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農學的專業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農學的專業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農村教師;職業認同感;教師專業發展
伴隨著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標準的施行,數學課程的改革促使對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大教師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與挑戰. 數學教師如何走上專業化道路,特別是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如何加速自身的專業化成長,是教師自身的強烈愿望,也是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 在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中,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和自我專業發展需求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主推能量. 而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與發展需求與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息息相關.
一、農村教師職業認同
1. 職業認同
“認同”是一種心理行為過程. 在不同的資料當中,對認同有不同的解釋. 但共識是人向他人或其他團體的行為、觀念、意識、感情等的認可,既是一種內化的“認識”,又是一種社會行為.
職業認同沒有規范的定義. 所謂職業認同,是指人對從事的某一職業的價值觀. 職業認同需要在從事職業前有對職業的認識了解,以及長時間從事這一職業的過程中對職業進行評價,職后對職業反思三個層次.
2. 教師職業認同
教師的職業認同可以解釋為教師在職前和從事教師職業的過程中以及職后對教師職業的認識與評價. 在宋廣文、魏淑華的研究中指出,“教師職業認同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狀態”;殷曉靜,文進榮在研究中認為,“教師職業認同是教師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達成職業目標的心理基礎”. 可以發現,教師的職業認同是個人內在認知和社會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3. 農村初中數學教師職業認同
農村初中數學教師職業認同是對職業認同作出了明確的限定,有特定的工作環境和專業方向. 目前,對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職業認同的研究比較少,并且僅局限于調查研究. 筆者通過對參加2010~2012年“國培計劃”——吉林省農村中學骨干教師置換脫產集中研修的147名初中數學教師進行職業認同情況調查,發現影響農村初中數學教師職業認同的因素可分為職業認識、職業理念、職業情感、職業意識、職業能力五大方面;同時發現農村初中數學教師職業認同水平普遍不高,處于中等水平. 特別是在職業情感調查結果中,年齡在30~40歲之間,有59.61%的教師反映有明顯的職業倦怠情緒. 這樣的結果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農村教師的職業態度,調整教師專業發展的結構.
二、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
1. 教師的專業發展
有研究者指出“教師專業發展不僅包括教師個體生涯中知識、技能的獲得與情感的發展,還涉及與學校、社會等更廣闊情境的道德與政治因素”. 教師專業化是教育的專業化理念、專業知識素養、專業技能、專業精神、專業情意不斷發展、不斷增強的過程,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然而,要實現教師教學專業化,除了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要求,還要有教師自我的發展意識和有效的培養模式. 教師自身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增長專業技能的過程.
近幾年,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比較廣泛.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教師個體專業不斷深化學習的歷程,是教師不斷接受新知識、增長專業能力的過程.”隨著對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推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從目的到內容,再到評價,或多或少地忽視了教師的職業情感與職業期望,教師的主體地位與作用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被淡漠處理. 但是,沒有教師參與的教師專業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教師的專業發展中教師的對職業的主觀認同不可忽視.
2. 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
近幾年,我國農村教師的教育教學在某種程度上正在邁向專業化的標準要求,但是距離教師專業化還有一段差距. 特別是我國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學歷普遍偏低,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方法比較落后,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研究能力較低,對于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掌握較差等都是影響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主要障礙. 多年來的課程改革已經向廣大農村初中數學教師敲響了警鐘,為了避免農村中學數學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的無助,具有針對性的、長久性的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勢在必行.
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往往都放在關注教學環境惡劣、教學條件落后、信息資源閉塞等因素上,其實,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需求的根本原因是教師自身的專業需求,而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程度又取決于教師自身對職業發展的規劃、認識和努力程度. 只有教師的內在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激活,農村中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在調查中也發現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專業化程度還很不足,10.38%的教師真正專業并非是數學,學歷也參差不齊;5.32%的教師對自己目前的職業發展現狀非常滿意,缺乏持續發展和繼續提升專業能力的動力,這也是農村初中數學教師專業發展需要解決的真實問題. 只有將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升,才能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
三、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職業認同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的影響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闡述我們可以發現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職業認同與教師的專業發展密不可分.
1. 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職業認同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堅實動力
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強,就說明教師對該職業有切實的職業認識,只有教師自身真正體會到工作的意義、樂趣,真正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農村中學的教學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才能保證教師把職業需求轉化成自我價值的實現.
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強,就說明教師對該職業有積極的職業情感,有堅定的職業意志,有明確的職業理念. 通過對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調查發現,這一群體的職業倦怠感有年輕化的趨勢,在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研究中,如何消除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同樣是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 讓農村初中數學教師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明確對農村教育工作的職業情感,協調自身在工作、生活、社會中的多種角色,將有利于堅定教師的專業精神,從而教師把關注多投入到對學生和教學中去,有利于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強,就要求教師對該職業有扎實的職業能力. 在對教師的專業素養研究中,教師的專業能力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 近幾年來,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職后培訓活動也高度重視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增加實踐教學課程. 所以,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師自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領悟、反思,達到重新認識的境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充分體現了教師專業能力發展的主要趨勢.
2. 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教師職業認同的能量來源
在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的研究中,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趨勢、形式、模式等角度觀察,或多或少地存在對教師主觀需求的忽略. 調整教師在職業發展中的“迷失”狀態,為教師的持續性發展給予能量正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價值的體現. 教師專業發展的外在價值是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進步,內在價值恰恰是堅定教師對職業的認同,更好地實現自我發展的意義.
面對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特殊性,需要及時更新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傳統教育觀念、教學模式、評價方法等,這些都可歸結為教師的專業能力,任何職業的認可程度與該職業的專業化程度都是成正比的. 只有提高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才能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從而強化教師的專業發展.
關注農村初中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首先要關注教師的個人狀態,關注教師的自我發展意識,這些都與教師的職業認同息息相關. 只有善于從職業中獲得幸福、實現理想、不斷發展,才能得到職業認同,這是一名合格教師持續發展的動力,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
參加項目:吉林師范大學高等教育教學重點課題“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與實踐——基于職前職后一體化的視角”,本文是階段性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宋廣文,魏淑華.影響教師職業認同的相關因素分析[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1):80.
[2]殷曉靜,文進榮.教師職業認同與教師教育[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1):53.
[3]盧乃桂,鐘亞尼.國際視野中的教師專業發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6 (2).
[4]教育部師范司組織編寫.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關鍵詞: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5-0090-02
農學類專業是我國高等農業院校的傳統專業,具有應用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兼顧產前和產后,直接服務于農業、農民和農村。其以大田作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領域和內容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地域性、綜合性和持續性等共同特征[1]。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環境資源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農業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關鍵在于農業人才的培養。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全面素質教育中占有相當的比例,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既是社會和時代的現實需要,也是提現高校社會功能、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農學類專業技能實踐教學環節是農學專業重要的組成部分,我校在“強化實驗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辦學理念指導下[2],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通過實踐教學,既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動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是與生產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通過對此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獨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實際操作能力。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體系
專業技能訓練課程應采用理論聯系實踐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科研和生產三方面結合,形成特色較明顯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3]。理論上采用室內多媒體教學,圍繞實踐課程內容展開,與實踐環節配合。理論課程內容包括對作物基礎理論知識進行介紹(如作物生長周期、形態發育特點等),使學生對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時理論課程內容也包括對試驗設計原理、實踐操作關鍵技術及主要環節注意事項等進行介紹。在實踐課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根據農學專業定位、學科發展和當地(北京市)農業的發展特點及作物種類安排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同時聯系農學類專業相關交叉學科如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作物遺傳育種學、作物化學調控、作物生理學等,使專業技能訓練課程與部分基礎專業課程的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此外,還可以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作為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提升內容。與相關學科交叉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可以刪減掉試驗課程的重復內容,減少課時,省出的時間可以選修其他專業課程。
二、制定完整系統的教學計劃
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要在學生掌握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水平上,加強實踐教學,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對農學類專業的感性認識和理論聯系實際及創新能力是農學專業教學的優良傳統和突出特色。因此,教學計劃應根據專業特色、專業定位和辦學特色科學地制定。專業技能訓練是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實踐部分涉及室內實驗和田間實驗,根據田間試驗內容需要,室內實驗教學計劃可以制定垂直板發芽實驗、小麥幼穗分化觀察、室內考種等。田間教學計劃的制定需要根據作物生長發育規律,預先估算不同作物主要生育時期、時間。同時需要制定2~3個備選室內方案,若遇到雨水天氣可以靈活轉入室內實驗教學。完整系統的實踐教學計劃制定,使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結合,強化實驗和實踐教學,提高學生專業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
三、優化實踐教學體系
1.認知階段。專業技能課程需要連續開設,從入學第一學期開始,培養學生學農愛農的意識,增強學生對農學的感性認識。課程內容以觀摩為主,組織學生參觀作物標本園和試驗實習基地,了解多種作物形態,觀察作物結構,了解園區內多種種植模式,參觀多種灌溉設施,在試驗基地中觀察同一作物不同品種的形態差異,不同試驗處理對作物形態結構的影響等;參觀現代化農場,從種植業到養殖業全面了解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參觀現代化溫室種植基地、對全天候種植果蔬和反季節農作物、有機溫室種植有一定的了解。通過相關內容的參觀學習,開拓學生視野,使學生對農業概況和現代農業發展有初步認識和了解,樹立專業的思想。
2.能力培養階段。第二學期春季開始到第三學期結束,對學生進行基本實踐能力培養,根據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長習性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實踐學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教師指導下統一安排作物播種、形態學觀察、田間管理、收獲考種等實踐教學活動,使每個學生掌握播種技術、認識不同的作物及作物形態結構、掌握作物田間管理關鍵技術和注意事項等技能。
在實踐教學中增加科學趣味性,學生自由分組進行高產田競賽和科學探索實踐,安排學生種植玉米、小麥、大豆、棉花等大田作物。(1)在高產田競賽中,每組學生播種相同面積的土地,以生產田產量、田間記錄表內容的詳盡、生產總結等衡量學生的成績。通過種植生產田,讓學生初步掌握田間主要作物種植基本環節,發揮學生積極性,每組學生獨立進行實踐操作,從作物播前的準備到后期收獲測產的整個過程中,按照作物生長發育特點,靈活安排自己的管理時間,全程讓學生自己管理,要求學生有田間記錄本,使學生初步掌握田間生產記錄項目[4]。此實踐活動在收獲季根據作物產量決出高產優質組。(2)在科學探索實踐中,科學探索實踐的試驗方案由老師設計,教師注意把握處理方式的難易程度,使學生便于理解和觀察差異。學生對同一種作物進行不同的播種期、種植密度、使用肥料配比或不同調節劑的實踐,觀察不同處理方式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初步培養學生對科研工作的興趣。
3.能力訓練階段。從第四學期開始,學生開始與導師合作進行專業的科研技能訓練。學生根據導師的研究方向,選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與導師聯系開始進行科研技能訓練,并完成畢業設計。在此階段訓練過程中,學生學會查閱文獻,運用平時學到的基礎知識掌握獨立設計實驗、準備實驗、完成實驗,學會基本的數據分析。教師在引導學生獨立完成實驗的同時,注意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
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般課程教學中,僅由一名教師授課或一名授課教師和一名實驗員即可完成所有的教學和實驗課程內容的全程講授和實驗實踐指導。專業技能訓練課程由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在優化的實踐教學體系中增加了專業選作試驗如高產田競賽和科研探索實踐,這對指導教師的生產實踐經驗和科研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導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各個作物的理論基礎知識,還要具有針對不同作物生產需要的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生產技能。因此,僅由一名指導教師負責授課已經不能保證整個專業技能訓練課程體系所有教學和實踐技能訓練的質量。根據應用型人才實踐技能和職業素養培養的要求,按照實驗模塊,分層次建立了實驗指導教師團隊[5]。
專業技能課程教學團隊由基礎指導教師、試驗指導教師和實驗員組成。基礎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基本理論授課內容,由青年教師承擔。試驗指導教師主要負責田間實踐部分,由具有豐富生產經驗和開展作物應用基礎研究科研項目的中年教師承擔。實踐教學涉及不同的作物和不同的應用方向,為了達到更好的專業技能訓練效果,可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師分別承擔實踐部分內容,使教學、科研和實踐共同發展。實驗員配合教師準備好每節課所需的種子、勞作工具、田間試驗耗材等,并協助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操作[6]。教師團隊中,中青教師結合,青年教師除了講授理論課程外可協助試驗指導教師,不斷的向經驗豐富的教師學習,這樣也有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使他們盡快成為基礎知識牢固、實踐技能經驗豐富的教師。
五、結束語
隨著北京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京郊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我校農學類專業的改革促使教學課程和課程內容的改革,特別是實踐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針對農學專業實踐性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強化學生綜合技能培養,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強化實踐教學。因此,農學系將《專業技能訓練》課程重新定位,課程體系重新規劃,課程重新制定,力求突出專業特色,建立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課程體系。該體系從大一開始,到大三結束,貫穿整個基礎課的學期,與專業課對接,為專業課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農學類《專業技能訓練》教學綜合改革,確定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系統地制定教學計劃,優化了實踐教學方案,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拓寬了農學專業學生的知識,同時加強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進一步培養了農學專業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馬峙英,李存東,李雁鳴,陶佩君,陳景堂.農學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學科建設良性互動機制的研究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4,6(2):30-35.
[2]王芳.農科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高的新途徑[J].實驗室科學,2011,14(1):1-3.
[3]陳洪濤,曹麗穎,吳錫冬.關于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48-50.
[4]齊紹斌,劉遜,屠乃美.構建農學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J].高等農業教育,2001,(4):55-57.
篇3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學校培養人才被賦予了新的內涵,職業教學的目的不僅是傳授學生一定量的知識,更應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基于此,各學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也都進行了很大幅度的調整,每一門課程都面臨著教學改革,農學專業更是如此。那在農學教學中我們應當怎樣改革教學,提高農學的教學效率和教學實用性呢?
1. 靈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它具有科學性、邏輯性、思想性等特點。但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依據,教師不應只是教材的執行者,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科學地、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隨著農學類專業的快速發展,農學專業相關書籍如雨后春筍,許多教材是東拼西湊而成的;有的書內容寫了一大堆,有用的東西只有一點點;有的書還會把讀者帶入誤區,許多內容在實際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為職業學校的農學專業教師,不應把學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應當在拿到新的教材時以專業帶頭人的形式組織專業教師進行研究,通讀教材,吸取精華,棄其糟粕,增加書本上沒有卻實際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內容,進行教學備課。
2. 強化知識體系,精心組織教學 如《作物栽培技術》涵蓋了我國主要農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內容,涉及到的知識點多而且零碎,課程深講和細講一方面受學時限制,另一方面會使學生感到枯躁乏味。本文由收集整理
新時期農業生產呈現新的發展趨勢,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其教育觀念、體制、人才培養模式等都將深刻地變革,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提出了挑戰。闡述了農學專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并對實現課程體系多樣化、綜合化、現代化,實現教學內容的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進行了探討。
3. 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隨著教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課件在農學教學中被廣泛應用,它具有傳統教學所沒有的趣味性、直觀性,具有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又豐富的表觀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教學由平面走向了立體,由靜態變成了動態,使抽象變得具體。大大增加了教學容量,并把教學效果化難為易,刪繁為簡,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和可信性。從而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對加強現代教育觀念,灌輸現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農學課程內容涵蓋面廣、素材豐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增加教學信息量和改善教學效果,是任課教師不斷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以多媒體技術為輔助手段進行農學教學,有增加教學信息量,教學內容更加直觀;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利于知識的交流、共享等諸多優點。但在應用的過程中也應注意教學準備和教師角色的重要性。
4. 重視實踐和實習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和加強作物栽培課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實踐教學,讓學生了解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現狀,發現、探討、解決農村作物栽培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把理論知識轉化為操作技能,服務于農村,使學生成為農村經濟建設的技術型人才。為此,要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理論水平的同時,通過實驗、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科研實習等多種措施,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
(1) 合理安排生產實習的時間。 農學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其研究對象是作物,作物生長的周期長,北方地區一年一般只能種植一季作物,所以,安排學生生產實習只能在作物的生長季節內進行,而一季作物從備耕、春播到秋收,需要近6個月的時間。將學生的畢業生產實習時間定為作物的一個生長周期是最為理想,但是在學制為4年的學習過程中安排這么長的生產實習時間是不可能的。那么,畢業生產實習安排多長時間,什么季節才合適呢?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農業生產最關鍵的季節,所以,我們把學生的畢業生產實習時間安排在春季,春季里土壤的耕翻耙壓,作物的布局,品種的選擇,播種、育苗,肥料的選擇與施用,除草劑的選擇與噴施等等,旱田
轉貼于
從備耕、播種到出苗大約需40多天,水田從播種到插秧約需50天,我們安排8 周畢業生產實習,可以完成春播生產的全過程。余下的作物生長期的田間管理實習,則安排在學校的試驗田中進行,這樣,就可以完成作物整個生產周期的實習過程。
篇4
關鍵詞: 中職院校 農業教學 教學研究
農學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生產的創新型綜合人才,即具備作物生產、作物病害、作物遺傳育種及種子生產與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及其他相關的部門或單位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高級科學技術人才。農學類中職生是支撐我國農業生產的基層技術力量,對于促進“三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抓好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堅定學生學農信心
中職學校學農的學生越來越少,入學時學習興趣無法提高,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此,學生入學軍訓后,首先應該利用學生周會、上課時間、板報等對學生進行國家政策、國家發展形勢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和在農業發展上的方針政策。其次,學校教師組織學生到農業高新科技園參觀,讓學生親自體驗采用高科技種植,風味獨特,銷路不錯,效益可觀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學生們參觀回來之后,對農業學習改變了看法,認為學農依舊光明前途,尤其科技園的品牌農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使同學們充滿學習信心,大大調動了學農的積極性,并加強了對專業思想的認識,學農照樣可成才。
二、理論聯系實際,實施實踐教學
農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本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學專業課程設計應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狀況,通過科學的崗位能力分析,按季節和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組合各技能模塊。對各目標課程進行認真編制,編寫各學習單元資料,實施教學計劃,課程組合上淡化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界限,把某些專業基礎課放在專業技術課中講授,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按照職業目標和生產季節組織專業教學。宜前則前,宜后則后,宜長則長,宜短則短,交叉進行,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把理論應用到生產實際當中。如:講葡萄的栽培技術時,可以先回顧葡萄的生長習性,葡萄生長需要的光照、土壤等,然后引出新課。課前引導可以聯系實際,如:講解花菜時,先讓學生回答吃花菜有哪些好處,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樣就為講解花菜的習性及特點奠定了基礎。也可以拿一些實體農作物在課前展示,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點進行觀察和分析,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觀察及分析能力。除此之外,還有諺語導入,如:“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七月初一起了北,扯了棉梗種蕎麥。”圖像導入等多種方式,這種突出主題、具有新意的導入方法無疑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
三、豐富教材體系,使教學內容更具個性化
面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個性化、專門化人才是中職學校的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材體系的豐富和完善顯得尤為重要。目前中職農學專業的教材多是教師結合教學經驗并參考各版本教材編寫而成的,各課程之間難以做到有效銜接。我認為,教材的編寫應該考慮到學生農學專業素養的成長過程,不同課程在內容選擇上應該做到有序銜接,最好能做到不同課程同步教學,使學生的專業成長過程更加完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各專業課程教師應該共同參加,對所有教學內容的先后順序作歸納,制定確實可行的教學進度,再依據教學進度編寫教材或教案。另外,針對中職學生基礎差的情況,必要時可將學習需要用到的化學知識以“附錄”“愛心小貼士”的形式展現在課本或教室的知識專欄當中。
四、更新觀念,實施信息化教學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并與課堂教學的有效、完美結合,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新的亮點。相對而言,農學作為傳統優勢學科,應走在其他學科的前頭。在教學手段上,應放棄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洋洋灑灑一節課”、“在黑板上種水稻、栽果樹”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運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并建立農業網站為專業教學服務。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農學教學中,可以把農學中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現象和實踐操作等,若用多媒體技術演示教學,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擬其具體過程,把生理現象更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農業發展規律,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五、聯系當地生產實際,開發校本教材
開設農學專業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實用性,但現在的教材系統知識講得過多,和本地生產實踐聯系的內容很少,不能滿足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因此,有能力和條件的學校和老師應該立足當地的生產實際,開發適合當地的校本教材,這樣既能滿足當地生產實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教師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服務意識第一”的教學理念,在組織專業課教學方法上采取“三動”的教學模式:教師的“啟動”,學生的“主動”,師生的“互動”,使學生在樂中而樂;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貫穿“四個一”:激發學生一點興趣,體驗一個學習過程,領悟一項操作技能,留下一個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張秀萍,劉巖.農業中職教育發展的思考[J].現代交際,2013,08:189.
[2]余廣積,竇學誠.淺議農業中職教育存在的困難及發展對策[J].甘肅農業,2012,11:85-86.
篇5
多年實踐教學表明,應用性極強的專業課教學在教學方法上的改進要選擇適合課程本身的道路,而不是一刀切。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有許多優勢――信息量大、直觀性強。在專業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合理采用多媒體手段,給教學過程注入新的活力,改變傳統專業課教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方便快捷地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尤其是某些重點章節且內容較為復雜、直觀性較強的,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視頻播放等手段演示給學生,把學生從抽象思維帶到感性認識,這有助于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例如在講到作物病蟲害如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時,很多病害、蟲害通過口頭講授很抽象,學生很難了解其基本特征,如果利用課件展示蟲害、病害等相關特征和危害作物的癥狀表現,則使學生很容易接受。然后,學生通過田間觀察,能清楚地辨別出哪些是病蟲的危害,從而能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又如在講到食用菌栽培技術時,如果通過傳統課堂講菌種是怎樣培育的、各菌種有何特性、在生產中是如何栽培的、后期管理、綜合防治技術等相關內容,實際效果會非常差,但通過視頻播放整個操作過程,學生就會有直觀的認識,也比較感興趣,掌握起來方便快捷,而且又節省了很多教學時間。這樣,能讓學生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很多時間都不能明白的問題,在短時間內能輕松掌握。
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能讓很難用語言表達的問題、學生很難理解和掌握的問題在輕松愉快中接受,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采用多媒體教學能讓學生在看似娛樂的過程中學到知識,不僅節約時間,而且專業課教學效果會更好,這是提高農學專業課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任務。
總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農學專業課的理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從而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提高。
篇6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農學專業課程體系各類課程自身的完善
1.理論課程的改革。現行農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學科課程,有利于學生學習扎實的基礎知識,但往往與實際脫節,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改革現行理論課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課程內容的綜合化,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包括專業知識和非專業知識的綜合、科學知識與人文知識的綜合、教師經驗與學生經驗的綜合、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綜合[1]。當前社會中出現的許多實際問題都具有開放性,都需要多學科的通力合作才能得到解決。高校課程要在內容方面進行文、理、工等學科的相互滲透,開設綜合學科的課程和跨學科的課程,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將課程進行整合是教學工作者不斷努力和探索的方向。(2)減少理論性知識,增加方法性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72年出版的《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提出:“教會學生學習的口號。”現在教師在課堂上主要以傳授知識為主,但一個學科的知識是無法學完的,我們必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的能力,尤其是發展學生以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基礎的應變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減少結論性知識的傳授,少說結論,多提問題,多教方法性內容,積極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該學科的思維方式。(3)使課程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現階段存在著學生為了學而學的現象,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大學英語”課,大多數學校安排兩學年,很多同學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而學習英語,通過之后往往就不再學習英語了,并且英語教材內容陳舊,激發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選擇時代性較強、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內容,選擇這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不斷提高英語水平。筆者也提倡將兩年英語課程安排為四年,使學生能夠不間斷地學習,真正提高大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2.實驗課和實踐課程的改革,培養創新精神。(1)更新實驗內容,調動學生實驗積極性。由于實驗內容過于陳舊,與專業課程的聯系不夠緊密,難以得到學生的認同,難以調動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因此,應及時刪除、修訂那些知識陳舊且結構不合理的實驗內容,增加與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相適應的新型實驗,加強與專業課程的聯系,把現代科研成果有效地融入教學中,得到學生的認同和主動參與。(2)調整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的比例。驗證性實驗在規范好了的實驗框架下進行實驗,若無操作失誤等特殊情況,一般不會出現意外。因此,學生所寫出的實驗報告大同小異,實驗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增加探究性實驗,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得出結論,由教師集中分析,評選出好的方案,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2]。(3)增加實驗課程之間的相關性,培養綜合能力。由于現有農學專業實驗課程之間的連貫性較低,學生所學的實驗技能較為單一,不能形成綜合運用實驗技術的能力。因此,要加大綜合性實驗的開設力度,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4)降低認知性實踐比重,提高生產性和科研性實踐比重。認知性實踐如讓學生利用暑期時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借此來認識農業、農村和農民,使學生增強對社會的責任感。生產性和科研性實踐注重能力的培養,例如可以讓農學專業學生從三年級開始跟隨指導教師進行完成科研任務,激發同學對科研工作的興趣,促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3]。(5)實踐環節的理論指導不足,加強實踐課程教材的編寫。目前農學專業的實踐性教材多以實驗指導書和實習指導書形式為主,很少有專用教材。在實踐課程的建設中,必須加強對實踐課程教材的研究,編寫“教、學、做”融合的一體化教材,既具理論性又具操作性。只有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共同作用,才能使學生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協調發展。
二、農學專業“能力本位”課程體系各類型
課程間關系的優化“結構主義”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關系重于關系項”。因此與課程體系各組成部分自身的完善相比,各組成部分間關系的調整更能促進課程體系結構的優化。
1.處理好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之間的關系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對人才和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由于大學生自身條件、興趣、愛好、特長等方面不同,他們對知識的需求也表現出多樣性,因此,課程形態的多樣化成為高校課程改革必然的趨勢。因此,在開設必修課的基礎上,應加大選修課的開設力度,便于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做出選擇,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實現因材施教。
2.處理好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農學專業的課程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但這并不意味著過分強調實踐課程的作用。因為理論課程是實踐課程的基礎,只有學好理論課程才能進行實踐課程的學習;反之,學好實踐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檢驗自己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達到最優的學習效果。目前,大多數農業院校農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過多,實踐課程較少,不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重視理論課程開設的同時,應增加實踐課程的開設,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3.處理好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之間的關系。分科課程強調學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綜合課程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整體認識能力和動手能力。二者是相對的概念,沒有明顯的界限。在農學專業的現行課程體系中,分科課程占主導地位,而綜合課程開設相對較少。由于農學專業的最主要特點是較強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因此,應加大綜合課程的開設比例,培養學生多學科交叉學習和綜合運用多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處理好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的關系。學科課程側重于基礎能力的培養,而學科課程更側重于學生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二者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培養目標是一致的。當前的農學專業教育強調學科課程,而忽視活動課程。具體表現在,培養方案中對學科課程有明確要求,而對活動課程并沒有任何規定。因此,在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應根據學生興趣和需要增設更多的活動課程,如各類專題講座、學術報告、學術沙龍以及專題討論等。
三、農學專業“能力本位”課程體系結構的優化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試圖為農學專業課程體系構建一個較為合理的結構。主要采用課程組合多樣化,這是指各類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不同比例、不同搭配和在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中的不同位置等。將內在邏輯聯系緊密和具有普適性的不同學科的內容整合在一起,分為幾大課程模塊,在每個模塊內提供不同課程供學生選擇。主要內容是:
1.提高綜合課程開設比例。主要是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提高實踐課程開設比例,增強學生實驗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將原有理論課程中的實驗從理論課程中分離出來,將實驗課程與實踐課程根據內容重新組合,形成實驗實踐課程體系,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
3.增加選修課程的比重,構建模塊化課程,學生除學習人才培養方案規定必須修讀的課程外,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在各大模塊中進行選擇。我們將理論課程分為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和公共任選課四大模塊。其中公共課模塊包括馬列課、外語、計算機、體育等課程組成;基礎課模塊包括數學類、化學類、物理類和管理類課程;專業課模塊包括專業必修課(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拓展和提高課程)。公共任選課模塊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關課程。在實驗實踐課程中根據其能力層次也構建出基礎實驗模塊、田間農學認知實驗模塊和專業科研訓練、生產實踐和畢業設計三大模塊。實驗室內基礎實驗模塊課程以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為培養目標;田間農學認知實驗模塊課程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為培養目標;專業科研性實踐、生產性實踐和畢業設計模塊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培養目標。
篇7
關鍵詞:農學專業;教學;問題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當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十以來,黨和政府強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當中,農民理所當然地成為生力軍,其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水平必然成為新農村建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縣級職教中心農學專業的主要任務就是不斷提高專業教學的有效性,培育本縣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農業技術人才。從教近三十年來,我始終在職教中心從事農學專業教學工作,經常參與學校和上級部門組織的聽課、評課活動,對于中職農學專業教學的變化深有體會,經常為各位同行的敬業精神所感動,但對于教學當中所出現的失誤也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在此梳理一下,以供大家參考。
一、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學直奔主題,前后內容缺乏銜接
在教學當中,我們最為常見的導入方式是這樣的: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如此導入直接切入主題,確實節省了寶貴的教學時間,但是由于沒有對已經學過知識的銜接性復習,學生對于新的課程內容也難以真正理解,往往辛辛苦苦地聽一節課,卻感覺大腦一片空白。
(二)內容設計不當,忽略了教學主題
在題目為《棉花田間管理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培養課當中,應該重點講述棉花不同生長期的管理要點和注意事項,結果有的教師在棉花的栽培流程上花了較大的篇幅,而這些本應該是上一節課的內容。教師這樣做,過多地復習已經講過的內容,勢必會沖淡教學重點,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在教學中,溫故而知新是不能否定的。但必須注意,溫故的目的是為了知新,教師必須把握好溫故和知新的度,由于溫故而影響知新的做法是斷不可取的。
(三)要求任意拔高,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
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都應該與學生的認知結構相符合,否則將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但是,中職農學專業課程,特別是專業理論課程,一直延續使用大學教材“精簡版”的做法,教師在教學當中經常會出現教學要求“大專化”的現象。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如此隨意拔高,學生如何接受得了。
(四)理念模式陳舊,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從現實情況來看,縣級職教中心的辦學條件已經今非昔比,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不再是新鮮事物,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也應該隨之更新,但實際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如有的教師在教學當中仍然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教室當中面對教材和黑板,靜靜地聽教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地講解。教師則一直在自問自答式的表演,極少甚至完全不與學生交流。如此教學,教師完全沒有考慮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如何讓學生理解更多的專業知識。但是,如果我們能恰當地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展示一些影像資料,學生定然會形成較深的感性和理性認識,教學效果將會大不相同。
(五)過于重視理論考核,評價機制滯后
受傳統的教學理念影響,中職農學教學仍以理論考試為教學效果評價的標準,過于重視理論教學的考核,這就造成了過程性評價的先天缺失。從當前來看,中職農學專業重在服務“三農”,如果仍延續過去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機制,就違背了中職教育以就業為本的原則,使教學過程性評價被忽視,最終導致職普教育難以分清的結局。因此,職教中心農學專業教學應該堅持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原則,突出職業化的評價理念,將就業需求和行業標準引入到教學評價當中來。
二、解決策略與建議
(一)抓住教學當中的主要矛盾,使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結構網
教學實際上就是處理教師、學生和教材三者關系的過程。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所經歷的是由“不知”到“知”的過程,教師所做的則是正確處理自己“已知”和學生“不知”之間的矛盾,而這一矛盾正是教學的主要矛盾。這里所說的“已知”是指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從實踐來看,經歷過專業訓練的農學專業畢業生會基本了解農業科學的概念、定理和定律,但并不能夠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細節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精讀教材,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清晰的知識結構網。
(二)知識與能力并重,突出能力培養
中職教師需要鉆研教材,但更應該鉆研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的方法。鉆研教材最為重要的是挖掘教材當中所有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成長的要素。如梳理解題思路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和定律,也有利于學生總結能力的提升。由于教學時間、場地等因素的限制,學生在學校當中只能夠學到一些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真正對其日后走上社會有指導意義的還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專業能力。當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其能力會隨著實踐經驗的不斷豐富而擴展和更新,促進學生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因此,教師應該摒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堅持知識與能力并重、突出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
(三)理論實踐相結合,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與其他學科相比,農學專業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突出表現為綜合性和應用性上。所謂的綜合性就是指農學與生物、化學、統計學等學科之間聯系密切。所謂的應用性就是指農學與農業生產實踐密不可分。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不應該僅僅局限在有限的課堂之上,而應該面向農業生產實踐,建立與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實驗是重要的實踐環節,實驗的種類和數量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但是,由于重視程度不夠,職教中心根本沒有建立富有針對性的實驗科目,實驗教學完全依賴于教師的直觀感覺,這便給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因此,教師應該重新調整實驗教材的結構布局,整理和總結以往的實驗內容,匯編成冊,為學生的實驗學習提供參考。
(四)注重執行性,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篇8
關鍵詞:融洽;成功;興趣;激發;樹立自信;理論聯系實際
農學專業是我縣職高創辦以來一直開設的骨干專業,究其歷年生源,90%以上的農學專業學生均來自農村家庭,這說明多數學生家長都是有的放矢的選擇實用型專業,希望自己的子女通過職高學習,至少能學到一技之長,以便將來學有所用。然而,對于絕大多數職高生來說,由于學習基礎較差、接受能力有限,加之,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沒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信心,學習和生活中一旦遇到小小的困難和挫折都會使其悲觀沮喪,甚至產生厭學心理。
基礎生物學作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須認真學好的一門基礎文化課,對于農學類職高生來說更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學好植物生理學、作物栽培學、土壤肥料學等多門類農學專業課的重要基礎。因此,要想培養出真正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實用型農學類職高生,上好生物課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對自己16年的生物教學經驗進行總結,談一點上好農學類職高生物課的粗淺看法。
一、貼近學生心理,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對待學生,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不要自己高高在上,輕視學生,在學生中樹立良好的形象,而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師生關系的融洽與否,從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心態和學習動機,最終影響到教學效果,這一點對職高生來說尤為重要,由于大多數職高生都有較強自卑心理和較強的逆反心理,師生關系不融洽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因此,要充分注意和掌握職高生的這種特殊心理,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這樣的自我介紹:“我叫羅映珍,來自農村家庭,和你們一樣也是農學專業畢業的,我酷愛交朋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好朋友。”簡單、謙和,非常能貼近多數學生的心理,能讓學生感到很親近,自然,也就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奠定了基礎。
二、充分肯定和贊同學生的專業選擇,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首先,通過分析當前的就業形勢,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當前社會就業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大中專學生都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挑戰,傳統的就業和擇業觀認為:只有進入國家公職人員階層,也就是所謂的拿到了鐵飯碗,才覺心安理得,終生才有保障。然而,隨著我國體制改革推進,鐵飯碗也會全面被打破,因此要引導學生—擇業觀不能拘泥于國家公職人員,去稀罕那個“鐵飯碗”。俗話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我們既然選擇了農學專業,就要堅定信念,認真學好各門專業知識,掌握相關的操作技能,將來能在農村發揮專業特長,立足各自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扎扎實實的在農村干出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來。
其次,結合當前我縣的農村具體實際,進一步激勵學生學好本專業,樹立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思想。要讓學生明白:我縣廣大農村有著極其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較為適宜的氣候條件,泡核桃、優質梨等經濟林果以及特色蔬菜,天麻、重樓等貴重藥材均適宜生長,種植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同學們只要能正確面對人生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多開動腦筋、多收集相關信息、多借鑒成功人士的經驗,緊緊抓住機遇,依靠國家的農村產業發展政策,敢當風險、勇于創業,同樣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樣可以得到社會重視和尊重,關鍵在于,從現在開始就要樹立信心,腳踏實地的學好所學課程。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本專業的信心,為今后的生物學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以往屆農學專業畢業生成功創業事例,激勵學生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我首先提問學生:“你們是否聽說楊立明、字應海、駱樹林這三個名字?”告訴你們吧:“他們都是你們的老大哥,分別是我校農學專業一、二、三班畢業的學生,都是出生于貧困的農村家庭。在校期間,他們都是品學兼優、能夠吃苦耐勞的好學生,是廣大老師和同學們心目中的佼佼者。畢業十多年來,他們都是立足自己所學專業,憑著自己刻苦、勤奮和永不服輸的精神,各自成就了一番事業。楊立明已在天池當地建起了近千畝的麥地灣梨優質梨園,產品暢銷省內外,如今,每年的純收入已突破百萬元,擁有了自己的私車,還擁有了價值幾百萬元的廠房和冷藏庫,并帶動了周邊上百名農民工就業;字應海已在關坪當地建起了近百畝的重樓等藥材種植基地,如今,不少當地和外地客商紛紛前來向他討教重樓種植技術,并不斷有人向他訂購重樓種子,僅以種子銷售一項年均純收入就達近百萬元,產品供不應求;駱樹林已在丹塢本地自家的荒山上種植了三百多畝的泡核桃,如今也已經初見成效,年產值已突破十萬元,去年,駱樹林因更看好重樓的市場前景,將其泡核桃基地以一百五十多萬元轉賣給外地客商,在天燈租賃土地發展種植重樓。可談及他們的創業歷程,又能有幾人體會得到其中的辛酸,為了解決生產上的技術難題,他們不恥下問的四處拜師學藝,反復向原來的專業課教師請教,經常向專業課教師借閱相關技術書籍,有時還得請專業課教師親臨生產現場作指導。為了解決生產資金困難問題,他們曾反復找各級政府,爭取項目扶持,甚至低三下四的去求銀行和信貸部門申請貸款。在他們創業的當初,由于梨果賣不出去、泡核桃價格十分便宜、重樓等貴重藥材更是無人問津,曾經有多少人對他們冷眼相看,冷語譏諷,甚至還有人在背地里說他們簡直就是,花冤枉錢。可他們就是憑著自己超前的膽識和非凡的意志,經過了多少困難和挫折的歷煉才成就了今天的事業。“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凡是創業都要經受各式各樣困難和挫折,我希望你們要以他們三個為榜樣,向他們看齊!
四、理論聯系實際,用農業生產中大量的、通俗易懂的、與生物學知識應用有關的實例進一步闡述學好生物學的重要意義,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源泉,是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的一種巨大力量,在對某學科產生興趣的前提下,學習效果會是事半功倍,教學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在學生進入農學專業的第一天,老師就要通過大量的、通俗易懂的實例,說明生物學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闡明學好生物學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引起學生的重視,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課欲望。如:“農業生產中為什么要講究合理密植?為什么要提倡間、套種?為什么要提倡合理施肥、合理灌溉?這些問題都是生物學基本原理在農業生產中的靈活運用”。
老師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教學上以后,要趁熱打鐵,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訴學生:“由于各種生物都是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通過合理密植才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生物產量,種植密度過高或過低,則由于光合面積減小,光能同樣沒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一定要講究合理的密度,方可獲得高產的目的;由于各種作物的生物學特性不同、生育期不同以及各生育期對光照要求不同,所以,采取高矮作物搭配、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搭配等方式進行間作或套種,就能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從而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這一目的;又由于不同的作物品種其需水、需肥量不同,同一種作物的不同生育期其需水、需肥量也不同,所以,要根據各種作物的需水、需肥規律進行合理施肥和科學的水分管理。并告訴同學們,學完生物課以后,就會明白很多類似問題的科學道理,懂得科學種植和科學管理的必要性,從而,達到增強農學專業學生學好專業課信心和迫切感,并深深明白:對于農學類專業來說,生物課是一門最重要的基礎學科”。
總而言之,圍繞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來組織好農學類職高生的第一堂生物課,看似不夠切題,可其教學效果卻是異常顯著,筆者認為,別出心裁的組織教學內容,挖空心思的上好農學類專業的第一堂課,對于消除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畏懼心理,樹立學生學習生物課的濃厚興趣,并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個具有親和力的教師的良好形象,對以后的生物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中等職業學校課本《生物學》全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編著;
[2] 黃希庭、鄭希付主編的《健康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篇9
[關鍵詞]高等農業院校 農學專業 應用型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陳宏濤(1977- ),男,天津人,天津農學院農學系,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天津 300384)
[課題項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委員會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沿海都市型農業背景下農學學科特色專業質量建設標準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e02-0901)中國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0)18-0100-02
隨著農業科技和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農業產業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模式。同時,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國家就業體制的變革,農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日趨嚴峻。這些外部環境條件的不斷改變促使地方農業院校農學專業需根據自身的性質、現實發展狀態,找準專業特色和優勢,科學、準確地進行專業定位并適時調整。天津農學院農學專業積極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開展人才培養目標、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與改革,適應社會多樣化的需求,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地方農業經濟建設和地方農業高校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特質
1.行業性。從知識結構來說,面向“三農”,根據農業發展的最新要求構建知識體系。由于應用型本科是以行業為中心設置專業,不是面向具體的職業崗位(群),專業口徑應更寬,專業基礎理論則應該更厚①,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特別是作物生產的專業知識,例如大田作物耕作栽培、遺傳育種、農產品貯藏及加工、技術推廣的知識,從而具有發展潛能和技術創新能力。
2.應用性。從能力結構來說,應用型人才應該具有運用科學理論知識和方法來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將解決方案付諸實施的實踐能力。應用型人才的“應用性”不僅是繼承性應用,而且是創造性應用,通過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創造性地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3.社會性。從素質結構來說,應該具有更強的社會能力,如口頭與文字表達能力、調查研究與決策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獨立獲取知識和信息處理能力、交際能力等。
二、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著力點
1.突出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往由于重理論輕技能、重教學輕實踐,致使培養的學生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就業能力較差。應從實際出發,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重點,強化素質教育,使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滿足社會需求的動態培養。隨著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推進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產業結構正由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向產前、產中、產后延伸,對農學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不能一味與重點大學看齊,應該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將新農村建設需求作為“中心”依據,強調“地方性、應用性”,形成自己的特色。
3.強調體系優化的科學培養。遵循農業教育發展規律,在專業方向、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踐教學等方面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結合專業特色,使各環節相互銜接、相互支撐。應在重視動手能力實踐性培養的同時又重視理論基礎的教育,避免延續應試教育②。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培養形成創新的意識。
4.增強學生主體性意識的培養。目前大學生內心的主體性意識比較強烈,如果過于強調統一性,忽視個性的發展和培養,就會使學生自主性和主動性喪失,影響創新精神的形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能統一規格、千人一面,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活化人才培養機制,喚醒和培育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三、天津農學院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歷史與進展
1997年開始,天津農學院農學專業在進行人才培養回顧與思考的同時,以“學校—學生—社會”為主線進行調查研究,探討高等農業院校素質體系,教育思想轉向素質教育,根據人才培養狀況和需求,確立了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城效型、復合型農業技術及管理人才的培養目標,重新界定了“增厚基礎,拓寬專業口徑”的內涵③。
2000年后,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和我國成功加入wto,尤其是農業生產形勢的巨大變化和社會對人才素質要求的改變,農學專業以人才市場需求和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的需要為出發點,努力形成與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結合天津地區的特點和學生對就業及個性發展的需要,研究都市型農業院校農學專業學生在21世紀綜合素質提高需要的知識體系和技能要求。1999~2004級近400名農學專業學生參與了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實施方案的試行,他們的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知識結構更完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步形成。
從2005年“十一五”重點學科建設開始,是農學專業建設質量大幅提升的階段,也是專業優勢與特色的形成階段。為適應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時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與完善,建立了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位一體”的“兩段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2008年農學專業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特色專業。農學專業朝著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方向,確立了“三創一基”人才培養目標(即培養創造、創新、創業意識和提高基本技能),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需求,從專業設置、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的確定到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環節的管理與社會需求接軌,凸顯出為地方農業經濟社會服務的特色。
四、培養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措施
1.立足地方經濟建設,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立足于地方實踐需要,服務沿海都市型現代農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適應社會對農業人才的需求,培養面向“三農”、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應用型高級農業人才。科學構建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體現“厚基礎、重能力、高素質”,重視基礎理論教學和實踐能力的提高,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根據天津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在專業方向設置等方面以“農”為本,重新審視人才培養過程,對教學模式、教學計劃等諸多方面進行適當調整,把“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作為構建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主線,從而培養出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具有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轉貼于中國
中國2.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改革。隨著社會需求對人才要求的變化,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夯實基礎、拓寬領域、強化實踐、突出特色,使課程體系具有“通、實、廣、跨”的特點。通,即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打通培養,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即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比重增加,使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廣,即將教學面由產中向產前、產后拓展;跨,即增加跨學科選修課程種類,鼓勵學生修雙學位和跨專業選修,拓寬知識面,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培養。專業課程從核心課程和特色課程兩方面進行調整。一方面,遵循專業要求,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和專業能力,為學生繼續深造做好積淀;另一方面,根據天津農業的發展特點及作物種類設置課程,同時也設置了反映學科發展和交叉邊緣的課程,如“作物育種學”“遺傳學”“作物栽培學”。開設了與生物技術相關的課程“分子生物學”;涉及農業、農村、農民等諸多要素的綜合應用型“農業推廣”課程;為了讓學生了解大農業,整合了“現代農業概論”,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高新技術,進一步拓寬了專業知識向產前、產后延伸。 3.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建設了農業分析、作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科學與工程等實驗室和植物細胞工程研究中心、特用作物改良工程中心、天津中日水稻品質食味研究中心(天津市級研究中心)。加大了大型儀器設備和農科類實踐教學設備的投入,實驗室對全體農學專業本科生開放,使學生盡早進入實驗室開展研究。加強學校與社會、專業與經濟建設的聯系,利用社會多種不同的教學環境資源,構建產學研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平臺,先后與農業企業共建了七個產學研一體化的校外實踐基地。
在教學中做到課堂教學、實驗課教學、田間生產實踐三段教學環節緊密結合,形成了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踐、設計性實驗相互銜接,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的多層次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所有的實驗教學都編制了教學大綱,實驗開出率100%。充分利用本專業的教師全部在主持或參加市級以上課題的有利條件,讓學生較早參與教師的科研實驗和課題研究,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認識,形成了“課堂教學、科學研究、專業實踐”三元結構的教學模式。譬如在近兩年教師的28項科研項目中,吸納了全部農學專業本科生。
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科研團隊合作。建設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團隊成員注重專業素質和開拓創新精神的培養,愛崗敬業,優勢互補。引進人才既看學歷、職稱,更注重實際學術水平、研究成果和職業道德,形成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密切結合的有效機制。積極開展教研活動,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和學生參與性的培養。農學專業已擁有專任教師21名,其中教授10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3人。近兩年,教師發表科研論文70余篇,被sci、ei收錄12篇,申請專利2項,承擔科研項目28項,其中國家級5項,省部級23項,增強了教師的科研水平。
5.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了有效地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會為載體,積極引導社團開展校園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專業實驗競賽、文化創意大賽、創業大賽等科技競賽平臺。組織學生申報天津農學院科技創新課題,安排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作為學生課題項目的指導教師。通過課題立項,學生科研積極性提高,有效地培養了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近三年來,本科生申報學校科技創新項目45項。同時,我校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并獲得了優異成績。學生在公開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5篇,其中在核心期刊9篇。考取研究生數量比例穩定在30%左右。
6.建立靈活的管理運行機制。積極推行學分制,建立了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反饋系統,做好教學督導工作,定期對教學文件、試卷及實驗的情況進行檢查,通過學生評教、教師評教、領導聽課等制度形成多條教學信息交流反饋途徑。嚴格考試管理制度,考試方式由單一的閉卷考試改為開卷、口試、論文、實踐操作等多種形式結合。在考試內容上,側重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
五、結語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天津農學院農學專業作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應充分發揮農科專業優勢,緊緊圍繞沿海都市型農業經濟發展需要,把握好專業發展方向。按照注重社會需求特點、同類互補和發揮自身優勢的原則,突出專業方向的特色建設,走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道路,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創業能力,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
[注釋]
①徐理勤,顧建民.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及其運行條件探討[j].高教探索,2007(2):58.
②瞿志印.高等農業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幾點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9(8):5.
篇10
【關鍵詞】農學 教學內容 制定標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54-01
教學內容來自師生對課程內容、教材內容與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師生一方面合理地利用教材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取舍、加工;另一方面,師生可以科學地加工教材,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它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了引導作用、動機作用、方法論指示、價值判斷、規范概念等,包括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活動的全部。農學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標準是確定課程結構的綱領文件,圍繞人才培養方向,將“四位一體”的教學導向進行教學內容標準制定。教學內容標準的制定是對教學目標、課程性質和大綱框架等方面的具體描述;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設計的依據,對課程教學改革起指導作用,規定了任課教學的各項任務。
一、制定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教學內容制定以課堂、教材和教師為中心,按部就班、墨守陳規,難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形勢下教學內容標準制定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促進教學相長。
2.以目標為導向
農學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學生能全面掌握本專業的科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管理知識和管理能力,成為具有從事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技術推廣、能經營、會管理的多種能力的卓越農業科技人才。教學內容必須以培養目標為導向,才能增加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和市場競爭力。
3.理論結合實踐
農學專業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因而教學內容標準制定要將理論知識教學和應用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能夠利用所學專業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能夠獨立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學內容標準制定要明確提出每一個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內容、操作方法和具體要求,有可操作的考核方法與標準,要緊密結合理論教學。
4.與時俱進
農業教育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農學專業知識和技術隨科技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制定必須要與時俱進,反映農業科技變化。如傳統農業要求精耕細作,而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是規模化、輕簡化、集成化、機械化。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巨大變化,農業生產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多元化生產目標愈加明顯,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必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更新,使學生掌握最先進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術,才能適應新時期農業生產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從事農業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
二、制定思路
1.更新教學內容
培養卓越農學專業人才,要求根據社會和農業科技發展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修改、更新、補充、充實、完善。傳統農業專業的教學內容主要建立在為傳統農業生產培養技術人才層面,與未來農業生產對其做作業的技術人員要求形成較大反差[1]。在傳統農學專業教學內容中對現代農業機械化生產技術,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農業生物信息技術等體現不夠,滯后于現代農業生產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因而教學內容制定必須要刪除陳舊和重復內容,增添現代農業所必須的內容并突出實踐教學比重,著重動態、發展和整體的科學思考方法,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全面的認識。
2.突出專業特色
教學內容標準的科學制定需突出本專業的特色[2]。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構建具有特色的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貫穿整個教學進程,加強生產實踐和勞動技能培養,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比例,對不同年級不同階段開設實踐性課程,如一二年級的專業勞動周和專業實踐、三四年級的畢業論文實習,以及從2014級開始的“本科生導師制”,學生進入課程組近距離接觸科研和生產,實踐教學放在了首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突出了農學專業的專業特色。
3. 注重綜合素質
培養學生成為有知識、善技能、懂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教學內容制定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充分體現專業培養目標之下的專業素質、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提高。
三、制定步驟
1.課程目標
課程教學內容制定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包括知識體系方面的目標,能力結構方面的目標 ,職業素養方面的目標。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大綱,即“教什么,如何教”,用以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為課程教學提供內容框架,提出教學、評價建議和教材編寫、審查要求等。
2.內容標準
在明確教學目的以后,設定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包括教學內容與學時分配,課程描述和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包括對知識或技能的記憶、概括、分析、綜合、表達、運用、評價等方面的要求以及科學精神、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培養要求等。教學內容要重點突出、難點分散,教學計劃進度合理、多媒體使用得當。
3.課程評價
課程評價要堅持能力目標、任務訓練、學生主體為原則。根據課程目標確定課題評價和考核方式,如考試、考查、測驗、論文、調研等,具體考核方式由課程性質而定;成績評定如:期末考試成績(X%)+平時成績(包括上課出勤、平時作業等)(X%)=總成績。課程實驗(沒有單獨設立實驗課的實驗)成績作為課程平時成績的組成部分,占課程平時成績的權重為X%(根據實驗總學時確定:10%-50%)。
4. 實施建議
根據教學目標給出課程教學建議,評價建議,教材編寫建議,課程資源開發建議,根據課程之間的相關性給出先修課程和后續課程,列出選用教材,建議選用近三年出版的精品教材、獲獎教材、國家級規劃教材、全國統編教材;也可選用經過學校批準立項且公開出版的自編教材;給出必讀書目和選讀書目。
參考文獻:
[1]官春云.建立“大農學專業”的實踐.中國高教研究,2002,(7):22.
[2]王林生,張雅莉.農學本科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思路及原則探討.產業與科技論壇, 2010,9(5):140-142
- 上一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 下一篇:社區防災減災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