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及其案例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8 17:39: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閱讀教學及其案例分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閱讀教學及其案例分析

篇1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8)12(a)-064-02

案例教學法也稱為實例教學法或個案教學法,首創于哈佛大學,19世紀后半葉開始運用于法學教育中,后來又被醫學教學所采納,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在歐美國家的大學里,一些課程如法律、經貿、管理等的課堂教學幾乎少不了案例分析這種方式。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不但接觸、吸收到新的知識和信息,同時還需要他們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去發現、分析和解決案例中的問題,并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和獲得新的能力。同我國的高等教育相比,當代的西方特別是英美高等教育更注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向學生“灌輸”多少知識。他們在大學本科階段就非常重視培養發展學生的可遷移性技能。可遷移性技能指的是在某一種環境中獲得,并可以有效地移用到其他不同的環境中去的技能。

我們在《西醫內科學》實施雙語教學中,注重醫學英語能力的遷移培養,取得了一些成績,提高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譯能力。

1 實施

1.1實施方法

1.1.1案例選擇與撰寫 《內科學》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個具體病例的描述,把課程內容完全融入到病例中,使病例與整體課程的基本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這些病例根據學習的不同需要,按教學大綱要求,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病例供教學使用。病例可以由書籍、雜志或臨床中收集而來,也可由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自行撰寫或由現成病例改寫而成,然后組織教師翻譯成英文。

1.1.2設計教學模式 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的模式,一是在理論講授中剖析案例,對學生不易理解的、新知識較多的內容,教師可通過舉例論證來說明診斷原理和實際應用,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感性認識,加深印象,逐步理解。二是組織案例分析討論,聯系基礎知識,便于學生理解,在教學中可以典型病例為主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選取典型的病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以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三是創設案例環境,組織學生以病名為題編一臨床情景小劇,學生分組進行,互相模擬病人、醫生、家長或護士等角色進行英語表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四是課余組織學生對病例材料進行閱讀,以組為單位討論,并用英語回答相關問題或者要求學生翻譯中文病例。

1.1.3改革考試模式 為考查學生多向思維能力和利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改變過去題型單一的模式,增加病例分析討論題,給出一個典型病例后提出若干個問題,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分析病例,聯系已學過的理論知識,弄清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出其中因果關系后,再作英語回答,避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機械記憶,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1.2具體實施

1.2.1閱讀分析案例 根據教學內容的深淺選擇合適的病例,不打亂教材原來的順序,不脫離學生水平,通過案例將所講授的知識串起來,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分析病例的具體內容,思考案例中所提出的問題。

1.2.2小組討論 每個學生通過閱讀分析,得出自己關于病例問題及討論問題的見解后,可進行英語發言討論,發表自己對病例的看法、認識。為使討論充滿活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可以允許意見、見解有沖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充當監督者,監督案例分析、討論情況,可隨時進行示范,向學生演示講解分析案例中的內容,也可隨時向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并予以指導,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切實做到有效參與。

1.2.3總結評述 教師在病例討論結束后提出討論的優缺點,進行補充與提高性的講解和釋疑,要求學生寫出病例學習報告,對自己在病例閱讀分析討論過程中得到了哪些收獲,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等進行反思,以加深對病例的認識。

2討論與體會

我國雙語教學起步晚、雙語環境差,師資資源貧乏、缺乏連貫性,學生專業英語聽、說、寫、讀、譯能力低。雙語教學研究還在起始階段,目前還主要是借鑒國外特別是新加坡、美國的成功經驗。國內大多教師結合自己實際對教學模式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總體效果不理想。這些老師沒有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能力、運用英語解決專業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系統地培養,而且也沒有對學生專業英語聽、說、寫、讀、譯能力進行系統的培養。語言學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1]:第二語言習得的規律是原結構到新結構、由顯意識到潛意識、由接受到表達、由模仿到創造、由錯誤到正確的過程發展。因此醫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母語既是醫學英語學習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基礎,也是一種可以開發利用的資源。母語知識和技能可以大大提高學習醫學英語的效率和鞏固程度。根據這一理論,在英語教學中,先前的語言學習經歷(包括母語的習得)和已有的英語學習經歷對以后的語言學習也必然會有影響。因此,在醫學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應幫助學生促進本族語和醫學英語內部的正遷移的產生,抑制他們的負遷移的出現,從而學好醫學英語。我們在內科學的雙語教學中采取了一些第二外語習得語言策略,重視對學生醫學雙語的語言遷移技能培養,重視學生聽說寫讀譯能力的提高,具體的措施如下:

2.1創設語境,促進遷移的產生,提高聽說能力

語言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是語言輸入。而聽覺輸入是該條件的重要組成部分。埃利斯(Ellis)甚至指出“在通過‘聽’形成足夠的能力之后。‘說’的能力自然地出現了”[2];克拉申[3]認為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第二語言習得是通過接受大量的“有效性語言輸入”而產生的。在此理論的指導下,為了提高學生的專業英語聽說能力,我們在教學中,我們利用課件開展了約15分鐘左右的聽力訓練,我們在每個章節均配有相關的聽力訓練,每次聽力練習內容選擇符合“有效性語言輸入”特點的材料,力求達到“可理解性,趣味性,非語法程序安排和足夠的輸入量”。例如在講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上呼吸道感染)一節時,我們就選取了一小段案例英文材料,要求學生在聽完三篇后,將所缺的詞或句子填上。其次由老師講解一遍。然后再聽一遍讓學生校對。基本上第一個章節都有這樣的一個聽力輸入材料,對學生進行不斷的聽力輸入。

而在說的方面,我們主要通過創設案例環境,組織學生以病名為題編一臨床情景小劇,要求二或三個學生以角色扮演形式模擬病人、醫生、家長或護士等角色進行英語表演,教師根據學生發音是否標準、語句是否連貫等情況記分,并作為平時成績記載下來或者通過對組織案例分析討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保持以上兩種方式刺激學生進行語言正遷移。

我們通過教學實踐,經過多次摸索,得出結論:角色扮演(role-play)或案例討論是提高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途徑。其目的是讓學生熟悉中醫臨床用語,培養語感,鍛煉英語思維方式,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在今年的尼泊爾學生的臨床實習翻譯帶教中,大部分學生能自如地與尼泊爾學生交流,忠實地將帶教老師的意圖傳遞給留學生,特別是西醫內容的翻譯,得到了留學生的好評。

Campione(1995)等研究者認為,通過交談給其他同學講解自己所掌握的內容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可以促進遷移產生[4]。此外,各種不同形式的課堂結構與氣氛,教師對學生的各種期望及其響應的行為表現等,對語言學習與遷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教師能夠將自己的積極期望表達出來,讓學生體驗到教師的信任與鼓勵,并且使學生感受到一種寬松的、適宜溝通的課堂氣氛,則有助于師生廣泛地交談、合作和傾聽。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緊張感。良好的情境也為學生應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促進其語盲知識的應用與遷移,進而提高其遷移能力。研究者主張,應該在正常的教育條件下去創設適宜學習與運用的社會文化情境[5]。

2.2增加醫學英語閱讀量,發揮遷移作用,提高閱讀水平

通過對學生的調查分析,我們發現“閱讀”是學生最薄弱的環節。在閱讀教學中,英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覺地把握遷移規律,促進正遷移,盡量抑制負遷移,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促進遷移的主要方法是幫助學生豐富知識儲備,并把所學知識優化組合,精心組織。教師可按閱讀理解的三個層次:表層理解、深層理解、評價性理解,由易到難地來指導閱讀技巧與方法,逐步完成由知識層面向能力層面的轉化。講到知識儲備,不能僅僅理解為英語知識的儲備,我們可以充分發揮漢語閱讀教學的正遷移作用來提高英語閱讀水平。我們在每一個章節后,配上一個相關的臨床病案,要求學生用5~10 min的時間閱讀,并要求學生進行口頭翻譯,了解中文意思,如有不懂,則記下生詞和術語,然后,老師講解一遍。此后,要求學生用英文寫出西醫診斷、中醫診斷、辨證、治法、方藥,并以8人一個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例子因篇幅而省略)。

從表層來講,理解專業英語的詞根,提高醫學英語詞匯量。案例里包括了許多術語,西醫臨床術語有咽部充血(congested larynx),心率120次/min,律不齊( heart rate 120 beats/min, with irregular rhythm),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等、檢驗科專業用語胸片(fluoroscopy),血沉(blood sedimentation)等、功能檢查科室專業用語如P-R 間期(P-R interval),QRS波時限 (QRS duration),房室阻滯(AV block)等等。從深層來講,學生可通過這個病歷來提高學生運用英語來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案例要求學生充分理解,運用英語思維來解決現實中臨床問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及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小組討論可以提升學生英語可遷移性技能,如口筆頭交際能力、分析批判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說服影響他人的能力、交涉溝通能力等。

在知識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社會呼喚更多的復合型、應用型外語人才的21世紀,醫學英語教學應該更多地思考向學生教什么、怎樣教的問題,而不是教多少的問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獲取知識、信息和技能,并將之內化為受益終生的可遷移性能力,是擺在我們每個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們在醫學英語教學中發現案例教學可以促進正遷移的大量產生,抑制負遷移的出現,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案例教學似乎將病房搬上了課堂,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猶如見到患者,有真實感,學生學得活,記得牢,是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臨床思維鍛煉過程,縮短了教學與臨床實際工作的距離,不僅基本理論得到鞏固,掌握了臨床思維方法而且提高了學生的醫學口筆頭交際能力、分析批判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說服影響他人的能力、交涉溝通能力等。

[參考文獻]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1987.45-46.

[2]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 S,Terrel TD.The Natural Approach[M].Pergamon Press,1983.19-32.

[4]菲.第二語言習得中母語遷移現象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2:60.

篇2

關鍵詞 閱讀教學 讀后活動 活動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62

Abstract Taking the reading materials in "Good English" as example, the paper shows emphasis to the design of after-class reading activiti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ased on the case study and to the reflection on such practices. It focuses on those after-class activities, such as the text retelling and summary, character analysis, interview and defense, writing practice and role-play, with the purpose to set a stay for the expression of the students and arouse their reading interest and final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English use.

Key words teaching reading; after-class activities, activity design

0引言

閱讀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標所倡導的任務型教學模式下,閱讀教學通常包括讀前(Pre-reading activities)、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activities)和讀后活動(Post-reading activities)三個階段。教師在閱讀的不同階段設置相應的活動和任務,通過創設具體語境并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為學生提升“用英語做事情”的能力而服務。其中讀后階段作為閱讀教學的最后環節,是對讀前、讀中階段的拓展和升華,是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層次理解到深層次理解的過程,對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批判性、創新性思維的培養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然而,在閱讀教學中由于部分教師過分依賴經驗,對學生和文本特征分析不夠,教學組織與監控能力不夠等原因導致讀后任務設計與實施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讀后活動在閱讀教學中所占比例偏低;第二,讀后活動設計形式單一或缺乏層次性;第三,讀后活動與文本的關聯性不強,與讀前、讀中階段的語言輸系不大或過分拓展;第四,讀后語言輸出活動缺乏必要且合理的語言支架,與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脫節。凡此種種均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本文將結合《典范英語》的教學實踐,以教學案例的形式就讀后活動的設計方案、思路及其設計原則作深入探討。

1英語閱讀教學中讀后活動設計案例分析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讀后活動可設計為課文復述及概述、人物評析、采訪辯論、拓展寫作、錄音及小劇表演等。

1.1 課文復述或概述

課文復述主要是通過不同方式或者不同語言對閱讀內容進行重述的一種學習方式。其形式有圖畫啟發、表格呈現、轉換人稱復述等。《典范英語》的每本小說都是一個獨立的故事,線索清晰、故事情節生動,而且配有簡潔明了的插圖,非常適合展開課文復述。

例如,在教學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時,筆者分別選擇了每章節中最重要的幾幅插圖列舉主要事件。學生通過插圖既抓住了課文主線,又為課文復述做好了鋪墊。同時,每個章節的重點圖還為學困生提供了嘗試語言輸出表達的機會。操作中,每個小組可以自選其中一幅組圖,小組成員在準備接龍描述中,安排自己組的學困生說簡短的語言或好描述的圖,小組的互幫互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多數學生能借助插圖信息,適當增加細節,完成小說復述。為了讓學生享受復述課文的成就感,筆者還設計了轉換人稱復述課文的讀后活動。

[分析]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四級技能目標舉例: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或根據圖片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經歷;能理解并解釋圖表提供的信息;能用詞組或簡單句為自己創作的圖片寫出說明。①課文復述能較好地落實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它是一種常用的讀后活動形式,尤其是對于配有插圖的原版小說這樣有故事情節的記敘性課文。學生能夠根據清晰的課文脈絡,輕松地完成課文復述。為了增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也為了迎合我校學生偏好小組合作的學習風格,在設計課文復述活動時,教師也可以開展小組內的復述接力賽或全班故事接龍。此外,為了增加復述課文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將口頭復述落實為書面的概述寫作,既可以是內容概要,也可以使用不同人稱來轉述。

1.2 人物評析

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各種語言知識的呈現和學習都應從語言使用的角度出發,為提升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服務。教師要通過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各種語境,采用循序漸進的語言實踐活動。作為歷史和語文學科中比較常見的“人物評析”活動,超越了對閱讀文本的概述及賞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表達,而且可能引發學生對現實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的思考,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七年級學生的人物評析是從引導學生采用“觀點+支撐信息(supporting details)”的形式開始的。下面是學完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Meet the Pirates后一個學生的寫作:

I like the pirates best. Because they told the King and Princess who they were and they didn't have a ship in the story. They are very honest, and maybe that looks very silly. But I think they are very cute and funny.

下面再以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為例,介紹讀后寫作前教師的引導、為書面表達所做的鋪墊。在分析中心“人物”Snap時,學生圍繞老師的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Snap?對這只可愛的boss dog先做評價,接著鼓勵學生說出書中的supporting details,根據大家的集思廣益,教師在黑板上整理成板書,然后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進行書面表達。

下面是一位中等程度學生的課堂寫作:

Snap was a responsible dog. He was a small black and brown dog, but he is the boss dog of Blossom Street.

Every day he walked up and down Blossom Street. When he left Blossom Street for a new house with his owners, he came back, because he was worried about the Blossom Street.

He loved his owners. At half past four he came back, not to let his owners worry about him.

[分析]故事理解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通過人物的分析而進一步理解小說所要傳達的主旨,人物分析這一教學設計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歸納論證能力。在小說讀后教學中,非語言目標也是值得教師關注的,它具有開放性,課堂教學可以采取師生、生生互動的形式,圍繞有意義的話題促進真誠交流的發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學生在語言實踐活動中,通過接觸、理解、操練、運用語言等環節,逐步實現語言知識的內化;應有助于學生學會用英語做事情,特別是用英語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表達簡單的個人觀點和感受,從而提升實際語言運用的能力。①

1.3 采訪辯論

英語新課程標準中強調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盡可能接近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目標語言項目的真實意義和作用。②如果將英語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復述或機械的習題操練的話,肯定無法達到“用英語做事”的教育目的。因此,只有創造性地運用教材,才可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采訪”正是一種可以鼓勵學生利用已學知識進行真實交際的語言活動。例如學完Oh,Otto!這課后選出一個學生做Otto, 回答“記者”同學的問題,問題真是五花八門,學生的熱情非常高,下面是問題舉例: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y are you green? Where are you from? What other color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Charlie? Why? Why do you choose Jo to work in a pair with you?等等。這個活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對能力強的學生也是很好的鍛煉。

辯論也是經常采用的一種讀后活動,它需要教師基于對文本的理解引出兩種不同的觀點。例如在學習The Masked Cleaning Ladies Meet the Pirates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場辯論:It’s 2 o’clock at night, you find a burglar in the living room. He is looking for some expensive things…Then you will? Keep silent or fight against him? 辯論的結果沒有孰是孰非,主要目的在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發揮想象,分析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動。

[分析] 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指出:充分的輸入,并不一定能保證語言的正確習得,只有交互活動、意義協商和語言輸出才能保證語言的習得(斯蒂芬?克拉申,1981)。③有效的采訪活動既能成為學生應用語言的過程,也能成為培養學生搜集、統計和分析信息能力的過程。在以“語言為主”的課上,學生們問許多問題的機會并不多,而“采訪”可以補償了課堂的不足。這樣的教學設計目的是訓練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的能力和表達能力。而辯論活動則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并提高邏輯分析能力,是學生喜歡的讀后活動形式之一。教師在設計讀后活動時,可以根據課文的話題挖掘辯論主題,讓學生開展小組辯論賽,并在辯論的基礎上進行話題拓展寫作。

1.4 拓展寫作

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對語言大膽加工,如以小說中人物的視角講故事、評價書中的人物或事情、續編故事等,這類學習任務為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為他們的語言表達搭建了舞臺。如在學完第12本小說Cornflake Coin之后,要求學生可以以書中一個主人公的角度去表達,也可以寫概述,也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從學生書面表達的實驗前后對比也能看出學生的進步。有的學生從不會寫到會寫,有的寫作質量逐漸提高,還有的學生從原來的長篇摘抄不知取舍,到后來注重小說內容的縮寫。

[分析]目前的外語教學普遍過分強調語言的交際功能,弱化語言的信息功能和思維功能(文秋芳、周燕,2006)。④因此,在讀后活動中,教師應具備提高任務的思維含量。比如,故事重點人物評析、以書中的人物的視角寫故事以及相關話題作文等,都是為了激活、訓練和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注重的是思維的深度、廣度及其邏輯性。同時,讀寫結合的輸出訓練是促進并加強語言結構內化的有力手段(徐浩,2007)。⑤過程中出現的語法錯誤不要過分較真,應盡量避重就輕,鼓勵其創造的欲望,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要有信心和耐心等候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

1.5 錄音及小劇表演

小說文本錄音是孩子們喜歡的教學環節,好的錄音需要有突出的模仿和較高的流利程度。一般來說,學生需要根據老師隨意播放的小說mp3錄音或同學的朗讀錄音的單句或片段完成任務:(1)Repeat, 要求學生模仿語言語調,比賽誰說的“地道”,或挑戰對手;(2)回答問題, 如Who is speaking? What is he talking about? Where is the speaker now? What will happen next? Why? How? 等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了解學生聽讀作業的完成情況,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提供機會。學生的注意力通常很集中,特別是聽同學的朗讀錄音時。

課題組建立了專供上傳錄音的郵箱, 教師經常就學生錄的音回復家長,指導家長在家對孩子的監督和幫助。每次課上通報每個上交錄音的學生所得的等級成績,促進學生的進步,感染更多的學生加入進來。播放學生自己的錄音,讓大家評價優缺點,猜猜是誰的錄音等都激勵著更多的學生優化自己的錄音,愿意嘗試這種新鮮有趣的活動。

課本劇表演一直是學生們的最愛,幾乎每本書的第二課時都安排學生的小劇表演,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小說、感悟語言,鍛煉自己口語表達的熱情和自信,最佳劇情設計獎、最佳表演獎、最美語音語調獎、最佳道具設計獎等的評選,更促使學生樂于表現自我。問卷顯示,91.13%的學生喜歡小說的表演活動。

[分析]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教學,培養良好聽讀習慣,引導學生對表達的熱愛,往往能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本著以生為本的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活動設計關注學生興趣的激發,使之動腦、動眼、動口,鼓勵學生的整體輸出以表達看法,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的思維,內化小說語言的目的,形成對閱讀的熱愛。

2經驗及反思

讀后階段作為閱讀后語言輸出階段,是英語閱讀教學中關鍵的一個環節。合理的讀后活動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閱讀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其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首先,確保針對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和能力展開讀后活動。很多時候,教師設計的讀后語言輸出活動沒有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很有可能是其難度要么太低要么太高。因此,教師在設計讀后語言輸出活動時應認真考量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盡可能多地設計幾個不同難度和類型的任務讓學生選擇,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語言輸出活動中。

其次,確保循序漸進地展開圍繞閱讀主題的讀后活動。進行讀后階段的各種語言輸出主要是為了鞏固和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建構支架,從而全面促進其聽、說、讀、寫等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的發展。因此,讀后活動的設計應緊密圍繞閱讀主題,脫離了閱讀主題的活動是沒有價值的。與此同時,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讀后任務也必須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

最后,確保讀后任務以學生為本,具備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讀后階段是英語閱讀教學的最后環節,它應該是對讀前及讀中內容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師應適當拓展話題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在開展聽、說、讀、寫等語言輸出活動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思維;引導學生挖掘和提煉課文中隱含的思想、文化、價值觀,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從而實現英語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3 結束語

英語教育的目標是用英語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不只是單純掌握一種交際工具。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人類文明、文化、思想的載體。語言教育的正確途徑是“積累”, 即通過“大量的語言輸入”讓學生多維、綜合感知所學語言,進而習得語言。對于基礎階段的學生,語言積累和感悟的方法是“讀”,讀能帶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學中讀后活動設計為學生用地道的口語表達展示自我搭建平臺,用書面表達促進語言結構內化的發生,包容性的課堂氛圍令學生以輕松愉快的方式感知英語,拓展了視野,豐富了生活經歷,發展了思維能力,提高了語言運用的能力。

注釋

①②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6.

③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學習.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1.

篇3

一、引導教師開展自主性網上研修活動

為了保證教師順利進行自主研修,學校堅持實行“兩個結合”,即教師需求的多樣性和研修目標的統一性相結合,教師學習的自主性和研修管理的規范性相結合。學校通常把一個階段的研修內容分解成幾個相關的主題,開展主題式學習,進行專題式交流,引導教師結合本職工作自主研修,互相學習。如在新課程培訓中,我們設計了“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利用”“教師如何反思”“新課標與原教學大綱的比較”“新課程教師角色和學生觀”等課題,要求教師開展相應的學習和探討。

1、開展“主題――研討――互動”式網上學習活動

通過主題探討、案例分析、教學反思、教學診斷、教學設計、網上說課評課、模擬演練等多種形式,引導教師走上研究之路,提升教師對新課改的認識,增強其理論素養,提高其教育教學技能。

2、開展視頻案例研究

課堂教學視頻案例,是一種能夠整合現場觀察、錄像分析與案例研究的有效的研修工具,有利于教師視野的擴展及其創造性的激發。我們在信息網絡資源庫中,存儲了大量的視頻課例,這些課例成為教師集體備課、平時學習提高的重要參考內容。教師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定格、回放視頻案例的精彩片段,從而激發教師進行反思,增強他們理性思考的深度。

3、開展有助于團隊學習的網上培訓

我校的網上培訓經歷了基于計算機的培訓和基于網絡的培訓兩大階段。通過VOD視頻點播、主題式論壇、互動式論壇、E―mail、在線交流等多樣化的培訓方式,拓展了教師的交流空間。老師之間、學科組之間以互聯網為基礎,采取便捷靈活的交流方式,讓大家共享學習資源,參與網上聊天和B B s論壇上的學習和研討,為學習型學校建設和校本研修開辟了一片廣闊天地。

網上研修具有交互性、時效性、共享性等特點,實現了教師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交互學習,受到了教師的歡迎。通過研修學習,教師對教育理論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對教育實踐的感悟和反思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二、引領教師走進信息化的課題研究

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效整合,使之統一服務于共同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變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我校非常重視引領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改進課堂教學的研究,突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近幾年來,我校申報立項了兩項國家級課題。它們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的“基礎教育跨越式創新發展試驗研究”和教育部教師獎勵基金會的“實驗學校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與利用研究――信息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以上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五個方面。

1、英語教學資源的開發

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指導思想,抓住兒童語言學習的關鍵期,著力探索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基礎的信息化環境中,小學低中年級基于資源支持的、以語言運用為中心的英語教學的理論與方法。以英語專題網站的開發和資源建設為基礎,為學習者提供大量的內容廣泛、表現形式多樣、符合學生心理特點的與各學習主題相關的拓展性學習資源,擴大英語信息輸入量。通過豐富多彩、趣味性強的網絡學習活動,為學生創設理想的聽說環境,在完成教材內容學習的基礎上,拓展聽讀,擴大單詞識記量和閱讀量。

2、語文“三位一體”模式

語文的“三位一體”模式即

“充分識字,拓展閱讀,提前讀寫”的教學模式。據研究,一個人要達到比較流利的閱讀程度,能讀懂雜志、書刊、報紙等文獻資料,大約需要認識2500個漢字。這需要完成小學四、五年級的課程后才能達到。本課題的實施縮短了這一進程。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便運用網絡資源大量識字,拓展閱讀,提前讀寫。對于識字教學,我們實行了“充分識字,多認少寫”的教學策略。低年級的識字教學采用了“上不封頂,下要保底”的原則,采用了“有師指導”和“無師自通”兩條途徑。讓學生充分識字,打破‘冼識字后讀書”的做法,借助拼音,在大量的拓展閱讀中實現“先讀書,后識字”“邊讀書,邊識字”“多認少寫”。按字的音、形、義逐步落實,識寫分開,寓識字于閱讀之中。對于閱讀教學,我們把功夫放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認真讀書的習慣上。在閱讀教學中堅持整體性原則,采用整體――部分――整體的閱讀教學方式,利用教學網絡資源庫,拓展閱讀。教學中力求多讀少講,以讀帶講,以講促讀,把功夫放在教學生學會讀書上,教給他們讀書的方法,使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動口、動手,逐步培養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培養自學能力。對于寫作,我們試行把寫作提前到一年級期中后開始訓練。對于小學階段的作文訓練,我們分為三個階段:一、二年級是“模糊的整體”階段,也就是學生借助拼音和已識的漢字,提前寫作,開篇成文,只求完整;三、四年級的作文突出強化部分,分解訓練,以彌補作文初期起點高、粗線條教學的不足,解決學生寫作基礎知識薄弱、基本技能欠缺、語言材料貧乏的問題,著重要求學生寫好重點、精彩的段落,即“清晰的部分”階段;五、六年級通過讀寫訓練,教學生將課文寫作技巧運用于作文實踐,這個時候要重視思路的開拓,內容的選擇,認識的深化,并正確運用語言表情達意,提高寫作水平,即“清晰的整體”階段。

3、數學思維潛能開發的研究

從小學二年級開始,學校開設思維訓練課,利用網上奧校組建數學奧林匹克教練組和數學奧林匹克學生低、中、高訓練班。利用興趣小組活動時間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的非常規思維和求異思維,開發學生的解題潛能,開發學生智力。

4、信息技術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相結合的研究

綜合實踐研究主要是探究式學習的研究。探究式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它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網絡環境的資源下為探究性學習提供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文化、人與自我等探究內容。

5、信息資源與課程整合模式研究

教學過程的優化是獲得優質教學效果的基礎。信息資源被引入課堂教學后,如果利用得好,將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果利用得不好,將對課堂教學產生負面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信息資源獲取信息、加工處理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達到建構知識的目的,使學生在獲取學科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提高掌握信息技術的水平。

三、依托網絡,加強對教師的管理和評價

建立科學的、切實可行的網上教師業務管理和評價體系,關注教師的生命發展,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我校建立了網上教師業務管理系統,主要內容包括教師繼續教育學分登記、教師職稱評定、教師成長記錄袋,教學問題采集卡、學習評價表、學習團隊智囊卡等。將教師的工作情況、學習情況、成長歷程等信息加以整理,定期統計,作為學校評價教師的重要依據,形成了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等多種網上評價方式,使評價工作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甄別對比向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轉變。網上教師管理系統已成為聘任教師、評定職稱和評選優秀教師的重要依據。

篇4

2 軍隊外語網絡教學的課程構建和教學模式研究 

3 教育信息環境下,面向學習過程的發展性評價的研究 

4 基于網絡的自適應學習系統研究 

5 網絡教學交互策略研究 

6 信息技術學習環境中高中語文自我導向式閱讀教學的實踐與研究 

7 基于自動測評技術的IT技能培訓研究 

8 基于CORBA的分布式異構數據庫信息檢索模型——在高校數字圖書館中的應用研究 

9 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的概念圖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10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教師角色的定位

 

11 應用幾何畫板促進中學物理新課程標準實施的試驗研究 

12 IT技能訓練導師系統iTutor——原理、設計與應用 

13 基于農林學科專題學習網站自主學習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14 WebCL的基本理論與系統實現 

15 網絡課程中促進遷移的教學策略設計

16 網絡課件的設計與開發研究 

17 基于因特網的教師繼續教育研究 

18 信息化教學:模式研究和案例分析 

19 示例學習網上課程的建構研究 

20 Internet創新學習環境研究

 

21 現代教育媒體下優秀教師的再定位 

22 學習對象理論與網絡課程開發 

23 上海市綜合高中的發展研究 

24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中師《教師口語》課程教學的教學設計研究 

25 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教學設計

 

26 臨夏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 

27 四川普通高師現代教育技術課程考察分析 

28 基于網絡的自主學習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 

29 信息化進程中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30 普通高中職業指導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

31 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歷史發展軌跡透析(1985—2000) 

32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研究 

33 企業e-Learning與學習型組織創建

34 信息化社區教育研究 

35 績效技術及其應用研究

 

36 校本教育游戲軟件的設計研究 

37 信息技術在高等工科院校《數控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38 多元智能的多元測評研究 

39 我國紀錄片形態及影響因素研究 

40 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整合的“五步教學法”及其應用研究

 

41 高中階段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溝通模式研究 

42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問題研究 

43 基于多媒體教室的CPSL教學環境的研究 

44 教育技術學之學科內容體系構建研究 

45 從信息科學角度對網絡課程信息的研究與組織設計

46 基于Web的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模式設計與分析 

47 自主創新性學習的教學設計研究

48 基于網絡的班級課堂協作學習研究及其過程設計 

49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辦學特色問題研究 

50 多媒體課件中不同色彩文字材料對閱讀影響的眼動研究

51 大學生媒體素養教育及其SDL學習研究 

52 開放大學學習支持系統的比較研究 

53 基于網絡的語文閱讀輔助導讀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54 概念圖工具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上海市閔行實驗小學五年級個案研究 

55 參照SIF規范的EMIS升級模式研究及其簡化實現

 

56 基于Web的自適應測試系統的研究 

57 中小學音樂教育主題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 

58 基于WebSphere的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電子政務系統的研究與實踐 

59 基于Web服務的分布式異構教育資源庫信息共享方案的研究與實現 

60 基于Web的遠程答疑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61 網絡探究式學習的協作學習環境設計 

62 關于計算機音樂制作課程教學的思考 

63 導生角色研究 

64 現代遠程教育中基于任務驅動的流媒體答疑教學模式研究 

65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在教育碩士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66 甘肅省中師學校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 

67 甘肅省城市中學校園網建設與應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68 信息技術課程實施中高中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評價的研究 

69 基于動機理論的教學設計策略研究 

70 網絡學習日記在現代遠程教育中的應用與效果研究

71 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實踐研究——《學習論》中的探索 

72 現代遠程教育中網絡教師指導活動研究 

73 發展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GBS學習環境的設計開發與實踐 

74 中小學虛擬教研活動的特點、功能與組織管理方式研究 

75 基于學習設計規范的學習內容管理系統設計

76 網絡環境下基于問題學習(PBL)的教學設計方法的試驗研究 

77 中小學英語教師ICT技能體系研究 

78 網絡課程中電子學習檔案設計與制作的研究 

79 信息技術環境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 

80 網絡時代教育電視發展趨勢研究

 

81 中小學信息技術考試系統設計與實現 

82 多媒體教材制作系統設計與開發 

83 遠程多媒體信息實時播放系統開發研究 

84 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探索—《現代教育技術》網絡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85 甘肅省鄉村信息資源中心應用現狀與發展研究

 

86 甘肅省高師師范生信息素養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87 甘肅省高等院校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養體系研究 

88 甘肅省電大遠程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 

89 衛星寬帶遠程環境下甘肅電大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構建研究 

90 西北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遠程教學平臺的搭建

 

91 中小學專題學習網站生成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研究 

92 考試分析系統和標準化題庫的設計與實現   

93 中醫痛風臨床診治智能CAI系統的設計和開發 

94 教師教育的改革:反思性教學和反思型教師教育研究 

95 英特爾(?)未來教育理念與師范院校職前培訓模式探索及資源整合

 

96 網絡環境下探究性實驗教學過程研究 

97 我國高校網絡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98 網絡學習中的動機策略研究 

篇5

——學校教育科研工作總結

教育科研是學校上臺階、上水平的重要條件,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同時也是教師提高素質的必然選擇,因此,我校堅持走“科研興校”之路。以科研為先導,以活動為抓手,堅持“向科研要質量,以科研促發展”的理念。將教研、科研、校本培訓融為一體,提升學校的教育科研水平。現將一學年來,學校的教科研工作做以總結。

一、基本工作達成

(一)領導重視,強化校本教研管理

領導非常重視校本教研工作,成立了校長任組長的校本教研領導小組,加強對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導,把校本教研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手段,通過開展校本教研,大力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學校加強了對校本教研過程的管理,做到了教研時間、內容、人員、考評“四落實”,每周各學科開展教研活動均在學校工作群中進行圖文并茂的總結和匯報。做到了教師上課有講稿,聽課教師有筆記,學校有記錄和信息反饋記載。

(二)建立激勵機制,推動校本教研進程

為了調動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促進校本教研深入持久地開展,學校添購了教育專業書籍,以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開拓教師視野,提高教學水平。此外,繼續推行《教研積分制管理辦法》,把考核結果與獎懲、教師評優等掛鉤,促進教師不斷進取,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從而推動以校為本教研活動。

(三)采取多種教研模式,全面提升教師素質

1、拜師結對模式。創新“青年教師成長俱樂部”主題活動的開展,對新老教師的培養采取拜師結對的形式,擴展師徒帶教的內容,每月開展師徒課堂,互學互評,要求開展閱讀,撰寫反思、教育敘事、論文等,賦予這傳統的形式以新的校本教研內容,拜師以自愿為前提,能者為師。

2、案例教研模式。借力“校級名師工作室”,打造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精品示范課、展示課以及研討課等,組織組內教師進行深入討論。活動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效果較好。通過教師參與式的研討,引導教師運用課改的理念,對課例進行分析、模仿、借鑒,從中領悟一些新穎的教學方式,啟迪自己的課堂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課題研究模式。以我校正在開展的省級科學、英語課題、校級學科專題為抓手,開展系列式主題教研活動。學校充分利用“名師工作室”中的骨干教師資源,以“學科主題式系列教研活動為抓手,以日常課堂教學研究”為載體,組建了各學科的聯動小組,由各學科組長具體引領承擔本學科的日常研究,將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機的整合,開展真正有實效的“組內教研”。

各學科組根據本學科的特點確立研究主題,確立的研究主題基于這樣幾個思考:一、問題直接來自于教師的課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決的;二、圍繞課題研究目標能提升教師教育改革適應能力的;三、在前期實踐中骨干教師已對這方面有一定實踐研究的基礎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與做法的主題,因為引領的力量與能力直接影響課題研究的質量。

(四)校本教研內容豐富多彩

1、加強師德建設,夯實立教之基

本學年學校貫徹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精神,以《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和《新時期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等規章為依據,以師德建設活動為契機,把師德教育和學校的各項活動結合起來,加強教師思想道德建設,強化教育引導,注重內化,扎實有效的開展師德建設活動,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大力學習和宣傳師德教育理論,宣傳師德典型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對新時期師德建設的認識,并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拓展新的載體。不斷完善師德建設的相關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使每位教師能夠做到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為人師表,自尊自律,廉潔從教,團結協作,積極進取,勇于創新,成為教書育人的楷模,學生、家長、社會滿意的好教師。

2、扎實開展集體備課。教研組定期活動與分散活動相結合,以分組教研的內容為主,鼓勵教研創新。教研組每兩周組織一次主題教研活動,以課例為載體進行教學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課前反思新舊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課改的理念如何滲透、三維目標如何落實、運用怎樣的教學策略等等;課中根據教學實際,反思如何調整教學策略;課后反思自己的這節課達到了什么目標,用了什么教學策略,有哪些成功之處等,幫助教師尋找課堂教學的優點與創新之處,尋找問題與不足,捕捉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育觀念,從而找到改進的切入口。使教學反思過程成為教學研究過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師了解自身的缺失,從而有針對性地加強缺失方面的學習與鍛煉,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備課組每周一次集體備課,圍繞課標、教材,通過個人研讀、集體研討、撰寫教案并制作課件、二次備課、執教與反思等系列活動,讓集體備課精準高效。

3、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培訓。我校校本培訓積極推進以教育信息化技術培訓,借力荷塘區希沃“種子教師”對全體教職工開展希沃觸控一體機操作、班級管理、微課制作、課件制作等系列主題培訓,指導教師充分利用優質硬件及海量網絡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使教師逐步適應這一形勢,并向高素質,高水平發展。

二、特色與成效

1、強化教研組的建設和管理,特別強調要發揮團隊精神,群策群力,充分發揮每個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打破了以往教師備課各自為戰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課都是教研組集體的結晶,教師在互動、互補、合作中不斷提高了自己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觀念順利地轉化了能動的教育教學行為,使教師不斷走向成熟。

2、推行主題式教研,提高教研實效。各教研組推行主題式教研,以提高教研質量。如語文教研組以課例為載體,開展了以“快樂讀書吧”為主題的閱讀教學研討活動;數學組開展了以“計算教學”為專題的研討活動;英語組開展了“在語言學習中培育學生思維品質”的課例研討、讀書交流、問卷調研、主題研討等系列教研活動。這些專題性的主題研討真正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實效性。

3、實行多元聯動式教研,實施對教師隊伍的分層培養。利用“青年教師成長俱樂部”及“校名師工作室”平臺,開展老、中、青不同層次教師的精準培養。實行“結對制”培養方式,樹立各學科教學“標桿”,充分發揮各學科團隊中領軍人物、骨干教師在同伴互助中的積極作用,幫助和指導中青年教師,實現專業成長。在第三屆網絡賽課活動中,我校被評為“優秀承辦單位”。

4、以課堂觀察為載體,扎實推進學校教育教學的日常管理,積極開展各種學生學習、教師教學競賽活動。為促進教師積極向40分鐘課堂要效益,以行政班子牽頭,教研骨干參與的形式,開展新教師見面課、駐組督導推門課、主題競賽課等多元化方式推進教育教學的日常管理,規范教案、聽評課的撰寫,作業批改,組本教研的開展等。

由于我校校本教研機制的完善落實,校本教研活動的扎實開展,校本教研形式的豐富靈活,使我校逐步形成人人愛教研、大家共教研的學習局面,教師綜合素質有了顯著的提高,促進了教師專業化發展,同時帶動了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和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大大促進了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學校整體工作也提高了一個新的水平,得到了社會和廣大家長的認可,讓我們再次理解了“教育質量就是教師質量,選擇學校就是選擇教師,素質教育的成敗取決于教師素質”。

三、問題與思考

在教師教研過程中,只靠重復強化和外在的誘惑或強迫來維持“填鴨式”的教研活動,不僅使教研質量和效益降低,更嚴重的是壓抑教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的發展;在教研過程中,我們有時采取的“教研者主講,被教研者聽”的單一的“灌輸式”的教研方式,必然導致交流的封閉性,也必然使被教研者失去學習的興趣;我們在日常的教研活動中常常忽略教師已有的經驗,認為只要將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傳授給教師,教師就會認同,就會接受,就會付諸實踐。其實教師作為一名學習者,他需要一個體驗、接受的過程,才能將正確的觀念內化,然后才能帶來教育行為的變化。如何使校本教研逐步走上系統化、規范化、制度化、現代化,以什么樣的形式展開,還需要探索。

為了使校本教研工作真正能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促進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我們必須繼續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師的整體素質為核心,著眼于教師適應現代教育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斷開發校本教研內容、創建校本教研的新形式,把校本教研真正落到實處,促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篇6

【關鍵詞】文字編排 網絡課件 認知 界面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6-0060-02

網絡課件是網絡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網絡教育資源的重要內容而日益得到重視。在網絡課件界面中文字既是信息傳達的重要媒介,也是直觀的視覺傳達要素,在界面中的組織、安排及其藝術處理也是界面設計好壞的一個重要評價標準。雖然近幾年開發出了大量的網絡教學課件。但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對課件中文字編排設計原則進行研究的較少,而且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推廣。此外,本文對認知心理學在課件界面中文字編排設計中的應用規律進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使界面的設計更科學、更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特點,使課件制作人員有章可循,能夠制作出高效的網絡課件界面。

一 文字在網絡課件界面中的作用

在網頁界面中,眾多構成要素中文字具有最佳的直觀傳達作用以及最高的明確性。通過設計與編排,文字的存在價值在界面中體現為提高信息的明確程度與可讀性,從而獲得較好的瀏覽學習效率。具體來說,文字在界面中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適合性

文字與具體文字內容以及界面主題相適應。根據主題內容、欲傳達的信息含義和文字所處的環境來確定文字的字體、色彩、形態和表現形式是保證適合性的必要條件。

2.明確性

文字的主要功能在于傳達外形特征以便瀏覽者識別,保證信息的準確傳遞。文字的點劃、橫豎、圓弧等結構要素造成文字本身的不可變異,因而在選擇時須格外注意,在特別強調信息嚴格準確的情況下應優先選取易于識別的文字,在進行字體創作時也應保證形態的明確性。

3.易讀性

文字的形態及編排設計能夠提高界面的易讀程度。一般情況下,人的視覺對于過粗、過細的文字形態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識別,不易順暢瀏覽。在版式布局中,合理的文字排列與分布會使瀏覽變得極為愉快,對視覺適宜的文字色彩配置也能夠加強界面的易讀性。

4.美觀性

文字可以通過自身形象的個性與風格給人以美的感受,使界面更加美觀。文字形態的變化與統一、文字編排的節奏與韻律、文字體量的對比與和諧,都是達成美觀性的表現手法。

5.創新性

文字與界面信息主題需求相配合并進行形態變化,將文字進行創意發揮,產生創造的美感,進而加強界面整體設計效果的創新件,給瀏覽者以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 網絡課件界面設計中文字編排設計的原則

網絡課件界面中使用的文字除具有信息傳達這一基本功能外還應增加它的易讀性、明確性,從而使學習者達到較高的瀏覽效率。要達到這一目的,在文字編排時應注意以下原則:

1.遵循對比原則

通過對比可突出主要成分,使界面主要信息一目了然。主要的手法有以下幾種:(1)大小對比。大字給人以強有力的視覺感覺,但缺乏纖細和精致感;小字精巧柔和,但力量感不足。(2)粗細對比。字體粗象征強壯、剛勁、沉默,字體細則感覺柔弱、纖細、活潑。粗字體用于表現主要的、核心的內容。(3)明暗對比。明暗對比也稱黑白對比,表現為明度高的文字和明度低的文字之間的對比。(4)疏密對比。疏密對比指文字群體之間,以及文字與整體界面之間的對比關系。(5)主從對比。主從對比指文字中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以及標題性文字與說明性文字之間的對比。(6)綜合對比。常見的對比手法還有隨意與嚴謹、整齊與雜亂、曲線與直線、水平與垂直、尖銳與圓滑等。

2.統一與協調原則

為了使界面中各種元素協調起來,通常采用的手法是選取同類的造型因素。有相同形態特征的造型因素在界面中反復出現就會形成統一的調子,使整個界面具有整體感,從而達到協調的目的。如字體選用同一字族的不同字體,以相同的字距和行距,選用近似色彩和字號級數,控制近似面積等都是實現界面統一和協調的常用方法。

3.平衡原則

平衡指在界面中合理地安排各個文字群及視覺現象,使瀏覽者產生穩定可靠的感覺。對稱的文字編排形式是獲得平衡最基本的手段,但對稱的形式顯得平淡乏味,沒有生命力和趣味感,通常不宜采用。

4.靈活運用視覺運動原則

在界面的文字編排中,依照安排好的結構形式順序瀏覽。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實現:(1)線的引導:通過左右延伸的水干線、上下延伸的垂直線以及具有動感的斜線或弧線來誘導視線。(2)圖形的引導:在不同文字群中穿插圖形,可起到突出主體文字信息的作用,并引導視線轉向說明性文字,視覺流程清楚自然。

三 案例分析

在前面,筆者對網絡課件界面版式的原則進行了總結,本部分筆者依照提出的界面文字編排設計原則來分析一個有關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方面的網絡課件。

1.對比原則

從圖1到圖4中界面的文字使用了大小對比、粗細對比、疏密對比、主從對比及明暗對比等對比原則。

2.統一與協調原則

該網絡課件界面中的文字編排遵循了統一與協調原則,如圖1至圖4標題文字都使用了大一級的字號并且加粗,說明性文字都使用了易于閱讀的宋體,而且每個界面的標題性文字和說明性文字都保持了近似的色彩和字號級數,整個網絡課件界面的文字編排比較協調。有相同形態特征的造型因素在界面中反復出現,形成了統一的調子,使整個界面具有整體感。

3.平衡原則

圖1中教學目標四個字使用了醒目的黑體,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習者的視線,從而注意閱讀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具體內容使用了宋體,我們前面說過宋體剛柔相濟,既典雅莊重,又不失韻味靈氣,從視覺角度來說,宋體閱讀最省目力,不易造成視覺疲勞,具有很好的易讀性和識別性。

界面首頁左側的導航字體使用的是圓體,雖然識別性稍弱,但在視覺上給人明亮清新、輕松愉快的感覺,但其識別性弱,故適宜作標題性文字。整個首頁界面被文字分為上下左右四個部分,界面上部僅有有限的幾個文字,但它使用了粗體,故而并沒有不平衡的感覺。整個界面中粗少細多,在平衡方面處理得很好。

圖4中的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文化采用的藝術字在這里能引起學習者的注意,使學習者知道這一章的標題,并能活躍界面的氣氛,并且藝術字放在右上角也起到了平衡作用,試想如果這幾個字沒有用大號藝術字體而是用了普通的宋體,界面是不是就會顯得左上角很輕,而右下角又過分擁擠。“作業”這兩個字也采用了藝術字體,在于提示學習者有作業的存在,引起他們的注意,同時也為淺灰色的下方布局增添了色彩,使上下布局趨于平衡。

4.靈活運用視覺運動原則

在該界面的文字編排中,遵循視覺運動的法則,使一部分文字首先接觸學習者的視線然后誘導視線依照課件設計者安排好的結構形式順序瀏覽,如圖1中通過左右延伸的水平線誘導學習者的視線,圖2和圖3中使用不同的文字級數來吸引學習者的視線從而達到誘導學習者實現的目的。圖4中通過箭頭的方向來誘導學習者的視線等。

四 結束語

本文主要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依據,對認知心理學在課件界面中文字編排設計中的應用規律進行了初步探索,旨在使界面的設計更科學、更符合學習者的認知特點,使課件制作人員有章可循,能夠制作出高效的網絡課件界面。另外,對于課件的評價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核心素養;CPCK;學科教學(語文);碩士生教育

隨著知識經濟社會的到來,優化學科教學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重點,“核心素養”的提出無疑給優化學科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方向。“核心素養”作為21世紀人才培養的一種新理念,指的是學生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逐步形成的、能夠滿足自身及社會發展所急需的關鍵能力與素養。“核心素養”的提出是一種新標準,也是一種高要求,指向核心素養的教育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追求。在“核心素養”視域下,各個學科都針對自身實際提出了相應的培養目標及策略。對于語文學科來說,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開展語文教育,既順應了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又符合我國教育改革的現實要求,因此,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勢在必行。但是,在實際踐行的過程中存在兩個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一方面,語文素養是學生通過積累大量相關的語文學科知識并進行內化、實踐后才得以形成的,非一日之功;另一方面,語文素養涉及知、情、信、意、行各個領域,它的形成離不開語文教師日常的培養、沾溉及浸潤。由此,“核心素養”視域下語文教師相應的職業素養及職業能力成為職前教師教育領域的核心問題。

一、“核心素養”視域下加強學科

教學(語文)專業碩士CPCK培養的必要性與緊迫性“興國必先強師”。在讀的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是未來中學語文教師的主體,因此,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夯實其職業能力,是職前教師教育領域的重要話題。對此,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種理論及實踐模型。其中,美國學者ShulmanL.S.提出的“PCK”理念,成為學科教學知識及能力培養的核心詞,它給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的學科教學知識培養以重要的啟迪。“PCK”是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學科教學知識”)的簡稱暨英文縮寫。學科教學知識是一名合格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師在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與學科教學知識打交道,只有把學科教學知識掌握透徹,才能更好地“傳道、受業、解惑”。根據《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修訂)》的文件精神,本著服務遼西基礎教育,夯實學生職業素養及職業能力的培養理念,結合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專業基礎以及學生就業等因素,借鑒“PCK”教學模式,本研究提出了促進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CPCK發展的培養策略。CPCK是語文學科教學知識(Chinese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的縮寫和簡稱,這里首字母“C”代表語文學科,CPCK是PCK理念在語文學科領域的深入實踐及發展。由PCK的內涵而來,CPCK主要是由語文學科知識、教學教法知識、教育技術知識以及組織管理學生的知識等構成,其本質是教師通過恰當的教育教學方法及手段,將語文學科知識轉化為利于學生理解、接受、掌握的教育形態,最終促成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作為未來的中學語文教師,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的碩士生必須擁有CPCK所包括的上述知識及能力。但是,筆者在一線教學實踐中感受到,目前在讀的學科語文教育碩士CPCK狀況不甚樂觀。主要呈現出:跨專業學生多,學生的學科知識基礎參差不齊,部分學生重理論學習、輕實踐訓練以及由此帶來的部分學生CPCK能力較弱等問題。基于目前學科教學(語文)專業學生的CPCK現狀,結合旨在培養熱愛語文教育、熱愛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等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中學語文專任教師以及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教師的培養目標,細化CPCK內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及方法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及能力勢在必行。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科教學

(語文)專業碩士CPCK培養的具體內容基于目前我國學科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各學科都有各自的育人任務及核心素養。從“大語文”觀以及終身發展的理念來看,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含“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大板塊,學生若想形成這種素養則須積累大量有關語文學科的知識,并且積淀深厚的道德修養。“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科教學(語文)專業學生的語文學科教學知識及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

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是語文教師的從業基礎及職業logo。如果學科教學(語文)的研究生不具備堅實的語文學科知識及能力,則無法高效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堪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必須下大力氣精心培育。概括說來,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語言不僅是人類溝通的媒介和橋梁,還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可以提高個體與他人交流、與書本交流、與自然交流、與社會交流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是語文核心素養的根砥及內核。教師作為知識傳播的主要輸出者,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建構的領路人。因此,對于學科教學(語文)在讀研究生的培養要通過專業引領及教學651滲透,敦促其通過學習專業課、閱讀相關專業書籍等方式,自覺探尋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及不同語境中的運用規律,保持對語言和文字的敏感度,形成較豐富的語用經驗及能力,在未來的語文教育工作中,既能言傳,又能身教,能為學生們的語言建構及應用樹立典范。2.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生活中處處存在美,美的方式多種多樣,每個個體既可以通過視覺來感受美,也可以通過聽覺、嗅覺去感受美、發現美。學習語文的過程應該是教師帶領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因此,作為未來的語文教師,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科語文教育碩士必須養成對美的洞察、鑒賞及創造能力。能夠引導學生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美,并能通過個性化的閱讀與探究性的賞析,有效發展學生的審美、想象及思辨能力。教師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得到提升,在課堂與生活中自然而然會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進一步增強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學習與生活中有更高、更美的人生追求。3.文化傳承與理解能力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也是文化獲得的過程。中國在日新月異地向前發展,如何批判地繼承祖國的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創新是對炎黃子孫的一種考驗。語文教師承擔著傳承、傳播祖國的優秀文化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使命。作為未來語文教師隊伍的一員,學科語文專業碩士要樹立正確的文化傳承觀,提高自身的文化傳承及理解能力。通過深入閱讀古文典籍,增強對文言文文體特征以及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在閱讀中形成文言文文本細讀能力,能深刻體悟作家的風格及其創作特點,繼承古圣先賢們的求知精神與道德品格,為日后教學及文化傳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對于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的碩士生來說,光有語文學科知識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足夠的教育教學知識及能力,能夠運用適宜的方法將語文學科知識傳授給學生,即必須掌握一定的教學之法和授課之道。具體說來,語文教育教學的知識及能力主要包括:1.“7”個文體的教案設計與教材分析能力“7”個文體包括詩歌、小說、戲劇、散文、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在“大語文”觀的背景下,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對這七種文體的教案設計以及教材分析能力。這是一項非常基礎但卻極其重要的工作,不管是從文體特點、敘事風格出發,還是從學情背景、社會現實出發,扎扎實實掌握好這“7”個文體,能有效地幫助教師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確保教學質量。2.“三筆字”書寫能力“三筆字”是指鋼筆字、粉筆字和毛筆字,寫好“三筆字”是職前教師的基本職業技能之一。俗話說“見字如面”,學科語文教育碩士作為未來語文教學的從業者,練就過硬的“三筆字”書寫能力既是其傳授知識信息的必備技能及素養,也是其以身作則、寫好漢字,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需要。“三筆字”的訓練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原則,同時,還要多寫多練,做到書寫規范美觀,筆順準確無誤。3.說課能力和試講能力“說課”是課前教學演練的重要環節,需要“說課”人在較短時間內用口頭語言對某節課的教學重點或某一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依據進行精當闡述。與“說課”有所不同,“試講”則是采用類似于真實的情境、將準備好的教學設計進行充分的講解。試講人要清晰闡述自己所要講的主要內容及教學方法,還要進行必要的師生互動。從本質上來說,“說課”和“試講”都是上課前的“實戰演練”。職前教師可以通過說課和試講的練習,不斷鞏固自己的授課能力,找到適合自己的授課風格,為將來上好完整的一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4.微課制作能力隨著e時代、微時代的來臨,以短小精悍為主要特征的微課程的地位日益得到凸顯。微課程具有知識點凝練、制作后可以存儲傳播、易于學生在閑暇時間根據自身需要反復觀看、學習等優勢。作為教學模式的一大創新,目前已在中小學的教學中逐漸普及。但是看似短小的微課程,其設計與制作卻并不簡單。要在短短的數分鐘之內井然有序地精當呈現教學重點,需要教師具備相當的微課程制作能力:良好的微課應該是井然有序的,要靈活使用多樣化的提問促進學生思考;教師在屏幕上所展示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能夠激發學生探究和討論的欲望;微課程的界面要干凈、簡潔、突出重點問題……所有這些能力都需要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逐步養成、提高。5.語文教學研究能力與“學而不思則罔”相類,語文教學也需要進行積極的思考與研究。語文教學研究既包括對語文教材的研究、對教學法的研究,也包括對學情的研究。語文教材中哪些知識應該詳略得當地講解?為什么選擇這些知識而不是那些知識來教?這些知識應該怎么教?上述問題是語文教師必須時刻謹記且需反復思考的。不論是進行閱讀教學、寫作教學還是口語交際教學,都在考驗語文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是否合格,是否達到活學活用的標準。以閱讀為例,詩歌、小說、散文、說明文、議論文的文體特點不同,因此教法也絕不相同。必須勤于思考,培養良好的語文教學研究能力。因為良好的教學能力與教學研究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若想使自己的語文課具有趣味性、科學性、系統性,就必須進行深入的教學研究。

(三)人際溝通及組織傳播的知識與能力

人際傳播是現代社會信息傳遞及信息交流的一種最基本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種社會行為。師生之間的請教與指導,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懇談交流等都屬于人際傳播的范疇。從傳播活動的互動及反饋來說,人際傳播是一種高質量的信息傳播方式,便于傳播者根據傳播對象的反饋及時調整自己傳播的內容及方法,因此,對于身兼知識傳授、釋疑解惑、家校溝通以及激發引導學生等任務的語文教師來講,必須具備一定的人際傳播知識、技巧與能力。組織傳播是由多數人參與的、以組織為單位開展的一種傳播活動。作為以知識傳授、學生培育為主要任務的課堂,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了以信息傳播互動為特征的教學組織,其間伴隨著圍繞特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信息傳達、討論、闡釋等,由此即形成了組織傳播。良好的組織傳播技巧會在班級內部營造一個舒適活躍的環境氛圍,使每個組織成員的精神狀態及積極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必將促成教學目標的積極達成與實現,因而職前語文教師必須要養成一定的班級建設以及教學組織傳播能力。

(四)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知識及能力

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研創科技產品,撰寫書刊讀物,都離不開思維的支持。它像是水果的內核,是支撐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語文學科來說,語文學習需要概括、分析、比較、綜合等能力,這些能力都屬于思維能力的范疇,思維能力是整個智慧的核心。面對求知欲極強且具有不同個性的主體,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必須具備良好的思維發展及提升的知識與能力。教師要積極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使思維變得靈活,同時,要善于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發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學會科學思考。“教學有法,絕無定法。”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學習新知識的最佳動力,因此,作為未來的語文教師要努力練就抓住每一次吸引學生眼球機會的能力,靈活有效地達成對學生思維領域的積極擴展。

三、“核心素養”視域下促進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CPCK發展的培養策略

(一)以CPCK培養為抓手,細化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置課程體系

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人、塑造人,必須遵循一定的目標展開,人才培養目標即是對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在知、情、意、行等各個方面所要達到的規格及要求的設定。培養目標是確定培養策略及評價方式的前提。有了明確的培養目標,才能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培養策略及評價方式,以便達到理想化的人才標準。就目前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的培養目標而言,大多數學校旨在培養熱愛語文教育,熱愛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學科專業知識以及教育學、心理學等現代教育理論,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的中學語文專任教師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教師。“大語文時代”,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當下乃至未來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以CPCK為抓手,以學生未來從業需求為導向,將宏觀的人才培養目標細化。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的大部分學生將來都會從事與語文教學相關的職業,語文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完全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一個人是否能教語文、是否會教語文、是否能教好語文。因此,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的培養目標要在“立德樹人”的總方向下,依據上面我們分析的CPCK內涵來凝練目標,進而依據凝練的培養目標構建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一方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開設“語文課程標準研究”“語文教學設計研究”等理論課,為學生打牢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還必須合理有序地為學生安排實踐課程及實踐教學環節。開設諸如“三筆字書寫”“語文教學基本技能訓練”“微課制作”等實訓課及專業選修課,使學生收獲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得到及時的實踐技能指導,將理論素養沉淀為相應的教學能力,以此充分凸顯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碩士生的人才培養特色。學科教學(語文)的專業碩士只有兩年的學習時間,時間緊,任務重。因此,在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理論、實踐課程設置方面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要對實踐要素進行科學的規劃、系統的設計,通過完善的理論及實踐課程設置,使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真正有機融合,落到實處,達到學生理論及實踐能力培養的“鏈”式融通。

(二)實行“理論+實踐”的二元疊加培養模式,夯實學生的理論及實踐技能

如上文所述,核心素養視域下,學科教學(語文)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語文學科的知識及能力,還需要教書育人的能力、人際溝通及組織傳播的知識與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知識及能力。所有這些知識及能力的培養絕非單純的理論傳授可以完成,必須實行“理論+實踐”的二元疊加培養模式。語文學科的知識理論,教育學的知識理論,所揭示的都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對教學實踐具有指導作用,很難想象一個沒有基礎學科知識和教法知識的老師能夠把語文課講好,因此,必須進行必要的理論學習。但是光有理論不足以形成能力,還必須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系統且科學的教學實踐訓練,夯實學生的“實戰”能力。諸如教案設計與教材分析能力、“三筆字”書寫能力、說課能力、試講能力、微課制作能力、教材研究能力等,都是語文教師所要具備的,單純靠理論講授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必須輔之以實踐訓練。以說課能力和試講能力培養為例,理論學習之外,學生們還必須進行反復的練習和打磨。對此,可充分利用學校的微格教室、智慧教室進行訓練,老師給予點評指導。通過反復實踐,積累經驗,得到經驗性、規律性的收獲,進而逐漸形成能力。對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訓練,可以采用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定期到中小學見習,觀摩學習一線教師的授課,親身參加教研活動等方式積累相應的實踐經驗;可以到實踐基地實習,開展教育調查,及時發現實際教學中的問題,提升教學研究能力;也可以采用職業技能訓練周的方式,結合“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微格教學訓練”等課程,親身實踐說課、試講等教學環節,提升相應能力;還可以以“教案設計大賽”“微課程制作大賽”“三筆字”書寫技能大賽等各種教學能力大賽為載體,進行實踐技能的檢驗展示。總之,要廣開渠道,為學生搭建CPCK實訓平臺,敦促其職業能力的自覺養成及不斷提升。

(三)以OBE理念為指導,建立學生就業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