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影視文學的了解范文
時間:2023-10-30 17:5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影視文學的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促進;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一直以來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干課程,它可以引發學生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培養學生對文學的鑒賞和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道德文化水平。但是,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在實際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使學生對這門課保持持續的熱情,通過實踐教學的相關情況的了解,我們發現把經典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適當地運用到教學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現當代文學史這門課程內容豐富,基本講授都是文學史與經典文本的選讀為主要教學方式。因此,經典文學名著閱讀是學習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的一個必然的過程。但經典文學名著大部分都篇幅較長,涉及面較廣。而學生呢,之前由于的高考的壓力,對經典文學的接觸比較少;考入大學后,由于就業的壓力,忙于應付各種考證,難于集中精力和時間去閱讀研究大量的文學作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中國現當代文學授課教師要將課堂組織好自然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了。
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一定要想辦法吸引學生,讓學生迅速地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之不僅在課堂上學習文學,而且要深入學生的生活,使之愛上文學,自覺地了解和欣賞文學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這是擺在中國現當代文學課教師面前的難題和身處的困境。在此基礎上,各種教學方法的改革層出不窮。而本文側重于研究將經典的文學名著改編成的影視劇運用到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探討如何利用影視劇這一載體,揚長避短,加深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經典的理解,保持對文學名著持續的熱情。
1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中的意義
1.1影視文學賞析改變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模式以往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模式普遍是以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為教學方式進行單一化教學,其教學方式非常簡單,也就是常規的“填鴨式”教學。對此,使用影視文學性賞析能夠有效地改善教學方式,改善常規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1.2影視文學賞析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實際的教學中引入影視劇進行文學賞析,能夠促學生以更高的積極性投身于現當代文學學習,并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這一教學活動,還能幫助教師進行教學設計,例如觀后感、關于文本與影視劇的區別等等,從而讓影視這一資源更加富有教育意義。
1.3正確看待影視文學在教學中的作用利用影視劇只是促進教學,加強學生對文學名著的理解,但觀看影視劇畢竟不能代替閱讀原著。因此,在教學中,我們看到了影視劇對輔助教學的有益方面,但絕不能舍本逐末。
2利用影視劇促進教學的方法
2.1課堂上放映影視劇:
可以采取兩種方式,一是課堂上放映整部影片(電影)。首先,要選取那些忠實于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放映影片前要求學生提前閱讀原著,課堂上教師先介紹相關作品的作家及創作背景和時代精神,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要求在看完影片后共同探討。放映整部影片耗時較長,因此授課時間大致分配3-4學時。這種方式不能經常性地出現在課堂上,一學期出現一次足矣。二是剪接影視劇中部分精彩片段,根據需要在上課時間進行播放。在高等教育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提倡特別適合這種方式的教學。在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適當地穿插一些剪輯的精彩視頻,有利于調動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培養學生對現當代文學的熱情。這種短片剪輯播放進行教學的方式,占用時間少,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積極性與參與性也更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是,制作電影剪輯時,也必須選擇忠實于原著影視作品進行教學。
2.2課外觀看影視劇:
這種方式可以由教師課堂上教授相關的文學知識,簡單介紹作品背景和主要人物,并留下思考題,要求學生課外時間觀看影視劇。可以由班上學生集體組織觀看,也可以由學生自行觀看。這種方式是觀看影視劇不會占用上課時間,又能增加對文學作品的了解。當然,要提醒學生觀看影視劇時,注意影視劇與文本原著的區別,并思考導演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改編,從而分析和感受不同藝術類別的美學特征。學生觀看影視劇后,在下次課時,教師要就上次所留課后思考題進行提問,以便鞏固學習,增強學習效果。
3影視劇運用到教學中要遵循的原則
3.1盡量選擇忠實于原著的影視劇
我們應該知道,文學作品一直都是影視劇改編的重要素材來源。當由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影視劇對于現當代文學教學的沖擊和影響我們必須有個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影視劇的改編,對于文學作品的傳播是有益的。尤其是一些改編比較成功的影視作品,比如電影《駱駝祥子》,電視劇《圍城》、《四世同堂》等,對于現代文學創作成果的普及和推動教學是有一定積極作用的。對學生了解作品的大概情節、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甚至激發他們對于原著的閱讀興趣都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另一方面,影視劇的改編往往會造成對文學作品的扭曲。現代文學作品中構思精致、富有藝術創新的一面被抹殺,作品嚴肅深刻的內涵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
比如的《雷雨》所用的回溯式結構,是作家的藝術構思中最具特色和藝術性的方面,是為了將三十年的故事濃縮在一起,造成情節的集中緊湊、戲劇沖突的緊張激烈而設置的。而電視劇《雷雨》卻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將情節一一展開,這就使原作在藝術構思方面最具匠心的一面被忽視,體現不出作品原有的藝術性。而由老舍《我這一輩子》、張愛玲《金鎖記》等作品改編成的電視劇,任意添加人物形象,肆意篡改故事情節,不僅使原作的內容所剩無幾,而且嚴重歪曲了其精神內涵,使作品中嚴肅、悲涼的一面大大沖淡。這是對文學作品的媚俗化改編,甚至可以說是打著改編旗號的重新創作。在選擇影視劇進行播放教學時,教師要認真加以甄別。
3.2耐心引導教學的核心以及主體
最終必然會落到學生上,在整個教學活動當中學生也是占據主導地位。在教育觀念上,教師應當積極并且耐心的引導學生,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教學當中的地位,還需要改善自己的學習出發點與學習觀念,清楚認識到影視劇賞析并不是單純的娛樂,更多的是增強大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了解。同時,對文學名著改編程度較大的影視劇對于現代文學作品原汁原味的保留是有害的。尤其是當學生還沒有充分閱讀文學作品的情況下就先接觸影視作品,會造成先入為主的印象,這對理解文學作品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誤導。對這些現象,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起注意,加強引導。對一些改編較為成功的影視作品可以適當推薦給學生,或者進入課堂播放、討論和學習,而對文學作品被扭曲的方面應予以提醒并及時矯正,要引導學生回到文學原著上來。
3.3精心設計課堂
在課堂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充分了解影視劇的內容,并按照教學內容不同巧妙地設計課堂中的影片播放內容以及播放時間,在非特殊情況下,盡可能對電影進行剪輯,對電影當中無意義、繁瑣的片段刪減掉,將剪輯重點放在與該課堂重點、難點突出的部分。在課堂中,影片播放的時候不宜過長也不宜過短,過長會導致學生完全沉浸在影片觀看當中,而不是賞析中,過短會導致學生無法有效理解影片中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中,既需要保障影片能夠激發學生的觀影興趣,還需要保障學生能夠完成預計的教學任務。在影片結束之后,教師還能夠設計更多的相關活動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鞏固。
總之,文學名著與由文學名著改編的影視劇作有很大區別,如文學側重敘述和描寫,注重人物內心世界;影視劇側重外部語言和動作,注重觀眾接受心理,主要以票房收入為目的。但是在教學活動中,只要運用運用得當,正確加以引導,影視劇完全可以有效地促進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的。(作者單位:長沙醫學院)
參考文獻
[1]溫如敏.關于現當代文學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04.(2)
[2]田俊武,李群英.電影的越界和現當代美國文學[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6(6)
[3]申力富,王歡.中國現當代文學教學改革探索[J].北方文學,2011(2)
篇2
關鍵詞:影視戲劇文學;特點;欣賞
中圖分類號:J9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11-15-2
一、影視戲劇文學概述
與其他文學創作不同的是,影視戲劇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主要是指供影視劇拍攝和戲劇舞臺演出使用的文學劇本。演員在表演的過程中,劇本內容的優劣,將直接影響著整個舞臺的表演效果,換而言之,演員要想從根本上確保自身的演出成功,其核心基礎在于保證劇本的質量。在整個影視戲劇文學發展中,其主要由影視文學與戲劇文學兩個方面組成。影視文學有多種表現形式,如劇本、影視故事、影視小說等。劇本又包括文學劇本、分鏡頭劇本、完成臺本等。戲劇文學一般按戲劇沖突的性質,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按其表現形式又可分為話劇、歌劇、舞劇和戲曲等。
二、影視戲劇文學的特點
(一)具有表演性
劇本被用來進行舞臺表演或者影視拍攝,所以必須具有表演性,適合進行影視或者是舞臺的表演,特別是在戲劇文學作品中,因為舞臺的諸多限制,對劇本的要求會很高,要集中刻畫重要人物,使其鮮明的表現在舞臺之上。劇本要把很長一段時間的在不同場景發生的事件,在極短的時間內,形成情節線索,并且把矛盾從提出到發展以及解決的過程完成,而且還不能頻繁的進行場景的變換。
(二)具有沖突性
戲劇文學和影視文學的體裁是不同的,其表現手法也是不一樣的,但是,二者都必須具備戲劇的沖突性。這也是戲劇和影視作品吸引觀眾的重要條件。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沖突是整個故事情節發展的基本前提,缺乏必要的情節沖突,整個影視戲劇也將失去自身的藝術價值。影視戲劇文學不但必須有沖突,而且其矛盾沖突還要求盡可能地緊張和集中。因為影視戲劇文學受演出時間的制約,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反映深刻的生活內容,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所以必須具有緊張而集中的矛盾沖突,繼而感染觀眾。
(三)臺詞具有個性和動作性
劇本的臺詞是劇情人物的獨白、對話以及唱詞等等,這是對于人物塑造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利用劇中人物的動作或者是對話等等,可以充分地對人物的性格進行塑造,還可以展示矛盾和沖突,促使劇情的變化。在整個故事情節的開展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塑造、情節矛盾的開展以及變化,都是通過人物對話與動作來實現的,由此可見,影視戲劇的臺詞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劇本個性化與動作化。
三、影視戲劇文學欣賞的途徑
(一)熟悉劇本,了解劇情
在劇本的閱讀過程中,當你被作品中的形象所吸引,融入到作品中所描繪的天地中時,才會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力。但是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就需要了解劇情,熟悉劇本,這樣才能明確作者想要通過作品表達的思想。因此,就要分析劇本的結構,在分場分幕的時候,大多都是按故事的發展地點,時間的變化來分的,一般故事的情節發展到了一個不同的階段時是為一幕。而場的單位較小,可以按照時間或者地點來變化,也可以按照人物的出現次序來決定。
(二)理清戲劇情節發展的線索
全劇的開端、發展、、結局都是緊緊圍繞矛盾沖突而展開的。如《雷雨》的情節線索,一是周樸園的后妻對周樸園的反抗,促使周家的衰亡;二是魯侍萍、魯大海以及礦山工人對周樸園的反抗,更加速了周家的衰亡。這些情節線索交織在一起,決定了周樸園罪惡腐朽的家庭必然衰亡的歷史命運。周家的衰亡是這個劇本的基本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劇本集中表現了人物和事件的危機以及激烈的扣人心弦的矛盾沖突,因此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通過對情節發展的分析把握劇本的基本矛盾沖突,就能夠認識到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深入領會作品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和社會意義。
(三)通過動作性語言,分析人物的外部形態和內心活動
影視戲劇的情節是由人物的一系列行動來顯示的;人物的行動是由人物的一系列動作來完成的。人物的動作有外在的和內在的。外在的動作是指人物外表的聲容笑貌、神態舉止;內在的動作是指人物的內心活動、感情意向。人物的內心活動、感情意向是人物的聲容笑貌、神態舉止的依據;外在動作有內心活動作為依據,它才是有生命的,而不是孤立的、外加的。在影視戲劇文學中,這兩種動作都要通過人物的語言來表現,而不能用敘述人的語言來表現。因此,劇本應該根據人物的性格賦予他富有動作表現力的語言,在這里,關鍵在于通過人物的語言表現人物的矛盾沖突,有沖突才能有動作。
(四)通過潛臺詞語言,反映豐富深刻的生活內容
潛臺詞就是指人物的臺詞除了表面上的意義外,它還包含有深一層的意義,而這深一層的意義才是人物所要表達的真意和實質。俗話說的“聽話聽音”、“話里有話”、“弦外之音”,就接近于這個意思。所謂潛臺詞,蘊涵的內容當然不是明擺著的,但是,如果只用“言有盡而意無窮”來理解,還只是停在現象的本身。就這種藝術形式的優越性來說,它那“言外之意”的感人力量,還在于它能夠使觀眾身臨其境,并以自己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為依據,從有限的臺詞中領會到它那無限的生活內容。
四、結語
總而言之,影視戲劇文學的特點是非常顯著的,而要欣賞影視戲劇文學作品卻沒有那么簡單。需要我們了解劇情和劇本,抓住故事發展的線索,找到基本矛盾沖突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欣賞到影視戲劇文學作品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申載春.影視藝術與素質教育[J].甘肅高師學報 2007,(04).
[2]齊學東.水滸故事現代影視傳播探微[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0,(01).
篇3
關鍵詞:電影文學;語文教學;故事;欣賞方法
一、電影文學
(一)電影文學的概念
電影文學是區別于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的新的文學樣式,主要指電影劇本,還包括影片中的解說詞、歌詞等。
(二)電影文學與其他文學的差異
(1)作品容量不同電影文學多數是以劇本的形式存在的,劇本則是為故事而生。可以理解為電影文學的主要任務是講故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講述故事。故事和詩歌散文不同,有其固有的架構,必須包含人物塑造、情節推進、故事、故事結尾。相比普通文學形式,電影文學講求故事性,想要有好故事,就不能用“堆砌”的形式創作,不該有的部分一定要舍去。例如史書作品與改編電影文學作品的區別:前者講求更全更細的記錄,后者講求改編出有藝術價值的故事。突出故事那就必須要突出主要人物,列出一至兩條主線,所以電影文學的容量比其他文學形式小。電影文學的容量精簡使得讀者、觀影者可以在短時間內體驗到到一個故事完整的情節推進、跌宕起伏。由于電影文學的寫作形式,作者可以選擇什么時候讓觀者看到什么,做到烘托中心、突出主題的作用。(2)人物塑造普通文學形式,以抒情、悟感為主,電影文學以突出人物來推動情節。人物塑造是電影文學必不可缺的,不論是交待背景、推動情節、提出主題都能在人物形象中體現,所以人物塑造上十分重要。作為一個好故事它需要豐富的劇情、個性化的人物性格、和曲折的沖突感。只有把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得很復雜很立體,才能對讀者有具有吸引力。
(三)電影文學的特點
電影劇本運用文字來創造藝術形象,以此反映社會生活。作者本身的藝術品味、人生觀念、認知態度就是一種藝術作品,通過劇本的方式創作并記錄下來。和其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電影文學創作完成并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新藝術形式的開端,通過電影文學能創作出影視藝術,用視聽的方式讓閱讀者有更全面更深層次的作品體驗。運用獨特的視野去欣賞文學,當文學閱讀和影視欣賞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為語文教學改革的推進提供了一個支撐點。審美是影視藝術和文學作品教學的共通追求,將電影片段巧妙的引入語文教學,可以使兩者很好的融合,在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深度上都會有很好的提升。
二、語文教學與電影文學
“由于電影畫面含有各種言外之意,又有各種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應該將電影語言同詩的語言相比”①人教版語文必修四的“梳理探究”欄目中設置了“影視文化這一章節”。其中設有對影視藝術的歷史、文學與電影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介紹。設有寫影評、朗誦對白和分角色表演等實踐要求。依據現有的情況,可以預見在未來的語文教學發展中,影視藝術的學習會越來越重要,而電影文學則是文學藝術與影視藝術的交叉點。通過對兩門藝術的觀析、審美來提高學生的創作能力、分析能力、審美高度。
(一)對故事的背景預習
故事的背景蘊含極大地信息量,讓學生在學習電影文學前進行故事背景的預習,對學生在學習中的分析能力、聯想能力、記憶程度都會有所提高。影視作品既是藝術又是文學,拍一部電影或電視劇,首先要有劇本,而劇本本身就是文學作品。小學語文中好多課文就是根據影視作品節選或改編的,觀看這些電視電影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還能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所以對背景有了了解,會對人物塑造、人物關系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人物是故事的靈魂,對人物理解得越深、對故事的藝術性體驗得越強。
(二)電影文學閱讀與排演
閱讀和排演兩者表面上看沒有多大聯系,但實際上他們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兩個教學要求的目標上都是指向———利用影視藝術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在觀影中受到教育、教學中需要系統地、有針對性地、有明確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因此電影文學的閱讀是使學生在文字上對影視藝術的欣賞,而排演是使學生在實踐上對影視藝術進行體驗。兩者看似沒有聯系,但沒有閱讀打基礎,排演無法順利進行,而沒有排演的電影文學閱讀,似乎少了一些趣味與深度。
(三)寫作與創作
電影文學結合觀影可以在學習后布置影評寫作,及時的感悟寫作,有利于加深教學效果。讓學生即欣賞又寫作,將學生和作品之間的聯系拉近一步。“如果學生只停留在視覺階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讓學生領悟其中的藝術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終養成審美判斷的能力,即使把它組合到教學過程中,那也只能算是一種“花邊語文”而己。”②
三、結語
篇4
【立項項目】周口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重點項目(編號:zksyqn201306B);周口市社科聯調研課題(編號:ZKSKDY-2013-104)。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9-0098-02
1.引言
教育部《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基本的聽說能力作為教學重要目標之一。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其主要功能體現在作為交際工具,脫離了交際,那么語言也就丟失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如何在我國現有英語教學環境下,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2.中學英語聽說教學現狀研究及成因
2.1研究現狀
受中考、高考指揮棒的影響,當前中學英語教學普遍存在重筆試輕聽說的傾向。聽說教學最常見的模式是:師生坐在語音室里,教師播放錄音,學生聽錄音;學生回答教師事先設定好的問題,師生核對答案。至于口語的訓練,情況就更糟了。中學師生實際上沒有足夠重視口語能力,大部分口語練習局限于句型操練,根據所學課文進行問答等訓練,不能在真實的語境中就某一話題自如的進行交談,更談不上得體的選擇語言。由此可見,中學英語教學聽說嚴重脫節,不能真正培養學生使用英語實際交際的能力。
2.2聽說教學主要障礙
(1)語言基礎知識薄弱
聽力理解要求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有些學生沒有掌握詞語的正確發音和語境變化詞語發音的變化規律,構成了語言障礙;平時上課訓練的語速過慢造成了語速障礙;教學中沒有注重英美發音的區分構成了英美語音差異障礙;對英語句法、詞法、語義的掌握和理解不夠深刻構成了理解障礙。
(2)母語干擾
許多學生在聽說時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習慣于逐詞逐句心譯,不能運用英語的思維,很大程度影響了反應速度和記憶效果。其次,由于英漢在句式、語序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所以依賴漢語來理解句子不僅速度慢,還容易理解錯誤。
(3)文化障礙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英語必須懂得相關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起源。很多學生缺乏這方面的知識,造成了聽說交流的困難。如聽力材料涉及到各種節日(Christmas Day, Halloweens),學生對西方的圣誕節、萬圣節不甚了解會造成聽力理解的困難,同時會造成復述或表達錯誤。又如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長幼之間的稱呼不同,寒暄方式差異等,也會引起聽說訓練及交流的障礙。
(4)情感障礙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聽說時的情感因素(興趣、焦慮、緊張等)會直接影響聽力和表達效果。動機強的學生聽說目標明確,效果好,反之聽說活動不感興趣,會產生厭倦和抵觸情緒,同時緊張、焦慮也會影響聽說效果。
由此可見,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與學生的語言基礎密切相關,同時受文化背景知識、心理因素、母語干擾和情感因素的多重影響。創建一種綜合、仿真的現實環境,解決上述問題非常重要。
3.影視文學在英語聽說訓練中的重要性
外國文學作品包括其語言組織、歷史和文化背景、情感等的綜合表現,錄制為影視作品是一種更為立體的表現形式,多媒體的發展為欣賞這些作品提供了較好的平臺。運用影視進行英語聽說教學,把影視引入課堂,能使其和課本相結合,從而使教學更加立體化、實質化,使語言生命化,能激發起學生不斷探索的興趣。影視文學課是現代教育技術和外國文學作品相結合并將之運用到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產物,是英語教學現代化的體現,也是語言教學發展的客觀需求。
3.1影視文學教學的理論依據
影視文學教學符合社會語言學的規律,學生可以在本國環境下從國外影視文學作品中獲取對外國社會生活中使用語言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既提供了標準的語言知識,又提供了豐富的生活情景。學生觀看影視作品后可以模仿表演其中的情景。或重新設計相關的場景和對話,便于進行與課程相關的聽說訓練,增加社會語言學知識。
影視文學教學符合教育心理學的一般規律。影視文學提供了逼真的情景使抽象的語言信號轉為形象信息,使學生對語言材料及其運用記得更快、更牢、更易接受。在影視文學教學中,氣氛通常是愉快的,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影視材料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求知欲,更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英語聽說的綜合基礎。
3.2影視文學教學的特點
影視文學教學中集中體現了教師主導性、學生主體性、交際性、交互性和文化滲透性等特點。
影視文學作品豐富多彩、各式各樣。如何選擇符合教學目標的題材,如何選擇適合學生知識水平結構并引起學生興趣的題材,是教師應該發揮的作用,教師的選擇應起著主導作用。在影視文學教學過程中更應該調動并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為主體。影視文學作品一般都是圖、文、聲、像并茂,直觀形象,靈活生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覺參與學習,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能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中的思維活動。影視文學作品為英語學習創設了真實的語言活動情境與場景,為學生提供了語言交際的典型情境,具有交際性特點。影視文學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模仿表演影視情節,并且構建師生互動及生生互動,發揮自己的特長及優勢,共同完成。影視文學作品包含其國家的政治經濟,地理地貌以及人文歷史等內容,增加了學生對該國文化的了解。
4.影視文學教學中的聽說訓練
4.1影視資料的選擇
英語影視資料題材廣泛,片種繁多,為提高教學效果,選擇合適的影視資料比較關鍵,一般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以語言文化為中心,使學生能在觀看影視資料時領會語言的用法,體會標準英語的聽說規律。以教師為主導,以教材為中心,老師根據教材及教學的需要選擇內容健康、貼近生活、盡可能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影視資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選擇有難易梯度的影視資料,以便滿足各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并且盡量能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提高難度和實用性,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興趣。
4.2聽說教學過程設計
(1)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包括教師和學生對影視資料的前期認識。重點是教師準備包括影視資料的查找、重點的確定、語言文化點以及活動內容的設計等內容。學生根據教師準備的參考資料或者自行上網查找有關影視資料的文字和圖片介紹等內容。
(2)聽說訓練
聽說訓練以學生為主體,盡量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根據影視資料的內容達到自我發現、自我挖掘、自我改進的過程。本人在采用了以下幾種聽說訓練活動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采用聽聲音法進行聽力訓練,只播放影視資料的配音,讓學生能集中精力關注對話內容及發音。
采用配音法進行說訓練,即只播放影視資料的圖像及字幕,讓學生根據剛才聽過的內容進行配音,可以采取集體配音,也可以根據場景選擇幾個同學分別扮演不同角色進行配音,通過角色扮演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增強學生的記憶。
采用定格法進行重點內容的聽說訓練,選擇一個或者一段場景,選擇不同學生循環進行聽聲音和配音的訓練,并讓其他同學指出配音同學的優點及不足,給予更多同學訓練機會的同時,也讓更多的同學對內容、發音、角色扮演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再加工的興趣。
(3)課后練習
劇情改編與表演,根據上課的情況及影視資料的特點,讓學生課后對這些內容進行加工整理,運用當前所學課程知識點和詞語重新設計對話,創作符合自己特點的作品。在課余時間進行演練,抽出改編及表演比較成功的作品在課堂上表演,比較成功的作品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拍攝成影視作品,供大家欣賞、借鑒、交流。
5.結論
解決中學英語聽說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可以利用影視文學課來實現。影視文學課在教學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尤其在聽說訓練教學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改變了以往教學沉悶的問題,提高了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度,增強了學生聽說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心妍.影視文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特點及意義[D].碩士論文,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06.
[2]胡素芬.使用影視片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聽說教學[D].碩士論文, 湖北,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04.
篇5
【關鍵詞】文學傳播 報紙 期刊 影視 網絡
媒介是傳播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同時也是文學重要的構成要素。大眾媒體目前對文學的生產與傳播,已不再是單純的載體或介質,這主要體現在對文學發展走向的影響上,但由于各種媒體自身處境和形態的差異,它們于其中所起的作用不相同,在既有的文學傳播格局中地位自然也不一樣。
一、作為紙媒的報刊是文學傳播的最重要的載體
從總體上講,報紙不管是對文學新聞還是文學作品的傳播,均在反映文學的外在生態層面,而非文學的主體;但它卻是文學在社會文化結構中消長沉浮的一面鏡子,也是人們感知文學狀況的一扇窗口。中國報紙百年歷史中,有過許許多多有名的副刊。其中四大副刊不僅在五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還與《新青年》雜志等刊物一起成為新文學的議題設置和建構者。副刊的獨特,一在于它既屬大眾傳播同時又是文學的媒介。在大眾媒體的功能上,它必須以受眾為本位,盡量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而作為一種文學媒體,它的話語精神又趨向于精英的小眾趣味。大眾文化時代的到來使媒體的運作方式和運作規則發生了許多根本的改變,副刊以各類消遣娛樂性信息為主的傳播定位徹底顛覆了傳統文學副刊的傳播內容結構,在中國報業發展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的文學副刊的經典形態,隨著報業的發展和信息傳播手段的豐富,地位和功能反而日漸萎縮。
文學期刊是純文學的生產與傳播最具體制化特征,同時也是占主導地位的文化形式,它所形構的文學空間至今仍是其他任何媒體所無法取代的。所以,文學期刊所遇到的種種問題在被認為是文學自身狀況的某種反映的同時,也被提到了關系文學長遠發展的高度來認識。
首先從外部環境上說,文學從社會的中心退至邊緣已經成為被普遍接受的事實。但是國家的文化政策和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相比相對滯后,決定文學期刊生存的體制性境遇并沒發生根本變化。另一方面,刊發純文學作品,給作協培養出來的寫作人才提供發表的園地,是這些國家撥款的純文學刊物的辦刊宗旨。其次,從文學生產的角度說,文學期刊在組織文學生產的能力和文學傳播效力上也受到了多種挑戰。一是出版業的版稅制度使文學出版整合文學資源的功能得到強化,同時出版業市場取向改革比文學期刊先行一步。二是媒體多元化為文學傳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徑。網絡文學就是一個例子,通過網絡成名的作家已經很多,這也消解著文學刊物的權威和信譽。三是由于文學期刊的策劃和命名很少具有社會效應,而大眾媒體的炒作既有影響力號召力,也可能引發新的閱讀時尚,反而影響了文學刊物的編輯取向。文學刊物自身缺乏市場的敏感和開拓市場的能力,就把大眾媒體的議題誤作了市場的信號,比如“美女作家”成為吸引眼球的娛樂新聞后,一些刊物上這類作品就多了起來,而被認定的小資讀者群到底存不存在還是個問題。在內憂外困的局面下,除《收獲》、《當代》、《十月》、《中國作家》、《花城》等以不變應萬變或稍作變化外,文學期刊紛紛探索重生之路。
綜觀文學期刊這些年的改革,基本上是走了一條大眾化的路子。一方面是對文學疏離讀者的修復,因為80年代中期開始文學期刊上的作品大多呈現出一種形式上的探索與試驗姿態,在敘述語言的層面上,破壞舊有的秩序,顛覆人們業已習慣和熟識的閱讀經驗。造成了讀者與文學關系的疏離。形成了一代讀者對文學的“刻板印象”。新世紀以后的文學書寫雖然在修補與讀者的關系,但不會短時奏效。另一方面,是基于大眾文化轉向的語境壓力。文學期刊主動走向市場即使沒有體制上的障礙,對它自身的能力也是一種考驗,因為現在文學期刊的生存問題已非走出體制所能解決,改革只是第一步,最主要的是如何改。
首先,文學期刊作為文化消費品不能回避發行量和社會影響力。其次,細分讀者市場的重要性已成為文學刊物定位時須認真考慮的因素,現在大多數文學期刊在欄目名稱上已進行靈活的改變,但內容上仍只有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評論幾個門類,基本上是雷同的模式,這就造成了期刊之間的同位競爭。第三,除了《收獲》等少數老牌刊物積累了較厚實的文化資本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也就是核心競爭力以外,絕大多數文學期刊缺少核心競爭力,生存基礎非常脆弱。還應該指出,刊物定位事實上并不具有獨占性,或者說,并不具備持久的、不易被復制的特性。而一個刊物所形成的核心競爭能力卻具有不易被模仿、替代與超越的特點。因此,錯位競爭也好,同位競爭也好,關鍵在于是否具有相應的核心競爭能力以及如何保持與不斷增強這種能力。
二、文學與影視的互通交融
在整個大眾傳播的環境中,文學與影視的互通交融同樣令人注目。文學作品改編為影視劇使文學實現跨媒體傳播,文學由文字轉向了視聽多種表現形式,擴展了文學空間,這一事實已無可爭辯。但對其中蘊含的諸多可能卻有著種種闡釋,一是隨著媒介權利的移位,影視將市場優勢轉化為擠壓文學的符號資本,文學不可避免地變成弱化的藝術類型甚至最終被取代;再是文學作為影視的文化根基,不但源源不斷地為其提供素材,而且將自己的表現手法滲透進影視的敘事中去,促其成為文學的圖像化翻版。
事實上,文學與影視關系這一論題有著不同的邏輯層面。在建國后十七年的銀幕上,現代文學名著,如《祝福》、《林家鋪子》、《早春二月》等,革命戰爭與革命歷史題材長篇小說,如《青春之歌》、《鐵道游擊隊》、《林海雪原》、《紅巖》等等,影片改編都以正劇形式共享紙質媒體提供的內容。新時期以后,國產片多從同時期小說“嫁接”而來,謝晉、張藝謀是最典型的。
影視對文學大規模的幾乎同步改編,實現著由文字到圖像的轉換,使其成為人們了解和感知文學的重要方式,在中國文學史上,這是又一次深刻的文學傳播的媒介轉換,而且由于早時期的影視改編普遍以忠實原著為旨趣,所以說文學幾乎是坐享其成。文學與影視的主從關系發生變化,是從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吳子牛“第五代”導演群體開始,他們對高度欣賞的文學原作除了基本內容和敘事框架在改編時適當保留外,更注重影視自身美學精神和主體意識的張揚。影視作為大眾文化產業的屬性被不斷強調以后,影視對文學開始由藝術的互動變為內容資源的發掘與利用,這時候市場和觀眾的接受成了影視改編的出發點和歸宿,原作的內涵和韻味如果與其相左,那犧牲的肯定是原作。如李少紅執導的《雷雨》成了極具觀賞性的家庭倫理劇。影視對小說文本的巨大需求和轉化能力以及帶來的利潤使作家的寫作立場、審美方式、藝術形態等諸多層面發生了變化。這種現象被稱為“作家圍著導演轉,筆尖跟著攝像機走”,于是我們就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準影視腳本風格的小說文本。
小說被改編為影視,影視的成功則又帶來了原作或其衍生讀物的熱銷,這是最近20年來文學傳播的新動向。最初是《圍城》的熱播使這部知識分子趣味濃厚的小說成為一時的閱讀熱點并暢銷數年不衰。以后,即使小說一直默默無聞,只要改編的影視劇火了,小說原著、影視腳本、影視小說等相關內容必定能夠紅火一陣子。影視的成功對圖書銷售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拉動效應。但觀看完影視后的閱讀,與首先接觸文字文本肯定有所不同,因為前者是帶著規定情景,圖像已為閱讀的聯想預設了方向,這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影視腳本、電視小說基本上可以當作其衍生物看待,如果沒有影視它們就不可能存在,所以不能以純文學的規范來評價這種介于文學與影視之間的新文體。以線性的文字閱讀直接轉換為流動的畫面或重溫曾歷的視覺記憶,是這類文本力圖達到的接受效果。
三、網絡文學的出現
互聯網的出現及其帶來的全新傳播模式,使文學傳播面臨全新的局面。一是在網絡新媒介環境中,文學的傳播將使過去精英主導的文學書寫和傳統媒介建構的文學體制重新組構,文學的生存與生長空間得到極大拓展,文學活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二是在互聯網的信息海洋中,文學傳播處于明顯的弱勢。文學可能因為趕不上網絡科技的腳步,陷入更大的危局當中。
文學需要更多讀者,網絡日益成為閱讀的重要通道和純文學延伸空間,但網絡文學傳播所面臨的問題讓人感到它與現有的文學傳播通道相比,還顯得初級和原始。網絡文學傳播的新機可能孕育于以下各環節的跨越和突破上:一是發揮網絡媒介大量傳輸與儲存的優勢,提供更豐富多元和整合性的文學性作品;二是創作出更多的多媒體文本,加入互動性閱讀結構,激發閱聽人使用網絡媒介的熱情;三是提供更具個人性的媒介內容,這個媒介優勢尚有很大的開發潛力,比如可以依照文類不同提供更細分的服務;四是原創文學新聞消息的,這類內容也不容忽視,目前尚不能期望專業的文學網站擁有建構文學議題的能力,但要創建新的文學傳播路徑以抗衡平面媒介的傳播霸權,沒有大量的權威文學信息流通也是不可能的。
篇6
關鍵詞:影視資源;初中語文;教學活動;原則;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1-0098-01
影視資源是一種藝術資源,而語文教學內容也是文學藝術資源。影視藝術自從出現,就一直以其個性化的魅力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科技、文化、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影視資源已經成為人們進行文化知識學習的重要途徑,對于人們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推進都有重要意義。在新課改實施的今天,讓影視資源服務于初中語文教學,可以促進教學創新。
一、 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原則分析
1. 正視影視資源價值,合理引用
影視文化的出現讓文學藝術的形式更加豐富,使傳統的文學書籍的不足之處得到彌補。但是,影視資源的發展良莠不齊,要將影視資源與初中語文教學活動進行結合,就要選擇那些思想政治觀念端正,教育意義較大的影視作品讓學生欣賞。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于語文學習中受益,讓影視資源服務于學生的語文學習。
2. 關注影視資源內容,合理處理
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入影視資源,是為了讓影視資源能夠促進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高,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對影視資源進行適當處理,使其與語文教學內容相符合,不要讓影視資源在課堂中喧賓奪主。影視資源的欣賞不能成為教學的主角,教師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引導學生從影視資源過渡到文本內容。影視資源的出現,是為了讓學生找到一個新的角度去對文本內容進行思考。
二、 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分析
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積極作用體現在多個方面,教師只有利用有效的方法,抓住關鍵,才能讓影視資源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有效因素。下面,我們就來對影視資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方法進行分析。
1. 運用影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
學習興趣是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重要動力,在課堂中,一些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不能將自己的注意力長期集中在課堂學習上。因此,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影視資源與課文相比,具有更強大的形象性。利用影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可以調動學生在視覺沖擊下更為深入地理解文章,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比如在講解《黃河頌》時,教師可以利用關于黃河的紀錄片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多數初中學生可能沒有見過真正的黃河,也不能理解國人對黃河這條母親河的感情。利用影視作品讓學生觀察和發現黃河的壯觀與意義,會讓學生認識到文章所傳達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深入學習課文,加強與課文的互動。
2. 運用影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語文學科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一些知識來自于科學,一些知識取自學生身邊,一些知識卻超出了初中學生的認知領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現有些教學內容不易被初中學生理解,那么拓展學生的視野就顯得十分重要。要想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教師需要豐富教學內容,將有益的課外資源引入到課堂中,使語文教學內容具有更多的支持。影視資源的引入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將影視資源與課本內容相結合,強化語文課堂教學效果。
比如在講解《安塞腰鼓》時,對于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初中學生了解不多,也不盡深入。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電視或電視劇作品的節選,來充實語文課堂。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展示相關視頻,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欣賞安塞腰鼓的魅力,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如果安塞腰鼓在影視資源中是故鄉的象征,那么學生便可以通過觀看了解作者熱愛家鄉的情懷。如果影視資源是從藝術角度去展示安塞腰鼓的美,那么學生就可以理解作者為什么會將安塞腰鼓當作故鄉的標志。如此運用影視資源,會讓語文課堂內容更加豐富,也會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形成與發展。
3. 運用影視資源,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重難點如何突破,一直是語文教師的教學難題。影視資源的出現,給初中語文教學重難點的解決提供了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會有一些古代作品,這些作品距當今時代較為久遠,學生無法準確理解其內容,也無法在傳統的課堂學習中獲得學習體驗。這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影視資源讓詩詞作品活躍起來,將靜態作品進行動態轉換。當時情景的再現會讓學生在觀看中體會,在體會中學習。
比如在講解《口技》時,教師可以利用相關的影視資源展示口技這一傳統藝術,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綜合化與立體化。學生在影視資源的視聽盛宴下,可以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一字一句,體會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三、結語
綜上所述,影視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在影視資源不斷豐富、質量不斷提高的今天,將影視資源與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相結合,會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提高。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將影視資源引入到語文課堂,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快速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晶.影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廣東科技,2010(02).
篇7
【關鍵詞】語文教學;影視資源;課程優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傳播媒介的不斷推廣,語文學習的載體不再局限于教科書和紙質資源,語文教學也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講解教科書,而是需要不斷地創新。對于現代化的語文教學來說,影視資源不得不說是一種優質的教學資源。
一、影視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對于現在中學生來說,影視伴隨著他們成長。可以豪不夸張地說,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得,人生態度,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都和影視息息相關。但是,能通過觀看影視作品有意識地提高語文能力,獲得語文知識的學生可謂是寥寥無幾。大多數中學生主要以消遣娛樂的態度來對待影視作品。并且,由于中學生缺乏一定的鑒別能力,良莠不齊的影視資源對其也造成了巨大的困擾。因此,家長要引導學生正確觀看影視,教師也要不斷創新,合理吸收和運用影視資源,并在授課中加以運用。
現階段,尤其是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于影視資源的教育意義還是認識不足的。他們習慣以傳統的教育模式來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對于影視資源的利用卻是很少涉及的。這就導致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美國、英國等諸多發達國家,教師在中學階段就會有意識、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利用影視資源。因此,面對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語文教學課程資源也應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社會的發展。
“讀圖時代”的來臨,圖像閱讀日益成為人們接觸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徑。同時它也敲響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警鐘。傳統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片面通過字句,章節來肢解文本,套路教學等的弊端。所以,將影視資源整合于語文課堂,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型課程資源,是語文課程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融入時展的有效途徑。
影視和文學有著許多的共同之處。文學不僅可以通過電影進入人們的視野,同時,文學的創作手法和技巧也受到影視的影響。影視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它對于語文教學有著巨大的啟示與實用價值。再者,許多影視資源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寫照,它比單純的文學文本更直觀。因此,把影視資源整合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切實可行的。
二、影視資源整合于語文教學的途徑
語文教師對影視作品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將會對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起重要作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既要有開闊的文化視野和創新精神,又要講究相應的策略方法。
運用影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教師創造情境教學,學生對于課堂的學習就會有著強烈的參與愿望,在情感上也容易受到熏陶,進而被課堂內容所吸引,從而加深對于文學文本的理解。教師在創設情境教學時,可以運用許多的方法。例如:播放相關視頻資料,角色扮演,對影視資料的話題進行合作討論等。
1.鑒賞影視作品,提高審美感受
影視作品具有它獨特的審美特征。教師在教授文學作品時,可以一邊播放配樂朗誦,一邊讓學生觀看相關資料。這樣一來,聲情并茂的誦讀,引人入勝的錄像,就會激起學生的審美興奮和審美愉悅,進而受到了文學與美的熏陶。
初探影視資源與語文教學整合的模式
影視資源整合于中學語文教學主要是依托于課堂。具體可按課堂教學的時間點來進行整合利用。
2.影視資源在課前預習中的鋪墊
在課前教師可以將與文本相關的影視資料先讓學生自行觀看或者課前統一播放。中學語文課文大多是對名著、名家名篇的節選,故事情節和文本內容的完整性上存在著缺失,就傳統的課堂學習而言,許多學生存在著對原著內容缺乏了解,導致在分析文學作品時只是流于片面的肢解學習。語文教師利用影視資源為課前學習鋪墊,可以讓學生觀看《紅樓夢》《三國演義》以及相關歷史紀錄片等,這樣學生對于完整的作品就有了大體的輪廓和概念,課堂學習也就更容易進入文本,理解內容了。
3.影視資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渲染
對于中學語文課本中的重點部分和學生較難把握的部分,教師可以借助影視資源對其進行渲染,豐富課堂信息量,擴展傳授課堂內容的渠道,進而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例如:對于人物外貌描寫的教學時,由于年代不同,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比較抽象的,此時,運用影視資源展示畫面可以加深感知。
4.影視資源在課后復習中的鞏固
學生對于學習內容進行消化和鞏固,如果能夠結合課堂上的影視資源,那么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就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并且,由于課堂教學的時間有效,對于一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易展開的教學內容,可以在課后輔以影視資源的形式幫助學生進行鞏固和記憶。
總之,影視資源的合理整合并運用于語文教學,對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思維發展等方面都有著出人意料的作用和效果。但是,教師切不可抱著省事的心態,放棄了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而完全讓位于影視資源,從而走入語文教學完全依托于影視資源的教學誤區。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影視 高中語文 教學
用活動的電影來教學生,要優于教師的教案講解。影視有著多元綜合特點,是最具魅力的綜合藝術,它利用獨特的影視語言,表現生活,表達情感,是現今人們最喜歡的一種藝術形式。如果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恰當引進影視藝術,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教育和實際需要,結合課文觀賞影片進行教學,這將會使教學過程獲得極大地張力。
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將影視引進高中語文教學,妙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影視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進行課文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課文,完成相關的文本解析,然后觀看電影,調動學生情緒,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一教學活動,足以展示了影視的優越性,明證了影視是教學中極為可貴的外物憑借,巧用影視可補充文字教材無法傳遞的空白,能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收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當收看《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一幕時,文本中感受不到的賈府的氣派一下子鮮活地展現在眼前,畫面上讓人感受到了賈府這簪纓世家的氣派:奉皇帝之命“敕造”的寧、榮兩府,皇帝御筆所賜的“榮禧堂”的匾額,室內的陳設,就連仆婦們的吃穿用度、交接禮節……處處都表現出賈家不同凡響的尊貴地位。在這種直觀的影視鏡頭中,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林黛玉進賈府時為何會那樣“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去”的小心謹慎。此情此景,令我們不禁為這個美貌多情、體弱多病、寄人籬下的孤傲才女掬一把同情淚。一組組影視鏡頭,使作品中抽象的文字符號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面容,使學生深刻感悟了課文內涵,生動地感受到了作品的藝術美,獲得了精神的陶冶。
二、運用影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影視藝術以其獨有的光、電、聲、像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的特點來刺激人的感官。媒體是人體的延伸。影視藝術正是人體視覺、聽覺的延伸,它能活動、立體地再現課文場景,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獲得與課文相關的知識。
比如:在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時,筆者首先引入了《漁舟唱晚》的古箏名曲,再配上一幅幅與詩歌意境相契的影視鏡頭,畫面以古畫為主,色彩偏于冷色,都與田園相關,力求與詩意契合,極力達到靜、淡、雅。精彩的影視鏡頭與精美的詩文結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使他們更好地理解了課文,而且使他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詩人的情懷,獲得心靈的凈化。
三、運用影視提升名著鑒賞能力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鑒賞水平。文學名著作為經受了歲月洗練的黃金,對人們的精神世界產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都選自名著名篇,可喜的是這些名著大多被改編成了影視,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將這些影視引進課堂,在教學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拓展、探究,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會文本意蘊,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從而使學生的審美情感得以升華。
在《老人與海》的教學中便體現了這一特點:觀看《老人與海》之后,學生更多明白了人生的成敗到底如何衡量,從影片中看到了成功的定義不止一種。在世俗的眼光里,桑迪亞哥也許是一個失敗者,但在海明威看來,桑迪亞哥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無論在怎樣艱苦卓絕的環境里,都憑著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的英雄。由此深悟到:人生的道路充滿艱難、坎坷,不向困難和厄運屈服,具有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他便是成功者。
篇9
[關鍵詞] 哥倫比亞大學;影視教育;啟示
近年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業界競爭的加劇,影視業對影視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無形中對影視院校的培養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在影視院校數量激增的情形下,如何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提升他們在就業中的競爭力,以適應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是擺在影視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難題。本文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為例,闡述美國影視教育中的一些具體做法,以期對國內的影視教育有所啟示。
一、哥倫比亞大學影視教育的現狀及課程特點
哥倫比亞大學的電影與廣播電視專業并不在同一學院,電影專業在藝術學院,而電視專業在新聞學院。
(一)電影專業
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School of Arts)有電影、戲劇、視覺藝術和寫作四個專業。電影專業側重于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和超強寫作能力的學生。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從技術到文化內涵上了解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而且有了較強的動手能力。通常,本專業的學生在第二年學期末的時候,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決定自己未來2年的方向;并且選擇與專業相關的12門主修課以及3門專業以外的選修課。①
可以說,哥倫比亞大學藝術學院電影專業堅持精英教育為主。本科階段學生可獲得文科學士學位(BA),研究生階段分文學碩士(MA)和藝術碩士(MFA)兩個方向,文學碩士(MA)多為一年到兩年的Film studies(電影學)方向,主要學習和研究電影理論知識。而藝術碩士(MFA)專業為 MFA film production(電影制作),此學位主要從事電影制作、寫作、導演和后期工作。
由于堅持精英化的辦學指導思想,因此,學院設置了嚴格的入學條件。在課程安排上,學院力求將職業訓練與綜合性大學的文學藝術教育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綜合能力作為首要目標。這對專業教師是一個挑戰,一方面,他們需要有豐富的電影從業經驗,另一方面,他們還要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院與業界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學生在本科階段,可以到電影公司實習,還可以參加哥倫比亞大學大學生電影公司(CUFP)――一個學生自己運營的供學生實踐的公司。通過這些措施,學院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二)電視專業
哥倫比亞大學電視專業隸屬于新聞學院,由普利策捐贈200萬美元,創辦于1912年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被公認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新聞學院之一。由其評選的普利策獎,是與“諾貝爾獎”“奧斯卡獎”齊名的獎項,在全球新聞界擁有崇高的地位。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電視專業課程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理學碩士(M.S.)為主,也就是說學院只有研究生教育而沒有本科教育,而且碩士學位教育僅用10個月時間完成。學院“每年錄取大約200名學生,其中三分之一剛從大學畢業,很年輕,21到22歲;還有三分之一作為專業記者工作了大約5年,他們年紀大些;剩下三分之一的學生打算改變自己原有的職業,他們過去當過商務律師、醫生、教師、士兵、職業廚師等。”[1]電視專業的全日制學生必須修完秋季學期的8個學分的廣電方向的《報道與寫作I》《廣電新聞寫作》和春季學期的《廣電業務》。②
在課程設置上,學院把課程分為秋季學期和春季學期,綜觀其課程,我們發現,“除了核心的專業精神方面的課程以外,絕大部分時間就是實際能力的培養。”[2]在秋季學期中,有《商業和金融新聞》《國際報道》《環境報道》等課程。通過學習,學生對該課程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春季學期的媒體工作室(Media Workshop),則為學生提供了絕佳的實踐平臺。廣播電視工作室為《電視晚間新聞》《電視敘述與廣播》。③此工作室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創辦的電視臺,學生通過在工作室的鍛煉,不僅增強了動手能力,而且對于將來所從事的行業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提高了就業時的競爭力。
可以說,哥大新聞學院電視專業的課程設置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為業務性課程在課程總量上占有絕對優勢,這就要求教師有很強的實踐能力。目前,學院擁有全職教師35人,此外還從各大媒體聘請了100多名兼職教授,有人曾對學院的教師構成做了統計,對其中25名教師分析發現,擁有博士學位的5人,占20%;有碩士學位的13人,占52%;其余是擁有學士學位。同時這些教師都有媒體從業經歷,有1~3次媒體工作經驗的5人,占20%;有4~6次媒體從業經驗的13人,占52%,有7到10次媒體從業經驗的7人,占28%。[3]有些教師甚至獲得過普利策獎,正是這樣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深厚的電視業從業背景,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精神,使他們在以后的電視業界工作中取得了不凡的業績,更有一些人成為美國電視業骨干。
二、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電視專業的課程改革
實際上,哥大新聞學院電視專業的教育模式在前幾年就引起了爭議:短短十個月能培養高質量的學生嗎?電視業的發展對電視專業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院培養模式能否適應這樣需要?哥倫比亞大學首先對這樣教育模式進行了反思,并在2002年末到2003年初掀起了一場針對電視教育的大討論,最終新聞學院又推出了為期一年的文學碩士項目(M.A.)。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博林格(Lee C.Bollinger)解釋了設置此項目的初衷:“這個新的學位是為了符合新聞學院創建者普利策的設想,因為普利策認為,新聞業必須適應其在社會中的變化角色,科技飛速發展,必須用專業知識武裝記者,這樣他們才能準確、清晰、深刻地進行報道。”④
文學碩士項目是在理學碩士項目基礎上推出的,申請人必須獲得了新聞學碩士學位或者在電視業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果說在理學碩士項目階段,學生只是以一個普通電視記者的身份了解所要報道的領域,而在文學碩士階段,學校則將向學生提供更有專業深度的知識,比如,經濟、法律方面的專業知識。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學院將邀請其他院系的教師參加到這個項目中來,這些教師負責講授專業知識。學生做碩士論文時,將有兩名導師,一位是來自于新聞學院,另一位則是學生所選修專業方面的教師。看來,文學碩士項目把電視報道技巧與所報道領域專業知識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使電視教育達到了專業化水平,提高了學生就業時的競爭力以及工作以后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哥倫比亞大學影視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哥大培養的學生在進入影視界后,獲得了各種獎項,更有一些人成長為影視界的領軍人物。結合我們的基本國情,借鑒哥大的教育模式,對于我國影視人才的培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高校影視教育必須進行定位,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
美國高校影視教育有著明確的定位,培養目標清晰。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以培養專家型記者為目標,他們在學生的選擇、課程的設置上,都按照這一定位有條不紊地進行。這給我國高校影視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啟示。
定位不準,培養目標模糊,可以說是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的一大弊端。那么,高校影視教育如何進行定位,實際上,就是要有獨特的培養措施和培養目標。各高校可結合市場需求,根據自己本身的特點,“要抓住六個環節來實施,即: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學科建設、師資建設、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等。”[4]
(二)改革課程設置,突出影視專業特色
高速發展的我國影視院校在課程設置上大部分堅持通才教育的觀念,文學藝術、歷史文化等課程占據很大比重,使影視專業喪失了專業特色。我們在哥大新聞學院理學碩士項目的課程設置中發現,大部分是新聞學專業課程,還有一部分是有關新聞專業職業精神的課程。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通過學習影視專業職業精神的相關課程,不僅僅能把影視工作當做一種謀生手段,更能深刻地了解影視從業人員所肩負的巨大社會責任,指引他們為影視業奮斗終生。
除了影視專業課程外,其他課程也需要開設。因此,我們應像哥大新聞學院推出的文學碩士項目一樣,讓學生選修一兩門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比如經濟、法律等,以使學生在進入影視業后不但上手快,而且后勁足,當然這需要與其他院系合作才能完成這一工作。
(三)加強教師影視實踐技能培訓,努力提升專業教學水平
哥大新聞學院所有教師都有在媒體工作的經歷,可以說,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的實踐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動手能力。
由于我國影視教育式的擴張,使許多不具備設置此專業的高校紛紛上馬,一個直接的后果是師資不足。有些教師沒有影視專業知識,更談不上影視從業背景。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第一,根據所教課程,院校應安排教師到相應影視單位掛職鍛煉,這樣可以了解影視制作流程,更能洞悉此行業的發展現狀,對于教學和科研將大有裨益;第二,可以把教師送到重點院校進行進修。
(四)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為了適應市場需求,打造就業競爭力,影視院校必須為學生尋找實踐機會。當然,學校可聯系當地影視單位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但這不可避免地擁有諸多弊端:比如實習時間過短、實習時間與學習時間沖突等。因此,學校應挖掘自身資源,在學校內部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像哥大新聞學院、藝術學院一樣,我國影視院校也應擁有自己的電視臺、廣播電臺等,使學生能把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地融合起來。
總之,我國影視業飛速發展,高校影視教育只有適應形勢,以市場為導向,借鑒發達國家影視院校的教育模式,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培養出讓社會和影視界滿意的影視人才。
注釋:
① From the web: arts.columbia.edu。
②③ From the web: journalism.columbia.edu。
④ Scott Jaschik:Columbia Rethinks Journalism Education,from the web:。
[參考文獻]
[1] 蔡雯.整合相關學科資源,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對美國新聞教育改革的調查及思考[J].中國記者,2005(07).
[2] 吳信訓.美國新聞教育掃描及啟示[J].新聞記者,2006(07).
[3] 黃鸝.美國新聞教育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146.
篇10
論文摘 要:目前,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本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以影視為代表的大眾文化與古老的傳統文學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了解這種文化現象的現狀,分析此文化現象的成因,從而預測文學的發展趨勢。
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民眾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著市場經濟社會帶來的各種新鮮事物,其中正面臨著一個更深層次的困擾,即倫理道德、價值規范和文化觀念的急劇變化的問題。
我們應當關注中國文化的發展趨勢,在社會市場經濟和功利心態的引導下,人們放棄了以傳統精英文化為代表的深度文化,取而代之的是以現代大眾傳播媒介為依托,以此時此刻為關切中心的消費文化,即大眾文化。以下就此文化轉型中的一種文化現象作具體分析,透過這種現象來探求這場文化轉型的深層原因。
一、影視文化中文學作品改編的現狀
“從小說到影視”是一個常說常新、屢談不厭的重要話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影視藝術創作中對文學作品的借鑒和改編,帶來了影視劇豐富多彩的形態,特別是當代生活內容、生活觀念及生活狀態的豐富多彩,使影視劇的改編和創作呈現出多元化的風格,從內容到主題涉及到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影視藝術一道重要的風景線。
文學作品中的深刻思想,暢銷小說中的動人情節,成為不同導演所鐘情的改編對象。[1]經過改編而成的影視劇,不僅在當代影視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大獎的評選中不同凡響。德國施隆多夫的《錫鼓》,美國的《克萊默夫婦》,我國的《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都是世界影壇上不可多得的精品。由此可見,即使在影視技術與藝術走向成熟的今天,改編仍然方興未艾,正繼續創造著一個個動人的“銀幕神話”。他們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向我們招手,吸引我們深入其中,探究一二。
目前影視改編創作呈現以下幾種狀態:
(一)對古典名著的改編
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最繁盛的明清時代,已聚集了眾多改編者的目光。四大名著被首先請上銀屏,一飽國人眼福。此外,《聊齋志異》、《封神演義》、《三言二拍》等一系列古典名著也不甘落后地在銀屏上創造著各自的世俗神話。不難看出,觀眾對其喜愛程度和觀賞熱情遠遠超過了根據外國名著和現當代名著改編的影視劇。從這一方面恰恰可以看出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強大的生命力。
(二)對歷史題材的改編
在《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這幾部古典名著被逐一品嘗后,改編者開始逐個朝代尋找可供改編的歷史素材。于是接踵而來的《末代皇帝》、《秦始皇》、《唐明皇》、《康熙大帝》等歷史劇爭相出臺,它們多以長篇電視連續劇的面孔出現,極盡述說之能事,由點及面,極力鋪陳。從當今上映和正在拍攝的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來看,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令人咋舌,而且每一部都在數十集以上。在中華民族浩浩蕩蕩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改編者可謂“溯洄從之”,沒有一個朝代不曾被涉獵。
(三)對當代暢銷小說的改編
暢銷小說一直是影視劇改編所鐘情的對象。“暢銷”意味著通俗,流行,意味著被當時的社會大眾所接受和歡迎,意味著有較高的商品價值。這一切都是影視劇作為大眾傳媒本身所需要的。因此,影視劇和暢銷小說似乎有著天然的親緣關系。對暢銷小說的改編往往使影視劇更為暢銷,而且經常會產生國際影壇的扛鼎之作。如《辛德勒的名單》(根據托馬斯·肯尼利同名紀實體小說改編),《侏羅紀公園》(根據邁克爾·克賴頓的同名長篇小說改編),《阿甘正傳》(根據溫斯頓·格盧姆同名小說改編)。
二、改編熱潮的深層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文化轉型不可逆轉的趨勢呢?
本雅明曾把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傳統的鄉村社會,資本主義階段以及二十世紀高科技社會,對應著的分別是故事——現代主義語言與詩歌——傳播媒體。這一觀點說明了文學藝術從講故事的口傳方式,經過特別的文學寫作發展到機器作為媒介的傳播方式。[2]
因此,在當下,以大眾媒體為核心的電子媒介必將對文學秩序產生強烈沖擊。正如有學者認為,在高度信息化、技術化、商業化語境中,世紀之交的社會已從“讀寫時代”進入了“讀圖時代”,而影視即為“讀圖時代”的典型代表。究其原因:
其一:文學隱藏在單一的語言載體中,而影視是把建筑、雕塑、繪畫、音樂、文學、戲劇的諸因素綜合起來,故事和戲劇情節是圖像的動態,音樂伴隨著圖像,圖像隱含了思想,反映著生活。[3]讀文學,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看電影、電視,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圖像,聽到的是聲音。因此,“讀圖時代”的來臨也標志著社會文化由文學主體轉變為影視主體。
其二:文化主體兩個向度的變化,無疑給由傳統延伸而來的文藝受眾帶來接受方式的改變,而最直接的改變,就是由欣賞型轉化為消費型。[4]從某種意義上說,消費心態是90年代文藝受眾的最主要的藝術意識方式,“消費”已成為話語中心,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消費者的消費傾向日益凸顯,“看不見的消費之手”不僅是外部環境的制導因素,更直接滲透到文學的組織、生產、流通與接受過程中。純文學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窄,經濟時代的文學從寫作到出版再到評審,已經越來越難以抵抗商業化與消費主義思潮的沖擊。
其三:在文學中,形象和思想通過文字這一載體間接地表現出來,而形象和思想又源于作者的心靈,可以說文學的白紙黑字始終是由心靈來灌注的。而電影、電視都是以一種技術力量在改變著文學所依托的那種自古而來的觀念體系,在影視文化中,從表層到深層,從現象到本質,已經不同于心靈活動的微妙,不同于文學表現的詩意,而是一種能“看”得見的圖像,它帶來了新的時空觀和本質觀。在影視中,圖像是主體,任何人都可以看圖像,而在文學中,只有識字的人才能讀文學。
三、改編熱潮的發展趨勢
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影視藝術創作要實現自身的審美價值必須通過觀眾的欣賞。如果一部作品不能為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的話,那么它的審美價值就不能得到實現,也就沒有任何美學意義。欣賞它的觀眾,層次越寬廣,人數越多,它的審美價值和意義所能發揮的作用也就越大,文學作品也是如此。[5]因此,在當前社會,不論文學家還是影視編劇或導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大眾的喜歡,自然而然,他們就把“雅俗共賞”作為自己作品的美學追求。
那么,我們如何正確理解“雅”和“俗”呢?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有不同的理解。我們理解的“雅”是指符合藝術審美特點的規律,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深意和藝術創造性的作品;我們理解的“俗”是指通俗易懂、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高雅之作其優點是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缺點是可能不易為廣大群眾所接受。通俗之作其優點是能為廣大群眾欣賞,缺點是可能淺顯,缺乏深意,甚至流為低俗。因此,最好是能使二者結合,各取其長去其短,既能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又能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這就是雅俗共賞的好作品。
總論
現代文學藝術由于其日漸顯露的商品化形式,使得現代藝術、現代科技與工商業生產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文學作品為代表的高雅文學在面向更廣大的讀者的“大眾化”過程中,也放下了“正統”的架子,不斷地向普及教育的方向發展。人們需要在激烈競爭的工作之外享受到一些輕松、愉快,而影視文化也在做大量的文學和文化的普及工作。高雅文學主動向大眾文化靠攏,而大眾文化主動向高雅文化提升,這兩種“主動”就是現在文學最清楚的格局。我們說大眾文學也好,高雅文學也罷,其目的是使讀者在娛樂的同時提高文化素養和知識涵養,在陶冶情操的同時得到精神的力量。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大眾文化已初見端倪這一事實,通過良性地引導高雅文學(以傳統的文學作品為代表)和大眾文學(以影視文化為代表)的整合,在普通民眾的生活世界深處挖掘和培育出現代化的人文精神。
注釋:
[1]趙鳳翔,房莉:《名著的影視改編》,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33—234頁。
[2]詹姆遜:《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314—315頁。
[3]張法:《走向全球化時代的文藝理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