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檢驗檢測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24 18:0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學檢驗檢測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乙型肝炎; 血清標志物; 檢測; 評價
當前我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攜帶率約為10%左右,臨床上用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免疫學標志物(HBV-M)檢測的方法很多,國內傳統檢測手段主要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近年來諸如時間分辨熒光分析法(TRFIA)、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以及電化學發光法(ECLIA)等新式檢測手段也逐漸應用于實驗室檢測中。本次試驗選用ELISA、TRFIA和ECLIA三種方法對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進行檢測,旨在對不同方法學檢測結果之間的一致性進行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經羅氏ECLIA檢測證實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血清,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診斷標準[1],其中男65例,女35例;年齡16~50歲;另選取50例健康體檢者的血清。
1.2 方法
1.2.1 儀器試劑 ELISA檢測選用ALISEI全自動酶標儀(意大利)以及科華生物試劑盒(上海);TRFIA檢測選用WALLAC DELFIA-1235時間分辨免疫熒光分析儀(芬蘭)和新波生物試劑盒(上海);ECLIA檢測選用羅氏E601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德國)及其標準配置試劑。
1.2.2 檢測方法 檢測操作均按照儀器操作說明書以及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本組待檢血清樣本均用3種方法進行檢測,每次檢測時均帶陰、陽性質控(質控來源為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以及羅氏公司)。檢測結果的判定以試劑說明書中規定的Cut-off值作為標準,應用夾心法檢測時,結果大于Cut-off值為陽性;應用競爭法檢測時,結果小于Cut-off值為陽性。
1.3 統計學方法 不同檢測方法結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檢驗,一致性的強弱程度按照Landis以及Koch參照Kappa系數的大小進行判斷,共分為6個區段,Kappa系數小于0時為極差;0~0.2為微弱;0.21~0.4為弱,0.41~0.6為中度;0.61~0.8為高度;0.81~1.0為極強[2];抽樣誤差的排除應用μ檢驗。
2 結果
2.1 使用ELISA法與ECLIA法檢測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結果比較 見表1。
2.2 使用TRFIA法與ECLIA法檢測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結果比較 見表2。
3 討論
當前實驗室對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的檢測方法中,ELISA法適用于定性檢測,TRFIA、ECLIA等適用于定量檢測,由于不同實驗室在應用這些方法時的溯源性以及采用的單位各不相同,因此結果相差較大,給患者的就診以及臨床醫生對報告結果的正確解讀造成了不便,基于此,不同方法學檢測結果之間的相關性評價就顯得十分必要。本次研究所選用的3種檢測方法中,ECLIA法是當前特異性和敏感性最好的檢測方法,故將其檢測結果與其他方法進行比較,以評價不同方法學檢測結果之間的一致性。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顯示,ELISA法和ECLIA法在HBeAg項目上顯示極強一致性,剩余4項均為高度一致性,顯示ELISA法在臨床應用中檢測率良好[3],但HBsAg項目上有8例漏診,提示該法在敏感性方面尚有不足,在血站以及手術等對結果極為敏感的情況下不適合應用此法,但是ELISA法試劑成本較低,因此適用于普通人群篩查或者經濟狀況較差的患者。TRFIA法與ECLIA法檢測結果在HBsAg、HBeAg、抗HBe以及抗HBc這4個項目上具有極強的一致性,在抗HBs項目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這一結果亦與國內文獻[4]報道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時間分辨熒光分析法(TRFIA)以及電化學發光法(ECLIA)三種方法在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檢測方面一致性較高,有利于實驗室之間進行結果互認。
參 考 文 獻
[1]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8):324-329.
[2] 夏邦世.時間分辨免疫熒光技術檢測HBV血清標志物臨床應用評價.臨床醫學,2006,33(3):6-7.
[3] 周迎春,陳輝,關平,等.3種方法測定低濃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效果評價.檢驗醫學與臨床,2007,4(11):1070-1071.
[4] 陳佑明,黃敬,熊符,等.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法和免疫放射分析法檢測HBsAg的對比分析.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06,13(1):50-51.
(收稿日期:2011-05-23)
……………………………………………………………
表1 ELISA法與ECLIA法檢測乙型肝炎血清標志物結果比較
注:所有項目P
篇2
【關鍵詞】化學發光免疫法;放射免疫法;AFP;分析性能;實驗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7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1-0556-02
化學發光免疫分析是一種新型的標記免疫分析技術,是繼放射免疫、酶免疫、熒光免疫分析等分析方法之后的新一代標記免疫分析技術,是將免疫測定與化學發光相結合的新型技術。整個過程均在全封閉的反應體系中進行,且能夠全自動操作,儀器具有反應迅速,靈敏度高,檢測限低等優點,總的來說包括抗原抗體特異性結合與化學發光兩部分過程[1]。甲胎蛋白(AFP)是原是胚胎的肝細胞,嬰兒兩個月便逐漸消失,但近些年發現AFP在部分成人體內出現,并發現它是原發性肝癌最靈敏,也是最特異的腫瘤標志物。為了進一步考察該儀器對AFP生物檢測限和AFP功能靈敏度的測量,我院參照IUPAC(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的規定評價方案,現將60例臨床送檢血清標本的臨床資料進行報道如下:
1材料與實驗方法
1.1應用材料與儀器檢測樣選用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的60例臨床送檢血清標本。
儀器采用美國Bayer Centaur 240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并配套相關檢測試液(包括標記的抗原抗體、含磁性的固相顆粒、稀釋液、AFP清洗液、發光試劑等),均采用拜耳公司提供的試劑。放射免疫法采用上海產的γ計數儀(SN-682 型),并配套運用 AFP 試劑盒(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所研制)。
1.2方法檢測時運用AFP稀釋液作為空白樣品,取一新鮮的血清作為試樣,做重復性實驗,記錄每次檢測的濃度值和光強度值。核實兩者的精密度、靈敏度與檢出限等,數據處理采用線性回歸處理。
1.3統計學方法根據SPSS13.0軟件對提供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計量資料為t檢驗,對所有統計結果采用均數±標準差(χ±s)的形式表示,運用軟件進行處理(檢驗水準α=0.05,雙側檢驗)作為統計學的評定標準具有統計學的差異。
2結果
2.1線性試驗以AFP稀釋液作為空白試劑,再根據要求將標準溶液稀釋成不同濃度的溶液,放射免疫法取5ppb、10ppb、50ppb、200ppb、400ppb為標準濃度測定標準曲線,化學發光免疫法取5ppb、10ppb、50ppb、200ppb、400ppb、800ppb為標準濃度測定標準曲線,結果兩組數據均有較好的線性關系。
2.2重復性試驗取一新鮮的血清作為試樣,兩種方法均進樣10次,查看兩者的重復性差別,兩組儀器均能滿足RSD
2.3相關性試驗采用2.2中的方法用上述兩種檢測法對受檢血清標本進行適當定量分析。結果顯示,兩種方法無顯著差異(P>0.05),且相關系數r=0.995,回歸方程為y=-1.059+0.921x,兩組方法所得數據的相關性良好。
2.4回收率試驗取混合血清后,再加不同濃度的標準定值血清,用兩組方法分別對其進行平均回歸率實驗,實驗得出,放射免疫法的回收率為91.2-108.1%,化學發光免疫法的回收率為92.0-107.8%。化學發光免疫法略優于放射免疫法。
2.5檢出限以每次做的空白RLUs為基值,以該空白的RLUs值的3倍作為樣品中具有的AFP量,或稱本法的檢測低限。分別對兩種方法進行檢出限測量,得出化學發光免疫法的檢出限為0.95ppb,放射免疫法的檢出限為5ppb。化學免疫法在檢出限上明顯優于放射免疫法[2]。
2.6精密度試驗取三個梯度濃度(分為低、中、高三個梯度)的試劑分別進行精密度實驗,并運用兩種方法進行整理對比,見表1。
3討論
化學發光免疫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分析技術,既具有運用發光檢測時的高度敏感性,也同時具有免疫分析時的高度特異性。其原理為將激發態分子回到基態時所釋放而產生的發光現象,再運用化學發光系統來為抗原抗體的結合反應做指示系統,從而進行定量檢測抗原或抗體的濃度方法,是一種直接的運用發光劑標記抗體的免疫分析方法。由于運用丫啶酯發光劑的優點可以很好的減少非特異性干擾,反應較為簡單且迅速,反應靈敏度高,據有關資料顯示,該發光劑也很穩定(有效期可長達1年以上)。
放射免疫法是目前臨床上較為常用的分析方法,其原理是放射性標記的抗原和非標記抗原全部同時與限量的特異性抗體進行競爭性可逆的結合反應,反應的靈敏度較低,標記物的有效期也較短(一般只有1個月左右)。從工作人員角度來說,也會對他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從以上的結論可以看出,兩種方法的檢測結果無顯著性差異,且相關性較好。但從檢出限、靈敏度、精密度等方面進行比較,化學發光免疫法就明顯優于放射免疫法,而且其試劑穩定性高、毒性小,對環境無過大污染,方便、易操作且安全。
本實驗采用的全自動化學發光儀可以很好地對血清標本進行很好地采樣,處理和檢測,基本上能夠達到樣品隨到隨測,檢測迅速,很快可以得到檢測結果,大大縮短了檢測所用的時間,能滿足臨床上的檢驗需求[3]。從上述數據可以確認,該方法的檢測結果均可以達到臨床運用水平,又基于其高度特異性、靈敏度高、重復性好等優勢,值得臨床進一步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紅祥.化學發光免疫法與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AFP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學應用,2010,4(7):41-42.
篇3
丁家華 ,孫耘玉 王駿 程堅 趙剛
【摘要】
本研究探討一種新型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MTHFR)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檢測方法,并用其檢測惡性血液病遺傳易感性。根據cDNA芯片原理制作一種目的基因芯片,利用雙色熒光探針雜交進行SNP位點檢測,測序法對該芯片檢測結果的準確性進行驗證,并以此對來自中國江蘇地區的157例健康對照和127例惡性血液病患者(30例多發性骨髓瘤,2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7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MTHFR基因C677T多態位點進行檢測。結果表明,為野生型、雜合型和突變型的疊加熒光分別顯示為綠色、黃色和紅色。測序結果與芯片結果吻合。677C和677T在病例和對照組的基因頻率分別為58.7%、66.9%、41.3%和33.1%,差異有顯著性(χ2=4.077, P=0.043)。677TT基因型發生MM相對風險明顯增加(OR=4.21;95%CI=1.50-11.83;P=0.006)。結論:本芯片檢測方法準確、高通量且價格低廉,適用于大規模樣本SNP調查;C677T多態改變影響惡性血液病的發病風險。677TT基因型是MM的易感因素。
【關鍵詞】 單核苷酸多態性; 基因芯片; 雙色熒光雜交; 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 惡性血液病
A New Method for 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Genotyping Used to Study Susceptibility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et up a new method for 5,10-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 genotyping, and to investigate the hereditary susceptibility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Prepared an aimed gene microarray based on cDNA microarray theory, dual- color fluorescenece hybri- dization was used to detect SNP loci, and DNA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 to confirm the results. The MTHFR C677T SNP loci of 157 controls and 127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30 multiple myeloma, 28 non- Hodgkin′s lymphoma, 22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40 acute myeloid leukemia, 7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from Jiangsu province were det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overlapping, homozygous wild type, heterozygote type and homozygous mutant type yielded green, yellow and red fluorescence, respectively. DNA sequencing validated these results. The allele frequency of 677C and 677T in patients and controls were 58.7% and 66.9%, 41.3% and 33.1% respectively, showing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4.077, P=0.043). 677TT genotype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risk of MM (OR=4.21; 95%CI=1.50-11.83; P=0.006).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microarray- based method is accurate, high- throughput and inexpensive, suitable for SNP genotyping in a large numbeer of inpiduals. C677T polymorphisms influence the risk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677TT genotype is susceptive to MM.
Key word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gene microarray; dual- color fluorescenece hybridization; 5,10-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hematological malignancy
染色體DNA序列的某個位點上存在的單個堿基變化如果在人群中的發生頻率超過1%,即為單核苷酸多態性(SNP)。表達基因平均每1 000 bp即出現一個SNP位點,是人類基因組序列變異的主要形式。在不同的人群中,SNP的頻率分布有差異,這些差異可以代表某一種族或人群間的遺傳差異。研究SNP有助于解釋個體的表型差異、不同群體和個體對疾病,特別是對復雜疾病的易感性,以及對各種藥物的耐受性和對環境因子的反應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種準確、費用低、適合大樣本的SNP檢測方法。近年來研究表明,葉酸缺乏和(或)葉酸代謝異常可導致多種腫瘤的發生。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5,10-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是葉酸代謝的關鍵酶,其基因C677T位點多態改變引起酶活性下降,已被證實它與多種腫瘤的易感性有關。為此我們建立一種芯片檢測方法,并對惡性血液病患者的C677T位點進行初步分析。
材料和方法
研究對象
127例病例樣本取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和南京鼓樓醫院2004年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的血液腫瘤患者。在127例病例中多發性骨髓瘤(MM)3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8例,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7例。所有MM經骨髓細胞形態學、血或尿M蛋白、本- 周氏蛋白檢測及扁骨X光片確診,NHL經組織病理確診,白血病患者經骨髓細胞形態學、免疫學、細胞遺傳學確診,所有患者排除已行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157例健康對照樣本取自同期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健康查體人群,對照人群排除惡性腫瘤、冠心病。所有標本均為EDTA抗凝的外周血。病例組男76人,女51人,年齡18-79歲,平均年齡47.39歲;對照組男98人,女59人,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8.55歲。兩組性別、年齡分布無顯著差異(P值分別為0.657和0.533)。常規酚- 氯仿法提取基因組DNA。
目的片段的PCR擴增和純化
采用已報道的引物序列[1],C677T位點的PCR反應體系為30 μl,其中含10×的緩沖液3 μl,25 mmol/L的Mg2+溶液2 μl,10 mmol/L的dNTP 0.6 μl,10 μmol/L的雙側引物各1 μl ,1.25 U的Taq DNA聚合酶(5 U/L),提取的基因組DNA 1 μl。擴增條件:94℃預變性5分鐘,94℃變性30秒,62℃退火30秒,72℃延伸30秒,共35個循環,72℃延伸7分鐘。擴增在Gene Amp 2400 PCR System上進行。QIAquick PCR產物純化試劑盒純化PCR產物。分光光度計對PCR產物進行定量并將產物溶于3×SSC緩沖液中,濃度為300 ng/μl。
目的片段芯片的制備及雜交
將PCR產物通過PixSys 5500點樣儀(Cartesian Technology Inc產品)點于氨基玻片上。點樣后玻片水化30分鐘,100℃快干2秒,400 mJ紫外交聯,80℃干烤2小時。野生型探針677CC:5′- Cy3-CGGGAGCCGATTT- 3′,突變型探針677TT:5′- Cy3-CGGGAGTCGATTT- 3′。將熒光標記探針1 μmol/L(野生型和突變型探針各半)與雜交液(Telechem)按體積1∶3混合。在潮濕的雜交盒中37℃雜交2小時。室溫下分別用2×SSC- 0.1% SDS 和 0.1×SSC -0.1% SDS清洗5分鐘,滅菌雙蒸水清洗2分鐘后吹干玻片。用ScanArray Lite 微陣列分析系統 (BioScience Company產品)進行芯片掃描。
統計學處理
病例組和對照組的MTHFR基因型的頻率差異以χ2檢驗確定,P
結果
樣品微陣列的分析
雙色熒光雜交進行SNP分型原理為經過雜交掃描后,野生型樣本能獲得一個較強的Cy3熒光(綠色熒光),突變型樣本獲得一個較強的Cy5熒光(紅色熒光),雜合型樣本既可獲得Cy3熒光又可獲得Cy5熒光,經過疊加后能顯示一個較強的“黃色”熒光。我們分析了惡性血液病的6個樣本的C677T位點。附圖A、B和C中顯示了6個樣品的熒光信號和附圖D中顯示了這些樣品的熒光信號的強度值。從圖中可以看到4個樣品(1-4)顯示了較強的Cy3熒光信號,并且顯示了和背景接近的Cy5熒光值,Cy5/Cy3的比值在0.09和之間,表明這4個樣品的DNA僅僅與檢測子677CC相匹配,因此判斷它們在C677T位點為純合野生型。樣品5顯示了“紅色”的熒光,Cy5/Cy3的比值是11.59,因此可以判斷這個樣品在C677T位點為純合變異型。樣品6分別得到了較強的Cy3和Cy5熒光信號,Cy5/Cy3的比值是1.05,因此可以判斷這個樣品在C677T位點為雜合型。我們對上述6個樣品進行了測序驗證(附圖E),測序結果和芯片結果相一致。
雙色熒光雜交微陣列的高通量應用
我們利用雙色雜交微陣列芯片技術對127例惡性血液病患者和157例健康對照的MTHFR基因的C677T位點進行了分析。兩組樣本分別點制了4個微陣列,每個微陣列中同一樣本重復3個點,病例組點制的微陣列大小為18×22,其中第22行僅有1個樣本,對照組點制的微陣列大小為21×23,第23行有3個樣本。所有樣本PCR產物的點樣濃度控制在200-300 ng/μl之間。根據Cy3和Cy5雙色熒光掃描結果疊加圖所呈現的綠、紅、黃3種顏色進行分型。同一樣本在同一微陣列中有很好的重復性,在不同微陣列中熒光強度略有差別,但疊加圖顏色一致,分型結果一致。兩組基因型頻率均符合Hardy- Wenberg平衡,樣本具有群體代表性。病例組的C和T基因頻率為58.7%和41.3%,對照組的C和T基因頻率為66.9%和3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7, P=0.043)。我們對兩組的MTHFR C677T基因型及惡性血液病的易感性進行了單因素分析,677CC、677CT和677TT在患者組和對照組分別為48例(37.8%)、53例(41.7%)、26例(20.5%)和72例(45.9%)、66例(42.0%)、19例(12.1%)。發現677CT和677TT基因型相對677CC基因型發生惡性血液病的風險度有增加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別為OR=1.23,95%CI=0.74-2.05,P=0.434和OR=1.97,95%CI=0.98-3.97,P=0.057)。進而我們將患者組4種疾病(CML因例數過少除外)分別與對照組進行了單因素分析,發現677TT基因型發生MM的風險明顯增加(OR=4.21,95%CI=1.50-11.83,P=0.006)。677CT和677TT基因型的NHL易感程度有增加的趨勢,且677TT較677CT增加明顯,呈等位基因計量- 效應關系(表1,表2)。相反,677TT基因型的ALL易感程度有下降趨勢。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MTHFR C667T and risk of MM and NHL
(略)Table 2. Correlation between MTHFR C667T and risk of ALL and AML(略)
討論
近年來SNP芯片檢測備受關注。目前芯片的制作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探針固定于芯片,將PCR擴增并標記的待檢測目的DNA混合物與探針雜交,這種方法可以檢測有限樣本的多個SNP位點;另一種方法是將PCR擴增后的待檢測目的DNA固定于芯片,以標記的探針進行雜交,這種方法可以檢測多個樣本的有限SNP位點。Flavell等[2]研制了基于后一種方法的SNP檢測芯片,但該方法昂貴的鏈霉抗生物素蛋白(streptavidin)修飾的玻片只能在PBS中保存3天。我們介紹的雙色熒光雜交微陣列方法在等位基因的區分上過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大樣本檢測時成本相對低,能在一個實驗中分析上千個樣品,因此節省了時間和增強了效率。測序法證明,含有13個堿基的熒光標記檢測子在37℃的雜交溫度下能夠精確地進行基因分型。而且該芯片能夠較長時間地儲存,實驗中能夠使用較多的微陣列,因此它能對結果的分析提供一個較好的統計基礎。葉酸缺乏和(或)葉酸代謝異常可導致多種腫瘤的發生,這與葉酸的兩種主要作用有關:①提供甲基使dUMP轉變為dTMP,參與DNA的合成;②作為甲基供體維持基因組甲基化的獨特模式。MTHFR通過影響葉酸代謝而與腫瘤易感相關。無論何種基因型導致何種疾病易感,增加葉酸攝入似乎都可以降低發病的危險性。但許多疾病的發生與父母甚至祖父母的葉酸缺乏有關,提高個體葉酸水平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似乎也需要長期的過程;且由于基因型的不同,個體對葉酸的需求量有差異。因此鑒別遺傳易感個體進行目標明確的預防十分重要。患者組和對照組677C和677T基因頻率的顯著性差異提示C677T多態改變影響惡性血液病的發病風險。具體疾病分析提示,該位點變異在各種惡性血液病的易感性及易感程度上不完全相同。Gonzalez-Ordonez等[3]發現,MM患者組的677CC基因型明顯少于對照組(分別為19%和46%;P=0.001),其中15例IgG型MM中僅有1例為677CC,677CC可以使MM發病風險下降75%,Gonzalez-Fraile等[4]的研究數據也顯示MTHFR 677CC在MM患者組和對照組中的分布頻率明顯不同(分別為34.4%和48.1%),這與我們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我們的樣本數較少,但677TT基因型比例在兩組中差異顯著,難以完全用抽樣誤差解釋。多數研究認為677CT/TT對ALL有保護作用,但最近一項在意大利人群中的研究顯示C677T與ALL發病風險無關,認為這可能是該地區人群的677T基因頻率過高以及高葉酸攝入水平造成的[5]。我們的研究也得出C677T與ALL發病風險無關(P>0.05),在我們的對照組中677T基因頻率為33.1%,與上海地區人群的基因頻率相似[6],明顯低于中國北方人群[7]以及上述意大利人群,這不足以解釋該結果。同時我們的數據顯示677TT的ALL發病風險有下降趨勢(OR=0.38; 95%CI=0.39-4.8),與大多數的研究結論一致,但獲得能反映真實情況的結果可能還需要擴大樣本含量。C677T與AML發病風險無關,這與目前所有AML的研究結果一致。NHL發病風險與C677T沒有明顯相關,這符合高加索人種間的研究結果[8];但降低的酶活性似乎使患病趨勢增加,這與Skibola等[9]報道的677TT基因型的個體發生濾泡淋巴瘤的相對風險度升高存在一致性。相反,對日本人群的研究結果卻發現677T發生NHL的風險下降[10]。不盡相同的研究結果說明MTHFR C677T與疾病易感性關系可能因地區人群的基因頻率而異,因生活習慣而異,或者還受某些相關基因多態的影響(如MTHFR A1298C;蛋氨酸合酶 A2756G;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 G1958A)。因此要取得反應真實情況的研究結果可能需要更大的樣本含量,精確的疾病分型,合理的對照,多因素的分析。我們將在MTHFR SNP與惡性血液病遺傳易感性的后續研究中加以完善,而雙色熒光雜交微陣列方法將為我們的研究提供高通量平臺。
參考文獻
1 Frosst P, Blom HJ, Milos R, et al. A candidate genetic risk factor for vascular disease: a common mutation in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Nat Genet, 1995; 10:111-113
2 Flavell AJ, Bolshakov VN, Booth A, et al. A microarray-based highthroughput molecular marker genotyping methods: the tagged microarray marker (TAM) approach. Nucl Acids Res, 2003; 31:e115
3 Gonzalez-Ordonez AJ, Fernandez-Carreira JM, Fernandez-Alvarez CR, et al. Normal frequencies of the C677T genotypes on the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MTHFR) gene among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 but not in multiple myeloma. Leuk Lymphoma, 2000; 39: 607-612
4 Gonzalez- Fraile MI, Garcia- Sanz R, Mateos MV, et al.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otype does not play a role in multiple myeloma pathogenesis. Br J Haematol, 2002; 117:890-892
5 Chiusolo P, Reddiconto G, Cimino G, et al.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genotypes do not play a role in acute lymhoblastic leukemia pathogenesis in the Italian population. Haematologica, 2004; 89:139-144
6 張國棟, 項坤三, 翁青等. 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C677T多態性與上海地區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發癥的關系.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02; 18:362-365
7 Song C, Xing D, Tan W, et al.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polymorphisms increase risk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Cancer Res, 2001; 61:3272-3275
8 Lincz LF, Scorgie FE, Kerridge I, et al. Methionine synthase genetic polymorphism MS A2756G alters susceptibility to follicular but not diffuse large 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or multiple myeloma. Br J Haematol, 2003; 120:1051-1054
篇4
[關鍵詞] 臨床;尿常規;傳統手工方法;干化學分析儀
[中圖分類號] R446.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11(b)-0106-02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and dry chemistry analyzer in routine urine test
YANG Wen-na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linical Laboratory,Medical College of Shaoguan College,Shaoguan 51202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and dry chemistry analyzer in routine urine test. Methods 200 specimens of early morning urine,collected from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patients in affiliated hospital,we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by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and dry chemistry analyzer for routine urine test.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mothe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the differences of the positive rate of white blood cells,red blood cells and urine protein detected with dry chemistry analyzer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coincidence rate of urine protein,red blood cells and white blood cells was respectively 98.5%,97.5% and 96.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n clinical routine urine test,both dry chemistry analyzer and 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 have certai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it should be combined in the appli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positive diagnosis rate.
[Key words] Clinic;Routine urine test;Traditional manual method;Dry chemistry analyzer
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取得了迅猛發展,臨床檢驗技術研究也得到了不斷的深入和完善,加之公眾維權及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臨床檢測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尿液檢測中,尿常規為重要且常見的檢測項目之一,如何及時、準確、快速、靈敏地獲取檢驗結果,是為臨床診治提供可靠參考依據的關鍵,因此,選取一種合適的檢測方法是臨床研究的重點[1-2]。本次研究共選取行尿常規檢驗的晨尿200份,均為本院附屬醫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集的門診和住院患者標本,同時采用傳統手工方法與干化學分析儀法檢測,并對兩種檢測結果進行了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用晨尿來源于本院附屬醫院門診和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146例,女54例;年齡9~82歲。所用材料包括10 ml尖底離心管、尿液干化試紙條、冰醋酸、顯微鏡、酒精燈、離心機。
1.2 檢測方法
嚴格按照說明書,對收集的尿液先采用干化學分析儀檢測,對白細胞、紅細胞、尿蛋白結果準確記錄,然后采用傳統手工鏡檢方法,如應用熱醋酸堿法檢測尿蛋白;白細胞和紅細胞的檢測方法為,取混勻后的尿液標本10 ml放置于10 ml尖底離心管中,離心5 min,傾去上清液,保留0.2 ml沉渣,于鏡檢片上涂抹,對白細胞與紅細胞結果加以記錄。注意檢查中尿液沉渣留置時間在1 h內,以防影響檢測結果。
1.3 檢測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尿樣進行不同方法的臨床尿常規檢驗后,記錄檢驗結果中尿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檢出陽性及陰性情況,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陽性率=陽性例數/總例數×100.00%;符合率=(陽性符合例數+陰性符合例數)/總例數×100.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干化學分析儀檢測的白細胞、紅細胞及尿蛋白陽性率與傳統手工方法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兩種檢測方法的尿蛋白符合率為98.5%,紅細胞符合率為97.5%,白細胞符合率為96.5%(表2)。
3 討論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增強,現代臨床實驗室檢驗技術的不斷更新,質量管理逐漸強化,如何使實驗室檢驗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已成為相關部門重視的主要問題。尿常規檢驗中,尿液干化學分析儀作為新的檢測方案,是在傳統測定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使臨床工作效率明顯提高,但在尿液紅細胞的檢驗中,顯微鏡檢查仍為參考標準,因其可觀察紅細胞形態變化,并對數目行定量分析,而干化學分析儀尚無法完成上述操作,因此,干化學分析儀能否完全取代傳統的檢驗方法,需進一步研究探討[3-4]。
就檢測原理而言,尿液干化學分析儀檢測與傳統鏡檢存在差異,前者應用化學法檢測原理,后者為物理檢測法,故尿液干化學分析儀的檢測數據在反映患者的病情時,存在一定的錯誤性和片面性。實踐表明,傳統方法與干化學分析儀檢測聯用,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可顯著提高泌尿系統患者早期疾病的診斷率[5-6]。依據美國臨床檢驗標準委員會制訂的相關規定,需行鏡檢的情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臨床醫生提出鏡檢要求;②依據患者病情、疾病類型或其他檢查結果,需實施鏡檢輔助診斷;③尿液任一項化學檢查、物理檢查結果異常者。
尿沉渣鏡檢法的優勢:此檢查方法完全在顯微鏡下進行,使結果更為真實且直觀地表達,細胞等有形成分可直接呈現,為將細胞等有形成分通過顯微鏡的放大作用直接在鏡下真實呈現的方法,可真實反映紅細胞形態和數目,而只有在顯微鏡下,才可完成對這些病理情況的確定和鑒別,故不管尿干化學分析儀有多先進,均無法取代尿沉渣顯微鏡檢查方案。但尿沉渣鏡檢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檢測效率較低,有較多的影響及干擾因素,在大量健康人群中不適合應用等[7-8]。
干化學分析儀的優勢:檢測所需要收集的尿量較少,可迅速呈現結果;報告方式為半定量模式,在臨床較多疾病的治療前后對比中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因測試有一定的程序化及標準,故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并避免了目測誤差事件的發生。但干化學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其為化學定性的過篩方法,對尿中的球蛋白、淋巴細胞、單核細胞等有臨床意義的成分指標無法檢出;另外,多種因素均可對干化學分析法造成干擾,如菌尿、肌紅蛋白可有假陽性出現,維生素C可有假陰性出現,從尿化學試驗陽性鏡檢中也存在一定異常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尿蛋白、白細胞、紅細胞采用傳統手工檢測方法和干化學分析儀檢測,均有一定的差異存在,但聯合兩種方法共同應用,可產生協同效果,起到互補的作用,故需重視手工鏡檢的臨床價值。在臨床實際工作中,要理解傳統手工檢測方法與干化學分析儀的局限性及優勢,使兩者相互補充,以獲取準確的結果,提高陽性檢出率,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9-10]。
[參考文獻]
[1] 張洪波,桂清榮,彭政,等.Excel規劃求解在檢驗科尿常規工作流程中的應用[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1,32(19):2283-2285.
[2] 王曉鳳.分析儀和顯微鏡手工法檢驗尿常規結果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5):510.
[3] 李建梅.分析儀和顯微鏡手工法檢驗尿常規結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32):4297-4298.
[4] 酈永澤.糞尿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相關原因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24):40-41.
[5] 劉海燕,崔健.兩種尿常規檢驗方法結果對比分析[J].醫學信息,2013,26(2):102-103.
[6] 吳鳳良.臨床糞尿常規檢驗標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對策[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8):60-61.
[7] 李久華.臨床尿常規臨床檢驗方法的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23):205-206.
[8] 許文娟,王士平.尿常規檢驗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衛生產業,2012,9(23):186.
[9] 趙敏,李新玲.尿沉渣與尿常規在尿液檢驗中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2,7(34):79-80.
篇5
【關鍵詞】 顯微鏡檢查; 干化學分析法; 紅細胞; 尿檢; 比較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05.071
在臨床檢驗項目中,血尿檢驗非常普遍,它是對泌尿系統疾病進行診斷的一種重要方式,正確的檢驗結果,能夠準確地反映患者泌尿系統的疾病的狀況[1]。但在實驗過程中,不合格標本對整個檢測的結果影響比較大,這就必須對標本的采集進行嚴格的控制,促使其質量的良好和有效性[2],而對檢測方法的選擇,似乎顯得尤為重要,到底哪種方法是檢測尿液紅細胞的最佳選擇,為了對這4種檢測法更了解,本院于2010年6月-2012年6月將門診及住院部收治過的進行過尿液檢查的400例患者進行了一次研究性分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本院門診及住院部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過的進行過尿檢的患者400例,男218例,女182例,年齡21~73歲,平均(47±2.1)歲。選取400例患者的中段尿液,每一份標本為30 ml,分為3份,每份10 ml,其中一份采用尿沉渣鏡檢,一份采用uf-500I的尿沉渣分析儀方法,另一份則采用干化學法進行檢測,對3份檢測結果進行觀察,并對比。
1.2 試劑與儀器 尿沉渣分析儀器、配套試劑和試紙、干化學分析儀器以及顯微鏡。
1.3 檢測方法 根據操作說明書進行檢測,并根據臨床檢驗的操作規范來進行尿沉渣鏡檢。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6.0的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采用尿沉渣法進行檢測的尿液,其陽性率為9.25%,采用干化學法進行檢測的尿液,其陽性率為11.50%,采用UF-500i尿沉渣分析儀進行檢測的尿液,其陽性率為10.75%,三種方法陽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于尿沉渣鏡檢為陰性,而干化學法檢測為陽性的11例尿液樣本,采用膠體金單克隆的抗體隱血法進行檢測,結果為7例陽性,4例陰性,假陽性率為36.36%。見表1。
3 討論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對于尿紅細胞的檢測結果會因為檢測方法的不同而產生一些差異,而四種檢測方法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從檢測結果來看,4種檢測方法中并沒有哪種方法可被例入最佳選擇范圍。采用尿沉渣法是對尿紅細胞進行檢測后的主要參考標準,但是該方法不無法將溶解的紅細胞檢測出來;干化學法能夠將尿液的Hb檢測出來,并以能夠將紅細胞進行計數,對溶血性病癥的診斷非常有利,但該方法受影響的因素較多,可以將該方法作為對尿紅細胞進行篩選的方法使用;膠體金單克隆的抗體隱血法具有較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對于鑒別與診斷來說,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但該方法比較敏感,對于常規檢查并不適用;UF-500i尿沉渣分析儀則主要用于測試尿液中的RBC[3]。在本研究中,采用尿沉渣鏡檢方法以及干化學法進行檢測,存在著一些差異,其中,采用干化學法對尿紅細胞進行檢測,主要是因為尿液中存在的血紅蛋白或者游離血紅蛋白中含有亞鐵血紅素,這種血紅素具有過氧化物酶的活性,其可以對過氧化物進行催化,并將一些新生態氧釋放出來,從而將本來沒有顏色的鄰甲苯胺轉化為藍色,從藍色深淺可以判斷紅細胞或者血紅蛋白含量,顏色越深,其量越多[4]。采用干化學法,不僅能對完整紅細胞進行檢測,已經被破壞的紅細胞也能被檢測出來[5]。
尿液檢測至今仍是醫學界最為主要的臨床檢測方法,也是尿液分析工作的主體。而臨床檢測工作所得的數據則是病癥診斷的一個重要依據,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尿液分析的精度,為診斷工作取得更高精度的數據依托,已經成為了我國醫學事業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點。診斷工作是確定醫療方向的一個指向標,只有在診斷確切的前提下,醫療工作才能夠起到相應的實效。尤其是在近年來,大型醫療的事故頻發,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診斷的失準而造成的。為此,在進行尿標本的留取時,可以對2次晨尿進行留取[6],通過二次晨尿標本的留取,對紅細胞進行檢測,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性質就能夠得到有效的反映,同時,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有效檢測出部分項目的陽性率。成功采集標本后,要將標識貼在容器外壁上,在檢驗申請單上,將采集日期和時間詳細的標注在申請表上。
因此,總的來說,現在還沒有一種檢測尿紅細胞的完美方法,由于檢測原理不一樣,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會使檢測結果呈現出一定差異,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需根據實際情況和需求,選用多種方式聯合檢測,可提高檢測準確性。建議尿儀器分析法出現尿紅細胞全部是陰性時, 可以不做鏡檢; 尿儀器分析法一項是陽性時, 必須鏡檢, 以防出現假陽性,可提高尿紅細胞有效檢出率。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結論,4種對尿液紅細胞進行檢測的方法之間無可比性,它們都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如情況允許,可以將它們聯合起來使用,能夠取得更好的結果,而對于尿沉渣鏡檢為陰性而干化學法檢測為陽性的樣本,應再次采用膠體金單克隆的方法進行驗證。
參考文獻
[1] 陳鳴放.加強分析前的質量控制[J].重慶醫學,2005,34(11):1754-1755.
[2] 顧可梁.尿液檢驗問題解答[J].臨床檢驗雜志,1999,17(2):126.
[3] 蔡玉英.尿紅細胞計數和形態在血尿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10,17(10):936.
[4] 劉藝軍.尿液標本中紅細胞定量檢測方法的比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7):20.
[5] 羅海霞.干化學法聯合沉渣鏡檢檢測尿液紅細胞和白細胞的比對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8):30.
篇6
【關鍵詞】醫學檢驗;臨床;質量控制;策略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5-3399-01
1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的自動化分析儀器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醫學的檢驗環節中,醫學檢驗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檢驗方法更加規范化和標準化。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大大提高了醫學檢驗的準確性,并提高了檢驗工作的效率。近幾年來臨床醫學檢驗的精密程度越來越高,從而導致檢驗分析中的誤差不再是影響檢驗環節的最主要因素,醫學檢測中的質量控制成為限制臨床醫學水平進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
2臨床醫學檢驗環節的質量控制策略
2.1科學合理地選擇檢驗項目
檢驗項目的選擇是做好臨床醫學檢驗工作的重要前提。檢驗項目的選擇應該兼顧安全性、科學合理性、較強的針對性、時效性和經濟性等多項要求,以為后續的工作做好鋪墊。目前醫學檢測的方法有很多種,加之各種先進的儀器的應用和普及,不同疾病的檢測方法不同,且同一種疾病的檢測方法也有很多種,這就要求臨床檢測的醫生能夠掌握最新的檢測方法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并能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選擇檢查項目和檢驗方法,能夠以最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在保證診斷正確性的基礎上盡量選擇步驟簡單、經濟實惠的檢測項目,真正使患者受利,這也是提高檢驗結果可靠性的關鍵性步驟。所以,作為檢驗科的工作醫生以及護士,要保持與臨床科室醫生的溝通,以掌握最新的檢測技術和檢測方法,在臨床醫師核對檢驗項目清單簽名后再對患者進行檢查。出現臨床需求但是技術條件不允許的情況時要及時通知臨床的主治醫生,進行檢查項目的協調。與臨床主治醫生進行溝通時要多向其推薦最新的檢查項目以及臨床意義,合理地開展新儀器新設備的應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2發揮臨床醫護人員的作用
隨著臨床醫學檢驗被列入醫院管理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臨床醫學檢驗過程中的質量控制變得極為重要起來。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環節不僅包括實驗室本身的質量控制,臨床所提供的標本是做好后續檢測工作的重要前提。這就要求臨床的相關護理人員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高度的責任感。臨床醫生是患者病情的直接診斷和治療負責人,從檢查項目的選擇到檢查結果的評定都是由臨床醫生負責,可見,臨床的醫護工作人員在整個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中是極為關鍵的一個因素。作為臨床醫生或醫護人員要在掌握患者病情和各檢驗項目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檢測項目,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檢驗結果的有效性。
2.3與患者加強溝通
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主要是指在檢測方案和檢測項目確定之前,一定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標本的采集。首先,醫護人員應該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和飲食習慣,通過這些生活習慣觀察患者生理和心理的變化情況,哪些是對患者的病情好轉有利的,哪些是無利的,從而引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此過程中,密切關注影響檢測方案和檢測結果的一切可能因素,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在項目檢測之前和患者建立起信任的橋梁,爭取他們的合作,并使其保持愉悅的心情,這些都有利于病情的好轉。對于影響檢測結果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一些固定的因素如年齡、性別和民族等,以及一些不固定的因素如飲食的變化和飲食的多少等。對于固定的因素無法改變,醫護人員要根據專業知識和以往的工作經驗為患者選擇最為合適的監測方案和檢測項目。對于不固定的一些因素,醫護人員要對患者起到引導和監督作用,積極的改善患者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習慣,根據所要檢測的項目來制定患者的飲食表,保證檢測結果的高效性。
2.4標本采集的質量控制
標本的采集是整個臨床醫學檢驗中的最為重要的環節,該環節的質量出現問題,前邊的所有工作都會前功盡棄。因此,必須要重視標本采集環節中的質量控制。要想做好標本采集的質量控制,就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2.4.1把握最佳的采樣時間。只有在合適的時間進行采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種其他因素的干擾。采樣的最佳時間即代表性最強的時間和陽性率檢出的最高時間段,總體來說就是保證檢查結果有效的時間。這不僅需要過硬的專業知識,還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要將一般經驗和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確定采樣的最佳時間。
2.4.2采血過程中的技術操作。采集標本大多數是血樣的采集。在采血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采血的選取,通過靜脈采血時要讓患者坐在高度適中的座位上,止血帶的使用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分鐘,穿刺成功之后應該立即松開止血帶。在采血完畢后對收集的要求抗凝的血液樣品要進行抗凝顛倒,以防出現血凝塊。
2.5標本的傳送以及驗收處理
標本采集之后就是標本的傳送以及驗收。此過程中的質量控制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些標本需要一些特殊的條件來保存,例如對溫度和光照的要求等,因此,在標本進行傳送的過程中一定要為標本提供適宜的溫度環境,防止出現變性,影響檢查結果。另外,除了在保證標本的適宜條件,在傳送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保證標本的安全,防止污染。對于懷疑的高危險性標本要嚴密包裝,嚴防感染他人。檢驗科的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對收到的標本及時核對及時進行檢查分析,對不能立即檢查的樣本要置于適宜條件下保存。對于檢查過程中出現的不合格標本要首先進行記錄,然后與臨床醫生取得聯系,共同找出原因。
3結語
綜上所述,臨床醫學檢驗的質量控制主要是醫院要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醫護人員要重視質量控制環節,加強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醫學檢驗的有效性和正確性。
作者:黃梅
參考文獻:
篇7
僅關注某一個檢測項目,而忽略了疾病變化過程中所有檢測項目的變化。目前的教學中均以檢驗項目的參考值、結果分析及臨床意義為重點,但許多疾病的某一檢測項目會有相同或相似的變化,而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某一檢測項目也可能呈現不同的變化。所以,應加強檢驗項目與疾病關系的綜合分析。比如肝功能檢測一章,課本上往往對肝功能檢測3大方面(蛋白質功能檢測、膽紅素代謝功能檢測、血清酶類檢測)進行重點講解。在蛋白質功能檢測一節,又分為白蛋白及總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以及球蛋白和總蛋白水平升高和降低等。那么,是否可以嘗試一種新的方法,按照內科學中肝臟常見疾病依次講解,如急性重癥肝炎、慢性重癥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過程中,應選擇哪些監測指標;在肝性昏迷的患者中需要監測哪些指標。根據疾病的需要詳細地進行講解,使臨床醫學生更能明白針對這些患者應該開什么樣的化驗單,如何使用這些檢測項排除某些疾病等,從而加強臨床醫學生疾病綜合分析的能力。
2教學內容脫離臨床
在臨床醫學生實驗診斷學教學中應以“臨床應用為導向,兼顧檢驗醫學”。
2.1應向學生介紹實驗方法學,了解每種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根據不同需要合理選擇檢測方法。比如梅毒的血清學檢測,在臨床應用中主要有3種方法: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非特異性快速梅毒過篩實驗、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那么,哪種試驗適合作為初篩,哪種試驗適合作為確診,哪種試驗適合判斷療程等,應結合實際病例進行講解。目前臨床實驗室已采用化學發光法進行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靈敏度和特異度均較以前的檢測方法高,且方便快捷,可更好地服務臨床,尤其是急診患者,但臨床醫生對此還不太了解。另外,梗阻性黃疸時,理論上尿膽紅素檢測為強陽性,尿膽原檢測為陰性。但因為尿膽原檢測過程中,當尿膽紅素水平較高時,會干擾尿膽原的檢測,所以會導致梗阻性黃疸患者尿膽原假性輕度增高的現象。
2.2應重視新技術、新項目的介紹。實驗診斷學教學嚴重滯后于檢驗醫學的發展。雖然新版教材已更新了教學內容,涵蓋了許多臨床的新技術和新項目,但是目前實踐性教學內容和教學安排仍偏重“四大常規”和血液骨髓學檢驗等手工操作項目,遠不能概括如流式細胞技術、基因芯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實驗診斷、藥物濃度監測等許多已在臨床應用的新技術和新項目。教學中甚至還包括已經淘汰的檢測項目,如出血時間的測定、血塊收縮試驗、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等;而一些臨床上常用的新檢測方法卻未提及。另外,實驗診斷學的設施還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而臨床上檢驗項目基本上由自動化的儀器完成,兩者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所以,應加強新項目、新技術的介紹,這不僅為新項目的開展和普及打好思想基礎,也有助于臨床醫學生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培養創新的意識和動力。比如卵巢癌診斷過程中新的檢測項目人附睪蛋白4檢測,是最新發現的卵巢癌診斷標志物,特異性和靈敏度均高,與現有腫瘤標記物糖類抗原125結合更具有臨床價值。
篇8
【摘要】梅毒作為性傳播疾病的一種,其發病率近年來在我國呈明顯上升趨勢,對梅毒的早期診斷有利于指導臨床及時治療,對于控制梅毒的蔓延有重要意義。本文對目前臨床實驗室常見的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進行簡單的綜述,并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有利于實驗室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相對性價比高的檢測方法,同時指導臨床醫師正確認識梅毒的血清學檢測報告,從而實現對梅毒的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關鍵詞】梅毒;血清學檢測 ;梅毒螺旋體抗原;反應素
目前臨床主要依賴血清學檢測結果來實現梅毒診斷的早、快、準。梅毒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多種多樣,這方面以前曾有多篇文章報道過,但基本上是側重于就其中幾種檢測方法的實驗結果進行比較。本文擬就當前梅毒常見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做一個較為通俗詳盡的闡述。
依據所用抗原的不同,梅毒的血清學檢測主要分為兩大類:
1 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
為非特異性抗體檢測試驗。梅毒螺旋體一旦感染人體,宿主迅速對螺旋體表面的脂質做出免疫應答,在3~4周左右產生抗類脂抗原的抗體(反應素)。這些抗體主要是IgG和IgM型混合抗體。反應素對機體無保護作用。未經治療的病人,其血清內的反應素可長期存在,經適當治療后可以逐漸減少至轉為陰性。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主要就是測定血清中的抗心磷脂抗體,故可用于療效觀察、判斷復發及再感染。但是感染梅毒后,心磷脂抗體出現晚于特異性螺旋體抗體,晚期梅毒時此類抗體又部分轉陰。因此非梅毒螺旋體抗原試驗不適于診斷一、三期梅毒,潛伏期梅毒也不敏感。另外此類試驗的特異性稍差,有生物學的假陽性反應,如瘧疾、麻風、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回歸熱、鼠咬熱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假陽性。目前多數醫院僅將其列為梅毒的常規篩查試驗。
1.1 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VDRL):是從牛心肌中提取的心擬脂,適量加入膽固醇及卵磷脂以提高敏感性,通常稱這種抗原為心擬脂抗原。VDRL試驗屬于微量玻片法,可作定量及定性試驗,需用顯微鏡讀取結果,是唯一推薦用于檢測腦脊液反應素的試驗,對診斷神經梅毒具有重要價值。1.2 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所用抗原為標準的牛心肌脂抗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異性與VDRL相似,優點是肉眼即可讀出結果。該方法操作簡便、迅速,適用于大量標本檢測,進行梅毒的篩查。缺點是當抗體含量過高時,易出現假陰性反應,即前帶現象(prezone phenomenon),導致漏檢,對潛伏期梅毒、神經梅毒不敏感。1.3 不加熱血清反應素玻片試驗(USR):所用抗原也是VDRL抗原的改良,敏感性及特異性與VDRL相似。血清不需加熱滅活,節省操作時間,但主觀性強,易出現漏檢。
1.4 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TRUST):所用抗原是從牛心提取的心磷脂和從雞蛋黃提取的卵磷脂及膽固醇,試驗結果清晰易讀,簡便快速,穩定性好,TRUST法比RPR、USR效價測定高一個滴度[1],缺點是許多因素影響結果,如高脂血癥和抗心磷脂抗體陽性的血清均可干擾而出現假陽性結果[2]。
2 梅毒螺旋體(TP)抗原血清試驗
采用梅毒螺旋體作抗原,是特異性的抗原抗體反應。這種試驗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一般用作確認試驗,用以檢測血清中抗梅毒螺旋體IgG或IgM抗體,該抗體即使患者經過足夠治療,仍能長期存在,甚至終身不消失,血清學反應持續陽性,因此不能用于療效觀察。2.1 梅毒螺旋體血凝試驗(TPHA):利用間接血凝法測定人血清或血漿中的梅毒螺旋體的特異性抗體,只要有微量的抗體(血清通常用作1∶80以上稀釋)就可使致敏的紅細胞發生凝集作用。試劑制備過程排除了各種非特異性反應,因此TPHA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是目前國內許多醫院常用的梅毒血清確認試驗。缺點是試劑成本較高,操作較繁瑣,且易發生自凝現象和生物學假陽性。
2.2 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TPPA):原理與TPHA基本相同。TPPA試驗用梅毒螺旋體致敏的明膠顆粒替代TPHA試驗中致敏的紅細胞,此致敏顆粒與人血清或血漿中的梅毒螺旋體抗體結合,產生可見的凝集反應,具有較高的敏感性。有文獻報道[3],TPPA的特異性為96.9%~99.8%,敏感性達90%以上。
2.3 梅毒快速檢測試紙條:是根據雙抗原夾心免疫層析原理,在硝酸纖維素膜上包被TP重組抗原,在玻璃纖維上吸附膠體金標記TP重組抗原,樣品中的TP抗體首選與金標抗原結合形成復合物,順膜滲透至包被反應區,與包被TP抗原結合,形成由膠體金抗原-TP抗體-抗原組成的紫紅色反應帶。本法簡單,快速,特異性好。
2.4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是近年來隨著梅毒螺旋體基因工程抗原的研制成功而建立的方法,同時利用酶的放大系統,提高了檢測的靈敏度,其測定梅毒螺旋體感染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均在99%左右[4]。采用雙抗原夾心法,將梅毒特異性抗原包被在微孔板上,同時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IgM和IgG抗體,故可用于早期診斷。TP-ELISA方法操作簡便,不受樣本中纖維蛋白和溶血等影響,一次可進行批量樣本的檢測,用酶標儀分析,客觀準確,結果便于保留及標準化管理,可用作篩查和確認試驗。因此TP-ELISA方法被公認為梅毒血清學診斷實驗的首選方法。 其它諸如熒光密螺旋體抗體吸收試驗,梅毒螺旋體制動試驗,梅毒螺旋體免疫印記試驗,梅毒基因診斷技術等血清學檢測方法由于對實驗室的要求比較高,檢測時間較長等因素,限制了他們在醫院的推廣應用,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3 討 論
梅毒作為性傳播疾病(STD)的一種,其發病率近年來在我國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已成為十分重要的社會問題和醫學問題。選擇一種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的檢測方法來及早、準確地診斷梅毒尤為重要。而梅毒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檢測方法其臨床意義又不盡相同。調查顯示多數臨床醫務人員甚至于部分檢驗工作者對這方面都感到困惑。鑒于此,文章較為詳盡地闡述了當前梅毒常見的血清學檢測方法,旨在幫助相關人員在熟悉各種檢測方法后,能夠根據自己的檢測需要和實驗室的客觀條件選擇相對敏感、準確、全面的檢測方法。
參 考 文 獻
[1] 董雅榮,李桂娥,馬季,等.TRUST與USR、RPR在梅毒篩選試驗中的對比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1994,8(2):114-115.
[2] 李鈺.兩種梅毒血清學試驗的檢測結果比較[J].廣西預防醫學,2001,7(2):122.
[3] 孫立平,陳勝明.兩種梅毒檢驗方法的適用性分析[J].中國輸血雜志,2002,15(4):247-248.
篇9
檢測及評價方法
采用丹麥Medtronic公司生產的Keypoint多功能神經誘發電位儀,使用針極電極、表面電極、環狀電極、馬鞍橋電極等進行檢測。在室溫環境下,刺激強度由小到大,達到超強刺激以保證待檢測神經纖維完全興奮。在損傷組中,對雙側肢體的同名神經分別進行針極肌電圖檢測及神經傳導檢測,檢測均在傷后6個月進行,記錄傷側出現失神經電位的例數以及傷側神經傳導速度和動作電位波幅比健側低10%以上的例數,計算假陰性率。在對照組中,取右側肢體作為檢測對象,記錄右側出現失神經電位的例數以及右側神經傳導速度和動作電位波幅比左側低10%以上的例數,計算假陽性率。兩組分別對上、下肢進行檢測。
統計學分析
運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采用配對設計的χ2檢驗對損傷組中兩種方法的檢出率進行比較;對正常組中兩種方法的陰性率進行比較。檢驗水準α=0.05。
結果
1損傷組檢測結果
在94例上肢損傷者中,通過針極肌電圖檢測,89例出現失神經電位,5例未出現,假陰性率為5.3%:通過神經傳導檢測,84例神經傳導速度和動作電位波幅比健側低10%以上,10例未低于10%以上,假陰性率為10.6%。兩種方法的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同時應用兩種檢測方法的假陰性率為0%(表1)。在70例下肢損傷者中,通過針極肌電圖檢測,64例出現失神經電位,6例未出現,假陰性率為8.6%;通過神經傳導檢測,61例神經傳導速度和動作電位波幅比健側低10%以上,9例未低于10%以上,假陰性率為12.9%。兩種方法的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同時應用兩種檢測方法的假陰性率為0%(表2)。
2正常組檢測結果
在85例上肢正常者中,通過針極肌電圖檢測,6例出現失神經電位,79例未出現,假陽性率為7.1%;通過神經傳導檢測,4例神經傳導速度和動作電位波幅比左側低10%以上,81例未低于10%以上,假陽性率為4.7%。兩種方法的陰性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同時應用兩種檢測方法的假陽性率為0%(表3)。在53例下肢正常者中,通過針極肌電圖檢測,5例出現失神經電位,48例未出現,假陽性率為9.4%;通過神經傳導檢測,7例神經傳導速度和動作電位波幅比左側低10%以上,46例未低于10%以上,假陽性率為13.2%。兩種方法的陰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同時應用兩種檢測方法的假陽性率為0%(表4)。
討論
肌電圖是檢測周圍神經損傷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針極肌電圖和神經傳導檢測,涉及失神經電位、神經傳導速度和動作電位波幅等。隨著近年來臨床神經電生理檢測技術的不斷發展,肌電圖檢測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尚未在法醫學鑒定中引起足夠重視。
臨床上,肌電圖檢測在大多數情況下僅起到輔助參考作用,如神經損傷的定性、定位等,在行肌電圖檢測時往往被許多診斷信息影響,如臨床表現、影像學資料、實驗室檢查等,故需選擇性地進行檢測,但對檢測結果進行評價時則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大多是根據臨床經驗去判斷損傷與否。在法醫學鑒定中,我們面對的被鑒定人往往為了達到追究他人更重的刑事責任或獲取更多的賠償利益等目的,可能存在偽裝、夸大,甚至不配合等情況,一般的體格檢查較難真實、有效地反映其神經損害后果,這就更需要鑒定人在現有的肌電圖檢測條件下,尋求并運用更為合理、客觀的檢測方法、指標,去偽存真,準確評價周圍神經的損傷情況。
本研究中,對于已證實周圍神經損傷的受試者均予針極肌電圖及神經傳導檢測,結果顯示,無論上肢還是下肢神經損傷,兩種檢測方法的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均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上肢損傷者的假陰性率分別為5.3%、10.6%,下肢損傷者的假陰性率分別為8.6%、12.9%),而同時應用兩種檢測方法的假陰性率則為0%。對于確證存在神經損傷者,僅行針極肌電圖檢測或神經傳導檢測,可能由于神經損傷類型不同、針刺部位不夠準確、神經損傷后恢復較為理想以及個體差異性較大等因素,未能檢測出明顯的失神經電位或異常的神經傳導速度,從而出現假陰性結果。因此,僅行單一的針極肌電圖檢測或神經傳導檢測,均存在漏診的可能性,會將神經損傷者誤認為正常人,而同時應用兩種檢測方法可有效避免假陰性的發生,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率。
篇10
關鍵詞:肺炎支原體抗體分型;被動顆粒凝集檢測;臨床比較
目前,對于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檢測多通過血清學檢查進行,其中以抗體分型檢測和被動顆粒凝集檢測最為常見,兩者可分別檢測血清各亞型(如特異性IgM、IgG、IgA抗體)的水平及各類型抗體水平的總和,從而反映是否發生肺炎支原體感染及其嚴重程度[1,2]。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肺炎支原體感染者276例行抗體分型檢測和被動顆粒凝集檢測,對比分析兩種方法的一致性及相關性,以期為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檢測提供理論依據[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于我院呼吸科、兒科等因咳嗽、發熱且經門診治療無效者入院治療的疑似肺炎支原體感染276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條件:①咳嗽、發熱等臨床癥狀持續1w以上,且經自行服藥或者門診治療無效者;②各患者均參照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標準確診;③患者入院后服用抗生素,病情有所緩解者;④所有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研究的276例患者中男142例,女134例,年齡2~76歲,平均(30.2±14.7)歲。
1.2研究方法 276例患者自初診時收集血液樣本,-20℃保存備用,分別進行抗體分型檢測和被動顆粒凝集檢測。
1.2.1抗肺炎支原體抗體分型檢測 對于抗體分型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進行,包括IgM、IgG、IgA抗體的檢測,所用亞型抗體的檢測所使用的檢測試劑盒均由以色列Savyon Diagnostics公司生產,實驗操作參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其中IgM、IgG、或IgA種亞型出現1項陽性者,即定義為ELISA結果陽性。
1.2.2被動顆粒凝集檢測 凝集試驗采用日本FUJIREBIO株式會社生產的SERODIA-MYCOⅡ檢測試劑盒進行,設立陽性、陰性對照,具體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實施。試驗結果以滴度表示,以1:160作為閾值判斷結果是否呈陽性。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其中兩種檢測方法的符合率采用百分比表示,結果一致性分析行Kappa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系數進行;此外,對于不同滴度、不同年齡的抗體亞型陽性率對比行Kruskal Wallis秩和檢驗,均以P
2結果
2.1兩種檢測方法的一致性比較 抗體分型檢測及被動顆粒凝集檢測的結果見表1,以被動顆粒凝集檢測結果為準,抗體分型檢測的陽性符合率為87.7%,陰性符合率為75.3%,總符合率為83.7%。兩種檢測方法的一致性檢驗發現,Kappa系數為0.705,P
2.2不同滴度組特異性抗體亞型陽性的分布 按照被動顆粒凝集試驗的結果,將患者按照滴度的差異分為低滴度組(1:160~1:320)、中滴度組(1:1640~1:1280)、高滴度組(1:2560),各組特異性抗體亞型陽性的分布情況見表2。隨著滴度的增加,IgM、IgA及亞型組合IgM/G/A陽性比例也逐漸增加(P0.05)。
2.3不同滴度組與病程的相關性 一般地,抗體分型能夠反映感染發生的進程,血清檢測存在IgM陽性者表示為早期感染;而僅存在IgG抗體陽性則為既往感染;若存在IgM/G/A 3者均為陽性,或者IgM、IgG陽性或IgA、IgG陽性,則表示初次感染或現癥感染。以此為依據,低、中、高滴度組患者中現癥感染者的比例分別為76.9%、60.6%、97.6%。此外,在高滴度組41例患者中有38例患者確診為肺炎支原體感染。
3討論
目前檢測方法主要包括病原菌培養、PCR診斷技術及血清學檢測,其中,病原菌培養最為可靠,但其有耗時長、影響因素較多、陽性率低等缺點,不能滿足臨床快速診斷的需要;而PCR方法的應用雖然提高了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但假陽性、假陰性結果偏高,也難以取得較為理想的結果。因此,目前仍多通過檢測肺炎支原體抗體進行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
對不同滴度組的抗體分型檢測結果顯示,被動顆粒凝集檢測陽性者中以IgG亞型最為常見。對于IgM而言,其陽性例數隨著滴度的增加而顯著增加,低滴度組患者的IgM陽性率僅為10.6%,因此,被動顆粒凝集檢測用于肺炎支原體感染檢測可能導致假陽性結果增加,這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現階段肺炎支原體血清學檢測陽性率較實際感染率偏高。此外,在對被動顆粒凝集檢測結果與病程的相關性分析發現,僅高滴度組患者的病程情況與抗體分型檢測結果相一致,這可能與個體差異、是否具有感染病史、年齡等因素有關,在臨床診斷現癥感染時須同時進行抗體IgM、IgG和IgA亞型的檢測。
參考文獻:
[1]張健,李莉,王文龍,等.肺炎支原體抗體分型檢測和被動顆粒凝集檢測結果比較[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2,35(7):12-14.
- 上一篇:教育管理體制
- 下一篇: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