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超聲醫學方向范文

時間:2023-11-24 18:00: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臨床醫學超聲醫學方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臨床醫學超聲醫學方向

篇1

1.1超聲診斷學課程設置不足

超聲診斷技術作為一門年輕但發展迅速的學科,在臨床應用中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診斷方法,也成為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知識體系中的必備部分[4]。但是由于醫學界乃至社會上對超聲重要性的誤解或觀念的落后,導致超聲診斷學在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的影像診斷技術或物理診斷學教學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醫學院校臨床醫學生中涉及超聲的課程只有4-6個學時,往往在診斷學中一帶而過;有些院校臨床醫學生課程內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聲診斷學,或者將其納入考查課、選修課,導致學生認為其“可學可不學”;更不要說安排見習、實習課。而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沒有上機觀摩或實踐課,學生會覺得超聲診斷非常抽象、晦澀難以理解,基本上達不到學習效果。

1.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知識掌握現狀

由于在校期間基本上沒有接受過超聲診斷學課程的培訓,導致年輕的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知識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聲檢查適應證及用途,不清楚超聲檢查的原理及優勢,甚至看不懂超聲報告單,認為其只是輔助診斷,更不用說了解超聲診斷技術的前沿發展方向和趨勢。殊不知超聲診斷目前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產科、淺表組織器官、心臟、肌腱韌帶、關節、神經、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據統計,所有的臨床學科都與超聲醫學存在或多或少的關聯,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有研究者對臨床型碩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碩士研究生針對超聲基本知識的了解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6.4%學生認為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其對超聲知識的掌握,73.4%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的了解差,僅24.9%的學生認為自己對超聲知識了解一般;在問及對超聲報告的認識上,38.7%學生認為他會關注超聲報告中描述內容,32%學生會關注部分與自己專業相關較強的報告內容,僅17.5%學生認為自己能讀懂描述內容,46.5%學生表示完全不能讀懂報告描述內容[6]。由此可見,臨床醫學生對超聲診斷學知識了解嚴重不足。

1.3超聲診斷學教學師資現狀分析

由于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年輕的、但發展非常迅速的技術,專業人才儲備相對不足,尤其缺乏高學歷、高年資、臨床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目前,一些醫學院校從事超聲診斷學理論授課的教師仍多為本科或大專學歷,缺乏碩士以上學位人員,有些甚至是技術員轉行,其學歷層次、知識體系、綜合素質尚有待提高。同時,超聲診斷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臨床帶教也是重要的教學環節。由于臨床超聲醫師隊伍整體偏年輕,缺乏超聲診斷學專業人才,尤其是高年資中級專業技術職稱以上的教師,加之帶教醫師一般都缺乏技術規范化培訓,帶教過程中教學內容分散,缺乏系統性、針對性、規范性,帶教過程中常夾雜著個人習慣性和隨意性,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2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教學改革策略

為滿足現代醫學事業快速發展和社會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需求,實現現代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應改革現有的醫學教育模式,彌補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在超聲診斷學專業教育上的不足。

2.1結合當今醫療體制改革和醫學發展的需要,重視超聲診斷學課程教育超聲診斷技術由于其發展迅速、易于普及、實用性佳,不僅成為各大醫院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見病、多發病的篩查、診斷和人群健康檢查中更是占據了無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價廉、無放射性、應用廣泛,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CT、MRI雖然具有分辨率高、診斷價值大等優勢,但由于其昂貴的價格或有放射性等缺點難以在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面推廣普及。隨著近期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五項重點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衛生隊伍的建設,完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標準,超聲診斷作為一種易于推廣的影像學技術,在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因而改變超聲診斷是輔助診斷的陳舊觀念,在臨床醫學生中普及超聲診斷學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2.2組織編寫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目前的超聲診斷學教材主要是面對醫學影像學專業,因而編寫一本適合臨床醫學專業的超聲診斷學教材至關重要。臨床醫學生學習超聲診斷學的目的主要為:第一,了解超聲成像的原理、特點、發展方向、前沿技術,從而能根據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確選擇超聲檢查方法。第二,了解超聲成像的常見干擾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釋某些組織器官超聲檢查前特殊準備的意義。第三,能正確分析超聲診斷報告。第四,能根據臨床實際需求,充分發揮超聲診斷優勢,不斷拓展超聲診斷應用范圍。這就要求教材深入淺出、圖文并茂,重點突出超聲診斷的成像原理、類型、技術優勢、常見病診斷要點、臨床應用,并結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臨床表現等內容,將基礎、臨床、影像學科相結合,同時將高頻超聲、腔內超聲、三維超聲成像、超聲造影等當前臨床應用研究中的熱門課題加入教材中,廣征博引,力求知識的先進性[5]。

2.3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增加實踐課超聲診斷既是一門獨立的技術,也是一種公共的、通用的、臨床多學科涉及的影像學檢查技術,在臨床各學科疾病的診斷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圍之廣,包括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系統,超聲在一些疾病的診斷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學方法而成為首選或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7]。因此,教學主管部門應將超聲診斷學納入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程,合理分配教學課時,臨床醫學生超聲診斷學的學時數應不少于30學時,讓學生充分了解超聲技術的原理、類型、優勢、臨床應用范圍及當前發展方向和前沿技術,更好地為日后開展醫療工作打下堅實的理論技術。超聲診斷學是一門醫、理、工交叉結合的專業課,基礎理論較抽象;相比于X線、CT等影像學方法,圖像是實時動態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圖像千變萬化,實踐性非常強,所以超聲診斷學的見習、實習課程顯得尤為必要[5,8];臨床醫學專業該課程見習課不少于8學時,實習時間不少于2周。開展好實踐教學,有助于加強影像與臨床學科的結合,培養橫向思維,避免基礎、臨床、影像學科之間的知識脫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學方法的成像特點、優勢,將知識融會貫通;通過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書本理論,有助于臨床醫生讀懂超聲報告。

篇2

1 復習解剖及病理學知識

人體的解剖結構是超聲診斷學的基礎,只有較好地了解正常的大體解剖和斷層解剖,才能正確認識正常組織的超聲圖像和鑒別異常圖像,并能對病變做出準確定位和診斷。因此,應對解剖知識進行復習,使學生迅速建立整體和空間概念,為深入理解超聲圖像打下基礎。同一種疾病不同的病理結構是超聲圖像不同的依據。因此,在講述每一種疾病時,應結合病理學,加深學生對圖像理解的深度。

超聲診斷學涉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和五官科等多方面的臨床知識,它的基礎是物理診斷學及病理學。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對總論即物理診斷基礎部分作詳細的講解,讓學生充分理解,否則會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其次,講解圖像內容要結合大體的病理知識及臨床診斷知識。例如:講授門脈性肝硬化時,要對其中的知識點做引導式講解,肝臟回聲粗糙,形態縮小是由于肝小葉被破壞,假小葉形成及結締組織組織增生所致。門脈增寬、脾腫大是由于肝內血液循環障礙使門脈高壓所致。當肝功能減退及門脈系統毛細血管內流體靜壓增高使膽囊壁水腫呈現“雙邊影”。這樣既復習了學過的基礎理論,又做到基礎和臨床相關聯。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增強其橫向思維能力,用聯系的、發展的觀點看待疾病,增強對疾病的整體認識,并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超聲診斷學入門較難,精通更難,一個好的超聲診斷醫師必須了解各科有關疾病的臨床表現、主述、體征、病程、實驗室檢查,才可避免出現漏診、誤診,并及時地做出相應的診斷。

我們在講解圖像內容時結合臨床診斷知識,這樣既復習了學過的理論知識,又和臨床結合,使學生能夠很快融會貫通,很容易理解各種疾病不同的超聲圖像表現。

2 歸納總結,化繁為簡

超聲診斷學內容繁雜,比較難于理解和記憶,有一些內容很混淆。在教學中,我們幫助學生歸納總結,化繁為簡,比較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其學習效率。例如:腎囊腫、肝囊腫及胰腺囊腫,它們的基本圖像都相同:即囊腫的聲像圖。但因他們生長于不同的臟器,又造成不同的繼發病變,因此繼發的聲像圖又都有所不同,這樣引導學生進行分類、比較,使幾種不同疾病的超聲診斷既容易記憶,又容易區分。

3 豐富教學內容、學生理解快

超聲檢查具有以下的特點:超聲圖像是隨著探頭方向、位置而變化,所有診斷均在圖像動態顯示的過程中進行,而一些疾病的診斷往往具有多種顯示方式,例如腎動脈狹窄的診斷就需要使用二維、彩色多普勒血流圖、頻譜多普勒、能量多普勒等多種的顯示方式的圖像來進行綜合判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存在學生對圖像的判斷相對來說更覺得抽象,理解難度更大,學生靠死記硬背遺忘率高,以致教學效果較差等問題的出現。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單純使用文字及靜態圖片講解較易使內容過于枯燥和抽象,學生聽講后僅憑想象難以理解而對課程提不起興趣, ,教師也因難以表達清楚講解費時更多的問題,多媒體課件上機帶教具有圖、文、聲并茂的特點,它甚至可以有活動影像;超聲檢查中的動態聲圖像,可以在多媒體課件中得到充分展示,使教師在講解圖像中讓學生覺得更直觀,從而可很快建立起形態學思維,亦可很快理解。例如在靜脈血栓形成的超聲診斷中,是在二維圖像的基礎上增加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及多普勒頻譜分析。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就能如檢查醫師一樣直觀地看到靜脈有無管壁的增厚、有血栓形成,動脈管腔有無狹窄甚至完全閉塞,還可以從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及多普勒頻譜分析上來判斷血流方向、速度、范圍及有無血流紊亂、中斷及側支循環的開放等等,充分理解血管中血流速度和頻譜曲線的變化。上機帶教讓他們有親身的體驗和感受。同時對操作所得圖像和臨床檢查結果作相應的討論和分析。這樣做不僅能對書本上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同時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及臨床應變能力。使他們思維靈活不拘泥于書本。為他們邁向臨床打下良好的基礎,有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

以上是我們通過多年的臨床教學實踐,得出的關于超聲診斷教學中的一些經驗與體會,應用多媒體技術,以解剖學為基礎,以病理學為診斷依據,掌握臨床醫學知識,重視前沿技術,科學選用教材,適合各個層面教學要求。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物理學 現代醫學 關系 應用

隨著近代物理學和醫學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逐步深入,醫學的各分支學科已愈來愈多地把它們的理論建立在精確的物理科學基礎上,物理學的技術和方法,在醫學研究和醫療實踐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光學顯微鏡和X射線透視對醫學的巨大貢獻是大家早已熟悉的。光導纖維做成的各種內窺鏡已淘汰了各種剛性導管內鏡,計算機和X射線斷層掃描術(X-CT)、超聲波掃描儀(B超)和核磁共振斷層成像(MRI)、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術(PET)等的制成和應用,不僅大大減少了病人的痛苦和創傷,提高了診斷的準確度,而且直接促進了現代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建立和發展,使臨床診斷技術發生質的飛躍。物理學的每一新的發現或是技術發展到每一個新的階段,都為醫學研究和醫療實踐提供更先進、更方便和更精密的儀器和方法。現代的醫學研究和醫療單位都離不開物理學方法和設備,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物理學和醫學的關系必將越來越密切。

一、光學對醫學的影響

激光在醫學上已廣為應用,它是利用了激光在活體組織傳播過程中會產生熱效應、光化效應、光擊穿和沖擊波作用。紫外激光已用于人類染色體的微切割,這有助于探索疾病的分子基礎。在診斷方面,隨著各項激光光譜技術在醫學領域運用研究的廣泛開展,比如生物組織自體熒光、藥物熒光光譜和拉曼光譜在癌腫診斷及白內障早期診斷等方面的研究正在發展之中。激光光學層析(斷層)造影(OT)技術正在興起,它是替代X-CT的新興的醫療診斷技術。在治療方面,激光手術已成為常用的實用技術,人們可選用不同波長的激光以達到高效、小損傷的目的。激光已用于心血管斑塊切除、眼角膜消融整形、結石粉碎、眼科光穿孔、子宮肌瘤、皮膚痣瘤、激光美容和光動力學治癌(PDT)等方面。

在診斷中使用的內窺鏡如胃鏡、直腸鏡、支氣管鏡等,都是根據光在纖維表面多次發生全反射的原理制成的。醫用無影燈、反光鏡等也是利用光學原理制成的。近場光學掃描顯微鏡可直接在空氣、液體等自然條件下研究生物標本等樣品,分辨率高達20nm以上,已用于研究單個分子,有望在醫學領域獲得重要應用。利用橢圓偏振光可以鑒定傳染病毒和分析細胞表面膜。全息顯微術在醫學上的應用也很廣泛。

二、放射性對醫學的影響

放射性在臨床診斷上的應用已很普及,例如X光機和醫用CT。1895年倫琴在研究稀薄氣體放電時發現X射線。X射線發現后僅3個月就應用于臨床醫學研究,X射線透視是根據不同組織或臟器對X射線的衰減本領不同,強度均勻的X射線透過身體不同部位后的強度不同,透過人體的X射線投射到照相底片上,顯像后就可以觀察到各處明暗不同的像。X射線透視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骨折的程度、肺結核病灶、體內腫瘤的位置和大小、臟器形狀以及斷定體內異物的位置等。

放射性在臨床中主要用于癌腫治療,針對常規外科手術來說困難的疾病和部位(如腦瘤)而設計的粒子手術刀已得到了推廣,其中常用的有X光刀和γ光刀。快中子、負π介子和重離子治癌也在進行,它們對某些抗拒γ射線的腫瘤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價格高昂,世界上已有許多實驗室在臨床使用。其次,粒子手術刀對許多功能性疾病,如腦血管病、三叉神經病、麻痹、惡痛、癲癇等也有很好的療效。另外,利用放射性可對醫療用品、器械進行輻射消毒,具有殺菌徹底、操作簡單等優點。

三、電磁學對醫學的影響

磁共振斷層成像是―種多參數、多核種的成像技術。目前主要是氫核(H)密度弛豫時間T的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向處于磁場中的人體照射,人體中各種不同組織的氫核在電磁波作用下,會發生核磁共振,吸收電磁波的能量,隨后又發射電磁波,MRI系統探測到這些來自人體中的氫核發射出來電磁波信號之后,經計算機處理和圖像重建,得到人體的斷層圖像。由于氫核吸收和發射電磁波時,受周圍化學環境的影響,因此由磁共振信號得到的人體斷層圖像,不僅可以反映形態學的信息,還可以從圖像中得到與病理有關的信息。經過比較和判斷就可以知道成像部分人體組織是否正常。因此MRI被認為是一種研究活體組織、診斷早期病變的醫學影像技術。MRI與X-CT和B超比較,X-CT及B超只能顯示切面的密度分布圖像,而MRI圖像可以顯小切面的某一原子核同位素的濃度分布或某一參量(如弛豫時間)分布。因此MRI要比X-CT和B超獲得更多的人體內部信息,尤其是對于腦部病變和早期腫瘤病變的診斷,MRI更具有優越性。

由于人體內存在電磁場,可為醫學疾病的診斷提供重要的檢測依據。故腦電圖、心電圖早已用于腦部疾病、心臟疾病的診斷,與之相對應的腦磁圖、心磁圖在醫學診斷上更為準確有效,但由于技術和價格等原因在臨床診斷上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對肺磁圖的認識則較晚,它對肺部疾病(如塵肺病等)的診斷比X射線更為有效。目前,有些發達國家已把它作為肺部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另外,在醫學中利用電磁原理可改善人體內部的微循環,達到治病保健的作用,如血液循環機和各種磁療儀等;根據人體與電磁波的相互作用,在醫學上利用電磁能的熱效應進行腫瘤的高溫治療和一般熱療。粒子加速器在醫學中用來產生用于診斷或治療的射線,也可用來生產注入人體內利于顯像的放射性物質,它是利用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規律制成的。

電子顯微鏡在醫學中應用廣泛,可用來觀察普通光學顯微鏡不能分辨的精細結構。如生物中的病毒、蛋白質分子結構等。電子顯微鏡根據電子束照射物體井成像的原理,利用電子束通過磁透鏡(基于磁聚焦原理)進行聚焦,然后通過加速電壓能產生波長很短的電子波,其放大倍數是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幾十倍甚至幾十萬倍。

四、聲學對醫學的影響

超聲在醫學中用于診斷和治療,由此形成了超聲醫學。超聲波在臨床診斷上的應用相當廣泛,它主要是利用超聲良好指向性和與光學相似的反射、散射、衰減和多普勒效應等物理規律,利用超聲發生器把超聲波發射到體內,并在組織內傳播。病變組織的聲阻抗與正常組織有差異,用接收器把反射和散射波接受下來,經過處理顯像后就可對病變進行診斷,比如A超、B超和多普勒血流儀等。B超與X射線透視相比其結果的主要差別是:X射線透視所得出的是體內縱向投射的陰影像,而B超得出的是縱切面的結構像,在切面方向沒有重疊,可以準確判斷切面的情況。

超聲在治療方面的應用是基于超聲在人體內的機械效應、溫熱效應和一些理化效應。有超聲碎石,超聲升溫治癌,超聲外科手術刀,以及超聲藥物透入療法,超聲可用于治療硬皮癥、血管疾患、腰腿疼、精神病等許多種疾病。臨床上使用的有多種超聲治療機。另外,超聲在美容中用于超聲潔牙、超聲減肥等。

物理學在醫學應用中的深度和廣度正在進一步拓展,往往需要綜合利用多種知識,比如能迅速緩解疼痛病狀的聲電療法,就是綜合利用了超聲和交流電。在其他方面,液晶在醫學上已用于醫療熱譜圖(診斷乳癌、血液疾病等)和其他顯像技術中。超導等技術在醫學中也有應用。目前,在醫學上用來進行活體觀察的聲學顯微鏡,是利用聲波來獲得微觀物質結構的可見圖像技術,它是集聲學、壓電、光學、電子學和計算機等成果于一體的高科技儀器。

總之,物理學不僅為醫學中病因、病理的研究和預防提供了現代化的實驗手段,而且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先進的器械設備。由此可見,物理學的研究成果推動了醫學向前發展;物理學研究成果在疾病預防、診斷、檢驗、治療的運用中與越來越廣泛;物理學研究成果在藥品的研制和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在臨床醫學工作中要用到許多物理知識,現代醫學對物理學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我們相信物理學在醫學中將會獲得更多的應用,并為醫學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可以說,沒有物理學的支持,就沒有現代醫學的今天。

參考文獻:

[1]樓渝英.物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06.

篇4

[關鍵詞]醫學影像技術;醫學影像診斷;CT;CR

醫學影像主要包含X線片、超聲、核磁共振以及CT等多種醫學技術,其相對于傳統臨床診斷具有操作簡單、對患者造成傷害小等優勢,由于現階段影像學發展迅速,其使用原理和檢查方案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并且其診斷范圍也各不相同,因此臨床醫學影像診斷對檢查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1]。

一、資料與方法

1CT影像技術分析CT主要是采用X線對受檢者人體某部位或組織進行逐層掃描,然后采用計算機對診斷信息進行重建,以此獲取受檢者橫斷解剖圖。現階段,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應用比較廣泛,并且也存在顯著的臨床優勢,診斷過程中所獲取的橫切面圖像分辨率也比較高,掃描操作比較簡單、速度較快。其缺點主要在于掃描范圍、速度和質量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起到制約效果,對此相關科研人員應對此進行一定的改進和完善。

2CR影像技術分析數字化X線攝影(CR)主要是在影像板(IP)接收X線模擬信息后,掃描儀器中的激光閱讀儀再次掃描影像板(IP),并使用數據轉換器轉換為圖像。此技術能夠使受檢者通過以此攝影獲取更多層次的身體信息,其優點在于降低受檢者接受X線的劑量,并且其曝光度、寬度以及密度動態等都比較大,所以此技術可以在攝影量不足的情況下顯示更為清晰的圖像,有效避免了因為參數選擇不合適而出現重拍的可能性[2]。

3超聲成像(USG)技術分析USG技術主要是采用超聲波對受檢者身體進行掃描,同時對其器官組織反射、投射信號等進行處理,從而形成人體器官圖像。此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有點在于無創傷、無輻射并且價格相對也比較低。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超聲成像技術主要包括A型、B型、C型、D型和M型。

4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分析磁共振成像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在外部磁場的影響下,然后利用其與受檢者體內組織中與之相關性的原子核,例如13C和23Na等,從而形成磁共振現象,并經過處理后形成圖像。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需要受檢者處于靜磁場中,同時還需要其保持靜磁場Z方向和長軸方向平行,接著使用脈沖頻磁場作用受檢者患處,然后采用計算機對輸出共振信號進行處理,經過處理后形成三維立體圖像或二維斷層圖[3]。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分析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即血管造影的影像通過數字化處理,把不需要的組織影像刪除掉,只保留血管影像,這種技術叫做數字減影技術,其特點是圖像清晰,分辨率高,對觀察血管病變,血管狹窄的定位測量,診斷及介入治療提供了真實的立體圖像,為各種介入治療提供了必備條件。

二、醫學影響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研究

1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CT技術在臨床診斷中應用非常廣泛,其主要在腰間盤突出、寄生蟲病、顱內腫瘤、聽骨破壞、鼻竇及鼻咽早期腫瘤等頭頸部病變和心血管系統疾病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2CR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CR技術在臨床診斷中因為會采用射線,因此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并且其在診斷軟組織病變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過在骨骼疾病臨床診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對神經系統中脊椎病變以及存在顱骨病變的患者具有良好的診斷效果,其在腹部臟器和中樞神經系統臨床診斷中效果不夠理想[4]。

3超聲成像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超聲成像技術主要應用于良性和惡性腫瘤診斷過程中,并且其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特別是對于存在淺表淋巴結診斷和乳腺惡性病變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診斷率。此技術還可對患者內腔進行檢查,主要采用微型探頭對患者消化道內存在的小腫瘤進行識別,同時對腫瘤侵犯范圍和轉移程度進行精準判斷,在食道腫瘤診斷中應用更具重要性。

4磁共振成像(MRI)技術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磁共振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其對受檢者各組織具有較強的分辨力,臨床上通過其對各系統疾病進行診斷,主要應用于先天性殘疾、腫瘤以及創傷等,并且在中樞系統、脊椎、膀胱以及子宮等部位臨床診斷有顯著的效果,因為此技術不需要對比劑即可對患者血管結構進行有效成像,所以所獲取的信心更為可靠和有效。

5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技術(DSA)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DSA由于沒有骨骼與軟組織影的重疊,使血管及其病變顯示更為清楚,用選擇性或超選擇性插管,可很好顯示血管及小病變,可實現觀察血流的動態圖像,成為功能檢查手段。DSA設備與技術已相當成熟,快速三維旋轉實時成像,實時的減影功能,可動態地從不同方位對血管及其病變進行形態和血流動力學的觀察。對介入技術,特別是血管內介入技術,DSA更是不可缺少的。

篇5

[中圖分類號] R192.3[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1-289-01

醫學影像學自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線以來僅100余年的歷史,影像學發展卻相當迅速,尤其是近30年來,CT、MR、超聲、PET等新技術不斷涌現,使其在臨床應用的范圍不斷擴大,已成為醫學領域中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而醫學影像學課程建設及有關影像學專業人才培養問題也日益受到重視。

傳統影像學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是培養單純以影像技術為主的專業技術人才就是培養單純以臨床診斷為主的專業診斷人才。隨著影像技術及現代影像設備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介入治療的發展和普遍應用,現代醫學影像學已由原來的臨床輔助檢查技術轉變成為與內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臨床治療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玉清教授在報告中說,21世紀醫學影像學的發展方向是由以大體形態學為主向生理、功能、代謝和基因成像過渡。因此,現代醫學影像學專業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學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也要有堅實的臨床理論及臨床思維能力。專業發展方向的轉型對影像專業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變。多年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們單純的技術人才和單純的診斷人才都是不能適應現代影像學發展的需求。我校根據現代醫學影像學發展的趨勢及目前醫院對影像專業人才的特殊要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研及論證,在原來的四年制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五年制臨床醫學(影像方向)專業,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此方案的培養目的是培養集影像技術與臨床診斷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人才。

1 培養目標的改變 四年制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扎實的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面向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能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

五年制臨床醫學(影像方向)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專業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較強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和創新意識,面向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能在醫學領域從事影像技術及診斷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

新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面向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能在醫學領域從事影像技術及診斷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因為基層醫療衛生單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級醫院有專門的影像診斷專業人才和影像技術人才,在基層醫院因為人員少,往往沒有區分,大都需要“雙肩挑”。因此沒有過硬的醫學影像技術和臨床診斷知識是不受歡迎的。因此新的培養目標是適應基層醫療單位對醫學影像學人才的需求的。

2 課程設置的改變 在課程設置方面改變了原來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臨床專業課影像專業課影像專業見習實習”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臨床專業課臨床專業見習實習影像專業課影像專業見習實習”的模式。學生進校后首先學習公共基礎課,增強他們的人文素養,然后依次學習專業基礎課和臨床專業課,接著下附屬醫院見習實習臨床專業,再返校學習專業課,最后下附屬醫院進行專業見習實習。

從課程順序上我們不難看出,新的培養方案在學習專業課之前增設了一階段的臨床專業見習實習。學生接受了一定的臨床經驗及臨床思維方式的培養,再來學習專業知識,學生們無論是學習態度還是學習方法都會有驚人的轉變,理論結合臨床,學起來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課時設計的改變 公共基礎課基本沒變,學科基礎課總學時增加了三百余學時,專業課總學時增加了近兩百學時,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為臨床專業基礎課及臨床專業課,影像專業課增設了一門《醫學影像圖像處理》。隨著PACS建設的逐步普及并與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個醫院的工作流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無片化和無紙化,使影像學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網上傳輸、并進行會診和教學病例討論,使圖像信息資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臨床專業知識及影像圖像知識勢在必行。

4 學位授予的改變 四年制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從事醫學影像技術工作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是技術類專業,因此學位授予的是理學學士。五年制臨床醫學(影像方向)專業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醫學領域從事影像技術及診斷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是醫療專業,因此學位授予的是醫學學士。授予理學學士的畢業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師類執照,從事技術類工作。而授予醫學學士的畢業生日后可以考取醫師類執照,就業范圍遠遠大于授予理學學士的畢業生。我校在07級的學生中就逐步開始實行這種新的專業培養方案,迄今為止,無論是就業還是招生,五年制臨床醫學(影像方向)專業的前景都要優于四年制醫學影像學專業。

參考文獻

篇6

斷提供更有利的依據,更好的指導臨床補鉀及病情的觀察,預防患者出現心衰呼吸衰竭猝死等并發癥至關重要,我科自2011年8月~2013年6月對低鉀血癥患者進行心室同步性的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均來源于2011年8月~2013年6月期間本科室內治療的低鉀血癥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血鉀≤2.0mmol/L的24例,>2.0mmol/L且<3.5mmol/L的36例,肌力I級12例,Ⅱ級24例,Ⅲ級15例;肌力正常9例,年齡20~43歲,平均(30.1±6.9)歲;臨床癥狀均表現為乏力、無力、胸悶等。所以患者診斷標準均符合成人低鉀血癥診斷參考標準[4-5]。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病情輕重、年齡以及臨床癥狀等方面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對照組采取癥狀、臨床檢驗、12導聯心電圖檢查,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超聲心動圖檢查。

1.2 檢查方法

1.2.1 檢查前處理 所有患者均臥床休息,并根據病情給予常規補鉀治療,在補鉀之前給予血清學檢查,并在補鉀同時給予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檢查,在檢查的同時觀察患者的肌力、呼吸等,確保患者安全。

1.2.2 檢查方法及觀測內容

1.2.2.1 兩組均采集血清檢查及12導聯心電圖檢查

1.2.2.2 用超聲二維斑點追蹤技術獲得低鉀血癥患者及正常對照組的心室內同步化指標 (1)觀察組對象超聲圖像采集:使用Philips IE33型超聲診斷儀,S5-1探頭,探頭頻率1~5MHz,多普勒組織成像條件下采集胸骨旁左室短軸二尖瓣和肌水平切面3個心動周期的動態圖像,采集時盡量使心肌運動方向與聲束角度保持平行。(2)數據分析:圖像分析采用Qlab6.0軟件TMQA插件分析圖像,手動勾畫心內膜邊界,軟件自動勾畫出心外膜邊界,手動調節使其與實際心內膜和心外膜邊界貼合,并使感興趣區寬度和實際心肌厚度一致。軟件自動將心肌分為6個節段,并給出心肌的應變-時間曲線,選擇左室短軸肌水平各壁心肌作為感興趣節段。(3)左心室收縮同步性指標:采用心肌二維縱向應變的方法分析左心室短軸水平圖像。軟件自動給出各節段心肌的二維徑向應變-時間曲線,測量并計算以下參數:①收縮期達峰時間(TRS):自心電圖[6]QRS起點至峰值正向徑向應變(RSpeak)的時間。②同步化指數(TAS-POST):根據Suffoletto等的研究,以左心室每一短軸水平前間壁和后壁的最大收縮期達峰時間之差作為TAS-POST,TAS-POST≥130ms作為判斷左心室收縮不同步的標準。TAS-POST越大,收縮不同步的程度越大作為評價指標。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所有數據處理,比較心電圖指標和超聲同步性指標的相關性、心電圖指標與超聲指標的敏感性、低鉀程度超聲同步性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30例低鉀血癥患者血鉀值(2.02±0.65)mmol/L;心電圖異常13例,分別表現為:左束支傳導阻滯3例,右束支傳導阻滯5例,雙分支阻滯3例,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2例,QRS間期(118.75±2.08)ms;同步化指數(TAS-POST)觀察組平均(138.06±15.32)ms。

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齡(35.4±12.1)歲;患者血鉀值(2.11±0.68)mmol/L。QRS間期(96.08±1.97)ms;正常對照組同步化指數(78.43±11.05)ms。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的敏感性以及與血鉀程度的比較見表1。從表中可以看出,心電圖與超聲都與血清學檢查的結果相吻合,心電圖指標與超聲指標正相關,與心電圖相比,對于心肌損害的敏感性和與血鉀高低程度的吻合性超聲檢查更敏感,而且血鉀越接近于正常值,超聲的敏感性越高。

3 討論

鉀離子是人體內最豐富的陽離子[3],血鉀不僅參與維持細胞的正常代謝,維持細胞內液的滲透壓和酸堿平衡,維持神經肌肉組織的興奮性,而且維持心肌的正常功能。當血清鉀<3.5mmol/L時,可引起肌無力,呼吸肌麻痹,心臟受累主要表現為傳導阻滯和節律異常。血漿鉀濃度明顯降低,則細胞膜對鉀的通透性降低,從而使鉀外流受抑制,細胞內外鉀濃度梯度變少,使細胞靜息電位負值降低,靜息電位與閥電位差減少,動作電位0期去極速度和幅度降低,從而使心臟傳導性降低[4]。可表現為輕度P-R間期延長和QRS波群增寬等。如果體內鉀缺乏,嚴重缺鉀的患者,心臟可呈“缺鉀性心肌炎”,其心臟有局限性壞死,肌纖維斷裂和間質炎癥細胞浸潤[5],也引起心臟傳導阻滯。以上因素可能導致低鉀血癥患者的心室運動非同步性,影響的心室收縮、舒張功能,從而可能導致嚴重的并發癥,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要尋求敏感的準確的判斷指標。

以往多將QRS時限作為運動不同步的評價標準,雖然心電圖作為電學指標是機械活動的表現,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僅以一項電學指標,即QRS時限,似乎不能敏感和特異地反映心臟機械運動的不同步。目前評價心室同步性其他指標有追蹤技術獲得低鉀血癥患者及正常對照組的心室內同步化指標:TAS-POST≥130ms作為判斷左心室收縮不同步的標準。TAS-POST越大,收縮不同步的程度越大作為評價指標,二維斑 點追蹤技術,是近年來新發展的評價心功能的方法[7],能追蹤心肌內回聲斑點的空間運動,通過運算與重建心肌組織實時運動和形變,可從心肌運動速度、應變、應變率、位移以及心臟的旋轉角度和旋轉速度等參數方面,對心動周期中心臟的力學特性進行定性和定量描述,不受掃查角度影響,可精確跟蹤追蹤的組織、自動檢測運動的中心,不受觀察對象擺動的影響,重復性及準確性高,可以定量分析心室的局部和整體的功能。對比其他方法能更敏感,更全面地評價心功能。有助于提高心血管疾病檢查的準確性。此項檢查無創、簡便、廉價,能夠敏感地評價低鉀

血癥患者心室收縮同步性,為臨床提供更敏感的指標,預測心衰的發生,可廣泛應用于臨床,安全可靠,是早期判斷患者心室功能的理想方案,可以為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指導臨床治療工作,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但低鉀血癥是否會引起心室活動的不同步,有待進一步研究,電活動及機械活動指標是否都表現異常?哪種指標能夠更敏感地評價心肌的同步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愛華.84例低鉀血癥的內科急診療效及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1):199-200.

[2] 曲文秀,陳列,譚昊,等.門冬氨酸鉀注射液聯合氯化鉀緩釋片治療重度低鉀血癥的臨床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2,15(4):202-203.

[3] 安振梅.低鉀血癥[J].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2001,28(1):33-34.

[4] 金惠銘.病理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8-29.

[5] 臨床醫學編輯委員會.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臨床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337.

篇7

生物醫學工程學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簡稱BME)是一門由理、工、醫相結合的邊緣學科,是多種工程學科向生物醫學滲透的產物。它運用了現代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的角度,在多層次上研究人體的結構、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揭示其生命現象,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術手段,其目的是解決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保障人類健康,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服務。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最大的特點即是一門高度綜合的交叉學科。生物醫學工程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它與醫學工程和生物技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且發展非常迅速,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主要領域之一。生物醫學工程學這個名詞最早是出現在美國。1958年在美國成立了國際醫學電子學聯合會,1965年該組織改稱國際醫學和生物工程聯合會,后來成為國際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醫學工程學除了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外,還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前景非常廣闊,是目前各國爭相發展的高技術之一,現今市場規模可達1000~2000億美元。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學科內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學、生物力學、各種醫療儀器裝備、醫學物理學以及醫學材料等,它的發展將隨著世界高技術的發展,如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等的發展而得到長足進步。

隨著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高速發展,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為此,我國有大量的醫科、藥科大學、綜合大學和理工科院校都設置了生物醫學工程從本科到博士的專業及領域。在2008年4月北京舉行的“亞太生物醫學工程國際會議”上,各種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專業教育、課程建設等問題被提出并進行探討,對于交叉學科教育教學模式的創立進行了研究,說明這一問題已經成為高校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本文在對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特色、對醫科藥科、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辦學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于在各類院校中設置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特色建設進行闡述。

1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內容特色概述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綜合了工程學、生物學和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各層次上研究人體系統的狀態變化,并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去控制這類變化。其學習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特色的探討敏楊禹陳國明劉盛平(重慶理工大學藥學與生物工程學院)

1.1醫學影像技術

即通過X射線、超聲、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紅外線等手段及相應設備進行成像的技術,現還有正在興起的阻抗成像技術等。

1.2醫用電子儀器裝備

分為診斷儀器和治療儀器兩大類。診斷儀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處理人體生理信號,現在使用較多的是心腦電、肌電圖儀和多參數的監護儀等,而通過體液來了解人體內生物化學反應過程的生物化學檢驗儀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動化。治療儀器設備則是采用X射線、γ射線、放射性核素、超聲、微波和紅外線等儀器設備,如X射線深部治療機、體外碎石機、人工呼吸機等。手術設備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機、監護儀、X射線電視等。現代化醫療技術中還將設備功能更加多樣化、復雜化。

1.3生物力學

主要是研究生物組織和器官的力學特性,人體力學特性和其功能的關系。其中包括生物流變學(血液流變學)、軟組織和骨骼力學、循環系統動力學和呼吸系統動力學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組織工程所需要的物質與材料,其大多數是需要植入人體,需要具備耐腐蝕、化學穩定性,需要具有與機體組織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無毒性。作為材料,根據所需還應滿足各種器官對材料的各項要求,包括強度、硬度、韌性、耐磨性、撓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種物理、機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金屬、非金屬及復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藝條件和表征、成型制備、性能等。

1.5生物效應與生物控制

生物效應是指在醫療診斷和治療中,光、聲、電磁輻射和核輻射等能量在機體內的分布、變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則是機體自身的調節控制現象。采用生物、化學的方法對這些情況加以認識。其他還有介入式診斷、治療等。生物醫學工程最為競爭激烈的領域在醫學成像技術上,其中以圖像處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維成像技術以及圖像存檔和通信系統為主。而對醫學信號的處理分析,包括心腦電、五官、語言、心音呼吸等信號和圖形的處理與分析,以及神經網絡的研究處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國研究與學習的熱點。作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本科學生,將從業于該領域的研究、設備研發及制造、使用、維修養護等。所具備的知識體系是從物理化學基礎、工程學到醫學,十分廣泛,僅四年內進行如此龐大的知識學習,學生將會呈現基礎知識欠缺而專業知識也不深入的問題。為此,我們就醫科大學、理工科大學、綜合性大學各自特點進行了調研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學習建立特色課程體系的見解。

2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特色的研討

我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分別在醫科類大學、綜合大學與理工科類大學中均有設置。由于生物醫學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該專業的畢業生的就業方向有運用醫學影像學技術、醫學信息學技術等在醫院進行疾病診斷及治療,有運用基礎數學、物理、化學知識進行理論創新與實踐,更多的是運用工程技術進行醫療器械、設備裝備的研發、制造與維護管理等。由于生物醫學工程龐大的知識體系,無法由某一個從業人員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協作與合作,由此認為,設置于醫科類大學、綜合大學與理工科類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應有各自的特色。

2.1醫科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特色

2.1.1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醫科大學,其專業人才培養具有鮮明的醫學特色與優勢。醫科類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相關專業的人才,其就業方向更多應以進入醫院從事常規放射學、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計算機操作,運用各種影像、信息等診斷技術進行疾病診斷或治療,所以其培養的人才首先應學習并具備醫學的專業知識,然后才是具備基于醫學專業領域需要的現代醫療儀器的研發與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識體系的學習,成為擁有工學知識及應用能力的醫學應用型、復合型高級人才,畢業后所從事的仍是醫藥衛生領域工作,在醫院設備使用、維護、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課程的設置應該與工科類生物醫學工程側重點不同。如在一般醫科大學中都設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以及與此相關的醫學影像學專業、醫學信息學專業等,其培養目標就應以“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如影像學、信息學等)的基本理論知識及能力,能在醫療衛生單位從事醫學診斷、治療(或信息管理等)和醫學成像(或醫學信息等)技術等方面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為主。相應的培養要求應在于“學習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或信息學、醫學超聲學等)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常規放射學、CT、核磁共振、DSA、核醫學影像學、信息學、醫學超聲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訓練,具有常見病的影像診斷、超聲治療和介入放射學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儀器(裝備)維修保養能力”上。#p#分頁標題#e#

2.1.2課程設置

基于醫科大學的特色,其主干課程應注重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同時開設基于醫學特色的工學、工程學課程。具體如基礎類的基礎數學類、物理類、化學類、計算機類,如高等數學、普通物理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微機原理及應用等課程,基礎和臨床醫學類課程,如人體解剖學、生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藥學、中醫學、中藥學、衛生管理等課程,然后按照各高校側重設置傳統生物醫學工程的工學類、工程類課程,如模擬電子、數字電子技術、傳感器、數字信號處理、醫學圖像處理、醫用儀器原理、醫學影像儀器、檢驗分析儀器、臨床工程學、人體形態學等,部分專業可設置如力學類、機械工程類、有機材料或金屬材料類課程。雖然是同一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來設置課程,切忌大而全無特色,或各高校均設置同樣課程。這是違背了生物醫學工程高度交叉學科的學科特色的。

2.2綜合性大學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特色

2.2.1人才培養目標

現今綜合性大學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學基本上都設有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如北京大學工學院、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等,各具特色。以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系,創建于1984年。學院的科學研究及學生培養方向就是強調生命科學與電子信息科學學科的交叉與滲透,應用電子信息科學理論與方法解決生物醫學領域中的科學問題,發展現代生命科學技術。其人才培養目標在于“培養掌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知識,掌握分析與健康相關的生物醫學工程問題的方法,并具備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具備健全人格和遠大理想的工醫結合復合型優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養工程與醫學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這些專業人才的從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醫學診斷、治療的儀器設備的設計、研發及制造、維護等上面。而四川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按照其特色制定為“以工程為主,以從事生物醫學工程教學科研的相關學科為依據,培養從事生物力學、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關方面的研究、開發、生產的高級專門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學。由此可知,在綜合性大學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學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應更注重工學、工程學內容,其培養目標就應以“培養具有現代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如機械、電子、材料、計算機在醫學中應用等)的基本理論知識及能力,能在醫療設備相關企事業單位從事設備(或裝備)設計研發、制造、維修維護、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復合型專門人才”為主。相應的培養要求應更多的學習工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受到常規醫療裝備、設備等設計、研發、操作、維護維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訓練并具有相應能力”上。

2.2.2課程設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課程應注重工科基礎理論的學習,了解醫學基礎知識,同時學習機械、電子、材料、計算機應用于醫學中而派生的專業課程。如將特色定在醫療設備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其基礎類課程更加強了基礎數學、物理的學習,設置了較多學分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及實驗等,醫學類課程設置了基礎醫學與實驗,涵蓋人體解剖學知識,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設置了生物醫學數學基礎、電路及模擬電子技術及實驗、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及實驗、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及實驗、VisualC++程序設計及實驗、信號與系統、EDA技術、計算機硬件控制基礎、單片機原理及應用、醫學成像原理、醫學影像系統、生理信號檢測、生理信號處理、醫學圖像處理、醫學儀器設計與實現、醫學傳感器、醫學光學、醫學超聲、醫學材料等,同樣,課程設置也應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篇8

[關鍵詞] 超聲評分;乳腺癌;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 R737.9;R445.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6(b)-054-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在北美、西歐等發達國家,乳腺癌發病率居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在我國城市中的發病率為女性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在農村為第五位[1]。乳腺癌已經成為婦女健康的最大威脅,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明顯延長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超聲檢查是乳腺檢查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乳腺癌的診斷中運用較為廣泛。筆者就本科采用超聲綜合評分法診斷乳腺癌的情況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84例入組病例均來源于本院2008年12月~2010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全部為女性,年齡21~73歲,平均(44.37±2.78)歲。其中,惡性腫塊乳腺癌患者36例,良性腫塊48例(乳腺纖維瘤25例,增生腫塊17例,導管內狀瘤4例,炎性腫塊2例)。見表1。

1.2 儀器設備

儀器使用HP Image point及百勝AU4 超聲儀,探頭頻率7.5~10 MHz,隨機配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全自動電腦頻譜分析軟件。

1.3 檢查方法

做好檢查前準備后開始檢查,將探頭長軸垂直乳腺導管方向,從乳腺與周圍脂肪分界的邊緣開始,延續至,呈放射狀從1點~12點順或逆時針方向連續轉動檢查整個,注意乳腺邊緣和乳腺中央區,再轉動探頭輔以平行于乳腺導管的掃查。發現結節時詳細記錄結節的位置、大小、數目、形態、邊界、后方回聲、內部回聲、側方聲影、內部鈣化、結節內部血流,并給予評分。

1.4 評價指標

1.4.1 評分標準形態:規則為1分,不規則為2分;邊界:清晰為1分,不清晰為2分;后方回聲:增強為1分,無變化為2分,衰減為3分;內部回聲:高回聲為1分,低回聲為2分;側方聲影:有為1分,無為2分;內部鈣化:無為1分,粗鈣化為2分,微鈣化為3分[2]。

1.4.2 血流分級及評分將結節內部血流豐富程度按Alder[3]半定量法分為0~Ⅲ級,并計算總的超聲得分。分級標準:0級:無血流;Ⅰ級:少量血流,可見1~2處點狀血流;Ⅱ級:3~4個點狀血流或1~2個長血管;Ⅲ級:大于4個點狀血流或大于2 個長血管且血管互相連通交織成網狀。0 級和Ⅰ級為1分,Ⅱ級為2分, Ⅲ級為3分。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 結果

評分結果顯示:良惡腫塊的形態、邊界、側方聲影、內部血流的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乳腺癌是從乳腺導管上皮及末端導管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其危險性高,近年來發病率不斷上升,在發達國家,其死亡率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在發展中國家,也排名第二位,僅次于子宮癌。由于乳腺癌早期癥狀不明顯,且易在前期發生轉移,所以能否盡早發現其并確診,是降低乳腺癌死亡率的決定因素。近年來,隨著高頻淺表探頭的使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被廣泛應用在乳腺癌的臨床檢查中,其大大提高了乳腺腫塊的檢出率,尤其是小于1 cm的小腫塊,對于乳腺癌的臨床治療和預后意義重大。

乳腺B超檢查目前正逐漸成為乳腺腫瘤早期診斷的主要輔助手段,它不僅具有無創傷、定位準、可重復性強、花費少等優點,還具有能探測腋窩及鎖骨上淋巴結情況及清楚鑒別實質性腫塊和囊性腫塊的優勢。因此,超聲已被列入乳腺檢查項目,隨著高頻超聲的發展,超聲圖像分辨力的提高,其對乳腺疾病的診斷意義更加肯定[4]。一般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形態不規則,向外突出,分葉越多提示腫瘤呈浸潤性生長的可能性越大,惡性概率越高,而高回聲一般認為是癌細胞向周圍組織浸潤引起的結締組織反應[5]。病理上認為腫瘤細胞壞死后易導致鈣鹽沉著,而且壞死程度越高惡性程度越大,故鈣化發生率也可以提示腫瘤惡性程度的高低[6]。雖然乳腺癌的內部血流情況與良性腫塊有交叉重疊,但是如果檢查到腫塊內出現高速高阻血流會增加診斷的概率。可見,超聲綜合評分是評價乳腺良、惡性腫塊的客觀指標,能鑒別乳腺腫塊的良、惡性,提高了超聲在乳腺癌診斷中的可信度和準確性,臨床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孫燕,石遠凱.臨床腫瘤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467-468.

[2]陳立斌,許幼峰,曹涌,等. 超聲綜合評分法診斷乳腺癌的價值[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5,11(6):818-821.

[3]張義俠,耿晶,王學梅,等. 超聲評分對乳腺良、惡性結節的診斷價值[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9,6(6):567-570.

[4]陳小梅.乳腺腫瘤現代診斷技術新進展[J].華夏醫學,2007,20(7):1421-1422.

[5]梁治平,曾旭文.乳腺癌影像學檢查進展[J].現代臨床醫學生物工程學雜志,2005,13(5):534-536.

[6]蘇王宣. B超檢查在乳腺腫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8):448-449.

篇9

【關鍵詞】超聲微泡;心血管疾病;治療領域;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183-01

1.前言

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超聲技術應用在疾病的臨床治療上,醫學超聲技術中超聲微泡屬于較為成功的研究進行,現今,超聲微泡在臨床治療上主要用在通過超聲顯像診斷病情方面,該超聲技術的工作原理具體是通過聲波反射于氣體有著較大的比液體,將組織內的折射、反射以及吸收等于聲波之間的相互作用合理改變,增強超聲的回聲,促進超聲對比分辨率得到有效提高[1]。自從提出超聲微泡能夠傳輸藥物以及輔助基因等觀念后,在研究超聲微泡變成生物活性物質的運送載體方面,較多醫學者對于在治療方面研究超聲微泡的應用有著相對重視的態度,本文重點綜述心血管疾病治療領域中超聲微泡的研究進展。

2.研究心血管治療領域中超聲微泡的應用進展

2.1 轉染體內基因的載體

超聲微泡本身具體的相關基本特征能夠與基因治療載體要求的因素互相符合,例如靶向性、可重復性、低創傷、低免疫原性以及低毒性等基本特性。較多的醫學學者通過研究得知,超聲微泡造影劑屬于轉染體內基因相對新型的載體。第一次對心臟基因采用超聲微泡進行治療主要是把白蛋白微泡與腺病毒重組體互相連接,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采取超聲波干預心臟,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得知心臟表達β-糖苷酶的基因有著提高的趨勢。另外,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胰病毒載體有著較大的免疫原性以及較低的器官特異性等不足之處,對多次應用有著一定的限制作用,接著在草繩微泡應用方面有著在心臟部分傳遞DNA質粒將腺病毒載體存在的不足之處徹底克服。與腺病毒載體對比得知,將裸DNA采用超聲微泡進行傳遞能夠使人體器官的特異性達到100%,由于體內的DNA酶在血漿中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降解DNA,因此,對體內其余的組織不會具備傳染性。DNA呈現曲線的形式,在受到超聲微泡的影響后則出現最高的表示,隨后出現下降的情況[2]。在較短的時間內多次進行治療能夠促進表達高水平熒光酶的情況得到有效延長,另外,多次進行治療能夠促進基因往持續表達方面發展。同時,還對一些大型動物以及兔子的心臟進行轉染心臟基因的研究,由于目前我國的基因治療技術在心血管治療領域中應用還在研究過程,雖然基因轉染應用超聲微泡技術能夠促進基因轉染率得到有效提升,但有著較低的轉染率是該技術的不足之處。在部分的實驗中,采用單獨裸DNA注射進行治療獲得轉染率相對于超聲微泡的轉染率來說,有著較低的趨勢,對于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的要求能夠互相符合。

2.2 對心肌內干細胞移植靶向歸巢有著促進作用

最近幾年,我國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上對急性心肌梗死疾病通過干細胞移植手術進行治療是關注的熱點,但由于干細胞移植手術患者在干細胞靶向歸巢上有著較低的概率,因此,患者在治療時有著較大的難點。通過分析王星等[3]相關研究資料得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超聲微泡對于干細胞靶向歸巢的概率有著明顯促進的作用,患者在采用超聲輻照以及微泡輸入后對于增值內皮的細胞有著幫助的作用,從根本上使患者心臟功能得到基本恢復。通過分析王巖[4]等研究資料得知,采用微泡與超聲互相聯合能夠促進干細胞移植后的骨髓間的充質得到明顯增效,促進心肌梗死疾病治療后的心臟功能得到顯著改善,對血管新生有著促進作用。目前,臨床醫學上均沒有明確的指出造成干細胞移植效率明顯增效的分析,但有相關資料表明,出現干細胞移植效率明顯增效與部分因子粘附于血管內皮、提高血管壁的通透性有著密切的關系。

2.3 對小血管新生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通過分析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超聲微泡對于血管新生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從根本上對缺血性心臟病的預后能夠起到改善的作用。血管生長因子具體包含肝細胞生長、成纖維細胞生長以及內皮細胞生長等因子,其中內皮細胞因子的重要作用是促進上調血管的形成,同時還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誘導作用,該因子可以在內皮細胞的血管中直接作用,對遷徙以及增值起到誘導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對形成血管腔形成誘導的作用。超聲微泡對于內皮細胞因子增加靶器官的表達分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一方面是由于微泡受到超聲的破壞出現的空化效應造成微血管出現破裂等情況,其會對無菌性炎癥能夠起到刺激的作用,同時對于部分出現炎癥的情況起到誘導的作用,體內部分炎癥細胞在受到釋放獲得侵潤后出現內皮細胞因此,從根本上對血管新生起到促進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超聲波本身的作用將外源性VEGF基因粘附與微泡表面的情況下進行傳遞處理,對血管新生起到促進的作用。通過分析吳心云等[5]研究資料得知,微泡在受到超聲的破壞之后造成的空化效果能夠導致推動體內內源性VEGF分泌率明顯提高的情況,對運動功能能夠起到改善的作用。

2.4 起到溶解血栓的目的

分析大量的研究資料得知,超聲與微泡在完好的狀態下應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領域中能夠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同時不會造成出現出血或者其他并發癥的可能。首先超聲波應用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中能夠對血栓起到直接的作用,分別從橫向以及縱向等兩個不同的方向振動人體內的血栓,促進血栓出現表面損害以及松解等情況。另外,超聲波在應用過程中出現的空化情況能夠導致體內血栓很快的被分解成微小且不同形狀的顆粒,有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超聲波的應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體內的D-二聚體,從根本上促進溶解纖維蛋白的作用得到增強。其次,微泡在注入超聲后能夠促進超聲波本身的空化作用得到增加,超聲波影響下的微泡會出現暫時性萎陷或者膨脹的情況,一旦膨脹的情況在到達頂端時則會出現崩潰的情況,出現的剪切應用較為強大以及液體以及微泡震動出現碎片產生的射流,血栓受到兩種物質的影響,則會出現表現撕裂以及裂隙變多等情況[6]。血栓存在裂隙以及撕裂等情況給血栓內部進行微泡供應著較為通暢的途徑,促進微泡在受到超聲的影響下出現空化的效果,從根本上將溶解血栓的作用全面發揮。超聲波在血栓內起到的空化效果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破壞纖維斑塊,從根本上防止血管管壁受到空化作用的損傷,同時還能夠將血栓斑塊進行陳舊性的效果,超聲波選擇性的空化效果能夠給心腦血管疾病安全的進行治療提供一定的保障。

3.結束語

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治療中,超聲微泡的應用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超聲微泡的應用中仍然存在著染色物外溢、出血以及毛細血管破裂等副作用,代表著超聲微泡作用于聲壓、超聲作用時間以及局部微泡濃度有著較為密切的關系。因此,應該于醫學領域中積極的研制超聲微泡造影劑,確保能夠在臨床治療中應用超聲微泡進行移植肝細胞或者轉染基因等工作。

參考文獻:

[1] 單敏,馮文勇,高春萍.超聲微泡造影劑治療血栓的進展[J].當代醫學,2011,12(03):145-146.

[2] 白文坤,申鍔,胡兵.低頻超聲、微泡造影劑在腫瘤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1,7(03):244-245.

[3] 王星,冉海濤.超聲微泡造影劑在腫瘤基因治療中的進展[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1,6(02):172-173.

[4] 王巖,張漢陽,楊宇丹,王輝.超聲介導微泡造影劑在臨床診斷及治療中的作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6(09):210-211.

[5] 吳心云,王占科.超聲微泡及其在分子影像診斷和靶向治療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1,7(06):100-101.

[6] 楊淼,楊麗春.靶向微泡造影技術在超聲診療中的應用[J].醫學綜述,2010,8(14):241-242.

篇10

醫學博士后,總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第二軍醫大學教授、遼寧醫學院研究生導師,擅長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炎、克羅恩病、胃病和肝病診治。兼任中華醫學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委員,全國衛生學會委員,加拿大威爾森干細胞研究中心山東基地負責人,消化專業委員會委員,《潰瘍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現代診療手冊》、《潰瘍性結腸炎合理用藥》主編,《新肝臟病學》和《肝性腦病》《門脈高壓癥》副主編,《世界華人消化雜志》主編。 60余篇,6 篇被美國 SCI 收錄。

主要研究方向為潰瘍性結腸炎和消化內鏡診治,獲軍隊及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6 項。承擔國家博士后科研基金項目,應邀到英國西班牙瑞典等進行學術交流,在歐洲消化學大會、世界華人消化大會等作《中國潰瘍性結腸炎研究》的大會報告。

推薦就診疾病: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炎

科室介紹

總醫院消化科為中國人民肝硬化診治中心和消化專科中心,是醫院重點學科和全國知名專科。科室集臨床、教學、科研為一體,具有強大的人才優勢和鮮明的技術優勢。

科內人才濟濟,形成了高學歷、高職稱、高素質的人才格局。現為博士后流動站,碩士學位授予點,研究生、外院進修生眾多,質量較高,曾多次舉辦全國、全省以及軍內多次專科會議及學習班,在行業內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總醫院消化科內鏡中心是國內大型現代化內鏡中心,是國內最早開展胃腸鏡診斷治療的單位之一,也是消化內鏡培訓基地,有一支素質高、技術嫻熟的內鏡醫師隊伍。擁有先進的超聲內鏡、膠囊內鏡、各型電子胃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結腸鏡、放大內鏡等全套設備。中心技術力量雄厚,能夠同時開展胃鏡、結腸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超聲內鏡、無痛內鏡等工作。中心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共有14間診療室,嚴格按內鏡操作規范診療,采用標準的內鏡清洗消毒流程,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放心、滿意的查體、診斷和治療服務。

陳勝良

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仁濟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2003年獲醫學和理學博士學位(上海第二醫科大學),2006年完成博士后訓練(美國密西根大學)。擅長領域:功能性胃腸病以及胃腸道癌前狀態的基礎和臨床。

兼任中華醫學會消化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消化學分會胃腸激素組委員、上海市醫學會消化學分會胃腸動力學組秘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胃腸病學》和《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雜志編委等。

主要臨床特色(結合亞專業):功能性胃腸病和胃腸道粘膜癌前狀態的診斷和治療。科研工作與學術交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十一五”支撐項目等多項臨床和基礎科研項目。

推薦就診疾病:胃炎、反流性疾病

科室介紹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仁濟醫院消化學科是以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1984年由江紹基院士和蕭樹東教授共同創建的國內第一個消化疾病研究所)的臨床和基礎部分為主體組成。是國家重點學科、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上海市重點學科、衛生部消化內科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消化內科臨床醫學中心和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上海市消化內科臨床質量控制中心;2010年又以衛生部評審全國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消化內科);2011年教育部創新團隊;2012年成為上海市消化內科專業協作網牽頭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