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就業前景范文

時間:2023-11-08 17:18: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學就業前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學就業前景

篇1

【關鍵詞】環境研究法;實用性;實踐環節

環境研究法是農業高校環境類專業的一門重要必修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具有重要地位[1]。該課程以試驗設計和數據統計分析為基礎,結合農業領域環境科學或環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從科研課題的選題、數據資料的收集、數據資料的整理及數據資料的統計分析等方面系統介紹環境科學領域開展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這對于培養農業高校環境類專業人才的基本科研素質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該課程包含很多統計學的數學原理,教師授課普遍感覺難度較大,很多學生也覺得枯燥難學。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認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

1 闡明學好環境研究法課程的重要性

講環境研究法緒論時,對學生強調學好這門課程的重要意義對于提高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具有重要意義。要向學生強調環境研究法講述的是環境科學或工程領域最常用、最有效的試驗設計及數據統計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工具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專業技能,以引起學生對這門課的足夠重視。此外,結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強調學好這門課的現實意義。學生畢業后的去向一般是考研和就業兩條途徑,對于準備畢業后從事科研工作的學生,強調學好這門課程在科學研究、發表科研論文等方面的重要性;而對于就業的學生,學好這門課對于他們在工作中進行數據分析、工作報告撰寫等方面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緒論的講述過程中,結合實際案例,重點強調這門課的實際應用價值,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明白,學習這門課是有用的。

2 優化課程教學體系,重點講述課程的實用性內容

試驗設計基本原理和方法和統計分析基本原理是環境研究法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內容大部分是比較抽象和枯燥的,如果教師不注意課程內容的邏輯性和針對性,很容易導致學生興趣下降,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2]。為了避免此情況的發生,在課堂講授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應突出重點和難點。在講試驗設計基本原理部分時,應該強調試驗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基本概念,如處理、水平、試驗因素等,應結合實際案例,進一步讓學生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最終的目標是讓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和表達這些概念。生物試驗設計部分內容繁多而零碎,這更要求教師要明確劃分出重點難點,讓學生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講統計分析部分時,教材或講義中往往包含過多內容,這其中的很多內容平時是不常用到的,如統計假設檢驗中的百分數的假設檢驗、卡方檢驗、適應性檢驗,統計分析部分的拉丁方試驗數據統計等,因此,對于這些內容,應該做適當刪減,從而能夠使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的理解常用試驗統計的基本原理。過分強調這些內容,一方面會使學生云里霧里,將各種數學原理交纏在一起,理不清思路,反而起到不好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即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把這些數學原理都能夠搞清楚,但如果以后很少用到這些數學模型,便會很快忘掉,教學效果也及其有限。而讓學生牢牢記住幾個常用的數學模型,就能夠在以后的科研實踐中拿來即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公式推導過程少講,多講統計分析的實際應用方法。讓學生理解環境研究法中的數據原理是基礎,而學習這門課的最終目的是實際應用。這門課中包含大量的復雜數學公式的推導,例如三因素方法分析各變異因素的劃分、平方和的計算、方差的計算、自由度的計算、以及多重比較過程的復雜計算,裂區試驗數據分析中的復雜計算等等,有些老師過分注重這些復雜公式的推導計算,不但學生覺得枯燥、難以理解,而且教師也常常一時思路混亂,出現講述錯誤,教學效果可想而知。然而,及時把這些公式的推導過程講好,意義又在哪里?目前各種試驗統計都是通過統計分析軟件進行,巨大的計算量交于電腦解決,人們只需要會分析統計結果就可以了,沒有哪個人會把那些復雜的公式記住。因此,這些公式推導過程讓學生大體知道來龍去脈即可,要把重點放在最后統計分析結果的解讀上,讓學生知道如何去看統計分析的結果,寫論文的時候如何表述這些結果,這才是最貼合實際的內容。

(3)布置適當的課程作業,及時批改作業。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環境研究法課程來說,只進行課堂講授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讓學生通過作業來加深對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原理的理解和認識,因此,適量布置課堂作業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建議在試驗設計、以及每一種統計分析的數學模型部分均布置課堂作業,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寫試驗設計的方案、應該基本的統計分析公式去計算、最后把數據分析結果用文字表達出來。教師應及時批改學生作業,并將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在課堂上重點進行講述,加深學生的理解。

3 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重視實習環節

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充分理解課堂內容是前提條件,因此,學生參與課堂環境應該在課程主要內容講完后進行。可以讓學生自己或者由教師選擇一個微型試驗,要求學生從選題依據、試驗設計、試驗實施、數據分析到最終結論,完成一個完整的試驗過程。小組合作是讓學生參與課堂的重要形式。合作學習被人們譽為“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發達國家普遍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找那個,要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試驗,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使參與面達到最大化,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學生完成試驗選題和試驗設計后,讓每個研究小組派出代表以PPT的形式宣講自己的試驗設計,讓其他同學提建議,一方面鍛煉學生的科學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根據大家的建議進一步完善試驗方案。環境研究法課堂授課結束后,就進入實習環節,實習就是讓學生將確定好的研究方案付諸實施,讓學生親身感受試驗完整過程,同時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實習報告,教師可對實習報告進行檢查,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指導。通過這些環節,學生及掌握了理論知識,又能做到將其在實踐中合理運用,必然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篇2

我們先來看看園林人到底都學了些什么。

作為一個“偽藝術生”,與藝術相關的課程當然得學了:立體構成、設計初步等。在大一期間,我們需要學習各種繪畫技能――要畫得了石膏像,要拿得穩色彩關系,鋼筆寫生要伸手就來。作為大多數沒有經過藝術熏陶的園林人來說,美術課真是個抽象派繪畫藝術的集結地。

都學成這樣了還不是藝術生?

當然不是。我們不是還要會“種花種樹”么!相關的課程就包括了植物學、花卉學、樹木學、植物栽培學、養護學等。上課期間,我們會跟著老師在校園里觀察植物,捧著筆記本飛快地記錄植物的名稱、特點等,用心的同學還會拿照相機把它們拍下來。如果你剛好跟一位正在學植物學的園林朋友逛街,可能會出現以下對話。

“誒!你快看!”

“什么?打折嗎?”

“那棵樹是大王椰!我這周才認識的!”

“……”

我們偶爾還要給校園里的樹木施個肥、嫁個接,埋幾粒種子然后觀察它們發芽、開花的周期,檢查校園里的植物得了哪些病蟲害……

你以為這就是全部?并沒有,我們還要會“設計公園”不是?進入大二、大三之后,課程會逐漸深入,從中外園林史、風景園林藝術、園林設計基礎、園林建筑等,逐步學習到城市規劃、城市綠地規劃。其實,我們不僅會設計公園,還會設計城市居住區建筑的外環境,小到一個私人花園,大到一片區域。另外,還要學習怎樣實現設計――園林工程;怎樣介紹設計――園林文學及專業英語;怎樣表達設計――制圖軟件CAD、PS、3d Max;針對不同地域的具體分析――氣象學、生態學、地質學。我們甚至還要學習工程概預算、工程招標與投標等。

實踐課程是園林學子最期待的課程,所謂“學以致用”,在實踐課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學習測量學的時候,我們會扛著各種測量儀器滿校園地跑――測量各種數據、定位繪制地圖等。當你在校園中看到一群拿著奇怪的儀器晃蕩的學生,如果不是我們園林人,那就是建筑系的人了。我們也會利用假期去一些周邊的公園進行測量。大三時的大實習是其他專業的孩子最羨慕的――我們當年考察的是蘇州園林。看到這里你一定會說:“哇,真爽!集體去旅游!”然而事實是我們在人群密集的熱門景點里風雨無阻地做著各種觀察測量工作、記錄數據以及寫生。

園林專業的課程相當繁雜,想要面面精通確實有些困難。學校會根據就業方向將課程分為植物方向和設計方向,選擇園林專業的學生最好在大三之前就決定好自己的興趣所在,有所側重地選擇課程。

關于園林專業的就業前景,根據國家的發展趨勢來說是相當樂觀的。我國正處于建設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的熱潮中,園林人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同時也面臨了巨大挑戰。我作為已經就業了的園林人,在此給園林專業的學生提出兩點忠告。

一、要多看書。工作的時候能夠給自己充電的時間少之又少,因為步入社會之后需要你投入精力的事情非常多。

二、要有個好的身體。設計行業的加班熬夜現象在我國還是相當普遍的,如果你想往設計方向發展,保持身體健康是關鍵。

園林VS 風景園林

這兩個專業長得很像,經常被考生們混淆。

篇3

關鍵詞:女大學生 專業 就業觀

大學生就業觀指的是大學生這一就業主體對就業目的、意義、方式等方面的根本意識和態度,這是由就業動機、就業定位、就業選擇、就業途徑及方式等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1]。近年來中國大學生畢業人數快速上升,2012年應屆畢業生將會達到680萬,就業形勢逐年嚴峻。女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其就業問題尤其突出,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女大學生的就業觀本質上體現為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的目標,帶有女性思想、情感、心理、價值觀等特點,具體表現在對就業標準、就業態度、就業動機、就業理想等方面有比較明確的看法和態度[2]。本研究通過調查不同專業類型女大學生的就業觀,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為相關部門提供理論依據,幫助女大學生形成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10年浙江省高校在校的大二到大四的女大學生;無精神疾病;自愿參加。本組人員在年齡、文化程度、民族、文理科等方面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內容

包括面對壓力女大學生所采取的態度,女大學生畢業后的選擇及其就業傾向、目的、方向和態度等幾個方面。

1.2.2自編調查問卷并施測

自制調查問卷并向研究對象發放,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683份,有效回收率為85.38%。將其劃分為藝術、人文學、醫學、農學、理學、社會科學和其他等七種專業類型,專業類別組成是藝術類40人(5.9%);醫學類161人(23.6%);理學93人(13.6%);農學18人(2.6%);社會科學198人(29.0%);人文學119人(17.4%);其他54人(7.9%)。

1.2.3統計學方法

將調查整理所得的數據采用Excel 2003進行分析和處理。

2.結果

2.1 不同專業類別女大學生面對壓力采取的態度

(見表1)。

2.2女大學生的畢業選擇與其所學專業類別的關系

(見表2)。

2.3女大學生的就業傾向與其所學專業類別的關系

(見表3)。

2.4女大學生的就業目的與其所選專業類別的關系

(見表4)。

2.5女大學生的就業方向與其所選專業類別的關系

(見表5)。

3.討論

3.1不同專業類別女大學生面對壓力采取的態度

不同專業類別的女大學生當面臨一定的壓力時,所采取的態度存在差異。但55.8%的女大學生表示情緒容易波動,但可以調節。20.9%女大學生影響會很大,但不會自暴自棄。19.5%抗壓能力很好,認為越有壓力越有動力。而只有3.8%會有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自暴自棄,荒廢學業、事業。其中,醫學、理學專業的學生較其它專業的學生擁有較好的心態,即使受到壓力的影響也具有更好的心理調節能力,而農業專業的同學雖不能很好地化壓力為動力,但大多能調節好心態。藝術及人文專業的女大學生心理負擔重,缺乏良好的心理調節能力,心態更容易受壓力的影響而變化,后者更易自暴自棄。因此,藝術類及人文專業的女大學生更需要學生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更好地調查好自己的心態,從容面對壓力,正視現實。

3.2女大學生的畢業選擇與專業類別的關系

畢業后,34.3%的女大學生會選擇有固定收入的工作,27.1%為了更好擇業會繼續深造或去考公務員等,而畢業后不想就業(繼續深造)、害怕就業(繼續深造)、自主創業、暫不就業(找不到合適工作)和其他原因的均在4~10%不等。其中,醫學專業女大學生較偏向于繼續深造或考公務員,有明確的目標,這可能跟醫學專業學生能很好地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有關。而農學專業學生在這方面的選擇較少,較偏向有固定收入的職業。

3.3女大學生的就業傾向與專業類別的關系

調查發現,所學的專業類別不會影響女大學生的就業傾向,72.7%的女大學生就業會傾向于根據個人興趣愛好和只要收入穩定,12.4%會聽從家庭或他人的安排,14.9%傾向于其他方面,如鍛煉自己的能力。研究中的就業傾向實際上是就業方式、就業根據,這些都是自身的原因,與自身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有關,為主觀因素。一個人所處的社會生產方式及其所處的經濟地位,對其價值觀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和改變有決定性的影響。

3.4女大學生的就業目的與專業類別的關系

42.8%的女大學生就業是為了保障生活,36.5%是為了實現個人的價值,其余是為了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等。其中,社會科學的女大學生多傾向于生活保障;醫學專業學生傾向于生活保障及社會需求;理學專業學生傾向于為國家或地方的發展;藝術專業學生傾向于人際交往需求;人文專業學生傾向于社會需求;農學及其他專業女大學生傾向于實現個人價值。

3.5女大學生的就業方向與專業類別的關系

調查結果表明,61.4%的女大學生會選擇穩定和自己有興趣的工作,14.2%會跟自己的專業對口,14.6%沒有特定的目標。其中,農學和藝術專業女大學生在就業方向上沒有特定目標;醫學專業學生尋求與自己專業對口、待遇好穩定的工作;社會科學及其他專業傾向于符合自己的興趣,有發展空間。出現以上的情況,原因可能跟女大學生所學專業的科目、課程量、理論水平要求、生理及心理水平要求、就業范圍和就業前景等有關[3]。

4.結論

女大學生選擇的專業類別對自身的就業觀有一定的影響,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女大學生不僅要樹立合理的就業觀,也要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其就業期望多數趨向工作穩定或是個人有興趣愛好的工作。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選擇繼續深造,這意味著她們對自我價值和人生目標的更高追求,不過也反應出她們在面對激烈的就業競爭時表現出一定的退縮、膽怯心態和盲目的從眾心理。女大學生要想在競爭中得到社會的承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必須提高自身素質,在實踐中學會正確面對困難壓力與心理調適的方法,避免工作情緒化,保持自尊自立自強的姿態,并充分發揚自身共事能力強、語言能力好、辦事細心的優勢,更應該培養個人的進取、競爭、冒險精神和成才、成功、成就意識,主動積極地尋找機會鍛煉自己,提高綜合能力[2]。

參考文獻:

[1]王兆珍.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2(4):176-177.

[2]韓新路.女大學生就業觀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1,23(3):58-61.

[3]高妮妮.專業類型對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作者簡介:

篇4

十大最好找工作的專業

1、醫藥專業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藥品質量、品種、數量和醫療技術、醫療條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從行業整體發展的趨勢來看,以高科技開發為依托的醫藥行業屬于”朝陽產業”,將始終表現出良好的成長性。

2、同聲傳譯專業

同聲傳譯員被稱為21世紀第一大緊缺人才”。隨著中國對外經濟交流的增多和奧運會帶來的”會務商機”的涌現,需要越來越多的同聲傳譯員。

3、水利專業

水利專業畢業生就業目前不大理想,各專業冷熱不均。但水利事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好,隨著三峽工程等一批大的水利工程上馬,水利及其相關的一些專業需求量明顯增加。由于水利與電力、環保等部門的聯系比較緊密,因此也有很多人到系統外就業。

4、能源、交通專業

在國家”九五”重點建設工程項目中,能源、交通行業占了很大比例,各大煤礦、油田、氣田需要大量人才,這是吸納畢業生的一個重要渠道。

5、建筑專業

我國建筑行業發展迅猛,中高級人才十分缺乏,亟需補充。近年來建筑類、土建類畢業生的社會需求量一直名列前幾位,尤其是建筑學、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方面的專業人才很受歡迎。

6、外語專業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對外語類人才的需求會與年俱增,今后幾年這類人才也會保持較高的需求量。非師范類外語專業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

7、電子信息類專業

計算機、微電子、通信等電子信息專業人才社會需求巨大,畢業生供不應求,10年內將持續走俏。特別是在計算機及其配套產品、移動通信、電子消費品生產方面,以及一些新的研究領域如網絡通信、網絡保密研究、可視電話、圖像傳輸、軍事通信等領域,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8、農林類專業

這幾年,農林類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不高。在農林類各專業中,社會需求量大小不一。目前需求較多的有農業經濟、畜牧、獸醫、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設計與制造、森林道路與橋梁、園林、林產化工等專業;需求量較小的有農學、桑學、茶學、植物等。

9、汽車維修專業

目前,國內維修企業的從業人員技術素質普遍偏低,總體的技術水平不能適應汽車新技術的發展需要。我國目前技術工人隊伍結構中,技師以上、高級工、中級工、初級工的比例僅為4:8:31:57,而發達國家的比例為11:23:49:17,顯然,我國中高級技術人才短缺情況十分嚴重。

10、外貿專業

這些年,外貿專業已遠不如前幾年熱門。但隨著我國外貿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中國入世以后,隨著專業結構的調整,招生規模的控制,外貿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狀況是可以得到緩解甚至消除的。

就業率最高的十大專業毫無疑問,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經濟學門類的本科畢業生就業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工學最高達到94.04%,這次農學排名相當靠前,排名第二位。

醫學醫藥類專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藥品、醫療設備、醫護人員、醫療技術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老年醫學的專業人才、看護人員、保健人員未來需求比較大,以高科技開發為依托的醫藥行業屬于”朝陽產業”,將始終表現出良好的成長性。醫學醫藥類高端人才薪資水平是非常高的,靳東和白百合主演的《外科風云》說明這個專業醫生不僅受社會尊重而且待遇也是非常好的。

建筑類相關專業:雖然現在房地產業有壓力,但是建筑專業的人才一直供不應求,中高級人才十分缺乏,特別是公用建筑、民用建筑、與房地產相關的專業,建筑、設計、策劃等依舊供不應求。制造業更新換代急需補充新鮮血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需要專業人才。

外語類專業: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外語類人才需求十分可觀,就業前景十分看好,除了英語外,日語、俄語、韓語、意大利語、德語、法語等專業十分看好。金融、通信、傳媒、咨詢、體育、物流等領域需要小語種增多。擁有專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將更加吃香,楊冪和黃軒主演的《翻譯官》就是這種綜合知識,專業復合型的翻譯官。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培養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制造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具有開發能力的數控技術人才、加工制造業和機械設計行業等專業需求量大。

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專業平均起步的收入較高,尤其是技術類人才。該專業需求檔次逐漸拉開,計算機層次相對較高的崗位,例如項目研究人員,能夠勝任的人選依然不多,研究生還需要一定時間的歷練。幾乎所有的大型公司或者企業都需要計算機專業人才,尤其是沿海城市和珠三角地帶。軟件工程師和網絡安全尤為突出。

農林類專業:國家對農業特別是畜牧業加大了扶植力度。比以往需要大量的農業畜牧業人才,農林類專業畢業的,到基層創業有天然的優越性。在農林類各專業中,社會需求量大小不一。目前需求較多的有農業經濟、畜牧獸醫、動物營養與飼料加工、木材加工、家具設計與制造、森林道路與橋梁、園林、林產化工等專業。

財會金融類專業:目前我國金融類人才中缺乏能夠充當“領軍人物”的高級管理人才;精通外語、法律及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有國際金融經營理念和從業經驗的金融服務人才。財會金融專業的研究生正是這幾類人才的后備軍。

法學專業:從國家公務員招聘來看,政府部門對法學畢業生需求比較大。我國對該專業需求比較大。特別是涉外專業人才,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仲裁機構等每年需要大量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本科生不能完全滿足新形勢的需要。而法律碩士有非法律專業的背景,可以解決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和跨學科的問題。企業對法律特別重視,對法學專業人才需求越來越多。中國律師界更急需補充大量的高素質律師人才。殷桃主演的《人民檢察官》就是法律專業領域的縮影。

師范類專業:從目前城市就業情況來看,師范類學生供求大體平衡,民辦教育機構需求量比較大。在師范各類專業中,需求量大的有教育學、特殊教育、教育技術、數學、漢語言文學。特別是幼兒教育和小學學前教育高端教師需求量巨大,趙薇和佟大為主演的《虎爸虎媽》正說明了我們中國家庭對孩子教育的巨大的重視。

篇5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壓力;應對方式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現代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方面,現代社會給人們帶來了機遇與希望,但另一方面也充滿了競爭和挑戰,心理沖突、心理壓力成為現代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有著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負和追求,面臨更多的機遇同時也面臨更多的挑戰,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與沖突反而比同齡人更多。我國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學生2000多萬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如何,不僅關系到他們個人的發展與就業,同時也關系到民族和社會發展以及國家的未來。因此關注大學生的壓力狀態是非常必要的。大學時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轉折時期,它是人格發展、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大學生身心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復雜的自身和社會問題往往容易導致強烈的心理沖突,從而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而相關的科學研究都表明心理壓力過大,容易導致生理方面的身體不適,心理方面的消極情緒甚至行為方面的過激。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第四屆學術年會2003年公布的大學生心理調查表明: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占16.37%,有某種心理問題的占34.9%。2004年7月4日的中國青年報一份調查結果顯示:14.0%的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17.0%的大學生出現焦慮癥狀;12.0%的大學生存在敵對情緒。由此,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文獻回顧

壓力是一個有多種內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學科中有不同定義的詞語。1936年,“壓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學家漢斯•薛利(HansSelye)首先將壓力的概念用于生物醫學領域,又于1956年將壓力的概念引入社會心理學領域,并界定為令個體緊張的威脅性事件、突如其來的危險刺激情境。[1]自此后,有關壓力的研究越來越多,不同學者亦從不同的角度界定壓力的概念。

回顧1985年至2005年的西方文獻后發現,這十幾年當中,西方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沒有明顯變化。西方文獻所報告的校園壓力主要來自于學習、社會和情緒方面,或來自于個人方面。主要的學習壓力源有考試、競爭、時間、教師、課堂環境和就業等,主要的個人壓力源有親密關系、父母關系、經濟問題、人際關系、居住條件、外表等。[2]這與我國的研究基本一致,我國的研究發現大學生心理壓力普遍包括學習壓力、生活壓力和就業壓力三個方面。我國著名學者樊富珉等人在清華大學的調查顯示,在校生活期間,個人前途、就業、學業問題、人際關系問題、戀愛問題、經濟問題是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3]李虹等采用自制的《大學生壓力量表》對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進行了測試,發現大學校園壓力的主要類型為:學習煩擾、個人煩擾、消極生活事件。[4]

與大學生壓力研究的數量相比,研究生壓力的研究顯得不夠。張月娟等研究發現,研究生承受的主要壓力是學習負擔重、就業升學壓力、長期遠離家人不能團聚、戀愛不順利或失戀等。[5]陳江波研究發現,研究生壓力由八個因子構成,即專業發展、論文要求、擔憂未來、經濟和相貌、人際孤單、學習任務等。[6]

國內外學者對于大學生心理壓力來源類別的研究多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認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應激源,其中學習、就業、人際關系、戀愛、前途、經濟等問題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事件。但是這些研究各自的概括、歸類方式不一樣,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研究結果不可比。[7]

也有很多學者對不同類別的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做了比較研究,主要從年級、性別、專業、生源這四個方面研究了不同類別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差異性:

(1)從年級特點分析,大多數西方研究認為一年級大學生的壓力最大。然而國內的研究結果卻和西方的大相徑庭,學者們各有所執,沒有形成普遍觀點。(2)從性別角度講,西方的文獻基本都認為女生的校園壓力要高于男生。我國的研究則發現男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明顯高于女生,但是在不同的壓力源存在一定的差異。[8](3)從專業角度分析,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壓力方面有明顯差別,理、工、醫科大學生在學習、交往情感及總體壓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學生。[9](4)從生源角度分析,很多研究都顯示農村學生的感到很有壓力者超過城市學生;獨生子女比起非獨生女壓力較小,應對方式也更健康。[10]

現有的關于壓力應對的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在面臨壓力時更傾向于自己解決,采用積極應對方式的比較多。不太嚴重的壓力,大學生自己也能解決。但大學生進行專業心理咨詢的很少,如果遇到相對嚴重的壓力事件,不去尋求專業援助是有害的。[11]目前對壓力應對方式的研究方法與內容都比較單一,分類標準也不統一,大學生壓力應對研究的實際應用價值缺乏,指導實踐的作用不明顯。

從以上對國內外研究的概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們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問題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并沒有達成統一觀點,還需要學者們做更多更全面的研究與探討。從研究視角上看,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三種學科介入,其中社會學的視角比較缺乏,研究多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依托,停留在個體的微觀層面,缺乏社會學角色理論、社會化理論等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社會環境因素的探析。從研究對象上看,現有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缺乏對大學生特殊群體的研究,對于大學校園中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層次群體的壓力也缺乏探討。本課題通過對大學本科生與研究生的比較研究來對現有研究作一個系統補充,以期完善現有對大學生心理壓力的研究。

二、研究設計

(一)概念界定

心理壓力在學界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一般是指個體在環境中受到種種刺激,進而產生一種緊張情緒的心理狀態。本文采用劉克善的定義,心理壓力是個體對一定壓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并且是壓力源、壓力感和壓力反應三者共同形成的綜合性心理狀態。[1]所以本研究主要從調查對象的基本屬性、心理壓力的來源、壓力感的大小、面臨心理壓力的身心反應、應對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考察。

(二)資料收集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本次調查選取的南京某大學是一所以農業和生命科學為優勢和特色,農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工學、文學、法學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比較有代表性。

總體為該大學所有在校學生,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獲取樣本,以學歷層次為分層屬性,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別隨機抽取1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各層次樣本由多段隨機抽樣方法獲得,第一階段,以學校的宿舍樓名單為抽樣框,以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住宿區分別抽取5幢宿舍樓;第二階段,以每幢宿舍樓的所有宿舍名單位為抽樣框,以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10個宿舍;第三階段,進入每個宿舍,以床號為1、3的兩名同學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

2.訪談法

本研究將另外采取訪談法,選取10個個案,本科生研究生分別5名,以了解不同學歷層次的大學生群體在心理壓力上的異同。

(三)資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研究運用SPSS11.5軟件對問卷調查資料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

2.個案編碼分析

本研究采用編碼法對10個個案訪談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

具體方法如下:第一組為學生學歷層次編碼,本科生用“B”表示,研究生用“Y”表示;第二組為個案編碼,用“個案”的英文單詞“CASE”的第一個字母“C”和個案排列順序的序數組成;第三組為話題的編碼,每個問題分別用Q1、Q2、Q3等表示。

例:“B-C1-Q1”表示某本科生(B)個案1(C1)對問題1(Q1)的陳述或看法。

(四)實施過程

本研究在收集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的相關資料時采用了問卷調查與個案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問卷調查以南京市某高校所有在校大學生為總體,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調查對象,實際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97份,有效回收率為98.5%。個案的被研究者是問卷被調查者中的10位大學生。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見表1,在調查的197名大學生中,本科生100人,研究生97人,本科生中大一學生12人,大二學生37人,大三學生43人,大四學生8人;男生91人(占46.2%),女生106人(53.8%);文史類66人(33.5%),大農類89人(45.2%),管理類42人(21.3%)。

表1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三、調查結果

(一)總體狀況

1.心理壓力的大小

表2目前的心理壓力大小

頻數有效百分比(%)累計百分比(%)

壓力非常大,以至難以忍受

壓力比較大

一般

壓力很小

完全沒有壓力

從表2的結果我們可以發現,有9名同學感覺“壓力非常大以至難以忍受”,87名同學感覺“壓力比較大”,壓力感較大的同學比例(48.8%)接近一半,這說明現今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在不同學歷層次的比較中沒有發現明顯差異,不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群體,心理壓力的狀況都具有相似性,只有極少數學生(3.5%)認為自己壓力很小或者完全沒有壓力。調查結果讓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大學生已成為新的心理高壓人群。

2.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

從表3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按順序依次為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33.7%)、學業問題(23.3%)、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18.8%)、家庭與經濟問題(12.5%)、異往問題(7.4%)、其他(4.4%)。

其中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學業問題、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是當今大學生的三項主要來源。

表3心理壓力來源頻次分布表

選擇次數選擇次數占總次數的比例(%)

學業問題13323.3

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10718.8

異往問題427.4

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19233.7

家庭與經濟問題7112.5

其他問題254.4

總計570100.0

從表4可以看出,67.0%的學生把“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作為自己最主要的心理壓力來源,前途問題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心理壓力,這和許多前人的研究結果是相吻合的。不同學歷層次的大學生在心理壓力來源方面有很大的趨同性,但是兩群體又具有較明顯的差異。我們從表4中發現,78.4%的研究生都把“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列為最主要的心理來源,而本科生的比例是56.0%,研究生中把前途就業問題當成最大心理壓力來源的比例明顯高于本科生。本人認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因為研究生群體中有相當多的人當初選擇讀研這條路時,是為了逃避大四的就業壓力,在短短兩三年的讀研期間,他們不得不考慮出路問題,因為無處可逃,讀完研仍需面對畢業就業問題。在處于第二位的學業問題上,研究生群體(29.7%)中的選擇比例低于本科生(31.3%),在第三位的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上,研究生群體(25.9%)的比例更是明顯低于本科生(40.8%),這說明隨著年齡增長,經歷的增加,個體逐漸成熟,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的適應性逐漸增強,研究生相對于本科生來說更少的人會為學業和人際關系問題煩惱。

表4本科生與研究生心理壓力的前三項排名

第一位

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第二位

學業問題第三位

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

3.具體壓力事件的心理壓力的均值比較分析

經統計,大學生總體的心理壓力均值約為1.76(在0-5分范圍內),本科生的壓力均值約為1.89,研究生的壓力均值約為1.61。總的來說,本科生的壓力感要大于研究生。在所列出的18項具體壓力事件中,“親人過世”帶來的壓力感(3.38)是最大的。死亡給人的感覺都是灰暗的、悲傷的、消極的,大學生正處于生命的黃金歲月,面對親人過世這樣的事件一時總無法接受,有的人甚至長期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來,給生活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這類突發事件對學生的心理影響尤其大,大學生在其成長的過程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往往會因措手不及而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加強對人生事件的心理預期教育,讓大學生學會理智對待是個很重要的課題。

除此,專業的就業前景(2.89)、對前途的困惑擔憂(2.94)、父母對自己的期望(2.35)、理想與現實的沖突(2.56)、人生的意義(2.09)這幾項的壓力感都相對較大。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1.14)、對自己的身形容貌(1.20)等都產生相對較小的壓力感。

社交與人際關系雖然是大學生主要心理壓力來源之一,但調查結果顯示該項目下列出的幾個具體事件產生的壓力感并不是很高。而通常被認為是一大突出問題的異往問題帶來的壓力感也相對較小。筆者認為這是由于隨著當今大學生的觀念日益開放,已普遍拋棄了過去封建保守的思想觀念,能正確看待異往,并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異往問題。關于大學生戀愛的問題,大多數學生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在這種戀愛動機下,嘗試戀愛的情況越來越多,受挫成為普遍現象,即使有壓力,也只是階段性的,大多能理性對待。但對于某些個體來說,異往引發的高壓力感仍是不能忽視的。

我們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學業問題、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異往問題下列出的幾項具體事件中,研究生的總體壓力均值都小于本科生,這說明研究生在這些事項上感到的壓力要小于本科生。

表5心理壓力的均值比較分析

具體事件本科生研究生總體

學業問題期末考試1.900.851.38

英語四六級2.221.391.81

考研1.921.241.58

社交與人際關系問題與同學朋友的相處1.200.801.01

與宿舍成員的相處1.080.690.89

與老師輔導員的相處1.170.941.06

異往問題失戀1.551.381.47

暗戀1.230.781.01

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專業的就業前景2.773.012.89

對前途的困惑擔憂2.922.962.94

家庭與經濟問題家庭經濟狀況1.511.631.57

父母對自己的期望2.472.222.35

其他問題親人過世3.293.503.38

丟失財物1.491.031.27

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1.161.121.14

對自己的身形容貌1.371.031.20

理想與現實的沖突2.542.582.56

人生的意義2.311.862.09

事實上,訪談的內容也顯示出類似的結果。

“現在當然有壓力啊,最大就是學業啊。我們課多得要死,痛苦啊。還有就是宿舍人際關系。上學期還好了,但這學期開始老有一些摩擦,很煩人的。”(B—C1—Q2)

“學業壓力挺大的,考研的時候感到壓力最大,這是我整個大學階段最難熬的一段時間”(B—C4—Q2)

“有壓力,但是不是特別大,和本科時候比沒很大變化,現在主要是就業方面的壓力。前途未卜的感覺。學業方面比本科時還輕松一些,沒什么壓力。”(Y—C7—Q2)

“人際方面也有些,不過是很輕微的,有些小摩擦一兩天就沒事的。”(Y—C8—Q2)

研究生在學業和人際方面的心態明顯比本科生從容。

但是在個人前途與就業問題方面,研究生感到的壓力就要大于本科生了。

“就業壓力挺大的,當初是保送上的研究生,覺得讀個碩士挺不錯的,但是農業院校的農科專業就業前景渺茫,怎么能不擔心。”(Y—C10—Q3)

“壓力肯定是有的,還比較大,還有一年研究生也要畢業了,不知道何去何從,看當初的同學現在混得已經很不錯了,自己還一無所有……”(Y—C8—Q3)

(二)大學生面臨心理壓力的身心反應

通過對大學生面對壓力時的心理和身體反應的調查,我們發現,本科生與研究生在這方面的差異不大,大學生面對壓力時經常出現的身體和心理反應有:頭痛、頭昏、睡眠障礙(失眠睡得不穩、噩夢等)、胃口不好、煩躁、焦慮、感到孤獨苦悶、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大多數學生因壓力產生的不良反應都處于輕度及輕度以下水平,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達到了中度甚至偏重、嚴重水平。這說明現在大多數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還是較強的,但我們不能忽視了那些少數。

表6面對壓力的主要身心表現頻次分布表(%)

從無輕度中度偏重嚴重

頭痛、頭昏或身體其他部位疼痛38.148.210.22.01.5

健忘,記憶力下降27.457.910.73.01.0

睡眠障礙(失眠、睡得不穩、噩夢等)31.540.117.37.63.6

腸胃不適,感到惡心、胃口不好44.237.113.74.11.0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34.043.714.25.62.5

感到孤獨苦悶32.042.618.83.03.6

煩躁、焦慮,神經過敏,容易激動32.042.618.83.03.6

對事物提不起興趣21.353.816.25.63.0

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難38.643.111.75.61.0

篇6

關鍵詞:心理資本 就業力 大學生

一、問題的提出與研究回顧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個不爭的事實。 2013年5月24日數據顯示“浙江26.7萬大學生,目前僅兩成簽約”。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就業能力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學者們也積極探討促進就業的良策,如黃敬寶(2009)提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途徑在于提高就業力;曾湘泉也認為,提升就業能力有助于解決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由知識、技能、思維、心理、個性、態度等一系列能夠適應就業的素質群構成的能力。近年來,心理、個性、態度等因素備受用人單位的關注,且很多大學生所謂的就業能力不足,恰恰與這些因素有關。現有關于提升就業力的相關文獻也多從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心理干預、心理疏導等視角予以探討,這些研究更多關注大學生的消極心理因素。

21世紀以來,積極心理學的發展開辟了學者研究的新思路。Seligman(2002)將導致個體積極行為的心理因素納入資本的范疇。Luthans(2005) 將心理資本定義為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包括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韌性。學者們也積極探索心理資本與就業力的關系,如關注自我效能對就業力的影響(畢景艷等,2007;張云仙,2010);關注韌性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金燦,2008)。現有文獻嘗試構建心理資本與就業力的關系,但較多文獻傾向研究心理資本單個維度的作用。對心理資本作為整體構念的作用還未有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擬從積極心理資本視角探討影響就業力的因素,深入分析心理資本各維度及心理資本整體構念對大學生就業力的影響。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浙江省某高校為例,該高校覆蓋理學、工學、文學、管理學、農學、法學等諸多學科門類。鑒于其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基于該校的抽樣調查也具備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以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320份,有效問卷294份。男生172人(58.5%),女生122人(41.5%);大一年級的98人(33.3%),大二的60人(20.4%),大三54人(18.4%),大四82人(27.9%);所調查同學中各學院均有分布,且基本與學院規模成比例;擔任過學生干部的比例達到57.1%,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占42.9%;而參加過社會實踐的同學有170人,多于未參加過社會實踐的124人。

大學生心理資本的測量借鑒了luthans等(2008)的心理資本量表,涉及自我效能、樂觀、希望、韌性等4個維度24個題項。大學生就業力的測量,借鑒了何昭紅、呂兆華等(2012)編制的《大學生就業力自評量表》,涉及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就業自信心、自我發展能力等5個維度25個題項。

三、大學生心理資本和就業力數據分析

1.描述性統計與相關性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心理資本總量表的信度為0.929,KMO值為0.911;就業力總量表的信度為0.867,KMO值為0.875,量表信度均為良好。各變量均值、標準差與相關性見表1。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的平均值分別是:2.6(SD=0.70)、2.49(SD=0.69)、2.49(SD=0.78)、2.45(SD=0.74);說明所調查浙江某大學學生的積極心理狀態水平都在中等以上(鑒于量表設計時,1代表非常同意,2代表同意,3代表一般,4代表不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因此均值數值較低,但反映了心理資本、就業力及各維度的均值都在平均水平以上。此外表1中年級與心理資本及就業力的負相關關系也緣于此。)。

大學生的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四種積極心理狀態及心理資本,都與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就業自信心、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之間為顯著正相關。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和相關分析

變量 均值 標準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性別 0.42 0.49

2.年級 2.44 1.19 -0.33*

3.專業類別 2.66 1.44 0.21* -0.32*

4.心理資本 2.51 0.65 0.1 -0.1 0.01

5.自我效能 2.6 0.7 0.04 -0.05 -0.05 0.80*

6.韌性 2.49 0.69 0.07 -0.06 -0.03 0.73* 0.52*

7.希望 2.49 0.78 0.11 -0.14 0.1 0.71* 0.41* 0.37*

8.樂觀 2.45 0.74 0.16 -0.14 0.02 0.78* 0.43* 0.54* 0.45*

9.就業力 2.24 0.39 0.05 -0.18* 0.07 0.67* 0.37* 0.42* 0.44* 0.34*

10.自我發展能力 2.07 0.55 0.1 -0.22* 0.15* 0.60* 0.50* 0.37* 0.25* 0.35* 0.82*

11.人際溝通能力 2.39 0.46 0.07 -0.1 0.05 0.50* 0.43* 0.25* 0.33* 0.25* 0.73* 0.48*

12.就業自信心 2.42 0.46 0.02 -0.15* -0.04 0.40* 0.37* 0.23* 0.35* 0.30* 0.68* 0.40* 0.52*

13.實踐能力 1.72 0.43 -0.01 -0.13* 0.08 0.55* 0.46* 0.42* 0.34* 0.47* 0.78* 0.37* 0.36* 0.34*

14.適應能力 2.24 0.56 0.03 -0.1 0.03 0.57* 0.49* 0.52* 0.33* 0.33* 0.86* 0.33* 0.55* 0.43* 0.46*

注:*p

2.心理資本對就業力的回歸分析

表2列出了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韌性四種積極心理狀態及心理資本整體構念對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就業自信心、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及整體就業力的回歸分析結果。在控制了性別、年級、專業類別等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回歸效應后,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對他們的實踐能力(β=0.30, p

表2 心理資本各維度及整體構念對大學生就業力的回歸分析

變量 實踐能力 適應能力 人際溝通能力 就業自信心 自我發展能力 就業力

第一步:控制變量

性別 -0.06 -0.01 0.04 -0.02 0.02 -0.01

年級 -0.13 -0.1 -0.08 0.21* 0.18* 0.18*

專業類別 0.04 -0.01 0.01 -0.12 0.08 0.3

Adjusted R2 0.01 0.01 0.01 0.02 0.04 0.02

F 1.22 0.55 0.66 2.26 3.39 1.99

第二步:主效應

自我效能 0.30** 0.24** 0.38** 0.33** 0.20* 0.21*

希望 0.36** 0.24** 0.22** 0.21* 0.24* 0.25*

樂觀 0.24** 0.22** 0.44** 0.42** 0.19* 0.32**

韌性 0.27** 0.24** 0.27** 0.28** 0.28* 0.37**

Adjusted R2 0.26 0.3 0.27 0.18 0.34 0.43

F 20.86** 21.77** 17.11** 11.01** 25.61* 38.28**

第三步:主效應

心理資本 0.55** 0.57** 0.50** 0.40** 0.60* 0.67**

Adjusted R2 0.3 0.32 0.25 0.15 0.35 0.45

F 78.27** 87.07** 60.73** 34.25** 100.56* 149.96**

注:表中的回歸系數為標準化值. *p

第一步,僅考慮控制變量對各因變量的回歸效應;第二步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的回歸分析,僅將控制變量和心理資本四個維度納入回歸方程;第三步心理資本的回歸分析,僅將控制變量和心理資本整體構念納入回歸方程。

四、研究結論與管理啟示

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韌性四種積極心理狀態及心理資本,都與他們的就業能力顯著正相關。且心理資本作為整體構念比心理資本各維度對就業力有更強的解釋力。在大學生就業前景不容樂觀、就業壓力增大的背景下,本研究給當代的大學教育和學生的就業力提升以重要啟示。高等教育在進行傳統大學教育的同時,還應在教育教學和實踐環節重視大學生心理資本開發,以全面、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的就業力,更好地體現高等教育的價值。

1.給予成功體驗,提高自我效能

開發自我效能最有效的方法是讓大學生反復體驗成功。雖然成功并不等同于自我效能,但成功有助于加強個體的信心,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具體方法包括:其一,制定合理的教學與實踐發展的目標和計劃,將目標和計劃細化、落實到相應課程中。增強學生對相應課程設計的認同,進而實現在學習和實踐目標的過程中不斷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自我效能。此外,還應積極探索建立第二課堂活動目標體系、內容體系,增加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從而提高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應對未來挑戰的信心。其二,樹立學習榜樣。直接的成功體驗通常不容易獲得,為他們提供替代學習與模仿的機會,讓大學生有一定的反思時間,同樣可以幫助他們獲得自我效能感。在校園里,以表彰“五四優秀青年”等各種活動為契機,宣揚優秀學子的典型案例并號召開展向優秀學子學習的活動,適當地向他們灌輸“別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做到”的理念,可以增強他們成功的信心。其三是,給予積極的反饋。給予積極的反饋對于大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成功的體驗。對優秀的個人事跡給予及時的表彰、反饋,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

2.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提高希望水平

其一,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自我意識教育,幫助確立自我同一性,正確地認識自我。其二,通過開設針對性的職業生涯發展及就業指導等課程讓大學生明確“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在自我意識教育的基礎上,指導大學生對自身的各方面知識和能力進行客觀地分析,認識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與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之間的差異,以及與自身職業目標之間的差異。從而對自己的就業期望與就業觀念進行適當的調整,幫助他們確立一個合理且具有明確的個人意義的職業目標。

3.幫助樹立積極認知,有效開發樂觀

開發樂觀的途徑主要有三種:一是學會包容過去;二是學會珍惜現在;三是尋找未來的機會,并采取積極正向的態度來應對。通過覆蓋全校的多種宣傳刊物,充實以樂觀為導向的文章、案例等,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認知及樂觀心態。

4.增強應對挫折能力,提高韌性水平

堅韌性是一種動態的、具有延展性的和可開發的心理資本。高校應重視大學生負面情緒的疏導,增強應對挫折能力,提高韌性水平。具體做法包括:其一,重視學校大學生心理輔導站的建設,建立成熟的大學生心理預警和平衡機制,確保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能被及時發現,從而得到及時的干預;其二,加大心理中心的宣傳力度,使大學生在遇到困擾時能積極主動地尋求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避免心理困擾不斷積累而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其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設為必修課,并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使大學生了解心理發展的規律和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教會大學生儲蓄積極情緒、消解消極情緒的方法,引導大學生在遇到困擾時能積極地尋求幫助,進而提升心理資本。

綜上所述,研究顯示大學生心理資本與就業力具有正相關關系;心理資本中的自我效能、韌性、希望和樂觀四個維度均與大學生就業力的總體和各維度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因此,提升大學生心理資本對提高其就業能力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盡管本研究所調查的對象是浙江某高校在校大學生,但研究結論和管理啟示對其他高校仍具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曾湘泉,牛玲.大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戰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9(4):29-31

[2]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and Li W.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5(1):247-269

[3]畢景艷,應三潮.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新途徑——自我效能培養[J].中國人才,2007(21):74-75

[4]張云仙.高職生就業能力結構及發展特點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4):16-17

[5]金燦.培養大學生心理韌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J].中國西部科技,2008(35):59

篇7

關鍵詞:美國;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大綱

2009年11月,作為國家示范教學實驗中心建設工作的一部分,國內高校計算機教學單位組團,對美國中部幾所大學的計算機教育情況進行了考察。本文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和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IT)的計算機基礎教育和美國大學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指導方針進行介紹和探討。

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UIUC)成立于1867年,學科專業設置齊全,共有近200個專業,最好的學科是工程和商科,還有農學院、法學院、教育學院、航空學院、工程學院、通信學院、獸醫學院、藝術學院、勞資關

系學院、企業管理學院、社會研究學院、人類學院、化學和化工學院、人文和家庭研究學院、應用科學生命學院、哲學和理學院等20多所學院[1]。

UIUC的計算機科學系創建于1972年,經歷30多年的發展,一直雄居全美前5名,僅次于Stanford、Berkeley、MIT和CMU[1]。UIUC的計算機科學(CS,Computer Science)課程體系規劃基本成形于1986年,并在此后的20多年間不斷完善。目前有57位教員(Faculty)[2],承擔著全部本科教學和科研工作。CS本科課程設置特點為廣、深結合,理論、實踐結合。課程覆蓋計算機理論、設計和應用等領域[3]。

伊利諾伊理工學院(IIT)始創于1890年,坐落于芝加哥,是一所同時重視科學和工程學的學府,是美國知名的三大理工院校之一,下設7個學院和1個研究中心,即阿默工程學院(Armour College of Engineering)、芝加哥肯特法學院(Chicago-Kent College of Law)、建筑學院、文理學院、設計學院、心理學院、斯圖爾特商學院(Stuart School of Business)和職業發展中心[4]。IIT的CS系目前有16位教員,承擔著計算機本科教學和科研工作。

1計算機專業基礎教學的特點

分類的計算機基礎課是美國大學基礎教學的主要特色,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基礎課分別面向計算機專業、理工科專業和非理工專業。其中,根據美國本科教育的特點,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有非常顯著的針對性。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基礎課設計也很耐人尋味。

美國的計算機基礎課一般有兩門,在UIUC分別是CS100 Freshman Orientation(新生指導,1學分)和CS 125 Intro to Computer Science(計算機科學導論,4學分) [5]。在IIT分別是CS100 Introduction to Professions (職業生涯介紹,2學分)和CS201- Accelerated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簡明計算機科學導論,4學分)[6]。

面向新生開設的CS100類課程不僅課時較少,內容也比較簡單,在國內高校中較為少見。例如,IIT的CS100課程“作為一種(從事計算機)科學和工程職業介紹,闡述應用(計算機)工程和科學解決問題的過程,強調跨學科和國際化解決問題并需要評估計算、金融和社會制約因素下的解決方案[7]。”學習目標定位在使學生“理解計算機科學基本概念,包括計算歷史、二進制計算/邏輯/程序轉換、算法、計算機體系結構、操作系統等;展示使用偽代碼解決基本問題,如排序和遞歸;與計算機科學職業生涯有關的職業操守(ACM Ethics Code);利用圖書館資源研究和撰寫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研究論文;創建并進行計算機科學理論的教學演示或計算機科學技術銷售演示[7]。”

這類課程在美國大學是非常有意義的。許多選擇計算機為職業方向的本科新生對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課程和職業生涯并沒有真正了解,而這門課程就可以幫助這些學生了解計算機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就業前景,然后再作決定。不少學生學完這門課后,發現現實與自己想象的完全不同,就可以盡快轉到其他專業。另一種情況則相反,一些沒有專業方向的本科生(美國大學允許大學生沒有專業方向,但需要輔修若干小專業)在選修了這門課程后,可能將計算機作為自己的主修或輔修專業。

UIUC的CS125計算機科學導論是以Java語言為主的編程入門課,涵蓋了一些算法的內容,介紹與解決計算問題有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術,此外還有與之配套的實驗課[2],擬作為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第一門課程。該課程與我們國內多計算機專業開設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有共同之處。

2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指導方針

美國大學的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的指導方針出自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1999年出版的報告《Being Flu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8]。在報告中,該委員會將現代高等教育中受教育者的計算機或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分別定義為智力性能力、信息技術的概念和信息技術技能3個方面,每個方面包含10項內容,共30項。

這3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如下:

1)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智力性能力,指在復雜和支撐性環境中應用信息技術)。

(1)Engage in sustained reasoning(持續運用推理能力)。

(2)Manage complexity(管理復雜性)。

(3)Test a solution(測試解決方案)。

(4)Manage problems in faulty solutions(在失敗的解決方案中尋找并解決問題)。

(5)Organize and navigate information structures and evaluate information(組織和導出信息結構并評估信息)。

(6)Collaborate(合作)。

(7)Communicate to other audiences(與他人溝通)。

(8)Expect the unexpected(準備好應對預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況)。

(9)Anticipate changing technologies(預見技術的變化)。

(10)Thinking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ly (關于信息技術的抽象思維)。

2)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cepts(信息技術的概念)。

(1)Computers(計算機)。

(2)Information systems(信息系統)。

(3)Networks(網絡)。

(4)Digital representations of information(信息的數字化表達)。

篇8

不同的方向在課程設置中除了包含普通金融專業的全部核心課程之外,再加設了與專業方向相關的核心專業方向課程,在培養“通才”的基礎上多了“專才”的菇碼,這種基于就業導向的課程體系建設,在拓寬就業渠道的同時增強了專業核心競爭力。而農業院校金融學專業大都以系為單位隸屬于經濟管理學院,只是作為普通專業而不分具體的專業方向,課程設置也只能是最基礎的專業課程,學生普遍反映只學了皮毛,期望能更深人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課程。

1.1專業教師缺乏實踐經驗,科研與教學不能有效銜接

金融學是一門集理論、實務、技能于一體的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型學科。然而農業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大部分是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沒有任何在金融機構的工作經歷。另外,由于金融學博士相對比較稀缺,但高校門檻友都要博士學位,因此農業院校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原專業并不是金融專業,甚至也不是相近的專業。其他專業對口的教師雖然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卻普遍缺乏實踐經驗,對于一些應用性強的課程,只能是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談。農業院校的課題大都屬“農口”,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和平臺的缺乏,幾乎沒有純金融的課題,參考大部分農業院校金融學專業教師的研究方向,基本都圍繞農業經濟和農村金融方面,結果就是科研脫離教學,不能有效地為教學服務,也不能及時將學科最前沿的研究反饋給學生。

1.2不夠重視實踐教學、經費投入不足

實踐教學包括三部分,實驗教學、基地實習和畢業設計。農業院校基本上都建設了金融模擬實驗室,但硬件因缺少投人普遍存在服務器落后,計算機老化的現象。就軟件來看,證券投資分析軟件比較成熟,但要購買相關的實時資訊每年都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很多院校為了節省經費就采取壓縮實驗學時的辦法。而商業銀行和保險等相關軟件雖有產品,但其開發還處于摸索階段。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較強,實習單位接收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會對實習生進行業務操作的培訓,更不會讓學生親自上崗操作。金融學專業雖為農業院校的非核心專業,但招生人數卻遠遠高于其核心專業,因此在畢業實習階段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只能由非金融專業的教師作為其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這就造成“學”與“用”不相匹配,學生用四年的時間學習金融,而最終完成的畢業論文卻是非金融領域,這不但加重了學生的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就業。

1.3學生對就業前景缺乏信心

金融行業從業資格證種類很多,有證券、銀行、期貨、基金銷售(主要針對銀行)、保險等。以下是筆者對某農業院校金融學專業2009級學生已取得職業資格證的調研結果。學生對資格證的重要性并不陌生,但從考取結果來看,學生并不偏好跟自己專業聯系更為緊密的資格證。其中,81%的學生認為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該行業工資水平較低,從業難度大。而事實上,金融行業的平均工資水平已連續幾年躍居全國第一的高位。金融業平均工資水平除了2006年稍低于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以外,一直領先于其他行業。還有96%的學生認為考取會計從業資格對以后的就業更有幫助;另外,少數學生對金融專業不感興趣。從生源角度看,農業院校來自農村的學生比例更高,平時接觸金融有關方面的機會較少,甚至學了《證券投資學》后還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股票和基金,所以會有部分學生對金融業完全不感興趣。這說明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除了金融理論和專業實踐之外,還應該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尤其是農業院校更應如此。

2農業院校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2.1重建具有農業院校金融學專業特色的培養方案

2.1.1增設農村金融的相關課程

自2005年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GAP)提出了普惠金融體系的內涵后,農村金融受到了空前的關注,市場也函需農村金融方面的專業人才。但只有中國農業大學等少數院校在金融學碩士培養階段設有農村金融方向,開設了相關的農村金融課程。一方面有農村金融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為了增強其專業核心競爭力,建議農業院校金融學專業本科教學階段就開設農村金融相關課程。例如,取消以往為了體現農業院校特色而開設的《農學概論》、《畜牧學概論》,取而代之的可以是《農村金融理論與政策》、《小額信貸》、《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和《合作金融》等課程。

2•1•2細化金融學專業方向

綜合類大學金融學專業培養目標主要是面向“大金融”培養高層次的理論型、國際型人才,而農業院校則應該揚長避短,注重培養應用型人才。目前了解到國內高等院校對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雖然沒有太大的差別,但在實際的課程設置中,綜合類院校和財經類院校已經考慮到順應市場需求的變化,將金融學專業方向進行細化,著力培養專業人才,而農業院校則遠遠滯后于其他高校。建議農業院校在結合自身條件的情況下,除了設置銀行、證券和保險等專業方向以外,更應該增設農村金融方向,體現辦學特色,為農村金融機構培養應用型人才。

2.2注重對教師的實踐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農業院校應積極創造機會,定期安排教師到相關金融機構實習、進修,還可以聘請金融機構的員工作為兼職教師,提高金融實踐教學水平。另外還要加強與其他院校金融學專業之間的合作,定期選拔骨干教師到國外或國內知名院校訪學進修,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以科研帶動教學,形成良性循環。逐步形成一支既懂理論,又懂實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2.3對現有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

2.3.1建立全真實驗教學體系

全真實驗教學體系即創建全真實的職業環境,以幫助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親身實踐的一種教學方式。例如可以將實驗室改造為銀行營業大廳、券商柜臺等等,學生可以分批、分角色體驗不同的職業分工,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是要注意金融實驗的時間安排,證券投資分析類的實驗由于要使用實時行情來進行分析,所以該實驗安排就要跟證券交易所的開市時間一致。最后,農業院校還應在考慮自身條件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實驗室對外開放和資源共享。

2.3.2拓展校外實習基地,真正實現“崗位實習”

由于金融行業的保密性強,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的難度就比較大。農業院校應當聘請已在金融部門擔任領導的校友兼任客座教授,充分利用這樣的人脈優勢,與金融部門共建實習基地。可以嘗試職工傳授學生專業技能,學生傳授職工專業理論,學校與金融單位之間建立起互利雙贏的合作關系,才能保證實習基地的穩定性。

2.3.3嘗試改變畢業實習的考核方式

農業院校目前的畢業實習考核方式主要是撰寫畢業論文。既然農業院校金融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和服務于農村金融的專業人才,不如嘗試取消畢業論文,而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實習項目撰寫實習報告更為可行。

2.4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設計

金融學專業不僅應該是專業性的職業生涯規劃,更應該是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首先,建議大一、大二不分專業方向,共同學習金融專業的各門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大三再按照學生的愛好、專長進行個性化培養,幫助學生設計適合自己的專業方向。其次,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請金融業的成功人士為學生做職業生涯規劃的專題講座,以自身的真實經歷感染學生。再次,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列人人才培養方案。

2.5積極引導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

篇9

關鍵詞:會計專業 雙學位 培養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許多國家都把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作為提升綜合國力的戰略措施,為了迎合現階段對具有交叉學科知識結構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需求,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更好地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高等學校把雙學位人才培養列入重要的本科教學內容。

一、雙學位教育定位及各國狀況

雙學位教育是指全日制普通本科學生在修讀本專業的同時,修讀了另一學科門類所屬的專業規定的學位課程,取得相應的學分,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獲得另外一個學科專業的學士學位的教育形式。在本科教育中,雙學位教育作為跨學科人才培養的一種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突破本學科領域固有的思維模式,學習思路得以擴展和發散,從而實現思維方式的創新和突破。

美國高等教育最早興起了跨學科人才的培養,開設文理交叉、理工交叉的綜合性質課程,如杜克大學的“交叉文化”、“科學、技術和社會”、“倫理研究”等方面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跨越時間或空間、國界之內或國界之外識別文化和文化差異的技能。英國發表的《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l世紀的教育和訓練》等教育白皮書,提出高等教育要從注重人文教育轉向重視現代科技教育,從重視專業人才培養轉向綜合教育和跨學科培養,如牛津大學課程三分之一都是由兩種以上科目結合而成,如“哲學與數學”、“經濟學與工程科學”、“生理學與哲學”課等。1985年我國《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為雙學位本科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辦學依據,1998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中提出:“要積極為學生提供跨學科選修、雙學位、主輔修等多種教育形式,培養大批復合型人才”,目前雙學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高校普遍現象。

二、我國高校會計專業雙學位的實踐探索

會計作為工商管理學科中的重要專業,目的在于為社會輸送理論基礎扎實且實踐能力較強的應用型人才,其適用性的專業知識和廣泛的就業前景,更是成為各個高校學生進行雙學位專業的首選。各個學校就培養要求、學分要求以及課程設置等出臺了相應培養方案,如表1所示。

三、關于雙學位及會計專業雙學位研究狀況

從國外來看,哥倫比亞大學伍德沃思(R.S.Woodwoh)1926年提出了雙學位(跨學科)概念,但直至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深入理論探討和精細實驗分析的文獻,國內近十年才開始展開了雙學位教育問題的理論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關于雙學位教育必要性的研究。Batson ela1(2002)指出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雙學位教育能更好地提供滿足企業和社會需要的畢業生;Batson et a1(2002),North(2005)指出大學應至少在兩個學科間發展技能并在學習之間進行切換,雙學位學生能夠以更靈活的方式去適應他們的技能和知識。國內學者也指出雙學位跨學科已成為我國高校培養人才趨勢,雙學位教育是教育的一次實質性改革(盧曉東,2003;徐體高,2004)。 第二,關于雙學位的界定與屬性研究。雙學位是指在校本科學生在修讀主修專業獲取學士學位的同時,又修讀其他學科門類專業而獲取的學位(高艷芳,2005;譚家健,2007;葉雙、曾志新,2008)。雙學位教育應定位于獨立于普通本科教育,并綜合考慮人才培養、就業能力和學科滲透融合等多方面的教育模式(張彥麗,2008),會計雙學位培養目標定位在培養應用研究型、高素質、能力強的專業人才(趙宏杰、2010)。第三,關于雙學位本科教育做法、存在問題與采取措施研究。Russell(2005)、Boucher et a1(2004)指出由于大學學科間明顯的差異,跨學科教育可能會存在結構和文化障礙;針對我國高校的雙學位,學者們提出目前高校還存在著缺乏靈活的學制、學分制、選課制、導師制等制度保障(龍艷,2009),同時國家也存在著缺乏專門機構進行審核及缺乏明確的國家政策(朱紅,2007;丁峰,2012);針對管理方面的問題,吳亞男(2010)、楊宗仁(2011)等從明確政策、健全質量監控機制、指導教育學生、加強培養方案研究等角度提出了相關建議。關于會計學雙學位,余興無(2008)、邵軍(2010)、徐偉航(2012)分別就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特點進行了比較,指出了我國教育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趙洪杰(2010)從引進兼職教師、完善會計學專業實驗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了發展會計學雙學位的建議。

四、高校會計學雙學位發展和研究現狀述評

現有研究和各個高校實踐為會計學雙學位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就目前實踐和雙學位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尚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從高校實踐發展角度來看,會計學雙學位教育模式趨同化嚴重,尚未體現出差異化特征。從本文八所學校的培養現狀來看,在培養要求上都定位于能在企事業單位、各級政府部門、學校及相關研究機構從事會計實務操作和會計管理工作以及從事會計專業教學、科研工作的經濟管理專門人才,而且開設的課程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在學分上有所差異。實際上,不同類型學校的學科類型有較大的差異性,學科背景不同,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上應體現出差異性,如山東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本科生層次教育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3大學科門類,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作為一所電子信息特色突出的高等學校,學校戰略定位的差異化導致了其學生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等不同,差異化定位的學校應體現出不同的會計雙學位培養特征,但目前在各個高校還沒有進行培養方案的差異化和細致化的設置。

(二)從理論研究角度來看,會計學雙學位教育研究還缺乏多樣化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非系統性問題。一方面,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規范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實證分析。規范分析,關注的問題是客觀事物“應當是什么”的規定和陳述,與價值有關,目前研究對會計雙學位教育持肯定態度,在滿足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但尚缺乏關于會計雙學位目前高校狀況的系統化實證的研究,尤其是要證實或證偽會計學雙學位對于學生就業、素質提高等變量之間關系的“假說”,目前尚無定量化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只局限在培養目標等單一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從培養目標和培養理念、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模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保障機制等各個環節的全方位的系統化研究,如會計學教學模式應體現出會計作為應用型的特征,教學過程中研討式教學、移動課程、拋錨式等教學模式的設計等,另外關于會計雙學位的保障機制教學管理研究,就應從課堂教學環節、實踐性教學環節、考試環節、畢業論文環節等各個教學環節加強質量管理和監督,才能保證雙學位培養的整體質量效果,上述這些問題的研究都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

(注:本文系2012年度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182)

參考文獻:

1.(美) Patricia L.Roberts,Richard D. Kellough 等著.跨學科主題單元教學指南[D].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2.龍艷.大學輔修專業實踐的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徐體高.試論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框架的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3) :144-145.

4.趙洪杰.會計學雙學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管理觀察,2010,(11):118-119.

5.朱紅.雙學位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教學建設與改革,2006,(2):40-41.

6.丁峰.雙學位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管理觀察,2012,(11):79-79.

7.余興無.中外會計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生產力研究,2008,(4):170-173.

8.楊宗仁.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多元化[J].江蘇高教,2011,(3):102-106.

9.徐偉航等.中外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商業經濟,2012,(4):115-118.

篇10

關鍵詞:學術型;專業型;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6-0195-02

我國研究生教育過去一直以學術型的研究生教育為主,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2009年設置全日制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現在增設的專業型全日制研究生的比例只占10%左右,用來與整個研究生教育體系的人數保持一致。為適應社會各層次對研究生的實際需求,在繼續培養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同時,開始培養專業型研究生。我們認為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不同層次的碩士研究生是必需的一項舉措,應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要求,來設立不同的課程體系,不同的教學實踐體系,完成不同模式的培養,從而真正滿足不同的需求,培養不同能力的高層次人才,服務社會。

一、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側重理論和學術研究方面,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學術型學位;全日制專業型碩士培養的是現在市場緊缺的應用型人才,在培養目標上主要是側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以專業實踐能力為主,授予學位的類型是專業型的學位。學術型學位和專業型學位體現對理論和實踐各有偏重,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學術型的碩士培養的是科研能力,專業型的碩士培養的人才突出的是實際動手能力,應該說從設立這2種研究生培養方式的初衷來講,可以滿足經濟發展各層次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進一步促進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使得各個層次的人才學有所用,從實際出發,培養人才。專業學位的設置滿足了很多應用學科的人才培養需求,同時對學術型學位的設置做一補充,也為在實際工作中,有企業應用背景的在職人員提供了對口的專業技能培養的途徑,多方位,多層次培養人才,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議題。

二、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情況

學術型學位的研究生錄取分為國家計劃內(非定向、定向)招生,此類生源按國家規定享受免學費待遇;若錄取為國家計劃外(委托培養、自籌經費)的碩士生,須繳納學費,一般為8000元/年,不同專業有所不同。對于自籌經費生、特困生等考生可通過申請國家助學貸款或者商業貸款緩解學費的壓力。學術型研究生的入學統一考試(統考),完全是嚴進寬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不需要報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凡是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畢業生、高職高專畢業生、自考生和網絡教育學生等都可以報考。由于是全日制正規大學碩士畢業,擁有學歷、學位雙證,因此社會對這樣的畢業生的認可度很高,但企業在招聘時也會發現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弱點:理論知識雄厚,但實踐經驗不足。專業學位與學術性學位處于同一層次,培養規格各有側重。部分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要求報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經歷,如:工商管理碩士、公共管理碩士、工程碩士中的項目管理、教育碩士中的教育管理、體育碩士中的競賽組織等。除以上專業其它專業應屆生均可報名。全日制專業碩士從2010年開始基本跟全日制學術型碩士一樣,錄取為國家計劃內(非定向、定向)和國家計劃外的碩士生,收費和學術型研究生是一致的。在培養目標上有明顯差異。學術性學位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而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全日制學術型和專業型的招生考試只有年初的“統考”,而統考以外的專業考試則由各招生單位自行命題、閱卷。全日制專業碩士和學術型碩士都頒發學歷證書和畢業證書。從學制來說,專業碩士一般只要求2年即可畢業,其中包含不少于半年的實習期,重視操作能力;而學術型基本上以學習理論為主,學制一般為3年。如何針對培養目標,設立合適的考試課程也是需要研究生教學體系關注的問題。

三、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

不同的培養目標,導致了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課程設置和教學環節都有著本質性的差別。學術型是以培養較高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的人才為主,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基礎,強調深層次的理論教學課程的設置。而專業型的碩士,在分析檢驗、食品加工新技術以及各個加工操作的專論上多設一些課程。專業型碩士,注重實踐型,學術型碩士注重理論性。教學環節上,學術型的注重課堂和實驗室教學環節,專業型的注重實驗室和工廠的實踐教學。由于目標定位的不同,因此在學制最低學分要求、課程級別及種類的要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是不同的,如學術性學位教學內容注重理論基礎和基本概念,而專業性學位課程側重工程應用學術性學位的課堂教學通過互動式教學,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探索知識的興趣和能力,而專業性學位的課堂教學則通過案例,以及討論式教學和動手實驗和參觀企業等,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但是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由于09年才招生專業型的碩士,所以絕大部分院校還沒有充分校準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的課程設置不同,基本課程設置差異不大,只是在畢業論文的選擇上更注重應用性的要求,這個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就失去了2個類型碩士學位存在的必要性。

四、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研究生的評價體系

現在專業型碩士與其他學術性學位研究生執行的是相同的學生評價體系和課程考核制度,但在論文要求和能力考查上側重點不同。學術性學位研究生注重研究能力的考查,而專業型碩士則注重分析和解決工程問題能力的考查。學校通過課程作業以及實習和設計的過程管理和質量反饋項目的周匯報,中期檢查及最終的項目設計報告和答辯等環節對培養過程進行。總之我們只有在多模式環境下,明確培養目標,實施不同的培養過程和執行不同的評價體系才能培養出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復合式高層次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

五、關于學術型和專業型碩士培養的幾點思考

1.提高社會對2類培養碩士生模式的認同。近年來國家日益重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不斷增加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比例,但是由于長期以來專業學位教育主要是針對社會在職人員,發放的也是含金量較低的單證,因此部分外界人士和用人單位都認為這種在職專業學位碩士沒有接受全日制研究生學習,管理較為松散。隨后在2009年國家開始實行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時發放畢業證和學位證,可是從報考情況來看,這兩年學生報考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很小,很多學生和家長對專業學位教育的培養模式和就業前景都不樂觀。

2.培養環節要到位。學校除了建立研究生專用實驗室和研究生公共實驗平臺外,還應組織人力物力建立產學研校內外聯合實踐基地,高校應積極與相關企業在科學研究資源共享等方面加強合作,優勢互補,提高資源利用率和人才培養效益。校企間實踐性的產學研合作有利于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實踐課題,使學生服務于公司和企業,為其提供技術支持和高級人才,提高市場競爭力,推動企業快速發展。企業在全日制專業碩士培養中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將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效果。企業可以在獲得人才、政策和社會認可等方面得到利益上的滿足和激勵。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考慮企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是必要的。在培養環節和課程設置以及教學要求和學位論文的選題上緊密結合企業的需求,量身定做的培養環節,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的滿意度和參與度。

3.健全導師隊伍,實行雙導師制。實行雙導師制采取校內與校外導師聯合培養的方式,每個研究生都安排兩個導師進行指導,一個來自高校,一個來自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機構或企業,這樣雙方共同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實踐過程以及項目研究和論文寫作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重點突出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的提高,使論文的方向更有的放矢,更能和實踐結合,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專業實踐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必須保證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來培養。

參考文獻:

[1]趙婀娜.明年我國學術型研究生招收比例將下調5%至10%[N].人民日報,2009-11-16.

[2]秦惠民.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大辭典[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

[3]周邵萍,錢志勤.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業學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借鑒[J].化工高等研究,2012,(4):19-22.

[4]嚴丹.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科技文匯(上旬刊),2012,(2):21.

[5]肖順華,劉崢,楊建文.關于提高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思考――基于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2,29(3):60-64.

[6]吳仁群.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的思考[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2,2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