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防治新技術范文
時間:2023-11-15 17:46: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病蟲害防治新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S43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65-01
引言
玉米作為我國農業生產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農作物,是食品、飼料、化工等行業的重要原料。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和歷史種植經驗的總結,我國玉米種植經驗日趨成熟,但是由于經濟占用耕地開發、城市建筑及退耕還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我國耕地面積大量減少,因此在提升一定面積上的糧食產量是很有必要的,這就要求及時進行玉米栽培技術革新。近年來,玉米病蟲害的發生于危害已成為制約玉米生產穩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及時進行玉米病蟲害防治尤為重要。本文就針對玉米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進行論述。
1 玉米栽培新技術要點
1.1 注意種植力度的合理分配
在玉米生長的過程中,對于環境條件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同時必須嚴格注意玉米種植力度。玉米根系的生產發育規律與玉米成長環境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 ,所以種植玉米一定要根據土壤的肥力及當地氣候狀況進行種植。通過前人試驗探索,我們得知,生產水平越高,最適宜的玉米種植密度就越大。因此要注意玉米種植力度的合理分配。
1.2 植株長相與管理技術
玉米在每一時期的生長狀況都有所不同,對待不同時期植株的不同長相,要予以重視,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前人的探索中可知:玉米出苗―拔節期需大概22天,地下部分生長快速,而莖、葉部分生長較慢,豐產長相是苗齊、苗均、苗壯,莖基部扁而敦實,葉厚而深綠,且根系發達。五葉期時應該及時定苗。拔節時一抽雄期約為25~28天,莖葉生長充分,雌雄穗分化迅速,此時豐產植株的長相為生長整齊、肥壯,莖部節間短而粗實,中部葉片寬厚濃綠有光澤。這時應施較少的拔節肥,多施攻穗肥,并及時澆水,使的穗大粒多,并注意玉米螟的l生,及時進行隔行去雄工作。抽雄成熟期約為40天,此時根莖葉已停止生長,豐產植株長相為稈青葉綠,穗大出懷,籽粒飽滿且無禿尖。如需必要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授粉工作結束后要剪掉雄穗,提高光能利用率以增加抗倒能力。要注重植株長相不同時期所表達的信息,給予玉米適當有效的管理。
1.3 適時收獲期管理
生長期間要仔細關注,收獲期間也不可馬虎。針對農民在生產上普遍早收玉米,玉米收獲難以到達期望,降低品質和產量這一現象,曾進行過對玉米產量影響的實驗。結果表明,早收7天產量減少7%~10%,適宜的收獲時期在灌漿結束即籽粒乳線消失后(或苞葉發黃后7~10天),一般在每年9月20日之后;比往年生產上晚近7天收獲,這樣一般可增產10%,實驗結果表明,玉米要獲得高產,適時晚收也是有效且實用的技術。故此,想要豐收,最關鍵的便是在收獲期把好最后一關,進行良好管理。
2 玉米栽培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2.1 農業管理技術
玉米病蟲害是長期制約玉米產量與質量的重要因素,而作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一種,廣大農民應以農業措施為基礎,在其他作物收割好后選取適當時間播種玉米;相關農業部門應加強對玉米病蟲害發生動態的檢測力度,及時病蟲消息;并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農業管理技術。
2.2 化學防治技術
玉米栽培所遭遇的病蟲害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日益發達的科學技術所使用的各種化學物質引起的,因此,要想徹底的解決病蟲害問題,一些方面也要依靠化學技術予以解決。可在播種期或其他時期應對玉米生長情況和面臨問題給予相應化學技術防治,如:播種期采用藥劑防治,對比玉米詳實情況,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結合田地進行一次封壟作業等。
2.3 生物防治技術
鑒于目前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影響,采取生物防治是很有必要的。農民在選取種子時,要選取優質玉米種,在田間管理時,做好玉米排水工作,并重視病癥植株對病癥植株及時拔出進行深埋或焚燒,以免影響其他健康植株。在玉米幼苗時期及時噴灑農藥,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2.4 物理防治技術
對玉米進行管理期間,要重視輪作和休耕,進行倒茬、輪作以及深翻處理;在進行田間管理過程中,將出現病癥的玉米植株拔出;及時做好肥水管理。
結語
我國玉米栽培技術在日趨成熟,經過相關農業部門的努力,一些合理的玉米增產技術正在檢驗與使用中,玉米栽培技術的革新將會為玉米產量質量的增加帶來福音。目前我國在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為實現玉米的高產豐收不懈努力。先進的種植技術加上重大病蟲災害最低化,將會為玉米生產高效、穩定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玉米偏壟通透栽培密度對比試驗研究[J]. 王冠. 中國農學通報. 2009(19)
[2]一次性施肥對春玉米產量和環境效應的影響[J]. 楊俊剛,高強,曹兵,陳新平. 中國農學通報. 2009(19)
篇2
一、楊樹營造技術措施
1、造林地的選擇。造林地的好壞對楊樹能否高產至關重要,其是楊樹集約栽培成功的關鍵。如果造林地立地質量達不到標準,即使增加投入也不易改造好,不能保證高產。因此在造林地的選擇時,應對土壤的厚度、質地、肥力、結構及地下水位等進行詳細的調查。
楊樹豐產林地應具備土壤可溶鹽含量不低于0.2%,地下水位約1.5~3m的條件。如在沖積物上形成的黃潮土就是比較適宜的土壤類型。
楊樹屬喜濕樹種,不適合在坡地和丘陵上栽植。河灘上的沙質土須經深翻整地施肥灌溉才能滿足豐產栽培的需要。土壤的有效土層應在lm以上。最佳的土壤質地為沙壤土,有機質含量最好l~1.5%以上。我國多數楊樹造林地有機質含量低于此標準,肥力較低,應該采取農林間作、追肥和填埋落葉等措施來補充。
楊樹根系對氧氣的需求量較高,如果土壤通透性不好則會導致根系缺氧,對楊樹的生長造成危害。因此在選造林地時應要注意地下水位,地下水位過高可能減少土壤有效土層厚度,長期淹沒根系。如果地下水位高于lm則需經排水才可選用。排水可以大幅度提高木材產量。有些楊樹可耐水淹,如美洲黑楊。這種楊樹在水連續淹沒20多天對其生長幾乎無影響,洪水淹沒40多天,則有較大影響。在這些地區,洪水淹沒可能成為楊樹生長的制約因子,因此,在選擇造林地時要注意土地的高程和洪水淹沒期的長短,不選洪水淹沒期在40天以上的立地營造楊樹林。
2、楊樹造林方法。楊樹的造林方法很多,但普遍采用的都是單一的常規造林方法,這種方法并不能滿足不同條件下的造林,影響造林成活率,降低了楊樹林豐產的效果。楊樹造林的成敗,成活率的高低,主要取決于楊樹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水分平衡,即干、枝、葉的水分消耗與苗根吸水保持平衡。因此在選擇適宜的造林方法時應根據立地、當時的旱情和土壤濕度以及苗木的水分狀況進行選擇。
(1)常規造林。栽植楊樹—般提倡“三大—深”,即采用大株行距、大穴和大苗,并深栽。植樹穴的規格80cm×80cm×80cm,深栽80cm是為了苗木有更長的干部能轉化為根,增加根量,吸收深層濕潤土壤中的水分,提高抗旱力和成活率。
(2)插條造林。插條造林具有節約苗木,成活率高等優點。因此一般在缺少苗木,土壤墑情好,氣候又較為干旱的地方使用此法。插條截自1~2年生苗木,插條長50~80cm,粗3cm以上。栽植深度—般以50~80cm深為好,具體深度還決定于當地條件而定。插條上端與地面平齊,或高出地面3~5cm,以利于發芽。
(3)平茬造林。所謂平茬造林法就是在根系和莖下部分水分不多前及時平茬或強度截干。這種方法要注意平茬時機,如果錯過平茬時機的話,會導致苗木不能保活或長不良。此法在旱情嚴重、常規造林把握不大時,或常規造林后苗木地上部分忍耐不了干旱和風沙,開始由上而下干枯時可采用,且春秋兩季均可造林,苗木全埋在土中能保持水分平衡,成活率高。其缺點是,苗木由零點開始生長,起點低。
(4)插十深栽。利用楊樹苗發不定根能力強和苗木浸入地下水的基部可直接吸收水分的特點。此法的成活率高、生長量大、苗木抗旱力強。比較適合沿河灘地和階地。挖大穴時,可在穴底挖,或用鐵釬打孔至地下水,插入截根苗。用鋼釬打孔時,可先挖,倒入少量水,打孔時可濕潤孔壁,使土變軟,并防止砂土塌陷,減少摩擦,可以提高工效。
3、造林季節。在東北林區,春秋及雨季均可造林。春季造林以土壤解凍25cm,適時頂漿造林為宜;秋季造林要在霜后苗木落葉停止生長后進行;雨季造林要采取一系列促發新根、確保成活等措施,并重視雨季造林時間性強的特點,適時集中營造。
二、新育楊樹病蟲害防治
新育楊樹因根腐病(包括黑斑病)和地下害蟲(主要是蠐螬)的危害,常造成出苗不齊或出苗后大量死亡、嚴重影響苗木產量和質量。下面介紹幾種病蟲防治措施:
1、對地下害蟲,可于育苗前翻耕圃地時,用50%甲基乙硫磷顆粒劑1.5至2公斤/畝拌細土后,一半翻耕前撒圃地,另一半于耙前撒垡頭,通過育苗后澆水,使藥劑有效成分充分溶解擴散到土壤中,以有效殺滅地下各種害蟲。
2、對防治土壤病害,可于插苗前,將種根用50%多菌靈和15%甲基托布津按1:1比例,200至250倍混合液浸根1至2小時,拿出稍晾后再插。可有效防治根腐病和黑斑病。
3、插條發芽后,用50%甲胺磷或1605農藥1200至1500倍液根基噴霧,可有效防治幼芽被咬現象。
篇3
關鍵詞:楊樹;病蟲害;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U464.172 文獻標識碼:A
楊樹屬于落葉喬木的種類,并且是這類樹木的統稱。在我國防護林與植樹造林的計劃中占據著主要的位置,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環境上的污染越來越嚴重,環境的惡化也導致了樹木的病蟲害經常發生。加上對樹木管理上的方法不對與技術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病蟲害的治理工作很難得到維護。
1.病害防治技術
1.1 楊樹灰斑病的防治技術。楊樹灰斑病是公主嶺市楊樹人工林幼樹發生很普遍的一種葉部病害,幼樹被害后葉片枯萎、脫落、頂梢枯死和干部潰瘍,嚴重時可使幼樹死亡。防治方法:選用抗病品種。白城楊、銀中楊、雙陽快、小乘黑等抗病較強;清理林地衛生,消滅枯枝落葉浸染源;于5月中旬至7月上旬噴藥2~3次藥。如:50%多菌靈4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75%百菌清500倍液。
1.2 青楊葉銹病又叫落葉松楊銹病,是楊樹銹病中分布最廣、寄主種類最多、造成損失最大的一種病,已見報道的國家和地區近40個,遍布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幾乎有楊樹的地方都可見到它的危害。防治方法:波爾多液、百菌清、50%多菌靈500倍液,80%代森鋅500倍液,50%托布津800倍液等,防治本病都有比較好的效果。
2.營林措施常用方法
2.1 營造混交林。混交林,顧名思義幾就是指由不同樹種構成的樹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營造一個更完整的生物圈而提出的方法。樹木的多樣性可以使得營造出來的生物圈更加的豐富多樣,也就讓整個生態系統維持出一個平衡的狀態,可以對病蟲害起到防治的作用。因為生態系統中的每一種生物想要爭奪更多的生存資源就會限制自身的繁殖能力。與此同時,生態系統中的生物鏈是一環扣住一環的,這也就意味著生態系統中的每一種生物都會有屬于自己的天敵,天敵的存在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病蟲害的發生幾率。
2.2 強化撫育措施。幼林撫育上的措施進行加強的處理,可以使害蟲侵擾得到有效地控制,因為楊樹幼林的生長過程中由于樹齡的限制,在抵抗力與樹木的堅韌性上都不如樹齡較大的樹木。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幼樹一旦遭到病蟲害的侵襲,蔓延的速度與死亡的速度都相對較快,所以如果幼樹已經遭到病蟲的侵害,再開展治理上的工作就很可能為時已晚,所以對于楊樹幼樹上的撫育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及時對幼樹林進行除草與枝干上的修剪。
2.3 人工防治。在對楊樹幼樹林開展人工上的防治工作時,首先要考慮人員技術上的使用,因為此時的楊樹處于幼苗時期,所以雇傭人員在將樹木上的蟲蛹進行摘除的環節時,一定要注意力度上的控制。楊樹幼苗期樹木的木材性質還沒有形成完整,也就意味著此時的樹木比較脆弱,很容易折斷。所以需要除蟲的人員多加防護,注意力度。
2.4 生物防治。楊樹樹木成長到一定的h節,就可執行生物上的防治了,主要的步驟是將管氏腫腿蜂、蛀姬蜂在林中進行放飛處理,這樣的做法是為了利用天敵的原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增加蟲子的天敵對蟲子的數量進行控制,使得蟲子的數量達不到災害范圍。其次,在樹木成長到一定樹齡時,還可以在樹林中放飛一定數量的啄木鳥,并且人工的將啄木鳥的鳥巢進行數量上的增加。讓啄木鳥的數量的呈現一個上升的趨勢,利于病蟲數量的控制。
2.5 化學防治。化學防治上的主要內容是藥物上的噴灑,一般情況下在蟲災開始出現勢頭時就可以進行化學上的防治了,可以采取噴射綠色威雷溶液對病蟲進行防治,配比的比例是600倍液。可以使用的藥液還有氧化樂果1000倍液、氯氫菊脂1000倍液兩種,使用藥物防治的方法,可以將蟲災的范圍進行控制,并且殺蟲的效果也比較明顯,可以將成蟲與幼蟲都給殺死。
2.6 加強檢疫。對于蟲災上控制,可以在源頭進行防治的方法是將檢疫上的工作給做好,對于進出的木材或是樹苗需要進行嚴格的檢疫,因為樹木在運輸或是其他地區運送過來時很有可能會攜帶上當地的病蟲物種,這樣的病蟲一旦被攜帶進一個沒有天敵的環境以后,就會大量的繁殖。數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最終就會導致病蟲害的發生。
3.常見類型害蟲的防治措施
3.1 楊扇舟蛾防治技術。楊扇舟蛾是一種以樹葉為食的害蟲,這種害蟲會在一月份至三月份內以蟲蛹的方式越冬。會在五月、七月、八月這三個月份發生蟲害。針對這種蟲害,可以根據它的生長習性進行處理,就是利用人工在害蟲越冬的季節將害蟲的蟲蛹用手給擠壓損壞,將蟲子殺死在幼蟲的時期,還可以在成蟲的時期將蟲子殺死,利用化學手段將蟲子的毒死。或者采用生物手段對楊扇舟蛾進行治理,就是當楊扇舟蛾還是幼蟲時期時,在林中投放赤眼蜂對楊扇舟蛾的數量進行控制。
3.2 青楊天牛防治。青楊天牛是一種節肢害蟲,主要以樹木的枝干作為食物寄生在樹木中,蟲子的幼年時期主要生長在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之后在進入到樹木的木質部,一般情況下,被青楊天牛侵入的樹木出現的現象是形成紡綞形癭瘤,就是樹木有青楊天牛寄居的地方會腫起一個很大的樹包,在上面還可以看見產卵的刻槽。被害枝梢會出現干枯的現象,或是樹冠產生畸形的現象。對于青楊天牛的治理方法與楊扇舟蛾等害蟲治理方法具有相似性,都是利用以上幾種方式,只是可能采取方法的時間稍作調整。
結語
對于楊樹幼林上的病蟲害防治,可以采取的方法很多,但是不同的區域要依據不同的特點開展防治上的措施,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可以綜合起來應用,以獲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篇4
1 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意義
全球氣候變暖,大范圍的生態環境發生改變,病蟲害的疫情也出現新的變化,發生病蟲害的面積增加,出現新類型蟲害,這些都加大了林業病蟲害防治難度。做好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僅是對國家森林資源的保護,也是對廣大人民自身利益的維護,這對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提升林業管理效率、促進林業發展、積極發揮林業對經濟、社會、生態促進作用、大力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穩步提高國家的綜合力量有重要意義。
2 制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2.1 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雖然國家對新技術的研究投入很重視,但最新的技術成果在實際應用中范圍很小,沒有普及到最基層的林木工作者,研究和實際脫節。另外,長時間大面積的農藥使用也使病蟲產生抗藥性,這些農藥在消滅害蟲的同時也對環境造成污染,對其它物種造成傷害,產生的負影響較大。
2.2 林業部門內部之間缺乏協調,缺乏整體意識
各部門的連貫性較差,林業各部門只負責本部門的工作,缺乏溝通,預防機制較差,導致基層忽視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也加大工作難度。雖然國家對林業很重視,每年加大投入資金,但是效果甚微。
2.3 檢疫工作不到位
日常工作中,因預測、防控、檢疫、交通、通信等設施設備匱乏,致使檢疫工作不及時,工作人員又缺乏檢疫經驗,造成有害生物發生風險加大,整體防控病蟲害能力較低,一旦發生大規模疫情將造成巨大損失。
3 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對策
3.1 提高病蟲害預測能力
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重點,要及時、全面地對可能出現的病蟲害疫情做出預測,防止出現大規模病蟲害。加大科研力度,改進預測預防手段,加大物資投入,盡可能對森林資源進行全面檢測。配備專門專業人員,定點、及時的對病蟲害進行監測,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手段強化森林病蟲害防控工作的時效性,有效保護我國森林資源。
3.2 加強新技術宣傳,培養基層高技術人才
隨著病蟲害的抗藥性增強,基因突變造成新類別的蟲害出現,以及森林物種減少使得森林自我恢復能力減弱,病蟲害防控在技術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培養更多的高技術人才到林業基層工作中,要不斷開發新技術,并及時推廣到實際應用中。減少化學制劑的使用,開發有針對性的生物防治新技術,在消滅蟲害的同時減少對其他物種的傷害。普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這不是一個部門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篇5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病蟲害每年給我國資源造成破壞更是難以計算的。據統計,2010年全國主要林業有害生物發生面積12190666.67hm2,相當于全年造林面積的2.13倍,其中成災面積90666.67hm2。在總發生面積中,病害、蟲害、鼠(兔)害所占比重分別為11.7%、76.7%和11.7%。已成為制約我國林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是無煙的森林火災。因此,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愈來愈發重要。
1 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森林病蟲害面積不斷增加。近年來,隨著我國出現暖冬、干旱以及人工造林面積,尤其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使害蟲更易于生長繁殖,導致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發生面積進一步擴大。其次,森林病蟲種類增多 。近幾年,偶發性森林病蟲害大面積暴發,致使危險性病蟲害擴散蔓延迅速,對我國森林資源、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構成巨大威脅。還引起多種次要害蟲在一些地方上升為主要害蟲,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蟲種類不斷增多。而那些頑固性病害蟲因特有的遺傳特征另其抗藥性和抗逆性在防治過程中不斷增強,就現有的國內技術而言,根本無法將其根治。
2 森林病蟲害管理方式粗放
①造林營林方式不科學。造林時不考慮科學規劃,因地制宜且選育良種壯苗不夠,造成森林植物生長勢衰弱,使森林樹木抗病蟲害能力逐漸退化。②森林林分結構不合理。人工純林面積占80%以上,使森林生態系統脆弱,抵御病蟲 能力明顯下降。③森林病蟲害防治目標管理存在漏洞,我國地方各級都實行了森林病蟲害防治目標管理責任制,雖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仍存在很多問題。
3 制約因素
①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②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導致科技力量不足。致使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③林業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育苗的只管育,造林的只管造,不經過考察溝通,有的單位和個人搞育苗造林規劃設計時,不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④檢疫工作不到位,因調運檢疫嚴重失控,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甚至不檢疫。⑤防治經費短缺。基礎設施像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訊工具等嚴重不足,使在病蟲害研究推廣方面沒有突破性進展。
4 森林病蟲害防治的對策
4.1 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預測預報工作
預測預報工作是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重要基礎性工作。要把調查檢測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要按照分級管理、分工負責的原則,全面、及時、精準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理。進一步完善國家級中心測報點和省級中心測報點建設,地方各級政府要分級建立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網點,合理配備測報或病蟲情況調查人員,加強預測預報工作,及時掌握各地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發展動態,進行區域性短期預報或預警,而且能夠結合林木資源狀況、氣候氣象條件等相關資料,進行森林病蟲害的長期預報,為我國林業主管部門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逐步形成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龍頭,省級測報點為骨干,縣級森防站為基礎的測報網絡。
4.2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造林綠化步伐、生態環境的改善。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為此,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減災計劃和各級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
4.3 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科學技術含量
通過提高森防科技含量,防治手段亟需改進。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采用良種壯苗,營造混交林,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林業措施,將預防治理森林病蟲害的工作與行業發展的全過程緊密結合,走林業發展和預防治理病蟲害協調發展路線。同時,要把科研方向調整到解決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難技術問題上,走科研、試驗、推廣、防治一體化之路,大力發展生物防治,充分做好現有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的組裝配套,將新技術和新成果作為全面提高防治水平的重點,快速轉化實用技術,根治森林病蟲,解決防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增強森林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4.4 完善森林病蟲害防治籌集資金機制 ,加大病蟲害防治經費投入保證防治需要
為確保森林病蟲害防治經費的需要,我們要進一步完善森林病蟲害防治籌資機制。繼續堅持以地方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投入原則,要認真貫徹執行“誰經營、誰防治”的責任制度,依法充分調整地方及林農防治的積極性,加大自籌資金比例,多渠道投入籌集、多層次的投入機制,努力增加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投入。并相應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從收取補償金中安排病蟲防治經費。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存在問題防治措施
森林生長周期較長,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在漫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隨時都可能遭到林業有害生物的侵襲,輕者造成林木生長緩慢,質量變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積死亡,造成森林面積的減少。因而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對于森林的生長成材十分重要。
一、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問題
(一)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1970年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179萬畝,1981年上升到675萬畝,1991年高達1165萬畝。面對這一嚴重態勢,1992年我省開始實行森防目標管理,發生面積逐年減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萬畝。但由于近幾年連續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蟲越冬死亡率低,發生面積又有所上升。在當前資金、人力、技術等有限的情況下,防治難度加大。
(二)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我省是國際性檢疫害蟲松材線蟲病和國內檢疫對象日本松干蚧的適生區。這兩種害蟲隨時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別是松材線蟲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積的油松林在短期內毀滅。
㈣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二、制約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三是林業內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四是檢疫工作不到位,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調運檢疫嚴重失控,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五是防治經費短缺,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具體表現是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訊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病蟲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僅達到73%),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
三、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措施
(一)建立建全森林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檢疫御災體系、和防治減災體系。在國家、省、市、縣四級測報網絡,及時掌握森林病蟲害發生動態和發展趨勢,為防治提供依據。通過嚴格的檢疫措施,防止境外危險森林病蟲害侵入和國內危險病蟲害的異地傳播,運用現代化的防治手段,增強防治能力,提高防治效率,減輕災害的損失,實現森林災害可持續控制。
(二)發揮科技在森林災害控制中的作用。在實施森林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要加大科研和技術推廣的力度,使松材線蟲、松毛蟲、美國白蛾、楊樹天牛、松樹蛀干性害蟲和森林害鼠等主要森林病蟲害的發生,盡快得以控制,實行科研、生產、管理的密切集合,集中力量解決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藥械等問題。加強分子生物學技術,3s技術生態控制等高新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使防治工作加速向預防工作轉變。
(三)重視可持續發展森林的建設,提高森林群體的抗病能力。由于生態系統惡化,造成的森林病蟲害具有明顯的生態災害的特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災害,有效的方法則有賴于生態的恢復和建設。以保護蛇、鷹類治鼠類;保護鳥類治蟲害的生物工程,充分發揮病蟲害的天敵作用,實現無公害防治,既做到了生態平衡,也達到了防治病蟲害的目的。
(四)認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把防災減災貫徹到林業生產各個環節。要想從根本上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在制定造林規劃和重大林業工程的規劃時,就要充分考慮在森林保護的基礎上制定。在林業檢疫、苗木培育、造林、經營管理和采伐等各個生產環節上都要認真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在林業生產中,抓好適地適樹,運用本地樹種和抗性強的樹種,盡量減少單一林,營造混交林。在管護上做到封山育林,中幼林撫育管理,清理病蟲木以減少損害的擴大。大力提倡生物防治的方法,從而達到增強林分整體對生物災害的自控能力。
篇7
關鍵字 森林;病蟲害;防止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316-(2014)01-
作為國家減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不但有利于森林資源的保護,而且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隨著我國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的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在不斷完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的影響,我國的森林病蟲害防治仍然存在了一些問題,并且非常需要解決。
一、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1.森林發生病蟲害范圍的擴大使防范工作變得艱難
為了增加樹木數量、擴大森林面積,我國許多地方開始進行人工造林。但是,由于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尤其是樹種單一的純種樹林面積的增加,使病蟲害所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嚴重,危害的范圍也隨之不斷擴大。以黑龍江省為例,該省從1970年到2000年森林病蟲害發生的面積足足增加了九百多萬畝。在認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后,從2002年起,相關部門加強了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使該省從2002年到2005年森林病蟲害發生的面積在不斷減少,最終降低至453萬畝。然而,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如干旱、暖冬等,許多本應在冬季死亡的害蟲的存活率相當高,因而病蟲害發生的面積在不斷上升,又由于受到財力、技術、人力等方面的限制,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變得十分困難。
2.病蟲種類增多、危害增大
還是以黑龍江省為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該省會帶來嚴重災害的病蟲大概有35種,其中以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最為嚴重,并且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嚴重影響了該省木材的產量,不但給該省的生態和社會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而且使該省承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如今,由于外來物種的傳入或者其他原因,目前該省病蟲的種類已經增加到了50種左右,根據以往的經驗,它們所帶來的危害和造成的影響也是可想而知的。
3.具有潛在危害性,且頑固難治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美國的白蛾、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極具危害性的病蟲不斷侵入我國,雖然相關部門及時對其進行了防治,將其危害性降到了最低,但是其仍然存在了很大的潛在性的危害,一旦防治不當,其造成的損失會是非常嚴重的。例如,松材線蟲病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大面積的油松林毀滅。此外,一些病蟲頑固難治也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一大難題,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我國本土的一些頑固性病蟲身上,如松毛蟲、黃連木尺蛾等,這類害蟲經常是在局部地區連年爆發,而且往往爆發就會成災,這也是這類病蟲的特點。因此,防治這類病蟲最好的辦法就是時時監測,在病蟲害發生的初期就做好防范工作,不要等到病蟲害真正爆發時才被動地進行防治。
二、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措施
1.認清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意義,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會使我國的森林資源不斷減少,給我國的經濟帶來直接的損失。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不但能對森林資源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降低我國的經濟損失,而且能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建設,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落實奠定了基礎。此外,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還能起到保證我國森林資源質量的作用,促進我國林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防治是勢在必行的,基于此工作艱巨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各級政府必須充分重視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并且加強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領導。
2.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
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是為了避免發現病蟲害時危害已經過大而難以治理的現象的發生而制定的,一直以來,它作為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基礎工作而存在。因此,各地在進行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時的首要任務就是對病蟲害進行調查與監測,通過專人、專地、專門對象地對害蟲進行定時調查,做到及時、全面且準確地掌握病蟲害的動態,從而達到區域性預報或預警,并且能及時防治的目的。同時,通過調查與監測,再結合該地區樹種、氣候等資料,不斷對森林主要病蟲害的數據資料進行積累,以便以后建立相應的數據庫,從而運用高科技來對森林病蟲害進行監測與預報。
3.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防治手段進行改進
針對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提高病蟲害的防治效率,各地相關部門必須對防治手段進行改進,而防治手段的改進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在不破壞當地原有樹木的前提下,適當進行造林,而且造林所選用的樹種既要能適應該地區的土地,又要適應該地區的樹木,同時要注意混合造林,避免樹林樹種過于單一。此外,要加強早期病蟲害預防技術的研究,并將其應用在造林過程中,使人造林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不斷增強。第二,要遵守國家的規定,少使用對環境和水源有害的農藥,多使用微生物農藥、植物性農藥等污染小的農藥。第三,推廣生物防治,利用病蟲害的天敵等減少害蟲的數量。
三、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的資金投入
足夠的資金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順利實施的保障。據統計,由于資金不足,我國大約每年有一百萬畝的森林病蟲害得不到很好的防治,因此,為了更好的實施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減少病蟲害所帶來的損失,國家必須加大資金投入。首先,要健全經營與防治的責任制度,資金的投入應從國家、集體、個人等多方面入手;其次,各級政府加大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資金投入,以建立和健全更多的病蟲害防治設施;最后,各地區加強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建立,對于那些只能服務社會的大面積森林,應根據“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來收取補償金,以便于森林的防治,而森林病蟲害防治所需的資金理所應當是從這部分補償金中適當抽取的。
四、結語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一部分,雖然目前我國的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實施的不錯,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不足與問題,需要有關部門不斷進行改進與完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森林資源。
參考文獻
[1]王曉波.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7(11)
[2]黨志永,雙.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01)
篇8
一、當前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1970年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為179萬畝,1981年上升到675萬畝,1991年高達1165萬畝。面對這一嚴重態勢,1992年我省開始實行森防目標管理,發生面積逐年減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萬畝。但由于近幾年連續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蟲越冬死亡率低,發生面積又有所上升,預測2001年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將達到530萬畝。在當前資金、人力、技術等有限的情況下,防治難度加大。
(二)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我省是國際性檢疫害蟲松材線蟲病和國內檢疫對象日本松干蚧的適生區。這兩種害蟲隨時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別是松材線蟲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積的油松林在短期內毀滅。
(四)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二、制約我省森林病蟲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三是林業內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四是檢疫工作不到位,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調運檢疫嚴重失控,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五是防治經費短缺,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具體表現是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訊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病蟲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僅達到73%),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
三、主要對策措施
森林病蟲害直接影響著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一是從加速生態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二是從減輕危害損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損失,保護森林資源,而且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三是從實現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四是從保護我國及我省的生態安全提高國際聲譽的高度來認識。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加入WTO在即,為履行應盡的國際義務,提高貿易信譽,減少經濟損失,必須加強森林病蟲害的治理和檢疫工作,以保護我國及我省的生態安全。需要強調的是,森林病蟲害不僅具有水災、火災那樣的危害性和損失性,而且具有生物災害的特點及防治上的艱巨性和長期性。為此,各級人民政府要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減災計劃和各級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
(二)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各地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調查監測,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從發展看,全省要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龍頭,以省、市重點測報點為骨干,以縣級測報點為基礎,盡快建立起一個覆蓋全省的、健全的預測預報網絡體系。不僅要能夠及時掌握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發展動態,進行區域性短期預報或預警,而且能夠結合林木資源狀況、氣候氣象條件等相關資料,進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蟲害的長期預報,為我省和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通過對主要森林病蟲害的一般調查和系統觀測,不斷積累基礎資料,建立起數據庫,用高新技術和監測信息處理系統開展監測與預報工作。當前,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省市重點測報點的儀器設備等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手段的提高和管理制度的健全,要達到儀器設備現代化、技術先進、管理科學規范,使監測和測報能力能夠適應防治工作的需要。
(三)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進防治手段。森防工作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針對我省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不相適應的現狀,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進。一是堅持搞生態林業。在保護好現有林的基礎上,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采用良種壯苗,營造混交林,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林業措施,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全過程),加強早期預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增強林分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走出一條林業生產與病蟲害防治協調發展的路子。二是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規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對硫磷、久效磷、氧化樂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殺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殺蟲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劇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農藥(BT乳劑和病毒等)、仿生農藥(滅幼脲)、動物源農藥(昆蟲信息素等)、植物性農藥(苦楝素、茴蒿素、煙堿等)、礦物性農藥 (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礦物油乳劑等),以減輕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發展生物防治。我省位于京津周圍,環境保護具有特殊的意義,生物防治技術和規模都應有一個大的突破。利用管氏腫腿蜂防治雙條杉天牛和青楊天牛,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蟲,利用周氏嚙小蜂控制美國白蛾,利用核型多角體病毒控制落葉松尺蛾,人工招引啄木鳥控制天牛以及利用BT、病毒和仿生農藥滅幼脲等防治美國白蛾、松毛蟲等都有廣闊的前景,應加大推廣普及力度。四是加大科研開發和技術推廣力度,研究和探討新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并在生產上推廣,積極推廣利用飛機防治食葉害蟲技術和3WF—3S噴霧噴粉機、6HZ—2020A手壓樹干注射器、6HY—25系列噴煙機等新藥械及引誘劑、誘蟲燈、遙感對松毛蟲、美國白蛾、小蠹蟲類等監測技術。
篇9
關鍵詞:林業技術;林業病蟲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1林業技術應用的主要方面及應用的必要性
林業技術應用及發展是提高我國林業產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基礎,也是避免林業發展過程中相關災害事故發生的重要保障。林業技術的應用及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林業育種技術
林業育種技術主要是通過先進的生物技術應用,培育出成活率高、抗災性強及繁育狀況好的種子,應用于林業種植當中,以提高林業產業的生產效率,減少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因為種苗成活率低、抗災性差等原因而出現的資源浪費。
1.2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
除培養抗病蟲害的種苗之外,還要運用科技手段,對樹林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狀況進行動態的觀測,通過科學手段進行大面積的病蟲害防治,以減少病蟲害對林業發展的損害。
1.3林業自然災害防止技術
對干旱、洪澇等林業常見的自然災害進行科學的監控,并采取有效的技術手段對自然災害進行治理,避免林業受自然災害而被破壞。
1.4林業管護技術
林業管護技術主要依靠先進的技術,避免人為管護中的弊端,實現實時管護、動態管護、科學管護,以促進林業的發展。
總之,在目前林業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林業技術應用已經成為林業發展的必備手段。
2林業病蟲害防治的現狀
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除了有保障林業產業健康發展的作用外,還發揮著建設生態環境的重要作用。在我國,林業主要面臨著三種危害,也就是病蟲害、火災以及人為的亂砍濫伐。在林業的建設與發展中,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要想做到對現有林業資源的保護,就必須盡量避免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毀壞林木的現象。
近些年,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得到一定發展,在病蟲害防治工作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治理效果。但是,由于我國林業資源在整體上仍然呈現出病蟲害發生、傳播嚴重的趨勢,使得我縣的林業病蟲害危機也無法根治。而我國大部分地區進行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時仍以“救災”為主,忽視對災害的預防,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十分不利于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3林苗的主要病蟲害防治措施
3.1營林技術措施
從保護森林資源及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對森林發生的重大或常發性病蟲害,通過采取各種措施控制災情并減少災害引起的損失,為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提供條件。其中營林技術措施是一種即實用又環保高效的預防和治理林業有害生物災害的重要措施。
3.1.1選育抗病品種
人類利用抗病品種控制大范圍流行的毀滅性病害。選育和利用抗病品種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許多難以適用農業措施和農藥防治的病害,特別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選育抗病品種幾乎是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徑。抗病育種可以與常規育種結合進行,一般不需要額外的投入。抗病品種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廣使用了抗病品種,就可以代替或減少殺菌劑的使用,大量節省田間防治費用。因此,使用抗病品種不僅有較高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減輕因使用農藥而造成的殘毒和環境污染問題。
3.1.2育苗技術措施
在選擇苗圃進行育苗措施時,要進行病蟲害動物危害調查,應避免選用有病蟲害和鳥獸危害嚴重的土地。為了防止猝倒病,不要選曾發生過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種馬鈴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患猝倒病,也不宜選作苗圃地。苗圃附近不要有傳染病菌的樹木,或是病蟲害的中間寄主的樹木,或能招來病蟲害的樹木,如松樹、山楊、毛白楊和樺木等。通過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農藥化肥的合理使用進行病蟲害防治。
3.1.3營林撫育技術措施
在進行森林經營的同時,根據森林不同生長時期,進行不同的撫育管理,苗木生長的初期,應進行足夠的水養供給,保證苗木的健康成長,防治苗木猝倒病的發生。及時進行灌溉和施肥除草。及時對森林進行撫育間伐通過改變林分內的郁閉度,調整林內的光照,減少病蟲的生長,傳播。成熟林、過熟林應加大監督管理力度,發現病害樹木及時進行砍除銷毀。
3.2提高人們防治病蟲害的意識
意識是行為的先導,要想在實際工作中扎實推進林業病蟲害的防御,必須提高人們防治病蟲害的意識。林業病蟲害的防治,要提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高度。要使人們明白抓好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有利于加快城鄉綠化的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減少損失,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意識到預防林業病蟲害的意義,才能增強人們的工作責任和緊迫感,切實加強領導,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積極措施,做好林業發展規劃、減災計劃和目標責任,將病蟲害的危害降到最小化。
3.3保護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現代防治林業病蟲害最應該大力倡導的方法。森林物種主要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是一個大的生態系統。森林植物的多樣性能夠為動物和微生物提供棲息地或寄主,為其創造適宜的生長繁殖環境,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免疫力。特別是要加強對天敵的保護,比如捕食性昆蟲、微生物、益鳥等,天敵種類的多樣性使森林系統的的食物鏈更加復雜,系統更加穩定。食物鏈的延長,使潛在有害生物的傳播或流行的速度減慢,加劇了種間對空間資源的競爭,就能夠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影響速度,限制有害生物群種的擴張。
3.4化學防治
3.4.1低容量噴霧技術
低容量噴霧技術是指噴藥液量在每畝3.33-13.33L(約3.33-13.33kg)的噴霧施藥新技術。由于噴藥液量大幅度減少,不但省水省力,還提供了工效近10倍,節省農藥用量25%―30%。由于施藥效率高,更易做到適時用藥充分保證藥效。
3.4.2超低容量噴霧技術
是指噴藥液量在每畝0.33L(約0.33kg)以下的噴霧新技術。
3.4.3靜電噴霧技術
靜電噴霧技術是使藥液在噴灑過程中形成帶電霧粒的的噴霧新技術,此項技術是超低容量噴霧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它的突出特點是:靜電噴霧形成的霧滴粒徑比較小且分布比較均勻,一般粒徑為20~50μm;靜電噴霧形成的霧滴帶有相同負電荷,在空間運動中相互排斥不發生凝聚,有利于對作物的全面覆蓋。
3.4.4噴灑藥液方法
林苗病蟲害傳統的打藥方式是人工打藥,現在采用汽柴油機械和電動噴霧打藥的,已經算比較先進的。盡管如此,打藥所需要的人力還是較多。根據我縣近年來飛機防治的效果來看,大面積噴灑藥液還是飛防好,業務部門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用飛機防治,只是費用高了些。無人飛機的出現使噴灑農藥有了更好的選擇。無人機打藥,減少了對人工的依賴,費用比飛機相對少一些。同時,打藥又避免了人為的不均勻的問題,效率大大提高。
結束語
在林業工作中,應該將林業病蟲害列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從封山育林、混交林營造、育苗消毒等具體工作出發,在落實群防群治和科學預防政策的基礎上,打造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新措施。在林業病蟲害防治的工作中也要充分重視人才的培養,要了解人才和科技力量在防治林業病蟲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要通過人才主動發展、科學培養和有針對性提高等一系列措施,形成林業病蟲害防治人才的挖掘與成長,為林業發展做好技術、人才的準備,打造出一批全面而有效的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吳霧,張江,田強.林業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與管理探討[J].農業與技術,2012,(06):57-58.
篇10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
1.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不斷增加,防治難度大。隨著人工造林面積的增加,特別是單一樹種純林的增加,病蟲危害加劇。
成災病蟲種類增多,危害損失嚴重。目前,全省發生嚴重能夠成災的病蟲已由80年代初的35種增加到50種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陸續傳入的,有的是我省從未發現過的。過去就危害比較重的松毛蟲、楊扇舟蛾、天牛(類)等至今未得到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區年年發生,甚至造成嚴重損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蟲害造成木材減產70多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損失達2億多元,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危險性病蟲害潛在威脅增大。80年代末以來,已有美國白蛾、紅脂大小蠹、蘋果綿蚜及油松葉小卷蛾等多種危險性害蟲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對這些危險性害蟲采取了有效措施極力控制,沒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
頑固難治,暴發現象常有發生。過去危害就比較嚴重的松毛蟲、天幕毛蟲、黃連木尺蛾、楊扇舟蛾、落葉松尺蛾和青楊天牛等表現相當頑固,且大都具有暴發成災的特點,有的幾乎年年于局部地區暴發。如監測跟不上,病蟲害發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時發現,到發現時已是危害嚴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當被動。
2.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
一是森林病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基礎薄弱,有的地方還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蟲情并預報和指導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術研究和現有科研成果推廣力度不夠,在防治時因大面積噴灑化學農藥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污染環境、殺傷天敵形成惡性循環,生物防治因技術和資金所限還沒有推廣開。三是林業內部部門之間缺乏協調,各個生產環節之間嚴重脫節,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種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規劃設計也不認真考慮病蟲害防治,預防機制差,使病蟲害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局面。四是檢疫工作不到位,相當一些產地檢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檢疫檢查站,調運檢疫嚴重失控,控制危險性病蟲害傳播不力。五是防治經費短缺,整體抗災減災能力低下,具體表現是基礎設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測報、防治、檢疫儀器設備和交通通訊工具等,病蟲害的防治率低(病蟲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僅達到73%),先進適用防治技術的研究與推廣跟不上。
3.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法
森林病蟲害直接影響著森林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3.1提高認識,加強領導。一是從加速生建設和實施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認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是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環節。二是從減輕危害損失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的嚴重發生,直接制約著森林資源的發展,抓好森林病蟲害防治,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損失,保護森林資源,而且能夠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三是從實現新世紀林業跨越式發展的高度認識。森林病蟲害防治對加快造林綠化步伐,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森林資源質量,促進產業發展,擔負著支撐保障任務,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必須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四是從保護我國及我省的生態安全提高國際聲譽的高度來認識。
3.2加強森林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預測預報是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礎。各地必須堅持把病蟲害的調查監測工作放在首位,對轄區內的全部森林資源進行病蟲害調查監測,要以全面、及時、準確地掌握森林病蟲害動態作為基本目標,確定專人、固定地塊、明確對象、指定方法、定時調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除治,堅決避免平時不調查,等到發現已是嚴重危害的局面。從發展看,全省要以國家級中心測報點為龍頭,以省、市重點測報點為骨干,以縣級測報點為基礎,盡快建立起一個覆蓋全省的、健全的預測預報網絡體系。不僅要能夠及時掌握全省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發展動態,進行區域性短期預報或預警,而且能夠結合林木資源狀況、氣候氣象條件等相關資料,進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蟲害的長期預報,為我省和國家林業主管部門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3.3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進防治手段。森防工作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針對我省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環境保護的需要不相適應的現狀,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進。一是堅持搞生態林業。在保護好現有林的基礎上,造林要堅持適地適樹,采用良種壯苗,營造混交林,實行工程造林和集約經營等林業措施,把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貫穿于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全過程),加強早期預防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增強林分自然抵御病蟲害的能力,走出一條林業生產與病蟲害防治協調發展的路子。二是認真遵守國家有關安全合理使用農藥的規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對硫磷、久效磷、氧化樂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殺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殺蟲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劇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農藥(BT乳劑和病毒等)、仿生農藥(滅幼脲)、動物源農藥(昆蟲信息素等)、植物性農藥(苦楝素、茴蒿素、煙堿等)、礦物性農藥(波爾多液、石硫合劑、礦物油乳劑等),以減輕對環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發展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