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研究性學習心得范文

時間:2023-11-20 17:2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研究性學習心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研究性學習心得

篇1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實施過程

高中信息技術是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學科,而當前課堂中所使用的教學模式仍以傳統的知識傳授為主,即向學生灌輸軟件的操作或工作原理,從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自主探究活動,忽視學生以原有知識為載體進行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新,阻礙了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筆者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中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團體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切合信息技術課程的培養目標,以期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協作能力產生推動作用。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教育部 2001 年 4 月頒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通知指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的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研究性學習在價值理念上突出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主動發現問題,并運用各種知識、技能和經驗解決問題,讓學生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切實感受到使用知識、獲得體驗的樂趣,從而激發求知的欲望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1]。

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

筆者在我校高一年級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了研究性學習,經過嘗試和探究,總結了實施研究性學習所需的三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實踐階段,表達和交流階段。

2.1準備階段――教材分析、設置問題。教師在此階段所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認真分析本年度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參,理清教材的框架脈絡。在開學的第一次課向學生說明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安排,學生有宏觀的了解后,從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方向,進而找到自己的切入點進行自主探究。第二,教師擬定學期伊始的學生信息技術調查表,學生在第一次課上完成該調查表。該調查表的主要目的是獲知學生的家庭學習環境、學生信息技術的能力水平、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生對教學安排的建議。

2.2實踐階段――學生選題、自主探究。每一個 45 分鐘,教師都希望學生能積極地“動”起來。那么,如何調動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活躍起來呢?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少講,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多少,學生學多少”的局面。教師講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類似的情境下知道如何去做,然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信息,自主探究的習慣。另外一方面,換角色講。教師總是站在講臺上,總是一成不變的教法,時間長了,學生會麻木,甚至會厭煩。學生總是坐著傾聽,漠然了傾聽以外的事情,體會不到組織課、展示課的樂趣,也感受不到教師的辛苦[2]。師生互換角色,小小的一個變化――教師可以看到學生隱藏著的魅力,深層次地傾聽、了解學生的內心,反省自己在備課、授課中的不足;學生體驗角色的變換,能夠換角度思考問題,收獲成就感,刺激求知欲望,培養獨立探索、開拓進取的精神。

2.3表達和交流階段――三條渠道、交叉進行

2.3.1五分鐘小知識點。五分鐘小知識點,是讓學生在課堂的前三至五分鐘,將自己揣摩研究的有關信息技術的小竅門、小建議、小收獲等方面的一些小知識點,向全班學生進行展示。通過此種活動,教師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喜好,理解學生的言行,拓展教師的知識面,縮小師生間的距離;對于授課學生來說,該活動使其跳出了教師狹窄的知識圈,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成了良好的思維習慣,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可度,特別是對于水平稍差的同學來說,能夠有機會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非常有益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對于聽眾同學來說,該活動使其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身邊的同學,從同學身上學到東西,并學會欣賞身邊的人。另外,有時聽眾同學會質疑,同學之間很容易產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從而有益于全班同學的共同進步。

2.3.2學生展示課。學生通過展示進行整節內容授課的時間為15至30 分鐘,一般有1至2名學生完成,教師在此過程中的角色是引導者、輔助者和學習者。通過此種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在準備階段,學生需要獨立思考或合作探討研究的方向及內容,并嫻熟地掌握研究的內容,還要制作出令人滿意的課件;在展示階段,學生要用流利的語言將個人思想表達出來,要以平常心接受其他學生的質疑,教態要大方、得體。在整個過程中,教師看似不需要做多少工作,其實則不然,因為學生畢竟還是學生,在許多方面仍然考慮不周,需要老師的鼓勵、指導和示范方可比較完美地展示出授課內容,在結尾時,也需要老師進行補充和點評。

2.3.3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研究性學習課程。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不是簡單的讓學習者掌握某項具體的知識或技能,關鍵是使學生對所學信息技術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和運用,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一個特點就是綜合性,它的內容和對象不屬于某個個體學科,是綜合性的,研究的問題也是綜合性的問題,必須結合各科知識才能解決。兩種新課程體現著相同的教育理念,都指向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維、合作技能和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與利用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兩者之間進行整合與滲透存在較高的可行性與實踐價值[3]。

三、結論

通過近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筆者發現,與以往單純地進行知識的傳授相比,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上進行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更加濃厚,課堂也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長此以往,將推動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促進學生養成開拓創新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關注社會的洞察力和回報社會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聶志成.信息技術條件下研究學習的設計[J]

篇2

    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習政治的興趣,加深知識的理解,促進合作探究意識的提升,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強調“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其中的重要一種。這種學習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探究性、過程性的特點,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自主學習精神,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近年來,我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將變革學習方式,把研究性學習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強調在學科領域,要為學生創設研究性學習的空間。根據全國基礎教育會議精神,我國新頒布的課程標準和相應教材都將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和實踐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镀胀ǜ咧姓螌W科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助的教學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p>

    通過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的應用,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破除教師中心論,建立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探究的多維互動,由機械模仿變為合作、探究學習,實現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探索、善于合作、勤于創新的教學目標,創設學生為中心的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建立平等、民主和互相尊重、互相負責的交往式師生關系。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使學生有創新的興趣,有求異求變、求新求奇的心理,敢于向書本、向教師、向權威質疑的勇氣,逐步提高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時展、社會進步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研究性學習”課程與各門學科課程存在著內在聯系,是相輔相成的:“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內得到拓展、加深;各學科領域的知識,可以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在某些情況下,“研究性學習”課程也可和某一些學科教學打通進行。

    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與思想政治課的教與學有著天然的匹配性?!把芯啃詫W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理解。政治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并不容易掌握。長期以來,我們對政治課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要么劃劃背背,要么就理論講理論。但是,高中學生的閱歷淺,對理論問題的理解比較膚淺,泛泛而談,就本論本,只能使學生更加模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更無法為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的覺悟打下理論基礎。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學生學習政治課后應養成以下能力:自學能力;收集、整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比較鑒別、判斷是非、正確觀察問題的能力;運用歷史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薄把芯啃詫W習”理論的提出,“研究性學習”方式的橫空出世,為我們找到了解決這一難題的良好契機。我們不反對學習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相反,“研究性學習”是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之上的,但是,作為一種學習理念、學習方式,它更關注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探究性學習應包括探究性學習方式和探究性學習課程兩個層面。作為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得結論的過程,完全可運用于課堂教學之中。作為課程形態的“探究性學習”是為“探究性學習方式”充分開展所提供的相對獨立、有計劃的學習機會,即在課程計劃之中規定一定的課時數,以更有利于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無論是作為學習方式的探究性學習,還是作為課程形態的專題探究性學習,對著眼于改變學生學習方式,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都有著重要意義。

    “研究性學習”首先要選擇研究課題。不管學生的興趣、愛好、家庭背景如何,不管選擇何種類型的課題,如果想提出具有研究價值和可行性的課題,學生除了需要仔細觀察、積極思維,能從尋常現象中發現不尋常之處的能力外?!斑€必須具備一個重要的道德品質,即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自然的愛及對生命和人生的關懷”。否則就選不出有價值的課題。同時,在尋求課題的過程中,學生會主動關心國家和社會的進步,思考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把芯啃詫W習”是由學生自己負責完成的。學生在獲得最大限度的自主權的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比平時更大的責任。因相互的分工合作,每個成員的研究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小組的研究進程和質量。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既是對自己盡責,也是對小組和其他成員盡責。

    綜上所述,政治學科研究性學習不以掌握系統知識為主要目的,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進行多向思維,從多角度、多層面地認識同一事物,并善于把他們綜合為整體性認識,能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去對新情況做出價值判斷、經驗組合和改造,其結果不是現有的知識的積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體驗中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不斷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修訂本)[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3]袁軍.探究性學習教學示例(政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篇3

關鍵詞:分層教學;隱性分層;異質建組;高中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0X(2016)15-0011-04

我校是一所省級示范性高中,但是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信息技術課程在大多數農村中學不太受重視,所以學生的成績良莠不齊。盡管我們實行分層教學多年,但是傳統的分層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教學效果,甚至使學生分化越來越嚴重。為了真正實施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能力,我在教學中嘗試推行“隱性分組、異質建組一分層備課一分層施教一分層練習一分層評價”隱性分層教學模式。下面就談談個人實踐體會,與大家進行探討。

一、隱性分層教學模式構建的理論依據

(一)因材施教與個體差異理論

我國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提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性化教育,從而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每個學生的生長環境和個性特征都不同,不存在兩個完全一樣的學習者。隱性分層教學就是教師在內心將學生分層,對不同成績、不同基礎、不同個性的學生進行不同手段、不同目標的教學,從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的發展,體現因材施教的概念。

(二)“掌握學習”理論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的“掌握學習”理論,強調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習和理解任何教學內容,達到掌握水平。只要提供較好的學習條件,多數學生學習能力、速度和動機方面的個別差異將會消失,大多數學生將獲得較高的學習成績。

(三)“最近發展區”理論

前蘇聯的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或“最佳教學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地創造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隱性分層教學就是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施加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使教學內容分層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中,從而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更高的發展水平,以此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能力。

(四)皮亞杰的“認知結構說”理論

皮亞杰的“認知結構說”理論認為,學習是一種雙向交互作用的成果,學生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的。體現了教學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教與學相互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過程。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學習建構的過程。

二、隱性分層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一)隱性分組、異質建組

隱性分層是相對顯性分層而言的,指分層教學中對學生的分層處于不公開狀態。關于隱性分層教學的定義,眾多的學者都給出大致相似的概念。在正常的教學班級中,按照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和學習興趣,將學生大致分成三個層次,為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并不向學生公布學生所屬的層次,只在教師心中有數。而在授課的過程中,采用異質建組的方式,即學生被分成三個層次后,從每一層中各取一名學生組成三人學習小組(A層的第一名+B層的中間一名+C層的最后一名,以此類推。)這樣,既可以掩蓋學生的層次區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也能有效地促進小組同學間的合作交流學習。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學生學習成績的升降有別,要在一段時間以后實時地重新進行隱性分組和異質建組,以便更好地體現隱性分層教學的教學效果。

(二)分層備課

備課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既然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點、學習基礎、家庭環境有別,教師備課就不能按照一種模式,只備一個教案,其余問題全靠“臨場發揮”。通常,我把課堂教學內容標上“一星,二星,三星”。要求A層學生掌握全部內容,B層掌握標有一和二星的內容,c層掌握有一星的內容。當然,我平時常常鼓勵學生挑戰高一層次的知識,讓他們獲得“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三)分層施教

教師上課要按照備課的教案分層施教,按照低層次學生優先參與,中等生主動參與,高層次學生帶動參與的原則組織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示范作用帶動中低層次學生。在講解過程中,通過分層講解,使教學內容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上新課時,可讓底層學生復述舊知識點,然后由高層次學生總結來引入新課,將知識點按照中等生所能理解的程度進行講解,在練習或者個別學生有疑點時,再進行針對性地分層指導;復習課上,可以利用高層次學生操作演示,提升中低層次學生對相關軟件的使用水平,進而提高整體的操作能力。

(四)分層練習

分層練習,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和潛力,科學地把學生分成若干層水平相接近的群體(比如A層、B層、c層),然后對這些不同的學生層區別對待,依據他們的水平特點,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題目和要求,以期望達到讓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程度上得到發展和提高的效果。其中,抓住以下幾個特點就能把握好分層練習的精髓:①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水平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分層;②教師為已分的學生層分別設計練習;③目標是期望所有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有別于其他的高中課程,其主要是在計算機教室授課,操作大多數也是在計算機上練習。教師授課以后,可根據授課的內容,根據授課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作業,如讓A類同學做I類題目,B類學生做Ⅱ類題目,c類學生做Ⅲ類題目,同時,B類學生Ⅱ類題目做完以后可以做I類題目,而c類Ⅲ類題目做完后可以做Ⅱ類題甚至I類題目,讓A類學生幫助B、c類學生組內完成操作,這樣不但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能力,培養學生交往能力。

分層練習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求一碗水端平、用同一把尺衡量各不相同的學生;但求人人得以發展,人人得以進步。

(五)分層評價

學生學習情況最終的評價由以下幾個方面組成:首先是學生自身完成學習計劃的情況進行的自我評價,該評價方法屬于形成性評價,因而教師要在此過程中給予指導,幫助學生培養進行自我評價的能力;除此之外,通過后測問卷調查和教師對學生平時表現的掌握來考查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變化。最后,通過最終的成績來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隱性分層教學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評價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注重分層評價。由于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基礎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與任務,因此,評價時要在承認學生差異性的原則下,給予不同的評價,充分肯定他們的各自成績,并鼓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各自提高。如在評價小組協作完成的操作實踐任務中,我給學生打的是綜合分,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協作能力和合作中作出的貢獻,是否完成了所在層次目標中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是否有突破自己的層次目標,對c類學生還考查其作品中是否包含創新成分等等。

2.注重過程性評價。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由于作業和練習都是上機操作,對評價學生作業的完成和掌握情況最好根據學習實際情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注重平時上機操作中的過程性評價。因為該過程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樣,一個結果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完成,因而對這種教學效果評價不需進行專門性的知識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操作情況,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等。

三、隱性分層教學模式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對學生的隱性分層要謹慎

對學生的隱性分層是基于教師對學生充分認識的基礎上,不僅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應該兼顧學生的家庭情況、身體情況以及性格傾向等方面,因為任何一個方面的失誤都能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影響。另外,對學生隱性分層不能只看信息技術這一門的成績,要通覽全科、全面分析??傊?,學生的隱性分層至關重要,教師要在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才能進行隱性分層。

(二)實時、動態地調整隱性分層的小組成員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視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堂表現情況、總體情況適當地調整小組成員,依據課堂與學生實際,實時合理調整分類目標。

(三)分組教學與分層教學相結合

在隱性分層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多種多樣,最常用的一種就是分組教學和分層教學相結合,由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增強學生的集體歸屬感。但這種形式也有弊端,容易讓A層、B層的學生產生依賴性,成為了附屬品。因此,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的實際來決定是否要采用分層與分組相結合的方式。例如,在講解應用軟件使用的課程中采用分層與分組相結合的方式,教學效果就很好,而講授一些理論知識課程時,采用分層和分組相結合的必要性就不是很大。

(四)教學方法要靈活運用

教材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內容,課標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內容要求比較高,而有些內容要求比較低,因此,并不是每一節課都能明確分成三層目標。只要教師能把握住隱性分層教學的節奏,善于引導全體學生有效地融入課堂,一樣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引進競爭機制

在小組成員確定后,競選組長,討論、組織合理分工,避免“包辦”等現象出現;為避免組長產生驕傲情緒,實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競爭機制,每月競選一次,讓他們時刻處在危機之中,其余同學也不會因一次機會的失去而喪失自信。

(六)注重能力的培養

能力的提高、素質的形成不是靠簡單的說教,而是要經過親身體驗與實踐的過程。計算機學科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善于實踐、樂于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情景,創造機會,給學生以足夠時間和自由空間,讓他們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多開展實踐探索活動,達到知識、技能、情感三維一體共同發展的目標,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求異思維訓練,使學生敢于求異、善于求異和習于求異,從而培養其敢于創新的能力。

(七)注重教師的指導作用

篇4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PBL;基于項目的學習;行動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03(2014)11-0031-03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高中信息技術的課程目標由單純的掌握技術應用上升為信息素養的培養,教學內容也越來越多地反映出綜合實踐性和研究性課程的特點。PBL既是一種探究式教學模式,也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模式,它強調學生對真實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強調小組合作學習,強調實踐創新,這與信息技術教學理念相吻合。當前,對PBL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方法探討和案例設計上,鮮有真正實踐的行動研究,缺乏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和經驗。于是,筆者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行動研究,希望能給一線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應用PBL提供參考和幫助。

一、PBL的核心概念

PBL是英文Projectbased learning的簡稱,國內有“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課題的學習”、“課題式學習”和“專題式學習”等多種不同譯法, 但較為通用的譯法是“基于項目的學習”[1]。

(一)什么是Project

在研究“Projectbased learning”之前,首先需要理解“Project”的概念?!队h辭?!穼roject一詞給出了三個相關定義:①具體的計劃或設計;②規劃好的事業(如明確陳述的一項研究工作,研究項目);③課外自修項目,通常由一組學生作為課堂學習內容的補充和應用來研究的問題,往往包括學生最感興趣的各式各樣的智力和體力活動[2]?;诒疚牡难芯?,采用第三種定義比較恰當。

(二)什么是PBL

不同的專家對PBL有著不同的定義理解。國外比較權威的定義有:PBL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所關注的是學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學生從事的是問題解決、基于現實世界的探究活動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它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并通過制作作品完成自己對知識意義的建構[3]。國內的華中師范大學劉延申教授指出:學生通過親自調研、查閱文獻、收集資料、分析研究、撰寫論文等,將學到的理論知識和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以得到綜合訓練和提高;最后,學生還要在課堂上介紹自己的研究情況,互相交流,以訓練表達能力等;而這種教學方法稱為項目教學法,或稱為基于項目的學習[4]。前者簡潔通俗,后者詳細易懂,都強調了學生需通過親自參與活動來解決問題以獲取知識,這正是本文展開行動研究的核心依據。

二、PBL的操作程序

PBL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小組交流合作,要求學生借助真實世界中的多種資源,探究生活中的真實問題。通常其操作程序分為“選定項目――制定計劃――活動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活動評價”六個步驟。

(一)選定項目

項目的選定要以學生為主,教師根據教材中安排的學習內容,選擇貼近生活實際、學生力所能及、有研究價值的內容作為項目主題,在尊重學生選擇的基礎上給予適當的指導,并對學生選定的主題進行評價。學生根據主題的內容自由組合形成項目小組,小組規模應控制在4-6個人,民主選舉小組長,明確各小組成員的分工和任務。

(二)制定計劃

合理周全的計劃是項目能順利完成的保證,選定項目主題后,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制定計劃,內容應包括詳細的時間安排和周全的活動計劃。時間安排是指統一規劃項目學習所需要的時間進度,活動計劃是指預先設定項目學習所涉及的活動內容。制定計劃有利于學生對項目學習的控制和調節,也有利于教師對項目學習的引導和評價。

(三)活動探究

活動探究是PBL的核心環節,學生根據制定的計劃開展探究活動。首先,每個小組列出需要研究或解決的若干問題,討論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然后,進行詳細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和技術工具來收集、加工、整合所需的素材資源,善于發現問題并大膽假設,獨立自主地或小組協作地解決問題,且要及時記錄和反思活動過程;最后,對所提出的假設進行科學論證,得出問題解決的方法與結論。

(四)作品制作

將學習成果制作成作品展示出來是PBL的重要環節,學生在活動探究的過程中運用新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通過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作品的制作。每個小組選擇一種或多種方式(研究報告、演示文稿、動畫視頻、網頁軟件等)描述和呈現學習的研究成果,通過作品概括與總結整個項目學習活動的過程與得失,將學習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系統完整地展示出來。

(五)成果交流

作品制作完成后,進行展示與交流是很有必要的,各小組向全班同學匯報和演示研究成果,其交流方式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形式,例如:作品展覽、報告演講、辯論比賽等。在成果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交流心得和體會,分享項目學習的收獲和喜悅;小組之間相互借鑒和學習,共享項目成果的成功和歡樂。

(六)活動評價

活動評價體現了PBL與傳統教學模式的重要區別。評價要求由學生、小組同伴以及教師共同來完成,分為自評、互評和師評。傳統教學重視結果的評價,PBL則綜合運用了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對小組合作精神、參與意識、每個步驟的完成情況等進行評定;結果性評價主要是對計劃的合理性、項目完成情況和作品的質量等進行評定。

三、行動研究的實踐過程

行動研究法是對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一定的干預或采取某一“行動”,然后觀察其效果,以解決實際教學中急待解決的問題[5]。本次研究的對象是筆者所教班級的學生,選用教材為粵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研究方法以問卷調查、學生訪談、課堂觀察和作品評價為主,目的是驗證PBL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有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計劃是通過三輪行動研究來觀察實施效果。

(一)第一輪行動研究

第一輪行動研究的目標是考察學生能否通過基于項目的學習順利完成作品制作。

1.計劃

本輪研究的教學內容是《2.4 綜合活動:設計一個旅行計劃》,觀察內容是學生在項目學習中的行為表現以及學習效果。

2.行動

根據研究目標和方案設計,針對課程的核心內容及重點、難點,筆者建立了專題學習網站,學生通過該網站開展網上學習和在線討論。筆者還制作了多個旅行計劃的參考案例,為初次接觸PBL的學生提供參考資料和模仿實例,以便熟悉掌握PBL的操作程序,順利開展探究活動。學生在明確具體的任務后,通過一段時間的協作學習,完成小組作品,教師和學生分別對作品給予評價。

3.觀察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進行了記錄,經過4個課時的觀察發現:學生對教師仍存在著很大的依賴性,筆者需花費部分精力以督促學生學習,其“自主性”尚未體現出來;小組協作學習過程中部分組員的積極性并不高,組內的探究交流極少;大部分作品模仿參考案例的痕跡較為明顯,質量有待提高。

4.反思

根據問卷調查、學生訪談、課堂觀察和作品評價,筆者認為,學生參與的熱情高漲,能夠通過基于項目的學習順利完成作品制作。針對本輪研究發現的問題,筆者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對教師存在依賴性是由于長期學習積累形成的習慣,同時,筆者依然扮演課堂控制者的角色,束縛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成員學習積極性不高,主要是在小組分工過程中各成員對自己的任務不明確,導致在學習中顯得盲目和迷茫,且缺乏有效的交流;作品模仿痕跡明顯,源于學生習慣了被動學習,過分依賴標準答案,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被嚴重扼殺。鑒于上述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筆者對教學策略進行改進,繼續開展第二輪行動研究。

(二)第二輪行動研究

第二輪行動研究的目標是考察改進后的新教學策略能否引導學生完成高質量的作品。

1.計劃

本輪研究的教學內容是《4.4綜合活動:我的家鄉》,觀察內容是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情況。

2.行動

在本輪研究中,筆者僅提供了參考題目和部分網絡資源,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要求學生自行選擇主題并組建項目小組,教師負責協調各小組的成員明確分工,促進組內積極交流。小組長帶領組員開展探究活動,邊討論、邊學習、邊合作、邊制作,全員參與完成作品。各小組進行項目匯報和成果展示,開展組間交流和互評。

3.觀察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進行了分析,經過6個課時的觀察發現:沒有參考案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反而提高了,交流和討論也頻繁起來,大多數小組分工合理,小組作品更細化,也更具有條理性;但作品完成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項目成果缺少探究過程的描述;不少學生在項目完成后,既無組內自評與互評,也缺乏及時的總結與反思。

4.反思

根據課堂觀察和作品的統計分析,筆者認為,新教學策略能夠引導學生完成高質量的作品,小組合作是制約作品質量的關鍵。教師須重視合作過程的指導,適時傳授學生合作技能,引導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合作,根據各自擅長分工,齊心協力完成作品。針對本輪研究出現的問題,筆者通過思考和總結得出: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并有待提高,說明學生活動探究的潛力和創新能力尚在摸索和開發中,教師須選擇恰當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潛能;小組自評與互評的缺失不利于積累合作經驗,應在后續學習中重視評價并改進方式?;诒据喲芯康慕Y果,筆者改進了課堂教學方法,展開第三輪行動研究。

(三)第三輪行動研究

第三輪行動研究的目標是考察教學方法在改進后能否促進學生創作出有價值的作品。

1.計劃

本輪研究的教學內容是《5.4綜合活動:世界文化之旅》,觀察內容是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以及交流評價情況。

2.行動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本輪研究筆者不提供參考資料和素材,學生須自主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源,完成信息的整合和知識的構建,提出不同的或有創新意識的觀點,以此成立項目小組,通過合作探究以解決問題,同時,記錄過程和反思,舉辦專題交流會并實施評價。

3.觀察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進行了總結,經過4個課時的觀察發現:教學方法的改進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特別是在合作學習中,一些較為內向的學生也主動爭取發言;專題交流給學生提供了大膽展示自我的機會,鍛煉了其語言表達能力;學生進行了總結和反思,以客觀公正的態度開展自評和互評;項目作品題材新穎,重視探究過程,具備參考價值和使用價值。

4.反思

通過課堂觀察和數據分析,筆者認為,改進后的教學方法能夠促進學生創作出有價值的作品。在沒有參考資源的前提下完成作品制作,挑戰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合作意識,錘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了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經歷。教師的提示和引導、小組長的組織和協調、組員的摸索和探究,使得本輪研究能夠順利開展和完成,并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輪研究的成果是在前兩輪研究的基礎上獲得的,可見,學生對于PBL是從生疏到嫻熟的過程,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綜合能力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引導學生“從做中學,從學中做”,努力創作出成功的作品。

四、總結與展望

研究表明,PBL適合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順應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有效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在研究的起始階段雖然難以馬上接受這種新的教學模式,但是,隨著三輪行動研究帶來的收獲,學生慢慢地適應并從心理上接受甚至是喜歡上了基于項目的學習。從一開始的不知所措到積極投入,再到匯報交流評價,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了合作學習中,學會了自主探究和實踐創新,創作出了成功的作品。

本次研究中筆者深刻體會到,只有不斷地以實踐檢驗教學,以教學改進實踐,才能真正創新教學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次研究僅僅是一個起點,PBL應用于課堂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值得在理論上進一步完善和在實踐上不斷探索,以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獲得更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景福,鐘志賢.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外國教育研

究,2002,29(11):18-22.

[2] 王同億譯.英漢辭海[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1.

[3] What Is PBL[EB/OL].http://.

篇5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應用 

研究性學習是在高中數學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產生的新型學習模式,該種學習模式對于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有著良好的優勢.但是,在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中還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旨在對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模式的應用進行分析,并探究如何利用探究性學習來提升我們的綜合能力.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與特點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進行探究,在已經知識基礎上進行同化、探究和組合,從而獲取到新的能力與態度,提升自己的創新性素質.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即素質教育,關鍵就是改變自己傳統的學習模式,推廣研究性學習可以改變以往單純的知識獲取方式,讓我們可以在開放的環境中涉獵知識,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活動中,從而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征 

1.開放性 

在研究性學習中,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媒體與書刊來收集相關的知識,進行篩選,實施社會調研,利用針對性的研究方法來得出結論,從而提升自己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是非常開放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以作為學習內容,這無疑讓我們的學習更加具有趣味性.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確定課題后,通過媒體、網絡、書刊、日常生活等多個渠道,收集信息,加以篩選,開展社會調研,選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得出自己的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和實踐能力. 

2.探究性 

在探究性學習模式中,我們需要探究的主題多為自己確定,學習方式是主動的,積極的,一般不需要教師進行全程指導,只要進行歸納和總結即可.在提出探究性主題之后,可以在相應的情境與背景下進行學習,由我們自主來發現其中的問題,歸納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3.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這種模式強調理論與生活、科學和社會之間的聯系,更加強調關注現實問題,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既能夠讓自己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還可以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 

二、新課改背景下開展高中數學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一)在日常課堂中開展研究性學習 

在目前的高中數學教學中,課堂依然是我們學習的主要陣地,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也要立足于數學課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對于我們而言,求知欲望是我們分析問題的主要動力,如果我們對一項事物產生求知欲,這種欲望就會支持我們孜孜不倦的去探索問題,找尋到問題的答案.在日常學習中,我們可以主動的進行討論,與其他的同學一起來分析問題,讓數學課堂氣氛變得更加活躍,幫助自己走出思維上的分水嶺.實際上,在高中數學教材中,大量的公式和定理本身就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材料,如對數的性質、橢圓方程、雙曲線方程、拋物線方程等等,這都可以讓我們利用其進行探究. 

(二)利用數學開放題開展探究性學習 

開放性題目是高中數學中的新題型,與傳統封閉性題型不同,開放性題目更加注重數學問題的研究性,強調我們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開放性題目中,我們可以發現新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給我們布置大量的開放性問題,如這個問題:“在一塊正方形草地上,想要開辟中一個花壇,花壇面積為正方形草地的一半,那么應該怎樣設計呢?”這道問題是典型的幾何圖形問題,在老師提出這個問題后,我們就可以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進行探究,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 

(三)利用生活實踐來實施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注重數學理論與生活實際、科學知識和社會知識之間的聯系,數學源自于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世界中,有大量的數學知識,因此,我們要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社會實踐是重要的獲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了解并親身參與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可以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予以解決.以下的問題均可作為數學研究性問題來進行討論,如購房貸款決策問題、商品營銷策略問題、氣象學中的數學問題和拍照取景角最大問題等. 

三、結語 

研究性學習作為課程的新事物,還處于初創探索階段,還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傳統的數學教學應注入研究性學習的時代活水是不容置疑的.筆者認為,學生必須深刻理研究性學習的內涵,真正確立以自己發展為本的理念,改變過去陳舊的傳統學習觀念,逐步培養我們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高桂清.善于發現,勤于思考,勇于實踐——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案例[J].新課程(中學版).2008(04). 

篇6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分層教學;有效實踐

一、信息技術課的重要性和分層教學的必要性

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使用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計算機的使用無處不在,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信息的掌握就是對未來的掌控,因此,對作為未來國家棟梁之才的高中生來說,基本的信息技術是必備的,優秀的信息綜合素質是每一個高中生所必須具有的,所以我們要給予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以充分的重視,以發展的眼光為祖國培養優秀而全面的人才。

而高中學生群體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在高考的巨大壓力面前,由于每個學生內在素質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態度,對于信息技術這門學科,每一個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也是不盡相同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

充分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計算機基礎以及其對于這門課程學習的態度和積極性,對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這樣既不損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效率。

二、分層教學的實踐研究

在信息技術的分層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的分層方式有很多種,但是不論怎么分都要圍繞著學生這個中心來進行分層,例如可以按照學生的基礎來分;可以按照學生對于信息技術學習的要求來分;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來進行分層。在分層教學開始之前,我們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一次民意的測驗或者是知識的考核,以此作為我們進行分層教學的指導依據。

1.學生群體的分層

顧名思義,這種分層方法就是根據測驗和測試的結果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群體,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加強各個層次學習小組之間的交流。例如,在同一個班級的分層中,對剛剛入學的新生進行一次考核和調查,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小組,A組安排一些理論知識較強并且操作能力也較強的學生,在這個組的學習中,教師要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性學習能力為主,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充分地培養起來;在B小組中,我們可以安排一些理論能力和操作能力相對差一些的學生,在這個組的教學中,我

們要突出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要在加強學生理論知識

的基礎之上重點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在C小組中,我們將剩下的學生編到這一組中,這個組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同時也是情況最為復雜的小組,在這個組的教學中,我們首先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為主,只有先讓學生參與到課

堂教學這個過程中來,學生的成績和能力才會有所提高。其次要在教學中以計算機的基礎知識為教學的重點內容,以基本的操作能

力為培養的重點,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之中掌握信息技術的理論知

識和操作技巧。

在三個學習小組之間,我們要設置一些必然的教學聯系,同

時消除學生之間的隔閡心理,對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在給予充分的肯定之余也要教育他們要經常幫助不足的學生,對于相對較差

的學生我們也要經常地給予鼓勵,及時地消除他們心理的不平衡。另外,我們也要加強三個學習小組之間的互動連接,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經常創辦一些組內和組間的評比活動,促進各組之間的互助交流。

2.學習目標的分層

不同的學習小組要設置不同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要有短期和長期之分,但是兩種目標必須同時存在,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人生理想來進行分組。例如,將來想考取信息技術類大學并且有志于從事信息技術類工作的學生,我們可以將他們安排在A組,在這個組的教學中,我們要對學生嚴格要求,不但要求他們將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知識扎實地掌握,同時也要求他們進行一定程度的課

外知識延伸;對自身信息技術水平有著一定要求的學生,我們可以將他們安排在B組來進行學習,在這個組的教學中,我們要突出教授學生基礎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和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巧,讓他們在自我目標設定的基礎之上進行學習,逐漸地掌握計算機基礎理

論知識和基本的操作技巧;其他學生可以安排在C組,在這個組的教學中,我們要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主,讓他們掌握簡單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技巧,為其日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礎。

篇7

關鍵詞: 新課程 高中生物 研究性學習

從本質上講,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為了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一種開放的學環境,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他們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谏鲜隹紤],高中生物學科的研究性學習可在兩個層面上展開。

一、立足課堂,將課堂教學轉變成學生自主探索過程

由于課時的限制,作為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不可能將生物學問題作為唯一研究對象。因此,我們應立足于生物學科的課堂教學,把課堂教學轉變成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學校的主要教學途徑,也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礎,有人認為研究性學習就是課題研究、就是搞課外活動,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其實任何課堂教學都帶有研究的成分,教師應轉變觀念,深入鉆研教材,匠心獨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學生一起暢游于知識長河,去經歷前人探索知識的艱難歷程。

1.展示知識發生過程,讓學生追尋科學研究本身的軌跡,體驗科學家如何進行研究,從而自己構建知識體系。

例1: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學的重要內容,課本從學生初中所學內容入手,簡略介紹了光合作用的研究過程,再轉入相關內容的教學。我則加以補充:從1648年,荷蘭內科醫生赫爾蒙特的實驗入手,介紹他只用雨水澆灌柳樹,5年后柳樹增重不少,土壤僅減輕2英兩。他據此認為柳樹重量的增加,主要來自水。1772年普里斯特利利用小鼠、綠色植物、蠟燭和密閉容器證明了植物能釋放氧氣。1778年豪斯進一步證明,上述情況只有植物的綠色部分在光照下才有可能。1782年瑞士的一位牧師塞尼比爾發現植物的碳來自大氣中CO2,于是他武斷地推測CO2吸收后被分解,碳進入植物的有機物中,而氧被釋放。美國微生物學家范尼爾通過研究紫硫細菌的光合作用,發現紫硫細菌利用H2S和CO2不生成氧,而是硫,他間接推導出光合作用釋放的氧來自于水而非CO2。1941年,美國科學家魯賓用含0.85%18O2的水做原料,發現釋放出的氧氣中18O2比例也為0.85%而非普遍水中的0.20%。這就直接證明了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于水,而非CO2。這段科學史有助于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知識的來龍去脈,經歷人類探索光合作用的漫長過程。結果證明補充這些知識非但不增加學生負擔,反而使學生興趣陡增,理解深刻,享受了研究的快樂,相關知識點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2.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知識。

在教學中我們往往忽視結論的研究過程,使某些結論的得出缺乏思辨的過程,而要讓學生真正進入研究之門,就要暴露思維的過程。

例2:DDT選擇果蠅耐藥性實驗。在學習達爾文進化論時,許多學生無法理解農藥對害蟲抗藥性增強僅起選擇的作用。我先拋出問題:如何設計實驗證明農藥對害蟲抗藥性增強僅起選擇的作用?再介紹如下經典實驗:飼養果蠅,每只瓶中只放一雌一雄,繁育一個同父同母的家系,如此繁育幾十個家系。第一家系,即同父同母的兄弟姊妹,都分成兩半,分養兩只瓶。一只瓶中放一片有DDT的玻璃片,另一只瓶中不放玻璃片。如果某一家系,在放玻璃片的那一半中死亡率大,這整個家系(兩只瓶)全部淘汰不要;如果某一家系中,放玻璃片的一半死亡率低,那就把未放玻璃片的一半留下作種,仍舊放一雌一雄,分別繁育幾十個家系。如此一代一代,每代每個家系都分成兩半,一半用藥劑處理,以測定其抵抗力,這一半家系抵抗力測定的結果作為未受藥劑處理那另一半選留的根據。如此一代代選擇,十多代后,也能選出抵抗力比原來品系增加幾百倍的家系。實驗最后,我提出兩個問題:果蠅抗藥性從何而來?DDT起何作用?學生的情緒頓時高漲起來,他們熱烈地討論起來,最后得出結論:果蠅抗藥性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突變是不定向的,DDT起了選擇作用,選擇是定向的,DDT選擇了產生抗DDT基因突變的果蠅,這種突變逐代積累,便使果蠅抗藥性大幅度提高。可以說好的問題營造了研究的氛圍,制造了思維的機會,只要教師做有心人,課堂就能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實驗室。

二、積極開拓,確定專題研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師除了立足于課堂,深入挖掘教材外還可以將研究性學習向課外延伸,向研究性課程延伸,進行生物學專題研究,我們主要在兩個方面進行。

1.認真實施教材指定研究性課題,使研究性學習得到普及、落到實處。

新教材設計并安排了幾項研究性課題,這些都是體驗學習的研究內容和有效手段,教師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要對整個過程作精心安排和認真指導,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社會中的生物學,以及生物學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例3:調查媒體對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報道課題。該課題是學生在高二學習生物學接觸到的第一個研究性課題,我們在開學初就把該課題的詳細要求分發給學生,包括調查方法、統計方法、分析方法、作業評價,等等。每個學生確定一種媒體為調查對象,規定如調查報紙則以半年的報紙為一個單位,雜志則以一年為一個單位,網絡不限時間,要求每個人一個月后通過E-mail呈交800字以上的調查作業。在這一個月中,學生的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學校圖書館,網絡中心到處是他們忙碌的身影,許多學生還利用雙休日到市圖書館,書店查閱資料。教師則利用網絡和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和指導,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對能力較差的學生則深入教室面對面交流。一個月后,教師的電子信箱被塞滿了。教師給予每個同學很高的評價,并從中挑選部分優秀作業要求學生進一步修改拷到軟盤上,兩周后,在全校性的學生論壇上,面對上千名聽眾,被挑選出的同學用多媒體展示了他們的學習成果,翔實的數據,精彩的畫面,流暢的表達,贏得了陣陣掌聲。生物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它對人類社會的貢獻使學生進一步確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積極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使研究性學習向縱深發展。

課外研究性學習更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是他們真正的興趣所在,教師應積極引導,使課外研究性學習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徑。

例4:有一位學生觀察能力特強,他仔細觀察發現秋天在路燈下的樹葉比其他樹葉黃得晚、落葉也晚,這個問題對老師來說很簡單,但我沒有簡單地把答案告訴他,而是要求他自己尋求答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他不僅尋得了答案,而且寫出了論文《論光對生物的影響》,把光對生物方面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并且涉及了光敏術、長短日植物開花機理等大學內容。

需要說明的是,研究性學習必須同接受性學習相結合,該講授的還要講授,適合學生研究的問題就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來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優勢。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高校 研究性學習 創新人才

研究性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 Project- BasedLearning,又稱為探究性學習),是指通過與研究相類似的認知方式和心理過程來了解、接受、理解、記憶和應用人類已有文明以及國家或學校的舉辦者所規定的內容的認知活動。在高校的教學實踐中,研究性學習一般指的是學生以研究性方式,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取專業知識,以及形成自我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一系列活動。

教育的生命力是創新,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拔尖型創新人才,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推動社會前進。所謂創新人才,是指既能繼承前人的知識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首創精神的人。經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高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比較薄弱,不利于面對將來激烈的市場競爭。因此,本文以研究性學習為平臺進行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一、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

良好的創新氛圍能夠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環境支持,因此應主動營造活躍的創新氛圍。第一,實現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管理,從自身需求出發改善教學環境,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型和創造性。第二,要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圖書館、工作室、實驗室等各種激發學生創新靈感的高校軟硬件環境資源。第三,應鼓勵學生開闊視野、走出校門,參加各種校級、省級甚至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及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第四,要高度重視實驗和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對實驗教學的模式和內容進行改革,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和研究性實驗,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

二、構建研究性學習體系,培養創新人才

研究性學習體現了自主性、綜合性、社會性、問題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等特點,所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點是構建科學的研究性學習體系。首先,教師的觀念和角色要發生轉變,應從傳統的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集知識傳授者、過程組織者、促進者、輔導者和開發者集一身的多種角色。其次,從課題的選擇和設置進入研究性學習。這就要求教師不要確定具體的課題內容和要求,課題的設計應從學生的現有的基礎出發、具有開放性和實驗性、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還應該涵蓋學生所學過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第三,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創建課題小組,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比起單獨做研究,團隊協作的方式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力。實施方式是:在深入分析課題的基礎上,對同一研究方向感興趣的學生,以三到五人為一組形成課題小組,確定課題負責人,進行具體任務分工,安排整體時間進度。然后定期進行階段性討論,提出修改意見及布置下一階段任務,以合-分、分-合的模式循環往復推進課題,直到課題最終完成。最后,要定制有效的研究性學習效果評價標準。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開放的學習方式,學習的過程往往比結果更為重要,因此評價標準應從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入手,反應研究的整個過程。具體方案應由教師、學生個人和研究小組共同定制,這樣學生可以按照評價標準有目的的進行研究性學習,更能發揮學習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激發思維活躍性,使學生勇于思考、會思考及科學地思考。一般來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創造性思維:

1.引導學生使用發散思維的方式進行思考。發散思維就是“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的思維”,其特征是“思路不為習慣禁錮,而是能夠沿著許多不同的方向擴展”。在做具體的課題或項目時,首先引導學生對同一事物進行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認清事物的本質,然后從不同的方向去擴展思維,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求得多種設想、觀點或答案,以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屬于最高級思維。因為有想象力,我們才能創造發明,發現新的事物定理。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識面的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在學習時應引導學生多看、多思考,培養學生在舊的內容里發現新的形式,或者使舊的內容能重新復活的能力。

3.引導學生使用逆向思維。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是培養創造性思維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逆向思維有利于防止思想僵化,拓展思路,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突破以往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運用逆向思維,倒過來思考,從結論往回推,往往能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四、形成以培養創新人才為主的研究性學習考核評價標準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對知識技能的運用以及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獲得的經驗,因此,應改變現有的單一的“一考定全局”的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全程性的評價方式,重視對過程的評價及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總結,這樣才能營造使學生積極進取的創新氛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下面是筆者所在單位“設計原理”課程的考核評價標準,以作參考。

五、結論

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且較為復雜的綜合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通過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調動高校教師教學及科學研究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高校的教學管理應與國家的創新體系相配合,從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的角度出發,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加強學生的探索精神與求真求實精神,為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和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高中 英語 教學 探究性

我國教學體系是以教師授課解惑為重要教學活動,學生成為完全被動的作用課題,不可否認此種教學模式會顯著強化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但是其中所存在的教學問題也是值得廣泛關注的內容,這已經是一種落后的教學理念,需要全面的革新拓展。在新教材大綱中規范每學期要安排研究性學習內容,這已經成為全新的教學領域。

一、研究性教學的相關概述

研究性學習概念,它是要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可以在校園生活和學習中獲取學習的創新意識,這也是可以體現在自主性課題研究的環節中。在此進程中也是體現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這也是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征以及研究范疇,能夠高速化的進行學習,進而可以帶來高效化的學習成績,讓學生掌握豐富的學習經驗。研究性學習是以實踐活動為主體,這是體現出探究式的學習價值,這也是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能夠帶來卓越的教學體驗,充分滿足學生的求學需求。這種教學體系能夠顯著提升學習獨立思考和主動學習的理念,更是會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得到廣泛的拓展。它的研究本質是要使學生通過親身學習產生來自于自身的學習體驗,這也是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所在,然后找尋有效的解決方法,這個完善的過程就會體現出其蘊含的價值。

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引入研究性教學理念

1.現在教學環節中,要不斷的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思維,這也是需要通過課堂教學的講解,讓學生在學習中融會貫通。傳統教學理念是體現在知識單向傳播中,這會讓學生喪失主動學習的能力。正是在教學中這種問題頻繁出現,所以教師要規避讓此類問題的存在,教師要在充分備課和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抽出一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闡述自己對預習的感悟和了解,這個思考的過程也是會充分的展現出教學改變的風尚,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學生漸漸產生自主研究學習的素養和習慣。

2.英語知識傳授過程中,這其中是有著很多的英語知識需要掌握和了解,但這也是學習的難點,會讓很多學生產生困惑的狀態。所以不要機械性的記住單詞,這一方面是低效率的學習,同時也是會與英語知識的理解產生背道而馳的狀態,所以需要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英語含義,這也是起到教學的正面促進效果。

教師在授課中,也是可以通過若干不相關現象的疊加分析,以此讓學生對規律性有著更加深刻的掌握,可以在潛移默化的方式牢牢記住教學方法,能夠在此基礎上進行靈活運用,以此達到整體上的研究分析。

3.英語是一門相對來說顯得枯燥乏味的科目,學生接觸英語的起步比較晚,基礎又比較差,所以很多學生對英語感到厭煩,所以英語教學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這也是貫徹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素養,這也是會對相關后續學習帶來重要的啟發。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灌輸知識、經驗,而學生被動的接受,是一種“復制性”的模式,而新型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是一種“主動性”的模式。例如,在課堂上讓學生6個人,或8個人自由的組成幾個小組,小組成員也可以自由變換座位,課堂上經常會有5到10分鐘的有針對性話題的自由討論時間,再派代表進行3分鐘的發言,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4.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讓學生可以將理論和現實進行有機聯系,這種具有正面指導價值的關聯,更是可以成為學習興趣的激發點。教師可以對班級進行分組操作,然后對每個小組去了解感興趣卻又差異化很大的行業,然后通過具體的了解和信息的搜集,將此作為教學的參考要素。再具體的分析過程中,可以具有針對性的方式進行習題的備案,然后在意解題的方式將課程的內容傳遞給學生,這種具有踐行模式的教學效果將會更加顯著。

三、重視英語教學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效能

要重視英語教學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效能,這也是有著相互補充和互相作用的效果,它是可以帶來理想的英語思維,它是具有著普遍性效果的展示,能夠有效活躍課堂的氛圍,能夠顯著提升學生追求知識的欲望,這也是有著創新精神以及創新意識的展現,更是具備著高效能的客觀效果,可以通過英語競賽的方式對此進行完善,這也是學生愿意選擇的教學方式。所以,學生可以利用研究性學習思維進行自身的相關學習,更是可以在活躍和開放的教學環境中,找尋有效的學習方式。這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不僅是會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啟示效果,同時也是會對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起到有效的完善。

四、結語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授課中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其發揮作用的質量優劣對于學生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進行教學時要嚴格將研究學習發揮到位以保證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自主”問題研究[J].外語界.2012(03).

篇10

關鍵詞:高中數學 研究性學習 思考

一、對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現實的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研究活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它的開放性、研究性和實踐性。它的功能在于能營造一個使學生勇于探索爭論和相互學習鼓勵的良好氛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數學研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過程。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問題的研究者和解決者,是主角,而教師則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給予幫助,起著組織和引導的作用。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僅關心學習的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學生獲得了哪些發展,并且特別注意學生有哪些創造性的見解,同時對學生的情感變化也應予以注意。要充分尊重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

二、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1.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求知欲是人們思考研究問題的內在動力,學生的求知欲越高,主動探索精神越強,就能主動積極進行思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在講授新課時,我們可根據課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產生懸念,急于了解問題的結果,從而使學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采用生動活潑,富有啟發、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活動鋪墊了基礎。數學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圍繞著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而展開,經過學生直接參與研究,并最終實現問題解決而結束。當學生學習一章新的知識乃至一個新的定理和公式時,對學生來說就是面臨一個新問題。事實上,課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證明、推導本身就是一節數學研究性學習的好材料。

2.在數學問題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數學開放題能體現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過程是探究的過程,能體現數學問題的形成過程,體現解答對象的實際狀態。數學開放題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成功感,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感。將數學開放題用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是十分有意義的。數學開放題作為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切入口,促進了數學教育的開放化和個性化,從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放題通常是改變命題結構,改變設問方式,增強問題的探索性以及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對命題賦予新的解釋,進而形成和發現新的問題。無論是改造陳題還是自創新題,編制數學開放題都要圍繞使用開放題的目的進行,開放題應當隨著使用目的和對象的變化而改變,應作為常規問題的補充。

3.在社會實踐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社會實踐是重要的獲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學生通過對事物的觀察、了解并親身參與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可以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予以解決。以下問題均可作為數學研究性問題來進行討論:(1)購房貸款決策問題;(2)對當地或國家近年來人口增長的情況調查,預測今后人口數量;(3)氣象學中的數學問題;(4)當地耕地面積的變化情況,預測今后的耕地面積;(5)無蓋盒子的最大容積問題;(6)商品營銷策略問題等等。

三、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作用

數學研究性學習中數學教師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在實施中,數學教師觀念轉變是前提,同時要求數學教師也要進行角色的轉換。首先,數學教師應是學習者。數學教師要摸清學生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的心理機制和認知特點,以學習者的身份去體驗數學研究,參與其中去發現問題、反思問題,進而引發學生學會向數學提問、學會向數學問題解決提問。其次,數學教師應充當指導者。在方法上,教師也要根據新情況、新問題鼓勵學生不斷對實施方案進行微調。再有,數學教師應充當評價者。這里的評價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注意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多注重過程,注意激勵與導向的結合。二是數學教師對自身的評價。數學教師應當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學習中的表現,強化評價意識。

參考文獻

[1]李建平 普通高中如何實施研究性學習.中國教育報,2001,5,31。

[2]程太生 普通高中開設“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