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科研究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01 17:4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學科研究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雖然我國在高中化學教育中開展科學方法教學已有30多年,但是由于沒有完全系統的內容體系,因此科學方法教學在實施的時候比較隨意,實際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首先提出構建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的體系。然后,分析了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的現狀。最后,提出了構建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的具體策略,包括強化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關于科學方法教學的力度;強化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對科學方法教學的學習;增強高中化學教師的科學方法教學的培訓;加強高中化學教學儀器的配備。
關鍵詞 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實踐
我國在高中化學教育中開展科學方法教學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然而由于沒有完全系統的內容體系,因此科學方法教學在實施的時候比較隨意,沒有完備的計劃性,實際的效果并不理想。雖然國內對于高中化學科學方法的教學有些研究,但是它們主要體現在強調科學方法對于高中化學的教學作用大和意義深遠,如何構建系統的科學方法的實踐與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筆者要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探討構建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的體系,試圖提出構建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的策略。
一、構建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的體系
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究其本質而言,是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學生作為被傳授知識的主體,兩者之間教學與被傳授之間互動所采取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手段。所以,高中化學科學方法的教學是教師不斷地與學生互動,逐漸地認識、發展,最終總結而形成的。基于這一過程,科學方法教學需要從三個層次來構建。
哲學的最高層次。科學方法教學必須符合哲學的方法,哲學方法是辯證法中的最高級。哲學方法中的唯物辯證法和系統方法等都可以作為理論基礎,應用于科學方法教學中。雖然,哲學方法常常給人們的印象是抽象的、難懂的,但不能不說,哲學是問題解決的指南針,它能指示出問題正確解決的方向,幫助人們避免疑惑,最終到達任務的終點。
一般研究方法。這是最普遍的、最基礎的方法,適用于各門自然學科的研究,對于各領域的研究與貢獻也是非常大的。一般研究方法包括:觀察、調查研究、抽樣分析和實驗等等。
特殊、特定的研究方法。這是針對某一特定的學科或某一領域特殊的研究方法,它不能適用于每門學科的研究。例如,氣體密度法只能用于測定各種氣體的分子量,示蹤法只能用于化學領域中的化學反應機理等。
二、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的現狀分析
雖然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科學過程與科學方法”的教學目標,目前的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與過去相比是有一些進步,但是當前的實施效果還是不理想。根據筆者對當前教學的現狀分析,主要原因是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1)科學方法教學的目標不夠明確,化學教師很難把握,所以科學方法教學可有可無。
(2)不能完全理解科學方法教學。很多化學教師不明白什么是科學方法教學,甚至有些教師認為化學學科方法教學,就是科學方法教學。
(3)不夠科學地表述科學方法教學目標。例如表達科學方法教學時,分不清誰是教學的主體,誰是客體;科學方法教學的評價標準也不夠清晰,讓化學教師很難衡量實際的教學效果。
高中化學新課標中雖然提出了要科學方法教學,但是卻沒有明確規定科學方法教學的具體目標、評價標準等,這使得這種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難以很好地具體操作,所以導致這種方法教學一直處于隨意狀態。
三、構建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學的策略
從高中化學教育中實施科學方法教學的現狀來看,對于其中所存在的問題,急需得到解決,筆者結合多年實踐,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以下構建策略。
(1)強化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關于科學方法教學的力度
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從關于科學方法教學的內容來看,其采用的科學方法教學中的感性認識方法偏多,而對于理性認識的方法則采用的較少,由于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是高中化學教材編寫的重要的依據,這也導致了現有的高中化學教材中的感性認識方法的內容與理性認識方法的內容過于偏失平衡,這對于學生從感性認知角度和理性認知角度認識化學,甚至對全面的認識化學都帶來不利的影響。對此,筆者希望在高中化學教材中增強歸納演繹、模型等理性認識方法的教育,以培養學生更好地學習化學,認識化學。
(2)強化高等師范院校學生對科學方法教學的學習
高中化學教師對科學方法教學的掌握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其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學的質量的好與壞。因此,這也要求我們加強對高中化學教師學習科學方法教學的培訓。對于還在高等師范院校,未來將成為化學教師的學生,相關院校應該加強科學方法教育的教學,使這些學生在任職化學教師之前便熟悉掌握科學方法教學,且具備運用科學方法教學的能力。
(3)增強高中化學教師的科學方法教學的培訓
由于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沒有很明確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也沒有具體的建議與方法,而據了解,很多對化學教師的培訓也沒有相應的科學方法教學的內容,這樣的現狀,也要求我們急需在高中化學教師再培訓的過程中加入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強化高中化學教師科學方法教學的意識。加入且強化高中化學教師的科學方法教學的培訓已經刻不容緩。
(4)加強高中化學教學儀器的配備
無論是科學方法教學的內容,還是在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中,都有涉及到關于化學學科研究方法的教學,例如電化學分析法等等,這些都要求使用相關的化學儀器,然而,在很多高中學校里,這些儀器或者沒有,或者不夠完備,導致高中化學的科學方法教學不能較好的實施,希望相關部門加強學校化學教學儀器的配備,以使科學方法教學更好的開展實施。
參考文獻
[1]濮江.高中化學科學方法教育內容體系的構建及實施[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4.
[2]楊少波.新課程理念下高中化學科學探究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03.
篇2
[論文關鍵詞]教育科學 量化研究 文獻研究 思辨研究 質化研究
教育學科理論和體系的建構,依然是今天教育研究者的一項重要使命。教育學學科界限的模糊性,決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則是教育科學理論建構的根本有效路徑。
一、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及其分類
如果將教育學科歸為社會科學范疇的話,那么,社會科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即量化研究、質化研究和文獻研究方法,理應成為教育學科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和手段。而思辨研究依然會是教育學科研究中一種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因為教育研究者面對的是一個有意義的、價值關涉的教育世界,教育學科所蘊含著的人文精神和人性特質,使它與人文科學有著天然的聯系。
因此,教育科學研究方可歸納為四大基本類別:量化研究方法(實驗法、定量調查法、數理分析和測驗等)、質化研究(人類學方法、定性調查法、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和思辨方法(注重純粹的邏輯推理的一種哲學思辨)。雖然,量化研究與文獻研究、定性調查法等一樣,都具有一定的科學屬性,具有可積累性、可修正性等特征;都強調對資料數據的科學收集和有效占有,通過嚴密可靠的數據資料為尋求事物間的規律性聯系和科學性結論提供必要的事實和依據(當然,量化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和測量所得出的相關數據屬于第一手資料,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中的數據則主要來自于文本,屬于第二手資料),但由于研究技術、手段、方法的差異性,決定了它們屬于不同的研究方法類型。
二、量化研究的廣泛使用是教育科學研究日趨成熟精細的標志
廣義上的實證研究包含量化研究和質化研究。學者張紅霞認為,實證研究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比如,個案研究如果能把每一步操作都詳細地記錄下來,就可以認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重復性。而我們這里所指的量化研究屬于狹義上的實證性研究,即主要以實驗、調查、測驗和數理分析等自然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的實證性研究。實證性研究作為社會科學的一種研究范式,倡導將自然科學實證的精神貫徹于社會現象研究之中,主張從經驗人手,采用程序化、操作化和定量分析的手段,使社會現象的研究達到精細化和準確化的水平。
20世紀初,德國學者梅依曼和拉伊力倡把教育研究從哲學思辨傳統中脫離出來,走科學化、實驗化的路徑,要求通過科學的驗證來發現和陳述事實,提出只有通過實驗與觀察,在有意識地簡化要素條件下研究教育現象中各種復雜的因果關系,教育學才能成為一門科學。
一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科學的各種理論、方法與技術蓬勃發展,研究方法日趨精細,并陸續引入教育研究領域,促使教育研究呈現出不同的取向和形態。從西方教育科學的發展歷程看,教育科學對實證研究方法的借鑒、吸收是其發展和成熟的重要標志。教育研究者通過對教育實踐中各種數據的調查、分析,通過對文獻研究、質化研究、思辨研究等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對教育實踐中的眾多實然問題給予問答,并進行了理論上的有益探索。
以教育管理學的發展為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教育管理理論的興起,教育管理科學論成為美國教育管理研究的一個主流性理論學派。“教育管理科學論將自身奠基在邏輯實證主義的基礎上,強調教育管理研究立場的價值無涉,強調教育科學理論的描述、解釋和預測功能,強調教育科學理論的可應用性、可操作性,強調量化研究,重視測量、數據統計,強調觀察、實驗的重要性,偏愛用圖標和模型說明問題”。盡管教育管理科學論在20世紀70年代后遭到了教育管理主觀論和價值論的挑戰,然而,縱觀今天美國和歐洲的教育研究,量化研究方法依然占據著研究方法的重要地位。
馬爾科姆·泰勒在分析了歐洲2000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和影響性的17種英文高等教育專業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后得出結論: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占主導的只有三類研究方法,分別是:文獻分析(37%)、多變量分析(26%)以及訪談(17%),這三種研究方法占到文章數的80%之多,即文獻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質化研究分別占據了發表文章的37%、26%和17%。馬爾科姆還認為,這種現象并不奇怪,因為在所有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像文獻評論、問卷調查和訪談這些方法都非常普遍。
從我國教育研究的現狀看,國內主要教育類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馬爾科姆所指的諸如概念分析、批判和現象學等思辨類型的研究方法,而關于量化研究方面的文章內容比較單一,比如,調查問卷類文章主題主要集中在學生經驗方面,諸如大學生就業、創業、學習等。有學者在分析《教育研究》所發表的文章后指出,它共登載的165篇研究論文中,主要以思辨、歷史文獻分析、比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論文為主,占86.7%,其中思辨類論文達115篇,又占有絕對優勢(70%)。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學方法完成的調查報告、實驗報告和數理分析研究論文共計22篇,僅占13.3%。
三、量化研究的運用與效用范圍
在教育領域中,量化研究要求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設并確立各種關系變量,通過概率抽樣的方式選擇樣本,使用經過檢測的標準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數據,同時將事物在某一時刻凝固起來,對數據進行分析、驗證,建立不同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必要時使用實驗干預手段對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對比,進而檢驗某種關于事物客觀規律的理論假設。在研究過程中極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對研究的影響,盡量做到價值中立。由于量化研究所具有的客觀性,以及具有明確、具體的操作程序、可驗證性和可重復性等特征,它在宏觀研究、因果分析、規律性和趨勢性問題的分析、描述、預測及驗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馬爾科姆對高等教育文章研究方法特點的總結看,采用量化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系統政策、課程設計、高等教育評估和評價、學生經驗等研究層面和主題方面,關于教學質量、院校管理等研究則較多采取了混合研究方法。由此可見,教育科學中的量化研究適用于下述研究。(1)適合于宏觀研究。即比較適合于教育政策、教育規劃和教育預測方面的研究,適合在宏觀層面上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趨勢性的特征預測,通過教育現象的平均情況和抽樣總體的代表性,以求發現問題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新視角。(2)適合于對教育現象進行數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關分析,發現趨勢性的因果規律和相關規律。例如,研究高等教育經費投入與GDP之間的數量關系、專業結構與經濟結構的相關性分析等。(3)適合于課程改革、教育評估和評價、學生發展等方面的評價、描述和預測性研究。通過觀察、實驗、測量,將數據加以分析和歸納,發現和推斷具有代表性的、可推廣的特征和模型。(4)能夠證實或證偽已形成的理論假設,并不斷地修改或完善已有的理論假設。比如,學習心理領域的許多理論就是通過驗證或證偽方法發展起來的。
信度和效度是關系到量化研究結論準確和普遍意義的關鍵性要素,而無論是觀察、實驗、測量、數據統計,還是用圖標和模型說明問題,其設計和研究難度都比較大,對研究者有很高的技術要求。因此,研究者除了需要具有嚴謹規范的求實精神、較強的演繹歸納分析能力外,還需要對研究問題能夠給予合理假設,需要具有一套完備的操作技術,包括抽樣方法、資料收集方法(如問卷法、實驗法)、數字統計方法(如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等。研究者不僅要找到一個合適的樣本或者選題值得進行大樣本調查,同時在問卷設計、樣本選擇、信度和效度檢驗、分析工具、分析深度、合作溝通等諸多方面都應具備科學的態度和較高的專業水準。
四、基化研究的優缺點辨析
實際上,教育科學中的量化研究雖然強調事物的“量化”,即通過對觀察、實驗和調查,獲取客觀材料,從而歸納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但其根本意義依然在于尋求一種規律性認識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只是量化研究更追求和強調科學的程序、手段和步驟,依靠對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和相關關系進行調查、測量、計算和分析,以達到對事物“本質”的一定把握。一般來講,在研究階段上、對問題的認識程度上,定性是定量的基礎,定量是定性的更高階段。從這個意義上看,量化研究方法有以下優點。(1)量化研究方法符合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教育研究可以定義為對數據(用于分析和研究的各種數字、文字、圖象或其他形式的資源)的系統收集和分析,其目的是對教育的方方面面進行有效的概括、預測、干預和說明。”(2)量化研究有利于數據資料的有效積累,有利于對研究問題的深度解決,有利于克服教育研究中的主觀性和各種偏見。如果我們想對大學的教學改革評頭論足,必須比較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型大學和普通大學的教學現狀,否則難以令人信服,而這很難通過思辨或文獻等方法來完成目的。大學教學的實際狀況和學生對教學質量的真實想法,只有通過問卷調查等量化研究方法才能夠真實地得以反映。以張紅霞、曲銘峰的《研究型大學與普通高校本科教學的差異及啟示——基于全國72所高校的問卷調查》為例,該文章通過對研究型大學與普通高校本科教學的差異性的問卷調查,通過大量調查數據的整理分析,客觀真實地為我們揭示了不同類型高校的大學生對教學的滿意度情況和影響滿意度的相關因素。其得出的結論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研究型大學(北大、清華除外)的教學質量問題普遍嚴重;教學經費不足是質量問題的首要原因。由于研究者客觀中立的研究立場和科學求實的科學態度,由于問卷內容的嚴謹規范和數據資料的真實可靠,盡管結論令人意外,但卻很難否認該結論的真實性。(3)量化研究能夠通過清晰易懂的圖表、數字或簡短的文字說明事實、實質和趨勢。比如,馬丁·特羅通過相關數字對高等教育精英階段、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15%以上)和普及化階段(50%)作出了科學論段,形象說明了高等教育不同發展階段的數字特征。
量化研究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量化研究除了對研究者的技術性有較高要求外,還需要研究者秉持一種客觀中立的立場,盡量堅持價值與事實的適度分離。但是,當研究者因某些原因想用自己的研究支持某種觀點時,就有可能產生偏見,這勢必會影響結論的真實性。雖然研究者應堅持價值無涉這一原則,但真正將價值與事實分離卻很難做到。(2)作為量化研究中的一種重要研究手段——問卷調查法,其抽樣誤差總會客觀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的總體效度受到影響。問卷調查和結果往往會受到經費和人為因素的干擾,而且,大多數問卷往往比較淺顯,不能深入到引出應答者真實意見和情感,也就不能揭示事物的內在規律。以《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一文為例,研究的主題是關于大學生自主創業現狀的調查,但調查的人群卻只有在校大學生,調查內容主要反映在校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創業意向與家庭背景關系、大學生贊成創業或不贊成創業原因、大學生創業知識等問題方面,而有些結論與問題內容不構成必然關系。比如,結論對策中的“政府應優化大學生創業的社會環境”與問卷內容無法呼應。(3)基于訪談法的量化研究結果的效度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訪談者的觀察能力、反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4)發現趨勢性的因果規律和相關規律具有相當大的難度。研究者在對復雜教育現象進行數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關分析時,不同變量的選擇會對結論產生極大的影響,而且,如政策等變量因素在實證研究和數據預測中很難得以體現。預測與實際的不符使人們在很大程度上對宏觀預測的科學性提出質疑。比如,關于高等教育發展規模的預測方面,20世紀90年代相關實證性預測文章對我國2010年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的最大膽的預測也沒有超出1000萬人,而2008年我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已經超過2 700萬人。在對教育現象的相關分析中,有些相關分析顯得比較牽強,令人難以認同。有時從一項相關研究的結果中獲得有關原因和結果的推論是困難的。當變量A和B相關時,研究者不能明確地推斷出是A引起B,還是A和B是由第三個變量C引起的。
篇3
隨著我國社會各個方面不斷高速發展,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課改將素質教育作為改革的重點。在這樣的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也應深入分析現階段自身存在的不足,從多個方面進行改革完善,筆者認為高中化學教學應更加注重將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以及情感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有機的結合。就如何完善高中化學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詳細的闡述。
二、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學方法改革
(一)高中化學教學方法應注重引入新課改教學理念
高中化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因此有關概念以及理論的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新課改要求素質教育但也不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全盤否定,實際教學方法改革過程中應更注重在已有基礎上不斷的完善。新課改制訂了科學的三維目標,高中化學課堂講授法應為這三個目標服務,應將講授的知識形象化、通俗化,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注重自己的語言表達,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施的作用。此處以課堂講授酸雨的危害為例,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網絡上提供的圖片、音頻、視頻等資料向學生展示實際生活發生的酸雨危害,這樣學生就可以對知識進行更直觀的理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有助于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
(二)發揮實驗課程在教學中的作用
除理論教學外,高中化學教學實驗也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對教學成果進行實際性的檢驗,是將教學理論與具體實踐緊密聯系起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對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強化,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切合新課改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實驗具體展開前應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既要通過實驗強化理論知識,又要通過試驗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實驗前應對實驗內容進行具體地講解,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以保證實驗的效果。教師的講解和演示不能代替學生的實際操作,應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進行實際操作,這樣有利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際實驗過程中教師應進行合理的分組,培養學生在團隊模式下互幫互助、協同合作的精神。實驗操作完成后的關鍵一環,就是對實際實驗過程及結果進行總結,這樣有利于對知識進行鞏固。對于高中生而言,其心智發展尚不成熟,因此,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以使學生真正做到學、思結合以及思、行結合,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實現實驗教學的目的,不應使學生對化學實驗教學只停留在感興趣、看熱鬧的層面。此外,除了一些復雜實驗外,教師還應針對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去運用體會,使化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高中化學教學應引入探究性教學法
探究性教學的具體展開形式是通過教師設定符合學生知識水平的研究情景,然后學生對研究內容進行獨立的思考來發現其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并通過討論、分析、實驗等過程對問題加以解決,這種教學方法有利于深化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從根本上講,探究性教學是一種具有強烈啟發性的教學模式,旨在通過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深入學習的目的。探究性教學這一教學方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極為適用,真正做到了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探究性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思辨能力、動手能力等能力,培養學生對于科學的嚴謹態度,并可從一定程度上開發學生的潛能。高中化學教學中引入探究性教學法可以使學生深入認識到知識的來龍去脈,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效果。比如,當學習完鈉與水的反應后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具體的問題,如鈉與硫酸銅溶液會發生怎樣的反應?這個問題應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進行思考。實際教學中,有的學生可能會從金屬活動性強弱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也就是說鈉具有更強的活性,因此,在硫酸銅溶液中加入鈉會生成銅;還有寫同學會從鈉與水的反應的角度出發,認為會有氫氣產生。經過討論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具體實驗,實際觀察反應現象。實際實驗中,學生會看到該反應既有藍色沉淀物,又有氣體產生,讓后通過積極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并常識寫出該反應的方程式。
三、結論
篇4
外科護理學在護理專業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時該門學科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更具備較強的操作性,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掌握現行方法的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最終提高教學質量,為臨床醫療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多的全面型人才。鑒于此,本文就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現存問題及優化教學策略進行簡單的探討。
關鍵詞: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問題;優化教學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222-01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健康問題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同時,由于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各種疾病患者也越來越多,醫療衛生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臨床醫療工作中,外科護理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為臨床領域輸送人才的重要環節-護理教學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而受到傳統教學思維模式的影響,目前的外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思維不靈活、實踐操作少等等,導致了很多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及時了解外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有效的優化策略至關重要。
1 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現存的問題
1.1 教學方法的運用缺乏整體優化:
通過大量的調查分析發現,目前的外科護理學教學方法依然沿襲著其它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主要傾向于專業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在學員綜合素質、獨立能力、責任意識、創新能力方面的培養和提高上非常的欠缺。學生永遠都在接受“權威言論”,很少去質疑,學生習慣跟著老師的思路走,缺乏自主的思考和判斷,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首先想到的是聽老師的解釋,獲取解決的辦法,長此以往,形成極大的依賴性。醫學領域與其他常規課程不同,這門課程的內容更加的深奧和抽象,知識類型本身就容易讓學員感到疲勞、枯燥,如果教學方式單一,更會加重學員的感疲勞、倦怠感,從而對學習興趣和熱情造成影響,最終影響到學習效果。目前在醫學領域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比較靈活的教學方式,常見的比如PBL教學、情景教學法,三環式教學方法等等,但這些教學方法在應用過程中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和作用。比如在應用PBL教學法過程中,教師分組隨機,仍是教師主講,所以學生反映病例分析比較枯燥,不熟悉、不理解臨床病例,學習較困難,這和教師對 PBL 的運用機械有關。
1.2 沒有引起對學生知識建構的重視:
從整體上講,外科護理學課程可以看作為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有前因,有后果,且各個環節銜接緊密,環環相扣,學生的知識構成需要一個搭“腳手架”的過程,高處的搭建需要基礎的扎實。教學方法的選擇需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和基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三環式教學法、PBL教學法等都是比較靈活、具有很好效果的教學方法,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應綜合對學生基礎知識能力、教學環境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
2 優化教學策略
2.1 加強對外科護理學教學老師的專業水平及職業素養的建設,提高其責任意識和專業水平:
在護理教學過程中,教學老師無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職業素養、專業水平直接關系著教學質量。而護士被人們稱為“白衣天使”。護理教師良好的職業形象影響著學生進入專業學習,通過教師對專業知識的精辟解釋和專科護理操作技能熟練演示,向學生傳達了護理專業人員的專業自信與實力,以此激發學員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和方向,獲得更多學習動力。因此,教學老師首先需要加強職業素養的提高,要重視和關心學生的學習,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的利益,根據學生的基礎能力、個性特征等方面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充分應用現代化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2.2 提高對學生知識建構的認識和重視,充分應用學生分層次教學:
在教學工作中,教學老師應破除傳統教學思維模式,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和操作能力的培養,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注意教授學生如果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教學方法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環境特點、學生特征等各個方面,可依據建構主義理論,重視學生知識的建構過程。雖然普通講授法在醫學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認,當代教學的發展需要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單一的教學方法和流于形式的教學方法均無益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3 優化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對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非常重要的營銷,在教學環境上首先應充分引進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從而實現計算機、音頻、視頻、電視多網合一;另外是在教室的設計上更加的靈活和人性化,將學生放在主置,比如可以按照“包圍式”的設計原則,將學生的座位逐層提高,如果是大教室則應保障教師的通風采光性,應為學生提供各種多功能示教室和模擬病室,日常教學中可靈活開展手術間模擬、交互急救練習設備、 ICU模擬等活動,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3 討論
綜上所述,目前在外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而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可以發現,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思想觀念、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在課程建設、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受限于傳統思維模式,單純的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法,教學方式傳統、枯燥、乏味,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學設備的建設上,由于更重視理論考核,不注重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各種臨床操作儀器、模擬設備等設備建設不完善,這些都制約了外科護理學教學效率的提高,對學生在未來臨床領域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外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首要的是轉變教學觀念,從傳統的思維模式中脫離出現,及時了解現代化人才的要求,了解實際情況,充分引進各種先進教學方法,加強對教學設備的建設與完善,合理優化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教學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為臨床工作的開展輸送高知識水平、高能力的全面型人才。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字: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探索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教學氛圍,通過各種措施來創造課堂氛圍來服務于教學。教學情境是教學課堂的基本組成要素,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然而,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學情境的使用出現了問題,那么這些問題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一、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的問題
1. 課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輸教學
課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輸教學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常見的問題。在素質教學、素質課堂這些名詞術語已被喊了多年的情況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依然是灌輸教學。尤其是在農村,老師基本上從上課的開始一直在念書,等把知識重點念完了,然后就是學生們的朗讀記憶時間。這種灌輸教學依然存在,依然被流傳著。例如,在講燃燒的課堂上,老師直接提出燃燒的三要素:可燃物、氧氣、溫度達到著火點。卻沒有告訴學生為什么是這三個條件,其他的條件可以不?例如,鈉在氯氣中燃燒,是沒有氧氣的,這又該如何解釋呢?因此,課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輸教學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常見的問題。
2.課堂上生活與化學聯系過少
課堂上生活與化學聯系過少也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常見的問題。化學本身就是與實際生活練習很密切的學科,通過生活中的現象來和化學學科融合,更能增添化學課堂的教學情境,使得生活性在化學學科得到充分體現。然而,在實際情況中,能做到這樣的卻很少,為了考試成績的分數,不惜采用機械式的教學方法,課堂上很少把生活與化學所學聯系在一起。因此,課堂上生活與化學聯系過少也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常見的問題。
課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輸教學、課堂上生活與化學聯系過少等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常見的問題。那么,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問題的原因
1.化學學科自身的局限性
化學學科自身的局限性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問題的客觀原因。初中化學學科在中考所占的比重比較低,卷面總分是60分,并且由于化學不同于物理學科,物理學科在初二的時候已經開課,而化學呢,新奇、陌生的。在剛接觸化學時,心理難免產生抵觸和不自信,使得不少學生放棄,因為它的分值并不是很高,通過記憶背誦照樣可以拿高分,面對這一現狀,老師們紛紛改變教學策略,相比很費課時的情境教學,理所當然受到冷遇。化學學科雖然屬于理科,但仍然有很多知識需要記憶背誦,例如,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的定義等。因此,化學學科自身的局限性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問題的客觀原因。
2.缺少教學資源的投入
缺乏對教學資源的投入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對教學資源投入的少,當然回報的也越少,具體表現在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化學實驗的投入。情境教學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一種較為有效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師隊伍具備這樣的思想與素質;化學,不僅是靠書本知識來反映各種反應的進行,而是需要必要的實驗來驗證各種客觀現象,化學實驗是學習化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缺乏對教學資源的投入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
化學學科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對教學資源的投入等是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問題的原因,那么有哪些措施來改善呢?
三、如何解決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的問題
1.加大對教學資源的投入
加大對教學資源的投入是解決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的問題的有效措施。加大對教學資源的投入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引進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另一個是加大對化學實驗設備的投入,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做好實驗。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一面這些教師具備較為先進的教學思想,使得初中化學課堂的情境教學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是提升了整個教師隊伍的素質。
2.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解決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的問題的有效措施。歸根結底,學習的主體仍然是學生,教學資源再怎么好,總的中心思想是不會變的。通過多媒體教學、探究性化學課題、化學趣味實驗、化學小游戲等來吸引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是解決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的問題的有效措施。
總之,由于化學學科自身的局限性、缺乏對教學資源的投入等原因使得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情境出現課堂仍然采用的是灌輸教學、課堂上生活與化學聯系過少等問題,通過加大對教學資源的投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來改善。
參考文獻:
[1] 周娜;新課程改革中化學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篇6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課程 整合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科教興國思想不斷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個教育領域。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成為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場由信息技術革命引起的教育變革,正在對教育的各個領域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由日本學者從社會產業結構演進的角度提出來的,實際上反映了一種社會發展階段的新學說。信息社會指信息產業高度發達、信息產業處于支配地位的這樣一種社會;信息化則表示向信息社會發展的這一過程。信息化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廣泛的概念。從其內涵來考慮,它是指信息的利用非常廣泛,信息觀念深入人心,信息技術產業的高速發展,信息咨詢服務業的高度發達和完善;從其外延來考慮,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環境。信息化作為一種趨勢,是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從以物質與能量為經濟結構的重心,向以信息為經濟結構的重心轉變的過程。
社會的信息化,必然要求教育的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就是針對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信息的獲取、傳遞、加工、再生和應用而言的。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義:第一,信息資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第二,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教育信息化的目的;第三,信息的網絡是大范圍有效傳遞信息的基礎;第四,信息化作為一個社會過程,必將受到人們在觀念、理想、意志、技能及團體利益、社會組織結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教育信息化應有與之對應的保障機制。今天,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競相出臺了以教育信息化為特征的新世紀教育振新計劃,希望以此搶占人才培養的制高點,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為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提供人才保障。一場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已在教育的各個領域的不同層面迅猛地展開。
目前有關“教育信息化”的內涵還眾說紛紜。我們認為,教育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將信息通訊技術充分整合應用在教育系統之中,是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及信息社會所特有的重要組織與理論管理方式在教育領域實現的一系列過程。
二、傳統英語教學模式面臨變革
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中,英語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呆板,英語的語音、詞匯、語法教學都是在脫離具體語言環境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師“廣播式”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缺少雙向的溝通,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很難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統一式”授課,滿足不了學生個性差異的要求,教師提供的有效信息量有限,教師是灌輸知識的主動施教者,學生是被動接受灌輸的對象,媒體是輔助教師向學生灌輸的工具,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近年來,我國在英語教學指導思想上特別強調應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實施從“怎樣教”到“怎樣學”的重心轉移。但如果仍沿襲舊的教學模式,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在以應付考試為目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就很難做到這一點。而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和網絡輔助語言教學(WALL)的引入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教學,使教學過程不僅“教師——學生”共同學習,而且增加了“學生——計算機”雙向交流,這樣就為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提供了條件的保證。在英語教學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中,CALL和WALL必然會使英語教學產生重大變革。
三、信息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強,生動有趣,實用性強,知識新等很多優點,對英語教學聽、說、讀、寫的各個方面均有較大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1.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磁性存儲介質存貯聽力材料。移動硬盤、優盤等存儲介質具有容量大、攜帶方便、容易保存、復制快捷等諸多優點。軟件及網絡聽力資源豐富,選擇空間大大增加。
(2)運用多媒體計算機播放聽力材料。這種方式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形象生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聽力中的難點。
(3)選擇語音純正、地道的英語聽力軟件,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掃清口音障礙。
2.在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應用
(1)人機對話。學生可以選取一些軟件來自主地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和表達。學生可對著話筒模仿計算機所播放的內容,計算機可以對此進行反饋,用以激勵學生。
(2)網上交談。學生學習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各自的語言水平和愛好,通過互聯網選擇不同的交談內容和交談對象,可以不出家門和外國人交談,和國內說英語人士交流,和教師、同學自由對話。
3.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運用多媒體課件,提高英語課文教學質量。CAI即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具有能集成文字、圖像、影像、聲音及動畫等多種信息功能。多媒體的運用可以使課堂教學容量相對增大,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多媒體課件的形象生動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
(2)應用網絡信息資源,提高英語閱讀效率。它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英語閱讀教學中許多問題,例如,閱讀題材狹窄,內容陳舊,訓練方法單一,呆板等問題。而網絡具有信息豐富,題材廣泛且新穎、反饋及時等特點,它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在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1)利用多媒體課件,激活寫作背景。教師可在屏幕上顯示一些迷人的畫面,關鍵詞語,或者播放一段故事,讓學生觀其形,聞其聲,然后有所感而寫。并且,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練習,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詞匯用法和句型及語法項目后,逐步地進行寫作訓練。
(2)利用網絡優勢,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電子郵件的出現,縮短了交流的時間和距離。教師可指導學生結交國際筆友,發送電子郵件,讓學生在交流中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四、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整合
1.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原則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整合”,首先需要有基本的信息技術條件,要方便師生在學習活動中使用,同時每位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觀念、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深刻了解英語教育的本質、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學會在教學設計中體現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以更好地達到英語課程學習的目標,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因此,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整合應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與學的工具或手段,利用信息技術到位但不能越位。學習環境應該建立友好的人機對話窗口、體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操作簡單,運行可靠。
(2)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模擬空間結構相結合的原則,進行模擬情景練習。
(3)傳統傳輸信息媒體與數據庫結合,取長補短原則。隨著各校掌握的素材資源的增多,素材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充分利用數據庫技術管理素材,才能發揮資源的效益。
(4)不斷更新觀念原則。信息技術在不斷發展,英語課程也在不斷更新,學生也在不斷變化,因此課程整合要不斷將新技術、新的教學理論等應用于課程整合,使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處于動態整合過程中。
(5)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經濟原則,要充分考慮整合的投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整合的模式
(1)基于單機課件的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整合
1)課堂演示型課件。其制作原則:要體現教學目的,為解決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提供幫助;結構嚴謹,界面友好統一,方便控制;技術的重點應該放在突出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效果上。
2)交互型課件。其制作思想是: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不同情況,把學習資料分為多個水平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材料,或通過交互式的練習,評估自己是否具備進行某種學習的能力。
3)電子圖書。既適合教師教學又適合學生自主學習。
(2)基于網絡的信息技術與英語課程的整合
1)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網絡課堂教學模式:創設情景提出課題自主探索網上協作課題小節網上測試課題延伸此模式中教師的地位: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是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和不斷完善者,也是教學資源的評價者和管理者。
此模式中學生的地位:學生處于中心地位,能夠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模塊和學習方式。
此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形成和自尊的保護;缺點是局限于課堂教學,師生間缺乏情感交流。
2)網絡探究模式——web quest
教學流程:教師提出問題將學生分組,每組扮演一個角色學生執行各自任務(查資料、討論、分析、整理材料、撰寫報告)演講匯報教師評估下一問題。
此模式重視方法與技能的訓練,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學習積極性的調動。
3)專題網站學習模式。即在網絡環境下,圍繞某一專題進行深入研究的學習方法。其
強調的是深入學習,可打破時空限制,進行遠距離學習;缺點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系統能完全勝任這項工作。
總之,信息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現代教育手段的進步,探索教育現代化,探索教學改革,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一項責任和使命。
參考文獻
1 祝智庭.現代教育技術: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 馬 寧、余勝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層次.教育技術通訊,2005
3 何克抗、余勝泉.基于Internet的教學模式.教育技術通訊,2002
篇7
關鍵詞: 新課程理念 高中化學教學 方法研究 乙醇 教學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高中化學蘇教版必修《化學2》專題3第二單元《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第一節。乙醇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之一,是在介紹了有機物甲烷、乙烯、苯等烴的基礎上引入的。它不僅是本專題的重點,而且是高中有機化學學習的重點。
本節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乙醇的物理性質、分子組成和結構、乙醇的化學性質及主要用途。在乙醇的化學性質中,重點討論了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及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在學習其結構特點時,要求學生掌握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以及何謂官能團。乙醇的物理性質和用途,根據生活常識作了簡單介紹。
(二)教材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和體驗,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質。通過對乙醇化學性質、分子結構的探究,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學習探究問題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自學、探索、實驗、分析、歸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實驗,發現問題、討論解疑等過程,進行分析、對比、討論、推斷等多種科學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認識乙醇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欲。同時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樂趣。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乙醇分子的結構和性質。
難點:使學生建立起乙醇的立體結構模型,并能從結構角度初步認識乙醇催化氧化反應。
二、教學方法分析
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有由學會到會學,變“要我學”到“我要學”,即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這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閱讀記憶法:讓學生自己從課本中找出一些能識記的內容,如乙醇的物理性質,當堂消化記憶。
(二)實驗探究法:在教師的領引下,學生自主開展實驗探究。
(三)啟發討論法:各小組分組討論:探討—得出現象—分析—推理—總結,最終得出正確結論。
(四)輔助教學法: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與乙醇相關的生活事實,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學案的編制與預習
根據各個學校學生學習基礎的不同,可以設計符合學生學情的個性化學案。每份學案都要依據考綱來專門編制,主要由這樣的四大塊組成。
1.三維目標:依據考綱來提煉目標。
2.知識鏈接:找一些與本節相關的內容(如:小故事、好的詩句、舊知識點的回顧等)來導入本節課的內容,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3.基礎梳理:教師在編制時要精心鉆研,使基礎知識貼近教材,針對教材設置適當難度的問題,讓學生結合問題閱讀教科書、查閱資料,互教互學,相互討論最終找到答案,主要以書為本。
4.基礎訓練,老師要根據學習目標選擇實現學習目標的題目,選題難度適中,題型多樣,適當拓寬學生視野。
通過學案的預習,對于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一些難的知識點、困惑的題目,必然會引起學生的求知欲。
(二)實驗的自主探究
化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離開實驗,化學就很空洞、乏味。在展開一個陌生的實驗前,我們可以從情景教法導入,引起學生學習的探知欲。下面以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為例;我們可以以學生最為關注的社會熱點——酒駕切入本實驗的教學。創設情境:世界衛生組織的事故調查顯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與司機酒后駕駛有關。提出問題:人在過度飲酒后,會出現種種不適癥狀,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教師向學生展示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再提出問題:乙醇生成乙醛的變化在人體外也存在著。銅銀焊接時表面會生成發黑的氧化膜,工匠說只要把銅銀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這是什么原理?下面小組合作探究實驗。
1.事先各小組做好實驗準備工作:如儀器、藥品的使用及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如本實驗金屬鈉的量要少)。
2.學生要明確實驗目的,知道實驗方法,同時教師要做必要的指導。
3.學生分小組實驗,認真記錄實驗現象。
實驗探究:書69教材實驗2
實驗現象記錄:
(1)銅絲在酒精燈火焰上灼燒,有何現象?
(2)插入乙醇中又變為何色?(反復多次)
(3)在試管口處聞一聞氣味,與乙醇的氣味是否相同?
(三)交流、討論與評價
討論式教學是新課程理念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實驗探究中,學生會親自看到、聽到、聞到一些現象,這會再一次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在該實驗中,學生能記錄以下這些現象:(1)銅絲表面由紅變黑;(2)反復多次,趁熱插入乙醇中,銅絲又由黑變紅;(3)聞到一股刺激性的氣味。對于(1)現象,學生能給出合理的理由。對于(2)(3)兩個現象,學生只能說出有新的物質生成,具體是什么物質,相應化學方程式是什么,學生不能很好地回答,這時老師要適當地給予引導,巧妙地設疑,讓答案趨于完善。在此實驗中,老師還要適時點撥:銅絲的作用是什么?實驗中銅絲能否放在酒精燈內焰灼燒?通過這樣追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被激發了出來。實驗與討論的合二為一,不僅使學生輕松掌握了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他們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合作互助的團隊精神。
(四)總結與反思
一個不善于反思的老師的教學水平往往是停滯不前的,要想成為有作為的老師,每節課課后都要善于反思,總結下一節課的得與失,要知道這節課有哪些亮點是值得以后借鑒的,需要改進的是什么地方,如何改進。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自己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篇8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交流和傳播。這種信息爆炸的現象不僅在改變人們的生活與社會的發展,也在改變著教育的方法與手段,尤其是對作為教學“第一現場”的傳統課堂產生了劇烈的沖擊,課堂教學的手段、形式和目標都在發生變化。從十幾年前開始普及的電子化教學,到現在的翻轉教學理念,都是這種沖擊的具體表現。時代的改變促使教育工作者必須改革傳統課堂以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1-6]。本文以高等工科專業教學中的機電一體化課程為研究對象,探討該課程翻轉教學的設計原則和實施方法,并給出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案,為該課程的翻轉教學嘗試提供依據。
2 基于微課教學的翻轉教學體系框架
翻轉課堂是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高中的一種新型教學理念與模式,它通過在網上錄制好的教學視頻等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家中可以自主學習,從而將課堂教學時間解放出來,通過課堂作業、討論和答疑等新型課堂交互教學形式,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解決學生的問題和疑惑。這個教學模式受到廣大學生和學校的歡迎,被稱為本世紀影響課堂教學的重大教學變革,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廣泛關注。
該教學模式的重點是其將教學過程從傳統的教師傳授轉換為學生自學,這樣將教學過程的推動力由教師變為學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是由于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眾多教學資源的制作和組織、仍然由習慣于傳統教學方法的教師來完成,因此,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法是其進一步得到推廣和發展的關鍵。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關鍵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信息化的網絡教學環境;并通過重新規劃和設計課前、課內、課后的各種學習活動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在翻轉課堂教學實踐中,以薩爾曼·可汗等美國教育專家推出的微課教學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微課教學是一種在線提供時長5~15分鐘的教學視頻資源作為學生自主學習內容的網絡教學方法[2-5]。與傳統常規授課方法不同,微課的視頻內容常用以講授單一知識點或某個教學問題,因此視頻時間很短,一般在學生知識接收的生理極限之內,更便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利用零散時間學習,開展自主學習使學習效果可以得到最佳化。目前,微課教學已經在基礎教育和一些技能教育實踐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但在高等教育論文的專業課程中如何實施仍處于研究嘗試中。
進行機電一體化課程的翻轉教學設計,首先要構建課程實施的教學體系框架,如圖1所示。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基于微課教學的翻轉教學中教師的大部分教學活動需要在課堂之外進行,教師進行知識傳授的方式也要從面對面直接傳授的課堂教學模式,改為借助微課等多媒體工具簡介傳授。首先,在課堂教學之前增加教學資源的制作與環節;并且在網絡上的微課教學資料與傳統的多媒體教學課件不同,需要更符合學生自主學習使用,便于學生認知和掌握課程的知識要點;在傳統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課堂教學將被削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起到引導、答疑和評估的作用,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3 基于微課教學的翻轉教學設計原則
由于基于微課教學的翻轉教學的新特點,在教學設計時需要注意以下的設計原則。
微課內容短小化 在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設計上要遵循人們認知和學習的一般規律。研究表明,人們的知識獲取的持續時間一般在6~7分鐘,超出這個時長,大腦接受信息的專注度和效率會迅速下降。因此,在知識點分解和微課視頻制作時一定要注意時長的控制。
微課內容表達方式的多元化 微課視頻的制作手段簡單方便、豐富多樣,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構架適合的教學場景,從而使教學更加直觀易懂、生動形象,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學習自覺性、積極性和學習質量。
教學資源內容更適合自主學習 在基于微課教學的翻轉教學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自主把握學習進程。因此在教學資源制作時,必須要保證其內容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使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可以通過這些教學資源順利掌握課程知識要點。可以考慮組織課程組,由多個教師合作來完成教學資源的制作,使教學資源的教學風格更符合學生學習的習慣。同時在教學資源中需增加學習過程的指導內容,便于指導學生順利高效地按時完成自主學習。增加學習效果的考核評估內容,幫助學生自我檢查學習成果,方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引導。
教師翻轉教學效果評估與改進中的主導地位 在翻轉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被弱化,但不等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被弱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學的手段需要隨之改變。教師通過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過程指導內容的描述來引導教學,雖然手段間接化了,但責任更重了。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相關的檢查和評估手段不斷了解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效果,加以及時的指導;并在課程結束時對教學進行總結,以便在下一節授課式改進教學形式和手段,增強教學效果。
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實踐仍應遵循教育和學習的一般規律 基于微課教學的翻轉教學的教學實踐涉及教學設計和實施兩個方面,其中網絡教學環境的建設和課堂教學過程的實施是其教學實踐的基礎和關鍵,在這些教學活動中仍和傳統教學一樣,需要按照人們認知和學習的一般規律來進行。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和內容教授方式的匹配,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加以改進。
4 基于微課的機電一體化課程翻轉教學設計
機電一體化課程是機電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前導課程涉及機械設計、電工學、檢測技術、微機原理、控制工程基礎等多門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專業基礎要求高、專業知識面要求寬,學生需全面理解課程知識點,并能夠靈活應用,才能較好地達到課程學習要求。
傳統教學以教師理論講解相關知識點和設計分析方法,學生按要求在課后通過部分作業練習理解和掌握知識點。但由于涉及知識面較多,常常出現教師在黑板、PPT上講授、演示,學生卻聽得云里霧里。雖然機電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提出“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的要求,在目前課時量不斷被壓縮而授課內容不斷推陳出新并日益增加的情況下,用傳統的教法明顯已難以保證教學質量的提升。通過基于微課的機電一體化課程翻轉教學模式,可以將教學工作的重點從教師的講授轉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把教師從不斷重復的教學過程中解放出來,通過不斷研究教學的形式與過程,改進教學方式和手段,增強教學效果。下面介紹基于微課的機電一體化課程翻轉教學模式中課程的教學流程及實施過程設計。
課程教學內容的分解與學習進度規劃 教師在課程教學資源制作之前,首先,要根據教學大綱確定課程教學所涉及的全部知識點和學習過程中的難點、重點。機電一體化技術涉及機械結構、檢測系統、數字控制器、接口技術、驅動技術等知識內容,因此,教學內容分解就需要在此基礎上細化知識點,并注意與其相關前導課程的教學內容銜接。其次,制定各知識點教學微課表達手段和制作方案,比如:新型機械結構的介紹用三維動畫,能夠更好地展示其工作原理與性能;電路分析則需要將工作原理動畫與性能公式推導相結合,更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其設計計算的本質。最后,擬定學生的學習進度指導書,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確定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評估點,安排檢測評估的方式與時間。
教學資源的制作與 根據課程設計得到的全部知識點,組織任課教師搜集教學的多媒體資源,進行整理和完善。目前網絡上的專業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降低教學成本;但這些教學資源往往是針對不同學校的不同課程,因此需要根據自己的課程教學需要進行適當的修改和完善才能使用。同時要想增強教學效果,適應微課教學的需要,還需要根據學生知識接受的習慣和愛好,自行制作相關微課視頻內容。
將制作好的機電一體化全部知識點微課視頻、部分知識點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學習進度指導書和機電一體化課程練習題、自測試題等教學資料上傳至學校網絡教學綜合平臺,通過該平臺的管理功能控制教學資料的與訪問權限,進行教學進度的管理。學生可以通過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手機等多種終端自主觀看微課視頻和其他多媒體教學資源,并完成學生工作頁上相關引導問題及學習筆記,同時學生也可以在該平臺上討論問題,分享學習體會。
課堂教學 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的課堂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重點不再是教師對知識的講授,而是用來完成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答疑、討論和檢測。因此,課堂教學活動的形式將變得更加多樣化。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要定期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引導,并通過課堂或網絡的測試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指出并糾正學生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也可以將從網絡交流中收集到的學生反饋問題進行集中性解答,并組織學生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靈活應用。或者在課前布置課堂討論的典型案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準備。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鍛煉學生活用知識和團結協作的能力;在學生交流討論過程中,教師在一旁協助并適時引導和點評,幫助學生領會課程知識的應用。
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的課堂教學的學時安排也應有所變化,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可以將部分課時削減,以自習課的形式交由學生自主安排;同時注意在課程初期應適當安排課堂教學學時,既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自主學習,掌握足夠的課程知識點,又不會因為學習內容的不適應影響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在機電一體化課程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的知識領域設置里程碑式的課程節點,通過課堂檢測和講評進行階段性學習進度和效果的檢查,促進學生進行學習進度的把握。
課外的交流與測試 由于基于微課的翻轉教學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因此要保證學生在設定的學習時間內完成學習,不能像傳統教學那樣通過課堂教學進度的把握來保證教學進度的完成。雖然課堂教學節點的測試檢查可以督促學生按時完成相關內容的學習,但是課外的引導、討論、交流與檢測分析仍然非常重要。因此,網絡化教學平臺的建設是課外教學跟蹤和教學研究改進的基礎。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可以針對自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課堂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向教師進行詢問,這樣能夠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疑惑,并有利于教師歸納教學中的普遍問題,從而為課堂教學和教學改進提供對象。教師根據學生線上表現和測試結果,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內容的安排,挖掘教學過程中的共性問題,從而不斷改進教學手段與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
5 總結
通過基于微課的機電一體化課程翻轉教學方法的研究,發現以微課來貫穿整門課程的翻轉教學,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核心的教學活動組織形式,變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采用移動互聯設備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并將教師從繁重、重復的課堂教學中解放出來,更多地關注課程教學的方法與教學的效果。這樣必將推動機電一體化課程改革的進展,提高機電一體化課程的學習深度和效率,對于新環境下的大學專業課程教學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怡,趙呈領.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設計及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4(2).
篇9
關鍵詞:多樣化教學法;農村;小學;數學教學
引言:
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在社會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幾年來,中國的數學教育已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然而在社會不斷發展、教育事業穩步推進的當下,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然扎根在教育領域。因此,了解當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并不斷探索改善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可行路徑,已成為現下各農村小學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務。
一、當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從整體上看,相比于城市基礎教育,目前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仍然比較落后。
一方面,大部分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仍然按照形式化和枯燥乏味的方式實施教學。很多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方式缺乏創新性和探索性,仍舊是以傳統的教師口述和板書教學為主,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另一方面,在農村基礎教育階段中,教師隊伍的教學管理水平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因此大部分農村小學數學教師仍然秉持著落后的教學理念。不難發現,當前仍有很多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秉持填鴨式的教育觀念,導致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趨于功利化。在陳舊的教學理念的驅動下,他們仍然繼承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這種平平無奇的教學模式,不僅體現出照本宣科、創新性不足等問題,還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效率。
雖然近幾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鄉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不斷加大對鄉村基礎教學的扶持和投資力度。但是目前農村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仍存在現代性不足、教學設備不完善等問題。比如,有些農村小學的多媒體設備常年卡頓或者年久失修。許多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并不能熟練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導致多媒體技術未能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教師的日常教學依然以傳統的板書教學為主,而寫板書又存在耗時較長的問題,這導致教師的教學效率普遍較低。
二、在多樣化教學方法之基礎上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可行路徑的探討
(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執行者、主導者。然而,當前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存在教學模式單一、教學理念陳舊、教學質量和效率普遍較低等問題。因此,加強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隊伍的建設,已成為當前農村基礎教育改革中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一方面,農村小學應積極引進數學教學人才,建立高質量的新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農村小學應安排原有的教師隊伍參加進修,深入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不斷改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完善原有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隊伍。
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教師可以將數學故事或案例引入農村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引導學生培養數學思維、探索意識以及實事求是的精神態度,發掘數學學習中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以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數學為例,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個單元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個“模擬集市”,讓學生認識人民幣中的“元、角、分”,嘗試自己計算所購商品的價錢,并嘗試使用錢幣教具“付款”。通過將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引進農村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有助于讓學生懂得數學問題是源于生活并且運用于日常生活的,從而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彌補當前農村數學課堂教學的不足。
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多開展小組探究活動
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通過在課堂上開展小組探究活動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交流和探討,并且引導學生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主動性,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應積極主動地使用多媒體技術
在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很多農村小學都將多媒體技術引進課堂。但是仍有很多農村小學的多媒體設備尚未完善,普遍存在卡頓或年久失修等問題。許多農村的數學教師并不能熟練地使用多媒體技術,有些上了年紀的老教師甚至不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導致多媒體技術整體的應用性較低,未能與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完成高效整合,從而大大削弱了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因此,為了減少消耗在寫板書上的教學時間,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學校應不斷完善多媒體設備,培養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而教師本身也應當樹立積極使用多媒體技術、堅持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意識,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實踐的目標。
結束語:
總而言之,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應當秉持創新的教學理念,及時轉變課堂教學思路,立足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模式,及時高效地解決當前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促進中國農村基礎教育向著高速優質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果林.農村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20(42).
篇10
首都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博士生導師邢教授領導的物理教育研究團隊,近年來在北京市“十一五”規劃教育科學課題的資助下,致力于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顯化研究,在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理論、科學方法教育的分類理論、科學方法教育內容的顯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促進了科學方法教育研究的發展,本期發表他們的系列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我國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研究已經開展多年,時至今日,仍然有一些理論和實踐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如,科學方法教育的地位、科學方法的分類、科學方法的教育內容。圍繞這些重要的理論問題,首都師范大學物理教育研究團隊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顯著進展。
一、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理論進展
科學方法教育的地位問題,即科學方法教育與知識教育的關系問題,歷來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長期以來,科學教育界一直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并逐漸形成了知識中心教育觀。美國的霍爾頓提出了物理學三維結構模型,前蘇聯的費多琴柯提出了經典力學結構平面圖。霍爾頓認為物理學的任何一部分內容的結構及其發展都可以分解為3種因素或3個坐標:x―實驗(事實),y―物理思想(邏輯、方法論等),z―數學(表述形式或計量公式)。這一普適性的物理學科結構模式也為物理學各分支學科、各單元課題的結構及其教學規律指出了道路。費多琴柯的學科結構圖進一步把三維結構投影到平面上,形成上(實驗)、中(核心理論)左(科學方法論)、右(數學)、下(延伸與應用)5個區域,從而全面地反映了物理學科上述5個特點和物理學知識的3個主要成分及其相互關系,特別是反映了知識和方法的關系(如圖1所示)。
當然,這一立體結構模型及其投影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但這樣的結構啟發我們進一步具體探索知識―方法―能力的相互關系。從這種基本思想出發,我們提出了科學方法中心的物理學知識―方法結構圖(如圖2所示)。
圖2表明,知識―方法結構圖主要包括5個部分:科學現象、科學知識、科學方法、數學以及延伸與應用。科學方法處于結構圖的中心,分別與其他4個部分相聯系。圖中的箭頭表示了不同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同部分之間也會發生聯系,但這種聯系須經由科學方法才能實現,科學方法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科學發現認識論認為,現象是科學的根源,在科學發現過程中,科學現象與科學理論并不存在直接關系,科學現象要借助于科學方法的參與才能進一步形成科學理論。同樣,科學理論的應用也不是直接完成的,它需要科學方法的介入才能成功解決問題,科學教育同樣也是如此。我們認為這樣的結構圖才能準確地反映出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的關系。
二、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內容進展
科學方法的分類問題,同樣是困擾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問題。不解決這個問題,科學方法教育內容問題就很難得到恰當的解決。我們經過長期的理論思考,逐漸形成自己的觀點。
在“智力―技能―認知結構”能力理論中,我們從能力因素的來源出發,區分“硬能力”與“軟能力”。我們認為,由于智力和技能均是人的大腦的功能,因此,定義其為“硬能力”。而人們通過后天學習在大腦中擁有的知識、科學方法所形成廣義知識結構――即認知結構,其功能就相當于人的能力的“軟件”,因此,定義其為“軟能力”。
在能力結構中區分“硬能力”與“軟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根據這種區分,我們不僅清楚了能力因素中的智力、技能、知識和科學方法的不同屬性,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在能力因素中,智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形成主要是靠訓練而達成的,而能力因素中的知識和科學方法則可以通過傳授、探究或發現使學生掌握。
從這種基本思想出發,我們把科學方法分為了思維方法和學科方法。前者是主觀的,是大腦的功能,需要訓練才能使學生形成與掌握,后者是客觀的,不是大腦的功能,需要傳授才能使學生習得與掌握。這樣一種分類方式,不僅來源清晰,而且與教育方式在邏輯上是自洽的。它有效地避免了將思維方法與學科方法混為一體的分類方式,使科學方法教育內容的研究豁然開朗。進一步,我們把學科方法分為獲得知識的方法和應用知識的方法,這就使得科學方法教育內容的顯化順理成章。
按照對應原則,我們分別顯化了獲得物理知識的物理方法和應用物理知識的物理方法,見表1和表2:
這樣,就初步顯化了物理教學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內容。
三、物理科學方法教育的實踐進展
在物理科學方法教育顯化研究中,我們認為,科學方法與知識不同,它所涉及的不是物質世界本身,而是人們認識物質世界的途徑與方式,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只從隱性教育角度進行教學,學生也可能從中學到一些科學方法,但只能是零星的、不連貫的,收效甚微。但若脫離具體物理知識去傳授科學方法,則更不可取。這樣,就形成了一種科學方法教育途徑的兩難處境。因此,我們嘗試尋找一種恰當的教育方式,在顯化科學方法的同時,進行科學方法教育途徑的創新,使學生對科學方法的了解切中要害。我們認為,這就是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與規律教學。
概念與規律既是物理教學的核心,又是學生物理學習的起點。從核心著手貼近教學本質,從起點出發符合認知順序。事實上,物理知識與科學方法本來就是一種水融的關系,每一個概念與規律的得出,都自始至終貫穿著科學方法。如果把物理學喻為珍珠項鏈,那么物理知識是珍珠,而科學方法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線”。因此,我們認為:只有通過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規律教學,只有使學生在每一個物理概念、規律得出過程中真切體會科學方法的作用,學生頭腦中的科學方法才能顯示出其內涵、色彩和格調,才能顯示出其內在的理由、作用和功能,學生學習過的科學方法才能真正活起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規律教學,是科學方法顯化教育途徑的創新。
基于此,我們在物理概念、規律教學中進行了結合科學方法的顯性教育。
1.被試選擇
在同一所中學選擇2個平行班級,2個班級的物理任課教師相同。
2.實驗設計
采用固定組比較設計:利用研究之前已經形成的兩個原有整組,僅對其中一組給予實驗處理,然后對兩組進行后測比較的一種研究設計。其基本設計模式如圖3所示:
R1 ―――X―――O1
R2 --- O2
圖3 固定組比較設計模式圖
由圖3可以看出,本研究的2個組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且為兩個隨機(以“R”表示)等組。實驗組接受實驗處理(以“X”表示),而對照組不給予任何實驗處理(以“---”表示)。實驗后,對2組同時進行同樣的后測驗,并分別獲得測驗結果O1和O2,通過比較O1和O2可以得到實驗結論。
本研究在實驗班中采取科學方法顯性教育方式,對照班未施加任何干預,經過一段教學之后,用同一試卷進行測試,對學生成績進行統計檢驗。
表3 實驗班和對照班數據差異分析
由統計結果可知,結合科學方法的物理概念、規律教學的科學方法顯化教育途徑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 閻金鐸,田世昆.初中物理教學通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 邢,陳清梅.論物理能力的基本理論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版),2006,4:27~32
[3] 肖驍.高中物理課程標準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內容顯化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0
[4] 趙維和.高中物理知識應用中的科學方法教育內容顯化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5] 陳清梅,邢,李正福.論物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學方法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09,8:52~56
[6] 劉兆坤.高中物理知識應用中的科學方法顯化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7] 高飛,邢.以科學方法引領初中重點物理知識的教學[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4:88
[8] 陳清梅,邢,李正福.論物理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學方法教育[J].課程•教材•教法2009,8
- 上一篇:教育思想體系
- 下一篇:初中生物項目式教學案例