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下對電影《八佰》的解讀
時間:2022-04-09 10:42:49
導語:傳播學下對電影《八佰》的解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電影《八佰》自2020年8月21日上映半個月以來,累計票房超過24億,累計觀影人次超過6200萬,并確定了9月16日在英國上映。到目前為止,該電影對中國本土乃至全球電影來說,無疑是一匹黑馬,同時這給后疫情時代影院市場注入一劑強心劑,引發了全民熱議。顯而易見,電影《八佰》成為疫情之后第一部現象級影片,探討其根本,《八佰》取得的成功與傳播學原理息息相關。
關鍵詞:八佰;文本建構;傳播策略;國家形象
一、引言
大眾傳播學是傳播學的一個分支,電影傳播學是大眾傳播學的五大組成部分之一。電影《八佰》一經上映便備受好評,并引發了現象級的熱論,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這促使我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它,以便在類似題材的國產電影創作中得到有價值的借鑒。
二、傳播學原理與《八佰》
費斯克提出“文本”一詞來代表內容和讀者之間所產生的意義結果。影片《八佰》主要內容淞滬會戰后期400余名官兵(對外稱“八百壯士”),堅守閘北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撤退的故事。“八百壯士”抱定為國捐軀的決心,以彈丸之地抗擊侵略者,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余次瘋狂進攻。其戰斗事跡之英勇,愛國氣節之豪壯,振奮國人,震驚世界。影片在成為文本的同時,也處處運用文本符號向受眾傳達意義,影片場景、臺詞、道具的使用等,都傳達出了不同意義。比如,影片中蘇州河兩岸的對比,一河之隔,一邊是戰火連天的如地獄般的殘酷戰場,一邊卻是燈紅酒綠如天堂般的英法租界。影片中霓虹閃爍的廣告牌這一符號鮮明的勾勒出了這種強烈的對比感,與此同時,電影運用了多個視角將一個局部戰爭呈現出了足夠震撼人心的視聽觀感,通過小人物的視角把從逃避到斗爭的過程鮮活的演繹出來,把一個個置身事外的局外人最后都成了斗爭力量中的一部分轉變的自然而有力。“看”與“被看”是進入這部《八佰》這部電影的重要路徑,電影中要實現蘇州河南岸的看戲者“入戲”并使之覺醒,使得“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為人國”。與此同時,電影文本內容為我們呈現出了愛國主義主旋律的價值觀,其中蘊含的飽滿情感,充滿了民族精神的感召和對祖國的熱愛,其愛國主題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點燃了受眾的愛國激情,使其在觀影的同時,也自覺接受了一次政治傳播。邵培仁曾指出,政治傳播是指政治傳播者通過多通道、多媒體、多符號傳播政治信息,以推動政治活動過程、影響受傳者的態度與行為的一種對策。雖然《八佰》影片雖然本身是商業電影,但其內容本身是愛國故事。當電影《八佰》開始的那一刻,讓觀眾仿佛回到了當年四行倉的對岸,既目睹著曾經槍林彈雨般殘酷的戰爭,又心疼著英雄烈士們可歌可泣的感人壯舉,這不僅僅是源自一部作品帶來的感動,更是每一位華夏兒女民族血液里的真情流露。中國當下的語境中,愛國文化的傳統已經深入中國人血液,尤其是經歷過共同抗擊肺炎疫情,全國上下對共同抗疫達成高度共識,無形中已經積攢并營造了濃厚愛國的氛圍。詹姆斯•凱瑞指出“傳播的儀式觀”并非指信息在空間維度的擴散,而強調信息在時間維度上對社會成員起著維系作用,向外展示著全體社會的共同信仰。時逢電影院復工之際,受眾紛紛走進電影院,這也意味著疫情發生之前社會秩序、生活秩序的恢復,而《八佰》電影在此時的熱映,正好契合了這樣一種儀式,成為同時也讓國人在疫情期間累積的情緒有一出口,觀影受眾的口口相傳的贊譽也呼應了電影的主題——只要我們勇敢面對挑戰、齊心協力,中國人的凝聚力,就能幫助各行各業共渡難關。
三、傳播渠道多樣化
值得肯定的是,電影上映的系列宣傳策略,包括社交平臺的受眾的自覺參與,以及作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造勢,讓電影達到了預期的宣傳效果。隨著新媒體的發展,涌現出一批新興網絡傳播平臺,比如微信公眾號、H5頁面、抖音、小紅書等。受疫情影響,影片《八佰》一改傳統營銷模式,充分發揮了互聯網平臺的作用,達到了非常好的宣傳效果。將原本由8個城市的路演改為一個城市,并通過網絡直播方式在一個小時內結束,通過新媒體的平臺的傳播,同樣達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電影《八佰》點映現場時就讓許多現場觀眾哭濕了口罩。導演馮小剛表示,在影院在疫情當中受了很大的影響,他相信只有《八佰》這樣的電影能夠擔負起復興的重任,它會形成一個井噴式的觀影,會引起整個世界電影的關注。導演吳京在觀后表示,八個月以來首次進入影院,趕上了這樣一場視覺盛宴,結果哭了好幾回,非常非常的感動。黃渤表示中國現在太需要一部這樣一部振奮的電影。以上導演演員的觀后感視頻在抖音上后引起廣泛點贊。據統計,目前《八佰》抖音平臺制作了相關視頻70多條,內容涵蓋了電影制作幕后花絮、演員訪談等,已有4400多萬點贊量,二百多萬粉絲;《八佰》微博平臺的視頻播放量達1.3億;甚至嗶哩嗶哩網站也播放了《虎破:電影〈八佰〉制作記錄》,引起廣泛關注,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更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八佰》上映之后,包括人民網、新華網等主流媒體紛紛刊載影片相關文章,許多自媒體賬號也終于“有片可聊,有話題可論”。
四、高效化構建家國情懷
傳播學家E•卡茲曾經對“使用與滿足”理論進行了細化,針對大眾傳媒時代下人們的心理特征,被歸納為五大需求,即認知需求、情感需求、個人綜合需求、社會整合需求和緩解需求。觀眾的認知需求、情感需求等在電影《八佰》中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滿足。《八佰》在拍攝之前曾組建一個紀錄片組,在全國各地街頭隨機采訪,鏡頭中的路人知道淞滬會戰的有,卻鮮有人知道四行倉庫保衛戰或者謝晉元將軍。通過《八佰》電影故事情節的描述,受眾從中獲得了非常明確的信息,滿足了認知需求;同時伴隨電影情節的推進,受眾的情感需求、緩解需求同樣得到了滿足。電影《八佰》中,鄭凱飾演的陳樹生曾在白布上寫了八個字:“舍生取義,兒所愿也。”這也正是《八佰》要傳遞的精神。21歲的陳樹生寫上這句上承前年民族氣概、下啟百年國人精魂的話,身上綁著炸藥跳進日軍鋼板陣的間隙,跟他一起跳下去的還有其他成排往下跳的士兵,每個人跳下去之前都要喊一聲自己的籍貫和姓名,很多觀眾在這個段落流下熱淚,更記住姚晨飾演的何香凝所說“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李晨飾演的山東兵身上隨身攜帶的趙子龍皮影,而深受山東兵影響的端午從膽怯恐懼變得勇敢的同時,他慢慢發現了這個山東兵身上不僅僅有國仇還有家恨。山東兵結尾的一句“來生再見”,四字訣別引人淚崩,成為被觀眾高頻提及、印象深刻的臺詞之一。山東兵的勇敢和決絕潛移默化地感染了端午,在他的影響下,身騎白馬的端午則是把趙子龍保家衛國的精神融進了自己的骨血。在具體戰爭的刻畫上來看,所有看過電影的人都會產生很強的臨場感、沉浸感,甚至會被緊張的戰爭場景包圍而有一種窒息感。影片最高潮的部分安排給了在四行倉庫樓頂英勇保衛國旗,悲壯激越,血性昂揚。南岸的國人也在這個段落開始“入戲”:舞女捐物、班主敲鼓、賭場馬仔舍生取義送電話線,當南岸國人伸出援手才算是真正與戲中人產生共情以至共命運。《八佰》的終極預告中提到,“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際,我輩只能奮不顧身,挽救于萬一。”這不僅是電影《八佰》的宣傳語,更像是對當下中國人民共同抗擊肺炎疫情的心聲表達。或許正如華誼兄弟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八佰》恰恰是帶動了人內心那份熱血的影片。用一個失敗的戰役,帶動了所有懼怕、害怕的人的熱血。在現實中,整個疫情讓大家包括他本人其實都隱隱有一種懼怕的感覺,根本不知道每天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時候人的心態需要鼓舞。自古忠孝兩難全,“八佰壯士”為國盡忠,誓不讓子孫再受屈辱。面對武漢疫情,我國醫護人員逆行赴鄂壯舉,具有相似的話語語境,凸顯了一樣的家國情懷。電影片頭有一行行楷體的黑底紅字:“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放在影片里是在說,為追求正義犧牲,哪怕化為塵土,也會面帶微笑而革命精神將以塵土的形式繼續傳播下去。這句話放在剛剛經歷過疫情洗禮的受眾而言,同樣具有普適性和共鳴性。
五、結語
一般認為,當代中國電影的主流形態實際是由兩種電影構成:一是弘揚主旋律和國家意識形態的政治歷史和道德倫理片,即主旋律電影;二是以喜劇、悲喜劇為主,伴以武俠和偵破等各種類型的商業娛樂片。電影《八佰》無疑屬于前者,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在敘事結構上,從一個看客的角度切入,蘇州河兩岸如同兩個世界。而在人物角色塑造方面,不同于以往國產戰爭片偏向于宏大敘事,《八佰》電影導演在一開始進行創作的時候就直接賦予了每個重要角色專屬的人物畫像,并且沒有一味地表現英勇無畏,而是也適當展現了面對戰爭時人性中的對小家的不舍、怯懦、自私和膽小,其實這才符合真實戰場上的狀態。如老鐵、羊拐、老算盤、端午等人物的塑造非常立體飽滿,這沒有單純聚焦于某個主角,而是一種群像式的演繹避免了主角光環對于電影的破壞,也達到了比較好的影視傳播效果。總之,作為一部優秀傳播案例的國產戰爭影片,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之下,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令人矚目,這“更讓全世界看到了我們國家對于疫情防控的真正實力”,這種家國情懷的價值觀,正是當下這個社會環境中人們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英】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模式論[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邵培仁.政治傳播學[M].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25.
[3]【美】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文化”論文集[M].華夏出版社,2005:7.
[4]李靜,隗延章,王中磊.我覺得我一直坐得還是挺穩的[N].中國新聞周刊,2020-8-31.
[5]程波.主流意識形態的有效傳播與國家形象的積極建構——論近年中國電影市場化趨勢中的主旋律電影[J].當代電影,2012(12):96-99.
[6]陳林俠.中國電影學派:從電影哲學開始——以勞拉•穆爾維的《視覺快感和敘事性電影》等為案例[J].電影新作,2018(02).
[7]白蔚,張曉茜.主旋律電影的意識形態傳播策略:基于青年受眾的研究視角[J].電影文學,2020(16).
[8]劉婧.一代電影人的審美救贖——評李正光《碎片化的影像——第六代導演的審美觀》[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04).
[9]王靜,曹曉娟.新主旋律電影的情感傳播策略探究——以《我和我的家鄉》為例[J].漢字文化,2020(S1).
[10]肖舒予.淺析近十年來中國電影意識形態發展態勢——以主旋律電影和商業片為例[J].戲劇之家,2017(03).
作者:曹建華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
- 上一篇:跨文化傳播學下中國形象研究與趨勢
- 下一篇:《傳播學概論》教改路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