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養范文

時間:2023-11-09 17:47: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初中生思辨能力的培養

篇1

一、初中生思辨能力普遍缺失的原因

傳統的儒家思想強調“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教師和課本都具有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語文課就更容易受到這種歷史文化的影響。雖然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利于課堂的管理和教學的有序進行,但是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學生在灌輸式的模式下,思維會受到禁錮,想象空間縮小,獨立思考能力得不到提高。

考核方式也是限制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因素之一。許多作文題目都圍繞著勵志、感恩等話題展開,很少有鍛煉學生發散思維的話題。閱讀理解和詩歌鑒賞也有所謂的固定格式和標準答案。學生如果沒有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回答,得分就不會高。這樣的固定答案十分限制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可能使學生淪為考試機器。老師的水平不高也會導致課堂中思辨能力培養受限。教師如果要具備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資格,就必須博覽群書,對于專業知識以外的如心理學、社會學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做好教育培養的工作。

二、初中語文課堂中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途徑

1.創新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禁錮思想

受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語文課堂通常是填鴨式的灌輸教學,學生也習慣了只接受不質疑、不思考的學習模式,老師應當勇于創新,打破這種陳舊的禁錮思想,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教授周敦頤的《愛蓮說》時,對于“蓮,花之君子者也”的說法,就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意見。有的學生認為,除了蓮花,桂花也是君子之一,因為桂花沒有在春天與百花爭艷,而是在秋天默默開放,為自然奉獻出自身的香氣,雖然它沒有美麗的外表,但是它有舍己為人、高風亮節的氣質。對于這番言論,不管是否正確,老師都應該給予鼓勵,而且可以引入更深的內容,將李清照的“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為補充,完善學生的言辭,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散學生的思維。又如《阿Q正傳》中的阿Q精神,學生持怎樣的態度,支持還是反對,教師可抽出課堂時間讓學生各抒己見,不必得出統一結論,只要能夠達到訓練思維的目的就好。通過這樣的鍛煉,可以逐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其思辨能力。

2.豐富教師的知識儲備

一個學識淵博、知識儲備量大的老師更能教出優秀的學生。所以,要想通過語文課來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語文教師的知識水平是至關重要的。同樣是初中語文老師,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博學的教師的課堂往往更加開放,學生的討論十分活躍,而不注意知識更新的老師則更喜歡灌輸式教學,這就直接導致了學生思辨能力的高低。為此,教師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利用休息的時間給自己充電,豐富知識儲備,促進觀念更新,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如講授余秋雨的《道士塔》時,可將文字所涉及的歷史淵源講述給學生聽,鼓勵學生保護我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并發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

3.組織相關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教師應該利用課余或課堂時間,讓學生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討論,并就該話題開展辯論賽,全員參與,各抒己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辯論能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如“陶淵明的思想今天還可取嗎?”“隨機應變好還是堅定執著好?”等,這些話題都是很有代表性的。除此之外,作文也是鍛煉思辨能力的好方式。教師除了布置常規的題目外,還應該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曹操,我想對你說》等,這些新穎的話題,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給了學生無窮的想象空間。

4.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

篇2

情感是最好的激趣“導師”,是學習實踐活動的“源動力”.部分初中生自主學習活動不能深入開展,自主學習效能不能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于內心缺乏“認同感”,行動缺乏“一致性”,情感缺乏“積極性”.學習對象自主學習活動深入開展,需要良好內在情感熏染.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生自學能力培養進程中,要從情感“入手”,激趣“做起”,利用教師教學語言的激勵性,融洽師生關系的促進性,生動形象教學情境的渲染性,有效“撥動”初中生內在積極情感這根“琴弦”,激發和提振學習對象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積極性.新改版的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不管是教材設計,還是教材內容,都給人“撲面春風”、煥然一新的感覺.教師應利用新改版教材的特性,設置融洽、適宜教學氛圍,激發和提升初中生自主學習的內在情感.例如,在講“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時,教師利用教材內容生活性特點,利用電子白板設置“某一學生站在鏡子前的影像”的現實案例,為學生展示數學“生活美”,使學生保持積極情感,增強能動自學意識.

二、強化學習技能策略傳授

教育實踐學認為,學習技能、學習策略,是學習對象深入高效開展自主學習活動的“保障”.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個體,都掌握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具備良好的學習技能.但部分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經常會忽視學生主體技能方法的傳授,“知之不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實際運用時“手足無措”,效果不佳.因此,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師應該將學習技能策略傳授作為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強化對學習技能、學習策略的講解,并提供學習實踐的活動載體,組織學生開展動手實踐、思考分析等“體驗”活動,做好學習方法、學習技能講解活動,明晰解決問題的方法內涵,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策略方法深刻理解,科學掌握,為有效自學活動開展提供方法論.例如,“轉化思想解題方法”是初中生數學解題活動中經常運用的一種解題策略.教師為傳授此種數學解題策略,先對該解題策略進行初步講解,向學生指出轉化解題思想方法的定義以及特點,讓學生對此解題方法有初步認知,然后利用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之間的關系,設置該方面的問題案例,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探析解答活動,初中生分析問題條件以及解題要求后,根據教師解題策略的講解內容,認為該問題解答時應該:利用一次函數與一元一次方程在數與形方面的練習,進行有效轉化.教師對學生探析思路進行指導補充,并在學生解決問題活動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所思、所想、所解,歸納該問題解答的一般策略,學生總結歸納認識到解決這類問題應運用轉化思想.此時,教師引導學生一起回顧總結解題全過程.學生在此期間,對“轉化思想”的解題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掌握,為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打下了技能基礎.

三、提供反思辨析實踐時機

篇3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數學;問題意識;培養;探究 

問題是數學學科豐富內容、復雜要義的集中“展示”和生動“代言”,他是數學學科的“精髓”和“靈魂”.數學學科的教學進程中,總是貫穿著數學問題的全程“陪伴”.教育學認為,數學問題是教師有效教學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學生主體數學技能及其素養鍛煉提升的重要“平臺”.初中生在感知、探析、解答數學問題的進程中,需要穩定、強烈、深刻的數學意識作為支撐和保障.教學實踐證明,數學問題意識是學習對象有效探究問題、解答問題的首要條件和重要保證.新的初中數學(蘇科版)課改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創造機會和條件,讓學生主體敢于問、愿意問、學會問、善于問.不可否認,當前大部分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較為單薄、問題解析能力較為薄弱,已成為初中數學教師需要著力探究的重要課題,深入教研和探索. 

一、創設融洽教學情境,在和諧氛圍中使初中生愿意問 

問題意識是學生主體內在數學學習素養,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是學生要有主動、能動的“問”的情感和愿望.但筆者發現,部分初中生缺乏主動“問”、積極“疑”的數學問題情感和動力.教育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類開展和實施一切實踐活動的思想“根基”和“力量之源”.處于情感波動期、反復期的初中生,更需要保持積極的學習情感和能動的學習狀態,積極思考,認真研究,主動設問,提出問題.新改版的蘇科版初中數學教材無論教材內容設置,還是教學體系架構,都為初中生學習情感培養提供了條件.因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數學教材內容生動性、實用性、豐富性等特點,借助于現代化教學媒體資源,創設出融洽生動、興趣盎然的教學場景,拉近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點燃初中生探索研析“火花”,在積極情感下樹立主動問、愿意問的內生動力.如“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性質”教學中,該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之一,就是引導初中生認清和掌握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關系.為觸發初中生對“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的關系”的問題意識,教者設置了“用事先準備好的5厘米、6厘米、10厘米、11厘米等幾根木棒,選取三根拼接成三角形”的動手實踐教學活動,讓初中生在教師的引導演示和實踐操作中,構建良好師生關系,在和諧氛圍中產生“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具有什么樣的關系”的問題疑惑,帶著問題、帶著困惑,深入進行探析新知活動. 

二、發揮問題探究特性,在解析案例中使初中生能夠問 

問題是數學學科的“外在代言”,通過數學問題“鏡子”,可以窺視到數學學科知識要義的深刻內涵和復雜關聯.教育實踐學指出,問題教學,一方面是錘煉學生主體解決問題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培養學生主體提出問題的素養.眾所周知,解決問題的進程,實際就是分析問題、產生疑惑、解決疑惑的探究發展過程.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將問題意識培養融入到問題教學之中,延長問題解析過程,在關鍵節點引導初中生思考研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從而帶著目標,帶著任務,深層次的探析數學問題,實現數學問題解答與問題意識培養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如在“如圖所示,已知有兩個建筑物之間的水平距離是18 m,現在站在A點測得D點的俯角α為30°,測得C點的俯角β為60°,試求出這個建筑物CD的高度是多少?”案例教學中,教師將解答問題和培養問題意識合二為一,同步實施.在感知數學問題條件環節,教師向學生提出:“仔細審題,你能從問題條件中發現哪些內容嗎?”初中生開展合作互助活動,共同探析問題條件,指出:“該問題涉及的數學知識點由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公式等數學知識,它是一道關于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中的仰角俯角問題”,此時,初中生自然而然將“視線”轉移到“如何完成解題要求”上來.初中生根據問題條件,結合所學數學知識,探析得到其解題思路為:“過點D作DE⊥AB于點E,由四邊形BCDE是矩形,可以利用正切函數知識,分別求出RtABC與RtADE中AB與AE的長,從而求出CD 的長度”.教者根據其解題思路,向學生提問:“針對此類問題,我們一般采用什么方法進行解答?”,此時,初中生帶著問題,深入思考,得出其解題方法為:“借助俯角構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是解此題的關鍵,注意掌握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三、利用學生認知沖突,在解疑釋惑中使初中生學會問 

初中生數學學習能力與現階段學習標準要求之間存在差距,導致初中生在研析、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認知錯誤和解題缺陷.初中數學教師應把學生認知沖突作為培養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的有利契機,組織初中生針對認知沖突,進行深入的反思和辨析活動,讓初中生產生“為什么出現此類問題”、“怎樣消除此類問題”的意識和想法.同時,教師要發揮教學評價手段指導功效,幫助初中生認清認知沖突存在的根源和“癥結”,引導初中生在反思辨析認知沖突中形成主動“思”和“探”的問題意識和技能,提高其自我提問、自我反思、自我質疑的意識和素養.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總之,培養初中生的問題意識是長久持續的系統工程,需要教師滲透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有目的、有目標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為初中生主動思維、素養提升、創新求異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健.引導自學質疑 培養探究能力[J].吉林教育,2010(27). 

篇4

關鍵詞:改進;思想品德;教學;思考

自從走上三尺講臺,我就一直從事初中政治(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工作,回顧多年的粉筆生涯,雖然成就不多,但體會頗豐,深感思想品德科目,地位特殊,要成為一位受學生歡迎的政治老師,并不那么容易。思想品德課包含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律教育、責任教育、理想教育和國情教育等知識,是老師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辨別真善美、假丑惡、增進學生了解國情的一個重要科目。那么,如何改進思想品德課教學呢?

一、政治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專業技術知識

初中政治(思想品德)科目的內容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和“淺”?!岸唷本褪钦慰颇康膬热萆婕靶睦斫】祵W、法律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知識;“淺”就是政治科目中涉及的內容量少,且多是一般常識性的淺顯知識。在教育教學中,要讓學生了解“多”和“淺”的知識,老師是最為關鍵的。所以政治老師要上好政治課,就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不可滿足現狀,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專業技能來適應時展的需要。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在教學中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得心應手,從而形成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技巧。思想政治課的改革與素質教育的實施,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新,學校德育工作的加強等等,都是與老師的才能與素養的提高分不開的。思想政治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全面提高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二、安排恰當的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初中政治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搖籃。作為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的意識,給學生創造一個表達思想、鍛煉語言能力的平臺。實踐證明,“說”與“想”是分不開的,學生思辨能力的發展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是有直接聯系的,發言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詳略得當的學生,往往具有較好的思辨能力。筆者認為,每節課前設置5分鐘語言實踐活動,可有效地使學生放松情緒,同時,可培養學生在眾人面前表達自己的膽量和信心,更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在語言實踐環節中,學生要站在講臺上,面對其他同學,講故事,講自己身邊的事情,或者針對網絡、電視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發表觀點,總之,就是要“說”。經過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的訓練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增強了,同時對周遭事物的觀察能力和對問題的認識水平明顯上了一個臺階,思辨能力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學生所講述的內容包羅萬象,其語言豐富多彩且具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其思維活動異?;钴S?;顒舆€增強了學生對生活的關注,課程以這樣的形式開始,可以讓學生盡快放松心情,避免產生倦怠和抗拒心理,順利進入后面課程的學習。

三、重視案例教學,滲透德育教育

政治課程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政治、經濟常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別注意對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將枯燥的理論生動化,有利于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

例如,在講授《感受責任》時,筆者運用了三聚氰胺毒奶粉的案例,展示了很多受害嬰兒和受害家長的圖片,學生受到很大的震撼。然后,筆者引出責任問題:責任包括哪些?有的學生說:等我們長大了,我們有責任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有的說:作為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我們有責任保護祖國。有的說:當在街上遇到有困難的人們時,我們有責任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有的說:當好朋友犯了錯誤時,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和寬容他們?!ㄟ^啟發式的教學,更容易讓學生從身邊的事例中了解什么是責任。對話式的交流方式,讓學生和教師處于平等的對話地位,使學生愿意主動地認識和接受事情的本質。同時,使用案例教學,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讓社會生活與課本知識緊密結合。初中政治課是德育的園地。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行為去引導和影響每一個學生,使他們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在德育中,如果單純地用道理向學生灌輸,學生可能會排斥;而案例比理論更直觀和明確,易于被學生接受。例如,筆者教育學生“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幫助”的時候,講了一個故事: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盲人一手拿著一根小竹竿小心翼翼地探路,一手提著一只燈籠。路人問:“您自己看不見,為什么還要提著燈籠走路?”“道理很簡單,我提著燈籠并不是為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到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我就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且,這么多年來,由于我的燈籠為別人帶來光亮,為別人引路,人們也常常熱情地攙扶我,引領我走過一個個溝坎,使我免受許多危險。”故事讓學生明白了關心別人其實也是關心自己,互相幫助的精神是每個時代都不可或缺的良好道德品質。

四、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篇5

【關鍵詞】初中生物 探究式教學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101-01

1.初中生物教學中探究式教學的理解

作為一種異于傳統僅是講授進行教學的教學方式,探究式教學中更多地需要依靠學生的自主性、獨立性、合作性和創新性等。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利用直覺思維進行猜想,利用邏輯思維進行推理,利用語言進行探究過程與結論的描述等。當然,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教師利用生物知識和原有的學生經驗,進行學習情境的創設。作為本來就是源自自然科學的學習方式,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可以找到更大的用武之地。因為一方面,初中生物知識相對簡單,學生具有探究出問題結果的可能;另一方面,初中學生具有強烈探究未知對象的好奇心,科學探究也就具有了思維基礎。當然,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探究式教學,并不意味著探究過程就需要完全遵從科學家探究的過程。這其中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初中教學中的科學探究被認為是真實探究簡化之后的類科學探究,更是因為縱觀生物發展史,可以發現許多生物規律的得出,并非是簡單的線性探究過程可以得出的,而是需要經過一種螺旋、反復式的探究。因此,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更符合認知規律地進行學習之外,更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探究的基本原理,知道簡單的探究該如何進行,從而為學生將來面對未知的生物問題時,能夠自發地產生一種探究意識,并通過已形成的探究能力進行嘗試性探索。

2.對于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學的探究

2.1目標指引,創設情境

好的探究式教學首先應當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師應當在明確的教學目標的引導下給學生們提供更好的學習氛圍與學習環境,通過多樣化教學情境的創設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學輔助手段與模式的出現,這也給多樣化生物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模型、教學輔助設備等來幫助課堂教學的有效展開。這些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極大的吸引學生們對于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對于這些輔助工具的合理利用往往還能夠很好的促進學生們對于課本知識的理解與吸收,這無疑是對于課堂教學效率的一種推動。

2.2注重觀察與實驗

探究式教學的體現形式十分多樣,對于生物課程的學習過程而言,觀察與實驗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具備很好的觀察與問題分析能力,并且能夠具備用實驗分析驗證問題的技能,這些都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直觀體現。初中生物課程中實驗的內容相對來說是較為豐富的,除了課本上要求的一些核心實驗課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安排與設計一些其他的實驗研究。生物課程是一門基于實驗的自然學科,用實驗來研究與分析問題是這門課程展開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很有必要加強學生的觀察與實驗能力,這也是探究性學習最為重要的一種體現。教師要有意識地在平時的教學中培養與發展學生的觀察與實驗能力,許多教學內容都可以結合具體實驗展開,教師要把握好生物課程的這種特點,利用實驗來更好的組織教學過程的展開。

2.3獨立探索,觀察分析

生物課程的學習中非常注重對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這也是讓大家具備一定的探究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基礎。生物課程中需要學生們仔細觀察與分析的內容有很多,除了各種實驗過程以及實驗現象需要仔細觀察,對于一些生物學現象與生活中體現的相關生物學知識的應用也要留心體會。這些都是深化學生對于課本知識的理解與認知,同時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的有效模式。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與分析能力,要讓大家具備更為敏捷的洞悉能力,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探究水平將會很有幫助。對于微觀領域的探究活動,觀察和實驗就是很好的探究方法。初中生物課本中的許多知識點都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領悟觀察、實驗、比較、分析和綜合等科學方法及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的應用,這將幫助學生們更為科學的理解生命的本質,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2.4遷移歸納,反饋評價

探究式教學中教師給予學生的反饋評價也很重要,好的評價不僅能夠帶給學生鼓勵與認可,還能夠給予學生們重要的學習啟示,這些都能夠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提供推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結合教學知識點設置更多開放性的值得探討的問題,這類問題一方面可以非常有效地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在給予學生們學習反饋時教師也可以讓探究式教學的理念得以滲透。這無疑是對于教學效率的提升起到很有效的推進。

2.5科學設疑,鍛煉思維

探究式教學中另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疑問的設置,通過科學設疑能夠極大地激發與鍛煉學生的思維,是對于學生思辨能力的一種很好的訓練。生物課程中有許多需要學生理解的內容,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大家才能夠對于相關知識點有更好的接受與記憶。如果是單純地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法通常難以收到好的教學成效,大家對于知識點的印象也不深。教師可以通過科學設疑的形式讓學生主動展開分析探究,并且通過獨立思考與研習的過程來將問題得以化解,這同樣是對于學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鍛煉。

2.6模型構建,分析探究

探究式教學的另一個很好的展開形式則是模型的構建。初中生物課程中涉及許多基本的生物概念的教學,很多概念和學生熟悉的生活都相隔很遠,如果是單純的講授,學生很難對這些概念有非常直觀的領會。模型的構建則能夠很好地化解這一問題,通過生物模型不僅能夠很好地將一些生物體的結構特征等清晰地給學生呈現,借助這些典型的生物模型也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思考,是讓大家更好地展開分析探究的一種積極推動。

篇6

一、尊重個性,培養人格,解放思維

(一)尊重個性

首先,要想學生個性能夠得以尊重,作為教師應該創造一個平臺,讓學生的張揚個性能夠得以釋放。作文就好比插花。教師給每位學生一個花瓶,提供給他們多種多樣的花、提供插花的各類工具就可以了。至于學生要在花瓶中插什么樣的花,怎樣搭配,插多少,高的多還是矮的多,紅的多還是綠的多,這就讓學生自己來決定了,作為教師不可代勞。

其次,要想學生個性能夠得以維護,就應該鼓勵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放心大膽地張揚自己與眾不同的個性。有的學生爽朗直率,有的學生溫文爾雅,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個性與寫作相融合,這樣不止能夠使學生的個性得以維護,還能夠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再次,教師還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放松、和諧、毫無壓力的寫作氛圍。作文課不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的過程,而是一個自己與親人、與師長、與朋友、與自然、與社會對話的過程。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需要一個放松的環境,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打開心扉,抒感,表達意志。

(二)培養人格

首先,培養學生保持獨立的人格,創造一個可以讓學生自由發展的獨立空間。作為教師,應該摒棄陳腐的“師道尊嚴”的陳舊觀念,對待學生要民主,將課堂氣氛調節得放松和諧,激發學生表達自我的強烈沖動,使每個學生的個性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其次,培養學生保持獨立的人格,要創造一個可以讓學生想表現、想創造的舞臺。應該多組織一些與語文課堂教學有關的活動,比如演講比賽、書法比賽、詩歌朗誦比賽、作文比賽等,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增強對語文學習的信心,也將對個性化作文教學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解放思維

思維是潛在于人類語言中的一種隱形的內部形式,它是人類學習語言的關鍵,是將外在的人類語言轉化為個人精神的過程。而寫作就是把從社會現實中觀察積累的感受,通過自身的思考,提升為理性的認識,使創作的文章有思辨的光芒。作為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人思維,鼓勵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多角度、多側面地考慮題材,鼓勵學生塑造思維的獨立性。

二、針對特點,合理要求,適當調整

對于寫作要求的確定,教師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應該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學生的實際寫作基礎為前提,根據學生的具體寫作情況提出合理的寫作要求,可以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適當加以調整,以達到更好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效果。

三、立足現實,深刻感悟,抒感

在學生寫作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每天身邊發生的事情很多,所見所聞的事件也很多,但是在寫作的時候卻覺得毫無內容可寫。這是什么原因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生活缺少著細心的觀察和內心的感悟。因此,要想讓學生寫作時有東西可寫,就需要教師從兩個方面直接地和間接地培養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一)直接感受

面對自然,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感情寓于自然事物之中,培養學生觸景生情的習慣;面對生活,學生對身邊的事物、人物或者事件,有自己的感想和感觸,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感觸適當加以放大和引導,培養學生直接的感受社會生活的能力。

(二)間接感受

所謂間接感受,就是對于脫離于自身生活之外的事物、人物或者事件的感受。主要通過報紙、書刊、電視、網絡等傳播媒體來感知生活。例如,對于學生從網絡上獲得的某一個事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其加以評論,各抒己見,進而引導學生想象如果這個事件發生在自己身邊,自己應該怎樣做,這樣就把學生對與該事件的感受深刻化,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

四、注重抒寫真情,不忘表達中心

篇7

一、首先是在課堂上教學內容進行創新

在舊時的初中語文課堂,教授知識所采用的傳統的單一傳授,通過羅列一系列重點,要點,知識點,整個課堂全被所謂的“點”所塞滿,在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喂得很飽,但是卻沒有消化能力。一方面教師抱怨課時不足,還要加班加時,一方面也怨聲載道,感覺上不完的課,課堂環境很憋悶。我們喂給學生很多“魚”,讓學生飽不堪言,但沒有教授應有的方法。是“授魚”“還是授漁”。這方面至關重要。已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陶先生是致力主張讓學生“學會學習”。可見教師教授學習方法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將一些閱讀方法列入教學的內容,讓初中生掌握相關閱讀方法,培養“漁”的能力。比如,關于〈〈在山的那一邊〉〉等詩歌教學過程中中,不妨組織進行閱讀訓練,在誦讀時教授學生朗讀的方法,技巧,要讓學生能借力語調,語音和肢體等表達內心感受。閱讀詩歌的最理想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誦,反復讀,反復誦,讓學生在品讀時,達到百遍讀,本義現的目的。通過這樣的訓練,教授初中學生掌握了學習語文的方法,這不僅對現在,對學生未來的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其次是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創新

單一的課堂灌輸是難以為繼的,課堂教學只有追求新穎,根據初中生的年齡和心理,有意識創設意境,從而充分調動和激發初中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與實踐達到“興致盎然”。

興趣是第一的老師,也是創新求知的動力。興趣一如學習之“源”,如何使得“源”遠流長,不妨采用運用多種新穎的教學手段以及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可針對不同類的課文,找尋相關教育方法。

比如在課堂教學實戰中,關于〈〈春〉〉這篇課文,可以運用引導啟發之法進行教授;〈〈濟南的冬天〉〉不妨采用提問方式,循循善誘;〈〈山中訪友〉〉可以讓學生參加踏青,遠足,體驗山中之樂;〈〈秋天〉〉則可以采用成功教學之法。不過,一節精彩的語文課不可單一運用教學之法,可結合實際,實現多種教學法的綜合運用,也許更有裨益。如此,通過多種教學法靈活運用,將初中語文課堂變得多采,多動,實現“源”遠流長的目的。

世界是繽紛多彩的,教學方法也亦然。課堂上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法,將顯著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三、對課堂提問方式進行創新

傳統課堂教學一直是老師高高在上,一直都是“師說”。這種“師說”模式一直桎梏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一如順民,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長期以往,學生的創造力,創新力都被壓制甚而至于泯滅無存。如何將“師說”為“生說”,以生為本,教師不妨下放發問權,讓初中生提疑、析疑、解疑。努力提升初中生的質疑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思維習慣,培養創新能力和素質。

比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不妨要求學生課文預習前,針對課文內容,必須準備一到兩個問題。之后,作為老師對這些五花八門的問題進行歸類整理,并從中選出有代表性的,讓學生進行討論爭論。〈〈最后一課〉〉這篇課文,思維活躍的學生提出不少問題,其中不乏有創意的問題。問題多了,教師可有意識進行相關引導,討論范圍相對集中,圍繞愛國主題,從精彩段落、典型詞句來分析理解。比如:法語老師為什么拿一支粉筆寫兩個字會“使出全身力量?”鴿子唱歌用德語等諸如之類。

四、對課堂表演角色進行創新

傳統課堂一直都是“師演”為主導,學生處于從屬地位。新時期課堂應在創新課堂角色上下功夫,將課堂主要時間交學生支配,讓學生讀、問、論一條龍,注重學生體驗,大力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習慣,終結“師演”神話。

1、提升學生獨立閱讀能力。著力培養獨立意識,比如讓學生自行默讀課文,通過工具書、電腦查閱相關資料解決語言障礙,并從中提出疑問,進行分析思考,提出有創意的問題,并對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意見,有意識培養初中生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

篇8

關鍵詞:小組合作;初中化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1初中化學課堂提問的作用

1.1促進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初中生來說,化學是一門全新的學科,有許多知識需要學生們進行有效的記憶,從學科內容上講,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提問,監督學生的學習進步。另一方面,初中生渴望在課堂上多變現自己,并期盼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認可,因此從他們特殊的心理特征上講,監控學習效果的同時增加了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所以說,在化學課堂上進行提問,不僅可以了解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且通過教師的鼓勵,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1.2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教師的提問,學生會在平時的學習中潛移默化的養成自我提問的習慣,會模仿教師的提問模式進行自我提問。初中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相對比較強烈,需要一定的引導,促使他們在未知的領域進行探究,提問在一定程度上會培養學生提問、探究的意識,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在不斷的訓練中,形成較強的問題思維,促使學生以問題的形式掌握更多的知識。

1.3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增進師生交流:在接觸化學這門新學科的時候,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必要的學科思維方式。在學習心得學科時,學生會不了解學科的知識結構,不清楚知識點的設置,如果教師一味的將知識點告訴學生,學生會對教師產生依賴情緒,不利于學生問題思辨能力的培養。相反,有效的提問可以使教師與學生進行更多的交流,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思維動向。

2小組探究模式中,初中化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2.1針對提問的評價不及時:在一節課中,教師往往將更多的提問目的放在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上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對提問結果的評價。大多數的教師在提問完成以后,會給出問題的答案,學生也會根據教師的答案糾正自己的錯誤,但是很少有老師會根據提問的結果進行整體的評價,比如說全答對的學生應該注意那些問題、答對一半的學生應該注意那些問題,也不會告訴學生以后針對類似的問題,進行哪方面的思考。

2.2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提問的時候,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對程度較好的學生和程度較差的學生進行同樣問題的提問,是不了合理的。還有一些教師為了加快課堂的進度,把簡單的問題個好學生答,答對了直接提問下一題,把較難的問題給另外程度較差的學生答,打錯了直接告訴答案,不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

2.3缺少追問環節:根據問題形式的不同,可以將問題分為單層提問和多層提問,有些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只是問題形式第一層內容,也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么,而忽略了第二層內容:你為什么這么回答,你是否能想出更好的答案,是否有更加簡便的回答等問題。如果只是提問學生簡單的答案,而沒有進行進一步的追問,就無法了解學生對知識真實的掌握情況。

2.4經常出現問題不明確而導致的無效討論:在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設置明確的討論問題,幫助學生明確討論的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許多老師沒有準確的把握教學進度或者每個小組組員的真實情況,在許多時候會出現一些不明確的提問,導致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思路不清晰,出現無效討論的情況。

3如何在小組探究模式下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提問

3.1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在提問完成以后,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對本節課的問題和教學內容進行總結性的評價。首先應該根據問題,勾畫出本節課的重難點,以及易錯需要注意的地方。其次,根據學生的程度,將這些知識點進行細化,明確指出,哪一層次的學生需要對每一個知識點掌握到什么程度。最后,教師應該在課后進行自我評價,主要是針對本節課中提問環節的主要問題進行一定的反思。

3.2面向全體學生提問:提問是為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不僅要了解學習成績好的,也要了解學習成績差的,全面的掌握學生的學習程度。首先應該根據整節課內容的難易程度設定面能夠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并且問題能夠覆蓋所有的授課知識點。其次,在提問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可以將問題的難易程度用星星表示,越難的星星越多,可以先讓成績差的學生選題回答,在把難的留給程度好的學生,這樣既可以照顧到成績較差的學生,也可以讓好學生有更多的動腦的時間。

3.3合理利用追問:合理的追問對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一方面,追問可以讓學生不滿于已有的知識水平,在原有的知識水平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養成不斷探索的習慣,經過長時間的培養,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提問的時候可以采取積分制,回答出問題的答案得一分,回答出為什么是這個答案的得兩分,可以對自己的解答提出不滿并試圖解決的給三分。

3.4問題指令明確,避免無效的探究討論:教師在布置討論問題的時候,應該明確問題的方向,避免一些學生理解不了教師提問的真正意圖,造成無效的討論,浪費討論的時間。在布置有難度,不易理解的問題時,應該讓一些組員進行復數,看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是否到位,如果有的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清楚的話,應該讓其他的同學進行補充,或者教師自己再復述一遍。

4小結

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化學課堂提問的作用,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其次,對小組探究模式中,初中化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單的描述,主要問題有針對提問的評價不及時以及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異,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無效討論。最后,針對提問環節出現的問題,筆者給出了相應解決策略。

作者:褚娜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左勇.初中化學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

篇9

一、專題研究課讓學生形成了對重要作家作品的系統印象

初中語文課本中,同一作家的作品往往會出現許多篇,以魯迅作品為例:七年級有《社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八年級有《孔乙己》;九年級有《故鄉》《藤野先生》《雪》、名著《朝花夕拾》;配套的《讀本》中魯迅的作品還有《風箏》《魯迅自傳》、《無題》,等等。這些文章,根據不同的主題被安排在了不同年級的不同單元之中。對于像魯迅這樣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作家而言,不可能僅僅只是在不同的年齡段零散地、蜻蜓點水式地掌握一些作品,這樣的教學會使學生缺乏對魯迅先生的整體印象,缺乏對魯迅作品的深入理解,就會難以理解其作品的文學價值。

因此,我們可以將魯迅先生的這些作品歸到一起,從中提煉出以下幾個專題,讓學生展開專題研究。專題一:魯迅的快樂童年;專題二:魯迅筆下的“父親與兒子”;專題三:魯迅怎樣寫老師(藤野先生、壽鏡吾老師);專題四:魯迅作品中人物刻畫的特色;專題五:魯迅小說中人稱的藝術,等等。在教學過程中,教者要努力尋找魯迅與學生之間的生命契合點、連接點,消除學生與魯迅之間的距離感,產生與魯迅的共鳴,從而讓學生愿意走近魯迅、樂于研究魯迅。當然,除了魯迅外,還有陶淵明、蘇軾、李白、杜甫、朱自清等重要作家,他們的作品在語文課本以及《讀本》上都多有出現,借助于整體化專題研究性學習,可以真正了解其人、其文。

二、專題研究課激發了學生深厚的學習熱情

自主確立專題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同語文的思想感情”。先“激發”再“培育”,是教與學的關系問題,也是誰為學習主人的問題。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激發”了學生,“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有積極的學習熱情,教師才可能“培育”學生。著名特級教師丁有寬曾說:“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沖突,讓他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自己去抓?。唤o學生一個對手,讓他自己去競爭;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去開拓;給學生一個課題,讓他自己去探究?!睂n}研究課的主題都是由學生自己選定,這就在無形中培養了他們的問題意識。

三、專題研究課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學習能力

語文知識只有轉化為能力才能真正成為有用的東西,專題研究課則為這一轉化提供了很好的機會。首先,專題研究課提升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專題研究課首先要求學生獨立獲取各方面的信息,以便于形成屬于自己的探究結果。這些信息有源于課本的,也有源于課外書籍的,更有多數源于網絡,學生們要進行認真的甄別,保留有效的,剔除無效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信息搜集、篩選、整合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學生的個性化及特性化得到了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精神得到了突現。其次,專題研究課培育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整個過程需要同學之間的通力合作,每位同學在保持自己的個性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時,又要充分尊重他人的勞動果實,做到個性與共性的和諧生存,學生們在共享勞動果實的過程中能真正感受到合作力量,在以后的學習中養成合作的好習慣。第三,專題探究促進了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學生們一旦明確了自己的探究任務,就必須進行長時間的資料搜集整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面擴大了,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表達能力提升了。通過專題研究,溝通課堂內外,溝通聽說讀寫,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r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們有了知識的積淀、有了生活,寫作的靈感和火花自然就會多得多,文章自然也會深刻得多!

篇10

關鍵詞:授之以漁 初中語文教學 獨立思考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1(c)-0147-01

“授之以漁”這個成語源于我國古代教育思想,時至今天,“授之以漁”成為教育界中眾所周知的教育方法。但是,要靈活地運用這“授之以漁”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是很難辦到的,這也就是處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共同面臨的教育難題之一。如何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自身獨立自主的學習興趣,讓教學方法實現課堂教學的真正獨立思維培養目標,是我們要重點探討分析的內容。授之以漁主要就是把老師好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教師教學的目的是傳道、授業、解惑,初中語文教學尚需如此,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授之以漁”的教學技巧,古之如此,現在也一樣,教學的目標和方法可以說是古今相通的,具有本質上的相同性。語文是我國的母語,傳承了從古至今的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精髓,具有很強的傳承力量和感召力量,思維的獨立思考和興趣學習方法的培養尤為重要。我國孩童,從小就接受語文方面知識的熏陶,在對語文學習方面的學多具有濃厚的興趣,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授之以漁”的教學方式方法應在教學過程中用得恰到好處。

1 “授之以漁”成語的歷史淵源概述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出自《老子》一書之中?!笆谌艘贼~,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薄笆谌艘贼~,不如授之以漁”,說的是"送給別人一條魚能解他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饑,如果想讓他永遠有魚吃,不如教會他釣魚的方法",有魚吃是目的,會釣魚是手段。這句話說明,要想幫助他人解決難題,還不如傳授給他人解決難題的方法。

從這一成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教育方面與這一成語的相通之處。初中生是人一生中一個重要的轉型階段,對其一生的影響尤為重要,具有轉變人生航向的重要作用,故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授之以漁對教學方式上的啟示更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歷史悠遠,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教育凝聚了不少教育智慧的結晶,“授之以漁”當屬教育思想中的精髓教育方式之一。老子是奴隸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道家學派創始人,具有深厚的中國教育歷史文化積淀,書著《老子》傳于后人,對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 “授之以漁”教育思想對初中語文教學的幾點啟示

2.1 “授之以漁”之師生關系教育思想

初中語文知識是處在小學語文知識積淀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實現語文教學的進一步提高,在語文教學階段中隸屬初級階段,對知識的傳授主要應實現知識傳授為輔,學習方式方法傳授為主。這就要求,實現教與學之間的雙向互動,就必須借助于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教學關系橋梁,把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互動聯系起來。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機械傳授是絕對不可取的,應該靈活地運用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建立教育網絡。教師不僅要做好學生的良師這一角色,同時應做到學生的益友這一角色,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實現“授之以漁”的教學局面。例如,在課堂中,多尊重學生的發言,與學生建立伙伴關系,在學習和生活中與學生打成一片,常常與學生進行交流與互動。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們敢說感言,敢思敢做的學習樂園。

2.2 “授之以漁”之學習方法的傳授策略

學習方法是學生在學習知識文化中重要的致勝法寶,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導的學習是愚昧式的學習行為,,得到的是事倍功半的反差學習效果,而得到正確的學習方式方法指導進行學習,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從而使一個知識的學習者達到孜孜不倦的學習境地,不斷徜徉于知識的海洋,深悟知識的真理,從而成為國家所需要的棟梁之才。那么,教師在傳道過程中應該如何實現學習方法的有效傳道呢?筆者認為,教育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語文教學應在傳道這一方式上多下些功夫,在知識傳授方面應以興趣學習培養方式為主,不斷刺激初中生對知識的好奇心,不斷引領它們暢游知識的海洋。例如我們上魯迅先生中的《孔乙己》一文,教師應循循善誘,讓學生了解孔乙己這么一個人的生平故事之后進行課堂討論,不斷刺激學生探尋《孔乙己》一文中所要學習的中心內容,在課堂的討論的活躍氛圍中培養學生探求知識的膽識和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

2.3 “授之以漁”之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不斷培養

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體,機械地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這種教學方式在教育發展道路上容易使其步入教育的死角。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充分運用語文具有深遠知識積淀的特點,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抓住語文具有靈活的知識關聯性,培養學生認知事物和獨立思考問題的學習能力,對知識海洋的不斷探尋和思考,并不斷辨別是非,認識到人生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獨立思辨的人格道德素質,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指明航向?!笆谥詽O”的教學方式在對初中生語文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顯得非常重要。教師應該辯證施教,因材施教,從單一學生個體發展成幾個小組的,并進一步發展成片,實現興趣的學習和討論小組,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讓知識在不斷討論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3 結語

終上所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直接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不如讓學生學到學習方法去不斷獲取知識,這種教學方法不僅適用于現代,同時也適用于將來。在教育事業中,要使教育得到源頭活水,就應該不斷辯證施教,讓學生在興趣的學習過程中學到學習方法,把握學習知識文化的精髓,給初中生們將來的學習帶來更大的益處。同時也會給教育事業帶來勃勃的發展生機。

參考文獻

[1] 庾惠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語文課堂中推行自主性學習模式的幾點體會[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13):77-78.

[2] 夏海月.做好語文教學工作的方法[J].科技信息,2011(16).

[3] 王東偉.略談語文教學中的自主學習――學習新課標的一點體會[J].科技信息,2011(1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