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范文
時間:2023-12-05 17:5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 要素稟賦論 國際服務貿易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服務貿易量不斷增加,服務貿易開始引起經濟學家們的重視。20世紀80年代,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各國簽訂《服務貿易總協定》明確服務貿易的定義為,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和自然人移動。服務貿易正式被納入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中。
1、 比較優勢理論不適用于服務貿易的觀點
由于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因此,建立在貨物貿易基礎上的比較優勢理論在應用于服務貿易領域時,存在著諸多疑慮。
首先,對國際服務貿易的貿易壁壘較多。服務貿易的無形性導致服務貿易不能依賴關稅政策進行管制。因此國際服務貿易以非關稅壁壘為主,而這些非關稅貿易壁壘在大多數情況下有表現為一國政府對服務業進行管制的各種措施,如對專業服務行業的資格認證和許可條件。服務業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因此政府必須對服務業加強管制,防止損害貿易自由化的收入。
第二,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的要素跨國流動。在服務貿易交易的過程中,無論是過境交付,商業存在還是消費或人員移動,都要涉及到生產要素的流動。而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采用靜態分析方法,在構建模型時,一般都假設生產要素都不能跨國流動,因此,傳統比較優勢理論中“生產要素不能跨國流動”的假設并不適用。
第三,服務的生產效率難以計量。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側重比較兩國的生產效率。在衡量貨物貿易中,貨物的生產效率僅由生產方確定,與消費者的效用沒有直接聯系。但由于服務是生產與消費同時存在的,所以服務貿易的效率不僅僅由服務的提供者決定,而且受消費者的效用高低的影響。而消費者效用的大小難以度量,因此服務的生產效率難以確定。
第四,H-O模型主要從要素的供給角度分析國際貿易,強調一國生產力水平和豐裕要素的供給結構,最終出口國會出口大量使用本國豐裕要素的產品。然而,當貿易服務的生產函數與主要要素投入相結合時,任何國際服務貿易都依賴于需求因素而不是生產成本,強調需求因素導致的貿易量的增加,消費者的選擇,運輸成本,信息成本,消費者收入和偏好,服務種類消費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服務出口的貿易條件,所以,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僅從資源稟賦角度探討服務貿易優勢是不夠的,而更注重服務貿易的流向,相關的市場結構和需求特征角度來檢測服務貿易性質。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傳統貿易理論并不能恰當的解釋國際服務貿易。在服務貿易理論研究早期,迪克等人利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18個經合組織國家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結果:沒有證據表明比較優勢在服務貿易中的決定作用并不明顯。之后,山姆普森(Sampson)和斯納普(Snape)根據對國際服務貿易實例的研究認為,傳統的要素稟賦理論并不適合國際服務貿易,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的適用性提出了質疑。
2、比較優勢理論完全適用于服務貿易
另一種觀點則完全相反,認為比較優勢理論完全使用與服務貿易。沒有必要把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完全分離。1981年,薩皮爾(A.Sapir)和盧茲(E.lutz)對迪克等人的觀點提出挑戰,通過對35個國家服務貿易數據進行定量分析,表明有形資本稟賦充裕的國家在運輸服務業享有比較優勢,人力資本豐富的國家在保險和其他私人服務業擁有比較優勢。因此,他們得出比較優勢理論不僅適用于貨物貿易,而且適用于服務貿易,要素稟賦在貨物和服務貿易模式的決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美國著名的國際經濟學家查德?庫珀(R.Koope)認為,“作為一個簡單的命題,比較優勢說是普遍有效的,正如存在與商品生產中那樣,比較優勢也存在于服務貿易中。”
3、比較優勢理論不完全適用于服務貿易
第三種觀點,介于前兩種觀點中間,即承認比較優勢理論在解釋服務貿易方面存在缺陷,但經過一定改進后,還是適用于服務貿易的。這種觀點得到了學術界大多數人的認可。迪爾多夫(A.Deardoff)對H-O模型中的個別要素做了改變,成功的解釋了對比較優勢理論在服務貿易中的適用性。1990年,伯格斯(D.Burgess)對傳統的H-O-S模型進行了簡單修正,將生產者服務作為一種投入要素放入商品生產的成本函數中,發現各國生產者的技術和質量差異將影響該國商品生產的比較劣勢和貿易模式。他認為,服務貿易自由化和服務技術會改變出口國的貿易條件,提高出口國的整體福利水平。這個結論證明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是可以用來解釋服務貿易的。
長期以來,在國際貿易中,貨物貿易占主導地位,服務貿易為輔。隨著服務貿易的興起和發展,有關服務貿易的理論也開始逐漸發展。傳統貿易理論的實質在于各國利用本國比較優勢,實現貿易自由化,提高本國福利水平。世界各國通過實行包括服務貿易在內的自由貿易,必然促進經濟資源在各國間的合理分配,產生規模效應,達到各國經濟共同發展,整體福利提高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程新章.國際服務貿易[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1年6月
[2]龔新宇,李才波.比較優勢理論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適應性分析[J].當代財經,2000年第1期
篇2
電子商務的出現和逐漸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傳統貿易自身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且信息的處理能力也比較弱,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傳統貿易的缺點,具有交易成本低、突破時空限制,信息量大等特點,從根本上對傳統的國際貿易發展產生了威脅,使得傳統的貿易開始呈現出萎縮的狀態。
一、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具備的優點
電子商務本身是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基礎的,當前電子商務也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方式,而且在今后必然也會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1]。而且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也更加有利于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秩序的建立,必然會進一步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優點,具體的表現在以下的幾個方面:
首先,電子商務是以各種現代化的信息技術來作為發展的基礎的,而現代信息技術則是包含了通信和信息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無線網絡以及軟件工具、網絡管理和網絡安全等很多方面。所以說電子商務其實就是一座連接了國際之間貿易的通道,最后使得交易的雙方利益可以最大化。
其次,與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不同的是,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虛擬化,不管是他的組織形式和交易的方式都是虛擬的。所謂的電子虛擬市場就是進行貿易的生產者、消費者和中間商基本上都是通過數字的形式來實現溝通交流的,它的形成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最后,我們通常把傳統的貿易市場稱為實體市場,而這種實體市場就是提品、客戶實地觀察產品以及最后實現交易的場所[2]。在傳統的貿易市場中,人們一般會選擇電話等方式來溝通,而且每一個環節都是需要人來進行參與的,不但會造成時間的浪費而且也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如果在人員的溝通交流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那么必然會使傳輸的時間造成延誤,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電子商務則可以快速地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建立起市場的網絡連接,最后通過商品信息的交流來簽訂電子合同,完成訂單的交易。全部的交易過程都是在網絡上完成的,不僅縮短了用戶和廠家之間的聯系,而且也打破了傳統市場的時空限制,擴展了業務交易的范圍。
二、電子商務對傳統國際貿易的創新發展
(一)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
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必然會給國際貿易帶來很多影響,就其對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作也不少,比如說電子商務會引起流通理論發生創新。具體表現如下:第一,電子商務的出現使得網絡購物得到了發展,物流的數量不斷增多,但是客流數量卻在減少,這就造成了客流和物流之間出現了分離。第二,信息流變得更加重要。消費者的一些消費行為會收到了很多網絡信息的影響,電子商務網站對商家產品的服務和銷售起著重要的作用。第三,資金流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的商務模式,以此而產生的新支付手段也開始控制著消費者的一些消費行為,進一步對商家產生影響,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實體的商店也慢慢地變成了電商的附屬品,這種方式的改變也使傳統的貿易渠道等受到了不小的沖擊。物流、客流和資金流之間關系的改變,和這些概念相關的流通理論必然也需要隨之發生改變的。
(二)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管理的創新
電子商務畢竟是一種新型的貿易方式,它給傳統的貿易管理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但是機遇往往和挑戰是并存的,所以它也會給國際貿易的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電子商務的出現也給傳統的國際貿易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方法。在整個的貿易過程中,對外出口的企業一定要重視自己的作用,綜合的利用好網絡,不應該把電子商務看成一種營銷的途徑或者是拓展老業務的新方法,而是要改變傳統的營銷思維,根據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來改變企業的貿易發展方式,提高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另外對國內的一些企業,需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國際貿易中去。電子商務改變了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一些固定的運作規則,為更多企業參與其中提供了可能。另外電子商務最大的特點就是網上交易,這樣可以盡可能地減少中間的環節,用戶和企業直接進行溝通,這也為企業擴大用戶規模提供了方便,因為一個企業只要有足夠的資源和信息,它就很可能在整個貿易的過程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國內的企業要充分的看到這個潛力無限的市場,盡快地更新自己的觀念。
企業在具體的運營過程中,不僅要保持先進的技術水平,而且也要大力的投資網絡技術,另外企業可以多多學習國外的一些先進的經驗,爭取在全球的國際貿易市場上占據更加有利的地位。
(三)電子商務對國際貿易政策的創新
面對著電子商務的不斷發展,各個政府部門需要進一步強化全民信息化的意識,另外還需要做好應對電子商務給傳統國際貿易帶來各種沖擊的準備工作。政府需要制定合適的政策,為提高企業的主動性提供更多的支持,這些都是那些有著先進經驗的國家的經驗。所以想要更好的首先國際貿易政策的創新,是需要加強國際之間的合作和交流的。這些不但可以有效地影響到新貿易規則的制定,而且還可以加強國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最終實現電子商務更加國際化。當前影響國際貿易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基礎建設不完善,我國在這方面的建設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國必須要增加財政投訴,大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電子商務下國際貿易的發展打好基礎。政府要不斷地宣傳電子商務的好處,改變民眾傳統的國際貿易意識。
總結: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為電子商務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可能,電子商務的出現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對貿易的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傳統的國際貿易在電子商務的影響下在各方面都出現了創新。
篇3
論文關鍵詞:國際貿易新理論;不完全競爭;規模經濟
一、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回顧
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分支始于亞當·斯密。1776年斯密提出了絕對成本說。絕對成本說并不難理解,但是,它在國際貿易學說史上,乃至人類認識史上,從勞動分工原理出發,第一次論證了貿易互利性原理。
1941年后,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成本說,克服了斯密絕對成本說的明顯局限性。李嘉圖比較成本說的問世,標志著國際貿易學說總體系的建立。保羅·a·薩繆爾森稱它為“國際貿易不可動搖地基礎”。
繼而。里昂惕夫之謎引起了對上述理論的挑戰。圍繞里昂惕夫之謎所作出的種種理論分析,補充豐富了要素稟賦理論,增強了這一理論對國際貿易實踐的解釋力度。在雷布津斯基以及薩繆爾森等經濟學家的完善補充后,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流行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傳統國際貿易理論邏輯嚴密,形勢完美。但是這也正是其缺點所在,畢竟現實世界并不如其想象的完美。
二、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內涵、產生、發展及特點
(一)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內涵
新貿易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廣義上講,它涵蓋了paul·krugman等人創立的新貿易理論、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貿易投資一體化理論、制度經濟學對國際貿易的變量關系、環境問題與公共物品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等。狹義上看,僅指以paul·krugman為代表的國際貿易新理論。克魯格曼曾形象地概括說,如果要舉一個什么是新貿易理論的具體事例的話,就可能是傳統貿易理論將世界貿易看成是完全發生在像小麥這樣的商品上,而新貿易理論則將世界貿易看成完全發生在像飛機這樣的商品上。
(二)新理論的產生及發展
二戰后,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國際貿易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工業發達國際之間的貿易量大大增加。
2.產業內貿易的迅速發展。
3.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增長迅速。
4.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或地區迅速取得國際競爭優勢。
當國際貿易實踐中出現如上所列等新現象后,人們首先往往希望能夠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加以解釋和說明。當貿易理論家們將這些新情況與傳統的以比較優勢為基礎的赫克歇爾一俄林模型加以對照時,發現這些理論不能或者不完全能解釋國際貿易中的新變化,因此,也必然會引起貿易理論家們對傳統貿易理論的局限性進行重新思考并進行現實修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保羅·克魯格曼、迪克西特、諾曼、蘭開斯特、赫爾普曼、埃西爾、布蘭德(brander)、斯潘塞、伊頓和格羅斯曼等等。
17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發表了《壟斷競爭和最優產品多樣化》一文。該文建立了一個規模經濟和多樣化消費者之間的兩難沖突模型(d—s模型)。d—s模型的假設前提是,生產中存在無止境的規模經濟,而消費者則具有多樣化的消費偏好。這二者實際上存在著生產和消費兩方面的兩難沖突。而從這一角度考察的結論就是,即便不存在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對規模經濟和差別產品的需求也可以導致國際貿易的發生。d—s模型為國際貿易理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個明確的方向。
70年代末期,paul·krugaan首先將d—s模型應用于國際貿易的分析中并大有所獲。克魯格曼借用了d—s模型的分析方法并做了少許修改。首先較為系統地將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嫁接人國際貿易中針對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等假設條件,運用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差別產品等范疇來構筑新的貿易理論模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克魯格曼在“以進口保護促進口”一文中證明,在寡頭壟斷和規模經濟條件下,一國政府可以采取較高的進口關稅這種戰略性政策來保護本國具有戰略意義的幼稚產業,當本國市場容量足夠大,將會使其獲得靜態規模經濟效益,降低邊際生產成本,在此基礎上提高其出口競爭能力,從而促進出口。這就是影響廣泛的“戰略性貿易政策”的主要理論依據。
幾乎與此同時,另外一大批經濟學家也發表了一系列相關論著,這些論著都大大豐富了新貿易理論,使其實用性進一步增強,在貿易理論界引起了廣泛深遠的關注和影響。
(三)新貿易理論的若干創新特征
1.理論假設前提:逼近現實。首先,市場結構的假設由完全競爭轉為不完全競爭,同時放棄規模收益不變的假定,承認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按克魯格曼的話說,“這種不完全是經濟學家認識的不完全,而不是真實世界的不完全。”其次,將分工模式由高度抽象的2x2x2模式,回歸到現實中,大膽地探索了j×n×m模式下的貿易結構和貿易利益格局。
2.全新的結論。國際貿易純理論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有三個方面,即國際貿易的原因、國際貿易的構成和國際貿易的結果。在以上理論假設前提下,我們來看新貿易理論給出的結論:
首先,貿易原因。新理論從供給和需求的互動關系角度進行了解釋。強調需求因素對貿易的產生和結構的影響是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填補了貿易動因研究視角上的空白。林德爾的“重疊需求理論”運用“人均收入水平”這一概念,論述了需求偏好相似對于國際貿易的地理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影響。
其次,貿易構成和貿易量。封閉經濟與開放經濟相比較,由于市場的規模變得更為龐大,產品變體種類增加,消費者可選擇空間更大,為達社會福利最大(至少更大),兩國必然互相進行對方的變體商品,于是,產業內貿易產生。而傳統貿易理論則只考察了產業間貿易,忽視了產業內貿易,與現實相距甚遠。就貿易量而言,根據林德的“相似偏好”或“重疊需求”假設,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國家之間的貿易量是最大的。
最后,關于貿易結果,也就是貿易利益的產生與分配。傳統貿易理論不考察動態利益,是一種靜態貿易利益,這種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生產的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新貿易理論強調貿易的潛在動態利益:(1)基于規模經濟的生產效率效益。貿易使報酬遞增產業由于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規模經濟增加提高了效率;(2)生產集中。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集中于世界上生產效率最高的國家或地區生產;(3)生產的合理化。加劇不完全競爭行業的競爭,優化資源配置;(4)產品多樣化。整個世界市場比之某一國內市場而言,其規模優勢明顯,全球各企業競爭的結果是相異產品種類增加,增進了世界福利。
三、新貿易理論的創新之處
新貿易理論是在國際貿易領域發生一系列新變化新現象時,傳統貿易理論不能完全做出解釋,需要理論創新的時候,一些經濟學家對傳統貿易理論繼承修正并建立新的模型從而提出的。我認為,國際貿易新理論的創新可以從以下兩點來考察:理論創新:新貿易理論與傳統貿易理論的一個重要區別,就在于它們不僅從國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從產業和企業本身競爭的角度來考察國際貿易問題。新貿易理論的核心部分是壟斷競爭與產品種類內生化的模型,這種研究方法的創始人是迪克西特,把它應用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中的是克魯格曼。政策創新:在貿易改策方面,新貿易理論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貿易政策理論或者戰略性貿易政策,即以著名的“波音一空中客車”的例子為模型所引出的貿易政策。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說是新貿易理論中重要的政策理論。
篇4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范文一:大數據時代的國際貿易理論新發展
摘要:時至今日,大數據作為海量的數據存儲,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數據的海洋中,由數據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帶來的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新的競爭優勢和新價值的產生已成為新一輪的生產力增長點。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
一、引言與理論研究綜述
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自跨國界商品、要素流通和生產分工發展伊始幾個世紀以來便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及前沿問題。從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新貿易理論、新興古典貿易理論到今天的新新貿易理論,對國際貿易學的研究歷經五個階段已逐步形成完整而成熟的理論體系。與之相比,大數據卻是理論界較新且同樣具有前沿研究價值的概念。雖然,數據作為世界的本原和人類認識世界的客觀標度,對其認知歷史可追溯到人類科學發展的起始(黃欣榮,2014),而大數據這一名詞卻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提出后直至2008年9月Nature刊登的一期以Bigdata為主題的專輯才得以廣泛傳播。此后,理論界雖以大數據為研究主題,從不同視角和學科、交叉學科領域對其進行探索,但這些研究或集中于對其概念和特點的探討,相關文獻如陶雪嬌等(2013)、黃欣榮(2014),或集中于其技術具體運用途徑和方向的分析,如黃曉斌、鐘輝新(2012),李莉、顧春霞和楊亞楠(2014),邵鵬、、齊杰(2014)等。將大數據與國際貿易學這兩個前沿研究問題結合研究的文獻資料很少。需求催生供給,近年來隨著交通、通訊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價值鏈的分工方式使得世界范圍內的實體物品資源和數據流通速度加快、流通方式日趨復雜,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挖掘信息以促進貿易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王碧宏(2014)、李連飛(2014)等從跨境電商、在線國際貿易等新興國際貿易方式發展的角度解讀了大數據海量規模及其挖掘技術和利用效率的提升對于我國國際貿易管理及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及相關挑戰;曹云、王東(2014)和謝健明(2014)則選擇緊跟時事,將大數據研究置于絲綢之路經濟帶開發和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具體操作案例中,研究大數據對國際貿易的重要作用;還有研究將大數據與貿易進出口直接關聯起來,辯證地對大數據時代下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機遇及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如薛靜辰(2014)。從上述文獻梳理分析可發現,目前學者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發展的研究雖不是空白,但研究的角度比較單一,多停留在大數據時代所帶來的信息分析及其挖掘技術運用到某一具體貿易流通環節(如消費者行為分析、營銷模式變革或物流效率提升等)而促使貿易企業效率提升的表象上,并未涉及其深層作用體制或傳導體制的分析,因而所得出結論的普遍指導性不強,對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及架構變化的研究稍顯不足,也無法形成對國際貿易學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發展的全面而系統的認識。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對大數據下國際貿易學發展的研究還處于基本空白而亟待理論研究者們的探索與創新。已有的國際貿易學理論研究領域的發展創新,經過總結大都可以沿著貿易動因、貿易結構和貿易結果等層次進行歸類總結(彭徽,2012),沿用這一研究主線,本文將就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在貿易動因、貿易方式、貿易內容、貿易結果和貿易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發展進行探討,通過抽象具體商務和貿易操作中的大數據運用,深入剖析其深層作用理論,希望能從理論發展的層次去分析大數據時代給國際貿易學帶來的新發展,填補研究空白。
二、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的新發展
隨著數據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推廣,我們所能分析和利用的數據的4V特征日益明顯:數據總量規模增長巨大且呈指數級增速;來源和類型不斷增加;數據價值突顯。大數據的強大影響力已滲透到人們生活中的科技、經濟、衛生、教育、軍事等各個方面,有學者稱大數據將成為開啟人類社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紅旗手,更有甚者認為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直接意味著第四次科技革命。那么,就國際貿易學而言,大數據究竟在多大范圍、多深程度上影響其理論發展呢?
1.大數據提供了貿易動因的新來源
深層解構國際貿易理論不難發現,無論基于何種發展層次的理論,貿易主體間的比較優勢是貿易開展的動因這一結論已成為不可撼動的真理,理論的主要分歧點在于貿易主體的具體比較優勢來源不同。已有的理論或從技術、要素稟賦等供給的角度,或基于相互需求、產品生命周期等需求的角度論述了貿易主體的優勢來源。而數據作為重要的信息載體,它是知識的源泉,是企業創造價值和利潤的原材料,是知識競爭的重要支點。擁有海量規模的大數據已為國際貿易主體帶來新的優勢來源:基于國家主體層次,龐大的數據資源儲備被各國提到戰略高度,將成為新的知識基礎設施,構建國家綜合競爭力;基于行業或企業主體層次,大數據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和發展機遇,并作為新的、重要的生產因素成為行業或企業發展的未來新石油,提升了企業核心競爭力。這些新的比較優勢的培育,將成為新的貿易動因,推動貿易進程。
2.大數據促進了貿易方式的多樣化
傳統的貿易平臺為實體貿易,商品或貿易主體需經過漫長的旅途到達特定交易地點以供選擇或進行面對面的磋商,這樣大大加大了貿易的成本和風險。而今,大數據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所帶來的商品參數的可傳遞性、消費市場需求的精確分析和交易貨幣的電子化等巨大變化已突破了傳統交易的時間、地域限制,使得交易流程數據化;此外,大數據技術的推廣促進了跨境電商或在線國際貿易平臺的構建,完善了國際貿易的供需鏈條。大數據時代下,國際貿易突破了傳統實體貿易形式,發展出了跨境電子商務或可稱為在線國際貿易的新型虛擬網絡貿易平臺,這種貿易平臺的強勁發展豐富了國際貿易方式,成為實體貿易方式強有力的補充。
3.大數據充實了國際貿易的內容
在以往,商品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相關的要素流動占據國際貿易的全部內容,人們或有注意到由貿易所產生的貿易主體間的信息流交換,但也未將其放置在與商品、服務、要素等貿易內容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作為獨立研究對象,而是將其籠統地摻雜在貿易商品或服務商品內做細小的分析研究。大數據時代的誕生革新了這一現象。作為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所衍生的數字貿易、信息貿易便是基于日益頻繁及擴大的國際貿易中對信息流重要性的強調及價值分析,認為數字所包含的市場定位分析、消費者行為分析、生產者供應行為分析等重要信息是比具體商品更為重要的貿易內容。一旦某一國家或企業能夠掌握這些信息,那么其市場決策及預測的有效性便可大大提高。因此,許多知名企業紛紛投入到數據庫收集及分析的行列中,大數據也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許多大型跨國企業在進行市場分析與產品定位等決策前,花費大量成本進行數據采集及購買,這也成為了商品成本的構成部分。數字信息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不可或缺的內容。
4.大數據為改變世界貿易格局提供了機遇
自二戰以后,國際貿易利益分配便形成了南北兩極分化的格局,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技術或資源因素占據著貿易優勢地位,主導著世界貿易長達一個多世紀并呈長期保持優勢的態勢。近百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曾嘗試多種改革手段,企圖實現貿易額的快速增長、貿易條件的改善和貿易地位的提升,但一直收效甚微。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大數據發展的大環境下,國際貿易并不太多強調國家的天然資源基礎而依賴于數據信息技術的開發利用,其優勢的獲取能力具有后天的可培育性,這為發展中國家的趕超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大數據信息的充分識別和挖掘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對國際市場消費需求的合理定位和預測,從而減少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實現資源的最合理配置。這樣,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的貿易競爭中有望提升其競爭力,獲取貿易地位的提升,進而改變世界二元貿易格局。
5.大數據帶來了新的貿易風險
大數據作為一種符號,在擁有大量科學標示符號所共通的優點之余,也包含著致命的隱患。除卻大數據運用中所包含的提取數據信息的技術壁壘,大數據作為即時、快速的信息,其高速的流動性在便利貿易流通、拉近貿易主體距離之余,也增加了貿易信息擴散或被貿易對手惡意攫取的風險,這將帶來不可預估的貿易損失。更為嚴重的是,貿易的數字信息中包含有大量與居民生活、國家安全、軍事防衛等安全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一旦被惡意破解、攫取和利用,將對國家關系、國家安全提出挑戰。大數據背景下,貿易安全應該是國際貿易理論關注的重點。
三、結論與展望
時至今日,大數據作為海量的數據存儲,將我們的日常生活囊括其中。徜徉在數據的海洋中,由數據信息挖掘和利用所帶來的技術創新、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以及新的競爭優勢和新價值的產生已成為新一輪的生產力增長點。在此大環境下,我們分析國際貿易的新發展是可行且必要的。同時,在厘清新的時代背景下國際貿易發展的新特點之余,還應將其上升到理論層次,這樣得出的結論才具有普遍指導意義,同時也有利于后續研究者做出更為具體而實際的理論政策建議。本文在對大數據時代下國家貿易理論層面可能發生的變化做了基本研究,不足之處希望在后續的研究中得以完善,也期待更多的理論研究者將目光延伸到大數據時代國際貿易學理論新發展這一領域,以共同探討貿易理論的時代特點。
參考文獻
1、我國金融發展與國際貿易的關系基于1991-2005年數據的實證研究曲建忠;張戰梅;國際貿易問題2008-01-15
2、論國際文化貿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李懷亮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20
國際貿易學畢業論文范文二:電子商務下的國際貿易變革
摘要:傳統的國際貿易在運營上是以單向物流為主,而電子商務實現了四流一體的全新戰略,即形成以物流為依據,以資金流為形式,以信息流為核心,以商流為主體的新的經營管理模式。
關鍵詞:電子商務;國際貿易
一、電子商務的興起
電子商務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交易各方不相謀面,通過電子交易方式實現的一種新型的商業運營模式。電子商務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它不僅簡化了國際貿易程序,而且成本低廉、大大提高了國際貿易的運行效率,實現了國際貿易活動的全球化、簡易化、信息化、智能化、無紙化,目前已經廣泛存在于商業貿易活動中,并在推動經濟全球化方面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中的基本應用
傳統的國際貿易活動環節眾多,業務操作過程復雜繁瑣,費時費力。電子商務將交易各方連成一體,把原來傳統商業模式中的各項活動轉移到互聯網上,在國際貿易實踐中實現如下基本應用:
1.選定貿易伙伴。
在電子商務條件下,企業可使用信息技術建立自己的網站或借助相關的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平臺,向全球市場自己的產品廣告和服務信息,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網絡主動搜索各種各樣的經貿信息,在互聯網上與客戶咨詢洽商貿易,足不出戶就可以選擇理想的合作伙伴和更多的商業機會。
2.便捷貿易磋商。
在電子商務方式下,各個交易方可通過互聯網這個電子平臺來了解其所關注的商品信息與行業發展動向,也可通過互聯網為媒介的交互工具進行跨地咨詢、交易談判,既突破了面對面洽談的限制,又能夠使貿易業務的咨詢及洽談變得更加便捷、成本變得更加低廉。
3.網簽與支付。
貿易雙方運用電子商務,可以在建立的網站中通過發送電子郵件來彼此溝通,實現各種交易信息的傳輸。若想達成交易可以簽訂電子合同,并可通過網上銀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參與實現網上支付。在網上進行的這些業務,過程快捷方便、節省開銷,有專門的電子加密等技術保證客戶和商家的商業信息不致泄露。
4.網上交易管理。
國際間貿易的業務活動比較復雜,會涉及到政府、銀行、保險、稅務、運輸等眾多部門。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使國際貿易的交易管理實現了網絡化與無紙化,外貿企業可在網上與這些部門辦理電子票據和電子單證業務,及時高效、輕而易舉地完成相關的結算及后續工作。
三、電子商務推動了國際貿易發生變革
1.改變了國際貿易的運行環境。
傳統實體市場的低速度決定了商品交易規模和范圍的有限性,而電子商務的興起,開辟了一個嶄新的市場空間,出現了電子化的虛擬市場。在電子商務這種虛擬化的業務運行環境中,商務活動中的生產者、中間商和消費者以數字方式開展交互式的商業活動,通過網上虛擬信息的交換,商務信息的傳遞被高速流轉,商務主體之間的距離被縮短,商務交易的時空限制被突破,商務交易的范圍被全球化。因此電子商務的出現與廣泛應用,為交易各方創造了更高效的貿易市場。不僅如此,電子商務中網上的咨詢、訂貨、促銷與談判也為國際貿易開辟了新的發展形勢。但另一方面,有時交易者本身的直覺會被虛擬的網絡所埋沒,這樣會使交易出現不確定性。另外,一些網上交易風險也要引起重視,如來自網絡黑客的攻擊或病毒的人侵。
2.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
貿易中介在在傳統貿易方式下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把電子商務廣泛應用到國際貿易實踐,會引發貿易主體發生變化,隨之催生了眾多向全球市場提品或服務的虛擬公司,主要是指網上經營的公司或者服務公司等。這種虛擬組織在功能和效果上己經遠遠超出了原有的中介公司,并迅速成為新的國際貿易經營主體。電子商務條件下,信息網絡技術將在專業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這些企業聯為一體,利用互聯網形成一個新型的企業組織形式,在網絡上高效、快捷地為國際市場提供更好地服務和產品,實現過去由單一公司或者企業無法承擔的市場職責。同時,電子商務采用現代化的信息網絡技術,不僅簡化了傳統國際貿易業務的操作程序,還能讓比較薄弱的中小企業輕松地進人國際市場參與競爭,擴大了國際貿易的經營主體。
3.創新了國際貿易的交易方式。
新型國際貿易用EDI取代了傳統的有紙貿易,把一些經濟信息如訂單、發票、報關單等,按一定的數據格式通過互聯網進行傳送,不僅速度提高,而且傳送成本與差錯都大幅度降低,在網上做廣告代替了電視、報紙等傳統新聞媒介的宣傳作用,EDI的使用使國際貿易活動的工作更加簡捷。新型國際貿易在互聯網上采用電子支付系統,傳統的紙質貨幣被電子貨幣所代替,電子信用證結算速度高效,使國際貿易付款方式發生巨大變革。互聯網上電子商務的交付分為有形產品和無形產品的直接貿易兩種形式,一些無形產品,如電子書刊與音像制品等的直接貿易可以通過互聯網完成,這種完全國際電子商務超越了地理空間障礙,已成為全新的國際貿易交貨方式。
4.完善了傳統國際貿易的經營管理方式。
傳統的國際貿易在運營上是以單向物流為主,而電子商務實現了四流一體的全新戰略,即形成以物流為依據,以資金流為形式,以信息流為核心,以商流為主體的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在這種模式引導下,、展銷等傳統貿易方式可融為一體,在計算機網絡中可引人報關、商檢、營銷等主要進出口業務流程,由此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互動的全面的服務,消除了傳統貿易中時空對各個交易方的局限,節省了時間與費用,推動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篇5
當今社會,網絡媒介的迅速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開展,要求我們適應時代的潮流,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改革。國際貿易課程是針對外貿業務崗位而開發的課程,隨著網絡滲透到人們生活學習中,網絡環境下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方式多元化分析也顯得尤為必要。
[關鍵詞]
網絡環境;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方式多元化
國際貿易課程是一門系統性、實踐性、技能性要求很高的課程,是國際貿易領域的核心課程。近年來,中國網民數量顯著增加,互聯網無處不在,在網絡環境下對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方式進行分析是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的必經之路。
1研究網絡環境下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方式多元化的必要性
1.1課程性質和特點的決定性
國際貿易課程是經濟學、管理學、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學生需要掌握國際貿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尤其是對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尤為重要。但是國際貿易課程內容煩瑣復雜且內容抽象,學生想要很好地完成授課任務和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并非輕而易舉。所以,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使教學方式多元化,充分利用網絡教學是實現國際貿易課程改革的有效途徑。[1]
1.2國際貿易快速發展、人才需求增長提出的必然要求
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是當今社會不可扼轉的大趨勢。近年來,我國國際貿易也顯著增加,對外貿易規模較大。2016年6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當月累計高達17126.7億美元。逐年將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推進也是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目標,所以需要通過國際貿易課程讓學生了解當今國際分工、區域經濟等問題及相關經濟現象。
1.3網格環境下,國際貿易課程教材仍沒有與時俱進
國際貿易并不是保持靜止、一成不變的課程,它與國際經濟前沿聯系最為緊密,是動態發展的學科。所以編寫國際貿易課本既要體現傳統的國際貿易形式又要與時俱進,增加新的內容。雖然國際貿易專家都意識到這一問題,每兩年至三年就會更新一次教材,但是在更改到出版所用的時間內,國際貿易的政策形勢又發生了變化,而這些又不能及時地在改版的課程中得到顯現。[2]并且案例在課本版面上受到限制。所以,由于編寫教材自身的局限,想要在國際貿易教材上看到完整的體現國際貿易的最新的內容是不可能的。最近英國脫歐問題炒得火熱。歐洲大陸是英國最大的金融和貿易服務業海外市場,英國退出歐盟將影響英國金融貿易服務業,對全球貿易格局變化也將帶來巨大影響。而所有這些問題都不能及時地在教材中得以顯現。
1.4“慕課”的出現加快了課程改革的進程
“慕課”是不受時空限制只要想學習都可以注冊加入其中學習。“慕課”的到來為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揭開了嶄新的一頁。它極大地對我國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在此情況下,一方面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并有效地通過網絡傳授知識;另一方面,這樣可以改變教師全程占據課堂的局面。對于學生而言,學生不應該像過去那樣只是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步子學習,而是學會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針對地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當然,傳統的教學方法不是全部有弊,我們要學會很好地將“慕課”與傳統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各取所長。
2網絡環境下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方式多樣化分析的核心問題和解決
2.1國際貿易課程與時俱進
一方面要以科研促進教學,高校教師考核的重要一環是科研,通過撰寫科研論文讓教師始終站在本學科的最前沿,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教師要關注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動態,對國際形勢了解。[3]注重理論與實際的聯合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這種結合的方式就是專題講座,深入分析某個國際貿易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
2.2利用現代網絡手段
可以通過以下三種現代網絡手段進行授課:一是視頻教學法:在教課過程中,不能僅限于自己枯燥地一個人講,要學會適時地插入國際貿易相關問題及事件的視頻以活躍課堂氣氛;二是利用網絡搜集最新的國際貿易案例。教材的資源很有限,而互聯網具有更新數據及時性的特點,所以在講到某理論時,可以通過網絡搜索案例進行講解,達到理論與實際結合的目的,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三是“慕課”的使用。“慕課”的使用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它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既包括國內高校的“慕課”也包括國內外知名高校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慕課”。
2.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讓學生參加課程的討論,尤其是盡量讓每一個學生參加討論,這是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方法。使用討論法必須注意以下三點問題:第一,討論的內容必須是大家所關注的,并且學生感興趣的。第二,討論不能無目的無次序,應該有組織有領導,這樣才有利于討論順利進行,不然會導致課堂混亂。第三,必須強調討論的成果。關于課后思考題的布置,每個章節和內容后面都會有思考題,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思考題的布置,促進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和強化,并理解內容的現狀。在第二次上課前,通過抽查方式來考察學生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后思考題的布置不能是簡單易完成的內容,而應該選擇需要學生思考的綜合類有實效性的題目。
3構建多樣的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方式
一是在正式講解內容前,通過提問和視頻教學法,用與本課堂有關系的視頻(專題報道、新聞報道等)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興趣;二是上課過程中可以使用多種教學方式(如上面表格所列);三是課后為鞏固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布置課后思考題讓學生互相討論,在思考中解決問題;四是不上課的這段時間最容易被忽視,在日常中,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專題講座來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層面。“慕課”作為傳統教學方式的補充,推動課程的完美進行。
4結論
國際貿易課程包括了國際貿易的方方面面,雖然看上去比較枯燥乏味,但還是豐富多彩的。因而要讓教師在網絡環境下綜合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對國際貿易大有裨益的杰出人才。
作者:續彩虹 單位:中山市技師學院
參考文獻:
[1]曹杰.國際貿易教學方法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3,23(6):55.
篇6
隨著中國迎來加入WTO的第十五個年頭,中國經濟早已與世界經濟緊密的聯系在了一起。由于經濟貿易的快速發展,國家對于優質經貿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的經貿人才培養模式面臨改革與創新的挑戰。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國際貿易類專業人才的教學質量與就業競爭力,從而使社會企業、高等院校及學生本人滿意,這已成為當前國際貿易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2國際貿易類課程教學的新特點
當前中國高校開設國際貿易類課程的專業主要有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國際商務專業及投資學專業等。由于國際貿易學是一門專門研究國家或地區間商品交換過程的應用經濟學學科,因而具有較強的涉外性、綜合性及復雜性。
2.1教學內容不斷豐富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深入,國際貿易的內涵得到了不斷的豐富與擴展。例如,僅從貿易標的物的形式劃分,國際貿易就包括了有形的國際貨物貿易與無形的國際服務貿易、國際技術貿易等類別。所涉及的內容也相當豐富,傳統貨物貿易學的貿易術語、交易條件、磋商過程、運輸保險、合同法規等問題已得到來自新興的無形貿易的補充。可以說,現在的國際貿易類課程已不能夠僅僅討論貨物貿易這一種貿易形式了。
2.2教學模式不斷創新
教學模式是否合理、教學流程是否科學、教學方法是否恰當,這三個問題是決定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的關鍵問題。目前,高等院校國際貿易類課程的教學模式依然延續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即以機械式地知識點灌輸為主要授課方式。這一傳統模式,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較多地強調了教師、課本及考試的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獨立思考、相互討論及課后實踐的必要性,因而教學的效果不佳。特別是在當前的市場需求中,培養應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實踐能力已成趨勢,傳統教學模式面臨挑戰。
3國際貿易類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3.1調整教學內容
關于教學內容的調整,應加強對教材、教案的改革。首先,在教材方面,應著眼于國內外優秀教材的選用。國際貿易類課程涉及了跨國經濟,各項環節具有國際性特征,因而不是任意一個國家或企業所能完全掌控的。目前,國內現有的各門教材需要更新,應在重視國內優秀教材的同時,適當引入一些國外優秀原版教材或翻譯教材。特別是在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政策、國際經濟法及國際投資學等課程中,國外優秀教材的使用將有助于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國際貿易知識。這可以較好地提升教學內容的國際性、前沿性及通用性。其次,在教案方面,應注重教案內容的及時性與互動性。教案是授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直接使用的重要資料,教案的詳略、新舊關系著教學效果是否良好。由于國際貿易類課程以當前世界經濟貿易的總體形勢為背景,各門課程教案的編寫應當對國際經濟貿易中的新現象、新問題有所反映,前沿的熱點與趨勢應當成為課堂學習與討論的新內容。因此,教案內容的編寫只有不斷更新,才能滿足學生學習最新知識、分析最新現象、解決最新問題的教學要求。
3.2創新教學方法
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主要涉及理論與實務兩個方面。創新教學方法就包括理論知識教學與實務操作教學的雙重創新。首先,在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應強化互動式教學方法的使用。互動是課堂教學的一項難題,什么是互動,為什么互動,如何互動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授課教師。一般認為,課堂互動的主要形式包括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問答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互動以及學生分享討論結論的發言互動。舉例而言,國際貿易類課程中的很多復雜議題,如國際貿易保險的理賠、國際貿易術語的使用、國際貿易糾紛的解決等都可以成為課堂互動的選題。即先由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學生思考后分小組討論并形成一致的觀點;然后由學生代表發言闡述結論;最后由老師點評總結,回歸到課堂的理論知識點。其次,在實務操作的教學方面,應增加情景式模擬教學方法的應用。在國際貿易類課程中,有大量的案例需要分析與討論,很多案例具有較高的復雜性和爭議性。傳統的簡單講授或文字閱讀已不能滿足學生對這類應用型課程內容的學習要求,而情景模擬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簡單的情景模擬教學包括了老師安排劇本、學生分組導演、現場模擬表演、老師總結評論幾個主要環節。可以讓學生模擬在國際貿易、國際商務及國際談判等環節的各種角色,從扮演與參與的角度理解并掌握國際貿易的實際操作流程。情景模擬教學是一種快速幫助學生從書本到實踐的教學方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貿易類課程面臨新的挑戰,相應課程的教學改革已勢在必行。在改革思路中,應當將改革課程教學的內容與方法相結合。在教學內容方面,重視教材與教案的創新;在教學方式方面,注重互動式教學與情景模擬式教學的應用。相信,這將改善現有國際貿易類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為培養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與突出的實踐能力的優秀經貿人才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侯俊軍,凌艷平.項目式教學法在國際經濟與貿易課程中的應用[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06):104-106.
[2]韓琳琳.討論式教學法在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3(35):156-157.
篇7
關鍵詞:國際貿易學;研究對象;深化;拓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1-0-01
前言
國際貿易學作為研究國際貿易關系的一門學科,在我國已經有60多年的歷史,其目標是研究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和運動規律,其主要內容是國際貿易理論、貿易政策和貿易實務。在國際政治關系緩和,國際貿易數量激增的背景下,國際貿易學得到了大發展、大繁榮,但國際貿易學研究對象始終未變,仍然是國際貿易理論、貿易政策和貿易實務三大模塊。這些模塊在促進國際貿易學在國內快速發展、成型、普及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這些模塊也限制住了國際貿易學的更深層次的發展。因此,必須要研究國際貿易學研究對象。研究國際貿易學對象不能空穴來風,必須要以研究國際貿易關系,即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為前提。
一、國際貿易的產生和發展
1.國際貿易的產生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化分工產生,產品交換意愿和能力產生。國際貿易的雛形是原始社會(不同氏族公社或部落)之間的產品交換,這種交換促使狩獵業、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之后手工業又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商業從手工業中分離出來。隨著貨幣和國家的出現,國家之間的貿易開始產生,這種貿易關系是以貨幣為中介載體進行的。可以說,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導致了國際貿易關系的產生,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又影響了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速度。
2.國際貿易的發展
國際貿易的發展是伴隨著國家形態而發展的,大體可以分為奴隸社會階段、封建社會階段、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等社會階段。每個階段的國際貿易發展程度不僅與生產力的發達程度相關,還與該階段的社會類型相關。
在奴隸社會,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和奴隸,生產力低下,交通工具簡陋,因而國際貿易的內容以奴隸主喜愛的寶石、香料為主,貿易的范圍也十分狹小。
在封建社會,貨幣得到相當程度發展,科技也得到了發展,人們開始遠洋航行貿易,交易的物品內容以瓷器、布匹、茶葉和簡單的手工業產品為主要內容。
在資本主義社會,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產生和發展,在第一次產業革命之后,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地理大發現促成了國際貿易。
二、深化和拓展國際貿易研究對象
1.國際貿易理論
國際貿易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化大分工的必然結果。國際貿易學主要研究國際貿易的產生、發展歷史,闡述國際貿易學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社會形態下發展的狀況,包括規模、內容和范圍。三次科技革命間接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
2.國際貿易理論及相關學說
國際貿易理論和學說不僅研究國際貿易的歷史和現狀,而且還研究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把理論研究的成果轉化成實踐成果,讓理論研究推動實踐中的國際貿易。國際貿易學是西方經濟學中最有成就的經濟理論之一。以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西方古典經濟學家以及后來的其他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和學說,為建立國際貿易學、發展國際貿易學奠定了基礎。把所有的國際貿易學理論和學說概括起來就是自由貿易理論、保護貿易理論,各種學派對國際貿易學從不同角度和程度深刻地詮釋和探索。
完備國際貿易學,豐富理論體系,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僅可以提高我國的國際貿易學理論研究水平,而且也能推動我國對外貿易事業的發展。
3.國際貿易政策
國際貿易政策有利于保障國際貿易理論的具體實踐應用和實現國際貿易利益。各種政策對貿易往來產生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不僅影響到交易國的貿易利益,而且還影響到交易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研究各國的國際貿易政策十分必要。
4.國際貿易制度和協調機制
國際貿易是多個國家進行的貿易,因此要掌握多邊國際貿易體系和世界貿易組織規章制度、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國際貿易學必須要把這些內容作為重點內容。
5.國際貿易方式和手段
國家貿易日益繁榮、規模擴大、種類繁多,相應的國際貿易方式和貿易手段也越來越復雜、多樣,除了傳統的貿易方式繼續運行外,還有諸如加工貿易、信息貿易、電子貿易和商務貿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優化了傳統的紙式貿易方式,提高貿易效益,國際貿易方式和手段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電子商務既是國際貿易手段的新課題、新方法,也是國籍貿易學中的新課題、新方法。
6.國際貿易學中的一些重大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貿易不再是一個單獨的事物,而是與國際政治、金融、社會等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國際支付、結算和信貸等關系到金融的理論同國際貿易相結合,就會出現諸如經濟一體化和跨國公司等問題,這些問題同國際貿易密不可分,對國際貿易有重要影響。
7.一些重要經濟體的貿易特點和政策措施
上個世紀崛起的發達國家優先制定了國際貿易準則,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這些國家的貿易特點和政策是非常必要的。而一些處于發展中的貿易大國的貿易政策也是非常重要的,很有學習研究的必要。研究一些重要經濟體的貿易特點和政策措施,有助于改善國際貿易中的不平等狀況,建立合理的國際貿易新秩序,溝通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渠道。
三、結論
深化和拓展國際貿易學研究對象具有重要理論現實意義,研究理論的目的是服務于實踐,豐富國際貿易學的研究對象,提高我國的對外貿易能力和維權水平,保護我國的合法權益。我國先后加入“上海經合組織”、“中國—東盟貿易自由區”等經濟一體化組織。在與外國進行雙邊或是多變貿易中我國經常遭受外國的反傾銷、發補貼制裁,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應享有一些發展中國家才能享有的待遇得不到落實,通過深化和拓展國際貿易學研究對象來解決這些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同仇,薛榮久.國際貿易[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78-81.
篇8
關鍵詞:國際貿易;物價水平;社會福利
一、前言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特別是李嘉圖的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國際貿易能夠改善貿易國的福利,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形成新的資源有效配置。因此,國際貿易雖然對國內的某些行業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整體而言是有利的。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反全球化運動以及地方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卻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在應用到實際中是否存在一些偏差。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我國逐步加深改革開放,進一步開放市場,促進國際貿易的開展,國際貿易對于國內經濟將會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和過去的30年不同,我國已經開始進行經濟轉型,從出口導向型轉變為消費導向型。同時,我國在一部分領域從以往的“后發者”,轉變為“領導者”。這也使得國際貿易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會有一定的變化。事實上,針對國際貿易對國內經濟的影響有多個方面,也是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方向之一。Leamer(2000),Krugman(1995),楊倩雯(2012)針對國際貿易對國內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模型。凌江懷,李長洪(2012)發現國際貿易對國內物價的沖擊程度受到匯率機制和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彭湘君和余翔(2008)則通過加入WTO后我國的物價水平變化發現,進出口額與國內物價水平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進出口貿易通過影響貨幣供應量和總供需而間接影響價格。黃志勇(2013)則從國內企業的創新能力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他發現,出口貿易對國內企業創新能力的有顯著的正效應。但是在研究中,很少有將進出口的產品的不同性質進行分類而分析國際貿易對國內物價的不同的影響。同時,不同的進出口狀態也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產生不同的結果。
二、國際貿易對不同性質的產品的影響
在傳統的理論模型中,對產品的性質分類多是用要素稟賦進行分類,即出口國豐裕要素聚集型產品和稀缺要素聚集型產品等。但是在國際貿易中,更為重要的是市場的擴大和競爭的變化。這一點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市場換技術”和“國內企業走向世界”兩項戰略口號充分的反映了國際貿易環境和門檻的不同,對市場規模,競爭水平的影響。鑒于此,我們將對不同的進出口產品按照規模效應進行分類,以及按照不同的研發,進入門檻和科技水平進行分類分別進行討論。
(一)按照規模效應進行分類
對于不同的產品而言,存在規模效應遞減和規模效應遞增的兩種類型。通常而言,一般產品都是規模效應遞減,即邊際成本遞增的情況,特別是在達到市場均衡點后。但是,對于部分產品,例如電子產品,虛擬產品,以及處于工業化、規模化發展階段中的產品和行業而言,規模效應是遞增的,即出現邊際成本遞減的情況。對于不同規模效應的產品和行業而言,國際貿易中由于進出口的不同,對于國內該產品的物價水平將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我們將對出口為主的產品加以討論,同理,進口為主的產品也可以用相同的分析方法得到類似的結果。當邊際成本遞增的產品加入到國際貿易中后(或者出口成本和關稅下降,便于出口更多產品時),該產品的市場規模擴大。簡單的理論分析可知,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如果處于出口優勢,則國外產品的銷售價格和利潤會大于國內產品的銷售價格和利潤。因此,企業會將一部分產能進行出口貿易。如果企業擴張產能,由于邊際成本遞增,因此產品的邊際成本增加。在經濟學的一般均衡情況下,國內的最終均衡價格應該等于產品的邊際成本。因此該產品在國內的最終價格增加。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邊際成本遞減的產品。當市場規模擴大時,產品的產能可以擴大(出口優勢),因此邊際成本遞減使得產品的邊際成本下降。在均衡情況下,該產品在國內的價格水平下降。這一點是符合我國改革開放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現象以及國際貿易中常見的經濟現象的。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中,由于工業化和規模化的發展,使得工業產品處于邊際成本遞減的區域,而發達國家由于早已經達到市場均衡,因此工業產品處于邊際成本遞增區域。在同時部分開放市場后,處于邊際成本遞減區域的產品迅速得到發展和擴張,進一步降低了成本。這一點理論分析結果和彭湘君和余翔(2008)的實證結果部分吻合。
(二)按照不同的技術水平分類
不同的技術水平的產品受到的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意義上,我們對行業的技術水平分類可以按照行業的生命周期進行劃分。實際意義上,也可以按照研發經費的投入比例以及投入產出比進行劃分。對于高技術水平的行業和產品,技術投入高,但是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并不高。即大部分的產品成本實際上是研發成本,例如藥品行業,軟件行業等。對于這些行業而言,獲得技術的成本是必須支出的,不受到市場規模的影響。但是最終的利潤和收益卻受到市場規模和市場競爭的影響。當高技術水平的行業參與到國際貿易中時,我們假設該行業處于出口優勢地位,那么其市場規模會擴大。由于高技術水平的產品的成本特征是研發成本高,邊際成本低,因此市場規模的擴大可以有效的降低單位產品的研發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收益和利潤,更進一步的促進企業的研發(黃志勇,2013)。而對于低技術水平的行業而言,其成本主要為產品的邊際成本,因此國際貿易對于企業的影響弱于高技術水平的行業。
三、貿易的順逆差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
在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中,一個國家的最理想的國際貿易狀態是貿易平衡,即進出口貿易額相當。但是在實際的國際貿易中,受限于不同的貿易限制和摩擦,很難實現該狀態。例如中國改革開放多年來都處于入超的狀態中,而近年我國開始調控和重點嘗試保持貿易平衡。因此,考慮不同的貿易順逆差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也就變得有意義。在標準的李嘉圖貿易模型中,貿易雙方都處于貿易平衡的狀態,因此該貿易也可以視為“以物易物”。在這種狀態下,貿易雙方的效用都得到了提高,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配置。更進一步,我們在傳統的貿易模型下考慮存在非貿易平衡的狀態。雖然該狀態理論上是不可持續的,但事實上卻可以通過其他手段,如貴金屬和政治條件等,在短期內進行維持,例如中美雙方的貿易,以及18世紀的中西雙方的貿易。我們假設A國貿易出超,而C國貿易入超。因此C國出售了一部分產品給A國,但是從A國購買的產品不夠彌補出售的額度。簡單分析在極端情況下,C國不從A國購買任何產品。此時A國的國民由于購買到了更低價格的產品,使得福利和效用得到了提高。而對于C國而言,出售了部分的產品會使得國民福利和效用下降。如果能夠購買A國的產品,則會使得效用提高并超過下降的份額。可是C國處于種種原因,無法進口A國產品,因此C國的福利和效用實際上是下降了的。當然,和我們在上一節中討論相關的事,如果C國出口的產品是高技術水平或者規模效應遞增的產品,那么C國的整體福利可能也會上升。上述分析是從產品的供需關系方面進行的分析。而國際貿易的非平衡狀態則會影響國際資本的流動,從而影響國內的貨幣供應和國內物價(凌江懷,李長洪,2012;黃明皓,2011)。但總體而言,入超國家的國民福利受到出口產品的性質影響,而出超國家的國民福利增加。
四、結論
篇9
關鍵詞:高職;國際貿易實務;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7-0037-02
《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是國際貿易實務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報檢員、報關員、外貿經理人、跟單員、業務員、外銷員等崗位必修課程和基礎課程。涉及國際貿易理論、國際商法、報關實務、報檢實務、貨運等多個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是一門具有涉外活動特點、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的應用性課程。這就要求從事外貿工作的人員在掌握基本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了提高《國際貿易實務》的教學質量,使其更符合高職院校的培養要求,本文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出幾點思考。
一、《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上存在的問題
1.教學手段上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師生互動體現不足。雖然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多媒體教學,教學比傳統教學生動有趣,但是授課方法仍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案例教學、互動教學不足。任課教師按課本傳授知識,學生記筆記,然后通過解題的方式獲得學習情況的反饋,答疑解惑,最后通過試卷考核知識的掌握程度。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只能憑想象力去理解,導致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理解不到位、掌握不牢固,對課程的學習興趣降低。
2.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實習實訓基地和實習平臺。傳統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沒有很好地突出知識的實用性。即使現在的高職院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操作技能,但是大部分的高職院校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仍舊是注重理論講授,而忽視實踐。有的高職院校甚至連國際貿易實訓室都沒有設置,即使設置也是空擺設,里面沒有足夠的計算機設備,計算機上安裝的外貿操作軟件沒有及時更新,不能與實際相接軌。大部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這塊也辦得不是很好,有的學校的校企合作就是掛個名。而學生自己在校過程中則比較難找到外貿企業相對應的崗位進行實習,這樣就使得學生缺乏切身體驗進出口業務操作過程的機會,造成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差。
3.教師隊伍理論能力強,實踐經驗缺乏。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要求任課教師要具有十分熟練的業務操作能力,但是目前高職院校的教師大部分都是在高校畢業后就直接進入教育行業的,學歷高,理論知識比較強,但是卻缺乏在外貿企業工作的經歷。這樣絕大部分的教師沒有接觸真實的外貿業務環節,也沒有見過外貿業務中使用的各種單證,課堂上只是按照課本理論知識去講解,沒有聯系實際案例,在講授《國際貿易實務》時顯得力不從心,讓學生覺得課程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對這門課程失去學習興趣。
4.考核方式傳統化。雖然目前很多學校都采用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兩種方式來給定最終期末成績,但大部分的高職院校平時成績只是虛設,且占的比例一般不會超過40%,卷面考試基本上仍然采用傳統的開卷或閉卷考試,且采用一次考核定最終成績的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對實務類課程并不適用,很難測出學生對所學知識實際掌握程度,也不能激發學生加強實際操作能力培養的積極性。
二、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
1.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由于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應用性、操作性極強的課程,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引導學生深入角色,讓學生分析后自由討論,通過案例分析和討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也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通過項目引導和學習讓學生掌握外貿業務的整個流程。部分章節可以采用現場教學法,我們教研室在會在每個學期組織國商專業的學生去就近的海關進行參觀學習,在參觀的過程中向學生講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在海關現場給學生講整個報關和外貿流程,學生理解起來就會簡單很多。
2.完善實訓室和實習基地的建設。高職院校應突出實訓的優勢,注重校內模擬實訓室的建設。校內模擬實訓室應按照外貿公司的辦公室設置,包括辦公桌、電腦、電話機、打印機,空白單證等,還需要安裝最新的外貿軟件,通過軟件系統操作,讓學生熟悉外貿業務的整個流程和各個環節,熟練制作各種外貿單據,掌握進出口的操作技能。高職院校也應該努力做好校企合作,與外貿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讓學生在學習了國際貿易實務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實際業務的實習操作,進行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為學生畢業后順利進入外貿行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的專業素質、業務水平和創造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師隊伍素質的提高是《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改革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高職院校應建立一支既有國際貿易專業理論知識,又擁有豐富的外貿業務經驗和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專業教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和寒暑假兼職外貿企業,既可使專業教師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打破枯燥講授的尷尬局面,又可使教師在教學中能有機地加入切身感受的案例,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教師也應該及時更新與國際貿易實務相關的信息和知識,讓我們的教學不和實際脫軌。
4.考核模式改革。傳統的方式無法有效地測試學生對專業技能的掌握情況和學習情況,因此必須將卷面考試成績與平時參與的積極性和表現好壞結合起來。以業務操作能力考核為主,理論考核為輔。對于理論課程的考試可選用靈活多樣的方式,理論考核也不考知識點的記憶,而是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可用案例分析來檢驗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考試中加大實踐操作的比重,比如在試卷中加入根據有關資料填寫外貿單證或者是擬訂有關合同等。與此同時加大平時表現在總評成績中的比重,以肯定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表現。課程學習結束,綜合考慮學生在整個業務操作中的表現及實訓報告的檔次作為界定其課程成績的主要依據。
參考文獻:
[1]盧大釗.基于工作過程的《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改革[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5).
[2]楊裕坤.淺談高職高專國際貿易實務課程的項目教學法[J].中國市場,2010,(23).
[3]陳萬卷.國際貿易專業實訓基地建設與實踐性教學研究[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3).
[4]王偉,鄭穎.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6).
[5]姚晴霞,唐超.高職《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2).
篇10
國際貿易理論作為現代經濟理論的專門分支始于亞當·斯密。他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成本的概念,后經李嘉圖修正,形成了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提示了互利貿易的基礎以及貿易利益的來源。繼而俄林在其《區域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對此作出了解釋,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即H—0模型)。這一理論指出:比較成本差異的原因在于各國資源稟賦的不同,并且對國際貿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確定性的結論。至此,奠定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兩個層次的核心。
比較成本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此后,雷布津斯基、薩繆爾森等人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補充,形成了我們所熟知的流行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內容。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最大特點是邏輯嚴密,形式完美。但這也是它的弱點所在。因為現實的世界畢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事實上,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遭到嚴峻的挑戰。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過實證研究對它關于國際貿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預測提出了疑問。戰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國際貿易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現象。發達國家間(即要素稟賦相似國家間)的貿易以及相似產品之間(即生產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產品之間)的貿易等。對此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一籌莫展。80年代以來,許多西方經濟學家致力于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和市場結構理論來解釋國際貿易現象,用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相異產品等概念及思想來構造新的貿易理論模型。以斯蒂格利、克魯格曼、格羅斯曼以及赫爾普曼為主要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創建了一個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諸多貿易理論的合理因素,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這一理論因其理論的新穎、分析方法的獨到和解釋現實的能力逐步為大家所贊同,其地位已遠遠超過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格羅斯曼、克魯格曼為此先后獲得了克拉克獎。該理論也被稱為“新貿易理論Neo—tradetheory”。
二、新貿易理論的特點
(一)全新的理論假設前提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是古典經濟學的產物,其理論的假設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幾點:(1)規模收益不變;(2)各國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變;(3)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4)兩個國家、兩種要素、兩種商品,即通常所稱的2×2×2模型。這些假設前提與自由市場經濟學的前提是一致的,在當時也是符合社會經濟生活主流的。然而,時過境遷,面對客觀現實,新貿易理論者意識到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假設前提已與當今社會經濟生活相去甚遠。他們認為:
1.規模收益不再是不變的。現實世界中的許多商品是以遞增規模報酬生產的,并且這些行業(如汽車業、半導體業、計算機業等)構成了國民經濟的支柱。商品生產的規模經濟可分為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和內部規模經濟效應兩個部分。外部規模經濟效應指公司水平上的規模報酬不變,而社會的遞增性報酬以外部經濟的形式出現的情況。這種外部效應原則上可以來自任何經濟活動。比如說,日本電腦公司的生產率多半依賴于美國電腦業的大小——國際間的外部效應、日本半導體業的大小——產業間的效應以及日本本國電腦業的規模——國內產業的產出效應。但這些對公司間的經濟行為影響并不大,因為各公司都同時和同等程度地享受這種外部經濟效應帶來的益處,公司間的競爭行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響。重要的是公司的內部效應,即公司水平上的規模經濟。例如,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一個較大的公司能夠更好地克服生產的不可分割性使生產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說,它能使用更專業化而更有效率的設備;同時,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費用并不隨著生產規模而變化,因此其每單位成本會隨著生產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現象就為大的規模提供優勢。例如,體積和表面積不成比例增長的關系刺激著加工工業中的管道、儲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內部規模經濟之所以重要,關鍵問題是,如果規模經濟持續存在,則平均成本總大于邊際成本,如果以邊際成本定價就意味著損失。因此,內部規模經濟不可避免地與競爭均衡發生了矛盾。也就是說,它必然與一個允許價格超過邊際成本的市場結構相聯系。這就引出了新貿易理論與傳統理論的第二個不同假設前提。
2.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公司水平上的規模經濟的存在意味著價格受行為(即邊際成本定價行為)與非負的利潤不一致。因而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的。然而,對于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西方經濟學迄今沒有一個一般性的理論。這涉及到兩個難點:一是具有市場力量的公司以合作的方式還是以不合作的方式行事。現實的回答是兩者都有。二是即使假定參與者之間是不合作的,一產業競爭的結果仍依賴于兩種因素進行不合作游戲的戰略變量及進入和退出該產業的條件。理論上游戲的戰略變量有兩個;一是產出——古諾假定,二是價格——伯蘭特假定。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理論一致的困難。新貿易理論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種市場結構:(1)可競爭市場(伯蘭特假定與無代價的無限制地進入和退出相結合);(2)古諾寡占(分進入限制使賺得利潤以及自由進入使利潤為零兩種情況);(3)壟斷競爭(伯特蘭假定與相異產品相結合,并分進入限制利潤存在以及自由進入利潤為零兩種情況),并指出,在各種不同的市場結構下,在實證和規范兩個方面有關貿易的一些重要結論都有效,這也表明,即使沒有一個關于不完全競爭市場的一般理論,形成一種存在規范經濟的貿易理論也是可行的。
3.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的2×2×2的模型雖然形式簡潔明了,但卻把事實過分簡單化了,以至忽視了一些重要而可能的情況。新貿易理論則如實地把經濟世界劃分為J個國家、N個商品、M種要素(以后我們稱J×N×M模型),并指出在J×N×M模型下,可能出現商品的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不確定的情況。
至此,我們知道,新貿易理論建立在一系列幾乎全新的假設前提之上。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論前提更貼切于當今的現實。
(二)全新的結論
1.國際貿易形成的根本原因。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需求偏好和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分配決定了對最終產品的需求,由此導出了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對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給決定了要素價格。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決定了商品價格。商品價格差異則是貿易產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假定了兩國需求偏好與生產技術是相同的,得出兩國間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兩國相對要素報酬的差異,又直接導出了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相對要素報酬差異和相對商品價格三者在解釋貿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是根本的原因。反過來,如果兩國間不存在相對要素稟賦差異,則兩國間的貿易不存在。新貿易理論則認為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兩國相對商品價格的差異就不能由要素價格差異直接得出,必須加入生產技術的因素。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兩國經濟規模的不同就會導致生產成本的不同,也就影響到商品的價格。商品相對價格差異決定的軌跡為,相對要素稟賦的差異決定了相對要素價格差異,相對要素價格的差異和國家間的經濟規模差異(具體地說是產出水平的差異)共同決定商品相對價格的差異。因此,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相對要素價格差異是等價的,但兩者與相對商品價格差異不再等價。相對要素稟賦差異與國家大小決定的經濟規模的差異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貿易的根本原因。反過來說,即使兩國間沒有要素稟賦的差異,由于經濟規模的不同也會出現貿易。這就解釋了傳統貿易理論面臨的發達國家間存在大量貿易這一難題。
2.貿易的商品模式。傳統的貿易理論根據2×2×2模型得出:一個國家將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該國相對豐饒和便宜要素的產品,而進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對稀缺和昂貴要素的產品。簡言之,這里存在著一種必然性,勞動相對豐裕的國家出口勞動相對密集型商品而進口資本相對密集型商品,另一國則相反。新貿易理論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當貿易商品數量大于要素數目時,兩國商品生產和商品貿易中存在著不確定性。一國在一個生產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種商品,在另一個生產模式下則可能進口該商品。而生產模式卻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歷史原因決定的,如政府計劃等。下面我們假定存在兩個國家(甲、乙),兩種要素(K和L),3種商品(X、Y、Z),解釋這種可能情況。
設全世界總資源為K=7,L=9。X、Y、Z的生產函數分別為:X=1K+3L;Y=2K+2L;Z=3K+1L。考慮:(1)資源集中于一國,則可生產X=2,Y=1,Z=1,經濟達到充分就業均衡;(2)資源分布于兩國甲國為K=3,L=5,乙國為K=4,L=4,則以下兩種生產模式:①甲國(X,Y,Z)=(1,0,1),乙國(X,Y,Z)=(1,0,1);②甲國(X,Y,Z)=(1.5,0,0.5),乙國(X,Y,Z)=(0.5,1,0.5)都能使兩國達到充分就業均衡,即生產模式是不確定的。并且在第一種情況下,甲國出口Y商品到乙國,第二種生產模式下,甲國從乙國進口Y商品。對一國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進口商品。即貿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確定的。
3.貿易的要素模式。傳統貿易理論的貿易要素模式很簡單,貿易中要素的凈流動方向為:一國出口本國相對豐富的要素,進口本國相對稀缺的要素。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即使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一國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凈流入國。原因是: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邊際成本定價原則。同時,如果由于規模、政府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進入受到限制,則規模報酬遞增的行為中存在著壟斷利潤(經濟租),當這些產業的商品出口到國外時,壟斷利潤將從國外獲得。而兩國獲得的壟斷利潤的幅度(即壟斷利潤率)由于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時,一國就可以利用獲得的壟斷利潤購買另一國商品,甚至可能達到進口所有要素的狀況。這部分解釋了當前世界貿易中初級產品生產國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現象。發達國家的產業一般具有強大的規模經濟和壟斷程度,以美國為例,在原鋁、電話電報器材、機動車、合成纖維等行業中,前四大公司的工業產量均占全行業的90%以上。而1987年,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莫比爾石油公司銷售額竟超過了挪威、希臘、芬蘭等中等發達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憑借這些強大的壟斷的優勢,發達國家的工業制成品在世界市場上以高價出售,獲得了巨額的壟斷利潤,而從初級產品生產國獲得廉價的原料、燃料、間接地占有了這些國家的資源。隨著這種壟斷趨勢的加強,初級產品生產國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4.貿易構成和貿易量。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一國必然出口相對豐富要素密集型產品而進口本國相對稀缺要素密集型產品。兩國間只存在產業間貿易,產業內貿易(要素密集度相似的產品的貿易)不可能存在。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兩國要素稟賦相對差異越大,貿易量越大。當兩國要素稟賦無相對差異時,不存在相互貿易。現實情況卻不然,不僅許多產業內(如小汽車、機械、電子)等存在著大量貿易;而且戰后世界貿易量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更有甚者,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長更快,這些都是傳統貿易理論無法作出解釋的。
新貿易理論則引入了相異產品的概念來建立貿易模型。所謂相異產品是:我們確定了商品部門結構后,屬于這一商品部門的不同種類的產品。譬如說,我們確定“石英表”為一商品部門,則精工牌、北極星牌、海達牌等市場上可以買到的各種品牌的石英表均為“石英表”這一商品的相異產品(也稱“變體”),不僅如此,有更多的變體可以潛在地生產出來,例如,一年后可能會出現“夢想牌”、“虛構牌”石英表,這些都屬于新貿易理論相異產品的范疇。尤其重要的是,各種相異產品都能因其自身有價值(市場上總有一些人喜好這種變體)而存在,并且,相異產品各類越多,消費者可選擇余地越大,社會福利越高。然而在一國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由于規模的限制。變體的種類不可能很多,因為變體的數目越多,則生產規模越小,規模越小,規模經濟效益受到限制。變體種類將保持在與規模經濟權衡的水平上。開展貿易后,兩國市場合一,兩國分別生產幾種變體,互不重合,但總數目大于貿易前任一國的數目。在需求方面,由于可消費變體數目的增加將提高福利,兩國互相進口對方的變體。于是,產業內貿易產生。并且,就貿易量而言,存在相異產品的世界經濟與傳統的貿易理論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此時,國家相對規模對貿易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國家大小越相似,產業內貿易量越大。就總的貿易量而言,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決定產業間貿易量)和國家相對規模(決定產業內貿易量)共同決定了貿易量。
5.貿易利益。傳統的貿易理論認為:不考慮貿易產生的動態利益,當存在著要素稟賦相對差異的兩國分別進行不完全專業化生產,各自發揮比較優勢,然后進行貿易,則雙方都能獲利。這種靜態的貿易利益來自專業化生產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新貿易理論則指出,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經濟不可能達到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資源最佳配置狀態,只能在一種次優狀態下運行。但相比于各國自給自足的情況,開展貿易后,全世界的總體福利水平提高。這不僅得自于傳統的比較優勢利益,而且由于存在以下的潛在得益:(1)生產效率效益。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由于市場的擴大而擴大,規模經濟增加,提高了生產率。(2)生產集中。貿易使報酬遞增的產業,集中于世界上效率最高的國家生產,使商品價格下降。(3)生產的合理化。貿易的開展的增加了不完全的競爭產業的競爭,減少了壟斷利潤,緩和了價格扭曲,資源配置優化。(4)產品多樣性。貿易使世界市場遠大于國內市場,可選擇的變體增多,福利增加。但新貿易理論也指出,對一國而言,也存在著貿易受損的可能性。當貿易使得本國以遞增規模生產的行業和高度壟斷的行業收縮,(這是因為本國生產效率低于國外,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失敗),而貿易帶來的其他利益不足以補償這種收縮帶來的規模經濟損失和壟斷利潤損失(此時壟斷利潤由外國獲得)時,貿易使本國受損,當然這種可能性不大。所要重視的是貿易利益分配不公的問題。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貿易理論幾乎在國際貿易的所有理論問題上修正了傳統貿易理論得出的結論,較好地解釋了現實世界中出現的各種新的貿易現象,稱其為“新”并不為過。
三、新貿易理論的理論和政策意義評價
新貿易理論的核心部分是壟斷競爭與產品種類內生化的模型。這種研究方法的創始人是迪克西特·克魯格曼則把它應用到國際貿易理論中。但這一模型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此,它甚至影響到了發展理論和宏觀經濟學。
在這一模型中,有一對規模經濟和產品多樣化之間的沖突,如生產很多種產品,則生產規模小,生產率低,反之亦然。市場競爭會調和這對沖突,找到一個均衡的產品種類數和每種產品的生產規模。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很大,則人們有更大的余地來平衡這對沖突。這一理論的直觀意義是:美國經濟規模比澳洲大,所以增長的潛力更大,以高速公路和電視臺兩個規模報酬遞增行業為例,美國2億多人共用三四個全國電視網,而澳大利亞2000萬人共用4個電視網,結果澳洲平均每人負擔的電視臺固定費用要高得多。將此引申,由于國際貿易會使世界市場的總規模擴大,所以國際貿易會使生產率和產品種類數同時增加。而且會減少規模經濟帶來的壟斷性,因而減少不可避免的壟斷造成的信息歪曲。澳洲平均每人負擔的高速公路費用也比美國高得多。而且根據這一理論,在保持國家的情況下,建立歐共體那樣的生產要素較自由流動的經濟共同體,就能一定程度上減緩規模經濟和品種多樣化這一對矛盾,促進各國共同的經濟發展。這似乎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找到了一個不損人利已的正當理由。
在貿易政策方面,新貿易理論提出了所謂的對策貿易政策理論,即以著名的“波音一空中客車”的例子為模型所引出的貿易政策。這種理論把政府的政策加進了傳統的納什對策問題,其政策意義是反當前自由化潮流的,也與臺灣、香港的成功的非對策自由化貿易政策的經驗相沖突。連這種理論的創立者克魯格曼也承認,對策貿易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硬要推行,一定弊大于利。
相反,新貿易理論中關于商品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的不確定性問題以及國際商品中存在“經濟租”(即壟斷利潤)的問題的提出能給我們一些借鑒意義,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政策具有指導價值。
由于商品生產模式和貿易模式是不確定的,一國政府就能夠根據自己的經濟目標,通過適當的干預,較靈活地調整生產要素的組合,使生產模式向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從而達到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幼稚產業的目的。以我國的汽車工業為例。汽車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而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資本要素相對匱乏。根據傳統的貿易理論,我國不應該大規模進行汽車工業的生產,而應根據比較優勢的原則,專業化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紡織、輕工業品等。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的汽車市場潛力很大,在今后不長的時間內汽車工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如果大部分依賴進口,則會喪失國民經濟的自。因而,保護是不容置疑的。傳統的理論上的依賴的幼稚產業保護論。但它有兩個致命的弱點:一是幼稚產業如何選擇;二是采取何種保護措施。因此,這一理論的可操作性不強。根據新貿易理論,我們則可以很好地克服這兩個弱點。首先,幼稚產業的選擇不再成為問題,因為我們可以靈活地調整生產模式,使我們期望的保護對象得到充分發展。其次,要對這一對象進行保護,就不能單純地采取傳統高額關稅的辦法(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更多地是造成價格信息扭曲和低效率),而必須采取政府管制的措施,使這一產業相對對集中,形成規模經濟。我國12億人口,汽車工業市場潛力很大,發揮規模經濟的潛力也很大。因此,政府管制引導產業向規模經濟方向發展應是我國保護和發展汽車工業的主導措施。
“經濟租”存在的問題以上已有過一些理論上討論,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其政策意義。當沒有對外貿易時,一國的“經濟租”是生產者向消費者獲得的超額利潤,只是財富在一國不同的集團間的重新分配。而一旦加入了國際貿易行列,則牽涉到財富在不同國家間的分配問題。由于各國都是國家,有權利保護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然而一味地保護和封閉又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展。根據新貿易理論,發達國家通過規模經濟優勢和壟斷優勢在國際市場上獲得超額壟斷利潤,而這種規模經濟和壟斷優勢主要源自國家的大小和經濟規模。根據平等的國際政治關系的原則,國家大小不應成為一國侵占別國利益的依據。因此,在國際貿易談判中,發展中國有理由要求適當程度的關稅保護,使發達國家的超額利益部分回流到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也不得以自由貿易為借口,限制發展中國的權利。
四、新貿易理論的地位和一點缺憾
首先,我們認為,新貿易理論是對傳統貿易理論的發展而不是全盤否定,傳統貿易理論的完全競爭,規模報酬不變下的2×2×2模型不過是新貿易理論J×N×M模型的一個特例,事實上,傳統的貿易理論仍能夠解釋一部分貿易現象。即使在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新貿易理論指出,只要作出一些必要的假定,如將規模經濟和壟斷產生的壟斷利潤,看成是“企業家才能”這種虛擬要素的報酬(這種假設不盡合理),那么貿易商品所體現的要素凈含正確量仍反映了國家間的相對要素稟賦差異。也就是說,新貿易理論兼容了傳統貿易的正確結論,并有新的發展,從本質上說,是將傳統貿易理論的相對要素稟賦原理修正為相對要素稟賦和規模經濟優勢原理。
其次,我們說,新貿易理論沒有否定比較利益原則。事實上,它也無法否定比較優勢原則,因為“取長補短,發揮優勢”是世之公理。問題是比較優勢從何而來。新貿易理論指出,要素稟賦的相對差異是比較優勢的來源之一,但更重要的是規模經濟優勢帶來的比較優勢。而規模經濟優勢不僅取決于國家大小和國家經濟規模大小,而且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對產業的干預情況。因此,在這一點上,新貿易理論又擺脫了完全自由主義經濟學的陰影,強調了人的行為的重要性,這和當前的主流經濟學是相通的。
- 上一篇:愛護眼睛保護視力原因和建議
- 下一篇:藥品耗材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