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管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12:0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媒體管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媒體管理論文

篇1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更新了教學觀念,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已逐漸地進入語文課堂。然而許多教師在運用教學媒體輔助教學時,卻很難把握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最佳作用點,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以,如何把握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最佳作用點,為學生提供理想的學習認知工具、提高教育教學效率,這是我們亟需研討的問題。

那么,什么是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

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是指在實現課堂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最適合發揮教學媒體優勢的地方。課堂教學的最佳作用點找準了,教學媒體的作用就會事半功倍。

教學實踐表明,教學媒體的最佳作用點主要有:

一、突出、強化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是構成知識體系中最重要和最本質的學習內容。利用現代教育

技術手段,將課文重點用文字、畫面等形式醒目地展示給學生,可以幫助他們加深理解。

如:我在教學語文第六冊《舟夜書所見》一課時,緊緊抓住教學重點“根據詩句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美麗景色”制作多媒體課件:月黑的夜晚,一只小漁船點著孤零零的一盞漁燈,仿佛螢火蟲的光亮,那情景多么寧靜;微風吹來,河上蕩起波浪,映在水中的一點光亮,隨波散開,那閃動、蕩漾開去的情景,又是多么迷人。以動畫演示畫面,創設一種富有動感的形象情景,情景交融,學生有了親身感受,展開合理的想象。最后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悟情感受,心靈受到感染、熏陶。

二、突破、解決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是由知識的深度、學生

的經驗以及認識的模糊造成的。教學難點并不一定是教學重點,但如果解決不好,就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有效地突破解決教學難點。

如:我在教學語文第一冊《小小的船》一課時,在突破教學難點時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小小的船》這一課是一首淺顯的兒歌,它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感受到藍天、明星、彎月的美感,體會登上月亮的無窮樂趣。我在設計多媒體課件時,把教學媒體的作用點定在了理解字詞上,制作了一連串詞語的解釋與運用,通過對詞的感受來體會課文的美,感受藍天、星星、月亮的美。試教時課件展示后,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說詞義簡直太難了,當時的教學效果讓人不知所措。經過現代教育技術課題組的再研討,我把教學媒體的作用點定在了對畫面地想象和感受上,制作了“如船兒般慢慢移動的月亮、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樣一個動態的畫面,配以音樂烘托氣氛,以充滿激情的語言渲染:星星一閃一閃,向我們調皮地眨著眼睛;彎彎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我們坐上這月亮船,仿佛看到了……,學生產生了情感沖動,思維敏銳新穎,迸發了強烈的創新意識。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借助適宜的教學媒體,把書面語言還原為客觀場景,讓文字動態化,更有利于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三點水的寫法與運用》一課時,有這樣一個運用多媒

體手段教學的精彩片斷,把一堂寫字課上得生動有趣:1、游戲:說出帶有“水”字的成語2、欣賞激情悟趣:來段“請你欣賞”,談談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覺。(點擊出現:古箏配樂各種動態流水圖);(聽、看同步)了解“三點水”的來歷及演變過程(聽:配樂講述)(看:三點水的演變過程),動情講述:……不管它如何演變總與水的形態息息相關。3、點擊課題,出示方法與要求。4、點擊出現“氵”,(配樂)想象:點點像什么?提像什么?5、看一看:點點提排列成什么形狀?怎樣擺才美?(師生同擺,生人人擺學具,師課件演示)6、練習寫字,指導規律。(略)

語文課堂教學的最佳作用點還設置問題、引起思辨,提供事實,提供示范,

欣賞審美,陶冶情操等等。

篇2

[關鍵詞]電教媒體發散思維求異性變式思維

發散思維指人根據當前課題條件和已有經驗,沿著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產生大量的設想,進而提出獨特的見解。發散思維能產生新的獨特的思想,因而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成分。當前我國兒童定勢思維特別嚴重,他們往往以比較固定的方式去認知事物或作出行為反應,這是令廣大教師頭痛的問題,也是正在努力攻克的一個“堡壘”。因而發展兒童發散思維對培養創造性思維,使其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在解決問題時,教師若運用電教媒體的直觀、形象的感性特點,鼓勵兒童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提出多種設想,從而找到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新方法。

一、利用電教媒體,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

利用電教媒體進行發散性教學是培養求異思維有效途徑,對同一思維對象不拘泥于唯一方案,可以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分式求解,特別是一題多解的訓練,對培養幾種思維的敏捷性和變通性更有深刻意義。例如: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教學時,教師運用多媒體直觀的優勢,讓學生將自己所拼合的圖形在投影僅上演示出來,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概念。

1、有的同學利用割補法,將映出的兩個完全重疊的三角形其中的一個沿它的“高”剪開旋轉,拼成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面積是底×高(ah),只計算其中的一個三角形面積,所以是底×高/2(ah/2),即是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有的同學會映出所畫的另一張圖片,也是兩個完全重疊的三角形,將其中的一個旋轉,讓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底×高(ah),只計算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所以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是:底×高/2(ah/2)。

3、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旋轉拼合角度去想,映出學生的圖片,如先映出一個三角形,用直尺找到底邊的中點,從這點作三角形另一邊的平行線,割下原三角形的一部分,再將這部分向上旋轉,與原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個平行四邊形底邊是原三角底邊長的一半,高是原三角形的高,面積也是原三角形的面積,所以三角形面積是底/2×高(a/2×h,即ah/2)。

4、也可以映出另一張圖片,從三角形高的中點作底邊的平行線,割下原三角形上面的一部分,旋轉下來與原三角形下面那部分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從而也可以得出:底×(高/2)、[即a×(h/2),即ah/2]。

總之,雖然有四種迥然不同的拼合方法,但得出的計算三角形面積的公式是底×高/2(ah/2)。通過學生自己的演示,自然反饋出學生不同的積極思維過程.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為什么用底×高/2來計算三角形的面積而且形成了概念,發展了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對學生進行了一題多解的創造性思維訓練.

二、利用電教媒體,采用變式思維訓練,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性、靈活性。

在教學中有目的地運用電教媒體進行變式訓練,對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會起到更好的作用。變式思維訓練方式很多,其中一題多變就是數學中常用方式,如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那種新穎、快捷、多變的特點,在計算圖形面積時(如圖)直接在原圖上進行割、補、拼并進行誘導,使學生對同一道找出多種解題思路,產生愉快積極的情緒體驗,引起學生充分注意,從而鍛煉和培養了思維靈活性。

篇3

一直以來,電視、廣播、報刊等媒介被視為傳統媒體。新媒體則是指通過互聯網、有線網絡、無線通信網利用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移動技術在數字電視機、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上向受眾提供娛樂和信息的媒體形態和傳播形態。新媒體環境下,又迎來了“自媒體”的傳播時代。自媒體包括但不僅限于個人主頁、個人微博、個人日志等傳播形式,還包括如BBS、博客、播客、手機群發、微博、SNS、微信公眾平臺等。它是普通大眾使用新媒體提供與分享自身信息及新聞的途徑。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有一些鮮明的特征:其一,交互性,即信息的傳播者與受眾之間是雙向交流的,雙方可互動性地表達對信息及娛樂的需求。其二,即時性。即信息一旦經傳播者發送,受眾就可在第一時間接收到,非常便利。其三,多樣性。即信息能以文字、音頻、圖片、視頻等多種形態傳播,傳播者和受眾可在新媒體上及時、無限、雙向地擴展傳播內容。信息傳播及接收的選擇性和目的性更強,更具個性化。其四,虛擬性。即指網絡世界的存在形態具有虛擬性,它以聲音、文字、圖像等電子載體來呈現自己的存在形式。其五,海量性。即各種社會思潮、新聞資訊、不同階層受眾及傳播者的信息經由新媒體后,形成了海量的數字信息源。其六,共享性。新媒體環境下,個人闡述自己的立場變得更加自由,互聯網認同傳播自由,尊重傳播的信息主體,共享技術空前的廣闊。

二、當代高校學生的心理個性特征

目前的高校學生,主要是“90后”,這一群體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及心理特征,他們是廣泛浸潤于新媒體環境中的一代。據調查顯示,目前的高校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大部分學生有電腦,溝通與交流主要依賴網絡,人際溝通多是通過微信、QQ等工具,個人展示愛通過微博、個人主頁等途徑。他們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主要通過電腦、手機來獲取信息。“90后”是一群思想活躍、喜歡標新立異、想法新穎的群體。他們在高校中,常常表現得勇于創新和探索,在參與校園文化生活時,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刮目相看、出乎意料的言行。“90后”因為與社會接觸少,生活閱歷還不夠深厚,對一些復雜的事物及社會問題,容易出現片面化、簡單化的認識缺陷。生活于新媒體環境中的“90后”,非常擅于從網絡來獲取各類信息,他們有開闊的視野和多樣化的價值取向。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部分人被新媒體這把“雙刃劍”所傷,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價值觀日趨現實功利化。“90后”的這些個性及心理特征,為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深刻地影響。

三、新媒體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機遇和挑戰

(一)新媒體下高校學生工作的機遇

新媒體依托移動通訊、網絡、數字等技術,構筑了巨大的網絡體系,它的優勢很多。如:資源豐富、信息量大、交互性強、傳輸便捷、形式多元、覆蓋面廣等,這也為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巧于運用這些優勢可探討出新的學生管理模式。新媒體的交互性,使管理者可以通過微博、微信、飛信等交流工具和學生進行互動,使大家可以隨時隨地的交流。這樣的雙向溝通因方式新穎,“90后”們樂于參與討論,能提高學校各項工作及決策的民主性,還能增進管理者與學生間的感情。新媒體的即時性,使學生及管理者的任何信息,能夠第一時間傳達出去。一些關于學生學習、生活、情感的動態性趨向及引導,都能及時呈現,這也可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預見性,為第一時間解決問題,贏取了寶貴的時間。高校管理者能第一時間內收集到學生的各類動態信息,多渠道地獲取教育資源后,在新媒體上以多樣化的形式進行思想教育工作。新媒體的多樣性,為高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更便利的交流平臺。高校開展學生工作基本上是通過學生會、社團、社會實踐等組織形式。新媒體時代,這些組織要更擅于使用微信、微博等傳播平臺,將各類工作管理信息,以“90后”樂于接受的文字、圖片或視頻編輯方式,及時地傳播出去,引導學生群體的輿論及價值導向。

(二)新媒體下高校學生工作的挑戰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群體的自主性不斷增強,其思想表達更加個性化,他們擅于借助新媒體的平臺表達自我。學生使用新媒體時會處于虛擬和現實兩種世界中。他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言行,因得不到有效的限制和規范常常會失度。因為網絡的虛擬化、缺少真實性,學生容易喪失自我,或對周圍人的產生信任危機,甚至出現人格障礙。新媒體的虛擬性導致學生的生活空間虛擬化,這也給高校的管理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隨著平板電腦及智能手機價格的持續走低,使得移動設備已成為“90后”上網的第一大終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如3G的普及,公用及私用WiFi的發展,以及智能手機應用的不斷創新,都為大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網絡使用選擇。手機的海量應用如手機團購、手機地圖、手機打車、手機銀行、手機淘寶等密切聯系生活的應用,滿足了高校學生多元化的生活需求,也提升了高校學生對新媒體的使用黏性。當前的網絡環境愈來愈復雜,網絡工具更新越來越快,新媒體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中越來越必不可少,如此復雜的媒體環境也增加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難度。新媒體的共享性,為各類信息及觀點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新媒體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交流和接觸的平臺,許多意志薄弱和迷茫的學子,非常容易受到一些歪曲人性的價值觀的影響,進而影響到身心的健康成長。新媒體的共享性還導致高校學生價值觀的多樣化。這些新的變化對高校管理工作者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

四、探索新媒體下高校管理工作的創新模式

(一)高校要重視輔導員的博客建設工作

輔導員是高校進行各項學生管理工作的核心人物之一,輔導員的博客可以建設成一個師生間溝通交流的平臺,學校可重點推進團隊型輔導員博客建設。如鼓勵輔導員就國內外的熱點事件撰寫評論,從政治上、社會價值觀上、生活情感上等各方面引導學生的價值導向。同時,針對學校的各項實踐工作、教學活動撰寫評論,在線各類學習及生活信息,為學生的各類問題進行網絡答疑解惑,提升學校輔導員博客的影響力。同時也為各位輔導員提供一個集中展示的平臺,展示出他們不同的個性及能力,輔導員間也可以相互學習交流,共同探討增加學生管理工作的經驗和方法,促進自身素養的完善和提升。

(二)建設高校的微信公眾平臺集群

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可以通過建設高校微信公眾平臺集群,構筑高效精確的學生分類服務平臺。學校可細分受眾群,建立一個整合學生工作的微信平臺群,實現細分信息的精準推送機制,實現信息最有效的傳播。受眾一旦細分后,最需要的信息傳達到最需要的受眾面前,可以極大的提升該傳播媒體的公信力熱度及受眾的忠誠度。

(三)建設高校的微博宣傳矩陣

微博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高校應重視學生管理工作官方微博的建議工作,實現學生各類管理及工作信息的及時發送。同時,學校還應打通學生管理工作官方微博與學校官方微博、各職能部門官方微博、各學院和學生組織微博間的橫向聯系。一旦有重大信息要公布可各級聯動,實現全方面無死角的宣傳攻勢。微博宣傳矩陣的建設,能實現各層次學生的溝通,能夠最大限度地聚合微博領域內的受眾,通過共振發聲的宣傳模式,使某一信息的傳播達到最佳效果。學校通過這樣的微博矩陣,可以實現管理者與學生間的順暢溝通,可以保證傳播信息的內容真實、渠道正規、信息能第一時間內準確擴散。學生總能在校方的微博矩陣中,找到最準確可靠的,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四)高校應重視整合SNS社區資源

高校應依托SNS社區真實性的特點,整合這類資源,實現其重要信息的功能,能夠對學生的各類思想進行動態搜集,發揮出學校管理者、學生管理專家、學院領導的價值導向功能,如幫這類領導及專家設置SNS主頁,促進管理者與學生間的平等互動,增強師生間的親切感。輔導員可在上面多一些生活化的信息,接近與學生間的距離,建立起師生間的互信進而實時掌握學生的真實動態,及時進行思想引導,提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

五、總結

篇4

關鍵詞公共政策決策氣球平衡報道

AbstractAstheeconomydevelopsandthepoliticsimproves,Chinahasbeengraduallymovingtowarda“ParticipatorySociety”.Governmenthasbeentryingtodropthetraditionaldecision-makingmodeofproposinganddecidingatthesametime,rather,itsetsoffa“balloon”totestthepublicresponsebeforefinalizingapublicpolicythatconcernstheinterestsofmostcitizens.Thisessayreviewsseveraldebatesonissueslike“extendingworkingtenures”,analyzesthemthroughrelatedpublicpolicytheoriesandjustifiesthenecessityofreleasing“policyballoons”.Pressandmediashoulddiscardtheoutdatedconception,fullypracticethebalancingstrategyandreportactivelyandresponsibly.

Keywordspublicpolicy,policyballoon,balancedreporting

現代社會是“參與性社會”(participatorysociety),即“社會中的個體成員,能夠積極地參與決定他或她自身的命運。這是一個討論的社會、學習的社會,試驗的社會和發展中的社會。”[1]它建立在鼓勵和尊重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基礎上。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正逐步演進為“參與性社會”,在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政策問題上,相關部門開始認真聽取公眾意見,鼓勵公民積極參與政策合法化的過程,一改過去“謀”與“斷”一步到位的政策制定模式為“謀”與“斷”的適當反復,增加政策的透明度。

9月份有關“延遲退休年齡”的爭論就是一例。

對于是否要延長退休年齡,學界爭論已久。早在2000年,就有專家提交《中國養老保險基金測算與管理》的報告,建議國家應盡快確定推遲退休年齡方案。目前,在“白色浪潮”對社會養老已形成一定壓力的狀況下,有關政策的出臺并不想一蹴而就;而是先通過新聞發言人之口向媒體披露消息,將考慮制定政策的意圖公之于眾,以此來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這表明我國已出現一個良好趨勢:在制定公共政策時,有關部門開始施放“決策氣球”來試探輿論。退一步講,即使不是主觀意愿,在客觀上也起到了類似的作用。

何謂“決策氣球”?筆者認為可以理解為:它是在某個公共問題已經形成并有一定的政策訴求后,有關部門在考慮相關政策制定與否、該如何制定時,盡可能廣泛地聽取輿情民意的一種試探性方法,具體做法是通過新聞媒體傳播有關信息,以激發利益取向不同的公眾參與討論,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在我國,施放“決策氣球”是一種新穎的做法,贊成者稱道這體現了政治文明的進步;但也不乏反對意見,如認為在一些涉及民眾利益、比較敏感的問題上,不能隨意信息,因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輿論混亂,并有可能引發社會動蕩”。[2]對此,我們將通過回顧兩個典型事例——都江堰“楊柳湖工程”停建和“延長退休年齡”的爭論,來探討:施放“決策氣球”有無必要?新聞媒體對此該持何種態度?需要具體運用哪些策略?

一、典型事例回顧

1、都江堰“楊柳湖”工程的停建

“楊柳湖”工程距離都江堰世界遺產核心區僅350米,很可能會對文物保護、生態環境造成巨大損害。但有關部門事先沒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而是采取了繞過審批程序,先開工、后報批的工程建設模式。為了獲得支持,2003年4月28日,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就此邀請四川省水利、文物、建設、環保、遺產管理等方面的領導和專家到實地勘察并論證。會上反對建壩呼聲強烈,但是管理局仍堅持繼續上馬,并在6月5日,再次組織論證,將持反對意見的專家排除在外。7月9日《中國青年報》發表了記者張可佳采寫的報道《世界遺產都江堰將建新壩原貌遭破壞聯合國關注》后,楊柳湖工程開始進入公眾的視野,并形成了一個報道的,央視一套的《新聞30分》、《焦點訪談》以及《南方周末》等紛紛前往都江堰調查采訪。8月初,在媒體廣泛報道后,由建設部等單位組成的專家調查組前往都江堰進行調查,并提出質疑。8月26日,四川省發展計劃委員會遞交統計報告,給出兩點意見:該工程不宜上馬,要慎重;在未取得一致意見之前,暫停楊柳湖前期工作。8月29日,在四川省政府第16次常務會議上,省長當場表態“不能上”,大壩的各項工作暫停,工程論證也同時停止。

2、關于“延遲退休年齡”的爭論

2004年9月8日,《北京晨報》最先發出報道,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胡曉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們正在考慮延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首要是女性的。由于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這則新聞就像一石激起千層浪,反響強烈。在新華網發展論壇,在8日早上的7點59分,就有網友上首貼,截至到當天晚上的11點27分,已經有330條回復,絕大部分持否定態度。[3]此后數天,對這則消息,全國媒體都在跟蹤報道、展開討論。以時評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僅在9月9日就有4篇,如《信息時報》的《“推遲退休”只會加重社會負擔》、《中國青年報》的《延長退休年齡的隱憂》、《南方都市報》的《延長退休年齡不是減壓妙方》、《南國早報》的《延遲退休別按下葫蘆浮起瓢》。由于公眾輿論對延長退休年齡主要持反對態度,9月13日晚,在中央臺的《經濟信息聯播》中,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劉永富表示“退休年齡,在研究,這個問題很敏感,涉及到方方面面,沒有最后的抉擇”。隨后幾天,討論仍在進行。9月17日,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對此正式表態說,“延長退休年齡并不是當前中國立即需要實行的政策”,同時透露正在吉林、黑龍江開展試點。

二、施放“決策氣球”是必要的

在哲學意義上,公共政策所主張的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主體與客體相適應的過程。任何高效益的政策都是以一個良好的政策制定系統為基礎的。重視這一過程,是公共政策的一個突出特點。通過對典型事例的回顧,參照現代公共政策的特征、基本價值標準和制定的基本準則,筆者認為在許多政策制定過程中施放“決策氣球”是必要的。

1、現代公共政策問題日益復雜化

現代公共政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政策問題日益復雜化,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策問題具有相關性。按照系統論的觀點,任何因素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統之中,任何系統都與其他系統密不可分。據此,公共政策的價值標準,就不能只考慮現實的、直接的、直觀的政策后果,還必須同時考慮未來的、間接的、潛在的政策影響。二是政策目標具有多重性。現代社會是多元的,公共政策的目標選擇也隨之具有多重性。不同的政策目標在理論上可能會出現悖論,在實踐上也不乏沖突的存在,進而形成公共政策的選擇困難。三是政策問題具有動態性。節奏明顯加快、價值多元化和動態變化性是現代社會的三大特征,公共政策問題相應地形成了較強的動態性。

2、公共政策的政治公正標準和社會可行標準

從宏觀上說,任何公共政策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價值標準中,都包括政治公正標準和社會可行標準。政治公正標準主要有以下兩個內涵:一是除法律特別規定保密外,現代公共政策講求政策制定過程中的透明度,講求公眾發表意見的合法途徑,講求新聞監督。因為只有具備一定的公開性,公民及公民團體才可能了解公共政策是否合法,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公眾的利益。二是公共政策必須符合利益普惠的原則,即“公共政策由其性質所決定,其目的在于為全體公民謀取利益,而不是為少數人或特殊利益集團謀取利益”。[4]社會可行標準主要是指,一項公共政策在政策宣示后可以較為順利地推行。具體說來,即指既定政策有良好的國民基礎,至少不會遭到社會普遍的或一部分人的強烈抵制;同時也不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現實問題或歷史遺留問題。

[page_break]

3、公眾輿論是公共政策決定的重要準則

政策決定是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將決定政策執行、反饋、修正的難易程度。影響政策決定的因素很多,如個人價值觀、黨派認同、選區或地區的利益、公眾輿論、傳統或慣例等。其中,“公眾輿論確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范圍和方向”[5],尤其在那些與公眾發生直接關系的政策中。這是因為從“應然的”意義上來說,由于政府的公共權力和公共事物管理的被授權、被委托的地位和職能,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質,政策決定理當尊重民意。從“功利”的角度來看,聰明的決策者都明白,在公眾已形成明確、集中而強大的價值傾向的情況下,順應民意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參照以上的理論,事先“延遲退休年齡”的消息來試探民意是有必要的。現代政策問題日益復雜,如退休年齡的延遲不僅僅只關乎養老金的支付,還會涉及到年輕人就業、普通職工的生活狀態、現行《勞動法》的修改等一系列問題,它們之間不乏沖突的存在。利益取向不同的群體對此事就態度迥異,部分公務員、科教人員非常肯定;而大齡“藍領工人”、下崗職工等則強烈反對,如果貿然出臺政策,其公正程度和社會可行性將會大打折扣。

“楊柳湖”工程的停建,很大程度上則得益于公眾輿論的反對。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但“楊柳湖”工程可能會違反“都江堰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唯一性原則”。消息一經披露,眾多專家、廣大公眾的一致反對,全國180多家媒體都介入了報道,最終公眾力量直接影響了決策,該項工程被叫停。試想,如果在工程立項之前試探一下民意,會這樣虛耗人力物力么?

三、新聞媒體應該采取的態度和具體措施

如上文所言,施放“決策氣球”這一新穎做法值得提倡。對此,筆者認為新聞媒體應該積極參與報道,引導公眾討論,力求成為一個良好的溝通渠道。這基于以下兩點原因。

1、新聞媒體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地位

就公共政策的制定而言,至少有三類主體通過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間接地介入了制定過程。新聞媒體屬于其中第三類——社會非法權主體,即“在正式的法律規定中其行為屬于非政策行為,但實際卻可以影響甚至深深影響政策決定的社會主體”。[6]新聞媒體主要是通過傳播社會輿論來介入的,它負有為那些“缺少聲音”的公眾講話的責任,成為一個能充分容納民意表達的平臺。因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權利雖是憲法原則之一;但實際中,作為個體的公民直接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的機會很少,民意很難通過正式的制度渠道進入到公共事務的決策和裁判中去。

2、改善我國公共政策報道狀況的需求

“新聞是人們對其生活作出合理決策所需的信息。”[7]這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麥爾文﹒曼切爾在總結新聞定義時提出的原則之一,著重強調新聞的決策功能性。對此,西方的一些主要媒體做得很好,它們歷來以公共政策的權威報道為己任。而囿于一些過時的觀念(如認為保持一定的神秘性有利于維護政策的權威;以為政策制定的由頭、制定中遭遇詰問和反復修正等過程一旦被公眾知曉,會影響政策的嚴肅性),我國的公共政策報道,尤其是針對決策過程的報道,在傳媒實踐中并未得到充分實現。有論者認為,目前媒體“較低水準的公共政策報道,常常不能滿足主流人群的關注與興趣”[8]。

對“決策氣球”的報道,新聞媒體要解放思想,跳出陳舊觀念的樊籬。同時,在具體操作實踐中,還須講求一定的報道策略,將可能潛在的負面影響消弭于無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施放“決策氣球”是政治文明進步的體現,應該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媒體在報道時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不能為了搶新聞而捕風捉影。如2004年12月28日,有媒體報道科技部一位官員在的留學人員代表座談會上透露,為吸引更多優秀海外人才,中國正在考慮效仿印度,為海外專才實行“雙重國籍”的優惠政策。后經核實,這是記者對該官員講話的誤解所致。該官員在會上并未談及中國考慮“雙重國籍”的問題,其原話為:目前國際上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對境外留學人員的吸引,例如印度采取了“雙重國籍”的方式,而我國是采取“永久居留權”作法——也就是所謂的“綠卡”。此外,媒體的報道要有權威的信息源。關于雙重國籍這個問題,有決定權的是公安部和人事部,所以對雙重國籍問題放“決策氣球”的不可能是科技部。記者如果事前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就不會從改變雙重國籍的角度報道該官員的談話。其三,“決策氣球”的報道要留有回旋余地。如此次有關“延長退休年齡”的報道最早出現在《北京晨報》上,信息源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胡曉義。為了避免絕對化,新聞中著重強調發言人“并沒有透露政府何時會對公民的退休年齡作出調整,只是說這個工作是個漸進的過程,目前正在著手研究。”

其次,在報道新聞時應遵循“平衡報道”的原則。“平衡報道”源出于西方新聞學,是西方新聞報道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1980年出版的《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就指出:“新聞報道應當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觀。”在中國大陸,孫旭培在研究我國報道方法演變的基礎上,結合國外的報道經驗,也于80年代就提出了新聞報道的平衡的概念[9]。運用“平衡”的報道方法,可以在突出報道一種主要因素時,還能顧及其他因素,特別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報道一種主要意見時,還能點出其他意見,特別是相反的意見。這樣就能更準確地反映事物及其內外聯系,寓傾向性于全面、客觀、公正之中,使人更加信服。同時也可以較好地對輿論進行調控,因為通過平衡報道,社會各方面的意見都能呈現在大眾面前,這會加強各群體之間的交流,避免極端意見的出現,有利于社會諒解和社會整合。

“重大的事情讓人民知道,重大的問題經人民討論”。回顧“楊柳湖工程”的停建、“延遲退休年齡”的爭論等事件,可知一項公共政策尤其是涉及公眾切身利益的,其制定過程的公開、透明,有利于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有利于增進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因此,施放“決策氣球”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媒體對此應該持肯定態度,并采取慎重和有效的策略進行報道;而廣大民眾應該積極參與討論,理解和包容可能會出現的某些偏差。

注釋:

[1]【美】赫伯特.阿特休爾:《從彌爾頓到麥克盧漢》,紐約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頁

[2]陸高峰:《“延長退休年齡”新聞的反思發言人不能亂發言》,《信息時報》,2004年9月21日

[3]新華網發展論壇2004年9月8日關于“延長退休年齡”的討論

[4]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頁

[5]轉引自陳振明:《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頁

[6]張國慶:《現代公共政策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頁

[7]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頁

篇5

下面談談我在中專化學課堂教學中具體運用多媒體電教手段的一些做法。

一、緒論課

無論是無機化學或有機化學等基礎化學課程的緒論課,一般都要介紹學科研究對象、學科發展簡史、學科特點、物質分類、學習方法及本學科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學目的,不僅應使學生對本學科有一個大致了解,而且要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眾所周知,學生的學習動機,尤其是內部動機,是學習自覺性的強大動力。學習自覺性強的學生,對學習和工作富有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這表現在他們具有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力求盡善盡美地把事情做好的品質。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即使對這門學科原先不感興趣的同學,也會因認識到掌握這門學科是一種不容推卸的責任,而會運用意志努力自覺地把它學好,并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習興趣。上好緒論課,對于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內部動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過去教諸論課,一般由教師滿堂灌,夸夸其談地將自己所教專業作一番描繪,雖然這也能收到一定效果,但終不能改變學生的被動狀態。現在運用電教手段,教學就直觀、生動多了。

例如,為了讓學生深刻認識學習化學的重要性,我便在教學中利用錄像帶,精選了與學生所學專業有關的我國最先進的化學工業、本地區化工工業和化工發展簡史,以及對我國和我地區未來化學工業的展望等系列的內容讓學生觀看,同時教師進行有目有有重點地講解和引導。這樣,學生一般都會被屏幕上豐富的彩色畫面和生動的內容所吸引,也會被未來化工的發展遠景所激勵。在充分直觀的基礎上,最后教師只需化上十幾分鐘,大致介紹本學科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和學習方法,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物質性質課

物質性質課,要求學生牢固掌握物質性質、典型反應的基礎知識,從理論上和實驗的角度,全面了解無機物質或有機物質的化學性質、實驗制備等。這種課型可以采用各種直觀、電化手段,如掛圖、幻燈、投影(膠片和演示)、錄相帶、計算機輔助教學,也可將一些反應速度較快,有顏色變化的演示實驗,改試管實驗為培養皿實驗并投影至屏幕上;將一些制備、性質、檢驗等系列實驗,通過制作,利用計算機屏幕表演儀器拆裝過程、實驗方法和觀察現象等。條件不允許的話,則可將系列實驗過程制成活動膠片或幻燈片,其它有關實驗室規則、安全保護措施、實驗注意事項等,則充分運用錄相片進行教學。

三、化學理論課

化學理論揭示物質及其變化的實質、量的變化。這些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知識,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必須充分采用富有形象性、啟發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化難為易,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此,教學化學基本理論知識、有機化學反應歷程和機理等,多采用掛圖、投影膠片方式。一般將常見的有機物質分子空間立體結構和同分異構體結構,制作成掛圖,讓學生常看常見,漸成習慣,并慢慢建立空間思維方法;還可將系統的軌道理論,制作成系列膠片,讓學生在教師的簡潔,明了的講解過程中,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理論課教學示例(董敬芳主編化工中專無機化學教材)

(一)課題與學時:

第四章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律,第一節原子的組成,第二節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二學時

(二)教學目的:

1.初步掌握原子核的組成,原子的組成。質子、中子、電子的性質,質量關系,電荷關系。2.掌握同位素和原子量的概念。3.了解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三)重點:

1.原子的組成。2.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四)難點:

用電子云描述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

(五)教學方法:

啟發研究式教學法。

(六)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手段的應用:

通過學生的視覺器官的活動,將微觀世界擴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間立體概念;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能力,達到變抽象為實體,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

1.自制掛圖和掛表:A.原子的組成,構成原子的粒子間關系———掛表。B.原子與分子,元素與同位素概念對比—掛表。C.1~4電子層中各電子層的電子亞層,可能有的軌道式和軌道數———掛圖。

2.自制膠片:A、1S、2S、3S電子云圖B、2PX、2PY、2PZ電子云圖C、自編有關習題:(a)題型:簡答題和選擇題(b)內容:中子數,質子數,質量數和平均原子量計算,1S、2S、3S、2P、3P、3D、4D、4個、5個填電子數,判斷軌道數,中子層最多容納電子數等方面習題。起到鞏固本學時教學內容以及為下一節學習原子核外電子排布打下基礎的作用。

3.自制模型:膠片A、B的模型

4.多媒體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與作用:掛表A和掛圖C,是在教師提問、引導、啟發,學生看書,看投影逐步小結出來的,教師加以歸納總結,將總結的結果投影出來。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在教師的設疑、啟發、引導作用下,學生主動研究、解疑,最后探討出系統化、本質化、簡明化的網絡化體系。掛表B是通過對比討論,結合學生初中所學元素概念,深刻理解同位素的概念。克服學生混淆,模糊不清,把握不住等易出現的錯誤。膠片A與模型A,膠片B與模型B同時使用,將微觀世界擴大化,通過視覺展現在學生面前。加強了學生想象能力,為后面深入研究微觀世界,打下堅實基礎。將膠片A、B中各種圖型,表現成活動的圖象,從而幫助學生解決無法想象的1S、2S、3S等之區別和電子層數的真實意義,以及解決2P三個軌道在空間伸展的三種不同方面的空間圖形。膠片C自編習題展示。習題本身作用是加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化,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從另一角度來說,可以縮短教師板書時間,從而增加課容量,此為一舉兩得的方法。

(七)教學效果:

篇6

一、聲畫并茂,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生動可感的電教媒體具有展示直觀形象的立體畫面的優勢,它能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取知識。

如教學《鬧花燈》時,我首先展現元宵節花燈的熱鬧場景:龍燈翻飛,蓮花燈迎風展開,火箭燈空中飛旋,鴿子燈似天上飛,魚兒似水中游,人們觀燈賞燈笑逐顏開。并配以鞭炮聲、鑼鼓聲歡笑聲及《正月里來鬧元宵》的音樂。富有動感的畫面,逼真的聲響把學生一下子帶入了熱鬧非凡的元宵夜街頭。當教師提問:“元宵夜的街頭怎樣”時,學生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回答:“元宵夜的街頭真是熱鬧極了。”“元宵夜的街頭是燈的海洋、人的海洋、歡樂的海洋……”聲畫并茂,視聽并舉的學習情境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情趣,同時喚起了有意注意,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心態。

二、展示過程,活躍思維

語言文字訓練的深層是思維訓練,閱讀教學中電教媒體的介入,跨越了時空距離,再現了教學內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學過程,強化學生感知,促進學生記憶、思維、想象和聯想,激活思維。在執教《冀中的地道戰》時,我先讓學生觀看剪輯的錄象——村莊下面的地道結構(形象思維),直觀的空間形象為學生思維活動的展開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再對照課文,邊讀邊議,邊想邊畫(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爾后投影于屏幕上,學生判斷正誤,教師隨即點撥(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最后請學生指著屏幕說說冀中人民怎樣利用地道打擊敵人,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可見,借助媒體展示教學過程,既提高了教學效率,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三、鋪路搭橋,突破難點

幫助學生理解教材重點,突破教材難點的方法很多,我在實踐中體會到巧妙運用電教媒體鋪路搭橋,減緩學生攀緣思維高峰的坡度,是理解教材重點、難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月光曲》一課,讓學生理解貝多芬用樂曲表達他對窮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是教學的重點。于是,在講課中播放了鋼琴曲《月光曲》片段,并配上多幅幻燈,顯現了課文描述的內容。特別是講解窮兄妹聽《月光曲》一段時,利用聲畫同步刺激,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視聽器官,使學生由對優美樂曲的無意注意轉變到對畫面上盲姑娘陶醉在樂曲中忘我神情的有意注意上來。這樣營造了《月光曲》的特定意境,為學生體驗語言信息所表達的情感內涵鋪平了道路,消除了“時空距離”。

再如在教學《五彩池》時,為了讓學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顏色成因這一難點,我在對折光鏡稍作演示后,借助電腦展現陽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動畫(像中釋義:丘陵、險峻、矗立、成簇),并配以悅耳動聽的音樂,和諧可親的解說,這樣色光交融,視聽結合,幫助學生在語言符號信息和圖象信息之間搭建起相互轉化的橋梁,使這一原本深奧的物理學中光的折射原理變得直觀化、具體化、簡單化,同時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麗。

四、再現情境,培養語感

理解是朗讀的基礎,情感是朗讀的關鍵。實踐證明,巧用電教媒體再現情境,能豐富學生感知,縮短學生與課文之間的心理距離,切實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

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觀看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象,感人悲壯的歷史場面,低沉、徐緩、真摯的配樂朗讀,同時作用于學生的視覺、聽覺,總理那高大的形象,人民那不可抑制的悲痛強烈地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此時學生的心態已進入角色,進入語言所描述的語言情感氛圍中。再運用投影,將文中的關鍵詞、句、段顯示出來,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咀嚼,深入領會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此時學生入情入境,朗讀情真意切,令聽者動容。

五、重演實況,提高說寫能力

篇7

草根。新聞媒體在傳播危機信息時具有的草根性是相對于政府而言的,所謂的草根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媒體的傳播對象不只是政府,更多的是普通受眾。一般而言,在傳統媒體傳播中,危機信息是單向的,是具有“后仰性質”的傳播方式。隨著新聞媒體發展,其傳播方式也逐漸轉變為“前傾性質”的傳播方式。此外,新聞媒體為廣大受眾提供了更廣闊的信息傳播與接收空間,將危機事件透明化。2008年汶川地震,新聞媒體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將災區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不僅讓受眾了解到災區的現狀,并且也幫助災區在短時間內收到全國各地的賑災款項與賑災物品。

二、新聞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介入分析

全媒體通過提供多種方式和多種層次的各種傳播形態來滿足受眾的需求,使得受眾獲得更及時、更多角度、更多聽覺和視覺滿足的媒體體驗。在法制社會中,新聞媒體成了社會政治因素與社會勢力的主要表現形式,逐漸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之中,成了主要監督工具。新聞媒體介入公共危機管理,在傳播信息、傳遞知識、反映社會輿情的同時,也成了大眾交流與討論的主要平臺,對公共危機管理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1.及時反映社會輿論,積極引導社會輿論

輿論在無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社會力量,無論是對社會的發展還是政府的管理都產生相應的社會壓力,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始重視新聞媒體,并且在制定規章制度、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從新聞媒體報道的角度出發。但是,由于我國政府掌握的資源有限,面對的社會問題錯綜復雜,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利用資源則離不開新聞媒體。新聞媒體能夠將局部比較典型的事件及時轉移到公共問題中,經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反映社會輿論,讓政府將比較分散的、潛在的公眾意愿上傳,從而在短時間內轉化成比較明確的政策需求。

2.及時傳遞危機知識,促進對大眾的教育

新聞媒體能夠及時傳遞危機知識,加強教育,開闊視野。根據新聞媒體的三大功能,可以得知新聞媒體具有文化傳遞的主要功能,在公共危機管理中將危機知識及時傳遞給大眾。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新聞媒體在及時傳遞危機信息的同時,也在短時間內傳遞危機知識,部分新聞節目邀請權威專家,為大眾解答地震發生的原因,地震發生之后造成的影響,并講解地震來臨時的自我保護方法。因此,新聞媒體具有教育功能,教育形式多樣,教育內容豐富,不僅可以提高大眾對學習的興趣,也從根本上增強了大眾對公共危機的認識與理解。

3.新聞媒體介入提升政府形象

從政府的角度分析,公共危機可能是災難,也可能是轉機,在發生危機之后,政府及時對危機處理政策、危機處理策略進行調整。新聞媒體的傳播渠道具有可靠性、有效性,大眾利用新聞媒體能夠及時了解政府制定的危機應對策略,并將自己的意見及時反饋給政府。因此,新聞媒體的積極介入能夠加深民眾對政府的了解,提升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此外,新聞媒體對危機事件的報道,為公共危機管理奠定物質基礎,引導受眾積極支持公共危機管理工作。

4.新聞媒體介入成為緩解公共危機的主要手段

新聞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非常快,涵蓋信息量大,影響范圍廣,能夠在短時間內對公共危機事件進行剖析。從非典時期的全民行動引發的思考,再到總理為民工追工資等等,均體現出新聞媒體對公共危機管理的重要作用。此外,各類公共危機事件在經新聞媒體報道之后,能夠及時將相關信息傳遞給廣大受眾,促進政府及時解決公共危機事件。因此,從整體角度分析,新聞媒體在公共危機管理中不僅是化解危機的實施者,并且也是促進我國傳媒發展的主要動力與載體。

三、結語

篇8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求知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藝術魅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多樣化的特點,充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始終。我們設計的CAI課件,總是力圖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效果逼真的音響,給學生以多種的感官刺激,激起學生對所學課文的“興奮點”。

例如《雷雨》一課,教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制作了精美的、趣味盎然的多媒體課件。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觀察到的雷雨的景象,接著讓學生欣賞多媒體課件中的雷雨的景象:烏云壓下來,狂風吹得樹枝不斷搖晃,與嘩嘩地下起來,一道美麗的彩虹出現在天空。。。。。。活動的畫面中夾雜著風聲、雷聲、雨聲、蟬鳴聲、蛙叫聲。在省、光、色、鄉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學生學習課文的有利的心理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轉向于課文內容的學習了。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展個性。

21世紀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藝術得引導學生敢于參與、樂于參與、善于參與,真正做到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教師可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現有課堂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獲取知識過程與途徑的意識,發展學生個性。

篇9

在學生知情意行過程中,明理是至關重要的環節,是導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思品課教學重點和難點所在。

1.用投影燈片縮短時空距離

七冊《堅持民族氣節》?中所講蘇武牧羊的故事距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用投影片可縮短時空距離,深入淺出,配合第二自然段文字設計一框燈片,漢武帝派出蘇武出使匈奴,親手交他一根“使節”,使學生認識到蘇武此行任重道遠。教學第三自然段時,設計一框抽拉活動片,內容是蘇武被單于用種種手段逼迫他投降,蘇武嚴辭拒絕,再抽拉單于一怒之下命人把蘇武拋進地窖,用饑餓和寒冷折磨他。畫中蘇武形銷骨立,連眉毛上都結了冰,奄奄一息,但他還是沒屈服,這就是民族氣節。而后抽拉蘇武被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北海邊牧羊的情景,配上悲壯的《命運交響曲》進行感情朗讀訓練,深入理解蘇武如何堅持自己的民族氣節。在分析第五自然段時,映出第三框燈片:十九年后,須發皆白的蘇武回朝,長安百姓涌上街頭,歡迎這位光榮的使者。蘇武之所以受到萬民敬仰是因為他堅持了民族氣節,這種愛國精神,我們后人應好好學習并發揚光大。

2.用投影片化抽象為形象

抽象的事物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在腦子里沒有映象,當然進行的一系列明理的思維活動也很難活躍,因此,有必要借助電教媒體化抽象為形象。

七冊《珍惜時間》一課教學重點是“為什么要珍惜時間?怎樣珍惜時間?”

而“時間”這個概念對中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因此,理解這個概念成為本課教學難點之一。利用投影打出字幕,朗誦錄音同步進行,學生興趣盎然,“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人重視,又是最令人惋惜的?沒有它,什么事也做不成。”

學生一番爭論之后,得出謎底:“時間”。抓住這個時機,演示一框抽拉投影片:在一分鐘的時間里,工人能生產8.26噸鋼;一臺采摘機可摘西紅柿69公斤;彩電生產線可組裝一臺半彩色電視機……這樣使學生對時間的概念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強化了對時間的理解。

三、運用電教手段作結,提高學生道德辨析能力,強化主題,導之以行

人們的認識規律是感性理性實踐,這樣才能把學到的道德知識轉化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運用電教媒體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冊《先人后己》一課學完后,把課后第二題制成有圖的投影片,附加字幕,討論該怎么辦?一框為春游回來,大家都累了,車上座位少,應當克服困難,把座位讓給別人。另一框為“六一”兒童節影展,班里發票時好票不多,主動要一些不太好的票。此項道德識別練習做完,再讓學生舉一些生活實際的例子,指導學生樹立先人后己的正確思想,并能夠在生活中加以實踐。

篇10

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使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實現了多種感官的有機結合,從而使知識能多層次、多角度、直觀形象地展示于學生的面前,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學方法上,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不拘一格的特點。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進行數學教學可以把多種教學方法,如直觀教學、啟發式教學、愉快教學和視聽強化教學等緊密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啟發學生主動思考,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學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學目的。

在教學形式上,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靈活多樣的特點,在運用多媒體計算機的同時,加上教師的精講與啟發,再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和討論,使學生通過身臨其境的直觀感受和仔細觀察,從而得出正確結論,改變了過去那種光靠教師“灌”,學生被動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體現了學生為主體。

一、創造愉快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

皮亞杰說:“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的加入便發動了儲存在內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來容易做,而且減少疲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人們去尋求知識、探索真理的一種精神力量,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為喜學、樂學,這必然激活和加速學生的認知活動。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情境不受時空的限制,再現于學生眼前,它集畫面、聲音等于一體,動態演示與靜態畫面相結合,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利用《幾何畫板》這個軟件,設置動態效果,切割了三角形之后將其平移拼合成一個矩形,從而生動地顯示出求矩形面積和求平行四邊形面積之間的那種隱藏的關系(即用“割補法”)。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內容,很適合小學生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特點,還積極調動了耳、眼、腦等多種感官投入學習,把學生帶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學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起了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小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知識的積累與智能的發展,也多在無意識下完成,特別是在小學低年級,學生處在直觀形象思維階段,創造學習數學的愉快情景尤為重要,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多迎合學生這一特點,讓小學生覺得學習有興趣,從而愿學、樂學,做到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多媒體計算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條件。

二、形象地呈現事物的現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

計算機輔助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動態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功能,形象地呈現事物的現象,具體地表達事物發展的過程,生動地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一定的物質形態,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活潑,能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例如:在語文第九冊的課文《科利亞的木匣》一文中,對于科利亞的步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大的常理許多學生心中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而已,我利用計算機設置了兩個動畫:兩個比例不同而模樣相同的人兒,同時在數軸上走動相同的步數,學生立即就可以從人兒的大小推出步伐的不同是科利亞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又如:在分析“一列長300米的火車以每分900米的速度通過一座大橋,用了3分時間,這座橋長多少米?”這道題時,學生往往把火車行的路程與橋長等同起來,我們可以用計算機模擬火車通過大橋:一列火車在隆隆聲中到達橋頭,從火車頭到達大橋上開始,在橋的下面跟隨火車頭同步出示火車行的路線,直到火車尾離開大橋為止,這樣學生就很容易得出“大橋長度=火車3分行的路程—火車長度”這一數量關系式了。

這樣,利用計算機形象直觀的動態演示功能,形象地呈現事物的現象,具體地表達事物發展的過程,生動地揭示事物變化的規律,使抽象的知識轉化為一定的物質形態,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再加上教師的適時適度的講解,做到了把知識化難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學難點,使學生對應掌握的知識理解得更透徹。

三、深化課堂訓練,鞏固新知識,反饋信息,發展思維,利于因材施教。

練習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并發展智力的活動,利用計算機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既鞏固了新知識,又發展了思維,還反饋了信息,并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并從中體會到成功的愉悅,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例如:在《What’sTheWeather》中,我設了這樣的兩種練習:一種是根據單詞選圖片,如果不對的話,圖片會自動“逃離”,直到選擇正確為止;另一種呢是讓學生直接到平臺操作,在橫線上填上答案,只要正確,計算機就會給學生肯定的反饋,錯了就給予鼓勵。這樣,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在一定程度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很好地進行因材施教,這光靠教師很難做到。

在練習中,利用多媒體計算機,可以調節學生大腦興奮,減少疲勞,煥發精神,讓他們利用自己的無意注意愉快地接受知識。計算機的反饋再次激發他們的學習精神,保持其良好的學習心態,達到了擴展思維,提高練習效率的目的。利用計算機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難度和不同量的訓練,而且可以讓學生自我控制練習進度,做到每類同學都達到各自的教學目標。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練習與計算機的表揚和鼓勵中不斷進步。利用計算機因材施教,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得到發揮,讓各類學生都能“吃得飽”、“吃得好”。

四、大膽互動,利用網絡即時滲透學科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