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的社會評價范文
時間:2023-06-08 17:39: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成果的社會評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體育社會科學;評價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3612(2010)08-0001-03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portSocial Science
CAI Youzhi,WANG Huizhai,CHEN L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 Evaluat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sport social science has a practic 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manage ment of China’s sport social science and to enable it to have a better referenc e function to the decision-making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mponents of the eva luation system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the sport social science and the rela tions among them. It proposes a rational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subjec t, object, standard, objectives and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evaluation.
Key words: sport social science; evaluation system; building
在體育事業迅速發展的今天,要實現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高效化、獎勵的合理化、管理 的科學化,必須以建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科學評價體系為前提條件和基本依據。可以說 ,體育社會科學評價活動是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獎勵、管理活動的基礎,科學合理的評價是 保障體育社會科學系統有效運行及推動體育社會科學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
1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的實踐與現實意義
近些年來,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數量激增,成果質量良莠不齊。如何科學、客觀 、公正地評價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如何在體育學科自身特色的基礎上,建立與完善我國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評價機制、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已成為當前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發 展中刻不容緩、必須要解決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從宏觀的角度出發,開展體育社會科學 研究成果的評價無疑對提高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以及促進體育社會 科學更好地為決策服務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是調動體育科研人員積極性與創造性、促進體育社會 科學人才成長的重要措施。對于科研人員而言,科學研究的真正意義在于對其首創精神和創 新成果的認同。體育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大小與其研究工作和成果能否得到承認、 相應待遇和榮譽有關。只有對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合理的評價,才能造就一個公正競 爭的環境,才能充分調動體育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其次,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是體育科研項目管理的重要環節。一方面,通過建立 相對公平的成果評價標準,有利于增加科研項目管理的透明度和可實施性,并對項目承擔者 、申報者產生激勵效應;另一方面,在評價指標體系可衡量和可公開的條件下,會對體育科 研項目承擔者產生直接約束效應,從而達到提高科研項目完成質量,實現科研項目研究目標 的目的。
再次,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可以為體育社會科學研究者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規范提 供導向。當前體育學學術界存在著一些學術失范問題,而科學的“評價標準”和評價程序的 實施必將有助于改變這一現狀。
最后,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能為體育社會科學宏觀管理提供重要依據。只有通過 全面系統的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掌握當代體育社會科學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發現不 同研究人員、機構和地區的體育社會科學能力、水平、優勢和不足,才能依據評價結論制定 出相應的政策和規劃,以引導或指導體育社會科學活動,減少決策的主觀性與盲目性,實現 體育社會科學管理的科學化。可見,加強體育社會科學評價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的 體育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對于優化我國體育社會科學宏觀管理、推動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的發 展尤其重要。
2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體系的基本框架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是一個多目標、多層次、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評價的主 體、評價的對象、評價的標準和評價的目標體系等等。
2.1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體系構成要素及基本結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項目評價體系的構成要素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 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構成了有機的評價體系。對評價體系的組成及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分 析,是評價設計階段的核心內容,也關系到評價活動能否順利實施以及能否取得準確、科學 ,并具有實踐指導意義和理論研究意義的評價結果[1]。
體育社會科學評價體系基本構成要素包括:主體、客體、標準、目標、方法和技術。其 中評價目標是由決策主體和評價主體所確定的,在評價過程中所希望做出判斷的主觀價值或 客觀價值的類型;評價標準是評價活動做出價值判斷的基準,可以是歷次評價活動結論的總 結,也可以是評價主體價值觀或主觀效用的體現;評價目標經過與評價客體屬性和評價客體 外部環境屬性相結合,形成了評價指標體系。而評價主體通過評價指標體系對評價客體的屬 性和對評價客體產生影響的外部環境特性進行分析,形成評價結論。成果評價系統基本結構 如圖1所示。
從認識論的視野出發,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需要由評價主體對評價對象的屬性或 特征進行認識,并與事先選定的評價標準進行比較和判斷。評價對象的屬性是否能夠被評價 主體認識,不僅取決于評價對象屬性的隱蔽性,還取決于評價主體的認識能力。評價主體進 行評價時依據其主觀評價目的確定評價標準,即從評價對象屬性中選擇部分屬性判斷其是否 符合客觀價值標準和主觀價值標準。
2.2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主體評價是主體對客體價值的認識活動。按照價值論觀點,價值是客觀的,但評價不同于對 客體的認識,而是對主體需要及其與客觀屬性關系的反映[2]。因此在評價中,評 價主體及其需求的確定將直接影響到評價的目的及對客體屬性的認識和判斷。
在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中,隱含著一個基本的假設,即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活動能 夠滿足一定主體的需求,即在主體與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活動中存在著一定的價值關系。在這 種價值關系中,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活動成為價值客體,而與其對應的主體就是價值主體。在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中,評價的內容是判斷價值客體符合主觀規律和客觀規律的程度 ,因此評價主體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的特點與關系,還要考慮對價值客體 符合規律的認識需求。
2.3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客體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是評價主體對評價客體屬性的認識和對客體屬性滿足價值主 體需求程度的判斷過程。評價的客體是體育社會科學成果及體育社會科學成果與價值主體之 間的價值關系。
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主要特征被描述為:創造性的認識結果;具有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的;用科學方法產生的。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可以界定為:科研人員運用科學方法,收集 、加工、研究與體育社會科學有關的信息而生產出的具有新的價值的認識結果[3] 。
體育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是一種高度對象化的活動。體育社會科學成果不同于體育自然 科學成果的形式、性質和特點,在于它既作為對象性前提,也作為評價主體賴以生存和活動 的文化背景,而規定、制約和影響著體育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活動。從價值論和評價論的高 度來把握體育社會科學成果基本對象性特征,對體育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具有關鍵性意義。2.4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標準標準問題是評價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前提和基礎。評價標準在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 果評價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實現科研成果評價客觀性與公正性的重要前提和保證,對成 果的評價、對科研人員及其機構的科研活動以及對學科的發展具有“引導和定向功能”。為 了客觀、科學、公正地評價成果價值,必須厘清標準問題,從而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基本評價標準涉及價值標準和驗證標準。其中價值標準是體育 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標準體系的核心內容。依據價值標準評價體育社會科學成果的現實的或可 能的意義或功能,就能對成果中所包含的價值和意義作出合理的評判,這是體育社會科學成 果評價的基本內容和重要途徑。它通常通過評價主體對成果的一定態度表現出來,表達著評 價主體對于成果的肯定或否定、贊賞或厭惡的情感和思想傾向。總體上講,價值標準包含著 理論價值標準和社會價值標準。
科學的社會科學理論應是對于社會存在及其本質的科學反映。因此,體育社會科學成果 評價必須堅持真理性評價這一原則。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惟一標準,也是檢驗體育社 會科學成果的真理性的根本標準。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存在著一定的客觀性基礎,由此可 以得出,其驗證標準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以事實作為驗證的根本依據;以邏輯作為驗證的 重要準則。
2.5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目標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目標的確定是評價設計的關鍵內容,根據評價目標確立評價 問題,并進而設置指標體系是評價的基礎工作。在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活動中,首先 就應有明確的評價目標,清楚地認識為什么而評,評什么。然后再以此為依據選用可行的科 研評價方法、制定合理的科研評價指標體系。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目標是整個評價活 動中最關鍵的因素,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這一總目標展開。
2.6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指標評價指標是評價體系總體目標的具體標志。要對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進行評價,必須 確定對各個組成要素和各種影響因素進行衡量的統一尺度,即構建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 價指標體系。評價的依據和標準應當深植于評價指標體系之中。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 應是全面、系統、明確,并具有實際可操作性的評價依據和評價標準。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 果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和依據,它通過一系列科學、完整、系 統的指標衡量成果的實際情況,對評價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有很大影響,是體育社會科學 研究成果評價體系中最受關注同時也是爭議最大的部分。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指標體系的提出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它一般要包括信 息搜集、目標分析、指標體系結構的確定、指標的分析與篩選、指標的內涵與標度設計、指 標權重分析、指標體系的確定等步驟。特別指出的是,確定的指標體系還要經過實踐的檢驗 ,方能在實際評價活動中運用。本項目在專家調查的基礎上,為將繁雜的指標概化為少數關 鍵性指標,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嘗試應用因子分析方法,根據各因子載荷,抽取特征根大 于1的公因子,共抽取出五個公因子。分別命名為:社會價值、學術價值、檢索、社會認同 、文獻參考因子。各因子含義分別為:
因子1:在該因子中,成果轉引率、成果影響廣度、資料收集處理難度等指標的載荷較大, 這幾項指標的共同特點是:他們是對科研項目的客觀評價,能夠收集到具體的數字作為論據 ,通過他們可以間接而客觀地驗證科研項目的重要程度,因而將因子1定義為檢索因子。
因子2:該因子中,研究成果獲獎等級、項目研究的社會價值、等級、項目來 源等載荷較大,這些指標的共性是:他們能直接或間接地反是映本項目對對該成果認可度, 因而定義為社會認同因子。
因子3:該因子中,文獻引證規范性、資料收集處理難度、項目研究的惟一性的載荷較 大,定義為文獻參考因子。
因子4:該因子中,項目的社會價值等指標的載荷較大,定義為社會價值因子。
因子5:該因子中,項目的學術價值等指標的載荷較大,定義為學術價值因子。
2.7 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方法與技術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的方法主要有定性評價方法、定量評價方法和綜合評價方法 。定性評價方法主要是同行評議方法,定量評價方法主要是計量評價方法。此外,在評價過 程中還需要結合專家評價法、層次分析法等其他評價方法。但需要強調的是,每一種評價方 法,包括量化方法,都有其方法所限定的內在目標,只有充分認識了這些內在目標才能更好 的建構評價體系。下面主要分析同行評價方法和計量評價方法。
2.7.1 同行評價方法體育社會科學成果的描述性、模糊性等特點使得它難以通過精確的計算、反復的科學實 驗加以驗證,也無法用某些數據或指標作簡單的測定。同時,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對體育事業 發展具有長期或者間接的作用和影響,因此,目前對體育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大多采用同行 評價的方法來進行。
2.7.2 計量評價方法為了使體育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結論盡可能地符合客觀性,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一些 體育社會科學管理部門和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借助科學計量分析指標來評價體育社會科學成果 。計量評價方法是一種定量的評價方法,主要是把體育社會科學評價中的一些內容指標化、 數量化、數值化,然后根據一定的權重計算出分值,通過分值的比較來衡量體育社會科學的 價值。
3 結 語
一個成熟的評價體系不是理論思辨的結果,而是在實踐的互動中誕生的,其中評價主體 、評價對象、評價目標與評價方法的互動是極為重要的環節。事實上,方法的局限就是評價 的局限,不深入分析所采用方法的不足,就很難確實了解評價的真正內涵和指向[4] 。因 此,本文在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體系方面的探索只是一次嘗試,還有待于在今后的實 踐中不斷完善和深化。
參考文獻:
[1] 連燕華,馬曉光.評價要素系統結構分析及模型的建立[J].研究與發展 管理,2000,12(4):17-20.
[2] 李連科.哲學價值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83.
[3] 蔡有志,等.體育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標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 ,30(12).
[4] 劉大椿.人文社會科學評價的若干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2).
[5] 吳平.社會科學評價程序與方法運用[J].情報科學, 2006(6): 814-818.
[6] 陳力丹.關于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評價標準的幾點意見[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 院學報,2003(1):56-59.
篇2
關鍵詞:科研成果;增值;轉化;評估體系
中圖分類號:F40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6-0-01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自然資源優勢讓位于科研創新優勢,為提高電網科研含量,增強駕馭大電網能力,電力企業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推進電力科研發展,然后眾多科研成果卻面臨轉化率低,不能創收的瓶頸,科研成果增值成為電力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在研究電力企業科研成果特點的基礎上,深入發掘其增值轉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基礎上結合實際構建了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評估體系,對于電力企業科研成果的增值轉化工作有重要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電力企業科研成果的特點
隨著節能減排的推進和智能電網的建設,電力企業為確保電網的經濟安全運行,在進行基礎應用研究之上,還必須進行一些前瞻性探索。電力企業的特性決定了其科研成果具有如下特點:(1)電力科研成果前期投入大。電力科研成果需兼顧技術、經濟和電網安全等多種因素,前期投入科研人員、資金和設備多,時間久。(2)科研成果價值衡量困難。電力科研成果解決電力生產中實際問題,并產生無形的效益,其價值衡量難。(3)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應用領域少。科研成果針對性高,解決目標問題,只能在特定領域使用,此外,一些前瞻性科研成果的應用還需要配套基礎設備的逐步完善。
二、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過程中存在問題
目前電力企業面臨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科研成果止步于科研成果報獎的問題。深入探究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轉化過程發現其存在如下問題:(1)缺乏有效激勵機制,科研人員積極性低。目前電力企業缺乏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科研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不高。(2)科研成果增值轉化投入不足。由于機制上的缺陷和人員缺乏積極性,導致科研成果轉化上人、財、物投入不足,科研成果增值轉化缺乏有效支撐。(3)科研成果增值轉化缺乏有效中介服務平臺。目前我國技術交易市場不健全,電力企業科研中介機構少,不能滿足企業成果增值轉化的需求。
三、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體系研究現狀
科研成果增值即采取各種手段、方法將蘊含在研發人員的技術研發成果中的價值轉化為企業效益的過程。科研成果增值是科研成果價值得以成功轉化的結果,科研成果的價值是其轉化的基礎,而科研成果的轉化則是其價值的最終目的,因此對科研成果進行增值評估應包含科研成果價值評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評估兩方面。
關于科研成果評估,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己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評估程序和評估方法。我國開展科研成果評估工作稍晚,但是仍進行了不少研究,洪曉楓設計了交通科研成果評價指標體系,涵蓋了技術、法律和效益等14個二級指標[1]。楊斯博對不同種類的科研成果建立了相應的指標體系[2]。王曉鶴提出了包括技術、市場、效益和推廣因素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3]。彭修娟主要從經濟效果、技術水平、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和適用性等方面構建了科研成果后評價指標體系[4]。
隨著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國內學者對科技成果轉化評估展開了許多有意義的研究。尹航等認為主要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擴散效應四個方面對科技成果轉化開展后評價研究[5]。魏猛選取了22個指標構建了工業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評價指標體系[6]。徐小欽和余海霞則主要從科技成果開發、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效果3方面構建了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指標體系[7]。蘇俊宏等主要從科研投入、科研過程和科研產出三方面構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體系[8]。
四、評估體系的建立
1.指標選擇的原則
由于科研成果增值評估具有模糊性、復雜性和綜合性,因此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系統性原則。選取的評估指標應盡可能完整、系統地反映被評估對象的全部信息。(2)可比性原則。指標應具有代表性,同時評估指標間應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便于比較。(3)獨立性原則。評估指標之間要相對獨立,指標之間亦不存在相互因果關系。(4)科學性原則。指標從計算內容到計算方法,都必須科學、合理、準確。
2.指標體系的構建
(1)科研成果價值評估指標
本文從經濟、技術、市場、法律等方面構建科研成果價值評估指標。經濟因素: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是衡量科研成果價值的首要因素。實施科研成果能增加銷售收入,還可以減少成本金額節約費用。技術因素:科研成果應該技術上先進,并具有廣泛適用性,能夠被靈活運用以適應市場的需求,技術含量高,應用范圍廣,技術上成熟,且不可被替代都說明科研成果價值比較高。市場因素:市場化能力越強,市場需求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科研成果價值越大,科研成果的剩余經濟壽命則表明了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時間期限。法律因素:科研成果不依賴其他技術,獨立性較強,許可發放較多,而且法律地位比較穩固,則科研成果的價值較大。
(2)科研成果轉化能力評估指標
科研成果轉化需在市場化環境中利用企業現有資源進行轉化投入,并取得轉化效果。本文從轉化基礎、轉化投入和轉化機制與環境三方面構建評估指標。
轉化基礎:研發人員數量越多,科研項目數越多,科研經費數也相應增多,科研成果轉化也就有了相應的人、財、物基礎。
轉化投入:科研成果實現轉化必須有相應的資金和人才的支持,市場推廣人員在相應推廣經費的支撐下可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
轉化機制與環境:科研成果轉化需要制度的保障和激勵,同時健全的成果轉化平臺能夠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交易的空間,此外科研成果符合政策規定也會加速成果增值轉化。
綜上所述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五、結語
本文借鑒國內外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構建起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體系,這套指標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宏觀,對于一些指標的評估還有進一步改善的余地,而且還可以根據科研成果種類的不同分別構建指標體系。隨著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轉化工作的開展,各地將制定科研成果增值轉化實施方案,繼續深化和完善電力企業科研成果增值評估指標體系,對于加快電力企業成果轉化,提高企業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洪曉楓.交通科技成果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3.
[2]楊斯博.科技成果評價方法及其軟件系統的實現[D].天津工業大學,2002.
[3]王曉鶴.科技成果評價理論與模型研究[D].吉林大學,2007.
[4]彭修娟.華北油田科技成果后評價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9.
[5]尹航,孫希波,傅毓維.基于熵值法確權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后評價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10:20-25
[6]魏猛.濟南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評價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0.
篇3
關鍵詞:科研成果;市場化;分析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它除了具有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以外,還應該具備實用價值,并且實用價值應該是其核心價值。但我國目前的科研成果往往欠缺實用價值,科研成果市場化率非常低,而且途徑單一。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加強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視,加快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步伐,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我國科研成果市場化的現狀
1.科研成果市場化的周期長、轉化率過低。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如何轉化,是長期以來困擾社會科學界的一個問題。社會科學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的生產力,能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特別是對基礎理論研究是否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科研成果的誕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其市場化的轉化也隨之復雜,這就使其轉化周期長,效率低。
2.科研成果市場化的途徑單一、專業性不強。科學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以公開出版發行的方式面示學術界與社會。這是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最主要、最常見的形式;2、以內部報告的形式,為黨和國家、政府部門、地方省市和企業的決策提供政策依據和正確的理論方法,服務于社會;3以在學術研討會議上發言或提交論文的方式,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4、以學術評價、評論的方式,向學術界和社會介紹和闡釋社會科學成果的研究內容。然而這些途徑往往很少和實際相聯系,而且過于形式化,不具有專業性。
二、制約科研成果市場化的因素
1.缺乏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意識。科研部門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源頭,其主觀意愿是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決定因素。長期以來,科研部門十分重視理論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缺乏對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重視。而且一些科研機構缺乏獎勵機制,無法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以及將科研成果市場化的主動性。因此,必須要加強科研人員的培訓,使科研人員從意識上重視科研成果的市場化。
2.科研成果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科研體制仍沿襲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科研項目和研究方向均由上級主管部門下達、制定,導致科研項目缺乏針對性、與市場相分離。 另外,科研部門的理論性探索比較多,實踐性研究比較少,研究多側重于技術領域的前沿和高新,研究過程缺乏市場調研和企業的參與,較少關注市場需求和經濟效應。科研部門與企業、市場信息不對稱,致使產生的成果或先進有余而實用性不足,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3.一些科研人員缺乏相應的實踐素養。有些科研人員只是重視理論學習以及理論研究,無法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從而使科研成果缺乏向市場化轉變的可操作性。因此,科研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質。
三、促進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措施
1.轉變思想觀念,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首先,科研部門的領導需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科技成果轉化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自覺樹立高校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實驗室建設協同發展。同時科研人員要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改變從事科研是為了發論文、提職稱的錯誤觀念。重新審視科研的目的,充分認識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性,實現科技成果的社會價值與科研人員人生價值的最大統一。
2.結合現實需求,構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機制。首先,科研過程要注重市場導向。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在選擇科研項目時,很少考慮市場需求。然而為了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化,就必須從項目源頭入手重視市場需求、吸收企業參與研究,搭建部門與企業的溝通渠道,鼓勵科研人員積極與企業聯合,定期交流,掌握市場動態。除此之外,成果鑒定過程中也要完善工業性試驗,使科技成果具備實用性、新穎性、效益性及理論上的科學性。只有把市場需求與學科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使科研過程與生產效益緊密結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性、實用性和效益性,科技成果轉化才能成功。其次要積極利用技術中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四、結語
楊振寧曾說過:“中國已經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最復雜的技術,如衛星和火箭技術,但中國最失敗的地方,是沒有學會怎樣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利益”。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高校作為科技成果的重要發源地,提高其科技成果轉化率,可為國家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供有力支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效保證。
但目前我國的科研成果市場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而且市場化的過程十分的漫長,缺乏效率,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重視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大學和科研機構等是科技成果發明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主要力量,因此這些部門要更加重視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在尊重市場自的前提下,要提高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從而進一步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胡秋靖;淺述科技成果轉化的含義、構成和特點[J]管理觀察;2009(14).
[2] 夏季;談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之機制創新[J]當代經濟;2009(18).
[3] 周光遠;科研成果轉化模式探討[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1(04).
篇4
廣義上的科研,包括科技發明制作、自然科學類學術論文、哲學社會科學類的社會調查報告和學術論文等。近幾年,高校大力倡導大學生科研精神,嘗試了多種形式的科研類型,直接促進大學生的科研熱情,促成了其優秀作品的呈現;首先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文化水平,有利于人才優勢的發揮,科研課題的開展,其研究成果是知識與智慧的結晶,是社會的一筆財富;其次大學生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廣泛而深入生活,對解決部分社會問題和科技問題具有指導意義,并且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后大學生科研成果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其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如果能合理運用,其社會價值性必然可以發揮到最大化。然而在大學生科研發展迅速的背后,大學生科研成果社會應用的低轉化率造成的社會價值性低以及科研成果去向又是一個值得深思的新問題。通過對此課題的調查是對今后大學生科研發展方向的展望;第一,能夠了解大學生對其科研成果的去向問題的態度和對現狀進行考察;也從社會價值性的角度出發,探討在大學生科研過程中,社會的企業、政府部門以及高校有什么渠道能支持大學生進行科研訓練,促進大學生科研成果的轉化,使科研成果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第二,通過調查能夠知道大學生科研成果與社會實踐該如何結合,大學生科研成果與社會價值該如何聯系,找到解決大學生科研成果的對策,以提高大學生科研成果的社會價值性和成果轉化率;第三,高等院校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基地,如何能使大學生在優厚的條件下發揮創造性,能讓作為國家人才優勢的大學生為社會創造出巨大的效益。
二、調查情況和現狀分析
本次調查的主題為大學生科研成果社會價值性及去向的調查與研究。調查從2012年4月10日開始,至2012年9月9日結束。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訪談調查、觀察調查、文獻調查四種形式先后在海南省海口市和河北省保定市進行調查。問卷調查針對調查地的海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華北電力大學的學生以及畢業的大學生進行調查。調查計劃發放問卷200份,實際發放問卷200份,有效回收問卷172份(其中海南省海口市實際發放100份,有效回收90份;河北省保定市實際發放100份,有效回收82份)。同時針對大學生群體、學校科研老師、學校科研機構負責人、社會企業與相關科研代表、政府相關部門等進行了訪談。通過收集材料和資料數據,確保了該項調查研究的代表性、真實性和科學性。
(一)大學生科研成果數量逐漸增多,但科研課題價值性不高
由于國家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核心方面,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在此引導下,高校大力倡導科研創新,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活動,使得高校的科研創新活動日益活躍,而大學的科研實力也得以增強。目前,高校大學生的科研成果數量逐漸增多,然而在這些科研成果數量增長的背后,卻由于科研課題的“輕實際運用,重理論研究”和許多高校認為其核心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不強調所謂的結果,不追求大學生科研成果和社會需要結合的思想觀念,導致了雖然大學生的科研成果數量在逐漸增長,但是科研課題過于空泛,使得科研課題的實用性和社會性大打折扣,價值性不高。
(二)我國高校大學生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脫節現象十分嚴重,大學生科研成果社會轉化率不高,社會價值性低
由于大學生在進行科研活動時的研究方向和重點偏差,使得大學生科研更重視提出各種理論來解釋問題和各種的數據,卻不去關心這些科研成果究竟和社會實際有多大的需要,導致高校大學生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脫節現象十分嚴重。我國高校大學生科研成果提供的大多數還是“實驗型”成果,需要大量進行改進和完善才能達到實用化的要求;但是我國企業的創新以及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也相對薄弱,迫切需要生產型實用化的高校科研成果,現階段兩者的矛盾較為尖銳,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因此,大學生的科研成果社會轉化率不高,大多數并沒有轉換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也沒有滿足社會的需要,社會價值性低。
(三)大學生缺乏對其科研成果去向的關心和了解
大學生科研中往往忙于完成立項、報獎、論文寫作,并沒有考慮其科研成果如何轉化,如何滿足社會需要,重學術輕成果的現象比比皆是,缺乏對其科研成果去向的關心和了解,雖然高校和社會鼓勵大學生做科研,但學校科研室里積累的大學生科研文本與社會汲汲渴求的創新項目,這一對矛盾體,并沒有得到解決。大學生在進行科研項目時并不考慮科研成果未來是否滿足社會的需求,往往只是為了完成科研項目而去做科研項目,所以大多數大學生科研成果就只能束之高閣。
三、大學生科研成果社會價值性低和去向問題探究
(一)大學生科研成果對社會起到的作用較低
在對“你認為大學生的科研成果對社會的貢獻有多大”這一問題中,選擇“沒有”以及“很少”的分別有52人,67人,達到受訪者的69.2%。這種情況是反映社會大眾對大學生科研成果認同度不高,也表明大學生科研成果在提高社會生產力和滿足社會需要方面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對社會的貢獻不大。
在對問卷調查的統計分析中發現,在“你是否想過將自己的科研活動成果推向社會,產生社會價值”這一問題中,選擇“沒考慮”的受訪者有108人,占到調查對象的62.8%。這說明在大學生科研的過程中,存在很大一部分的大學生并不考慮其成果的社會價值,也不考慮對社會生產與生活起到的作用,因此導致其科研成果對社會起到的作用較低。
(二)大學生科研成果“質”與“量”不并舉
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參與科研活動,更多的大學生科研作品得以呈現。然而在大學生科研成果的數量增加的背后,卻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大學生科研成果的質量不高,價值性難于保證,這無疑是不利于大學生科研的可持續發展。統計結果表明,曾經參加過科研活動以及認為自己的科研成果對社會貢獻不大或沒有的受訪者占到了63%。這說明大學生的科研成果數量與質量不并舉。在訪談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近幾年來各高校的大學生科研論文數量有了比較大幅度的增加,但其中并沒有多少前沿性或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因此,我國高校大學生科研成果表面上一片繁榮,但其實在國際或國內前沿領域有重大影響力的科研成果卻寥寥無幾。所以即使科研成果數量大幅增多,但其創造出來的科研成果質量以及針對性卻不高。
(三)大學生科研成果去向難與社會需要結合
通過文獻查閱和訪談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目前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夠簽約轉化的不到30%,轉化后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成果又只占被轉換成果的30%,所以高校的科技成果只有少部分能夠取得較大的效益。其次,高校的哲學人文社科類論文與調查報告往往都是老生常談,內容過廣和較為空泛,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看,許多哲學人文社科類論文不能轉換為生產力,也不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這些調研報告和理論模型去向大多數被高校束之高閣,很難發揮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所以大學生的科研成果難于社會需要相結合,導致科學研究與社會生產需要嚴重脫節。
四、研究啟示與對策構想
(一)大學生科研成果創新應該緊密與社會需要接軌
大學生科研的過程中,應該以學科優勢為基礎,發揮學校的學科優勢,選擇有經濟增長潛力、有市場前景以及能滿足社會需要的項目,對那些能夠產生高新技術含量、附加值和效益的項目要重點開發。要主動走出校門尋找科研項目,要了解社會的需求,充分收集和研究社會與市場的信息,在科研活動中,不僅要從技術發展的角度考慮,也要從科研項目的現實可能性考慮,使得科研成果滿足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并且與社會需要緊密接軌。
(二)建立科學的大學生科研成果轉化評估機制
高校的大學生科研成果轉換率低,高校毋庸置疑有自身的原因,沒有建立科學的大學生科研成果評估機制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應該建立專門的大學生科研成果的轉換評估機制,加大科研成果的轉換力度,使得高校大學生的科研成果轉換工作得到加強。要對科研轉換建立多元化的評估方式,允許以多種形式結題,鼓勵科研成果通過市場、生產、社會需求的檢驗方式得到評價和認可,從而建立科學的大學生科研成果轉化評估機制。
篇5
在現代科技信息處理過程中,要善于抓住信息動向進行處理,使得現代科技信息的服務具有前瞻性與能動性。“信息化”是一個含義豐富、復雜的動態概念,即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手段獲取、傳遞、存儲、處理、顯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術。它包括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光電子技術、多媒體技術、縮微復印技術、聲像技術、辦公自動化技術、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仿真技術等。科研管理中的現代科技信息,實則更多地指向了如何運用信息科技量度、識別、轉換、存儲、處理、傳遞、再生、壓縮、利用、共享信息的動態過程。
2現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應用
科研管理是對知識生產過程中的社會活動的管理,是科研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管理系統發展過程一般包括兩種運動:一種是“物質流”,涉及人、財、物的流動與分配;另一種是“信息流”,體現了信息的質和螢,即科技圖書、科技期刊、科技報告、專利說明書、會議文獻、技術檔案、政府出版物、學位論文、技術標準等有關科技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處理和推廣。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體現在“信息流”不斷反映“物質流”的狀態。“信息流”通過科技信息系統將“物質流”的狀態反饋到科研管理系統,由科研管理系統進行組織、調節和摔制著“物質流”,使之有效地、合理地流動與分配;“物質流”流動與分配的結果又源源不斷地充實、完善現代科技信息系統,進一步保障科研管理系統的有效運轉,以使科研系統整體獲得最佳狀態。
2.1“靜態”的現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角色與作用
管理是決策、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再決策、再計劃、再組織、再協調和再控制的螺旋上升循環過程,任何組織系統要實現有效的管理,都必須及時獲得足夠的信息,傳輸足夠的信息,產生足夠的信息和反饋足夠的信息,才能保證管理功能的充分發揮。由此“,靜態”的現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首先表現為一種資源,即科研管理的加工素材,是科研管理的基本內容;其次是經濟財富,現代科技信息是形成新一級研究與成果的最經濟“成本”,是科研管理的支柱;再次是時機,現代科技信息儼然成為一種戰略武器,誰在關鍵時期掌握了它,就掌控了制勝點,也使得科研管理成為知識創新、財富創新的堅實基層。
2.2“動態”的現代科技信息在科研管理中的角色與作用
2.2.1科研管理人員信息化。科研管理人員開始利用各種數據統計軟件,利用信息化技術,包括網絡技術,對于科研信息進行統計與分析,在查找相關資料時,也利用網絡,比翻閱相關書籍查找的更迅速、快捷。改變了過去靠翻閱書籍,靠人力統計數據、分析、計算等的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獲取的更及時、準確。
2.2.2科研管理流程信息化。過去的科研管理過程較隨意,沒有固定的流程、模式所約束。現在科技信息的使用,改變了以往隨意的狀態,建立了科研管理流程,使流程達到信息化管理的高度。科研管理申報流程如下:申報、受理,到評審、評估、初審、復審、審定、立項、科技計劃編制,到合同管理、資金管理、執行情況管理、驗收管理、后評估管理的信息化服務。按照此流程的規定,利用網絡技術,還建立了“網絡信息評審”平臺,并得到廣泛應用,促進了科技立項的公平、公正發展,使各企業可以隨時申報科技項目,隨時進行審批,提高了工作效率。
2.2.3對科研專家管理的信息化。科研管理活動中,科研專家是活動的主體,因為任何的科研活動都需要專家來完成,或借助相關的科技信息,或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或實驗,以獲得最先進的科研數據。網絡時代的發展,信息庫的建立,使得科研專家的管理也走向了信息化的進程。政府可以在全國范圍內,甚至全世界范圍內選擇專家,建立專家信息庫,以便于進行科研項目的網上評審。注意專家選擇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專家的專業性與對學術的態度,二者缺一不可。在專家執行工作過程中,要做好相關記錄,公平公正的對專家進行評價,為專家信息庫的更新與管理提供可靠數據支持。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的高速發展,科研專家的管理應逐步走向信息正規化管理,詳細記錄專家的科研成果,建立專家信用檔案,對專家資質的評審管理等都要走向信息化。
2.2.4科研成果評價的信息化。在科研信息管理過程中,科研成果都是靠人進行評價的。在過去,科研成果評價都是由政府組織,或政府委托相關部門組織評價,其評價專家組成員也是在當地尋找的,政府或相關企業單位和專家間可能都認識,專家礙于人情關系,或是政府部門授意,使得一些科研成果的評價結果參與了專家過多的主觀評價,使得評價結果失真。而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信息評審”平臺的建立,流動專家庫的組成,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科研成果由專家庫隨機評審,隨著信息評審系統的完善,逐漸實現了“盲審”,大大降低了評審過程給“人情分”的局面。
篇6
>> 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的途徑分析 推進我國科研成果產業化的幾點思考 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調查分析 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科研成果轉化現狀的研究 科研管理對象――“科研成果”的組成與分類分析 關于高校學生科研成果去向的調查研究 呼喚教育科研成果表述創新 教育科研成果豈能束之高閣 淺談科研成果市場化分析 我國圖書漂流網站的調查分析 信達雅: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的物化境界 高職院校教育科研成果推廣中的問題與對策 地方教科所優秀教育科研成果推廣策略的研究 名字命名小行星,我兒子的科研成果影響世界 “冬眠”的高校科研成果能否被“喚醒”? 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幾點思考 論高校科研成果的商業化 科研成果推廣策略的探索與實踐 科研成果發表的嶄新載體 獲獎科研成果檔案的開發和利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下達第十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名單的通知[EB/OL].[2013-05-03].
[5]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下達2010年審核增列的博士和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名單的通知[EB/OL].[2013-05-03].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0/201104/xxgk_1173.
[6]孫海生. 國內圖書情報研究機構科研產出及合作狀況研究[J]. 情報雜志, 2012,(2):67-74.
[7]邱均平, 馬瑞敏. 基于CSSCI的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文獻計量評價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6,(1): 24-29.
[8]邱均平,溫芳芳.近五年來圖書情報學研究熱點與前沿的可視化分析[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2):51-60.
[9]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據庫[EB/OL].[2013-05-03].http://.cn/yangshuo/skygb/sk/index.php/Index/seach.
[10]國家自科基金項目數據庫[EB/OL].[2013-05-03].http://159.226.244.22/portal/proj_search.asp.
篇7
1.1科技評價體系不完善
科學完善的科技評價體系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力,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目前,我國的科技評價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如重論文輕應用,重數量輕質量;工作考核、職稱評定、上崗競聘等各種評價指標都與論文、專著及獎勵等掛鉤。使得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論文和獎項上,一味地追求成果數量,而忽視了更具實用價值的應用成果的研發與轉化和推廣。同時,由于高校各種檢查評比項目繁多,常常要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應對各種評審、匯報、總結等,也會嚴重影響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的進行。
1.2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健全
目前,我國高校的科技成果是作為政府投入形成的無形資產管理,尚未在政府層面建立健全一套推動和激勵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政策機制,高校和科研人員無權自主進行處置和分配科研成果,轉化要經過一系列審批和備案,教師和科研人員難以從成果轉化中獲益,嚴重制約了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這就在政策制度上造成了高校科研成果難以轉化的問題。受不合理科技評價體系的導向,高校更加重視對論文、獎勵及科研立項的投入和推動,而對更具現實意義的科技成果轉化不夠重視,沒有在學校層面形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同時由于學校也未將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列入到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和職稱晉級等個人評定中,因此高校教師對科研成果轉化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也缺少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融資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投入高、風險大的工程,只靠高校單方面的經費投入難以支撐,需要政府、企業和風險投資機構等多方共同投入。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資本融資機制,造成科技成果轉化經費短缺,嚴重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進程。
2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途徑
2.1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科技評價體系科技評價
要有利于鼓勵原始創新,以是否具有重大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是否闡明自然現象、特征和規律,是否有重大科學發現,以及是否在相應領域、學科內產生重大影響等實質性的價值標準作為重要指標,引導和激勵各創新主體和廣大科技人員,重點突破帶動技術革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合理化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突出科研質量和對經濟社會的實際貢獻。科技部門應與財政、人事等部門加強協調,消減論文、獎勵、鑒定等在高校科研人員的聘任、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及工資待遇等方面的作用,引入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評價指標,加大對經濟社會更具實際作用的成果在高校考核評價體系中的比重,營造健康、活力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環境。
2.2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改革
高校科技成果處置方式,賦予高校或科研團隊對其研發成果的使用權、經營權和處置權。對高校科研活動所獲科技成果,除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和重大社會公共利益外,單位可自主決定采用科技成果轉讓、許可、入股等方式開展轉移轉化活動,對此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應減少或取消審批。對科研成果轉化、轉讓所得擁有盡可能高比例的收益,并可將收益中的個人部分直接用于創辦企業或者投入受讓企業所形成的股權收入,在形成現金收入后,按國家有關政策繳納個人所得稅即可。對前期基礎好,有市場前景的可產業化項目成果,科研人員可以選擇離崗創辦企業以實施轉化。高校對離崗創業的科研人員應在身份編制、人事關系、職稱評定及工資晉升等方面給與政策傾斜,使其與在崗人員享有同等待遇。
2.3加強科技成果轉化
篇8
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和科研人員的增長十分迅速,尤其是每年科研經費以20%增長,年投入額達4600億,科研成果達3萬,但是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產業化率雙低的情況依然嚴重.[3]雖然高校都制定相應的獎勵科研人員的政策和措施.但研究到應用這個經濟鏈條,沒有相互支持和配合,信息也不是很暢通,許多項目是依靠自己聯系,導致一旦獲獎,就一好百好,缺少持續性,對短時間沒有出成果的研究沒有理性的扶持,有時出現夭折現象.對科研項目的遠期規劃和管理還停留在原始的自發狀態.
2高校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科研項目經費審計過程簡單化,實際也投射出我國制度和政策上的缺陷,其中主要起作用的多為“利益”.真正的科研人員成本在目前的運作模式下可能是最低的,往往一個科研項目經費構成比例,人員投入的經費最少,而恰恰是人在創造科技生產力,敬職敬業的科研人員加班加點是常事,他們的智力投入無法在價值和貢獻上得到公正的評判,這對調動他們的科研積極性是一種挫傷,人力價值補償問題是科研經費的核心問題.另外,高校現有的管理模式也難以跟上科研經費大幅增長的實際狀況.在課題經費的編制、使用、結算的環節多由課題負責人來完成,這樣的預算審核使財務審核基本就是走個形式,導致對課題的經費使用效益和整體完成情況無法有效控制.許多學校存在課題負責人對財務知識知之甚少,又和財務人員缺少有效的溝通,甚至有少數科研人員覺得項目是自己跑來的,資金想怎么用自己說了算,缺少財經法制意識,另外財務人員對科研項目具體的內容缺少經驗和判斷,在審計時也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上述種種原因都影響著科研經費的監督管理質量.產生項目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科研經費評價體系與職稱評定方式有弊端.職稱評定沒有要求產業化和成果轉化率,只是追求出了多少專著、發表了多少核心期刊的論文,導致很多科研人員只注重理論研究,也就沒有產品轉化到市場的經濟思想,整個科研還停留在低水平的運作模式上.二是,科技中介平臺缺失.通常來說,科技產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如何把科研人員研究的成果及時轉化為市場需要的產品,筆者認為科技中介是一個重要的信息平臺,科研開發階段因為對成果的保護,產生一種有意與外界切斷聯系的保密功能,這樣又勢必導致外界對科技活動不知情,導致信息不對稱.但后期開發市場階段,又要保障創新的成果順利市場產品化,防止仿冒產品擠占原有的利潤空間,同樣需要保密的措施.這就需要一個能把企業需求及時反饋給科研部門,促進雙方信息交流.
3實施科研經費績效審計的主要措施
3.1規范科研經費管理制度
樹立績效管理的概念,科學合理編制預算.科研項目預算的編制是一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不僅需要財務管理方面的知識,同時對科研各個項目的具體內容、相關政策都很熟悉.[4]這就要求項目負責人改變固有的觀念,樹立績效管理的思想,對財經法規要知曉,重視項目的過程管理和經費的管理,遵循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杜絕浪費的基本原則,力求做到項目經費預算與項目性質相符,與成果相符.調動科研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進取精神,讓科研人員的才華得到施展,科研人員的智慧得到利益保護,科技產品得到社會認同并推進社會科技進步.
3.2建立科學評價標準體系
效益性評價包括技術、經濟指標和社會效益等方面.實踐中要利用當前效益審計研究的成果,在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科研效益評價制度的基礎上,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科研經費效益評價體系.可以設計一些定性分析指標和定量分析指標,科學的評價指標是科研經費績效審計的關鍵點.對于定性分析指標的設計,可以根據科研項目研究的前景規劃、總體對社會的貢獻目標、投放市場的實用性及產生多大的社會效益方面考慮.對于定量分析指標的設計可以從完成率、成果應用率、經費結余率、成本效益率等考核指標進行績效評價.如:一是科研項目完成率,反映科研項目按期完成情況,計算公式為:課題完成率=按期課題完成數/到期應完成課題總數×100%.二是成果應用率,反映一定時期科研推廣程度的比率,在社會上取得的經濟價值.計算公式為:成果應用率=成果推廣個數/科研成果總數×100%.三是成本效益率,計算公式:成本效益率=成本總效益/科研總成本×100%.四是科研成果獲獎率,反映項目在社會上的認可程度,計算公式:科研成果獲獎率=獲獎成果數/科研總成果數×100%[5]內部審計人員可以通過分析這些量化指標從中發現問題、找出差距、改進工作、促進效益審計科學化.
3.3提高內部審計隊伍能力
首先,加強對現有的審計人員進行績效審計培訓,使他們不僅精通財務、審計和計算機業務,而且熟識法律、工程、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努力打造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建立績效審計專家庫,實施科研審計的外聘專家制度,由外部財務、法律、審計、金融的專業人士組成相對獨立的審計委員會進行效益審計,評價科研經費資金的使用效率.這樣充分利用社會上的專業人士,合理利用人才資源,彌補學院普遍存在的審計隊伍的專業知識和專家力量的短缺現象.
3.4搭建科技中介平臺信息
隨著科研經費加大及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搭建科學的科技中介平臺是一個重要的工作,科技中介應該定位在高端產業,需要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人員素質很高,不僅僅是需要具備基本的學歷和職業道德,還需要具備更高的專業化服務水準,需要的是高端的復合性人才庫.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為成果轉化提供一個科學的信息對接平臺.減少中間過程,縮短研發到應用的時間,推動產品產業化發展,利于科研成果轉化.
3.5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措施
篇9
民辦高校存在科研體制機制不完善、科研團隊建設不足、科研平臺建設不能滿足需要等與創新驅動戰略不相適應的問題,必須做出改革和創新。應當采取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形成科研創新團隊;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發揮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條件等舉措,促進民辦高校科研實力和競爭力,讓民辦高校真正為國家、社會做出服務和貢獻。
[關鍵詞]
創新驅動;民辦高校;科研管理;創新體制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尤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動方面,我國民辦高校和國外高校相比較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大環境下我國民辦高校的科研管理體制機制還有待創新,在管理方式和組織運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機構設置、激勵機制及科研評價機制方面有進一步推進的空間。
一、民辦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與公立高校相比,民辦高校的科研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還有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約民辦高校創新驅動和科研工作轉型升級的主要問題包括:
(一)科研體制機制不完善
民辦高校成立初期形成的以統一、量化為特征的科研評價機制,對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了重要作用。面對全面提高質量和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要求,高校科研體制機制中的問題日益顯現:片面的將論文數量、項目和經費數量、專利數量等與科研人員評價和晉升直接掛鉤的做法依然存在;科研評價的不良傾向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分類評價實施不到位;科研評價導向不夠合理;科研誠信和創新文化建設薄弱。這些問題己成為制約科技創新的因素,嚴重影響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續健康發展[1]。
(二)科研團隊建設不足
民辦高校缺乏科研拔尖人才,高職稱、高學歷、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匱乏。科研團隊難以真正形成,特別是整合科研力量聯合申報高檔次課題的意識還比較淡薄,科研團隊的建設亟待加強。造成科研團隊建設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師隊伍不穩定,流動性較大;二是教師隊伍年齡、學歷、職稱結構不盡合理,高職稱的教師大多是退休人員,年輕教工目前還缺乏科研經驗,獨當一面開展科研的能力不強,尤其是能夠幫助企業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強;三是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沒有時間、精力開展科研工作;四是教師主要根據自身興趣愛好開展創新活動,團隊協同創新不足,缺乏研究的連續性,難以凝練學科優勢。
(三)科研平臺建設不能滿足需要
由于民辦高校的辦學經費來源主要靠收取學生學費,在辦學經費緊張的情況下,經費優先用于滿足教學,因此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民辦高校的實驗實訓室設備主要滿足一般性的教學實驗需要,不能滿足高水平團隊對科研設備和實驗室維護的需要。同時學校用于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的實驗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還比較欠缺,科研信息資料和科研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創新驅動和科技發展平臺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四)自我特色發揮不明顯
民辦高校應用型特色在科研創新方面發揮不明顯,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體現學院辦學特色的研究課題不多,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作用體現不足,忽略科研與行業、產業之間的實用性關聯,忽略科學研宄對地方區域發展的指導作用。民辦高校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選取有自身特色的“差異化”創新戰略,突出重點、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務,最終實現學校科技創新工怍的持續發展。
(五)科研成果轉化不夠強
民辦高校承擔高層次,特別是國家級、省級的重點項目很少,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不多,在核心期刊以上檔次發表的論文偏少;爭取橫向課題的能力不強,橫向課題立項很少。目前,大多數民辦高校在科研成果轉化與產學研合作方面進展緩慢,成果轉讓經費低,成果轉化成效不明顯。特別是開展科研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政策研究和咨詢建議,以及科研促進教學的實際效果不突。
二、民辦高校創新驅動和科研工作轉型升級的對策
民辦高校普遍存在科研體制機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科研經費投入少、科研基礎設施比較差、科研成果轉化成效低等問題。因此,民辦高校創新驅動和科研工作轉型升級,應針對存在問題,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
建章立制,規范管理,“拉”“推”結合,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是民辦高校科研發展的有力措施。科研工作的管理要規范化和科學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學校和教師的科研績效評價和考核機制,建立以技術成果突破性、帶動性、成果轉化情況和社會服務實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健全由市場和用戶廣泛參與的開放評價機制。制定完善的科研成果獎勵辦法,以獎勵的方式“拉”動科研人員的科研積極性。發揮科研獎勵引導和激勵作用。但是,只“拉”是不夠的,還要“推”,要進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各級人員的工作責任制,科研工作要計算工作量,要把科研工作作為教職工的一種責任,定好任務與待遇掛鉤,獎罰分明。此外,對科研管理部門也應該健全機構配備高素質的人員,建立責任制,讓所干的工作與職務、待遇掛鉤,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
(二)抓好人才隊伍建設,形成科研創新團隊
科學研究不能靠單槍匹馬,組建團隊是關鍵,而學科帶頭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民辦高校要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大力引進高職稱、高學歷、高水平的學術帶頭人,發揮他們在科研工作中的傳、幫、帶作用,培育科研創新團隊;采取資助扶持方式培養副教授、博士和碩士等中青年科研骨干,促使年輕教師盡快成長成才。對于引進和培養的人才、要創造條件留得住、用得好。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民辦高校要發揮自身管理的靈活性,可以“借雞生蛋”,聘請名師為學校的兼職導師,指導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帶領學校科研人員申報課題,發高水平文章,出高水平成果。
(三)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發揮科研育人作用
在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下,民辦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列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科研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注重科教融合、產學結合,強調協同育人,通過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等項目,建立大學生創業基地,堅持立足本地戰略,結合區位優勢,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領域研究,積極開展技術推廣、技術服務、成果轉化和決策咨詢,為行業、產業、企業的技術應用和技術創新提供科技服務。將面向行業特別是企業的授權專利數量、決策咨詢、橫向科研經費和獲得地方、行業獎勵情況作為衡量學校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這也是檢驗學校在區域創新體系和行業產業中地位的重要標準。著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充分發揮科研育人作用。
(四)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條件
科研經費的投入是科研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在學校辦學經費比較困難的情況下,盡可能在學校經費預算中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科研投入,滿足課題立項、課題配套、科研獎勵和其他的科研經費支出。此外,還要投入一定的經費用于科研設備的購置和實驗室建設,打造科研平臺,改善科研工作的條件;要加強圖書資料建設,開展文獻檢索、項目查新等服務,解決教師在科研工作中查找資料難的問題;要完善校園網建設,滿足教學和科研人員開展科研獲取信息的需要。科研條件是取得科研成果的關鍵環節,民辦高校應抓好硬件建設和科研服務,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動科研成果轉化,主動服務創新驅動
科研成果是教師科研活動的最終體現形式。民辦高校應強化產學研結合和科研成果轉化,主動對接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一是力促教師在綜合性權威報刊、重要報刊、專業權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多發表理論文章和學術論文,在權威出版社出版著作,論文著作被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媒體轉載或宣傳,力求在課題結項的鑒定中多出達到優秀等級的研究成果,力爭在各級各類優秀成果獎的評獎中提高獲獎等次;二是精選和推介調研咨詢報告,通過內參形式報送地級以上市黨委、政府或省直廳級以上單位作參考服務決策,爭取研究成果得到市級以上領導肯定性批示或被廳局級以上單位、大中型企業采納,使研究成果以文件、政策、方案、計劃和領導者講話等形式得到轉化[2];三是加強科研與教學、科研與產業的緊密結合,使科研成果學科化、專業化、課程化、教材化,直接進教材、進課堂、進實驗室、進學生頭腦;使科研成果專利化、市場化、品牌化,直接生產成社會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3]。
總之,民辦高校要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圍繞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目標,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大為、有所小為,有所先為、有所后為的策略,只爭朝夕而又不急于求成,有序推進學校科研工作的發展,充分發揮科研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和社會服務中的作用。
作者:劉英 單位:廣東工商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教技[2013]3號)[Z].2013-11-29.
篇10
高校科研創新管理機制措施一、引言
傳統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在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雖然國家頒布了一系列促進高校科研管理的措施,高校科研管范圍十分廣泛,其涉及項目確立、科研投入、科研轉出以及成果應用等,高校建設要想高層次、高水平方向發展,不但需要在科研工作上有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有質的飛越,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高校在科研組織方式、管理體制、獎勵機制以及科技評價體系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而科研管理工作又直接影響著高校的科研水平,因此構建高校科研創新管理模式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高校科研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方式落后于時代的需求
從高校當前的科研管理理念來分析,其相對比較落后且不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雖然高校在科研管理上制定了科學、規范的管理方式,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管理方式只是為規章制度的實施提供了基本的依據,而且一味地重視科研人員嚴格服從,無法形成科學、合理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統,這種現代化管理理念的缺失嚴重阻礙了高校科研事業的發展,而且也不符合知識經濟時代對高校科研管理的需求。
2.教育管理和科技管理的矛盾與沖突
根據國家現行的相關法規,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工作屬于國家科技部管理,而科研機構的教育工作則屬于教育部管理,雖然明確規定高校的科研組織屬于教育管理,但是在大學之外進行的科研卻處于科技部,因此在高校科研人員有限的情況下,這兩個部門必然在科研人才和經費投入方面產生競爭和矛盾,兩種管理模式并行的方式在高校科研創新發展中有一定的阻礙作用,而且極易造成科研資源和資金的浪費,所以必須構建全新的科研管理模式來協調教育管理和科研管理之間的矛盾。
3.科技成果轉化的引導機制不健全
我國高校的科研機構采用的是分散式管理,不同學科和不同院系之間的科研機構沒有直接的聯系,這就難以組建全面的、優秀的科研團隊,因此也就難以完成社會當前對科技成果的需求,同時也限制了高校科研機構對社會前沿性課題研究的能力,除了這種分散式管理模式帶來的弊端,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方面也存在問題,由于缺乏市場信心的引導,多數高校科研成果往往停留在成果經鑒定環節,并不重視經科研成果轉為市場價值,這就形成了當前高校科研成果缺乏創新,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下等局面,而且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并沒有經費的管理權限,制定獎勵機制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協調,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科研成果轉化的動力。
三、高校科研創新管理措施
1.培養高校科研管理的創新理念
創新理念的培養首先需要培養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知識產權是智力勞動者在科技和文化領域取得的創造性成果,對該成果具有獨特的使用權利,而高校作為高文化、高素質人才聚集的地方應該具有大量的知識產權,但是我國科研部門明確規定科技成果需要遵守知識共享的基本原則,從根本上削弱了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產權的保護意識,因此必須消除這種傳統的觀念,并成立專門的知識產權保護機構,引導我姑高校科研人員逐漸建立產權保護意識,真正地做到以人為本、尊重人才,這種全新的管理機制可以促使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業當中。
2.完善科研創新管理手段
首先,要建立學習型的科研團隊,并完善高校科研隊伍的知識結構,對不同院系的科研人員進行重新的調配,打破原來院系分家的獨立局面,并吸收具備現代化管理理念和擁有文理較差知識結構的高素質人才,而且要改變當前高校科研管理機構的行政管理現狀,從根本上來講是減少管理組織體制的中間層次,將基本的決策權和信息處理權下放給基層的科研人員,有科研人員自行決定知識和信息是否共享,而科研機構的高層負責制定戰略性管理決策,橫向加深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和溝通,在科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實現最佳的配置。
其次,結合本校科研隊伍建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科研人才培養計劃,建立優秀人才可持續發展培養模式,要深入挖掘學科前沿領頭人的作用,并將其確定為青年學術人才的帶頭人,要依靠學科骨干教師的廣泛力量,支持他們共同參與科研項目的探討和研究,建立一支自我學習、自我發展以及自我提升的科研團隊。要破除高校當前存在的教育和科研兩分離的現狀,并將科研信息傳輸至教學工作中,培養最新最全的科技人員,而科研信息在教育中得到驗證之后反饋給科研人員,實現教育和科研水平共同提高、共同發展。
3.加強科研成果的轉化和交流
高校發展科研事業是根據國家和社會的要求進行的,因此科研成果需要轉化實際的產品來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在高校科研創新管理中必須強調科研成果的轉化率,這也是高校服務社會的另一個重要的途徑,雖然多數高校很早之前就已經注意到科研成果轉化的問題,但是針對此問題的嘗試也僅僅停留在校內建立科研成果轉化和交流平臺,而且并沒有系統性的指導,只是在高校內部實現了轉化和交流,并沒有對社會提供服務,因此需要在該平臺之下進一步建立多個子系統,例如:科研成果轉化檔案管理平臺、科研項目跟蹤管理平臺、科研信息交流管理平臺等,以一種多層次、多方位、多結構的形式簡化科研成果的轉化途徑,進而實現對科研成果轉化情況的實時跟蹤和管理。
四、結束語
當下社會之所以被稱為知識經濟的社會,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學技術和信息服務的社會化、大眾化,而且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元素,所以高校科研機構的管理者要站在創新管理的基礎上充分地結合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創新高校科研的建設方式和內容,實現科研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這也是我國高校發展的必然結果,高校檔案工作者要把握好高校科研創新管理的機遇,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時加快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
參考文獻:
[1]鄒道標,陳虹,張昊民.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措施[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3,(0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