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思維及能力培養范文
時間:2023-11-14 17:3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思維及能力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heories and model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cultivation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fail to meet the needs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their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good basic research ability for undergraduates.
Key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medical university; health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0 引言
在?t學院校開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主要是為了培養管理學與醫學的復合型人才。[1]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框架下,“三早教育”是培養大學本科生綜合素質的基本路徑。[2]更具現實的情況是,國家目前在各大高等院校大力提倡“創新創業”的教育理念。[3]為了滿足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本科生的科研素質培養是非常關鍵的。[4]因此,加強大學本科的科研基礎能力培養,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質,已經成為教育學界的共識。[5]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本科生的科研素質訓練已經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6]在此情況下,醫學校院也高度重視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科研素質培養,并在教學實踐中針對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開設了大量科研基礎能力培訓的課程。但由于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特殊的專業背景,使得現有的關于本科生科研素質的培養未能滿足創新型人才的需要,需要引起相關教育學界的重新審視和思考。
1 現狀與問題
1.1 教學目標不清晰
從最終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在醫學院校設置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是為了滿足衛生事業發展對醫學和管理學交叉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上,主要課程設置包括了衛生事業管理類和醫學類專業課程。在思維樣式方面,由于衛生事業管理學屬于公共事業管理學,而公共事業管理學是管理學的分支,其思維樣式屬于社會科學樣式。而醫學屬于理科,其思維樣式屬于自然科學樣式。很明顯,社會科學思維樣式和自然科學思維樣式存在明顯的差異。這種思維的差異也顯著存在于二者的科學研究思維和研究樣式方面。由于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特殊性,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思維都存在于教學實踐當中。這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醫學院校專業目標培養的困惑。學生的思維訓練究竟以自然科學還是以社會科學的思維樣式為主,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仍然存在分歧。這種專業目標培養方面的不清晰也影響了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目標的確定。具體來說,為了支撐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科研基礎能力培養,究竟設置什么的教學目標,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缺乏清晰的界定,需要進行深度的思考和頂層設計。
1.2 理科化的科研思維訓練
從學科屬性來看,醫學屬于理科,是自然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醫學的科學研究思維和模式遵從自然科學的研究范式。在這種研究范式框架體系當中,因果關系的證據是核心。因此,在現代醫學科學研究的主要強調以實驗研究為基礎的變量之間因果關系證據。但在社會科學的研究范式框架體系當中,由于是以人作為研究的主體對象,相關的混雜因素沒法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大規模的實驗研究將變得困難。這就導致,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尤其是經濟管理研究當中,更多探討因素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這顯著有別于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當中,通過實驗將一些混雜因素進行控制,通過嚴謹的實驗設計來探討兩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實際上,就目前經濟管理科學研究所展示出來的研究模式來看,主要考察多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這主要由于開放性的社會環境,使得單純考察兩變量之間的關系將變得非常困難。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學生絕大部分是醫學類的本科生,教師也是以醫學背景為主體。整體的教學和學習氛圍偏向于自然科學。比如在相關的教材當中,其中的例題及相關的習題訓練都是以實驗研究為基礎而進行的設計。在這種氛圍的誘導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思維樣式逐漸偏向于理科的自然科學研究范式。
1.3 培養方案偏自然科學實證范式
在醫學的科研思維和樣式中,無論是基礎的實驗研究還是臨床研究都偏向于自然科學的實證分析范式。受此科研思維的熏陶和感染,在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科研素質培養的教學當中,自然科學的實證分析范式占據了主體內容。比如在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實驗研究的重要性,并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各種實驗研究設計的樣式進行了大量的講授。更重要的是,在后續的相關科研基礎能力培養課程方面,為了迎合實驗研究的需要,在教學內容方面進行相應的設置。比如在統計學教學方面,為了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實驗研究數據分析的知識,在教學內容方面就設置了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等內容。而在經濟管理研究研究當中常見的多元回歸分析等內容則相對較少。客觀地說,自然科學的分析范式是科學研究的核心。但是,社會科學研究仍然存在自身客觀的規律,也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思維和范式。但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科研思維和基礎能力培養仍然偏向于自然科學,尤其是衛生事業專業設置在公共衛生學院就體現得更明顯。
2 治理機制
2.1 轉變教學理念
從根本上來說,醫學院校的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從屬于社會科學范疇。從研究邏輯和研究范式來看,衛生事業管理專業遵從經濟管理學科的研究范式。但在醫學院校中,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基礎能力的培養偏向于自然科學的研究思維,顯然不能適應本科生科研素質和創新能力培養的需要。因此,醫學院校相關學院必須進行教學思念的轉變。擺脫傳統的教學思維,適應時代對于衛生事業管理人才素質培養的需要。在教學目標的制訂、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平臺搭建等方面,圍繞建立本科生社會科學研究科研思維的教學思路,注重塑造本科生經濟管理科學基礎能力,以完成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基礎能力的培養目標。
2.2 重設教學目標
由于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大學生畢業之后主要在醫院、衛生行政機構等從事管理工作,而且專業研究生主要從事衛生事業管理的研究工作。因此,醫學院校本科生素質培養必須適應這種管理型人才的需要。因此,醫學院校在制定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素質培養目標時,需要建立培養本科生經濟管理思維和基礎能力的目標。具體到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目標,需要確立以掌握經濟管理科學研究分析范式的培養目標。該目標的確定,體現了管理學在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教學的核心地位,強調塑造本科生社會科學研究思維能力的主導思想。
2.3 重置教學內容
在確定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目標后,首先要做的就是重置教學內容。為了培養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的經濟管理基礎研究能力,需要參考綜合性大學經濟和管理學院科研素質訓練課程的設置。具體在教學內容修訂的過程中,刪除或壓縮相關與醫學研究相關的內容,增加與經濟管理研究相關的科研基礎訓練課程。比如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科學研究設計與寫作、計量經濟學等內容。而且,根據相關課程的邏輯關聯,將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科研基礎訓練課程群,以保證教學內容的邏輯性和完整性。更為關鍵的是,在相關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強化對于社會科學研究范式重點內容講授,比如社會調查研究課程中強化對于調查研究的設計、計量經濟學課程中對于調查數據和二手數據的處理。通過重置教學內容,以培養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社會科學研究思維,從而提高科學研究的基礎能力。
2.4 完善基礎教學資源
客觀地說,目前醫學院校衛生事業管理專業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的教學內容,與經濟管理教師隊伍的匱乏存在一定的關聯。因此,要保證醫學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質培養質量,首先需要加強師資建設。經濟管理科研能力培養需要專業的師資隊伍。在這方面,可以考慮從綜合性大學招聘經濟管理背景的教師充實師資隊伍。另外,實驗室建設方面,可以考慮建設相關的經濟管理研究的實驗室。比如心理學在經濟管理科研中的地位日益顯現,因此需要建設相關的管理心理學的實驗室。最后,在科研教學資源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比如,在目前的經濟管理類的科學研究當中,對二手數據的分析也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樣式。在此情況下,科研數據庫的建設是關鍵。在目前的醫學院校當中,相關經濟管理的數據庫建設比較少。因此,為了培養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科研素質,相關數據庫建設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總之,通過完善教學基礎平臺,從而保證學生科研思維的訓練圍繞在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的思維邏輯里面。
篇2
【關鍵詞】程序設計;算法;計算思維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周以真教授在計算機權威期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雜志上指出:計算思維是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人類行為理解等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就問題求解而言計算思維與數學思維相似,它建立在計算過程的具體實現和約束之上,通過程序來控制機器的全部操作。計算思維的本質就是使人們用計算機的工作方式來處理問題。
程序設計課程現在已經成為高校計算機公共課,對于這門課程而言,現在學習目標不僅僅定義在會使用一種語言編程,而應該確定為以下兩個方面:(1)學習問題求解的思路和方法,即算法。(2)理解計算機是如何具體實現算法的,即算法思想與問題求解的思路。簡而言之,就是要通過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編程,形成計算思維。
如何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呢,應該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訓練。
1 讓學生掌握計算機處理問題的方法
根據馮?諾伊曼原理,計算機是“機械式”的按步驟自動執行(即存儲程序原理)。要實現這一特征,就需要進行精確的算法描述和嚴格的符號表示。根據美國著名計算機專家克努特(D?E?Knuth)的定義:一個算法, 就是一個有窮規則的集合, 其中規則規定了一個解決某一特定類型的問題的運算序列。分析、實施算法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算法的序列特性決定了計算機解決問題是根據一定的次序按步驟地、有條不紊地進行的, 算法的執行規則非常簡單而機械, 不允許有二義性,并且能夠在有限次的操作后獲得結果。算法思維的訓練, 有利于培訓學生的行事邏輯能力, 即問題解決過程中計算思維的一般形式、一般規律遷移。
2 重視并培養學生多角度的分析問題
常言道“條條大道通羅馬”,在程序設計中也是一樣。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往往不止一種算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并培養學生多角度的分析問題。多樣性可以盡量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強化計算思維訓練。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認知方式的差異,必然會導致算法多樣化。教師應該尊重每位學生的個體特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用不同方式表達算法。另外,各種計算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程序只需要保證正確并具有可讀性。所以,在設計實驗內容時,鼓勵同學們編寫各種程序來實現同一個計算任務,鼓勵改寫別人編寫的程序,尋找最優算法。從而培養同學們計算思維的多樣性和重構性。
3 采用案例教學法
程序設計課程肯定包含了語法,大量的語法規則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無味的感覺影響學生思維的發展。為了把學生的好奇轉化為學習興趣,采用趣味程序的案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在實例中訓練學生的計算思維。在設計教學方案是,教師首先要不斷學習并創作適合同學們知識結構和心理特點的實驗內容,因為好的實驗內容,能夠為學生的思維發展留出適當的空間。例如,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中比較a、b 兩個數的大小關系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很簡單,就是要判斷a>b,還是a>b,或者a=b,在c語音程序設計中要用到選擇結構,甚至要用到嵌套,教師可以先告訴學生一個答案,即
然后換一個角度,改變第一個判斷條件,設計一個填空題,
讓學生找出其它的答案。這個問題雖然很簡單,但是通過這個練習,可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思維的多樣性和重構性,同時也學習了語法。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案例也值得嘗試,比如火車分段計費問題、雞兔同籠問題等。
4 加強上機實習
程序設計最終是要通過上機操作得出結果,上機調試程序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思維訓練的過程。程序設計首先要確定算法,然后把算法形成具體的操作步驟,再變成程序調試,在調試的過程中,會發現程序的錯誤,然后要回頭找到錯誤。整個過程需要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也是計算思維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實驗教學中,教師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積極發動同學思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開展互動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
5 結論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到大數據時代,計算機的應用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類社會活動充分數字化、網絡化的時代,其他領域的發展不僅需要計算機這樣一種工具來處理一些事務,而且計算思維的基本思路與方法也可以為其他領域的學者所采用,這將有助于對問題的理解與解決,從而也有利于其他領域的發展。對計算思維的訓練實際上是讓學生理解計算機處理問題時應有的思維方法、表達形式和行為習慣,了解計算機的實現機制和約束,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程序設計課程現在已經成為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通過程序設計課程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能力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課題研究組.中國高等院校計算機基礎教育課程體系:2008[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榮良.信息技術課程中算法學習的價值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8(8):78-81.
篇3
1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是促進醫學發展的階梯
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代科學發展觀要求科技進步的同時培養高素質的、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型、應用型科研人才。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醫學發展的階梯。培養本科生的科研創新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其專業應用能力,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結精神。學生通過參與各種科研活動,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探索新知識,探討新方法,拓寬知識圍度,活躍思維方式。科學研究強調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培養本科生科研創新的能力也是培養其團隊合作的意識。科研思維的培養是本科階段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醫學院校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提高醫學人才科研素質的前提,也是保證醫學質量不斷提高的基礎。
2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是推薦醫療改革的動力
隨著醫療改革的逐年完善,國家加大了對衛生人才隊伍超培養的投入,為醫學畢業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但也要求人才具備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各種技能作為支柱。醫療改革不僅為學生的就業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也激勵了學生培養全面綜合能力。在醫療改革帶來的良好就業形勢下,提高醫學生自身的科研創新能力是本科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科技創新以一種創新的方式,本科階段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掌握獨立思考、探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的求職之路奠定基礎。
3培養科研創新能力是提高就業機遇的關鍵
有研究表明,具有科研創新素質的畢業生更容易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就業率明顯高于在本科階段沒有積極參加科研創新活動的畢業生。這說明培養科研思維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啟發他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其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具有科研思維的人,以科學的方法研究臨床,以科學的精神重視臨床,通過科學研究為臨床實踐提供基礎,從而促進臨床的發展。
二、加強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舉措
1優化教學模式
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并建立有效的科研創新機制,為本科生提供科研創新的機會是醫學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務。醫學科研包括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醫學科研思維是反復實驗推理,不斷探索醫學領域的客觀規律,研究疾病的發生機制、演變和預后以及發現新的研究成果的思維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科研思維,不僅要對知識本身進行講解,還應聯系科研背景,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充分肯定其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
2良好的師生互動
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為其提供早期融入科研的機會是醫學院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機制對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關鍵的,良好的師生互動有助于加強醫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國外很多醫學院校非常重視醫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通過良好的師生互動溝通,將教與學有機結合,在溝通中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引導學生以科學的思維方式探索新的知識。
3鼓勵科研創新
篇4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預防醫學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21世紀的預防醫學專業人員不但要具備深厚的基礎醫學理論、豐富的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知識,還應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滿足這一要求,符合疾病控制、衛生監督和健康、疾病管理等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是培養高素質預防醫學專業人才的重要環節之一。近十幾年,我國醫學本科教育始終沿襲重教學、輕科研的模式,教學與科研嚴重脫鉤。相反,國外醫學的本科教學非常重視科研能力的培養,教學的重點是科研思維的訓練和科研方法的培養,使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
2導師制在本科生臨床科研思維能力培養中的作用
教學與科研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整體。早在196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設立了“本科研究機會計劃”,開創了本科生科研的先河。近年來,我國的大學教育對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越來越重視,醫學本科生在臨床實習期間是科研能力訓練的最佳時期,以科研為載體的科研訓練是對醫學本科生個人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培養最有效的途徑。導師制是通過選擇具有一定臨床科研能力,同時有科研項目的有經驗的專業優秀教師擔任導師,聯合有參加實踐活動愿望的本科生,利用課題平臺,通過專項培訓參與到科研工作中。導師制具有責任明確、便于溝通等優點,通過參與科研活動,醫學本科生能夠結合所學的專業知識,帶著問題去學習和研究,提高學習興趣和熱情,能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3導師制的實施方法
3.1導師制的具體內容實行醫學本科教育導師制的基本方法是根據臨床科室的條件和人員情況,由科室安排指導導師,在預防醫學系本科生臨床理論學習及臨床輪轉期間,以招募志愿者的形式,經過面試后將學生編入已有的科研小組參加科研活動。
3.2課題來源及申報經費和課題是科研的后盾,如何獲得科研項目是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本科生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的訓練非常重要。在課題組內,通過科研輔導及討論,在導師指導下積極申報校內針對性的科研項目,另一方面從導師的現有課題中設立專項基金,作為醫學本科生科研課題的立項、學術交流、學術成果的評審和獎勵的支出。
3.3科研培訓對科研人員的培訓是科研活動的重點工作,也是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提升的必經之路。為使學生對課題有所了解,指導導師要為學生詳細介紹課題的研究背景、技術路線、科研思路和方法等。在已有的基礎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課題組內講座為本科生進行科研設計、科研思維和研究方法的培訓。加入課題組的學生將根據現有研究方向,在指導教師幫助下開展資料查閱、設計研究方案,并參與各組的科研會議。
3.4研究展開在導師和課題組的統一安排下,根據確定的研究項目,指導學生科研工作,參與科研的全過程。參與實驗研究,收集、整理數據,并完成研究論文。在開展專題調查研究前,必須完成調查方案設計,形成開題報告。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等專題活動,增加學生了解現實衛生狀況的機會,增加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預防醫學本科生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錄入和分析等實踐活動,鞏固了專業知識,強化了社會責任感和服務意識。
3.5考核有效的考核機制是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重要環節,是組織目標實現的重要保證。通過制定獎勵制度,鼓勵在科研實踐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評優、評先進和優秀論文等科研成果相應的獎勵,并在本科生畢業時為其攻讀碩士研究生或就業提供幫助。
4我院眼科以導師制帶動預防醫學系本科教學實踐的思考
篇5
關鍵詞:學科共建;科教融合;基礎醫學;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在國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背景下,新時代高等教育如何進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一批符合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呢?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新時代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堅持立德樹人,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為核心,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科教融合、醫教融合,開展“三早教學”和協同育人,以高水平科學研究和創新創業教育支撐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致力于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1]。
為解決國內醫學院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基礎與臨床結合不緊密、科教融合及醫教融合不足,以及課程教學內容陳舊、人才培養模式單一、能力培養有待提高等問題,基礎醫學院自2016年起,以基礎與臨床學科共建為抓手,強化科教融合、醫教融合,在凝練學科方向、開展學科共建的同時,遵循科研反哺教學、學科共建助推教學改革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原則,組建基礎與臨床教學團隊,全面推進基礎醫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及時將科研的新思維、新方法、新技術應用于課堂教學。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課內實施案例式教學,課外試行“導師制與個性化培養”模式,通過課內、課外的一體化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助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醫學人才。
1基礎與臨床學科共建概況
1.1凝練學科方向
在前期學科發展基礎上,基礎醫學院重新調整、凝練了5個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重點學科發展方向,包括免疫學、神經科學、血管科學、蛋白酶體修飾降解與疾病、腫瘤學。圍繞這5個方向,建設了基礎醫學科研共享平臺。在廣州市高水平大學建設經費支持下,近三年集中采購了一批大型高精尖儀器設備,平臺由專人管理,網站預約使用,開放共享。
1.2開展學科共建
在校級層面主導下,基礎醫學五大學科方向與附屬醫院對應臨床科室以及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展學科共建。共建單位之間制定了共建合作框架,規定了合作的范圍、內容和任務。同時,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并聯合開展以臨床醫學問題為導向的科學研究。
1.3學科共建助推教學改革
在凝練學科方向、開展學科共建的同時,強化科教融合,遵循科研反哺教學、學科共建助推教學改革、學科共建成效轉化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指導思想,制定了學科共建促進基礎醫學教學改革的實施方案,明晰教學改革的目標、主要內容和實施路徑、預期成效等。同時,組建基礎與臨床教學團隊,全面推進基礎醫學課程內容優化、育人模式改革,通過案例式教學以及“導師制與個性化”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2學科共建促進基礎醫學教學改革
2.1優化基礎醫學課程內容
2.1.1將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研進展融入課堂教學
科學研究促進教學改革。依托科研優勢,將科研的新思維、新方法、新技術等運用于課堂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過程[3]。基礎與臨床教學團隊一方面將以臨床疾病為研究導向的科研進展、學科前沿知識融入到基礎醫學的課堂教學中[2],讓學生分享解決相關臨床問題的科研新進展和新發現,這既開闊了學生視野,也有助于學生創新性思維和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以臨床問題為導向,注重基礎與臨床知識的交叉融合,精心設計一批基礎與臨床相融合的教學案例,通過案例式教學,培養學生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
2.1.2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
科研反哺教學,教學團隊將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了解科研新發現、新成果的同時,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性思維能力。一是將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教學項目,如將教育部獲獎成果——“辛伐他汀抗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作用及機制研究”轉化為“辛伐他汀對抗H2O2所致的動脈內皮急性損傷”實驗項目,啟迪學生開展機能設計性實驗,培養創新精神與實驗設計能力;又如將衛生部獲獎成果——“診斷肝癌的甲胎蛋白酶標電泳測定法”轉化為“肝癌的檢測方法與防治”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既解決了實體實驗所涉及的高成本、高消耗和酶標試劑配制難等問題,也有利于啟迪學生進行分子醫學的設計性實驗,培養創新性思維能力。二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如將“NGF基因修飾的神經干細胞移植治療老年學習記憶減退”研究成果轉化為“再生醫學概要”課程內容;又如將“腫瘤靶向的MRI/熒光納米分子探針的構建及其光磁成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分子影像學”課程內容,使學生在學習中分享解決臨床相關問題的科研新發現和新成果。
2.1.3聯合研發特色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夯實教學內容
教學團隊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醫學教育深度融合,以臨床問題為導向,聯合研發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特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軟件并應用到教學中[3],讓學生了解基礎學科相關知識在臨床上的應用,培養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團隊已聯合研發了“納米分子影像探針對腫瘤診斷和治療”“溺水后人體機能變化與急救”“高致病性病原體患者采樣及檢測”“華支睪吸蟲病的檢測與防治”“椎間盤的解剖與臨床”等6個原創性虛擬仿真教學項目,作為特色實驗項目夯實教學內容,并應用于醫學類本科生的實驗教學。如研發的“溺水后人體機能變化與急救”虛擬仿真教學項目,利用ESP電子標準化病人,以臨床問題為導向,以3D仿真形式動態模擬人體呼吸系統的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溺水后人體生理功能改變、病理生理機制以及現場急救方法,該項目補充了實體實驗中高危實驗項目的缺失,拓展了實驗的廣度和深度,也讓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場景,培養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臨床實際問題能力。此外,也有利于普及溺水知識與急救技能,提高溺水后搶救的成功率,惠及大眾健康。
2.1.4將高端綜合模擬人應用于機能實驗教學
教學團隊注重基礎實驗與臨床實訓相結合,將高端綜合模擬人應用于機能實驗教學以拓展實驗內容,獨立開設《模擬機能實驗學》課程。教學團隊編寫臨床病例,并聯合研發了21款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如呼吸功能異常的病理生理機制、失血性休克等項目。以高端綜合模擬人(ECS)為載體,按照“臨床病例-計算機編程語言-ECS演示其體征-動物實驗”方式開展基礎與臨床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通過ECS演示臨床病例,學生從病情的演變過程獲取相關信息,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何應用多學科知識解釋臨床現象與疾病發生機制。這種“虛實結合”實驗教學,一方面補充了動物機能學所不能觀察到的部分病理生理變化現象,也拓展了在動物和人體不能實現的實驗;另一方面實現了基礎與臨床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學生早期接觸臨床情景和培養臨床思維能力。
2.2革新育人模式
在優化課程內容、將科研的新思維和新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學生為中心,能力培養為導向,課內實施案例式教學,課外試行“導師制與個性化培養”模式,通過課內、課外的一體化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
2.2.1實施案例式教學
自2016年開始,教學團隊在臨床醫學等醫學類專業1~2年級的病理學、生理學等課程教學中開展案例式教學(CBL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能力培養為導向,通過融合臨床問題的案例討論,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4]。下面以病理學CBL教學為例,介紹教改課的具體實施。
(1)病案設計。教學團隊首先聯合設計一批基礎與臨床相融合的教學案例,如病理學課程,教學團隊精心設計腫瘤、炎癥、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疾病等教學案例,每個教學案例均附有3~5個以臨床問題為導向、多學科融合的啟發性問題,引導同學們自學和查閱資料。教學案例提前一周發給學生準備。
(2)課前準備。課前準備是教改課的重要教學環節,主要任務有:一是課前分組及發放相關資料;二是學生根據實驗指導中所提供的病案臨床資料結合尸解標本進行個人學習和組內協作學習;三是根據教學病案提出的啟發性問題,各小組對患者的發病經過、病理診斷進行初步分析,并制作匯報課件。匯報內容包括診斷、診斷依據和知識分享等。該環節側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
(3)CBL課堂。CBL課堂是教改課的主要教學環節。主要任務有:一是各組分配不同的任務:如講解大體標本、講解尸解切片、解釋癥狀和體征、分析發病經過和死亡原因、提問與回答等。各小組就不同的任務做發言準備,同時輪流觀看大體實物標本;二是各組匯報與討論:每組代表就本組任務進行講解和分析,同組其他成員可補充和回答,而其他組同學就該組的分析、表述等提出質疑,并展開討論,著重培養同學們查找病變、正確診斷的思路和方法。三是教師引導與總結:教師一方面引導同學提問和思考,另一方面是歸納和總結,幫助理清思路和解決問題。該環節側重培養同學們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應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2.2.2試行“導師制與個性化培養”模式
(1)培養模式。在課內實施案例式教學的同時,課外試行“導師制與個性化培養”模式[5-7],即實行導師制,以臨床導向的大創項目為抓手,能力培養為核心,實施“三早教學和三結合培養”模式。“三早教學”——“早進實驗室、早科研、早臨床”;“三結合培養”——大創項目與臨床問題相結合、大創項目與科研訓練相結合、大創項目與學科競賽相結合。
(2)具體做法。由1~2年級的醫學類學生組成若干個科研興趣小組,科研興趣小組配備“雙導師”,由基礎和臨床各1名老師為指導老師,兩名導師聯合制定科研興趣小組的個性化培養方案,以臨床導向的大創項目為抓手,引導學生開展科研創新實踐,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科研創新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一是大創項目與臨床問題相結合,大創項目的選題、申報及項目實施是學生科研訓練的重要途徑。大創項目選題結合臨床實際需要,科研興趣小組首先通過到附屬醫院調研、見習等方式尋找自身感興趣的臨床問題,然后根據臨床實際需要、查閱相關文獻提出以臨床疾病為研究導向的初步選題,最后在導師指導下確定符合要求的選題。二是大創項目與科研訓練相結合,大創項目選題確定后,科研興趣小組在導師指導下設計實驗方案,并撰寫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報書,申報各級大創項目;而大創項目立項后,科研興趣小組通過實驗室開放進行相關科研技能訓練后,在導師指導下獨立開展科研實驗,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以及撰寫科研論文。三是大創項目與學科競賽培育相結合,在大創項目基礎上,遴選部分已有階段性成果的優秀項目作為學科競賽培育項目,經進一步培育,再選送參加各級別的學科競賽。3年多的實踐表明,“三早教學和三結合培養”模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科研創新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等核心能力,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醫學人才。
3建設成效
3.1學科建設成效
3年來,基礎醫學學科取得了較大進步。2018年基礎醫學獲批一級學科博士點。基礎醫學整體納入廣東省高水平大學建設項目,同時納入廣東省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重點建設學科名單;獲批國家“111計劃”引智基地;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廣州市重點學科1個。學科內多人獲得廣東省“珠江學者”人才稱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翻倍增長等。
3.2人才培養質量
3年來,基礎與臨床學科共建有效促進了基礎醫學教學改革,而相關的教學改革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自主學習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人才培養質量有效提升。
3.2.1專業技能扎實
3年來,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通過率分別為84.77%、90.16%、87.11%,分別高出全國11.18%、16.41%、12.82%;在專業技能比賽中也取得較好成績:獲得全國“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作品大賽國家級二等獎1項、省級特等獎等6項,獲全國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華南賽區一等獎、二等獎多項。
3.2.2創新實踐能力有效提升
近年來,臨床醫學等專業學生參加創新科技活動的人數達到2000多人次,獲各類大創項目242項,其中國家及省級項目101項。獲專利10多項;學科競賽獲獎50多項,其中國家級獎項10余項,省級獎項30多項;開發創新性實驗項目500多項;公開發表科研論文58篇。
篇6
1.基礎性實驗。基礎型實驗以分析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分析方法為基礎,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分析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節能,并養成嚴謹的實驗態度,通過基礎型實驗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在本環節主要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分析儀器的使用、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操作,如分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分光光度計等的使用,以及標準溶液的配置與標定、驗證性分析樣品的分析、樣品的采集、樣品溶液的制備等基礎性實驗。
2.延伸遞進性實驗。延伸遞進性實驗是以基礎型實驗為基礎,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及基礎實驗方法設計實驗的能力,主要是基礎型實驗操作在實踐分析問題中的延伸應用,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的應用延伸與綜合應用能力。如藥廠和藥店的藥品因為貯藏的原因,藥品發生水解或降解會產生特殊雜質,要進行該類特殊雜質的檢查。如阿司匹林在貯藏過程中會不同程度地水解或降解為水楊酸而影響到阿司匹林的藥效,因此在延伸遞進性試驗中要求學生測定阿司匹林片劑或膠囊劑中的水楊酸含量。又如某藥廠要分析某個中藥制劑中某活性成分的含量,但《中國藥典》對該活性成分沒開展分析,但在其他制劑中有過相似分析,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選擇分析方法來解決這一分析問題。這些都屬于延伸遞進性實驗,這些實驗素材均來自于醫藥企業的實際生產或分析問題,能夠起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與解決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目的。
3.綜合設計性試驗。綜合設計性實驗旨在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及實驗方法設計實驗和獨立動手操作的能力、運用基本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為目的。如以某藥廠生產的牛黃解毒片制劑為例,質監部門要判斷該制劑的質量,往往以測定牛黃解毒片中的黃芩苷含量來加以判斷,因此在實驗中要求學生測定某藥廠生產的某個批次的牛黃解毒片中的黃芩苷含量,這就要求學生去查找資料確定牛黃解毒片中的黃芩苷的提取方法、樣品測定方法的選擇和獨立操作分析。通過綜合設計實驗達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
4.問題導向性實驗。問題導向性實驗素材完全來自于藥廠的生產實際,特別適合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競爭力。如某藥廠的質檢員在用HPLC法測定咳特靈膠囊中馬來酸氯苯那敏的溶出度時,溶出度總是超過100%,但這一結果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找出問題的原因。這就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查找資料,自我設計實驗方案,不斷試驗逐步查找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通過問題導向性實驗,可以提高學生的查閱文獻與獨立思考和思維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逐步適用實際工作中的分析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職業競爭能力。
5.創新設計性實驗。創新設計性實驗是在學生已經具備扎實的實驗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實驗設計思維的基礎上開展的實驗教學環節,該環節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職業綜合能力為目的,全面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某藥廠購進一批黃芩藥材,要判斷該黃芩藥材的質量優劣情況,要求通過測定黃芩中的黃芩苷含量加以判斷,要求學生建立一套黃芩中的黃芩苷的質量評價方法。這就要求學生在所學分析化學知識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設計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這其中就包括對照品溶液的配制、黃芩苷的提取方法與提取條件的選擇、分析方法的選擇、線性、精密度實驗、重復性試驗、加樣回收實驗、樣品測定等實驗內容的完成。而這些實驗過程的完成既可以鍛煉學生相互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與溝通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實踐動手能力。
6.開放性實驗。開放性實驗是在創新設計性實驗的基礎上,讓對分析化學和分析化學實驗操作有興趣的學生,在周末對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感興趣的分析問題開展實驗的實驗教學環節。開放性實驗將實驗教學由傳統的實驗操作培訓變革為“實驗操作技能訓練+分析與解決實際科研問題+小科研課題研究”三位一體的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實驗教學環節。如“食堂中學生吃的皮蛋中微量重金屬Pb的分析”、“西紅柿中番茄紅素的提取、純化與分析”、“吳茱萸中生物堿的提取條件的優化與含量測定”等。通過開放性實驗室能起到促進藥學專業學生分析化學知識的普及和科學素質與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實驗過程中隨著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獨立科學思維能力和科研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相關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最終達到提升學生職業競爭能力的實驗教學目標。
二、開展橫向拓寬教學
在分階段、多層次實施以就業為導向的分析化學縱向實驗教學過程中,同時開展橫向拓寬教學。結合我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際情況,特別是中藥科研實踐班的改革成果,在大二第二學期的最后兩周,理論課全面結束的這段時間,分析化學學科組與我校的三個科研平臺(即中藥固體制劑工程中心、中藥固體制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中醫分化中心)及藥學院的老師聯系,讓學生進入到教師的科研實驗室,觀摩實驗分析過程,與教師、研究生一起探討實驗方法,分析實驗方案和實驗步驟,啟迪科研思維,鍛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潛力。在橫向開拓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科研觀摩和科研探討,使學生在后期進行的創新性實驗和開放性實驗教學環節中自主設計實驗和創新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對實驗方案和實驗操作敢于提出質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實現了開展橫向拓寬教學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探索能力進而向創新意識形成的教育理念,實現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學術觀點的表達能力,及從現象中發現并分析問題、在實驗數據中歸納并提煉自己的科研結論的綜合能力。
三、結語
篇7
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試圖從研究生入學開始建立全程式創新指導模式訓練,從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訓練、創新智慧激勵、創新實踐參與、創新設計構想、創新論文寫作、創新成果的獲得、最終培養創新人才這一模式進行探索。為了達到以上總目標,擬從以下幾方面探索培養創新型針灸推拿專業博、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新模式及方案:①重新設定培養目標,將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放在培養目標首要位置。②探索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強創新意識的培養。③探索在教學環節中采用研究生自主學習方式為主的學習模式,活躍研究生學術風氣,充分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潛能。④探討采用靈活的培養計劃,改革現行課程結構的設置方案,不斷拓寬研究生知識面,在科研實踐中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⑤探索將單一專業導師指導方式改進為有交叉及邊緣學科參與的指導小組,擴展研究生的研究領域。在科研設計中引入創新思維。⑥探索在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中提高創新意識,發現新問題,創立新觀念。通過全程式創新培養模式研究改革將研究生的“專才教育”目標改革為具有足夠知識背景與技術專長,富于創新能力的能滿足國際國內針灸事業發展需求的創新人才,使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創新性論文全程指導模式的步驟及方法
為了實現創新思維的形成,要求學生除了理解教科書及論文著作中所說途徑外,對他們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對同一個問題,要求學生的思考方式向四處擴散,探求不同的、特異的答案,進行擴散性思維方式的訓練。給學生充分表達意見的自由,重視學生與眾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勤學習、多思考,增加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通過這些來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進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其次,培養研究生科研創新情感,創新情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推動力,沒有投身于科研創新事業的熱情,就無所謂科研創新。注重培養研究生敢于創新的個性。科研創新需要恒心和毅力,更獨立自主的意識。要勇于追求真理、發現真理。要尊重權威,也要敢于挑戰權威。勇于創新,勇于標新立異。優化課程設置改革,為創新論文寫作奠定基礎課程學習是培養研究生的重要環節。研究生課程體系的設計,應本著“寬口徑、厚基礎,文理滲透,著力培育研究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新思維能力”的原則。力爭共性和個性相結合,寬廣與精深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問題與方法相結合。課程設置本著科學、規范,有較充足的參考資料和必要的文獻,把創新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中,給學生留有開闊視野探求知識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學習。開設創造學選修課程,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技法的培養,重視創造性人格的鍛煉。在研究生的課程設置中,打破學科壁壘,加大選修課所占比例。如增加針灸推拿專業學生普遍缺乏的人文社科類課程,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與人合作,樹立團隊意識。研究生只有具備交叉學科的知識,才能夠充分借鑒相關領域內的新方法和新成果,并在自己的領域內做出具有創造性的成果。教學過程中加大實驗操作方法、儀器使用、臨床病例分析等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使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運用于實際當中,提高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欲望。改革單一的教學方式為創新思維的形成創造條件把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作為教育過程中最主要的要求。改革教學方法,避免傳統注入式教學,把演繹法與歸納法結合起來。提倡采用研討式、答疑式、啟發式等教學方式,加強師生互動,注重培養研究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組織社會實踐,創設問題情境,從社會實踐中培養研究生的問題意識。尤其在臨床教學中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采用啟發式、講座式、探討式的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研究生個人也應該自覺參與臨床實踐,要多接觸臨床,多了解實際,多思考臨床中的種種問題。改革課程考核形式:使考核形式多樣化。鼓勵學生提交學習心得體會、階段總結報告、開展小組學習討論、課題設計、綜述撰寫等,并由導師與學生共同評分[4]。
在創新論文寫作各個環節中加大培養力度
篇8
關鍵詞 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 團隊協作 導師團隊
中圖分類號:G643.0 文獻標識碼:A
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作為研究生培養理念、目標、過程和方式的綜合體現,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如何發揮大學與科研院所組織特性和資源優勢,利用科研項目的資源和導師團隊的協作配合實現創新能力的提升,成為提升我國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問題之一。本文結合重慶郵電大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的探索,提出了重大項目為牽引,導師團隊為保障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在整個培養過程中,堅持“以重大項目激發科研興趣,培養創新思維方法”,堅持“以導師團隊保障創新訓練,培育團隊協作意識”,堅持“以廣泛合作拓展研究視野,緊盯學術前沿動態”,使研究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評價和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
1 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重點在于創新思維方法的訓練
知識創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質特征,研究生教育為知識創新提供了直接動力,而知識創新又是技術創新之本源,所以研究生教育還為技術創新提供了間接的原動力。所以,無論從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還是從研究生教育的實現過程來看,創新能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最重要體現和檢驗標準,創新能力培養始終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
顧名思義,創新能力實質就是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核心在于有所突破、有其獨到見解,其具體形式表現為產生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思想、觀點、方法和產品的能力。創新能力由創新激情、創新實踐和創新素養等三個基本要素構成,其本質在于創新思維。而每個基本構成要素又可以細分為三個構成元素:創新激情包括觀察力、質疑力和想象力;創新實踐包括關注力、動手力和拓展力;創新素養包括領導力、溝通力和協同力。筆者所在的重慶郵電大學是一所以信息科學技術為特色和優勢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研究生的培養更注重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創造性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點在于建立創新思維方法,基礎在于訓練實踐動手能力,方法在于激發科研興趣和創新激情,途徑在于團隊協作中彰顯個人天賦。經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重大項目為牽引,導師團隊為保障”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2 以重大項目激發科研興趣,培養創新思維方法
近年來筆者及其科研團隊牽頭承擔了“基于IPv6的無線傳感器網的網絡協議研發及驗證(2012ZX03005002)”、“面向工業無線網絡協議WIA-PA的網絡設備研發及應用――專用芯片研發(2013ZX03005005)”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共承擔35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任務。為此,團隊根據項目內容和教師興趣特長構建5個科研小組,每個小組由2~3位經驗豐富的教師負責,每周組織1~2次例會討論研究方案、協調研究進度、開展學術研討。為了通過重大項目激發科研興趣、培育新激情,每個研究小組根據科研內容和各組特長優勢制定重大項目的研究計劃,打破導師界限,對研究生實行招聘制,研究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研究小組,定期考核研究小組,并對人員實施動態管理。
實驗室定期組織專題研究生講座和研討會,由研究生根據自己承擔的科研工作和興趣確定題目進行交流研討。講座或研討會內容要求做成PTT格式,事先將演講稿用電子郵件發給所有與會人員,以便讓大家有準備地進行探討,交流心得體會。同時,專題講座和研討會要求研究生提出科研中遇到的技術難題,集中集體智慧攻克難關。通過專題講座和交流討論,開闊研究生的學術眼界,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啟迪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創造欲望,提高了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和表達能力,培養了研究生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
如實驗室協議棧研究小組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基于IPv6的無線傳感器網的網絡協議研發及驗證”激發學生科研興趣,6位研究生迸發出強烈的研究激情,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僅用一年時間就開發出IPv6無線傳感器網絡協議棧軟件――6LoWSN ,并通過了IPv6國際金牌認證。在研究過程中,小組指導老師有針對性地引導并鼓勵研究生從自身實際出發思考與提煉科學問題、發現新思路,逐步培養思考問題的獨立性、開拓性和創造性,從而培育創新思維方法,鍛煉其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深化其創新能力。
3 以導師團隊保障創新訓練,培育團隊協作意識
重要的創新活動已經很少靠個人單打獨斗,更多的是跨“集群”式的創新,沒有團隊精神,協同攻關,集思廣益,就很難產生很大的創新成果。有團隊協作意識是現代人的重要素質,個人只有融入到集體之中,才會有個人的全面發展。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性,團隊協作絕非是消滅個性,而是要在團隊協作中彰顯個人天賦,使潛藏在每個人身上的潛能能夠充分發揮。為此,在實驗室科研團隊內由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牽頭構建了由教授4人(博導1人)、副教授10人、講師(博士)2人組成的導師團隊。各位老師專業特長各有側重,有的理論研究功底深,有的實踐經驗豐富,形成了年齡結構合理、特長優勢互補、專業知識強強聯合的研究生指導團體,為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面向工業無線網絡協議WIA-PA的網絡設備研發及應用――專用芯片研發”需要5個科研小組協同工作,每個小組根據項目內容和各組特長優勢制定重大項目的研究計劃,研究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研究小組。使研究生在團隊協作的基礎上,每個人的獨特天賦得到了充分發揮。近年來,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2項、發明專利授權16項。其中學生科研成果獲“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重慶賽區特等獎3項、一等獎1項。
4 以廣泛合作拓展研究視野,緊盯學術前沿動態
只有把握世界學術動態,廣泛進行學術交流和研討,才能掌握世界學術前沿。交流合作對于科技創新是非常重要的,閉門造車很快就會落后于世界水平。為此,實驗室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緊盯國際學術前沿,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實行開放式培養,發揮學科交叉的優勢和導師團隊的集體指導作用,注重研究生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筆者及其科研團隊以學校董事會為紐帶,與國內外一流的單位開展廣泛合作,極大地拓展了研究生的學術視野,使研究團隊緊盯學術前沿、催生創新思維、提升科研能力。如:國際上與CISCO(思科)合作,共建“重郵――思科綠色科技聯合研發中心”和“工業物聯網國家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聯合研發基于WSN、3G/4G與IPv6三種技術的高可適性多用途“物聯網”技術標準與產品架構,共同推進IETF標準的制定。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公司等單位共建重慶市2011協同創新中心――工業物聯網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具有國際水平的工業物聯網協同創新平臺和科研團隊。
實驗室通過廣泛的國內外合作,筆者及其科研團隊在物聯網標準與技術方面的研究處于國際前沿,核心技術獲得美國專利,初步形成了專利保護群。目前實驗室研究生每年有十余人次赴國外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或聯合科研,極大地開闊了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拓寬研究生的思維方式。如:研究生參與制定了工業無線領域三大國際標準之一的“工業無線網絡WIA規范”和我國工業自動化領域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現場總線國際標準――“EPA標準”,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研發了全球首款工業物聯網核心芯片“渝芯一號”;研究生赴韓國釜山參加2012年舉行的中韓科技創新成果與產品展,赴德國參加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及ISA100會議,多次赴韓國漢陽大學、建國大學等高校進行聯合科研和交流訪問;參與制定國際標準8項,獲授權發明專利26項、公開發明專利30項。通過與CISCO合作,研究生作品“多功能IPv6物聯網邊界路由設備研發及應用”獲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二等獎。
5 結束語
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筆者及其科研團隊形成的“重大項目為牽引,導師團隊為保障”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實驗室不僅成為國內外工業物聯網學領域最具實力的研究機構,被科技部批準為“工業物聯網國家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而且中心培養的研究生由于具備很強的科技創新能力面深受同行的歡迎,畢業生供不應求。同時,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需要不斷創新改進的工作。我們將對“重大項目為牽引,導師團隊為保障”的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細化、量化、標準化,而是形成一套更便于操作實施的具體方案,不斷提高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劉沛清,崔德剛,趙罡,等.研究生創新實踐團隊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2(9):27-31.
篇9
關鍵詞:文科研究生;創新;瓶頸
中圖分類號:G40-0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3)01-0119-02
文科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下教育界和學術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對各類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進行深入詮釋和創造性解析,提出有實用價值的方案措施,都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的科研與創新活動參與。由于文科研究生有著不同于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特點,而理工科院校在學術氛圍、科研環境、教學組織等方面又與綜合性院校或文科院校有所區別,因此其在文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上存在諸多問題。如何突破瓶頸,尋求文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突破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一、創新的內涵及文科研究生創新的特點
創新來自于實踐,創新是長期實踐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思維領域的突破。可見,創新是一個過程行為,有其現實基礎,不會一蹴而就;同時,創新是人類在生產實踐和科學實踐的過程中,一種不斷地“從積累到突破,從突破到創新”循環往復的活動,創新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對創新內涵的深刻認識基礎上,可以發現,文科研究生的創新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人文社會科學必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力爭在理論或實踐上有所前進,因此這種創新具有顯著的繼承性,不僅需要有敢于懷疑、突破現狀的思想,還要有寬闊的視野和開放的意識,能夠在吸收以往人類文明的同時加以批判。
第二,人文和社會科學有價值的成果的取得往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人們認識水平、認識角度等等的不同,導致一些理論成果被社會所承認和接受,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真理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所以不畏艱難、勇于前進的意志是文科創新人才所必備的品質。[1]
第三,人文社會科學的科研創新向多學科、交叉學科發展。隨著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科學研究呈現出多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的特點。在此背景下,各高校日益注重對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文科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時,越來越多地采用理工科的實驗方法和策略。
二、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瓶頸
值得關注的是,同綜合性或文科類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在文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
第一,教育管理模式單一。理工科院校往往存在文科研究生邊緣化的情況,這些院校一般采取全校統一的教育管理模式,而不是針對文科研究生的特點制定特殊的培養策略。這使文科研究生的科研熱情及條件受到限制,極大地影響了創新能力的形成;廣泛閱讀是文科研究生科研創新的重要條件,然而一些院校的文科實驗室和圖書資料不健全,不能滿足研究和創新的需求。
第二,文科研究生的課程安排缺乏針對性。一些理工科院校在課程安排上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設置科研方法方面的專門訓練課,無法幫助學生樹立創新意識、培育創新思維;文科實驗課和實踐教學環節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使理論創新缺乏實踐基礎。
第三,人文社會科學的科研氛圍不強。良好的學術氛圍能夠促使研究生積極投入科研創新,但是一些理工科院校較少舉辦高水平的學術講座、學術研討等活動,校園缺乏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環境。
三、提高文科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對策建議
既然與綜合型大學和文科院校相比,理工科院校的文科研究生培養存在著上文所述諸多問題,因此,必須積極尋求解決對策。
第一,重視對文科研究生科研教育經費的投入,加強基礎教育設施建設。文科研究生科研創新的前提是廣泛掌握基礎知識和前沿理論,這需要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使研究生盡可能多地收集各種文獻資料、及時獲取最新資訊。理工科院校要盡量增加人文社會科學類圖書資料,特別是理論前沿的期刊雜志。還應當建立文科實驗室,改變理工科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類實驗室資源匱乏、形式單一的現狀,讓學生的理論研究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實現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相結合。
第二,根據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特點進行教學改革,專門設置關于科研創新的課程,轉換現有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的學習只是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由學生自己根據導師的意見去摸索,這無法滿足科研創新的需要,應當開設文科科研方法課。課程內容針對研究生學習和科研的流程確定,如在公共基礎理論學習階段,進行基礎科研方法的訓練,在專業理論和方向理論學習階段,則安排社會調查、抽樣等專業研究方法的學習;[2]還可以借鑒歐美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經驗,使研究生教學應從課堂講授向“研討課”模式轉換。研討課分為主題講授和研討兩部分,這種教學方式實現了學生與教師的良好互動,能夠促使研究生在準備研討資料和課堂研討中發現問題、主動思考、并提煉觀點;[3]此外,可以開設批判性思維課程,通過批判思維的訓練,能夠鼓勵學生大膽懷疑,獨立思考,敢于理論創新,[4]使之在理論批判與重構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三,促進學術交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寬松而活躍的學術環境有助于文科研究生產生創新的靈感,拓展科研的思維領域。學術交流是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的主要手段,應該讓研究生廣泛參加學術講座,學校定期邀請在不同研究領域提出創新性和革命性學說的專家、學者講學,并開展論壇、辯論、演講、知識競賽等多種交流活動,構筑良好的研究氛圍。應當注意的是,對待學術研究,要允許研究生發表不同意見,鼓勵和保護學生科研創新的積極性,可以建立激勵機制,通過獎勵和表彰等形式,使學生更加熱情地投身科學研究。
第四,加強文科研究生實踐基地建設,強化實踐能力。社會實踐可以突破文科研究生的傳統思維模式,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創新意識,從而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實踐能力是文科研究生形成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這就要求學校能夠為文科研究生設計符合學科特點的實踐能力培養方案,如建立專門的社會實踐基地,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有關社會問題的調查、服務和科研工作;還應當加強學校與地方、政府以及企事業單位的聯系,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的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使人文學科不再重理論、輕實踐。
參考文獻:
[1] 王朝陽,崔華華.創新視野中的文科研究生能力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6(8):10-12.
[2] 楊成平.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與訓練的基本思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4(8):25-29.
篇10
關鍵詞:臨床專業醫學生;科研能力;認知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臨床診療水平的發展過程主要是從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通過臨床科研闡明機理,并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因此,掌握良好的臨床科研能力有助于提高醫務人員的診療水平。醫院的主體是醫生,而對醫生的培養又是從臨床專業醫學生開始。由此可見,在臨床醫學“5+3”人才培養框架下,加強臨床專業醫學生臨床科研能力的培養,既是前階段(醫學本科教育階段)的一項重要崗位勝任力培養任務,更為后階段(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階段)臨床科研實踐打下堅固的基礎。為在“5+3”培養模式下更好地探索我國臨床醫學人才科研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筆者特針對某高校臨床專業醫學生科研能力認知情況進行問卷研究,并就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討論。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調查對象為某高校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中大學三年級本科生472人,其中男性醫學生227人,占總人數的48%,女性醫學生245人,占總人數的52%。
(2)方法:采用筆者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內容包括臨床科研與基礎醫學的區別,學校對臨床科研的重視程度,是否參與過臨床科研過程,從事臨床科研活動的最主要原因,報考哪種類型研究生及其原因等。散發問卷前,先向被調查者具體講解調查的目的及意義,當場完成問卷調查。發放問卷472份,回收有效問卷472份,回收率100%。
二、結果
調查結果(見臨床專業醫學生臨床科研認知調查表)顯示,臨床專業醫學生對臨床科研的認知感覺“良好”,但實質上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學生臨床科研經歷主要體現在參加過專家講座(18.4%)和參加過學術會議(12.7%),而曾本人主持或參與他人臨床主持的科研課題的學生僅占13.4%。這當然也與調查對象所處階段有關,大學第三年在五年制醫學本科教育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階段,基礎與臨床知識相互結合,學生對臨床科研的興趣正處于可激發狀態,應予以引導和啟發。一些高校在本科教育中并未對臨床科研能力培育給予足夠重視,學校支持臨床科研的工具性學科(如文獻檢索、統計軟件應用、論文撰寫等)的課程設置與能力需求階段不完全匹配。
三、 討論
強化高校的臨床專業醫學生臨床科研認知能力培養,消除其對臨床科研的認知誤區,是提升我國高校臨床醫學人才臨床科研能力水平的基礎性工作,要從源頭抓起,應該在醫學本科教育中有意識地培養臨床專業醫學生的臨床科研理念和思維方法,進行一定的臨床科研方法教育。當然,針對臨床專業醫學生臨床科研認知能力的培養不是孤立的改革,必須融入“5+3”模式這一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措施當中,并與其他相關改革協同推進。
1.加強領導認識,提供保障措施
我國是人口大國,病例眾多,用于臨床科研的研究材料非常豐富。但目前我國臨床研究還沒有在國際臨床醫學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受到傳統思維方式和科研評價標準的影響,部分臨床專業醫學生臨床科研創新觀念落后,具備較高臨床科研素質的人才嚴重不足,這將會導致我國臨床科研發展滯后于基礎科研。國內這種臨床科研現狀,使得臨床轉化醫學研究推進緩慢,已很難滿足我國臨床醫學事業發展及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也不符合臨床醫學人才成長規律。高校應該主動提高站位,加強認識,將對臨床專業醫學生臨床科研認知能力的培養提升到探索我國臨床科研人才培養和臨床科研能力提升有效途徑的戰略高度,在設立專項教改項目資金、引導培育重點教學成果、提供改革系列配套政策、統籌整合校內優勢資源等方面,給予包括臨床科研認知培養在內的整個臨床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大力支持。
2.結合自身特色,探索綜合改革
“5+3”模式通過5年醫學本科教育和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兩段式培養,從而做到院校教育與畢業后教育的無縫銜接,真正實現以臨床醫學生職業勝任、能力提升為核心的遞進式、序式的整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其核心要素和學位要求是高度一致的,都體現為兩個階段的培訓是一個不可分離的整體體系,在臨床科研能力培育方面也是如此。高校應強化兩階段一體化培養的理念,可通過部門合并,或采取專項小組下設多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等方式,擯棄因傳統管理部門分設而形成的割裂培養思維和分散資源配置,共同制訂“5+3”模式中高校臨床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兩階段側重點及相關銜接工作的管理制度及實施辦法,使得“5+3”模式中臨床科研能力兩階段一體化培養理念得以真正落實。如徐州醫科大學通過教務處、督導組、臨床醫學系、臨床學院(含基本外科實驗教學中心)、基礎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等單位在校內臨床專業醫學生中擇優選拔組建卓越醫師班,進一步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及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同時,將卓越醫師班作為載體,開展臨床科研認知能力培養試點改革,通過齊抓共管、協同推進,探索一條結合高校自身特色、包含提升臨床科研認知能力在內的卓越醫師培養綜合改革途徑。
3.整合學科資源,創新實踐模式
有條件的高校,應該充分整合校內公共衛生學院、醫學信息學院及附屬(教學)醫院的優勢資源,創建和發展校級、院級循證醫學中心、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并在此過程中,向優秀本科生提供參與臨床科研活動的機會,以問題為導向,提高本科生對臨床科研在臨床實踐中所發揮作用的認識,并探索以各級大學生創新實踐計劃為載體,明確鼓勵臨床專業醫學生與相關學科的醫學生及研究生聯合申報,進一步加深其參與臨床科研的興趣。此外,高校應通過舉辦臨床科研講座,展示臨床科研成果,介紹轉化醫學前沿等方式,進一步強化本科生臨床科研意識。在臨床科研方法教學中,應通過將部分原有研究生課程(主要與臨床科研方法有關課程,如循證醫學、臨床流行病、文獻檢索、統計軟件應用)進行課程重組優化,并將本科階段的必修課或選修課前置,逐步提高上述課程的教學要求。
4.優化帶教模式,提高基本技能
傳統的教學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操作技能和臨床科研能力訓練,導致學生缺乏適應能力和創新意識;實驗過程中經常出現不能快速適應的情況,導致實驗能力差。另外,由于臨床教師的重視不夠,或受工作負荷過大影響,帶教中沒有嚴格按教學大綱要求,或大綱要求不具體,無細化規定,在實驗操作和基本技能方面對學生的監督和指導較少,出現學習與實踐脫節現象,無從進行臨床科研能力的培養,學生和老師間互相抱怨。建議充分利用某些有實力高校的品牌效應,與多家綜合性學科的醫院達成協同發展的目標,重點尋找自身主持或參加臨床科研課題或項目的臨床醫生,尤其是通過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或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臨床醫 生, 來帶教臨床專業醫學生實驗教學。如開展外科學總論實驗――家犬靜脈切開術、盲腸部分切除術及家犬小腸部分切除術科研活動,不僅可培養和規范臨床專業醫學生的臨床基本技能,又能從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臨床科研方法,提高臨床科研思維。臨床專業醫學生除可鞏固自身本科教學課程知識,還能逐漸培養臨床科研的意識和興趣,為以后的臨床職場打拼培養良好的臨床科研能力。
隨著我國加大對科技評價的改革力度,重數輕質、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遠的現狀將得以扭轉,這將進一步完善國內對于臨床醫學及臨床醫生的科研評價標準,強化分類評價,這就為臨床醫生及醫學生開展臨床科研營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高等醫學院校應主動適應這種轉變,在“5+3”模式下,加大教育教學改革步伐,為培育出“研究有特色、臨床有口碑”的優秀臨床醫學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