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的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12-06 17:5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閱讀教學的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學英語;閱讀教學;反思
中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教學的時間成本較高,學習時間的投入與學習效果的產出之比不合理。加強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切實提高課堂的效率,這是英語教育改革追求的重要主題。
一、反思
在高中英語閱讀課上, 經常可以見到,教師在學生閱讀課文前就將相關信息以提問的方式告訴了學生,然而問題一提出, 教師等于將課文的相關信息給了學生。教師精心設計了一個表格, 指定學生閱讀課文的某些段落, 并將閱讀所獲取的信息填入表格,這種方法能幫助學生理解并梳理文本信息,但卻把學生的注意力鎖定在課文的小范圍內, 不利于學生宏觀把握課文。教師往往專注于將課文中的相關信息傳輸給學生, 或將自己的理解強加給學生, 或簡化學生的閱讀理解過程, 表面上看,師生互動達成教學任務, 但學生的思維并未得到開發。
高中英語閱讀課中, 教師都非常注意以提問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教師設計的問題中有相當一部分質量不高, 要么只是一些事實性問題, 要么問題的隨意性很強, 學生不能在教師提問的引領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把握課文要義。在上閱讀課時, 教師因自身專業水平限制,雖有一定的提問策略訓練意識, 但對提問策略的功能及使用目的缺乏正確認識,。
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 許多教師仍把課文內容和語言知識作為閱讀課教學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很少有教師通過語篇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的宏觀結構及其他語篇特征。就學習內容而言, 學生得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觀點和事實, 缺乏對作者寫作目的和論證邏輯清晰的認識。內容與形式是辨證統一的,離開對語篇形式的關注, 學生很難真正把握文章內容,這反映了目前英語教師知識結構的缺失。
二、提升
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與意義。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起點并非從零開始,學生接觸難度相當的文章,通過自學可理解文章的70%左右。換句話說,學生完全可能通過自學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學生閱讀能力包括采用瀏覽和跳讀的方式迅速找尋相關信息,記住文本的中心思想以及重要細節; 識別并構建文本的框架結構; 將文本與自己的先前知識相聯系。此外, 與一般意義上的閱讀相比較, 學習閱讀更注重推理閱讀, 盡可能多地將文本信息與自己的背景知識聯系起來思考相關問題。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對各項閱讀策略有正確的認識和合理的使用。對我們的外語課堂而言, 學生的閱讀目的更多地集中于以一般理解閱讀為基礎的學習閱讀和信息整合閱讀。因此, 閱讀教學的目的與重點應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進行有效的思維活動。目前英語課堂上, 教師熟悉并經常使用的閱讀策略通常只是預測、瀏覽、跳讀等,事實上,閱讀策略還包括確定閱讀目的、策劃閱讀步驟、預覽全文、預測課文內容或結構、檢驗預測、針對課文設疑、解疑等一般策略,以及推理、注意文章各部分的聯系、注意文章結構、從上下文中猜測新詞詞義、檢驗理解、確定難點等高一級別策略。而最高層次的理解,策略有評論作者、評論所讀文章、評判學習目標的達成、反思從課文中的所學等。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關注課文的宏觀結構,從語篇內部各層次間的聯系去把握文章的脈絡和論證邏輯, 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訓練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水平。
提高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技能與策略。在閱讀課上, 提問是教師為營造互動的課堂氛圍而經常采用的主要手段。閱讀教學要善于使用五種常用的問題類型:字面理解問題、重組類問題、推理類問題、評價或欣賞類問題和個人回應類問題。五類問題要求學生就自己對課文內容的感受與反應進行討論。顯而易見, 該五類問題如五個階梯, 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由表及里引向深入; 同時由他及我, 使閱讀過程更具滲透性和人文性。作為一個合格的英語教師, 光有提問意識是遠遠不夠的, 還必須對提問的功能和目的有更明確的認識和把握。發揮課堂提問的功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思考和想象、檢測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回顧相關信息、挑戰學生、評價學習等。高質量的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要點,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引向抽象、從個別引向一般、從了解引向評價。我們的教師必須掌握基本的提問策略與技能, 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指導學生閱讀技巧, 排除不良閱讀習慣。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是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及效率的關鍵。教師有針對性地指導閱讀方法和技巧, 克服閱讀上的種種不良習慣。根據不同的文章和題材, 指導學生采用不同的閱讀方法; 如快速閱讀, 頭腦中帶著問題, 用目光快速地查找所需的特定信息。也可以略讀,識別文章種類, 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閱讀時可舍棄細節, 直接找出每段的主題句, 突出重點。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了解作者的論證過程、論據等全部內容, 利用文中明確表達的思想和信息, 找出有關細節, 確定作者觀點表達的范圍。引導學生在閱讀時要有意識地注意標題、小標題、黑體字、斜體字、圖片、圖表、段首、段尾。抓住關鍵詞和主題句可以幫助更快地了解課文大意, 從而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推理能力是閱讀理解的核心。培養學生推理能力,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背景知識、語篇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依據具體的語境, 推導出語篇的深層含意, 得出結論。
總之,中學英語教師應重視閱讀理解過程, 將訓練和發展學生的思維作為閱讀教學的重點,增強語篇意識并完善相關的知識結構,掌握提問技能;加強對學生的語言基礎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 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與方法, 訓練他們的推理能力,使閱讀教學過程真正成為開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個性和提高其人文素養的過程。
參考文獻:
篇2
1.關注閱讀材料本身
課本是閱讀教學之本,而擴展只是一種輔助手段。擴展必須在完成閱讀任務的基礎上進行,以保證閱讀教學的高質、高效。無論教師采用什么樣的擴展方式,都必須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本知識。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關注學生閱讀的質量,讓學生不僅要對文章內容理解透徹,而且要把握文章的語言表達,從而建構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方法和閱讀能力。教師應該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獲取信息和解決問題。
2.注重思維訓練
有效的擴展應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如果閱讀教學僅僅注重了表面內容的擴展和延伸,而忽視了思維訓練的內在,那么此種擴展訓練只能是形式上的遷移,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擴展。教師要透徹地研究教材,挖掘和提煉閱讀課文的精髓,精選擴展內容,設計循序漸進的任務;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準備、能力需求、方法應用和意向興趣等認知活動的要素,并進行有效的調控。
3.讓學生成為擴展的主體
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適度地進行擴展,但并非每課必擴展,也并非只能把擴展放在后半節課。擴展應注重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注重對教學資源的優化重組,以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思維的發展。基于這一出發點,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作為擴展的切入點。課前可預習擴展,課中可引入擴展,課后亦可延伸擴展,關鍵是要選準擴展的切入點,使擴展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誘發其表達欲望,促使其體驗、感受、領悟和思考。
另外,教師要根據文章的教學目的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擴展的內容和形式,過量或質差的擴展都會弱化文章價值。
擴展的主體應是學生,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師生作為課堂“學習共同體”的角色。教師應是向導或協助者,為學生理解和應用文章營造氛圍,并隨時提供幫助。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喜好,和他們一起選擇與實際生活貼近或最受關注的相關知識來擴展學習。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方法的優化組合及和諧統一。
在具體的課堂中,我主要運用的訓練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篇3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適應”新課程改革,很多教師代替了學生成為唯一的閱讀主體或以一種表面的形式替代學生的實際閱讀體驗。他們將心思更多地放在課堂的形式上。如“小組討論”,讓本來無限接近傳統的學習方式貼上“探究式學習”的標簽,讓每節閱讀課表面上都轟轟烈烈,由此引來更多的關注和好評。也有一些老師喜歡用“問題”來淹沒課堂,進行所謂的“開放性課堂”,希望用標新立異的課堂形式取代學生真實能力的提高,引來一片“以生為本”的喝彩聲。這樣的做法在我看來真有些“一葉障目”之嫌啊!殊不知,教師設置的和學生回答的問題主要圍繞“是什么”,而摒棄了更重要的“為什么”和“怎么樣”。不過,像“是什么”這類問題是完全可以通過教師的講授掌握的,“為什么”和“怎么樣”才是學生應該探究的問題,才是閱讀體驗的全過程,更應該成為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去探究。當然像這樣的課堂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究式學習”“以人為本”等諸多課改新理念好像得到了綜合體現,當然也只是體現罷了,至于閱讀體驗的積累、個體情感的參與和實際閱讀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在我看來收效寥寥。而且,這恰巧就體現出閱讀教學過程完全被異化了,甚至連新課程理念也被無情地曲解了!
短暫熱鬧的課堂過后,試問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多少?在學生看來,閱讀活動儼然就是老師的事情,只不過是應試的一部分,只要注意老師講的閱讀答題策略和技巧,閱讀也還是可以應付自如的。當然,老師也就會在復習的時候歸納一些策略和技巧,不厭其煩地向學生重復著自己“苦心鉆研的成就”,如樹立“文本意識”“整體閱讀意識”“規范答題意識”;牢記“觀點在作者,答案在文中”;“快速、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主旨,明確正確的答題方向”和“大體把握命題的角度,有的放矢地答題”等。我可以肯定地說這些老師非常善于歸納,對閱讀教學也很有研究,也非常盡職盡責。但是,當我們把這些歸納得盡善盡美的“內功心法”,以填鴨的方式灌輸給學生、堆砌在學生面前時,我們是否考慮到學生的感受?是否就承認試卷的解答就是學生閱讀能力的“晴雨表”?如果學生能完全接受并有幸在考場上把老師的“獨門絕技”“內功心法”運用自如而獲得滿意的分數,那么,他們算是“幸運”的一部分人,盡管能力沒得到真正的提高,但他們至少提高了分數;如果學生不能靈活地運用好這些“法寶”,那么就有些可悲了吧,什么都沒有獲得,老師的“獨門絕技”“內功心法”失靈了。我想這樣一來可悲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于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也毫無保留地被推到愧疚和懺悔的邊緣,引來一片質疑和不滿,邊緣學科的地位也就更加邊緣,甚至連“夾縫中生存”的“夾縫”權利也將被剝奪!
不過,在反思閱讀教學之余,我們能不能真正地站在學生終身學習的角度上考慮一下:是否閱讀教學真的就注定是這么蒼白無力的呢?是否可以讓學生收獲一些能讓他們受用一輩子的實實在在的閱讀的心得和體驗,而不僅僅是一些生硬單調的閱讀技巧和策略呢?我想考慮到這些后,閱讀教學也到了該回歸它本來面目的時候了。閱讀的本質是不分新課程改革還是舊有的傳統課堂形式的。只要在課堂內能有效地把握住閱讀的本質,扎實地提高閱讀能力,不懈地致力于學生閱讀經驗的積累和個體情感的體驗,在我看來,不管形式如何都是成功的課堂,至少它達到了閱讀教學的目標。畢竟,閱讀不等同于閱讀技巧,閱讀教學不等同于閱讀技巧策略的傳授。
那么真正的閱讀教學是什么呢?新課程下的閱讀教學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有什么區別呢?其實,閱讀教學的本質就在于通過閱讀主體(學生)的個體閱讀體驗水平的提高,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其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培養其獨特的閱讀審美情趣。這樣的閱讀教學本質才是閱讀教學該定位的終極目標和價值追求,那些所謂的“喝彩和好評”應該留給學生來評價。
篇4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初中英語教師;專業發展
一、反思性教學的定義及特征
1. 反思性教學的定義。
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要自覺地將自己或他人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或學習對象,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從而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專業知識和經驗知識是教學實踐和反思的核心和理論基礎,也是教師自我發展的動力。反思性教學主要包括:教學實踐活動前的反思、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反思、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這意味著教師在實施反思性教學的過程中,不管是教學前、教學中,還是教學后都要進行反思,教學前要進行有效的課前備課工作,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對課堂進行思考性和反思性回憶,要善于發現和解決課堂存在的問題。
2. 反思性教學的特征。
綜合來說,反思性教學具有如下特征:
(1)反思性教學是教師的自發行為,具有明顯的自覺性反思性教學是一種長期的教學反思活動,教師應該具備很強的反思意識,要自覺進行反思。教師的自覺反思意識是增強教師責任感和提高教師專業發展的原動力。教師如果不自覺,反思就沒有任何意義。
(2)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教師對日常教學進行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也是為了更合理有效的教學實踐而努力,因此,教師要經常將自己反思的結果在實踐中加以檢驗,并不斷修正和再實踐。
(3)反思性教學是一種持續的行為,具有很強的循環性反思性教學不是靜態的過程,而是動態的過程,不是短暫的行為,而是持續的行為。它是一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教師通過系統的觀察,反復的思考,對每次教學活動都要進行認真的反思和總結,并依次循環下去,不斷取得有效成果。
二、課題的研究背景
近幾年,初中英語教材改變很大,閱讀材料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在所有的考試中,閱讀非常受重視,閱讀題的分值比例相當大。但是,許多初中英語教師仍然以教師為中心,閱讀教學采用單一的自下而上模式。如何有效地實施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成為初中英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反思性教學給當今的外語教學提供了一條新途徑。反思性教學理論主張外語教學的過程應是教師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完善以及自我提高的過程。許多專家將反思性教學看作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三、反思性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及途徑
1. 反思性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
(1)確定內容。
教學反思的起點是教學問題,這個階段主要是確定反思的內容,提升教師的問題意識,教師通過對教學實際的思考和總結,分析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反思。
(2)觀察分析。
教師一旦確定好反思內容后,就要進入觀察分析階段。教師要圍繞所要反思的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如查閱文獻、觀摩研討、同事交流等形式收集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
(3)重新概括。
教師通過觀察分析,弄清楚問題的癥結所在,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策略,制定詳細的決定問題的新教學方案。
(4)實際驗證。
本階段就是將上述階段中提出的新教學方案付諸實踐,并根據實踐結果對新教學方案進行修正,循環反復,直至問題的最終解決。在以上四個階段中,教學反思最集中體現在觀察分析階段,這是英語教師反思性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當然,各個階段是相互聯系,每個階段都不容忽視,反思性教學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2. 反思性閱讀教學的實施途徑。
(1)聽課與評課。
聽課與評課在我校已經成為一個經常性的教學活動。經常聽課可以使得教師感受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的教學,通過借鑒其他教師的優點來提高自身的不足。聽課之后要及時進行公平、客觀、有效的評課,評課的過程實質就是反思的過程,評課是聽課者和授課者之間的有效的交流形式,聽課教師和授課教師在評課中都可以得到提高。教師之間可以經常輪流聽課,互相評課,及時更正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2)觀看課堂錄像。
課堂錄像分析法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課堂教學中豐富而又復雜的師生交互過程的信息進行編碼,然后進行分析。對我校而言,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定期組織有準備的公開課,進行錄像,然后,授課教師和聽課教師一起觀看錄像,對課堂的閱讀教學的設計、學生的反應以及上課的效果進行集體反思,一起解決問題。課堂錄像觀摩時可引導教師注重以下幾個問題:教師的課堂語言、感情的基調是否合適?課堂導入的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如何?教師的課堂問題設計是否合理?
(3)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就是指英語教師本人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進教學,貫穿的是一個自我否定、自我解惑的行動過程。行動研究主要是針對某個具體的教學環節、步驟、方面,通過搜集教學素材,發現其中的問題,然后開展研究。行動研究大體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擬定研究計劃、實施行動方案、收集有關資料、考驗假設并檢查某種實驗措施的有效性、依據措施的有效狀況修正原計劃、進入下一輪更高層次的研究。
(4)撰寫教學反思日志。
教學日志是教師將自己教育教學中甚至教學理念中隨時出現的,記憶最深刻的事件(包括問題、經驗、體會)等進行總結和分析,并記錄下來。例如,英語教師在回顧閱讀教學時,可以作如下反思:學生的閱讀水平是否達到課前設定的目標?學生掌握的詞匯量是否適合于課堂所使用的閱讀材料?學生是否根據閱讀材料和閱讀練習采取有效的閱讀策略?學生是否對閱讀材料的話題感興趣?除此之外,還應該反思自己聽學生發言時的方式和態度,反思自己關注課堂活動的情況,反思自己是否能在關鍵時刻調控內在的情感狀態以及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權力分配情況等等。教學日志根據內容記載的不同,可以分成跟蹤式教學日志、專題式教學日志、隨筆式的教學日志和網絡教學日志。
(5)積極從事教育科研活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促進教育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第一推動力。初中英語教師的科研水平直接影響到初中英語教學的質量。目前,初中英語教師普遍缺乏科研意識,很多教師只埋頭于教學,很少從事科研活動。反思性教學的實施離不開教育科研活動的開展,英語教師要經常總結,撰寫科研論文,把平時的教學經驗和反思提高到理論的角度,或者申請一些課題,開展研究,最終目的都是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參考文獻:
篇5
1. 反思性教學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讀前”的應用
首先,教師要對教學目標進行反思。在教學之前,對教學目標進行反思,斟酌教學目標的合理性。一般來講,教學目標包括學科知識的認知目標、技能目標與情感目標。英語閱讀教學目標越多元,教學價值就越大。教師要認清英語學科的語言特點,對已經設置的教學目標進行有效反思,反思英語閱讀教學目標是否符合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可實現可能有多少。合理的教學目標應當滿足學科教學的需求,更應當滿足學生的個人興趣追求。比如在講解《This is my sister》時,教師要建立“擴展學生英語詞匯量與句型、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目標,更要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豐富閱讀學習形式”的教學目標,讓英語閱讀教學更有個性。
其次,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反思。課堂教學活動是沒有定向發展規律的,同樣,教學內容也不應當只限于初中英語課本。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對學生的閱讀面進行拓寬,加大英語閱讀教學的深度與廣度,對于學生英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英語是人們交際的語言工具,貼近學生生活的英語閱讀內容,有利于閱讀教學進步。因此,在教學前,教師要對閱讀教學內容進行反思。如在講解《I’d like some noodles》時,教師可以在反思中將餐廳點餐的對話內容增加到教學內容中,更有生活氣息的教學內容更能吸引初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英語閱讀教學的效率。
2. 反思性教學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讀中”的應用
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進行反思,重點在于教師的自我檢查與自我修正。在教學過程中改善與提高,重視課堂生成的教學引導與資源,有利于英語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
首先,教師要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引導學生死板地去記憶閱讀文章中的單詞與語法,而是要引導學生去理解英語語言背后的內涵,促進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動用自己的思維能力,理解語言所掌握的具體意義。在閱讀教學中,促進學生與作者、與文章進行互動,產生共鳴,才能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反思自己是否在課堂中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是否給學生時間與機會去理解文章深意。
其次,教師要對閱讀教學氛圍進行反思。每一次英語閱讀學習,對于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對英語閱讀教學氛圍進行反思。在傳統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不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忽視了活躍課堂氛圍的打造。在反思性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的參與度不足,教師應當及時與學生進行互動。師生間的平等互動,會讓閱讀教學更有活力。如在講解《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時,教師可以在閱讀理解過程中,與學生聊一聊自己比他人強或者比他人弱的地方,讓學生的思維在閱讀學習過程中發散起來,使學生利用閱讀學習中所習得的語言知識進行表達。
3. 反思性教學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讀后”的應用
首先,教師要對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優點進行反思。在教學前,教師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在教學后對教學活動中的閃光點進行反思,有利于個人教學經驗的積累。一些課堂生成的教學活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可以在反思中將其積累下來,在合適的時機再次應用。比如在講解《Could you please clean your room?》時,學生提出利用閱讀情境進行角色扮演。教師利用這一生成活動組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反思中分析這一活動的可行性,能夠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師要對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進行反思。敢于直視自己的不足,才能讓英語閱讀教學不斷優化。教師要改變教學權威的思想,認識到人無完人。教學后的反思,可以由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利用課下時間與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期待與對課堂活動的建議,有利于教師發現不足,有針對性地提高。
篇6
閱讀課(Reading)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程英語閱讀課的設計目的不僅在于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運用英語的能力,而且讓學生領略豐富多彩的異域文化,加深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與理解,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世界意識,使學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并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雖然新課程教材內容變化大,但閱讀課教學始終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和主旋律。能否設計出合適的教學方法,決定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新課程教學要求教師“用教材去教”,其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提倡“任務型”教學和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新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曾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成長模式,它體現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教師應善于從平時的教學經驗中進行反思,吸取教益。教學反思對教師而言,是一種有益思維和再學習的活動方式,通過不斷的反思,激活教師的教學智慧,促進教師鉆研教材內容,創設更新的教學方式,構建師生互動的新模式,它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發展的基礎。
二、 本節閱讀課的教學設計
高二英語必修5 Unit 1教案
Teaching Plan for Book 5
Unit 5 First Aid for Burns
Reading
Teaching Goals:
1. Enable the Ss to get some first aid knowledge.
2. Enable the Ss to learn how to use what they’ve learnt to do first aid treatment for burns correctly.
3. Let the Ss learn the reading skill of getting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part & each passage.
Key Teaching Points:
How to improve the Ss’ reading ability.
Difficult points
1. How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 part & each passage.
2. How to help the Ss use what they’ve learnt to do first aid treatment for burns correctly.
Teaching methods:
1. Skimming & scanning methods to make the Ss get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2. Discussion methods to mak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ve learned in class.
3. Pair work of group to get every student to take part in the teaching-and-learning activities.
4. Competition and role-play method 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
Teaching aids:
The multi-media (see a short movie about how to treat burn from pp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Lead-in by telling the Ss a story, meanwhile, teach them some new words: bandage, first-aid-kit, ambulance and then ask them to think of words about accidents and first aid.
Step 2. Pre-reading
Show the Ss the picture of Pre-reading on P33 and ask them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has happened?
What sort of injuries the child will have?
What kind of first aid would you perform?
Step 3. Fast reading
Let the Ss read the passage fast and then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will the passage be about?
2. What do they tell you about the passage?
3. In which order are these topics covered in the text? Number them from 1 to 5.
____ the three types of burns
____ what to do if someone gets burned
____ the purpose of skin
____ the symptoms of burns
____ how we get burns
Step 4. Detailed reading
1)Tell i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1. Our skin has three layers.
2. We will never get burned by the sun.
3. Burns are pided into three degree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pain.
4. Third degree burns are the most serious and painful.
5. Put cool water on any burns to cool them.
6. Don’t rub the burns
7. It’s better that you put some butter or oil on burns.
2) Answer the questions.
1.Why should you put cold water on a burn?
2.Why doesn’t a third degree burn hurt?
轉貼于
3.Why do you think clothes and jewellery near burns should be removed?
4. If someone has a third degree burn, why might you see tissue?
3)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hen find out how many parts there are a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t.
Part 1. The purpose / function of skin
Part 2. Causes of burns hot liquids, steam, fire, radiation, the sun, electricity, chemicals.
Part 3. Types of burns: First degree burns, Second degree burns, Third degree burns.
Part 4. Characteristics of burns
Part 5. First aid treatment
3) Finish off Comprehending Ex2&3.
Step 5. Words competition
Have a competition to check the Ss’ words spelling.
Step 6. Making a first-aid kit
An activity to let the Ss know what are included in a first-aid-kit
A well-stocked(存備得好的) first-aid kit, kept in easy reach, is necessary in every home. It should include: bandage, alcohol, flashlight, thermometer, soap, sharp scissors, plastic gloves (at least 2 pairs), your list of emergency phone numbers etc.
Step 7. Role play
Work in pairs to act out how to place an emergency call for help.
Step 8. Summary
This passage doesn’t contain enough information for you to do first aid for others. Please learn more after class. Do remember: Life is precious, we should care about others and help people in an emergency and try our best to give them effective first aid if they are in danger.
Step 9. Homework
Search as much information as you can about first aid
三、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把有關詞進行歸類,既擴大了學生的詞匯量,又活躍了學生思維。
2.通過問題回答、填寫表格的方式,使學生透徹理解并掌握課文大意。
3.利用計算機網絡、圖片,讓學生直觀了解課文內容。
4.教師講解知識點透徹,使用語言準確,進一步體現教師備課的細致。更重要的是學生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6.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能力,重視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受到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寓德育于教學中,增進對所學語言國家的進一步了解。
不足之處:
篇7
Francoise Grellet在《英語閱讀教學》一書中寫道:“閱讀是為了得到樂趣,為了獲得信息,不應該只是為了學習語法、詞匯。更重要的是通過閱讀,獲取新的知識,提高認識水平,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此話應該有四層意思,即通過閱讀使閱讀者獲得“快樂、信息、學得語言知識、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從英語教師的視角解讀這段文字認為如果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快樂和信息”,那么指導學生閱讀的方式應該主要是泛讀;如果是為了“獲取語言知識、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指導學生閱讀的方式應該主要以精讀為主,尤其是對二語學得者來說。
由于工作的原因,筆者聽了很多的試教課,比賽課,探究課等。其中90%的課都是英語閱讀課。反思這些課堂設計,筆者感覺當下的課堂英語閱讀教學似乎陷入了如下的怪圈:首先,整體閱讀。漂亮的PPT或動人的視頻導入—Fast reading回答幾個問題—Careful reading再追加幾項閱讀理解題理解—偶爾長難句分析。整體閱讀的過程就是做題目對答案這么簡單,而且受時間限制,對每個環節,師生只有共同“趕場”,才能在匆忙中做完教師設計的閱讀題目。不知從何時起英語閱讀教學過多地從考試的角度來設計課堂活動,閱讀課變成了常態的閱讀考試訓練課,問題沒有層次性,既不泛也不精,師生就閱讀文本根本缺乏深層次的交流。其次,語言知識學習。教研組內的公開課、各類賽課中基本聽不到英語語言知識的授課。平時的語言知識授課中,教師一般講幾個單詞、短語、語法或幾個長難句罷了。對閱讀語篇承載的語言知識的教學比重越來越少,講或不講的主要依據是高考考還是不考,而非學后致用。
近年來,筆者在不斷反思當下英語閱讀的課堂教學,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對文本閱讀教學的方式到底是精讀還是泛讀?改革之前似乎是偏向精讀,但也不完全像,改革的這些年里,對文本閱讀教學的方式變成了不精也不泛。
2012年10月筆者參加了第六屆全國高中英語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那四天里我最渴望聽的課是有關語言知識點的授課,可惜幾十節課中,絕大多數是淺層次的閱讀語篇整體理解課,和少量的語法復習課,卻沒有一節涉及英語語言知識教學的新課。所幸的是收獲了清華大學崔剛教授專家講座《閱讀的層次與課堂教學》,也堅定了筆者的反思結論:對于二語學習者而言,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對文本閱讀教學的方式應該是精讀。精讀教學才是幫助英語教師走出當下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怪圈”的良策。
說到精讀,我們有必要重溫一下什么是精讀?所謂精讀即指學習者精細地閱讀文本,以語言知識為主,注重輸入教學,以掌握語言的內在規律為目的一種閱讀方式。Tickoo(2003:30—31)認為,精讀是全班學生使用一段文字以探求語言或語義細節,在這一活動中,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語法和文本結構方面,還要聚焦文本的表面和深處意義。那么英語精讀課堂教學應該包含那些內容呢?根據Tickoo的界定它應該涵蓋以下十四個方面的內容:
(1)識別英語字母和拼寫模式;
(2)不同長度的語塊保留在短期的記憶里;
(3)依據不同目的以一定的速讀閱讀文本;
(4)識別核心詞,從語序中理解含義;
(5)識別詞性、時態、語法等;
(6)認識某種含義可以多種語法形式表達;
(7)識別語篇銜接手段、分清從句關系;
(8)識別修辭手法;
(9)識別文本的交際功能;
(10)利用背景知識理解上下文;
(11)理解文本所表達的事件、思想的來龍去脈、主旨大意等;
(12)區分字面和引申含義;
(13)發現文本中蘊含的文化特色和信息;
(14)發展和利用一系列閱讀策略來解讀文本。
崔剛教授認為精讀教學包含三個層次:
(1)思想層次:能體會隱含信息、形成評價與判斷、與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形成批判性的思維能力、進行人文與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2)信息層次:事實與細節、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語篇結構;
(3)語言層次:詞匯、語音、句式、語法, 等等。
精讀教學被賦予了如此豐富的學習知識內容。試想我們每個教師在課堂上依據不同文本的特點,精心設計,把精讀的內容逐一落到實處,不就實現了高中英語教學的各項目標了嗎?雖然精讀向來是對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閱讀教學而言的,但在筆者的潛意識當中一直在努力將精讀運用于閱讀教學課堂中。筆者認為,高中英語教師在進行閱讀文本精讀教學時,應該根據文本的不同體裁和題材,考慮精讀教學理應完成的教學目標,擬定好系統的教學計劃;不同學段應該有不同的主要學習任務。關于閱讀文本的語言知識教學,筆者接下來與各位讀者分享幾個語言知識設計案例。
案例設計背景
一年前結合我們進行的省級重點研究課題“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詞塊理論的應用研究”,筆者展開了用詞塊理論探究閱讀文本語言知識的有效教學路徑, 并提出了“賞析觀察語言寫作之妙處,在運用的過程中習得語言”的語言知識教學思路。語言知識的教學是多途徑的,以詞塊為單位進行英語語言知識教學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的途徑之一。語言學家Lewis認為人們在建構語句時,會使用一些預先編制好的詞塊。“詞塊”(lexical chunks),是指語言使用中形成的慣例化的語言構塊,具有很高的重現率,在語言交際時,作為預制組塊可以整體快速提取使用。它具有較為穩定的語法結構、穩定的搭配意義和特定的語用環境,融合了語法、語義和語境的優勢,有助于語言產出的流利性和選詞的地道性。
在探索“賞析觀察語言寫作之妙處,在運用中習得語言”的語言知識教學途徑過程中,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的參與意識增強,學習興趣提升,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以致用,特別是學生能將學到的詞塊靈活地運用 到寫作之中。他們在用中學,在用中掌握所學的語言知識。在2014年的高考中,我任教班級的侯若溪同學高考英語中獲得滿分的好成績。
此語言知識教學途徑的操作流程如下:學生朗讀或默讀閱讀文本→標出自己喜歡的、具有生活氣息的、說寫能用得著的詞塊→同伴或小組交流分享彼此的“勝利成果”→尋找教師列出的詞塊→校對答案復習鞏固→教師圍繞精讀所涵蓋的內容,結合文本的特點,有所側重地進行講解→多樣化鞏固練習。對于學生能找到的、會用的詞塊教師不必再講,課堂上不再“趕場”,重視的是學生每堂課有所收獲。詞塊理論是筆者語言知識教學的指南,賞析的視野、探索觀察是學生習得語言知識的途徑;針對性強、階梯推進的各類練習或比賽是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橋梁。
以下是筆者基于閱讀文本,依據精讀的內涵,運用詞塊理論,對M10U2 Reading——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 的部分語言知識教學設計,在此與讀者分享。
Module 10 Unit 1 Reading
搭配類 Lexical chunks
正在發展,移動中 on the move
60及60以上的老人 people aged 60
and over
是……的家園 be home to
占據,構成,起草 make up
是有名的…… be known as
言之有理 make sense
最近進行的調查顯示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nduct-
ed recently
學生的四分鐘微型寫作作品鑒賞: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nducted recently, women are more brilliant than men. However, men make up almost all of the important positions, leaving young women aged 20 and older having few opportunities. As a result, the worldwide women rights campaign is on the move. Denmark, known as the world’s most justice country, became home to the women rights campaign. We believe the complete equality will come true some day.
授課流程:左圖PPT展示中文→學生在語篇中尋得→大聲朗讀→展示英文詞塊→回憶中文→4分鐘微型寫作→作品鑒賞→口頭操練:短文或故事接龍(每人講兩句,但必須用到剛學到的一個詞塊)
句子框架類: Lexical chunks
人們對于為什么……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理由。有些人……, 而有些人……。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
… give many reasons for …. Some …, while some others ….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文本原文再現:
Young mobile adults give many different reasons for swapping their home town for big cities. Some are looking for a good job, while some others seek exciting and fun things to do.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young people are speaking with one voice: "To the cities!"
句子框架類: Lexical chunks
學生仿寫作品賞析:
People give many reasons for taking some exercise regularly. Some hold that it can make them feel refreshed,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 it can greatly increase the work efficiency.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taking exercise can help keep your body in good state.
授課流程:
PPT展示中文框架類詞塊→ 學生探尋詞塊出處 → 學生朗讀挑戰記憶 → 語言賞析 → 學生建構框架英語詞塊→ 4分鐘學生獨自運用該詞塊寫作(兩位學生將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四人小組,互相賞析彼此的作品→全班鑒賞黑板上的作品
Let's think:
Where can we use the following lexical chunks?
1.In fac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opulation survey conducted recently, Florida is home to the largest population of people aged 65 and older.
2.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 boom in population movements, an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urvey, 12.5% of the population moves ever year.
授課流程: PPT呈現上面的詞塊1 → 學生觀察尋找類似詞塊2 → 句型鑒賞改寫 →個人仿寫 → 同伴作品互賞 → 建構調查類描寫寫作詞塊→鞏固練習
賞析并要求學生深層理解從句與主句間的邏輯關系;建構此類框架類詞塊并學會使用。
原句1:Most agree, however, that they like the climate in Florida, which, apart from a few hurricanes, is warmer than in other places. (L14)
Question: What does Edna mean?
參考答案:Edna believes most people agree except for occasional hurricanes, Florida is the warmest place and therefore, the most comfortable place for the older Americans.
授課流程:PPT展示句子 → 學生激情朗讀 → 學生回答思考題 → 答案賞析 → 建構框架類英語詞塊 → 學生仿寫 → 學生作品賞
課后作業
Directions: Write a short passage on whatever you like with the lexical chunks listed below.
⒈ be on the move, people aged ___ and over, be home to, make up, be known as according to , make sense, adapt to,
⒉…, so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
⒊… give many reasons for …. Some …, while some others…. The one thing that is clear, however, is that…
結語
外語教學的內涵是外語教育工作者借鑒人類學習外語的經驗,教給學生如何學會外語的方法。英語精讀教學以語篇分析為基礎,引導學生將詞匯,語法的學習和用不同語言所體現的文化觀點與整個語 篇賞析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系統地學習語言并在深層次上把握文章的整體與內涵、提高欣賞趣味。基于國情來看,筆者看好課堂閱讀教學中實施精讀教學。停下“趕場”的腳步,落實好精讀的內容吧。新一輪的英語教學改革即將拉開大幕,英語教學到底怎么改?會改成什么樣?當下大家都在翹首以盼,但筆者想無論怎么改,與時俱進是必要的,但是堅守傳統的精粹也同樣是必要的。
篇8
閱讀是語文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的目標,在理念上有較大的變化,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敢于探索實踐的精神值得稱道,但有些做法并非值得學習,而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求量不求質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這在語文教師中基本達成共識。“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課文一定要多讀。這的確從根本上改變了那種只聽教師滔滔不絕,不聞學生書聲朗朗的語文閱讀課。然而,在操作過程中,有時課文讀了不少遍,卻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我們聽的一節探討課《黃河頌》,一節課讀課文達9遍,可謂“多讀”;形式也可謂多樣,生齊讀,男女領讀,分組讀,挑戰讀;但對課文的情感理解并未在課堂讀中逐步加深。只是簡單地重復,雖也有評價,但都只是停留在聲調、語氣、停頓等層次上。我認為這樣的“讀”仍不是新課程標準中要求的“讀”。因為教師的指導作用并未體現出來。忽略了對每一“讀”的環節的具體要求,并體現不出一定的梯度——感知、理解、品味。學生無目的地閱讀是不會有進步的。何謂“讀”好?即:每讀一次對文本的理解都上升一級。直到融入到作者的創作激情中去,情不自已,而不能滯留在“膚淺”的知識表面上。教師應通過不同方面對學生的每一遍“讀”提出不同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讀。如:第一遍讀正確每一字,第二遍讀出聲調變化,第三遍讀出情感體驗。第四遍將其融合,讀出自己的理解。……這樣再按要求評價,學生能看到自己的進步,讀就成了一件愉快的事,更利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努力達到更新的目標。
二、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
“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是現在語文課堂常可以聽到的一句話。許多教師的公開課上都這么說,似乎只有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才能體現學生的自主性。筆者認為這是又一大誤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讀的階段性和不同方式: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2.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于400字……此外還有略讀、瀏覽、跳讀等多種方式,而在訓練過程中,怎么能每次都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而不嘗試用多種方式呢?各種閱讀技巧又怎么能只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就練就呢?況且,教材單元提示也依據不同的課文提出了不同的“讀”的要求。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閱讀提示的要求是:“要反復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而本冊第五單元提出的要求是:“學習這個單元,練習快速默讀課文,抓住課文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稍作分析,就會發現這樣的不同主要是課文的體裁不同,讀的要求也不同。第二單元課文主要是詩歌、散文,適合朗讀,而第五單元課文主要介紹探險家的故事,文章較長,目的是讓學生抓信息、激壯志,適合默讀。文體不同,思想感情不同,讀的方式也應變化,而我們怎么能一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只重視自主性,而忽視文本本身的特點呢?課堂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只有在教會學生各種閱讀方法、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后,才可以嘗試“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只有在長期的訓練和培養中,練就更多的“讀技”,才能真正在讀中暢游,做到出神入化,人文合一。
三、重朗讀,輕默讀
篇9
【關鍵詞】科學閱讀 閱讀能力 培養
從近幾年中考來看,試題的立意、情境設置新穎,結構獨具風格。有的試題文字敘述較長,信息量較大;有的試題的背景材料與當前的新技術、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動態緊密結合。因而考生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讀懂題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而考生往往被較長的題干所嚇倒,得分率很低,這正是由于學生的閱讀能力較差所造成的。因而,閱讀能力的教學已成為科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閱讀能力也已成為學生學好科學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十分必要。
一、加強科學閱讀研究的意義
1.從學生終身發展方面來看
學生掌握的科學術語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其科學修養。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離不開科學閱讀。科學閱讀能力是體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指標,能否從載體中有效地獲取知識,體現了學生是否能適應新的學習方式。
2.從新課程的要求方面來看
新課程要求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向自主轉變。學習永遠都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只有學生自己動起來了,才能學得更有效。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從單向教學向雙向互動轉變,要求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關系要轉變,要求教師組織的教學要從以傳輸知識為主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為主轉變。
3.從教師專業成長方面來看
教師要經常參與教育教學研究。不搞科研的教師最多是個教書匠,其教學過程就會缺少科學性和高效性。教師要適應時展的需要,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只有與時俱進,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教師要立足本職不斷創新,提高自己的授課質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保駕護航,為民族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
二、實踐策略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關鍵一環。教師應根據課文中的具體現象、規律的描述等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同時,也使學生盡快形成并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1.明確任務后閱讀
科學語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故科學閱讀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如果學生不能夠對所閱讀的材料進行整理、概括,就達不到閱讀的效果。首先,教師在學生閱讀前可以先幫助學生列好閱讀提綱,及時提醒學生在閱讀中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可以依據提綱和訓練題進行閱讀效果的檢測,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有重點地讓學生集中閱讀。總之,讓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才能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從機械閱讀向意義閱讀轉化,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科學閱讀的效率,才能真正達到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目的。
2.進行指導后閱讀
首先,閱讀前給學生提出問題。可以通過實驗,讓學生先看現象,再帶著疑問看書;也可以提出幾個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3.選擇方法后閱讀
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也不能每節課都采用一種模式,還要根據不同的課題、不同的情況,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對淺顯易懂的或一般性的知識可以粗讀,了解基本內容或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對學生中遇到的重要的,難以理解的概念、規律,各種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實驗探究過程的設計等則要咬文嚼字,仔細推敲。
4.加強對閱讀困難學生的指導
目前,科學閱讀困難的學生在初中生中占較大的比例。造成科學閱讀困難的原因很多,但科學閱讀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努力研究克服科學閱讀困難的教學,要把重點放在科學概念、原理、法則的理解上,為學生獨立自主地閱讀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閱讀困難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遇到困難容易愛外界的影響,不能夠很好地完成閱讀任務。教師需要對閱讀任務進行認真的設計,學生可以依據閱讀的任務,循序漸進地閱讀,從而完成閱讀任務。閱讀困難的學生最怕的是讀不懂,為了檢查學生是否讀懂了閱讀的內容,教師要及時檢測。對學生的正確回答及時給予肯定,及時反饋,能夠給予學生閱讀成功的感受,增強學好科學的信心。
三、實踐后的反思
1.培養了學生讀書的好習慣
2.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3.改變了過去教師教、學生聽的被動局面
4.發揮了課本的作用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絕非易事,是一項循序漸進的長期工作,教師應該從整體著眼制訂整個初中階段的培養計劃,然后分學期實施。只有進行反復的、嚴格的訓練,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要加強檢查督促,必要時進行耐心的個別指導。對于缺乏恒心的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又要發現其點滴進步,及時加以鼓勵。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使他們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看書習慣,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自覺獲取知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處。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篇10
問題是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師生交流的重要手段。設計有效的問題,能引導學生走進閱讀語篇、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探知和閱讀欲望,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在平時的課堂觀察和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問題的設計隨意,能力訓練目標不明確;問題膚淺,簡單提問頻繁,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問題抓不住重點,提問繁瑣,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問題大多局限于對表層細節信息的搜索和推測,缺乏對學生梳理篇章結構、推敲邏輯關系、判斷寫作意圖等能力的培養,局限于對閱讀內容的認知,缺乏對學生評價閱讀內容所需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閱讀教學中問題設計的策略運用就顯得非常必要。
二、閱讀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的策略運用
(一)讀前問題要明確目的、激活背景
讀前活動的問題設計要貼近學生生活,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課文閱讀做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
例如,新目標英語(下同)八年級下Unit2 “Reading Maybe you should learn to relax!”文章主要介紹英美國家孩子學習之余被各種課后活動及培訓占據太多的時間,以致很少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在當前中國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學生感同身受。為把學生引入閱讀文本,讓其能同作者進行真正的心靈對話,讀前可設計這樣幾個問題:
① What after-school activities do we Chinese students have?
②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on weekends?
這兩個問題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都無需花費很多時間思考,目的是激活學生的知識及情感儲備。通過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可以收集到諸如doing homework,playing sports,going to...classes,learning painting等課后活動項目的詞匯,為感受文本中介紹英美國家學生忙于參加的課后活動作好知識準備。而第二個問題則是為學生走進文本奠定感情基礎,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感知閱讀內容。
讀前提問作為一種最常用、最簡便的背景激活方式,問題的設計必須與課文主題相關,同時問題的數量不宜過多,要讓背景激活活動在整個閱讀教學中所占比例適當。
(二)讀中問題要運用策略、由表及里
讀中活動是整個閱讀過程的重點,要引導學生整體閱讀,將語篇視為連貫整體,采用自上而下處理模式,以避免學生肢解篇章,把篇章當成知識點的載體。閱讀問題的設計要涉及閱讀策略,通過問題的回答訓練學生快速獲取文章大意、快速查找具體信息、仔細尋找細節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能力。
例如,八年級下Unit 4 “Reading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在閱讀中教學環節里,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
① Where did Yang Lei go and what did she do there?
② What did Yang Lei’s mother say about her daughter volunteer work?
③ How did Yang Lei get on with her students?
④ What could /couldn’t Yang Lei do to help her poor students?
⑤ What did Yang Lei think of her time as a volunteer?
因為讀是語言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的過程,就是對語篇進行解碼并獲取信息的過程。為了培養學生分配注意力的閱讀策略,我按照文章的段落順序,每段設計一個問題,讓學生閱讀時集中注意力,忽略與之無關的其他內容。學生只有進行整體閱讀,才能回答問題①,就會思考并明白作者在題目中helping others 的具體內容,從而帶著好奇心探索changed her life的原因。回答問題②學生得區分事實信息和觀點信息,運用信息分析的策略。其它幾個問題的回答都涉及細節的加工處理,要求根據已知信息及語篇軌跡對深層含義做出判斷、推理和引申,并非直接拿文章當中的句子就可作答案,這樣更能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所學知識,向問題本質靠攏,培養分析理解能力。
閱讀中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是閱讀策略培養活動實施的有力工具,“培養學生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運用簡單的閱讀策略獲取信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學生通過回答問題,能自覺運用閱讀策略,在活動任務中提高閱讀技能。
(三)讀后問題要注重評價、由問促說
這部分應是前面兩部分閱讀活動的綜合,目的在于語言的輸出和綜合運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學中,由于時間的限制等原因,很多教師往往會忽視這一環節。事實上,它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問題的設計主要有歸納復述和問題討論等形式。
歸納復述主要適用于一些結構明朗、故事情節清晰的閱讀文章,新目標英語教材的Section B3a部分就可經常采用這種設計問題的方式。例如,八年級下冊Unit 5 Section B 3a “If I become an athlete , will I be happy ?”文章主要是討論贊成和反對成為職業運動員的原因,段落結構很清楚,這樣的篇章也很適合學生作為寫作的范文來模仿。為減少難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可提供適量的過渡詞匯,如:For many..., ...seem like, If...will know.... ...give money...and. However, ...can also. ...all the time.... This can.... ...will sometimes.... ...have a difficult time knowing.... In fact, ...happier before....通過這種形式的語言輸出,能促進輸入語言的消化,對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幫助。
問題討論作為評價性問題的一種,并沒有統一的答案,教師在培養學生語篇理解能力的同時,可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可評價性因素,引導學生對文中出現的人和事、作者表達的觀點和態度等作出評價,學生可以從自己獨特的視角看待問題,各抒己見,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例如,八年級下冊Unit 3 “Reading Do you remember what you were doing?”在讀后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Why does the writer say“September 11,2001 has meaning to most Americans”?這個問題有一定的深度,它涉及文化差異。9.11事件改變了很多美國人對世界和生活的原來態度,它是整個民族無法愈合的傷痛。通過這樣的拓展討論,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開拓國際視野。
讀后問題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在閱讀后的語言輸出,實現語言交際化,讓學生評價閱讀內容,拓展對課文話題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深度和廣度。問題的設計既不脫離閱讀文本,又要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它既是對學生語言知識水平進行檢測的工具,又是學生語言技能水平提高的手段。
三、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策略運用后的幾點感悟
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以上閱讀問題設計策略的應用,閱讀課的效果大為改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
在學生的印象中,閱讀課就是英漢互譯、語法講解課,老師動動嘴,學生動動筆。往往是老師講得無趣,學生聽得乏味。進行有效的問題設計,完全改變了原來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往學生為了回答問題而閱讀,為了積累語法知識點而閱讀,閱讀缺乏動力,更缺乏積極的思考。而現在學生在讀前活動階段思維就活躍起來,層層深入的讀中問題以及挑戰思維和表達能力的讀后問題都與他們的切身體驗有關。學生的閱讀興趣點無處不在,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體會成就感,也提高了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
以往多采用自下而上的閱讀處理方式,表面上課堂很“飽滿”和“充實”,實際上是老師的心中很“虛”,學生的腦海里很“亂”。學生和教師都覺得花費了大量時間,但閱讀效果甚微。講求閱讀問題設計策略之后,學生能根據老師問題的引導,使用不同閱讀策略,積累了閱讀經驗,提升了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