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影視文學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影視文學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影視文學的認識

篇1

關鍵詞:影視經典鑒賞 大學生 人文素養 熏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5-0096-02

影視藝術從它出現的那個時候起,就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影視藝術的不斷發展與更新,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思想,正不斷豐富著人類的視覺享受和情感體驗。在影視作品中,創作者巧妙地將影視內容與人類社會的現實和夢想結合在一起,因此,影視藝術已經成為廣大民眾普遍接受的娛樂方式。在現今的高等教育中,影視經典鑒賞作為一門公共課程被廣泛應用于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在大學里開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有利于提升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并且以影視鑒賞的這種方式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比較利于學生的接受,契合學生的興趣點,因此,在高校中_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一、現階段在校大學生人文素養水平

在現階段的高等教育中,既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理論知識,又要讓其兼顧自身素養的修煉與提升,讓學生不僅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同時還要成為一個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人,不僅具有積極進取、悲天憫人的家國情懷,還要有仁愛、寬容之心。在校大學生應該樹立仁愛意識,要懷有一顆善良、仁愛、寬厚的心。可是,在現階段的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中,對于專業課程的開設與編排比較重視,對于培養、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開設較少。雖然學校及授課教師已經意識到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對于學生學習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但是在當下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對于這類課程的設置與開設仍然處于被忽略狀態。學校及授課教師對人文素質培養的態度,導致了在校大學生對大學語文、學位英語、思想道德修養、影視經典鑒賞、音樂鑒賞等這類培養、提升自身人文素養的公共課程很難予以重視。

現階段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在人文素養的形成與塑造方面有幾個相同的特征:第一,忽視對人文知識的學習,使得自身人文知識存在一定缺失,從而導致自身知識儲備不完整、知識結構不平衡;第二,部分在校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環境影響嚴重,對傳統美德不予理睬,違背正確的道德觀念,過于急功近利、追求現實價值和名利;第三,在校大多數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基礎較差,能力水平不足,在適應社會生產生活方面尤為薄弱。因此,學校及授課教師應該對培養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予以高度重視,避免學生因缺乏人文素養教育而產生這些不積極的影響。如果不能及時、正確、有效地面對和處理這些消極因素,那么其將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工作產生無法預估的影響。

在大學課程設置中開設與人文素養相關的課程,有利于塑造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引導在校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如果不能使在校的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人文素養,在其畢業后融入社會工作時,將會缺少人文關懷意識,缺少一顆仁愛之心,不利于日后的工作與生活,更嚴重的后果甚至會導致職業素質的缺失。與此同時,現如今大學生的課業負擔比較繁重,現代社會應聘工作的競爭也十分激烈,在校大學生面臨十分嚴峻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壓力。面臨這種社會背景和發展形勢,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過程中,比較容易產生抑郁、憂慮、冷漠、焦躁等心理方面的諸多問題,從而導致自身的心理素質十分脆弱、不堪一擊,對社會生活與工作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因薄弱的心理素質變得低下。因此,在大學課程設置中開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生是具有生物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體,并不是只具有某一種單純屬性的生物體。因此,在分析影視經典鑒賞對于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作用時,應該從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諸多方面進行考量,不能只依據某一種方面就輕易下結論。學校在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教育與培養時,應該及時、正確、有效地確立與更新相關的政治制度、管理體系與管理標準、教育教學活動、科研工作和學生服務的相關事宜等,學校的管理人員及授課教師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并不是一種單一性的教育工作或者是服務性工作,要重視學校工作的全面性、協調性和綜合性。學校在開展學生工作時,要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和發展趨勢緊密地結合起來,從當今的政治體系、法律規定、科學文化發展、社會環境變化等諸多影響因素中找到能夠滿足學生積極發展的方面,并且做到系統性、全面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現階段,國家愈來愈重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將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有機地統一起來,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授課都要利用這些交叉學科的知識,這表明現代教育的要求與發展方向越來越趨于全面化和多元化。因此,對在校大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提升與熏陶,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基石,也是未來教育事業持續努力發展的方向。

二、影視經典鑒賞對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必要性

根據某項相關調查的結論得知,在中國每天都有接近十億的人會花費二至三個小時觀看電視節目;選擇去電影院觀看電影的觀眾人均年齡大致在21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恰好對應我國的大學生群體。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的全面覆蓋,影視已經成為一種極為普遍的娛樂休閑方式,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別受歡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認知觀念、行為習慣以及說話、交際方式。也正因如此,影視不僅可以當作休閑娛樂方式,還可以將其引入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有些文學作品、音樂作品、戲劇作品、舞蹈作品、繪畫作品、雕塑作品等,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與民族性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和豐富,一些影視作品就將這些經典巧妙地融入其中。因此,大學生在上影視經典鑒賞課程時,通過接觸、賞析、評鑒這些優秀影視作品,對其自身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能起到積極作用。授課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當中,可以向學生介紹電影形成與發展的演變過程、電影制作的基礎原理等。通過教師的講述與介紹,學生在了解一門藝術的基礎上,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影視作品賞析、評鑒的能力,另一方面經典影視作品中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與為人處世原則等,也將會對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大學中開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對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調查結果可以得知,在當下的大學生群體中,大多數的大學生比較喜歡觀看好萊塢拍攝的電影,其次是港臺片,喜歡大陸拍攝的電影人數最少、排名最后。好萊塢的特效和港臺片中的俊男美女,會使人在享受休閑娛樂的同時身體也能感受到巨大愉悅,這也是好萊塢影片與港臺片比大陸片更暢銷、更吸引大學生的原因。但是,從這個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在校大學生對影視作品的喜愛和接受種類比較有針對性。西方的電影,以工廠化的生產方式運作,大多數都以其本土的精神作為電影的主要思想,過于重視影視作品的休閑性與娛樂性,我國大學生長期觀看這類影視作品容易受其思想影響,從而改變自己原本的生活態度與價值取向。

經典的影視作品,通常通過鏡頭向觀眾傳遞出史實,對現實生活作出不同解讀,蘊含著作者、編劇和演員等對生活、生命的深刻領悟。現階段的在校大學生,處于時代飛速發展與變革的洪流之中,虛實結合的影視世界不僅給予他們認識世界的橋梁,也給予他們實現夢想的階梯。通過對影視經典進行鑒賞,可以讓在校大學生透過影視作品了解真實的世界,從而了解各種人群、各個種族、各個國家等,有利于樹立學生的仁愛與寬容意識。

三、根據現階段大學生特點,調整影視經典鑒賞課程

在各個高等學校中,影視經典鑒賞課程一般都是作為選修課存在,因此課程安排比較少,課時設置也較少。這就要求我們的授課教師,務必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最高效率地開闊學生的視野及思路,將學生學會正確的影視作品評鑒方法作為此門課程最終目標。此門課程的設置與開展,應該充分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提升進行有機結合,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現狀和大部分學生的特征進行分析與總結。

(一)采取適當方法,緩解學生壓力

在校大學生面對的競爭壓力相對較小,但是隨著他們畢業進入社會以后,高強度的工作、繁復的工作要求等會使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產生抑郁、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如果不能及時地解決,將造成嚴重后果。針對這種現象的出現,教師在影視經典鑒賞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可以選擇一些主題溫暖、積極向上的影視作品。這類影視作品,將在學生日后因為壓力而產生抑郁、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時,能夠幫助大學生調整心態,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積極健康的眼光和視角對待生活中的不順心、不如意,使得他們對現實生活仍然充滿希望。在課下,學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挑選出適合自己的、接近于這類主題的影視作品進行觀看與賞析,從而提升自身對影視作品的評鑒水平,進而修身養性,對生活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二)影視作品選擇多面,倡導學生積極思考

在教師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該盡量挑選學生接觸不多的這類影視作品,在有效的課時里為學生更多地介紹他們不熟悉、不了解的影視經典與電影流派,例如選擇觀看著重表現形式主義或者是現實主義的電影。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觀看、接觸各種類型的影視作品,一方面能夠增加學生賞析影視作品的數量,另一方面通過對這些影視作品的賞析,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學生樹立仁愛與寬容之心。這種做法將會對大學生今后的職業生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學生在踏入社會以后會面對不同的人以及各種瑣事,積極思考和仁愛、寬容之心可以使他們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加強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及工作質量。

(三)經典影視作品適當節選,提高教學質量

現階段,影視經典鑒賞課程的設置課時較少,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每一分、每一秒,盡可能多地向學生介紹各種各樣不同種類的影視作品。對于一些經典、優秀的影視作品,可以進行適當的剪輯,將具有突出特點、優點的影視片段引入課堂的實際教育教學當中。另外,還可以將不同風格的影視作品進行混剪,然后進行專題性研究。對剪輯完的影視作品進行整理與編排,有利于學生對整部影視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實現學生對該影視作品直觀感受的思考與闡述,提升實際教育教學活動的成果。

四、結語

積極利用影視經典鑒賞課程來提升在校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既是現代教育發展所需,同時還能豐富在校大學生的空閑時間,增強大學生的思考能力,有利于讓在校大學生認識到人文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對其專業學習及日后工作的重要性,從而將其轉變為日后對工作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

參考文獻:

[1]包麗娟.醫學生人文素養現狀調查[J].甘肅科技,2012(1).

[2]梁結玲.當代影視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構建[J].電影評介,2007(18).

篇2

在我家,有一個電腦迷,那就是我,在家里,我常常不聽媽媽的話,所以,媽媽說我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記得有一次,我們學校放暑假,爸爸媽媽有事不在家,我坐在椅子上,正津津有味的玩游戲,忽然,我聽見一陣電話的鈴聲,我跑去一接,原來是爸爸打來的,他說讓我快點把他的西服拿來,領導又不知道要搞什么活動,讓我快點來,他在校門口等我,我放下電話,拿起爸爸的西服準備走時,我看見自己剛才玩的游戲快輸了,我把爸爸的西服扔到一邊,有看是坐在那邊打游戲,大約過了十分鐘后,估計是爸爸等不著了吧,他怒氣沖沖的跑回來。說:“你在干什么,我讓你給我拿的衣裳呢?”他看了看表,說:“回來在收拾你。”爸爸走后,我看了看電腦,自己打的那場游戲還是輸了,如果我當時早點兒把西服拿給爸爸的話,游戲還是輸了,至少還能少挨一頓罵:”

我愛玩電腦,有時候有什么不會的問題也會“請教”電腦,電腦雖然好玩,卻能害人,所以我要好好學習,改掉愛玩電腦的毛病。長大了,一定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篇3

關鍵詞:人文主義思想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啟示

1 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14世紀發源于意大利,然后流傳到其它國家。人文主義這個稱謂來源于“人文學科”,是由世俗學校設置的,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針鋒相對的世俗文化。人文主義者的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當時反封建的主力軍。

人文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用人性反對神權。

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質,有無窮的智力,可以創造一切,以此與神權相對立。“人性論”是人文主義者的理論綱領。 

(2)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

人文主義者提出“個性解放”,肯定現實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個人的幸福,從而打上了資產階級的烙印。 

(3)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

人文主義者鼓吹理性,重視人的聰明才智。他們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識是快樂的源泉”。 

(4)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這是人文主義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現代性的人文主義是在19世紀作為術語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問世的。人文主義作為對唯科學主義的反撥,強調“人”的主體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個性、不可預料性、非工具性等。現代人文精神可以說是一種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棄了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對個人價值的漠視,把人看作宇宙間 最高價值來尊重,肯定每個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價值和意義。強調人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價值的體現,不是烏托幫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規律之外,還是精神性的存在。但這種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須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臺上,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規則。

2 人文主義思想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順應人文主義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創新人文主義特征,營造鮮活的人文教育氛圍,直接體現人文主義理念與特征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得以實現: 

(1)改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人文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因素和心理環境,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情和個人需要,提倡包括認知和情感在內的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形成個性化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和思維品質的過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個性,造就學生的人文素質。以人文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哲學主張學習者與教育者分享控制權;主張以協商的形式進行學習;主張共同承擔;主張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習者自身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人文主義教學大綱強調學習者要為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比如自我決策、自我選擇并實施學習活動、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愛等。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教師的作用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還是學習者的指導者和顧問。人文主義心理學所倡導的教學思想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和以自由為基礎的學習原則。它強調每一個學習者皆有學習潛力、學習天賦;學習應當是在沒有壓力的條件下自由學習等等。人文主義教學大綱的遠期目標是培養符合人文主義心理學標準的人才;其近期目標則是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學習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監控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展,自我檢查評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擴招的形勢下,由于學生的水平各異、學習能力各異、學習策略各異、學習動機各異以及普遍的師資匱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語言學習中心”或“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甚至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自主學習英語,從而最大程度地實行個性化學習。校園網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室時空限制,構建了一個無限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可以在校園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開展學習,需要學多久就學多久。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選擇不同程度的學習材料,設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進度,不斷作出調整,并最終實現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

(2)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國180所院校試點實施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這次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來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為以聽說為主,把教學中心轉移到全面提高英語的綜合實用能力上來。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更加注重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加上課堂教學,來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改革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把現有的大綱朝著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方向改變;二是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三是改革評估方法。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具備以下優點:①大班授課與小班操練相結合;②課堂教學與開放式自主學習相結合;③光盤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④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這些優點與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有著天然的聯系。 

(3)改革評估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變化必然要求評估方式發生相應的變化。眾所周知,語言測試的目的是根據被試的考試分數來衡量其語言能力,因此在語言測試中要充分考慮試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實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響(impact)和可實踐性(practicality),利用測試的反撥作用來促進教與學的理念的變化,保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良好的語言測試應該建立在語言學、語言教學法、學習論和心理測量學等理論基礎之上,它是教學工作的輔助手段,并只能服務于教學工作。

篇4

關鍵詞:人文主義 工具性 人文性

人文主義的盛行使得人們對語文的學科性質產生質疑和爭論,以往人們過度重視語文的工具性,新課改后提出語文的學科性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至此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的爭論告一段落。但是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泛人文教育”現象使得語文的工具性難以發揮,語文課淪為空洞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不利于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的提高。

一、人文主義對語文課程的影響

人文主義最為明確提出的時間是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反對宗教和神學,把人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使人們從關注神到關注人。文藝復興經歷了近三百年,當時的人文主義的內涵在我們今天看來雖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從“人本”向“物本”的轉化使人們進入了對物質的依賴為基礎的時代,無論是生活還是教育都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功利性。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了對人文主義的研究,但研究仍處在“非官方”的階段,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語文的人文性,從“非官方”到“官方”,從理論成熟到實踐層面,我們走了20年的時間。20年的時間里,我們探討著語文學科的性質,從最初的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到人文性的復歸,再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經歷了太多的爭論和質疑,但是這些都還只是停留在理論上。理論指導實踐,在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上怎樣實現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不久又陷入了討論。

2012年,新的語文課程改革就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是簡單的存在于理論之中,也不是幾場頂級教育家的爭論就可以解決的,而是必須立足于實踐,著眼于真實的語文課堂教學。教材怎么編?語文課怎么上?評價怎么評?才能體現語文的人文性;語文知識是不是應該系統的呈現?重構語文知識的標準是怎樣的?實際教學中的“泛人文教育”怎樣克服?才能使新課改更有利于語文學科的進步和長遠發展。

二、過度強調人文性導致語文教學陷入尷尬窘境

20世紀90年代末,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大討論最終使得人文主義復歸,但長期受工具性的制約的語文教育開始關注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從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到關注語文的人文性,促進學生語文技能和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對語人文功能的追求過于瘋狂,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貫穿于整個課堂,空洞的“泛人文教育”致使最基本的語文技能訓練日漸邊緣化,常常將語文課上成了思想政治課。

語文學科中人文性的復歸不僅體現在語文學科的進步,教育改革的進步,更體現了人的進步。從單一重視工具,到重視工具帶給人精神上的享受和感悟,就是最大的進步。過去的題海戰術固然不好,不科學,不僅學生的負擔過重,而且綜合的語文素養得不到提升,可現在語文教學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拋棄技能訓練,走向空泛熱鬧的“偽討論”后的思想感悟。似乎有的人忘了,人文教育需要政治,歷史,語文,哲學等眾多的學科來共同承擔,語文課過度重視人文教育顯然是“做多了”分外的事的同時忘了“本”。“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前提是“在其位,謀其政”。現在語文教學的尷尬窘境就是不僅將自己本身的工具性職能喪失了,而且搶了其他學科的工作,關鍵是還沒做好,只是注重表面功夫。

我們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偏人文,輕工具的現象很是普遍。首先,在教科書的編寫上,多側重玄妙得讓人很難言清,言明的“人文主題”,缺少扎實有效的技能訓練和條理清晰的知識梳理。“現在不少語文教材的練習設計,普遍存在去技能化的傾向,缺少有效的能力訓練,它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語文教學的泛人文化傾向……有的拓展練習,結合實踐活動等,無論是設計動機還是活動目的都不是為了語文,而是指向語文之外的什么地方。”[1]語文知識不能系統呈現,導致了目前中學生語文基礎知識的欠缺,基本技能的下滑。其次,在課堂教學中的偽討論,學生分組聚集而坐,很多時候不是在研究文章中的字,詞,句,段。課堂異常的活躍和開放,好似“生本”的理念得到實踐,但是學什么的討論多偏離老師或學生們的疑問,更多討論的是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甚至是衣食住行。討論完全流于形式,一節課下來思維沒得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沒得到提升,唯一的收獲就是師生都很開心。這難道就是語文課堂的“人文性”體現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三、長遠之計:立足實踐,在重視語文工具性的基礎上,發揮語文的人文性

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學科最基本的性質,哪一方都不可能在教學中偏離。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在實際教學中主要體現于語文能力的培養,就是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的訓練。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主要體現于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就是要重視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高尚的審美趣味。但兩者在語文教育過程中是“統一”的,可以說語文是一種含有豐富的人文內涵的工具。但并不是說在每一堂語文課都要將這兩個性質體現出來。如果講生字就側重于工具,如果講詩文,自然就注重人文性的作用了。

要真正把握好語文的學科性質,我的想法如下。首先,教材的編寫上既要系統的,漸進的呈現語文知識,也要注重人文主題的探討。其次,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本,注重老師的引導,但是又不能對學生放任自流,各種教學手段不能只流于形式,要真正的為語文教學服務。再次,完善評價體系,克服以知識為本的量性的,單一的評價方式,提倡以學生為本的質性評價方式。既要看到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要看到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和感悟能力的提升。

語文在達到自由的審美境界的過程中,必然離不開繁細瑣碎的“技能”訓練。[2]所以語文教學的長久之計就是要立足于實踐,在重視語文工具性,注意鍛煉語文技能的基礎上,發揮語文的人文性。唯有這樣,我們的語文教育才會充滿生機,不會畸形發展。(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醫學人文;醫學生;大學英語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健康、疾病的認識,對生活的追求有了變化,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與日俱增。過去以疾病為中心的生物醫療模式下,技術與人文疏離,有的醫生眼里往往只有“病”,對患者的感受缺乏關注,態度冷漠,患者就診感受不良。對于醫生來說,每天枯燥的重復性勞動、長時間的體力消耗、棘手的醫學難題,都會影響心情和對患者的態度。再者,由于醫療工作的特殊性使醫患雙方掌握的信息不對等,醫患之間的“失語”,導致醫患糾紛越來越多。因此,醫學學科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重構醫學職業精神和倫理道德規范,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成為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的熱點議題。

英語在醫學生未來職業、生活中,進行學術交流、醫患溝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醫學教育人文回歸的啟發,我國醫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也應該注重人文性,使語言的教學更貼近醫學生未來的職業和生活,使語言作為媒介與社會、文化、歷史等結合,為醫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和工作空間。

一、大學英語教學應兼顧醫學生的職業需求

作為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兼具有職業取向和學術取向,既要保證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特性,又要為醫學生未來職業特性的人文素養作準備,為醫學生更好地服務社會奠定基礎,培養有知識有文化的明日醫生。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由于種種原因,教學內容過于強調體現學科知識體系,常常出現學習內容脫離社會生活、與社會生活疏離的情況。確實,學校教學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科知識體系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考慮學科知識體系,那就顯得片面了。在社會生活知識含量不斷增加、教育逐漸終身化,在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教學內容貼近社會生活顯得更加重要。

時至今日,技術革新帶來的全球化發展,使得我們的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打下了十分堅實的英語基礎,普通交際已經不在話下。那么,他們現在對英語的需求就不再滿足于普通的交際交流,而是能夠應用英語順利閱讀并正確理解醫學專業的原版教科書、國外期刊、會議文獻以及其他參考資料,須要應用英語聽懂專業會議、進行學術發言,為將來的職業作準備,這比閱讀一般英語文章和書籍困難得多。

語言使用的目標情景和需求是確定語言教學的目的、內容和方法的合理前提。學生的水平在變,需求在變。我們英語教學的職能也得隨之而變。因此,早一點未雨綢繆,早一點作好準備,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兼顧醫學生未來職業需求,勢在必行。

二、從語言的人文屬性出發,強調語言的使用

21世紀醫學科學迅猛發展,國際醫學交流日益增多。在中國工作、生活的外國人越來越多,意味著醫生面對的國外患者也越來越多。這就要求醫學院學生具備更高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英語水平不能僅限于打招呼、寒暄、指路 ,而是要問病史、診斷、治療、書寫病歷等,要能用英語直接從事自己的專業學習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國際交往能力。

因此,醫學生的大學英語教學不可能仍然局限在詞匯語法的教學,語言學科的特點在于語言的使用,應該注重課文整體理解,引導學生用英語“認知”和“表述”,通過使用語言表達一定意義。不應過分強調語言的規范和技巧的準確性,而應強調語言的實際使用,突出語言的人文主義思想。赫爾德認為:語言是心靈的自然的稟賦,唯有語言才使人成為人性的;語言與思維不可分離。語言不是一般的工具,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薩皮爾和霍爾夫認為語言不僅是交往的媒介,而且形成認知以及使每個社會格局獨特的宇宙觀;“真實的世界”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在群體的語言習慣之上。語言反映和限制思想,語言的認知領域是直接與文化相關聯,是影響文化行為的。也就是說,語言承載著文化,文化通過語言來溝通和交流。

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語言不再看作是簡單的言語表達,而是一種借助于視覺或聽覺的語言材料,在頭腦中建構意義的一種主動、積極的過程,既是人認識世界和理解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了解他人的途徑。幫助學生在理解字詞、句子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使用文字,從文字中讀出作者意圖,運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話語意義和話語呈現的過程,幫助學生通過對課文整體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語言表達規律或獨特的意義,逐漸過渡到用英語來“認知”和“表述”,逐漸改掉常見的中式思維習慣,從而準確地表達心中所想,為將來有效地進行職業跨文化交流作準備。

三、在語言教學中促進社會化發展,強化人文技能

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良好的醫患溝通引起的。因此,在教學中促進醫學生的社會化發展,提高醫學生的溝通能力,強化人文技能十分必要。

人的社會化是指個體形成適應社會的人格并掌握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的過程。人類所具有的語言能力是人類個體接受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條件,語言是客觀事物在人的大腦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現,是人類表達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號。人類只有借助口頭、書面、手勢等語言形式,才能彼此傳達信息,交流思想。言語信息的理解和產出需要社會文化心理過程的參與,缺少社會心理表征的語言學習活動是不完整的語言學習過程。

學校是專門為社會化目的而設定的學習機構,學生在學校、課堂里在與他人交往互動的過程,實際就相當于在社會大舞臺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能否將戲順利演下去,也就取決于每個人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維果斯基理論認為語言是介于社會和人類功能的社會心理發展層面最重要的聯系。因此,在他的理論中,學習是社會化的行為。維果斯基認為語言學習屬于文化的發展,思想與語言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而語言中包含社會經驗,因此思想和語言均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 。這就是說,在語言學習中,在與他人進行語言交流中,在合作和共同活動過程中,能促進人的社會化發展。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參與社會交際的結果。

學生在校生活相對來說比較單純,親歷“事件”有限。課文作為生活世界的摹本,為學生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條件,對課文的理解是一個主動的再體驗過程,加上英語課堂的多種教學組織形式,比如分組教學、開放課堂、協作教學等,促進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承擔角色,進行交流討論,為學生提供了了解別人也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機會,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運用更廣泛類型的言語行動,更靈活有效的方式實現自己的交流意圖,從而強化人文技能,為今后良好的醫患溝通作準備。

四、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人文精神

人類社會在發展和進步中,存在許多共同的觀念,就當前的人文觀念而言,如尊重人的生命,維護人類的尊嚴等都是一致的。但因各自的環境、文化、歷史的不同,也存在許多認識上的差異。

現行的大學英語教材均是以西方文化為背景編寫的,主要是介紹英語國家的傳統習俗、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幾乎不涉及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致使學生缺少了學習用地道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機會。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指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是個體所具有的能夠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關鍵問題的內在能力,如文化差異、文化陌生感等。如果學生連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都不清楚時,何來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必須擯棄傳統的按部就班,完全按教材內容設置進行教學的理念,要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適當補充相應的中國文化內容,是學生的民族文化知識與西方文化知識的儲備同步得到加強。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中西文化的融會貫通。

醫學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為服務對象的,作為直接面對人的科學比其他科學更強調人文關懷。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人文傳統,“人文”二字最早見之于《易經》“關乎天該,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人文,是指教化,是指文而化之的意思 ,也就是用人的美德去影響人,感化人,讓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唐代孫思邈在《大醫精誠》里勸戒醫者“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宋代林通的《省心錄》、明代陳實功的《醫家五戒十要》等醫學經典都在勸戒醫者保持“濟世救人、仁愛為懷”的品質。盡管醫學發展歷史的早期科技并不很發達,但那時的中國已經形成了樸素的融自然醫學和人文科學于一體的醫學科學。所以,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與大學英語教學交融和滲透,引領學生在母語與英語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學習中,審視反思自己未來職業的使命,更能感染學生熱愛生命、尊重生命,使學生更加自律,從而對生活和工作更加負責。

“至重惟人命,最難確是醫”。人世間生命最可貴,而醫生則是人類健康的保護者,擔負這樣神圣的使命,當然是最難的,不僅要有精湛的回天之術,還要有拳拳割股之心。所以,作為醫科院校的教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要將人文精神融匯于教學之中,使語言的教學更貼近醫學生未來的職業和生活,為醫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和工作空間。

參考文獻:

[1]謝利民,鄭百偉.現代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大昌.普通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3]黃淑娉.文化人類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尹洪山,康寧.語言社會化研究述評[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9,(5).

篇6

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為此,國家對職業高中(簡稱職高)教育開始越來越重視,扶持力度逐年增大,招生規模也有明顯擴大趨勢。統計顯示,2009年職業高中畢業生規模近700萬,招生規模突破800萬,為各地區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1]。但從總體來看,職高學生與普高學生相比,普遍學習成績差,而且很多學生由于認為上職高就是“二等公民”,自卑心理比較明顯,再加上一些職高教師心理引導做的不到位,很多學生的心理甚至人格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具體來說,人格就是一個人顯著的性格、特征、態度或習慣的有機結合,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的能作為權力、義務的主體的資格。顯然,一個人一旦人格有了問題,必然會對未來個人的全面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2]。語文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兼具了工具性和知識性,同時,語文課程在熏陶學生形成一定的文學素養、陶冶愛國主義情懷、強化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發展健康人格的方面都有重要意義。由此可見,通過語文任課教師自身個人素養的提升,將語文課程融入到職高學生人格培養的過程中,對于引導職高學生構建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著無法代替的作用。當然,要想更為深刻的挖掘語文學科的內涵,就離不開教師自身綜合素質和個人素養的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使語文課程融入到職高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之中。

2

職高語文教師個人素養對學生人格養成的影響

2.1教師個人素養對學生個人性格養成的影響

性格是個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對于學習具有重要影響,而且人的性格和交際關系,心理健康有著密切聯系。教師作為課堂第一責任人,是課堂的主導,在學生性格養成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有的學生性格內向,不愛與人交流,導致和同學們之間的關系都很一般。顯然,這種性格在未來就業以后,必然會對前途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課堂活動的機會,多給這個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參加更多的課堂活動。然后教師利用鼓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活動成果給予肯定,逐漸的樹立學生在與人交流中的自信心,慢慢的使學生的內向性格改變。再比如,很多學生比較自私,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很多描寫集體主義精神的篇章和名言警句,教育學生。通過自己對學生無私的關愛,讓學生體會到被人關愛的溫暖,同時也逐漸的意識到這種關愛應該是相互之間的,進一步形成關愛別人,相互尊重的性格。對于職高學生來說,他們性格的價值巨大,不僅關系到日常交際,還能影響到未來就業后,能否勝任工作,能否獲得長足的發展。職高階段的學生,年齡普遍在十七八歲,正是性格完善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有義務、有責任通過這一階段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使他們樂于交往,興趣廣泛,與人和諧相處和積極進取。

2.2

教師個人素養對學生個人態度養成的影響

學生個人的態度,包括對學習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對人際交往的態度,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成長平臺。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態度,一切發展都無從談起。教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因為教師肩負著在知識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梁的責任,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盡可能少遇困難,少走彎路。當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單單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所建樹,還要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讓學生養成更為良好的態度。比如,一些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那么語文教師就完全可以通過自身的素養幫助學生糾正。首先,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文學學科包羅萬象的知識和內涵,向學生證明這一學科能帶他們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讓學生不由自主的就形成端正的學習態度。第二,就是教師要盡可能把語文學科中本身存在的美挖掘出來,呈現在學生面前。比如教師在閱讀詩篇的時候,閱讀散文的時候,通過自己融入到內容中所獲得的那種情緒上的美去感染學生。那種陶醉其間的情景,帶給學生們的感化,遠遠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

2.3教師個人素養對學生個人習慣養成的影響

有人說細節決定成敗,性格決定命運。的確,一個人生活、學習的細節,往往就會影響他整個人綜合素質的形成。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良好行為習慣的人,還能成就多么大的事業。而教師自身的素養對學生的習慣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師人格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從教師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力量。”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儀表,語言,板書,范畫,演示,輔導,評定成績等一系列活動都會給學生相關方面習慣的形成帶來很大的影響。比如,教師板書書寫工整,書寫仔細,學生也會在記筆記的時候,逐漸形成相類似的習慣;再比如,教師總是喜歡思考,具有創造性思維,針對一些精美的篇章總是能夠有不同的見解。學生,也就會逐漸的形成愛思考,愛分析的良好習慣[3]。另外,教師還要大量創造自己的作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充實自己,凡是要求學生完成的作業,教師要盡可能先嘗試一下,試圖從多方面,多種途徑去考慮,對隨時涌現的想法,只要有價值,就要付諸實踐,這樣即可鍛煉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也可以給學生個人習慣的培養帶來更為直觀的示范。

3結語

總之,語文教師在學生人格養成中的作用非常巨大,甚至事關未來學生的前途和命運。但是,要想更好的發揮語文教師的作用,促進職高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還需要教師不斷的研究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摸索,最終才能形成更為有效的途徑,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推進職高教育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白鳳秋.提升教師素養,提高學生素質——教務處工作經驗點滴[J].新課程學習(中),2011,(9).

篇7

【關鍵詞】佛教儀式音樂;文化人類學;心理影響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125-02

佛教中的音樂是中國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早在魏晉時期,佛教梵唄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歷經數百年的發展,與中國各地不同的世俗音樂相互影響、相互結合,形成了主要的三大佛教音樂派系:南傳佛教音樂、藏傳佛教音樂和漢傳佛教音樂。地處浙江東部的寧波自古就有“東南佛國”之稱,有著浙東“四大叢林”之稱的全國聞名的佛教寺院: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禪寺等。自宋代以來,寧波佛教又形成了以禪宗、天臺宗、凈土宗共融的“江東佛教”風格。

佛教歷來看重用音樂“宣唱法理,開導眾心”,在慧皎的《高僧傳》中,他形容佛教中的音樂是:“玄師梵唱,赤雁愛而不移;比丘流響,青鳥悅而忘翥。曇憑動韻,猶令象馬蜷局;僧辯折調,尚使鴻鶴停飛。”《醒心琴譜》:“南宋普庵禪師所作。佛教咒語也,有蕩滌邪穢,安心懷護之妙。原曲為梵唄之歌,后譜入琴曲。其音節清凈平和,自然安穩,為靜慮滌心之妙曲。”這些都說明音樂在為佛教教義服務和在渲染佛教儀式的氣氛時“宣唱法理,開導眾心”的作用。

一、對天童寺瑜伽焰口儀式音樂的詳實采錄

筆者采錄了2014年農歷七月十五日寧波天童寺僧眾舉行的瑜伽焰口儀式實況,對儀式中的音樂進行了現場錄像和記錄,儀式使用文本為《瑜伽焰口》,音樂以聲樂為主要吟誦方式,使用的樂器有:小木魚、鐺、鉿、引磬、小鼓、大鼓等。瑜伽焰口儀式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17:30儀式開始,主位金剛上師站于法堂中間,手持如意,齋主站于兩旁,起腔唱《戒定真香》。17:45起唱“觀音”念心經“供養咒”,大眾師附合,金剛上師上香禮拜,齋主依次上香禮拜,念完唱“南無阿彌陀佛”。

18:00大眾師繞行于四生六道壇、孤魂壇、至亡靈壇,金剛上師齋主依次上香、問訊。敲維那的法師起腔唱《蓮池》,念“彌陀經”,唱《供養咒》《彌陀》,齋主禮拜。

18:20念完回主壇,由第二位法師頌,誦完偈文后,眾僧唱誦《楊枝凈水》,金剛上師、齋主依次上香禮拜,金剛上師行十方禮,齋主隨禮,眾法師互相行禮,禮畢登金剛座,戴毗盧帽,奏鼓段。

18:40《瑜伽焰口施食要集》開始,引磬和鼓聲,眾人唱誦《吉祥會啟甘露門》,眾齋主在香燈師引領下禮拜。

18:50第一金剛上師直頌“此一瓣香至收來在一微塵”,眾師唱誦《佛面猶如凈滿月》。

19:00金剛上師誦“五方玉佛大威神,結界降魔偏剎塵”(眾和),金剛上師登寶位,邊頌“準提咒”邊手持五佛冠,至額前正反頂禮,禮畢放回桌上,眾僧唱念《稽首皈依蘇悉帝》。金剛上師呼“毗盧如來”,眾師起立和誦(鼓和引磬齊鳴伴奏),后唱誦《五方佛》。

19:25眾師誦《大悲咒》一遍,唱“南無甘露五菩薩三遍。金剛上師搖鈴,唱誦“我今振鈴語,聲遍十方處”,至“十二因緣咒”。

19:40上師三寶真言,眾師唱誦《方便自性》,接唱誦《音樂咒》,金剛上師念“施食文”,念畢眾師齊念“偈云”,金剛上師拍驚堂木,此時鐘、鼓、木魚、引磬齊鳴。

19:50金剛上師誦“三寶文”,大眾師齊唱《志心信禮》,結印,維那師唱《音樂咒》,大眾師和,此時,木魚、鐘、鼓齊鳴。

19:55金剛上師拍驚堂木念《皈依三寶》唱誦完畢,眾人起立,鐘、鼓、鈴、木魚齊鳴,奉請三寶,金剛上師手持檀香唱《香花吟》,眾師唱《香花清》,金剛上師請圣,金剛上師唱誦《啟告十方》,大眾師齊唱《十方一切剎》至“普供養菩薩莫訶薩”,金剛上師念《薩荔多文》,誦畢金剛上師摘冠,念:“南無阿彌陀佛”,下座唱誦《回向》,大眾齊唱:“施食功德殊勝行,無邊聲符皆回向,普愿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齋主同金剛上師禮拜,儀式結束。

以上儀式的全過程共運用二十八首唱誦:《戒定真香》、《天廚妙供》、《觀音》、《彌陀》、《蓮池》、《千華眙上盧舍那佛》、《楊枝凈水》、《吉祥會啟甘露門》、《五方佛》、《香蓋》、《稽首皈依蘇悉帝》、《禮請諸圣賢》、《嘛呢哞》、《十二因緣》、《志心信禮》、《方便自性》、《安曼怛》、《音樂咒》、《薩哩執稹貳《諦想清凈》、《音樂咒》、《十方一切剎》、《以此振鈴申召請》、《我今奉獻甘露食》、《一心召請》、《六趣偈》、《稽首皈依雄》、《回向》,音樂貫穿到整個瑜伽焰口儀式的過程之中。瑜伽焰口儀式中的音樂即在祭奠亡靈、消災祈福等儀式中運用的音樂,是信徒自我修練的一種途徑。法師和信徒在演奏儀式音樂、唱誦儀式音樂時關注到自己內心世界的變化起伏,控制自己的內心回歸淡泊、平靜的狀態。從天童寺瑜伽焰口儀式音樂的曲調、旋律特點中可以看出為了迎合當地民眾的風俗習慣,儀式音樂大量吸收了寧波本地民間音樂素材。這種內容和形式上的民間化、世俗化是為了更好地宣傳佛教教理教義,這種佛教音樂觀念是佛教普渡眾生思想滲透到世俗社會中的最有效的手段。

二、佛教音樂對人的心理產生作用的體現

(一)佛教音樂培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們從事音樂活動主要是為了從音樂中體驗美、感受美,不斷地從生活中感受美好事物所形成的音樂體驗。佛教中的音樂同樣也是幫助信徒們去體驗生活中的美好,擯棄信徒在生活、工作中所產生的惡念,激發信徒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和積極人生狀態的向往,引領信徒擺脫生活困境和內心痛苦,達到內心安詳平和的人生狀態。

(二)佛教儀式中的音樂對信徒積極心理的支撐作用

在佛教儀式上,音樂是用來渲染整個佛教儀式氣氛、營造佛教的神秘感和莊嚴神圣氛圍的。參加佛教儀式的信徒們置身在神秘莊嚴的佛教音樂的儀式法會上,使他們的心靈從煩躁不安和欲求不滿的現實社會中轉換到安靜祥和、莊嚴肅穆的精神體驗,借助音樂使信徒感受神靈,實現與神靈的交流互動等,使信徒通過佛教音樂營造的氛圍了解人生、認識人生和頓悟人生,從而影響信徒對不良行為的有效控制能力,支撐健康樂觀積極的人生心理狀態。

(三)佛教音樂傳播和諧人生觀念

佛教音樂中傳遞著佛教的教理教義,佛教教義主張眾生平等,用慈悲、寬容的胸懷對待他人,無論這個人是你的親人、愛人、仇人或者陌生的人,提倡信徒遵守社會規范和次序,尊重和敬畏生命,主張人們和平共處,培養信徒的仁愛之心,將這種仁愛傳遞到家庭、單位和社會上的陌生人之中,營造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共存的社會環境,同時通過唱誦使信徒更容易了解和記住佛教的教理教義,將佛教眾生平等、棄惡從善的思想灌輸給每一位佛教信徒,并通過信徒在現實生活中的言行來實現佛教的思想,進而通過共同的追求和信仰增強了相互之間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參考文獻:

[1]梁慧皎.高僧傳?鳩摩羅什傳(卷四)[A].大正藏(第50冊)[C].石家莊:河北省佛教協會,2005.33.

[2]張悅鳴.天童禪寺[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8.

[3]楊秋悅.瑜伽焰口儀式與儀式音樂[J].樂府新聲,2012(02).

作者簡介:

朱惠娟(1979-),女,安徽省淮南市人,碩士,寧波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學。

篇8

【關鍵詞】保溫 麻醉恢復期 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

中圖分類號:R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7-021-02

Different insulation measures on a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of anesthesia recovery

JIANG Fangzhi,QIU Jixiang,TONG Ya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Sichuan,Yibin 644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l anesthesia of different insulation measures on a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anesthesia recovery of patients affected. Method 72 cases of large area burn patients using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of 18 patients, each group were carried out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surgery, normothermia group (A group) was treated no special treatment; e-liquid heating group (B group ) was treated infusion、 blood transfusion electronic liquid heating instrument insulation; Blanket insulation group (C group) was treated operating Table capped electric blanket (38 ~ 40 ℃); consolidated group (D group) was treated electronic liquid heating and insulation blanket. observed in each group of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electrocardiogram, axillary temperature, urine output, blood loss and other changes, and record the recovery from anesthesia period of abnormal blood pressure, arrhythmia, delayed recovery, chills, restlessness were observed etc.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4 groups of patients in wak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thermal insulation anesthesia recovery large area burn tangential excision

圍術期低體溫是常見并發癥之一,可致全麻病人出現術后蘇醒延遲、傷口感染、心血管事件、術中失血和需血量增加等并發癥[1-4],已成為圍術期關注的熱點。既往研究發現,采取一定保暖措施可以明顯減少低溫所致的并發癥。此類文獻報到已很多。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保溫方法對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病人全身麻醉恢復期限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美國麻醉醫師協會術前病人狀況評分(ASA)Ⅰ級~Ⅱ級,大面積燒傷需削痂植皮的病人72例; 男45例,女32例,年齡3歲~62歲(32.5歲±28.5歲),體重10Kg~79Kg。其中90%深Ⅱ燒傷57例,75%深Ⅱ燒傷15例。

1.2 分組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A組),液體加溫組(B組),電熱毯保溫組(C組)及綜合組(D組),每組18例。

1.3 麻醉方法 4組病人全部采用全身麻醉,以咪達唑侖0.05mg/Kg~0.1mg/kg,芬太尼2µg/kg~4µg/kg,丙泊酚1~2mg/kg,維庫溴銨0.08~0.1mg/kg行全身麻醉誘導插管,插管后以靜吸復合維持麻醉。

1.4 保溫措施 手術室溫(22~24℃),A組采用常溫下手術,B組采用電子加溫儀設定溫度37℃對輸液、輸血進行保溫,C組設定電熱毯溫度38~40℃,D組采用液體加溫復合電熱毯加溫的方法。各組水浴箱保溫37℃生理鹽水沖洗創面。

1.5 觀察內容 以深圳邁瑞多功能參數監護儀常規監護全部病人血壓、心率、氧飽和度、體溫等生命體征參數,同時記錄手術時間、輸液量、輸血量、出血量、尿量、手術結束時間及氣管拔管時間、完全清醒時間、寒戰及躁動等指標,以觀察麻醉蘇醒期的并發癥。蘇醒期血壓超過或是低于手術前的30%認為血壓異常,體溫低于36℃認為病人合并低溫,心率大于100次/分或低于60次/分以及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等認為心律失常;手術結束到氣管拔管時間超過30分鐘認為蘇醒延遲。

1.6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組間比較進行方差分析及q檢驗,P

2 結果

2.1 由表1可見,將72例患者隨機分成四組,各組之間的年齡、手術時間、輸液量、輸血量、出血量及尿量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4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例數 年齡 手術時間 輸液量 輸血量 出血量 尿量

A組 18 31.±29.5 155±20 2265±420 600±260 625±302 535±322

B組 18 33.±26.7 160±27 2288±450 560±240 556±330 485±343

C組 18 32.±28.3 158±25 2250±380 580±220 540±305 483±326

D組 18 35.±25.8 155±33 2180±500 540±200 513±200 450±320

F值 0.589 0.214 0.073 0.448 1.212 0.280

P 0.624 0.886 0.974 0.719 0.3111 0.840

2.2 四組之間的蘇醒期并發癥發生率分析:從表2可見,四組之間總體概率分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4組病人蘇醒期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組別 例數 蘇醒延遲 血壓異常 心律失常 低溫 寒戰 躁動

A組 18 14(70.0) 16(80.0) 17(85.0) 16(80.0) 14(70.0) 9(45.0)

B組 18 7(35.0) 10(55.0) 11(65.0) 8(40.0) 4(20.0) 4(20.0)

C組 18 5(25.0) 9(45.0) 9(45.0) 6(30.0) 4(20.0) 4(20.0)

D組 18 1(5.0) 5(25.0) 2(10.0) 0(0.0). 1(5.0) 1(5.0)

X2值 24.60 17.39 30.33 35.55 22.83 12.36

P

3 討論

3.1 圍手術期低溫對大面積燒傷削痂病人機體的危害 體溫低于36℃屬于體溫過低,研究表明[2.4]低溫可使心臟事件的發生率增加,肝臟代謝率降低。輕度體溫降低可使循環血液中血小板數量減少,血小板功能及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并能激活纖溶系統,導致出出血時間延長[5.6].輕度低體溫可直接損害機體免疫功能,尤其是抑制中性粒細胞的氧化殺傷作用,并減少多核粒細胞向感染部位移動。因而增加感染率[7]。從本研究結果看出,常溫組病人蘇醒期血壓異常,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各保溫組,說明常溫組由于低溫使機體發生寒戰、血壓異常,因而可能增加心臟事件的發生率,引起心動過速,心肌缺血,期前收縮等。

3.2 全身麻醉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及手術病人低溫的原因及預防 全身麻醉時下丘腦調節機制,血管運動、寒戰及其他反射均遭抑制,同時代謝率降低、體溫降低.本研究中常溫組體溫降低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各保溫組,說明各保溫組采取保溫措施阻止了體溫的進一步下降。術中輸液、輸血、手術創面較大,身體表面熱量散失是體溫降低的又一原因。本研究表明,各保溫組采用不同的方法保溫,對抗了因冷液體進入機體吸收大量熱和直接散熱等導致血管收縮、寒戰等不利因素,減少蘇醒期的并發癥。組間比較經X2檢驗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而保溫對術中輸液、輸血及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手術直接散熱所致低溫有預防意義。

3.3 不同保溫措施對全身麻醉蘇醒期時間及并發癥的影響 由于低溫使多數物的代謝降低[8],因而術后蘇醒明顯延長,并容易發生血壓異常、心律失常、寒戰、躁動等并發癥。從本研究蘇醒延遲并發癥觀察上看,保溫各組蘇醒延遲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常溫組。應用液體加溫和電熱毯綜合保溫措施在減少低溫所致的并發癥中作用最明顯。

綜上,大面積燒傷削痂植皮病人采取電子液體加溫和電熱毯保溫的綜合保溫措施可縮短麻醉恢復期,減少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Frank SM, Beattie C, Christopherson R, et al.Unintentional hypothermia is associated with postoperative myocardial ischemia. Anesthesiology. 1993 Mar;78(3):468-76.

[2]Beilin B, Shavit Y, Razumovsky J,et al.Effects of mild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on cellular immune responses. Anesthesiology. 1998 Nov;89(5):1133-40.

[3]黃麗.圍手術期低體溫的影響因素與預防[J].上海護理,2004,4(3):30-31.

[4]周云霞,任自剛,丁旭.4例心梗伴心衰圍手術期處理及麻醉[J].中國臨床醫生,2003,31(2):35-36.

[5]Schmied H,Kurz A,Sessler DI,et al. Mild hypothermia increases.blood.lossand.transfusion,requirements.during.total.hip arthroplasty.Lancet,2002,347:289-2

92.

[6]HochJ,MiRulenRav,spundaJ,etaL.Perioperative.hgpthermiaandsequelae. Rozhlchiv,2001,80(4):201-205.

篇9

關鍵詞 影視文學 藝術 現狀及影響

近年來,影視界與文學界最熱的兩個關鍵詞是“改編”和“翻拍”,通過把著名的文學作品直接改編成影視作品不僅可以引發受眾的關注與認可,同時也可以使影視文學作品可以直接繼承文學作品的故事與意蘊,雖然這種影視文化的產生方式可以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但是學術界認為這種影視文學的生產方式對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現階段學術界很多學者都認為文學與影視是相互對立的關系,但是通過改編文學作品來創作影視文學作品這種方式會直接影響到藝術生產,會直接導致藝術在視覺圖像時代中開始走向逆向化、劇本化、通俗化以及膚淺化。

1 影視文學對藝術產生的影響

新時期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的標準是服務的好壞和舒適程度,藝術就是這些衡量人民生活質量中的一個重要成分,信息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人們對時間和空間不斷進行擴大與凝縮,在不經易間開始強迫受眾對信息做出及時、直觀的反映,人們這種對時空極度的執著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影視文學與藝術之間的不平衡。著名學者哈羅德?伊爾斯認為人類的時間觀念與空間觀念要維持恰當平衡,我們在評價藝術的過程中要認清其發生影響地域大小和時間的長短,但是影視文學的出現在藝術中產生一種十分明顯的偏向,這種偏向或利于時間觀念、或利于空間觀念。哈羅德?伊爾斯這一理論充分揭示出影視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雖然影視文學的出現讓人們在選擇和掌握信息上有了很多自由空間,但是很多強大的媒體會使人們被迫去接受一些形態各異的信息,這也就形成了集中化、官僚化的媒介霸權傾向,導致現代影視文學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開始對媒介提供的影視文學逐漸喪失了理性和判斷力。現代影視文學具有擴散性、長久性、快速性以及可表達性幾個特點,這些影視文學的特點最終形成了現代社會的思維特點和審美特性,導致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在影視文學的影響下開始陷入盲從,所以影視文學所帶來的虛無主義和當代崇拜對藝術帶來的影響很大。

2影視文學與藝術共同發展的策略

2.1認清藝術生產的特殊性

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其屬于精神生產,而影視文學的生產也是屬于精神生產,所以要求藝術創作者要認清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之間的區別,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影視文學生產與藝術生產可以生產剩余價值這一特性,也要求藝術創作者要將創作方式要將大眾文化作為主要基礎,再將自身對其的理解充分融入到藝術作品創作中。現階段藝術創作者要認識到影視文學可以作為藝術傳播的媒介,但是要實現這一點首先要有效處理現代影視文化與藝術之間的矛盾,同時也要追求藝術作品在改編成影視文學這個過程中兩者之間的平衡,要求影視文學在創作過程中既要考慮大眾文化又要考慮藝術自身特性,這樣才能使受眾在影視文學作品中充分體驗到原汁原味的藝術特性。

2.2影視文學應響應生產對象的豐富性

我們可以從藝術生產系統構成角度認識到生產資料的重要性,而現代藝術生產活動不僅需要生產者與生產資料之間的有機結合,同時也要藝術信息、文化資本等藝術資源在功能優化的基礎上發揮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實現影視文學與藝術之間的平衡,而信息時代大背景下社會生產的改變主要凸顯在流通領域,這便要求新時期的藝術生產要認識到這一時代特點。現階段大眾媒體所追求的“大而全”傳播模式,會直接導致影視文學作品在本質上出現信息內容全而不精、沒有深度的現象,同時也會導致藝術的傳播內容開始出現同質化現象,這便要求影視文學在繼承藝術的同時要注重挖掘其個性化、獨特性的部分,這樣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影視文學與藝術兩者之間的矛盾,同時也可以更好的滿足不同情趣人群的需求。

2.3構建交互式復合性生產模式

各種藝術門類在創作時所使用的素材來源和內容主題都是共通的,雖然藝術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會發生一定的改變,但是一些藝術中的主題無論在任何時代都是永不過時,例如,鄉土、生命、戰爭、童年、家族等永恒的主題,這些不同的主題在任何社會階段都維系著藝術的存在與發展,而影視文學作品的主題在本質上也無法脫離這一范圍,那么我們便可以在共同主題這一前提下尋找兩者之間的平衡。現階段影視文學生產與藝術生產可以根據共同主題這一特性,結合兩種生產模式的需求構建出交互式復合性生產模式,這樣不僅可以有效保障藝術在新時期的存在與發展,同時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影視文學與藝術之間的共同發展,可以為廣大人民群眾不斷生產出更多的優秀影視文學作品與藝術作品。

篇10

關鍵詞: 大學寫作 影視輔助教學

《大學寫作》是大多數高校文科專業在大一階段設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大學寫作》傳統的教學,包括基礎寫作理論、作品選讀和寫作實踐三大部分。由于基礎寫作理論較為抽象枯燥,因此在課堂教學上一般結合所講授的理論內容補充相應的文學作品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作品選讀也是為寫作理論的教學打下基礎,做好準備。但是往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所限,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寫作理論時,只能結合文學作品中的幾個段落做具體的闡釋分析,如果學生對所分析的作品沒有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就只能淺嘗輒止。當代的大學生是“讀圖”的一代,很多人更喜歡或習慣于通過視覺畫面接受知識,而不愿意進行枯燥的文字閱讀,因此課后布置的作品選讀的任務,真正有耐心完成的學生并不多。而在寫作實踐方面,很多學生覺得沒東西可寫,沒有寫作的熱情和材料。如何避免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只成為知識的灌輸對象,如何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思維,這是當代大學寫作課程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影視藝術是迄今為止所有的藝術門類中最年輕的現代藝術,它的發展速度之快、影響之大是其它所有藝術無可比擬的。影視藝術吸收、集中了以往所有藝術形式的精華,是以鏡頭(畫面)、蒙太奇、音響、色彩為表現手段的綜合藝術。它以自身的特點強烈吸引著大學生們求知、好奇的心理。因此,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大學寫作課程的教學內容,采用影視輔助手段可以使大學寫作的教學形式更為生動豐富,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效果。

一、影視輔助手段對大學寫作教學的優勢

1.綜合性和直觀性。人腦的右半球具有形象、圖形等第一信號系統,主要是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左半球則具有語言、邏輯等第二信號系統技能,是對事物的理性認識。當左右大腦同時運作的時候,感性認識就上升為理性認識,對信息的接受更為全面深刻。因此,綜合了語言、文字和圖像的影視作品資料無疑可以成為《大學寫作》教學最有效的輔助手段。在課堂上,學生首先在語言和文字的灌輸下,對理論知識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過放映相關影視作品,使學生在圖像和聲音的刺激下做出反應,對頗為抽象的理論知識有了更直觀感性的認識,因而能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相關概念。比如在講述文學寫作中懸念和懸念的作用時,懸念的定義為:懸念是人在藝術欣賞過程中的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它是通過提出懸而未決的矛盾,來達到引起讀者關注的目的。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在聽講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模糊,但如果在理論講授之后,給他們看一部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的懸疑片,并布置相應的思考題,就不僅能極大地調動起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更有助于他們對懸念的理解,把握如何在文學寫作(影視寫作)運用懸念。

2.生動性和趣味性。《大學寫作》課程如果只有課堂講授一種形式,那么學生通過語言和文字的方式獲得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有些抽象的概念并不能真正充分的理解,只能靠死記硬背。這樣所得到的原始信息并不能轉化為熟練的技能,不能自然地學以致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現代教育心理學都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過程決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在教學體系中,學生占有重要地位,應當扮演“主動者”的角色。只有在教學中充分調動起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對所要掌握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從心理語言學的角度看,影視藝術作品有鮮明的畫面、悅耳的聲音、曲折的情節、生動的表演,可以說是圖、文、聲、情并茂,它能夠全面刺激學生的多個感官系統,使他們產生靈感和頓悟。在觀影之后學生會對原本抽象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在課堂討論上也有了一些“話語權”,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旁聽者,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興趣是非智力因素,但它是學習的重要動力。實踐證明,學生對在傳統寫作課上采用影視輔助教學,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生動鮮明、豐富有趣的影視作品有時還反過來促使學生在觀影之后重新找出文學原著,認真研讀。當今,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要想真正得到大眾的關注和認可,往往離不開影視藝術。近幾年,社會上掀起了一次次文學作品的閱讀熱潮,如張恨水熱、張愛玲熱,究其根源,大都是因為根據他們的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如《金粉世家》、《紅玫瑰與白玫瑰》)播放在先,引起了強烈的轟動,人們在觀看了影視作品后才興致盎然,追根溯源閱讀原著,可見影視藝術在文學作品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應用影視輔助大學寫作教學的策略

1.影視輔助教學和傳統教學相結合。應用影視輔助大學寫作的教學雖然有很多的優勢,但是決不能“變輔為主”,完全拋棄傳統寫作學中范文作品選讀的環節。影視是視覺藝術,文學是語言藝術,它們分屬不同的類型,傳統的文本閱讀在注重教會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寫作課上,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傳統的寫作教學所面臨的新問題需要影視輔助教學,但我們也要注意到在運用影視藝術作品輔助教學的同時,應當保留傳統教學方法中值得借鑒、頗有成效的種種手段,使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形成互補,更好地實現寫作學規定的教學目標。

2.影視輔助寫作教學的具體方法

(1)教學預備階段。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重點,影視輔助寫作教學的具體方法,可以靈活多樣。例如在講述多角度敘事的寫作技巧時,可以讓學生完整地觀摩采用此種技法的影片(《公民凱恩》等),使學生印象深刻,能夠從寫作整體上把握多角度敘事的技巧。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在講述次要的內容時不能像講述重點和難點內容時一樣,完整地觀摩一部影片,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需要,選擇適當的影視片段,并做好相應的影視片段的剪輯工作。剪輯的影視片段應該是教師難于口述或過于抽象的教學內容,在備課時,將影音資料插人到相應的多媒體課件中,講到相關理論概念時,可以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觀看剪輯好的影視片段,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同樣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學生理解。此外,在課堂講授之后,播放影視片斷或觀摩完整影片之前,教師應當講解所選片斷或影視作品的大致內容,并布置相應的與講授的知識點和所觀摩的影視資料有關的問題,讓學生在看片過程中帶著問題進行思考,在加深感性認識的同時通過積極主動地思考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對知識點的理解更為透徹。例如前面所說在講授懸念的定義和作用時,配合觀看希區柯克的影片《驚魂計》。在播放影片之前,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設計好的問題:影片中是如何設置懸念的?懸念在影片中具體有什么作用?這些問題能使學生繃緊神經,邊看邊思索,而不是一味地放松娛樂;同時觀片前提出問題,也為觀片后要進行的課堂討論做好了準備。

(2)觀看影片階段。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學生的信息反饋,在某些能夠特別體現和解釋抽象理論概念的地方,要提醒學生注意。遇到一些難以理解的地方,可以適當停下來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加強理解和記憶,更好地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3)影片播放結束階段。影片播放完以后,教師要利用有利條件,收集學生的反饋信息,使教學過程成為互動的過程。教師可以結合影片有的放矢地再次強調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進一步深化理論知識;也可以根據觀看影片前提出的問題,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思考的問題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引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同時還可以根據理論知識點和觀摩的影視作品布置寫觀后感等相關的小論文,一方面檢測學生課堂主動學習的效果,另一方面通過課后作業來鞏固課堂文化知識的學習,同時觀看影片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后,他們會有所思有所想,不吐不快。課后的論文作業恰恰可以將寫作教學的手段和目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被動寫作轉變為主動寫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真正達到學以致用。

在當代,有的人還固守著保守的教學觀念,認為課堂教師的講授是教學過程中唯一的方法和有效手段。在高校的基礎課程《大學寫作》中實施影視輔助教學,有的人認為脫離了教學目標,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或是在“浪費時間”。但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必然導致人們教學觀念的變化。一切“以學生為本”,就應當考慮如何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了解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以及學習新知識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并契合學生的求知心理與接受方式,采取相應的針對措施。作為教師,我們要精選影視藝術作品,有目的性地設計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生動的課堂氛圍,巧妙地布置課后寫作訓練,使影視作為《大學寫作》課程的輔助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何永康,主編.寫作學[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