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與美術鑒賞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12-01 17:43: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術欣賞與美術鑒賞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術欣賞與美術鑒賞的區別

篇1

關鍵詞:高中學生;美術鑒賞能力;教學策略

美術鑒賞起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工具、語言文字等的研究。美術作為一門藝術,欣賞美、創造美是美術的主要功能和教學宗旨。下面,筆者從情境創設、多媒體使用、轉變觀念以及動手實踐等幾個方面,論述高中美術教學中鑒賞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注重體驗式學習,鑒賞與動手實踐相結合

體驗與實踐相結合是高中美術教學的主要特點。高中美術教學中,應注重體驗式學習,注重動手實踐,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例如《托物寄情》的教學時,呈現給學生元代王冕的《墨梅》、宋代鄭思肖的《墨蘭圖》、呈現徐渭的《墨葡萄圖》、凡高的《自畫像》《星月夜》……通過對這些字畫的欣賞,體會美術作品與藝術家的人生經歷的關系。呈現給學生《二馬圖》,讓學生仔細觀察各匹馬的形象有什么特點?再與徐悲鴻的《奔馬》、南宋龔開的《駿骨圖》進行比較,體會畫家在馬身上寄寓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再讓學生欣賞《怒吼吧,中國》以及《到前線去》,體會這些作品與前面的作品風格上有什么不同,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思考和討論作者通過什么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出這種思想感情的。作品的呈現,將學生帶進名人名作中,融情于這些作品中,真正理解和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托物寄情”的表達手法。再讓學生運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創造性創作一幅作品,實現“學以致用”之目的。中國的古陶瓷的欣賞的教學時,筆者呈現給學生一些器皿,讓學生用“眼”看,用“手”摸,通過“眼觀”“手摸”體會陶瓷的機理以及質感,再組織學生自主品評,讓學生體驗作品的樂趣,提高作品的感悟力。

二、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美術鑒賞的興趣

情境教學一直被教師們所推崇和廣泛使用,情境教學的主要優勢在于通過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玉石之分———古代玉器》的教學,筆者采用談話法和故事法相融合的方式而導入新課的學習。筆者這樣導入:一塊玉料,如果不經過雕琢,和一塊天然石頭、鵝卵石等沒有多大的區別。再以《完璧歸趙》的故事,簡單介紹“璧”的含義;再以成語“亭亭玉立”“玉石俱焚”“瓊樓玉宇”等成語,說明人們對“玉”的喜愛,再以“化干戈為玉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一片忠心在玉壺”“君子比德于玉”的出處以及本義和比喻義的介紹等,了解玉器的豐富的內涵,引入本節課的主題,引發學生對“玉”的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再以“你了解玉的哪些故事,說出來與大家分享”而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創設輕松愉悅的濃厚氛圍。情境創設,設疑也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如《泥土的生命———古代瓷器與玉器》的教學前,直接以問題教學法,就可以把學生帶進課堂的教學中。如說到陶瓷,你聯想到了什么?你了解到陶瓷哪些方面的知識?等,問題提出后,讓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皇權的象征》的教學時,以問題“你知道紫禁城有多少間房子嗎?”或者以問題“你知道紫禁城的房間為什么是999.5嗎?”如此的問題,誘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為有效課堂的創建打下基礎。

三、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力

高科技的發達、信息技術突飛猛進,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技術為美術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如《如實地再現客觀世界》的教學,筆者利用多媒體呈現《清明上河圖》《黃筌》等,引出“具象藝術”的概念,通過對這些畫面的欣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和感悟具象藝術的特點和作用:視覺的真實性、客觀性;藝術形象的典型性;藝術的情境性,也稱為敘事性。再如《走進意象藝術》教學,呈現幾幅作品,從作品的欣賞中,體會“意象”的含義,體會“意象”和“實象”的區別,從而感悟“意象藝術”與“實象藝術”的區別,呈現一幅意象藝術作品,體會其“怪異性”,進而提出問題:為什么有的意象作品具有形象怪異性?用多媒體呈現更多的意象作品,如挪威的《吶喊》、凡高的《耀眼的炫月》、“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等作品,讓學生在欣賞的基礎上,歸納和總結“意象藝術”的特點。多媒體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利于為學生呈現大量的美術作品,激發學生美術鑒賞的興趣,提高美術鑒賞力。

四、轉變陳舊觀念,改進教學方式

與學生交流時,85%以上的學生認為:我又不考藝術學院,學不學美術意義不大,美術的學習是美術考生的事,學習美術浪費時間和精力,這種看法在農村高中更為突出。學生的這些想法和觀點,除了應試教育使然以外,關鍵還在于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對學生是否有吸引力,美術課堂對學生是否具有誘惑力。其次,教師應轉變學生的思想觀點,如認為藝體班的學生都是文化課不好,考重點大學沒有希望而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只要選擇美術、體育、音樂等,借助于這個階梯等進入北京藝術學院等高等院校的大門。他們只是對美術的愛好、對藝術的渴求,例如凡高、齊白石等不僅是藝術家,也是詩人、作家,他們在藝術天地獨樹一幟,在文學天地也居一席之地。再者,教師在課堂上應注重方法的趣味性、吸引力。如問題教學、探究教學、合作學習、開展欣賞鑒賞活動等,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動起來。美術鑒賞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轉變對美術的認識,并創新教學,改變“一成不變”的教學態勢,“變則通”、“活則靈”,注重美術教學的方法的探討,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美術教學的美育功能才能綻放在美術課堂,彰顯美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為龍.提高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有效性培養學生藝術鑒賞力[J].美術教育研究,2013,(16).

[2]姚伯玉.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之我見[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4,(1).

篇2

關鍵詞: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鑒賞與審美能力教學實踐

近幾年來,國家對中職教育的發展越來越重視,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出臺了《中等職業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大綱》(簡稱《教學大綱》),大力推廣職業教育發展,培養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藝術教育課程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地位也越來越突出。大綱中將美術和音樂兩個學科規定為中職教育必修課程。以藝術教育為載體讓學生直接獲得美的信息,著重培養道德品質、加深對其的集體精神的塑造,學生的職業潛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從中得以挖掘。辦好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有著重要作用,不僅能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升,還能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技術型人才。

一.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

藝術專業的課程針對的是專業藝術人才,所設置的課程專業性強,“系統化”教學,課程量多又復雜。但是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的側重點與傳統美術課程不同,它的開設面向整個學校的非藝術專業的學生。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它的課程內容簡單、專業化程度較弱,主要讓參加此課程的同學了解美術的基本常識,學習藝術作品的鑒賞方法,提升個人的美學素養與審美能力。

二.公共藝術美術課程設計思路

中職學校的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是由基礎模塊和拓展模塊組成。基礎模塊主要內容覆蓋美術與人生、美術表現、中外國美術賞析等,深入了解美術歷史,提升美術品味。拓展模塊則重于實踐能力,內容多為設計基礎、設計表現,設計方法等。內外兼修,從內在修養到實際操作,逐漸提升美術能力。以追求生命之美和生活之樂作為出發點,基于美術藝術的大眾審美分析,來確定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將課程目標由六要素組成,即智慧(Intelligence)、交往(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興趣(Interest)、直覺(Intuition)、理解(Interpretation)。確立“博大”、“高雅”為課程內容設定的原則。區別于傳統美術課程,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會變得更加具有“豐富性”、“完整性”、“層次性”、“審美性”[3]。

三.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對學生的能力提升

(一)鑒賞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給每一個青少年兒童開設美術課,讓學生對美術有了淺顯的認知,在此基礎上,公共藝術美術課程進行了內容延伸,知識層次更加豐富。主要從“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和“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兩方面進行培養。首先可以試圖從自然、社會、人文、歷史和藝術等多角度進行欣賞比較,正確的引導學生,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了解文化內涵。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的珍寶無數,例如米開朗基羅的《創造亞當》、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堪稱人類瑰寶,塑造人物生動、造型逼真細膩、構圖精妙。其次也可以帶學生去博物館實地參觀,多觀看關于賞析珍品的視頻。再多的教授課程,都是紙上談兵,不如讓學生直接接觸獲取經驗,通過切身感受,提高學生對作品的評價、鑒賞能力。例如:《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杰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鑒賞: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空氣透視”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通過作品的鑒賞,可以更深層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內涵,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精神。

(二)審美能力

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和九年義務教育銜接自然。不可太過突兀,也應該給學生慢慢適應的過程,這樣做也符合中職學校《教學大綱》要求。與初中階段的美術課雖然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知識應是相通的[1]。中職學校公共藝術美術課程中需要適當精簡知識內容,不要太過細致,簡明扼要,并增加《中國美術史》、《美學概論》、《中外美術史》、《美術鑒賞》等相關書籍。讓學生從書中的內容中了解美術的發展史、不同美術類型的基本分類、藝術表現形式的美學原理、美術的基本表現技法,掌握審美方法、評價方式的同時,又能在書籍中了解每一幅作品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和內涵,社會當時的處境、作品背后的故事。綜合社會、自然、藝術三要素,更加全面理解藝術美的特征,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5]。

(三)創造美的能力

在知識感知、鞏固、積累的基礎上發揮美的創造力。在圖書館中增加有關提升創造美能力的書籍,優化教材,增加知識獲取途徑。例如:《繪畫創作》、《簡筆畫基礎》、《二維、三維動畫制作》、《書法基礎》等等[3]。以課堂以外的形式,自主學習,在這些書中,找到二維平面作畫的技巧,了解三維動畫產生的過程,完成簡單的藝術表現,找尋學習的自信。

四.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提升能力途徑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才輩出,藝術人才需求量在增加,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的社會地位也越來越突出。發展多條道路以提升學生能力是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的主旨。其一,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名人書畫展。實踐出真理,讓學生們在一幅幅實際的真畫作品面前,親身領略藝術的魅力。用眼睛去體會藝術家利用色彩的碰撞。在專業的氣氛中,進行專業知識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1]。其二,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個中職學校的學習氛圍也會影響學生的能力提升。校園是學生時代花費時間最多的地方,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圣地、是成長的搖籃、是品質道德養成的場所。營造文化校園是大勢所趨。在優美的學校環境里滲透藝術的元素,如名人雕塑、名家作品等,會帶給學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發展,有利于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也有利于心理素質的提高。其三,組織學生互動,增加藝術活動。在校內創設活動內容,圍繞藝術美術的主題,可舉辦學生自己的畫進行展覽評比,收集“民間名畫”,讓學生們自己對其評價和評比打分,選出“校內之星”[2]。這樣既可以在活動中提升審美能力,還可以提高對作品的評價能力,將課堂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也可以找尋文化企業,協商合作。學生還可以對名畫加以臨摹或是再創作。模仿大家的色彩,造型和構圖,學習到更多。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教育理念,要求與中職教育融合,不要求每一名學生必須能夠畫出名畫、得到大眾的賞識,培養中職學生的審美理念,陶冶情操,成為高素質教育下的技術型人才,才是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的重點。綜上所述,中職學校公共藝術美術課程面向非藝術專業學生,著重提高學生的鑒賞與審美等綜合能力,它承載著完善教育、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責任。對培養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靜.中職公共藝術美術拓展模塊的有效性教學探究[J].職業,2015,29(35):116-117.

[2]顧亭.淺析中職公共藝術美術課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與提高[J].課程教育研究,2016,38(23):211-211.

篇3

關鍵詞:中國畫;傳統;繪畫;白描技巧;欣賞;基礎

中圖分類號:J212-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05-0177-01

在大學的美術專業基礎課教學中,素描、色彩課程是各類美術專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學好美術基礎課是美術專業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的重要基礎。但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所涉獵的內容大多都是西方繪畫的范疇和技巧,因此在大學美術專業課中開設中國傳統繪畫--白描課也同樣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中國的傳統繪畫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豐厚的傳統、豐富內涵、數不勝數的繪畫作品,為我們提供了無以倫比的、異常豐富的學習內容和借鑒的典范,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畫還要更好的去傳承。在美術專業基礎教學中開設白描課,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了解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觀察力,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如何將白描課貫穿在美術專業基礎教學之中,是我們要進行探討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講解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要結合不同專業的特點來選擇學習和欣賞中國傳統繪畫――白描的內容,并做到因材施教,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同時還要采用不同的欣賞方式和教學方法。筆者通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歸納為五種美術欣賞教學方式:(1)講座式:教師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繪畫歷史進行主觀講解說明。(2)互動式:教師根據古代、現代的名家書畫作品提出問題,然后要求學生回答。(3)論證式:以學生為主展開對中國畫家作品的討論,談主觀感受和認識。(4)自助式:以學生為主去就近博物館和畫展的欣賞中國畫美術作品。(5)臨摹式:臨摹古代名家書畫作品。

其次,教師要充分把握白描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還要結合不同美術專業的學科特點。教師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工作,對要欣賞的中國畫作品做好題材的選擇,內容的選擇,要將不同時代、不同內容與現代中國畫結合起來,有側重的進行諸如時代特征、背景、歷史故事以及畫家的背景故事,藝術家的主觀意識以及美術作品的表現,造型特征和在整體自然環境的關照等進行一系列的介紹,一定要結合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來進行教學,要挖掘美術作品中最感人、最本質之處,對古今中國傳統繪畫大家的作品做出理性、客觀、深刻的分析,讓學生在掌握中國傳統繪畫技巧的同時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水平。要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學習中國畫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成為中國畫教學與中國傳統繪畫欣賞的主體。教師要有多變靈活的授課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讓學生成為被動的學習者而是要成為主動的參與者,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在雙邊教學互動中挖掘學生自身的藝術潛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能力,除在課堂完成繪畫作業外,還要留課外作業,比如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在課余利用圖書館、網絡準備好與美術基礎課內容相關的欣賞資料,這樣既可以輔助美術基礎教學內容也可以更深刻理解所欣賞的中國傳統繪畫作品,從而提高學生對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縮短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強烈的欣賞興趣。

不同專業的學生,要選擇不同的學習、欣賞內容。比如動畫專業、藝術設計專業、玉雕專業,不同的專業所上的中國畫課在繪畫內容上有所側重但相關繪畫技能技巧沒有區別,所以在選擇臨摹內容和欣賞內容上要結合不同專業的專業特點,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欣中國各代名家的優秀中國畫作品。

在中國畫白描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臨摹優秀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讓可以讓學生進行適當的小規模的寫生創作,這樣就會使學生將所學的傳統的繪畫方法運用到實踐中去,以更快提高他們的技能技巧。所有優秀的傳統繪畫作品,都隱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和豐富精神內涵,以及中國畫家的豐富藝術經驗,和扎實的繪畫技巧、繪畫方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充分調動起學生已有的審美經歷和生活體驗,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在臨摹優秀作品時要盡可能的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內涵,理解畫家所要表達的含義,學習繪畫技巧和方法,達到欣賞與實踐并行,為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和審美修養,使學生獲得更深層次的審美體驗做好心理和物質的準備。在學生臨摹中國畫繪畫作品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繪畫水平,幫助學生選擇相應的繪畫作品,指導學生臨摹作品,做到有的放矢的讓學生學習臨摹優秀的美術作品,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可可選擇中國傳統音樂為的背景音樂,營造一個特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氛圍,讓中國的傳統音樂的旋律將學生帶入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情景中,使學生在美術欣賞時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獲得對中國傳統繪畫作品深層意蘊的領悟和審美愉悅、審美想象。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強調“虛靜”,一個理想的學習、欣賞的氛圍,是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的重要手段。

篇4

關鍵詞:動畫影片欣賞、意義、審美特征、敘事分析、動畫視角

動畫影片欣賞,一直以為是一件很容易很簡單的事情,通過近一年的授課過程,使本人逐漸的明白了一個道理,電影欣賞尤其是動畫影片欣賞在大學動畫專業課里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而決不是被當作一種大眾休閑的藝術類型而顯得通俗易懂,看看而已。更多的需要學生們去解除那些通過悉心閱讀后的困惑,使學生們在欣賞領會動畫電影神奇魅力的同時形成一種成熟的影響自己所學專業的欣賞思路定勢。

我們知道欣賞課承擔著對學生情態認知及價值目標觀培養的教學任務,尤其是動畫專業的學生,動畫欣賞課更是作為了解專業相關知識、行業歷史、風格流派、藝術手法、制作技巧等的重要手段。而作為欣賞課的德育教育功能更是不容忽視。從而在動畫影片欣賞中通過把學業設計把素質教育內容貫穿其中,研究動畫欣賞的本質和對動畫作品客體的認知及分析應該是這種課型的重要教學目的之一。分析了解蘊含在動畫片中深層次的人文意義,引導學生接受中國及世界各國共通的道德標準,引導學生從技能到情感,再到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一、研究動畫影片欣賞的意義

動畫影片欣賞課的關鍵所在是讓學生首先要明白欣賞課的意義和目的,打消學生看“熱鬧”的心理態勢,樹立看“門道”的學風。“影視欣賞是由感知、思考、評價、判斷、想象、推理過程和行為的總和,另外觀賞者在日后的解決問題和思維過程還會對相關的內容重新浮想和重新評價,這些思維過程最終體現在對電影的綜合評價之上。”(《劇本寫作技巧和理論》劉兵)看來,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是欣賞課首先要完成的第一要務,欣賞課是了解動畫,深入動畫和感悟動畫的一個全過程,只有抓住這樣一個全過程,強調學生如何深入而“內行”的影視鑒賞和掌握恰當的影視鑒賞方法,為學生以后的動畫學習打基礎,只有這樣知識掌握才能牢固。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學生學會如何把所學理論應用到實際影片欣賞中去的能力才能逐漸形成。所以在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如何欣賞動畫影片并引導他們形成自己一套鑒賞方法。因為我所授課班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生知識基礎不盡相同,影視知識尤其是動畫認知程度參差不齊,讓學生“為賦新辭強說愁”只能使學生人云亦云,倒置毫無新意的說辭比比皆是。鑒于此,我們在課堂上大力推崇那些能夠體驗生活經驗,倡導從動畫影片中感悟人生真諦,由次發自內心,而非人云亦云地對影片做出客觀的,深刻的見解。例如動畫片《幽靈公主》和《龍貓》,影片是人與自然對抗和相處的世界性話題,前者是大自然報復人類的貪婪與占有欲的低視角展現(兒童的眼光),后者則是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高屋建瓴式的美好追求。欣賞課的終端目的在于學生在所學專業的應用上,在應用的基礎上學會大題材的思考,進一步使學生能夠開闊視野,放眼世界,樹立一種較能概括全貌的學習方式:1、學會如何鑒賞影視動畫的方法。2、學會貫通前后課的內容,使自己分析條理清晰,學習任務明確。3、學會如何提高自身的欣賞水平。4、學會如何活躍自己的思考方法進而提高對專業的橫向思維。5、學會如何提高自身的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6、學會如何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

二、通過本文分析,研究欣賞作品客體的審美特征

我們說影片欣賞的客體是作品,也就是本文。“所謂影片本文,就是把影片視為富有含義的表述體,分析它的內在系統,研究可以觀察到的一切表意形態。”(《關于影片的本文分析》法?雅?奧蒙著)學生通過本文分析和本文意義的闡發(可以是口頭的,也可是文字性的),把它與自己所處的環境相結合,突出自己的理解。這里的關鍵在于建立意義,也就是本文具有多種可能性,需要學生將其挖掘來。學生的欣賞與感悟使影片的意義才能建構起來。

以欣賞日本動畫《千與千尋的神隱》為例:欣賞課一開始,應該建立在讓學生熟知作者宮崎駿作品風格的基礎上進而了解到作者在《千尋》里的創作動機變化,并結合我們自身生存的生活環境去領會作者的創作宗旨:那就是用人文關懷的心態來把握時代脈搏中兒童的現實生活,用真誠感悟兒童的內心渴求,才能創作出真正能使人們引起共鳴的故事來!“就是要刺激那些麻木了的知覺,喚醒那些沉睡了的創造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不能為了激發孩子的本能,而要他們獨自面對種種困難,我相信一部用心制作的電影將是孩子借鑒的好對象。就是這個信念,促使我制作了這部電影。”(宮崎駿《奧斯卡獲獎感言》)通過本文中創作宗旨的綜敘,使學生結合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調物質文明的社會,一個快節奏忙碌的社會,一個娛樂泛濫的社會。我們看到時下眾多的少男少女熱衷于一些俗不可耐的浪漫愛情故事或者一些離奇刺激的故事,過分強調物質,過剩的娛樂,致使他們的內心不斷地虛無化,知覺談化和麻木化,而與生俱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則日益減退。所有這些,都是要透過本文讓學生在思想上獲得高位的判斷和分析能力。

三、從動畫視角上入手,達到培養學生 “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欣賞課的目標達成過程,應該分為以下步驟:感知作品―理解主題―發掘意蘊―表達感受―形成認識。此過程符合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內涵的認知規律,要做到這些教學任務的貫穿使學生在學會欣賞的同時,把“知識與技能”或“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的有機的結合起來,不能不提動畫視角的欣賞。因為重要的是動畫區別于其他影視欣賞的根本性在于:動畫是美術的,具有獨特的繪畫性。無論是它的人物表演,還是場景展現等等都是通過繪畫手段來實現的,具有不可忽視的假定性,所以在欣賞動畫片時,除了它的本文意義及敘事方法以外,還要引導學生在畫面構圖,人物造型,場景設計等與繪畫有關聯的諸多方面來欣賞一部成功的動畫影片,培養學生在視角上的審美愉悅。進而鑒別出歐美動畫繪畫中的“夸張”與“彈性”和日本動畫繪畫中的“真實”與“自然”以及中國動畫早期的“年畫風格”和“潑墨山水畫”風格,培養學生不同的審美趣向的形成。

總之,欣賞課不僅是使學生大量閱讀到本專業中不可知領域的奇幻與詭秘,達到開闊視野的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動畫專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進而建立“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方法。能出現一大批“知識與技能”完美結合的動畫有用之才馳聘于我國動畫界,才是我們最值得欣賞與自豪的事情。

參考文獻:1、《劇本寫作技巧和理論》劉兵 華東師范學院出版社

2、《關于影片的本文分析》(法)雅奧蒙 著,任友諒 譯

篇5

關鍵詞: 視覺文化 幼兒美術教學 教學實踐

一、視覺文化的概念與內涵

現今社會,我們走在大街上,會不時地被周圍充斥著大大小小的海報、廣告、滾動電子屏幕所包圍,可以說,圖像每時每刻都會在我們眼前出現。過去,我們更多的是通過文字來獲取知識,因而我們的思維更趨于理性化。而當今社會,我們每天接觸到大量的圖像,許多知識甚至可以通過圖像來了解和獲得,圖像不斷左右著我們的閱讀和思考方式。因此,一些文化學者認為,當今社會觀看各類圖像,己經成了一種視覺文化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于當今信息化時代中的各類電子媒介在起著重要的作用。美國學者米爾佐夫指出,沒有哪個時代能像現在一樣充斥在圖像的包圍之中。

“視覺文化”一詞最早見于司溫特納?艾潑斯(SvetlanaAlpers)的《描述的藝術》一書,主要關注視覺概念、制造形象的機制,以及視覺技術,所有這些都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與荷蘭繪畫史相關。然而隨著現代科技和傳媒的發展,對視覺文化的研究已經呈現出新的理解。一般而言,視覺文化有兩個組成要素:一是含有視覺成分、涉及以視覺手段來傳遞的訊息;二是人類的生活經驗,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而視覺文化產品,既包括實體的,如繪畫、雕塑、建筑、工藝、設計、攝影、攝像等,又包括非實體的,如文化現象與事件。

因此,所謂視覺文化就是以圖像符號為構成元素、以視知覺可感知的樣式為外在表現形式的文化,指以視頻、動畫、圖形、圖畫等形式存在的,涉及多元文化、多元形態、多元領域的高度復雜的混合體。如今,以視覺圖像為主體的視覺文化每天圍繞在我們周圍,廣告、包裝、兒童讀物、電視中都有它們的身影,對兒童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

二、視覺文化對幼兒園美術教學的影響

華東師范大學錢初熹在《視覺文化時代幼兒美術心理及能力發展的變化》中指出:視覺文化的因素將決定繪畫能力的發展,幼兒是在社會文化資源、日常生活中學習繪畫,大眾文化對幼兒繪畫表現將產生很大影響。隨著人們對視覺文化認識的加深,對幼兒心理及能力發展認識的轉變,必將會引發對美術教育現狀及其發展方向的思考,即美術教育應如何順應當代幼兒美術心理和能力發展的規律,以應對視覺文化的挑戰。

將視覺文化的內涵引入幼兒美術教學中,美術教育就會發生一些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內容的拓展,由過去傾向于繪畫和塑形,向豐富日常生活的視覺經驗拓展。其二是場域發生變化,由過去關注課堂教學向關注和建構日常生活的視覺環境拓展。我們現在的美術教育既要關注幼兒教育教學活動,又要關注幼兒園,關注家庭,關注社區,關注社會。凡是能對孩子造成影響的視覺環境,我們都要關注。

三、視覺文化背景下開展幼兒美術教學活動的嘗試

(一)美術教學目標的制定

首先,幼兒園的美術教育目標應包括如下方面:培養美術興趣,掌握基本的美的知識和技法,在運用美術媒體的過程中體會表現的樂趣;培養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創造意識,發展個性,完善人格;了解人類美術遺產,擴大文化視野,培養美術鑒力和審美情趣;認識美術與生活的關系,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今天的文化已逐步脫離了以文字語言為主導的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圖像為中心的感性化文化形態,這意味著人類認識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的轉變,表現在幼兒美術教育的目標定位上還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適應視覺文化的需要,應當建立一種“多元審美觀”,即要求我們不僅僅關注美術館、博物館等正統的美術作品,還要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標志、服飾、卡通、招貼,以及環境裝潢等各種視覺經驗。

2.就像語文強調“聽、說、讀、寫”能力一樣,美術教育也強調學以致用,拓展幼兒的視覺表達能力,改變原先寫生、臨摹等幼兒不感興趣的活動,而讓幼兒把美術當作能自由地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語言和美化生活環境的手段。

3.美術是一種勿需翻譯、全球流行的圖形語言,在視覺文化時代,它與語文外語、數學同等深奧,也同等重要。今天的美術教育遠不是涂涂畫畫,還是一種視識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視覺識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成為當前視覺文化中最主要的能力要求,其內容可分為由表及里的四個層次:

(1)視覺感受能力。就是我們用眼睛直接觀看各種視覺對象,它要求能敏銳地感覺到對象的各種形、色、材質等造型要素及其作用。與識字一樣,這是一種“識圖”能力,是以下各層次能力的基礎。

(2)視覺審美能力。即哈羅特q威廉所說是對作品“做出審美與意函的判斷,從各種景象中區別好壞真偽”的能力,包括對視覺對象的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的審美判斷。審美活動是受特定審美觀制約的心理活動,為適應視覺文化的需要,應當建立一種“多元審美觀”。即要求我們不僅僅要關注美術館、博物館等正統的美術作品,還要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標志、服飾、卡通、招貼,以及環境裝潢等各種視覺經驗。

(3)視覺解讀能力。是一種建立于哲學、歷史學、社會學、美學等角度對美術作品文化意蘊的解讀能力,是更加深刻的鑒賞能力和批評能力。隨著21世紀科技、文化和經濟的迅速發展,世界已出現全球化跡象。全球化勢一方面促進了世界各國科技、文化和經濟的加速發展。另一方面,在強勢文化迅擴張的同時,也加劇了弱勢文化的消亡,最終就可能導致人類文化形態的單一化。為了避免這種后果,美術教育開始關注當地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的研究,引導幼兒通過美術作品看到其背后的文化意蘊,比如能從一件“唐裝”中發掘出華夏傳統的服飾文化,從奧運會標志中解讀出中華民族之魂等。

(4)視覺表達能力。我們要改變原先幼兒不感興趣的活動,而是讓幼兒“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把美當作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語言,成為“美化環境與生活”的手段。而且,可以將美術寓于“研究性學習”活動之中。幼兒能運用美的(感性、形象、象征、夸張、跳躍等)方式進行思維、探索和學習;在最終展示階段,幼兒能用圖形、照片、雕塑、模型、Flas、網頁、表演等美術的形式,圖文并茂、有聲有色地表達和展示自己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美術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可以將視覺文化中的多種媒介影像納入其中,擴充教學內容。在視覺文化背景下,選取相應的視覺圖像文本一方面可以增加繪畫表現的豐富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圖像文本來進行視覺文化藝術教育。針對此年齡階段的幼兒,由于他們本身發展的特殊性,選擇的文本既要簡單易懂,又要富有代表性,更要使兒童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應在原有活動內容的基礎上選擇與兒童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的圖像文本,如兒童喜愛的動畫類、廣告節目類等,以此擴展幼兒的視覺經驗,加強兒童對生活中視覺圖像的讀解與認識。

1.卡通人物形象的欣賞與繪畫創作。

通過卡通人物的欣賞,孩子們能理解人物造型與個性的關系,以及與故事內容的關系。在卡通影視作品中,卡通人物形象豐富多彩,它們彌補了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不足,成為孩子們希望達到的目標,也使得孩子們找到了與自己個性接近的抒發口,因此他們既非常感興趣,又很容易把握形象特征。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美羊羊最漂亮、懶羊羊最胖、喜羊羊最聰明,孩子們從每只羊的形象就能辨別出它們的性格特征,在繪畫表現時也能很好地把握。

2.實體玩具的欣賞與繪畫創作。

在幼兒與同伴們進行實體玩具的游戲時,幼兒能透過實體玩具延伸卡通情節,進行想象,同時也對玩具產生更深的認同感。幼兒對玩具產生模仿認同行為,即幼兒在游戲中會不斷地模仿卡通角色的行為,在游戲中將玩具當成自己。如玩“變形金剛”玩具時,孩子們儼然自己就是伸張正義、拯救地球、無所不能的變形金剛。因此,在繪畫中,他們眼中的變形金剛不僅能變化無窮,而且是正義與力量的化身。在這樣的創作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僅能很好地把握形象,還能創造出相應的游戲情境。

3.童話故事繪本的欣賞與繪畫活動。

美術教學活動不是單純的技巧的訓練,而是應將閱讀、音樂、舞蹈等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藝術的學習。很多童話故事的繪本中畫面精美、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曲折,孩子們非常喜愛。因此這類繪本也可以作為幼兒美術欣賞和繪畫的教材。孩子們在理解故事情節后,可將視線關注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與造型的關系、各類人物的形象設計上有何區別、故事發生的場景有何變化,等等。孩子們在欣賞的過程中也獲得了關于色彩、形象等方面的經驗。同時,幼兒還可根據故事進行想象和創造,如進行相應的繪畫創作或故事續編活動等,將已習得的經驗提升,轉化成自己的經驗。

(三)教學實施策略與方法

目前幼兒園中的美術教學尤其是繪畫教學仍然集中于過往的精致藝術有關點、線、面、形式感的視覺訓練,較少考慮圖像與兒童認知在文化層面的聯系。如今,兒童浸染在媒體時代各類符號的環境中,促進視知覺能力的加快發展,但兒童卻只能觀看表面圖像,未能就更深層次的含義進行理解。此階段的兒童不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師將視覺影像文本引入課堂中,就是為了引導兒童學會如何去看待圖像背后的淺層含義,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1.開展融創作與欣賞為一體的幼兒美術活動。

在開展欣賞與創作為一體的美術活動中,幼兒的視覺圖像的欣賞、解讀和辨別能力得以提高,美術創作表現能力得到發展,在適應視覺文化時代的同時每一位幼兒的個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如在“與大師對話”系列主題活動中,選擇孩子們感興趣的米羅、畢加索、克利等大師的作品,開展欣賞活動,同時孩子們在欣賞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的創作活動。通過系列的主題活動的開展,孩子們發展了對世界名畫的欣賞解讀與對話交流能力,同時創作表現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2.創設互動性的美術教學情境。

教師要努力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情境,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如可利用各種視覺圖像和現象來創設互動的情境,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讓兒童真正參與到美術活動中來。這樣既可以美化教學環境,創造審美性的視覺圖像,潛移默化地培養視覺經驗,又可以鍛煉兒童的動手能力,讓兒童主動、自然地融入美術活動中。要采用啟發性策略,以孩子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由教師提出問題,讓他們去分析、推理、聯想和判斷,使經驗逐漸擴張,思想更為靈活。要善于將活動的主題與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相結合,激活想象力,引導幼兒的發散性思維;教師要有意識地就他們感興趣的視覺文化現象提出針對性的問題,使他們學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視覺文化,同時從中汲取營養。

3.引導想象性參與。

要善于利用兒童的日常生活激發其探索興趣;用多種途徑引導兒童想象性參與。例如,在欣賞繪畫作品的同時配以相應的背景音樂,孩子會加強對于圖像的感知,在音樂聲中喚起對各種意象的記憶與聯想,從而將抽象的音樂語言轉化成可視的圖像。又如,欣賞平面的圖像時配以生動的故事情節或是配以豐富的視覺畫面,或是通過即興演出的方式,使抽象的主題情節化,讓孩子們以更加形象生動的方式體驗角色的形象特征和情感特點,從而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以便創造出更加多樣化的形象。同時教師要把握好圖像的欣賞解讀和創作表現的關系,欣賞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創作,尤其是在視覺文化時代,不能僅僅停留在欣賞美的層面而忽視了對美的創造。

4.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引導幼兒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美。

首先應該引導幼兒觀察,不教會幼兒觀察就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世界,就無法進行審美教育,也只有幼兒親自觀察事物,掌握對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對它們有一個較完整、生動、形象的了解。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通過觀察幼兒與幼兒的交流,找出幼兒的興趣點。同時,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從幼兒感興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幼兒親身體驗,感受現實世界的運動感、力度感、節奏感及和諧感等,形成幼兒對這些特征的敏銳的選擇能力,防止幼兒對一些東西視而不見或者走馬觀花,使幼兒能夠不斷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感受美術創作表現的多樣性,更好地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

5.開發與利用社區美術資源。

在視覺文化背景下,日常生活中也有著豐富的美術教育資源。因此,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身邊的美術教育資源,開展“走出去,請進來”系列主題活動。“走出去”即帶孩子們參觀我們的“城市美術館”、“風箏博物館”、“藍印花布藝術館”、“少兒主題繪畫展”等適合于孩子們欣賞和學習的場所,讓孩子們開拓視野,擴大見識,在美的情境中獲得美的體驗。“請進來”即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在美術方面比較擅長的家長們到幼兒園來,開展系列的美術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能接觸到平時活動中沒有的活動材料、活動形式和創作成果,他們對于這些活動也是趣味盎然,興趣高漲。此外,加強與家長的對話與交流也非常重要。要引導家長理解視覺文化背景下幼兒美術教育的本質與目標,使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目標保持一致,以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發展。

四、初步的教學成效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視覺文化背景下較好地利用其優勢開展的系列美術教學活動,幼兒在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行為產生出比較積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較濃

興趣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興趣往往會幫助幼兒開啟知識和自我能力的大門。為幼兒營造良好的視覺藝術環境,繪畫教育教學活動才會變得更加有趣。通過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觀察,我們發現,幼兒對視覺欣賞對象有著強烈的好奇。他們懷著濃厚的興趣,觀察生動的畫面,一邊看,一邊忍不住地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是因為一方面我們的選材是符合時代特征的,孩子們身邊的他們所熟悉和非常喜歡的形象,另一方面,這些形象以直觀的、形象化和多樣化的形式出現符合幼兒直觀形象性思維,幼兒易于理解和創作。

(二)能提升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的構思能力

構思能力是幼兒在創作繪畫作品之前預先想好創作主題和內容的能力。一幅優秀的幼兒繪畫作品,需要有較好的構思。而且還需要幼兒在繪畫的過程中,始終如一地按照自己開始的想法來完成作品。但是,幼兒由于生活經驗不是非常豐富,表達經驗的能力比較弱,且在繪畫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以至于幼兒常常在繪畫的過程中改變原先的構思。但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發現,孩子們能將自己的畫面構思完整,并按照自己的意圖完成作品。幼兒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教學活動中大量的視覺刺激給孩子們的印象深刻,并且他們對于這樣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十分感興趣,易于轉變成自己的經驗,在具體繪畫活動的操作中,他們繪畫作品的構思既穩定又豐富。例如:在進行《海底世界》的主題繪畫中,我們課前先讓孩子們欣賞了電影《海底總動員》,他們對海底世界的奇幻美景贊嘆不已、對五彩斑斕的海底動物喜愛無比、對魚類們之間的親情友情羨慕不已。在進行自主繪畫的創作活動中,孩子們創作內容豐富、色彩亮麗,每幅作品都蘊含著孩子們的精心構思。

(三)啟發了幼兒在繪畫活動中的創造能力

幼兒繪畫活動的創造性是判斷幼兒在繪畫活動中是否具有獨創和表現意識與能力的標準,是幼兒繪畫能力強弱的關鍵。而且這種能力的發展與繪畫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傳統繪畫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給幼兒提供的信息比較少,幼兒積累的經驗有限,幼兒很難進行創造性的表現。大多情況下,只是對教師示范事物的一種模仿和再現。充分利用視覺文化下的各種媒介給幼兒提供、展示豐富多彩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幫助幼兒積累創作的素材,從而支持幼兒在繪畫活動過程中從事創作性的工作,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幼兒的創造能力的啟發與發展首先取決于他們的經驗積累。越是比較豐富的經驗積累,就越有利于幼兒創造能力的發展。如繪畫動物、植物等前大量的幻燈圖片的欣賞、動畫Flash的觀看等都能幫助幼兒積累經驗、豐富體驗,從而啟發創造力。

(四)提高幼兒從事繪畫活動的主動性

幼兒繪畫的主動性是指幼兒在發起和投入美術活動時的一種主觀狀態。一般來講,幼兒從事某種活動的主動性受制于兩個因素:一是幼兒初步理解這種活動的實際價值,如幼兒主動擦桌子是為了尋求家長和老師的表揚;二是這種活動對他來講有強烈的吸引力和興趣。他愿意從事這樣的活動,從中獲得快樂的滿足。大量的視覺刺激激發了幼兒的濃厚興趣,使他們對繪畫活動產生了巨大的動力,從而提高了從事繪畫活動的主動性。例如在繪畫活動《快樂的兒童節》中,當孩子們在MV中看到六一兒童節時自己的樣子時,非常興奮,非常快樂,因此在作品描繪時,幼兒都特別積極地畫自己。

參考文獻:

[1]趙慧凡.視覺文化融入幼兒藝術課程初探.早期教育,06.6.

[2]馬金虎.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幼兒園中班繪畫教學活動實踐研究.

篇6

德彪西的音樂是法國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人之一。在此之前,古典主義時期強調的是純音樂,而浪漫主義時期強調的是個人情感和主觀意志,只有到了德彪西的年代,這種帶有標題式的,用音樂去撲捉事物瞬間情態的新的音樂風格,才耳目一新的出現在人們面前。

德彪西的鋼琴前奏曲分兩冊共24首,是他創作高峰時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德爾菲舞女》是德彪西在欣賞希臘淺浮雕的藝術過程中產生的創作靈感,曲中帶有薩拉班德的舞曲風格,十分莊重,猶如在古希臘重要的儀式上的帶有極強禮儀感的舞蹈場面。

一、曲式結構

第一部分:a(5小節)+a1(5小節)。兩句是對仗非常工整的并列句。1-2小節的中聲部出現主要動機。這個動機中附點的節奏型成為了貫穿全曲的核心, “莊重氣氛”蔓延全曲始終,成為這首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

第二部分:b(11-14小節)+c(15-20小節)。11-12小節是新材料、出現b動機。

第三部分:d(21-14小節)。d部分:從21小節開始,旋律聲部加上伴奏聲部實際是大三和弦,旋律聲部呈現的是阿拉伯式自然音階。

coda(25-31小節)

從這部分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屬主進行中,應受十九世紀末瓦格納等人半音化和聲的影響。在演奏中,應當注意29小節的f力度的主和弦,要有飽滿的聲音與充分的時值,這個出乎意料的強音也在此處重申了整曲儀式般的氣氛。

整首作品結構清晰,短小卻豐富,和聲變化多樣,德彪西用這短短的31個小節將對希臘儀式舞蹈浮雕的印象表現的淋漓盡致。無處不體現出德彪西特有的音樂風格和天才的音樂創作。

二、演奏家對部分樂曲處理的比對

演奏家對于樂曲的處理千差萬別、無處不在,本曲的第一部分是一個并列的句子,對于樂曲中這種相同或者近似的段落,每位演奏家在演奏時都會做出不同的詮釋,以下是演奏家們對于這一部分做出的不同處理:

德彪西:a1明顯強于a,4-5小節是用音色變的更加纖細的方式表現pp的效果,區別于1-3小節的較為集中結實的聲音。a1中聲部的主題出現時,聲音更為厚實,并且將還原B音明顯輕于前音的方式來突出這一和聲變化。

科爾托:高音十分突出,重復的兩次主要動機都做了減弱的處理,感覺音樂往下走。 連續和弦下行的速度明顯比其他要緊湊,并且演奏家將a1的和弦全部以分解琶音的方式演奏。演奏者對于旋律的表現熱情并附有表情,聲音扎實。

吉澤金:聲部的感覺明顯,主題聲部突出,在a1段時尤為明顯。a1段的表情比a段夸大。連續和弦下行以亮出高音的星星般的音色區別于其他較為厚重的附點音符的莊重表現。整體感覺音樂的表現有節制,有宣泄的表情卻不過分。

米凱蘭杰利:聲音十分圓潤、十分有控制。十分流暢。十分注意句子與句子的聯系,并在句子的結尾作有一定的放慢,充分的表明句子的結束感。兩個并列句子的處理十分簡明,沒有多余的過分的處理。

傅聰:對于中聲部的旋律十分突出,極力的表現旋律的級進感。到第三小節,附點節奏時速度比前面略慢,到連續和弦下行的地方又回到十分流暢的速度。第二句的聲音整體要比第一句厚重,特別在漸強處做的比第一句要更多。

三、對錄音版本的分析

這些演奏者們無疑都是最著名的鋼琴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表現方式各異,都有較強的個性,并同樣有著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和對德彪西音樂的深刻詮釋。他們的演奏充滿了閃光點,隨處可見演奏者的智慧和超群的才能。然而,從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雖是這樣一首短小的作品,但演奏家的詮釋卻各不相同。

首先要提到的是德彪西自己演奏的版本,這個唱片是用紙卷鋼琴錄制的。作曲家自己來演奏自己的作品,十分值得后人參考與研究。德彪西演奏這首作品大致是在1904年,他42歲的時候。正處于他事業的高峰期、作品的高產期。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在感情方面,也正是這一年,離開了他的前女友莉莉和艾瑪在一起。在這樣一個事業順利、愛情也出現新鮮感的時期,德彪西的演奏顯得更加自信而充滿智慧。同時他對于事物完美甚至苛刻的追求,也讓他的演奏顯得極為細膩精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在演奏這首作品時,將25小節最后一個和弦彈高了一個八度,并且力度處理比前面p的音量更突出(強),可能這樣做是他的想表現pp意境的另一種方式,也充分證明了對自己作品演奏的自信和即興性。

科爾托的演奏在這幾位演奏家的演奏中可以說是另為一類。科爾托有著部分法國血統,受到法國文化的影響,同時他作為身處于浪漫主義時期的大鋼琴家,深受浪漫主義時期文化藝術的影響。因此他對德彪西作品的演奏不但帶有一個法國人的理解,而更多的體現出浪漫主義時期的思維理念,帶著許多浪漫主義的思想與情趣,在其演奏的印象主義的音樂中清晰可見其浪漫主義時期的風格。因此他的演奏帶有極強的主觀性,帶著極強的個人情感和熱情。他的演奏比較突出和弦的高音, Rubato的自由伸縮速度隨處可見,并且非常注意旋律的表現,很多地方顯得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浪漫主義鋼琴家。

吉澤金的演奏速度是在幾位演奏家中與德彪西本人演奏速度最為接近的一位。由于唱片的音質已經非常好,因此可以清楚的聽出來他獨特靈動的指觸和微妙的音色變化。由于他獨特的德國音樂文化的背景,和在德國受過的正統的音樂教育,使是他對于作品的詮釋十分嚴謹并且十分講究分寸,甚至使人覺得非常“嚴肅”。

對聲音的無止盡的追求,可以說是米凱蘭杰利的特點和個人追求。由于小時候學習過小提琴和恩師安佛西老師對他的指點,他竭力追求在鋼琴上的避免敲擊的音色,并且借助小提琴的歌唱性的音色,力圖將演奏出更加圓潤、富有彈性內質的聲音。由于意大利的氣候與文化給他帶來的影響,他彈奏出的聲音還時常讓人感覺是金燦燦的、明媚的,正如意大利迷人的陽光。他的演奏十分的投入,在演奏時他一般只考慮自己的情緒和感覺,表現十分簡潔,沒有更多多余或者夸張的表演,聽他的演奏會有一種“琴人合一”的感覺。他的音樂中沒有對命運的哀傷與抱怨,只有對音樂、對藝術的執著與膜拜。

傅聰先生演奏的德彪西,我認為是一種全新的詮釋。他深厚的美術鑒賞能力和已經深深滲入到每一個細胞的中國文化背景剛好被用來詮釋德彪西的作品。在他演奏這首《德爾菲的舞女》時,我們可以清楚的聽出他的演奏對于五聲音階等帶有東方色彩的段落十分的敏感,同時由于他對于中國古典詩句等文化的了解,是他用一種新的思考方式來對音樂的結構進行詮釋,在這樣一首短小作品中,他能夠演奏的如朗誦詩句般的起承轉合、抑揚頓挫。

篇7

幼兒文學是兒童文學的一個分支,以三至六歲幼兒為讀者對象,以表現幼兒眼中的現實世界或心靈中的幻想世界為主要內容,再現幼兒審美情趣為重要美學特征,為培養幼兒成為健全社會人的啟蒙文學。幼兒文學對幼兒的審美、想像、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與開發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幼兒文學鑒賞則是通過各種形式,讓幼兒充分感知、理解、想象文學作品中的情節線索、人物情感、角色沖突,并激發幼兒積極主動運用符號、語言、肢體動作等進行創造性表征的活動。但現今的幼兒文學作品良莠不齊,老師及家長如果沒有鑒賞優秀文學作品的能力,就不能正確把握其內涵及教育價值。通過課題研究,可以提高教師和家長文學作品鑒賞能力,促進幼兒提高閱讀、語言表達、創想再造、多元表征的文學鑒賞能力與水平。

表演游戲是深受幼兒喜愛的一種創造性游戲形式,是幼兒通過與作品互動感知、理解、想象文學作品中的情節線索、人物情感、角色沖突,用語言、表情、動作等進行創造性表演的一種游戲。對豐富幼兒生活體驗,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認知、情感、語言表達、創造性想象等能力發展。其中親子表演,更是通過家長的參與、熏染,激發每一個孩子參與表演的興趣,營造讓孩子自主、自信、自愿表達的氛圍。

但目前那些文學作品適用于幼兒表演游戲的研究少,沒有表演游戲劇本。大多表演游戲的開展也僅限于幼兒復述文學作品中的對話,配以簡單的動作表演。如何充分挖掘文學作品鑒賞與幼兒表演游戲的最大價值,促進幼兒、教師、家長文學鑒賞、語言表達、多元表征、創想再造能力的提高?我園在實踐中探索以下做法:

一、理論引領實踐

我們先選取了瑞吉歐、加德納、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作為實踐研究的引領和支撐。

(一)瑞吉歐“走進兒童心靈的兒童觀”。

瑞吉歐認為“兒童有一百種語言”:“文字、動作、圖象、繪畫、建筑構造、雕塑、皮影戲、戲劇、音樂……等,都是兒童的表達語言。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實施文學鑒賞、表演游戲活動的過程中,視每一位幼兒為一個能自己認識思考、發現發明、幻想表達并富有巨大潛能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鼓勵、認可接納他們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式進行探究和表達;給孩子提供自我探索、自我表達、相互交流、分享展示的機會和條件。

(二) 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

加德納“多元智能論”提出: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八項均等重要的智能且呈現出的特點、強弱不同。教育者應該清晰的看到每個孩子的強弱,善于提供充分展示其智能強項的機會,引導幼兒以自身強勢帶動弱勢智能領域發展。我園全班同時開展表演游戲的過程中就秉承這一理念:引導教師、家長,都能用寬容、接納的態度看待孩子在創意表演、創意音效、創意道具制作小組游戲中不同、獨立且有個性的表現,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尊重個體差異,讓孩子主動參與到集體表演中,促進其潛能的迸發。

(三)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提倡將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獲得真善美的熏陶。我們在設置表演游戲內容、方法與組織指導策略時都遵循這一思想。作品理解與表演和表演場景的布置、服裝道具設計與制作等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給孩子們創造積極參與引導幼兒構建欣賞、再現、創造表征文學作品的實踐智慧。

二、“三基”助推解讀――接納孩子的個體差異。

(一)基礎一:學習培訓,打好教師正確解讀幼兒的基礎

我們利用各種學習培訓直接將教師目光引向“了解孩子差異、尊重孩子創想、解讀孩子心靈”。先后派教師到上海、南京、江陰等地進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語言教育》、《幼兒戲劇表演》的學習,引領教師充分了解各年齡段幼兒認知、語言、發展特點,為真正了解讀懂幼兒行為,理解尊重每一位幼兒需要,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獲得提高打下理論基礎,將“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心,落實于行。

(二)基礎二:“案例剖析”問題式研討,打好教師實施精彩教學活動的基礎。

我們從教師教學實踐中選取案例,從幼兒行為表現、教師教育行為方面進行剖析,引領教師關注幼兒個體差異,倡導因人施教。例如:組織全班的幼兒同時參與表演游戲,在場地安排、表演分組方面出現:各小組之間相互干擾、教師不能掌握所有孩子參與表演的情況、道具服裝形式單一等,我們就采用現場觀摩錄像、照片再現形式和老師研討以下問題:

1.孩子在表演游戲中是快樂自主的嗎?

2.如何有效利用班級場地,合理分組劃分表演區域,分組開展表演游戲?可以怎樣分組?

3.各小組分別開展哪些活動?怎樣進行小組交換,保證每一位幼兒都能參與到表演中?

研討中,老師說:“原來覺得孩子們能按照我們劇本的要求一板一眼、堅持表演就是愿意參與游戲了。現在看來是我們沒有真正了解孩子,忽視了孩子主動參與、自主選擇的需求。”有的老師說:“平日忙于在各表演小組中穿梭指導,忽視班級嘈雜干擾、道具單一、幼兒缺少可用的替代物等問題。通過多次實況分析我們最終達成共識:

1.幼兒表演游戲區別于幼兒舞臺劇表演,它應讓每一個幼兒主動參與、大膽嘗試,感受到自由組合、自主選材、創造性表演的快樂。

2.根據我園園舍小的實際情況,除了區域活動外,我園集體表演游戲每周一次,分二組同時進行。即表演組、道具組,每周交換小組活動,保證每一位幼兒都參與、提高教師組織指導實效性的同時,也成為我園“樂做”特色課程創意美術活動的內容之一。

(三)基礎三:多元家園共育活動,打好親子合力共贏的基礎。

為了保障家園共育的實效性,我們充分利用親子閱讀會、圖書漂流分享、親子童話劇表演、推介故事等活動,將《抓住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家中怎樣指導幼兒閱讀》、《讓孩子愛上閱讀、愛上表演》等教育內容,以班級家長沙龍、網上互動論壇、家長執教等方式,與家長進行思想碰撞與溝通,幫助家長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及指導幼兒閱讀水平,同時引導家長正確看待每一個孩子不同的發展,耐心等待孩子成長。

三、“三平臺”實踐悅讀――讓幼兒敢于表達、樂于表現。

(一)平臺一:班級“晨光小喇叭”,讓孩子敢于嘗試“我能行”。多聽才會說。根據孩子的這一特點,我們整理收集了適合各年齡段欣賞的文學作品,挖掘其教育價值進行歸類,整理出《晨光小喇叭―幼兒故事精選》、《教師媽媽講故事》,以及不同類別的《向家長推薦親子共讀故事精選》。各班在晨間、餐前、午睡、離園時按需取材,分別采用聽錄音、教師講、同伴講等方式。晨光小喇叭的啟動,讓更多孩子愛上故事,感受到“繪聲繪色、聲情并茂講故事―我能行”。

(二)平臺二: 晨光童話劇團,讓幼兒、教師、家長愛上表演我園童話劇團的建立從最初的教師劇團、寶寶劇團一路發展壯大,一直到現今成立了親子表演劇團。每個班級從幼兒園推薦的繪本故事中選取適宜孩子表演的內容,改編成親子童話劇本,組織有興趣參與的家長和幼兒,每月進行班級親子童話劇排練、展演。家長們既是演員又是劇務、道具和編導,先后將童話劇《小青蟲的夢》、《白雪公主》、《小紅帽》、《狼和小羊》,搬上舞臺。和家長同臺表演,孩子們異常興奮,表演的興趣和欲望更強烈了,臺上臺下碰撞出快樂的火花。

家長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對表演游戲與幼兒閱讀能力的培養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很多家長說:“親子表演不僅提高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了孩子自信與表演的勇氣,還讓我們更加了解了孩子,增進了親子關系,同時對幼兒園的課程更加深入的認識,形成了家與家、家與園的教育合力。”

篇8

繪畫藝術的概念研究

繪畫,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西方繪畫在清朝傳入中國,作品以西方宗教文化為主,后期得到了一些國內畫家的喜愛,富有中國特色的油畫形式也發展開來。繪畫藝術作為一種視覺藝術,是通過色彩、線條、形狀、構圖組成精確具體而又個性化的圖景,以傳達畫家獨特的審美經驗供人欣賞的藝術。在時代的變更中,繪畫的體裁和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繪畫進行分類,如題材內容方面,可以把繪畫分為靜物畫、肖像畫、風景畫、歷史畫、年畫、連環畫、漫畫、宣傳畫等;從物質載體和繪畫工具上看,繪畫又可以分為水墨畫、油畫、水粉畫、水彩畫、色粉畫、版畫、漆畫等等,不論繪畫形式和題材內容如何,繪畫作為審美對象,是以客觀物象的自然形態為基礎,具有鮮明的形象特征。當代繪畫又在最終自然形態的基礎上,對題材的選擇和繪畫的表現方式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形成了具有時代風貌的繪畫類別。

美學下的數碼藝術與繪畫藝術

美學從字面意思理解,是對美的研究與討論,美學一詞來源于希臘語“aesthesis”。最初的意義是“對感觀的感受”。數碼藝術是在美學的基本原理、審美規律以及結構法則的基礎上誕生和發展的,數碼藝術和繪畫藝術同屬于美學的哲學體系,在不斷的發展中豐富和發展了美學與藝術的內容,使得美學體系更加豐富完善。其豐富的藝術媒介表現力、新穎而自由的表達形式、趣味性與交互性結合的全新體驗,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全新的視覺藝術盛宴。數碼藝術對美學體系除了有著積極的作用外,還對美學有著新的挑戰。繪畫藝術是美學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繪畫藝術作品必須是美的,更能夠表達畫家對自然界事物以及精神世界美的追求,畫家在創作中追求美學,欣賞者在欣賞作品中享受美學。失去了美,藝術作品就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生命,也失去藝術作品存在的價值。藝術作品能否被接受,是通過觀賞者的鑒賞、批評以及消費來體現的,藝術消費、收藏是藝術活動的終點,也是藝術家及其作品價值得到體現的最根本途徑。中國博大淵源的文化底蘊成為了美學思想下數碼藝術和繪畫藝術題材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五十六個民族的心理情感、習俗風貌、傳統習慣和審美觀念都為數碼藝術和繪畫藝術提供了題材以及更廣闊的表現形式,傳統繪畫的水墨造型也被數碼藝術所借鑒,而且中國的數碼藝術也受到了來自發達國家美學思潮的影響,在表現形式和內容上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沖擊。

數碼藝術是繪畫美學與科學技術的結合

(一)數碼藝術的存在原由

哲學上說,事物都是在不斷變化的,沒有永遠存在的事物,也沒有永遠靜止不動的事物,事物的運動是相對的,并在一定的環境下不斷的變化發展,新事物的產生不代表舊事物的滅亡,而是在新的需求和環境下自然產生的。數碼繪畫就是隨著當今計算機及互聯網的迅速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事物,是繪畫藝術和科學技術結合的一種新的美學表現方式。現在的數碼藝術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它在繪畫藝術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補充和彌補了傳統繪畫藝術科技含量極少的觀念,打破常規,以一種嶄新的方式來表達數碼對藝術的貢獻和自身強大的藝術表現力。數碼藝術之所以存在,其一,與人們的生活和審美習慣有關。“美”是人類對事物外表的追求,大家都喜歡美的元素,繪畫藝術之所以能長期存在,也是人們為了保留某種“美”的影像,畫家通過作品向人們傳達自己的審美經驗,通過畫作表現對自然和社會美的反應。其二,科學技術的發展迫切的向各個領域滲透。21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學習以及精神文化享受,都需要科學技術的加入,大量的科技產品為人類社會服務,提高了生產效率,豐富了人們的物質享受,除此之外,科學技術的發展迫切的想要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種數碼技術融入到影視娛樂、美術創作中,給人們的精神世界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盛宴。其三,藝術家們需要利用科學技術找到新的創作靈感。傳統藝術形式已經深入人心,尤其是繪畫藝術,在中國從古代盛行的國畫到后來流行的西洋畫,國人的審美感官需要新的視覺刺激,藝術家們也需要新的表現形式去引領當今世界藝術發展的潮流。所以說,數碼藝術的存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美學藝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繪畫藝術對數碼藝術的啟發

繪畫藝術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繪畫藝術的中國文化藝術就不能說是完整的。繪畫藝術在中國古代從其畫種看統稱為中國畫,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學科,中國畫注重用筆、留白,在構圖上,以長卷為主,不注重透視的表現,而是把物體在平面上表現,用筆墨虛實、物體大小來制造出遠近高低的空間感。西方繪畫藝術方面,油畫占有重要地位。油畫最早起源于歐洲,15世紀由荷蘭人發明。19世紀后,科技的發展使得很多新的材料運用在油畫領域。清朝時期,油畫傳入中國,中國畫家在創作時結合中國傳統繪畫的特點,新的繪畫形式對數碼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數碼藝術在繪畫藝術的熏陶和影響下,也借鑒了傳統中西方繪畫中的表現手法。中國畫的筆墨運用啟發了數碼藝術家利用數字筆刷模擬中國畫的繪畫方法,把國畫和水彩畫中顏色濃淡的表現方法運用在了當代數碼繪畫藝術中,其繪畫效果給人一種新的視覺感受。西洋畫派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又帶動了設計藝術繪畫的發展,點、線、面的表現大量的運用在設計作品中,這些也成為后來數碼藝術所要仿效的元素。

(三)數碼藝術是繪畫藝術歷史發展的時代要求

篇9

    論文摘要:現代陶瓷藝術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我們對現代陶瓷藝術的藝術定位、 發展方向等諸多問題的探索雖然剛剛起步,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現代陶藝必須在市場中尋找自我,離開市場的經濟支撐,為藝術而藝術的封閉式創作是沒有生存的空間,也體現不了它的價值。 

    陶瓷,是人類在生存空間中最早出現的幾種藝術形式之一。從初始的以實用為目的,漸漸隨著技術的進步而增加了美學的功能,使其成為集實用和欣賞為一體的工藝美術品,最終,陶瓷又擺脫了實用的初衷,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欣賞品。由此基礎上衍生的現代陶瓷藝術,則具有更多的價值內涵,其中尚待我們進一步認識的有商品價值、裝飾價值和收藏價值等幾項, 但是要怎樣通過市場來肯定這些價值呢?這是我們現代陶瓷藝術工作者所要面對的課題。 

    藝術品市場,首先是市場,然后才是藝術。藝術家在禳中羞澀時會使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舉步維艱,一個再有抱負的藝術家若沒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支撐,他的事業發展往往會成為一個幻想,即使他才華橫溢,貧窮卻能使他自生自滅。我們的藝術家大多處于物質生活的初級階段,他們的當前使命是:除了修煉心中的藝術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成為一個生財有道的商人。作為一個陶瓷藝術工作者,應該下力氣去了解現代陶瓷藝術品市場,去研究這個市場中帶根本性的規律。那么,我們就應該從下面幾個方向去認識并熟悉它。 

    一、現代陶瓷藝術品的特點與品質 

    現代陶瓷藝術作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純雕塑作品, 第二類是畫于平面瓷板上的瓷畫作品, 第三類是器物造型和釉彩繪畫相結合的作品。每件陶藝作品都是獨立的欣賞對象, 并不受環境條件所影響。 但目前大多數藝術的消費者購買陶藝作品,是作家居裝飾,這樣和現代建筑的環境的相容性和互補性便成為購買者的考慮因素。縱觀目前創作的一些現代陶藝作品, 或大而無當或過于矯情,難以被大眾接受。強化現代陶瓷藝術的裝飾性, 應注重時代感、多樣性和輕型化。 

    時代感—歷史上各個時代的陶瓷作品幾乎都與當時的生活居住環境協調一致。現代居室采光充足,色彩明麗,線條簡潔, 那些題材陳舊,紋飾瑣碎,釉彩沉悶的作品已無法適應。 

    多樣化—現代居室功能細化,臥室、客廳、衛廚都有裝飾區別,除傳統的瓶爐盤尊外,瓷板、壁飾、掛件、擺件都應設計和制作,其中衛生間裝飾歷來是空白,陶瓷不怕潮濕,具先天的優越性,僅此一項就是很大的市場。 

    輕型化—現在大多數家庭居室改善, 面積擴大,因功能的細化,每一空間又不會很大,過于巨碩的造型會使購買者望而生畏。輕型化是擴大陶藝作品市場的必要條件。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信息技術的先進與地球村的構筑,使世界再也不是分散的板塊。而是被日益緊密聯系起來。流動開放的環境,互聯網的快速方便,帶來了東西文化的交流、碰撞。無論主動還是被動,國人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受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藝術這一塊,后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也屹立在我們的城市里。不少外國藝術形式和風格已被一部分國人接受和認可,也為現代審美需求注人了許多新鮮血液。在這種歷史趨勢下,開放性的開放部分成為現代陶瓷藝術體現當代人們審美需求具有的可貴品質。 

    二、現代陶瓷藝術品與市場的關系。 

    張賢亮先生說得好:藝術有它的游戲法則,商品經濟也有它的游戲法則,二者不可套用。許多文人就是因為不懂得這個道理,下海之后不是嗆水就是淹死。藝術的法則中創造性是第一位的,你得我行我素,商品經濟卻不同,他的法則是價值規律,你的所作所為要迎合市場,要討悅買主,要順應商品潮流,要大家有利可圖。 

    要讓現代陶瓷藝術品進入市場,首先當然應該了解買方喜歡什么樣的藝術商品。魯迅說過一句非常形象的話:“焦大不愛妹妹”,那些純藝術的作品,曲高和寡,在當前這個形勢下是不會有多少經濟效益的。追求高品味的藝術品只是那些精通藝術的收藏家和博物館,遺憾的是這部分人在藝術市場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形不成市場氣候。我們藝術家能否選擇一種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你的奮斗目標仍矢志不渝地去攀登藝術高峰,你也不妨多創作一些市場歡迎的商業性作品,以求獲得物質幫助來扶助自己所追求的事業,相輔相成,豈不樂哉。 

    現代陶瓷藝術品進入市場,千萬別忘了包裝,在藝術商品中,作者就是商標,名人就是著名的商標,有了著名的商標作品就好賣。推出一批名人是市場的需要,因為大多數顧客對于陶瓷藝術品的鑒賞能力還不太高,他們的鑒別方法只能從商標上來甄別。藝術名人是那些藝術圈中鶴立雞群者,有極高的市場信譽。好產品也離不開好廣告,我們的宣傳機構要采取各種手段向社會廣泛深入地宣傳名人,尤其是宣傳那些后起之秀的青年名家。實事求是地介紹他們的藝術成就,宣傳他們的藝術特色,讓社會真正了解他們的價值所在。 

    要將現代陶瓷藝術產品打入市場,要熟悉藝術市場的規律,更重要的是學會推銷自己,我認為最有效的手段是尋找合適的經紀人。藝術市場的建立是由經紀人和藝術家共同完成的,經紀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藝術家為社會,高明的經紀人會有辦法把你推向市場。我們的藝術家要大氣,真正讓經紀人獲得實惠,他們才會有積極性,當一支高素質的經紀人隊伍形成之后,各類畫廊,藝術商店才會興起,藝術市場的許多配套工程也就會建立起來,如權威性的藝術品鑒定機構,藝術品當鋪,藝術品的保險機構定會應運而生。到時,國家再制定一部關于藝術市場的法律,保護藝術家和買主的正當權益不受侵犯,買賣方在藝術品交易中出現的一系列具體糾紛也就有法可依,陶瓷藝術正常運轉對于提高陶瓷藝術家的社會地位,盡快提高國民的文化藝術素質也就是一句話了。 

    三、現代陶瓷藝術品的價值 

    現代陶瓷藝術品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商品價值;裝飾價值;收藏價值。 

    在歷史上,中國陶瓷與絲綢、茶葉一樣, 是重要的貿易品,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傳播的中國文化,其實是有著十分可觀的經濟利益的。因此,陶瓷的商品價值是明確的。但是,現代陶瓷藝術的純藝術化追求,似乎淡化了應是與生俱來的經濟屬性。具體表現為創作和市場的脫節。 

    脫節之一是藝術形式和社會欣賞口味的差異。當代陶藝家在不斷追求新穎的藝術手法,因過于超前或偏離大多數人的欣賞水平,很少有人會買一件自己完全不懂以至不能達到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這便打擊了市場購買力。 

    脫節之二是市場價格和實際價值的偏離。現代陶瓷藝術作品動輒上千上萬,甚至上百萬一件,平心而論,無論從藝術價值和制作成本來說,都是購買者心理上無法承受的。 

    脫節之三是作品數量和市場需求的脫節。市場需求的理論平衡是永遠無法追到的, 但可以調節到較為合理的程度。現代陶瓷藝術作品的總體趨勢表現為比例失調的供大于求,呈現從藝術品位講陽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從作品價格看高檔品多大眾化少,從使用價值看純欣賞性多兼欣賞與使用為一體的少。這些脫節的存在制約了陶藝生產的發展,是值得予以重視的。 

    和傳統藝術陶瓷相比,現代陶瓷藝術更強化作品的欣賞功能,具有裝飾價值。陶瓷的裝飾價值有一個逐漸被人們認識的過程。中國古陶瓷有日用器和陳設器之分。陳設器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裝飾物,但尚存“實用”的外形。可以追溯到明晚期的瓷板畫,是純裝飾意義的陶瓷品。瓷板正發展到清末民初,出現了淺絳彩和新粉彩兩大品種,使人們認識到陶瓷品的裝飾價值。現代陶瓷藝術的建造基礎便是欣賞功能,無疑為其裝飾價值確立了前程。 

    對于現代陶瓷藝術品的收藏價值,中國人歷來持保守態度,產生這種情況有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的崇古心理,總以為老祖宗的東西樣樣都好,新的哪怕再好也不足道。二是當代藝術尤其是陶瓷之類的工藝品大多粗糙簡陋, 確實無法和古代珍玩相比。因此,現代陶藝家和收藏家之間的通道是封閉的,只要打開這一通道,才能給現代陶瓷藝術的發展提供經濟前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要做兩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培養市場。和中國收藏家不同的是, 國外藝術品收藏并不以時間久遠為收藏前提。幾個世紀以前的無名畫家的油畫僅值數百美元。當代大師的精心巨作價值幾百萬美元。藝術品價格的高低的決定因素是藝術價值。現代陶藝作品釉彩的理化性能遠超古代,不管是釉上彩、釉下彩都能應用自如,呈色艷麗。先進的技術條件加上現代藝術手法,以更能符合現代人的跟美觀。因宣傳上的局限性,現代陶藝作品大多數人還知之甚少,不會欣賞,不懂價值,造成陶藝作品乏人問津的局面。 

    其次是精品意識。現代陶藝作品正處于劇變之中,藝術風格,表現手法都未定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在探索中自然會不成熟,現代陶藝作品中精品雖有但比例很小,大多數作品仍較粗糙甚至毫無美觀可言。對于陶藝家來說,精心做好每件作品,不但是為了不欺騙消費者,也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藝。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有精品就必定有市場。 

    現代陶瓷藝術品的市場和價值其實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市場才能體現藝術品的價值,有藝術品的價值才能繁榮市場,才能促進藝術品市場的發展。現代陶瓷藝術品要想得到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在市場中尋找和挖掘自身的價值,離開市場的經濟支撐,為藝術而藝術是不現實的。可以預料的是,現代陶瓷藝術品的市場化進程或早或遲會發生,這也將是現代陶藝成熟的標志。 

    參考文獻: 

    [1] 劉瑋林,現代陶瓷藝術的價值內涵,中國陶瓷,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