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反思

篇1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主觀心理感受心理體驗

現代教育需要高科技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對教育的關注,從家庭到社會,處處可以體現。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隨著獨生子女群體數量的增大、家庭問題的復雜化、現代觀念更新的加快,素質教育,特別是中學生心理素質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個新課題,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擇業和人際關系,培養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那么,對于我們教育者如何有效培養中學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呢?下面我就結合我所帶領的高中實驗班以及我的教育教學實際來談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一些體會。

一、心理教育的內容應當以學生的特殊需求為主

心理教育的內容應當是與受教育者現實的心理狀況密切相關的,要從每個年齡段學生的特殊需求出發來選擇、安排教育內容,建立自己的邏輯系統。這個邏輯系統所針對的是學生個體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可以說,什么因素對于他們的心理狀態最具影響力,就應選擇和確定什么樣的教育內容,而不應當是某種學科知識的體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了解一門學科的知識,而是要解決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以我所帶領的高中實驗班為例。所謂實驗班,不言而喻,進入這個班級的學生學習成績大多很優秀。實驗班學生一直都是父母、學校、社會所偏愛的學生。他們學習認真,工作努力,遵守各種規章制度,聽從師長吩咐,從不讓他們操心,是父母的希望,老師的驕傲,更是社會的新血液。但學生競爭壓力大,再加上老師、父母、學校很高的期望值,使得學生在學習方面承受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具體表現為學生過度關注學習,每天把學習掛在心上,擔心被老師提問,上課時一直不放心,一有考試就怕得不理想的分數而無法安心學習。這樣就導致了學生的焦慮、恐怖、沖動、自責、孤獨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

二、心理教育必須以活動為主要形式

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而是要實際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這樣的目的,僅靠教師的講授是無法達到的。唯一的解決途徑主是:使教育內容盡可能直接地與受教育者的自身經歷和生活經驗相聯系,為此,利用活動教學的形式是必須的。我通過討論、交流、學習有關知識,使學生學會正確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辯論、討論、模擬,提高自我意識水平,養成正確的人生態度等等。筆者建議,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l、輕松自然的導入,創設溫馨的課堂氣氛。

2、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思考。

3、激烈地爭論,在雄辯中明理。

4、角色扮演與情景模擬相結合,產生情感體驗,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5、小品與實例相結合,使學生轉變觀念,接受心理訓練。

6、引導反思,糾正自我,尋求新知。

三、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的關注與配合

個別家庭,不僅不能意識到孩子的心理需要,而且面對子女的反常行為往往采取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則在孩子成長中所面臨的各種生理、心理問題時不能及時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導致子女產生心理障礙。

如何來觀察自己的孩子有沒有心理問題呢?我是這樣向家長提供一些表象可供參考:心理健康的孩子性格開朗,活潑主動,好奇心強,跟父母的關系融恰,主動與父母、老師溝通,同學關系好,是非觀念強,自覺性強,學習欲望強烈不厭學,面部表情愉悅,精力充沛,善于交友不孤獨等。同時建議家長:(1)全面耐心的了解自己的孩子。(2)創造平等和諧的家庭氛圍。(3)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精神。

當然,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學校不能把它簡單化,形式化。當然家庭重視子女的心理健康更不可能簡單化,要避免走入以下幾個誤區:

第一,排斥心理健康教育。表現為沒有認識到子女心理健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愿意接受這方面的宣講,不相信自己的子女會出現心理障礙,把子女有過失行為、違規行為統統視作對子女管教不嚴所致。

第二,把心理健康神秘化。對發生在自己子女身上的心理問題大驚失色,對子女的行為疑神疑鬼,把心理問題框框化,在探尋致障因素時也把主要原因歸結在孩子身上,沒有也不會從自身、從家庭、從親子關系去尋求原因,過分地依賴心理輔導教師協助解決子女心理問題,而自己明顯地束手無策。

第三,知行沖突。表現為能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子女成長的作用,也能從自身出發,在作好自己的心理狀態調適的過程中,選取對子女的心理保健途徑和手段。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體現的基本原則

通過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感知、體驗、明理、反思、遷移、運用的過程,并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要體現以下六條基本原則:

1、平等性原則。我們要求老師在課上與學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師,更是朋友,這是上好心理課的關鍵。

2、尊重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尊重學生的言行,呵護學生的人格。

3、鼓勵性原則。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敞開心扉,吐露心聲,坦白觀點。

4、參與性原則。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心理訓練全過程。

5、目的性原則。心理訓練目標一定要根據學生原有的心理水平,學生原有心理水平高,教師的教學目標就可以隨之提高,反之亦然。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德育工作的一個新課題。針對現在的中學生,尤其是高中重點班學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把學生良好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中學這個關鍵階段,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立保.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方式.中學教育研究

篇2

關鍵詞:體育教師;反思性;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7-0245-02

1.前言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提高教師素質的研究,以從原來注重對教師教學理論的構建和教學技能的訓練轉向注重對體育已有知識結構、思維模式以及教學能力習慣的研究。波斯納(GJPosner)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少只能成為膚淺的知識。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通過研究發現:教師素質的提高,可以通過教師建立自己的教學理論,總結他們教學的知識、技巧和經驗來實現,并認為反思性教學實踐是提高教師素質的最有效的途徑。所謂反思性教學實踐,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過去教學經驗的一種回憶、思考、評價的活動過程,他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思,同時又是對新的計劃和行動的依據,以達到促進學生進步教師自身素質提升的目的。反思過程能幫助教師形成"實踐理論",使教師在實踐——實踐+反思=教師素質的提高。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就反思性教學實踐對體育教師素質提高的作用及體育教師開展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基本流程、基本類型、基本方法的一些實踐探索談一些思考。

2.反思性教學實踐對體育教師素質提高的作用

2.1反思性教學實踐有利于促進體育教師的自我教育。體育教師通過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和訓練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使自己的教學實踐更合理性的過程,我們體育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經費緊張參加上級進修的機會比較少,讓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促進教師自我教育,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體育教師的素質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

2.2反思性教學實踐有利于提高體育教師的理論修養。教師理論修養是構成教師素質的核心內容。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體育老師都會形成對教學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必然有某種教學理論的支撐,但我們很多體育教師把自己當成學校里一個從事體力活的老師,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教育現象都不會加以分析思考;而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實踐迫使教師對教學中的行為以及學生的表現會進行認真的觀察和分析,討論自己的教學行為是否和教育理論相吻合,能找出他們的不一致。教師反思性是溝通理論和實踐的橋梁,加強反思性教學實踐是提高體育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有效途徑。

2.3反思性教學實踐能有利于體育教師成為復合型反思型體育教師。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新一輪課程改革大浪的推動下,從體育學科的性質定位來說,新課程已經跳出了單純的學科范疇,走向一門內涵豐富的綜合性學科,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必須要用"三維健康"的觀念來衡量,僅僅是經驗型的教師或只會訓練不懂的教學的體育教師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的要求,社會呼喚反思型的教師,需要復合型的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反思,把自己和學生的交往看成是一種平等交往對話的關系,能夠把自己從一個課程的實施者向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轉變。善于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促使成為反思型復合型教師。只有這樣,我們的體育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謀,合作伙伴,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的教育因材施教者。研究性學習、創造性教學、學科之間的整合等融入體育學科才能成為可能。

3.體育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基本流程

反思性教學實踐是促進教師素質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才會對后續的教學行為產生積極的影響。體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經驗反思可分為四個環節:

基本流程為:確定內容——觀察分析——重新概括——實際驗證。

3.1確定內容。教學反思的起點是教學問題,這個階段主要確定反思的內容,發展教師的問題意識。體育教師通過對實踐教學的感受,通過總結自己的經驗,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意識到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產生研究這些問題的欲望。

問題的來源:

來自新課程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如"體育課堂教學中到底怎么來處理學生快樂的情感體驗和刻苦鍛煉身體精神的培養兩者的關系問題""新課程下學生的校本學習內容的選擇問題"等等。

來自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困惑:"高中學生體育學習的追求與動機問題"、"高中女生請假特別多的問題"、還有"在游戲競賽中怎樣引導學生看待勝利和失敗問題"等。

來自自己的教學改變現狀的問題:"我任教的學生學習態度如何評價問題"等。

3.2觀察分析。反思的內容一旦確定,就要進入觀察分析階段。在這個階段,體育教師既是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靜的批判者,同時也是經驗的描述者。首先教師圍繞所要反思的問題,通過查閱文獻觀摩研討向專家請教等形式廣泛的收集信息,特別是關于自己教學活動的信息,然后用批判的眼光反觀自己,分析產生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決這問題的經驗教訓。

如:針對"大部分女生到了高中階段就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進行的分析:

女生到了高中階段就不太愿意參加體育活動,是不是由來已久的普遍性問題?

女生到了高中階段就不愿意參加體育活動,與他們的身心發展、鍛煉的內容以擴體育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沒有聯系?

優秀的體育老師或老教師在探索這問題時,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并有什么經驗?這些經驗是否可以值得學習?

自己探索這問題,教學行為結果與期望是否一致?

3.3重新概括。在觀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教育活動中的思想,積極主動的吸取信息,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新的實施方案,力圖解決所出現的問題。

3.4實際驗證。這一階段是將以上提出的假設和新的教學方案付之與教學實踐,并根據實踐的結果驗證提出的假設是否合理,并將發現的新問題作為新一輪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內容。

從以上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流程中可以看出,反思性教學實踐的過程,是一個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循環反復的過程,也是一個教師素質持續發展的過程,更是經驗型教師走向反思型教師必須經歷的過程。

4.體育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基本類型

4.1教學活動前的反思。這種類型的反思主要是在課前準備階段,它有助于發展教師的智慧技能,教師的智慧技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看能否預測學生在學習某一教學內容時會遇到哪些問題;二是看能否尋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策和方法。從目前體育教師課前的現狀來看,主要存在著兩種不良的傾向:一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以"他思"代替"我思",不考慮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二是一些所謂有經驗的老教師備課時,過分依賴多年積累的經驗,習慣化的思維使他們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經驗,恁原有的經驗設計教學方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體育老師在備課時,先要對過去的經驗進行反思,使新的教學設計建立在過去的經驗與教訓的基礎上。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去考慮:

自己和他人以前在教學上教學定內容時曾遇到過哪些問題?這些問題采用什么策略的方法來解決的?其效果如何?

根據所教班級實際,學生在學習這一教學內容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可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

范例:這是本人教學中的一堂課為例來看

應該反思的原因初始情況和可能會遇到的情況采取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內容分析和教學主題設計教研員要求以排球為器材開一堂課

學生情況高一年級學生,身體素質好,體育學習興趣高,但排球基本技術沒學過,基本屬于零起點確定學習內容:正面雙手墊球主題:自主學習,成功體驗

教學目標的設計目標過高,可能難以達成,學生興趣不大目標定的過于籠統,難以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了解排球運動的起源和發展的有關知識98%的學生能說出排球墊球的幾種姿勢和排球墊球的部位,75%能向下墊球反彈后能正確姿勢去墊球

教學組織上教學器材的分發和回收問題,以住自己多次的球類教學課中,學生分和收器材出現亂哄哄的場面。采用圍住圓圈滑步,教師叫號,學生往圓圈中央拿球和放球

教學策略以往自己在教學發現:學生初學者如果采用對墊等形式,學生很多時間都用在撿球上方法一:一個人一個球方法二:雙手墊反彈球方法三:一拋一墊

創新之處如何讓學生也來體會排球扣球的滋味方法:用網袋裝好球,系在竹棒上,學生舉的高度可以自定,跳起來擊打體會扣球的感覺

4.2教學活動中的反思。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還需要經過課堂教學實踐的驗證,教學活動中的反思主要指向課堂教學,主要解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出現的問題。教師在反思中必須具備駕駛課堂教學的調控能力,這一階段的反思強調解決發生在課堂教學現場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學生在學習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時,出現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礙?你是如何機智的處理這些問題的?

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出現爭議時,你怎么處理?

當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無法完成你所布置的任務你將如何來處理?

在教學中如出現意想不到的定數時,你將如何來調控等?

4.3教學實踐活動后的反思:這一類型主要是教師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過程進行思考性回憶,它包括對教師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表現,以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等。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考慮:

當學生在學習某些教學難點出現課堂氣氛沉悶時,你是如何進行有效的調控的?

在課堂教學中哪些教學環節沒有按照計劃施行?為什么?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出現了令你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

假設你再教這個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方案還可以做怎么樣的更改。

5.體育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實踐的基本方法

隨著反思性教學實踐功能日趨明顯,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開始注重了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要提高反思性教學實踐的效率,必須講究科學的方法,現總結出體育教師可以采用的五種反思的方法。

5.1反思總結法。反思總結法是總結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學[實踐活動中的經驗與教訓的方法。欲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要我們勤于動手總結和反思教學實踐中各種經驗或教訓,既可以減少自己盲目探索[的工夫,又可以培養自己良好的反思習慣。反思總結的內容是十分廣泛,可以總結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靈感感悟和自己對教材、學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總結學生和同事的反饋意見,也可以反思他人的寶貴經驗和經驗教訓,還可以總結反思教學實踐中關鍵事件。關鍵事件是指自己認有對自己專業發展影響較大的事,可能是一堂成功的或失敗的課,出可能是一次師生矛盾的沖突。要對關鍵事件的的反思,首先要對關鍵的事件進行如實的記錄,要善于關注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觸動較大的事件,以便為事后回顧反思提供原始的素材。

5.2對話反思法。對話反思是通過現其他老師研討交流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清楚地意識到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后的教學理念,進而提高自己教學監控能力的方法。操作程序:(1)先由一名老師圍繞研討專題上課,其余老師帶著問題聽課,(2)再由的執教的老師闡述自己教學設計的內容,以及這樣設計的理論依據。(3)由執教老師和其他老師展開對話,產生思維碰撞。(4)執教老師根據討論結果重新修改設計方案,并寫出反思性總結。

6.結束語

在體育新課程理念下,體育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體育教師要從課程的執行者成為體育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學活動上要從主導管理者向引進者、促進者和幫助者的角色轉變。這角色的轉變就賦予了體育教學新的內涵和價值。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的反思,不斷的自我教育得以成長,教育教學觀念、教育教學行為和能力才會有本質的提高,我們的體育老師才能真正的向專家型和老師邁出了一步。總之教學反思實踐是提高體育教師素質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反思重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雙重價值取向,即知識教育與幸福教育。知識教育是根基,幸福教育是根本。然而,在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實踐中,教育者通常只能夠做到很好地實現知識教育目標,卻不能實現知識教育向幸福教育的轉變和升華,這必然導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丟了根本,失去靈魂,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雙重價值目標,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刻地反思,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重構。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的必然轉變

(一)高校心理健康課具有知識教育與幸福教育的雙重價值取向

每一門課程教育的基本屬性都離不開知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這是教育的本質屬性。不認識到這一點,教育就失去了它最基本的功能和意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屬性即是向教育對象傳授認知、情感、意志等個體心理學特點以及人際交往、學業選擇、人格發展、婚姻愛情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理解他人,掌握合理調控不良情緒的方法,應對挫折和壓力等技能。[1]高校應該在重視心理健康知識教育的前提下,更注重培養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幫助學生了解其自身的突出優勢和積極的人格特質,挖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構建他們崇高的精神世界,即心理健康教育肩負著幸福教育的神圣使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就是培養幸福的人。”對幸福的追求與培養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區別于其他學科教育的主要特點,也是其地位重要性的集中體現。

(二)各方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訴求不一致

教育最本質的屬性是滿足多方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在其它各學科教育領域中目標趨于一致,分歧不大。[2]而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差異很大。首先,從國家層面看,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這種訴求帶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和政治色彩。體現在從師資力量的選拔配備、培養培訓,甚至連工作的具體評價體系和考核標準都有相關的規定。近年來社會在選拔人才時也更加看重團結協作精神、溝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從社會層面看,和諧社會的構建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訴求更強烈,因為和諧的個人是和諧社會的細胞,大學生肩負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其自身和諧更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培養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3]所以在國家和社會這個層面上,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訴求是高標準、高要求。其次,從家庭層面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訴求并不高。家長把孩子送進高校學習深造,其訴求要么是孩子能考上研究生,獲得繼續系統學習的機會;要么是大學畢業能夠順利就業,獲得一份安穩的體面工作。至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是否幸福雖然家長也關心,但并不強烈,一直在應試教育概念里的家長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幸福教育和精神培養的重要性,他們也沒有將心理教育與孩子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因此,他們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訴求很低,有的家長甚至根本沒有訴求,只求孩子別變壞。最后,從大學生個體看,他們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訴求多樣化,幸福觀出現錯位。當代大學生多出生于90后,又多為獨生子女,物質條件優越,娛樂豐富多彩,親情呵護備至,物質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匱乏導致學生的幸福觀扭曲錯位。一些學生認為,幸福就是單純追求物質上的滿足和感官的快樂,而忽視內心的精神建設;[4]在對待個人與集體矛盾時,以自我為中心,只考慮個人的感受,而忽視對集體的責任與貢獻,完全就是享樂主義;在對待當前與未來的關系上,只把當前的暫時愉悅當成了幸福,而忽視了對未來的創造,拒絕對未來付出辛苦與努力。結果理想信念不堅定,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和困難就選擇放棄,意志力缺乏,做人沒有原則和底線,逃課、考試作弊、迷戀網吧、打架等現象在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為此心理健康的幸福教育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幸福觀、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的必然轉變

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視和國家、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強烈訴求形成極大的反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更好的滿足多方訴求,難度很大。為此就要站在心理健康教育終極目標的制高點,實現由知識教育向幸福教育轉變。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知識本身并不會自覺發生變化或更新,它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傳播與教育對象根據自身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主觀接受意愿去推動知識的發展與更新。即知識的教育是有限的,而幸福的教育是無限的,知識教育的有限性只有依賴幸福教育的無限性才能得以更新和發展。另一方面,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來沒有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幸福觀,在精神世界里為廣大學生建造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堡,既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又有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的現實反思

受傳統主流心理學一直將其研究重心放在心理疾病的治療和矯正上的主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一度將工作重心放在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診斷和治療上。心理健康教育背離終極目標越來越遠,教育工作者必須對這些現實問題進行深刻反思。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職業幸福感現狀的反思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專職心理學教師和輔導員承擔,教育工作者的主觀幸福感不強的現狀應該引起關注。自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以來,各高校已經將心理健康課程作為公共必修課列入教學計劃。但由于教學資源的不足,大多數學校基本上采取合班上大課的方式,教師基本以知識傳授為唯一教學目標,理論講座式的傳統教學與學生期待的充滿活力的生動課堂相差甚遠,實用功利的心態導致大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其教學效果很難實現大學生身心素質的發展。再有就是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同一個教師要重復講授十幾次同樣的教學內容,這對教師本身的耐受力是個不小的考驗。此外,由于心理咨詢和輔導工作的特殊性,心理教育工作者經常接觸負性事件,他們承載太多的悲觀情緒,如果咨詢效果不明顯還會給他們帶來工作上的挫敗感,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身體和精神上疲憊,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職業倦怠。教師的職業幸福在哪里?教師的幸福感令人堪憂。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現狀的改變反思

審視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現狀,存在著只重視知識教育目標的弊端。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上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由于受主流心理學“消除心理疾病就能獲得幸福”的理念主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基本上以心理問題甚至是心理疾病的現象、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癥狀表現、診斷的理論依據及治療的方法等描述為重點。結果導致一些健康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出現問題,需要老師幫助;即使對真正出現問題的學生也不合適,他們常常對號入座,夸大自己的問題;最可怕的是真正心理障礙的學生,他們將自己偽裝得嚴嚴實實,用“健康”的外表切斷外界的幫助。高校校園內出現的多例學生自殺現象,調查中幾乎會出現同一種聲音:“平時該學生很樂觀,沒看出什么異常”。教育工作者最大的遺憾和悲哀就是當校園內惡性事件發生時,我們就在身邊,不是自己無能為力,而是根本就沒有機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單一追求知識傳遞和學生的理性養成,忽視大學生個體的存在意義,忽視大學生的內心成長,背離了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和幸福觀養成的根本問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沒有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甚至會產生更多的困惑和問題,這樣的教育使原本就迷茫的大學生失去方向,精神世界略顯空洞。漠視學生的幸福,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生命成長的意義,教育者必須反思幸福教育目標下的心育教學模式。

(三)教師幾近“完美”的工作思維模式的反思

愛之深責之切。老師對學生的期望與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是一樣的,在老師眼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是工作中養成的“挑剔”的職業習慣和“完美”的思維模式,相比學生的優點,教育工作者更容易關注學生的問題,并試圖努力修正這些行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為有更多的理論支撐和改變行為的辦法,這種愿望就更加強烈。教師帶著“挑剔”眼光工作的過程中,根本看不到學生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也看不到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績,特別是在課堂上,學生特別害怕老師的目光,因為他們一直認為心理老師特別神秘,自己的所思所想逃不過老師的眼睛,還有教師甚至用醫生的眼光搜尋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并試圖通過咨詢給學生提供服務和幫助,結果導致老師將目光聚焦在學生的問題或問題學生上,教師“挑剔”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建設積極性、包容性、肯定性、非防御性的思維模式,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絕不是挑毛病,而是看優點。其實幸福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是生命的統一體,生命的自組織系統能夠實現個體的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優化和自我實現。為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在促進人類幸福美好,挖掘內在潛能和優秀品質上需要深刻反思。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價值取向的重構

(一)高校心理健康課教師價值取向的重構

最近有關研究成果表明,在影響學生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優良的教育環境和資源、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好比武器,它雖然對教育效果有重要影響,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卻是教師的品格。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主要由專職教師和輔導員組成。他們的幸福觀和價值取向對學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甚至勝過教育本身。從客觀環境上,學校領導要關心育教師的成長和他們的幸福感受,要像重視專業課教師發展一樣重視心育教師的成長;像重視學科建設一樣重視心育教學體系建設。要做到情感上支持、生活上關心、政策上鼓勵、待遇上傾斜,努力創設更加積極的、包容的、愉悅的工作環境。主觀上,心育工作者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工作中的困難,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轉變。要樹立自己正確的幸福觀,在工作實踐和生活中體驗自己的幸福感受,并將這種深刻的內心體驗傳遞給學生,身體力行的實踐最有說服力。此外,心理課教師對自身的要求也盡量避免追求完美,偶爾在學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點,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益,師生之間的坦誠和真實是對教育的最好詮釋。教育者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取向升華為幸福教育的深刻意義。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幸福教育目標在于能夠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它提倡積極人性論,消解了傳統主流心理課教學過于偏重解決問題的片面性,真正恢復了心育本來應有的功能和使命。[5]如果心育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積極的本性來使人更趨于完善,而人又能在個人和集體的解放中表現出充分的積極,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貢獻。就目前我國的實際現狀來說,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進展,我們的社會已經能夠為每一個人提供比較好的生活條件。如何在比較好的條件下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自然應成為當代心理健康教育最迫切的任務。高校心理健康課是實施幸福教育的主渠道,責無旁貸。

(二)高校心理健康課教學價值取向的重構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從知識教育向幸福教育轉變的基礎是教學體系的重構。教學體系要為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服務。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應從教材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法的創新等方面逐步推進。在教學內容上凸顯幸福教育的訴求,倡導模塊化、項目化教學。在精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大學生特殊階段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特點,將教材內容重新整合為四個模塊:積極人際關系、積極情緒、積極自我和積極應對,進一步細化為項目教學。一位老師可以負責一個項目或幾個項目,教師將精力集中于自己感興趣的項目上,這樣就能激發自身潛能,也容易出教學精品。這樣的教學,教師感動,學生主動,教學實效性明顯增強。此外,根據項目內容可以開發符合教育特點的易操作的心理小游戲或微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或游戲中思考,通過自己的真實體驗理解心理學知識,充分調動個體能動性,感受沉浸和心流帶來的幸福。正如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所言:“真實的幸福源于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發揮它們。”創新教學方法,創造生動的、充滿活力的教學課堂,增強心理健康課堂的吸引力。長期以來,由于客觀上合班大課和教師主觀上遵循守舊的應對方式導致心育課的教學主要以單一講授為主。[6]教師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毫不保留地將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總認為心理學知識理論性強,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必須在教師的反復講解后學生才能掌握。然而主觀上的美好愿望,在現實面前被擊得粉碎。在期末課程快結束時,一個學生給心理健康課的評價是:“我對這門課非常失望,唯一的印象是這位教師竟然可以從頭到尾一直講個不停,完全無趣。”由此可見,必須創新教學方法,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增強心理健康課的實效性。可以將小組討論式、啟發式、案例教學、角色扮演、音視頻、談話法等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教學方法中,教師的身份和學生的角色在互換和變化中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和團隊意識,真正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用我們的愛澆灌出有幸福向往和生命動力的人。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教學模式的探索與重構

基于目前高校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安排和心理健康師資力量等實際情況,采用小班型授課在短期內很難實現,為此我們可以利用現有條件和資源探索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心理健康課的實踐教學,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實踐教學模式即以體驗式團體輔導為主,運用現有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7]實踐課教師可以借力輔導員,因為輔導員是大學生最信任的老師,同時輔導員也肩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職責,又具備心理輔導的職業資格,以遼寧為例,多數輔導員已經獲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資格。我們可以通過開展學習、培訓、交流等途徑提升輔導員開展實踐教學的能力,在工作中輔導員的職業能力不斷提升,幸福感不斷增強。在開展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理清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關系,課堂教學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補充。要根據教學目標確保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相融性,要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要發展大學生的積極心態,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身的潛在優勢和積極品質,充分體驗積極情緒和積極品質帶來的心理享受和主觀幸福感,充分挖掘他們自身具有的建設性力量,增強他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自信以及奮斗進取、團結協作的精神品質。協助大學生在自身和環境允許的條件下達到最佳的心理狀態,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真實的幸福[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0(7):77-105.

[2]王彥杰.論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基本策略[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3(6):118-121.

[3]吳海燕.加強大學生幸福觀教育芻議[J].學理論,2013,(32):384-385.

[4]段鑫星,趙玲,宋冰.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22(06):85-87.

[5]黃穎娜.反思與重構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論———基于價值觀的視角[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8(03):158-161.

[6]曾麗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重構探析———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報,2015,37(02):82-85.

篇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通識教育性質的高校公共課程,該課程對于促進大學生的人格養成、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1]。傳統的公共課教學通常包括課堂知識傳授和課后知識內化兩個教學任務[2],其中教師理論講解時間所占比例大,知識內化主要在課后進行。為加強課堂教學的效果,很多教師采用了融合討論分析、角色扮演、行為訓練等多種方法為一體的多元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多元化的教學模式豐富了課堂教學的表現形式,促進了知識的內化,但也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帶來了新的難題。首先,將多種教學方法同臺運用在少課時、大班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教師可能面臨更大的課堂管理和時間分配壓力。其次,教師在課前主要圍繞教案編寫和課件制作備課,很少與學生溝通和互動,關注的多為普遍性問題,較少考慮學生的個性化問題以及興趣點和盲點,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參差不齊。再次,知識內化主要依靠學生在課后完成,而課后師生溝通依然少,當學生遇到問題時缺乏教師引導和朋輩幫助,易于導致知行脫節。如何克服以上難題,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點問題之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既符合高校師生的網絡習慣,又符合師生互動交流的心理需求;既能輻射全體學生,又能聚焦個體學生[3];既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又能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

二、翻轉課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的適用性

在理論上,翻轉課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核心理念異曲同工。翻轉課堂在本質上是翻轉教學理念以及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整個教學活動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更多地考慮和關注學生的發展特點和實際問題。在人本主義思潮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理念、方式等也獲得了重要的啟示;其目標在于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養,其教學過程旨在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生活和發展過程中的困惑,并引導其自我解決問題。此外,翻轉課堂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樣,不局限于有限的教育空間和時間,而是深入實際生活中促進知識內化,追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故而,兩者都追求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其實質是對人的關注。以人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對單一學生個體和整個學生群體的關注,又是翻轉課堂中的差異認同和有教無類。以人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對自我潛能和生生影響的關注,又是翻轉課堂中的自我教育和朋輩引導。因此,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在理論上是現實的。從操作上,將翻轉課堂運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是切實可行的。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有著時間、認知能力以及網絡操作能力三方面的要求。翻轉課堂教學在課前,需要學生用大量的時間自主學習,而大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較之中小學生更為充裕和自由,因此滿足了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在時間上的要求。不管是課前、課內還是課后,翻轉課堂都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自控性和自覺性,以確保課前自學、課內討論和課后反思的順利進行,大學生的認知能力、監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滿足了對學生主體認知能力的要求。翻轉課堂要借助于網絡平臺實施,大學生正好是信息數字化時代的主流群體,對網絡信息、視頻課程有著更強的適應性和偏好,且熟知網絡操作,故而滿足翻轉課堂對學習主體在網絡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將翻轉課堂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

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教育模式,需解決的關鍵問題集中在選擇網絡平臺以及設計教學流程兩個方面。

1.網絡平臺的選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網絡媒體的發展而誕生,網絡平臺的選擇和設計是實施翻轉課堂的重要基礎。網絡平臺承擔著資料信息、支持互動系統、檢測學習效果的重要功能。騰訊QQ和微信是目前國內高校大學生較常用的網絡交流工具。QQ群是基于騰訊QQ的多人溝通平臺。QQ群不僅可以供群成員聊天,還為群成員提供群公告、群相冊、群文件、群活動等服務。微信公眾平臺是進行一對多網絡媒體行為活動的平臺,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兩種賬號類型。其中,訂閱號有權限每天為用戶推送一條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圖文消息等形式呈現的信息資訊。大學生普遍通過智能手機訪問互聯網,在智能手機上只要裝載騰訊QQ和微信等交流軟件,在網絡通暢的條件下都可以實現有效的網絡溝通。因此,將QQ群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翻轉課堂的網絡平臺具有現實可能性。由此,網絡平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及學生,三者共同組成翻轉課堂的學習空間。

2.教學流程的設計。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特點,該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分為準備、課前、課中和課后四個階段。①準備階段。首先,確定每個教學主題的教學目標,并明確每個教學主題具體采用何種教學方法。其次,構建網絡平臺。創建QQ群后,教師需要熟悉各項功能的操作;學生加入QQ群中后,以“學號+姓名”的方式修改群名片,以做到實名。教師注冊微信公眾平臺后,先熟悉功能、管理、統計等操作,然后邀請學生添加關注。QQ群和微信公眾平臺的名稱力求讓人印象深刻,并突出課程特色。最后,整合教學資源。教學資源主要包括以PPT呈現的教學內容、教學視頻、調查和測驗、習題以及拓展性知識等。其中,PPT需要精練簡單、清晰易懂;視頻可以精選網絡上優秀的教學資源,也可以根據需要自行錄制,其長度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內容應具有針對性;課堂調查和測驗旨在了解學生學習時的困難和相關的心理困惑;習題是由教師根據教學重點和難點所設計的思考題;拓展性知識是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心理學知識、實驗、研究進展等。②課前階段。課前階段的第一個步驟是教學資源。教師將各種形式的教學內容上傳至QQ群空間,以供學生課前學習,并將相關的心理知識和資訊通過微信平臺推送給學生用戶,實現擴展閱讀。教學資源之后,教師需要借助于網絡平臺推進課前學習,如引導學生通過PPT和視頻自主學習,督促學生完成課堂調查和測驗、習題,并鼓勵學生在群論壇中進行疑難反饋;如果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呈現多樣性,則可以在線分組討論。最后,教師根據課前互動、調查、測驗、習題等情況,尋找普遍性的焦點問題和個別化的難點問題進行綜合分析,并據此設計或調整課堂教學活動,使之更加科學、合理。③課中階段。教師在課中階段面臨兩大任務。一是實施課堂討論。課堂中,教師除了講授、答疑之外,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組的標準具有多樣性,可以按照隨機原則分組,也可以根據目標主題分組,可以七八人一組,也可以三四人一組。分組后,小組成員圍繞知識理解、疑難困惑等進行交流討論。此時,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課堂討論的組織參與者、不合理認知的辨別者、問題解決的促進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會得以啟發、課堂參與能力得以提高、學習態度得以升華,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二是組織成果展示。課堂討論結束后,學生整理小組討論結果和個體感悟體會,以進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多種,學生個人或小組還可以在課后將討論結果、感悟心得制作成PPT、微視頻、動畫等上傳到QQ群或微信公眾平臺,以供老師和同學們進行課后討論和交流。④課后階段。在課后,教師再次轉變自己的身份,成為課后反思的促進者。反思策略可以通過在線輔導或討論促進學生的認識,也可以通過情境案例題或實踐模擬題提升學生的實踐生活能力。在課程結束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繼續和學生通過網絡平臺保持互動和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并指導其生活和實踐。

四、總結與展望

篇5

教師隊伍素質心理健康專業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大力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整個世界教育的共識,也是衡量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標志。

幾年來,在省、市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緊緊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關鍵,以學習增素質,以質量樹形象,以創新求發展,以特色創品牌,促進了心理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一、發掘優勢,在研究中提升心理教師專業素質

在心理教師隊伍建設上,堅持以教育教學研究為重點,確立了“學習―實踐―研究―提高”工作思路,指導心理教師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

(一)深入實際調研,制定有效策略

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是整體規劃設計、制定科學策略的前提和基礎。為此,我們在全地區進行了多項調查研究。一是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發現我地區學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達到了18.6%。二是教師心理健康、職業壓力的調查。發現我地區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檢出率為15.9%,教師職業平均壓力值為18,達到中等程度以上。三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情況的調查,發現我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水平不高,存在諸多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采取了相應對策,建章立制,規范管理,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督導評估檢查的體系之中,作為評價學校的重要指標和重要內容,確保了我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著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的軌道發展。

(二)強化師資培訓,豐厚專業知識

針對我市心理教師隊伍的現狀,確立了“抓培訓、強骨干、樹典型、成特色”的工作思路,堅持“分層培訓,逐級提升,研培結合,突出實效”的原則,建立了多形式、多層次、立體化的培訓網絡,構建了系統、科學、專業化的培訓體系。

1.新任教師崗位培訓

2002年、2003、2005年分別組織了心理健康教育初級培訓、中級培訓和高級培訓。通過三級培訓,普及了心理健康知識,提高了心理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三級培訓結束,2005年組織了第一批心理教師上崗資格考核,通過筆試、口試、說課,共有290人參加,最后120人考核優秀,取得了上崗資格。

2.在任教師的專題培訓

2010年5月,組織了中小學心理教師心理輔導能力專題培訓。各縣(市)區教師進修學校、全市中小學校主管領導、專兼職心理教師400多人參加。培訓安排了一天半的內容,有專家報告、教學觀摩、經驗交流、主題研討、專題講座、團體訓練等,東北師范大學張向葵教授的報告高屋建瓴,讓教師們大開眼界,400多名教師現場進行團體訓練,場面非常壯觀,培訓不僅豐富了教師的專業理論,提升了教師的專業技能,也體驗到了作一名心理教師的職業幸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骨干教師提高培訓

2010年對骨干教師進行提高了培訓。培訓歷時兩年,主要采取“集中輔導――體驗參與――互動交流――典型示范――總結提升”的培訓模式。通過培訓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心理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心理教師專業水平,有效推進了教師專業發展。

(三)重視課題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以科研為先導,實施課題帶動策略,堅持課題工作化,工作課題化的原則,先后開展了四項國家級課題研究:《責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對策研究》《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研究》;開展了四項省級課題的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實效研究》《學困生的類型、成因及對策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研究》《班主任專業化發展的研究》等。編輯出版了四本著作:《教師專業發展策略研究》《班集體建設與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化視野中班主任角色》《名優教師隊伍建設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

二、構筑特色,在活動中促進心理教師專業發展

幾年來,圍繞著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工程的主要內容,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形式新穎、效果顯著、求真務實的教研活動,凸顯了心理教育的教研特色,有效地促進了心理教師的專業發展。

(一)創造條件,搭建平臺,加速心理教師專業發展

1.舉辦教育論壇,加強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

教育論壇是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我院傾力打造的一個教育品牌。

2004年6月舉辦了吉林市首屆心理健康教育論壇,論壇的主題是“健康心理與快樂人生”。2005年12月,舉辦了第二屆心理健康教育論壇。主題為“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2012年舉辦了第三屆心理健康教育論壇。論壇主題為“花季雨季――青春期心理”,整個論壇圍繞主題進行了多層面、多角度的深層研討和交流。首先,是進修學校、基層學校和心理教師三個層面進行經驗介紹;其次,觀摩《愛情的天堂在遠方》和《花季雨季――解讀青春期困惑》兩節心理健康課,展示了學生辯論賽“高中生談戀愛的利與弊”。下午進行3個心理劇展示,教研員、授課教師和與會領導、老師圍繞論壇主題進行了互動研討,現場提問,現場解答,通過交流與碰撞,澄清了很多困惑和問題。最后,省學院薛主任作了專題講座,對本次論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本次論壇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實效性強,研究和探討了青春期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困惑和問題,促進了區域間、校際間和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達到了經驗共享、價值澄清、策略指導和疑難解析的目的。

2.開展“學苑杯”競賽,提高心理教師的教學技能

“學苑杯”競賽,也是教師專業發展促進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2008年3月,開展了“學苑杯”首屆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技能競賽。2010年,在首屆“學苑杯”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第二屆“學苑杯”教學技能競賽,共有120人參加,經過理論測試、說課、案例分析三項內容,最后評出教學技能“十佳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二等獎,本次競賽在中小學校產生了巨大影響,掀起了學技能、賽水平的熱潮,實現了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以賽促教,以評優競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

(二)培樹名師,榜樣激勵,引領心理教師專業發展

1.打造精品課堂,培養名優教師

為了培養典型,樹立榜樣,打造一支名師隊伍,2006年組織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能手評選,經過說課、做課、答辯三個環節,評出“教學能手”8人,優質課特等獎6人。

2008年組織開展了教學新秀評選活動,深入到各縣(市)區和市直學校進行了聽課、評課,最后,評選出市教學新秀8人,市優質課一等獎20人。此次活動,在全地區引起了極大反響,使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2.組織名師交流,發揮引領作用

2007年,舉辦了吉林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名師論壇,為名師搭建平臺,展名師智慧風采,名師說課、名師做課、名師交流、名師論壇。

2007年,我市又組織了名師送教活動,為農村教師搭建了與名師對話和交流的平臺,學習名師先進經驗,了解名師教育思想,感悟名師教育風格,達到與名師共識、共享、共進。

2008年,我市組織召開了名師師徒結對及反思交流會。名師與導師、徒弟進行了現場簽約師徒協議書,名師代表做了反思交流,通過結對,師徒一起備課、互相聽課,充分發揮了名師的示范、引領、輻射和帶動作用。

幾年來,我市一直注重骨干名優教師的培養工作。創造條件,搭建平臺,使許多優秀教師脫穎而出,在各種評比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目前,我市現有“教壇名師”2人、教學能手8人、教學新秀9人、小學中學十佳20人、市級骨干60人。

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我們愿反思總結,虛心向其他地區學習,不斷改進工作方法,繼續加大工作力度,為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軍蘭,于近仁.教師心理健康[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20-72.

[2]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248.

篇6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8-0306-01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在全國廣泛開展,高職院校進展相對緩慢。本文從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必要性、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模式探索三方面進行分析,旨在提高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進展緩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嚴重不足,專業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課程設置不到位。有些高校沒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些高校只作為選修課開設,也沒有列入教學計劃;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這些都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

二、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必要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既可以減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人員不足的壓力,又可以作為發展性輔導的渠道之一,向大學生宣傳心理健康常識,增強自我保健意識,促進人格的健全,為今后適應社會、發揮個人潛能、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基礎。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模式探索

課堂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是確保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它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

(一)教學內容要以學生需求為導向

在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中,課程內容的選擇要結合實際,結合大學生心理特點和當前存在的問題選擇教學內容。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制定教學計劃,合理分配學時,設計教學環節,突出重點和實踐指導性。

心理健康教育課要培養大學生的理性思維和適應社會的行為模式,必須減少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對心理學知識的應用與實際操作。通過教學,讓大學生系統地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規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常識及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與方法,認識并識別異常心理,優化個性中的良好品質,以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學形式要多樣化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大學生的個人成長,側重操作性的內容,教師通過聯系大學生的實際生活,采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自我探討,促進其個人成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當好引導者,構建和諧的氣氛,要時刻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1.案例教學法。此教學法強調通過教師對案例進行具體描述,再現當事人經歷的事件與情境,引導大學生對當事人所處的情境進行充分地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辦法,促進大學生的思考,提高問題解決能力。案例教學法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提供的案例要具有現實性,要和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增強大學生的興趣;案例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導向,注意做好案例中當事人的保密工作,也要避免與學生有關的案例,以免對號入座。

2.團體心理輔導。是指在特定團體中開展的、以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為基礎,借助游戲活動這一載體,促進團隊成員的交流與思考,最終幫助個體獲得成長與適應的輔導課程。團體心理輔導采用“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精心設計的訓練活動,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分享討論、自我察覺與反思,幫助其了解自己的行為將如何影響這個團隊的動力,讓參與者沉浸在獲得知識的體驗情景中,通過概念化及類比過程,將此經驗轉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同時也幫助個人培養參與團隊合作所需要的技能。

3.體驗式教學。即通過親身體驗、現場教學,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注重個體的差異性,強調溝通、交流和共享,強調主動性、過程性、情境性和實踐性。體驗式教學以體驗為中心,引導學生互動,變被動為主動,有效地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達到教學目標。此種教學方式既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學習效果,掌握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心理素質,培育心理品質;也可以讓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所思所想,幫助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剖析、自我領悟,有利于提高教師綜合教學能力。為此,高職院校應進一步探索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踐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篇7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的思想、知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尤其是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教師們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目前,農村小學教師隊伍的構成呈現年齡偏高、學歷偏低的特點,還有部分西部地區的農村學校還存在非師范類教師、民辦教師、代課教師。教師整體素質不高的現狀嚴重制約著農村學校新課程的實施,也阻礙著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觀念落后阻礙了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目前農村中小學中普遍存在著思想守舊、觀念落后、改革創新意識不強、不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象。大部分學校的領導和老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嚴重,習慣于運用傳統教學模式,缺乏學習和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些老教師認為實施新課程是年輕人的事,與己無關。在教學中不重視學生的心理疏導,對學生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機械式的管理上。教師觀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要更多地依賴教師培訓工作。然而,目前農村學校普遍存在選送培訓和校本培訓不到位的現象。選送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學校領導認識不到位,選送意識不強。同時很多學校的教師是包班教學,外出培訓則會影響校內教學。其次,農村學校辦學經費緊張,培訓經費短缺使得教師無法外出培訓,從而影響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與專業知識的完善,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學科教學中的開展。此外,在校本培訓方面由于缺少相關的師資和條件,無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培訓,即使培訓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學習材料上,開展研討式、互動式、參與式、反思式等多種培訓有很大難度,培訓缺乏實效性、針對性,不能滿足工作所需,不能解決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

二、教師自學自研落后,限制了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新課程強調學科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綜合性。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現代教育教學的需要,不能滿足現代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必須不斷“充電”,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學習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的基礎上還需要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可是,農村學校由于地域,經濟、硬件等條件的限制,可供教師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資源極為有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料更少。許多學校地處偏遠沒有網絡,有限的一點圖書也得不到更新,教師苦于沒有資料可學,自研苦于沒有資料可查,教師自學自研的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素質的提高。

三、農村學校教師流動性大,制約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農村學校由于地處偏遠,生活條件差,留不住教師。人員調動頻繁,使得農村學校在進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出現斷裂帶。農村教師無法去外地參加培訓,有時即使培訓了,來年可能就調走了。這樣造成教師外出培訓成果在校內得不到鞏固練習和及時消化,不能內化和深化,亦不能推廣,久而久之,出現培訓成果的流失。這樣惡性循環,成了農村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絆腳石。嚴重制約了農村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

四、留守兒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制約著農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隨著近幾年農村家長進城務工人員的增多,農村學校留守兒童也逐漸增多,學生遠離父母,缺少家庭的關愛和溫暖,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扮演著在校是學生,在家是家長的雙重角色。在高中階段,學習壓力增大,社會上閑散人員增多,留守兒童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這一階段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尤為迫切。教師應該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訓學習,扮演好老師、家長和朋友的角色,使這部分學生在學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

篇8

一、當前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應引起關注

當前在農村,許多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對其子女的小學教育存在著一定的誤區,一切朝分數看仍是主流,是判斷其子女好壞的唯一標準。加之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性及當前學校教育的不到位,使小學生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嚴重地抑制了學生的整體發展。以下這些現象在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中仍然司空見慣:

1、老師規定:“作業錯一次,訂正后罰做10遍,再錯,重新訂正,重新罰抄”。學生除了被懲罰外,沒有學到半點有用的知識;

2、某校一位四年級學生與同學打鬧吃了虧,次日將家長帶入學校,家長將那個學生打了一頓,還理直氣壯地要老師給處理;

3、老師對考試考差了的學生說:“你怎么這么笨!全班的成績都被你一個人拉下來了!真是沒救了!”這個學生低著頭,忍受著教師的指責和全班同學投來的抱怨的目光;

.......

面對這一幕幕的情景,想必大家的心情一定很沉重。而這些現象,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來看,也可以說是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濃縮,這已不是簡單的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問題,而是一種心理上的懲罰,心靈上的傷害,給學生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危害。

二、看不見的危害――心理傷害形成的原因

1、當前教育的局限性:雖然我們都在提倡素質教育,但不可否認,應試教育在學校仍占據著主導地位,很多學生在應試教育的怪圈中喪失了個性,他們沒有明確的、積極向上的學習動機,只會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長期下去,這些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甚至厭學、逃學,這其實也是學生的心理問題。

2、日常教學工作壓力大是全國中小學教師共同的特點,農村小學教師由于編制的匱乏,日常教學工作壓力就更大了。由于繁重的工作以及緊張的工作氛圍,教師很少有放松和調節的機會,身心疲憊,再加上農村小學教師生活水平低下等原因,使許多農村小學教師感到了職業壓力,覺得工作中的煩惱多于歡樂;煩躁、不安、忍不住要發脾氣。因此,解決農村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3、家庭環境的影響:小環境的過低要求縱容了家長的“懶惰”和“無知”。農村的信息比較閉塞,家長的文化水平從整體上來講相對較低,所以農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諸如“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心理咨詢”、“心理治療”這些名詞更是聞所未聞,也無人對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長群體中和一定范圍的社會輿論中對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傷害,什么是心理障礙等也就懶得問津。

4、社會的影響:現在是信息社會的時代,學生從各種渠道所接觸到的東西非常多,這些東西遠遠超過了學生所能接納的容量,加之自身認識能力有限,好壞、善惡一時難以分辨,一旦認識出現偏差,就極易造成心理障礙甚至心理問題。

三、營造和諧氛圍,解決農村小學生心理危機

基于以上認識,如何使農村的小學生自主、活潑、心理健康地發展,確保農村小學生能夠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是我們必須予以解決的問題。

1、營造農村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圍。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的課程計劃,在各個年級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以活動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并且嚴格管理該課程的實施,以杜絕那些有名無實的現象的產生。同時經常性地組織心理健康活動課的聽課,評課活動,對該課程如何實施進行探討。在全校大的心育范圍的影響下,教師和學生都會自覺地加入心理健康教育這一事業中來,這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種方式,但在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起到面向全體、正面引導、潛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學生的種種心理因素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認知活動的進行。因此,課堂教學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是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需要。所以,在農村小學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達到既減輕學生負擔,又能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教育主管部門解決農村小學師資緊缺問題,緩解農村小學教師心理壓力,保障農村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全社會要努力為農村小學教師創造一個寬松、理解、積極進取的教育環境;學校要創建工作激勵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組織文化,形成積極向上,相互合作、情感關懷的教師工作環境,有條件地學校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培訓。

4、在活動中豐富學生的心理體驗。在活動中體驗是最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的心理輔導活動。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既有吸引力、有樂趣,又具有豐富的現實教育價值,如:小品表演、情境表演、說心理話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可以明辯道理,領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反思、檢查、自我調整,從而使活動的體驗更有目的性。

5、家長本身也是學校寶貴的教育資源,應充分發揮廣大家長的作用。為孩子創建一個和諧寬松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每個成員應盡的義務,家長應配合學校正確引導孩子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方面的知識。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長可以給學校帶來豐富的教育內容,并能為學校教育的需要提供多種支持和服務等。創造條件,利用家長會向家長傳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關知識,這樣可以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與家庭互相配合,達到更好的效果。

篇9

關鍵詞:高校教師;心理危機;預防體系

伴隨著科學技術為主導的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社會文化的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文化傳播途徑也日趨多樣。通過各式途徑傳播的文化都會對大學生產生影響。據實而論,大眾傳播中的文化夾雜消極、低俗的文化成分,這些負面的文化勢必會對心理素質不成熟,辨別能力尚待提高的大學生產生影響。從心理成長的角度來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全國高校中因為焦慮、自閉癥等心理因素引發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面對大學生現象,教師作為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引導者,能夠自覺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同時能夠在教學中適時、適當的給學生以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將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危機的預防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建設的現狀

1.目前高校管理層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緊迫性、必要性認識不足。筆者在走訪調查中發現,一些學校往往是在學生因為心理原因出現了自殺等惡性事件后,會一段時間內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的做一些心理危機預防工作,隨著時間的推移此類的惡性事件逐漸淡化后,心理健康教育也就“逐漸淡化”。有些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停留在“有事管一陣,無事關注少”的階段,缺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機預防的常態化建設。從這個一方面而言教師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非常有必要。

2.雖然高校都設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但大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在一段時間內很難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學校應該重視解決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足的矛盾。

3.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夠重視,不認為心理問題是個問題。在校的大部分教師都是具備一定閱歷和較高的認知水平,其心理素質大部分都具備足夠的自我調節能力。相比較在蜜罐中長大的當代大學生,缺少生活的磨礪,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社會中各種文化的沖擊下更容易產生心理困擾。對待大學生心理健康,需要教師科學的去對待。

4.在應試教育背景下,這樣的現象是存在的:總所周知,青少年在一定年齡階段應該形成一定的人格特征,但在目前應試的背景下,唯成績論使得學校和家長忽視了青少年正常的人格形成。當學生步入大學以后,隨著社會交往的增加,有一部分學生在青少年時期所形成的人格缺陷就暴露出來了,影響大學的學習和生活。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健康危機的發生。而當學生自己面對自己的心理危機時,大多會束手無策而選擇自我調整,這樣往往會大大增加學生心理危機的隱性存在。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存在的問題

1.學校在謀求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面對的工作壓力任務也在不斷增加,對教師人文關懷的缺失是導致教師不重視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因。這種人文關懷的缺失,勢必會帶來連鎖反應,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缺少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而對于正處于心理成熟期的大學生而言,缺少人文關懷不利于大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作為學校缺少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時代變化了,在校的大學生心理活動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變化。現在在校的大部分教師都是都是一定閱歷和較高的認知水平。在生活的歷練中心理素質大部分都。相比較70后或年齡更長的教師,90后大學生甚至于00后,缺少生活的磨礪,心理承受能力差,加之社會中各種文化的沖擊下更容易產生心理困擾。

3.教師自身心理問題的困擾。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群體也面臨著不小的壓力。在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發生了根本轉變,作為知識的傳播者的教師必須要走在時代的前沿,牢牢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夠更好的教書育人。另一方面新時代要不斷適應學生日益增長的對知識的需求,還需要更新傳統的教學方法,研究應對新問題的能力。教師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自身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越來越重要。

4.在“術業有專攻”學習習慣下,教師對學習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動力不足。眾所周知,心理學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要運用心理學的知識指導大學生形成健康心理,缺少不了掌握科學的心理學理論。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體系建設的途徑

通過上述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學校可通過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開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重視學校專業化的心理咨詢機構的作用,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豐富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生活。從而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牢牢把握住正確的奮斗目標,努力使自己成為國家建設和發展中的有用之才。

1.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首先,要善于審視和反思自我成長的經歷。一方面,人們成長和經歷形成了具有個人特點的心理素質。對于人們而言,這種成長和經歷絕大部分是正面的,但同時也會存在負面影響。因此,只有不斷地審視自我,不斷調整,才會形成優良的心理素質。只有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才能在教育教學中很好的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推己及人”,教師在反思自我心理狀況形成過程中,更容易獲得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方式、方法,更有利于指導學生形促進心理健康。

其次,提高認知能力,即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一個具有成熟心理素質的人,無論外界多復雜,總能看到所發生的事情的關鍵所在,總能在錯綜復雜的現象中找到最佳的解決問題途徑。不斷提高認知能力可以幫助教師面對復雜的學生心理問題時做出恰當的判斷。也能清楚的認識到教師需要采取的措施。

再次,增強愛心和責任心。對于一名高校教師而言,一方面,要有大愛,要關愛學生、關愛身邊的人、關愛家人、關愛自己。體現在工作當中的是對每一位學生尊重、熱情,無論身份、地位、貧富、美丑,傾盡全力的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困擾。另一方面,明確責任,采取客觀的、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要認真了解你所幫助的學生的相關信息,盡可能多的收集材料,切忌主觀臆斷、走馬觀花、草率決斷。

最后,恪守心理健康輔導中的職業道德。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尤其專業性,而言有他的特殊性,與之而來的就產生對一職業的道德要求。作為一名教師,很有可能接觸到求助學生的隱私,因此,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嚴守自己接觸到的求助者的各類隱私不外泄。更不能撥弄是非,給他人及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2.充分發揮學校專業心理咨詢機構的作用

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學校應該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它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力量,也是心理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更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危機后,在第一時間對事件進行干預的先鋒。實踐證明,組建一支業務精、能力強、反應快的心理咨詢機構,可有效的防止各類心理危機引發的惡性事件。隨著人們對心理科學認識不斷提高,心理咨詢也被更多的人承認和接受,全國各大專院校都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甚至有條件的中學也設置了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3.通過科學的心理檢測做好心理危機的預防工作

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具體的做法是對每年人校的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可能有心理癥狀的學生,組織專業心理咨詢人員主動約請他們,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匯總面談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研究,確診出約談對象的心理危機類型和程度,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好科學的預案,防患于未然,盡量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另外,有一點應特別注意,即在進行普查的過程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即不迷信普查的數據,只是將數據用作判斷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危機存在程度的參考,特別是對“問題”學生要注意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具體表現,勤于觀察,避免誤診。

4.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為促進大學心理健康營造良好氛圍

就大學生群體而言,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仍然不成熟。其在這個年齡階段特點是,生理成長快且趨于成熟,但往往是心理素質的發展較為緩慢。因此,這一群體的心理素質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可塑性。要使大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必然離不開健康的校園環境,而這一環境中的校園文化生活所形成的氛圍,對他們心理素質健康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校園文化建設是影響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園文化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因此,學校應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四、結語

近幾年教育部、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各高校都力求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大部分學校和地方由于主客觀等條件限制,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引發的自殺等惡性事件還有發生。筆者認為在各項客觀條件還不成熟的時候,應該積極調動全體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增強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通過各種培訓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師通過課堂,適時、適量的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專業心理咨詢的建設;通過對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普查,做到心中有數,從而防微杜漸,做好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此外,也要引導大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的大學各項文化生活中去,以積極健康的文化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在學校的各個層次,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形成一個相互協調、相互補充的網絡,形成一道因大學生心理危機引發的惡性事件的屏障。

參考文獻:

[1].姚芳傳、王克威主編.精神科查房手冊[C].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2].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3].梁光霞.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考[J].九江學院學報,2010(3):121-125.

[4].李忠民. 代顯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9).

篇10

論文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文章主要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模式予以探究和解讀,主要涉及教學模式的目標、路徑和方法、評價以及該模式的特點。形成具有科學有效教學體系、教學方法、互動技術和考評標準,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成為學生體驗情感、塑造人生、完善自我的重要平臺。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應是多因素的協調發展,具體表現為:教育理念由以問題為本轉向以人為本;教育內容從以防治為主轉向以心理適應及潛能開發為主;教育模式從醫學型轉向發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領域將從專對心理問題領域的輔導擴展到生命教育、休閑引導與生涯設計等多方領域;教育功能從問題解決轉向促進社會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教育方法將從顯性教育發展為顯性與隱性相結合,實現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教育隊伍將從兼職為主轉向專職為主,專兼結合。當然,突出系統的全面發展并非主張發展過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不分主次。根據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現實狀況,在現有條件下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各要素的齊頭并進尚有一定難度。依據系統各要素的分工協作,探索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帶動整體的發展路徑將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要選擇。筆者在這里擬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目標、路徑、方法和評價及其特點略陳己見。

一、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的原因

確立心理健康教育課在高校的重要地位,應是謀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著力點。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是高校對大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塑造健全人格,開發心智潛能,指導人際交往的主渠道、主陣地,但它的實效性經常受到人們的懷疑。探索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當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實效性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首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材的被動使用者。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化傾向特別突出,當前課堂教學中大量講授系統的心理學健康知識,甚至像其他學科一樣進行非常嚴格的考試。課程化傾向的直接后果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不但沒有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反而給學生額外增加了一門學科課程,使學生承受了更大的負擔,最終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再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方法單一,有待進一步改進。最后,原有的考試評估體系單一測評教學結果,這種課程化的考試應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的、學生充分參與的評價,充分發揮其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

二、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目標

教學模式是為了完成某一教學任務和實現教學目標,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某種教學環境和資源的支持下,教與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結構。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過教學的途徑幫助學生學到保持或恢復心理健康的知識,自覺地培養關心自己心理健康的態度,形成健康的行為,從而使自己達到最佳的心境狀態。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般的教學規律,同時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應由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促進者;由教材的被動使用者轉向新課程的主導者、塑造者;由面向全體學生轉為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為教師提供更為廣闊的進行教學探索和教學創新的平臺。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考評體系,把團體輔導的技巧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之中,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角色扮演、情感宣泄,從而豐富教學方法、方式。這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參與教學時獨立思維,已經將知識與其產生和應用的情景融合到一起。知識不再是與學生生活無關的東西,這樣的知識的學習變得格外富有意義。

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路徑和程序

參與式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其心理學依據是皮亞杰的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和弗洛姆的學習期望理論。皮亞杰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構建意義的方式而獲得的。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教師是學生主動構建意義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弗洛姆認為,每一個人都是決策者,人們往往會在各種可供選擇的行為方案中選擇最有利的行為,在備選方案的有利性和自己認識能力有限性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它的哲學依據就是人的主體性。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人,人是自然主體,是社會主體,是自身主體,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并使之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求發展的社會主體。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參與教學模式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參與式教學策略,改變了過去只注重分析知識之間關系以及直接呈現這些知識的做法,強調知識與問題、任務與活動的緊密結合,讓學生通過參與教學而獲得知識和情感體驗。參與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安排了大量的合作學習,如研討會、小組討論、團體輔導等活動,通過這些多種形式的合作交往,為學生提供了不同的觀點和思路。在教學理念上,學生主體得到了創造更新和表現自我的機會,這使他們內心產生了實現個人價值的滿足感并由此產生了價值追求的新目標。

(一)研討會

研討會的主題十分廣泛,圍繞著學生中存在或易于出現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教師在進行指導時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使參與的學生從中體驗心理的細微變化,進行自我反思與反饋,領悟其中的道理,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研討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學生個人的自我認識與反饋;二是團體研討。以理性情緒理論部分的教學為例,可以引出一件有爭議的事,如宿舍中有人丟了錢,丟錢的人說只有“我”知道錢在哪里,“我”怎么想,怎么辦?或者利用主體統覺測驗(TAT)中的圖片,讓學生猜想人物的想法及延續的做法。當學生在表達看法時,不同的認識方式與自動化思維呈現出來。接下來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同一件事看法不同,不同看法會引起什么樣的情緒和行為,并就這個問題討論,也可以利用心理測評的方法提出問題。用心理測驗找出學生中較普遍的一類問題,讓學生表達自己心理方面的困擾(教師可以做一定的自我暴露以降低學生的自我防衛。必須具有普遍性,學生才能勇于作出問題描述)。提出的問題必須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其目的在于引起學生的興趣,問題必須是為理論服務的。如果提出的問題最終無法圍繞即將介紹的理論開展,那就得不償失了。問題必須是可以引發爭論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學生可以從不同出發點進行探討。此外,研討還有助于轉變個人的態度。學生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差異,通過討論使學生可以發現分歧、發現看問題的其他角度,也可以更好地從他人角度理解問題,這既是學習方面的提高,也是維護心理健康能力的提高。提出問題并討論是整個教學中的關鍵一步,是后面幾步的基礎,其作用主要是激發興趣、加強求知需要、集中學習關注點和充分暴露舊經驗,明白舊經驗與新理論的相互關系。

(二)講授理論

在這個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傳統的講授法進行教學。講授法是指教師通過口頭語言,輔以板書(幻燈片)等向學生傳授言語信息的方法,是一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活動。講授法能在短時間內讓學生獲得大量系統科學知識,但也存在學生比較被動、師生難以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及難以照顧個別差異的缺點。講授法中的講述法、講解法和講演法都可以根據知識的特點而選擇運用。從學生認知準備方面來看,學生頭腦中關于心理健康的認識是雜亂的,而且有不少經驗性的認識是錯誤的。教師的講授可以盡快使學生形成對心理健康的系統認識,同時及時掃除錯誤認知,為科學認識的系統化打下堅實基礎。需要注意的是,講授決非照本宣科,教師應結合前階段的討論結果有所側重點地講授。雖然講授的內容必須是為解釋、解決問題服務的,但并非就事論事,要強調理論高度。

(三)團體輔導

團體輔導(又稱團體咨詢、集體咨詢、群體咨詢、小組咨詢)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中提供心理學幫助與指導的重要方式,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生活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輔導主張以人為中心,提倡真誠、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和共鳴。可以組織“交朋友小組”、“敏感性小組”、“個人成長小組”、“潛能發展小組”、“團隊建設小組”、“基礎交友小組”、“感知小組”等多種形式。這些團體都強調團體中的人際交往經驗,其目是促進個人的成長。團體輔導主要是以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一個團體,以討論的形式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其優點是感染力強、影響廣泛、效率高、省時省力、效果容易鞏固。團體輔導可以彌補課堂單方面傳授知識的缺點,還可解決高校心理輔導教師不足的問題,得到師生的好評,在高校心理健康課中應受到重視。團體輔導的授課方式為理論知識+互動活動,開展形式為結構式、開放式。在以往的研究中開放性團體輔導未見有報道。在我國,高校所進行的團體輔導一直都是以結構性、封閉性的形式開展的。封閉性是指團體內成員一經選定不得任意退出,團體外成員也不得隨意加人,而且成員人數一般要求8—12人為宜。封閉性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課大班教學的要求。開放性是指團體內成員在人數上不做任何規定,可以隨時加入也可以隨時退出,但不論有無成員加入或退出,輔導方案和輔導進程都按計劃進行,不做任何改動。開放性團體成員人數較多,不但可以降低參加者的緊張情緒,而且其中不乏活躍分子,活動氣氛容易帶動,加上其對活動場地的要求較低,在輔導過程中對成員的要求和限制較少,很符合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此容易組織實施。在團體輔導中,對于不自信和情緒波動較大的學生應給予較多的關注和幫助;對于沒有想讓自己更自信的愿望的學生,應多與其溝通,幫助其樹立提高自己心理素質的愿望。在團體輔導中應根據以上影響因素多設計一些相關活動,如音樂冥想可以用來平復情緒,共同完成一項任務可以學習與他人溝通、交往等。在團體輔導中適當增加理論分量將有利于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  (四)評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重在學生的體驗、感悟和成長,因此,對這門課的評價應從原來單一測評教學結果的課程化考試,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中學生參與評價,尤其重視形成性評價,加強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等發展情況的檢測,建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完善自我整體監控和評價,充分發揮其引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的作用。評價既要起到檢驗教學效果的作用,又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課堂教學效果可以采用量表評估、過程評估和追蹤評估相結合,讓學生自己填寫自評問卷,自評和他評、定量與定性評估等維度評估手段對課程效果進行評估。而學生真正的心理反應和成長才是教學效果最真實的評價,也符合我們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初衷。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參與式教學模式的特點

(一)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合作性強

在此教學模式中,在提出問題與討論、團體輔導和評價三個階段都有學生參與。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相互解釋來學習。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并且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課的課時有限,要把理論學習與實際運用結合起來,要發揮學生的參與,僅僅課內時間是不夠的。此模式的團體輔導和評價的一部分雖然是在課外進行的,比如,團體活動中角色扮演、心理劇等就是由學生在課后自行組織,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但在心理健康的學習和應用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隱性教育包括學生的學習資源,除了課堂與教材,還包括圖書館、網絡、同學問的互教互學。

(三)實踐性強

此模式把握住學生需要的實際以及課程目標的實踐性,強調教學要從生活實踐中來,到生活實踐中去,問題的提出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理論的應用也發生在實際中。

(四)靈活性強

由前面分析可知,學生實際需要具有多樣性,認知準備具有復雜性,教學目標具有多層次性。這樣,心理健康課的教學必須靈活,否則以上要求不可能實現。問題的提出可以有多種形式,以適應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團體輔導有不同方案讓學生選擇,以適應學生特點和學習目標。

(五)反饋性強

這種教學模式并非單向的,不是由第一階段開始到第四階段結束。比如,評價階段既可能因為發現教學中的問題而回到講授階段,也可能因為提出新問題而引出新的討論以及又一輪教學。它克服了以往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反饋不及時的矛盾。

教學實踐表明,該模式能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此種模式下學習心理健康課,不僅能靈活深入地掌握健康知識,而且可以在實踐中進行擴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上受到觸動,深層心理發生變化,而且行為上產生相應的變化,如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情感生活方面以及對今后發展道路的選擇和人生意義的理解方面都有感觸并努力調適。在學習后,學生自主學習和繼續學習的能力得到加強,學會在新的問題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可以說學生獲得了自助的能力,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達到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中荷永,高嵐,心理教育[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

[4]黃希庭,鄭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黃希庭,等,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特點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馬建青,心理咨詢流派的理論與方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7]夏海鷹,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問題探究[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