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教材范文
時間:2023-04-09 12:42: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數學教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指導下編寫的舊教材,往往會過于注重知識編寫,其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接受知識,所以往往會有邏輯性嚴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識環環相扣等特點如果這節課沒學好,以后課程就很難學好了,同時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體現的不是很明顯,讓學生很難系統的進行學習,這樣的課本就只能使學生感到懼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師把知識源源不斷地硬塞給學生,然后通過強化記憶、魔鬼訓練等方式達到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在艱難的基本掌握了知識之后,在數學期末考試的時候卻會有不合格的情況則大大的損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而在新課標的觀念下所編寫的新教材將數學知識形成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法貫穿始終,教師善于發掘出新教材優點,轉變教育觀念,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人材。
一、新教材從學生的身邊事物出發,切實把知識體現在現實生活中
“學以致用”是對學習目的最直接的闡釋,同樣的道理,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能通過生活中的實際運用予以分析,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在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材每一章開始,都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引入,體現整章的核心,而每節課開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教材創設電影院的情境。在電影院內如何找到電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時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自己的意見,有的說先看第幾排再看第幾號,而有的同學說還要看是幾樓(因為有的電影院是兩層甚至是多層的)這是每一位同學都很熟悉的,即使平時考試成績很差的同學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學生學習的愿望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此時教師作適當的鼓勵,學生的熱情就更高了。并順勢引出,在電影票上”6排3號“與”3排6號“中的”6“含義有什么不同呢?從而導出新知識,如果將”8排3號“簡記作(8,3),那么”3排8號“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義呢?這樣的引入學生學起來不容易混淆,應用不著教師費心的講解了,只需作適當引導,歸納就可,把學習的自還給學生。或者我們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如果將教室里大家的座位按平面直角坐標系進行標記,能有多少種不同的方法,大家的坐標分別是什么,以此來激發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熱度。
二、在根據新教材進行授課的同時,也要把學生引進探索、創新的空間
俗話說:“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運用到教學過程中也同樣如此,教材只是給了一個大概的框架,一個基本的知識體系,具體怎么教學、怎么授課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的進度予以指導,教師按照教材編排上述的內容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體現教師組織學生主動獲取、掌握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數學家思維能力。如學習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時,教材設計了“想一想”在筆直的鐵軌上,夾在兩根鐵軌之間的枕木是否一樣長?教師不要急著下結論,給出定理,而是組織學生展開思考。有的學生認為不一樣長,因為當鐵軌的寬度不一樣,那么夾它們之間的枕木就不一樣長了;有的同學則反搏說,鐵軌是讓火車行走的,而火車的兩邊的鐵輪位置是固定不變的,也即它們的距離是不變的,要是鐵軌寬度不一樣,火車就會出軌造成事故。此時課堂成了學生的辨論臺,然而教師作適當引導,題目的前提是在筆直的鐵軌上,不用考慮轉彎時的變化,學生一點即明。同學們開心的笑了“哦!”,“我早說了嗎!”等聲一遍,再轉入下面的學習就從容多了,也體現了教師組織、引導學生主動獲取和掌握知識。
又如“議一議”:舉出生活中的幾個實例,反映“平行線之間的垂線段處處相等”的幾何事實。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學生合作交流,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學生舉出多種多樣的例子,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新教材實例多、實圖多,降低了教師“教”的難度
初中時期的學生在邏輯思維、理解能力等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發育還不完善,還需要一定的案例、圖例予以配合才能更好的理解,傳統的數學教材即使是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也產生這樣的疑問“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這么深奧的數學呢,它們有用嗎?”而現在教材舉也很多實際的例子,不用教師費心說,學生看題或在學的過程中已感知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級下冊“船有觸礁的危險嗎”這一節內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數知識求路線或物高的內容,本是難度大而又枯燥無味的內容,但因其實例,學生生活中會應用到的知識,學生很感興趣,并且再加上美麗的實物圖,把學生感官也動員起來了,那學的勁就不用說了。而教師也不用把知識“形象化”了才去讓學生理解,相對來說教師講授的時間少了,學生學的時間多了。
四、新教材課后的“讀一讀”環節,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讀一讀”的內容有的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有的只是介紹知識的由來,不僅擴闊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這一節的課后,“讀一讀”的內容是“偵察兵密碼通信游戲”,它是正方形性質應用的游戲,非常有趣,能充分調動學生自學、閱讀的情感和興趣。要是學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探究,和學生一起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并發展良好的師生關系。
新教材還有許多可利用的優點,讓我們一起慢慢去發現并加以應用吧!然而,正如索爾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陽上了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處,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發揮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讓教材服務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參考文獻】
篇2
初中數學教材例題功能教材也被稱之為課本,它是以教學大綱作為系統來對學科教學內容進行疏通和整理的過程,教學用書往往集中體現的是教材中的重難點。以初中數學教材為例,通常我們將數學教材劃分為學習主題、知識結構以及基本線索三個方面,教材在輔助教學目標實現以及提高教學質量方面有著顯著的促進意義。作為聯系習題于教科書之間的重要橋梁,例題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科書的風格趨向以及整體水平,這對于初中數學教學實踐而言意義重大。現階段,國內外關于教材例題功能的研究尚不夠深入,在教材例題應用方面的挖掘深度還有待提高,這是當前初中數學教材例題應用方面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的功能
作為初中階段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解題這一基本活動形式對于學生數學思維培養有著積極的促進意義,在多年教學實踐后,關于數學教材例題的探討也形成了多樣化的理解。在解題方法方面,喬治?波利亞將其視為題意理清、計劃擬定、計劃實施及回顧的重要過程,這一過程中通常需要在分析的基礎上完成對應的解答,并以此為基礎得到相關結論。從功能角度分析,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對初中數學教材例題展開理解:
第一,結構方面。從例題結構方面分析,通常例題的呈現是知識技能與方法的一種集合,其中知識的價值在于思考,更在于具體方法的掌握,無論是例題講解還是示范都是數學解題技能的重要傳播過程,其最終目的旨在從知識到能力的有效轉化。因此,結構功能是初中數學教材例題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第二,功能方面。從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的主要功能分析,其中涉及到教育功能、示范功能、知識功能以及發展功能等方面的內容,這就需要在實際例題教學過程中將系統化的知識轉化為必要的能力與技巧,在對思路進行整合和解題方法形成的過程中規范解題格式,從思想和行為的雙重角度端正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動學生發現解題的樂趣。在數學教材例題當中,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也將得到體現。
第三,教學形式方面。從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的教學形式角度分析,無論是概念的熟悉、錯誤認知的糾正還是知識的鞏固都需要通過對應的例題來得到體現,在促進知識外延的過程中完善習題講解和操作過程,區別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分別,把握不同知識的本質。從方法與解題技巧方面分析,例題模式的形成也不可缺少必要的經驗作為指導,這也是數學例題存在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初中階段數學教材例題功能的變相呈現。
二、初中數學教材例題的使用
1.例題安排應當與學生學習情況相對應
對于初中階段數學教材例題教學而言,例題的安排應當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相吻合,無論是例題的選配還是設計都應當形成對應的目標導向,在滿足學生知識需求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熱情。在對例題進行選配和安排時,通常最常用的方法表現為“增”“刪”和“調”,在這一過程中使得例題的重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合。例題的“增”,主要是從學生認知缺陷角度出發,針對某一教學重難點進行必要的知識點補充;例題的“刪”,也是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來對內容進行必要的刪除;例題的“調”,是需要從學生實際水平來對例題的呈現順序進行調整,通過例題次序的變換來達到最佳的例題教學目的。
2.完善對例題的拆分
例題的呈現,基本是以整體出現,這就如同一整的機器一般,在若干小零件的共同作用下輔助機器的運轉。教師在面對例題講解時,若是僅僅是按照大綱要求來對例題進行講解,這樣學生所獲得的思考空間可想而知,因此針對例題的拆分操作就顯得至關重要。例題的拆分除了需要對學生情況有所了解并且熟悉教材內容之外,還需要將不同的知識進行相互補充,明確知識的呈現是否是學生能夠掌握和理解的,針對一些較為生疏的知識應當對其中的重難點進行仔細劃分,完善教師的教案設計,這對于例題使用而言,有著積極的指導和促進意義。
3.突出例題中的方法指導
學會觀察和思考是新課程改革對數學課程實施提出的重要要求,如何完善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不僅在于知識的灌輸和積累,同時在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形成方面也有重要指導作用。例題教學過程中,方法指導的重要性在于正確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傳播,利用有效的教學方式來對知識進行整理與歸納,突出例題方法指導的針對性和個性化特征。比如,初中數學例題教學中的不規則圖形面積講解中,可借助數學思想轉化的方式,將其中的不規則圖形面積轉變為對規則圖形面積的處理,這就是所謂的割補法教學。除此之外,在數形結合例題教學中,數學思想的轉換也可從方法指導中得以體現,這樣的課堂不僅能夠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夠給學生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夯實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由此可見,我們在進行初中數學教材例題講解時明確教學目的是關鍵所在,這對于學生數學知識及思維的培養有著不可忽視的指導與干預作用。借助數學教學思想的轉化,能夠使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便于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和吸收,這同時也是初中階段學生數學素養形成的重要過程。
綜上所述,作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例題教學應當隨著課堂教學重心的轉移而有所改變,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通力配合。從教學實踐不難分析,數學例題教學的實施,需要從基礎知識和數學思維培養的雙重角度出發,切實突出智力培養在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從多樣性和多類型角度對例題教學進行分析,這是素質教育實施首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喻平.數學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篇3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材研究;教材拓展;知識優化
在學校學的數學知識,畢業后若沒有機會去用,很快就忘掉了。然而,深深銘刻在心中的數學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推理方法和看問題的著眼點等,卻隨時隨地發生作用,使他們終身受益。而我們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又普遍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質疑思維的缺乏,數學活動經驗的欠缺,都影響著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數學品質的形成。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應當尊重教材,明確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然后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挖掘和優化,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容易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消化,才能不斷的提高學習成績。
一、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普及
人類在不斷的發展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所以數學也是不例外的。數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它也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數學文化。數學文化的形成極大的推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案例1:拓展課《初中“數與代數”知識的構建》教學設計片段:
(一)開門見山,回顧知識
1.我們學習的哪些內容是屬于數與代數領域的?
正整數(小學時的整數),自然數,正分數(小學時的分數),正數,負數,有理數,無理數,實數,整式,分式,二次根式,代數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次函數,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
2.把我們提到的這些知識整理一下,你會做怎樣的分類?
“數”的有關內容和“代數”的有關內容。這些看似零散的知識,都是屬于數與代數的領域,那么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聯系!
(二)數系擴充,核心運算
3.梳理我們學過的數,你會如何來建立數系圖?
我們用擴充的方法來建立數系圖的。
4.“數”學習的核心是什么?擴充過程中有沒有改變?
核心:運算(加、減、乘、除、乘方、開方)。在數系擴充過程中,運算和運算律依然適用。
(三)數式相通,內涵歸納
5.“數”不夠可以擴充,為什么還要學習式?怎么學習的?
數是表示具體的,特定的,而式子是表示抽象的,一般的。所以代數式學習的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過程。
(四)返璞歸真,思維繼續
代數史介紹:古希臘學者丟番圖開始用希臘字母表示數和一些運算,成為用字母表示數的先驅。這之后又經歷了1200年,16世紀的法國數學家韋達才有意識地、系統地用字母表示數,因此,他被尊稱為“現代代數學之父”。
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適當講解一些數學的發展史以及對數學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物[1]和歷史事件。了解社會的進步以及人類文明的發展。數學史和數學文化以故事的形式出現,都會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進而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會是數學課堂的氣氛不再枯燥,而是增添了一份樂趣。
二、課堂教學活動的優化原則
首先,要明確教學的目的。對于教材的應用范圍的拓寬要具有一定的目的限制,雖然是一種拓寬和發散的形式,但是也不能完全的脫離教材,脫離教學的任務。否則的話會導致課堂的教育失去原有的價值,走向錯誤的區域,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進步。
案例2:拓展課《探究“邊邊角”》教學設計片段:
教學流程:
(一)思起于疑:
問題:在SABC和SA1B1C1中,A1B1=AB,要使SA1B1C1 ≌SABC,則應補上條件___。
小明補上條件:A1C1=AC,∠B1=∠B。你認為可以嗎?若不可以,請舉出反例
展示:八年級上冊課文P39思考(內容和圖片)
質疑1:滿足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有可能全等嗎?
(二)提出問題:
思考:在SABC和SA1B1C1中,A1B1=AB,A1C1=AC,∠B1 =∠B。則SABC與SA1B1C1有可能全等?
回顧:當“邊邊角”中相等的角為直角時,兩三角形全等。“HL”是“邊邊角”的一種特殊情形。
(三)合作探究:
當“邊邊角”中相等的角為鈍角或銳角時,兩三角形會全等?
在小組展示交流的基礎上歸納得出如下結論:
當“邊邊角”中相等的角為鈍角時,兩三角形全等;當“邊邊角”中相等的角為銳角時,兩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再次質疑:當相等的角為銳角時,滿足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有可能全等嗎?
(四)探尋根源:
學生交流,教師演示后歸納:當相等的角為銳角時且當AC≥AB時,兩個三角形全等。當ACAB時(AC垂直于BC除外),兩個三角形不全等。
(五)成果分享:
通過本節課學習,明白了“邊邊角”在某些特定的條件下是可以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的。
反思提升,對邊邊角的認識。
本節課通過探究,明白了“邊邊角”是假命題時,舉教材中的反例的原因是:有兩邊一對角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在多數情況下是全等的,只有這一種情形不全等。因此,“邊邊角”是不能作為判定任意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其次,就是課堂教學活動應該具有層次性。我們在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應當盡量的遵循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夠充分的體現出學生數學智能的發展層次。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對知識的接受水平是不同的,所以我們應該對班級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做到因材施教,這樣才能夠有層次、有重點的解決問題,實現數學教材的拓展和優化。
三、拓展和優化教材知識的實際應用
教師要在熟練掌握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之上,不斷汲取生活當中的新知識,新素材,并且善于將這些素材以數學的形式進行講解。比如我們在初中課堂上比較難以理解、比較抽象的知識函數,我們可以在講解的過程當中不需要按照傳統的一個例題,一道習題的進行講解,而是可以從學生平常學習的生活入手,比如可以舉打車的例子,將打車的過程賦予具體的數值,這樣學生既有了學習的興趣,又有了熟悉的情境,學習起來也就相對容易進行理解和記憶。教材上知識的拓展和優化是沒有固定的格式和套路的,一切知識的講解形式都取決于教師,教師在知識傳授的過程當中的主導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在知識講授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教師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在進行知識講解之前,應該講教材的章節以及內容和重點的知識點掌握牢靠,提高知識的儲備量。還要對教材編寫者的意圖進行了解,并且在這個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和教學經驗,將骨干的知識體系豐富化。我們應該注重素材背后所體現的標準或者是思想、方法。良好的講解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學的內容,還能夠拉近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環境。
其次,要對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所了解,以數學知識為基礎,逐漸的添加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將理論與實際進行更好的結合。當然,教師也不能單純的認為只要結合就能夠使同學接受,我們還需要在不斷的講解過程層當中,觀察學生的接受情況以及是否適應這樣的教學形式,從而做出及時的改正和完善。
最后,就是要求我們的教師能夠不斷的豐富和積累自身的知識。我們對數學的教材進行拓展和優化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調動學生學習思考的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的思維不僅僅局限于課本當中。所以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更加應該不斷的汲取更多更廣泛的知識。教師還應該充分利用自身教學的經驗,是數學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下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對上述講述的內容進行具體的體現。每一個例子其實都可以有多層次和角度的展現方法,這樣才能夠舉一反三,才能將舊知識與新知識更好的結合。例如:已知AB是O的直徑,直線CD交O于E、F,ACCD,BDCD,C、D是垂足。求證:CE=DF。當我們講解完他的證明方法后,可以對其結論進行延伸。進行更多的疑問設置,比如OM與AC,BD有何關系?若AC=a,CD=b,BD=c,且b2-4ac>0,那么CD,CF與方程x2-bx+ac=0有何關系等等。
四、總結
數學課程的教育并不是完全的按照教材照搬照抄,而是應該對知識進行拓展和優化,找到能夠有利于學生接受的方式,使數學知識體系能夠由淺到深,由特殊到一般。實現對課本的充分解讀和合理運用。教師在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應該充分的挖掘教材當中的價值,將更多的數學學習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不斷鍛煉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掌握學習的方法,體會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輝.初中數學教材的拓展與優化[J].數學大世界(教學導向),2012,(8):15
篇4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教材;加工處理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2-0109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后,要求教師打破原有的教材觀,“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正確領悟教材素材中的信息,并找出符合自己教學實際的教學素材。本文介紹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數學素材進行加工和處理的幾點做法,與大家共勉。
一、課本服從實際,提倡使用自主探究性素材
新教材的學習內容一般常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但是由于地區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創設問題情境時,教材中的素材不一定適用,所以針對學生的情況,可選擇比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更能激發學生熱情的問題作為素材。
如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一次函數”,教材選擇了三個素材:摩天輪、鋼管有序堆放、汽車剎車,它們分別代表了函數的三種表示方法:圖像法、表達式法、表格法,這些素材的特點是:摩天輪是一種驚險的娛樂活動,它包含了重要的周期思想,可它不是一種平等的城鄉都適用的數學素材,況且它的潛在的危機使家長們一般會制止學生體驗;鋼管有序堆放是一個探究性教學素材,對本節內容的展現速度慢,不利于概念的鞏固;剎車問題是關注生命的人性化素材,是一個值得尊重的數學教材,它具備了很強的德育功能,但不可體驗。如果就按教材中的三個素材教學,課堂反應平淡,任你教師激情四射,學生就是不為你“心動”。
事實上,生活中無處不包含函數思想,同學們返校途中的路程與時間的變化關系對任何一名同學都是“平等”的數學素材,通過他們自己對這一個過程的描述,既可以直接體驗常量變量間的抽象關系,又可以認識到函數三種表示形式的統一性。鑒于以上認識,筆者在授課時對素材作了如下變更:
請你按要求描述你從家到學校的過程中,路程隨時間的變化關系:1. 用數學語言描述早上你從家到學校的過程;2. 當你騎車的速度為15千米/時時,用表格表示你離家路程s與時間t的關系;3. (展示準備好的s-t的圖象),對于給定的時間t,你能從圖像中找出相應的s嗎?4. 你能確定離家的路程s與時間t的關系式嗎?請根據關系式計算當時,相應的s的值。
一個很小的改變,卻讓課堂“走”的很順暢:它讓學生走進了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天空,讓數學走近了生活,同時學生在“走”中親歷了現實生活情景,感受數學的美。
二、合情面對教材,善于開拓約束性學習素材
教育家杜威認為學生是起點,教材是終點,只有把教材引入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直接體驗,才能把起、終點聯系起來,使學生從起點走到終點。新的數學教材中有的課題標題生活化后,反而造成了學習素材的約束性.如北師大版數學(九年級上)“利用相似三角形測高”,它是一節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測量旗桿的高度的活動課,課本介紹了“利用陽光下的影子”“利用標桿”“利用鏡子的反射”三種方法。筆者通過教學比較發現,如果課堂內拋開書本上三個教學素材的約束,學生的思維與測量會呈現多維化的趨勢。
1. 三個課本上的案例結束后,用課件展示圖片:旗桿的影子不全在水平地面上,而是有一部分在其他建筑物上(如圖1所示),邊上有個小朋友在邊撓頭邊自言自語,怎么辦?
一個小組用課本與鉛筆拼出類似圖2的示意圖,并給出了解決方案:太陽光線AB∥CD,墻面BC平行旗桿AO,且墻面BC垂直旗桿影子OC(如圖2所示),即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所以BC=AD。根據影長OC,測出旗桿OD部分的長,再用標桿測出影子BC,則旗桿高OA=BC+OD。
2. 同學們討論了旗桿的斜面上的測量方案后,課件再展示一個測量小組在雨天遇到的麻煩:這天氣,偏下雨,沒有陽光怎么測量?
當筆者要求同學們給予幫助時,另一個學習小組馬上給出了方案:雨天,路面上的小坑必會有積水(如圖3),旗桿的水中會有倒影,測量者通過積水看旗桿的倒影的頂端,分別測得旗桿和觀察者到積水點距離a、b,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質,得a/b=m/h且l=m,所以旗桿高度l=ah/b。
3. 臨近活動結束,課件拋出“奇思妙想:你能只用一根只有2米長的皮尺測出旗桿的高度嗎?”本來這是留給學生課后思考的問題,但課堂中學生強烈地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得課堂在延續中不自覺地拖堂了,可學生的解決方案馬上出來了:旗桿肯定有一條長于旗桿的旗繩如圖4,設表示旗桿的高度,先固定好從桿頂到桿底的繩長,并作好標記,記為AD,那么AD=AB再拉著旗繩沿水平面向前走長BC,設旗繩總長是AC,且AC=AD1+D1C,其中AD1=AB=AD,測出BC=m,CD1=n,由勾股定理得AC2=BC2+AB2,所以(AB+n)2=AB2+m2,解之得,旗桿高度AB=m2-n2/2n活動結束,學生興致猶在,喋喋不休。
三個補充,三次發展,學以致用,體現了學生可貴的開拓精神。可見,在教學中,只要給學生一點空間,他們就會把它放大,這就是實踐與創新,這才是學有價值的數學。
三、審視學習動機,重視使用情景性歡快素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了數學課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數學素材的設計要真切感人,能夠觸動學生的內心深處,立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學習情緒的高漲,進入思維活躍的狀態。
例如北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上)“求代數式的值”是一節比較枯燥的內容,可以設計讓全體學生參與的“猜撲克游戲”。課前,讓每名學生準備一副撲克牌。上課時,先請學生用手帕把教師的眼睛蒙起來,由教師指令,學生在各自的課桌上的操作:
1. 每人把一部分撲克牌分成數目相等的三堆(設此時每堆撲克牌數為張);
2. 從左邊的一堆取出6張放入中間一堆;
3. 再從右邊的一堆取出3張放入中間的一堆;
4. 從中間的一堆取出與左邊一堆剩余張數相等的撲克牌放入左邊一堆。
當全體學生操作完畢,教師立即說:“現在你們每人的中間一堆撲克牌都是15張。”學生很驚訝:“每人的牌數原來并不相等,為什么中間一堆都剩余15張而老師又能脫口而出?”學生心存疑慮,很想讓教師再重復一次。于是,教師變更指令:大家先從左邊的堆取出10張放入中間的一堆,再從右邊的一堆取出8張放入中間的一堆,最后從中間的一堆取出與左邊一堆剩余張數相等的撲克牌放入左邊一堆。完畢,教師宣布:每人中間的一堆都有28張撲克牌,頓時,學生情緒高漲.教師引導學生將上述指令譯成數學語言,讓學生算出兩次中間的一堆剩余的撲克數,分別是x+6+3-(x-6)=15張和x+10+8-(x-10)=28張。學生恍然大悟。
四、辯證看待過程,設計流動性有機素材
許多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把注意力放在調換教材內容或活動設計上。為活動而活動,為體驗而體驗,輕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素材,這是教師在使用教材中應該注意的首要問題。教師在對素材進行調整的時候,首先要對課程標準、教材進行充分的研究,完全領會教材編排的意圖,對教學目標能夠準備把握。
例如,北師大版數學(年級七上)“多邊形和圓的初步認識”有這樣一個問題:從一個多邊形的同一頂點出發,分別連接這個頂點與其余各頂點,可以把這個多邊形分割成多少個三角形?挖掘教材資源后進行如下設計:
1. 通過動手,你得到了怎樣的規律?
學生經過動手操作,發現了幾個規律:(1)多邊形的邊數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2)多邊形的邊數每增加一邊,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個;(3)分割成的三角形個數=多邊形邊數-2;等等。
2. 引申:還可如何取點、連線,也可分割成若干個三角形,由此又能得到怎樣的規律?
3. 從一個圓的圓心出發,引n條不重合的半徑,圓被分割成多少個扇形,學生通過上題的活動經驗,馬上得出結論。
4. 動手設計、創意:用圓、多邊形等你所熟悉的圖形拼成一個漂亮的圖案,并寫出貼切的解說詞。
學生想象豐富,設計作品多種多樣,解說詞更是各有千秋。
篇5
關鍵字:初中數學;引言;章頭圖;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6
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首頁都有一段本章的引言,引言反映出本章數學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內容.引言一般有濃厚的生活情景,反映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引言與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息息相關,同時也提出本章所要探索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刻理解章前引言的含義,挖掘章前引言與所學數學知識的聯系,發揮引言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一、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引言的內涵
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的引言是全章的起始、序曲,是全章內容的引導性材料,具有先行組織者的重要作用.引言的主要內容包括:借助適當的問題情境(實際的或數學內部的)引入本章內容,使學生了解本章內容的概貌,同時使學生了解本章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研究)方法.“引”就是引發興趣、引起求知欲、引出知識、引導方法.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的引言是針對學生的,素材的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相適應,語言生動活潑.教材的這些引言,對于引發求知欲、加強對基本思想方法的啟示、培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等都有重要作用.
二、引言的呈現形式
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的引言一般都與章頭圖的配合呈現,兩者是有機的整體,他們圖文并茂、相互映襯,共同發揮其教學中的作用,同時每章的引言又與每章的小結互相呼應,引言中的內容概述、方法引導目的是“了解概貌”,常以具體例子為載體,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進行概述與提問,小結中的內容體現本章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目的是“把握本質”.兩者在設計上首尾呼應,使本章的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為一個較完整的結構體系.
三、引言的主要地位和作用
1.幫助學生了解本章學習的內容、地位和作用
一方面,就整體而言,引言對該章內容起了很好的導入作用。它向學習者簡明扼要并全面地展示了所需學習的主要內容及知識點,更為重要的是,它緊密聯系學生已學習的知識內容,促使學生將所學習的知識點編織成一個環環相連的網絡。另一方面,在教學中我們所講的每一個數學問題都應服從于教學目標,教學過程都應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所以,教學一開始就讓學生了解教學目標是很必要的,這樣可以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做到心中有數。新教材中的章頭圖和引言恰好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本章學習的內容、地位和作用。比如: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中的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的引言,與其配合呈現的章頭圖是關于一幅電視塔的圖片,引言通過需要對電視塔發射的電池波的傳播半徑這個二次根式的的化簡,引出本章需要學習的內容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進行二次根式的運算?如何將二次根式化簡?通過本章的學習可以為后面一元二次方程的學習打下基礎等,讓學生明確本章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并明確本章知識在以后學習中的地位和作用.
2.喚起并激勵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激情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夸美紐斯認為“: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一門學科,不是建立一個小型的圖書館,而是要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參與到獲得知識的過程中去。”心理學家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探索它,認識它;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并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的引言能夠最大程度地喚起并激勵學生學習新知識點的興趣和激情,是因為其總是與章頭圖結合一起以生動形象的畫面表現出來。這樣的引言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學生對之十分熟悉因而甚感興趣。人的內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章頭圖和引言使教育者因勢利導,在授課中就地取“材”,借助教材中的“第一手資料”,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振奮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3.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數學教學是學校教育中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然而提及數學學習,每每令人想到的總是公式、定理、解題,致使許多學生認為數學嚴謹無味,繁雜枯燥,毫無情趣。其實不應如此,數學也是一種美學,數學本身充滿著魅力“,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普洛克斯拉語)。傳統的數學教學往往忽視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的引言注重從實際生活出發,貼近生活,把社會生活中的廣為學生熟悉的題材引入到數學的大課堂之中,善于選擇與學生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與情境,說明本章內容的現實背景.例如:新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以一幅美麗的山村景色作為章前圖和引言來引入:在大山腳下有一條鄉村公路,公路通往三個村莊,一輛汽車從第一個村子向第三個村子行駛.圖上配一個表格,表格上有每個村莊的名字和發車時間,還有用數字、字母表示車到達某一地點時的線段圖.從這段引言和章前圖可以看出,本章要研究的就是如何利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行程問題.圖中已知信息有時間和某一路程的長;未知的是線段上用字母表示的路程的長.也就是說,要解決這個行程問題,必修采用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4.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師在“授業”的同時,還要“傳道“”解惑”,傳人生之道,解人生之惑。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的引言與章頭圖多通過生動、典型的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畫面再現教材內容,其畫面緊密結合現實生活,圖文并茂,多姿多彩,引人入勝,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讀史使人明智,有些畫面生動形象地追溯數學的發展史,使學生了解數學的來龍去脈,了解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史,了解前輩先賢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數學成就和孜孜以求的艱辛探索,這必將激發青年學生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對其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起了極大的激勵和推動作用;數學是思辨的科學,有的章頭圖和引言在生動形象的畫面中即內蘊著事物運動的變化的、矛盾的轉化等等辯證法思想,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與人生觀。由此看來,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的引言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與提高有較大的作用.
總之,新人教版初中數學每一章的引言,它以入口較淺的生活或學生能理解的實例,介紹了本章節要學習的內容、地位和作用,同時從數學角度以與本章內容有關的人為背景,揭示數學應用價值以及其中蘊涵的數學基本思想方法,是學生學習本章課程的開場白,是本章知識的生長點、核心內容或研究方法,因此章引言作用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篇6
一、充分利用趣味性材料,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愛因斯坦曾說過“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通俗地講就是在輕松活潑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地牽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而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它具有嚴密的推理性和邏輯性,如果教學手段陳舊、單一,難免會使學生產生枯燥、乏味之感,教材中的閱讀材料感性直觀、生動有趣,正好彌補了以前教學上的缺陷。目前,初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已經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材閱讀材料選擇的素材來源于自然、歷史、社會與科學中的現象和問題,反映一定的數學價值,對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因而他們會對材料內容表現出更大的興趣。如在幾何教學中,《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現象》讓學生通過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如動植物的形體,日常生活、生產中許多的交通工具、大量美觀的建筑等,突出軸對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物,更是人們設計各種事物的思想來源之一。結合教材和聯系實際,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愛生活的情感。而《拼圖游戲》則巧妙地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方法,寓知識、智慧、趣味于一體。《生活離不開圓》更是以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圓形物體說明了許多數學理論來源于生活實踐,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感到既親切又新鮮。《會徽中的數學》《美麗的鑲嵌》和《精彩的分形》,使學生感受到了現實生活中存在如此豐富的數學知識及其無與倫比的數學美(對稱、簡潔、和諧),可進一步發展學生對軸對稱現象的認識,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思考問題,用數學的方法探索世界的奧秘!這些材料既有一定的趣味性,又運用了學生剛學到的知識,均能引起學生較大的興趣。當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瀏覽成為一種習慣后,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了升華,也給他們今后的學習平添了無限的趣味,魏書生倡導的“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享受”說的大概就是這種境界了。
二、適時插入知識性材料,激發學生思維的發展
數學是思維的訓練工具,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要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我們在教學中必須結合數學教學的特點,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教材根據中學生各階段的思維特點,抓住中學生思維的關鍵期和成熟期前的有利時機,有計劃、有目的地介紹了一些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閱讀材料,以培養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潛能。在學習《圓》時,閱讀“圓周率π”,使學生知道我國除祖沖之外還有劉徽,他們對圓周率都有精深的研究,也使學生懂得了“曲”與“直”之間的辯證關系,計算π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引發新的數學概念和思想;《王冠疑案與浮力定律》材料,不但使學生了解了阿基米德破案這一個經典的故事,更從故事中得到啟發:發現源于生活,身邊的小事都能成為我們發現新知的載體,只要我們平時認真觀察、思考、探索。“勾股定理”不僅是數學的魂寶,而且還是人類文明的象征,閱讀材料《從勾股定理到圖形面積關系拓展》,深入淺出的表述了勾股定理與圖形面積的關系,這不僅使學生更進一步認識到勾股定理,還引發學生思考勾股定理更多更神秘而有趣的數學(幾何關系)問題。材料在探索勾股定理與圖形面積關系的時候,明確給出了當圖形是正三角形時的證明過程,并提出猜想:是半圓的時候是否也成立,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激發學生動手去證明一番。材料最后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研究的“二個月牙面積之和等于一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這個懸念,讓學生意猶未盡,并會嘗試著大膽設想各種圖形,對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認真指導實踐性材料,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學生的認知過程總是從感性認識開始發展到理性認識,我們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總擺脫不了“注入式”甚至于“滿堂灌”的模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日久生厭。而教材閱讀材料中有部分可實踐、能操作的材料,只要能夠認真處理,巧妙穿插,對學生的動手、動腦等一系列數學學習能力很有好處。初一閱讀材料《初識幾何畫板》初步介紹了幾何畫板這款軟件,敘述了幾何畫板的基本元素、功能、特點,我們可以把學生帶到機房去進行操作,同時也讓學生懂得了可借助于計算機,應用多媒體技術來繪制表格與圖,借助電腦利用平移、旋轉、軸對稱等繪制美麗的圖案,探索圖形的性質等。到初三教材中有《計算機畫二次函數圖像》材料,大家知道二次函數是初中階段最重要的函數,多年的數學中考壓軸題都要用二次函數處理解決,二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是解決二次函數問題的關鍵,而靜態的二次函數圖像不便于揭示二次函數變化規律,《計算機畫二次函數圖像》正好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用一節課時間來使用《幾何畫板》研究二次函數圖象,教師可以先簡要介紹一下利用幾何畫板畫二次函數的圖象的方法:建立直角坐標系,繪制二次函數的圖象,馬上能看到二次函數的圖象。然后讓學生自主嘗試,完成一些簡單二次函數圖象的繪制,再根據二次函數幾種通用的表達形式,設置一個簡單的程序,只要輸入參數a、b、c就可以出現二次函數圖象,由學生動手操作并保存上交,老師打開一些同學保存的文件進行講評批改,鼓勵學生把學到的數學知識與電腦知識結合起來使用。這樣老師和學生一起運用《幾何畫板》畫動態的二次函數圖像,既復習了二次函數的圖象與性質,幫助學生從一些煩瑣、枯燥和重復性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又直觀、便捷、高效,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動手、動腦,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通過閱讀材料的學習和實踐操作,掌握了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了學生研究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積極引入數學史材料,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篇7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材使用;有效性;課堂教學
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師要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參與教材開發。所以,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篩選教材內容,確定教學方法,編寫教案,搜集相關教學資料,制作教具等,對教材繼續開發。
一、數學教材使用現狀
雖然新課改已經實施多年,老師也在根據其要求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但是,課堂教學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有些教師的教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根據教材照本宣科,這種行為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的老師沒有結合學生的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整合,生硬套用教材的編排順序,從而導致講課不順,學生思維跳躍大,難以適應老師的教學。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學習困難,從而失去學習興趣。這些現象表明,目前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不利于實現新課改的設置目標。
二、提高數學教材的有效使用性
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有效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幫助教師順利組織教學,還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此,我的教學主要堅持以下幾點。
1.轉變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的講授,沒有在乎過學生的想法,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要想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先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將那種相對來說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掌握自己的思維,教師只需要在旁邊加以協助即可。同時,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地采用一些比較幽默、風趣的教學手段,以便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積極引入多媒體教學
數學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內容抽象,許多學生難以適應。因此,如何讓知識生動形象,是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時常思索的問題。而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難題,使枯燥乏味的課變得生動活潑,使原本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推動學生的思維水平不斷向高層次發展。
有這樣的一道題:已知:直線a及點A、點B,其中A、B位于直線的同旁。在直線a上找一點M,使AM+BM最短。
這個難題,在拖動P點的過程中,用形象的演示替代老師生硬的講解,學生樂于參與,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當然,除了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我還經常制作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如,將兩根木條中點訂在一起,四個端點繞上線,制作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用這個模型演示:當對角線從不垂直變為垂直的過程中,平行四邊形逐漸過渡到菱形,從而引導學生加深對“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的認識,教學效果很好。
3.不合適的教學情境應當改編或替換
知識需要融于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教學情境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具有營造探索氛圍、激發求知欲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應用意識的作用。但是,許多教師抱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素材是學生陌生的、不感興趣的或沒有相應的生活體驗的,情境作用就大打折扣。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把教材中的情境素材改編或替換成學生熟悉的、社會熱點的素材,這樣往往能吸引住學生的眼球。
例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立方根”的引入:一個球形儲氣罐的體積是另一個球形儲氣罐的體積的8倍,那么大的球體的半徑是小球體的半徑的多少倍?我認為這里有不妥之處。學生以前沒有學過球體的體積公式,需要老師臨時補充。學生接受這個公式需要一個過程,而且里面還有π的干擾。我認為這個引例有必要改編或替換,不如直接用正方體替代球體,這樣更符合學生的學情。
4.抽象的知識生成需要多作鋪墊
數學教材中的數學概念、定理以及定義一般較為抽象,學生有時覺得難以理解,容易形成思維障礙。教學中需要多作一些鋪墊,可以設計一些問題串,預設一些互動環節,一步一步有效引導學生思考,更好地展示數學知識形成與發展的過程。
比如,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單純地讓學生證明,記憶較枯燥,不妨讓學生先畫一個三角形,再畫出此三角形的中位線,用刻度尺量一量它是否等于第三邊的一半,用平推三角板的方法,驗證中位線是否平行于第三邊,多數學生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再證明。這樣的感性認識可以化解枯燥、抽象的思維障礙,有利于學生獲得新知。
5.不合理的教學順序需要大膽調整
一本教材在安排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上有編者的思考,但是這樣的順序并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以此為依據做出相應的教學調整。比如,例題最好遵循由易到難,練習與例題要匹配等。本人反對將所有例題講完,再讓學生完成練習,倡導講練結合,講練穿行,這樣效果更好。
我曾聽過一堂公開課,內容是北師大新版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2節“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此課照這樣的順序安排,則基本上是學生在探究,老師只需起到一個組織者的作用,適當的時候加以啟發、點評,引導學生總結方法與知識點,從而減輕了老師的負擔,突出老師組織、幫助者的角色,而知識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習得,能內化到其知識網絡中。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教材的有效使用性的措施還有很多,這就需要老師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教材的有效使用,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中進行相應的教學實踐可以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更加透徹。同時,教師也要改進其教學觀念和模式,將學生放在主置。上述所講的內容,只是單純地對其進行了簡要闡述,其具體措施和方法還需要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探討和研究,從而得出更多有利于提高學生數學水平的教育方法,為以后的數學教學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熊雪景.試論北師大版初中數學教材的特點及使用方法:兼述初中數學教學新理念[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9(01).
[2]任勇.走向卓越:為什么不?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07.
[3]相小波.用好數學新教材體現新課程理念:例談初中數學教材的有效使用[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1(11).
篇8
摘 要:數學知識歷經時代的洗禮和眾多數學家的豐富與拓展,其不僅只具有傳授知識、解決問題的價值與意義,還具有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價值。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利用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學生的思想品質。通過閱讀材料,激發學生民族情感,培養愛國精神;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精神;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愛美的思想情操;通過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整體性。
關鍵詞:初中數學;閱讀材料;價值;意義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從應試教育轉變成了素質教育,初中數學教學不僅需要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學生思想的熏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數學教材中的“閱讀材料”作為數學學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善于從中發現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思想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依據具體的教學經驗,對于“閱讀材料”中所包含的價值與意義進行簡略探究。
一、利用閱讀材料,激發學生民族情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我國數學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在數學發展史中有著許多傲人的成就,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挖掘其中的有利價值,以優秀數學家的事例進行教學,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感受數學家的偉大以及對中國數學發展的貢獻。例如,在“正負數”的教學中,有提到《九章算術》是世界上首次提出正負數的概念及運算法則和算籌表示形式,使得中國數學早在西方千年之前,能正確運用正負數解決現實問題。再如,在進行“圓周率”知識的教學中,其中關于祖沖之對于數學界的貢獻也做出了簡略的描述,劉徽首創了“割圓術”得出了徽率3.14,之后由祖沖之發展其思想,并將其進一步完善,得出了3.1415926
激發了學生的民族情感,使學生在了解中國光輝數學史的同時,對于其中杰出的數學家有了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學習中形成嚴謹的數學態度,從而為數學的發展與進步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利用閱讀材料,培養學生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數學史的發展過程中,眾多的偉大數學家都為其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在面對否定與嘲笑時,他們能不屈地展示自己的數學思想、觀點,對真理有著一顆執著的心,從而在后世中獲取肯定。在初中數學的“閱讀材料”中也有很多關于偉大數學家的事例,教師要注重從其中發掘數學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形成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數學知識的學習與發展中形成良好的學習、探究習慣,為學生以后數學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有效性。“有理數與無理數”的教材中講到: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西伯斯僅僅因為發現五方形對角線長和邊長比不能用分數表示,違背了當時只有整數與分數的論斷,最終被殘忍殺害,成了為數學真理而現身的數
學家。
通過對歷史上槭學真理現身的數學家的事例,能使學生對數學家形成敬仰的態度,被數學家的精神所打動,從而向數學家進行學習,強化學生對于數學真理的認知,使其形成追求真理的態度與習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態度。
三、利用閱讀材料,培養學生愛美的思想情操
數學知識中有許多關于美學的問題探究,教師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教學,能使學生發現美的定律與知識。例如,數學中有關“對稱”“分割線”“圓弧”等知識,對于培養學生愛美的思想情操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幾何的合理組成,使學生感受到整齊、對稱的美感。在進行房屋的設計及繪制、剪紙等活動中利用數學中的美感,從而提升學生對數學美的認知,強化學生美的體驗與感悟,培養學生愛美的思想情操。例如,“閱讀材料”中提到的《黃金分割》對于人們的審美感知具有極大的影響,將抽象的美具體化,從而促進學生的感知,強化學生美的體驗與感悟。
四、利用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把握知識的整體性
在傳統數學教學中,多是現成的思想觀念,缺少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不能把握知識的整體性,難以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而數學的發展是相互聯系的完整體,教師要注重數學知識的整體
性,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強化學生的整體意識。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函數”的材料中進行整體性的思想滲透,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整體性的思想,從而引導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能將其進行有效的貫穿,幫助學生將數學知識整體化、框架化,便于學生的記憶與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有效性。
總之,數學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的發散,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數學品質,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做好準備,促進學生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數學;閱讀教材;作用
隨著初中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閱讀材料也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教學功能和教學意義,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新的教育理念.筆者認為,這些閱讀材料的設計,其目的有兩方面:其一是增強教材內容的彈性,使教材更符合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其二是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教材的內容,激勵學生探究新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思想教育和轉化思維方式教育.
一、利用閱讀材料創設問題情境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求知欲望,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地對所學知識加以探索和研究.而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包括“讀一讀”)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通過問題的逐漸提示,既尊重學生的想法,也可以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會按照原有的解題思路進行計算.但通過教學,學生就會產生有必要掌握其中規律的想法.這里,教師再適當地介紹解題思路,使學生豁然開朗.
二、利用閱讀材料增強學生數學應用的意識
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解決實際生活中存在的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讓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例如,閱讀材料“贏在哪里”“電腦鍵盤上的字母為何不按順序排列”“漫談收視率”……這種材料是學生體驗、感悟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的好機會.類似的閱讀材料試圖說明,通過數學模型,運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能解決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三、利用閱讀材料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思維的基礎,也是數學學科的精華.學生只有領會了數學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應用知識.但新教材中對數學知識產生過程的描述并不是很詳細,很多數學思想在教材正文沒有介紹,而是滲透于各個角落之中,學生對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必須通過教師的v解、提煉、總結、點撥和培養才能形成.
例如,在第三章“整式的加減”的教學中,閱讀材料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一條流水線上有依次排列的10臺機床在工作,我們要設置一個零件供應站P,使這10臺機床到供應站P的距離總和最小,這個零件供應站P應該設在何處才是最佳位置呢?”
在這里,我們先把問題“退”到簡單的情形,先把2臺機床時的情況作簡單分析,再考慮3臺,4臺,…,n臺的情況,讓學生學習并體會化歸的數學思想方法,學會化繁為簡,從而更好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利用閱讀材料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進行主動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徑,動手實踐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我們不僅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更要讓學生親自經歷體驗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閱讀材料《七巧板》,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該內容興趣極高,全班學生都能積極參與這項活動,很多學生學習后,不僅能制作好“七巧板”,還能摸索出一些不同于教材的七巧板圖案,做得精美絕倫.這部分閱讀材料成為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和空間想象力的很好素材.
再如,閱讀材料《剪正五角星》,這種既動手又動腦的題材非常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提高他們自主探索的積極性.
五、利用閱讀材料加強人文教育
《課標》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中應該把數學知識、人文知識融合為一體,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
1.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地介紹一些我國古今數學家的偉大成就,使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而初中數學教材中的很多閱讀材料恰好可以承擔這份責任.這些題材把思想教育滲透到數學內容之中,對學生有很強的感染力.
2.學習國外優秀數學文化知識.目前,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作為現代數學教師,有必要了解和學習國外一些優秀數學文化知識并與學生分享,讓學生也能接觸到古今中外那些優秀的文化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閱歷.
篇10
一、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新教材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書本知識體現在現實生活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喚起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不僅要考慮教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一切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習數學。新教材的每一章節都有情景導入,從典型的例子引入。每節課內容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
例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它創設了同學們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情境。質疑你們如何在電影院找到電影票上所指定的位置?此時學生紛紛地說出自己的辦法,一種說先看第幾排再看第幾號,另一種說還要看是幾樓(因為有的電影院是兩層甚至是多層的)這種問題是每一位同學都很熟悉的,不管是成績好還是不好的同學都有自己的想法,充分地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愿望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此時教師順勢引出了坐標系的概念,結合實際情景講解在電影票上的8排12號與12排8號中8的含義有什么不同呢?從而導出新知識,如果將8排12號簡記作(8,12),那么12排8號如何表示呢?(9,11)表示什么含義呢?這樣的情景引入,學生學起來顯得輕松容易,不容易混淆。教師只需作適當引導歸納即可,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了學生。教學中設計這樣的情景,注重與生活實際聯系,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學生學起來有興趣也樂于接受,消除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恐懼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教材的每一個章節都安排了想一想、議一議、做一做等內容,充分體現了新教材對動腦、動口和動手能力的培養。我們應該根據這個宗旨,把學生引進探索與創新的空間,徹底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掌握更多數學知識,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例如:在學習平行線之間的距離相等這一節時,新教材設計了“想一想”情境,在筆直的鐵軌上,夾在兩根鐵軌之間的枕木是否一樣長?組織學生思考后討論,少數學生認為不一樣長,其理由是當鐵軌的寬度不一樣時,夾在它們之間的枕木就不一樣長了;多數同學反駁,理由是鐵軌是讓火車行走的,而火車的兩邊的鐵輪位置是固定不變的,即車輪間的距離是不變的,如果鐵軌寬度不一樣,火車就會出軌造成事故。經過同學們的辨論臺,教師作適當點撥,題目的前提是在筆直的鐵軌上,不用考慮轉彎時的變化,那些少數的學生豁然開朗。教師組織學生學生合作交流,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且通過舉出多種多樣的實例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化難為易”
新教材中的實例較多、實物圖形也較多。數學教學中的實例和圖形可以化深奧為淺白,化抽象為直觀,大大的降低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難度,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聯。而傳統的教材由于理論性較強,即使是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也產生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這么深奧的數學的疑問,新教材解決了這些問題,舉出了很多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已感知到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例如:我們九年級下冊有這樣一節內容,《船有觸礁的危險嗎?》,編者的目的是利用三角函數知識去求解路線或物高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本身難度大而且枯燥無味,學生一般沒有多少興趣,但通過實例演示,讓學生感覺到生活中存在并且需要用這樣的知識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很感興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演示實物圖片,把學生的感官調動起來了,產生了探究的欲望,問題很快解決。不需要教師用語言把知識“形象化”了讓學生去想象理解,這樣教師講授的時間少了,而學生獲得的卻多了。
四、注重對知識的延伸
通過對新教材的使用,我們還發現新教材課后編排了大量讀一讀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往往是對本節知識的延伸。因此,我們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些內容有的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有的是介紹知識的由來,不僅擴闊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