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途徑范文

時間:2023-11-14 17:3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途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途徑

篇1

[關鍵詞]高階思維能力 數學高階思維能力 數學建模

一、 高階思維能力及數學高階思維能力

1.關于高階思維能力

知識時代的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偏重于以下九大能力:創新、決策、批判性思維、信息素養、團隊協作、兼容、獲取隱性知識、自我管理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九大能力我們稱之為高階能力。所謂高階能力,是以高階思維為核心。所謂高階思維,是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較高層次的認知能力。比如它在教學目標分類中表現為較高認知水平層次的能力,如分析、綜合、評價。這些能力在處理未來信息社會中的各類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擁有這些技能的人們將會成為信息時代的首領。因此,現代教育的一個持久的、長期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超越目前較低的思維能力,獲得較高水平的思維能力。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D.Perkins(1992)認為,日常思維就像我們普通的行走能力一樣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但是良好的思維能力就像百米賽跑一樣,是一種技術與技巧上的訓練結果。賽跑選手需要訓練才能掌握百米沖刺技巧。同樣,良好的思維能力需要相應的教學支持,包括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練習。所以,只要方法得當,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培養和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運用什么工具來培養。因此,探討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發展的教學設計假設,是當代教學設計研究最為重要的課題之一。

2.關于數學高階思維能力

結合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來看,所謂數學高階思維即是指發生在數學思維活動中的較高認知水平層次上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在教學目標分類中表現為分析、綜合、評價和創造,它具有嚴謹性、深刻性、定量性、批判性、獨創性、靈活性等特點:

(1)深刻性。對數學概念理解透徹,對數學定理有較好的掌握;可以自如地將其他語言等價地翻譯為數學語言;能運用分析、比較、概括等思維操作,發現形式不同而本質相同的數學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即使解決問題的條件不是明確給定的,也能不受表面現象的困擾,從表象中挖掘出隱含條件為解決題目尋找適當的條件;

(2)靈活性。思維的起點靈活,能從與題目相關的各種角度和方向去考慮問題;心理轉向比較容易,從正向思維轉為反向思維,解題時分析法與綜合法的交替使用表現自如;思維轉換較為迅速,可以不受先前解題方法的影響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及自我心理限制,從而可以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思維的過程中善于轉化,可以很容易地化生為熟、化零為整、化整為零。

(3)獨創性。能對數學對象進行自己獨立的思考、分析;能從與眾不同的“新”角度觀察問題,能在貌似平常的信息中發現不尋常之所在,從而發現隱含的特殊聯系,產生與他人不同的解題方法和結果;不受常規的限制與束縛,富于聯想,在解題時主動聯系數學的不同分支、其他學科以及生活實際以至思維跳躍,經常產生創造性的想法。

(4)批判性。平時帶著懷疑的態度去學習,不會不經思考地附和他人的意見,能堅持自己的合理看法但也愿意糾正并接受其中的教訓;能夠比較不同對象之間的差異和相似性,辨析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形式;能評估信息資源的可靠性,判斷從一個結論導出另一個結論的充分性,因而可以發現其他人的解題過程或結論中的錯誤;

(5)敏捷性。能夠較快而且正確地完成對題目的文字理解;能夠自覺地運用簡便運算方法對數字進行較快的運算;能夠迅速地判別出題目的模式;能對最近做過的題目有清晰的記憶;能夠迅速判斷,在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做出是否放棄解決此題的決策。

數學高層次思維的這五個方面不是完全分離、互相獨立的,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統一體。其中深刻性是數學高層次思維的基礎;靈活性和獨創性在深刻性的基礎上發展;批判性也以深刻性為基礎;批判性又直接制約著獨創性;敏捷性則以其他四個因素為前提。

二、 大學數學的教學特點與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羅姆伯格(Romberg,1990)認為數學教學的目的并不是數學知識的掌握,而是培養學生透過學習數學知識來發展高層次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是與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整合,讓學習者投入到需要運用高階思維能力的學習活動之中,這種學習活動一般稱之為高階學習。在大學數學課教學過程中,如何從教和學的兩方面很好的進行教學設計,充分運用好現代的信息化教育手段,開發一系列適合課程特點的思維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結合數學高階思維的特點以及大學數學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1.創新教學內容為培養高階思維提供平臺

首先,內容上實施現代化。改變過去重經典、 輕現代的傾向,引入必要的現代數學知識。一是內容上相互滲透和有機結合。代數與幾何結合, 將原高等數學中的空間解析幾何插入線性代數中,形成一個整體;線性代數安排在一元函數微積分與多元函數微積分之間講,便于使用線性代數知識;數值計算與數學建模安排在最后,體現數學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建模意識和建模能力; 二是注重滲透現代數學觀點。在內容的闡述上盡量用現代數學語言與觀點來闡釋經典的數學內容并介紹部分現代數學重大成果,使學生具有一定的現代數學基礎。如滲透、逼近、迭近、線性化、離散化及最優化等現代數學觀點,加強應用性。

其次,應用上實施強化。改變過去重理論、輕應用的作法。開設數學實驗課,以實驗課為基礎、以問題為主線、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門課程的目的是把數學與計算機結合起來,經過教師指點,由學生自己動手,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合適的軟件平臺, 主動進行數學建模、仿真、 設計算法以及結果分析,然后寫出報告。通過開設數學實驗課,學生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 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利用計算機求解數學模型的能力大大提高。

2.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培養高階思維能力

要真正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就必須完成三個轉變:一是從講堂到學堂的空間轉變;二是從先教到先學的時間轉變;三是從“教授” 到“教練” 的角色轉換。關鍵是老師不能把課堂變成“一言堂”,應充分把握講的量和度。教師善于充分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不僅是學生數學知識形成的必要前提和準備,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數學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創新性思維的能力正如布魯納所說:學生不是被動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主動的知識的探究者,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要形成一種使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

注重問題意識,使學生逐步形成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縱觀數學發展歷史可知,新的數學知識的產生總是要經過一定的時期或者漫長的求索過程。一個人的創造性思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而是要經過長期的磨煉。數學課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能力,首先要在教學過程中慢慢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只有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去思考,去發問,才能不斷地積累問題、提出問題,才會有動力有目的并堅持不懈地去用心探究,這樣才會不斷有新的發現。數學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又是一門教學藝術,精心設計的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欲望,而且能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融入數學建模思想培養高階思維能力

數學建模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學數學教學普遍存在內容多學 時少的情況,教師在內容處理上偏重理論與習題的講解而忽略應用問題的處理 與展開,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的重要性及其應用認識不夠,影響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建模教學強調如何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是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及其應用能力的最佳結合方式。

數學建模有助于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一是綜合應用數學知識及方法進行分析推理計算的能力;二是相互交流和文字語言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三是創造 力、聯想力與洞察力;四是對已有科技理論及成果的應用能力;五是團結協作的能力;

4.合理使用互聯網可以促進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互聯網具有促進高階思維發展的如下特性:(1)資源的豐富性。學生接觸的互聯網上的信息是每分鐘都在變化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使用者的分析信息的能力、評估信息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顯得極為重要,而互聯網就為發展這些能力提供了一個優良的環境。(2)全球范圍的交流。需要分析并綜合使用自己掌握的知識來思考和辨別人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理解和尊重這些不同點,這就給使用高階思維提供了機會。(3)相互合作。無論大家相隔多遠,是否認識,是否能夠見面等等,都不會太大地影響到大家的合作。互聯網能促進學生相互協作能力的發展。(4)超文本環境。學生通過超鏈接獲得信息后,需要使用高階思維(分析、綜合、評價信息)來進行選擇,否則,面對互聯網浩瀚的信息,將不知所措,甚至迷失方向。

總之,在大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高階思維能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知識快速膨脹的今天,教師要教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思考,讓他們學會如何公正、客觀、理性地學習、鑒別和反思知識。做為一名大學數學教師要盡可能地利用現有條件為學生創設一個廣闊的、無限的思維空間使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得到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布盧姆,等.教育目標分類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鐘志賢.促進學習者高階思維發展的教學設計假想[D]. 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4.

[3]李大潛.將數學建模思想融入數學類主干課程[J].中國大學教學.2006(1)

篇2

摘 要:在信息時代,獲得知識的途徑多樣而便捷,學會思考和創造顯得更為重要,作為教師授于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其思考,而思考是思維能力的高級表現。內容就高階思維能力的界定、其培養的必要性及在課堂中的表現,結合本學科教學策略進行探討,試圖檢測怎樣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高階思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

信息時代對人才的培養不再滿足于對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創新、決策和團隊合作等能力已成為衡量人才的重要素養。新課程改革也注重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其隱含著對高階思維能力的要求,這種要求也是學生實現終身學習的需要。

一、高階思維的界定及教學的必要性

布魯姆研究認為人的思維分為六個層次(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記憶、理解和應用屬于低階思維,而高階思維則超越簡單的記憶和信息檢索,利用信息和概念去解決一個個難題和任務。具有高階思維的人能把學習材料看成是系統的、有聯系的,能M行歸類和類比,并把瑣碎的信息組合成有體系的整體,他們應用合理的邏輯和判斷準則來學習,教師一般都稱這些學生為“聰明”或“思維活躍”。

高階思維的形成以低階思維為基礎,用于建構高階思維技能的低階思維技能,如:讀、寫、記憶等,在目前學校教育中得到了足夠的重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應當把學習僅僅歸納為不斷地積累知識和訓練記憶。死記硬背會讓學生變得遲鈍和愚蠢,這既有害于學生的健康,又不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低階思維是人該具有的基本能力但卻有其發展上的局限性,過多的讀寫、記憶會加重學習的負擔。

在信息時代,信息的記憶和檢索可以讓信息技術(電腦和網絡)來承擔,個體所需要的是操縱信息、分析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和創造。為了學生發展需要,學校教學就該有意識地重視學生高階能力的發展和培養,這有賴于恰當的課堂教學設計和高階學習模式的支持。

二、注重高階思維培養的課堂教學的特點

(一)以學生為中心而非教師控制

傳統課堂通常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后,讓學生進行大量、反復的練習及鞏固,此過程中教師期待學生理解和記住課堂內容,學生的學習往往停留在機械學習或死記硬背上。在高階思維教學下的課堂,需改變教師和教材對教學的控制,鼓勵學生的課堂參與。

注重高階思維的課堂支持學生公開表達觀點,愿意表達和嘗試表達比表達了什么更重要,在此過程中提供給學生發展思維技能的機會,激發學生學習。這種課堂以積極有效的提問方式作支撐,在問、答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評價、創造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參與,觀察學生反應,并積極作出

回應。

(二)關注學習過程而非知識傳遞

傳統課堂中教師的目標重心是將知識傳遞給學生,并確保他們掌握知識,這種過度強調學生知識獲取的教學方式會阻礙學生的思維發展。注重高階思維發展的課堂把關注重點從知識結果掌握轉變為對學習過程和意義的理解。教會學生推理和思考是高階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目標,在這樣的課堂上可以觀察到三個特征:能聽到學生在解釋、推理、描述模型或交流他們的觀點;能聽到教師詢問學生有關為什么、是什么及怎么辦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能簡單用一個字即可回答的,它需要學生認真思考、具體闡述;能觀察到學生在解決常規任務的過程中明確自己用的是哪些程序、哪些原理、哪些規律。

(三)問題設置開放性而非封閉式

思維大師杜威認為:封閉式問題是有明確選項和指向性的問題,學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思考,學生也易在非A即B的答案中禁錮了思維。而開放性問題是沒有明確指向性的問題,學生可以在較廣的范圍內思考,答案具有不確定性,這有利于學生在思維的發散中更多地聯系自己的生活和實際,也更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或不解之處。

開放性問題如:觀察世界洋流分布圖,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此類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發現規律和問題,提供給他們推理和想象的機會,聯系已有知識,試著去總結和比較知識獲得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此類開放性問題,能打開學生的分析、評價、創造之窗。

三、地理課堂中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讓課堂內容“任務”化

“要使思維、思考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那就必須使思維有明確的目的性,也就是說,要使它具有解決任務的性質”(蘇霍姆林斯基)。所以只有在講課開始或講授知識前就使學生明確認識到,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必須搞懂或解決什么問題,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處發展。

基于這點,在地理的課堂教學中必須有任務(問題)的提前預設,目前任務(問題)設置有兩種,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單元問題(以本節課的知識、能力要求分解而出);二是面向各小組或部分學生的單獨任務;前者多以“學案”方式呈現,后者多在活動設計中給小組分配任務。但不管是哪種形式的任務,都要使任務(問題)體現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需要,任務(問題)應該是挑戰性的、可行的和有趣的,而不是學習者只要通過簡單收集、整理、拷貝就可以完成的,在這樣的任務(問題)的設置中要體現學生對信息進行深度加工的要求,能體現建構主義思想。

(二)讓課堂提問多“開放”

正如上文所述,“問題”是打開思維的鑰匙,高階思維必須有開放性問題來激勵,開放性問題有其相應的提問方式,在地理課堂中可多做如下幾種形式的提問:

1.比較、發現類問題。這在自然地理現象的分布、地理規律的呈現中可多用,問題如: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的空間分布有何不同?你能區分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嗎?這類問題讓學習者自己去觀察和發現知識,加深對表象的認識。

2.證明、闡述類問題。在地理成因分析中此類問題比較多見,問題如:為什么會出現沙塵暴?沙塵暴是在怎么樣的地理環境中產生的?啟發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培養闡述觀點的技能,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選擇、決策類問題。在地理問題的解決中,如工農區位的選擇、工程路線的選擇、工程建設可行性的決策,需要問:你覺得哪個路線的選擇更為妥當,原因是什么?這類問題旨在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問題,評估利弊,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和決策能力。

4.假設、推理類問題。許多地理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其規律性或邏輯性,這容易產生推理類問題,如:當黃赤交角為20度時,你能想象四季和五帶會發生什么變化?這類問題多新奇,且能打破現有格局或現象,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使學習樂于探究,能讓學生聯系地去看事物和現象,并提高創新能力。

5.質疑、批判類問題。質疑和批判本身是深入思考的結果,這種精神是學生獨立學習和終身學習所必須具備的。這類問題如:你相信全球變暖是人類造成的嗎?你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嗎?學生在批判和修正所遇到的知識時,思維是積極的,學生樂于去冒險,此時在討論和辯論中高階思維能力就提高了。

(三)讓課堂氛圍寬松、民主

課堂氛圍的寬松表現在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靜態思考和語言表述,正如普林斯頓大學的卡爾(Carl Schorske)認為學習不是一件能被持有和傳遞的東西。它是一個過程。就提高高階思維能力而言,學習作欏骯程”必須得到充足時間的保證。思考需要時間,表達需要時間,教師必須在預設過程中留有時間給學生。甚至可以為了學生的需要和課堂教學的實際,突破原定教學課時的限制,調整教學計劃。

開放性問題所引導下的發現、決策、批判、質疑讓課堂具有太多的不可掌控性,并可能出現挑戰教師和教材的可能,這些需要教師的尊重和信任,教師只要放下權威和專制,平等、寬容、欣賞地看待學生的思考過程和勞動結果,學生才愿意參與課堂和積極表達。所以,教師必須注意課堂中的措辭用語、態度和神態,創造有利于學生個性張揚的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具有明確的高階思維培養的課堂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發展更多的能力,也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這值得我們教師思考與實踐。

參考文獻:

[1]杜威.我們怎樣思維 經濟與教育[M].姜閔文,譯.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鐘志賢.教學設計的宗旨:促進學習者高階能力發展[J]. 電化教育研究,2004(11).

篇3

關鍵詞:深度學習;學案設計;考試焦慮;心理健康

隨著互聯網、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著的思維與學習。傳統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屬于高階思維活動,更注重自主參與學習和知識理解應用的“深度學習”模式,受到了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人們積極探索深度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場景和途徑。

一、圖式與深度學習

所謂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也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認知結構。它影響對相關信息的加工過程。原本是康德提出的哲學概念,后經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改良后變成心理學概念,并由此提出著名的“發生認識論”。如果頭腦中沒有圖式,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也無法理解其內在含義。

深度學習和淺層學習的概念源于1976年,美國學者FerenceMarton和RogerSaljo聯名發表《學習的本質區別:結果和過程》。淺層學習對應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中知道、領會的認知水平,通過外動力促使學習知識的重復記憶、簡單描述、強化訓練,屬于低階思維活動;深度學習對應認知領域目標分類中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的認知水平,主動參與學習和知識的理解、應用,屬于高階思維活動。

圖式實際上是關于知識的認知結構,它與學習的關系極為密切。深度學習的過程是在舊圖式的基礎上不斷地修正,構建新圖式的過程,深度學習相關理論經過多年的研究已進入了穩定發展的實踐應用階段,各學科都努力探索在教學中使用深度學習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學案與深度學習的聯系

學案是中國教育教學實踐中智慧的結晶。學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己探究”的精神,真正發揮自主學習的巨大潛力。但是學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使用率并不高。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教師以傳授的方式展開教學工作,教師不會耗費精力系統性地,結構性地設計學案,學案知識呈現碎片化,最終淪為練習題。

學案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輔助材料,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設問引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這與深度學習的運作機制是一致的,深度學習的重點并不是知識內容本身難度,而是在于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習者對知識內在邏輯的理解和構建。

從教學目標來看,學案中學習目標的制定離不開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而深度學習直指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系統的最高層次,高級認知技能水平。二者本質上是相通的。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案教學合一的特性,一份合格的學案可以是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課后的“練案”。以深度學習理論為背景設計的學案,將會有助于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養成。

三、基于深度學習理論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案設計策略——以“考試焦慮的自我調適”為例

(一)關注生活經驗,導向深度學習

教育與實際生活密不可分,在設計學案時,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知識和環境入手,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喚醒學生腦海中已有的直接經驗,在此圖式的基礎上修正,從而形成學習新的知識,形成新的圖式,將新知識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高年級的學生還可以通過間接經驗為支點進行深度學習,間接經驗為學生提供理解知識的內在邏輯和知識結構,能夠激發學生發散性思維。

例:在《考試焦慮的自我調適》課程的引入環節,通過音樂放松的方式引導學生再體驗重大考試的情境,完成學案內容“你曾經在重大考試前/考試中/考試后,體驗過下面哪些感受?”小組內分享個人經驗,完成學案內容“你的朋友們體驗到哪些不一樣感受?請將你們的感受分類,哪些是屬于生理反應?哪些是心理反應?哪些是行為反應?”學生通過生活中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了解到考試焦慮的表現。

(二)優化問題設計,推動思維發展

以問題設計為載體,深度學習的過程也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要把知識融入問題設計中,把核心知識(重點、關鍵點、易錯點)轉化為核心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已有圖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探究性,修正舊圖式,形成新的圖式的構建,再將新圖式運用到新的問題解決中。

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有梯度。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不同的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習能力和學習要求存在著差異性,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到整體學生的認識水平,也要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如同類問題解決的變式學習,表現為同一類問題在情境條件、解題方法方面的變化或者是對同一事物(問題)的多側面思考,多視角形成各側面的子問題。

例:在理解考試焦慮水平和考試成績直接的關系時,通過層層設問,引出倒U曲線。學案內容:

“1.剛剛你們描述,都是考試焦慮帶來的消極表現,請思考一下,在即將面臨考試的壓力下,人們會做出哪些積極的行為?

2.為什么有時候考試焦慮讓人們體驗到如此強烈的負性情緒并表現出消極行為?有時卻可以引發積極的行為?

3.請繪制考試焦慮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圖。”通過繪制倒U曲線,讓學生了解適當的焦慮可以提高考試成績,過度焦慮才會影響焦慮。此時,學生自然會希望進一步了解自己的焦慮程度如何,是不是屬于過度焦慮。學案中提供考試焦慮自評量表,計算方法,結果說明,學生可以完成自我測評。

(三)構建知識結構,形成認知網絡

學生認知結構生成和發展以知識結構的掌握與理解為前提和基礎。知識結構,是將學習材料概括化或結構化整理,幫助學生在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上快速而清晰理解后續所學新知識的邏輯,并將新的知識融入個人知識結構。用連貫的知識鏈條有助于的學生理解和記憶。具體包括知識組合、知識呈現形式及知識學習路徑等要素,是根據學習目標、學習重難點或某一問題(概念、原理、規則)等知識要點形成的“主題式”或“問題式”知識結構。學生構建了屬于自己的知識結構,會加速新知識的遷移和理解。

教師是構建知識結構主體,負責整合各種知識內容。首先要對知識識別和判斷,將知識的難易分類,由簡單知識入手,分層遞進到難的知識;辨別哪些知識有助于學生深度學習;選擇適當的學習材料,創設激發學生求知欲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預留開放性空間提供給學習者自主學習和探索;創設小組合作的協同學習形式;深度學習內容要與已有經驗,已有知識相聯系;知識結構要匹配學生已有認知結構,遵循學生認知結構規律和思維發展規律。

例:考試焦慮的自我調適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不同學生考試焦慮的表現不同,即使有些同學焦慮表現相同或者相似,但應對方法也可能大相徑庭。心理調適既有共性方法,個體間又存在巨大的差異。此時配有學案的小組討論和分享,可以達到心理調適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學案內容:“1.針對小組內部出現的各種考試焦慮表現,請小組成員討論分享并提供兩種以上有效的應對策略和處理方法(小組成員經過實踐,親測有效)。2.結合學案第一部分考試焦慮表現和考試焦慮測評結果,判斷自己考試焦慮狀態是否需要調適。3.如果你的考試焦慮狀態需要調適,參考小組成員的經驗,你會選擇哪種方式進行調整和改善?”學生小組討論時,教師要巡視各小組的討論進度和內容,及時給予調適方法的補充和引導。

(四)發展高階思維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知識類信息觸手可及,思維能力才是核心。高階思維能力更適應現代社會對需求,學習者要能夠具有批判性地思考問題和覺察事物的內在邏輯的能力,在學習過程進行積極反思,具有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多元創新的思維。

在學案設計的過程中,離不開思維的發展。學案學習目標的設定包含高階思維的培養;合理和完善的知識結構為學生思維跳躍做鋪墊和準備;有技巧的設問和創設情境激發認知沖突,推動學生的思維發展與深化。

篇4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附屬中學 陳衛華

【論文摘要】:本文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認為培養學生對物理問題的探究能力應分階段進行,并把它分成初級階段、形成階段和提高階段三個階段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分階段 探究教學 探究能力 探究活動

隨著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傳統的教學方法根深蒂固,而探究教學又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這就為廣大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對如何開展探究教學進行了一些初步探討,認為中學階段可采取分階段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的策略,讓學生逐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思維習慣。根據認知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大致可分為下面三個階段進行。

一、初級階段

在此階段,考慮到低年級的學生知識能力有限,主要安排一些觀察、測量、繪制圖表、簡單小制作、通過報刊、網絡收集和處理數據等簡單的探究活動,以及介紹一些科學史上的探究范例,以訓練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所需的基本技能,并了解探究的基本過程,同時培養其學習物理的興趣。例如,對于初二年級的學生,讓其學會使用長度、時間等測量工具,學會畫全班的身高、體溫等直方圖。另外,教師在演示實驗時所選的實驗器材要盡可能取自于生活實踐中比較常見、相對容易得到的器件,有的可能是玩具、廢舊物品等等,要盡量符合低成本實驗的思想。例如在演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實驗時,不用課本上實驗器材,我只用一只注射器,一個電子發音器來演示。課外預習時,讓學生通過自己尋找一些實驗器材,對課本的實驗進行改裝,如在驗證單擺的周期時,提問學生能否用生活中的小器材來做此實驗,有個學生拿出一個跌打藥丸空殼、一根細長線、一支鋼筆、水和細沙來做此實驗。這樣讓學生感到“瓶瓶罐罐當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的樂趣,感受到實驗貼近于生活,來源于生活,使學生了解到并不是只有實驗室中的高精儀器才能做實驗,并不是科學家才能做實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教師適時介紹一些科學史上的探究范例,如介紹伽俐略觀察教堂的吊燈而發現單擺的等時性原理等,讓學生了解到物理知識其實就在我們周圍,只要細心觀察和思考,生活中隨時會有物理問題,并且有些是我們能夠解釋的。

只有當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掌握了這些基本技能,了解了科學探究的思想方法,才能為以后的探究打下深厚的基礎。在此階段,學生的知識、能力、方法都是有限的,提出的問題可能與本節課的內容無關、設計的實驗甚至荒唐可笑,教師決不可嗤之以鼻,而要積極鼓勵學生的“異想天開”,至少要保護學生的這種積極性。其實,科學發展本來就是如此,充滿曲折和荊棘,要讓學生體驗人類認識自然的艱辛過程。

二、 形成階段

當學生掌握了探究所需的一些基本技能,并了解了探究的基本過程以后,可以給學生安排探究課題的某一部分,或者是完整的單因素探究課題,教師給予一些指導,以重點訓練學生提出問題、通過簡單的實驗等收集數據、解釋數據、提出假設、結論等綜合性的探究技能,使學生認識探究的內涵。

(一)、培養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的能力

當然,此前學生還沒有達到能夠完全由自己來探究問題的水平,而發現問題和找到癥結所在是探究賴以進行的前提,因此,在此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1、借助生活實例創設問題情景,并從中引出問題,如“揭開色彩的奧秘”一節內容,問:雨過天晴的彩虹為何是彩色的?

2、借助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這樣例子比較多,不必贅述。

3、通過陳述故事的方式引出問題。在講述“浮力產生的原因”時,教師可講述俄羅斯“庫爾斯克”潛艇或中山艦沉沒和打撈的過程。

4、通過類比等方法合理地將學生當前無法解決的、需用將要學習的知識來解決的問題引出,提供給學生思考,以激發學生的認知需要。如教“大氣壓強”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大家知道液體對浸在其中的物體會產生壓強,而氣體和液體相似,可以流動,且沒有一定的形狀,那么,氣體對處于其中的物體會產生壓強的作用嗎?如果氣體也可以產生壓強,這種壓強又有什么特點呢?是否和液體一樣遵循相同的規律呢?

5、以常見的思維定勢引出問題。如“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中,“有力物體就運動,沒有力物體就停止運動”這種思維定勢在學生的大腦中根深蒂固,教師可以反問:難道這種說法真的是正確的嗎?讓我們用實驗來驗證。

(二)培養學生大膽地猜想和假設能力

提出猜想和假設是探究的核心,以后的實驗探索都要圍繞著猜想進行,因此,在此階段還應培養學生大膽地猜想能力。猜想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使問題進一步明確化;使實驗有了明確的目標;產生懸念,維持了動機的強度;啟發直覺思維。當問題不夠具體、不足以激發和維持實驗動機的時候,或者指向性并非唯一時,應更多地運用猜想。教師可以適當穿插“假說和猜想”和許多重大發現之間的關系。如當盧瑟福和他的學生用α粒子轟擊原子的時候,發現大部分粒子被散射,而極少部分呈大角度散射甚至180°散射,由此盧瑟福大膽提出猜想,原子的內部可能不像湯姆生說的那樣,原子的大部分質量可能集中在很小的核上,有了這樣的假設和猜想之后,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為原子核的發現奠定了基礎。猜想決不是胡思亂想,其根本點應該建立在實驗現象上,通過實驗條件的變化來判斷探究的問題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提醒學生關注實驗現象,注意實驗條件的變化等,讓其能從復雜的實驗現象中去偽存真,幫助學生獲取有用的信息,以便進行大膽地猜想。當學生的猜想五花八門,師生“沉浸”在許多問題的氛圍中時,教師應綜合各式各樣的問題,略加篩選歸納,然后正式提出和本課有關的若干問題。

(三)培養學生實驗動手的能力

實驗是探究能否真正完成的關鍵,因此,還需要再次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物理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從探究的角度來看,實驗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接獲得事實證據。教師在演示實驗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科學性;簡易方便,可見度大,效果明顯;演示過程中要講解指導,如實驗目的、原理和實驗步驟,與此同時滲透物理思想方法。讓學生在觀察體會物理實驗應該如何進行。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有了假設和猜想作為鋪墊,有了前面篩選出來的問題,學生便躍躍欲試,他們極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這時,學生自然就想到了必須通過實驗途徑來解決問題。此時教師如果立即讓學生去設計驗證的話,學生往往會面對眼前的器材感到茫然,可能出現思維的斷層,有的學生草率地應付過去,到時人云亦云,事倍功半,課堂效率低下。設計什么樣的實驗呢?這時教師又要發揮“導”的作用了。點撥一下,并把實驗設計的思想潛移默化的滲透給學生。切記,是“導”,不是“灌”。教師絕不可把實驗過程徹頭徹尾地講述一遍,然后讓學生按部就班地操作,這樣就“剝奪”了學生自行設計的權利,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四)培養學生收集數據、解釋數據、作出結論的能力

科學家在探究中要花大量的精力收集證據,并以以此為基礎解釋自然界的運行機制。在課堂教學的探究中,證據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所以可說,證據是學生通過探究獲得新知識的關鍵所在。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學生往往只重現象,忽略數據的處理和規律的得出。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設計表格做好實驗記錄,當實驗無法得到相應的數據或現象時,應提醒學生檢查實驗有無錯誤,或者實驗本身無法獲取的,應讓學生通過網絡等其它途徑獲取。同時引導學生根據現象找出本質,尋找規律性的東西,并將實驗結論與自己的假設猜想進行比較,以檢驗假設是否正確。在此過程中讓學生體味認知過程的甘苦,深知每一個物理規律來之不易,從而培養學生收集數據、解釋數據、作出結論的能力。

(五)培養學生交流評價的能力

交流評價是當今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環節,科學家就是通過交流評價把自己的研究情況告訴別人的,以獲取反饋信息并加以不斷修正。因此在交流中可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評價中培養學生之間的互信精神。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一定成果之后,很想把自己設計的“產品”推廣給其他同學,得到其他師生的評價。有的小組動手實驗能力較弱,思維相對滯后,他們也想知道別人是怎么完成的,是不是還有比自己更先進的方法。總之,學生都有被評價的需要。此時,教師應抓住這一課堂心理特點,適時地讓學生把他們在實驗過程中的體會以及實驗后得到的結論相互交流、討論。通過讓學生自評、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有時甚至請校外專家來評,培養其交流評價的能力。

課堂上由于受接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問題不一定能徹底解決,同時對課堂問題的引伸拓展、深入探討還會引發更多新的問題,需要留在課后讓學生反復思考、甚至實驗驗證才能達到滿意的結果。因此,教師應有意識地“遺留”一些富有思考性、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給學生,使教學延伸到課外,把探究問題的創造性活動引向深入,形成“余音繞梁”之勢,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

形成階段是形成學生自行探究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放手優等生,指導中等生,幫助差生,使探究教學能全面開展。

三、 提高階段

在學生對探究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后,教師就可安排有關控制變量、建立模型、設計實驗等難度較大的活動,包括完全的和開放型的探究,以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變壓器”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帶進實驗室且沒有讓學生帶課本,只是說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至于電壓、電流與原副線圈的匝數關系教師只字不提,完全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進行探索。這是個要求較高的探究課例,在一個等式中存在四個變量,要求采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探索。學生當然想到牛頓第二定律的探究方法,選用交流電壓電流表、可讀線圈匝數的變壓器和電阻箱及學生交流電電源等器材來進行探索,自行設計表格,整理數據,從數據中得出規律,與同組同學進行比較交流,與自己的猜想進行比較,此時教師介紹課本上的結論,讓學生進行比較。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僅進行宏觀調控,處理好探究活動所花時間與教學進度的關系。教師只有在學生的提出的問題發生較大偏差、猜想完全離軌時,才給予適度的點撥、啟發和評價,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調控學生思維程序,促使學生進一步探索,升華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的自我調控和自我評價能力。在此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精心設計一些開放型探究課題顯得尤其重要,更應完全放手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得以培養,探究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后繼學習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形成。

三個階段教學中,初級階段是基礎,形成階段是關鍵,關系到學生能否真正形成科學探究的思維方式,提高階段是提高和創新階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切實培養學生形成科學探究的學習習慣。

篇5

【關鍵詞】小學語文 創造力 培養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100-02

小學生都處于心智與思維的發展狀態。因此,小學生各個方面的可塑性都非常高,所以對小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讓小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為日后的學習生活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是小學學習科目中的傳統學科,對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也能提高小學生的文化素養,讓小學生以獨特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事物。但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打擊了小學生的創造能力,所以小學語文對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上有著嚴重的缺陷。基于這種情況,本文將分析小學語文現今的教學狀況,結合小學語文的教學對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以及如何尋求最適合小學語文提升小學生創造能力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究,為小學語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創造能力進行一個多方面的討論。

一、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分析

語文是最為傳統的教學科目,教師的教學模式也非常單一,學生在課堂上聽教師講,下課自己進行練習,這些教學任務不需要小學生動腦子,只需要機械的進行重復。學生長此以往就養成了習慣,難以在語文學科中進行獨立思考,更不用說小學生的創造力了。小學階段的學習是為后面的學習打基礎的,影響著日后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但是,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對學生的思想與習慣處于一個打壓狀態,學生難以在學生中進行獨立思考,發表自己獨特的意見,這是非常不利于日后的學習生活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求知的最高階段,所以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也非常容易。創造力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更加完美的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小學語文多是以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基礎生詞的教學為主,所教授的內容都是學生所不知道、不了解的,這就能夠更大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讓學生的性格特征得到有效的發展,提高學生思維活躍性與良好的學習習慣等方面的積極性。小學語文課本上的文章大多都是以傳統文化為主,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學生可以在作者的思想中進行思考與討論,從中得出自己對于文章的獨特思想。小學語文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力,讓學生在活躍的思維中思考問題,同時也得到創造力的提升。在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讓教師在高效率中完成教學任務。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策略探究

根據所分析的情況,不難發現,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有很多因素抑制著創造力的培養。所以,培養學生創造力在當今的教學狀況下是非常重要的。綜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多種情況,培養學生創造力的策略探究如下所述。

1.創建生活情景,融入小學語文課堂

傳統的課堂非常沉悶無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改善傳統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進入到教師所帶來的教學情境中,這樣更加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建合理有趣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建立和諧的課堂氛圍,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平等的與教師進行課堂上的探討。創建生活情境,教師注重所要引入的知識與課本題材,所以引入的內容既要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又能讓學生所學的知識不乏味、不枯燥。通過創建生活情境,學生可以通過課堂上所學習的知識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并且將生活中的內容與課堂上的知識進行綜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更為高效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2.自主學習能力的激發

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應該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語文是具有非常大的思想空間的學科,對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時極為重要的。自主學習在學生的學習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更加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自身在學習中的問題,并且有效的加以改善。創造力在一方面就是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且促進思維的活躍性。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可以自我的進行探究,從而讓創造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可以變為合作與交流的關系,教師可以耐心聽取學生獨立思考出來的成果,并且加以鼓勵,為學生的創造力創建于一個良好的環境。

3.多變的課堂形式

課堂形式影響著學生的聽課效果,也影響著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的交流與合作。良好的課堂形式可以讓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氣氛難以活躍,學生往往會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培養學生過得創造力就必須改善課堂形式。課堂形式有教師主講轉變為以學生間的思考與討論為主,但是也不能偏移教學大綱。多變的課堂形式可以讓學生發揮創造力與想象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實現素質教育。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有效途徑。創造力的培養過程中,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課堂的教學效率。創造力對于學生的學習有相互的促進作用,從而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6

一、新課程“歷史與社會”的教育理念

1、以培養人文素質為宗旨。新課程提出,“歷史與社會”要致力于培育學生的歷史感以及對自然、生命、祖國和人類的責任感,使學生繼承和弘揚人類文明的優秀傳統,汲取歷史智愚,認同民族文化,具備開放的世界意識,形成積極向上和不斷進取的人生態度。因為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的人文素養,它有利于學生將來參與社會生活,正確處理各種社會關系,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促進所有學生的社會性發展,造就有時代精神的社會主義公民。因而“歷史與社會”是人文教育的主要課程和重要渠道。

2、以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中心。初中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最高階段,代表著全民文化水準的基礎標準。因此,該階段的公民教育,不僅要學習常識性的社會、文化知識,而且要特別關注“知識”背后的價值觀,注重培養學生有見識的行動能力。“歷史與社會”是促進公民的社會性發展、培養公民的福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重要課程之一。

二、貫徹“歷史與社會”教育理念的策略

1、以教材為本,挖掘人文視點;“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學科,內容豐富,包括古今中外的歷史、哲學、地理、文學、藝術、科技、國際關系等,是一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散發著人類許多思想智慧的光芒,充滿著人文氣息。所以,我們要從教材中挖掘出人文視點,結合并利用當地的一些教學資源,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另外,“歷史與社會”教材中的仁愛、和諧、自省修身、謙讓禮儀等一些我國古代傳統美德,都是我們要挖掘、拓展的人文視點。對這些人文視點的挖掘,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要善于利用當地的一些教學資源,有條件的地方應該組織學生參觀文物古跡和紀念館所,通過這些教學資源,讓學生體會身邊的事物所蘊含的人文視點,達到培養人文素質的教育理念。

2、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1)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當前,我國的教育正大力倡導創新型教育,因為創新是一個民族前進的動力,而一個人創新能力的提高有賴于個人的發散思維能力培養。發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組成部分,并在創造性思維運動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要創造性地解決一個問題必須運用發散思維,只有進行發散思維,才能獲得靈活的知識,有價值的知識,創造性的知識,才能從事創造性活動。因此在“歷史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問題是否有助于學生素質的培養,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因為開放性的問題更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激勵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綜合探究能力。

(2)注重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社會,一個信息化時代的社會,在信息資源不斷更新,不斷擴容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也會產生一些不利于中學生發展的知識,因此“歷史與社會”課程在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中學生如何選取正確的、有價值的信息。讓學生收集資料是“歷史與社會”中新課程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方法。但我們在一些學校布置的課程改革展示臺上,往往能看到學生們制作的精美的資料冊,但仔細分析這些精美的資料,我們發現不少教師沒有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認真閱讀,更沒有引導學生運用所收集的資料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學會收集資料的目的在于學會分析資料并運用資料來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如何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確收集資料的目的,使收集的資料具有針對性,避免讓學生收集一些漫無邊際的、大而無當的資料;其次要向學生介紹各種獲得信息的方法和途徑;再次要指導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學生在收集資料以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辨別、分類和取舍;最后,教師應幫助學生通過資料的閱讀,概括出當時對所探討問題的研究結果和進展并根據對資料的研究,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或解決問題的方案。在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做旁觀者,要對全過程進行觀察、指導、參與,及時進行檢查,既要檢查學生收集資料的數量和質量,也要關注學生的積極性。

篇7

一、尊重學生好奇心理

注意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學生與生俱來的天性,好奇是思維的源泉,創新的動力。因為好奇,學生有了創新的愿望,努力去揭開事物的神秘面紗,這種欲望就是求知行為在學生心靈中點燃的思維的火花,是最可貴的創新性心理品質之一。教師對教學中學生好奇的表現應給予肯定。比如:對于學生“打破沙鍋問到底”精神,應倍加愛護和培養。

多給學生鼓勵和贊許。學生時期自我評價能力較低,常常默認教師的評價,而且常以教師的評價衡量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同時,又常從成人的表情或語言判斷對其的評價,帶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師應對學生正確行為表示明確的贊揚,使學生明白教師對他們的評價,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學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學中宜常使用表揚的語氣詞,如:“很好!”“太棒了!”“不錯”“有進步”等等表示你的關注和贊許。這樣,從客觀上保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培養學生創新興趣

激發學生內在潛能。興趣產生于思維,而思維又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問題高低適度,問題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的問題會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的去解決,去創新。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從事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幾何圖形設計大賽、數學笑話晚會、邏輯推理故事演說等等,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它們不同的特長,在活動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與數學的結合點,感受自己勝利的心理,體會數學給他們帶來的成功機會和快樂,培養創新的興趣。

深挖教材展現數學美。創新,源于問題,往往發端于自覺。與數學的其他分支相比,幾何圖形的直觀形象為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創新活動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即使解決相當簡單的幾何圖形問題,也常常要運用觀察、操作、猜想、作圖與設計等各種手段,在借助圖形直觀進行合情推理的過程中,學生能增強探究的好奇心,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激發出潛在的創造力,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大量的幾何圖形,它們具有很強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盡量把生活實際中美的圖形聯系到課堂教學中,再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中,產生共鳴,使他們產生創造圖形美的欲望,驅使他們創新,維持長久的創新興趣。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傳統數學教學的弊端在于突出一個“講”字,在教師盡力講清楚、講完整、講正確的“滿堂灌”下,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被扼殺,自然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創造性,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他們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中去理解一個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論是怎樣探索和猜測到的,以及這個結論是如何被應用的。通過這樣的形式,使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得到落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創造性,對他們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出現的問題,要適時、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并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學習加以解決,使所有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

四、教師創新教學方法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為此,教師必須改變以往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加強思維方法和學法的指導。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創新思維又是科學思維的最高階段。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教育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用“探索式”和“發現式”的教學方法施教,并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思維訓練,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思維方法,如逆向思維、發散思維、邏輯思維、辨證思維等。在教學中要結合教材內容或活動內容,培養學生好的思維品質,即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嚴謹性等。還可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開設創造思維的學法課,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營造民主科學的創新氛圍。一位學者曾講過:兩人交換一個蘋果,每人只能得到一個;兩人交換思想,卻能使每個人有兩種思想。而兩種思想的交鋒,就可能因“碰撞”而產生第三種思想,這第三種思想可能就是創見。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就是既要設計好能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方案,又要教會學生質疑問題的方法,并選好問題焦點,有目的地組織討論。學生回答問題或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哪怕是錯的,教師也應充分肯定其主動性;還要鼓勵學生另辟蹊徑思考問題,哪怕是教師沒有想到的,也要問問學生也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解決。

篇8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能力;培養方法

常言道:“學以致用。”我們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讓數學為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服務,而我們要駕馭數學這個工具,就必須掌握解題能力。小學中高階段逐步從單純的算式計算拓展到應用題,這就對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應用題其實就是對實際問題的情景描述,它要求我們能在閱讀題干時,通過語言邏輯,弄清楚數量關系,進一步通過已知量找到未知量。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就要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指導他們通過閱讀獲取有效信息,然后發散思維,舉一反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鑒于此,筆者結合這些年的教學實踐,優選幾點培養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方法進行討論。

一、指導閱讀理解,分析邏輯關系

應用題是通過語言描述將數量關系通過一定的邏輯情境展示出來,因此在解題過程中,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閱讀,通過閱讀排除繁雜信息,將情境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建立數學關系,這樣才能達到解題目的。小學階段的應用題閱讀相對簡單,第一要準確理解概念,第二要找準數量對比標準。

1.準確厘定概念

閱讀應用題時我們首先要掌握情境概念,只有掌握概念,才能有效建立數量之間的對比聯系。反之,如果概念混淆,解題就會誤入歧途。如下題,(1)“一條路長2千米,修了■,還有多少千米?”(2)“一條路長2千米,修了■千米,還有多少千米?”這兩道題,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能厘定對比的概念,肯定就會產生混淆。針對這樣的題,我們要指導學生認識到題目對比的是路的長度千米,而(1)中修了■是比例,所以要求還剩多少千米,我們就要先算出修了的■是多少千米,即:2×■=■千米,然后剩下的就是2-■=1■千米;而(2)題中修了■千米是具體的量,所以剩下的就是2-■=■千米。

2.分清對比標準

應用題中建立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關系的是數量關系對比,如果我們不能在閱讀中掌握對比標準的變化,就會造成解題失誤。如下題,“某商品原來的單價是100元,活動期間降價10%促銷,活動后又漲價10%,問該商品促銷后價格比促銷前貴了還是便宜了?”這樣的題目對比標準發生了變化,第一個10%的對應標準是100元,而第二個10%對應的是第一次降價后的價格即90元,只要我們能明白這個對比標準,這個題目就一目了然了。

二、建立數學模型,提升應對能力

應用實際中問題是動態發展的,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就要培養他們靈活應變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訓練中要指導學生建立模型,對應用題進行概括總結,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這樣才能實現舉一反三,以不變應萬變。

數學模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前瞻性,它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是學生從掌握知識到運用知識的必由之路。比如,針對如下工程類應用題:“修一條長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長的■,如此進度,需要多少天完工?”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出現了幾種答案:3000÷(3000×■÷4)或1÷(1×■÷4)后,最后我們再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和總結,找最簡便的解法:“4÷■”,有效提升了解題效率。

三、鼓勵發散思維,探索多種解法

許多問題往往有許多解決方法和途徑,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通過對比討論篩選最優方案。而解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剖析一題多解,引導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幫助他們深入思考,開闊視野,掌握全面多角度的認知和探索方法。因此,教學訓練課上,我們要注意設置開放性習題,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思考,最終解決問題,收獲方法。

比如,針對按比例分配問題的復習,筆者這樣來設置引導:“學校圖書室有科技書120本,科技書與故事書的比是3:5,科技書和故事書一共有幾本?”解法一:把科技書看作單位“1”,那么故事書就是科技書的■,列式120×(1+■)=320本;解法二:把故事書看作單位“1”,那么科技書就是故事書的■,列式120÷■+120=320本;解法三:把科技書和故事書的和看作“1”,那么科技書就是總和的■,列式120÷■=320本;解法四: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求8份共多少,列式120÷3×(3+5)=320本。復習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喜歡的方法,既體現方法的多元性又優化了方法。

本文是筆者結合多年的一線教學實踐對如何培養小學生解題能力的優選討論。當然,提升數學能力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進行整合和指導,千萬不能單純地拘泥于概念和做題,要立足學生的綜合能力設定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如此才能引導學生遷移知識,生成能力,有效達成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農村初中 數學學習 創新教育

“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使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教育已成為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已引起廣大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找到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愈來愈顯得重要。

一、數學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

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改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1.數學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應該具有改革創新的意識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自覺的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解放出來,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學方法,改變陳舊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因此教師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應該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創新性、更靈活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

2.在教學中要創設民主型、探索性的課堂氣氛

輕松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營造良好的環境。教育過程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學的全過程,如精心設計導入,安排好教學的層次,精心挑選訓練題進行小結,注意氣氛反饋,重視教具的使用等。教師要把學生作為真正的教育主體,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在課堂教學中,實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營造充滿民主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求異創新、敢于提問,允許有不同的答案。教師應改變傳統的一問一答模式。避免學生的思想處于“等待解答”狀態,達到“發現――創新”的目的。

二、學生的創新興趣是培養和發展創新能力的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源動力。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具有濃厚的數學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在學習中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激勵學生帶著興趣走進數學,探索數學,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1.對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引導學生的創新興趣

精心設計新課導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好奇心。如正數與負數的引出。可以結合實例提問:“如何表示一對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那時歐洲的商人在裝好貨物的搪子上畫個“+”號表示物重超過規定重量,畫個“-”來表示小于規定重量;在數學上最早采用這“+”“-”來表示,德國數學家魏德曼,由于這兩個符號簡捷方便,后來就使用了,于是產生了帶符號的數――“正數與負數”。這樣引出學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體會到數學的發展依賴于實踐的道理。從而可引導學生去探索、創新數學知識。

2.利用數學圖形的結合關系,培養學生的興趣

數學教育中,有大量的幾何圖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圖形都是幾何圖形,它們是依據數學中的重要理論產生或由幾個幾何圖形的組合,具有較強的審美價值,如矩形圖形中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圖形,矩形的長和寬是用黃金分割來組成。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幾何圖形的線條美和圖案美,給學生最大的感知,充分體會數學圖形給我們帶來的美,如房屋裝修中裝飾大部分都是幾何圖案。把圖形運用到美術創作,生活空間的設計,創選圖形美的欲望,使他們去創新,并激發他們創新。

3.利用數學中的歷史人物、典故、等激發學生創新興趣

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效率的良好的法寶。在教學的各環節中,導入新課是教學的起始點,一個好的數學老師會精心設計新課的導入,把學生的興趣開始就牢牢抓住,使學生在整堂課中能精神飽滿的投入學習中。學生一般喜歡聽趣人趣事,教學中可結合學習內容講述數學發展的歷史和歷史上數學家所經歷的滄桑,數學家成長的事跡歷程,數學家在科技進步中的貢獻,數學中某些結論的來歷等。這樣都可豐富學生數學知識,又可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學習思維是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保證。良好的思維習慣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識的培養中形成,并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發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良好的思維習慣是每一位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職責,是指導學生后繼行為的重要認知策略,也是學生智慧技能學習的最高階段。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觀察、實驗、模擬、推斷、計算、交流等活動的綜合過程,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盡力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個包括數學思想方法在內的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體系,這都有益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如初一代數第一冊(人教版)在講授“同底數的冪的乘法”中對于公式的推導中就滲透了歸納思想方法,從而促進其思維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題方法,可使學生的學生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這樣不但能拓寬學生思維領域,也使他們學到的不僅是一道習題習慣的解法,而且還學到了解答這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

總之,在新課改下,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感悟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篇10

【關鍵詞】金工實習 個性化教學 拔尖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235-02

1.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同時“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此外“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由此可見,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科技進步和技術革新的引路人。就普通高等教育而言,要在保證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前提下,通過創新型的培養模式逐步提高學生能力,而尊重學生興趣,挖掘和發展學生潛能的個性化培養手段,或稱精英式教育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一種有效途徑。

我校工程訓練中心開展教育教學活動要以國家方針為指引,以學校加強實踐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再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努力發掘和培養有興趣、有潛能、有優勢的學生,為拔尖人才培養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我校本科實踐教育的重要平臺,中心開設有金工實習、工業認識實習等基礎實踐類課程,同時還開展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學科競賽、航模競賽、慧魚模型設計大賽、開放實驗等創新設計訓練。其中,金工實習是受眾面最廣、最基礎的實踐教育環節,參加更高一級創新設計訓練的同學往往都經歷了金工實習過程,因此,在基本實習階段誘發學生實踐學習的興趣,發掘出一批有潛力的學生進行后續的高階培養是十分有必要的。

就學生層面而言,通過調查發現,在基本訓練階段許多學生并不滿足于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他們期望有更多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創新或自我提高。因此,基于以上因素,工程訓練中心在訓練過程開展個性化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實習興趣,挖掘出一批有潛力的、可持續培養的學生去參與更高一級工程訓練,為學校拔尖人才培養和選拔提供儲備。

2.工程訓練中心開展個性化教學的思路和舉措

金工實習是我校學生參與工程訓練的重要環節,在以往教學過程中,幾乎都按照機械零件批量生產的模式將知識和技能對學生進行復制,其自主性、個性和創新性還不夠,這樣的教學模式與現代工程實踐教學大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工程素質是有差別的。金工實習作為基礎訓練以及受眾學生最多的課程,應該通過改革逐步引入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手段。

當然,機械制造工藝作為金工實習重要內容仍然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也只有在基礎夯實的情況下,才能開展好創新活動。在這里學生是主導,教師是輔助,學生自主性和個性的發揮是開展教學的關鍵,學生必須通過親身實踐去分析和處理設計或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逐步挖掘自己將構思變為現實的潛能,這就是中心開展個性化教學的舉措。

通過個性化教學既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在人數眾多的學生中發現一批思維活躍、創造力突出的學生。

3.個性化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

3.1 個性化工種的選擇

實習工種的選擇是體現個性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完善的硬件以及各實習工種可容納人數的多少是能開展好個性化設計與制作的必要條件。目前,我校工程訓練中心單批次可容納實習學生人數為240人,按照學校現行實習安排,中心的工種設置和設備臺套數基本滿足需求。學生在完成傳統加工、先進制造技術和特種加工各個工種的基本訓練之后,要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工種,完成相應內容。在基本訓練階段,實習指導教師就要組織同學對喜歡的工種進行選擇,并做好相應登記,若某工種單批次可容納人數達到極限,我們會組織學生自行調整到備選工種,以此盡可能滿足個性和興趣需求。

3.2 訓練內容的確定

個性化設計覆蓋專業面廣,參與人數多,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具有極大的創造潛能,他們必然存在知識、技能和思維上的個體差異。在個性化設計與制作階段,除了純粹的自主設計與制作之外,還設計有固定訓練內容,供學生選擇,同樣能達到技能鍛煉和能力培養的目的。比如在車削實習,大部分同學都自主設計作品且有濃厚的興趣,但是依然有部分同學僅僅對車削加工基本工藝和操作感興趣,其設計能力還有一定欠缺。所以,金工實習各工種個性化教學階段的實習內容是以個性化自主設計和綜合練習相結合的模式,學生先選擇工種,再選擇訓練內容。

3.3 實習過程的教學和管理

就個性化作品設計,對還未參與實習的同學而言是一個新事物,因此,在實習動員會上任課教師就要將個性化作品設計的具體要求和辦法講授給學生,使其在實訓期間有足夠的意識,能逐步思考如何去完成既定目標。

此外,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具有優異的設計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引導是必不可少的,如車削設計零件,必須包含幾種不同型面,即設計作品必須具備一定的綜合性,盡可能為同學們提供一個開放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得到極大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