查發現

調查發現樣本社區L村居民在碳排放行為方面主要有以下表現:(1)家庭塑料袋消耗量在平均每天3-5個;(2)耗電量較大的家庭,其碳排放量也相應較高;(3)擁有私車的家庭,其年均碳排放量較沒有私車的家庭高;(4)家庭人均年食用肉類量大,甚至出現有家庭年食用肉類量大于家庭食用糧食量;(5)L村居民人均碳排放量低于中國平均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人均水平。

項目組分析L村居民的碳排放量較少的原因有:所在地昆明四季平均溫度適中,即使在冬季也不必采取特殊取暖措施,節省了能源消耗;昆明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L村每家都安裝了太陽能,這一替代能源更是減少了碳排放量;另外,在碳足跡計算器中,家庭裝修會產生較大碳排放量,L村是一個老社區,在計算時也就少了因裝修而產生的碳排放量。

(二)社區調查推動知識普及

項目組與L村管理環境與教育的負責人協商后,以小學生所在家庭為核心,對社區家庭進行個人年均碳排放量調查。同時,在附近農貿市場,通過展板宣講、分發環保袋等方式,由針對性地對社區居民進行環保教育宣傳。

四、問題與啟示

在運用過程中,項目組發現“碳足跡計算器”在統計時的問題,比如生活中的鞋、襪、帽等用品跟“購買衣服件數”內容接近,但如何準確計算成為問題;另外,按照一年為單位計算個人年均碳排放量水平,時間周期較長,在統計執行時可能會造成記錄誤差。

“碳足跡計算器”是對碳排放的一種量化手段,能夠對個人年均碳排放量進行統計,能讓大眾對碳排放量有更深的認識;使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更能夠指導改變行為。對于個人,鼓勵建立個人和家庭碳排放量數據庫,從身邊小事做起降低碳排放量。

參考文獻:

[1] 陳靚、姜淑娟.了解低碳從詞匯開始[N].深圳晚報,2010-05-07.

[2] 個人碳足跡計算器[ED/OL].2013-02-27.http:///zt/2009/chooseearth/tanzuji.htm

[3] 耿涌、董會娟、郗鳳明、劉竹.應對氣候變化的碳足跡研究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10).

篇4

關鍵詞:碳排放效率;隨機前沿模型;西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4)01-0014-05

一、引言

2009年,中國政府提出了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礎上下降40%—45%的目標,但現實情況是中國已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國家,并且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碳排放量有繼續增長的趨勢。如何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中國目前面臨的深刻問題。與此同時,2011年西部地區①的碳排放強度為1.08萬噸標準煤/億元,高于全國的0.70萬噸標準煤/億元②,即西部地區單位GDP的碳排放量高于全國。因此,研究西部地區的碳排放效率對于全國在2020年達到碳減排的目標有重要意義。另外,對西部地區碳排放效率進行分類,才能因地制宜地實施碳減排政策,才能充分利用碳減排的潛力來實現碳減排目標。

碳排放效率的相關研究方法主要分為三種:第一,隨機前沿研究方法(SFA)。杜克銳、鄒楚沅(2011)利用隨機前沿模型對中國碳排放效率的地區差異、影響因素和收斂性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碳排放效率存在地區差異,并且差異在不斷擴大。另外,發揮市場的作用、城市化進程等因素對提高我國碳排放效率有促進作用。趙國浩等(2012)采用隨機前沿模型和模擬退火算法對山西省1995—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和山西省“十二五”規劃的碳減排目標的可達性進行分析,結論為不可達。胡愛榮和岳磊(2011)采用隨機前沿模型對黑龍江省4個煤炭城市10年的技術效率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黑龍江4個煤炭城市的碳排放技術效率都不高,但都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第二,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塔斯金等(Zaimand Taskin等,2000)利用不同的DEA模型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和部分地區碳排放績效進行了評價。魏楚和沈滿紅(2007)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法測算了我國1995—2004年的省際能源效率。第三,TOPSIS和OWA算子賦權方法。周健(2011)基于TOPSIS和OWA算子賦權方法測算了中國30個省(除)2003—2008年的碳排放效率。徐勝和楊娟(2012)利用TOPSIS和OWA算子賦權方法測算了山東省17個地市2005—2009年的碳排放效率。

目前有關西部地區碳排放效率評價的相關文獻相對較少,本文著眼于中國西部地區,采用隨機前沿模型,測算2003—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對西部地區碳排放效率進行分類并提出因地制宜的對策建議,為西部地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節能減排提供決策參考。

二、模型簡介

(一)計量模型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為隨機前沿分析方法,采用的相關數據是宏觀層面的,并且有些數據是通過基礎數據進行計算獲得的,數據不可避免地存在噪聲,選擇隨機前沿邊界分析方法是較為合適的。另外,在隨機前沿邊界框架下,對碳排放效率進行定義更加直觀,更能貼切地評價生產活動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績效,這也是本文選擇隨機前沿邊界分析方法的重要原因。

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是艾格納、洛弗爾和施密特(Aigner、Lovell和Schmidt,977)以及米奧森和伯洛克(Meeusen和Vanden Broeck,1977)分別獨立提出來的。最初的模型是專門針對具有橫截面數據的生產函數,并將生產函數中的誤差項分為兩部分:一個是隨機誤差項,另一個是技術無效部分。該模型可用如下函數表示:

(二)碳排放效率的分類

1. 在進行碳排放分類時,本文最終選擇西部地區各省區近3年碳排放效率的均值來代表西部地區碳排放效率的水平,這是由于考慮到若選擇西部地區2003—2011年的均值會使得西部地區整體的效率值被低估,而僅選擇1年的效率值則不能代表各省區碳排放的真實效率水平。

2. 本文將碳排放效率劃分為碳排放高效區、中效區和低效區。根據杜克銳、鄒楚沅和趙國浩等的研究結果,國內先進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已達到0.900以上,因此本文將碳排放高效區的分類標準界定為大于0.900,又根據西部地區各年碳排放效率平均值為0.699,將碳排放中效區分類標準界定為0.699到0.900之間;碳排放效率低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的屬于低效區,因此對碳排放低效區的分類標準界定為小于0.699。

根據對碳排放效率分類標準的界定和表2的計算結果,本文對西部地區的碳排放效率分類結果為:在2011年屬于碳排放高效區的省只有1個,即廣西省;屬于碳排放中效區的省有4個,分別為四川、重慶、青海、云南;屬于碳排放低效區的省有6個,分別為陜西、新疆、甘肅、內蒙古、貴州、寧夏。如表3所示。

(三)計算結果分析

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國西部地區的碳排放效率平均值在2003—2011年間呈現緩慢上升的趨勢,由圖2、圖3得出平均每年增長4.080%,2009—2011年碳排放效率的均值為0.699。從圖4中可看出,西部各省區的碳排放效率差距正在縮小。根據碳排放效率的定義,碳排放效率處于0—1之間,效率值越大意味著碳排放效率越高,因此西部地區的碳排放效率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同時也表明西部地區有著巨大的節能減排潛力。

處于碳排放高效區的廣西, 2011年碳排放效率已經達到0.923,在西部地區始終保持第一位,2009—2011年平均值為0.916,年均增長率為1.065%,增長速度緩慢,節能減排的潛力較小。從圖4中也可看出,西部地區其余省區與廣西的碳排放效率差距正在縮小。廣西2011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為11720.87億元,排在西部地區的第四位,碳排放量、年末從業人口、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均排在西部地區的中間位置,而廣西在西部地區碳排放效率最高是得益于技術效率所具有的優勢,以及旅游業、服務貿易等第三產業的長足發展。

處于碳排放中效區的四川、重慶、青海和云南,在西部地區的排名分別在2—5位,碳排放效率高于西部地區均值,碳排放效率的年均增長率在2%—4%之間,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從圖4中可以看出,上述4個省區間的碳排放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最高的四川和重慶的碳排放效率較為接近,四川2009—2011年3年均值為0.836,重慶為0.804;青海和云南的碳排放效率較為接近,青海為0.749,排在中效區末位的云南為0.706。雖然在西部地區四川和重慶的經濟基礎較強,四川經濟總量為西部第一,重慶是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但近年來的循環經濟發展成效不突出,技術效率的進步不明顯,使得重慶碳排放效率未能躋身高效區。云南的投入和產出在西部地區處于中間位置,技術效率在西部地區屬于中等水平,節能減排具有較大的潛力。雖然青海的投入和產出比在西部地區都是最低的,但由于技術效率在西部地區也屬于中等水平,使得青海位列西部地區碳排放中效區。

處于碳排放低效區的陜西、新疆、甘肅、內蒙古、貴州、寧夏,分別排名6—11位,碳排放效率的年均增長率高。從圖4中可以看出,陜西、新疆、甘肅的碳排放效率相近,差距在逐漸縮小,陜西2009—2011年3年均值為0.693,新疆為0.664,甘肅為0.641;內蒙古、貴州、寧夏的碳排放效率較為相近,但這3個省區與排在他們之前的省區碳排放效率差距縮小的趨勢并不明顯。上述6個省的碳排放效率都低于西部11省的平均水平,雖然他們碳排放效率的增長率高,但技術效率的嚴重不足,導致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碳排放量和其他投入也在快速上漲。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運用隨機前沿的研究方法對西部地區2003—2011年的碳排放效率進行測算,得出的主要結論為:(1)西部地區的碳排放效率在2003—2011年上升速度較慢,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具有巨大的節能減排潛力。(2)西部地區的碳排放效率分類結果為:在2011年屬于碳排放高效區的省只有1個,即廣西省;屬于碳排放中效區的省有4個,分別為四川、重慶、青海、云南;屬于碳排放低效區的省有6個,分別為陜西、新疆、甘肅、內蒙古、貴州、寧夏。通過研究筆者認為,我國的節能減排要根據不同地區碳排放效率的差異實施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從而更好地利用各地區節能減排的潛力,實現國家在2009年提出的節能減排目標。因此根據本文對西部地區碳排放效率進行的測算和分類,得到以下主要的政策啟示:

(一)高效區:在維持現有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

總的來說,對于像廣西這樣碳排放效率較高的省份,節能減排方面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在維持現有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碳排放效率。因此本文針對廣西省提出的政策建議為:首先,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將經濟增長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為由投資、出口和消費協調拉動;其次,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優化產業結構,政府牽頭引進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的產業,同時大力扶持服務業和金融業的發展。通過上述措施在保證經濟增長的情況下盡可能地減少碳排放量,從而提高碳排放效率,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

(二)中效區:提高能源利用率,優化能源利用結構

對于四川、重慶、青海、云南這4個省,節能減排方面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優化能源利用結構。因此針對這4個省提出的政策建議為:政府和企業要加大對于技術改進的科研投入,積極建立企業和高校的合作機制,同時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生產技術,淘汰落后的產能,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企業的盲目擴張,優化能源利用結構,積極開發和使用清潔能源,從而在保持經濟發展速度的情況下降低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提高碳排放的效率,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

(三)低效區: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減少碳排放的增長速度

對于碳排放效率較低的陜西、新疆、甘肅、內蒙古、貴州、寧夏,其碳排放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粗放的無效率的生產方式,而西部各省區正處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不能放慢經濟快速發展的腳步,因此其節能減排的主要任務是:在保證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減少碳排放的增長速度。應該著重提高生產的技術效率,更新生產設備,引進國內外先進生產運營模式,加強對工業企業科技創新的激勵和支持,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同時要科學合理地制定各省區的工業生產功能區規劃,整合資源形成產業集聚,從而提高碳排放的績效,在保持原有經濟效益的同時降低碳排放量。

注:

①本文所研究的西部地區是指除以外的中國西部11省,即:廣西、四川、重慶、青海、云南、陜西、新疆、甘肅、內蒙古、貴州、寧夏;由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未給出的碳排放數據,因此未將納入研究范圍之內。

②GDP由《中國統計年鑒》獲得。能源消費數據由《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獲得,并將8種能源消費量乘以碳排放系數得出碳排放量,其中碳排放系數來源于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碳排放量計算指南缺省值。

參考文獻:

[1]杜克銳,鄒楚沅.我國碳排放效率地區差異、影響因素及收斂性分析 [J].浙江社會科學,2011,(11).

[2]趙國浩,李瑋,張榮霞,梁文群.基于隨即前沿模型的山西省碳排放效率評價[J]. 資源科學, 2012,(10).

[3]胡愛榮,岳磊.基于前沿生產函數的黑龍江省煤炭城市的技術效率研究[J].價值工程, 2011,(2).

[4]Zaim.O.and Taskin.F.Evironmental Efficiency I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OECD,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Journal of Evironmental Management.58(2).

[5]Aigner,D. J., C.A.K Lovell, and Schmidt,1977.Formulation and Estimation of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Models[J].Journal of Econometrics,(July).

[6]Meeusen.W.,& J. van den Broeck,1977.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 -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18.

[7]Battese, G.E. & T.J. Coelli,1992.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3:1/2 (June).

[8]魏楚,沈滿洪.能源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基于DEA實證分析[J].管理世界,2007,(8).

篇5

摘要: 在全球氣候和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發展低碳經濟,減輕經濟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各國共識。物流業是能源消耗大戶、碳排放量大戶,因此順應時代要求,發展低碳物流具有深遠意義。為了進一步推動低碳物流發展,論文從政府和企業兩方面提出我國當前發展低碳物流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低碳物流;政策建議;對策

0引言

隨著全球人口及經濟規模的不斷增長,能源使用帶來的環境問題不斷涌現,為應對能源使用帶來的各種環境問題,中國政府也制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并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此后,“低碳經濟”成為包括物流在內的每一個行業和國家每一個層面都關注和思考的問題。面對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要求,我國物流業也應該走一條節能環保的“低碳物流”之路。

1低碳經濟與低碳物流

所謂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經濟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的觀念的根本性轉變。物流業是能源消耗大戶、碳排放量大戶,物流業的節能減排對于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要將發展低碳物流作為物流行業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對于低碳物流目前還沒有一個系統全面的定義,經濟界人士認為低碳物流是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為背景,以科學發展觀、低碳經濟、物流管理等理論為基礎,以節能減排、低碳發展為基本要求,抑制物流活動對環境的污染,減少資源消耗,利用先進低碳物流技術規劃并實施低碳物流活動。

2我國發展低碳物流的政策建議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把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的戰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展低碳經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2.1 將低碳物流納入“十二五”規劃中央和地方政府,應明確地將發展低碳物流納入“十二五”規劃。有條件的城市,可以在編制物流專項規劃時,對建立低碳物流體系,進行專門的研究。特別是物流產業比較發達的城市,應將低碳物流體系建設納入低碳城市建設、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內容。

2.2 建立低碳物流績效考量指標體系和認證服務體系低碳物流績效考量體系,可以先從汽車運輸、鐵路運輸、航空運輸、水運、多式聯運等運輸方式以及倉庫、港口、機場等環節入手,建立碳足跡記錄和披露計劃,然后再覆蓋企業的采購、制造、交付、回收環節,逐步擴展到整個供應鏈環節。

按照低碳物流績效考核指標,建立我國自己的低碳物流認證體系,同時建立第三方專業服務能力,對企業建立碳績效考量體系進行輔導并測量,建立節能減排的評級機制。

2.3 鼓勵扶持低碳物流管理和技術的推廣應用政府應重點扶持低碳物流管理和技術的研發,鼓勵和推廣低碳運輸、低碳倉儲、低碳物流管理技術的應用。對于企業實施低碳物流的投資項目應給予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對新建的物流項目規定低碳標準,只有達到低碳標準的項目才準予建設。

2.4 在條件成熟時將碳績效納入排放交易和碳限制體系我國尚未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但這方面的呼聲已經很高。將碳看成商品,將減排的碳換成現金,將極大鼓勵企業實施減排計劃。碳排放交易之后可考慮實施碳排放限制計劃。

2.5 加強對低碳物流的宣傳目前低碳物流在理論界是一個研究熱點,但企業和公眾對此反應比較冷漠,甚至有的企業對低碳物流存在抵觸情緒。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對低碳物流的輿論宣傳力度不夠,公眾對碳排放的危害和能源危機的認識不夠,缺乏發展低碳物流的緊迫感。因此,政府應加強對低碳物流的宣傳,使廣大企業和社會公眾認識發展低碳物流即是國際形勢所趨,也是人類社會改善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3我國企業實施低碳物流的對策

借鑒發達國家實施低碳物流的經驗,我國物流企業可重點采取以下對策:

3.1 實施低碳運輸汽車尾氣排放成為最主要的污染源已是不爭的事實。降低汽車運輸在物流中的比例,大輻提升我國多式聯運模式的運輸比例,將產生明顯的降耗減排成效。另外使用低碳能源機動車、大型貨車、專用貨車,進行運輸路線的優化,實施共同運輸等也是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

3.2 發展低碳倉儲企業應積極采用低碳倉儲設備和技術,降低能耗;采用先進的倉儲規劃技術,提高倉儲空間利用率,提高倉儲分區和布局的科學性,在提高倉儲效益的同時降低倉儲對環境的影響;采用綠色建筑技術,在通風、照明、節水、節能等方面應用環保材料和綠色能源。

3.3 實施低碳配送管理企業應合理規劃網點。及配送中心、優化配送路線、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載貨率;創新工作機制,采取“彈性配送”工作制,根據每天銷量及時調整配送方案,減少運力浪費;改進裝載方式,提高車輛裝載率,節約運力;避開運輸高峰期進行配送或采取夜間配送,緩減交通堵塞,降低堵塞過程的能耗和排放。

3.4 實施物流信息化企業物流信息化可以促進物流業務的自動化、透明化、無紙化,能夠大幅度降低人力和資源的耗費;采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統可以優化企業物流流程,支持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從而通過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和GPS技術的應用,能夠整合物流供應與需求信息,提高運輸工具實載率,減少空駛率,避免無效運輸和重復運輸,促進運輸合理化。

篇6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環境審計模式 研究

本文分別從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問題的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及構成、環境審計的定義及內涵、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必要性以及低碳經濟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做了以下研究。

1. 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背景

所謂低碳經濟,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的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近幾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據預測,中國在202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在節能減排問題上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國際壓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根據自身的資源和環境條件,提倡節能減排,避免走很多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2. 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低碳經濟模式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有關組織的廣泛關注和青睞,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有利于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也是我國承擔國際義務, 提高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戰略舉措。低碳經濟的發展為環境審計提出了新的課題和理念,指明了新的審計方向與重點;將低碳經濟引入環境審計工作,是推動環境審計與時俱進發展的重要途徑。

3. 低碳經濟的概念及構成

2003年,英國政府在題為《我們能源的未來——創造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狹義上講,低碳經濟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要目標,通過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減排技術創新等,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相分離,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廣義上說,低碳經濟是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發展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將導致能源消費方式、經濟發展方式和人類生活方式的全新變革,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4. 環境審計的定義及內涵

根據最高審計機關國際組織環境審計委員會提出的定義框架,政府環境審計被界定為“為促進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由審計機關對政府和(或)企事業單位等被審計單位的環境管理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所進行的監督、評價和簽證等工作”。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對環境審計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是環境審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決定了環境審計的本質目標和具體目標;二是環境審計的具體目標包含鑒證評價與管理建議,環境審計首先要對環境管理以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合法和效益性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資源與環境保護提出管理建議,有效發揮審計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免疫系統”作用。

從審計目標來看,環境審計實際分為狹義的環境審計和廣義的環境審計,前者側重于資源環境合規性審計(如環境保護政策的執行情況等)與環境財務審計(如排污費的征集與使用情況等),后者側重于環境績效審計的范疇,能夠有效地將經濟與環境聯系起來,用以衡量環境對經濟的貢獻以及經濟對環境的影響,并向決策者提出建議。

5. 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必要性

在環境審計中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保證了審計工作符合環保的最新發展方向,有利于發揮審計在推動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5.1引入低碳經濟概念是環境審計事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10%,到2020年達到15%;并在哥本哈根會正式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碳生產率)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是我國資源環境保護重要的發展方向,是向國際社會的鄭重承諾;發展基于低碳經濟的目的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它與環境審計的最終目標完全相一致。

5.2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是完善環境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的需要

低碳經濟涵蓋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低碳發展等多個領域。根據我國發展規劃與國際承諾,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GDP能耗、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占比等低碳指標已正式列入我國未來的發展規劃,將低碳經濟納入環境審計指標體系,可以從更加宏觀、全面的角度去分析資源環境保護的績效狀況,并有助于提出符合環保事業發展的針對性對策建議。

5.3引入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是環境審計與環保學科融合的需要。

環境審計作為一項系統性、綜合性的審計工作,需要根據時展及時融合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等新興環保學科的思想,并將其充分吸收、分解到環境審計工作中去,從而保證環境審計實現與時俱進的發展。

6. 低碳經濟在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分析

低碳經濟作為一個新理念,在環境審計研究和實踐中尚未廣泛、有效涉及與應用。在環境審計過程中,加強對低碳經濟的探索、分析與應用,有助于進一步完善環境審計評價體系。

6.1低碳經濟應用于環境審計的總體思路

根據低碳經濟目標定位,以二氧化碳減排為核心的狹義低碳經濟發展指標可以作為環境合規性審計與財務審計的范疇;而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結構的調整、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城市空間的科學規劃、CO2 捕獲與埋存技術的應用、居民的節能觀念等廣義低碳經濟發展因素,可以作為環境績效審計的范疇。

6.2低碳經濟在狹義環境審計中的應用分析

6.2.1環境合規性審計中需考慮的低碳指標

第一,CO2排放的總量指標。計算CO2排放量時可以引用CO2排放量測算模型CO2 =ΣKiEi(其中:Ei表示不同的能源類型,Ki表示不同的碳排放系數),在已知能源類型和規模的情況下,可以估算全社會CO2排放量。為保證更具針對性,可以根據需要將熱電行業CO2排放、工業CO2排放總量、交通運輸業CO2排放總量、建筑、居民CO2排放總量等作為二級指標進行檢查。

第二,CO2減排的相對指標。根據哥本哈根會議要求,應設置以碳生產率為核心,考核碳排放的增減比例變動,關注碳生產率水平的總體提高情況。在此基礎上還應可將熱電行業CO2減排相對指標、工業CO2減排相對指標、交通運輸業CO2減排相對指標等納入檢查范疇。

6.2.2環境財務審計中需考慮的因素

目前,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資金主要包括兩種類型:一是燃油稅、資源稅、排污費等專項征收的稅費,這些稅費的征收與使用是環保引導的重要方向,在環境財務審計中需要重點加以關注。此外,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報告建議,在2009年進行燃油稅費改革后擇機進行資源稅改革,在資源稅改革后的1至3年期間擇機開征碳稅,未來也可根據碳稅政策的實際推進加以綜合考慮;二是國家、省、市各級政府安排的環保引導專項資金,這些資金主要用于引導符合生態環境優化的各種產業與項目,是環保政策的具體落實措施,也應列入環境財務審計的范疇之中。

6.3低碳經濟在廣義環境審計中的應用

環境審計過程中,不僅應在碳排放的總量和相對量進行研究,還應從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進行有益探索,促進低碳政策的建立、能源結構的調整、社會消費方式的轉變、居民的節能觀念等。(下轉第132頁)

(上接第108頁)

6.3.1經濟發展的低碳化評價

對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應將碳生產率設為核心指標,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首要評價因素。并根據我國結構調整的客觀要求,對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環保產業GDP比重等產業結構指標加以分析;以及考慮低碳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應用情況,對傳統產業的低碳改造率、傳統產業生產流程改造率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率等環保技術的應用指標研究。

6.3.2社會發展的低碳化評價

社會發展的低碳化評價主要包括公共建筑的低碳化、交通運輸業的低碳化、居民生活的低碳化以及生態環境的優化情況。公共建筑的低碳化重點包括公共建筑單位面積碳排放量、太陽能利用率等;交通運輸業的低碳化重點包括有萬里行程碳排放量、新能源汽車所占比重等指標;居民生活的低碳化重點包括戶均年碳排放量、綠色出行居民比率等指標;生態環境的優化重點包括土地植被覆蓋率、污染削減率等生態環境指標。

6.3.3能源的低碳化評價

能源的低碳化評價包含能源的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益兩個方面。能源的結構可以分解為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比例、潔凈煤占煤能源比例、新能源再生能源占總能源比例等指標;能源的利用效率則可以結合單位工業產值的碳排放、單位農業產值的碳排放、機動車油耗水平等能源利用的效率指標進行關注分析。

6.3.4低碳科技發展評價

低碳科技發展評價涵蓋低碳技術R&D經費占GDP比重、清潔煤高效利用技術、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技術、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技術、智能節能技術、CO2 捕獲與埋存技術。需要指出,在環境審計中考慮上述內容,目的在于幫助審計工作更好的分析環境保護未來的發展趨勢,并提出有針對性地建議以幫助決策。

結束語:

可見,中國走低碳經濟道路,既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也符合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所以說低碳經濟理論的提出為環境審計工作提供了新的理念,深信,在今后的基于低碳經濟條件的概念下引入環境審計模式的工作中,中國一定能走出有中國特色的低碳經濟發展之路。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319號

參考文獻:

[1] ·阿克拉姆·汗,徐瑞康;績效審計要素[J];審計研究;1988年02期.

[2] 達巖,陳鋒,吳雪峰;運用績效審計 提高政府支出效率[J];廣東審計;2002年11期.

[3] 邢俊芳;印度的績效審計[J];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2003年08期.

[4] 黃曼行;淺論非營利組織的績效審計[J];事業財會;2004年01期.

[5] 劉家蘭 ,王恩山;淺談環境績效審計的內容[J];會計之友;2005年09期.

[6] 史振燕,魏芳;微觀績效審計適用的幾種方法[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7] 周旻;;公共資金績效審計初探[J];審計與理財;2005年S4期.

篇7

[關鍵詞] 行業碳排放量 能源利用效率 要素稟賦結構 洛倫茨曲線 基尼系數

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之一,它體現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在資源稀缺情況下,行業領域能源分配不均,是社會公平正義在經濟領域出現偏頗的重要表現。先不考慮行業是否需要以能源為主要原料和行業投入多少的情況,每個行業得到能源消費利用的機會應該是均等的。換句話說,不管該行業對該種資源消費與否,每個企業都有權利獲得滿足自己所需要的能源消費量,或者至少能得到屬于自己與其他行業等額的消費權利。而目前行業的能源消費是不公平的。

一、研究范圍和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范圍具體包括: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品機械制造業,家具制造業,炯草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丈教體育用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醫藥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食品制造業,木材加I: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金屬制品業,紡織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橡膠制品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造紙及紙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二、行業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分析

按照經濟學資源稀缺性前提假設,行業間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意味著資源使用存在普遍競爭的情況下,不同行業之前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是存在差異的,但是這種差異違反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公平正義” 原則,有的行業用較少的能源消費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T業總產值),而有的行業消耗了大量能源(伴隨著更大的二氧化碳 )卻創造了較低的財富(T業總產值)。按照國際慣例作出分析:若低于0.2表示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差距較大;0.5以上表示差距懸殊。圖1描述了按照碳排放量大小排名的前十名和后十名行業,總體呈現輕工業的碳排放量相對較少,重工業碳排放量相對釋放較多特點。

三、行業碳排放量影響因素及不公平的原因探析

影響碳排放量大小的因素,目前主要歸結為:經濟發展狀況、人口增長狀況、人均收入水平、產業結構、對外貿易水平和能源效率等,具體到行業內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還未有人總結,行業的單位能耗強度可能是影響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并且行業碳排放量大小和行業對能源消費量大小成正相關,行業要素結構必然影響行業碳排放量大小,選用從業人口作為控制變量,并借鑒C―D函數雙對數形式建立方程(1)采用分位數同歸方法,回歸結果如表1。

根據表1和圖1可知,在各分位點上回歸方程的擬合優度均達到70% 以上,在20% 的分位點上只有截據項沒有通過1%顯著性水平檢驗外,其他情況下各變量均通過1% 顯著性水平檢驗。這說明各解釋變量均能很好的解釋該模型。首先,行業從業人口狀況對行業碳排放量的影響十分顯著,并且作為行業投入要素之一,具有很重的影響度。但隨著分 位點不斷上升,即當行業面臨較高的碳排放量時,該因素對行業的影響度卻是十分平緩的,只是在分位點的最初經歷一個短暫的上升,到20%分位點上達到頂峰后開始下降,直到在45% 的分位點上開始變為平緩,并除了在65% 的分位點上經歷一個突升為0.967之外,一直保持平緩的趨勢不變。

四、行業碳排放量庫茲涅茨曲線拐點的證明

以上分析了單位能耗(能源利用效率)行業之前的差異,以及單位能耗對行業碳排放量影響的重要性。減少行業碳排放量,提高行業能源利用效率,有必要測算行業碳排放的拐點下對應的能源效率值。

建立行業碳排放量和單位能耗之間的庫茲涅茨曲線如模型(1),考慮結果的穩定性和行業要素稟賦差異對碳排放量的影響,建立擴張性的碳排放量庫茲涅茨曲線如模型(2)

(詳見表2)。

令(2)式為零,得出LNEFF=0.574 (只留取最大值點對應的LNEFF,下同),EFF=1.624,對應于圖6中左圖E(0.574,8.953),此行業碳排放量的庫茲涅茨曲線是“N”型。根據計算結果,中同共有11行業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存在單位能耗過高現象,能源利用效率偏低,大約占總研究行業的1/3。

五、結論和建議

鑒于本文研究結果,為適應低碳經濟發展趨勢,縮減行業碳排放量、提出相關結論和政策建議:

第一,行業碳排放量和單位能耗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59、0.49,行業碳排放量和單位能耗均存在較大差距。在能源稀缺前提下,同樣的產值在不同行業間的能源消耗卻存在差異過大,嚴格意義上說違背了社會公平正義原則。努力縮減行業單位能耗差距是社會公共正義在經濟上的體現。

第二,行業要素稟賦差異是影響行業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最關鍵的因素。

第三,單位能耗低于1.6―1.7萬噸標準煤/億元時,行業碳排放量存在拐點。加大重工業行業有效管理,提高能源開采、利用和保護技術是促進行業排放量拐點到來的關鍵手段。

第四,重視和鼓勵能源技術創新和合作聯盟建立。技術創新是一個長期和艱辛的過程。鼓勵行業內進行合作聯盟甚至是國際技術聯盟,是一種節約智力資源,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收益的有效推動力。

參考文獻:

[1]史丹 吳利學 傅曉霞等:中國能源效率地區差異及其成因研究― ― 基于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的方差分解[J]. 管理世界,2008,(2):35―43

篇8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仍然需要把重點放在實現低碳導向的新型工業化(生產模式)、新型現代化(消費模式)以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上。

自從氣候變化政府間組織(IPCC)的第4份研究報告,權威性地證實了氣候變化和地球變暖的存在和加劇、證實了它與人類經濟活動的高相關性以來,世界各國正在大力促進低碳經濟導向的各種活動。中國發展遇到了未來15-20年低碳經濟的嚴峻挑戰。對此談三點看法。

什么是低碳經濟。低碳經濟可以認為是能源脫碳的經濟,可以分為相對的低碳化和絕對的低碳化。前者是指高碳能源(即傳統化石燃料)的增長速度低于經濟增長速度,后者是指高碳能源的增長速度為零增長和負增長。目前,世界高碳能源的平均增長速度大概是1.5―2%,經濟增長的平均速度大概是3―4%,屬于相對意義上的低碳發展。而中國2001―2007年間處于高碳能源快速增長的階段,高碳能源消耗甚至高于經濟增長。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的研究,世界到2050年的目標是要比1990減少50%,從而使得溫度上升不超過2度。從物質流和能源流的過程看,全球變化和溫度上升與傳統工業經濟社會的增長模式有關,輸入端的大量消耗高碳能源和輸出端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傳統工業經濟的基本特征。因此,提倡低碳經濟就是要在高碳能源和二氧化碳減少的狀況下發展經濟。

中國為什么要搞低碳經濟。許多人認為發展低碳經濟不是我們當前的緊迫任務,這是不清楚中國未來發展的能源―環境限制條件的嚴重性造成的。從內部供給看,中國經濟基本上是高碳能源驅動的經濟,因此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排放的量將持續增加。國際能源機構已經預測中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將在2010年左右超過美國,因此我們存在著內在的改進壓力。從外部環境看,雖然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過去10年中暫時沒有強制性減排的任務,但是面臨著強制性減排的可能性。雖然我們可以用人均二氧化碳不到世界平均的發展要求,化解國家排放總量位于世界前列的環境要求,但是這樣的時間最多不會超過2020年。因此,中國面臨著從現在起到2020年的3個階段提升,即從志愿性的相對低碳發展(2006-2010年的能源消耗強度減少20%),經過強制性的相對減排(2011-2020年),到最后強制性的絕對減排(2021年以后)。這個戰略符合聯合國開發署2008年人類發展報告提出的政策。該報告建議:發達國家到2020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30%,到2050年比1990年降低80%;發展中國家排放量在2020年達到最高點,到2050年也比1990年降低20%。

中國怎么樣搞低碳經濟。從能源流的角度看,發展低碳經濟基本上是兩個途徑,一是在源上的替代、減少、提高效率,二是在匯處的吸收。碳排放后的吸納、消費后的碳中和等末端處理雖然是重要的,但是畢竟屬于先排放后治理的被動之策。因此,減少輸出端排放的更積極的方法,就是減少輸入端的高碳能耗。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雖然很大意義上要依賴國土森林化來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仍然需要把重點放在實現低碳導向的新型工業化(生產模式)、新型現代化(消費模式)以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上。新型工業化是要大力發展低碳型、循環型的物質經濟來減少碳排放,例如,促進用銷售服務替代銷售產品的生產型活動;新型現代化是要大力發展公共型、服務型的消費來減少碳排放,例如中國需要更加積極地發展規模化的公共交通網絡而不是私人汽車以及區域高速鐵路而不是高速公路;新型城市化是要大力發展緊湊型、組團型的城市空間和區域空間來減少碳排放,例如崇明東灘規劃建設低碳型生態城市的探索屬于這樣的事例。

篇9

【關鍵詞】FDI;碳排放;面板數據

一、引言

關于FDI與東道國環境間的關系,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是FDI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EKC曲線)。Grossman和Krueger(1991)認為FDI的增加與環境狀況惡化之間存在一種倒“U”型的關系。第二種觀點是由Ugelow(1982)提出的“污染避難所”假說,認為FDI主要是跨國公司為規避發達國家嚴格的環保規制而導致的投資行為,會帶來東道國環境的惡化。第三種觀點則是由Porter和Vander Linde(1995)提出的“污染光環”假說。該觀點認為FDI帶來的技術水平提升將使東道國環境得到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FDI規模持續高速增長,實際利用外資額由1985年的19.56億美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057.35億美元,對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與此同時,我國的碳排放量也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成為世界第二大CO2排放國。過去的研究表明,FDI通過不同渠道對東道國的能源消耗、資源環境和碳排放產生影響。區別于以往研究,本文通過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從全國總體和東、中、西部的角度分別論證FDI和碳排放之間的關系,揭示了東、中、西部FDI與碳排放關系的差異性,從而針對不同情況提出更為具體的建議。

二、模型設定和數據說明

三、計量結果與分析

運用Eviews6.0得出全國及東中西部的樣本回歸結果,如下表所示。由于我國吸收FDI有較大的地域差異,各區域經濟基礎與產業結構差別較大,故不同區域FDI對碳排放量的影響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對東、中、西部三大區域FDI的碳排放效應分別討論。本文剔除我國和臺灣省,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分別是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和內蒙古。

(1)全國層面上,回歸擬合效果較好,模型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各自變量系數的符號與預期一致。但由于FDI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不顯著,說明在全國范圍內不能認為FDI的流入對我國碳排放量的增長具有明顯的正效應,“污染天堂”的假說并不完全成立,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考察其他變量得出,人均產出每增加1%,碳排放量便增加0.7377%。這表明我國人均GDP的增加仍是以付出一定的環境質量為代價的。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與碳排放量正相關,說明我國目前產業結構變化對環境的影響為負。

(2)省級層面上,盡管三個地區FDI系數均為正,但東部地區p值不顯著,因此不能得出FDI對東部碳排放量存在正向關系的結論,這就否認了FDI的流入使東部地區成為了“污染天堂”的假設。此外,可以發現東部人均GDP的增長需要環境作出一定的犧牲,而產業結構對東部碳排放量的影響尤為顯著。中部地區FDI的系數要大于東部,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FDI與中部地區的碳排放量正相關。同時人均產出每增加1%,碳排放量增加0.669%;外貿依存度每增加1%,碳排放量增加0.162%。西部地區FDI對其碳排放具有高度顯著的正相關關系,FDI每增加1%,西部碳排放就增加0.054%,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

綜上可知,盡管FDI在我國由東至西遞減,但對碳排放的影響卻是由東至西遞增的。雖然東部地區的FDI數額遠大于西部地區,但由于東部吸收FDI的時間較早,經歷多輪優勝劣汰,吸收了先進管理技術,對污染治理投入較多,使東部外資企業的環境標準要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起步晚,環保觀念相對落后,經濟基礎薄弱,發展任務重,對外商投資的行業及方向控制不夠,同時可能存在東部污染企業向中西部轉移的現象。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分析了我國FDI流入與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以碳排放量為被解釋變量,基于我國30個省市區2003~2010年的面板數據,對FDI對我國的碳排放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在全國范圍內,不能認為FDI的流入對我國碳排放量的增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污染天堂”的假說并不完全成立。但在對東、中、西三個地區的考察中發現,盡管FDI在我國由東至西遞減,但它對碳排放的影響卻是由東至西遞增的。同時,實證結果還表明產業結構對碳排放量的影響較為顯著。據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調整引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東部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歷史經驗,調整引資結構,更多地吸引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中西部地區不能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而對外資進入無引導無限制。

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分析得出產業結構對碳排放量有直接影響。因此,我們必須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減少對第二產業的過分依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產業,引進低碳產業。

3.優化能源結構,研發低碳能源。受資源稟賦的約束,我國的能源消費以煤為主,占到了整個能源消費的70%左右,應當重視科技進步,積極發展新能源。

參考文獻

[1]Grossman,G.M.,Krueger,A.B.Environmental Impact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BER Working paper,1991,39-41.

[2]Ugelow J.A survey of recent studies on costs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the effects on trade,Environment and trade.New Jersey:Allanheld,Osmunand Co,1982.

[3]李小平,盧現祥.國際貿易、污染產業轉移和中國工業CO2排放[J].經濟研究,2010(1):15-26.

篇10

1.1低碳理念園林設計材料的選擇在園林景觀中材料的選擇是保證園林低碳設計的直接方法。第一,選擇低碳型園林材料,這樣不僅能夠降低碳的成本,而且能夠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這樣就達到了園林設計的低碳理念;第二,盡量選擇本地的材料,這樣可以縮短運輸路程,減少運輸成本,也能有效降低碳的排放。

1.2低碳理念園林設計植物的選擇園林設計中最主要元素的就是植物,為了達到低碳理念,在設計中一定要根據各種植物不同的吸碳能力進行合理配置,保證植物選擇、配置的科學性,達到最大的碳匯效果。

1.3低碳園林水環境的設計水元素的加人能使園林設i限王力口靈動,對園林植物的養護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園林設計中要充分利用水元素,以減少碳的排放量。在低碳園林水環境的設計中,提高綠地的透水率以及雨水的利用是兩種主要的手段。在園林設計中,使用透水鋪裝就可以提高綠地的透水率;另外,在設計中增加蓄水池,對雨水進行收集,并經過處理,用于植物的灌溉,能有效的提高雨水的利用,同時保護了水資源。現在中國水資源短缺,合理利用雨水在園林設計中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見,園林設計中統籌、利用各種自然水資源的關鍵性,因此設計師一定要利用各種形式收集水資源,實現低碳園林的建設。

1.4后期養護實現低碳理念園林景觀中植物能夠提高碳匯量,但是植物本身就釋放二氧化碳,這似乎與園林設計的低碳理念是矛盾的。這就要求園林設計師在設計時不僅要考慮到它的碳匯量,還要充分考慮它本身的碳的排放量,合理配置好生態系統。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園林設計方案

由于當前的園林設計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因此在以后的設計時,設計師一定要嚴格遵循低碳理念,實行有利于低碳理念的設計原則。

2.1減少能源消耗中國的地形很多,山川、丘陵、平原等,對于不同的地形,也要選擇不同的園林設計。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對環境進行小的改造,不僅能保持當地環境的真實性,還能有效減少碳的排放以及人力的消耗,既美化了環境,又實現了低碳效果。

2.2增強碳匯能力園林景觀的主要目的就是吸碳,從而保持低碳生活,因此在植物配置上一定要科學,使不同的植物進行優勢互補,從而實現園林景觀固碳釋氧的最大能力。

2.3增加園林的生命周期低碳的園林設計要關注生態環境,要使整個設計與周圍環境相吻合,這樣不僅能降低碳的排放量,還能增長園林的生命周期。

2.4減少建筑單品的碳排放選擇低碳材料、對可再生能源進行循環利用,都可以有效的減少碳的排放,從而在根本上實現低碳理念。

2.5新能源利用現在園林景觀中的噴泉、照明系統等對能源的消耗都很大,因此,引人新能源對于低碳園林設計有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在園林設計中應用太陽能,不僅能減少能源的消耗,而且還經濟實惠。

2.6空中花園的設計空中花園也就是屋頂綠化,屋頂綠化不僅能夠增加綠地面積,還能結合雨水收集系統使用,增強雨水的利用率。

三、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