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學導論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外交學導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外交學導論

篇1

有助于開發中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的教學任務就是要充分開發中學生理解與使用語言的溝通能力。文學的本質是語言,優秀的中外國文學著作可以借由語言藝術提升中學生的語言交流與溝通能力,文學教學可以促使中學生吸取文字營養,幫助中學生進一步開發語言溝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學生文學素養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發展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中學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每一個中學生都能夠接受中外國文學教育。原因是文學教學的目標不單單是培養中學生閱讀、欣賞文學著作的素養,更重要的是開發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文學作品教學旨在培養中學生的思維、開發中學生的創造能力與想象能力。文學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徑就是形象思維,文學作品可以喚起人心中的想象與聯想,從而誘發出人的創造性思維,而思維則是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說,文學教育有助于培養中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加強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的重要途徑

1廣泛征引國內外作品,充分教授綜合的文學知識

中學語文中外國文學教學具有強烈的綜合性,一定的文學知識可以促進中學生加強理性化的認識,也有利于知識的快速掌握。中學語文中的文學題材通常涉及到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多種類型,在文言文與詩詞歌賦的教學中,語文老師通過引導中學生記憶文學載體中涉及到的文學知識,促使中學生進一步了解中外國的古代文化,體會中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語文老師在議論文、小說等現代化的文學題材中,廣泛征引文學作品,充分教授給中學生適當的文學知識,從而促使其了解、接觸中外國的社會、文學與歷史,正確看待中外國文學內涵。文學教學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確與表達手法的感悟方面,還應當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會、歷史與現狀,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國文學背景的基礎上,區別、明確兩者間的差異,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深入挖掘外國文學的作品內涵,有效發揮作品的感染能力

在中學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外國課文,具有較濃的文學特征。各類文學作品,不但能給人以具體、形象及生動的感性認識,同時又有著精細、含蓄、凝練,和無窮的思想內容。如果外國文學教育能夠達到好的效果,把握到形象教育這一特征,實現以情感人和以文感人,這更能讓同學們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最重要的是在于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抓住外國文學作品的特色,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趣,使學生覺得學習外國文學更有興趣,提高教學的質量。語文課有了語文的味道,學生就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文學是形象的東西,是現實生活的再現,學習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生活的興趣,這樣就要求必須傾注于感情,使學生在感情上達到共鳴,受到文學的熏陶,在心靈中激起浪花,從而影響他們的智慧、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和信念。抓住了文學特點,對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挖掘就深,教學才會有深度及新意。另外,在外國文學教學時,需要充分發揮藝術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學生文學中學到一些文采,受到啟迪,增強文學素養,受到藝術的熏陶。

篇2

關鍵詞:初中物理 課外 科學探究

《物理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物理課堂中實施科學探究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中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是無止境的。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物理知識,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之后,教師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靈活地應用已有的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去進行一些新的或較深層次的探索,這是學生從學習知識到靈活應用知識的一個深化過程。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把物理課堂的科學探究延伸到課外。

一、課外科學探究的意義

1.課外探究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

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限制,學生不能完全解決老師布置的或自己所想的問題,這些問題就可以在課后探究完成。如在學習簡單電現象后,學生知道了絲綢摩擦的玻璃棒帶正電荷,毛皮摩擦的橡膠棒帶負電荷。學生又提出了塑料圓珠筆與頭發摩擦后帶什么電?絲綢與毛皮摩擦后會不會帶電,帶什么電?還有哪些物體之間相互摩擦會帶電等。這些問題課堂上沒有時間一一解決,這就可以讓學生課后自制驗電器進行探究。

還有在課堂教學中由于條件的限制,某些探究活動不可以在課堂上進行,這只有通過課后的探究完成,通過課后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形成更深的印象,課堂上學的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應用。如學習了光現象的知識后,可以布置學生課后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他們想到了多種測量旗桿高度的方法。如有利用影子進行測量的,有用平面鏡進行測量的,還有用照相機進行測量的等等。結果表明這會使學生應用的物理知識是多方向的,如涉及到長度的測量、光的直線傳播、光的反射、凸透鏡成像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鞏固了相關的物理知識,對課堂教學也起到了補充的作用。

2.課外探究活動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課外探究活動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即便進行探究式教學,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動手的機會還是比較少的,大部分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是在整個集體中完成的。小型的課外探究活動主要由自己獨立完成,自己必須動手做。如學生學習了杠桿知識后,要求學生每人制作一個天平,參加班級的評比,制作天平過程培養了自己的動手能力,也為以后做實驗提供了器材。

課外探究活動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在學了一段時間的物理后,布置學生課后探究自行車上用到的物理知識。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分析自行車各個部件的結構,進而分析出為什么要這樣設計?這樣設計的物理原理是什么?通過探究,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利用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最終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另外,課外探究活動還能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歸納總結能力、創新能力等。

3.課外探究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對某種事物充滿興趣的時候,對與之有關的知識的接受往往迅速而且印象深刻。課外探究活動比純粹的書面作業更有利于激發興趣。當他完成某項探究任務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同時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就會更加的關注。通過從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領略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培養了學生終身的探索興趣。

二、課外科學探究的實施

1.選好課外探究內容

教師在實施課內探究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捕捉學生在實驗中的閃光點,發現學生遇到的新問題,這些新的問題往往就是課外探究很好的素材。例如,在研究弦樂器的音調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學生在課堂上探究了弦的音調與弦的長短、粗細、松緊的關系,有學生提出了弦的音調是否與弦的材料有關?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就請學生設計實驗方案,課后去探究。

課外閱讀和收集資料,是物理教學聯系社會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可以把收集信息、觀察記錄作為課外探究的一部分。如在學習了樂音與噪聲后,讓學生開展《本地噪音污染源的調查》,學生調查學校附近有哪些噪聲?怎樣減小噪聲對我們學習的影響?學生通過活動學會對現象和問題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同時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提倡由學生從生活和學習中自己發現問題,鼓勵學生把生活中或學習中的發現的問題寫出來,并加以研究。如在體育課上,學習擲鉛球,在訓練過程中,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擲鉛球的最佳角度是多少?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設計一個拋射裝置,研究這個問題。

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等在課堂上是無法完成的,可作為學生的課外探究內容,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2.制定課外探究計劃

根據確定的探究課題,設計科學的探究計劃和方案是科學探究的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探究計劃是下一步進行實驗、收集證據的依據,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剛開始時,學生可能不知道該如何著手,但經過幾次的探究,他們漸漸掌握了課外探究所應具備的基本要素,開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計劃,并對探究中的某些情況有所預測。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可以讓學生設計一些既有一定創新意識,又符合初中學生認知特點的探究方案。

3.根據計劃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學生根據探究計劃,利用觀察、實驗和其他方法和技術,收集數據、資料和信息。提倡用日常器具做實驗,“壇壇罐罐當儀器”,更有利于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文字、圖片等資料的收集,要充分利用互聯網。

4.學生課外探究成果的展示

初中生的恒心是有限的,為了讓學生能持之以恒地進行課外探究,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外探究成果,讓他們產生一種科學家搞發明似的成就感。所以,我們盡量通過多種形式,來展示學生課外探究的成果。

(1)學生課外探究的過程及探究的結果,可以以報告或論文的形式整理成文,在實驗室專門開辟一角,展示所有學生的探究成果。優秀文章向報刊雜志投稿。

(2)利用櫥窗、黑板報一欄,專門展示班級學生的優秀探究成果。

(3)每學期全校組織一次小制作、小發明的評比活動,優秀制作給予獎勵。

(4)學期結束,將學生的探究成果記入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作為學生的發展性評價內容之一。

三、開展課外科學探究的注意點

1.從扶到放引導學生學會課外探究

現實中有一部分物理教師認為既然是課外探究活動,就理所當然是學生自己的課外行為,忽視了教師的指導。學生剛開始進行課外探究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探究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知道怎樣進行科學探究。等到學生適應了課外探究的過程后,教師就可以逐漸放手,讓學生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2.努力促成家長對學生課外科學探究活動的支持

課外探究活動主要的場所在家庭,有些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用“壇壇罐罐”做實驗,認為孩子是貪玩,不專心做功課。因此,教師要通過多個渠道向家長說明學生探究活動的意義,并希望家長能督促、幫助孩子們的完成科學探究活動。

篇3

【關鍵詞】圖式理論;文化圖式;大學外語教學;文化教學

一、引言

近幾十年來,圖式理論被廣泛應用于外語教學研究中?,F代心理學研究中最早應用“圖式”概念的當屬英國認知心理學家Frederick Bartlett。他把“圖式”定義為“對過去反應或過去經驗的一種積極組織?!眻D式也被稱為認知框架。20世紀80年代德國哲學家伊曼紐爾?康德首先提出了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他在自己的著作《純推理批評》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們已有的知識建立關系,才會變得有意義?!比藗兊谋尘爸R越多,頭腦中的圖式也就越多,解讀新知識也就越容易、越迅速。而在眾多圖式類型中,文化圖式的建立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George Yule認為,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ta)是“pre-reading knowledge structures based on experienc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它指的是人腦中關于“文化”的“知識結構塊”,可用來感知和理解人類社會中的各種文化現象。

二、從文化圖式理論角度分析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障礙

現在各種大學外語教材所選文章涉及的文化面都非常廣泛,涉及經濟、社會、法律、宗教、地理、歷史、文學、人物等等.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即具備了相關的圖式,在學習過程中,這些圖式就會被激活,就比較容易理解課文內容。比如說《現代大學英語》中有關失業問題和美國內戰的文章,學生一般都不會覺得困難.而學生們遇到的理解障礙,根據文化圖示理論,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1、文化圖式錯位

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接受和認知世界的方式。文化圖式錯位或差異導致交際者按自己的認知習慣來理解話語,造成言語表達和理解的信息不等值現象。例如:漢語里“龍”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有“真龍天子”。皇帝的子孫稱為“龍種”?!褒垺庇脕肀扔鞑湃A橫溢的人,如《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龍在漢語中有“權威、力量、才華、吉祥”等文化含義,故我們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而自豪。而在英國文化中, dragon則被描述為“可怕的惡魔”。英語古詩Beowulf就是歌頌那位與兇殘暴虐的惡龍搏斗而取得勝利的英雄史詩。英語中的dragon指“兇暴的人, 嚴厲兇狠的監護人,甚至作“惡魔、兇神惡煞”的代名詞。the Dragon或the old Dragon就是指魔鬼撒旦。英漢語言中“龍”具有截然相反的文化圖式,而交際中,我們傾向于按照自己的文化圖式來理解對方的文化,所以極易造成誤解。再比如《現代大學英語》中有關比喻的練習題,學生一般都可以正確地答出as cunning as a fox(狐貍般狡猾),as graceful as swan(天鵝般優雅),這是中英文思維方式的共性在語言方面的體現.但是當看到as stubborn as (a mule騾子),as wet as (a drowned rat老鼠), as silly as (a goose鵝/an ass驢)時,學生往往會脫口而出as stubborn as a cow/an ass(牛/驢),as wet as(a drowned chicken)落湯雞,as silly as a pig(豬),這些都是文化圖示錯位造成的結果。

2、文化圖式缺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圖式認知結構中,由于語言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等因素,使得交際一方不具備另一方語言中包含的某種文化信息的圖式,即出現了文化圖式缺省,導致在認知推理過程中無法找到相關文化圖式并使之激活,因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失敗。例如,英語中“laurels”,原指用月桂樹葉編成的冠冕,古代希臘人和羅馬人以此獻給杰出的詩人或體育競賽的優勝者,以示尊崇。人們以獲得“桂冠”為榮, laurels因此而代表“榮譽”。由于我國沒有這種習俗,漢語中也沒有對應或相關的文化意象。圖式缺省會導致理解中斷,使我們無法建立起語言符號和所指之間的聯系,無法獲得相同的情感體驗,影響到交際的效果。

篇4

【關鍵詞】課堂模式 讀寫結合 啟示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5-0086-01

1.“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的英語課堂模式

在高校教學中,閱讀和寫作都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讀寫結合的訓練具有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效果。以好文章作典范,多讀勤寫既能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也能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1.1英語閱讀寫作教學現狀反思

在閱讀課堂上,教師往往會過度強調了語言知識點的解析。因此,學生缺少對英語整體性的感知能力,對于猜詞技巧、預測技巧和尋讀能力這些閱讀技能,學生沒有辦法真正掌握,長此以往,限制了學生的英語思維方式。學生的英語寫作反映了英語學習的綜合能力,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實際的英語寫作教學結果是學生對英語寫作興趣不濃厚,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寫作指導也不足夠。英語作文評價標準主要涉及到拼寫,語法和詞匯,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感知能力并沒有增強。

1.2讀寫結合的必要性

沒有足夠篇章的輸入,就很難甚至不可能有好的輸出。Swain于1986年提出了“可理解輸出假說”。Swain提出,僅僅靠可理解輸入還不能使二語習得者準確而流利地使用語言,成功的二語習得者既需要接觸大量可理解輸入,又要產出可理解輸出。事實上,在語言學習和習得上,輸入和輸出假設沒有沖突,它們互相影響,并在語言習得上產生不同的作用。輸入能夠保證習得,而輸出能夠強化學習并使學習更加有效。從閱讀和寫作的角度來說,閱讀能夠豐富學習者的知識,而寫作有利于優化學習者習得的知識,并且檢驗他們的知識,幫助他們更成功、更有效地達到交際目標。所以,在英語學習中,閱讀和寫作同樣重要。因此,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如何使教師理解并運用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理念,通過以讀促寫策略,有機結合閱讀與寫作,提升高中生的寫作能力,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2.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的英語讀寫結合

2.1基于圖式理論的讀寫結合

圖式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既然人們可以從顏色形態各異的花朵中提煉出有關花的總體印象:美麗,多彩,柔嫩,這種有關花的圖式的概念,那么就可以從不同長度、難度的文章中總結出有關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結構圖式。很多學生在閱讀時碰到大量生詞難句就讀不下去了,其實可以教他們改變閱讀習慣,暫時放棄對個體細節的關注,轉而從結構的共同圖式入手理解文章發展脈絡。同樣地在寫作時,也要先構思宏觀結構,再進行細節勾畫。

2.2基于色彩范疇理論的讀寫結合

說明文邏輯可用認知語言學的色彩范疇理論加以提煉。比如在自然界中,彩虹的各種顏色之間并沒有明顯的分割界限,而人工畫出的彩虹卻有顏色的分隔。根據色彩范疇理論,顏色的界限并非客觀存在,而是人根據體驗來劃分的。同理,要說明一種事物,也要根據體驗為其劃分界限,將其分為多個側面;同時,人類感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三個代表性的方面,所以要從事物的所有側面中找出三個突出的側面。說明文要在類似于十二色譜的事物中尋找最具代表性、且在譜系中均勻分配的三個方面進行說明。色彩范疇理論還啟示我們,要選取具有代表性、人類易于感知的方面,且這三個方面要均勻分布在所要說明事物的范疇內。

2.3學習遷移對讀寫結合教學的促進

遷移的概念最初是由桑代客提出的,指的是當下學習對后期學習的影響,現在遷移更多指一種學習情境對另一種學習情境的影響,并形成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遷移的過程。遷移必然發生在讀寫結合的教學中,閱讀為學生寫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在以讀促寫的過程中,學生會對好的素材進行吸收,應用于自己的寫作中。與此同時,學生的寫作也會對閱讀起到促進作用。在寫作過程中,學生會進一步回看并思考琢磨閱讀材料,在讀的過程中對寫的內容有所側重。最終學生在對自己已有知識充分利用的基礎上,調動主觀能動性,反思閱讀材料,在寫作過程中表達個人觀點和情感,這樣的一個過程也是學生對素材再造和充分利用的一個過程。所以,讀寫有效結合的教學是讀與寫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

3.認知語言學理論對外語讀寫結合教學的啟示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可見閱讀與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英語讀寫結合教法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在閱讀教學中刻意傳授寫作知識;另一方面是結合閱讀進行寫作訓練。確定中心句和分析結構層次的過程正是傳授寫作知識的過程。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經常做這樣的練習,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養成一種從寫作角度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良好習慣。學生在自己寫作的過程中,就會根據要表達的意思安排文章的段落結構,確定主題句,并圍繞主題句分層次地展開寫作。

總之,英語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有機結合形式是多樣的。在教學實踐中要不斷總結經驗,因材施教,采用各種有效教學手段把讀寫教學扎扎實實地做好。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才會逐步提高,從而帶動和促進閱讀和聽說能力的進步,達到全面提高英語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c研究出版社,2000.

[2]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02).

[3]單春暖.認知語言學理論對大學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 校園英語.

篇5

【關鍵詞】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教學 教學改革

一、整合課程內容體系結構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不僅是教育部規定的高等學校公共政治理論課之一,更是師范類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1998年以前,本課程名稱為“當代世界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1998年后,新的“兩課”設置方案確定,該課被納入理論教學體系,課程名稱改為“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結合教學實踐,課程的體系、內容經過了重新整合,有了很大變化。依據1998年教育部社科司編寫的本課教學要點,新的課程內容體系結構如下:

導論;第一章,當代世界經濟;第二章,當代世界政治;第三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第四章,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第五章,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第六章,轉型國家的經濟與政治;第七章,當代國際舞臺上的中國;第八章,當今世界主題與建立國際新秩序。

二、優化教學內容組織方式

首先,在宏觀層面,可以把上述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一、二、八章內容,是對二戰后世界經濟、政治、世界主題的總體描述和概括,通過識記、分析、拓展等環節,學生對“一個變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有個初步了解;第二部分,包含三、四、五、六、七章內容,是對二戰后的各類主權國家的經濟發展、政治體制、外交戰略的具體描述和概括,通過識記、分析、拓展等環節,學生對“一個復雜的充滿矛盾的世界”有了深入的了解。

其次,在中觀層面,每章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三大模塊,按模塊來組織教學,即將一章的內容分解為“知識點的識記模塊”,“理論知識的分析應用模塊”,和“背景資料及國際熱點的深化拓展模塊”,在講每一章前,將每一模塊下的內容要點先交代清楚,然后按模塊來進行講解。

再次,在微觀層面,精心設計每一模塊的內容取舍和教學方法,如“知識點的識記模塊”應為本章重要的概念、事件、人物、外交戰略名稱、年代、國際組織等,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理論知識的分析應用模塊”,涉及本章的最基本理論、觀點、一國外交戰略的內容和提出的原因等,所采用的教學方法為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分析相結合;“背景資料及國際熱點的深化拓展模塊”主要涉及本章重大事件、人物的背景資料,特別是“另一說法”的資料,以及與本章內容相聯系的最新國際熱點信息資料。這部分內容老師引導啟發學生自己去搜集,拿到課堂討論,最后老師再總結深化。

總之,教學組織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本課程的體系,更要全面提高分析、解決歷史和現實國際問題的能力,并激發對國際問題學習和研究的潛能和興趣點。這又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又一實踐教學形式。

三、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

1.理論講授法。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在大學的課堂上具有一定的優越性?!爱敶澜缃洕c政治”課程理論性較強,其中的理論知識不易學生自學來把握,這就需要教師來講授,因此“理論講授法”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方法。通過多年的教學和科研實踐,我們把課程的大概內容分為兩方面:一是對戰后世界經濟、政治、主題、秩序及各類國家經濟政治和對外關系發展變化的介紹和描述,即“過程”的展示,二是對上述過程產生原因、動力、特點、問題等的總結和思考,即“規律”的揭示,就其性質來說,在上述兩部分中,均貫穿著理論的闡釋,尤其是第二部分,加上課程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所以,對這些理論進行明晰的講解和闡述是完全必要的。

2.合作學習法。此方法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在由理論走向實踐過程中的合作。沒有教師對學生的合作,理論就不能傳授給學生;沒有學生對教師的配合,理論就不能轉化為能力,學生就不能把握教學技能。因此,合作也是為了發展學生技能和取得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3.案例教學法。案例學習在國際關系課中是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學生通過理論課的學習,即使掌握了關于教學的理論,也不一定就能運用其分析現實的國際問題,學生只有在實踐課中通過案例分析模擬訓練,才能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歷史和現實的國際問題。

四、設計實踐性教學環節

由于本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實踐性教學不能籠統界定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所以我從實際出發設計了適合本門課的實踐性教學環節。

1.上述模塊化教學組織方式的第三個模塊,“背景資料及國際熱點的深化拓展模塊”需要學生查閱大量的課外資料,尤其必須關注國際時事、每天都要聽廣播、看報紙、上網看新聞,還要在課上課下進行交流討論、甚至辯論,這無疑是最好的實踐教學形式,達到了理解、應用、拓展知識的目的。

2.每學期要組織大型專題討論至少2次,寫小論文2篇,結果計入學生總成績,這是檢驗學生應用知識的實踐能力的直接形式。

3.進行課堂上的每周國內外要聞播報。兩個學生一組,認真篩選、收集重大的國內、國際要聞,經過編輯和整理后,在課堂上向學生播報,其他同學也可以進行有效的補充和評論。

五、本課程的主要特色

1.內容新。即該課程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新。這是因為《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這門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是二戰后至今世界經濟、政治、主題、各類國家的對外關系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在這些變化中去探索總結世界經濟、政治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及其對中國外交的啟示等,它們有的是幾十年前的昨天發生的,有的甚至是幾個小時的今天剛剛發生的,這些新問題、新信息我們都要在教學中體現出來,并要引導學生去分析,所以,本課程的內容就必然是具有明顯“新穎”的特點。

2.綜合性強。從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實踐中得出理論、規律,再用這些理論規律指導實踐,既講史實,也要總結理論,還要分析洞察國際熱點;既涉及世界經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世界歷史的內容,又涉及政治學、外交學等方面的知識,所以本課程具有強烈的綜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