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文化的內涵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8: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文化的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區文化的內涵

篇1

【關鍵詞】文化內涵;景觀設計;植物配置

1. 前言

天地萬物只有人類創造了文化并且持續地發展了文化。文化是人與自然環境結合的產物,因此文化不僅具有地方性,更具有民族性[1]。我國園林是從生產斗爭和與自然的交往中發展而來,從孔圣人經典地將自然山水人化以來,東晉的陶淵明創造五言的田園詩、南朝(宋)畫家宗炳創造山水畫以后,中國文人寫意自然山水園的獨特、優秀的中華民族園林傳統形式開始逐漸形成[2]。與此同時,園林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積淀越深厚,給后人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

2. 中國園林的文化內涵

人類從生產斗爭中創造科學文化。有記載的中國歷史從兩千多年以前到現在都統一在“天人和一” 的文化總綱上。這也正是中國園林從古到今所一直遵循的原則。中國園林區別于西方園林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不以創造具體的園林形象為最終目的,與之相對他追求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即所謂“意境”[3]。

2.1 “天人合一”的文化總綱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國經典的三大的思想文化。幾千年來,它們有力的影響著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處世之道。人們一方面以仁、禮等倫理道德約束自己,另一方面又追求清靜無為、少私寡欲的境界。這三種思想相融合,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最高思想,體現在園林中就是造園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師法自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力求將自然美與人工美相結合,創造出與自然相協調,天人合一的園林景觀。

2.2 古詩詞的應用――園名景名的提景

豐富的唐詩宋詞,可謂世界文壇之奇葩,沒有任何一種文學能像中國詩詞那樣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把意境表達得如此酣暢、盡致。所以,古詩詞在中國古典園林里的應用十分廣泛,常用于園名景名,以達到“問名心曉”的效果[3]。比如拙政園的遠香堂和留聽閣。這兩處景點都利用荷花作為主景。但是不同的景名卻賦予了這兩處景點不同的意境。遠香堂取自《愛蓮說》中的“香遠益清”。表達了園主在污濁的世界上仍然潔身極好的精神。而如果沒有取唐朝詩人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意的“留聽閣”景名點題,我們是很難體會到園主所要表達的那種永不放棄的精神。

2.3 “寓情于景”、“比德比興”

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十分注重 “情景交融”、“以物比德”。人們把這些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比如說人們將松、竹、梅譽為“歲寒三友”,將梅、蘭、竹、菊譽為四君子之類的,都是以這些植物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征[4]。中國傳統園林中植物配置的另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善用“比興”,賦予花草樹木某個象征寓意,其內涵多是“福”、“祿”、“平安”、“富貴”、“如意”、“和諧美滿”等吉祥的祝愿之意[4]。

3. 居住區景觀設計中的文化內涵

在進行居住區景觀設計時如果要使其具備文化的內涵,就要先考慮三個問題:一是選擇什么文化內容,二是以什么形式來表現,三是如何把握文化藝術表現的火候。

首要的問題是選題材。我們知道居住區就是要使居民“安居”、“樂居”,因而需要安靜、放松卻又能找尋樂趣的環境。這就是居住區文化內涵的特色,要根據這些特點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以及所在地的特色、歷史、文化,賦予居住區更深層次的內涵。使居民們不僅能找到回歸自然的樂趣,還能陶冶情操,達到精神方面的升華。

文化內涵以什么形式來表現。不少居住小區設計中都慣于在區中心豎立標志物,到處布置雕塑,這些布置多少顯得有些膚淺。文化內涵是不能用言語直接來表達的。傳統文化創造了多種移情于景的形式,諸如前面介紹的景題、額題、木刻、磚刻、景聯、象形自然物和植物的季相變化等多種方式來表達內涵[5]。只要掌握了借景理法,便可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料中挖掘適宜的內容和形式,游刃有余的運用到設計中。傳統的景名是富于文化內涵的藝術手段,但我發現好多居民小區的組團都是直接用數字或英文字母排列的。把組團名稱簡單得用一個符號代替,實在是一種浪費,其實里面還有很多文章可做。傳統文化中稱為“問名心曉”,即讀了景名以后心里便能明白其中的文化內涵。植物季相變化也可結合進來,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可以象征生命的生生不息。春生、夏長、秋妝、冬芷都與人的生活有關。由于植物群落成地帶性分布,還可以制造地方特色和風格,標志出不同品位的居住文化[6]。

最后,便是要掌握火候,在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中,度的把握十分重要。一個組團中可以有幾個有文化內涵的布置,包括小品布置,但要求與周圍環境相協調。表達文化內涵的設計過多、太密、或單體體量過大或者與環境比例失調都會影響景觀的整體美感。藝術最難處理的是火候,既不能太少,也不能過多。恰如其分的表現才會使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的體現。真正好的作品會使人們身歷其境,不由得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歷史和人文的氣息。

4.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居住區的景觀設計時,我們要讓居民們感受到園林之美,不僅要讓人們觀賞到開闊的空間、嬌美的花木、靈秀的山石,更要讓居民們體會到園中所包含的深美的境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為在構成園林整體的諸要素中,文化底蘊是最有味道的一環,如果不能用一種上升到精神層面的審美觀來審視園林,那么你將看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園林[11]。

中國古典園林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其中有前人們總結出來的豐富的造園手法和經驗。中國園林藝術有著豐富的主題思想和深邃的意境,我們在設計時,只有通過充分的研究其文化內涵、歷史背景、創作意圖等方面的內容,來能挖掘出園林真正的藝術魅力之所在,才能讓我們的設計獨具匠心、寓意深刻。讓居民們不僅享受到優美的環境,更能陶冶情操,美化人的心靈。

參考文獻:

[1]朱漢民.傳統文化導論[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360~361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王其鈞.行走中國詩情畫境:中國園林[M].上海,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2007:56

[4]金學智.中國園林美學[M].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45~50

[5]章采烈.中國園林藝術通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6]徐德嘉.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配置[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54~55

[7]陳秀中.試析楹聯匾額在風景園林中的審美價值[J].中國園林,1992,(1):39~46

[8]朱鈞珍.中國園林植物景觀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9]李寅生.古詩精粹[M].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2002

[10]王洪成,呂晨.園林景觀設計要素[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

[11]吳雋宇.從中國傳統文化觀中國園林[J].中國園林,1994,(3):84~86

篇2

社區文化活動占據城鎮文化生活的一大部分,甚至主體部分。忽視這一點,便淡化了社會文化的主旨;重視這一點,便提升了社會文化的品質。

一、正確把握小康社會社區文化的重要內涵

一般而言,社區是指社會中聚居于一 定范圍內,遵從一定文化規范和制度約束的居民群體及其組織化的共同體。社區文化是以一個社區群體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文化為特征,也是社區構成的基礎性因素,包括社區居民共同創造的社會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也就是說,社區文化包括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價值取向、情感態度、人際關系等實質內涵。在當代中國,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一致的社區文化,應該包容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民主精華,應該具有豐富多彩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內涵,不但要體現社區最大多數居民利益,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要真正具備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社區服務機制,這也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區文化的現實意義

(一)社區文化與城市發展互為條件

由于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大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加使人們有了從事文藝活動、滿足興趣愛好、發展個性的客觀條件,人們不再滿足于被動地接受,主動參與文化生活的意愿更加強烈;快速發展的都市化、信息網絡化使人們更加渴望精神文化生活。這些都是社區文化發展的動力,促使社區文化逐漸成熟。另一方面,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精神動力。社區文化的狀況,在一定意義上影響著城市的經濟、政治及社會發展,優良的社區文化是可以使群體保護安定團結和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圍,并由此對經濟、政治產生積極影響。

(二)社區文化是滿足大眾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社區文化具有濃烈的大眾化、通俗化、民族化的特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方式靈活,對廣大市民有著強有力的吸引力。文化娛樂、休閑健身、環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藝術培訓等包羅萬象,歌舞音樂、說唱彈奏等形式多樣的文化節、歌舞大賽、健身活動等都獲得社區居民的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這種活動聯系著千家萬戶,伸展到社會各個角落,覆蓋面廣,社會性強,影響力大,是滿足多層次多樣化文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三)社區文化活動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社區文化活動以居民主動參與、廣泛參與為主要特征,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對于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樹立進步的人生觀、價值觀,化解不良風氣和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社區文化活動有助于人民群眾統一思想,進一步增強認同觀念、開放意識、科學精神。通過反映火熱的現實生活,謳歌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倡導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誠實、文明、道德的行為規范,有助于進一步培育、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居民的凝聚力,以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四)社區文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人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人的素質高低、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和創新意識等現代化程度直接決定了人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作用。在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形式和內容主要表現為促進人的整體素質提高和實現人的現代化。社區文化建設正是通過居民參與各種具有教育意義、豐富多彩的活動,不斷吸取文化精華和高尚的價值觀念,從而形成一種生活即學習的行為方式,使居民在道德素養行為規范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通過社區文化,個人的文化活動互相結合成一種社會的文化活動,成為個人發展其文化活動能力和文化素養的條件,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三、對社區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堅持先進性的原則

文化是人類文明過程中優勝劣汰的有效積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社區文化,必須以建設和諧社會、打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經濟發展為指導,始終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先進文化具有精神支柱、精神動力、精神引導的作用,先進文化內涵的滲透性和外延的寬展性,使人們在享受文化生活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啟迪, 得到教育,從而使精神世界不斷豐富,精神力量不斷加強。社區文化只有堅持先進性的原則,才會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獲取新的發展動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發揚自主性的特征

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是社區居民,社區文化建設究其根本而言,是千百萬人民的事業,其目的的表現為居民的文化權利,包括創造、享受、參與文化的權利。只有千百萬社區居民自發廣泛地參與到社區文化建設中來,社區文化才真正走上了健康發展之路。政府熱情扶持和強有力的推動是必要的,但應充分重視社區文化的自主性,充分尊重社區文化活動的多樣性,為大眾自主創新留下空間。如果政府總是自上而下采取行政手段推動,而忽視社區居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創造性,就會抑制、挫傷居民熱情,從而失去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目的和意義,偏離了社區建設的本質屬性。

(三)注重基礎性的建設

篇3

著力打造硬件有保障、師資能到位、文化有氛圍、內容有落實、宣傳有途徑的、健全的社區教育平臺,是推進基層社區教育的重要基礎。而業余學校從事的是基層行政服務工作,本就錯綜復雜,受基層社區教育工作千頭萬緒的約束,不可能像專門學校一樣配置以“專有”為特征的各類軟硬件,因此,在指導平臺的建設中要突出“整合”特征。社區教育中心首先要指導業余學校充分整合硬件資源,將會議室等有機整合,確保教室、圖書閱覽室、活動室等相關設施一應俱全,多媒體、電腦、網絡等現代教學設備配置到位,同時要著力引導他們營造一定的具有社區教育辦學元素的文化氛圍。其次,要指導他們充分整合人才資源,有效將社區、企業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與學校師資有機整合,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建設一支由退休教師、退休老干部及相關技術人員等構成的社區志愿者隊伍。其三,要指導業余學校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針對社區內不同層次居民的年齡特點和教育需求,開展諸如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愛國教育、健康教育、實用技術培訓等多種主題的教育活動。其四,要指導業余學校有效整合宣傳資源。利用現代信息平臺,以網頁、QQ群、短信等現代媒介為載體,加強宣傳與溝通工作,在有效落實宣傳社區教育服務工作的同時,也切實提升業余學校在社區居民中的知曉率與認可度。

二、發揮服務功能,挖掘本土教育內涵

社區教育基層業余學校辦學內涵的深淺,直接影響著社區教育的辦學質量。而教育內容的落實,更直接決定著辦學效果的彰顯。在業余學校的起步階段,他們往往有無內容可教育,無形式可入手等諸多困惑,而這些又是推進基層社區教育的重要抓手。為此,社區教育中心要以服務為宗旨,充分立足本土資源,緊扣學員內需,挖掘辦學內涵,逐一梳理、指導,促使其向縱深發展。首先,幫助提煉工作主線。以居民業余學校為例,以貼近社區、貼近居民、貼近生活為原則,可以提煉出“陽光工作線”、“銀發工作線”、“花朵工作線”這三條主線,常態化、規范化、特色化地開展教育培訓活動;更可以幫助他們邀請專門人才,幫助業余學校自編自創文化作品。其次,幫助開發校本教材。立足地方經濟,瞄準教育內需,緊扣鄉土文化,組織專人幫助業余學校編寫切合農民種植的,切準工人生產的,切中居民文化生活的,諸如《茗峰擷秀》、《香椿的種植與栽培》等校本培訓教材;也可以圍繞居民的生活需求、文化精神需求及健康教育需求,幫助他們編寫諸如《衛生知識》、《防震減災》等多種讀本或手冊。其三,協助構建宣傳載體,以社區報紙的形式,對一段時間內的社區活動、社區教育、社區要求等相關知識,編制報紙、刊物等,不僅可以有效地推動社區教育,而且可以切實起到宣傳教育效果。其四,立足蘇南外來人口相對較多的實際,著力幫助業余學校開辟切合外來人口需求,提升外來人口素養的,諸如外來人口子女免費托管教育、技能培訓等各類培訓項目。

三、發揮紐帶功能,保障辦學常態推進

社區教育中心介于市社區教育學院、政府部門及相關規模企業與基層業余學校之間,在業務指導、上傳下達、網絡建設、宣傳推廣等方面,要充分發揮社區教育中心的紐帶功能,這可以有效地激發基層業余學校的辦學活力。其一,要以形式促內涵,利用現代化服務平臺,加強即時性通知,落實情感性溝通;其二,要以現有的經濟發展為基礎,加強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幫助學校落實經費投入,逐步增加大硬件設施的投入;其三,要加強與脈絡、媒體等宣傳平臺的溝通,幫助學校打通宣傳通道;其四,要嘗試牽線搭橋,針對社區內的殘障人士,確立“用心點燃希望,用愛撒播人間”的宗旨,在切準地方經濟特色,切準社區弱勢群體內需的前提下,成立“愛心技能培訓班”,充分發揮社區內的人才優勢,變物質、財力幫扶為技術、能力幫扶,為殘疾學員不僅解決生活內需,更要解決精神內需。

四、發揮督查功能,推進辦學品牌發展

篇4

關鍵詞:社區文化 可持續發展 對策

社區是城市組織中的重要細胞!如今,城市居民對社區的概念越來越深刻,對于社區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大。在搞好社區建設的嘗試和探索中,社區的公共文化建設已成為社區建設的重大標志之一。文化是一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和潛在財富,社區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是城市和諧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和保障。因而社區文化建設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區自身發展的需要。

一 、社區文化及其在推進社區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

(一)社區文化及社區文化建設的內涵

社區的成立需要許多的條件,其中很重要的一點便是社區文化的存在。首先,社區文化是社區共同的文化認同;其次,社區文化是社區特殊的文化傳承;最后,社區文化是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也就是社區范圍里的文化體育活動。社區文化活動與許多文化機構和設施有關,因而,文化設施的存量和使用情況,直接決定著社區文化生活的質量。

(二)社區文化建設對推進社區全面建設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

社區文化建設的目的是要發揮社區的文化功能,通過對社區居民的教育、陶冶、塑造來發揮其對社區發展中各要素的支配力和影響力,以便影響、塑造、教育和完善社區人,不斷增強社區文化力,為社區形象的塑造提供內在的支撐。首先,社區文化建設具有引導塑造的功能。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化活動和營造健康向上的社區文化氛圍,社區文化建設能較好地把社區社區居民的思想意識引導到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上來,達到宣傳教育人們、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之目的。其次,社區文化建設具有整合協調功能。在社區建設中,社區文化是推動社會溝通、增強心理凝聚力,從而實現社區和諧的有力杠桿。

二、當前社區文化發展面臨的三大困境

(一) 社區文化剛興起時,不少街道由政府投資建造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科技文化中心等。但隨著市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不僅到科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的次數在減少,科技文化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的設施也在損耗,維修費日增。

(二) 廣場文化為標志的城市社區文化的廣泛開展,為城市社區構筑了一道又一道風景線,營造了大城市良好的人文環境。廣場文化以群眾文化藝術表演為主,也有各類專業藝術團隊的表演。但問題在于,專業藝術團隊的義演不可能是經常的,它也需要有一定的報酬,而且是水漲船高,要使廣場文化不斷躍上新的臺階,如何解決廣場文化發展的資金是當務之急。

(三) 難以真正實現社區資源的共享。在社區文化興起之初,社區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共享,基本是無償的,許多社區單位和個人完全不計較得失及報酬,為推動社區文化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市場的日漸成熟,一些社區單位已經不可能長期無條件地提供資源(如體育場、操場、文化中心、文化館等)。因為資源的利用和共享有成本及消耗,僅僅強調義務與無償,影響資源所有者的積極性,也不利于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共享,這又是一大困境。

三 、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加快社區發展,壯大社區經濟實力

要解決社區文化建設發展不平衡問題,從根本上就要求我們切實解決社區目前經濟空殼問題,做到有錢辦事、有人干事。一是要加強與駐社區單位、廠礦的聯系與協作,強化動員社區各單位為社區經濟發展獻計獻策,共謀發展;二是社區與單位共建,辦好學校、幼兒院、老年活動中心等社會公益事業,為企業發展經濟解除后顧之憂,增強社區社會化發展功能,為解決社區剩余勞動力就業奠定基礎。三是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走社區與廠礦、社區與機關聯防聯動,同時解決了社區治安聯防人員不足,經費不足等問題,確保社會治安穩定,使企業居民都能放心搞生產;四是加強與社區內個體戶的聯系,促使他們為社區經濟發展出力,讓個體戶發財,求社區發展。

(二)完善相關法律規范,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區文化建設機制

通過逐步完善社區文化建設相關政策法規,從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社區文化機制,既為人們群眾參與社區活動提供了基礎,也為社區工作人員更好的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工作提供了相應保障。第一,我們要確立和明確政府在社區文化建設應有的角色和地位。第二,要實現社區文化建設主體的多元化,動員多方面的人力,整合多方面的力量。第三,盡快建立和完善有效地的社區文化激勵和約束機制。第四,健全社區文化建設的法律和制度,使社區文化建設有法可依,保障社區文化建設主體的合法權益,保障社區文化建設向合理化、有序化發展。

(三)力求服務多樣化,增強社區活動吸引力

要提高群眾對社區活動的參與度,改變參與人員老齡化現狀,就要求我們要加強社區文化服務,創造良好的社區環境,切實解決社區成員最關注的問題;針對社區成員的文化需求,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充分挖掘社區文化資源,形成社區文化特色,激勵社區成員的參與熱情。

(四)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

“文化發展的關鍵在人才。”社區干部是社區工作的主力軍,要搞好社區工作,必須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培養和造就一支適應社區工作和市場經濟建設的新型社區干部隊伍。目前社區中優秀人才缺乏,關鍵在于社區工作目前缺乏大的吸引力。使社區工作為廣大群眾所接受,成為謀職的熱點、職業的亮點,社區的工作就會更上一個臺階。

四 、小結

良好城市社區文化的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篇章。只有深入學習社區文化的內涵,深刻理解社區文化建設的功能作用,同時正視我們目前在社區文化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并不斷地去完善它,改造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區、和諧社會的理想才能實現。

參考文獻:

[1]中國社區建設年鑒2003[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3.

篇5

一、精心策劃,突出特色,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一)組織協調地區單位開展豐富多彩的春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

春節期間文化活動重點在基層,各單位、社區居委會要把安排好本單位、本地區春節文化活動做為增強人民群眾的凝聚力,密切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團拜會、聯誼等各種文化活動營造出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以滿足春節期間群眾文化生活需要。

(二)創造條件,精心準備,搞好“五月的鮮花”群眾歌詠活動,五月下旬以迎接奧運會為主題,舉辦XX街道第二屆社區群眾歌會。

(三)廣泛開展以“露天電影進社區”為主要形式的夏日群眾文化廣場活動。創辦由企、事業單位參與或資助的電影廣場,專題文藝演出廣場。

二、貫徹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方針,強化社區意識,突出特色,建立有效的社區文化發展模式

大力推行政府主導,群眾參與;社區協調,企業資助的社區文化建設基本模式,吸納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文化建設,通過社區文化“共建”,實現社區文化資源優化配置與資源共享,逐步增強社區凝聚力。

(一)奧運倒計時XX天,奧運實施計劃提速發展為契機,推動地區文體活動的廣泛開展,秋季適時舉辦社區藍球聯賽,百人秧歌、腰鼓、太極拳(劍)、木蘭扇、球(操)等全民健身活動。

(二)拓寬思路,實現文化資源“跨社區”共享。

打破城鄉界線,積極探索適合城鄉結合部特色的城鄉文體活動,豐富區域內廣大居民和農民的文化生活。

三、加強社區教育,培育高素質文化骨干,以體現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凸現現代都市文化魅力。

通過加強社區德育教育,普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優化育人環境,使社區、學校和家庭三結合教育網絡發揮各自優勢,齊抓共管,培養提高居民文明素質和文化內涵,以教育促進社區文化發展。重點扶持1—2個居委會文化室,拓寬教育面。

篇6

1.1體育文化

對于體育文化的概念,理論界既有共識,也有分歧。馬岳良(2004年)認為體育文化是以身體為媒介,把滿足人類需求的身體活動進行加工、組織和秩序化,形成獲得社會承認且具有獨立意義和價值的文化,是滲透到人所創造出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種特殊的人體活動文化,具體包括體育認識、體育情感、體育價值、體育思想、體育道德、體育制度、體育市場開發、體育運行規律、體育物質條件等。王振濤、單清華、周毅(2007年)結合物質層、意識形態層和哲學思想層的三層次文化構成理論,認為完整的體育文化也應包含這三個層面內容,具體為:第一層(物質層),為各種體育活動場地等硬件設施;第二層是體育的科學原理、鍛煉知識、組織形式、制度等;第三層次則是哲學思想層次,諸如生命觀、健康觀、壽命觀、健美觀、倫理觀等。孫娟、付常兵(2009年)認為體育文化是廣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切體育實踐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是人們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包括體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結合相關學者對體育文化的定義,不難發現理論界對體育文化雖然在內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異,但基本上存在一個共識,即認為體育文化是體育物質文化、體育精神文化和體育制度文化的綜合體,這三者均是體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筆者對此表示認同,因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組成,需要物質基礎支撐、精神內核彰顯以及來自制度的規范約束,體育文化同樣也不例外。

1.2體育文化的功能

筆者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歸納,認為體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兩個方面:一是體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國民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而且參與體育文化逐漸成為國民提高個人生活質量的一種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娛樂享受功能,這一點幾乎是目前理論界的共識,可以說是體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體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個地區、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人心,能夠推動形成共識從而提升國家和民族的團結力。有學者認為,體育文化還具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公眾形象、推動社會進步等功能,其實,筆者認為這些功能依舊是體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實上,體育文化還具有強大的社會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會可以借助體育文化來協調社會人際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引導健康、友愛、積極向上的社會道德風尚,從而促進社會關系的和諧,而體育文化的社會管理功能迄今沒有得到高度重視并被充分運用,也未被理論界進行系統性的抽象總結,需要對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進一步豐富體育文化的功能內涵。

2社區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及體育文化契合分析

2.1社區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社區是指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社會成員以居住環境為主體,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的行政區域,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社區是城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可以說,社區是城鎮構成的最小組成單元。而社區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的社區內部各種機構、團體或組織,為了維持社區的正常秩序,促進社區的發展繁榮,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活動等特定需要而進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動。結合我國現行法律以及理論界對社區和社區管理內涵的定位,不難發現社區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但是,筆者認為社區也是政府的行政區域,不能脫離政府的行政領導,否則僅依靠社區的自我管理會出現管理“失靈”。事實上,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法律定位,導致我國在對社區管理上出現管理責任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夠大、社會參與動力不足等問題。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在不斷加快,據統計,2013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3.73%,城鎮社區的數量也隨之不斷增多。一方面從社區群眾對其生活環境訴求來看,滿足社區群眾基本生活需要的硬件設施條件一般都會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視而被解決,但受社區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法律定位,社區群眾的文化訴求卻未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即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相對不足。另一方面,從政府相關部門對其行政權力職責履行來看,會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社區居民進行嚴格管理,如國家計劃生育等政策在社區的執行,可依然受社區自我服務的法律定位,政府對社區管理的行政指導相對不足,尤其是在借助非剛性行政指令的政策制定及指導上較為欠缺,導致對社區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社區文化嚴重缺位就是體現,社區居民之間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加上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關系不夠融洽;社區居委會社區管理職能的履行缺乏居民的積極支持,使得一些政策難以推行實施;甚至由于缺乏正確的社區文化引導,“黃、賭、毒”等不良社會風氣在一些社區滋生蔓延,給社會和諧帶來了諸多隱患。

2.2體育文化功能與社區管理的契合分析

以文化為載體,加大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力度既是滿足城鎮社區居民對文化生活訴求的需要,也是社區管理方式的創新。而體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體系構成的一部分,相比較其他文化,在社區管理中具有較多的功能優勢,可以與社區管理形成有效的契合。首先,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講。馬斯洛認為人有五個層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隨著社區居民物質生活的日益滿足,一方面他們逐漸有著強烈的文化生活需要以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而體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娛樂享受和自我發展功能,可以較好地滿足社區居民較之物質生活更高層次需求;另一方面,社區居民還存在社交需要以獲得社會尊重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而社交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融合問題,在融合過程中,體育文化具有較強的優勢,可以迅速架起溝通的橋梁,教育背景、能力稟賦、地域差異等內外部因素均不會成為體育文化在社區居民間的溝通障礙,因此,體育文化交流既是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是促進社區居民溝通的有效途徑。其次,從社區居民對不同文化參與的主動性和被動性程度來比較。不可否認,政府越來越重視在社區管理中充分依托文化載體來實現有效管理的目的,為此加大了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硬件設施的建設力度,并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文化進社區活動,但是,面對以政府為主導,通過行政指令性條款推行的模式,或者商業機構以營利為目的,功利性明顯的商業化推廣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不僅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程度不高,甚至還會引起社區居民的強烈反感進而產生抵觸心理。而體育文化具有不可比擬的吸引優勢,社區居民基于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質等因素的考慮,會積極參與其中,政府如果加大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力度,通過體育文化來輔助社區管理,可以為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提供平臺,提高社區管理的效率。再次,從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的作用形式來考量。體育文化相比較政府行政指令、剛性的政策規制等社會管理形式,可通過柔性影響來達到社會管理的效果,這與我國社區管理工作的特點也有著較強的契合性。如前所述,按照我國現行相關法律規定,社區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基層自治組織,如果社區管理部門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在社區定期規范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符合社區居民文化訴求的文體活動,并輔之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精神文化主題教育,以此來宣傳黨的政策方針,社區居民更容易接受和貫徹執行。通過參與社區體育文化,社區居民之間的一些利益問題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決。

3對體育文化在社區管理中功能發揮的政策建議

結合前文對體育文化的概念界定和體育文化功能內涵的闡述以及體育文化與社區管理的契合分析,筆者認為要充分發揮體育文化在社區管理中的社會管理功能,必須重視社區體育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設力度,要形成“三位一體”的強化機制,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3.1加大社區體育文化的物質資源供給

健全的體育文化物質資源包括體育場所硬件設施、體育硬件配套環境、體育活動用品等,這些是體育文化在社區管理中社會管理功能得以發揮的前提,而當前政府對社區的體育文化物質資源投入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政策支持缺位、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資金也沒有建立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使得體育文化缺乏必要的物質條件支撐,從而嚴重制約了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的實效。同時,社區體育文化基礎設施等物質資源呈現典型的公共品特性,具有明顯的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點,使得私人市場由于無法解決“搭便車”問題缺乏供給的動力,因此,政府要承擔起社區體育文化物質資源供給的主要責任。在《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強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社區文化中心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設計,拓展投資渠道”,這就要求政府要站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高度,重視社區體育文化的物質資源投入,并建立可持續的資金保障機制,確保體育文化物質資源能夠長期有效運轉。此外,基于政府財力的限制,也應積極吸引個人、企業和社會的主動捐贈,為社區體育文化物質資源建設開辟多元化的投資渠道。

3.2加強社區體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設

在社區體育文化物質資源建立健全后,需要以此為載體開展豐富的體育文化活動,發揮出體育文化提高社區居民身心素質、娛樂享受等基本功能,同時,要依托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向社區居民傳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契合政府的社會管理,引導社區居民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觀念、心理傾向和價值取向,發揮出其社會管理功能。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要妥善處理好體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社會管理功能的關系,基本功能是社會管理功能的前提,忽視體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一味追求其社會管理功能只會事與愿違,因為基本功能是社會管理功能得以實現的媒介,因此,社區管理部門要以“為居民服務,為社區服務”為宗旨,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社區群眾喜聞樂見,有益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質的文體活動。在文體活動開展過程中,積極運用各種有效形式和方法,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黨的基本路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法制等教育活動,實現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目的。

3.3科學設計社區體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具備了一定的體育文化物質資源基礎,并以此為載體開展了傳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社區體育文化活動,有助于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的發揮,但是,社區管理既是一項系統性的管理工程,也是政府及社區自身所面臨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要使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取得較好的效果,還需要加強社區體育制度文化的建設力度,通過健全、科學、長效的管理制度,規范社區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事實上,當前我國社區體育制度文化建設嚴重滯后,使得社區體育文化雜亂無章,不僅未能較好地保證體育文化基本功能的發揮,甚至對社區規范管理、社會和諧起到了負面效應,因此,相關管理部門要盡快出臺規范社區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各種法律和規章制度。一方面要規范社區體育文化活動開展的場所、時間、內容、形式,避免體育文化的無序開展影響社區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另一方面,要通過規章制度確保社區體育文化活動能夠有效開展、長效開展,為社區居民參與體育文化提供可持續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科學、規范有序的體育制度文化作為保障,體育文化強大的社會管理功能才會得以體現,缺乏制度保障的體育文化也只能削弱理論界以及社會對體育文化社會管理功能的認識和重視。

4結語

篇7

【關鍵詞】社區文化 學校 家庭 教育 協調 探索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家庭、社區對學生的綜合影響日趨明顯。一直以來,學校和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已經足夠重視,卻對社區給青少年帶來的影響重視不夠。事實上,社區文化一直影響著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進程和價值觀。近年來,我縣中小學在特色化建設方面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如果我們在開展社區文化工作時,能充分利用,引領家長關心、支持學生的愛好、特長,讓學生與家長都有愛好、都有特長,并能通過這些愛好、特長搭建家長與學生溝通的橋梁,讓學生、家長在共同的愛好和特長中增加默契和交流,應該是比較切實可行的捷徑之一。因此,我們文化站積極與學校協同,以便能充分發揮學校與家庭、社區教育的互補作用。本文是我對"加強學校家庭、社區的聯系,促進教育相互之間的協調"進行的探索。

1.社區積極配合學校特色活動,營造文化交流氛圍

我縣很多中小學開展了"經典誦讀"活動,文化站可以配套開展"親子誦讀"活動。文化站應積極與學校聯系,按照教師要求給學生誦讀書目,將參考書目配足、配齊圖書,向家長和學生開放。讓家長了解孩子的閱讀內容,增加與子女溝通的機會,營造文化交流氛圍。文化站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與子女同讀一本書"活動,動員本社區的家長利用空閑時間認真讀完一本子女讀完的書,然后與子女談談心得體會,在平等地交流和對話中,去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親子讀書活動,既促進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心靈溝通,又提高了子女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開展"與子女同看一部影視劇"等活動,動員本社區的家長調查摸底,了解孩子們喜歡的影視劇,并與學校聯系,號召學生看一部家長喜愛的影視劇,然后,共談觀后感,以消除代溝,增進理解和濃郁文化氛圍。

中小學上手工課時,由于受條件的限制,大部分材料無法配備或難以配備。而剪刀、刻刀、紅紙等一些材料卻容易配置,因此,中小學開展剪紙活動是非常受教師歡迎和家長支持的。有部分老年人還具有這種"剪紙"的能力,比如剪紅雙喜字、剪窗花、剪鞋樣等。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這種社會資源,既能開發好校本課程,又能在學習中增加學生與家人的溝通交流,可謂是一舉多得。如果將人物或生活即景等剪紙作品,放到學校櫥窗里展出,既美化了校園環境,又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審美修養能力。有些學校開展了制作的手工課,但是每周一兩節課是遠遠不夠的,并且有些材料和手工如果能得到家長的配合,并且學生能和家長坐在家里一起制作,既能在學習傳統文化中得到言傳身教,又能融入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

2.社區和學校充分利用資源共享,豐富文化內涵

學校教育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但并不是唯一渠道,對一些知識教科書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這就得靠其他渠道來補充,而課外讀物就是它最好的幫手。暑假、寒假或星期日時,學校的圖書館大多不對學生開放,學生在家往往易沉迷于電視或網絡不能自拔;也有不少學生只讀教科書,造成知識面狹窄,每到寫作時便感到手足無措。如果家長能主動帶領學生到社區圖書館,看看各式各類的書籍,讓孩子自己去讀書,去感受,則不失為是一種明智之舉。除了開放社區圖書館,如果有條件,還可以開放紀念館、展覽館等,讓孩子與家長共同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社區的種植園、養殖園等,也可以向學校開放,讓學生參觀、學習、體驗,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學校呢,則可選派生物科的老師進入社區,給家長們講解動植物生長習性及培育技術;選派信息技術員給家長講解電腦操作技術等。同時,鼓勵家長和學生共同參加社區共建活動。學校和社區還可以開展結對儀式,如開展讀書月、義務勞動、慰問孤寡老人等豐富多彩的共建活動,評出社區"學習之星""文明之星""勞動之星""愛心天使",引導學生爭做"文明小公民"等。學校在寒、暑假里可以要求社區干群共同關注學生的表現,特別是關注學生的安全,做到無論學生在學校還是在校外,都是有人在關注和關心他們的健康成長。

3.搭建社區與學校互動平臺,提高文化品位

篇8

一、全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按照黨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目標要求,在提升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加強全區文化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文化三級管理機制和三級管理網絡隊伍,完善文化服務功能,加強陣地建設和資源配置,更好保障市民的文化權益。

1、加快文化設施建設。推動“三館合一”工程土建全部完工;區群眾藝術館開工建設;區博物館規劃選址落地。改建和新建4家社區文化中心。開工建設梅隴、顓橋兩個鎮的社區文化中心,改建吳涇鎮和馬橋鎮的社區文化中心,實現全區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面達標。加強357個標準化文化活動室管理工作,繼續實施50個村、居委標準化老年活動室的文化功能和信息化建設。逐步探索開放大中學校、區屬單位的文化活動設施,使社區居民享用更多的文化設施資源。

2、健全文化管理機制。完善文化三級網絡管理機制。健全區群眾文化指導服務中心(區群眾藝術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鎮、街道文化站)、村(居委)文化活動室三級網絡管理機制,加強三級文化陣地規范化管理。按照《上海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管理標準》要求,加強對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文化活動室的建設管理,健全文化活動室管理制度和文化服務員考核制度。啟動文化培訓服務工程。對全區文化站長、社區文化中心的業務干部、文化活動室服務員,組織全面業務培訓,加強藝術教育和隊伍素質建設。

3、完善文化資源配送機制。按照文化下鄉、服務基層、滿足群眾文化權益和藝術需求的要求,整合市、區兩級文化活動和服務資源,形成包括知識講座、宣傳版面、影視唱片、專業輔導為主體內容的“菜單式”文化服務項目資源庫。實施“百千萬”文化資源配送工程,組織“家門口的高雅藝術享受”活動,將100場高雅藝術演出、5000份文化產品、20000場數字電影送到基層村鎮街道,融入到全區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之中。形成“基層點菜、區里配菜、按需送菜”的菜單式宣傳服務配送機制,將文化服務、培訓、講座和產品配送到各個公共文化服務網點,為鎮、街道社區文化中心提供文化資源和配送文化產品。

文廣局年工作計劃

區文廣工作要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精神為主線,以推進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為目標,以實現文化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為著力點,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行城市形象、增強行城市軟實力、城市凝聚力、文化感召力,為全區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文化條件和輿論環境。

一、全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按照黨的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目標要求,在提升文化內涵上下功夫,加強全區文化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文化三級管理機制和三級管理網絡隊伍,完善文化服務功能,加強陣地建設和資源配置,更好保障市民的文化權益。

1、加快文化設施建設。推動“三館合一”工程土建全部完工;區群眾藝術館開工建設;區博物館規劃選址落地。改建和新建4家社區文化中心。開工建設梅隴、顓橋兩個鎮的社區文化中心,改建吳涇鎮和馬橋鎮的社區文化中心,實現全區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面達標。加強357個標準化文化活動室管理工作,繼續實施50個村、居委標準化老年活動室的文化功能和信息化建設。逐步探索開放大中學校、區屬單位的文化活動設施,使社區居民享用更多的文化設施資源。

篇9

[關鍵詞]社區文化;傳統文化;融合機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33

地域傳統文化是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物質生活、精神文化,它體現了一個地區的文化特征。地域傳統文化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凝聚社區居民團結一致。紹興作為千年文化古城,集商貿與文化教養于一身。現今,紹興城市的發展明確地定位為水城、橋城、酒城與名士之城。

1紹興地域傳統文化資源解析

紹興市是一個具有濃郁文化氛圍的城市,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紹興社區文化的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鑒湖文化:鑒湖水域遼闊,自然柔美,宛如紹興人海納百川的胸襟;好水釀好酒,衍生出了獨特的黃酒文化,有水就有橋,由此衍生出獨特的橋文化。水橋相映,形成獨有的江南水鄉韻味,由此又衍生了獨特的旅游文化。鑒湖凝聚著歷代紹興人治水、識水、用水、改良水環境的智慧和勇氣。

名人文化:紹興的、、魯迅、王羲之、陸游、王陽明、徐文長、秋瑾、大禹、勾踐、范蠡、馬臻等,他們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思想先驅。他們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引導和激勵著后代人去實現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還包括了“師爺文化”,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造就一代又一代紹興人奮發向上的精神。

紡織文化:紹興以紡織而聞名,紡織經濟是紹興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據不完全統計,在紹興現有規模以上紡織企業2240個,從業人員60多萬。紹興的紡織既有歷史,又有規模。幾千年來的紡織業的發展史體現了一種文化內涵,那就是從傳統中不斷創新、不斷進取的精神。從他們身上蘊含著紹興人勤勞、堅韌、智慧、創新的精神品質。

黃酒文化:紹興黃酒歷史非常悠久。在紹興,不論城市和農村,在餐桌上、在廚房里有家喻戶曉的紹興黃酒。由此引發出的紹興特有的酒聯、酒謎、酒舞、酒歌和酒樂形成豐富的酒文化。在黃酒文化的熏陶下,紹興人練就出外柔內剛、厚積薄發的精神。

2紹興社區文化建設的現狀

21文化建設人力資源缺乏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樣化。由于我國社區建設正在發展階段,專職社區工作者隊伍還很不完善。同時由于管理體制不順、待遇過低等問題的出現,導致現有的部分文化工作者人浮于事,使得他們無法專職自己的文化工作事業。

目前,高校很少設立相關專業,很多文化人才都是專項于某一個方面,從事于一些“高、大、上”的專職文化機構,很少選擇任務煩瑣的社區工作。總之,社區文化干部整體建設落后,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沒有新鮮血液的補充,使得社區文化發展缺乏生機與動力,據筆者在紹興市越城區的府山街道、北海街道、蕺山街道等所轄社區調查得之,目前城市社區文化的建設除了在硬件設施上不斷完善之外,文化建設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圖書閱覽室、活動室、傳統節日的會演等方面,幾乎沒專職的社區文化建設人才。

22居民社區參與的程度較低

社區居民以及社區居民組成的自組織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如何發揮社會文化建設的主體作用,讓居民及相關社區組織主動積極參與,是社區文化建設中社區居民是否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的關鍵。由于我國社區建設是自上而下式的,主要依靠政府的政令推動,社區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而社區中各種組織的不健全,其參與程度也遠遠不夠。

目前,城市社區居民的文化參與的主要方式是動員式參與形式,即由社區居委會或社區中的精英進行宣傳、影響,勸說居民參與。這種參與的方式在社區建設的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在一定時期內也推動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從長遠角度來看,這一動員型的參與模式極大地阻礙了社區居民主體性的充分發揮。

23社區文化發展結構失衡

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是城市社區文化構成的全部。社區文化建設的結構性失衡,是指構成社區文化的四大部分在發展水平上不能同步協調發展。

目前,城市社區發展仍處在發展期,很多方面的發展還處在不完善的階段。社區文化建設中重物質輕精神,重制度輕行為是社區文化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制度文化是社區開展文化活動的制度保證。制度的核心價值是提供文化建設的標準。但在我們進入社區調查時,發現的現實情況是制度歸制度,行為歸行為。

相對于物質文化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設與行為文化的建設相對較為緩慢。由于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與主導者對社區精神文化與行為文化建設認識的偏差,加上社區文化活動開展形式的單調性,使得二者建設更慢。

24社區居民認同感弱化

社區居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力量,其核心是文化的認同。在傳統社區中,由于受鄉土、地域等觀念的影響,人們對社區的認同感相對容易建立,但由于住房制度的改革,鄰里之間彼此沒有太多地緣關系,鄰里間互幫互助觀念淡化,歸屬感也就隨之弱化。

社區歸屬感與認同感是相互影響、互為前提、相輔相成的。社區居民歸屬感以社區認同感為前提,沒有強烈的認同感,難以形成社區歸屬感。社區歸屬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社區文化親和力與服務水平。當前,社區文化建設的以人為本原則,落實力度不夠,導致社區文化親和力較弱;由于受到傳統思想觀念影響,社^文化建設重管理輕服務,服務意識弱,服務水平較低。

3紹興社區文化建設與地域傳統文化融合的構建策略與方法

31以傳統文化為核心,推進社區文化人力資源建設

紹興地域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對于土生土長的紹興人來說,對紹興本土的文化資源并不陌生,加強社區文化建設,首先應該有一支優秀的社區文化建設隊伍,如何將社區文化建設結合地域傳統文化,首先要造就一批對紹興地域文化有深入了解,又有濃厚興趣的社區工作者,如何將社區文化工作者培育成這樣的人才。首先可以對社區中的專職文化工作者進行在職培訓,可以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進行,講座的主持人可以是對紹興地域文化有相當見解的專家、學者,也可以是實際從事地域傳統文化的工作人;其次應該重視業余文化愛好者,特別是本地域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將他們想辦法吸為地域傳統文化建設的志愿者。

32以地域文化為基礎,促進社區文化結構協調發展

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加強面向全社會的城市社區文化的理論宣傳,從認識上解決社區文化發展結構性失衡問題。人們只有不斷更新觀念,對待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的態度趨于理性化,才能按照城市社區文化發展的規律來促進城市社區文化建設。

其次,結合地域特征,深入挖掘地域傳統文化資源。社區在物質文化建設方面應充分挖掘體現地方特色的表達方式,體現文化品位與檔次。在文化活動開展過程中,要實現文化內容再現的多樣性,既要有適合現代居民口味的現代文化,也要有體現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

33以地域特色為契機,推動社區文化的認同整合

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建設,社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是社區文化建設追求的最終目標。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程度是評價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標準,因此培養社區居民的共同價值觀,實現社區居民的文化認同,是目前社區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

推動城市社區文化認同,尋求社區居民的同質因素,就應該以地域特色為契機,充分挖掘地域傳統文化的優勢資源,以達到文化的整合目的。首先要科學分析,準切定位社區的共同價值觀。紹興作為千古名城,其外來人口比例不大,這就意味著尋找大家共同的社區價值觀并不艱難;其次結合地方特色,不斷完善和加強社區文化服務設施,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要。以良好的文化服務,贏得社區居民的信賴;最后,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志愿者互助活動,創新實踐載體。社區志愿者互助活動是培育社區居民認同感的有效載體。參加社區志愿者活動,有助于培養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

34以傳統文化為起點,提高居民⒂肷縝文化行為

社區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要在社區成員中確立共同的價值目標,使全體社區成員發揚參與精神和互助精神,共同建設新社區。社區還應從自己的地域環境、歷史文化、成員的文化價值取向等實際狀況出發,形成具有個性的社區精神。

社區文化活動參與狀況與年齡、工作情況緊密相關。目前社區參與的整體情況是老年人、小孩、低保家庭等參與的多,年輕人參與得少。因此,滿足中青年人的文化需求應該成為今后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社區文化活動要想吸引更多的社區成員參與,就必須根據社區成員的具體情況,開展適合社區成員的實際需要,能夠滿足他們不同需求的活動。

綜上所述,社區文化建設要想走出目前形式單一、參與不足、結構失調的困境,必須要充分挖掘地域傳統優勢資源,以特有的地域文化資源來培育社區居民的共同價值觀,將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多樣的文化需求相結合,使社區文化建設不再空洞,不再浮于表層,體現社區文化建設的真正內涵與檔次,這樣才能更好更快地推進和諧社區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唐髡憬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馬仲良社區文化與教育[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1

篇10

一、繁衍中華文化的苗床

馬來西亞是東南亞地區華文教育最為完善的國家。目前,全國有1,287所華文小學,學生642,914人。華文小學是維護民族文化傳統,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堡壘。保持華族文化特征、培養具華族文化修養的新生代是華文教育的目標。在馬來西亞,華人把華文教育和華族的生存與發展聯系在一起,因為我們都清楚,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源,等于失去了民族的靈魂和民族特征,就會迷失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容易被他族同化。所以除了通過華文教材傳承中華文化外,塑造具有中華文化氣息的校園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這能有效地彌補、輔助課堂教學中文化傳承的不足。

目前,不少學校在校園內繪制含有教育意義、激勵性或者發揚中華文化的壁畫;在課室內的壁報欄或適當的地點展示中國古代詩詞或名人語錄;在華人傳統節日,如華人新年、中秋節、端午節等舉辦制賀卡、寫書法、猜燈謎、裹粽子等相關的文化活動:在校內推廣讀《論語》、吟《三字經》等校本活動:在校內組織中國象棋學會、華樂團、傳統舞蹈學會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和展示,締造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加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接受,濃厚的文化底蘊能更有效地培養有興趣、有感情并有能力且愿意去承傳文化的新生代。很多華小都把上述活動或項目列為常年活動,給學生一個具中華文化氛圍的生活和學習的環境。

二、文化融合、團結和諧的橋梁

馬來西亞各源流學校的存在是客觀的事實。社會實踐也一再證明,華文學校的存在并不是造成種族極化或分裂的根源。華文教育置身在多元文化的環境里,在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中一方面呈現了自己的文化優勢和內涵;一方面又吸收友族文化的精華,進行自然的融合,既豐富本民族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又為建設馬來西亞文化作出貢獻。特別是在現階段,因為華文小學在普及基礎教育,提升國民素質,為國家培育人才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貢獻,使它的辦學方針和學校學風不僅深受華裔家長的認同,同時也獲得非華裔家長的認同,他們紛紛將子女送入華小就讀。據最新統計,在華小就讀的非華裔學生已超過7萬人,約占學生總數的12%。多元民族的學生結構為文化融合、國民團結創建了極好的條件。

馬來西亞建國50年,種族諒解、國民團結、社會和諧一直是國家追求的宏觀目標。學校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是達致此目標的重要途徑。通過各民族孩子在課堂里共同學習、討論、嬉戲和交往活動,甚至爭執或糾紛,經過磨合和溝通,能讓孩子學會互相理解、尊敬、接納彼此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因為孩子的幼小心靈是單純的,是寬容的。校園就是社會的縮影,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對社會文化起著重要的影響。有鑒于此,營造一個團結、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必要的,比如推介各民族的傳統游戲、在板報欄上展示各族的文化習俗等。

三、儒家思想傳承的平臺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校園人,學生、教師、領導等都是校園人。校園文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德育的建設是核心內涵。

馬來西亞華小教育強調五育并重,即“德智體群美”。在五育中,“德育”最為重要。教會學生做人,讓學生學習做人的道理,培養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觀的人格修養,是校園文化服務的目標。馬來西亞華小校園文化德育的建設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教育上。這是華小的傳統,也是華人社會極為重視的。儒家的四維八德,即“禮義廉恥”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是華小思想教育極為強調的倫理觀和道德觀。

有鑒于此,學校中的壁報、壁畫、標語、題字等的設置是必要的。在這些平面媒體上展示積極、激勵的句子,比如:“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滿招損、謙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失敗是成功之母”“愛別人就是愛自己”“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等,這些標語都有啟發和激勵的作用,學生天天接觸,耳濡目染,必受其感染教育;另外,言簡意賅的校訓,諸如:“仁義禮智”“禮義廉恥”“勤樸勇毅”“愛整潔、勤學業、崇儉樸、慎交游、守紀律、重公德、忠勇誠信、德智體群”“誠勤勇”“敬愛勤樸”“仁愛勤樸”“毅誠”“愛誠勤樸”“智仁勇”等蘊涵了儒家的道德價值,豐富了華小的校園精神文化。再說,華小教師的敬業樂業、任勞任怨、循循善誘、身體力行,和學生的克勤克儉、尊師重道、互愛互助也是校園精神文化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四、閱讀風氣培養的磁場

閱讀,是教育與學習的核心,尤其是處在知識時代。透過閱讀,可以跨越環境限制,穿梭古今中外;可以傳遞知識,可以打開孩子的另一扇窗。讓孩子的智力與才華得以發揮,找到心靈的游樂場和智慧的寶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倡閱讀風氣,學校需要締造良好的閱讀環境。

在校園內設立“閱讀園地”,展示課外讀物;設立“閱讀報欄”介紹經典讀物和展示學生的閱讀報告,有助于散布文字書香;很多華小積極推動各種閱讀活動,如:閱報比賽、演講會、常識比賽、名人演講和剪報等,也有的則把閱讀活動列為日程,如每天十分鐘“展讀-讀經”計劃都是構建優質校園文化的要素。處在讀書聲朗朗的校園氛圍里,學生自然愛接觸書、親近書。

五、與社區的和諧共建

21世紀的學校要走出封閉的辦學模式,走進社區、親近社區,也要讓社區走進學校、認同學校,因為學校同社區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兩者是相互依附,優勢互補的。學校是社區中眾多社會組織中的一個,是社區不可分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學校離不開社區,學校的建設發展必須依托社區:社區不能沒有學校,社區的人文發展必須依靠學校,所以,學校既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參與者,又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受益者。只有把學校和社區互動起來,學校教育才能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