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教材范文
時間:2023-03-29 23:08: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化學教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循序漸進,注意培養及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便有了學習的動力,便能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好化學,獲得較為理想的學習效果。那么,如何激發高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呢?筆者認為對高一的教學一定要遵循循序漸進的認識規律,控制好教學的難度和深度,盡力避免學生在高一就出現對化學的厭學情緒。
我們知道,高一教材必修Ⅰ是要求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旨在促進高中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為學生學習相關學科課程和其他化學課程模塊提供基礎。因此,教師在必修Ⅰ?的教學中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切忌在教學中隨意拔高、加深。舊版高中化學教材,因沒有這兩個“基礎”模塊的設置,內容存在“繁、難、偏、舊”的缺陷,使得學生上完高一后,大部分學生基本失去了繼續學習化學的熱情,給后續化學的學習帶來了極大障礙。本人在教學過程中,接觸過不少高一級學生,說高中化學難讀,怕學,我甚感奇怪,細問之下,得知其老師,因擔心必修Ⅰ內容較淺,從往屆高考內容看,認為不能適應高考要求,而把很多選修模塊中的內容,滲入必修Ⅰ中,提早進行教學,致使化學教材內容又重復到舊教材“繁難偏舊”上來,致使學生望化學而生畏。這其實是教師對新教材模塊設置的理解產生了偏差,例如:在《氧化還原反應》的教學中筆者從初三所學的得失氧講起,再簡介化合價升降,電子轉移,只要求學生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判斷,電子轉移的數目即可。氧化還原反應的配平及氧化還原性的強弱判斷等內容堅決不作介紹,留待學生在以下高二及高三來學習,堅持按課本偏排的內容,循序漸進進行教學,使得我的學生在上完高一必修后,仍能對化學感興趣,較好地避免了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畏難情緒,為后續化學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實驗教學,注意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科學方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所有物質的性質、化學反應原理、物質的結構等知識均是從實驗中得來的,通過化學實驗,能使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關化學知識,體驗到化學實驗的樂趣,學習到必要的實驗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學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化學的能力,并形成實事求是,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對實現高中化學新課程的總目標――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求學生“經歷探究實驗,學習探究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問題意識”,使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
我在教學過程中,一是積極創造條件,使化學實驗從“講實驗”轉到“做實驗”上來。以往局限于學校的條件,如經費短缺、設備不齊、人員缺乏等諸因素,化學實驗往往以講代做。這樣做,似乎也能把課本中相關實驗內容弄清楚,也能應付高考了,但這樣做,由于學生缺乏親身實驗的體會,動手能力往往很差,遇到實際情況,往往束手無策。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教育應該面向未來這一宏偉的教育方針是格格不入的。為此,教師在化學教學中一定要克服困難,不怕麻煩,創造條件,真正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堅決杜絕以講代做。依目前情況看,就我校而言,可說大部分實驗是可以完成的,關鍵在于教師對實驗的認識程度。
二是加強指導,大膽組織探究實驗。探究實驗往往費時、費力,但只要指導明確,組織得當還是能夠完成的。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求學生先進行預習,了解探究的目的、過程和方法,克服探究時的盲目性,縮短探究的時間;其次,教導學生體驗課本中探究實驗的設置目的、基本思路,使學生學會利用實驗探究來學習化學的方法;第三,探究過程中注意指導正確的操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第四,在探究完成后,幫助學生總結探究結果,處理所得數據,反思探究過程中的成與敗,以保證知識的科學性。通過這些努力,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使學生大體掌握了通過實驗探究來獲取知識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總體上較好地實現了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
三、聯系實際,使學生親切感受到化學知識的真正實用
教材中,有很多STS教育素材,這些內容,大都為描述性內容,從以往高考的角度看,不算重點、難點,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從來不曾輕視這些內容的教學。相反,遇到自己較不熟悉的內容,還積極查閱有關資料。如“食品添加劑”部分,本人就不大熟悉,通過查閱《健康》雜志。對相關內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講課時,較好地滿足了學生的要求。還有如“光化學煙霧”內容,以前亦接觸不多,通過上網查找,才知道是美國洛杉磯市于1946年首先出現,對其產生的原因、成分、危害等才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給學生介紹時才更得心應手。正是因為重視了這些內容的教學,我的學生才更清晰地認識到化學知識與人類生活的密切相關,深切體會到化學的重要作用,增強了學習化學的興趣與主動性,從而樹立起學好化學為人類造福的遠大理想。對實現學習化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篇2
關鍵詞:化學與技術;美國高中;高中化學;化學教材
文章編號:1005-6629(2010)11-0051-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我國高中化學課程結構中選修模塊《化學與技術》是中學化學教學中的難點。本文通過分析美國高中化學教材“Chemistr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以下稱《化學:概念和應用》)[1]中技術教育的理念與實施方法,以期為我國高中化學選修模塊“化學與技術”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借鑒。
1美國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技術教育內容
科學與技術已經發展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在教學目標的表述、課程資源的建設以及學生能力的形成方面已經不可分割, 呈融合趨勢[2]。已再版7次的美國高中化學教材《化學:概念和應用》中的技術教育內容是融合在化學知識中,以“化學與技術”欄目(見表1)呈現的,具體可分為實用技術、實驗室技術和工業技術[3]。
1.1實用技術
實用技術是指以化學知識為基礎,應用于日常社會生活中的手段和方法?!痘瘜W:概念和應用》在第三章、 第十一章、 第十三章 、 第十六章 、 第二十章 和第二十一章共6章中加入了實用技術內容(見表1),分別為“形狀記憶合金、高壓氧氣房、多功能膠體、法醫上的血液檢測、放射性元素在考古學上的應用”。這些技術內容分別作為元素周期律、氣體的體積、水和水溶液、氧化還原反應和核化學知識的問題情境,不僅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能鞏固和拓展學生所學習的化學知識,而且讓學生體會、認識化學科學的實用性。這些實用技術涉及人類的健康(如“高壓氧氣房”)、日常生活用品(如“形狀記憶合金”)和社會文化(如“放射性元素在考古學上的應用”)等多個領域。例如,“形狀記憶合金”設置在第三章元素周期表的第二節金屬元素后,學生對金屬元素與合金的概念已有了初步的認識,教材在技術欄目中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來介紹形狀記憶合金,鞏固學生對金屬性質和合金的認識,拓展了學生對金屬的實用性及金屬對人類貢獻的了解。
案例:形狀記憶合金
問題情境:“超市中用來捆扎購物袋的鍍膜金屬絲的柔韌性很強,可以任意彎曲,既不會傷手指也不會扎破袋子。但是,如果我們將該彎曲的金屬絲放置在一個特定溫度下,它可以自發的伸直,這是為什么呢?”
技術原理:形狀記憶合金的“記憶”原理在于這種合金具有兩種晶體結構(結構1和結構2),結構1和結構2在特定的條件下(溫度)可以相互轉化。 一種合金在一定溫度下結構為1時,合金可以被彎曲成任意形狀;當溫度改變至結構1向結構2轉化的特定溫度值時,合金的結構由結構1轉化成結構2,此時已被彎曲的合金會自動伸直;如果再改變溫度至轉化的特定溫度,合金的結構由結構2轉化成結構1,合金又可以彎曲。只要控制特定的條件,合金就會顯示出該條件下的特性:伸直或者彎曲,相當于有了記憶能力。
技術應用:鎳鈦記憶合金的應用――血栓過濾器。
血栓過濾器由鎳鈦合金的金屬絲制造而成,工作原理是:在低于人體體溫的溫度下將過濾器折疊,置入靜脈血管內;在人體體溫下,過濾器會自動打開,恢復原狀,捕獲血液中的凝塊,阻止血液的凝塊進入心臟和肺部,用于治療當前發病率較高的血栓病。
拓展創新: (1)推斷:室溫下,改變鎳鈦合金鏡框的形狀,那么在高于室溫還是低于室溫的條件下,鏡框能夠恢復原狀?(2)應用: 用鎳鈦合金設計一個能夠平穩升降的簡易杠桿。
1.2實驗室技術
實驗室技術是指用于科學實驗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化學:概念和應用》介紹了化學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現代高科技方法,如掃描隧道顯微鏡、掃描探針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和色譜分析技術,分布在教材的第七章原子結構和第九章化學鍵中(見表1)。例如,色譜技術被編排在第九章化學鍵中。學生通過化學鍵的學習,知道分子中的原子之間以及分子和分子之間都存在相互作用,既有引力也有斥力。這時介紹色譜技術,讓學生感知分子之間作用力的存在,深化化學鍵與分子間作用力的概念。
案例:色譜技術
問題情境:“生活中有很多混合物,比如:血液、空氣、食物等等,不計其數。科學家設計了許多方法分離混合物,其中有一種方法是色譜技術。那么,什么是色譜呢?海報被雨水淋濕后,上面的字會模糊,這就是一個色譜的例子。”
技術原理:利用待分離的各種物質在氣相或液相中的分配系數、吸附能力和親和能力等的不同達到分離混合物的目的。
技術類型:基于上述原理,介紹了紙色譜法、薄層色譜法、凝膠色譜法和氣相色譜法等四種常用的基本分離方法。
拓展創新: (1)識別被雨水浸透的紙畫上的固定相和流動相; (2)設計一個實驗方法,用紙色譜法分離一種混合物并獲取混合物中的純樣品。
學生掌握色譜這種重要的實驗室技術的同時,也了解了色譜技術在生活與工農業中的應用。例如教材告訴學生便攜式氣相色譜儀與質譜結合在一起可用來測定空氣中的污染性氣體。
1.3工業技術
工業技術是指用于工業制造和農業生產中的手段和方法?!痘瘜W:概念和應用》在第六章化學反應和平衡、第八章元素周期律、第十章物質的動力學理論、第十二章定量化學、第十四章酸、堿和pH、第十七章電化學共6章中設計了工業技術內容(見表1),包括“合成氨”、“空氣的分離”、“提高生成物的產率”、“硫酸的制備”、“碳和合金鋼”等。
“提高化學合成中生成物的產率”被編排在第十二章定量化學中。從硫酸的用途、經濟效益和重要性等方面來說明技術的開發與社會、經濟、環境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案例:“提高化學合成中生成物的產率” 技術
問題情境:“硫酸的產量一度被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因素,產率是提高產量的決定因素。那么,如何提高硫酸的產率呢?”
技術原理:生產硫酸常用兩種方法―鉛室法和接觸法。
鉛室法是工業生產硫酸的第一種方法,由于這種方法生產的硫酸純度較低,質量百分數僅有60~80 %,現已不常用。但是其生產成本低,在對硫酸純度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此種工藝。
接觸法的生產成本比鉛室法稍高,但是方法簡便,硫酸產品純度高,質量分數可達98%,產率高且沒有污染環境的副產物,因而被廣泛采用。接觸法共有四個步驟(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第一步: S(g)+O2(g)=SO2(g)
第二步: 2SO2(g)+O2(g)=2SO3(g)(催化劑作用下進行)
第三步: SO3(g)+H2SO4(l)=H2S2O7(l)
第四步: H2S2O7(l)+H2O(l)=2H2SO4(l)
技術評價:從成本、催化劑、產物的質量、產率和污染環境等幾個方面比較,最終確定使用接觸法。接觸法生產硫酸的原料豐富、產品純度高、產率高,且無污染環境的副產物。像接觸法這樣的合理且經濟的化學生產技術我們稱之為綠色化學技術,是現代工業生產過程所倡導的。
拓展創新:假設用煅燒硫鐵礦的方法生產二氧化硫,寫出化學方程式。硫酸是怎樣用于生產鹽酸的,寫出化學方程式。
2美國高中化學教材中技術教育的編排特點和啟示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1編排特點
2.1.1以欄目形式呈現,體現學科教學與技術教育的融合
教材中的技術教育內容是以“技術(Technology)”欄目形式呈現,鑲嵌在化學知識邏輯順序的主線上,設置在知識教學內容之后。技術教育內容是化學知識教學的真實問題情境。技術教育與科學知識有機融合,達到相互促進,給予學生完整的技術教育的作用。
2.1.2以系統的技術教育內容展開,體現化學知識-生活問題-技術創新
每個“技術(Technology)”專欄都包括技術發展史或技術發明背景、技術原理及技術設計、技術應用類型、技術討論等4個子題目。教材在化學知識內容后,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認識水平為基礎,引入技術的發明背景;然后引入技術原理;再列舉技術的應用實例;接著引導學生分析評價該技術的設計。這種順序使學生認識到技術是以嚴密的科學知識為基礎的,技術是進行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科學方法;讓學生感知化學知識轉化為技術產品的過程,形成根據科學原理設計、制作產品的技術觀念,發展學生利用化學材料的特殊功能制造出合格產品的技術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實際化工生產技術問題的復雜性,了解技術不僅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制造新問題,技術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效益及代價的權衡,技術的開發必須評價該技術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等各方面問題;最后讓學生討論該技術在解釋和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時所發揮的作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2啟示
培養具有技術素養的現代公民, 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技術素養一直是美國科學教育的主旋律[4]。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技術教育,在學科教學活動中,以拓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技術意識、技術觀念和技術設計能力等是美國實施知識的實用性教育即技術教育的重要途徑[5]。美國高中化學教材中的技術教育內容分析與評析對我國高中化學選修模塊“化學與技術”教學的啟示如下。
2.2.1化學與技術教育的展開應以化學知識為基礎
技術教育內容例如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具體的技術實例,讓學生直觀和深刻地感受化學知識如何應用于技術?;瘜W知識和技術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化學知識的應用性教育,讓化學知識的應用性和時代性更加外顯,知識因技術而鮮活起來,有利于化學知識的拓展,從而有利于化學知識的深化。
2.2.2 基于化學教學的技術教育要重視學生技術素養的提高
技術素養包括技術知識、技術能力、技術思考與行為的方式,其中技術能力是技術素養的核心。通過技術發明背景、技術原理及技術設計、技術應用類型和拓展等4個主題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技術素養。技術發明背景可以讓學生感受化學技術發展的脈絡,體會技術發展給人類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技術原理可以使學生理解技術的科學基礎。技術應用類型可以向學生展示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培養學生對技術學習的興趣。拓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通過開放的討論、辯論和交流,促使學生思考,發生思維碰撞,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提高學生問題解決能力。
2.2.3 化學教學與技術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創新能力包括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美國高中化學教材中融入了多種與化學知識相關的技術類型,設置的拓展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了進行科學實踐的機會,有利于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2.2.4 化學教學與技術教育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
比如:教材中工業技術“硫酸的制備”從成本、產物的質量、產率和污染環境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制定生產方案,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正確認識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理解化學知識在改進技術、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將對科學技術的理解與整個人類、環境和文化系統的復雜性結合起來,并以此為根據對未來做出決策,有利于STS理念的滲透,有效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
美國高中化學教材化學: 概念與應用中的技術教育內容,不僅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應用各種學科知識的技術,還重視讓學生了解技術的本質,形成技術意識、技術觀念與技術能力等技術素養,形成對技術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革新能力,在競爭激烈的技術世界中,為自己開拓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 這種編排理念與方式對我國新的高中課程結構中各技術模塊的教材編寫與教學有一定的啟示。
參考文獻:
[1]陳亦人.現代科學技術概論[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周青,楊輝祥,倪俊超.論技術教育的重要性[J].課程.教材.教法, 2004, (9): 64~68.
[3]徐杰.讓學生為技術世界做準備―美國技術教育改革的新動向[J].物理教師,2005,(9):50~53.
[4]周青,趙永春.美國高中化學教材中的職業生涯教育[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4):60~65.
篇3
【關鍵詞】美國高中;化學教材;實驗
目前中外教育正逐步加強交流與合作,一些國外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對我國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高中化學教材《化學概念和應用》,是美國主流理科教材,其中實驗部分是該教材的亮點和特色?;瘜W實驗教學作為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主要陣地,而由于種種原因,長期以來,它卻成為我國化學教育中最薄弱的環節之一。為此,借鑒國外在化學實驗內容的改革成果,探討和分析該教材的實驗特點,以期對我國高中化學實驗教材的編寫及實驗教學改革有所借鑒和啟示。
一、美國高中化學教材實驗設置簡介
本套教材共有112個實驗,實驗分成4種類型,即起步實驗(21個)、迷你實驗(47個)、化學實驗(23個)和家庭實驗(21個)。起步實驗位于每一章開始,篇幅短小、步驟簡單,主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起學生興趣,難度一般不大;迷你實驗一般與某個知識點相關,主要通過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該知識點,實驗器材一般都容易獲得;化學實驗則綜合性比較強,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測量分析數據等實驗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科學研究能力以及應用本章知識思考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家庭實驗則安排在附錄里面,對應各章節的相關內容,它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驗方式更加的靈活,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自主探究,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增強應用能力。
二、美國高中化學教材實驗特點
1.實驗選題新穎并且生活化,易激發學生興趣。
美國教材實驗大多來源于學生的學習和社會生活,無論是實驗選題還是實驗用品都注重體現生活化,讓學生認識到化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激發他們進行實驗的興趣。如教材中《家用酸和堿》實驗用品均來自常見的生活日用品(包括指示劑),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很好地將化學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而且減少了在實驗過程中不必要的意外傷害,降低了實驗的危險性,學生自然學得安全、輕松、愉悅。又如一枚學生非常熟悉的小小硬幣,在教材中頻頻出現,不僅充當了化學反應物、物理測量對象、實驗器皿、物理模型等多個角色,在經濟簡約、類比思維、激發興趣、科學探究等方面都發揮了多重教學功能,這樣的選材與設計可以說是獨具匠心。不僅如此,教材中有些實驗光是課題就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如《我的早餐是用什么做的?》、《一枚硬幣上能放多少滴水?》等等。美國教材不但在內容上難度降低,而且在表現方法上形式多樣,以期盡可能更直觀、更能引起學生興趣、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這是他們明顯優于我們的地方。
2.重視科學方法教育,把發展能力放首位。
美國教材大多以探究性實驗為主,運用質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程序大體按“問題―目標―器材準備―步驟―分析和討論―應用和評估”的思路進行。課程中滲透著自然科學的一般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化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它強調學生是科學發現的主人,使其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像科學家那樣探索與發現,實驗內容的選擇和設計更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活潑,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實驗探究空間,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科學,最終享受實驗成功帶來的喜悅和滿足感。如在實驗《家用酸和堿》中,教材就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檸檬汁(檸檬酸溶液)和滴眼液(硼砂溶液)之間PH的差別,從定性酸或堿強度的比較順利過渡到定量PH的學習,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并指導學生運用變量、常量和控制手段的科學探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3.實驗內容突出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具備靈活性和開放性。
從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學科技術在其他領域的應用為學科間的交叉與融合搭起了橋梁,促進了學科間的緊密聯系與發展。例如第1章的化學實驗《探究硬幣的成分》,就注意與現實背景和歷史背景相結合,將美國硬幣的成分與美國經濟關系作為實驗背景來設計,很好的將化學與物理、歷史、經濟和生產等多方面聯系,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其它學科交叉可以使學生從多方面認識和了解化學,使原本的知識體系擴大,視野也從深度和廣度上有了很大的延伸,并給予他們想象的空間,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其全面發展。而且教材中實驗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方法的運用和實驗結果的表達有著較大的靈活性,問題設置的開放性和學生間的合作交流,都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才能,形成開放的學習過程。
4.重視實驗安全,凸顯人文關懷。
教材中的實驗安全規則、安全警示圖標、彩圖和安全提示等方面內容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統一的實驗安全教育知識體系,具備系統性、規范性、可操作性和連續性,同時也體現了人性化、形象化的設計理念。教材將實驗安全教育內容滲透在實驗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每個實驗步驟前,都通過安全示意圖把基本的安全操作方法以彩色圖示的形式,形象地展示給學生,并指出該實驗危險性操作的所在,使學生在任何時候都可以主動地去認識和理解各方面應注意到的安全問題,不僅了解到安全問題帶來的后果,而且也知道怎樣去預防和處理這些問題,這充分透露出對學生濃濃的人文關懷,減少了學生的恐懼心理,在做實驗時變被動為主動,有利于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發揮創造力。
三、對我國高中化學實驗教材編寫及教學的啟示
1.貼近生活。我國高中化學實驗教材偏重于學術特色,與實際生活聯系甚少,學生對實驗器材的不熟悉或不感興趣,造成學生對實驗的不投入。為此,教材應開發一些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實驗,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實驗題材。如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做實驗,或發動學生對我們現行實驗中的器材予以改進,使之日?;?。這樣學生與實驗間的距離拉近了,成就感也明顯加強,必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也能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起到用實驗室器材做實驗達不到的另類效果。
2.貼近學生,讓學生玩得有趣。增強教材的親和性可以讓教材富有人情味,讓學生對實驗更感興趣。另外,還可以使學生在做實驗時思維處于放松的狀態,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迸發。我國實驗教材的學究味較濃,顯得高高在上,讓學生有距離感。為此,我們應學習美國教材貼近學生的特點,改變過于嚴肅和板著面孔說話的面貌,讓學生對實驗更喜愛。如可以創設各種實驗情境,將實驗與職業生涯教育相結合,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實驗起來更生動活潑,也讓學生通過實驗了解到社會上有哪些職業與化學有關,培養他們的職業興趣。
3.注重能力培養。教材設計不必“面面俱到”,更應該做到“點到為止”,實驗過程中的問題設置要具備開放性,并沒有標準的唯一答案,以此鼓勵學生大膽的去學去創新,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應將以學生為中心、實用、個性發展、注重能力的教學理念貫穿始終,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實驗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掌握知識目標,還實現多維教學目標,努力做到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求,讓他們在學習化學的同時獲得對其他學科的真正理解,提高其綜合素質。
4.注重實驗安全。將實驗安全教育內容編入教材,在每個實驗環節中通過彩色圖畫把規范、安全的操作方法更直觀的顯化出來,并豐富實驗安全教育資源,使安全意識教育成為化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設計應關注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切合中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別注重學生實驗過程中的人身安全保障問題,使之更人性化、形象化,將實驗安全教育內容與實驗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在此我們更應借鑒美國教材中將實驗微型化、綠色化的做法,為保護我們共同的環境盡一份綿薄之力。
當然,我國教材也有自身優點,比如對實驗精度的要求較高,較重視實驗操作規范和實驗誤差等等,這些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但是如何使得我們的高中化學實驗教材更科學、更完善、更系統,都值得我們每一個化學教師進一步去思考。
【參考文獻】
[1]朱鵬濤.美國高中化學教材中實驗安全教育的特點與啟示.化學教學,2006(8):35-36
[2]萬敏娟.美國高中主流理科教材中的實驗.物理通報,2014(9):126-128
篇4
(一)插圖設計解析
化學教材章首頁的插圖內容離不開生產生活、實驗研究和化學史這三個方面。
1.生產生活
化學被廣泛地應用在生產生活中,為了使化學更接近生活,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感悟到化學原理的存在,章首頁作為新一章的開始,其插圖充分體現了化學與生產生活間的密切關系。高中生已經對社會生產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中的生產操作原理還處于好奇的階段,章首頁貼近于生活的圖片自然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必修1模塊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章首頁的背景圖為陽光透過云層灑在群山中,可以看到金色光束。此圖所對應的知識內容是本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中所涉及的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區分溶液和膠體的方法。膠體是學生繼溶液后學習的第二個分散系,學生對膠體的認知還處于初級階段,而章首頁這幅圖片卻可以拉近膠體與學生的距離。還未學習本章知識的學生看到此圖時,首先是圖片中的自然現象給予的神奇視覺沖擊,其次學生會根據本章題目聯想這種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與化學有什么關系,由此激發學習動機。必修2模塊第二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章首頁的最大插圖是鋼鐵產業的車間操作圖,畫面中熔融態的金屬傾倒,發出耀眼的光芒并且火花四射。該圖呈現的內容直接與本章的題目相呼應,揭示本章的核心。學生看到熔化的金屬,會根據原有的認知得知化學與熱量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會對化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通過教師的引導,可以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可以產生多大的能量,以及化學在鋼鐵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2.科技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激發學生學習化學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實驗既是教學手段,又是化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既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橋梁和紐帶,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重要手段。章首頁的插圖附帶化學實驗圖片,充分展示化學實驗的魅力,如藥品的繽紛顏色、實驗的神奇現象、儀器的各類形狀,這些圖片都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視覺沖擊,凸顯化學的精密嚴謹。必修1模塊第一章從實驗學化學章首頁的整體插圖均是化學實驗室照片,圖中各類化學實驗用品整齊地擺放在實驗臺上,這首先給學生的第一印象是化學實驗不容馬虎,即藥品儀器不能隨便擺放。圖中穿實驗服并帶防護眼鏡的學生在做實驗,這恰到好處地提示學生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實驗時要注意安全,同時與第一章第一節化學實驗安全的內容相呼應。另外,還可以從中看到量筒、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等初中常見的實驗器材,這會給剛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一種熟悉感,化學對于他們來說還不陌生。
3.化學史
在化學課堂中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化學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化學的發展歷程,還可以使學生從化學家的故事中體會化學的科研精神以及一些研究規律。章首頁的插圖中展現了早期的物品或化學家的研究成果,使學生了解化學并非現代化的產物,而是化學前輩經過數百年的研究才取得的成就。必修1模塊第二章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章首頁的一幅插圖為,1869年門捷列夫發表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幅插圖與本章第一節物質的分類第一課時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有關。多數學生在未學習該節內容時,并不了解分類方法在化學學習或化學研究中的用途。殊不知偉大的化學家正是利用科學的分類方法,在卡片上分別填寫上元素名稱、原子量以及主要性質,然后將那些性質相似和原子量接近的元素卡片分為一組,最終總結出元素周期律。這個化學史故事不僅突出了分類方法的重要性,還可以使學生得到關于化學的情感體會,進一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二)引言設計解析
章引言是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引領到新一章的過渡文字,它簡略介紹本章內容、本章內容與已學知識的關系,以及本章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
1.凸顯本章核心
各章章引言或利用學生認知規律或利用其他學科知識或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敘述表達,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排除對本章內容的陌生感,從而介紹本章的核心主題。它與教師的導課語相似,引領學生熟悉主要內容,并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必修1第四章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章引言第一句:“在已經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中,除稀有氣體外,非金屬元素只有十多種,它們大都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部。”這句話簡單明了地介紹非金屬元素,學生立刻會了解本章內容是圍繞非金屬元素展開的。與一百多種元素相比較,非金屬元素數量之少,會使學生感覺到它們的珍貴,同時會認為這一章內容會較容易學習。本章章引言的后續四句是:“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兩種元素是氧和硅,它們構成了地殼的基本骨架??諝庵泻孔疃嗟脑厥堑脱酰鼈兪堑厍蛏闹匾刂弧H祟惢顒铀a生的影響大氣質量的氣態氧化物主要是非金屬氧化物,如SO2、NO2和CO等。人體生理必須的食用鹽———NaCl中含有氯元素。”簡略的三句話卻有三個作用:第一,學生早已學習過氧元素,這更加明顯地表示本章將要學習硅、氮、硫和氯元素的性質;第二,通過閱讀,學生已對這四種元素有了初步的了解,如硅的地殼含量排位及原因;第三,這三句話的介紹無一不與生活相關聯,可以增加學生對于非金屬元素的親切感。
2.承接新舊知識
高中化學是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各模塊之間并非獨立的,各個模塊中的每一章內容也相互關聯,所以為了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了解新學內容與已學知識間的關系,各章引言中均會設計承接新舊知識的話語。必修2模塊第一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的章引言如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是由一百多種元素組成的,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性質,如有的元素性質活潑,可以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元素性質不活潑,不易與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面對這么多不同的元素,我們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它們呢?”學生知道物質是宏觀的,元素是微觀的,根據初中所接觸的原子結構,他們不免會產生疑問:元素之間是通過什么方式組成物質的呢?這就與本章化學鍵內容相關了。有的元素化學性質活潑,學生立刻會想到必修1模塊中所學的金屬鈉,有的元素性質不活潑,學生就會想起氮。根據元素性質的活潑與否,面對眾多元素如何學習,學生便會想到物質的分類方法,進而教師就可以介紹元素周期律??梢娀瘜W學習中,新舊知識不僅相互聯系,并且可以相互作用。
二、章首頁的使用
(一)正確認識章首頁
教材是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最基本材料,它作為媒介建立起學生與教師間教與學的橋梁,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掘教材各結構單元的作用。章首頁在教材篇幅上占有較大的比重,其表達內容雖不涉及詳細的教學內容,但它是學生在學習新內容前首先注意的部分,即學生首先通過章首頁的圖文了解本章將要學習的內容,了解本章的學習任務,了解本章的知識分布,以及會根據章首頁信息對自己本章的學習結果做出預期判斷。教師則應該加大對章首頁的重視程度,在引領學生學習時,必須挖掘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文本的價值取向,開發利用章首頁使教學順利開展。
(二)利用章首頁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諾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章首頁的圖片多數貼近生產生活與現代科學技術,并與本章內容息息相關。學生學習開始時的心理活動特征是好奇,要求解惑的心情急迫。在學習新章節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章首頁圖片,利用本章相關知識進行簡要解釋,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也可以借助學生產生的學習興趣,介紹本章的基本內容及相關的實際應用。教師也可以在備課時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狀態,選擇其他相關圖片補充介紹本章的重要知識內容,使學生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引起他們的興趣,消除枯燥乏味的情緒,激發學習的欲望。
(三)延伸章首頁引言,完善學習結構
篇5
關鍵詞: 新課標 高中化學教材 化學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在學科發展中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科學研究、科學發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而且在人才培養方面,化學實驗亦是塑造學生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任何一次化學課程改革都不會忽視化學實驗,實驗作為中學化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而作為中學化學課程載體的化學教材更是將化學實驗作為教材組編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學化學教材中的實驗應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
一、數量的變化
學習必要的化學實驗技能,體驗和了解化學科學研究中的一般過程和方法,認識實驗在化學學習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因此,在各版高中化學教材中,更多地增加了學生實驗的數量,這可以從表1中的數字得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山東科技出版社必修化學教材中實驗的數量分別為58、96、107,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必修化學教材中的實驗數量相對較少,只有58個。
二、內容的變化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成為化學教學的基礎,成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高中化學新課標教材中的實驗內容與大綱教科書中的實驗內容相比,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1.增加了一些基本操作實驗
人教版、蘇教版教材中,在化學(必修1)的第一章都增加了“萃取、蒸餾”等基本操作實驗,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開始階段就多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技能,為以后的實驗操作和實驗技術打下基礎。
2.突出了科學探究的實驗
化學新課標教材中注重了科學探究的實驗,主要體現在增加了實驗探究的欄目與內容。具體表現在增加了“活動·探究”“交流·研討”“聯想·質疑”等探究性欄目,特別在山東魯科版教材中,表現最為明顯,部分實驗都沒有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自己總結,設計實驗步驟;蘇教版對實驗的編排有內容有步驟,學生很容易動手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建議增加探究性實驗。
3.增加了聯系生活實際的實驗
大綱教材中涉及生活相關的實驗不多,而且都以“家庭小實驗”的形式出現,而與工農業生產方面聯系的實驗更少。化學新課程的理念強調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等選修課程的開設充分說明,化學與實際生產聯系的緊密性,而且從章節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該問題,比如:從海水中提取鎂,溴與海水提溴,等等。
4.增加了突出過程體驗和探究活動的實驗
在新課標中突出的一個變化是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大綱教材中未強調的部分。新課標別強調過程,即對實驗部分,注重實驗的設計及探究過程。尤其在魯科版教材中,無論是教師和學生對該特點都感受很深,也就是說魯科版教材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對硫的化合物性質的實驗,教材中讓學生自己去設計,讓學生親自經歷過程,感受過程,從而獲得知識。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不僅學習了有關的化學知識與技能,而且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和運用了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
5.增加了學科之間滲透的實驗
課程改革中強調綜合課程所以在教材的編排中,出現了部分學科之間相聯系的實驗。此如,大綱中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并未設計實驗,但在新教材魯科版中,設計有實驗,即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時,為了加強實驗的說服力,增加了原電池裝置實驗,證明有電子的轉移;另外在必修2中為了說明化學反應中有能量變化,設計相關實驗,例如:鎂與稀鹽的反應,通過測量溫度的改變,從而判斷該反應為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還有膠體的凈化實驗——滲析,與生物知識相聯系,這都充分體現了化學與其他科目的融合貫通。
三、呈現方式的變化
教材的呈現方式包括整體內容的組織形式和具體內容的顯現形式兩個方面。簡單地理解,內容的呈現方式就是內容在教材中應如何表達,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給學習者,這是教材設計的一個重要問題。
新教材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主要表現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情景和活動,而這些情景和活動主要是以欄目、插圖和表格等形式表現出來的,下面我們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對三套教材進行分析。
1.實驗欄目設計
新課程化學教材與傳統的化學教材相比較,主要就是運用了活動欄目模塊來組織教材。欄目設置是高中化學新教材不同于舊教材的重要內容。三種版本的新教材在欄目的呈現和內容設計上大膽創新,改變了傳統教材單向傳送知識的傾向,突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交互作用。
對于實驗欄目設置,三種教材都有各自的特點。人教版教材實驗設置主要有兩個欄目:“實驗”和“科學探究”。其中“實驗”以基礎性實驗為主,而“科學探究”中有基礎實驗、探究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魯教版教材在實驗設置上主要有兩個欄目:“活動·探究”、“觀察·思考”和“實驗探究”。其中“觀察·思考”主要是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現象、思考現象產生的原因,而“活動·探究”和“實驗探究”的實驗多以學生實驗為主。蘇教版教材實驗設置主要集中在“活動與探究”和“觀察和思考”兩個欄目上。其中“觀察和思考”欄目往往設置的是基礎實驗。從整體上看來,人教版教材對實驗探究的難度做適當的調整,降低了探究的難度,部分實驗只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裝置,而不要求設計實驗的全過程;魯教版的實驗探究大多數都需要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得出實驗結論,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蘇教版的探究的內容分得比較細致,將實驗分為多個部分完成,降低了難度,學生容易接受。
2.實驗插圖與表格統計
許多學者相關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有插圖的教材的教學效果要比純文字性教材的教學效果好,學生記憶深刻,思維活躍。這主要是因為教材的插圖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閱讀速度;可以使學生全方位參與學習活動;影響學生的非認知因素,激發學習動機,更好地進行整體記憶、想象和理解,增強動感,并可以表達那些用文字難以表述的具體的細節。三個版本的教材都應用了大量的插圖和表格,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三個版本教材的插圖和表格統計
這些圖片和表格對學生正確進行化學實驗及操作,分析化學實驗現象,回憶有關化學實驗過程及解決化學實驗問題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對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和實驗綜合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能大大減少學生對化學實驗過程、現象記憶的信息量。
總之,高中化學課程中,化學實驗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它又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載體?;瘜W實驗有利于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化學基礎理論、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發展思維能力訓練實驗技能,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知新主編.梁慧妹,鄭長龍著.化學實驗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2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化學教學大綱(實修訂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吳俊明編著.中學化學實驗研究導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5]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化學(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材; 化學實驗; 變化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 A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在學科發展中依然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科學研究、科學發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而且在人才培養方面,化學實驗亦是塑造學生全面素質的一個重要環節。任何一次化學課程改革都不會忽視化學實驗,實驗作為中學化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而作為中學化學課程載體的化學教材更是將化學實驗作為教材組編的重中之重。因此,中學化學教材中的實驗應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
一、數量的變化
學習必要的化學實驗技能,體驗和了解化學科學研究中的一般過程和方法,認識實驗在化學學習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是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要求。因此,在各版高中化學教材中,更多地增加了學生實驗的數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蘇教育出版社、山東科技出版社必修化學教材中實驗的數量分別為58、96、107,其中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必修化學教材中的實驗數量相對較少,只有58個。
二、內容的變化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成為化學教學的基礎,成為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高中化學新課標教材中的實驗內容與大綱教科書中的實驗內容相比,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1.增加了一些基本操作實驗
人教版、蘇教版教材中,在化學(必修M,)的第一章都增加了“萃取、蒸餾”等基本操作實驗,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開始階段就多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方法和技能,為以后的實驗操作和實驗技術打下基礎。
2.突出了科學探究的實驗
化學新課標教材中注重了科學探究的實驗,主要體現在增加了實驗探究的欄目與內容。具體表現在增加了“活動?探究”“交流?研討”“聯想?質疑”等探究性欄目,特別在山東魯科版教材中,表現最為明顯,部分實驗都沒有具體的步驟和方法,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自己總結,設計實驗步驟;蘇教版對實驗的編排有內容有步驟,學生很容易動手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建議增加探究性實驗。
3.增加了聯系生活實際的實驗
大綱教材中涉及生活相關的實驗不多,而且都以“家庭小實驗”的形式出現,而與工農業生產方面聯系的實驗更少?;瘜W新課程的理念強調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等選修課程的開設充分說明,化學與實際生產聯系的緊密性,而且從章節的命名也可以看出該問題,比如:從海水中提取鎂,溴與海水提溴,等等。
4.增加了突出過程體驗和探究活動的實驗
在新課標中突出的一個變化是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大綱教材中未強調的部分。新課標別強調過程,即對實驗部分,注重實驗的設計及探究過程。尤其在魯科版教材中,無論是教師和學生對該特點都感受很深,也就是說魯科版教材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對硫的化合物性質的實驗,教材中讓學生自己去設計,讓學生親自經歷過程,感受過程,從而獲得知識。通過這樣的實驗,學生不僅學習了有關的化學知識與技能,而且經歷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和運用了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
5.增加了學科之間滲透的實驗
課程改革中強調綜合課程所以在教材的編排中,出現了部分學科之間相聯系的實驗。此如,大綱中學習氧化還原反應時并未設計實驗,但在新教材魯科版中,設計有實驗,即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時,為了加強實驗的說服力,增加了原電池裝置實驗,證明有電子的轉移;另外在[2]中為了說明化學反應中有能量變化,設計相關實驗,例如:鎂與稀鹽的反應,通過測量溫度的改變,從而判斷該反應為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還有膠體的凈化實驗――滲析,與生物知識相聯系,這都充分體現了化學與其他科目的融合貫通。
三、呈現方式的變化
教材的呈現方式包括整體內容的組織形式和具體內容的顯現形式兩個方面。簡單地理解,內容的呈現方式就是內容在教材中應如何表達,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呈現給學習者,這是教材設計的一個重要問題。
新教材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主要表現在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情景和活動,而這些情景和活動主要是以欄目、插圖和表格等形式表現出來的,下面我們分別從這兩個方面對三套教材進行分析。
1.實驗欄目設計
新課程化學教材與傳統的化學教材相比較,主要就是運用了活動欄目模塊來組織教材。欄目設置是高中化學新教材不同于舊教材的重要內容。三種版本的新教材在欄目的呈現和內容設計上大膽創新,改變了傳統教材單向傳送知識的傾向,突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交互作用。
對于實驗欄目設置,三種教材都有各自的特點。人教版教材實驗設置主要有兩個欄目:“實驗”和“科學探究”。其中“實驗”以基礎性實驗為主,而“科學探究”中有基礎實驗、探究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魯教版教材在實驗設置上主要有兩個欄目:“活動?探究”、“觀察?思考”和“實驗探究”。其中“觀察?思考”主要是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記錄實驗現象、思考現象產生的原因,而“活動?探究”和“實驗探究”的實驗多以學生實驗為主。蘇教版教材實驗設置主要集中在“活動與探究”和“觀察和思考”兩個欄目上。其中“觀察和思考”欄目往往設置的是基礎實驗。從整體上看來,人教版教材對實驗探究的難度做適當的調整,降低了探究的難度,部分實驗只是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裝置,而不要求設計實驗的全過程;魯教版的實驗探究大多數都需要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得出實驗結論,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蘇教版的探究的內容分得比較細致,將實驗分為多個部分完成,降低了難度,學生容易接受。
2.實驗插圖與表格統計
許多學者相關實驗研究的結果表明,有插圖的教材的教學效果要比純文字性教材的教學效果好,學生記憶深刻,思維活躍。這主要是因為教材的插圖有多方面的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閱讀速度;可以使學生全方位參與學習活動;影響學生的非認知因素,激發學習動機,更好地進行整體記憶、想象和理解,增強動感,并可以表達那些用文字難以表述的具體的細節。
總結:
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的化學實驗在實驗教學理念的更新、實驗教學內容的增加和實驗的內容發生了變化,化學教師應從轉變實驗教學觀念、提高實驗教學能力、提高實驗的分析評價能力、提高開發實驗教學資源的能力幾方面加以應對,以順利完成化學實驗教學,實現化學實驗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祖浩.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化學( 必修、選修)[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篇7
一、落實三維教學的主要目標
教學目標是實際教學的重要出發點,也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所在。受到應試教育以及傳統教學手段的限制以及影響,在傳統的教學中經常會注重理論上的知識,忽視了教學的技巧,注重教學的結果,忽視了教學的過程。教材中具有的拓展型知識內容,能夠有效地補充知識以及技能的教學,并且,注重教學的過程以及具體使用的方法,將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因此,教材中設計的拓展型知識能夠更好地落實制定的三維目標,并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不能因為有限的教學實踐而忽視了拓展型知識的教學,而是需要充分的利用這部分教學的內容最終實現制定的各種目標。
例如,在碳酸鈉的基本性質以及應用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的利用教材中拓展視野的內容利用氯化鈉制作碳酸鈉,在過程與方法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方法,并探究三種不同的制堿方法具體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以及探究的過程中了解科學的探究方法。在知識與技能中,教師需要強調化工原理在所有制堿方法中的具體應用,認真找出生產流程中存在的各種相同點以及不同點,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在學生的學習情感上,可以從原子經濟性知識的角度,分析各種制堿方法具有的化學思想。
二、發揮化學文化具有的基本功能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化學屬于人類重要的文化,化學具有的思想以及方法等都屬于人類文明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在所有化學的教育中,需要將各種化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相互結合,充分體現化學知識具有的價值。對于化學的拓展型知識,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會設計到多種化學歷史知識以及一些現實中的實際應用,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加入一些拓展型知識的內容。
例如,化學家諾貝爾,在他研制各種炸藥的過程中,他的家人同樣付出了很多,并且在研制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的苦難。拉瓦錫沒有盲目的相信化學權威中“燃素”的相關理論,而是經過自己的深入分析與研究,利用實驗證明自己的觀點,燃燒是由于氧氣參與的化學反應,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茖W家雷利,面對科學知識非常嚴謹,并發現了氬氣。通過這些真實的歷史事件,充分體現了科學家具有的認真態度,并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在化學的實際教學中,可以融入一些化學歷史事件,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在現實生活中也會存在化學的知識,提高到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存在非常密切的關聯,擁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了解化學基本的發展過程,擁有嚴謹的學習態度,了解化學家對于化學發展做出的貢獻,培養學生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將拓展型知識內容與化學知識相互融合,讓化學具有的歷史與價值發揮最大的教育作用結合教材中拓展型知識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挖掘更深的化學內涵,并學會將化學知識與現實生活建立密切的聯系。
三、考查活動的整個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
以往的化學教學中只注重學生最終掌握知識的具體情況,反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以及學生自身具有的情感變化。想要改變傳統化學教學的弊端,需要充分的發揮拓展型知識的重要功能,將實踐活動以及各種拓展活動同樣加入到學生成績的評定中。首先,對整個過程進行合理的評價。其次,利用多元化的方式進行評價。將學生的日常表現與最終的學習結果相互結合進行評價,還可以采用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評價的方式。并從多個角度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充分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起到激勵的作用,同時,在評價的過程中發現任何問題,及時解決,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
綜上所述,化學的學習不僅僅只是讓學生學習教學安排中的理論知識內容,而是讓學生能夠在化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不斷拓展視野,學會利用科學學習以及探究的方法,利用拓展型知識的實際教學,當學生體會到化學的真正內涵,提示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最終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形成正確的化學價值觀念。
參考文獻:
篇8
一、對遷移理論的理解
1.遷移理論的含義
遷移的產生式理論是由信息加工心理學家J.R..安德森提出的。這一理論用于解釋基本技能的遷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兩項技能學習產生遷移的原因是兩項技能之間產生式的重疊。重疊的量越多,遷移量越大。由于兩項任務共有的產生式數量決定遷移水平,要實現“為遷移而教”的目的,除了要重視陳述性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遷移外,更應重視策略性知識的學習和遷移,即從教材的選編、教法的選擇和練習的設計等方面都應考慮這一原理。此次新課程改革所使用的教材恰恰考慮上述問題,的確是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將教材知識分成若干單元便于教師進行教學。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先前的學習會對當前的學習產生影響,或者當前的學習會對先前的學習產生影響。這種現象就是遷移。這里所說的“影響”有兩種:能起積極促進作用的叫正遷移;會有消極干擾作用的叫負遷移。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努力實現正遷移,而要防止負遷移。古人說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就是指學習中的這種正遷移現象。遷移的原理是客觀事物之間普遍存在的聯系,以及客觀事物之間的互相制約性。所以,遷移的方法就是通過類比推理,溝通新舊事物之間的聯系,通過比較、分析、綜合,然后對事物進行抽象、概括。遷移教學法是教師依據“遷移規律”設法為新知識的生長提供聯系的“認識橋梁”,通過遷移來發揮舊知識在學習新知識中的鋪墊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當學生具備從事每一新的學習任務所需要的認知先決條件越充分,他們對該學科的學習興趣就越濃,即學生對原有知識掌握得越豐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學會新知識,學習也就越有信心。
2.遷移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理論嘗試
根據同化理論,認知結構中有適當的起固定作用的觀念可以利用,是決定新的學習與保持的重要因素。為了促進遷移,教師必須在教材中選擇那種具有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強有力的解釋效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因為領會這樣的概念和原理是通向適當“遷移”的“陽光大道”。因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從教材的知識結構中轉化來的,所以好的教材結構可以簡化知識,可以產生新的知識,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吸收和應用。
認知心理學認為,當人們在接觸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知識領域時,從已知的較一般的整體中分化細節,要比從已知的細節中概括出整體容易一些。換句話說,人們關于某一學科的知識在頭腦中組成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最具有包容性的觀念位于這個層次結構的頂點,它下面是包容范圍較小和越來越細化的命題、概念和具體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努力探討觀念之間的聯系,指出它們之間的異同,消除學生認識中表面的或實際存在的不一致之點。
二、巧用遷移理論加強初高中教材的銜接
1.對新教材的理解
通過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例如作為《化學1》的第一專題,既是初中化學學習的總結和概括,又必須為高中化學的學習打下新的基礎,這是本專題編寫中選擇素材的一個重要依據。在本專題的學習中,學生將接觸到有關物質的分類和轉化規律、氧化還原反應、物質的量和物質的量濃度、分散系、原子結構等重要概念,將要進行過濾、萃取等物質的分離實驗,這些都是后階段化學學習必要的基礎。所以本專題的學習為后階段的化學學習和高中階段其他課程的學習及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新教材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學的同時,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科學態度,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結合化學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生動的思想教育。教材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實驗事實,通過討論來啟發學生思維,并注意層層引導,強化知識間的遷移過程,使學生自己得出有關的結論。另外,教材還很重視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再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編寫者的良苦用心:讓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學習體驗到化學既是一門好學、有用、有趣的學科,又是與人類發展、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學科,從而在高中的起始階段就能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教師如何應對新教材的教學
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并能運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因而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與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水平和發展潛力有關。教師必須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顧”為制定教學策略的準則,在掌握知識的程度、能力發展目標的高度、教學節奏的強度、習題和測驗的難度等方面做到“適度”,既不使學生因畏難而放棄努力,又不讓學生因“吃不飽”而挫傷積極性。用發展的眼光進行教學設計,使一定的難度和高度恰好“落腳”在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水平上,使他們經常處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并視學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課堂教學速度和習題訓練強度。同時,教師在此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教學目標的協調統一,力求達到最佳的效果。
篇9
一、降難減量――《必修一》教材的處理
《必修一》是高中化學的基礎和源頭,它涉及與后續學習密切相關的章節有:
1.物質的量:高中計算的基礎
2.離子反應:高中元素化合物學習的基石
3.氧化還原反應:高中元素化合物和物質結構學習的基石
4.元素及其化合物:高中所有知識的載體,但選修中不再涉及元素化合物的系統學習
《必修一》每一個章節都直接決定以后的化學學習效果。但理論章節需要深層次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量大、零散,需要大量地梳理記憶,短時間高強度的教學,效果很難保證。因此,我們可以把非金屬中硫和氮等內容放到高一下期去處理,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石。
二、拋磚引玉――《必修二》教材的處理
《必修二》將高中化學的難點知識分散在必修和選修教學,因此,如何做好必修和選修教學內容的分割和銜接非常重要。筆者認為各章可作如下處理:
1.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 第三節 化學鍵
內容:在化學鍵基礎上補充分子極性、分子間作用力、氫鍵相關知識。
目的:為有機化學及元素化合物的物理性質做理論支撐。
2.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二節 化學能與電能
內容:將原電池和電解池內容分為必修二和選修四切割教學。原電池(除鹽橋)所有內容,及化學電源部分整合在必修二完整教學,而在選修四不在進行化學電源的教學,重點進行電解池的教學。
目的:保持知識完整性,避免重復教學,浪費時間。
3.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三節 化學反應速率和限度
內容:必修二主要針對化學反應速率教學,而選修四主要進行化學平衡的教學。
目的:降低教學難度,減輕學生負擔。
4.第三章 有機化合物 第一節 甲烷
內容:補充烷烴的系統命名,適當拓展烷烴烯烴的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目的:構建基本有機物研究框架,但不增加物質,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注意:教學分割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分階段有梯度地教學,盡量不重復教學內容,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溫故而知新――選修教材的教學
選修教材是在學生已有知識上的提升,教學時應密切聯系必修課程的知識,緊扣必修課程展開教學。
1.“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的教學
該書與必修的銜接教學非常重要。教師應在對必修教學內容適當復習的基礎上再進行新課教學。下面將必修二和選修四知識要求程度相關內容總結如下:
(1)化學反應與能量
《必修二》:能總結常見的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能定性描述化學反應前后的能量變化關系。
《選修四》:會書寫熱化學方程式,能從化學鍵的角度對化學反應和能量變化進行計算。
(2)電化學基礎
《必修二》:掌握原電池的基本原理和常見的化學電源。
《選修四》:復雜原電池的理解,電解池的原理,電極方程式的書寫,原電池、電解池的綜合運用。
(3)化學反應的速率和限度
《必修二》: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和速率的計算,理解化學平衡的建立和特征,知道化學反應有限度。
《選修四》:掌握化學平衡的相關復雜內容及平衡常數的應用,會判斷化學反應的方向。
2.“選修五――有機化學”的教學
在必修二的基礎上補充。
(1)命名:必修二補充烷烴的系統命名,選修五學習多類別同系物的系統命名。
(2)同分異構:必修二只要求烷烴,烯烴的同分異構,選修五拓展到所有同分異構。
(3)同系物:必修二只要求烷烴,烯烴同系物,選修五拓展到各類有機物。
目的:《必修二》讓學生形成基本的有機學習思路,在選修五教學中再逐步提升。
3.“選修三――物質結構”教材的處理――融合必修二,謹遵考綱。
篇10
一、教育價值的界定
1、價值的含義。作為哲學術語的價值,在時空領域里,它表示物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供求關系,或人賦予物有用性的社會存在。人類生活在今天的社會里不僅是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價值。教育是達到人生最高目標,實現人生最高價值的一個基礎工程。所以教育問題受哲學價值論的支配與價值問題密切相關。
2、化學教育價值。(1)化學教育中的內蘊價值,它討論社會對化學教育的需要或藍圖規劃問題,化學教育應該在學生身上實現哪些價值,即化學教育的目標是什么,“教什么”。(2)化學教育的功能價值,它討論怎樣的教學活動才具有教育上的價值,即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才能使學生有效地獲得化學教育中的內蘊價值。從化學教育的整體過程看,化學教育實踐有活動目標和活動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和價值目標實現的基本策略這兩個價值子系統。
以上的化學教育價值分類只具有相對性,不應該絕對化。因為價值是客觀的,是從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供需關系中產生的,因而價值應是主觀需要和客觀可能的辯證統一。在化學教育活動中,應根據化學教育的總體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因人施教,因時施教,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結構。
二、我國現行高中化學新教材的價值取向分析
1、我國傳統的化學教育觀。就高中化學而言,我國傳統的化學教育觀認為:化學教育是培養具有化學專長的人才,僅關心提高課程內容的理論水平,和化學學科知識技能的傳授,而不考慮大多數人提高化學素質的需要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致使大多數人學了化學用不上或不會用。他們缺乏化學的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不了解化學與社會、化學與材料、化學與能源、化學與環境、化學與生命科學等的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